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数学课堂导入,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所谓“开门见山导入”是指单刀直入, 直切主题。它的特点是简洁明快,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这种方式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例如, 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的认识”, 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请说给大家听一听。
又如,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以前我们学的数都是整数, 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看谁学得好。
二、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 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 不但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也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 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 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例如, 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 笔者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 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他们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 有的说因为有宽度, 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激烈争论时, 笔者及时导入新课, 并鼓励学生比一比, 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设置悬念, 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 快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三、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导入新课。
例如, 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个“转盘游戏”:同学们, 我们经常在街边看见有人摆地摊赚钱, 我就见过这样一个转盘。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转盘, 并讲了游戏规则, 之后问学生要不要试试手气。此时学生兴奋不已, 都想试试, 参与度极高, 但他们总是拿不到大奖, 又陷入了茫然与困惑之中。此时, 笔者顺势引入了课题,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直观教具演示,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来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 教学“轴对称”时, 让学生拿出一张纸, 对折、打开、滴一滴墨水在折痕边或折痕上, 合上、压一压、打开观察, 得到一些漂亮的图案。学生惊喜万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学习新课水到渠成。
五、联系生活导入
当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有人也说过:“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 教学时,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技能。
例如, 教学“多位数的认识”一课, 笔者这样导入: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过的旧知识, 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 人口, 领土面积9600000 平方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 因而读不出来。笔者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 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 只会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总之, 一堂课的教学成功与否与课堂导入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更深层次地思考课堂的导入问题, 为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打好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导入,艺术
浅谈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2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指教师直接将课题点出,从而引入新课的方式。如笔者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上课,笔者便用简洁的语言说:“同学们,圆的半径、直径,你们已经认识了,那么圆的周长又是指什么呢?”有学生回答:“圆一周的长。”笔者接着让学生们请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呈现一幅什么图形。学生一致认为是一条线段。笔者就顺势导入:“那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去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设计,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他们把握学习方向,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 旧知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于数学知识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且它们总是相互补充,彼此影响。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在教平时的导入环节中运用好迁移规律,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以旧引新。如笔者在教学“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时,就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了迁移,当学生将乘数是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之后,学生就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乘数为整千数、整万数、整亿数的口算乘法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这样一来,知识再次迁移,最后转化成技能技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了积极解决这个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情境导入
要触发学生的情感,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深入地体验文本内涵。如笔者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先跟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你们看了吗?有谁坚持看到晚上12點的吗?你们还能记起新年钟声敲响时的情景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温故这令人振奋的时刻。”多媒体播放12点时的情景,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倒数“10、9、8、7……”“刚才我们数数是以什么为时间单位?”学生齐答:“秒。”这样导入,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迅速地将学生熟悉的场面与新知沟通起来,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他们在激动人心的一刻初步感受了秒的长短。
四、悬疑导入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一味的用老套的方法,学生是提不起兴趣来的。如我们能平中见奇地处理一些知识,就必定能让学生萌发对知识的渴求,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内容设疑,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走到学生们中间,问了几个孩子过了多少次生日了,他们都表示自己是一年过一次生日,之后笔者神秘地跟孩子们说:“有一位小朋友,叫华华,他今年十二岁了,可是他只过了三次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一个个面露惊讶之色,此时,笔者就顺势导入:“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今天这节年、月、日的知识,就能解开这个谜了。”孩子们兴致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来。
五、实践导入
小学生都喜欢动手操作。亲手实践导入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因此,笔者能做到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历各种探索的过程。当然,这离不开课前教师精心的准备,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组织。如笔者在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在表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加上笔者的引导,逐步引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起到了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六、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用故事导入是颇受他们欢迎的方式。如笔者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天,炙热的阳光将大地烤得要冒烟,孙悟空等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大家是又累又渴。悟空见师傅快支撑不下去了,跑到师傅跟前说:“师傅,您先在这里休息一会儿,我去化点吃的去。”没过多久,悟空就捧来了一个大西瓜,说:“这个西瓜咱们四人分着吃,分别吃这个西瓜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五分之一、三分之一,我们该怎么分呢?”此时,八戒馋得已经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地说:“我来分,我来分。老猪我饭量大,吃得多,所以让我吃九分之一,师傅吃七分之一,沙师弟吃五分之一,大师兄饭量最小,就吃三分之一吧。”八戒的话一说完,悟空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像这样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丰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化好奇心为浓郁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探寻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前言
课堂导入艺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实现手段,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课堂导入式教学是为学生打开学习数学知识的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拥有极大的兴趣.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个别教师对于导入式教学认识不足,有的时候事倍功半,本文谈谈进行导入式教学研究旨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帮助.
一、摒弃旧习,发展新观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导入法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对其运用的方法掌握得也不够好. 有的教师简单、没有针对性地运用导入法, 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了应有的兴趣, 慢慢地也就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知识“认识人民币”的时候,有的教师会采用游戏导入法,但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导入方法的真正作用所在,他们只是在课件中进行虚拟的游戏,让学生去想象游戏中的场景,让他们看着课件中的游戏来学习,这样游戏导入法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学生不会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有的时候学生还会对这种导入方法产生反感的情绪,因为这种方式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进来,而且还需要他们对于这些进行想象. 教师应该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往教学的观念,比如同样是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可以给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分给每个人面值不等的人民币,让他们进行互相合作,让相同额度的学生站在一起,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认识人民币这个导入游戏中来学到知识,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游戏导入法带来的实际效果.
二、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由于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所以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同时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很难产生兴趣. 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创设适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氛围,让他们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那么就会对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情景氛围导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这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来联系需要学习的知识.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认识” 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种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把全体学生人数当成一个整体,分出几名同学就是分子,尽可能分出较多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分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同时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 这样学生参与到了这个教学导入方法之中, 让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充满了兴趣,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目的.
三、借用教具,吸引兴趣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具有艺术韵味的语言来进行导入式教学,同时还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具来进行导入式教学. 这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上来.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的使用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于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以便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知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三角形,比如可以使用一些三角尺,或者把正方形的草纸沿对角线对折,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图形,其拥有两个直角边和一个斜边,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家里房子的架子等,许多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因为三角形有很好的稳定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试验,在不使用强力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物体不会轻易被破坏,总之,一系列教具使用过后,会让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三角形.
四、依靠科技,增强效果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当今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 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多媒体的使用.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直观获取要学习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视觉第一时间了解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到小学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的时候,就可以把许多圆柱形的物体和圆锥形的物体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到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的特点取得直观印象. 同时多媒体是集声像于一体的工具,可以展示出一个物体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网上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看看别人是如何学习数学知识的,可以听到真实的声音和看到真实的人物,这样的方式使小学生对于所看到的东西更加容易记住,也可以把教师不能够展示出来的部分通过虚拟真实情景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多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同时对于学习效率提升和教学水平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探索 篇4
一、温故而知新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此现象。”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思考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拉动活动片显示,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浅谈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艺术 篇5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开门见山是导入新课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接触新课主题迅速,可以很快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教学新旧知识联系较少的第一课时,常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师: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生:是圆的面积吧。师: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所以我猜接下来应该学习圆的面积。师:说得不错,合理的猜测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生:因为今天老师请大家带了圆,还带了剪刀,所以我想今天要学圆的面积。师:嗯,能从不同角度来推测,从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样推测出来的结果会更加可靠。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设置疑问,引发探究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例如:在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我让学生想想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另一个学生说:也可以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来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从而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创设情境,促进思维
创设情境是新课改以来使用最多的课堂导入方法。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教材内容和实际的学习目标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创设给两个班分卫生区,其中一个卫生区是长方形,另一个卫生区是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卫生区的面积是否相等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出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目标。这样把学生的好奇心由潜伏状态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在愉快、热情的情绪中投入学习,收到了较佳的效果。
四、巧用旧知,自然生成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例如,在教“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小朋友去买月饼,卖月饼的老爷爷说:“你们想吃月饼也可以,我要先考考你们。”然后他从篮子里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他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个小朋友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他俩。这里利用生活的问题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如: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定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再也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五、实物演示,水到渠成
通过和教材有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导入新课,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用直观的东西,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又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通过直观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意义,三角形的特点。首先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拿出红领巾、小三角旗等三角形的物品,让学生们共同观察,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最后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求知欲,而且明确了思维方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6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7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
1. 故事导入法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 他们对有趣的故事有着执着的热爱.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 永远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 我一走进教室, 就对学生说:“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 大家想听吗?”学生齐声大喊:“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巧用水杯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讲完之后我就问学生:“在这个故事中, 爱迪生有没有真正地去测量灯泡的体积?”学生们纷纷回答没有, 都知道爱迪生其实只是测量了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我接着问:“那他是怎么知道灯泡的体积的呢?”学生们都想到灯泡的体积其实和水的体积是一样的.这时, 我适时引入“转化”这一概念.由于有故事做铺垫, 学生对这一难以理解的概念掌握的很好, 接下去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这堂课的成功, 正是利用了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围绕故事展开教学,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联系生活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往往也比较感兴趣, 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 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的生活情境, 也是有效导入的一个好方法.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就问学生:“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东西吗?都是怎么买的呀?”学生纷纷回答和父母买东西的情况, 课堂气氛很活跃, 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时我又问:“买东西都需要什么呢?”学生都知道要钱才行.我又接着问:“那你们认识钱么?”这时, 自然把学生引入到关于“钱”的讨论中来了, 也就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人民币的认识.
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
1. 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日常教学中, 有不少教师感叹数学的模型太少、太单一, 对于抽象的数学学习帮助不大, 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他们忘了一样最有效的道具——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影音功能, 能最大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加上它绚丽的效果, 很容易抓住学生的眼球,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 我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各种漂亮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都惊呆了, 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美丽.学生对这种图形非常感兴趣, 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接下来我再结合图形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学生学得又快又好, 一点都不觉得抽象难懂.
2. 大量利用实物
数学的道具不一定非要用那些做工精细的模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模型, 只要教师善于利用, 就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空间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 就带了大量生活道具, 有茶杯、魔方、皮球、积木、蛋糕盒等.
三、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导入
1. 利用学生好奇心
孩子对于未知的或不能理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成这种神秘的事物,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种旺盛的求知心态下学习, 无疑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时, 一上课就神秘兮兮的对学生说“老师有一项特殊的能力, 对数字3特别敏感, 随便什么数字, 我都能马上判断出他是否能被3整除, 你们要不要试试?”学生听了当然不信, 争先恐后的出数字来考我, 在我一一判断正确后孩子们个个都非常好奇, 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我说:“只要这堂课大家认真学习, 过会你们个个都会拥有这种能力.”学生个个学习的劲头十足, 下课后都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2. 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与新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这种矛盾迫切的想知道化解的方法, 这种心态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我在教学闰年的认识时, 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大喊喜欢.我又问:“那你们几年过一次生日呀?”学生纳闷老师怎么会问这种问题, 回答道:“当然是一年了, 还会有其他情况吗?”我笑着说:“当然有了, 老师一个朋友4年才过一次生日, 你们信吗?”学生都表示不可能, 不相信.我说:“只要你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 就会相信了.”于是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都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学习效果很好.所以, 求知欲是学习的一大动力.
浅谈数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8
一、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及语言来描绘情境,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及其运算时, 借生活实例--数的起源引入负数, 渔夫捕到十条鱼, 用数如何表示十条鱼——有了整数;三人分一只大西瓜, 用数如何表示这个西瓜——有了分数;用货币购物, 用数如何表示12元5角3分——有了小数;天气预报的画面等实例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引出数学问题.学习内容和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 探索欲越强, 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生活实例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例和现实素材出发, 通过生动的讲解, 引起学生回忆而自然的导入新课的方法.生活实例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看得见, 摸得着”,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有时会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某件事情.在进行《抽签的方法合理吗》教学时, 可以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有一张电影票, 小明和小丽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去看电影, 于是准备了两张相同的纸条, 一张是“去”, 另一张是“不去”, 谁抽到“去”, 则这个人就去看电影, 这种方法公平吗?同学们很快可以给出结果:公平;问题二:我们用抽签的方法从3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某音乐会.事先准备三张相同的小纸条, 并在其中一张画上记号, 其余2张不画.然后放在一个盒子中打乱, 让3名同学去摸, 这种方法公平吗?抽签有先有后, 如果先抽的人抽到了, 后抽的人就抽不到了.可是, 如果先抽的人没有抽到, 后抽的人抽到的机会就大了?先抽的人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概率一样吗?让学生经历抽签的探索过程, 感受抽签方法;由学生总结“先抽的人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概率是否一样, 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案例导入新课,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利用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教师最喜欢使用的导入方法之一.上课伊始即通过故事或典故导入, 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 促进其思维想像力的方法.在讲述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这一节时, 可以通过下面的故事导入本课: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 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 欣赏黄昏的美景, 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 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 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地谈论着什么, 时而大声争论, 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 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只见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 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到:“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和7, 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到:“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道:“先生, 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 无法解释了, 心理很不是滋味.从而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
四、直接导入
在开始教学时, 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直截了当地揭示本堂课的主题, 阐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例如“这节课我们讲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那么什么是待定系数法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课导入虽无定法, 但根据其逐渐被淘汰原则和教学实际, 还是有法可循的.这一方法往往用提问讨论、习题解答、现象类比等方式来进行, 它多涉及以前学过的知识或生活中的“前概念”, 承上启下, 展现新意在旧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识中找到联系点, 提出新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展开, 达到这样的温故知新的目的导入, 往往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且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能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要结合具体的内容, 有针对性的运用.成功的新课导入,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起浓厚兴趣, 激发强烈求知欲,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指向特定的教学程序中,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一、无声导入
有声,是智慧的表达,是才华的展示;无声,是默默地阅读,是静静地思考。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例如,“折扣”这一堂课数据处理比较多,计算繁。采用讲解式传统教学授课,学生反馈学习起来乏味无趣。有一次上课,我一走进教室就做了一个静声的动作。有学生反应快的马上“正襟危坐”不出声了,也有几个在碎碎念的,但在过完1分钟后我还没有讲话,也安安静静的注视着我了。这堂课没有叫“上课、起立”。我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着:
四折是4/10,改写成百分数是40%,改写成小数是0.4;
六五折是65/100;改写成百分数是65%,改写成小数是0.65;
七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改写成小数是( );
八八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改写成小数是( );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然后,我开始巡视。我发现每个孩子他都在认真思考,并且谨慎答题。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将折扣、分数、百分数、小数转换的知识点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课后也反映他们对该知识的记忆也较长久。后来我反思,无声的导入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而打破传统的有声教学又使他们新鲜,同时大脑的活跃产生了他们对知识的
可望。
二、模具导入
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是探求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源泉。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生将接触立体几何,由于概念抽象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感到入手难,缺乏学习兴趣。通过模具引入可以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这把动力之火。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组合教学模具以及生活实物模型,如文具盒、牙膏盒等进行导入。教师问:像这样的形状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拆一拆等方法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活动。
在小学阶段,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需要实际模型去帮助他们建立、感知空间特征,获取概念。而通过生活实物模型又可以使学生明白立体几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知识时产生的思维定式消极影响,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在空间几何教学中利用模具导入新课,是不二之选。
三、操作导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自主欲强烈、又好动,数学课堂设计操作练习,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能够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动脑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鸽巢问题”时,上课开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动手放一放: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怎么放,有哪些情况?要求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做记录。(教师把分的情况列成表格如下)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由此引入课题,这样的操作导入自然适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旧知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系统紧密、逻辑性强。在我们的教材编排设计中就巧妙地运用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因而我们就可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为学生快速融入新知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练习,从10吨大米中运走8吨,还剩多少吨大米?学生很快地运用减法来进行计算结果。然后教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教具,告诉学生现在这个圆的半径是R,请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即πR2。现在依圆心剪一个半径为r的小圆,则小圆的面积是πr2。最后设问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计算结果是π(R2-r2)也就是圆环的面积公式。
五、订正导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为小学生具有自尊心强、不服输的特征。而订正错误对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所以,结合以上两点巧妙地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把学生易错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订正。
学生计算方法: 订正:
=1020
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会进行自我对比和反思。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正确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纠正错误认识的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通过竞赛、新旧知识的对比、开门见山、游戏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形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优越的条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玉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学周刊,2012(4).
[2]杨小燕.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探讨[J].考试周刊,2015(10).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的浅见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 一场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责疑激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 有益于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供同行切磋。
一、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讲“整式的加减”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生活事例法
《新课标》强调,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 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 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 你看, 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 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 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三、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
四、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 数学内涵丰富。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但是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 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 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小学数学课的导入艺术】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11-02
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10-09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08-16
数学课的导入艺术08-13
小学数学课导入设计05-12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论文08-22
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论文06-12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07-11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方法05-29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