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2024-10-16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精选10篇)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1

中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接近生活、充满情趣, 理应是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门课程。可事实并非如此, 有的语文教师上课, 一个教学班五六十个学生, 不听课的、伏桌睡觉的多达一二十人, 而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不少学生把语文课当成催眠课, 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面对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 教师们往往采用喝令加教鞭的强制办法, 但效果却不理想。那么, 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这门课程呢?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它就是根治学生不愿意听语文课的良方。但是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奏效。

一、故事诱导法

故事诱导法, 是指根据一节课总体设计的需要, 结合课文内容, 教师或学生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打开学生思路, 启发学生思考, 并从故事中悟到蕴含的道理、掌握知识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诱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一些小说、戏剧和诗歌等课文的教学。例如, 教学《七根火柴》一文时, 先讲一个红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教学戏剧《打渔杀家》一文时, 先讲一段梁山好汉阮小七的精彩故事;教学诗歌《天上的街市》可先让学生听牛郎织女的故事等。中学生求知欲强,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听爱讲有趣的故事, 这是他们普遍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故事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恰当地运用故事学习新课, 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而且能使教材深入浅出, 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这样,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可谓一举两得。

二、游戏启思法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 能有效促进双边的活动, 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开展猜灯谜、联对子、对诗词、填成语、绕口令、歇后语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在运用游戏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语文学科本身特点, 还要把握游戏自身特点, 游戏要经历探求未知、经验陌生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游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上, 而要让学生从游戏中产生的成功体验, 并因此不断滋长兴趣, 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增强学习语文兴趣的持久性。

三、创设情景法

创设情景法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投影、电视、音响、语言等手段, 以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创设学习情境, 从而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热情, 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设置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呢?比如, 魏书生上课前让学生先练习5分钟气功,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 排除一切杂念, 思维跟随老师的口令或在春日明媚的阳光中漫游, 或是跟随一片羽毛在虚无飘缈的空中飘浮……他努力排除学生杂念, 让学生的心沉浸在空灵状态中, 之后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当然效果就倍增了。这一个创设情景的例子, 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如教学抒情散文《春》时, 让学生先听一两遍配乐朗诵录音, 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然后再进行教学;又如, 讲授歌剧《白毛女选场》、电影剧本《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等课文时, 可先播放这些影片的片断给学生看, 使抽象的思维活动变为形象的思维活动, 这样学生能在兴趣盎然的轻松环境中更快、更深地了解并掌握剧情, 教学就事半功倍了。

四、巧问激思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巧妙设疑,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死海不死》时, 先问:“既是死海为什么又说不死?”在教学《时间的脚印》时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 为什么还要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是不是偏题了?”教学《七根火柴》时提问:只见火柴并排在党证内, 并不见火柴盒, 红军战士是如何划着火柴的呢?这些问题都是理解课文内容及脉络的引线。课堂上如果用好这些疑问, 必定会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观察导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 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 则效果不好。学生如果常年累月被关在教室里, 情绪如何高涨?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欣赏春天的美景, 体会春天的生机与希望;领略夏天的热情, 观赏小鸟的轻歌曼舞;和农民一起分享秋天丰收的喜悦, 看看高远的天空;也去感受冬天寒冷肃杀的萧条。在观赏中,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他们边玩边说、边思边学, 从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这样, 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中, 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就产生了。

六、调查实践法

调查实践法是一种搜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方法, 是综合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观察社会, 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在实践中, 学生边干边学, 增长知识和才干, 丰富学习经历, 改变学生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方式, 扩大知识领域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采访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写消息、通讯等内容时可采用此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采访, 搜集写作素材, 写成消息、通讯。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写作消息、通讯的教学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采访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语文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只要在备课中多思、深思、巧思,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诱趣、导趣、激趣, 使内容新鲜、教法新奇,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2

提升效率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孝昌文源学校:李群

【摘要】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方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灵;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小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到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这就是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在游艺园里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操作激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一)画一画

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些图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画出了如房子、机器人、火箭、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摆一摆

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加与减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摆一摆,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玩一玩

学习了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可以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玩。学生通过搭一搭,滚一滚,加深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四)分一分

学生学习了分类,知道了分类的作用后,可以来一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房,家里的衣柜、鞋柜等,提高学生生活的技能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四、谈话激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五、典型激趣。

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我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赶有奔头,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六、小组竞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七、激将激趣。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八、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利用直观、鲜艳、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的重要,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代的爱因斯坦也对兴趣有着精辟的论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说: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王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教育学,2011(9)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激趣教学 高效教学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从“激趣”着手。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激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参与度及语文素养提高。那么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激趣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电教激趣

电化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是创设教学情境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是活跃课堂氛围与激发教学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首先,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如学习《暮江吟》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适时将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借助“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多个镜头组合在一起,层次分明地向学生展示作者构思出来的画面:先是远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后是全景,再是近景“水面摇动,红绿光闪烁,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诱发学生想象,用电教激趣,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实现多种感官的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能否用电教合理激趣便成了能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发挥电教的价值和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教师要积极挖掘电教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特点,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保持兴奋的学习情绪,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最后,创设思维情境。电教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大脑常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还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用相关视频将学生引入课堂,看完视频后,有学生问道:“如果曹操射的箭带有火怎么办?”这时,教师就要明白学生的思维已被充分打开,然后,教师再将之前的视频通过电脑处理,使之产生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后再给学生播放观看,这时学生就会有进一步的领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游戏激趣

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游戏激趣主要可以运用在课堂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课前。新课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的环节。如学习《夏天的衣物》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谈话方式为主的教学导入,采用“运衣服”的游戏进行教学,即先给学生出示一个小猴子玩具,要求学生给小猴子穿上衣服,并让学生两两一组,将衣服放于篮子中,运送给小猴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课中。课中运用游戏激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将知识与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学习《猫》中“屏息凝神”这个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这种表情,以此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唤起学生对猫的喜爱,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巩固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知识巩固得好,可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这一阶段同时是学生最易产生疲劳的时候,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维持向上而饱满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如十分钟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接龙等,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故事激趣

首先,故事激趣,加深对文章作者及背景的理解。言为心声,课文的背景、文化等都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如在进行《观潮》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周密的生平经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又为学生补充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理性认识。其次,故事激趣,突出文章主题。“条条大道通罗马”,不难发现有些故事和课文的主旨是不谋而合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做到教学上的举一反三,以此加强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再次,故事激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用“敲黑板”提醒学生集中注意效果却不理想,一是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学生年龄尚小,还缺少一定的情意品质。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激趣,适时将故事引入课堂,用趣味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上完体育课后讲《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时,教师就会明显发现学生很疲惫,这时可以适时插入居里夫人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中。

总而言之,要想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引入“活水”,努力创新教学思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此将课程上得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才能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琦.妙用激趣提高教效培养习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实物投影仪的整合策略[J].海峡科学,2008.

激趣启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4

一、培养兴趣, 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很好的媒体, 是启发认识积极面的重要的心理成分。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 学生就会被兴趣所引, 抛开课本的约束, 走向思维的理想王国。

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种种需要。学生需要的是, 多给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拥有了“三动”机会, 才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习起来才有兴趣和成就感。在教《活板》之前,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拟制一套有关活字印刷的工具, 并用它演示活字印刷的全过程。布置这道作业, 出于两个目的, 一是要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上这节课时, 学生们果真拿来了与众不同的“作品”, 十分别致!

二、投石激浪, 开启思路

教师应在学生思路闭塞, 回答不了问题时, 把握时机, 有针对性地在学生思维的“水池”中投予一片砖石, 激起思维的波澜, 以便打开他们的思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看关键是“触发”两个字。要使学生的思维从混沌中走向大悟, 走向豁然开朗, 教师得有触发的本领。在教《有的人》一诗时, 某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诗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 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改写成:有的人/欺压百姓, 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 但也可看出这位学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缺乏认识 (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难点) 。针对这点, 我这样找触发点并加以开导。

师:欺压百姓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各有什么本质特征?

生:残酷无情和鞠躬尽瘁。

师:请你找出最能体现其本质的关键词。

生:“骑”、“俯”。

师:对了!这就是这两种人最典型的动作, 那么“呵, 我多伟大!”这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当牛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说明了他们作威作福, 用了比喻。

师: (总结) 典型的动作, 典型的语言, 深刻地揭示了反动势力残酷无耻, 典型的动作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 生动、准确地刻画出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若用生硬直白的语言去写, 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你说是吗?

生: (恍然大悟) 是的。

教师给学生指出问题的要害后, 经过点拔, 拔开了疑窦, 剔除了障碍, 疏通了思路。因此, 要收“一石冲开水底天”之效, 就得善于触发, 善于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提, 拓展思考领域

阅读教学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那么, 如何用巧设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考力呢?关节眼在于“巧”字, 而“巧”应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上, 能否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上, 能否把握学生的心理上。换言之, 就是能否真正触发学生心灵的琴弦,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智慧的潜在力, 达到智力的顶峰上。而在巧提时, 我认为得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 针对性。

教学应该有的放矢, 设问也应如此。“的”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阅读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授, 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紧扣关键点, 学生实际水平和重难点巧设问题, 从而达到以一当十, 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

2. 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功能, 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沿着学生的思路设疑, 提出要求, 引导他们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局部到整体, 由表象到实际深入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的思考力得到拓展。讲授《海燕》中的最后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我把这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连续发问:

师:从“暴风雨”的象征义来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象征革命高潮, 含义是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高潮来临前的喜悦。

师:从革命的任务和革命者的情感来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旧世界和旧制度的痛恨。/埋葬一切反动派的决心。

师:从革命的最终目标来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师:从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来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流露出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时刻准备着为革命而牺牲自己。

师:从预见革命的结果来看,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注:学生的答案不止这些)

问问相接, 环环紧扣的发问,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疑答题, 从而使认识逐步深化。同时也能使学生从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 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悟。

3. 开放性。

由于新世纪科技的发展, 学习心理学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把学习的重心转向求异思维, 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寻求丰富多彩的的答案, 发挥自己的创见。上完《两小儿辩日》后,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至少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知道的?问题颇具挑战性,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 课堂气氛又热闹起来。经过讨论辨析, 他们得出的答案是:1.孔子不怕丢面子;2.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的求学态度;3.不懂装懂是不行的。这些答案虽然不是很正确, 但是它凝聚着学生智慧的结晶, 就这一点来说, 是难能可贵的。

四、质疑问难, 激发创新

许多事实证明:大胆质疑, 勇于解疑, 从质疑开始, 从解疑入手, 达到有所创新。这正是发明创造的一般规律。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多些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问的胆识。因为, 学生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拦路虎”, 就能引出“非把虎打死”的决心, 并满怀信心地苦苦寻觅解难的方法。在这中情况下, 教师应趁热打铁, 抓住契机, 给予适当点拔, 诱导。这样一来, 学生的创新火花, 就迸发出来。

构建道德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篇5

——袁庄初中构建道德课堂总结体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幸福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努力构建道德课堂。通过前一段对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的讲话——《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的学习和道德课堂的构建,我们展开讨论,达成共识。现将前一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中学习,统一思想。

学校业务学习时间,带领教师详细学习了田局长的讲话,认真学习了道德课堂的实质,对道德课堂的理念有了更深刻地认识。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是相反的。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在理解道德课堂内涵的时候有些吃力,学校就利用集中学习的时候,组织大家展开讨论,结合学习材料进行质疑、答疑,共同探讨,深刻全面地把握了道德课堂的实质。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们仔细听、认真记,积极发言,学习深入透彻。

三、学习反思,寻找差距

由于内容较多,我们在集中学习之余,还组织教师积极自学,在通览田局长讲话的前提下,精读细读,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圈圈画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对道德课堂的实质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仔细推敲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的八大教学素养和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并对照自身教学实践寻找差距,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1、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有哪些不道德的现象或行为?今后应如何改正?

2、在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的八大教学素养中,自己已经具备了哪些?哪些还不具备?今后准备如何改进提高?

3、关于道德课堂,你还有哪些困惑?

通过反思,教师们总结了自己在目前的课堂中还存在的不道德现象,对自己的现状进行了深刻分析,为构建道德课堂做好了准备。

四、让课堂教学回到“先学后教”的秩序上来

如何实施和构建 道德课堂归根结底还是让课堂高效让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43-0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本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兴趣法教学探讨。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

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地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他们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

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通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爱说、爱笑、爱玩,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述地去讲,必然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教师应利用有效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体用做教具,如用数字卡片找朋友、结对子、开火车、列算式,用手指表示数的多少、组成、分解、配对,就连粉笔头也可以利用起来,而最吸引学生的就是利用学生来在游戏中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说、去笑、去玩,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像教师的品行、语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业的布置量,作业批改和辅导等等环节,都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就是说,学生的兴趣也许需要长期的培养,也可能因某件小事而喜欢上数学。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延续下去。

三、通过恰当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恰当合作交流,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和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让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

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发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取表扬鼓励的教学方式,唤起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寻找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给以恰当的表扬和激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若能持久之,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关系,也就会使学生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数学教学中,这些举措,对于增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

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对于学习好,反映快的学生,教师应创造条件,积极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让他们从中经受锻炼,体验成功的欢乐,增进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慢的学生,教师应有慈母之心,教师之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他们从处理简单的问题中增加自信,从陆续出现的成功中培养兴趣。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7

前几天,偶尔看到了学校教研室邹丰老师的论文《在心灵的谷地上种上善良》,文章的开头她巧妙地运用了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女士的散文《蜘蛛网》中这样的一段话:“宝贝,记得,永远永远不要把蜘蛛网捣坏,因为,你摧毁的不是蜘蛛的一张网,而是蜘蛛的一个家。”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下去的愿望瞬间生成。读了又读,我怦然心动,不禁联想到我们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不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智力吗?于是,我拿起笔,回顾了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所带来的一点感悟。

感悟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新颖充满活力的课堂能激活和唤醒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利用图片影视片段创设情境,是教师把实际生活中不能用直观教具引入的内容,利用图片表达出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视的物体,使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时,课前放映激烈的战斗影片的片段,学生被带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教师用画面展示了汶川那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中的场景:一位母亲用自己的柔弱的身躯救护女儿的画面催人泪下,并留下“妈妈永远爱你!”的短信;还有一位父亲背着已经永远离开他的儿子的尸体回家的画面让人心碎,给学生留下思考。学生从中感受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如此伟大!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拉近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的距离。

感悟二: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

高尔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我们就要用这个“蜜”粘住学生。一个语文教师用语生动形象、畅达凝练、幽默风趣,才能妙趣横生上课,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

例如三年级课文《检阅》,我捕捉到了第四、五、六自然段,特别是第五自然段的五句话都是疑问句。我积极创设与文本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转换角色带着童音童趣有声有色地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他们仿佛就是文中的儿童队员走在检阅的队伍中,揣摩到关爱不歧视残疾的伙伴、创建爱心集体才是最美!色彩强烈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心灵的洗礼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检阅呢?学生心灵与文字的触摸中,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搭建起来的是一座情感的桥梁,沉淀下来的是学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形象。

感悟三:音乐渲染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将各种不同节奏、韵律的音乐,根据文本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把朗读、绘画、小练笔、想象等教学环节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产生共鸣。

记得执教《伯牙绝弦》时,我让学生欣赏音乐“高山流水”感受知音的可贵。学生诵读起来抑扬顿挫,读出了知音的相遇之喜与离世之悲。课堂接近尾声,一首凄凉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音乐伴随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伯牙因失去知音而痛不欲生的情境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堂情感的音乐美,能打动和感动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一旦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感悟四:赏识激励评价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神采飞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师在课堂上要善意地评价,宽容地对待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还是说说一节公开课吧,上课伊始,我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一面五星红旗》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话音刚落,那位四岁时受过一场意外车祸曾昏迷半个月上海住院三个多月的孩子,举起了略带颤抖的小手,我心里犹豫了片刻,还是请他来回答,他像复述课文一样认认真真慢条斯理地回答着,这是一节公开课呀,我心急如焚,但我还是面带微笑真诚地望着他,用心倾听他不紧不慢地回答,他圆溜溜的大眼睛虽不是炯炯有神却充满了信任与期盼,回答后我高兴地说:“你真了不起,今天这么多老师在听课你第一个大胆发言,归纳得再简洁点就更好了!”那一刻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下课了,我亲手将一张崭新的激励蓝卡送到他手中。从那以后,课堂上经常看到他那高高举起的不再颤抖的小手了。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8

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的智力多元论观念和积极的学生观、“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观等理论基础上,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 引起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变革, 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对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国学习的主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1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动, 他们的感知往往带有无意性, 易受外界环境情趣感染。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用丰富的情感, 趣味性语言, 生动、直观地把知识的趣味性、新颖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诱发他们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教师力求通过生动语言和准确手势, 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认真听, 注意看,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发展学生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如:一年级一步减法计算应用题教学时, 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引导:“森林中开音乐会了, 树上停着3只小鸟, 这时, 一只小鸟飞去表演节目 (配以优美的下飞动作) , 现在树上还剩几只小鸟?”学生一下子乐了, 纷纷举手回答。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语言环境中, 引起听觉、视觉上的兴趣, 从而在美妙的语言中进入知识的王国。

1.2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课堂教学氛围,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使学生乐学

教师不仅要通过动听的语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在优化环境的同时, 更应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请同学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艺术。一般情况下, 先请中上学生, 再请中等生或后进生回答问题, 起以优带差的作用。同时让后进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 并及时鼓励,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回答不对, 教师也得用和蔼可亲的态度说:“你再想想看, 怎样回答更好些?”“还有谁予以补充?”等等, 教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其畅所欲言, 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使每个学生都有在数学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操作、观察等各种能力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本身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主源作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找到规律,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来学习数学, 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 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 (童莉2002) [1]

2.1 动手操作, 实践求知

俗话说:“心灵手巧的人是聪明的。”手巧即操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皮亚杰指也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作法是犯错误的, 尤其是年幼的学生, 理解算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更需要动作。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入手 (牙膏盒、卷纸中间圆柱体、化妆品盒等) , 让学生按小组动才摸一摸、看一看这些常见的物品, 再把其中一个面描在纸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从而体会“面在体上”, 体会平面图形和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安排折纸、剪拼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对简单的图形剪一剪, 拼一拼, 并交流自已的折法, 从中体会一个图形可以分成不同的图形从而也加深了学生对图形本身特点的感受, 接着学生在利用剪下的图形拼成各种有趣的图案这一活动中, 学生特别高兴, 学生讲解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中, 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建立了空间观念, 在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2 创设生活情景, 激思解惑

“学而不思则罔”, 教师适当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的情景,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时不仅激起了学生数学的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下册学习购物这部分知识, 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平时购物都是由家长完成的, 如果单纯教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之前教师可安排一个由家长带着孩子到超市购物的活动, 并且要求学生记下购了什么物品, 物品的价格, 以及付了多少钱, 找回多少钱。而后在班上由学生来汇报购物的情况, 学生对付出的钱-购物用的钱=剩余的钱这一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后, 教师再用学具与学生进行购物游戏。如教师开了一人玩具店 (贴出几种玩具的图片及价格) , 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来购物, 并说出购买什么玩具, 给老师多少钱, 用去多少钱, 剩多少钱。学生活动的热情非常浓厚, 学生提出各种购物问题, 并请同学进行解答,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购物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一种是付的钱比用去的钱多还有剩余, 一种是付的钱正好购买玩具, 一种是付的钱不购买玩具。还体会到如何付钱比较合理;知道比较商品的价格等常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把购物的过程写出来, 学生很快就能解决购物的问题了。从本单元教学实践中, 学生都处在积极状态中参与学习的过程。

课后学生小组同学之间、学生回到家里与家长经常继续玩这种游戏,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从而主动地获得新知, 充分开发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潜能。

3 正确评价,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等。对学生的评价应巧妙、及时。教师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

冯凤香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数学教育评价具有很大的启示: (1) 应采取多元的评价。 (2) 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 (3) 评价应尽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 (4) 更应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冯凤香2003) [2]

教师在评价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 (2) 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及时。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气质、性格等特点。

如:学生在购物环节中出现:学生1:我有10元钱, 买本子用去2元, 买擦子用去1元, 她提出买本子比买擦子多用多少钱?学生2:回答10-2-1=7 (元) , 此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 可以问, 你计算的7元钱是指哪一部分的钱呢?想想学生1提了什么问题。或者让其它学生说一说还有其它方法解决学生1的问题吗?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评、自评的活动中解决问题, 理解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智能。

又如:对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发挥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应多鼓励和及时表扬。对于过于自信的学生, 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之处。

适当的评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反之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多元智能理论为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数学学习的评价由以前静态评价变为动态的评价, 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过程上, 把评价融入到课程与教学中, 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更加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数学学习评价方式应该也是多样化。 (童莉2002) [1]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 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 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更应注意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新知。

参考文献

[1]童莉.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 .

强化“激趣”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篇9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成功的导语不在长,而在精,在有情。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利用导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上来。“激趣”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为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歌曲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师生可背诵写长江的系列古诗句来导入学习《三峡》;播放《好汉歌》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用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来导入《傅雷家书两则》;引用范琳琳的《我热恋的故乡》来导入《故乡》;引用“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这句俗语来导入《我的叔叔于勒》。

2.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述“钓鱼岛事件”这一重大时事来导入《亲爱的爸爸妈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导入《天上的街市》;讲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的故事来导入《出师表》。

3.影视导入法。采用多媒体工具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时,先放映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人物的初步形象,为教学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打下基础。

4.悬念导入法。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悬念,在课堂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学《山市》时,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海市蜃楼”的奇怪景象,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呢?教学《论求知》时,教师一上课就将一只空手袋用手提起又放下,接连几次袋子都瘫软桌面,之后又用口袋装满书再往桌上一放,袋子却能端正地立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看到这一过程的感想,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5.图像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各种形式的桥、苏州园林图、愚公移山动画片等。

当然,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入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出新意,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提问“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才更科学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激趣”性的提问应具备以下三点特征。

1.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不蔓不枝,干脆利落。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通过这样的提问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写作手法。再如教学《变色龙》时,“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吸引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题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切入点针对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2.要有艺术性。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直题曲问”,反而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如教学《孔已己》时,在学习孔已己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时,我提出这样一问:“孔已己那件长衫哪去了?”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最后学生结合当时背景,积极思考,得出了“被丁举人毁了或卖给了和孔已己一样的人”的答案,这一答案从侧面紧扣文章主题,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是倡导和推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和主阵地,只有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示范、基础和条件,在设好问、穷追问的基础上,我采用定向探究、情境探究、激趣探究、比较探究等多样化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教学《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我”这个人物形象。学习《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如教学莫怀戚的《热爱生命》一文,将其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同题文章作一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又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激趣”性的提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促成功“激趣”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式的表演,它离不开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所以教师要娴熟地驾驭课堂,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来带动兴趣,并将此转换成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兴趣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而成功同样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师生共同创设如下情境:(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你眼里的父母是怎样的?(2)面对这样的父母,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会有何感受?(3)其实文中的“我”是有机会化解矛盾的,假如换成你,你会怎样去化解呢?通过大胆假设,抓住情境,实现探究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如教学《观潮》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涌潮的情景、观众观潮的盛况,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作为一名主持人介绍观潮盛况,你会怎么报道?然后让学生模拟主持人报道群众弄潮和观潮的情景,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堂语文课,在课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深浅不一的数个目标,学生说得有道理就鼓励,抓住时机毫不吝啬地表扬,会使学生燃起自信之火;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在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发挥的机会,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思维的训练,都能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竞争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特点,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小组pk赛”“情节表演赛”等竞赛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让各组派出代表表演妈妈、“我”、爸爸、奶奶等角色,并开展比赛评判。如教学《核舟记》时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苏轼、黄庭坚共阅一手卷时的动作、神情,师生结合表演加以评析。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延伸“激趣”

好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生活语文化,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对象上看,不能局限于课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要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材料,含蓄隽永的诗歌,针砭时弊的杂文,清新活泼的散文,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智慧背囊》《小小说选刊》《散文》《读者》《杂文选》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和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乐趣是语文课的生命。如果学生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语文,那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潜力的发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教师的作用在于“激”,从课堂教学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贯穿于课堂始终,延伸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余林生《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 篇10

一、妙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它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这节课能否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无疑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引入是否得法。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开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这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你能利用计算机制作具有个性的名片吗?你知道怎样到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自己的桌面吗?这一系列的问题, 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新课的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美妙的音乐、震撼的图像设计、搞笑的flash动画……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 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 在《网上搜索》这节课中, 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重要意义。当我播放动画时, 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 兴致勃勃地观看着flash动画, 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学生们通过动画, 认识到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 激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上课一开始, 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 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学以致用, 乐在其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应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 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学生学计算机时, 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实际需要。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感恩卡、个性桌面, 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做板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媒体播放器, 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 在课堂上学的技术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 都是学生所需要的,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

(二) 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 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 学生才能在“用”中强化巩固知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 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但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 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 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但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 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 我提出了一些任务, 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朵花, 并介绍一下用到的自选图形的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 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取图形的使用方法, 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同时也介绍了数学知识, 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练习就有了动力。

三、任务驱动, 主动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 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 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 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任务设计合理, 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分层次任务教学的方法, 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需求的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 使信息素养较低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基本任务产生成就感, 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拓展任务, 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 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 我采用了“节节高”的教学模式。第一步, 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文件;第二步, 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文件素材;第三步, 用不同的工具软件 (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 制作多媒体作品。这种教学任务的设计, 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基础稍差的同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了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插入音频文件, 并为自定义动画添加声音效果;基础稍好的同学, 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 收集了喜欢的声音素材, 使自己的作品独具个性;而一些“大侠”们, 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利用工具软件, 探究处理声音素材的方法, 达到了本课的“巅峰”。曾经有位学生的作品《古诗欣赏》, 其中不但配上了优雅的古典音乐, 还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朗诵录音, 他的作品博得了班级同学的一致好评。

四、参与合作, 体验成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 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会感到厌烦。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考虑学生的特点, 要做到精讲多练, 并做到全方位互动, 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 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寻求别人的帮助, 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如在教学《计算机安全大家谈———计算机病毒与木马》一课时, 要让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报告是不现实的。因此,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方式组成协作组, 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 都能按自己的特长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网络在Word里合成研究报告, 并加以美化修饰。这种需要多人互相协调、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 鼓励创新

随着学生活动的增多, 教师的及时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能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的课堂上,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今天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老师真替你高兴, 要再接再厉哦!”;“你的设计太有创意了, 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操作方法要比老师的简单得多, 你简直是电脑高手啊!”。这些看似朴实而实际的鼓励, 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点滴的进步, 让学生体验成功, 找到自信,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 强调在课堂上, 只要敢于参与, 就是成功。在教学生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时, 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hotoshop软件, 不知如何下手, 而且大多数同学都“立志”于和老师做出相同的作品, 很少出现有创意的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不再展示作品样例, 而是给出半成品, 让学生发挥想象,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加工”手中的半成品, 并注意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 演示给大家看, 并让“作者”们说思路, 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 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也愿意动手实践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还培养了参与意识, 淡化了失败的感觉, 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同时,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有利契机, 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敢于创新。例如, 制作班级课程表、设计校运动会的会徽、班牌、班徽等, 为校刊设计封面, 这样,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 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 激发兴趣, 全方位互动, 尝试创新为手段,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 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来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摘要: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势在必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探索不流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模式, 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习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前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对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保险与理财下一篇:国家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