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2024-05-17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精选12篇)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所谓导入,就是运用导入语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那么,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呢?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例: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旧知: (1) 3+7+4; (2) 5+5+5。提问:比较 (1) (2) 两题有什么不同?比较后学生回答:第 (1) 题的三个加数不相同,而第 (2) 题的三个加数完全相同。教者过渡导入:像第 (2) 题这样由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题目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用新方法计算这样的题目只要知道是“几个几相加”就能立即算出“和是多少”,比用加法简便得多,大家愿不愿意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乘法”。如此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其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的思维表达能力。

2.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创建“愤”、“绯”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释疑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在教学“年、月、日”时,可设置问题悬念:“小明的爷爷到2004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有多少岁?”“18岁的爷爷能有孙子吗?”如此设问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神秘好奇之感。此时顺利导入: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就能够找到答案。

3. 巧用媒体,导入新课

教学实践表明,儿童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教师可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出示自行车飞快行驶的课件画面后,提问: (1) “谁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因为车轮是圆的。”) (2) “车轮做成其他形状的,如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行吗?”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之中引入新课。

4.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在新课导入时,教者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事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使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求知欲望。例: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节内容时,一位教者设计如下导入:“兄弟俩一起做相框,各做了一个不同的长方形相框。哥哥做的相框是:长6分米,宽2分米;弟弟做的相框是:长4分米,宽3分米。他们一起来到玻璃店,为相框安玻璃,在付钱时,老板却让他们付同样的钱。这合理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评评理!”如此导入,有效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的数学化,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5. 操作演示,导入新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演示导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可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白纸,触摸感受一下图形的边长是指哪一部分?正方形有几条边?如此设计,让学生在动手触摸、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对边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下面学习“认识多边形”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也可以操作演示导入:在黑板面上,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个小球,拉直细绳用力甩动,小球运动的轨迹形成一条首尾相接的曲线。教师略作说明:如果用粉笔代替小球在黑板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就是一个“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

总之,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能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具体导入时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情节,切记导入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唯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话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问题, 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探析:1.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2.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3.巧用媒体, 导入新课;4.联系实际, 导入新课;5.操作演示, 导入新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谢国军, 韩彦昌.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魅力[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9, (01) .

[2]李东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运用“悬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1) .

[3]李积莲.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撷谈[J].青海教育, 2003, (Z1) .

[4]李剑平.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例析[J].辽宁教育, 2003, (Z2) .

[5]杨亚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刍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07) .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篇2

四川省大英县回马中学张一川

摘 要:新课的导入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理解、认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展现是有效实施数学课程的基础.无论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其他领域里,都应重视.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很快将听众引到自己演讲的领域,并津津乐道的倾听.教师的课堂导入也是如此,需要精心设计.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环节;导入原则.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1]1数学是科学的语言、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上好每一堂数学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2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选择最好的教学结构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而新课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意义

“好的开头,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这是教育家董政枢先生在《春觉斋论文》中评价美文的凤头之说,而好的课堂与美文的课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节课的导入恰到好处,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轻松,牢牢吸住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课堂的导入是教学圆满成功的催化剂,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其效率的高低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程度,并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达成。因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影响教学效率的各个要素上.[2]

优秀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即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高度的兴奋性,这时旧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恢复,新的暂时神经联系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够充分揭露注意对象的意义.[3]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

优秀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初中数学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1)服从于教学的原则

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紧扣中心,围绕主题,做到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科课型的特点和需要.(2)简洁性原则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短小精干,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以免占据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设的效果.(3)灵活性原则

每一种导入形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定的应用范围.没有最好的导入方法,只有适合的导入方法.事实上,一堂课究竟如何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身条件和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导入方法.(4)参与性原则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1]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会导而不入.(5)问题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数学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问题就抓住了数学教学的核心.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逻辑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亲身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可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4] 3 新课导入的常见形式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不下几十种,下面我就根据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对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进行说明.(1)直接导入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直接导入法要求教师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激励性,使学生有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2)衔接导入

数学知识有着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必然会影响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激发学生的aa学习兴趣.如讲同底数幂的除法时,先复a52mnmnmnmn;(a)a;(ab)nanbn,再旧知引入,用多种方法计算22,方法越多越好,这样利用了学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求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顺利的导入本堂课.

(3)实验导入

实验操作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使知识引入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导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情景导入

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勾股定理》时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走捷径,RtABC中∠C90,从A到B比从A到C再到B要近多少米?(用生活中的图例展示)

(5)设疑导入

设疑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一个同学想把一块打碎的玻璃到商店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需要把整块玻璃的碎片都带齐啦?还是可以带其中一部分就可以啦?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6)激趣导入

即通过故事、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用棋盘上的粮食的故事来引入,一个棋盘竟然能装如此多的粮食,这一惊人的数据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总之,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形式上有所变通,更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人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教学目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世界,探索世界,开创世界的技能,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也是我们数学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6第4卷第2期 [3]叶奕博,祝蓓礼.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3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篇3

关键词:中职物理,新课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6-1

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语言会引起不同的效果,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会给人不同的感染。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表现出对知识的极大兴趣,带着激情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你对知识探索的激情,学生会对知识也会产生探求的欲望。再通过物理史料的小故事,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则一堂物理课就成功了一半。

学生能够集中听课时间,约20分钟左右,要想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听完完整的一节课,就必须让学生全程参与进来,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被动接受能力差,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胜任。它强调接受掌握,忽视了探索与发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让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尤为重要。然而,不同课题导入方式要不同。

一、教师积累的语言导入

1.借助物理学史导入。例如,课题:电磁感应:人类发现电和磁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漫的时光里,人们认为电就纯粹是电,磁就纯粹是磁,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的。直至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揭示出了电和磁两者的联系,有人说这是“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

即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是十分引人思考的问题。接着,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本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导入。任何重要物理现象及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2.借助精彩小故事导入。例如,课题:机械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驾驶战机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感觉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还认为是一只小昆虫,伸手就抓了过来,奇迹的事情发生了,抓到的竟是一颗子弹。此时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我们就投其所好。物理学史一书中有趣的故事很多,老师可以多看看。课堂导入时,讲点与之联系紧密的小故事,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借助生活现象导入。例如,课题: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秋天,天气干燥,当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衣裤时,能听到“啪啪啪”的声音,甚至,闪出火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利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导入新课,使学生有种亲切的感觉,也会触类旁通;当然,还可以举举新奇的事例,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打开奇思妙想的天窗。

二、借助演示实验导入

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演示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导入,教师不仅可以举出生活实例,还可以直接通过操作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或者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的辅助导入新课。直观的物理规律展示,会对学生产生物理规律的直接冲击,从而,印象深刻,理解深刻。

三、借助学生操作实验导入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些课题,不一定要按照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教法来上课。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没有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安排需要,教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亦或,把教材的演示实验改编成操作实验来做。

例如讲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一个小实验。在课桌上把两个相同的小车上,放上不同质量的砝码,一个质量大一些,为M,一个质量小一些,为m。先让质量小的小车静止,然后,用手快速推动质量大的小车,给它一个初速度。在惯性的作用下,两个小车发生碰撞,会看到两车都没有停下来,质量大的小车会推动质量小的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相反,先让质量大的小车静止,用手快速推动质量小的小车,给它一个初速度。在惯性的作用下,两个小车发生碰撞,会看到两车都没有停下来,质量大的小车会从质量小的小车上获得一个初速度向前移动一段距离,而质量小的小车撞击质量大的小车后,被反弹回来。在这两个现象中包含着一个物理规律,认识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研究一下,则顺利导入新课。本节课利用了学生课堂可做的小实验的例子导入的。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例子,都蕴含着物理规律,通过身边的实例,和随时能做的小实验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四、借助学生预习情况导入

课题不同,教法也不同,有时借助学生预习的情况导入,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题:电流:提问学生,自然界中存在几种电荷?各是什么电荷?电荷是怎么移动的?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电流是怎样定义的?几个问题问下来,学生实际上已经从别人的口中学完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老师再讲,自然事半功倍。学生会从问题的设置中找到本节课讲解的线索。自然,会有极大兴趣,顺理成章进入课堂。

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4

数学是一门集数字与图形于一体的学科。学生如果在一堂课的开始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 那么整节课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好。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单纯地讲授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 产生厌学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新课导入, 千方百计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由于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 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部分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化、吸收数学知识, 发展其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既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又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1 创设情境导入

在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这节课时, 使用“爬山”的话题引入讨论, 华山很陡, 黄山平缓的多, (叙述事实, 学生点头称是) , 你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提出问题, 使学生思考) , 学生自然会联系“角的大小”的概念了 (联系实际, 得出结果)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能很快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 实验演示导入

在讲“球的体积”一课时, 如何求出球的体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马明老师设计了“细沙实验”, 用自测、猜想、实验、证明的方法, 得到球的体积公式。如图1, 用细沙装满半球, 将锥体放入圆桶, 再将半球的细沙倒入圆桶, 恰好填满圆桶除去圆锥的部分。于是猜想:

因此, 球的体积是。然后, 再运用祖暅原理加以证明。

由于是已知的, 便得。

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导入数学新课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数学并非数学家头脑里的自由创造物, 它归根结底需要和实践相联系。

3 实际事例导入

教科书中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 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感性材料, 也并非都能借助于动手实验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观察获得。如果教师能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兴趣。在学习“圆锥曲线”前先介绍几桩事例:我国的“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发射升空, 已进入预定轨道, 那么科学家们是根据什么来测定计算轨迹的呢?这是因为天体运行的轨道是圆锥曲线有规律轨迹的缘故。再举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生前曾预言1758年将会有一颗彗星重返再现, 根据他所推导的彗星轨道 (椭圆形) , 他列举出1607, 1531, 1465, 1305和1682等年份出现的彗星其实是以75或76年为周期通过地球的同一颗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节, 哈雷所预见的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 (这颗彗星便命名为哈雷彗星) , 可惜这时他已去逝, 未能亲眼看到他的预见被证实。这些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身边相关的实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4 类比法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在讲解等比数列时, 不妨可以让学生仿照等差数列的性质大胆地猜想出等比数列的一个性质:如果p+q=m+n, 那么ap⋅aq=am⋅an。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猜疑的想法而且促使学生渴望用科学的证明方法证明所猜想的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在学习与前面内容有内在联系或知识结构在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的新内容时, 就可以用类比法导出新课。类比是由两个对象在其某些方面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作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以这样类比的方式引出新课,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

5 错例引例导入

我们都知道60个苹果加60个苹果, 等于120个苹果。一般的空调工作的噪音大小是50分贝左右, 如果让两个空调同时工作, 噪音大小是不是就可以达到100分贝呢?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很有兴趣的。当得知火车鸣笛时的噪音, 这么大的声响也居然只有100分贝时, 学生自然可以得到答案:两个空调同时工作时噪音的大小绝对不会是100分贝的。两者声响相差这么多, 为什么在分贝数值上的差距不是很大?声音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呢?这时, 老师再给出对数计算的公式, 哪一个学生还不认真研究呢?相信上过课的学生们永远都会记住分贝是对数计算的结果, 而且能记住答案:50分贝再加上50分贝只有53分贝!

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而且有利于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在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 某些结论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证明之前是粗浅的、片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有益的。

数学新课导入环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新课的课题中来, 达到使学生轻松融入到新知识点中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精心设计与巧妙地设计导入部分, 要注意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 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实际, 一是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二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 要符合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序”, 即从感性到理性, 从现象到本质, 从具体到抽象;三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 设计合适的方法。在充分认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灵活掌握导入方法就象是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 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法, 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秋.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38~39.

[2]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 2009, 1:1~3.

[3]朱顺荣.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的导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8, 4:62~63.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篇5

黄 春 艳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例1,“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89700000。然后教师直接指出:这种位数很多的数,如何写好、读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直接,能使学生情绪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快速的理解加工,所以这种方法在小学教学中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导入方法。

二、间接导入

(一)旧知导入 1.复习导入。

对本节课所需的关键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例1.“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主要在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运算混合时的计算方法,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回忆并计算2+5、6-3、42、123,通过回忆单一运算法则,讲解运算顺序,从而展开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方便,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偏于古板、流于形式。

2.迁移导入。

将旧知识所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继续深化,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例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白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单一运算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仅仅是整数、小数变为了分数,仍然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演变和发展出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但是在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二)问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通过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层次,问题导入也可做如下细分:

1.直问导入

例1.“元、角、分的认”:教师出示形如大熊猫的储蓄盒,并摇动让学生听声音,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熊猫肚子里装的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

2.设问导入

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说出6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是5+5+5+5+5+5,并提出问题:“如果12个5相加,加法算式里应该有几个5呢?”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发现是12个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用简便算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2.“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

思考: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从而探究求图形面积的简便方法。

3.发问导入

发问是教师给定基础知识与材料,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自己发现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沿着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关注,注意力可以保持高度集中。

例1.“直角的初步认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课本、课桌面上找角,发现角的形状都是相同的直角,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1)直角的形状、特征是什么呢?(2)怎么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3)怎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呢?教师以给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

三、故事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等,把学生代入到教师设置的背景中,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例1.“乘法分配律”: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自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立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寓教学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活动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活动导入方式。

1.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这种导入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例1.“认识数学中的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平面图形装在密封的盒子中,并让学生从中摸出圆。当学生成功摸出圆时,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的原因,得出圆没有角,其他图形都有角,从而自然的进入到角的特征的学习中。

例2.“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2.竞赛导入

根据中、低年级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的特点,在授课前设计富有竞争性的小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竞赛角色,投入到学习新知中。这种导入方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竞赛结果进行积极引导,不可让学生过度关注输赢,而应该关注输赢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

例1.“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产生质疑,活跃度相对较低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例2.“找规律”: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两组同学分别记忆:***、***,结果前一组同学全部记住;再分别记忆:***、***,结果后一组同学全部记住;最后分别记忆:***、***,结果两组同学都记住了。在双方平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比赛过程中,数据有规律时更容易记住,从而发现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方便了记忆。学生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情绪高涨,能很快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去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五、陷阱导入

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加剧认知矛盾,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巧妙释疑,分散难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需要着重讲解,谨防学生无法跳出“陷阱”。

例1.“工程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设计铺垫题:一批零件600个,甲工人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乙工人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才能完成?解出需6天后,将600个改成300个,待同学回答为3天后,再将600个改成1200个,学生回答需12天,完全落入“陷阱”后,教师指出全都有误,在学生暗暗吃惊的状况下引人新课。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三角形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68-01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同样的一节课,针对的学生不同,导入的方法也各异,引起的课堂效果也各异。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1】为教学案例,分别运用了以旧引新法、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法、设疑激趣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实验操作导入法等六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的对比分析。

一、相关理论知识准备

所谓新课导入是指课前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有趣到位的教学过程,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心智,启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导入的作用: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1.3导入的基本原则:原则上要突出一个“趣”字;.内容上要突出一个“疑”字;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新”字。

导入的基本方法:以旧引新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法;设疑激趣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法;直观演示导入法;实验操作导入法。此外,小学数学常用的还有谜语导入,歌曲、诗词欣赏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图片导入等形式的导入法。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有效导入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教学案例进行新课导入的对比分析。

导入法(一)

(1)下面的三角形都被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

定它们是什么三角形吗?

(2)验证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甚至是相同的锐角。一个三角形能否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为什么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总度数是不是确定的呢?

点评分析:该导入法是以前一节的课后习题引入的,属于以旧引新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即复习了前面的相关知识,又引入了新课,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接受。

导入法(二)以常见的辅导资料上一道题引入

展示问题:

工人师傅将凹

型零件(如图1)加工成斜面EC与槽底CD成55°的燕尾槽(如图2)的程序是:先将垂直的铣刀倾斜35°(如图3)然后将刀锋沿内壁EK,FP来回切削加工即得符合要求的燕尾槽。为什么将铣刀偏转35°角,就能得到55°的燕尾槽底角呢?

点评分析:该导入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法。情境是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是认知活动的学习来源。数学情境是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该问题的创作导入适合于快班的学生。

导入法(三)两个边长不同的三角形比大小的故事

三角形甲 :我不但三边之和比你长,而且三个内角之和也比你大!

三角形乙 :你的三边之和是比我长,但三个内角之和并不比我大

你同意谁的说法呢?为什么?

点评分析:该导入法是设疑激趣导入法。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新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由疑生趣,由疑诱思,产生认知冲突,以致“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导入法(四)(1)、说一说一套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它们的和呢? (2)、猜想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点评分析:该导入法是开门见山导入法。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这种方式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

导入法(五) 撕一撕,拼一拼

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看三个角能拼成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注意:不要将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想一想为什么?(剪会出现更多的角,容易引起混淆)点评分析:该导入法是实验操作导入法。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手段,它可以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内容。

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时间要短,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2)、导入要目标明确,指向集中,防止面面俱到,选择与新课相关、新课教学需要利用的内容。(3)、导入要根据新知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引到“半生不熟”,产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情境。

中职新课导入数学 篇7

关键词:课堂导入,温故知新,悬念导入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 开场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无味的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成功的导入,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积极思维, 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帮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 提高注意力。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具有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一、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是激发探索动机的前提。在导入阶段强化情境创设功能, 创设好奇、疑惑、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故事、游戏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 讲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老师给他一道题计算, 求1到100的和。小高斯很快得出:5050。“你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听过了这个故事, “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 一共就有了50个101”, “也可把原式数顺序颠倒, 两式相加得出:1+2+3+…+100+100+99+98+…=101+101+101+…+101=101×100, 被2除后就得到原式的和。”“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怎样求呢?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这个小典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经过探讨, 他们很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 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 (a1+an) /2。

二、设置疑团导入, 点燃学生好奇心

如果对某些问题故意制造疑团变成悬念, 设置一些只有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 就能点燃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如在学习《球冠》时, 设置这样的疑团:“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个四等分, 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是多少?”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 认为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四部分面积是一样的, 都是球面积的1/4!”再质疑:“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 中间的圈大, 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今天让我们来学习新内容:球冠。”通过这样的疑团导入, 学生自己就解开了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使这个结论经久不忘。处理好教材内容, 设置好疑点, 是教学艺术的表现, 良好的设疑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三、由浅入深导入, 温故知新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新旧知识环环相扣, 只有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 才能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所以, 老师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注意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

四、悬念导入, 激起探究欲望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的任务, 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 不悬会让学生一眼望穿, 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无从下手, 也就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 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琢磨思考。

五、利用故事导入, 扣动学生心弦

“教师的巨大技巧便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故事导入法的魅力正在于此。讲一个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 这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自然导入新课, 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无理数之前可以给学生讲一下无理数的来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世间任何数都可以用整数或分数表示。但是有一天, 这个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伯斯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个奇怪的数, 于是努力研究, 终于证明出它不能用整数或分数表示, 但这打破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 于是毕达哥拉斯命令他不许外传。但希伯斯却将这一秘密透露了出去。毕达哥拉斯大怒, 将他处死了。希伯斯发现的这类数, 被称为无理数。这个故事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在下面的学习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新课导入:数学课堂精彩的开始 篇8

一、以旧带新导入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在导入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 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这样学生不但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而且能清除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案例: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 笔者在刚开始上课时, 就用多媒体课件给孩子们展示竖式计算, 让他们在观看中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用法。当他们看得入神时, 我轻敲一下鼠标, 两个小点跳入了整数中。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的孩子说:“老师, 我看到了整数变成了小数。”有的孩子说:“老师, 这样的竖式和整数有区别吧?”还有的孩子问我:“老师, 整数是末位对齐, 那小数也是吗?”我对孩子敏锐的触觉感到欣慰。如此的方式导入新课, 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 孩子们特别喜欢, 课堂效率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提升。

二、设置悬念导入

孩子们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 如果我们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 故意设置悬念, 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开始探索新知, 他们的求知欲望会被成功激起, 下面老师的课堂讲述, 他们也会听得特别的认真。

案例: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我给孩子们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刘大叔有18根1米长的栅栏, 他想用它们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地, 你们想一想, 如果让你设计方案, 你能做出几种呢?孩子们听了问题, 很快陷入了沉思。我提醒他们可以画图或者列表试试。他们在不断地推测中想出了四种方案, 我让他们一一列举出来, 再做出肯定的评价。之后的课堂中, 我又给出了类似的题型, 让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他们因为有了首次成功的体验, 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在不停的推测、验算中, 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从具体到抽象, 深入浅出, 学起来也有趣。可见, 悬念式导入, 是导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

三、动手实验导入

学生大脑同时从多种不同感觉渠道接受相关信息, 有利于他们掌握和认知相应的结论。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 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发现问题的思维方法,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而且动手实验导入法有许多可取的优点, 如可以培养孩子们动手的习惯, 克服他们懒惰的思想, 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加之实验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 容易把孩子们对一些数学现象的兴趣引导到数学理论的学习上来, 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 为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内容准备了有利条件, 这种生动直观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让其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良好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实验法来导入新课, 让孩子们在上课伊始就爱上数学。

四、问题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呈现方式有三种:第一是把问题情境内容, 把问题制作在课件上运用多媒体来呈现;第二是把问题情境的内容, 写在小黑板上, 让孩子们通过黑板上的演示来了解;第三是把问题情境内容, 写在教案上, 教师边讲边呈现。对一些数学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 不易理解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其制作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的动态优势创设问题情境, 使孩子们产生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案例: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 上课伊始, 我就用多媒体课件把书上的图形 (苏教版五年级上12页) 展示给孩子们看, 并问他们:“下面每组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比较呢?”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由直观的图片入手, 设置情境问题, 激发孩子们思考的兴趣, 让他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探索, 同时, 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 他们能亲身体验到知识经历的过程, 对于他们新知识的吸收有莫大的好处。

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 篇9

一、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回答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入法

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 积极思考。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 ,然后问学生 :“这个圆环面积多大 ? ”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 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 为什么? ”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浓厚兴趣。这个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行有效的导入。

三、实物直观导入法

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引出新课题。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四、转换导入法

把课堂复习或提问中的题设或结论加以改变, 或颠倒位置,导入新课。例如,初中“因式分解”教学的新课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教者简析;等式左端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右端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能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六、实例探求导入法

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通过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也是探求知识所引入新课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引入以下实例:为了测量一个三角形形状的池塘宽度AB,老师在池塘外取一点C,连接AC和BC,AC的中点为D,BC的中点为E,老师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这个池塘AB的宽度。这个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七、类比导入法

上课时把要讲的新知识与旧的同类知识,在黑板上列出,并且有目的、有系统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复习旧知识,边接触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概念。在讲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时,可以从分数为例类比:我们在学习分数时知道,零不能做分母,由分数的特点,我们联想,类比回答问题:(1)当a=____ 时分式2/a无意义;当a= ____时分式2/a有意义;(2) 当x=___时分式(x+1)/(x-1)无意义; 当x=____时分式(x+1)/(x-1)有意义。讲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时根据所学填空:0/2=____,0/-6=_____;根据上面的结果联想 , 类比回答 : (1) 当x为和值时 ,分式(x+2)/(x-2)值为0? (2)当x为和值时,分式(x+7)/(5x)值为0?

还有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 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策略探研 篇10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 多媒体及其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普及和运用是近十年的事情, 自从有了多媒体这一重要教学利器之后,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激发初中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也无疑会成为新课导入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 我也经常会结合多媒体导入新课, 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成效.

例如, 执教《全等图形》一课时, 我是这样利用多媒体实现新课导入的:用多媒体呈现下图, 问道:“同学们, 请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并探究这些小鱼之间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探究一段时间之后, 有同学说道:“一共有16 条小鱼, 且这些小鱼的图形之间可以完全重合. ”听到这样的答案, 我感到非常满意, 顺势说道:“你说得很对, 可以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全等图形,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内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索全等图形的奥秘……”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刺激,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新知学习表象. 这对于快速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均非常有利.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不遗余力, 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二、生活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是近年来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最为习惯于运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可以进一步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

例如, 执教《平均数》一课的时候, 我是这样结合生活导入新课的:“同学们, 我知道大家每月都会将很多零花钱用于购买零食上, 请大家分别告诉我你们每月大约会花多少在购买零食上. ”问题提出之后, 同学们快速估算自己每月大约会花多少钱在购买零食上, 经过计算总数, 再除以班里同学的人数, 最终得出班里学生每月在零食方面的花费大约为每人189.3 元. 得出这一结论之后, 我首先和同学们探讨了如何节约并限定自己用于购买零食的钱数, 然后再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顺利实现新课导入. 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较为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此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新课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新课导入策略. 这样的新课导入策略可以普遍运用于我们的新课导入中,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数学本身就脱胎于生活,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

三、谜语导入新课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时候发现, 为了进一步激发初中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可以运用谜语导入新课的策略, 这样的新课导入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亦取得了理想的成效. 基于此种情况, 我在初中数学新课导入中也多次尝试采用谜语导入新课, 由此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普遍喜爱.

例如, 执教《数轴》的时候, 我是这样结合谜语导入新课的:“谜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也是同学们在课间、课余经常会玩耍的一项文字游戏活动. 今天老师也有兴趣给大家出一个谜语, 希望大家能够猜一猜. ”听到我这样的说法, 同学们似乎非常兴奋, 于是我在黑板上给出谜面: 计算转动杆———打一数学名词. 由于之前很多同学已经对新课进行了预习, 因此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数轴. 而伴随着同学们猜出谜底, 我也顺利实现了新课导入. 又如, 执教《函数 》的时候, 我运用了 “信件统计”这一谜语导入新课. 诸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 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简洁且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同学们在猜谜语的同时也能很快将散乱的思维快速集中于新课学习当中. 这对于提高我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也正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实现新课导入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结语

目前, 国内关于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并不在少数.这些文献研究不仅是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新课导入教学经验的结晶,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一线教师顺利、有效的实现新课导入提供教学经验上的参考、借鉴. 我认为, 对于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应不断深入, 应永久性的持续下去, 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进而有效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初中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摘要: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 也是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策略展开研究.提出的新课导入策略主要有:多媒体导入新课;生活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新课.希望通过本文的示例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国内一线教师新课导入的研究热潮.

关键词:多媒体,生活,谜语,新课导入,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数学新课导入方法初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03) .

[2]孙远芹.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09) .

[3]侯焕芝.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法[J].发现, 2007 (S2) .

[4]才延芳.创新, 数学课堂永远鲜活的主题[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6) .

浅谈如何导入高中数学新课 篇11

万事开头难。教学其实也是如此。课若一开始就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时,教师就一定要讲究导课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导课的艺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可以说,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这一意图性行为广泛地运用于上课的开始,或运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和新段落的教学过程。导入过程即“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之间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教师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上,我对课堂教学导入技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导入方法之外,我进行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的探索。

一、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获得,常常是通过实践得到的。数学知识的探求过程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背景。依据教材中的有关知识,选取具体的背景,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情况下的新问题,可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良好学习状态。

二、故事叙述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我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就以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有一次,高斯的小学老师想难难学生,就让学生算“1+2+3+……+100”。不料,几分钟后,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教师大吃一惊,详细问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共有50对,结果自然是101€?0=5050。在学生觉得很有兴趣的时候,我接上去:“这种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推导公式,用理论来说明问题,比高斯进一步,怎么样?”学生马上进入思维的积极状态,跃跃欲试,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三、矛盾利用

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辩。引入矛盾,就如引水击石,激波荡澜,能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在讲授“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时,设计了物理学中物体的平抛运动,要求学生求其运动曲线的方程。当学生用求曲线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时,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几何条件。老师点拨:如果不能直接寻找关系式,能否间接去找呢?一石击起千层浪,暂时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结果发现:借助时间参数,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可以写出物体运动依赖时间变化的方程组,从而间接地得到了运动曲线方程。如此,学生对“参数方程”的学习感受很深。

四、悬念设置

导出教材中最紧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调转话锋,诱导学生探寻答案。如椭圆一节的讲授,刚巧天在下雪,学生的注意力都在窗外,我灵机一动,构设悬念:“窗外白雪飘飘,在如此美妙的时刻,再讲枯燥单调的东西实在太刹风景了。(学生觉得有趣,哑然失笑,欲听下文)今天,我来画一个漂亮的图形。”借用一根细绳和两枚图钉,画了一个椭圆(构设悬念:老师画一条曲线是想做什么呢?)。“怎么样?”我望学生,“一条优美的曲线!”学生惊讶不已之余,心生疑惑:什么道理啊?我顺水推舟,提出挑战:“如此优美的曲线,我们能否依据数学知识,给它建立一个优美的方程呢?”如此,通过构设悬念,安定了学生情绪,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巧妙地导入了新教材讲授。

五、名言引用

精炼的语言(古代诗词、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强表现力,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初学立体几何,第一节课讲“平面”。我在上课时,先在黑板上写了大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学生都学过,低声默念。我讲:“‘水面初平中隐舍了‘平面的概念,古人尚且知晓,我们难道连古人亦不如吗?”利用学生好胜的性格,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讲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可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讲授“线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等。

六、道具布置

学习立体几何,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柱、锥、台、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而橡皮泥、游戏棒的使用更让学生倍感兴趣,把教室作为一个“道具”(抽象成一个长方体,教室中的有关物体可抽象成点、线、面),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观察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新知识的领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讲授两直线位置关系时,发动学生在教室一长方体中找两条直线,并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一般找到的都是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但有一部分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异面直线”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总之,导入方法的运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学内容而宜。灵活掌握导入技能就象要灵活运用写作手段一样,引人入胜是最基本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入方式,都将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常能营造最佳教学心理环境,常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上课效率,能使学生乐在其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证。

高职数学新课导入之探究 篇12

一、新课导入必须围绕教学目标, 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的新课导入, 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形散而神不散, 不可因为需要一个新课导入, 就牵强附会, 一个随意的新课导入将导致课堂的杂乱无章。有的新课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 有的教师就随意在新课导入时讲个跟课堂毫无关系的笑话或故事, 虽然想法是想借此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教师和课堂上来, 但这种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会起到反效果, 会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脱离课堂集中到别的事情的讨论上,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种难以借助旧知识展开新课导入的情况, 教师完全可以采取直接导入, 明确课堂学习内容的主题和背景, 促使学生迅速的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中。目的性、针对性不强又脱离教学目标的新课导入无法帮助学生进入课堂角色中。

二、新课导入要紧跟高职课标要求, 符合高职学生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课标上指出,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基础,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时避免繁杂的运算与人为的技巧。注重结论、淡化过程, 不过分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 允许直观和描述, 减少证明, 简化计算。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设计上就忽略了学情分析, 把高中的一套理论搬到高职数学课堂上来用, 比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 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花大量的时间在公式的计算推导上, 对高职学生而言, 这样的过程无疑造成了学习困难, 让学生有挫败感, 从而对这个公式产生了畏惧, 这样的新课导入在高职课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的新课导入就是因为没有分析学情, 脱离了学生实际, 脱离了课标, 造成了在设计新课导入的重点没有把握住。这节知识点的课堂的导入应该在师生共同分析下, 探讨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理论上的计算过程, 而后可直接给出结论公式, 既让学生了解了公式来源的思维过程, 又让学生在对比之下看到了公式的简洁性, 立刻产生了赏心悦目的感觉, 喜欢上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问题, 从而能比较轻松的面对下面的新课, 能很好的展开新课的学习。

三、新课导入中要善于以旧拓新, 其中的知识点要具有关联性

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 而是学习主题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高职学生普遍没有预习和复习知识的良好习惯, 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成绩不理想, 对于学好数学普遍信心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 高职数学课堂上的以旧拓新就更显得极为必要。新课导入中联系旧知, 提示新知,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构建新知识, 让学生看到知识间的联系, 淡化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无形中减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 提升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二倍角公式的新课导入, 预先复习提问加法定理, 令加法定理中的两个角相等, 问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从而很自然地进入了二倍角知识的学习中。

四、新课导入中所依托的实例应是学生所熟知的

数学有其抽象性, 所以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习惯借助生活实例来进行, 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形象, 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但是对于所依托的实例, 教师不能仅仅凭自己的阅历去评判, 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这个实例是否熟悉。比如在讲角的概念推广的时候, 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时用到摩天轮这个现实中的模型, 这个新课导入如果是给来自城市的学生上课, 完全可行, 因为摩天轮对他们而言非常的熟悉, 学生能很快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新课学习中。但是如果这个新课导入是针对来自农村的学生, 可想而知, 这个新课导入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摩天轮对这些学生而言是陌生的。由于高职数学知识理论性要求不高, 理论知识通常通过引用实例而自然导出, 要让新知识自然导出, 实例的选择必须慎重, 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这样的新课导入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新课导入所设置的悬念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新课导入中悬念的设置是为了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所设置的悬念如果不悬, 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会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如果太悬, 百思不得其解, 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因此, 新课导入中的悬念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相互讨论交流能解决问题, 悬念不能过于简单, 学生一看就明白, 这样的新课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新课导入中的悬念高度, 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需要好好研究分析掌握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 让新课导入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给学生成功体验的过程, 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数学高不可攀。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 设置悬念, 告诉学生, 数学家高斯在10岁的时候就用了一个方法快速地计算出了结果, 你试试看高斯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呢?这个悬念的设置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的调动, 当探讨出了结果后, 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六、新课导入要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新课导入的过程, 改进新课导入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更形象的展示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向量知识的时候, 新课导入中可用ppt展示猫捉老鼠的动作过程, 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到, 猫跑的再快, 如果追的方向不对, 还是捉不到老鼠的, 明白现实生活中存在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也就是向量。笔者实践的这个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课导入, 形象生动直观,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了学生理解向量。巧妙的新课导入, 能够有效的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在实践中, 关注新课导入, 关注存在的问题, 坚持联系实际, 使新课导入适合高职数学课堂, 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 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新课导入, 从而让更多的高职学生乐于学数学。

摘要: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激发数学薄弱的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直都是我们高职教师在探讨的话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的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就高职数学新课的导入谈谈看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新课导入,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叶奕乾, 祝蓓礼.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奠宙, 王振辉.关于数学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谈“火热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02) .

上一篇:汉语语境下一篇:我国企业出口贸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