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024-10-05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共12篇)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精神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促进了学习效率的大幅提高, 而且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锻炼成长的舞台。但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短短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 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成了很多语文教师目前感到困惑的问题。

深入浅出的备课

1. 把文本的理解加厚。

每一篇文章中都有若干的留白点, 教师备课时就应当把这些留白点用理解和想像填补起来, 这是对文本的增“厚”。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 可深入理解和解读的内容很多, 如“我活着有什么劲!”的言外之意;“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一个“挡”仅仅是挡住窗外的风景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抓”住的是什么;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未说完就走了, 知道她想说什么……像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

2. 把作者的思想读厚。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倾注着作者深沉、真挚、丰富的情愫, 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所以, 我们要注重作者写作意图和文本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读出作者心中涌动的情感, 品出内在的意蕴, 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传递给学生, 但教师仍然要深入品味和体验, 因为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具备了“一桶水”的“积淀”, 才能为“一杯水”提供良好的水源。这是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增“厚”。《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 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对母亲无尽的爱, 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其实更深一层的是在母亲的启发下, 儿子坚强的活了下来, 身体虽然残废了, 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 选择了坚强, 选择了“好好儿活”, 他的人生成功了。所以, 读懂作者思想情感, 就能深刻感受文本内涵。

3. 把作品的链接添厚。

教师要善于寻找作品延展的切入点, 横向拓展, 把与文本相关联、相类似的作品搜集整合到一起来阅读, 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我们对文本的感受, 这又是一种增“厚”。在备《秋天的怀念》时, 我专门阅读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庙的回忆》, 并仔细品味。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 更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联系, 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给学生打开一扇窗, 使其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4. 精当巧妙的教学设计

合理、周密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流程、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在《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 我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 这三个学习目标的制定基于对本课语文教学任务进行的详细的分析, 第二个学习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领会朴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特别注重了阅读课必须有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重点目标。因此, 制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语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教者必须关注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 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 只有最合适教学的设计。当然, 教学设计还必须由教学实践来检测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修改、完善。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现状为起点, 同时又以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点。

真实有效的小组合作

1.交流的问题切入点要小, 具有可探究性、拓展性。以《秋天的怀念》设计的两个问题为例: (1) 史铁生的双腿突然瘫痪了, 这意味着将要终身与轮椅为伴, 这是多么残酷的打击。他有哪些表现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朗读课文前三段, 找出作者无法面对现实的句子读一读, 并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 (2) 儿子双腿突然瘫痪, 不想活了,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 那如同是天塌下来一样。那么母亲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 找出感人的细节, 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 体会母亲无私的爱。稍后小组展示。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 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要研究学生, 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 不能为设计问题而设计, 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 不要牵强, 应让学生有具体内容可讨论, 让学生乐于学习。

2.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 学生应有良好的准备, 只有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 才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需求, 不断地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并对交流的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3.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教师必须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各小组交流的情况, 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要特别重视对于学困生学习的帮助。有时教师也可作为某一小组学习的一分子介入其中, 充当组员的角色, 为解决问题献计献策, 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 不仅为这个组学生探究的成功或创新提供后盾, 同时也更好地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奋发争先。■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实验初中)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2

每次写作文,我总会发现有的学生愁眉苦脸,半天都动不了笔。细问一下学生,总会有这样一个答案:“没有内容可写。”因此,教师在课前时,首先要明确同学们应该具备哪些写作素材。这样事先可以让学生积极准备,从生活中、书本中找活生生的材料。但由于学生普遍受着时间、空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不可能任何生活都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还是要从书本中获得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也很喜欢看书,可为什么写文章的时候依然无话可说呢?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犯了只看不记的错误,只是把看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消磨时间的手段,并没有用心去阅读、去思考,以致印象不深,甚至看后就忘,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依然“无米下锅”。另外,学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样的看书上,平时我在要求学生看书时经常强调以下几点:

1.看什么书?

我一直鼓励学生看教育部推荐给中学生必读科目的书。通过看这些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感,更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尤其是名著。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思想才有深度,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同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多思考,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心里沉淀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2.什么时候看书?

只利用每周课表上安排的一节阅读课时间来看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可利用每天饭后睡前的边角料时间看书。在多年以前,我就在每堂语文课前三分钟尝试着,让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且说明推荐理由,几学期下来效果不错,这样做既拓展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训练了他们口头表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3.怎么看书?

看书不能以消遣、消磨时间为目的,而应该一句一句、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看。看的时候要写写画画,要思考,遇到不认识或不懂意思的字词一定要查字典弄清楚。学生在看书时,不应注重看了多少,而要注重记了多少、能用多少。与其一节课看了十几篇文章,看后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还不如认认真真只看一两篇,力求能记住一些事例,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提到看书,很多同学存在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这里的“书”往往在学生心里指的是课外书。而实际上,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学习了教材上课文的写作技法、特点后,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学习《一面》,可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外貌描写方法;学习了《松鼠》,我们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习了抒情性诗歌,可以把它改写成描述性的语言。通过这种写作训练,既结合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的框框,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看了就完?

如果想将阅读过的内容真正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最好还要做摘录或写随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将自己的感想随即写下,不求字数多少,只求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又可以训练了他们的笔头表达能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薪火相传的载体,重视阅读,做好阅读,说到底有两条:一是选好阅读材料,二是强化阅读效果。相信做好这些,我们的学生自然也就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活水”。

二、拓宽思维空间,明确语文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念经,就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从知识角度来讲,教材只是一个点,一个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还得放眼于生活、社会。所以,老师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会广阔,思维的闸门才会冲开。尤其在教小说这一类课文时,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故事,进行拓展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景再现学习。那么生活活水从何而来?

1.教师在写作指导时,要运用技巧,触发学生的“情感点”,做教师的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找准他们的心里“情结”、“动情点”,然后,据此点拨、引发。这样,好像一湾清水被掘开口子,学生写的作文自然是真情实感,如溪流般脉脉流出。像亲情、友情、、明星崇拜问题、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体育新闻等,都是引发学生情动的切入点、动情点。只要学生情动而作,一定能写出好东西。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描写生活,提倡作文“三真”原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写作只能是胡编乱造。多数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急得抓挠挠腮,这儿抄一句,那儿扒一句,拼凑痕迹明显,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言之不详。其原因就是没能留心观察生活,眼中无“物”,心中无“情”。改变此状况的途径那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作全景式的扫描,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又因为学生不全具备文学虚构、反映生活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应按“写真事、抒真情、说真话”的“三真”原则去写,写身边之真事,抒心中之真情。其实,对于那些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写得真实是可以的而对于稍大点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们的作文绝对真实,要允许他们进行适当的虚构。通过作文让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写作能力。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要表现一位慈母,“下雨,她撑着黑色的伞,呵护着身边的小女孩”,我启发学生能不能把黑色改成蓝色,这样整个作品的氛围也许会变得更祥和、宁静,符合生活的真实。我经常跟学生讲,写文章的手法要智慧,你的文章总是平淡无奇,别人就没有兴趣看的。

三、不断探究教法,重视学法指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小说《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拿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可以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品味分析。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

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 一律”的道理。

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记得在教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时,让学生先模拟画面进行绘画,这样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感悟精彩语段,培养审美情趣,学习起来轻松,兴趣浓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四、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是组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问题,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节课只分析一个问题,也要使学生学有所获。例如:面对一个感悟能力不是很好的学生,读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如果你对他马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我 想,这问题提得是不合时的。

1.了解学生爱好,开展赏识教育。

其实学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点切入课堂,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的爱美、好胜、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我们语文书也是按照学生的心理进行编排设计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语文教学是一种美的教学,应该要给予学生爱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时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

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

记得我看过的有一篇阅读文章里有这样一位星子老师,在上课时问她的学生:月亮像什么?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镰刀,还有的学生说像豆角,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像老师弯弯的眉毛,星子老师给了这位孩子赞赏与肯定。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就会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会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能奇思妙想的学生。

2.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

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初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听取学生心声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能真正与老师保持良好关系的恰恰是那些曾经不敢说、不敢交流、不愿做作业的所谓的后进学生,其实,正是那些孩子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引导,他们才是我们提高语文效率的有效份额。

总之,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勇于创新。语文是生活的真实体现,是生活的教科书。教学是一种反思自省行为,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多方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增长点,才能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良心,无愧于做一名语文老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3

一、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前提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他一方面要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另一方面要组织材料,处理好材料、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语文教师的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思想素质要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热爱教育,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为提高课堂效率做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的业务素质要高。对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要扎实,宏观上对语文学科要了解。对于语文教师,还要求普通话标准,字迹工整,教学语言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此外,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广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知識,琴棋书画、天文地理、数理化生等样样涉猎,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双方的协同活动中,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认真性、刻苦性、灵活性;应该成为在上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在课后认真复习,在方法上灵活机动地学的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做人、学知识、学方法、学技巧,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就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佳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总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学方法得当,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才能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领会教材的主旨。优秀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技能与技巧,逐步促进创造精神的养成。另外,只有优秀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走弯路,让教师从正确的方向前进,师生共同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对于教材中出现的难题,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除,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当学生有感悟或疑问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来对课文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这样就能够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学习本课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要领,扮演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者与搭桥者的角色。第二阶段:师生共同研究教材。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难,按照教学计划,用各种方法自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钻研。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欣赏、评点,提要归纳、分析图解、小组讨论、课堂发言、专题问答等活动掌握应有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点拨启发上,只是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才进行讲述并作出结论。第三阶段:学生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把它初步转化为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的项目。一方面,在形式上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有单项练习,又有综合练习;既有听说练习,又有读写练习;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有启发性。练习题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巩固性的、创造性的,但不论何种练习,都要尽量使它不是旧知识的再现,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四、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每个环节的效率

恰当利用导语进入新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心理,诱发学生兴趣,唤起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导语设计常见形式有:旧知识导入式、问题式、故事式等。

板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完整性、条理性和准确性。教师借助板书能突出和概括教学重点内容,揭示教学思路,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借助板书,便于抓住教学要点,理清层次,便于抄笔记和复习记忆,对学生养成美观整洁的书写习惯也起着示范作用。常见的板书设计有:提纲式、线索式、图表式、表格式、综合式、对照式等。

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推动其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包括有:理解性提问、分析下提问、综合性提问等。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4

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不得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知识的记忆,必须要完成大量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答题质量和效率。这种机械无脑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负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减轻学生的负担,并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换言之,教师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感到压力和负担,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学习知识,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让学生获得乐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而不再是做好知识的灌输工作。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生字表进行单纯的讲述,其所取得的教学结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到发挥,学生所获得的认知只是感性的,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此时,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生字,并查找字典去查找生字,完成对生字的认识,能对生字的意思有深刻的理解。通过学生主动的查找,学生就是在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学生就不用进行机械化的记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后作业

另一方面,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用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主要手段。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后作业的认识并不到位,通常利用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换言之,大部分教师习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获得提升。

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并不科学,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极大的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负担,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和抗拒情绪。因此,教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必须要让课后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

首先,教师不能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因此,教师即使要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但也应该减少题目的量、提高习题的质量。其次,教师应该改变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如在《诚实与信任》这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挑选一定的课后习题使学生巩固在课文中学会的生字生词。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诚实与信任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就能够对诚实与信任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美好的品质和道德,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助益。

三、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早已在实践中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小学语文课堂缺乏生动性,不利于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草原的早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意识到学生对草原的认知并不清晰,导致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景象,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草原早晨的风光,让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描述的景色有直观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小组交流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化繁为简,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5

一、把握文本,挖掘美

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征,每个季节动静结合,表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因此,在教学本文中,应重点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而钱老师就是抓住这一重点展开教学的。可以说,钱老师善于钻研教研,把握重点,多层引导,感受文本。其次,教师从图片欣赏初步感受小兴安岭像大花园,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来到小兴安岭寻找四季的美,再回归到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就像五颜六色的大花园,课堂结构清晰,感受层次分明,逐层递进。

二、善于引领,悟情美

本文着重就是让学生欣赏美、感悟美。因此,钱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一始的图片欣赏,就初步带领学生领略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并且,钱老师还此时加了流动的画面和配合画面的优美的乐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悟春天的美丽时,教师配以小鹿漫步在春花烂漫中欣赏溪中的倒影图,激发学生想像,小鹿在低头欣赏什么?仅仅是自己的倒影吗?它还看到了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很快想到小鹿还在欣赏着倒影中的鸟、树、花、草,欣赏着春天小兴安岭的美景!再比如讲到小兴安岭秋季的美丽时,教师抓往“飞舞”一词激发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美:树叶的飞舞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美丽的雪花”,有的说“像天上的蝴蝶”等等,仿佛已亲身来到那个地方,亲眼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树叶,感受到了原本应该萧条的秋季却还有那么美丽动人的画面; 正是因为教师情境的创设,语言的引导,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愿读,会读。我们可以从学生充满热情的朗读中感受到他们是被深深地吸引了。

三、教学扎实,注重积累

钱老师还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教学比较扎实,如导入课题时,钱老师就抓住中国地图而引出小兴安岭,再如生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忆生字新词等,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同时在四季的感悟中又紧紧抓往重点词展开理解和感悟。如“抽出”一词,教师与“长出”作为对比;如小溪“欢唱”一词,在理解词义后又激发学生想象小溪在唱什么;又如教学冬天的美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词来说说怎么形容冬天。可以看出钱老师比较注重日常的积累,再如指导朗读时多次范读,用告诉学生学会抓重点词朗读等等,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76-01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特殊性。生活中,时时刻刻、任何地方都存在语文,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和语文打交道。因此,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都是相当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培养语文能力的做常见的途径。因此,教师搞好语文教学,特别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我走经教师群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几年的磨练,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和其它学科教学的区别。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经过我一断时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在,我就来具体的谈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要注意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导入非常重要,抓好刚上课时的五至十分钟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學校教育中,连堂课是相当少的。一堂课结束,学生经过几分钟的休息,就又要开始一堂课了,学生都是带着期盼的心情来上另外一门课,这时,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形象的、有趣的导入,就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如果学生对学习已经有所期盼了,也有兴趣学了,还用担心学习效果吗?作为一名教师,做到了这一点,那你就开启了成功的路了。

二、在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类型有好几种,比如:诗歌、小说、文言文、话剧等。对于不同文体,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夯实基础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基础知识相当的重要。而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多少与课堂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因而,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四、抓住时机,注重训练,实践

语文的特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是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处处都存在者趣味的小火花,做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点燃这些火花,让它燃成熊熊大火。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其次,教者还应注意的是,问题的答案不要固定化、模式化,要具有开放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比如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也叫学生来朗诵,可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等等。在教学演讲放面的文章时,我们可也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口才,可也让同学相互之间较量较量。从而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作为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认真备好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①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②明确教学目标③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六、课堂教学中,应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语文教学要分主详,详略,不可平均用力,千万不能按照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果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人心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我--他”型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或机械训练,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使他们逐渐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转化。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和他们多谈谈话,拉家常,多了解学生的情况,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生活上倾听者,遇到困难的解惑者。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将情感转移到喜欢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上。只有学生认可你这位老师后,他才会对你的学科感兴趣,从而才能说得上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7

一、营造学习氛围, 体现学生个性

课堂氛围活跃, 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主导作用采取恰当的方式打造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当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研究表明, 无论什么样的人, 若是处于非常愉快的环境当中, 他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换句话说,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以及年龄特征来说, 如果在课堂上能保持积极的状态, 那么就能更加有效的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配合, 以求保障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相关字词知识的传授是基础, 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例如:学生在阅读文章《孔乙己》时, 学生自身对孔乙己的看法, 教师不应该对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行限制,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全面的分析角色的内心世界, 即使看法不随主流, 但是这是培养树立独立意识的良好手段。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要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要突破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保持积极的师生互动, 最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提出自然是对专制教学氛围的改善, 当代初中语文教学, 要以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 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 要抛弃传统教学中“以师为大”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态度, 直观来讲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实现平等交流。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单方面的主动权, 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感, 最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代初中语文教学, 这一现象必须得到重视和改善, 保持课堂上良性的师生互动, 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率。

二、善用多媒体打造情境, 为学生创设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 巧妙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前可以利用的多媒体教学优势, 引导学生的思路, 可以通过一些动画软件、音频软件的配合, 对学生空间想象进行正确的引导。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到很多描写景观的文章, 而针对这类课文, 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因为, 美丽的景观仅仅是让学生靠文字的描述来进行想象、理解是无法真正得到具体的形象的,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学生的想象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样便能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的空间遐想。

(二) 趣味的想象

什么是趣味的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利用初中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来促进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 自身思维的差异性决定了面对新事物的时候, 他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想象力, 而此类情况下,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与特点出发, 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 进而一起创新性的展开想象, 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例如:学习《黄鹤楼》这首诗歌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关于“黄鹤楼景象”的视频、图像等等,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看, 视频结束之后, 学生对黄鹤楼景象有了初步的印象, 紧接着在诗歌朗读录音的引导下, 对诗歌所要表达的真实寓意有了了解,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泛览眼前景物, 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 脱口而出, 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 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 但音节洪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 一气呵成, 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然后在鼓励学生去亲身体验诗人触景生情那份感觉, 学生尝试着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进而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

(三) 多样的写作

如何实现多样的写作, 关键是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指导, 无论哪一个教学环节, 都必须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特征, 不能对写作内容进行格式性的硬性规定, 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灵活发挥想象力, 最终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思维与思路的真实描绘。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 初中学生一般真正看过《水浒传》原著的比较少, 就算是热播的电视剧他们也不会关注太多, 至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关系他们更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学习这篇课文时, 若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一味的去读, 去理解, 必然导致学生对半文言的课文理解混乱不清, 甚至不知道在写什么。因此,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欣赏《智取生辰纲》的短片, 在观看之后学生能对小说情节进行一定的把握, 随之再对课文进行理解, 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目标。

总之,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是当前必须积极推崇的教育理念, 当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广大教育者来讲, 不仅是挑战, 更是一次改革的机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全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针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升明.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 2011, (01) .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8

一、合理应用教学的引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节课的开头语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像写作文一样, 你的开头精彩, 才会使人有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如果你的开头都不好的话, 谁还有兴趣去了解里面的内容呢?所以, 老师们在教学中, 都应当注意在每节课的开始尽量利用好语言艺术, 结合各种趣味的语言, 以及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使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来激发其学习课程的热情。每个小学生在学习时都比较喜欢老师们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来向他们传播知识。所以, 我们老师在使用引导语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心理特征, 选择适合他们的各种有趣的课堂语言。这样才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们应该配合学习的内容, 运用语言技巧, 让学生们在每一节课中, 都感受到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 让他们爱上学习。

二、使用多样性的语言, 构建活跃的课堂

1.多用疑问句和祈使句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在课堂上要多使用一些疑问句, 向学生提问, 这样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互动,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集中, 同样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要多使用些祈使句, 保证学生们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

2.合理使用重音以及话语的停顿和拖腔

老师在课堂教学时, 还要多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在讲到重点时要加强语气和提高音量, 语速变慢, 还可以相应地使用拖腔, 表示重点强调一些词语或者文章。总之, 就是在该慢的时候慢, 该快的时候快, 重点的地方加强语气, 非重点的地方加快语速就行了, 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努力做到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同步。

3.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

在语言形式上, 老师们应当注意尽量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在保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的情况下, 能够很好地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比如说:像陈述句的语言, 你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明确、清晰, 直击问题的重点。在概括式的语言上, 要尽量简练, 做到一步到位, 重点突出, 特点鲜明。

三、多使用肢体语言, 活跃课堂

1.动作语言

老师上课时要有饱满的精神、有活力, 因为只有你有活力了, 你才能让你的学生有激情、有活力。多使用肢体语言, 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不要总是保持着站立的姿势。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你的学生对你这个人产生一种距离感。同样, 你也可以在教学中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模仿, 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全面交流, 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之中学习。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表情语言

有时候,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情语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以前有一位历史老师, 他在表情语言上做得非常好, 每一次上课时, 他都会用微笑来面对大家, 即使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 他也不像别的老师那样, 对学生横眉竖眼, 而是以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 给学生以警示。不过, 现在我们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 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严, 往往会面无表情, 这样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使得最后学生都不爱上你的课。由此可知, 表情语言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表情语言来活跃 课堂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增进彼此的友谊, 这对以后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与动作语言相比, 表情语言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轻松一点。所以, 我们在以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 老师应该善用自己的表情语言, 在给学生带去欢乐的同时, 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在保证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的同时, 同样也在学生们心中建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四、结束语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9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想是从发问开始的。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知识, 使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学从根本上说, 是教师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 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互动过程中, 问题是最好的催化剂, 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却存在不少的误区, 主要是———

1.问题过于泛化。上海某区教育学院调查6所中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30次以上, 最多者在45分钟内提了9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2.2个问题, 事实、记忆、理解类的问题占80%左右。过于泛化的提问会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影响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时间有限, 大胆舍弃, 化繁为简, 不让枝枝叶叶掩盖主干, 是教好课的本领。

2.问题过于肤浅。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最让你感动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很好, 但具体操作起来就有问题, 是从写作手法回答?还是从内容本身来回答呢?由此可见, 太过笼统肤浅的问题, 以及缺乏目的性的提问只能让学生无言以对, 等于没有提问。

二、优化语文课堂设计问题的策略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讲的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一问三不知的问题必然是失败的, 而人人皆知的问题必然又是无效的。所以优化问题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问题。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获取果实, 难易适中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核心原则。如何优化问题设计, 具体有以下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创设开放情境。问题是情境的焦点, 情境因问题而存在, 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 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如《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上册) 的主问题设计:请在“中国石拱桥”前加一些修饰语, 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结构坚固的、形式优美的、还在发挥作用的、废弃不用的、数量庞大的……这样的回答无疑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 学生的参与度高, 从而能极大地丰富课堂内容, 是很贴切的问题。

2.问题设计要抓住文章主干。生动活泼的动态课堂讨论始终有一条鲜明的“讨论线索”。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主干问题, 也称其为“核心问题”, 将其作为对话的联系线索。核心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品读, 着眼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学习讨论。所以, “核心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干问题, 能起到“一问抵多问”的作用。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 围绕文本主旨设计主问题; (2) 根据内容层次设计主问题; (3) 联系人物遭遇设计主问题; (4) 针对关键语句设计主问题; (5) 结合写作特色设计主问题。

3.问题设计要拓宽思维路径。教师应善于把知识“问题化”, 让提问既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积累有关, 又属于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在“老师的哪种提问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卷调查结果中, 紧扣课文内容———46人 (7%) , 联系作者生活———107人 (17%) , 联系老师生活———88人 (14%) , 联系学生生活———392人 (62%) 。如杭州惠兴中学吴雪梅老师针对《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这样设计的———

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1:死了, “我”长久没有看到他来喝酒了。

生2:我也认为死了, 因为掌柜把“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念叨了一年多, 也没见孔乙己来还。

生3:课文对孔乙己最后进酒店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暗示他活不长了。

生4:不一定, 他腿断了, 但两只手还可以替人家抄书, 养活自己。

师:假如你是作者,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生5:我会安排他死, 因为文中写“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说明他的身体已很差了。

生6:我安排他死, 因为他好吃懒做, 靠偷窃度日, 是没有好结局的。

生7:我也安排他死, 因为在这样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 他是活不长的。

很明显, 这种提问要回答好,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本, 还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 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大大地得到了拓展延伸。

5.问题设计要注重后续提问。课堂问题设计要关注后续性问题的生成。后续提问主要有两种:衍生问题 (后续再生问题) ———在师生对话中动态生成, 是教学流程的衍生物;加工性问题———将学生的质疑加工成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 进行深入探究。

摘要:发问是引导教学对话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问题是对话的焦点,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 加强问题引导是对话教学课堂设计的关键一环。文章主要从创设开放情境、抓住文章主干、拓宽思维路径、注重后续提问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篇10

一、创设愉悦情境, 催生语文学习情愫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 对知识的渴求、成功的渴望, 更加情真意切, 作为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一特点,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 通过有效设疑, 制造悬念, 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心境。如, 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就是要了解自己, 辨证评价自己, 今天, 我们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就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他在生活中是如何做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让学生质疑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加深对课文知识理解、掌握, 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文本, 又怎么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呢?

兴趣是学习动力, 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内在兴趣, 就会主动探究、深入学习, 不用扬鞭自奋蹄。初中语文是一门集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学科, 广袤的自然风光、多彩的社会生活到处都有语文的影子, 融合了日月星辰、碧浪银波、蝶飞蜂舞、秦砖汉瓦、时事政治、真情流露等于一体, 字里行间中蕴含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 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从认识语文的人文价值, 体味语文的理性精神, 到欣赏语文美的韵味, 直至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能适合学生的方法, 就是学生适应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从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预习。预习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教学与预习成效密切相关, 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中, 我每讲一篇新课文前, 先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活动, 通过预习, 扫清字词等方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要对照思考题进行思考, 标出一时“搞不懂、猜不透、摸不清”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时集中精力听讲, 便于自己理解、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有指导的预习, 学生的预习也就有章可循, 预习的效果自然可见了。

二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 创造一切机会和条件,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合作与探究, 让学生通过历练, 不断增进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如, 笔者在执教《社戏》第二课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那夜的社戏为何让我如此难忘?我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沙龙式地开展合作探究, 教师及时的给予启迪、引导、点拨。在这个过程中, 我不时地在组间开展巡视, 对后进生开展帮助, 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 确保学生讨论与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也积极地学会了归纳、总结, 我也适时帮助他们进行提炼、拔高, 巩固学生探究学习成效。一节课结束, 就连后进生也兴趣连连, 收获颇丰。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探究中成熟。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 引导学生科学罗列知识点, 让学生分体裁归纳、按单元归纳学过的内容, 对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 在脑海里形成前后呼应, 相互关联, 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 让学生搜集文学常识, 写作知识, 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故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 都要进行摘录抄写、整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分层教学, 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语文课具有人文性的, 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 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区别对待, 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 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 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 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

平时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开展小组活动, 每次在开展分组探究时, 我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 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在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让优秀生讲述思考过程, 供其他学生借鉴。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给优秀生, 防止“吃不饱”的现象, 课后我及时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 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 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做到统筹兼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我经常及时的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 对后进生适当降低要求, 对优秀生则抬高标杆, 设置一些附加题或拓展题, 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教师对学生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自然也就激发起学生的语文情结、求知欲望, 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切身感受作者笔下绚丽风光, 探求课文讲述的精神实质了。

四、拓展教学空间, 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在教学中要创新语文教学理念, 注重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把教学活动引向自然、走向社会, 拓展教学空间, 探索形式多样的, 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 只要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就能增加生活经验体验和知识积累。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前, 我要求学生观察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了解一些国家近几年以来对农村的惠民政策使农民得到持久的保障、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使农村环境得到保护、使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让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中, 农民生活的富足与幸福。然后再与所学的课文进行对比, 以增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领悟, 一定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的效用也一定会放大。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 教师还要组织一些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如遇到有争论性的话题, 我就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对教学内容进行辩论, 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进行应辩, 提出自己的见解。双方唇枪舌战, 互不相让, 高潮迭起。多变的教学方式,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引起共鸣与思考, 这样, 把学生置于了思考、探索、创新的情境之中, 辩论时, 学生不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也提高了其分析人物、事件、阐述观点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不断创设诱思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的教学效用一定会不断提高。

摘要:当前, 教学教育工作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 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诱思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要让活力充满语文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优化方法,分层教学,拓展空间,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明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 甘肃教育, 2007, 10

[2]徐庆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北师大出版社, 2009, 4

[3]郭亚芬.别开生面的中学语文实践活动,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6

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效率 篇11

一.不作无准备的课堂讨论

语文课上常见的是,只要上课,必然有四人小组的讨论,也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徒有讨论的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因而,常常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凑在一起,教室里讨论声顿时雀起,待几分钟后,再听老师的一声击掌,于是讨论戛然而止。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

因此,不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考虑小组的组成,要让学生能有对等的交流机会,山东昌乐二中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组学生又分为ABC三种不同的层次,讨论时首先是同层次之间的交流,然后再进行小组内的汇总讨论,这样的讨论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不会让学困生“被”讨论。

教师还要精心地准备要讨论的问题。它可能是一个实际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讨论题都应该具有探讨性、争议性、启发性,要有讨论的必要。同时讨论题难易要适当,太难了,大家只能望题兴叹,讨论不起来;太容易了,一下子就得出共识,白白浪费时间。另外,讨论题也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问题,如果参加者对讨论题一无所知,或者讨论题与讨论者毫无关系,那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无法参加讨论。

二.教师要适时调控、引导

老师首先应做好指导示范工作。初次进行讨论活动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信口开河,随意发挥,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效果。这时需要教师在讨论开始前,做好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的示范指导工作。如,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提倡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我的看法是……因为……”、“我不同意……因为……”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固化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规律,慢慢在自己的讨论活动中能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和反思这些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策略。

同时,老师还应在课堂讨论时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的参与权。教师要想办法激发他的表现欲,给予他发言的机会,对于他的发言无论好坏,均要给予一定的积极反馈,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逐渐使这些成员由被动发言转为主动发言。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应急处理。保证讨论紧紧围绕主题。讨论结束互相交流时,老师发现学生的讨论比较浮浅时,可以适当的追问来引导讨论的深入有效,如“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教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判断,不能模糊评价,混淆视听,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讨论的时间一定要充分

许多的语文公开课,讨论这一环节达不到有效目的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讨论的时间仓促。一个甚至一组讨论题,教师通常因为课时任务的完成压力,只留给学生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想出个头绪老师那里就终止了讨论时间,进入汇报阶段。试想学生又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理有据地阐明有些连老师不看参考书都不能准确回答的问题呢?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一旦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出什么结论呢?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保证。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语文课上的讨论决不能成为点缀和装饰,讨论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只讨论需要讨论的,深入讨论需要讨论的,向课堂讨论要效益。但愿语文课上的讨论大大帮助语文教学,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篇12

说实在的, 上述数据真令我们语文老师尴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在我们语文课堂里提高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高度重视。对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说, 阅读活动, 是一种存在差异的交流 (交往) 活动。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文字材料为主, 多数课文篇幅比较长, 学生阅读所需的时间就比较多。如, 《故乡》全文4744字,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分钟默读500字计算 (但现实中大多数达不到要求) , 默读全文需要九分半钟;《藤野先生》全文3206字, 默读全文需要六分半钟。现实中, 大多数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 在学生没有通读文本、熟悉内容, 无“体验、感受、领悟”文本的基础上, 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分析课文, 面面俱到, 生怕漏掉了哪个知识点。如, 教师脱离文本, 天马行空满堂分析;不顾主题, 随意生发, 无限联想, 无限拓展;借助媒体, 视觉替代, 直接阉割学生的个性阅读。学生顾此失彼, 不知所云, 兴趣从何而来?结果睡倒一大片的比比皆是。我认为, 一篇课文学生最少要通读三遍以上, 并经过初读 (略读) 、跳读、细读这三个层次的反复阅读 (同时教师要巡视课堂, 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个别交流, 扶助差生、指引优生) , 才可能对课文有大致的领悟。在此基础上, 教师抓住要点进行精讲精练, 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

二、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理念的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式。在自主学习, 充分探究文本的基础上,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开广泛的讨论、交流, 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三、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已经众口传诵。他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语文的方法我归纳有这些:1.集中学习生字新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分散在语文课本中的生字、新词, 如果每节课都摘录, 再查字典, 肯定花很多时间, 造成效率低下, 如果每期领到新课本就把本期的生字、新词摘录下来, 利用周末的时间集中学习记忆, 那效率就高很多。2.早晚读认真读、投入感情地读。3.学会精读、略读、跳读。4.勤做读书卡片。5.勤练笔, 每天写日记, 勤仿写。6.学会联想和想象。7.留心观察生活、注重积累等。这些方法要求学生了然于心, 并且每天充分利用,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讲解要精炼, 集中专一, 不要面面俱到

大多数老师上语文课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解决生字词, 归纳主题, 写作方法赏析, 把课堂安排得满满的。我也听过很多优质课, 很多专家评课都强调到两点:这节课的容量如何大, 挖掘得如何深。对此我不敢苟同,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 追求课堂容量大、挖掘主题深, 无疑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先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充分自学探究。比如, 概括内容主题, 梳理文章结构, 选择喜欢的章节自行品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有的放矢地“精”讲, 课堂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讲授鲁迅的《故乡》, 可以重点讲解对比写法和对结尾三段议论的理解。而讲授他的《社戏》一文, 则可以重点讲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我的叔叔于勒》着重讲析人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讲授《沁园春·雪》着重讲授如何写景,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下文议论的关系。其余的时间多给学生朗读, 并做好朗读指导。学习完每个单元, 再简要总结课文对比, 如题材对比, 结构对比, 人物对比, 语言对比等。

上一篇:角色服饰下一篇: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