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精选10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1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制定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选择自己的一篇教学设计(备用),针对该课题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会
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难点:
在观察,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数字卡片
二.探索新知
1.发现并总结5的倍数特征
(1)出示卡片上的数字
左手:510***070758090
右手:7***782889399123
学生仔细观察,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讨论。
(3)归纳总结
5的倍数特征:个位都是0或5。
(4)巩固练习
2.发现并总结2的倍数特征
(1)展示:请你在0~20之间找出所有2的倍数。***2***81920
学生观察这些数,找出2的倍数。
(2)学生观察,分析,交流。
(3)最后总结得出
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或8。
(4)巩固练习
三.游戏
1.报数游戏
学生一条龙报数,然后听我的口令:
报——双——数的同学,起立!
报——单——数的同学,起立!
报——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问:同时站两次的同学举手,你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呢?你 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既学习了偶数和奇数的区别,又可 使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特征——自然数具有奇偶性,非奇即偶,非偶即奇。)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2
一、数学作业设计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缺少了兴趣, 学习只不过是被动的应付, 更有可能成为扼杀儿童发展的帮凶。故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课外作业的设计就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进行, 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让作业成为一种生活和娱乐的方式, 成为一种习惯。
要保证这一点, 首先是作业设计的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将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再从生活中进行概括, 最终达到对能力的培养。
为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元、角、分, 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转换, 并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同学们, 明天我们班准备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我们出售的商品将是大家的一些玩具, 如果你有兴趣, 你明天可以来应征为营业员, 但需要你带上自己的玩具;你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的顾客, 但需要你准备一些零钱……”
这种作业设计一反传统的本子操作模式, 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为基础, 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回家后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 还有利于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第二天, 学生们果然带来了很多的玩具和零钱,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小超市生意兴隆, 学生们玩得高兴, 学得快乐, 作业不再是负担, 而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了。
其次, 作业设计的方式需要具有趣味性。即要摆脱传统的单纯的让学生对着教材抄抄写写的模式, 而应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设计作业。如在学习了“50以内加减法”后, 教师以扑克牌的“24点”游戏来进行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进行, 也可在班级小组中以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这样, 作业的完成方式得到改变, 学生处于游戏和比赛中, 积极性得到激发, 完成作业不是被动的, 而是以主动的心态来对待, 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 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数学作业设计突出灵活性
小学生天真活动、好动, 耐性较差, 但又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如果以死板而机械的抄写或反复的背诵、计算来进行作业设计, 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 作业效率降低。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考虑作业设计的灵活性。
首先, 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进行。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作业设计主体的模式, 还改变了作业布置中忽视学生自我学习情况的因素。让学生进行自主作业设计,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在作业设计中学会对知识点的把握。以小数加法为例, 教学后, 教师不是自己对学生进行作业设计, 而是以小组的形式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进行作业布置, 教师只需要给定作业的范围即可。
其次, 作业设计要保证开放性, 即摆脱传统作业布置以教材为主的模式, 从教材为主向生活过渡, 从课堂向课外过渡。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后, 教师布置作业就是让学生设计具有稳定性的小玩具或小创作。学生在作业完成中不但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还了解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解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变式解答”和“一题多解”的模式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数学作业设计突出层次性
学生个体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而传统作业布置“一刀切”就忽视了这一点。突出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应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 在作业布置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进行分层布置作业。
通常情况下, 作业分层布置采用ABC制, 对基础较好、学习积极的学生, 教师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为目的进行作业设计, 即A层;而中层学生主要考虑其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则以难度适中的作业进行, 即B层;C层学生的作业则主要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上述三层都需要考虑兴趣性和灵活性。分层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根据自我能力进行作业完成的设计法。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 布置的作业是:“我是一个小小设计员”。
1.量出自己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你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了哪种规格的地砖?共用了几块地砖?
3.到买地砖的地方了解地砖的规格和价格, 并做好记录。
4.假如有65平方米的客厅, 要你铺地砖, 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爱好, 你会怎样合理地设计呢?
上述四个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作业的难度不一,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 完成效率更高。
总之, 作业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以兴趣为出发点, 灵活地、有层次地进行作业设计,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牟晨娣.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浅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6) .
[2]林培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探[J].黑河教, 2006 (03)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可见如何设计作业、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设计内容生活化、活动主体化、形式多样性、过程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做问题的探索者。
數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大教育观,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拓展作业的空间,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探索性作业,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
1.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洞悉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前,可让学生在家观察一些蝴蝶、蜻蜓等平面图形,思考:你有什么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具有这种特征?你对这种特征的图形有什么感觉?
2.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用数学的眼光分析所得的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如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后,可让学生调查本组同学的体重和身高情况,制成统计图表,并根据所得的信息,给本组同学提出合理建议。
3.操作实践性作业。小学阶段,一些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抽象难懂的,这时必须借助必要的操作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估计和实测自己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做学习的创新者。
开放性习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化状态,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1.设计一题多问习题。一题多问由教师提出条件,然后由学生提出与之有联系的问题。问题提出之后,由学生自行解答。教学应用题时多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如黄花有24朵,红花有8朵,可以提出多个不同的问题,分别有和、差、倍比关系等。通过设计问题开放的练习,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2.设计一题多解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是为了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鼓励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练习。如计算“4+4+4+8”,学生直接相加得出结果后,问“还有其他算法吗?”立即有学生得出“4×3+8”、“5×4”等算法。运用不同解题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设计逆向思维习题。逆向性思维是儿童形成数学概念基础,也是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对学好数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兴趣都有重要作用。于是,在计算教学中编入大量的逆向思维题,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能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学生会产生顺逆回环自如的思维灵活性,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4.自编训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编排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先组织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后在小组内交流知识点及相互提出疑惑或创新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编习题,相互解决质疑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有括号小数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时,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例题自编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通过自学、讨论、自编习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不断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另一方面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做知识的建构者。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必应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为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作业题,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
比如一位教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梯练习,分为三个阶梯:一级——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二级——变化题;三级——开放、实践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实效性的探究 篇4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1、研究目的(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作业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突破过去形式单调、结构封闭、缺乏应用、以个人模仿操作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确立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的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的作业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与数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完成作业变成愉快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个性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3)通过研究构建以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相结合的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数学作业模式。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数学作业设计。
2、研究意义
新的形势、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的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头号问题是:作业的内容大多是机械地抄记、重复地套用,思维训练价值低,较难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做得厌烦,教师批得也累。基于以上情况,本课题选择以学生课外作业为突破口,结合各学校学生分布的特点,精心设计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或非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家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尽情发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提高数学作业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数学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数学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
准下,数学作业的功能除了传统的功能外,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我们研究的目标是要把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人文性、可行性融于一体,这样就能把学生从封闭的数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去锻炼,去实践,从而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内容
以实验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开展如下作业设计研究:
(1)优化数学基础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基础性作业是指为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内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2)优化数学拓展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拓展性作业是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发展而设计的课内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综合、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它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
(3)优化数学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开放性作业是指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的课内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等。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条件、问题和策略,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4)优化数学合作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合作性作业是指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课内外作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5)优化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实践性作业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内外作业。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学用结合的问题,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计的。
(6)优化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数学原型的启发下,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面向有探究兴趣的学生而设计的。
通过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交流研讨—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研究活动,逐步形成经验,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科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作业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认识的再现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设计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业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从理论的学习中进行作业设计,从作业设计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我们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行动的指南。因此,本课题研究拟采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在形式上拟采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层层深入的办法。
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自主学习文献的研究,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
调查法:运用采访、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课题研究情况。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实验法:对实验对象进行分层次研究、对比研究。子课题研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并不断补充完整,逐步构建“农村中学数学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培养”的理论体系。
行动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计划,研究中实践计划,观察学生反应,研究后观察效果,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活动。研究周期可长可短,范围可大可小,研究人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每一次研究都应该有计划、实践、观察、反思这四个环节。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
案例研究法:教师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反思。该方法适用于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一)课题研究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6月。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主要工作:
(1)选题、成立课题组。
(2)申报课题。
(3)开题论证。
(4)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签经验,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主要工作:
(1)2014年3月~4月:
①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a、对现阶段数学作业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b、对今后数学作业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②课题组教师以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
究性作业设计研究的要求,以某个知识点、以某单元内容、以某类型知识开展一种或几种优化课内作业设计或优化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并写出研究课例及阶段小结,课题组进行阶段研究总结,写出中期研究报告。
(2)2014年4月~2012年5月。
在总结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组织对各册教材的系统的作业设计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要求课题组教师每人上一节优化课内作业设计的汇报课,并写出教案或案例。课题组作好教学录像,写出阶段小结。
(3)在实施过程中,每月(特殊情况除外)组织一次课题组教师交流作业设计的信息,调整实地方案,并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
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汇编成册。
(2)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归纳整理,形成以下成果:
(1)论文集
本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等的专辑。
(2)作业集
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目标的理解,结合教学内容,以某个知识点、以某单元知识,以某类型知识而设计的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习题专辑。
(3)课题组教师课堂教学录像集。
2、本课题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创新点预期有2处:
(1)对作业设计中的主观随意性的摒除与其设计科学性的构建;对数学课外作业不同类型的设计的功能、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的认识递增。
(2)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情感等方面处于良性认识之中,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参加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都是担任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曾经发表过多篇论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向丽:担任课题组组长,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是学校的优秀教师。
谭珊: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勤于研究,是学校的优秀教师。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5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自发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我自己三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了学生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新教材数学知识编排体系无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用于生活。教材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需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去提炼。将抽象的数学简单化、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过来,又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从乘法口诀的认识开始,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索。真正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实在在事例分析,总结出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熟练和正确使用的目的,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妈妈上集买了5瓶牛奶花了10元钱,平均每瓶多少元?经过除法的系统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再如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图形与变换,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等等。每一块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后还是运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数学知识生活化,系统化、全面化。新教材也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诸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新教材的编排始终坚持简单化、生活化,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景,图形,表格,图例等多种情景的观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发现、思考、概括、寻找规律,教师要逐步摆脱单一思维方式,以免影响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提高。教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向40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想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材好的学习方法在一年级时就有意渗透,逐年积累,在二年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去尝试自学,可独立研究,可相互交流探讨,可询问老师、同学、家长。通过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教师的点拨下,想问题,想方法,做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过程说出来,通过说、通过做,让思维条理更清楚,逻辑思维更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新颖的观点,新奇的做法,让学生思维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实用性。如在教学“锐角(钝角)三角形等教学情景时,可让学生动手,去看去想,把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成熟的想法全班汇报,找出共性,概括总结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在课后设置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6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探究方式,以体验、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陷阱:“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那不断涌现的质疑火花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绽放美丽夺目的光彩,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追求情境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7
新课程实施以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 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 师生互动, 充满探究和研究的氛围, 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在作业设计上, 许多教师观念依然陈旧, 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和习题集, 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微乎其微。作业设计不科学,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而且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设计出内容新颖、有趣, 形式多样, 有层次性的新型数学作业,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应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
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 笔者在设计作业时, 尽量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 尽量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 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例如:学习“圆周率”后, 可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数学家祖冲之的资料,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数学大国的历史。
又如:学习了“数的整除”这单元后, 我用这单元的知识把某学生家的电话号码编成了一道竞猜题。
某学生的家庭电话号码为7位数, 每个数字依次是: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5的最大约数
() 一位数中最大的合数
() 一位数中最大的质数
() 8的最小倍数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最小的奇数
() 比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少1的数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 猜出了“65978210”这个号码, 果然是某学生家的电话号码。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 让学生“吃”得有滋有味, 使学生在“乐”中求知。在此基础上, 再适时让每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自己熟悉的电话号码进行设计包装, 考考大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都想通过自己提出的“挑战性”问题“难倒”同伴, 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 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 笔者一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 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一块长方形的菜地, 长6米, 宽4米,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 周长40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每条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 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练习, 诸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C,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中等生可选B, 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后进生可选A,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用于巩固新知。对学生练习的分层设计,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不同程度地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设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需要教师持之以恒, 广泛收集教材外的题型设计。
三、设计多元化作业,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 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因此,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解题, 而应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 它是一种凭借,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参与数学活动、获取知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并丰富数学学习的经历。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 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 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 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1. 观察性作业。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 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 设法收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 发现、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中隐藏的对称轴, 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2. 调查性作业。
如学习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去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 从而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熟知各种物品的价位。学习了人民币元、角、分后, 让学生到超市购物, 算一算自己购买的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又如对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分析。学校每年都要测量学生的身高, 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 教学中可以作如下设计: (1) 指导学生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进行汇总。 (2) 从汇总后的数据中发现信息。比如, 最高 (最大值) 、最矮 (最小值) 、相差多少 (极差) , 大部分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众数) 等。 (3) 在整理中, 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数学, 喜欢做数学作业。
3. 探究性作业。
如教学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道探索题:如何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问题, 可以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测量。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可以准备一个有刻度的容器, 先注入一些水, 然后把土豆放入水中, 观察水面高度上升的情况, 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等量替换的思想, 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验证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4. 开放性作业。
如:0.5 () =500 () , 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填几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你还能设计这样类型的题目吗?让学生自己设计:如0.5 () =50 () 0.5 () =5 () 。又如:我校四年级师生325人要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旅游公司有大客车和小客车, 大客车每天每辆需1000元, 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需650元。限乘25人。你认为怎样安排车辆合适?这样能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理念为先导, 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作业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在完成好作业中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发展创造的舞台, 成为他们思维发展的乐园。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作业;生活化
新课标的作业理念就是让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考虑学生所需,了解学生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際情况来布置,使其更接近于生活,以便于可以让学生更为轻松的接受作业,避免因作业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学生的作业效率和老师的批阅时间,进而使学生和老师时间的关系受到影响。所以,就要用生活化作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作业中找到生活中乐趣,从而使学生作业水平得以提升。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情况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常都是将所布置的作业与此节课所讲的知识相融合,以强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在教学中,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大都与概念、公式等相关,所以当学生在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动脑去想,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但是这样做无非也是让作业变得更加单一、乏味,毫无兴趣可言,学生在做作业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已,这样做不但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其自身的心理负担。作业剥夺了他们的玩乐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的产生对数学的厌恶情绪,变得不喜欢学习。所以,在进行新课改时要深入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的缓解学生对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做功课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规划的有效方法
1、作业形式的改变。在新课标不断改革的同时,小学数学作业的形式也要不断进行整改,以免作业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在以往的教学作业方面,设计都太过单一且乏味,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所以,就要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尽可能的将学生生活与所学数学内容及所布置的作业相结合,从而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生活日常,紧密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综合能力。当然,要想快速的将作业设计与新课改相结合,还离不开课本的帮助。如,在讲述“统计”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对班内学生进行统计的方式使其了解什么叫统计,统计的意义是什么等。这样在学生自行统计完后,就会在自己心中对统计有大概的了解,并通过统计得出了自己所想要统计的内容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实践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的设计水平,从而可以让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接近生活化的同时又可以与学生的需求相聯系,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升。生活化且有趣的作业不但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做回学习的主人。
2、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说学生对于学习或者是某些知识失去了兴趣,那么就会使他们产生负担,学习的过程也就会逐渐成为一种应付,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效率,而且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越差越多。所以,就要求我们要进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的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教学方式与学生心理状态相结合,要将数学生活化的方式尽可能多的穿插到日常教学中去,要引导和带领学生,让他们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理解吸收,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举例,在学生学习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一课后,老师要及时的布置练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学生们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将实践的过程进行记录。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调查式作业的设计引入。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一定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考虑进去,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调查式得以实现。简单的来说,调查式作业主要是从数学角度出发,对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内容,同时善于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然后将其与知识点相结合提出解决问你的对策或方法。这里要求老师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手机和整理,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运用此项方法不断地完成知识的运用和积累,通过记录的形式将问题和答案进行备份,从而在思维上和认识上让学生得到提升,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体来说,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大环境下,对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业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老师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所以说作业设计的是否恰当完全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而且对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的有效设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巧妙的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运.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外作业生活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26.
[2] 蒋兴华.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72.
[3] 罗海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107-108.
[4] 孟晓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周刊,2014,13:151.
[5]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2:224-226.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篇9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展现了新的概念,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应具备应用题情节的现实性、应用题的结构开放性、应用题信息呈现形式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这六方面的创新。针对其特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应传承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新课标;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它的繁、难、偏、旧,曾几何,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新课程的春风吹过,应用题教学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不到令人生厌的整个单元的应用题教学了,冠之以解决问题的名称,问题的呈现有趣了,生活化了,让人一见就生亲近之心,不再出现繁难抽象的数量关系,公开课上避数量关系远之,大有一谈数量关系就是老思想、老传统,似乎一切都是新的,与旧的完全格格不入……但老师们很快发现:新鲜劲过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令人担忧了……本人只是一名小小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经验,仅仅凭自己的一点应用题教学的实际经验来发表一些肤浅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纵观新课标下的应用题教学,有这样的六个创新:
(一)应用题情节——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书本还是老师们,都乐此不疲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予以取代。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老师手上有一张肯德基的传单。(1)说说上面有那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3)任选两种商品,你知道付多少钱吗?50元可以买那些东西?
这样的应用题有利于学生从实际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使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应用题结构——开放性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拥有的条件都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呈现的数据也可能是杂乱的,需要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进行筛选、整理,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老师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应用题的结构是开放的。例如,在教学用乘除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出示:秋天,淘气果园里摘了360个苹果和180个雪梨,把苹果平均装在了两个筐子里,每筐能装3箱。每箱苹果有几个?)自己读读,有什么问题吗?你能解决吗?
独立解决:说说表示什么? 为什么不把180个雪梨拿来除呢?
师:看来呀,咱们在看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条件与问题的不匹配性已经成为应用题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这样的设计从而改变传统应用题结构封闭,讲求完备性带来的弊端就是儿童在解答应用题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应用题结构变的开放化,有利与培养学生思维开放化、创新性。
(三)应用题呈现——灵活性
传统应用题基本上采用纯文字的表述模式。纯文字表述的应用题,不仅显得枯燥,而且小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题意,这也是学生对应用题望而生畏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生活化应用题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可采用漫画、卡通、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呈现问题和思考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减法应用题:笑笑经营的商店有16支铅笔,淘气买走了9支,还剩多少支?我采用卡通图画来呈现问题情景,计算16-9的多种方法。小老鼠一根一根地减;
淘气把16分成10和6,10+9=1,1+6=7; 小山羊把9分成6和3,16-6=10,10-3=7; 狗先生说“还可以这样计算,9+7=16,16-9=7。”
从而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自觉学习的状态。
(四)解题策略——多样性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从学习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是陈述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而应是策略性知识。”例如,在上《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中,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题目:从衢州到江山峡口,已知我的小车的速度为78千米/时,请问2时能否到达江山?学生经过独立解决。出现了如下方法:(1)2×78=156(千米)156>148(先求出2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跟148比较,就能得出能否到达。)(2)148÷78=1(时)…70千米 能(先算出时间来比的)(3)148÷2=74千米/时 74《78 能(算出速度来比的)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时间、或比速度、或比路程,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来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探求、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上省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图形的变化中找规律》这课时,我创设了一个三年级就要举行美术作品展览会了,周老师要帮忙布置展览室的情境,抛出一个大问题:周老师想这样摆80张,一共需要多少个图钉吗?学生议论纷纷,陷入思考,此时,老师再顺势引入教学。
(六)教学时空——广延性
生活化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在与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百分数的认识》中,我布置学生课前去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进行交流,整节课就围绕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解决。真正的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用于生活。对于传统应用题教学我们应该传承些什么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文本,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可以初步感知题中的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与掌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教学方式怎么改变,读题却不曾改变,而且还要读出新意。
1.感知性读
数学家迪厄多尔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感悟,感悟是辐射状的思维,是一种整体的完型。”学生一接触到题目,首先是读,只不过形式不一样,有的是默读,有的是轻声读,有的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齐声读,但都是对题目的初步感知,了解题目中发生了怎样一件事情,它们存在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题目的整体感知,产生了认知的冲动,可能还产生了创造的灵感,实际也是应用题教学中的一种“顺思考”。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出示了例题,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读题、析题,重点从两地、相向、相遇这几个词入手,反复研读,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有重点地读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总会碰上比较难以搞懂的地方。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会上有男运动员400名,比女运动员的2倍多40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多少名?通过反复读题,同桌之间的交流分析,划线段图,弄懂了男远动员减去40 名正好是女的2 倍这一数量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来读。这时学生带着理解,学习的效果将非常明显。
(二)牢牢把握教学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1.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必须从简单应用题教学做起,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 学生容易弄清的。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昨天又买来200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只和买来的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简单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例如, 淘气家养兔厂里有300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200只, 白兔有多少只?” 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 多200只” 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遇到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时,学生经历“两组动物比速度的数学问题”、“刘翔与猎豹比速度”、“蜗牛爬行中的数学问题”、“老师坐车中的数学问题”这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在不断积累对三者关系的直观感知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归纳出“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2.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应用题教学应与四则计算意义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新课标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在理解四则运算意义的同时, 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这是200年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的给我的最大启发,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不要单纯的把这样的课当成计算教学课。1)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
正像有的教师所讲的, 虽然应用题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 但都是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往往有些学生不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解答简单应用题时乱猜算法, 或者根据题里的某个词语选定运算方法, 这样是不能真正培养起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的。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 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可以低年级要通过操作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例如减法, 只要通过摆物品和图画等使学生懂得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高年级再进一步抽象, 使学生懂得减法是已知两数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高年级教学分数除法也是从乘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理解的, 这样就便于在解应用题时实际应用。2)联系四则运算来选择运算方法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或含义, 把对运算的意义或含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 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 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结合应用题内容具体分析如上面求白兔的只数的应用题, 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就联想到用减法当分析出要求几个几是多少, 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就联想到用除法。对于分数应用题也是一样。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联想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可以确定用乘法反过来当分析出一个数未知数的几分之几等于多少已知, 要求未知的数如上面求果树的总棵数的应用题, 联想到可直接列方程解, 或联想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可确定用除法。由于运算的意义或含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 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或含义的理解, 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或含义来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
华罗庚曾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恰当的模型对分析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形模式来分析数量关系,促使学生生成“开放的思想”。
在教学这道题时:有某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加1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1杯纯酒精后,浓度变为40%,求原来酒精溶液的浓度。
分析:这道题条件中没有原来溶液的容量,浓度一会儿是25%、一会儿又是40%,数量关系看似十分繁杂,难以理解。我教学中是用下面形象的图形表示其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的。
25%=1/4,40%=2/5,用△代表1份酒精,用■代表1份水。加1杯水浓度为25%,也即1/4,图示为: △■■■ 再加1杯酒精浓度为40%,也即2/5,图示为:△△■■■ 由上图很容易得出:
1份洒精、1份水刚好也是1杯酒精、1杯水,如不加1杯水和1杯酒精,原酒精浓度由图示应为: △△■■■-△-■=△■■
即原酒精溶液的浓度为1/3,也即33.3%。
可见,处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使繁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使得问题的解决策略也更具创造性。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而是广大教师长期坚持、不断探究,运用新课程理念,解决过去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漫长过程。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计 篇1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地理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问题逐步明细化,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希望剖析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做到有效设计初中地理作业。【关键词】问题;因素;有效性 1.新课改下存在的问题
随新课程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初中地理作业设计改革也在有声有色地进行。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地理作业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应试教育为指导,注重强调对教材知识的通式检测和巩固,作业内容封闭僵化枯燥,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设计单一,只注重格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样的地理作业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生对做作业抵触情绪较大。我们的地理教育是应当能激励、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地理作业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必须进行改革。2.在作业设计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初中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作业应符合新课程标准并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课改理念的作业系统应是师生交互活动的理想平台,可为新型的学习评价体系提供更直观翔实的依据。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作业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巩固和检查功能,表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深化和提高功能,表现在体验和实践方面的体验和发展功能。因此,新课程的作业不应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其次,在设计地理作业时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结构特征,依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作业的难度层次,按照一定梯度逐步推进设计作业,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均能够有一定帮助。初中生具有其特定的知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兼有少量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作业设计尤其需要注意这点,应该循序渐进,先以简单的识记型题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思维中,而后再慢慢深入到较为复杂的思维中,从而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知道如何加以改进,进而对提高学生个人成长产生帮助。
再次,作业题材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的目的并不是简单为了理解某个理论,这只是一个基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就理论论理论,学到的只会是空洞的毫无用处的知识,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形成地理思维,并最终形成运用地理理论解决具体生活琐碎的能力。
3.形成有效的初中地理作业的建议
首先,使作业形式多元化。针对不同作业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选取不同的作业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思维能力的拔高。作业形式分很多种:大致有展览类作业(如结合环境问题开展手抄报展览)、讨论类作业(如结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进行辩论)、演讲类作业(如开展上课三分钟实事热点地理问题演讲)、阅读类作业(如结合书内阅读资料或教师自己针对性地从期刊、报纸、网络等选编一些与课堂作业有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实验设计类(如结合课本上热力环流内容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结论)、观测类(如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图表制作类(如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绘制成曲线图)、调查类作业(如结合教材内的课题展开调查并撰写小论文获小报告)等等。将作业设计成多种形式更利于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能力得到展现。
其次,使作业评价呈现出“时空性”。时空性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思维,在地理作业设计时应当牢牢把握地理学科的特征,而且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当讲究客观公正,对学生的成长要有帮助。“空”指作业的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状态,除了通过纸面作答外,还可以通过其它多种方式进行,诸如野外调查,观测,实验设计操作之类,其目的是为了多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开放探究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时”是指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当采取累积性实时监控,采取随堂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随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从而及时改善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华,新课标下有效地理作业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2]宋强,浅谈新课改中地理作业的设计[J]广西教育,2009(29)[3]李树民,地理作业设计走向生活化[J]中国教师,2009(02)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11-18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2-16
新课标下的作业设计05-28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08-08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新探10-07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08-24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12-17
[高考]论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作业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