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2024-05-17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精选5篇)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如何把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 开阔学生眼界, 增长学生见识, 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需要我们各位数学教师去思考探索。笔者认为, 课前巧妙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 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屏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是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 好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知呢?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优势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近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结合。一堂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的好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了这节课, 对书本内容理解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 从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情趣;从而为导入新课, 获得良好效果做好铺垫。如在讲授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 利用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收集一些与地面垂直的物体图片, 并选择一幅在沙漠升起狼烟的图片并要求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大漠孤烟直”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视觉图片来导入新课;又如在进行乘方导如入时通过图象这种视觉所产生的误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课件展示, 谈话导入

对于某个新知识, 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此时, 可以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 采取课件展示谈话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教学“圆的认识”, 可这样谈话来导入: (师) 同学们通过几年的学习与生活, 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 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 (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说到一种, 教师就用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 。待时机成熟, 再借助课件展示立即揭题:以前学过的三角形、梯形等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而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另一种曲线图形 (随即出示课题) 。这样一来, 让学生对以前的认知进行了有效重建, 促进了视、听、想、说结合, 激发了学习兴趣。

3 课件引领, 操作导入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 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 想中学”, 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 借助课件的引领来操作学具导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 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 并做好记录) ,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 逐步引入新课, 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又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 采用多媒体创设一种动画情景, 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 进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4 机人互动, 游戏导入

“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 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在课前可设计机人互动用“凑十法”找朋友的游戏, 组织学生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直面游戏。从而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 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 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动画展播, 故事导入

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 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动画片, 在课前展播情境故事, 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 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可设计“唐僧分饼的动画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 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 沙僧说要吃这个饼的。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面对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 教师趁热打铁, 灵活引导, 逐步导入新课。

6 媒体演示, 表演导入

《标准》中提到: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媒体演示, 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 更为学生探索数学模型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情景, 将单纯的符号、繁琐的公式、抽象的原理形象具体直观化。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 教师可先抽学生谈谈自己对“两地”、“相向”、“同时”、“相遇”等术语的理解, 然后有效利用媒体进行具体的演示, 最后再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理解分析, 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轻松自然了。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能够使复杂化为简单, 使难变易, 使抽象化具体;生动直观的将教学信息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信息,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把握好“适时、适量”的尺度, 争取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亲密合作达到最好效果。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 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教授我们的学生, 以此来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运用, 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 从而实现信数学教学的腾飞。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导入新课

参考文献

[1]殷智新, 主编.初中教学研究[J], 2005, 3.

[2]黎大致,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3]戴正南, 主编.教育技术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制定.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建才, 主编.初中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士琦, 李俊主, 编.数学教育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篇2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如图: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六、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

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七、启趣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篇3

关键词 数学;多媒体课件;新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106-02

1 前言

在数学教学中,新课就如同学生毫不知情的一件事情一样,教师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将新课流畅、合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是一种良好的新课导入方法,其不仅体现了导入新课形式的新颖性,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表达意思,完善教学过程。

2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被大家认为比较固定的学科,其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有着一定的阻碍,尤其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似乎是难上加难,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是十分不容易。从目前来说,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体现出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从根本上提升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全面进步。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具有如下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为教师教学提供便捷 因为数学课程的单调性,许多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总是用多年不变的话题或者是同样的例子和话语,不仅让学生感觉乏味,更使教师失去教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为教师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方法,加之多媒体课件本身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带动教学工作有效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开阔,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较强。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媒介和平台来进行教学工作,把新的知识融入多媒体课件中来,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吸引了学生的兴趣[1]。可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是教学的一种捷径选择,为教师提供了诸多的便捷。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都是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愉悦。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其对于数学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晰,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导入新的知识,可能会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更加难以理解。而相对的,通过一段视频、一个动画、一段音乐等来导入新课,并将新课的导入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效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必然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學习动力。

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其中,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从目前来看,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来导入新课,无疑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配合和深化。独特的教学模式、独特的新课引入模式是促进小学数学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利用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改革,构建小学数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带动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3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方法分析

演示引入法 所谓演示引入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引入的方法,这种演示引入法以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和新内容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来为学生制造一些好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且要求课件的引入要相对简洁,不可过长,这样不仅体现出教学目标,也为后期的教学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一个好奇的心理去进行学习。同时,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新课程导入的传统性,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其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的死板,也合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运用上恰到好处[2]。

悬念引入法 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的视觉、听觉体验,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鲜明的疑问设置。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总会在播放一段视频后提出一个疑问,抑或在播放一段音乐后设置出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对多媒体教学的一种新颖运用。利用悬念的设置和疑问的引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在悬念引入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关联性,所设置的悬念一定要体现出新旧知识的这种关联性,又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

综合结合法 综合结合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较为难以掌控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多媒体课件较为灵活多样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表现出这种综合结合法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转变和变化,通过引入一些真实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将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乐于去接收新知识。但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为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生活素质和实践经验,只有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运用好综合结合法,否则将会呈现出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

4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既要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更要注重其合理性和完整性。在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地配合传统教学,在新课的导入中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注重针对性与个性化 每一个阶段学生有着这个阶段学生的共性和特性,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共性,并重视学生的个性。在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方法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全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交相辉映。因此,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要善于观察学生,并把学生的要求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来,进而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注重学科性与专业化 在注重个性与共性的同时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科学化与专业化。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就必须积极学习多媒体知识,掌握多媒体技能,要体现科学性[3]。加之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那么数学教师还要注重这种数学学科的专业性,将科学性与专业化合理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新课引入中的作用。

5 总结

在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引用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性,必须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仅要体现出教学的根本性,还需要真正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积极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合理、有的放矢地进行运用,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在符合小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俊彩.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方法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83-84.

[2]鲁瑞忠.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画报,2014(4):279.

[3]田云飞.浅谈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2(5):68.

巧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题的导入 篇4

我上的是数学课, 因此首先我以数学课的一些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介绍给大家, 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趣味性

导入数学课题首先要有趣味, 本来数学就比较枯燥, 单调。如果有趣味溶于其中, 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导入三角形的面积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三角形面积通过割补法来求, 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 空洞。但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有强大的音像等功能、进行动画运动, 进行旋转、切割等等。就能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引起求知的欲望, 留下深刻的印象。上课导入具有趣味性, 特别适合小学生。

二、直观性原则

小学生好动, 属于形象思维的阶段, 而多媒体本身就形象、直观。因此利用多媒体导入可使数学课的导入通俗、直观, 浅显、易懂。它可以把一些具体事物上升到稍具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中, 通过学生的直接感知去理解知识、获得知识。

三、承前启后

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孤立的, 它的获得总要渗透、需要引入联系旧知识。而多媒体课件是具有连续移动的画面, 简洁明了, 操作简单, 利用它可增加导入知识的科学性, 而且容量很大、知识量丰富, 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优化了导入艺术。

那么运用多媒体, 优化导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呢?

一引导观察, 运用实物、投影, 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如我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 上课导入时, 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 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我也参与举例。然后再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图片后, 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 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有不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 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提供了第一手的感官刺激。

二、承前启后、温故知新

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在课件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如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10厘米和7厘米的圆, 让学生先分别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再出示圆环的形成动画。最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否从两个圆的面积计算中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我曾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 很快的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我那节课的教学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积极主动。

三、设置悬念

好的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的心理预期期待, 它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能激发学生探索、追求的强烈兴趣。以前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 我就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像, 告诉学生我们的古人可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才琢磨出来了它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哟!!!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计算呢, 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的兴趣很快就上来了!接下来我就给学生演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动画过程, 学生学得非常快。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数学故事导入法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章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本课程就能用简单动画导入, 而且能很快吸引学生探索知识, 探索世界的趣味:海罗在叙拉古取得王位后, 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 决定制造一顶纯金王冠放入圣庙, 奉献给不朽的神灵, 以表示还愿的心意。为此他给工匠称了适当重量的黄金, 并限期做出。到了限期, 工匠送来了制成的王冠, 它精美无比, 而且重量和当初称给他的黄金的重量相符。海罗王大喜。但后来传出的消息说, 工匠偷窃了黄金, 而所缺的分量用白银代替了。海罗王为自己受骗而十分气愤, 但是他无法判定工匠的盗窃行为。于是, 他就请智慧的阿基米德想办法。阿基米德受命后, 一天他去洗澡, 一跳进装满水的澡盆。他就发现他身体漫出澡盆多少, 就有多少部分的水从盆中溢出。由于他心里老是想着如何解决那个王冠问题, 这一发现使他恍然大悟, 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方法。通过动画的出示, 学生能很快联系到本课所学内容。

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篇5

关键词:导入 设计 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 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 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 《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制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 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 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 :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 ”、“令人深思”。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六、利用故事,激發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 、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要掌握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

上一篇:中考历史复习教学拾萃下一篇:手机时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