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2024-10-09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共11篇)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1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一、《大学语文》是一门什麽课程?

▲不是语言文字的补课;

▲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

▲不是单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设;

《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很难一言以弊之。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的“无名、无功、无己”,“不乐生,不悲死„„”,人文精神是多维的。古代推崇孝道现代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人文精神是进化的。龙应台说 “‘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在80年代以前几乎不可能的一种处事态度,变成流行的哲学。”落实到个体生命,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文学。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风貌的形象反映,如《论语》、《孟子》、《荀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主流。因而,从文学的角度切入,精选诵读古今文学精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四、如何构筑人文精神

重点不在解析篇章结构,走识文断句,概括段意的中小学教学模式,重点在读解作品的文化内涵,获得人生启迪,孕育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学作品与生成的文学背景息息相关,本课程采用以史带文的框架结构,梳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欣赏各个时期的文学精品。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篇2

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课程内容准备教案,并根据教案准备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系统、有逻辑性的教学;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此,如何设计该课程教案就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之前,必须全面了解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关信息和资料的补充,充实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对于口语课程的教学来说,普遍采用的是交际法教学,而交际法英语教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交际能力的学说。按照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大纲的阐释,交际法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语言活动、话题、场合、角色、语言功能、具体意念等方面。 本文就根据范埃克对交际法教学内容的阐释来探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案设计。

2.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

在设计口语教案之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接受教学的目标群体。范埃克把目标群体分成了四类,其中之一便是“对象与讲外语者的接触,总的来说,是表面的,非专业性的”。 这一目标群体的描述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比较吻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口语教学时必须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来进行授课,以此保证授课的效率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接受。

3.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语言活动

口语教学的主要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交际。范埃克对语言活动下了个定义: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对话,即说和听。说指的是能够表达话题内所列的内容;听是能够听懂别人就话题所作的回答,以及飞机场、火车站等的公共广告等。根据范埃克所述,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口语课程的教学时,听和说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要能听懂,才能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可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组或者几组对话,让学生在两人一组的对话练习中或者多人对话中理解对方,并流利地进行交流。

4.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

最为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交际法教学的话题。话题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范埃克把话题划分为十四种:个人情况、休闲娱乐、旅行、卫生保健、购物、问路、气候等方面。这些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教师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需要,设置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内容,供学生练习。

5.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

在设置了对话话题这个大框架之后,教师应根据对话的内容安排角色。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话需要,合理设置角色,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角色的表演和塑造,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6.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

在设置了合理的角色之后,教师应安排对话发生的场合。由于是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对话发生的场合一般是在教室内。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把课堂内的桌椅移开,留出一块空地供学生表演。由于课堂教学场合的限制性,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7.教师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对话要求

在话题、角色、场合都设计完毕之后,教师应就语言功能和具体意念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流畅、高效地完成对话。范埃克将语言功能分为了六大类: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表达和了解理智态度;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表达和了解道德态度;社交。根据这六大分类和话题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课堂对话内容所代表的语言功能是什么。

比如,如果交际教学的话题内容是问路,那么它所代表的语言功能便是传递和获取事实信息,是以询问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再比如休闲娱乐的话题,则是以表达和了解情感态度为主。掌握好语言的功能对交际法教学非常必要,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抓住交流的目的性,有效完成交际。而具体意念指的是与范埃克提出的十四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并以句型方式提供上下文内容。所以,在进行对话练习之前,教师需根据对话内容列出此项对话所要使用到的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熟悉相关短语和词汇,并进行操练,掌握用法,在实际的练习中高效率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对话练习提出要求,尤其是对“说”提出具体要求。范埃克对“说”的要求是:以合理的速度、用足够的精确性和合理的正确性表达自己。

8.话题表演结束后,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最后,在话题的表演进行完毕之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练习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学生在口语练习和对话操练过程中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9.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现如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教学任务,担负着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使命。既然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那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就十分必要。

《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设计和撰写有多种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设计教案,其主旨都不能背离“让学生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自己”这一基本要求。因此,话题的内容、角色的分配、合理的课堂教学形式等都是《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合理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实际的口语练习中逐渐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让说英语不再困难。

摘要:本文依据范埃克的教学理论,提出《大学英语·口语》教案的具体设计方式,以期能够对《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高效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案,设计,高效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课程教案设计探讨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案 设计 有效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当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大学英语》课程承担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谓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教案准备的内容和教学步骤进行课堂教学。因此,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照物,是教学的依据。由此,清晰、合理、全面、详略得当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案对英语教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课程教案的设计步骤

按照《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培养的任务,并结合大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案设计应该遵循“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等基本原则。

1.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博地收集、阅读、积累有关资料;必须了解学生”。关于钻研教材,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重难点知识、以及对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只有吃透了教材,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好课程内容的主体,并且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地设计教案的内容。

2.在熟悉了教材之后,教师必须广泛地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前沿信息、背景资料和补充资料,力求能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3.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教案的设计和撰写了。一般说来,教案的设计和编写是根据教材的单元来进行的。在每个单元之中,又按照课时分别撰写。每个单元的课程教案内容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目的及课题重点,课时划分以及备课时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等。”

4.在确定了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据此设计每个课时的教案内容。每个课时的教案撰写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明确该课的主题和该课的教学任务;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安排、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准备习题等”。

二、大学课程教案的设计方式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其教案设计的基本方式当然应该遵循以上探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英语学科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它的教案设计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此,笔者就以《大学英语》课程每个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来探讨如何设计教案。

1.一篇完整的《大学英语》教案,应该分为四个基本部分。首先,在教案的第一部分,教师应明确本课时的主题、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讲授、问答等教学手段。这些都是准备教学的基本内容。

2.接下来,在教案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整个教案的中心部分,教师应该设计本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明确每一个教学步骤;并根据大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原则,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时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进行教案的第二部分设计时,教师应分步骤进行。譬如:

第一步,教学引入。在进行教学引入时,教师可以先采用问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与本课的主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或者播放一段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之后再引出主题;又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准备一段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入体会和感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逐步引入主题,不至于很突兀;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步,进行背景知识介绍。教师可以根据事先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和与本主题相关的前沿知识,向学生介绍。由此,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三步,进入课程内容讲解。教材一般是由课文、单词和课后练习组成,教师应首先进行单词的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比较重要或者常用的单词,用例句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该单词的用法和意思。接下来,便是课文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一个或者几个段落并让学生尝试翻译段落。在此之后,教师应就文章段落中出现的重要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并通过例句、造句、对话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最后,就课文段落中谈到的某个主题、社会现象或者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辩论,形成观点。

3.教案的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或者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除了习题布置,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在课后预习下一个课时要讲的内容,提前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4.教案的第四部分,是教师对本课时教学的总结部分。总结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总结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对自己的讲解、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师生之间的互动做出评价,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成良,谷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7.

语文课程教案 篇4

第三学期:

一、识字:一千个。

二、诗歌:《诗经》二十首,《楚辞》之《九章》选一,《渔父》,各代诗选二十首。

三、历史:《史记》之《太史公自序》,《山海经》,诸葛亮《诫子书》,《尚书》之《盘庚》

四、哲学:《周易》,《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礼记》之《大学》、《中庸》,《列子》之《杨朱篇》,《旬子》之《天论篇第十七》,

语文作文课程教案设计 篇5

1.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抓住重点,把活动过程说写清楚。

【步骤】

1、审清题意

这是一次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训练。写作的范围是“一次”,写作的内容是“活动”。但文题对进行什么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哪些人等都没做任何限制,因此,写作时还要具体拟个题目。例如:“记一次有趣的猜谜比赛。”

2、确定写作重点

写清楚活动过程的各个发展变化的环节,尤其是有趣的环节要具体、细致地写,同时还要把参予活动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写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要抓住人物典型的反映写。

3、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通过记叙一次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突出活动给人的启迪和教育。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跳绳比赛、猜谜、集邮知识竞赛、春游等;电视里我们也常常观看到各种精彩的体育比赛、智力游戏等。这篇习作的选材极广泛(学校、家庭、社会),但不能把我们所参加或耳闻目睹的活动全写进文章,应对文章的材料加以提炼、筛选、加工,把你最感兴趣、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一次活动写下来。

怎样选择素材呢?

(1)初选写作对象。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充分摆出来,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同时拟出文章的标题。

(2)再选写作要点、事例。选好了,就要仔细回忆这次活动的具体过程,用笔一一列出来,根据中心决定取舍,把与中心有关的内容作为写作要点。

(3)精选写作重点。写作要点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将其中最能表达中心的精彩情节作为重点材料来详写,同时安排详写的层次。

4、指导说话、写作

(1)口述指导。想一想,回答:

①你亲自参加过和观看过的活动中,比如,体育活动、联欢会、参观游览、智力游戏、电视大奖赛等等,对哪些最感兴趣?这些活动中哪次给你的印象最深?(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表述,初步确定写作的对象。)

②这次活动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情节非常有趣,使你当时特别兴奋,过后难以忘怀?(教师可适当提示,力求让学生将有趣的情节说得清楚、明白、完整,指导学生确定写作重点。)

③这次活动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组织,哪些人参加,他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怎样,活动的结果如何等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仔细回忆,先把过程讲清楚,然后引导学生确定写作要点。)

④这次活动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要结合实际谈,不可过于牵强。帮助学生确定中心思想。)

(2)指导写作。

①按事情的发展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注意记叙的顺序。

②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抓住重点写具体。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是写好活动的一个主要方法。所谓“面”是指一定场合下的特定情景,包括人物、事件及人物的感受、周围的环境。所谓“点”指的是重点,是具有典型性的人、事及景物。点面结合,就是在写作时,能围绕中心,将活动的个体和群体,事物的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做到详略得当。作为一次“有趣的”活动,其全过程当中总有精彩的部分,因此,写好精彩部分,写好精彩部分中参予者和观众中的主要人物,则是写好本篇习作的关键。应该说,写活动,没有写好其重点部分就算不上一篇好的习作。

③写出活动参加者或观看者的心情,以增强习作的感染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三个问题,可指导阅读下列例文:

“黑衣服”智胜“黄衣服”

周末的晚上最令人惬意了,因为每个周末可以看电视,可以看我最喜欢的《综艺大观》。瞧,《综艺大观》开始了。

屏幕上出现了七个被蒙住眼睛的参赛者,他们背系小鼓,手拿鼓棒,站成一排,听主持人倪萍的“训示”:“现在讲游戏规则,互相用鼓棒敲打对方背上的鼓,被敲中者罚下场,最后一名获胜。”天哪!谁都蒙住眼睛,万一击住脑袋可怎么办?我替他们担心,手里竟捏出一把汗。

“嘘——”哨音刚响,七个参赛者霎时活跃起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忽听“咚”一声,一个参赛者被罚下场,“咚”又一声,又一个参赛者被罚下场。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若大的赛场上只剩下两个分别穿着黑衣服和黄衣服的参赛者了。

谁赢呢?我想肯定是那位穿黄衣服的叔叔,下去的五个参赛者中就有四个是被他击中的。他身材像只猎犬,跳起来像只飞燕。而穿黑衣服的叔叔个子低,手臂短。相比之下,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条件差远了。

“黑衣服”也许知道“黄衣服”的厉害吧,慢慢退却到离“黄衣服”很远的地方,然后绕圈向前缓缓移动。而这时的“黄衣服”却大步流星地向“黑衣服”前进:5米、3米、1米……啊,到了!突然,“黑衣服”向左一拐,一个箭步朝“黄衣服”的背后扑去,“咚”的一声,鼓棒不偏不倚地落到“黄衣服”背后的鼓上。“哗——哗”,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怪!“黑衣服”怎么赢了?哦,原来“黄衣服”走起来呼呼生风,“黑衣服”是靠声音来判断“黄衣服”的位置的。

“现在发奖,奖给‘黑衣服’同志一本《智慧学》!”倪萍响亮的声音响彻整个赛场。我想,如果下次“黑衣服”叔叔还参加这种游戏,他准还是优胜者,因为他善于以智慧取胜,况且又得到了一本《智慧学》。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观看电视节目中蒙眼击鼓的游戏活动时的情景,它给我们以下几点示范:

①写作顺序十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出了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内容及过程。

②做到点面结合。既对“黄”、“黑”二人的智勇比赛进行具体描写,又概括介绍了所有参赛者的活动情况;既重点写出了“我”观看比赛时的心理活动,又概括写出了主持人倪萍的语言情态。

③抓住活动的特点,通过“我”的观感,具体描写了“黄”、“黑”二人比赛的情形,突出了“智胜”的中心。

(3)指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

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 篇6

一、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文的基础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会学生怎样去说话,怎样去交际,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等等。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学生,一名腼腆的男生,不善言谈,跟人说话就会脸红,文笔还比较不错。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原创作品朗诵大赛中,全班同学和老师都鼓励他参与,并且不断地加强练习,给他提意见,最终他登上了朗诵大赛的舞台,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大胆地朗诵出自己的作品,博得台下阵阵掌声。那次参加比赛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后来他毕业一年之后做了销售,而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再回学校,他已变成了一位夸夸其谈的销售精英。

21世纪,社会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大浪淘沙,勇者智者胜。人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才能在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大道上平稳向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又红又专”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20世纪90年代,“T”型人才被大家所认可。而如今,拥有越多的能力证书就业机会就会越多,社会的认可度就高。约翰·奈斯比特,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在他写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人类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有五个重点,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中国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叶老先生的话正中要害,精辟,透彻,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对当时大学生的要求。在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中,会写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文体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为了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效益,社会上每个行业都必将在普遍使用更加规范、更高质量的日常公文的同时,更加需要高素质、有较高写作水平的优秀员工。公文写作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工作上,公文写作的机会很多,小到一份请假条,大到一份公司年会的企划书。如果没有像样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应对的。例如,有很多人,工作辛苦,能力出色,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写作能力不佳,优秀的经验教训不能总结,更不能使这些优秀的经验得以借鉴和流传。笔者在生活中就曾见到过一个艺术专业的本科生写一个财物购买申请单,百十字里面竟然出现了三个错别字。还有一位学生,平时讲话各方面印象还不错,也能出口成章,是学校学生会里面的骨干力量。但是有一次笔者无意中看到了他写的发言稿,好多字都是用拼音拼写的。

笔者不禁感叹,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里,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人们对于母语教育的疏忽,已不是提笔忘字所能解释的。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 ( 会考 ),语文提高到200分”。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国家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汉字英雄》的举办其实就是呼吁人们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对母语教育的回归。

二、人文性——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大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情感教育,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前的语文教育,含有较为浓重的功利性目的——升学考试,学习形式比较单一,深入学习语文的程度不够。大学阶段,语文课程的课时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是学生们的自由时间增多了,再加之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学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界文化的殿堂里。毛泽东说过:“我的文学功底之所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对书的爱不释手。”文学作品以高度凝练的方式折射生活,透视人生,品味这样的作品,可以使我们融入其中,置身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面对种种独特的生命状态,借助于这些文学作品,进而指引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进行思考,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境遇进行关心重视,从中学会关怀他人、关照社会。

知道了《大学语文》的开设历史,我们清楚《大学语文》一路走来也是比较艰辛的。针对大学里面有没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曾经也发生过争议,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学,更没必要非要学习。有的人认为不仅要学,针对感兴趣的学生还要学的深,学的妙,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去渲染人们的生活,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笔者的一位同学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男朋友学的是工科,常年外派出国属于异地恋。她男朋友常常给她写一些情诗,让她惊叹浪漫不已,特别有一次她让笔者看到的一首“藏头诗”,因为这首藏头诗,小姑娘整整兴奋了两三个月,时不时的拿出来读一读,欣赏一番,这些情诗为他们异地恋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意和美好的回忆。笔者还曾经在微信里面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叫大宝的设计师写的,他说:“尽管我们设计师不是靠嘴巴和文字吃饭,但文字和内容的积累会潜移默化到我们的思考方式,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会影响到我们的创作思维。”一语道破了掌握语文、运用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创造。

三、审美性——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中学语文是字词句段章,是语言和文字,是听说读写的四种能力。大学语文在此基础之上而呈现,是语言和文学,更是语言和文化。通过一部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更有意义。文学作品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作出审美反映的一门艺术。文学的基本价值就是审美,审美教育是文学对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功能。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中国文字的造字方法很奇特,从而铸就了文字的美感。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是否有气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本身的阅读量。气质是人格的终极追求,它靠文学熏陶,模仿不来,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你个人的修养。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一技之长,但通才教育就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具有人文素养与精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人文品行比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笔者很小的时候听过这样的说法:如果把学生比作产品的话,教育就是生产,培养出来的学生智育不好最多是个次品,德育不好出的可是危险品。智商越高,人品不行的话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教育绝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借助于大学语文课程这个平台,重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审美性,改革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出品德优良,有着高雅情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文化国粹,从而传承国粹文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人文性与审美性的教育。本文根据笔者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对其教学性质进行简单的理解与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同仁对大学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审美性”的重视。

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通识教育;文化素养;课程改革

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始于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日益增多。200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全国许多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但近年来,大学语文在高校遭遇到尴尬,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一度引起了学界和舆论界的争议,也让人们再一次正视了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语文要想改变目前的边缘化境遇,得到应有的尊重,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一、大学语文课程存在诸多问题

1、课程地位低下,授课教师日益边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如人大、东南大学等将其从必修改为选修课,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或从未开设过此课。在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下,教师对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不爱上。大学语文的授课多是由缺乏深厚学术背景的年轻教师担任,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弱,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2、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特色。据调查统计,当前名为《大学语文》的教材高达1000多种,在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中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100 余种,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只有少数能脱颖而出为大学所用但很多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的安排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不适应教学实际的需要。

3、大学语文课堂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在一些高校,大学语文成“高四语文”教材,课堂基本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部分授课教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文选精讲,“一篇好文章在学生眼里分解成了知识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比什么都重要。母语魅力支离破碎,丧失殆尽。”〔1〕很多大学生们会觉得这样的大学语文课面目可憎,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汉语学习遭到挤压和冷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推力下,英语学习占据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成为学生“主攻”内容,相反,汉语学习遭到挤压和冷遇。

二、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水平令人堪忧

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汉语能力水平令人堪忧,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尺度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语言文字素养上,首先表现为读写水平较差,部分大学生经常写错或不会写常用汉字;手机、网络等带来的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学习带来的冲击,使学生不能正确表情达意。其次,书面表达、思维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写专业论文时感到很困难,上交的毕业论文谬误百出,指导毕业论文让许多大学老师感到烦恼;有人甚至连请假条、欠条都写不明白。遇到写作,很多学生习惯于到网上下载文章抄袭或参考。第三,大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上网娱乐、聊天时间增多,阅读时间减少。很多文学专业的学生甚至不读四大名著,遑论其它专业学生。

针对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令人堪忧的大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深化改革,努力创新。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

1、高校要把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系列。

高校应摈弃功利思想,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合理调配专业计划和学时安排,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低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做出教学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明确规定。〔2〕此外,高校还要以配套的鼓励措施,调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教师走上大学语文课讲台,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2、以学生为本,建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重新选文来改编教材,在文学作品欣赏的基础教学内容之外,加入写作、母语交流与表达、思维锻炼等内容,突出“大学语文”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阅读写作能力及思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设计开发课程,着眼于修课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使大学语文走出“欣赏与解析”的传统套路,如人大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本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组织阎连科、刘震云等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并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老师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3〕

3、大学语文教师要寻找提升自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途径。授课教师首先要有个人的研究领域,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在有建树的领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为学生选修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得大学语文等公共类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4〕其次要不断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兴奋点,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4、搭建语文素养学习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探索语文素养学习的新途径,扩大大学语文的影响力;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灵感。如北京理工大学为非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开发了公开课“语文高级素养”,刷新语文观念,在网上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南开大学文学院推出了“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网络课堂开设富有特色的栏目,激起了学生们汉语学习和写作的热情和灵感。

新时期下,大学语文只有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在教改中不断催发课程魅力,才能不辱使命,真正发挥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强 张国 张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光明日报,2007-05-23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王玉勤.大学语文教育应超越选修必修之争.光明日报,2013-11-20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教案 篇8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你还发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老师相信只要聪明的你用心去读课文,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请孩子们打开课本翻到101页,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段标出序号。

2、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不认识)。

3、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连读,齐读。

4、齐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三、合作交流,具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问题。

2、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自己有什么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小组同学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准备提出全班解决。

5、全班反馈,集中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6、教师点拨,深入理解。问题:课文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来描写炮手不同时刻的神态?几次使用有什么不同?找出来反复读一读(苍白——煞白——惨白),用心品味一下炮手神态的变化。

7、联系上下理解词语:凛冽、喝彩、仅有。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突出重点,精心品读。

1、师:同学们的问题解决了,我也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解答,可以吗? ①为什么裹着大衣的副官冻得浑身打颤,炮手的额头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

②敌军驻地——红瓦白墙的农舍被击垮后,将军连声喝彩“干得好!”炮手的脸颊上却流下了悲伤的热泪。

2、读一读:找出这两处多读几遍,再联系前后内容,想一想。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4、想一想:为什么炮手的神态截然相反?假如你是炮手,当时会怎么样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写,你读了之后印象如何?

5、议一议(交流刚才的问题)。

6、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这两组句子,认真体会炮手的内心活动。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开炮把他击毁?

7、分角色朗读全文。

8、说一说,这时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语文二年级下册优质课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2、会认15个生字。

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前搜集广告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默读课文,从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动物)

卡罗尔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她最喜欢的是小猫。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易于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插图导入。出示课文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这个小女孩就是卡罗尔,她非常喜欢小猫。(板书课题)

二、自学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词,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

(1)组长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中“罗、洛”是边音;“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kǎ;“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

(2)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差点不见了——免。

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

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厨。

用动作演示记“蹭”字。

3、班级开展“识字大王”擂台赛,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三、默读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有什么感受?(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

【初步默读课文后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

(1)卡罗尔和爸爸在报上登的广告很有趣。

(2)卡罗尔为小猫准备的家很有趣。

(3)第三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很有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感受自主阅读的乐趣。】

四、交流

1、再次默读课文,感悟自己认为有趣的句段,想想为什么认为这部分有趣?

2、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标》语)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全课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全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在学生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

第二课时

一、朗读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认为有趣的部分,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练习读——展示读——评议读——竞赛读

二、默读

默读后三个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卡罗尔和小猫亲热时,有什么感受?

【再次默读启发思考,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意: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三、练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2、多音字组词。待间

3、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写广告词可能比较难,教师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搜集的广告词,学习一下广告的文化和艺术。另外,写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等“和谐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基础性意义。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当做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它实际上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下面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原则以及它在不同范围里的定位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培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完美的统一起来。与此同时不能忽略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以及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等,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清楚,不然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

(二)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相结合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信息的整合以及更新也越来越快,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必须学会对知识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适时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才有可能使得学生和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继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老的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得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四)理论指导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大学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实际活动做好了铺垫,学语文就是为了要将语文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来,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在掌握职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对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加强培养。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分析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技术型人才进行职业培养而设立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推动劳动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施职业教育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加强培养,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高职学校在进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对办学目标及思路进行调整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强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大改革力度。这样高职院校就能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以及就业率高的形象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

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必须纳入课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就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性质、目标,办学功能以及办学定位,要为实现这些要求而服务。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加强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得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就是增强高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以及进行各种综合素质的锻炼。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不同专业中的具体功能分析

每个高职院校都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了许多不同的专业,比如汽车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旅游、音乐等。那么大学语文在不同专业中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使得语文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做到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如果是教美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那些画面感较强、色彩比较显眼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选取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慢慢的凸显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一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例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琵琶行》时,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琵琶曲的享受和感悟上;而服装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对那些服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对古代官府的识别以及再绘。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里面包括政治课、英语课、大学语文以及写作课等,在这些课程里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和教育部文件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最相近的,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就是“大学语文”课,从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对大学语文教育实行全方面的改革。依据人文思想体系,在编写体例及选文标准上对大学语文进行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将作家介绍、背景分析及艺术欣赏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则以专题的形式来对人文思想进行阐释。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创新学习,才有可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以及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改革初探[J]. 文教资料,2009(30).

[2]李新宇. 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1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通过设计出具体的学习项目来引导语文教学活动,在本院部分班级进行试点,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

项目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对项目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这是我们开展专项研究的主要的动因。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思路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项目。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代具体可行的学习项目,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项目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二)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们采取了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现场观摩法、经典个案剖析法及比较借鉴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实践检验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总结并进行成果推广。第一步,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广泛进行教师和学生调研,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设计。第二步,在试点班级中进行具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型教学,并对效果进行及时调研和评价。第三步,总结课程改革实践、项目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并再次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的就是自身准确定位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的重新定位

高职大学语文应定位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公共课程”。具体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础,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高职大学语文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定位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1. 以能力为中心,凸现职业指向。

整体课程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能力训练。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类别指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和不同要求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

2. 建设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一是课程开发的开放——由本校语文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同时开展企业调研,征询企业人士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亦注重不断吸收学生的意见完善课程建设;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留有教学内容选择和扩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实训载体的开放——教师和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基本活动项目载体,教师和学生更可以根据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灵活选取和另行构建不同的活动项目载体;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随时向学生开放,以促进学生自主扩展学习;五是教学环境的开放——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本课程还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学生的活动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 重新设定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将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构建了“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束缚,不再按照语文学科体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是结合专业特点,从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新构建了“双能对接”即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职业能力由各专业的就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需求决定,基础能力包括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项。这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了语文学习训练的范围,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育观念,使高职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归向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也直接推动了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诸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三)以“主题呈现”的方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以主题呈现的形式,打破文种和文学史界限,以服务职业活动为导向,紧跟时代,让学生能从各主题中感悟人生。在设计思考训练时注重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在选文时注重视野广阔,推重经典而不废时文,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书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课堂既设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又设置在火热生动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以此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学生能对今后求职就业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有明显帮助,具体而言:

教学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紧跟时代,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思想和引导作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构建了以“项目驱动、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六步紧随”教学模式

1. 项目布置。

教师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必须解释清楚项目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者过低,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可以确定为项目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2. 基础检测。

学生在完全理解本次的项目目标之后,通过实施预设的一个项目来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看自己距离顺利完成项目存在多大差距。

3. 师生探究。

通过师生相互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实施点评等方式,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4. 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能力的若干要求,运用基础知识,按程序实施训练项目。

5. 延伸拓展。

根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知识,通过阅读拓展、博客天地、争鸣空间、社会聚焦,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阅读、讨论、争鸣、辩论。

6. 测试评价。

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评、组内互评、教师测评,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独创性成果:构建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课程建设主体诸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与改革,整合各类语文学习内容,聚合各种学生活动形式,借鉴英国和我国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通过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的处理,构建了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确立了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大基础核心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全程开展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严谨有序的逐层习练、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中获得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能力指向,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结构要素均为系统化呈现,不同系统之间依课程教学规程相互对应组接,共同构筑了一个多方位、多形态、多层次的语文能力培养系统,课程系统运行最终目的指向语文综合能力的社会应用。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应用,因此,“双能对接”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传统高职语文或重人文作品赏析、或重应用文写作的相对狭小的学习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动地使语文从知识学习、孤立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了能力培养、综合应用为主的教学,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的运行明显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引领着一个改革方向,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我们根据高职语文教育的特性,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法,创设了“六步紧随”教学模式,寻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让语文教学活动渗透所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六步紧随”教学模式使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三)搭建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考核全程化、评价证据化

借湖南省“数字湖南”的东风,我们在“职教新干线”网站上搭建了开放性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将所有教案、课件、教材、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发布到这个平台,更是将这个平台作为学生交流沟通、延伸拓展、互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此畅快阅读,可以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可以与本校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可以与校外专家、知名学者或其他大学的学子们就社会热点问题激烈辩论。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同时,收集学生习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学习证据材料以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的原则,克服一次考核定结果、教师一人定成绩的弊端,打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训、教师要求和学生自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

由课程团队成员禹明华教授主编、周妮副主编、刘婕参编的高职高专人文素质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已于2010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投入到课改班级的使用中。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正在申报“十二五”规划教材,这本教材的面世将为大学语文教材开发提供参考范式。

参考文献

[1][德]鲁道夫.普法伊费尔.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傅小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04.

[2]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美]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

上一篇:美国教育的世俗化下一篇:黑色的话梅硬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