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2024-10-05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精选11篇)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篇1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普遍开设已经有十来年了, 笔者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也已经有几个年头, 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目标的转变,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 对课程现状、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各个方面, 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试验。笔者发现:提高认识, 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 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就无法指导日常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 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 使它成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课。

二.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 是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 并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 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 在综合中得到创新。对教学文本的解读, 不能照本宣科, 只重一面, 不及其余, 必须对文本作综合整体的关照, 这种整体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 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 而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 如, 神话传说、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风俗民情等, 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

三.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 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即要“博”又要“专”, 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 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 引入课堂, 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博”。怎样做到“博”呢?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时代性、社会性。尽管像《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 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祖先的笔下, 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 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 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这是现代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备课和授课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课题化,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以文本内容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发散, 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 形成小课题, 集小课题为专题,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 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我们可以将课题交给学生, 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 然后小组代表班上交流, 这有利于双向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 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深入的认识, 我们就以杨贵妃这个中心人物为母题,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上有关杨贵妃的文学作品, 然后跟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对比。学生找到的文学作品有刘禹锡的《马嵬》、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丽人行》, 以及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通过寻找, 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下一步的阅读对比打下了基础。那接下的对比, 就是多角度的了, 学生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文学样式的选择、文字表达的优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对《长恨歌》以及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整合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引入朗诵和吟唱的方法

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课堂教学大胆引进朗诵与吟唱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把握, 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 牢记大量的名篇名句和成语词汇,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语感和语言技能, 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下笔如有神, 出口成章。文学的教化不是理性的说教, 而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通过心灵的沟通来感染人。运用朗诵、吟唱的教学方法, 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人文精神, 直接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成德, 激励和焕发学生的青春理想, 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完美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做法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不时给学生播放各种大型古典诗词的朗诵、吟唱音乐会等节目, 以及名人、名家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的录音、录像带等, 供学生进行观摩欣赏, 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教师自己率先垂范, 努力掌握朗诵、吟唱的方法与技巧, 并能熟练地表演一些作品, 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鼓励学生放下包袱, 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 同时还可以教学生一字一句的朗诵和吟唱, 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并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热情的引导、鼓励和辅导之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直接“下水”,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作品, 模仿名人、名家的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 直接进行模拟训练。同时, 还可以对照别人找差距、补不足, 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 以便尽快提高表演能力。“重在参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 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鼓励和动员, 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 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朗诵和吟唱, 并相互指出其优缺点, 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改进提高。

3、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学习方法格外重要, 教学中注意把学习方法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 以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 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教师无论怎么努力, 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 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攫取。因此笔者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这样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改变, 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 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 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 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 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的情况下, 大学语文课程肩负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中, 必须牢牢握住“文化”这根主线, 打破学科界限森严、各自为政的局面, 让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建立起共融的结构关系, 以适应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进一步扩宽学生的视野, 开启学生的智慧, 以培养大学生长远的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注意课堂教学和综合考评的科学性。只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 脚踏实地, 勤奋工作, 锐意开拓进取, 就一定能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让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大部迈上新的台阶。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材 编写改革 语文本质 工具理性。

一部优秀的语文教材是保证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素质培养与传承的基本载体。从对历史和对中华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角度考察,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与创新呢? 本文就目前语文教材编写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写需当作国家和民族最伟大的“公共利益”。

自从教育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个有条件和能力的地方可以自行编写语文教材以来,中国语文教材顿时百花齐放,涌现出了数十种版本的语文新教材。经过大规模的实验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之声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越来越激烈,甚至部分教材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厉批评和诟病。关于语文教材的编写争议,成了学界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对语文教材的质询声中,对某些编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语文教学的规律,各自为政,不顾及各学段教材基本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的做法,也进行了尖锐批评。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关系到民族未来及民族个性培育的重大事业,是我们最崇高的“公共利益”。这要求参与教材编写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感、责任感与对民族语文教育的神圣感。

与此相反,随着语文版本增多,经济利益、学术纷争日趋激烈,少数编者忘却了民族及国家的利益,忘却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难以真正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高、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虽同处一个城市却是各自编写一套。王教授领衔编“高中”,而陶教授领衔编“初中”,两套人马基本没有语文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往来与会议研讨,却把本地区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生硬截断。这样的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在一定程度制造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混乱。

叶圣陶、夏丏尊作为语文教材编写的“大师”,其品格风范值得语文专家们反思。虽然历史发展了,时代语境不同了,编写的教材内容有所改革,但是他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民族及后代高度的责任感永远值得学习和敬仰。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中,坚持这种崇高的语文道德精神,将是我们前行的不懈动力。这也正是当前我们重新翻读《文心》、《国文百八课》等经典时,仍然一往情深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材的编写需要坚持语文本质特征及语文理性精神。

语文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就是对母语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学习与继承。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文科教材,虽然有人文性,但语文的工具性是其一切特点中最首要的特征。对字、词、语法、语言现象、语言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基本功的表现。坚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坚持语文的理性精神。这种工具性是科学、逻辑、独立和思考的,而不是道德、玄学和精神的。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总是以道德家、文学家、启蒙家与精神导师自居,所编教材中占据语文教材内容核心地位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说教与感化,而缺少一种质朴、本真、语文自身的工具主义精神。他们把语文自身的工具性诬蔑为“庸俗的技术主义”,而打着“人文精神”与“生命意义”、“个性主义”的口号,倡导语文教学的“娱乐主义”、“表演主义”的教学方式,让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远离语文,而越来越靠近谁也无法说清楚的“生命”哲学和“人文”精神。

现在,一些编者还普遍强调语文教材的审美性教育,事实上如果把基础教育的汉语课程转换成以欣赏和审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文学教材,则偏离了语文自身的轨迹。语文教材变成了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课程的补充教材,则是离开了语文教材的本质。语文课不是一般道德的语言理论课、知识课,而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是教师以语言理论去指导学生言语实践的应用课。语文作为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必须进行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1.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较为随便

传统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以老师为核心,决定教学内容的是教师,往往从简易入手,不会依据学生对大学体育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导致大学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脱钩,极大地打击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今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需树立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意识,设立教学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实情况,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大学体育课程教学配置适用性较差

当前,中国大学体育的课程配置已严重滞后,创造性不足。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对何者为主体存在认识不足,课程配置缺乏创新性,对大学体育的全局性重视有余,而对大学生的个别性重视不足,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抑制大学生个别性差异,对大学生长远发展产生不好影响,可能会对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不利,与国家提倡的创新与发展相矛盾,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降低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兴趣。

1.3大学体育教学考核较为单一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生必须完成的学分课,对大学生影响和牵涉面较大,在学校对体育高度重视的环境下,学分会影响大学生评奖评优或保送研究生等目标的实现,所以,凡成绩比较突出的大学生比较在意大学体育课程学分的优劣,有的学生甚至通过与任课老师“拉关系”,走歪门邪道拉高学分,以在评奖评优或保送研究生等活动中占据优势地位,因而大家普遍对体育成绩比较关心。但大学体育教师由于受落后教育观的干扰,通常会根据考核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记分,认为只要达标即可,而不会对体育考核进行项目细化评分,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体现实践性和全局性。体育考核过程中重技术评价,轻学习流程评定,弱化对大学生的鼓励作用。这种单一的教学考核方式对大学生体育技能学习变成了完成任务的应付过程,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打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4课程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中国部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较为单一,课程管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单一教学目标基础之上,教师或学校早已设计好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和程序,学生只要接受或执行即可,这样做对提倡的教学相长和双向交流不利,师生间的交流更相对近似于无,等于截断了师生间的联系。另外,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师往往只对如何管教学生重视,而对如何提高学生各种能力轻视,只限于学生学会大概动作,很少深入指导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难以实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目标。

2.改进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措施

2.1发掘大学体育课的整体功效

体育课的第一目标和出发点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和做事,通过这种社会性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重视体育课整体功效的发掘,需要开发参与运动、体育技能学习、身心健康、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潜能,并且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一一落到实处,从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体育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在当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充分体现大学体育课的健身性和人文性。

2.2更新教学理念

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应当追求世界性、创新性和健康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实行素质教育,以落实求知创新与健康首位的教学理念,使大学生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的基础上,产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效用和目标有更好的认识,消除将考核作为评价体育学习的唯一依据的错误思想,努力建立新形势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系统。执行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突出体育教学与健康促进的结合,紧密联系大学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质健康促进,以拓展健康促进空间,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2.3优化课程测评系统

大学体育课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为发展目标,考核时不能只根据单一学分评价学生的整体情况,应将定量和定性综合起来考虑,将学生意志力、智力和各方面能力等结合,全面对大学生实行测评,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体育教学效果等目的,从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

2.4多样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多样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做到多样化是摆在大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需要考虑各校实际情况,如区域特征、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场馆器材等情况,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第一,多样化建设各校培养方案目标,以提高大学生选择性;第二,大学体育课的设立应考虑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首先,在全民创新的背景下,改革与创新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育课的综合性,追求实用的同时考虑与时代发展相吻合,从而提升大学体育课的魅力。其次,建设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突出多样化,优化课程测评和考核系统,将大学体育教育任务和目的综合起来考虑,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2]丁腊生,金波,李玮城.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时代教育,2015,(5):201-204.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改刍议 篇4

1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

1.1 重专业、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独立学院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国家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它的“七个独立原则”。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 强调专业主要设置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满足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在大学生就业难度大, 市场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 独立学院学生能否胜任用人单位聘用的岗位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以, 学校按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来最大限度地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课时饱满, 外语、数学又是必修的课程, 大学语文课程就被当作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填空课”和“替补课”。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系统性差, 并常常处于随时可能被“砍掉”的、“鸡肋”的尴尬境地。这种重专业技术, 轻人文素质的理念, 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举步维艰。

1.2 外语、计算机的强烈冲击

英语的霸权地位, 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像巨大的磁石强烈地吸引着一批批学子。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却没有硬性规定必须通过等级考试。所以, 学生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笔者近日在对本校图书馆上自习的106名学生学习内容进行调查后得出, 54%的学生在学外语, 32%的学生在学专业课, 而翻阅中国文学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在2009年12月16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撰文《汉语, 为你欢喜为你忧》, 该文提出, “如果没有坚决有效的措施制止英语侵入汉语现象蔓延, 若干年后, 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 汉语将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传情达意的语言体系。”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处境令人担忧, 汉语的存在和发展也将备受阻碍。

1.3 学生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很多学生轻视基础学科的学习, 究其原因有:时间因素———学时压缩难以保证大学语文课程有充足的教学时间。一些独立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课时只有28-32学时, 而且又是合班上课, 人数多达一二百人, 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怎能完成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个人因素——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 在写作中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 有学生竟然不知道《四书》、《五经》, 而且缺乏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 缺乏自律性, 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教学内容因素——许多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编教材或偏于文学的教材, 学生觉得学无所用。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受体的不重视, 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的存在和发展。

2 突破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困扰的对策

2.1 课程的科学定位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整个课程建设中首要的问题。它关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徐中玉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增进学生文化修养;[1]钱理群教授在其主编的《大学文学》一书中提出大学语文要侧重于文学熏陶;温儒敏教授认为, “高等语文”的‘高等’是一种教学的定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诸多课程定位, 尽管表述各异, 但无非是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目前,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弊端就是与专业相脱节, 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鉴于此, 课程定位必须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定位中, 艺术系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侧重于文学欣赏, 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经济管理系应侧重于经济文书写作方面, 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外语系应侧重于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以便于对外文翻译有所帮助;理工科的学生基础比较差, 应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在独立学院应开设多门选修课, 如文学欣赏、应用写作, 演讲与口才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讲台、一本书”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倡导创新的教学模式, 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通过艺术通感理论, 将文学与古典音乐、中外绘画, 影视戏曲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合, 丰富课程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艺术素养。[2]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安排话题讨论、戏剧表演, 朗诵等方式, 鼓励学生通过上网学习文化知识, 通过写博客来锻炼写作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 适宜教材的选择

吕淑湘先生认为“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 分量不宜重, 内容不要繁琐, 要突出重点要害, 让学生看了感兴趣, 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 不能毕其功于一役。”[3]这说明独立学院语文需要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优秀教材, 应宜精而适度,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满足学生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 教材编写应注重板块式设计, 兼顾“工具性” (应用能力) 和人文性 (人文素养) 的双重功能。所以单方面选择以文学为主的教材或以语言、写作为主的教材都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了兼顾各专业学生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和摆脱多本教材给教师的备课压力, 笔者建议选择一本集文学、语言, 写作于一体的教材。教材分三大板块,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 确定不同的模块来组织教学, 教学有侧重性, 同时注重内容的丰富性, 把人文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2.4 评价方式的改革

各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在内, 大学语文的考试方式往往是“一纸定乾坤”, 其实大家都知道, 仅仅通过一张纸, 很难检测出一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4]在设置考试方式时, 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过程施予一定的比例分数, 如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应占综合成绩的30%, 期末成绩应占综合成绩的70%。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又有利于达到各种能力的培养目的 (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考虑将演讲等口试成绩纳入学生期末考试之中。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在于教学中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

面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 面对当前大学语文的举步维艰,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 除了坚定上好这门课的决心外, 还要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的成功与否关乎课程开设的成败, 关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能否得到充分的实现。只有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只有改革才能发展, 才能迎来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回顾与发展建设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2]季雅群.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

[3]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大学语文研究集刊[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篇5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就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谈、平等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服从谁,这就叫伙伴关系,这就叫合作关系,这就叫和谐发展。

二、用活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但这种语文知识不再是过去所做的那样机械地从语言学教科书或语言学专著中搬来,而是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应用中总结出来的活的、动态的知识,以利于指导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知识短文要编得好不容易;但总要试着去做。北京的章熊和江苏的柳士镇、朱泳燚等几位先生,在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诸位前辈的鼓励下,已先后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志于此的同志应当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使长期以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脱离生活中语言的实际应用的状况,在世纪之交能有所改变。语言的实际应用的练习,最好与阅读课的“思考与练习”分开来编,因为二者各有训练任务,不宜纠缠。语言的实际应用,在现代语用学中称为“言语”训练,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研究不够,今后需要加强。

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突破汉字教学的三“关”:认读关、书写关、积累关

根据汉字使用的频率,科学地编制出汉字认读等级表。小学教材的课文,按等级表列出的汉字组织编写。初中教材的课文,按等级表列出的汉字,提取、整理、归类;少数缺漏的,在有关材料中补出。编制或选用适合不同学段学生需要的汉字规范化书写字帖,供学生临摹。硬笔字帖,软笔字帖分别编制,并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职高和中专根据某些职业的特殊需要,加强书法训练。小学低年级把突破汉字关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认真加以研究。最近辽宁省正在总结推广“韵语识字”经验,这是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一个范例。中小学各年级都根据教学需要把指导学生使用基础性的语文工具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学校,把汉字教学和计算机汉字编码与操作训练结合起来,向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迈出第一步。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如《司马光》一课,多数老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当时在场会想什么办法救小朋友?一位老师并不停留在这种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的层面上,而是综合同学们的办法之后,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我们想的办法是怎样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的办法是砸破缸救人,是使水离开人的办法。到此,教师因势利导: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常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五、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又叫常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学的程序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备课本是用表格制成的,规定了要写的项目和大致的篇幅;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亘古不变;作业批改的符号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下意识地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刍议 篇6

《大学语文》由于没有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 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 很容易被边缘化。因此, 有论者说《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 开设与否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应当取消这门课程。也有人提出“取代论”, 以《大学人文读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来取代《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主要是由该课程的定位决定的。很多军校开设《大学语文》, 其初衷就是为了给那些上了大学, 但是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补课”。在长期应试教育过程中, 一些理科生中文底子欠缺, 说起话来词不达意, 写文章更是语句不通, 故而寄希望于《大学语文》来解决上述问题。温儒敏教授在《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中讲到:“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的, 中学搞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过关, 现在指望在大学的一年或者半年里突击补课, 让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是不现实的。”由此看来, 《大学语文》不应该被当作“高四语文”来误读, 也不能随意取消或者取代。《大学语文》应当变革, 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大的创新, 否则很难在大学的讲台上立足。惟有通过变革, 才能提高它的辨识度, 才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 如何对《大学语文》进行变革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重点在拓展教学上下功夫。

二.《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 升华人格, 提高境界, 振奋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成为‘四有’人才, 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为他们在校学习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军校《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即是加强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首先要体现“大学”的特点。即由原来高中阶段注重对字、词、句、段解析上升到关注作品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欣赏等层面的内容, 进而追求学员对作品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是军队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承担着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其次要体现“大语文观”。《大学语文》是以开阔视野,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大学生审美欣赏和文化修养为目标的课程。它包罗的内容相当广泛, 具体来讲, 至少涵盖文学、语言文字和文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语文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而是作为培养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进而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理综合能力。《大学语文》在当下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其内容更丰富、文化性更强, 更具知识性、人文性。无论是从文学阅读、文学欣赏还是文学熏陶上都能发挥人文精神的传播作用, 让学员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作用下, 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此同时, 开放世界的种种挑战,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渗透, 使《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四有”人才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大语文观”决定着《大学语文》拓展教学要朝着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

三.《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思路及方法

(一) 时间上, 不局限于课堂。

现在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时间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 课时较少。希望通过课堂时间使学员的语文水平有大幅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教员可以为学员提供大量的中外名篇书目, 使学员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进行阅读, 一方面丰富学员的阅读量, 另一方面促进学员逐步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 空间上, 不局限于教室。

鼓励学员大胆走出课堂,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比如学习了军用公文写作, 就可以带领学员到机关、到部队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撰写相关的公文。

教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员进行训练和提高。学校组织的所有大型活动, 如文艺晚会、校运会、形势报告、政治教育、演讲比赛、公文写作竞赛等等, 都是学员学习语文的好机会,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举办文学沙龙、文学讲座、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探讨文学热点, 交流学习心得和读书体会, 激发学员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延伸, 还能矫正教员教多少, 学员学多少的不良教风和学风。

现在很多军校都建立起了网络课程教学系统, 学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随时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动态, 满足学员自主学习需求。

(三) 内容上, 不局限于课文。

《大学语文》的教学, 教员在教授过程中, 不应囿于教材文本本身。首先, 课文的讲解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讲《橘颂》, 以民间端午节的习俗为引子, 导出作者屈原, 然后介绍其生平、作品, 就能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更能加深学员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第二,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引入最新的学术观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文学作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尤其是古代作品, 因历史久远, 难以查阅到有关作家作品的详实资料, 故而对作品本身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课堂讲授中加入学术观点, 适时引导学员, 通过比较思考, 可以锻炼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学术界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教员通过帮助学员领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意蕴和内涵, 完全可以由学员自己得出结论。

第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 要多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孟子讲“知人论世”。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介绍深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评价历代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髓, 阐释和宣扬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以使学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丰富人文精神。讲苏轼屡次遭贬, 可以培养学员旷达的人生境界;讲辛弃疾“上马击狂胡”的志向, 可以引导学员树立报效祖国, 献身使命的崇高责任感;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以帮助学员养成正直不阿的道德操守。

第四,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多学科交叉。例如我们讲《晋楚城濮之战》、《垓下之围》等课文时, 就可以引导学员广泛运用战略学、战争心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证, 帮助学员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 方法上, 不局限于讲授。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尝试合作教学法, 安排1-2次课, 让学员在认真准备, 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自己上台讲解, 教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也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法, 教员在课堂授课中, 组织引导学员进行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生动形象地展示《大学语文》的形象性特点,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增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效果。通过鉴赏优美的视频短片等多媒体资源, 有意识地启发学员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使他们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开阔意境中, 在《逍遥游》的神奇世界里, 拓展作品的意境, 开发想象力和联想力, 从而培养学员的审美取向和鉴赏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价值。

(五) 考评上, 不局限于分数。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以往对学员评价的唯分数论, 已经无法满足拓展教学的评价要求。《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当由课终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分课堂发言和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可以锻炼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借此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课后作业必不可少, 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 锻炼写作能力。总之, 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该让学员甩掉考试的包袱, 采用多种形式, 启发学员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真正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J].语文学刊, 2009 (5)

[2]郭禾.拓展时空:《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福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中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刍议 篇7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

课程, 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 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校本课程”的概念, 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校本课程开发, 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现状,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析, 选择、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 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

包括语文校本课程在内的任何课程, 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 也就没有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或所依赖的校本课程资源, 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显性的校本课程资源, 主要指物力资源与环境资源。物力资源, 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环境资源, 又可分为人文文文文环环环环境境境境资资资资源源源源和和和和自自自自然然然然环环环环资资资资源源源源境境境境。。。。隐隐隐隐性性性性的的的的校校校校本本本本课课课课程程程程资资资资源源源源, , , , 主主主主要要要要指指指指包包包包括括学学生生、、教教师师、、学学生生家家长长和和社社会会人人士士等等在在在在内内内内的的的的人人人人本本本本资资资资源源源源。。。。

二.为什么要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进方课程而言的, 当前职业高中的国家课程是教育部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按照教育部制定和最新颁布的有关教学大纲编写的, 总体上强调文化基础, 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可培养学生共同的、全面的素质。就我县而言, 鉴于国家课程一纲多本的情况, 统一规定了所选用的教材, 并编写了体现我县特点的地方课程, 将其纳于中职学校评估、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考评指标体系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 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当前的课程体系、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脱节, 人才培养模式与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相吻合程度不够, 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没有深入贯彻。而校本课程则可以弥补上述两类课程的不足, 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可以适合本地需要和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它集中体现了“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理念, 也符合省教育厅“鼓励教师根据专业需要, 及时补充、引进新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

校本课程物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 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校本课程人本资源的开发理念, 则是开发出人所具备的并能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知识技能、创新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等等。校本课程环境资源中的人文环境资源, 如校园内的师生关系、校纪班风、社团活动等;社区中的民风习俗、人际关系、生产经验等。自然环境资源, 如校容校貌及社区中的地理风貌、文化古迹等。

三.中职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 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可见,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的, 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

可见, 开发职业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 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指向人的发展, 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指向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只有在这个宗旨下,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 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机实验,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开展过程中,随着实验设备的更新、师资队伍壮大与教学手段的不断变革,实验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是根据笔者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高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内容滞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不断渗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各专业学科融合,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有不同要求。但目前多数高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仍然沿袭以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教学内容滞后于知识的更新,各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内容完全相同,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提升。

2)实验教学不分层次。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同时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也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入校生的计算机水平相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我国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也相差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要考虑绝大多数同学的知识程度,从而使得计算机基础分布在两端的学生都没有好的学习体验。

3)实验模式、教学手段落后。由于大部分知识点已在理论课堂上讲解,学生上机操作过程主要是进行验证性操作,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使得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逐渐失去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实验教学相比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都是大班教学,参与实验人数较多,一旦遇到难度较大或内容较多的知识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教师就很难兼顾。得不到及时指导的学生就会将问题弃之一旁,不管不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师资薄弱。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充当引导与指导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现象,对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实验教师被划为“教学辅助人员”,对他们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绩效激励等与普通教师存在区别,这些都直接挫伤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造成实验教师队伍缺乏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具有丰富实验指导经验的教师不足。

5)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考核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上机课作业或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决定,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随意性,学生完成的作品不易保存,考核公平性不易控制等[1]。

2 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环节,是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现代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筹码。[2]

1)以专业应用为导向

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社会对该专业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调查,构建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3]。注重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内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为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主;专业模块可根据专业不同开设相应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如Photoshop、Flash、SPSS、Protel等。

2)实施分层次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能,并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差异,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可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和进行水平测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根据问卷和测试结果,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测试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情况摸底,部分可直接跳过计算机课程中的基础模块,可根据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后续课程学习,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SPSS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学习更高程度的计算机知识。

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部分较少,操作性强,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验分开讲授,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解理论或操作,学生再到机房进行相应练习。往往由于时间安排的脱节和理论实验课程授课教师不一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改变这一现状,可减少或取消理论授课课时,特别是操作相关内容全部在机房讲解。机房采用网络教学软件,在教师机端可进行广播示范、远程控制、发送作业,学生端可电子举手、分组讨论、作业提交等,给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极大便利。

4)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跟踪计算机领域最新技术,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科学组织实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校要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提供进修、研讨、交流的机会,并在职称评定、评级方面适度倾斜,使他们能潜心研究实验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同时,学校要鼓励优秀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具有丰富实验经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充实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加强壮大实验教学队伍。

5)调整考核形式

传统的期末考试并不能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考核形式的调整非常重要。考核内容应从以基础知识、基础能力测试转变为以能力测试为主,把考核的重点从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转移到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考核形式应趋于多样化,以全面表现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学生成绩由期末无纸化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无纸化考试系统由计算机根据设定题型在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并兼顾考试公平性。平时上机考核在上机实验中考核,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达到综合运用,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如有所突破创新可给予适当加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并给学生布置一些开发类、设计类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自学和小组协作能力。

6)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有限的课时内,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课程实验技能竞赛,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活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刍议 篇9

(一) 注重阅读方式, 不突出阅读的重点和主题。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拘于课本的内容, 虽然安排了一定的阅读教学课时, 但大多数阅读教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把握词汇、朗读、默读和背诵、课文讲解、课文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效。此外, 教师对于每一篇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教育, 缺乏驾驭的能力和十足的信心, 导致教学的效能很难实现。如据对某小学四年级甲、乙两班第二学期统一测试成绩的调查统计, 阅读试题占百分制卷面的22分, 甲、乙两班最高得分19分, 且只有1人;10分-18分33人, 占两班137名学生的24%;只得了5分及以下的有26人, 是两班学生总数的19%;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得到阅读部分不足1/2的分数。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不乐观。

(二) 取消独立阅读, 教学的重心只是讲、听、写, 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划分段落, 总结中心大意, 教师的分析、启发不全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紧, 学生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独立阅读课文只是学生自己课余的事, 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大。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 通过划分段落肢解文章, 没有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另外, 根据调查看,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以及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是制约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课外作业多, 学生课余负担过重, 影响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完成。另外, 教师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不做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 寄希望于学生自己和家长。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尚存在很多问题, 家庭教育的方式千差万别, 故众多的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接近空白。

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文明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认识能力的启迪和提高无不与广泛的阅读兴趣与爱好有关, 因此,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教师应不折不扣地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读、说、听、写、练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对词义、词汇的真正理解要体现在口头语言的正确运用和书面表达的熟练掌握, 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提高他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二) 阅读教学方法多样化, 多种形式指导阅读。在阅读教学中, 首先要重视词汇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语, 并深入地运用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 教师对这些词讲解深入透彻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否则就会妨碍学生对课文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其次要注意朗读教学。朗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常用的、重要的训练方式。正确、流利、规范、有感情地朗读, 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接受思想教育, 掌握字、词、句, 发展口头和书面语言, 陶冶情感, 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朗读形式以教师领读、范读, 学生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为主, 还可举办朗诵会, 朗读比赛, 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第三, 培养学生默读和背诵习惯。默读和背诵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 它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拓展想象力,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实际上, 培养学生看书看报的能力就是在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 而主题班会、讲故事比赛是学生背诵能力的进一步发挥, 是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体现。第四, 要及时讲解课文。讲解课文的目的就是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从课文的表现形式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学会分析文章, 从而懂得怎样看书。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可细可疏, 关键要突出主题, 讲清重点, 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核心, 从字、词、句、篇上全面领会和掌握文章精髓, 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 并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 结合课堂教学,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课外阅读, 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课外阅读是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阅读课的补充和继续, 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延伸。课外阅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的课文。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学生自己阅读, 通过查字典, 注拼音独立完成阅读,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教师要选择既能配合阅读教学内容, 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科普知识教育的读物, 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年龄特点, 选择他们能够看的懂、喜欢看的读物。此外, 教师要适时地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并要求家长予以督促、检查, 配合学校要求完成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且把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包括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引导学生认知语文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過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建构多元知识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一个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非常宽广和全面的知识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力求实现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覆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要具有自主参与意识,善于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小学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在实践中探究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4、形成课程文化意识。新课程要求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与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深刻影响到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不佳的原因如下。

1、重理论,轻实践。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地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注重规律原则的教学,偏重学术的阐释。这种线性单向的封闭理论体系,远离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不能及时吸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同时,由于教育实践知识的缺失,学生很难将显性教育知识转化为缄默教育知识。

2、重传授,轻反思。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基本取向依然是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理智取向”。今天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已经由“理智取向”转向了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主要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偏重教学技能训练,实习主要是感受性、模仿性的实践,忽视了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生长点,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其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动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严重影响了教师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1、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教师必须有前瞻的意识和眼光,具有鉴别选择的能力,不断吸纳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我们应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用这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来保持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采取的措施有:组织师生定期走访教育实习基地校,深入小学课堂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讨论和思考。

2、评析教学案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体验。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小学语文教学有关实例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论课堂,通过直观感受学习间接经验.加强理论同实际的联系。案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体验。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被用到类似教学实践情境中去解决相关的教学问题,加强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

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刍议 篇11

一、高职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口语训练内容与时代脱节

高职口语训练内容陈旧, 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教材中的范文有的净是套话、官话、空话, 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表述, 这样的训练内容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训练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 缺乏必要的口语教学评价机制

高职语文考核多侧重于通过笔试考查可量化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即使有的院校将口语考核纳入高职语文考核中, 也由于口语交际具有瞬时性、难以客观量化测评等因素而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三) 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有三:第一, 缺乏主动进行口语交际的意识。不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误以为口语交际能力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很少主动与他人交往, 至于运用丰富的词汇、合适的修辞等技巧进行口语交际的意识更是缺乏。第二, 词汇较匮乏, 语言较乏味。很多学生的口语很简单, 就是一些经常用的词, 翻来覆去的使用, 比如说:烦死了、郁闷、爽、我晕等等, 很少有学生会有意识地使用丰富的词汇使口语交际更生动, 甚至个别学生说话有口头禅, 带脏字。第三, 紧张拘谨, 不能准确表达自我。不少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自信, 在口语交际中比较拘谨, 不能镇定自若、大方自然;甚至有些学生具有交际恐惧症, 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非常紧张, 说话语无伦次。

二、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高职口语教学中的弊端及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口语教学改革。

(一) 引导学生跨好思想关和心理关

高职语文教学的口语训练须从帮助学生跨好思想认识关和心理关入手。第一, 教师举办“口语影响生活与工作”之类的专题讲座, 使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实际价值, 引导学生重视口语、自觉学习口语。第二, 教师须以亲和的态度和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口语交流, 这样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消除紧张心理。第三, 定期邀请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口语训练的经历及口语交际能力在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教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第四, 训练过程中, 教师用幽默、鼓励的语言适当评价, 让学生在一点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教师通过多种途径, 使学生正确认识口语, 营造轻松幽默的训练氛围, 帮助学生逐步消除口语训练中的压抑感和紧张感,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二) 改革口语训练内容和方式

1. 利用阅读教学, 开展口语训练。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利用朗读、复述、课堂讨论这些常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着重训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用有声语言表达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复述着重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内部语言、并将内部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 如学习《离婚》, 可让学生突破小说情节的限制复述爱姑离婚的缘由, 学习《春江花月夜》, 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幽美的春江月夜之景等。课堂讨论也是一种口语训练的有效方法, 教师精心设置引导性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 各抒己见, 对于一些分歧较大的问题,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这样,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了口语训练的主动者。在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之中, 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此外, 还可采用课前演讲、微型口头作文等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在每节语文阅读课开始的时候, 按照学号组织三至五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或口头作文, 内容不限, 时间为两分钟左右, 按照从有感情地朗读到即兴演讲的程序进行强制性训练, 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的勇气和胆量,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也能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快速提高。

2. 注重实践教学, 突破口语学习难点。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 笔者适当增加专门的口语训练实践教学课, 对演讲、辩论、角色扮演、访谈等口语教学难点, 进行课堂强化训练, 把讲台变成学生口语训练的舞台。发挥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热情好胜的特点, 组织学生对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进行演讲或辩论, 使学生熟悉演讲或辩论的一般流程, 掌握演讲或辩论的常用技巧, 不仅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角色扮演是一种结合动作、表情生动形象地表演特定角色的创造性口语交际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须站在特定角色的立场进行思维和交际, 因此, 就需要融入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和口语表达;而且, 一些情节、场景以及其他扮演者的表现、表述等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因此, 该活动也能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访谈类活动采用“实话实说”、“挑战主持人”等深受学生青睐的说话类电视节目形式, 引导学生对他们非常关心的社会焦点议题、校园热点话题各抒己见, 尽量使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突破口语训练难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口语训练。

课堂口语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 我们可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有限的小课堂变成语文大课堂, 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 拓展口语训练实践领域, 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通过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招新、播音员比赛、朗诵会、原创文艺表演、话剧表演、主题沙龙、元旦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口语交际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丰富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 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口语教学评价机制

一是加重口语交际考试成绩的比重, 使口语成绩占到高职语文成绩的30%左右。二是合理确定口语评价内容和范围, 既要评价学生所掌握的口语知识和口语交际能力, 又要评价学生运用口语时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评价学生平时课堂发言情况、期末口试情况, 又将学生参加课外口语拓展活动情况等纳入评价加分项目。三是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 平时练习宜采用即时评价, 快速反馈评价信息,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 比如期中或期末,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口语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也明了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促进口语教学的规范化、常态化。

高职语文口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体会。我们将继续探索, 深化改革, 引导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高职口语教学中的弊端及高职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 可采取引导学生跨好口语学习思想关和心理关、改革口语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改革策略,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口语,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燕.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下一篇:乐昌峡水利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