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2024-06-24

数学课的导入技巧(精选12篇)

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篇1

摘要:课堂的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之时, 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一种方式.课堂的导入, 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 以有效的导入方法来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为整个课堂的成功铺下基石.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技巧,悬念,故事,多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导入作为起始环节, 演绎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们很快带入上课的氛围,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 一个不好的课堂导入, 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难以将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以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们心思涣散, 这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此, 我们可意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 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常常说到“万事开头难”, 课堂的导入也是一样, 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 精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多年来, 笔者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努力探索着, 并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一、悬念导入法悬念, 即是指悬而未决的问题, 往往能够激发起人们迫切想要探知真相的欲望.因此, 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们这样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导入中, 结合课堂内容, 精心地设计存在悬念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理.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 不仅仅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而且能够让即将学习的内容蒙上一层神秘感, 促使学生们自觉地去探索真相, 进而将学生们引领到跃跃欲试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的课堂导入充满了趣味性, 且取得的学习效果也好.例如, 笔者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就精心设计了这么一个悬念:“一个人想要测量一棵参天大树有多高, 不用爬到树上, 只测量了树的影子, 就算出来树的高度了, 你们猜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时学生们往往就会开始热烈讨论起来.笔者借着学生们讨论时活跃的气氛, 为学生们揭晓答案, 说“这个就运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的原理”, 而这同样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到底怎样运用这个原理的呢?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悬念色彩的事例, 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充满激情地进入课程的学习.二、亲自操作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 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亲自操作导入法, 即是指学生们亲自动手去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亲自操作导入法, 在笔者看来, 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容易的将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因为, 从课堂的一开始, 就需要学生们自己亲自去动手操作.“说得再多不如做得多”, 往往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才能够发现在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比仅仅通过老师语言的描述与提醒感受更加深切, 且通过学生们自己的亲自操作, 该知识点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往往也更加深刻.故们入学美以定传生学了声象时们有欣通为导过海一化们探节我法去2版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们自己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然后将这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 再将其拼在一起, 这样我们会发现其内角拼和起来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由此, 在实践中, 我们可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故事导入法在课堂的导入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以童话趣味故事或者历史上数学家们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 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故事, 往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作为课堂的导入, 趣味故事往往能够达到调节课堂活跃气氛的效果, 而数学家们的故事往往能达到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 笔者就常常会谈到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400种以上, 而伽菲尔德因为一个小男孩的问题, 而潜心探讨勾股定理, 并且作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这一直成为数学史上所传颂的一段佳话.通过故事导入法的形式, 不仅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领略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 同时, 还能帮助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眼界,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四、多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 多媒体早已逐渐地登上了教学的舞台, 在教学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多媒体集聚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 使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在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同时, 其直观形象性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解释了知识点, 为教师们减轻了一些教学压力.在数学教学中,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 课件的演示, 音频的播放, 视频短片的欣赏, 等等.数学, 是一门逻辑性较强, 且较为抽象化的学科,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将其抽象化恰当地转化为形象, 更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 所理解.例如,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 在课堂导入中, 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太阳从海面升起全过程的短片给学生们欣赏, 并一边讲解太阳在某一时段时与海平面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太阳当做一个圆, 将海平面看作一条直线, 太阳慢慢升起, 与海平面位置关系逐渐发生着变化, 先是相切, 然后相交, 最后相离.通过多媒体的播放, 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初步了解到直线与圆的关系, 学生们的探知欲望就很容易的被调动起来了.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课堂的导入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关系着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有效的适合我们学生需求的导入方法, 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去探究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关成志.初中几何教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郑强,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西安:西安出版社, 2011.

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篇2

固定电话:052386669336

E-mail:tz_zyj@163.com

职称:中学一级

详细地址:江苏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225300

浅谈职高数学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25300)周勇俊

摘要:职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一个构思巧妙、设计精彩而又自然的导入,往往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导入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新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职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导入

正文:

职业高中的学生因其入校时起点相对较低,因此数学基础一般是较差的。面对这样的生源,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及待解决的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的有效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一个构思巧妙、设计精彩而又自然的导入,往往能及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导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

位置,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眼看、手练、耳听、动脑、口答去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枯燥乏味”的数学,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导入的方法:

1、原知识导入

原知识导入主要是利用新原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原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原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原知识联结的交点,由原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我们通常所说的复习导入、练习导入、新旧知识类比导入等均可归入原知识导入.这种导入类型也是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对数的概念”时,可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导入:在等式abc中,如果已知 a和 b,求c,这是乘方运算;如果已知b和c,求a,这是开方运算;如果已知a和c,求b,如何计算,这就是新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

2、悬念导入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心理学认为,悬念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迫不及待的效果。悬念,能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激发思维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刨根

问底的急切心情。教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来。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时,让学生折纸,对折一次,二次,三次„„,教师提问:假设一张纸有0.1毫米厚,用一张纸对折32次,叠起来可达多少米?会不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样学生因带着悬念,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创造欲。

3、以实例导入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一节内容时,以生活中“白色垃圾”的污染来导入课题,借细菌分裂来理解概念,插入银行存款来应用知识,最后借古老传说“棋盘放米”来巩固知识,同时为求和做好铺垫,整堂课环环相扣,巧妙设疑,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有所获。

4、引史讲故法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习立体几何(旋转体)时,介绍阿基米德的墓碑文:一个圆

柱体内切一个球,这个球的直径恰好与圆柱的高相等,这个图形表达了阿基米德最引为自豪的发现:圆柱的体积是球体积的,圆柱的表面积是球的表面积的。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奥妙和学习的数学的必要。

5、趣味导入

趣味导入就是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传授给学生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玩“多米诺”骨牌游戏。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1)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2)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6、“陷阱”引入法

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遗漏的问题,故意设置陷阱,使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

32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sin()sinsin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450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7、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请学生动手制作好模型,然后沿一母线剪开,学生很容易掌握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而且记忆深刻。

8、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引入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活力,学生们会对眩目的flash动画、专业级的幻灯片、随意变化而保持内在关系的几何画板自然地有一种亲近。课件的图文并茂、视听会一的效果,能刺激学生的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接受知识,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分析 篇3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编写一个学生喜欢,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乌鸡国国王很好客,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我肚子大吃得多,就选1/5吧,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4/10+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然后再引出新知识,留下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分析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数学课的导入技巧 篇4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导入的技巧1 篇5

------课堂导入的技巧

山丹三中

王贵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承蒙教研室的领导看重,让我对课堂导入的技巧谈一点认识,今天权当在这里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要求下,化学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不能靠加班加点跟学生耗时间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低效教学,而应该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这无疑对广大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的强化,板书设计等。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走上“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课堂导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往教师采用的导课方式主要有复习提问导入,这种导入气氛严肃、沉闷,师生关系紧张,消耗时间长,有时造成拖堂,或者上成一半的复习课一半的新授课,课型混乱。目标导入,这种导入目标明确,导向性强,但显得生硬呆板,缺乏情感的体验。直接导入,这种导入简洁、省时,但缺乏铺垫,跳跃性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面就根据我在新课程化学教材进行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受,谈一谈进行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情感导入

和谐的环境,良好的气氛,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情来投入到学习中,这是课堂有效的保证。一个好的开始能拉近师生间距离,为整堂课的讲解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整个课堂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让整个课堂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下进行,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参与性,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分子的性质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先设置一个学生认为非常简单而幼稚的问题,50+50=?,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50+50≠ 100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验证了50毫升酒精混入50毫升水后的体积小于100毫升的结果,然而,学生却不知道50+50≠ 100的原因。此时如果老师直接进入传统的教学角色,那么前面的教学设计则失去了意义。此时不妨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提出各种猜想,然后通过小组研讨去寻找答案,从而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不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兴趣,使学习更有效。

二、复习导入

每节课的教和学都不是孤立的,它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旧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对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既能弥补学生旧知识把握中的缺漏,又能使学生很快投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完成本节课教学作好预备。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设计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吗?实验中用到哪些药品?反应物是什么状态?反应什么条件?需要哪些仪器?使用装置怎样?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思路是什么?这种导入新知识的方法,会使学生掌握知识速度快、领会深、记得牢,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三、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课前,选择和课文内容情节紧密相关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故事,讲给学生听,以达到巧妙引入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金属材料》课题时,我先讲述了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 这个导入采用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游戏导入

游戏对中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兴趣,同时也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思维。接着导入新课,这样学生怀着有趣的心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比如,在学习《空气》课题时,我设计了游戏体验,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然后设计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通过创设的问题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五、图文导入

新编初中化学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课题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利用文中的插图导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了道路。如在鲁教版第一节的学习时,充分利用高分子薄膜的鸟笼和烧不坏的小猫两幅图,请学生展开想象,解释神奇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和欲,达到教学目的

六、悬念导入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时,我设置这样的一个悬念,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这样的导语,学生听了后,急于想找到正确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积极性高涨,自然会取得异乎寻常的学习效果

七、电教导入

运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既有声又有像,形象、直观、生动、新奇、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并且还有动态功能,就象电视上的现场直播一样。

另外,用电视录相播放和课文相关的镜头、片段,可增加学生感性熟悉,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时,利用电脑设计了图声并茂的地球与空气的对话。适时发问:温室效应是由什么气体过多引起的?哪些因素可产生这种气体呢?学生看到熟悉的镜头,倍感亲近,好象自己又回到了当时的场面,从而带着任务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效率。

八、社会热点导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初中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化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比如在《水的组成》的教学中,我利用 神七以及嫦娥二号 的发射,提问,你知道它使用的燃料是什么吗?(液态的氢气)。怎么才能得到氢气?从而引入水。既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又增长了见识,真正做到化学原理源于生活的提炼,又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总之,要做到有效的化学课堂导入,一定要明确课堂导入的功能。运用正确的、灵活的、多种多样的新课导入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化学情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谢谢大家!

下面我先说一下今天听了二中刘老师所上《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中对导入语设计的看法,我认为刘老师的设计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导入语扣紧了当前课堂所授内容

2、启发性原则

刘教师通过谜语游戏的启发,让学生思维之门敞开,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时间性原则

刘教师导语的设计注意了时间的把握,简约明快;在一分钟内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寻,迅速自觉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最佳境地,增强教学效果。

4、创新性原则

刘教师的导入语有新意,富有时代气息,对学生具有感染力。

浅谈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技巧

为有效改善学生的消极学习现状,促进学生德、智发展,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

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谈谈我在课堂实践中的体验:从有效地导入技巧入手。

一、温故导入法

《论语》说:“温故而知新”。这要求在导入中,我们先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这种温故导入,一方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温习,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旧引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与探求。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给学生几个简单的计算,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果,准确率又高,学生自信心增强,也就有了进一步求知兴趣。如下是我教学的导入过程:

例如:计算。

(1)3+8+87+2;(2)45-24+58-2

学生计算完后,然后再给出两个算式:

(1)-3+8-87-(-27);(2)-40-28-(-19)+(-2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为新内容做好铺垫。这样用温故导入法导入新课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却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二、设疑导入法

恰当地设疑难问题,可以给你抽象的语言概念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皮层,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比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一张纸片的厚度约为0.1毫米,多少张纸片的厚度是1米?将其对折2次后有多厚?将其对折20次后又有多厚?这时给学生一种悬念,学生急切想知道答案,此刻正是导入新课的大好时机,于是我趁机说:今天就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这些问题。新课导入轻松自然,并启发学生去思考。

三、直接导入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凡是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对象,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讲到《平行》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关于平行的生活实例),通过这些图片,学生一目了然,引出这节课讲的内容——平行。

四、情景导入法

创设一定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运算》中水位的变化这一课,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汛期的视频。(教师引导)最近几年,每到夏天某些地区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减少伤亡和损失,研究人员必须预测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水位的变化”。通过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会收到良好效果。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只要从生活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利用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导入,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既能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也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现象、数学知识,慢慢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也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7

在课堂教学中, 导入这个环节, 是整堂课成败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说明了教学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果有了导入新课的技巧, 就好像给学生指引他们前进的路标, 也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开头的四、五分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另外, 课堂教学的引入, 既要注重教学本质, 又要注意教育技巧, 合情合理。因此, 每节课的导入都显得十分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思维, 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数学课缺乏趣味性,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由此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 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 问学生:谁来说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让他们讨论几分钟后, 指名几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刚才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 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 这样经过多次对折, 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也有可能的。不可能, 可能……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 我说, 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为了使争论有一个结果, 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当然, 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生活实例导入法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 应处处着眼于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能指导生活。因而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而且是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就越高。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及数学思想, 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引入。如我在讲直角三角形时, 借助多媒体, 播放一些片断并给出字幕问题“能否不上树就测出树高, 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接近敌人阵地就能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要想能, 就得认真学习今天所要讲的———解直角三角形。教师短短几句话, 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操作导入法

实验操作导入法是教师巧设实验或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去发现规律, 进行归纳总结, 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 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活跃了学生思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帮助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 我先叫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 不同长度的吸管 (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 摆三角形, 根据选材的不同, 有的三根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有的三根怎么也拼不成三角形?到底构成三角形的三边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拼成三角形呢?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能对三角形有一个更好、更深刻的认识, 然后出示课题。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若能结合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现象”,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往往能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小明家的衣橱上镶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装饰物, 其中一块被打碎了, 妈妈让小明到玻璃店配一块回来, 大家能否帮小明想想办法, 怎样配出合适的玻璃?这一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后, 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同学们各抒己见。一名同学说:把另一块好的玻璃取下来, 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师生共同分析并达到共识:此法可行, 但比较麻烦, 且不安全。有无其简便、安全的方法?另一名同学:测出好的这块三角形玻璃的三条边、三个角, 把这些数据告诉玻璃店的工人师傅即可。师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 (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肯定其简洁性、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再提问:现在要测6个量, 能否少测几个量呢?学生议论纷纷, 我把他们的各种想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 这样罗列后显得有点凌乱, 启示学生按所测量的个数分分类, 这样既涉及到了数学中的分类思想, 又为后面的按条件个数讨论做好准备。

五、儿歌导入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 刚刚跨进中学的校门, 毕竟年龄还小, 还比较幼稚, 对于儿歌、谜语、游戏等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而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我这样引导:同学们, 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 二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 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唱到后来, 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 声音也越来越轻了, 于是, 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 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 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我趁机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 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 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 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 不用老师教, 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

六、复习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在复习旧课中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 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 而实在知新。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等功能, 例如教材中关于角平分线的性质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联系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后自行归纳得出, 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同学会做、会画, 却不能很好地用数学语言表述, 为此一上课我就引领学生复习回顾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为其用数学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奠定基础。

这种方法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让学生能按照既定的目标集中注意力, 追求新知识。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两点:

1. 认真挖掘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找准切入点。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旧引新的起点, 难易要适当, 引入要自然, 做到水到渠成, 为新课的讲授铺平道路。

2. 忌平铺直叙, 宜巧设契机。

在复习、练习、提问过程中, 避免平铺直叙, 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 使学生思维遇到适当的阻碍,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制造传授新知的契机。

七、直观形象导入法

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图片、插图, 大部分离学生比较遥远或者比较陌生。如果利用寓言故事或学生身边的材料, 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习积极性大增。因而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3世纪,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定律”:若两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反比于其重量, 则杠杆平衡。通俗一点可以描述为:助力×助力臂=动力×动力臂。两只小老鼠偷了主人的一个四喜丸子, 在往洞里运的途中掉到一个小坑里, 两只老鼠使尽全身的力气也没有把它弄出来。然后它们发现一根木棍, 它们各自想出撬出丸子的办法。同学们想一想哪只老鼠用的力气小?已知助力和助力臂不变, 分别为3牛顿和2厘米, 动力y (牛顿) 与动力臂x厘米有怎样的函数关系?通过列式, 直接引出课题。

八、类比导入法

根据新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 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因为数学有严密的知识体系, 数学的连贯性很强, 多数概念、定理、公式都产生于或发展于相应的原有基础上,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例如, 我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这一节时, 先复习乘方的意义, 提问:25表示什么?学生回答:表示5个2相乘, 同时教师板书25=2×2×2×2×2。我接着提问:25×23应该是多少?首先让学生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尝试, 25×23=2×2×2×2×2×2×2×2, 再说出结果25×23=28。我又接着提问:2m×2n等于多少?学生自然回答出2m×2n=2m+n。从而得出同底数幂相乘, 底数不变, 指数相加。这种方法导入自然, 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从而掌握新知识,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做到马到成功。

九、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法国将军拿破仑在一次作战中, 来到一条河边, 要想渡过河, 需要先知道河的宽度, 此时士兵犯了愁, 向将军汇报。拿破仑来到河边, 摘下一名士兵的帽子戴在头上, 站在岸边向对岸望去。然后沿垂直岸边的方向向后退去, 一段时间后, 他突然停下来, 让他的士兵测出他脚下到河岸的距离, 并说这就是河的宽度。士兵依令行事, 果然顺利渡过了河。这是为什么?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十、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8

一、悬念导入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出示一张纸,问学生: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9毫米,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有可能的。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老师顺势启发: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相信每一位同学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我们一起到《有理数的乘方》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

二、数学史导入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在人类的数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对数学的重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把几何和代数这两门独立发展的数学学科结合成一门新的独立分支———解析几何。1619年11月10日,白天,笛卡儿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突然,笛卡儿眼睛一亮,原来正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一只蜘蛛引起了他的注意。笛卡儿对这只蜘蛛感兴趣,是因为他这时正思索着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但遇到了一个困难,便是几何中的点如何才能用代数中的几个数表示出来呢?凌晨,想着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沉思中的笛卡儿豁然开朗:能不能用两面墙的交线及墙与天花板的交线,来确定它的空间位置呢?这就是他得到了建立解析几何的线索。后来,由这样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所组成的坐标系,就被人们称之为笛卡儿坐标系。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通过数学史导入,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数学学习的毅力,而且数学历史故事中都包含有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会有好处。

三、类比导入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这样导入:6可以分解成哪几个质数相乘?12呢?30呢?6=2×3,12=2×2×3,30=2×3×5,小学我们学过了把一个整数分解成质因数的方法,叫做整数的因数分解,类似的,我们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通过类比导入,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游戏导入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在一块倾斜放置的矩形胶合板上钉着一个形如“等腰三角形”的八行铁钉,钉子之间留有空隙作为通道(如图所示),小球碰到铁钉后以相等的概率滚入左空隙或右空隙,落入1、2、3、4号中,分别奖励8、4、2、0分,谁抛球一次能得到8分的给一个大奖。学生兴趣高涨,但是经过几轮游戏后发现得到8分的人数很少,这时候老师及时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概率以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通过游戏导入,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跨学科导入

例如,在教学《视图》这一课时这样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描写的庐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一课时这样导入: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盛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五环,环环相扣,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五环图中五个圆环均相等,沿着正中间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

通过跨学科导入,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情绪也随之高涨,议论纷纷。同时,也进行了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传授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六、实践导入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省的城市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们作为河北人,感到非常的骄傲。那么,我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了解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同学们分小组,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选项、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在全班展开调查,最后汇总调查数据,表示出调查结果,我们最后分组展示。老师说完后,学生马上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实践中。

通过实践导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导入技巧 篇9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趣闻等,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新课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学生所喜爱的动画片或童话故事中,通过新颖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愉快而又充满探究的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如,教学“解决问题”一课时,为了增加解决问题的趣味性,笔者这样导入:从前有个老木匠,他的手艺非常好,可他没有孩子,于是他用木头做了一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小孩。这个木偶做得非常逼真,一下地就会走路和说话,但他没有头脑,也没有心,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木偶非常难过,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神仙,神仙告诉他:“只要你能找到身边的问题并解决它,你就会拥有头脑。如果你学会帮助别人,你就会拥有一颗真正的心。”木偶听了,马上出发了,他要到哪里去呢?解决哪些问题呢?我们去帮助它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开展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课堂上把要学的知识融入平时学生爱玩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获取知识,必定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10的加减法”时,笔者这样导入: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游戏,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在游戏中学数学,长知识,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拍拍手跺跺脚玩玩10的组成。老师拍9,边拍手9次并随节奏说“da”,你们拍1,也随着节奏说“da”,并说1和9组成10,好吗?随着教师的节奏,学生很快掌握了10的组成。这样在上课伊始,采用学生喜欢的音乐,玩拍手跺脚游戏,以此入手学习10的组成,为学习10的加减法打好了基础,同时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疑问题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比较单纯,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新课开始前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充满疑惑、具有神秘感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期待解决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古时战乱打仗,一连几日都没有攻下城池,战士的士气都很低落,将军就想怎样能调动军心,提高士气。第二天,他在众将士面前卜卦,他拿来许多铜钱,说:“我把这些钱抛起来,如果全是正面朝上,那就是上天助我攻下城池;如果有一个背面朝上的,那我们今天又会战败。”说完他抛起钱币,令人惊讶的是钱币全是正面朝上,军心大阵,一举攻下城池。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可能性”。这样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马上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到操作过程中。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活动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摆了几个相同的图案,用了几根小棒,怎么算?在充满创造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总之,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导入方法,力争用最少的话语,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正>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入的技巧。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趣闻等,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技巧 篇10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非常关键,教学时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持久性必须加以增强,结合教材设计,进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每个小朋友用8根小棒摆正方形,看一看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很快得出有两种摆法:两个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然后,我提问谁能把摆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当学生回答:8÷4=2(个),8÷8=1(个)后,我接着问:如果用这8根小棒摆出一个个分开的三角形,能不能摆?学生齐答能。很快学生也得出两种摆法:两个三角形或一个大三角形。但每种摆法,小棒都没有用完,都剩下了2根。这时我就告诉学生,剩下的这2根小棒可以说“余”2根。那么摆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呢?进而提出我们下面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方法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二、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阶段学生重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进行兴趣激发,使小学生更加关注所学知识,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在新课导入时,也必须适当引入故事,进行巧妙的导课处理。

例如,“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常在学了新课后,不能准确地口述概念定义,对个别词语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在教学时,我播放了一段简短诙谐的配乐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笑了,我关掉电脑课件,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一个学生循环地说了两遍”,这位学生讲到这里,停下了。我问这位学生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问其他同学,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齐回答不能讲完,为什么呢?我又问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很好,那么同学们知道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数,你们也想和他交朋友吗?那么我们下面学习‘循环小数’。”这个诙谐故事的导入,不仅通俗易懂,也便于学生掌握我们要引入的数学概念。

三、学生猜谜,导入新课

在小学的各个教学阶段,猜谜语游戏都会深受学生的喜欢。这种新课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前,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学生猜出谜底后我拿出一个实物钟。提问:“钟表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秒”。

四、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在数学心理学中,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好奇心占据主导地位,当我们的教学采用合理的悬念布置时,会起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所以,结合心理因素提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数学导入设计时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创新知识理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开发。

例如,教学“通分”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试题,。显然,(1)(2)两题学生能很快回答,但第(3)题是新授例题,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暂时比较困惑,并产生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但这时,我并没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比较出4/5和7/8的大小?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画图比较大小、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化同分母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后比较大小。我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比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最后小结:我们把4/5和7/8分别化成32/40和35/40的过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通分”。可见,这种巧妙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小学生进入这种“挑战”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他们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在进行思维转变,这种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是一种吸收与接受过程,通过这种引入也将学生带入新的学习天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想,教学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艺术展现,在小学教学中,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以学生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导入,当我们从学生视角分析导课设计方法的时候,教学中新课程的导入也自然变成了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但是,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给许多人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对学习数学普遍缺乏应有的热情。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创建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并且,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

一、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

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

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启发性的导课设计应该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二、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惑,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导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三、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课上乘佳作。

四、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办集中到聽课上来。

五、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流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只要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下面就常用的导课方法举几个例子:

1.温故引新法

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2.精心设疑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3.制造悬念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4.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5.同中求异法

同中求异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6.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7.演示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8.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导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9.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0.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人民出版社,1981.

[2]赞科夫.新教学体系及讨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篇12

一、直接导入法

既开山见山,讲授新课时,直奔课题,点明本节课的重点和中心,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完整展现给学生,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引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时,这样导入: 我们由多项式乘法可得,写出两公式,这两个公式今后可直接应用于运算,它们分别称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应用这个内容,这样导入,直接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以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切入点,而导入新课是一种从旧知出发探求新知的导课方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导入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上来. 如“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这节课中,可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 a + b) ( a - b) =a2- b2,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反过来,写成q2- b2=( a + b) ( a - b) ,即把一个多项式的“积化和差”的形式转化成了“和差化积”的形式,这就是我们本节研究的“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例法

以身边的大事新闻为基础,密切联系形式,使学生觉得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在实际应用八年级53页例4之前,我就以刚发射的神舟9号为背景,以两名记者不同的速度从不同的住所同时前往发射中心,根据提供的数据要学生分别求出两人的函数关系式,以及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他们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回答多常时间,两名记者相遇,以及从图中看出谁先到达? 通过讨论新闻,显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学习,完成上述问题,学生踊跃发言,小结“图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情境中体现“形”对“数”的作用,从而引出我们这届这节课将学习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图像解法的实际应用.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旧的的数学知识类比新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问题类比复杂的数学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类比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 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本人在教学分式时,曾尝试引导学生对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结果使分式的教学进行得非常自然顺畅.

五、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是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们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比如: 在讲三角形全等角边角的判定方法八年级上册96页时,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把书翻开到105页让学生先做第2题. 我直接告诉学生我只要带一块就可以了,不需要都带去,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取状态. 学生都急于想弄清楚“为什么”? 此时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完这节后,你就知道该选哪一块了. 创设这个问题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好奇心心理.

上一篇:患者标识下一篇:河北省香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