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2024-07-11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共12篇)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所谓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例: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 (1) 3+7+4; (2) 5+5+5。提问:比较 (1) (2) 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 (1) 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 (2) 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 (2) 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2.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创建“愤”、“绯”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释疑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在教学“年、月、日”时,可设置问题悬念:“小明的爷爷到2004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18岁的爷爷能有孙子吗?”如此设问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好奇之感。此时顺利导入: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就能够找到答案。

3. 巧用媒体,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教师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问: (1) “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因为车轮是圆的。”) (2) “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中引入新课。

4.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在新课导入时,教者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事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使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求知欲望。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一位教者设计如下导入:“兄弟俩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的长方形相框。哥哥做的相框是: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是: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评评理!”如此导入,有效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5. 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演示导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可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白纸,触摸感受一下图形的边长是指哪一部分?正方形有几条边?如此设计,让学生在动手触摸、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对边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下面学习“认识多边形”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也可以操作演示导入:在黑板面上,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小球,拉直细绳用力甩动,小球运动的轨迹形成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教师略作说明:如果用粉笔代替小球在黑板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个“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

总之,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能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具体导入时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切记导入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唯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话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问题, 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探析: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2.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3.巧用媒体, 导入新课;4.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5.操作演示, 导入新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谢国军, 韩彦昌.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9, (01) .

[2]李东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悬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1) .

[3]李积莲.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撷谈[J].青海教育, 2003, (Z1) .

[4]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育, 2003, (Z2) .

[5]杨亚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7) .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篇2

黄 春 艳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例1,“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89700000。然后教师直接指出:这种位数很多的数,如何写好、读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直接,能使学生情绪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快速的理解加工,所以这种方法在小学教学中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导入方法。

二、间接导入

(一)旧知导入 1.复习导入。

对本节课所需的关键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例1.“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主要在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运算混合时的计算方法,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回忆并计算2+5、6-3、42、123,通过回忆单一运算法则,讲解运算顺序,从而展开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方便,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偏于古板、流于形式。

2.迁移导入。

将旧知识所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继续深化,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例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白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单一运算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仅仅是整数、小数变为了分数,仍然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演变和发展出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但是在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二)问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通过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层次,问题导入也可做如下细分:

1.直问导入

例1.“元、角、分的认”:教师出示形如大熊猫的储蓄盒,并摇动让学生听声音,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熊猫肚子里装的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

2.设问导入

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说出6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是5+5+5+5+5+5,并提出问题:“如果12个5相加,加法算式里应该有几个5呢?”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发现是12个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用简便算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2.“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

思考: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从而探究求图形面积的简便方法。

3.发问导入

发问是教师给定基础知识与材料,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自己发现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沿着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关注,注意力可以保持高度集中。

例1.“直角的初步认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课本、课桌面上找角,发现角的形状都是相同的直角,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1)直角的形状、特征是什么呢?(2)怎么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3)怎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呢?教师以给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

三、故事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等,把学生代入到教师设置的背景中,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例1.“乘法分配律”: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自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立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寓教学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活动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活动导入方式。

1.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这种导入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例1.“认识数学中的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平面图形装在密封的盒子中,并让学生从中摸出圆。当学生成功摸出圆时,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的原因,得出圆没有角,其他图形都有角,从而自然的进入到角的特征的学习中。

例2.“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2.竞赛导入

根据中、低年级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的特点,在授课前设计富有竞争性的小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竞赛角色,投入到学习新知中。这种导入方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竞赛结果进行积极引导,不可让学生过度关注输赢,而应该关注输赢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

例1.“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产生质疑,活跃度相对较低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例2.“找规律”: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两组同学分别记忆:***、***,结果前一组同学全部记住;再分别记忆:***、***,结果后一组同学全部记住;最后分别记忆:***、***,结果两组同学都记住了。在双方平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比赛过程中,数据有规律时更容易记住,从而发现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方便了记忆。学生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情绪高涨,能很快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去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五、陷阱导入

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加剧认知矛盾,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巧妙释疑,分散难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需要着重讲解,谨防学生无法跳出“陷阱”。

例1.“工程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设计铺垫题:一批零件600个,甲工人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乙工人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才能完成?解出需6天后,将600个改成300个,待同学回答为3天后,再将600个改成1200个,学生回答需12天,完全落入“陷阱”后,教师指出全都有误,在学生暗暗吃惊的状况下引人新课。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3

关键词:新课导入;趣味性;针对性;直观性;实效性

在数学课上,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各种教学技能中,新课导入技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刻苦钻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提高新课的导入技能,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方法,才会让自己的课堂绽放异彩,从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听课、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玉术.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刘秀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学参考,1999(21).

[3]王永强.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

谈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4

一、新课的导入要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整节课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多数老师都会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阿凡提巧断家务事》的故事。一天,一家三兄弟要分家了。父亲把一块地分给他们。父亲说:“老大, 你要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吧,老二你分得这块地的六分之二吧,老三你要这块地的九分之三。”老大、老二觉得很吃亏,就吵了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就问为什么吵。清楚原因后,阿凡提哈哈大笑起来,就分别给三兄弟说了几句话。三兄弟就都不吵了。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们三兄弟分得的地一样多吗?阿凡提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三兄弟就不吵了呢?”学生都纷纷说不知道阿凡提讲了哪些话。老师就说:“同学们,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就清楚了。”接下来,老师就势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课题。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想要弄明白三兄弟到底分得的地是不是一样多。

二、新课的导入要注重“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教学的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入方法,绝不能图表面的热闹。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 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 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当小小猜想家,猜猜摸球的学生可能会摸到哪种颜色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新课的导入要注重“直观性”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迁移、逻辑发展,自然地、连贯地、合乎逻辑地从已有的知识导出新的知识,造成一种“知识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开始一种新知识的学习。这种方法,也就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者是投影等手段,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思考,进而学习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导入新课。老师在上课开始,分别出示各种图形的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名称,逐个认识各种图形。这比凭空想象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图形,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直观性。

四、新课的导入要注重“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精心设计练习课。这时的新课导入就要注重实效性。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学生的错题,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上次我们的作业错题较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纠正这些错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堂课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听课。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浅析初中数学的新课导入 篇5

四川省大英县回马中学张一川

摘 要:新课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理解、认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展现是有效实施数学课程的基础.无论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其他领域里,都应重视.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很快将听众引到自己演讲的领域,并津津乐道的倾听.教师的课堂导入也是如此,需要精心设计.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环节;导入原则.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1]1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2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选择最好的教学结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而新课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意义

“好的开头,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这是教育家董政枢先生在《春觉斋论文》中评价美文的凤头之说,而好的课堂与美文的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节课的导入恰到好处,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轻松,牢牢吸住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课堂的导入是教学圆满成功的催化剂,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其效率的高低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程度,并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达成。因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各个要素上.[2]

优秀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即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高度的兴奋性,这时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3]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

优秀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初中数学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1)服从于教学的原则

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紧扣中心,围绕主题,做到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科课型的特点和需要.(2)简洁性原则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短小精干,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以免占据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3)灵活性原则

每一种导入形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定的应用范围.没有最好的导入方法,只有适合的导入方法.事实上,一堂课究竟如何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身条件和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导入方法.(4)参与性原则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1]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会导而不入.(5)问题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数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问题就抓住了数学教学的核心.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逻辑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亲身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可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4] 3 新课导入的常见形式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不下几十种,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对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进行说明.(1)直接导入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直接导入法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激励性,使学生有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2)衔接导入

数学知识有着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必然会影响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激发学生的aa学习兴趣.如讲同底数幂的除法时,先复a52mnmnmnmn;(a)a;(ab)nanbn,再旧知引入,用多种方法计算22,方法越多越好,这样利用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求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的导入本堂课.

(3)实验导入

实验操作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导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情景导入

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勾股定理》时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走捷径,RtABC中∠C90,从A到B比从A到C再到B要近多少米?(用生活中的图例展示)

(5)设疑导入

设疑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一个同学想把一块打碎的玻璃到商店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需要把整块玻璃的碎片都带齐啦?还是可以带其中一部分就可以啦?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6)激趣导入

即通过故事、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用棋盘上的粮食的故事来引入,一个棋盘竟然能装如此多的粮食,这一惊人的数据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总之,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形式上有所变通,更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人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教学目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世界,探索世界,开创世界的技能,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数学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第4卷第2期 [3]叶奕博,祝蓓礼.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3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新课 导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99-01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只有对课程进行良好与恰当的导入,才能推进课程教学有效进行。学生可以从新课导入环节中对新的知识产生兴趣,快速的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教师在课前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须对新课导入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将教学技巧恰当地应当导入环节中。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环节,进行三方面的探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新奇导入

当前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方法已经十分普遍了,由于多媒体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并且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令原本死板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鲜活、生动。同时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会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考虑,可以发现使用多媒体进行新课程的导入具有很大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种感官充分地打开,使其思维能够维持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中,以至能够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当学生心中的深藏的求知欲望以及对学习的好奇被唤醒之后,学习数学便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學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生活中遇到的近似球体、长方形、圆柱体等物品展示给学生,同时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可以向同学提问,比较教师选出一个魔方,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个魔方长得和哪种图形一样呀?”在学生认真思考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课程中将要学习到的各种图形呈现出来。当学生看到正方体的时候,就会发现魔方长得同正方体很像。通过这种多媒体引入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课上将要具体的学习的各种图形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样一来,教师也就更加容易开张后续的课程。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实践导入

“在认识的过程中,活动是基础,获取智慧的出发点就是动作的开始。”这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表达的。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动手操作方式进行,鉴于年级越低的小学生越好动,并且其注意力很难一直维持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新课程导入时,需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实施充分地挖掘,尽可能的令教材中的内容能够实现同学生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事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由于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内容大部分都能够同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实际的事例进行课程的导入是较容易实现的。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自己和父母称体重时都是多杀重量、平时买水果时一个苹果大概有多重。通过这样的询问,学生可以想到自己平时称体重时自己的体重大概在30kg左右,妈妈的体重大概在45kg左右,爸爸的体重大概在70kg左右,而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在1kg左右,也就是说一个苹果大约重0.2kg。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形式,可以将学生对数学中重量单位的学习引起充足的兴趣,进而后续课堂学习的过程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此外,这种方法的导入还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活常识,不仅提升了学习水平,还增加了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感性导入

自从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内容导入环节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富有感性的情境中得到充分激发,从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需要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进而顺利的导入新的课程内容。情境导入法的设置可以快速的让学生从静止的好奇状态转变到活跃的状态中,进而能够用一个良好的心情进行新课程的学习。

例如:在开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这一课程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五个不透明的盒子,在一号盒子中装1个红球、4个白球;在2号盒子中装2个红球、3个白球;在3号盒子中装3个红球、2个白球;在4号盒子中装4个红球、1个白球;在5号盒子中装5个红球、没有白球。教师可以挑选出五名学生到讲台前,分别在五个盒子中抽选出一个球;当五名学生都挑选完成之后,教师将每个盒子中放入到不同颜色球体的数量告诉给所有学生,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每个盒子中抽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请大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随后学生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5号盒子中抽到红色球的可能性分别是:1/5/、2/5、3/5、4/5、1(5/5)。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很好地对可能性这个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由于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后续的课程的进行将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总之,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上,教师应当充分的挖掘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导入;也可以在新课程导入时,使用联系生活的导入方式,对教材内容的实践性进行充分挖掘,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还可以按照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立,使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促进学生从情境中寻找出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导入方法,都需要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作为导入方法设置的依据,这样最大程度提升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实现数学新知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小英;工于开头课生辉——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四法[J];青海教育;2002年11期

[2]张丽、黄郁郁;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导入技能的艺术[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浅议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 篇7

关键词:直观,媒体,悬念,游戏,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新课导入是其首要环节, 对一堂课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 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构建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1]. 因此, 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敲门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笔者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有效践行了值得一提的新课导入模式.

一、直观导入, 开门见山

两千四百秒的课堂教学时间如白驹过隙,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务必惜秒如金, 而通过直观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导入新课, 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 使学生直接沿着教师的导向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之中, 为提高课堂效率赢得了时间上的保证. 例如, 在执教“圆柱、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就直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教具, 并提问学生: “大家看到我手里拿的东西了吧, 你是否在生活中也见过类似的圆柱、圆锥体?”学生面对讲台的实物, 在热烈讨论的基础上很快罗列出如下对应的实物: 家中的罐头、笔筒、茶叶桶和水桶属于圆柱体, 杀灭体内蛔虫的宝塔糖、建筑工人砌墙用的垂线下端的挂件就是圆锥体. 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师生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

二、媒体导入, 生动活泼

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 因此,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合理渗透多媒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执教“圆的认识”导入时, 就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小猴子骑车大比赛: 在茂密的树林里, 小猴子们忙的不亦乐乎, 它们自己动手做车, 车轮的形状千奇百怪, 有椭圆形的, 有圆形的, 有三角形的, 还有正方形的……, 比赛马上开始了. ”此时, 我提出问题: “请大家来预测一下, 看哪只猴子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终点?”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当然是骑圆形车轮的猴子了! ”通过类似多媒体导入新课, 能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 引人入胜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 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巧设疑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悬念顿生, 引人入胜. 例如, 我在执教“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 就先展示如下问题导入:小玉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 可她的奶奶今年64岁, 只过了16个生日, 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顿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情绪高昂, 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境, 我就点拨道: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问题 ( 板书课题) . ”如此的导入, 能把学生吸引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 我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导入时, 自己先微笑着说道: “本人具有特异功能, 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他是不是3的倍数, 你相信吗?”许多学生感到惊讶, 就有几个男学生自告奋勇的的说出不少数字让我应答, 结果对答如流的表现让学生感到目瞪口呆. 稍等片刻, 我问道: “哪一个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嘛?”全体学生摇头表示认输, 并渴望教师立即告知其答案,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四、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小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 教师若利用小游戏导入新课, 那就正中下怀, 不仅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我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时, 就采用游戏法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面对多媒体展示的分蛋糕画面做拍手游戏, 拍一下表示每个学生分到一块蛋糕. 先在大屏幕上把4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并问学生: “每个小孩得到几块蛋糕?”学生纷纷自信地拍了两下手. 游戏继续进行: “把2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孩, 每个人平均得到几块?”话音刚落, 学生又迅速地拍了一下手. 我继续问道: “如果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那每个小孩得到几块?”许多学生只是搓搓小手不能再拍了. 忽然, 有个女孩的手指轻轻碰了一下, 还有一个男孩只轻拍了一下手掌, 并自告奋勇的回答: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每人得到半块, 那只能轻轻地拍下手掌代表分到一半蛋糕. ”我反问道: “那‘一半’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吗?”大家都有疑惑的目光盯着教师, 表示这是不可能表示出来的数字. 于是, 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 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去.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只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做到导之有序, 导之有法, 导之有理, 导之有度,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打造求实高效的小学数学新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观察,知识迁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下面, 我就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把阿凡提巧妙化解三兄弟矛盾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到大屏幕:有一个财主要分一块地给他的三个儿子, 老大分得这块地的, 老二分得这块地的, 老三分得这块地的, 老大觉得自己分得的地最少, 老二也觉得自己分得的地比老三少, 三兄弟闹得不可开交.这时正好阿凡提路过, 聪明的阿凡提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化解了三兄弟的矛盾.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化解矛盾的吗?这个故事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当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的时候, 我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知识, 你就会知道阿凡提用的是什么方法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主要是在“激趣”上下工夫, 教师通过有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较强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情绪准备.

二、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问:看到这两条直线, 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垂线、直角等上册所学的几何方面的知识.这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在每条直线的末端加上箭头标志, 问:这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回答:想到了十字方向标.我及时引导: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位置与方向.

在这个导入环节中, 多媒体课件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既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直接明了, 简单高效, 节约了大量课堂时间, 又适时地破题质疑, 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三、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 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 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 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明显的长方形,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面积, 学生很快就能用观察法比较出.接着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长方形,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 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最后出示用重叠法也不能比较出面积大小的两个长方形.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的精神后, 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 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 不实际.“那么,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观察猜测、建立表象

实物或图片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有助于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我在教学二年级“轴对称图形”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出示一只蝴蝶的左半部分,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很快说出是蝴蝶.我接着问:你们怎么知道是蝴蝶?你们只看到了左半部分呀?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左半部分和右边部分一摸一样.通过观察猜测, 学生对蝴蝶具有轴对称的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 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五、运用知识的迁移导入

我在教学“连加的简便计算”时, 首先用大屏幕出示两组算式:

A:788+45=234+298=789+135=

B:200+400=139+61=74+26=

让学生第1, 2小组计算A组.第3, 4小组计算B组.哪组题更好算?为什么?学生会想到, 因为B组题的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我及时引导:要怎样的两个数才能凑成整百、整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个位凑成十, 十位凑成9的两个加数的和是整百数.我趁热打铁又问:你能写出一些和是整百, 整千数的算式吗?接下来我出示例题, 问学生, 刚才我们所研究的知识对我们解决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吗?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旧知识进行简便计算.这样的导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 既可以轻松地引出教学内容, 又可以旧引新,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不用做很多的强调, 学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 学生学得容易, 学得更扎实.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导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并过度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正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 在没有使用过渡性语言的前提下, 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要上的内容是什么,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把握。这样的导入方式虽然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差, 并且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比较好动,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具有选择性, 他们往往对有趣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较积极, 而对于不能吸引自己的新事物则视而不见。所以说这样单一、简单的课堂导入方式, 不仅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还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二) 导入忽视了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就是为了将学生迅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从而快速地为学生建立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但是, 有许多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导入的时候完全背离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样既没有达到教学要求, 也浪费了时间。此外, 在设计教学导入的时候, 有些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导入中去,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进行“备教材”, 忽视了“备学生”、“备教法”等, 这样教师就无法掌握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从而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 三) 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和大学生, 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 在课堂上也非常活泼好动, 但是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也没有关心学生的想法, 而是规定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不能做小动作、不能讲话等, 学生在这样一个沉闷、专制的课堂中学习, 会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心理, 因而在上课的时候也不敢跟教师进行互动。此外, 这样紧张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有问题不敢向教师提问, 长久下去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终不能达到教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措施

( 一) 情景导入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适合他们的导入方式, 如故事导入、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游戏导入等, 在众多的导入方式中, 我们就情景导入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情景导入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教师在创设情景的时候还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教师在教学10—19 这几个数字的时候,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坐公交车的情景, 先找十个学生上来, 然后发给每人一个标有数字的牌子 ( 0—9) , 再将其他学生分为十组, 告诉学生今天要坐公交车去看“花展”, 请学生到自己分到的车次后面先排队站好, 等学生都站好以后让学生再确认一下有没有站错。最后, 在“上车”之前告诉学生到目的地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到学生模拟到达目的地后, 教师再提出交换公交车的要求, 并顺势将10—19 这几个数字引入, 发给学生新的牌子 ( 10—19) , 并将学生重新分组, 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的车次序号并排队站好。等到一切工作做完以后, 教师开始检查有没有学生站错, 并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有三个亮点: 第一, 复习旧课。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对旧课进行了复习, 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二, 教学生文明。在做游戏的时候, 教师提出让学生排队上车、在进行花展的时候不能乱跑等都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第三, 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经过学生自己选择车次后, 了解到学生在认识数字时存在的问题, 并在上课的时候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

( 二)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学生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想做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并在课下与学生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 在数学课的导入上, 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自主学习, 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 先问学生喜欢剪纸吗? 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剪纸的经历, 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底下进行剪纸, 并请学生将自己剪纸的过程和方法分享给其他同学。等学生讲完后, 教师再让学生总结剪纸的规律, 从而引出对称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思考加深对本节课所上内容的理解。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4/5和7/8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4/5和7/8分别化成32/40和35/40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艺术探研 篇11

一、结合动手操作导入

所谓的动手操作导入法主要是指在上课开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新课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导入新课。这种新课导入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的掌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能提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我在新课导入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积极动手来验证。有的学生说他用量角器量了各个角的度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有的学生说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将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此时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有学生大胆地提出:“我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都是180 度。”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可。就这样,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激活,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进行了新课导入。

二、结合社会调查导入

为了有效增强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就会结合一些社会调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我事先组织学生对家里每周的开销进行简单统计。这个社会调查任务提出之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家长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努力,很多学生都统计出了自家每周的开销。看着学生精心统计的数据,我让几名愿意把自家每周开销数据公布出来的学生公布了自己统计的数据。李明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527.5元;王华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150.3元;刘辉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2200.7元;申光临统计出家里每周的开销是100元。看到大家公布出来的数据,各个家庭的周开销差距太大了。尤其是申光临家里的周开销更让学生们难以置信,他们不敢相信每周100元足够开销。面对这种质疑,申光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家里太穷了,父母早逝,现在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生活,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所以一家人只能节俭着过日子。”听到他这样说学生们有点愕然了,没想到申光临家生活条件这样艰苦。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事实上,同学们之前所进行的统计是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习新课《统计》。”

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结合学生家庭的每周开销要求他们进行调查和统计,在统计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更由于申光临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激发了同学们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如此还顺理成章的进行了新课导入,可谓是一举几得。

三、结合趣味游戏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因此他们通常都会对一些游戏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一些趣味游戏进行新课导入,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分桃子的游戏好不好?”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好!”我接着说:“下面,请同学们不要说话,只可以用各自的掌声来表示每个人可以分得桃子的数量。”大家表示同意。于是我说道:“现在老师这里有四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位同学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啪、啪!”同学们快速的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桃子,如果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位同学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啪!”掌握依然响亮,同学们用掌声快速回答了我的提问。最后,我说道:“假如现在只有一个桃子,要平均分给两位同学,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桃子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这次回答的并没有那么快。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看到此种情形,我会心地说道:“事实上每个人可以分得半个,那么这半个用数字怎么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请大家和我一起打开课本。”就这样,这次新课导入完美地完成了,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新课导入方法之外,进行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策略还有很多。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新课导入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并能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 篇12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上一篇:二语阅读下一篇:软件产业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