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共12篇)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1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 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与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 能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为课堂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反, 一个无效的课堂导入, 会让学生们对课堂的教学产生厌倦之感, 学习懒散、消极.由此可见, 有效的课堂导入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有效课堂导入,教学效率,悬念,情境,故事
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前奏, 是教学中的必需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迅速地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教学导课则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教学前奏的课堂导入也是一样, 如何才能够将课堂导入有效化呢?如何通过课堂导入唤起学生们的求知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上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需要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进行精心的设置课堂导入, 以课堂导入为一个吸引点, 将学生们的注意都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接下来, 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以悬念导入, 激发好奇心
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事件, 而这样的事件往往都能够激发起学生们内心中急欲探求真相的情绪.悬念式导入, 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学生们思维的启迪也有着很大的好处.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初中的相比较, 更加的抽象与深入, 而这一特征往往成为了学生们畏惧数学的心理因素.如若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穿插悬念, 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 营造出兴奋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们则会忘却了畏惧的心理, 只想急切地知道个究竟.作为教师的我们, 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内容, 添加悬念的因子, 抓住学生们的眼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知识时, 笔者就先问学生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此时,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够答出是珠穆朗玛峰.然后, 笔者拿出一张很薄的纸张, 告诉学生们说, “这一张纸, 我只要对折25次, 其对折后得到的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张纸与一座珠穆朗玛峰相差巨大, 而笔者这样的论断, 形成了一个悬念, 引起学生们心里强烈的反差, 进而就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理,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 笔者则更轻松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 探知对折25次后的纸张厚度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真相.
二、以情景导入, 唤起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情景导入, 即是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精心选择一定的场景, 将所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寓于情景之中, 让学生们如临其境.而情境的设置, 不仅要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同时还应该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是学生们所见所闻的, 或者熟悉的事件, 这样才能够容易地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如若是学生所不熟悉的, 则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 要从实际出发, 创设生动的情景,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 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引子,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诸葛亮与三个臭皮匠比赛, 比赛内容是解决如何运输粮草援救前方战士的问题.诸葛亮能想出主意的概率是0.9, 而这三个臭皮匠独自想出办法的概率都为0.6, 现在诸葛亮独自为一组, 三个臭皮匠相互合作为一组, 那么到底哪一组的胜算更大呢?通过这样的情景, 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们想知道结果的急切欲望.此时, 我们则可以借助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学生们引导到这一知识的学习中.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乐于接受, 更快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以故事导入, 增添趣味
故事往往是学生们所喜爱的, 故事特有的趣味性, 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导入中, 我们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 寻找与其相关的趣味故事, 以趣味故事作为一个引子,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匠家庭, 家境贫寒, 但高斯聪颖过人.在他10岁的时候,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 即1+2+3+…+100=?没想到老师刚说完题目, 小高斯就将答案写出来了, 而且运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那么小高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斯童年的这个故事与小高斯用何办法这个疑问, 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学习.如此可以看出, 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 看似枯燥的教学内容, 也能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 通过这样真实的故事, 还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斗志, 向伟大的数学家们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总结.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 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帮助学生们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2
巧用CAI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姓名:袁红伟 指导教师:娄晓黎
所在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所学专业:地理科学
中国·长春 2011年5月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CAI教学的可行性及作用,总结出CAI教学可以更好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是CAI教学并不是万能的,使用不当或者没有看到其本质地位,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失败的恶果,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提高CAI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使CAI教学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关键字:地理教学
多媒体
课堂效率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Improve The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cy Skillfully by Using The CAI
Abstract: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rough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and status of the CAI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sums up the advantages of CAI teaching in optim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better, but CAI teaching is not everything.Using it incorrectly or can not see its essence status, may cause the consequences of failure in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is paper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I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ive you some suggestions for that CAI teaching may play a bigger role, teachers better teaching, students better learn!
Keywords:
Geography teaching
CAI
teaching efficiency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的进步,对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最近这些年新课改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求教师适当的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且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限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立体感,能够运用抽象思维以及空间定位思维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以及解决在自然界中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如:综合性、空间性、理论性以及区域性的问题,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本篇文章所要解决的是中学地理教师将怎样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的效率。地理教学中运用CAI的可行性分析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现代化的时代,计算机绝对是今天的核心,然而教育界的改革也不能被时代淹没,新时代也需要新的教育手段,这样才是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地理中的地图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地图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比例尺的大小、地图的形式、地点的选择等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用CAI教学可以更加方便、直观的展示地图,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学习。
地理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作为文科生的学生对自然地理教学的反应普遍是很难学的,需要学生的立体思维和空间思维,然而受到年龄的限制,他们化抽象为立体的能力还非常的弱,空间思维也不是很强,所以对于宇宙中星球的布局和运动过程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学生都很难理解。CAI教学特有的教学功能是可以将立体和抽象的事物和过程呈现在观看者眼前的,这对地理教学来说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以上是地理教学CAI的应用可行性分析,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CAI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好的广阔前景。CAI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AI在中学教学如果被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功运用,就能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CAI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2.1节省课堂导入时间
首先CAI能够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设问题情境,是地理教学的导入变得快速,自然和生动,节省时间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只有学生注意力集中地时候才是接受知识做快速、掌握知识最牢固的时候。比如,在讲解大气的热力环流这个知识点时,导入的设计很重要,运动CAI教学可以更直观的放一些动画来吸引学生观看,是学生观看的时候能提出问题,也可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片段——火烧上方谷(经过剪辑和重组,突出天气的变化),让学生能主动的发现问题,天气为什么会从万里无云变化到突降大雨,很自然的带着着疑问进入今天的地理教学课堂,通过学习将疑问解决,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感觉地理能解决的知识就在眼前,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对地理学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
2.2 CAI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地理现象和事物,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是空间想象的基本原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立体的思维和很好的定位思维,用传统的板画达不到立体的效果,学生理解难度很大,CAI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运用CAI进行水、大气、地壳物质循环,板块和洋流等知识的讲解,它可以是立体的东西很形象很直观的表现出来,相比于单纯的语言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突破了难度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各种地理事实材料整合到一起,原先靠教师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讲解才能解决的问题,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时学生就会对比,找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掌握的更加牢靠。例如,地理必修一中的洋流的形成和走向与气压带、风带、大洲的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很多学生要求将 “三风四带”、大洲格局以及洋流的布局和走向进行整合,然后与世界地图进行重组,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整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CAI能够很好的设计出和真实情境差不多的事物,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积极的思考,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益。
2.4运用CAI突出学习重点、淡化学习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用CAI动态地加以分解和组合,更有效的让学生进行理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例如河流的演变过程,就可以用CAI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和讲解,对过程加以分解,使河流演变的基本原理呈现出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表达的更加清楚、学生更容易理解。CAI教学可以再次呈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更新颖、直观,更加的有趣味,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生动化,这样,更加轻松的突破和淡化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3.CAI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劣势及问题
3.1 CAI使用的盲目性
有些教师观点过于极端,CAI教学手段在他们眼中要么是万能的,要么是无能的。当然认为CAI教学是无能的人比较少,他们基本从来不适用多媒体,大多数人都认为CAI教学是万能的,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根据我们对CAI教学方法的理解来说,它比较适合那些动画需求量很大、图形和表格要求量较大的一些课堂教学任务,高中地理教学的自然地理教学部分就非常需要CAI教学的辅助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内容根本不需要多媒体教学时,他也会使用CAI教学手段,致使其盲目使用,致使出现了许多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不良现象出现。比如:有一类人是频繁使用CAI教学,碰到有些内容不需要CAI教学手段的,也强行使用,在大屏幕上打出一个大标题,然后再没有出现错任何内容,这会导致硬件资源的一种浪费;还有一类人是把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原原本本的抄写进去PPT中,上课的时候进行“朗读”,学生丝毫没有兴趣,变成了照本宣科了。
3.2 容易造成本末倒置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CAI教学必须得有课件或者是讲课素材在电脑中呈现,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制作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有些教师课件制作的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地理教学都需要有实际例子进行对比的,如果课件中没有地理事物的实际例子,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这就会导致学生直接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然而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地理教学应该把所有涉及到的东西都让大家亲眼看一下,各种地理事物都在大屏幕上出现,表面上看是扩展了地理教学的内容,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应有尽有,课堂上一片生机和繁荣,其实大家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大致学生看热闹没有对其原理进行理解,看的全部是表面现象。
3.3 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进行热力环流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想要学生更好的理解热力环流的过程,就必须使用大量的动画,然而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后果是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播放动画、何时播放动画上,学生的注意力很大部分的集中在动画的运动上,他们对运动的事物通常比较敏感,教师没有精力进行适当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发生分散,而且课件是事先设计好的,灵活性非常差,这样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加大了地理教学的难度。
3.4 学生和教师会养成懒惰的习惯
由于地理教学中过程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过程、原因以及结果比较重要,老师经常呈现的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原因的分析基本上都是用讲授法进行,由于文字比较多,很多老师不会把文字打到电脑中,这就导致了老师的懒惰。由于老师的懒惰,很多文字应该呈现出来而没有呈现,毕竟地理知识很多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学生没有进行课堂的笔记,课上听的很认真,到课后进行巩固和复习的时候没有抓手和依据,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有些知识要作必要的记录,特别是地理学是有些偏重记忆的,归纳和总结是将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简单的讲述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课堂运用CAI教学的策略
适当的运用CAI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最优。
4.1知识量的把握要适当
CAI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地理学科,在讲解旅游地理的知识时,很多教师会把各个知名的旅游国家、城市、景点等代表特色展示给学生,但是总觉得图片和视频都比较漂亮,弄了很多,导致一节课都在看电影看图片;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都会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教师备课的范围更加的广阔,学生需要知识的扩展,但是由于备课的难度降低,会促使扩展的知识量加大,这样会导致课标要求的内容学生没有学会或者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拓展的知识学生导师了解的不少,但是也就是课堂上了解,课下他们不会对拓展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的,这样就形成了重点知识没有掌握、拓展的知识也没有掌握的局面。
知识量过多,就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走马观花的效果,教师一味的播放教学内容,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就会导致大量的知识就像是下雨一样从天而降,学生的能力不能够将全部的知识吸收的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受到地理教学的学科限制,大量的让学生看图片、看动画,弄得课堂和电影院一样,这样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效率,相反的是知识传授量和传统教学相比会显得更少。由于中学所学的地理知识相对比较多比较细,而且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繁多,拥有的时间就会比较少,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矛盾:短时间——多知识。有些没有经验的教师会盲目的追求更大容量的知识教学,过高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由于多媒体的使用,很同意使一节课的知识量过大,就会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很多,学生最后学到的是少之又少,这样就进去了一个误区。
为了避免知识的量过大或者过小,在使用CAI的时候,事先对本节课的知识量进行评估,先评价一下知识量地多少,地理教学文字和图片基本都是必须的要素,不要过多的扩展知识,文字很多,这样会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大量的看图片会浪费很多时间,也不要为了扩展知识和视野,完不成教学任务,适当的把握知识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分的追求大量的知识量,那样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4.2 CAI教学需要其他教学方法的合作
马克思有句话: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方便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能忽视CAI教学的独特功能。如地理教学中传统教具的展示功能和黑板的板书、板画功能等,这些都是CAI教学无法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不能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协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述日食或月食的形成,多媒体展示却是很直观,但是可以再用传统的教具演示(手电筒、乒乓球、地球仪),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
4.3 CAI并不是地理课堂的中心
我们用CAI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所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如果单纯的以电脑为中心,就失去多媒体教学本身的意义了。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CAI的地位,它只是一种教学的方法、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想正确使用CAI教学、发挥CAI教学的应该有的作用,就要把以电脑为中心的思想从头脑中消除,避免CAI教学法的使用失败。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适时的开导他们,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4.4 需要动与静、抽象与直观的结合
CAI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直观和抽象两种传递知识的媒介(直观型的是指那些动画、事物、现象等;抽象型是指传递知识的文字或者解释说明直观事物的文字),直观型的媒介和抽象型的媒介中间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直观型的媒介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基本原来和运动规律以及事物的形成过程,而抽象型的文字可以辅助直观型媒介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CAI课件不能只有直观型媒介。也不能只有抽象型媒介,要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一定适当的比例要求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理的知识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型CAI课件主要指幻灯片、图片等静止的事物,动态的CAI课件主要指电影、动画、录像等。前者善于表达事物的静态特点,便于学生观察事物的静态特征;后者倾向于表达事物的动态特点,偏于学生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特征。只有动静结合才能才能全面展示一个地理事物,更好的进行地理教学。
作为中学地理教学,要达到最优效果, CAI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利用,是教学环节中关键的关键,此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AI教学技术的声光、色彩、现状轮廓、时空跨度和变化,在揭示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方面,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学生学好科学知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直观、生动、形象等方面尤具特色。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恰当选用教学媒体,往往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混淆、模糊等不良现象,使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掌握,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放远目光,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才能取得现代教育改革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会带来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科研意识的改变,将会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广大地理教师提供了发挥的舞台,然而它对地理教师的素质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老师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该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来迎接新时代对我们的挑战。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郑菊花
地理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功效初探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第3 期
No.3 2005(总第91 期)Serial No.91 [2]蔡方熙
摩尼中学地理组
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2008年11 [3]丁学飞
多媒体地理教学与高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8月
[4]万来珍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面面观
怀化学院学报
第29卷第2期
V01.29.No.2
20l0年2月
Feb.2010 [5]赵淑英
多媒体辅助课堂优化中学地理教学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新校园(下旬刊)2010年8月
[6]关春永
多媒体让自然地理不再难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10(20)
[7]金江红
多媒体运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科学咨询
SCIENTIFIC CONSULT [8]李英
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之我见
[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z1)
[9]王红霞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地理教学成效
探索信息与教学
2009 年10 月 [10]李梅芬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1]严君
浅谈多媒体教学中的失误与相应策略
[12]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现代教育技术》
2004(1)[13]郑炜锐
也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劣
2009-8-17
[13]肖军华
运用Google Earth软件 突破“地球”教学难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2009(13)[14]许首霞
运用多媒体,激活地理教学
成才之路
THE ROAD TO SUCCESS 2010(31)[15]杨堆胜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科技教育
[16]隋晓晨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中国科教创新期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2007 年
优化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率 篇3
一、歌曲和chant导入
欢快的音乐和节奏明朗的chant是大多数的学生所喜欢的。因此,播放一曲耳熟能详的音乐,能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但运用的不够合理就会偏离了方向。
课例:新目标英语七上Unit1 My name is Gina
如一位老师先在课间先播放了一首叫My Sunshine的英文歌,然后用了一个Chant:
I was there, where were you?
I was there, where was Sue?
Sue was there, where was Bill?
He was there, where was Jill?
She was there, where was Joe?
Where was Joe, I don’t know.
Chant中尾字压韵、朗朗上口,was, were用了红色字体,非常醒目,再配上节奏明快的鼓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巩固了was, were的用法,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铺路。
分析: 导入是为了导入新课的,是为了增强效果,那么,在设计导入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为导语而导语,不能单纯的追求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把握不住精神实质,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导入应起的作用。教师通过导入既要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也要使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有充分知识准备、心理准备。
二、设疑及悬念导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是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
课例: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9 Where were you born? Section B
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授课老师就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T: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Ss: …
T: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s: ...
T: What do you want to do? SA: ...
T: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SB: I am going to be a…
从该导入中提出本课时的重点结构: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am going to be a...而且可以从中教给学生本课的新词汇engineer, pilot等。
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切入主题
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恰如其分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
三、生活导入
新课程理念提倡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因此教师只有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教课题,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给学生一个思维上的过渡,才能迸发出学习热情、探索激情,课堂才会出现“可教时刻”,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有一位老师他就事先准备了一幅当地的地形图,并创设以下会话:
Teacher: Excuse me. Is there a hospital near here?
Students: Yes, there is one on Lao Dong Road.
Teacher: How can I get there?
Students: Go along this street at the second crossing. Then you can see the hospital on your right ...
这样,很快就引入到对话Asking the way中,如果说这个会话情景是“模仿教学”,那么导入后的学习任务则是“实践教学”,学生以组为单位,运用问路和指路的句型进行交流,帮助彼此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怎样到当地的超市、饭店、书店、电影院、汽车站等话题都是生活中经常谈论的。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学习动机得到更好地强化,并能创造性、生成性地使用语言,达到在语言场中合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多媒体导入是指用录像、投影、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使如今多媒体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其优势不言而喻,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在一节课上,开课教师播放了几段名人的录像,花了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却只提了一个问题:“Who can you see there?”这个回答只需要几秒钟。如果教师事先剪辑一下内容,或者干脆换成图片,最后得到的结果一样,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却能把时间更多的留到后面的重点和难点上面。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授Walt Disney时,他采用了一段Mickey Mouse 和Donald Duck的动画片片段作为导人。先出现问题:Can you tell me who they are?然后播放影片(时间为2分钟),学生回答该题后,老师进一步提问:”Can you see 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is video?”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快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紧接着就提问:”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ickey Mouse and Donald Duck? Do you know who created these characters?”引起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进人下一步的学习(时间为2分钟)。4分钟的导人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并且不影响下面的教学进程。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4
情境性——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以声光结合、图文并茂的魅力, 加上教师精妙、恰当的设计, 使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相融相依, 将学生置身于色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周长》时, 我创设了以下动画情境:伴随着优美的画面, 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你看,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一阵风吹过, 一片片叶子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这时三只小昆虫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它们看到一片美丽的树叶, 它们一商量呀, 想把这片树叶当成自己的运动场。同学们, 想不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我运用课件演示三种小昆虫爬树叶的不同路线, 并趁机抛出问题:这三种小昆虫爬得路线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用多媒体重点引出三种路线, 通过对比, 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一圈就是一周, 为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铺垫。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要学、乐学, 进而主动去学。
模拟性——突出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学中,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图是静止的, 如何把“静”的美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境, 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运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 把“相距”“相遇”“相向”“路程”和“速度和”等词语变成看得见、说得出的理解, 从而理解了题意。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一条笔直的铁路表示“全程”, 铁路的两头各有一辆火车在两地准备开出, 一阵长鸣后, 火车在汽笛声中相对开出, 直至相遇, 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了一个整体, 原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 直观、真切、可视、可思。把生活与数学、具体与抽象有机结合, 突出重点。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 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技术的巧妙作用, 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
释难性——突破教学难点
教科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严格、系统的科学, 它们直截了当地写出了发现的结果, 隐去了发现的过程, 难以形象地、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变化, 更难以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我们可以增加层次性,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学习的直观环境。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 圆面积的推导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学生操作公式推导的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很难理解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更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运用多媒体, 将圆进行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六十四等份……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的优势进行拼合, 让学生观察体验到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 每份就越小, 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如果无限分下去, 那么就可以拼组成一个长方形。而后利用闪烁,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拼合的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 宽就是圆的半径。就这样, 轻而易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交互性——培养学生思维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 小学生又缺乏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提高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正方体体积》一课之后,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 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 将图形分析得清晰、透彻, 学生看得清楚、明白, 驱散学生的疑难, 使学生走出“思维暗礁”, 走向光明。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容量性——增加课堂密度
课后练习是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利用灵活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内练习, 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中安排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 不仅省去了板书的时间, 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练习效率。
数学课的复习涉及的内容不但多而且复杂, 需要师生共同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一个前后贯穿的整体。而多媒体手段的快捷、随机、互动性却能排难解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我结合学生的回忆, 把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及计算公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任意选一种说出它面积的推导过程, 并随机展示。接着我抛出问题:“这六种平面图形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探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呈现出来, 使学生透过一叶看见森林, 一目了然地看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分层设计练习, 既突出了重点, 又解决了复习课密度大、时间不够用等问题。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5
摘 要: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恰当的地方巧妙地引用数学顺口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赢得新课改的胜利。
关键词:新课改
顺口溜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提到数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一个字,“晕”,两个字,“头痛”,为什么呢?数学教学中大段公式的的推导,定律的证明和长篇的演算,都会使这门学科变得索然无味,给我们数学老师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数学兴趣,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但不能随心所欲,任意施教。尤其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这种要求更为迫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自觉的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因而我们要从教育规律去分析实际教育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育教学中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巧用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的顺口溜,便于学生轻松记忆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顺口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这样说:“兴趣是一切创造的动力和源泉”。阿基米德对洗澡时身体能浮起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发现了水的浮力;牛顿对苹果为什么只往地上落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同样,每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顺口溜在数学课堂上就是一剂很好的良药,它可以使枯燥、呆板的数学课堂变得圆润生动。让学生背着顺口溜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教师的教学自然也水到渠成。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会像潺潺流淌的小溪,慢慢融入学生心中,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已经掌握了难懂深奥的知识。顺口溜的巧妙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时,学生对把一个平面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它们相对的面是谁,这样的问题理解起来比较难,这时如果巧妙地用“一线不过四,田、凹应丢弃,间一(间隔一个正方形)、Z端是对面 间
二、拐角是邻面”,运用了这几句顺口溜,这样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大大的激发。又如:在教学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以用“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又大又小无解了,有等实心点,无等空心点”。再如:在解决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时,可用“二次函数a、b、c,a的正负开口判,c的大小y轴看,a、b同号轴居左,a、b异号轴在右”。学生运用这些简单好记的方法,很快就理解了二次函数中的这个教学难点。
二、顺口溜能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在课余时间,常会听到同事抱怨说,学生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中学生的通病。至于深究原因,我认为莫不都是因为学生都是喜欢有灵性的课堂,都喜欢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带着积极愉快的好心情去听课,而学生的好心情靠谁去调节?毋庸置疑,必须靠教师来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课堂组织好了,就会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的创设起到润滑甚至是加速的作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使用顺口溜会在这一环节中起到意想不到效果。学生会在顺口好记的顺口溜的指引下,心情愉悦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公式定理。这样,课堂中的轻松愉悦的气氛被你创造出来了,是教师点燃起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热爱的火花。这样还何愁学生不喜欢你,成绩还会原地踏步呢?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的,例如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达标课上,我抽到上课的班级不是我们班的,学生的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不愿主动配合我,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恰好是有理数的加法,当时我灵活地用了“同号相加取同号,并把值(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大(绝对值大)减小(绝对值小),符号跟着大(绝对值大)的跑。”当我把这则顺口溜说出后,学生脸上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而且教学效果也超出了预期的设想。又如在 教学两点之间、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时,我采用了“点点距,怎么算,两点之间连线段;点线距,如何量,点到直线垂线长”。这样,就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了乐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掌握了知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课程理念。
三、顺口溜能推进高效课堂的健康发展 课堂是一门学问,上课更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性格的培养。性格的培养就包括毅力、合作意识、效率意识等更多内涵的东西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只有教师先有效率观念才行。一个教师只有注重了课堂的高效,他的课堂才有生命力,也才有质量可言。所以,课堂效率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形式就必须灵活多样,层出不穷。尤其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学生的个性呈多元化发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采取单一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势必会被新的教育观念所淘汰,甚至会遭到学生的白眼。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要时常让学生具有新鲜感,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乐此不疲。顺口溜的恰当运用,可以弥补在课堂上出现的其它教学方法的不足,让你的课上得风生水起,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长足健康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时,我采用的顺口溜为:“同类项,同类项,字母指数都一样;合并同类项,系数要求和,字母指数不变样”。这样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就把“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两个概念轻松高效地掌握了。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定时,我采用了这则顺口溜来辅助教学,“要证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才能行,一证对边都相等,或证对边都平行,一组对边也可以,必须相等且平行。对角线,是个宝,互相平分跑不了,对角相等也有用,两组对角才能成。已知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叫矩形;两对角线若相等,理所当然为矩形。已知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叫菱形;两对角线若垂直,顺理成章为菱形”。这样就把三种四边形的判定,花最少的时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顺口溜能使数学教学内容由繁变简
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获取知识与经验,教师抛出砖块,让学生引出美玉,是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一大责任。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很多人认为数学课语言枯燥无味,缺乏动感与美好 的想象,更现实的问题则是,学生虽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记住了法则、定理定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一头雾水。而有的教学内容确实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让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此时,如果老师把这部分有难度的内容编写成顺口溜,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因为顺口溜具有生动、形象、实用、朗朗上口等特点。这样一来,原本复杂、繁琐的知识就在老师有趣的顺口溜中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掌握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让学生对数学充满了自信。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学生常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只要三个条件就可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思维混乱,有的甚至运用了不成立的“SSA”去证明,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掌握不透,没有真正弄懂定理的含义,更不会运用。为此,我结合定理,想出了这样的顺口溜:“角边角,角角边,两个角儿一条边;边角边,边边边,还有斜边直角边;证全等,条件三,三个条件需要边;千万莫用角角角,切忌乱用角边边”。这样,学生在既上口好读,又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具体的证明中就会有章可循,得心应手,采用这一方法从而使这一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得以掌握。又如:几何证明往往是学生十分头痛的问题,而这些题目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通常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添加辅助线的缘故。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添加辅助线这一问题上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通过收集、整理、汇编,编成了初中平面几何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的顺口溜歌诀:“辅助线,如何添,找出规律有几点;题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可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边中点,连接即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一样长;成比例,证相似,经常要作平行线;作线原则有一条,证题线段别割断;圆中如有一切线,切点圆心把线连;如果两圆内外切,经过切点作切线;两圆相交于一点,一般作它公共弦;是直径,或半圆,想得直角把线连;弦心距,不可忘,连心线,也常添;作等角,添个圆,这种题目算较难”。这个顺口溜诙谐幽默,通俗易懂,不但能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从解题中获得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巧用顺口溜能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准确高效地把握知识规律,拓展知识、长久记忆及培养创新能力,顺口溜的应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在各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尝试编写一些顺口溜的教学心得,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也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编写顺口溜来帮助记忆,让这种科学有效的教学和记忆方法在广泛应用中传承并得以发扬。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发挥,谁就赢得了新课改的成功。参考文献: [1]张钦礼,彭学君.《顺口溜———初中数学速记秘诀》3454[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1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巧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篇6
[关键词]无意注意;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在教学中,老师如果不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教学;学生如果不注意听课,就无法较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无目的地被事物吸引住了,心理活动不知不觉地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而同时撇开其他的事物。这种无意注意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引起无意注意有客观和主观因素,从客观方面讲,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从主观因素讲,人的需要、情感、兴趣和精神状态都会引起无意注意。
根据注意规律,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15-20分钟,而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特别是在一堂课伊始和中间时,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讲到底,一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气喘吁吁,而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所获不多,常令教师有恨铁不成刚之感,大呼学生之不可救药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运用语言技巧,引起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艺术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正确精练,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的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声音速度的快慢,强弱,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讲重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强语气,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之中,获得表象,从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与理。传统教学老师一味的讲授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目标的统一。例如笔者在讲初二法律常识是,让学生设立模拟法庭,学生兴趣很高,注意力高度调动起来,踊跃参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四、坚持联系实际,运用实际材料吸引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并不是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政治理论容易使学生厌倦,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起无意注意,促使其去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前不久,印度洋发生海啸,伤亡惨重,我在上课时刚把这个新闻抛出,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跟着后面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用突发事件,转移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会精心到备课,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但有些突发事件是无法预料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转移,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能巧妙利用,则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一次政治课,我正在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一学生的饭盆掉到地上,学生哄堂大笑,注意力立即转移过去,这时我不慌不忙地说:饭盆从桌上掉到地上,这正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巧用历史插图,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一、用图导入, 激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一开始上课就平铺直叙, 学生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必须讲究导入艺术, 尽可能从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利用插图, 精设导语, 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有效做法。如学《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华盛顿像》, 从装束到表情,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位革命家的雄心和威严。接着引导学生:对于华盛顿, 同学们或许有些了解, 但他究竟做了哪些事?他对美国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学习这一课, 同学们会对他有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 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又如, 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 我让学生打开课本到116页, 观看《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电灯泡》图, 接着说出人类早期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这样的。但电力的广泛应用开始于何时呢?当时还有哪些电力产品?在这期间, 在科技领域发展较快的国家又是哪些?这一系列的设问, 给学生留下了悬念,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适时读图, 突重破难
在教学过程中,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而有些重难点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觉散乱, 不利于理解、掌握, 要是适时结合插图讲解, 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如学《两岸时期的对外交流》时,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丝绸之路, 若要学生快速地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具有一定的难度, 我当时就引导学生认真读图, 并结合插图进行讲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甘肃阳关和玉门关———翻越葱岭———转到安西———最终到欧洲的大秦。学生通过一看一听, 很轻松地掌握了此知识。又如学《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一课时, 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难点内容即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理解, 总认为亚历山大二世属于地主阶级, 又不是资产阶级, 改革的性质应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面对这一问题, 我就让学生看课文中《解放了的农奴》图进行分析:图中明显反映出农奴的表情是无可奈何的, 虽然他们获得了人身自由, 但赎买份地使他们变得没有任何财产, 为维持生存只能到工厂里去劳作成为工人, 因此改革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再如学《繁盛一时的隋朝》时, 本课的重点是隋朝大运河, 为了便于理解、掌握这一内容, 要求学生观察《大运河》图, 从中概括出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分为四段、沟通五河、流经六省。这样以图代文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重难点知识得以牢固掌握、透彻理解。
三、借图启发, 促进探究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努力创设启发活动, 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如学《上古亚非文明》一课时, 我就引导学生看《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 以图为立足点, 说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进而提出你们对此图还有哪些理解呢?有的认为它是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有的认为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 这样就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法, 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又如讲《鸦片战争》时, 我带领学生观看《鸦片战争形势图》, 设问:图中的通商口岸可以说明什么?学生进行探讨得出:通商口岸的设置证明外国侵略者开始干涉中国的经济和政治, 从中反映出中国的落后导致了挨打局面的出现;还可以说明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成为富强国家, 要向先进国家学习, 以便取长补短, 实现互惠共赢。再如, 学《战国七雄》时, 我指引学生看《商鞅舌战》的漫画, 问:你从漫画的场景能想到商鞅会说些什么?促使学生去探究,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图总结, 巩固提高
在每节教学即将结束时, 教师要注意对知识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以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后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 插图总结法就是一种比较直观、明晰的做法,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如学《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时, 为对新航路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我就和学生直接利用九年级历史上册77页《新航路的开辟》图概括出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航海家及航线、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和欧洲及亚非美洲的影响,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如学《红军长征》一课时, 为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我当时是使用课文中《红军长征路线》图作以小结的, 从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冲破的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的召开、跳金沙江、过草地、爬雪山、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等一系列知识, 这样学生很容易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
总之,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记忆有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插图,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插图的观察、分析、总结,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形象感、直观感,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教学实践表明, 巧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释疑解难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并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插图,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巧用历史对联,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篇8
一、利用对联, 对学生陶情冶性, 劝学励志, 培养高尚的情操
如在讲蒲松龄《聊斋志异》时, 可引用蒲松龄科举落第后的自勉联:“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卒可吞吴。”引导学生, 不管在什么逆境下, 都不气馁, 只要克服困难, 胸怀大志, 就会大有作为的道理。
二、利用对联, 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认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 可引用当时光绪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以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增强爱国情感。又如在讲“辛亥革命”时, 告诉学生黄兴当时与孙中山齐名, 他的贡献可引用长沙岳麓山黄兴墓前的对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黄兴的了解, 又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培养。
三、利用对联, 培养学生疾恶扬善, 爱憎分明的情感
如, 在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 可引用当时的一副对联:“骑奇马, 张长弓, 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 单戈成战;倭委人, 袭龙衣,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犯边, 合手共拿。”上联为日本人所写, 为八国联军侵华壮威, 下联为中国人所对, 表明了中国人民抗拒侵略的决心, 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四、利用对联,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 可引用这两副对联。一副是:“本日果然亡日本;皇天竟不救天皇。”另一副是当时成都流传的中华大地欣喜若狂气氛的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对联别致巧妙。上联三个国家名, 其中“捷克”在这里却是“战胜”之意;下联三个城市名, 其中“重庆”在这里却是“隆重庆祝”之意。人们在当时争相吟诵这精妙绝伦的两副对联,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利用对联, 揭露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和卖国嘴脸, 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如在讲“袁世凯称帝”时, 可引用对联:“袁世凯万岁;中华民国千古。”这副对联, 粗看是为袁世凯称帝唱赞歌, 细看是揭露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虚伪和破坏共和的反动本质。这副精妙绝伦的对联, 妙就妙在上下联字数不相等。意为“万岁”能对“千古”, “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六、利用对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认识
如在学习“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时, 讲到“楚辞、汉赋”, 可引用对联:“屈原离骚传万代;相如一赋值千金。”讲到“宋词”时, 可引用对联:“苏轼唱大江东去;柳永吟晓风残月。”这两副对联在加深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理解的同时, 还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利用对联, 反映旧社会人民的疾苦, 向往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
如在讲“抗战胜利后的形势”时, 可引用当时国统区人民的一副对联:“这征税, 那征税, 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 美自由, 只有国人不自由。”再现了当时国统区人民政治上无自由, 经济上饥寒的血泪史。使学生受到教育, 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八、利用对联, 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如讲“井冈山会师”时, 可用1928年朱德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伙夫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从而增强了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9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但万事开头难.由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 许多新知识在引入时, 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将有助于顺利地引导学生揭开新知的神秘面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研究其他老师的优秀案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生活化”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材的内容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新课引入时, 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激励学生学习知识, 感受生活魅力.
如, 高中数学“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一节, 很多老师总感觉讲起来无从下手或一节课讲下来总感觉讲不到点上, 导致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都不明白“二分法”原理的精髓, 只感觉是用复杂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本体会不出实际上是简化了问题.不妨试试用以下这个问题引入.
若一条有15个接点的海底电缆, 现在某接点发生故障需及时修理, 为了尽快确定发生事故的接点, 一般至少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点?然后让学生思考甚至讨论, 学生在比较各种方法的同时逐步接近二分法的最优方法.从而不仅引出了二分法, 又使学生对其有了直观的认识, 有助于现实生活向数学知识的转化.
临下课时, 我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二分法的巧妙应用, 立刻有学生提出电视上大家比较熟悉的“购物街”栏目有一个猜商品价格的游戏, 选手每猜一个价格, 主持人会通知他所猜价格高了还是低了, 选手如果会应用二分法的话, 那么必定会快速接近正确价格.一时间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赞同, 这下大家都体会到看似复杂的数学知识却在现实生活中有如此简化问题的作用.深刻体会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作用于生活.
二、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 数学史在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过程中, 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 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数学史教育, 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融入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尤其是在每个发展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在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 走近数学, 乐学数学.
如在讲“对数”新课时, 大多数老师都是以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引入对数, 这种引入方法, 致使学生只会照搬互逆关系解决对数问题, 但对其由来及现实作用一无所知, 掌握的知识也就浮于表面, 不会进行深入的体会甚至思考.有一位老师在引入时结合对数发展史讲了下面的故事.
16、17世纪之交, 随着天文、航海、贸易和军事的发展, 急需改进数学计算方法, 此时, 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于1614年发明了对数.对数的发明应用极大地简化了天文学里的计算问题, 天文学界对这一发明近乎狂喜.伽利略甚至说:“给我空间、时间及对数, 我就可以创造一个宇宙.”后来英国数学家布里格斯把对数进行了改进, 尤其是18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了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 他指出“对数源于指数”, 对数才变成现在我们学习时这么简单的形式.对数在计算方面的重要性, 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让位于电子计算器, 但对数的思想方法仍然在产生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对数的学习, 去体会它的魅力.
短短几分钟的课前小故事, 让学生在了解对数由来的同时, 又对其所作的巨大贡献产生崇高的敬意, 并且迫切想进入对数世界, 在学好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去探索其广泛应用.学习目标有了, 学习兴趣有了, 学习积极性有了, 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三、利用类比迁移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知识虽复杂多样, 但许多知识之间还是有着相似甚至相同之处.学习这类知识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已有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识, 探究其相同之处并分析探讨其不同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互相讨论.类比的作用, 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能引起丰富的联想, 拓宽学生的思路, 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会学生应用类比的思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理解以及最终解决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并且常用的方法.
新课改的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如映射与函数、排列与组合、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二面角与平面角、球与圆、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椭圆与圆、椭圆与双曲线、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空间中点面距以及线面距与面面距等等.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10
现代教学过程是情境化、信息化、生活化的动态开放系统。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学生的生活进行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主题设计, 它的开放性、人文性、时代性以及生活性的特点决定着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事热点和社会热门话题为有效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充分挖掘知识点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运用现实案例教学, 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性情境, 并有效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获得知识, 健康成长。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案例要有的放矢, 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 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选用案例与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
选择的案例应源于生活, 具有真实性, 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 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唯有真实, 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这样的案例就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或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 它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 使学生心悦诚服, 进而发展为讨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选用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 这样才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教材的核心内容, 从而促使学生感知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时, 笔者就引用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重要的视频, 选用“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的典型案例, 介绍翟志刚的成长经历:因贫困差点辍学;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 又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面对挫折, 翟志刚曾这样表白:“如果‘神七’还是擦肩而过, 我还是要继续努力。”让学生讨论翟志刚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了哪些挫折?他是怎样面对的?组织学生探究:案例中体现出翟志刚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 翟志刚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懂得了:在人生道路上要树立理想, 不能向困难和挫折低头, 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发创新热情;面对困难和挫折, 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从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 确立努力的方向。
2. 注重时效性和贴近性
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紧跟形势。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感兴趣, 产生新鲜感, 才更具有亲切性和可学性。引用的材料最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 与己有关, 而不是遥不可及、关系不大的。最好是就地取材, 可以采用本地发生的案例, 离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 符合其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比如在初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第一节《诚信是金》新课导入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案例的:班上一个同学向某同学借了20元钱, 说好了第二天还的。可是第二天他把这事忘了, 过了一个星期才想起来。这时, 这个同学发现, 借钱给他的同学一直没提还钱的事, 很可能已经把这事给忘了。请问, 这个同学应不应该主动还钱给别人?还是假装自己也忘记了, 要是同学不提起就不还了, 自己还可以占点便宜。这样的事例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 甚至不少学生还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会想, 别人没有向这位同学讨还20元钱, 更多的可能性不是忘了, 而是碍于面子, 不好意思直说, 其实心里对借钱不还的同学是相当不满的。借钱不还的同学如果因为别人没有直说就不还钱, 可能会在金钱方面占一点小便宜, 但是人格上的损失就难以弥补。失去了好朋友的信赖, 失去了人品上的好口碑, 这完全是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遵守诚信的道理就在身边, 它并不是虚无空泛的, 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
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性和理论原则性强, 比较单调枯燥, 因此所举的案例应生动有趣, 生活化、通俗化, 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 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 其实也亲切有趣, 易于理解,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 教师应通过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真正做到以案说理、以理析案。
4. 注重方向性和激励性
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 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 而学生判断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欠缺, 学生容易产生错觉, 以为党和政府已丧失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 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案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 唱响主旋律, 多弘扬正气, 讴歌正义, 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呈现案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学形式应多样化, 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要求, 采用灵活多样、恰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出来。常用的方法有:以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现案例, 供学生阅读分析;教师口头描述案例, 让学生记录、思考;师生表演、模拟案例, 直观生动再现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多媒体、录音、视频展示案例等等。
2. 紧扣教学内容, 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探究问题
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的效果, 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所以教师在引用相应的案例后, 必须围绕案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指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从而达到例、疑、理的有机统一。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体现探索性和开放性, 能够有让学生充分去研究问题的广大空间,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 也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不同层次、梯度学生的学习实际, 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和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现导航者的功能, 把握调控好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 学生的参与面广, 要实现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 为此教师就要做好一个导航者的角色, 直接控制课堂教学的进度、节奏, 发挥出引领、导向、全盘把控的作用。特别是进行到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时, 教师必须把握好整个课堂。如要有时间观念, 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分配好时间, 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和进度;同时要注意引导讨论的方向, 使学生的讨论不能偏离主题, 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拉回到问题的核心, 避免偏离课堂教学的轨
4. 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点评与总结要公正到位, 避免有失偏颇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常需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点评与总结, 这时应注意对讨论作出全方位的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对各类观点和主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 既肯定正确合理的主张, 又补充完善不够完整的观点, 同时也要纠正错误的看法。
巧用身边物品 提高课堂效率 篇11
一、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验材料:去掉底部的废弃饮料瓶一个、乒乓球一只。
实验方法:旋紧瓶盖,底部朝上将乒乓球放入瓶中,再向瓶中注水,乒乓球浮起;拧下瓶盖,底部朝上将乒乓球放入瓶中,再向瓶中注水,乒乓球却沉在水底,此时用硬纸片或瓶盖堵上瓶口,乒乓球又浮起。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实验优点:制作简单,效果明显,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给学生很大的认知冲突,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物品,成本低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实验说明:教材中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从压强知识着手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的,较抽象,增加这个对比实验之后,使学生从实践中认识到浮力产生的原因,更形象直观,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增加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效果更好。
二、探究浮力的方向
实验材料:深水桶、重垂线、铁架台、小铁块、乒乓球、烧杯、细线(红色)。
实验方法:把重垂线(红色细线与小椎体做成)悬挂在铁架台上,把深水桶与重锤线并排摆放,用红色细线把小铁块与乒乓球系在一起放入深水桶,用烧杯向桶内注水,观察桶内的红线。当桶内红线被拉直时发现重锤线与桶内的红线是平行的。晃动深水桶或把深水桶倾斜,仍然会观察到两条红线是平行的。
实验结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实验优点: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明显,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实验原理清楚明了,实验设计既注重探究的过程,又渗透科学方法。这个实验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实验说明:教材中对浮力的方向没有过多的介绍,增加这个实验一下子使浮力的方向问题形象化了。一条在水中被竖直拉直的红线反映出了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并且是竖直的。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进行猜想,再进行演示证实,这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转化法”的物理学习方法。在此设计的基础上,在深水桶旁边增加了一个重锤线,让学生观察随着深水桶的晃动、倾斜,桶内红线是否与重锤线相互平行,这样的对比,使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就一下子体现了出来。把深水桶与重锤线并排摆放,易于学生观察,同时也增加了实验的可对比性。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在上课时可以用展台把实验现象展示到大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
三、自制潜水艇模型
实验材料:一支空的口服液玻璃瓶、一个塑料瓶。
实验方法:用一支空的口服液玻璃瓶盛上适量的水后,倒扣在盛水的塑料瓶中,塑料瓶内的水大约为70%—80%为宜,保持玻璃瓶刚好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盖上塑料瓶盖。用手挤压塑料瓶时,玻璃瓶内的水增多,当玻璃瓶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玻璃瓶就会下沉;慢慢放开手,玻璃瓶内的水就会减少,当玻璃瓶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玻璃瓶就会上浮。
实验结论:潜水艇就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实验优点:取材于学生身边的废弃物品,制作简单,便于操作,而且现象明显,效果较好,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物理。
实验说明:此实验可以以魔术的形式出现,在讲课时可以一手挤压塑料瓶,一手指向玻璃瓶,使其向上或者向下运动,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急于揭示这个魔术的本来面目,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出其奥秘所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适合在上课前就直接导入情境的有:“饿”课、“睡”课。由于生物科的特点, 经常是安排在上午第4节 (“饿”课) , 下午第一节 (“睡”课) , 学生的精神状态很差, 在上课中直接引入情境, 顺应学生的感受,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性。如, 在一次“饿”课中, 我上课的第一句话就说:由于大家早餐没吃, 现在很多人肚子咕咕叫, 现在如果给你一块面包, 慢慢地咀嚼, 会是什么味道呢?有吃早餐的学生大声抗议, 我有吃早餐, 可肚子也饿, 现在如果有馒头吃, 特甜。接下来我问:你有吃, 是吃什么呢?吃同样多的不同东西, 有的人叫饿, 可有的人不饿。为什么呢? (同时打开PPT的食物图片, 让学生指出他们所吃食物的种类) 。接下来, 我把较饿的学生分成一组, 不怎么饿的分一组, 让他们自己归纳所吃食物的种类是否相同。在一片争论中, 学生结合课本得出了吃什么饿得快, 吃什么饿得慢。也就知道了能量物质与非能量物质, 并且知道能量物质中哪种能量多, 吃后比较不容易饿。最后, 我再问:我们吃的东西是只让肚子不饿吗?还吃了些什么其他的东西?学生参照课本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 可大家经常遇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停下, 他们干什么呢?玩笔、玩橡皮、看课外书、听MP3、窃窃私语、睡觉, 也有的什么都不做, 看起来是在听讲, 其实大脑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各种“症状”相继出现。这种情况要么他们开始厌学, 要么是遇到“拦路虎”。教师适时介入了, 引入相应的情境, 给他们加加油,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改变一下他们的学习方式, 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2》这节时, 前阶段人体废物排出的方式、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学生倒是很认真, 学习状态挺好, 都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可是, 到了人体废物排出的器官时, “症状”出现了。于是, 我打开PPT, 给他们展示肾脏的实体照片和解剖图片, 设计相对简单的问题, 如肾脏由什么组成?肾单位。有看书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肾单位是由几部分构成的呢?谁能又快又好地把他们用简图的形式表达出来?请大家用笔在草稿纸上画出来, 并请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成功之作。在这一节的内容中, 肾单位的组成是重点, 也是难点。在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学习一段时间后, 我适当地引入PPT, 引导学生把课本的内容以简略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 在课堂的中间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快下课时导入学生有需求感的情境, 首先他能很好地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如, 学完“平衡膳食宝塔”后, 请同学根据这节所学的知识, 为班级里最胖的同学、个子最小的同学、最漂亮的女同学和自己设计一份最合适的食谱 (选作题, 4种情况选一种) , 结果, 学生完成最好的是第4个, 他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同时也很好地复习本章节的内容。另外, 学生有需求感, 还可提高他们在课外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如, 在准备上《输血与血型》这节课前, 我先给学生播放一组医院急救急需输血的录像, 月有阴阳残缺, 人有旦夕祸福, 如果在这次意外事故中, 急需输血是你或是你的亲人、朋友,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知道哪个人的血最适合呢?那就要知道患者的血型。有条件的同学最好到医院检测一下你自己的血型, 并熟记于心, 下一节课, 希望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血型, 说不定你的这一点小常识可以救你一命, 也可救他人一命, 因为在出意外事件时, 你们很快知道哪些人可以很好地互相帮助。在上一节课的课后, 我布置了上述的情景作业。上新课时, 学生根本不用再看课本就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而且, 许多人还查找了血型与遗传的关系, 还有人把一家人的血型全部记在心中……
教无定数, 这是许多教师的感慨, 在一节课中你是采用在课前、课中、还是在课后导入情境, 在于教师的自己摸索和灵活应用, 但总的一个原则, 情境的导入的目的都是为学生能更好、更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巧用导入提高课堂效率】推荐阅读:
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08-09
巧用微课提高课堂成效08-19
激活课堂提高效率05-09
提高课堂效率方法06-02
提高化学课堂效率08-28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10-05
提高地理课堂效率11-17
教师提高课堂效率01-01
激趣课堂提高效率10-16
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