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入

2024-07-26

精彩导入(精选12篇)

精彩导入 篇1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 首先应该从课堂导入开始。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 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 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 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 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课, 有一个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导入, 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也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学习中, 而新课也将因为学生融入而“精彩”。所以, 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 导入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呢?应当力求用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探究。

一、情景导入, 深入探究

将历史情景剧搬入课堂, 学生仿佛看到历史的画面, 有身在其中的感受, 活生生地将历史再现出来。如此一来, 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 增进了知识, 丰富了课堂, 也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例如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时候, 我设计的导入活动就是“大家来找茬”, 四位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其他学生找出情景剧中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学生表演:

秦始皇:大家好, 我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 虽说我一统天下, 但是我也有我的苦恼, 最近食欲不佳, 不知道大臣们会不会有什么好的推荐?

大臣1:启禀皇上, 丞有一壶上等好酒, 一杯让您陶醉, 两杯让您沉醉, 三杯让您醉得不省人事。

秦始皇:喝酒伤身体啊!

大臣2:启禀皇上, 丞有秘制烤翅, 烤鸡翅膀, 我最爱吃。

秦始皇:太油腻了啊!

大臣3:皇上, 还是尝尝丞亲自栽种的葡萄, 绿色, 健康, 无污染。

秦始皇:我喜欢。

由于课前的预习, 很多学生都准确地找到了其中的历史性问题:尽管秦始皇唯我独尊、富有四海, 但当年的他却吃不到我们今天常吃的水果———葡萄。因为葡萄是西汉时期,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于是很自然地导出课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本课在情景剧的设计时, 我用了一些比较“现代”的、“时髦”的词汇, 让学生感觉很新奇, 很有趣, 然后通过表演、找错, 学生个个都勇跃参与, 热情高涨, 而在找出错误之后, 又会主动、自觉地跟随教师去探究:究竟葡萄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传入中原的呢?这样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图片导入, 激活想象

南宋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谈到:“左图右史”“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足见, 图片在史学上的重要性。的确, 图片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以及帮助师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方面, 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片, 精心设计导言。

例如, 在学习《内战烽火》这课时, 我以华君武先生作于1947年的一幅漫画———《磨好刀再杀》作为新课导入。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漫画, 提出思考性问题:图中的人物是谁?他正在干什么?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1945年, 付出巨大代价的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民主和平, 但蒋介石政府却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志而动。图中的人物便是蒋介石, 他一边高举“和平方案”的盾牌, 一边马不停蹄地在磨石上打磨他缺口累累的屠刀的场景, 这是典型的挂“和平”之羊头, 卖“内战”之狗肉。漫画寥寥数笔, 揭穿了抗战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 真内战”的本质。今天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蒋介石是如何玩弄“假和平, 真内战”的伎俩, 从而把中国人民重新拖入内战的深渊。

这里通过历史图片导入, 变抽象空洞的历史为形象具体的历史, 让学生用好奇的眼睛把这些形象的材料引入脑海,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 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挥, 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因为图片得到了集中, 之后注意力也必将延续到要学习的新内容。

三、影片导入, 感同身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进步, 课堂教学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了。影片集声音、图像于一体, 动静结合, 可以展示历史, 将遥远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再次展示在学生面前, 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片,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 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历史画面, 也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

例如在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时, 我以电影《西洋镜》的片段导入, 通过影片的观看, 引导学生感受为什么当时的人们对照相、电影如此好奇, 最终学生认识到:因为这些新奇的东西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照相机、电影这些从西方引进的东西正在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 还有哪些也是从西方引进的?又在如何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历史就是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 而对于过去, 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 会显得乏味、苍白。在导入的时候运用影片, 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活泼性、生动性,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思考问题, 掌握知识。

四、故事导入, 兴致勃勃

故事对初中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种与课文有关的奇闻轶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时机, 利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 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 有个改革家在变法前, 担心人民不相信, 就在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 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 只是观望, 没有人去搬。后又下令把赏金增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城北门, 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说明政令一旦下达, 就坚决执行。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位敢言敢行的改革家———商鞅。”从而引入新课《商鞅变法》。

故事,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为有意注意, 起到了桥梁作用, 也让学生有一种想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更多关于故事中人或事的想法, 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掌握。

五、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上课前将以前的知识简明扼要复习一遍,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在教授《洋务运动》的时候,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1840年一场血与火的鸦片战争, 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侵略与反抗的碰撞中, 从开始的大刀长矛对抗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到甲午海战时的以炮还炮。在血与泪的教训中, 我们的军事装备也在升级, 而这源于一场向西方学习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学生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知识点的复习的基础上, 巧妙地从反抗的武器变化的角度, 导入洋务运动这一向西方学习的器物之变;也从侵略者带来的双重作用入手, 使学生认识到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也打开了一扇向西方学习之门。

复习导入, 将一些散乱的知识点更好地串联起来, 让学生在注重课文内在联系的同时, 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六、生活导入, 贴近生活

任何知识, 越是贴近生活, 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往往被认为脱离现实生活, 因而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应尽可能将过去的事联系现实生活, 以此, 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倦情绪, 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如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课时, 我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导入。“2008年对于中国体育来说, 是战绩辉煌的一年, 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在奥运会上, 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金、21银、28铜的好成绩, 第一次跃居奥运金牌榜的首位, 体育健儿们用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努力, 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请你说说你所崇拜的体育健儿, 并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之后我又提出:“但是,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 以前的中国人被耻笑为‘东亚病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中国人、中国的体育事业是如何摆脱“东亚病夫’地位,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导入, 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易产生学生的共鸣, 先利用“追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然后通过现在体育跟以前体育的对比, 学生表现出很想深入了解中国体育过去的欲望, 因此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总之, 虽然各种导入方法形式各异, 但殊途同归, 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融趣味于严肃。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精彩”的导入方法, 力求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 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 让学生愉悦地走进历史课堂, 快乐地接受历史新知, 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也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王慕民.《历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

[2]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3]叶永广.《历史教学中影视信息的开发策略》.历史教学问题.2000.4.

[4]刘玉华.《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学历史课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01.6.

[5]许化宁.《试论课堂教学中电影材料的应用》.历史教学.2001.9.

精彩导入 篇2

■ 动作表演:奥妙就在知识中

【课题】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导入】师:班上哪两位男生力气大?请上前面来。(男生上台)

师:哪位女生力气最小?(女生上台)

师:下面请他们三位做个小游戏:两男生用一根结实的麻绳,用最大力气作出“拔河”姿势。老师指导女生在绳子的中央,用一根手指头轻轻一拉,结果,两个大力气男生被拉动了!

师:为什么一个柔弱的女生,这么轻而易举把两位“大力士”拉动了呢?看来真应了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学习本节的知识——“力的分解”,你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

【解读】一根麻绳让学生动起来,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势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中师大一附中

尚红年)

用多媒体:声色光电入情境

【课题】《珍爱生命》

【导入】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体验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此刻,我们都拥有她,但你可知她的来之不易;至今,我们已走过十几年历程,你可感受过她的绚烂美丽„„先来听一首歌《天亮了》。(播放有画面的flash,随着韩红那动人的声音渗入学生的心窝,慢慢看到学生眼眶的湿润,听到女生轻轻地低泣„„学生投入了,老师也投入了,后来的展示大家都动情地讴歌生命的珍贵,呼吁对生命的热爱,这节课成功了!

【解读】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渲染的氛围中学习,心理体验加强,极易产生共鸣。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 邓春林)

传奇故事:铺垫渲染触类通

【课题】《斑羚飞渡》

【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聆听一个同样悲壮感人的故事,现在一起走进《斑羚飞渡》。

【解读】学生比较喜欢故事,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短小而又趣味的故事,学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启发效果。(山东省枣庄市龙子心中学

张茂海)

■ 时事新闻:鲜活生动攫眼球

【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导入】(先出示一组关于利比亚战争中孩子的图片。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上。)

师:同学们,这是在最近发生的利比亚战争中我们同龄人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看了这组图片的感受)

师:是啊,战争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让他们的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那么,他们的心底有着怎样的愿望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曾被战争伤害过的中国儿童,去听一听来自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解读】 “未成曲调先有情”。看着一张张充满惊恐眼神的同龄人照片,感受着一场正在进行着的战争,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战火纷飞的氛围,感受到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的巨大伤害,不知不觉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了。

(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 庄华涛)

联想想象:春风化雨了无痕

【课题】古诗《春夜喜雨》

【导入】同学们,当你读到某个词语、某个句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与这些词句相关的形象和情景。比如,读到“白云”,我们会想到蓝天,想到大雁;读到“圣诞节”,我们会想到新年礼物,想到童年往事„„这节课,我先来测试一下同学们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好吗?(板书:春雨)同学们,看到“春雨”这个词,你能联想到哪些和它相关的景物、场景或画面?(有的想到花朵,想到绿草,想到田野;有的想到老师的话语,想到妈妈的教诲,等等。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说得更丰富,更具体,更美)当我们的联想与想象沉睡的时候,写在黑板上的“春雨”不过是两个平常的汉字。一旦发挥联想,唤醒想象,我们的思绪就由冬天飞到了春天„„

【解读】“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学生在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象活动中,会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

(江苏省东台市弶港农场农干桥学校

周国华)

煽风点火:吊你胃口没商量

【课题】《勾股定理》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分享世界上“10个最重要的数学公式”之一,一个全人类共同的遗产,而且它就长在你们的身上。它就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不厌其烦,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还有普通的老百姓„„同学们,你们敢去论证吗?咱们先一块去探索一番好吗?

【解读】数学相对机械、沉闷,更需要激趣点火,吊到了学生的胃口,自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第二中学

李素怀)

激情演讲:残缺亦有美无限

【课题】《米洛斯的维纳斯》。

【导入】同学们,残缺也是一种美。秋天因少了绿色才有了红叶的灿烂;冬天因少了生气才有了雪的洁白。清晨因太阳还未升起才有了晨曦,夜晚因有阴缺才有了弯月。维纳斯因有了断臂才登上艺术巅峰。事物本身是残缺的,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

【解读】诗情画意,自然美丽;演讲导入,语文本色。

(广东省中山市高新区濠头中学

沙玉伟)

设疑逗趣:开场即刻被吸引

【课题】高中英语 Harry Potter

【导入】文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重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这样:

T: Play the video!

T: Ok, stop here.What kind of literature? Do you know the name of it?

Have you read Harry Porter? How about is the film?

S: It’s interesting and fantastic.Do you know the writer? Please find out the main idea.Open the book and turn to P22.【解读】谜语、歌谣、游戏等均是启发思维,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局面的手段,在玩的状态下,探究疑惑,分享喜悦,这是好课的开始。

(山东省滕州一中东校

巩伟娟)

学生表演:拙劣演技出神奇

【课题】《半截蜡烛》

【导入】生表演《孟德献刀》。师:同学们,曹操在生死关头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解读】由“表演”到“剧本”,由“能言善辩”到“巧妙应答”;形式有过渡,内容有迁移;既是铺垫,又活跃气氛,一举两得。

(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

蔡兆洋)

经历感受:现身说法惹关注

【课题】高中物理《自感现象》

【导入】请一位胆大的男生上台参与实验。在电路连接正常的情况下,让学生双手分别抓住小灯泡两端的接线柱,老师操作,断开电路,学生不会有任何感觉。经过几次实验以后,学生会觉得不神奇。然后,把小灯泡取下,让学生双手分别抓住小灯泡两端的接线柱,老师操作,断开电路,学生会发出尖叫,拿开双手。看到学生的狼狈样,全体学生会感到好奇。这时,请参与实验的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入新课。

【解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看不到的电路内在变化,看得清的同学触电反应,两相对比,疑惑即生。

(华中师大一附中

尚红年)

简单实验:百闻不如一目睹

【课题】《死海不死》

【导入】将一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结果一浮一沉。问学生是什么原因,众生异口同声:“水有问题。”教师告诉大家,浮鸡蛋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并接着问:“如果人下到这样的湖水里,会怎么样呢?”“浮起来。”老师接着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解读】事实胜于雄辩,直观启迪思索。简单的实验目标明确,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

杜江伟)

图像切入:直观形象启思维

【课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入】用多媒体出示大跃进的宣传壁画“肥猪赛大象”,并在画面左上角附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设问:“像大象这样大的肥猪你见过吗?”学生说:“哪有大象一样大的猪,简直是吹牛。”我接着引导:“这是当时盛行的浮夸风,壁画上的‘全社杀一口’这句诗,还可看出当时采用的是人民公社化制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经济建设道路中经历了哪些曲折,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图片带来的刺激、新奇就帮我顺利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课堂。

【解读】利用图像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来导入,引人入胜,印象深刻。特别是这种反差大、刺激强,带有特定意义的图片,一张图胜过百句话。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第一中学 李秀笠)

作诗填词:哪怕打油亦新奇

【课题】生物《动物的运动》

【导入】上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我自己填写的一首词:《蝶恋花·晨》

晓日初升霞万道,薄雾飘飘,玉带山腰绕。喜鹊喳喳山雀跳,小溪潺潺鱼儿闹。

空气清新晨练好,飒爽英姿,奶奶剑出鞘。小狗追逐摇尾跑,爷爷遛鸟声声哨。

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词表现的是什么?找一找里面提到了几种动物,他们的运动方式各是怎么样的?

【解读】唐诗再好,没有注释,不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不易感兴趣。我填的词虽拙劣,但内容鲜活,偶尔为之,出乎学生意料,实际效果很好。

(河北省迁西县旧城乡初级中学

王淑贤)

创设情境:转轴拨弦三两声

【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吧!那是一个噩梦般的日子。那一天,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了罕见的8.0级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场灾难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用真情演绎了一首首爱的赞歌。让我们看几幅令人感动的画面。(播放地震中的画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无论是孱弱的母亲,还是强壮的父亲,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用生命诠释着爱的崇高与伟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解读】采用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能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当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湖北省远安县安鹿小学

齐家兰)

唤起童心:深奥哲学变通俗

【课题】政治《生活与哲学》

【导入】以拟人化的“刀刀狗”为主角,利用童话般的意境,彩笔漫画的形式出示幻灯片——

朋友为什么总是放在一块儿就咬,分开一会儿就想。

小鸟落在我身上,会不会痒痒?

生活的一半是倒霉,另一半是如何处理倒霉。

走狗的路,让猫们说去吧。

你说,夜幕来临时,是天先黑,还是地先黑?

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

我是谁,我要跟它们去哪里?

老天忘了给我翅膀,于是我用幻想飞翔。

【解读】用唤起童心的方式打开思维,让那一份好奇、那一份疑惑、那一份微笑„„自然舒展。以合乎学生童趣的认知方式导入哲学,再深奥的哲学也会让人心向往之。

(安徽省岳西县岳西中学 储昭柏)

■ 解读课题:自主设问攻疑惑

【课题】《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导入】学生板书课题,发问:读了课题,仅从课题来判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学习组长归纳为: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为什么要舍身炸碉堡?董存瑞怎样炸碉堡?结果怎样?

师导语:想解答这些问题,就快读课文吧!

【解读】学问、学问,“学”就是要会“问”,学生会问比教师提问重要得多。此例从课题着眼,让学生充分发问,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就是快乐之旅。

(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朱雷云)

■ 张弛有度:适可而止扬风帆

【课题】人文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导入】“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边唱着《甜蜜蜜》,一边表演着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我这里来了。有的学生竟然附和着,小声唱起来。我的第一节人文课《扬起自信的风帆》就这样开始了。为避免学生过度的兴奋,在后续的内容中,我为我的“引子”加了一个注脚:让学生趴在课桌上,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3个优点„„

【解读】这样,导入时的兴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适度释放,防止了学生注意的疲劳。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职教中心

精彩:从导入开始 篇3

一、追求数学课堂导入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结构很严密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哪怕是短短的几分钟导入环节也不例外,追求课堂导入的科学性。第一,导入的目标要明确,教师所设计的课堂导入主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要能尽快切入主题,对于一些较难导入的内容,如计算课,练习课等,我们不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主题。第二,课堂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小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兴奋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要趁热打铁,快速过渡到新课学习中。第三,导入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即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

二、追求数学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一个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1.激发兴趣是前提。美国心理学家

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很多,有讲故事、看动画片、猜谜语、做游戏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我们都可以尝试。例如:特级教师徐长青的教学“重复”一课的导入。

(大屏幕播放: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吱扭”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个头。”理发师:“请坐,二位。”他头也没抬地给另一个顾客理发。“吱扭!”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理发师高兴地说:“二位,稍等片刻。”等到给原来的客人剃完头,回头一看,“嗯?怎么变成了三个人?”他感觉很纳闷。)

生:一个小孩和他的爸爸来理发。这个小孩的爸爸就说:“给我的爸爸(就是这个小孩的爷爷)也理发”。

生:因为他们一个说“叔叔”,就证明这个是小孩,他的爸爸说“师傅”。小孩的爸爸和爷爷的儿子是同一个人。

师:这样他就是他的爸爸,是他的爷爷。是吧?(板书:既……又……)既怎么样,又怎么样。对不对呀?说明他既是小孩的———

生:爸爸。

师:又是老人的———

生:儿子。

师:一组关联词,让我们了解了这里的关系。对不对呀?

……

徐老师采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出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犹如一位经验老道的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富有趣味的情境中,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的“重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开篇效果。

2.注重导入的生活味。新课标要求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特级教师许卫兵教学“可能性大小”一课的导入。

师:最近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第二届石头、剪刀、布锦标赛圆满落幕,冠军最终得了五万美元的奖金。

(精彩、幽默的比赛场景让学生开怀大笑,使知识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接着许老师选了一个代表进行模拟比赛,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连续进行了4次比赛。)

师:在赛前,都有胜他的可能性。每次赛前,胜他的可能性有多大?

……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许老师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数学素材,让数学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具有生活味的导入方式,将有形的知识传授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觉得非常亲切,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良好氛围下延续着精彩。

三、追求数学课堂导入的高效性

课堂导入虽然是一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但它与新授、巩固环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导入的时间不长,是为了打开教学思路、铺垫,所以它必须是有效并且是高效的。例如:特级教师王俊教学“周长和面积的关系”一课的导入。

师:(出示三个圆,一个圆比一个圆大)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周长变了,面积没有变的?

(学生结合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出周长变→直径变→半径变→面积变)

师:像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推理,数学往往是通过严密的推理来思考问题的。

……

王老师一开始就用“圆的成长”来直奔主题,导入新课,不仅解释了“周长变,面积一定变”的道理,更从正面暗示学生每个人都应有追求和理想,小小的图形,挖掘了大大的学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以及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等,灵活地设计课堂导入,让导入能够导出氛围、导出实效、导出活力、导出精彩。

精彩导入滋润课堂 篇4

[案例1]

《分类》教学导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一年级上册38~41页。

导入设计:

1. 实境

师:小朋友, 今天我带了很多实物图片, 想看吗?

生:想。

师:待会儿你们看到什么图片, 就大声地说出它的名称, 好吗?

生:好。

(老师贴出书本、文具、饮料、鞋帽、水果图片等等)

师:这些图做得怎样?

生:好看。

生:像真的一样。

师:谢谢夸奖!图片是做得精致美观。可是, 我贴的时候手忙脚乱, 图片被我贴得东倒西歪, 就不美了呀!谁能替我想个办法或出个主意, 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能使图片让大家一看, 就能感到这些图片清楚、整齐、漂亮呢?

2.交流

同桌的小朋友再一起商量商量, 准能想个办法, 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3.揭题

师:小朋友真棒, 一下子就想出了许多方法, 这些方法我觉得都有道理。为了图片找起来更加方便, 我们可以选用A同学的说法, 就是根据图片的不同种类, 把同类的实物图片摆在一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数学里就叫做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评析:这个导入, 表面上看朴实无华, 仔细品味一下顿觉精妙无比。整个导入过程一环扣一环,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上课伊始就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 并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时, 教师首先创设欣赏精美实物图片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接着, 巧设障碍, 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摆放杂乱的图片场景, 引发学生寻觅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分类“亲密接触”, 感悟分类思想。

[案例2]

《动手做 (一) 》教学导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数学》一年级下册40~41页。

导入设计:

1. 记忆

师:小朋友, 谁愿意大声地告诉我, 这些图形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

生:三角形。

生:圆。

师:见了这些图形, 你们都认识吗?

生:认识。

师:你们看这叫做什么图形 (老师用手势比划图形的形状) ?大家一起叫出它们的名称, 好吗? (比划出四种图形:□△○)

师:下面, 请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 一边用手比划图形的形状, 一边说它的名称, 行吗?

生:行。

(学生活动)

2. 搜集

师:小朋友不仅能认识图形, 而且能比划图形的形状。接下来, 你们能从身边物体的上面找到这些图形的影子吗?

(学生举例)

3. 魔术

师:小朋友真行, 在许多物体的上面找到了四种图形的形状。现在, 我可有一个新问题, 大家一起来听听, 好吗?

生:好。

师:你们想学刘谦当一名小小魔术师吗?

生:想。

师:我们这魔术师比较容易做, 只需把一张正方形纸 (出示正方形彩纸) 折折、剪剪, 使它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 你们会吗?赶紧动手做吧! (板书课题:动手做)

(学生活动)

师:一张正方形的纸变成两个什么图形?

生:两个一样的正方形。

生:两个一样的长方形。

师:小魔术师真行!只要肯动脑筋, 加上自己一双巧手, 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可以滋生动力, 因此, 教师在新课教学导入中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魔术”活动。教学时, 教师首先让小朋友大声地讲出已学的图形名称, 以及用手边比划图形的形状, 边说出图形名称。这环节不仅消除了学生因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而且温习了旧知识。接着, 老师让学生做魔术师, 将一张正方形折折、剪剪, 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教师很巧妙地把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 并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成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氛围中, 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知识不断递进,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学习的同化和顺应。

[案例3]

《平行与垂直》教学导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导入设计:

1.猜测

师:老师有两根细长的小棒, 轻轻地向上抛出, 这两根小棒会从上方落在桌面上, 你们猜猜看这两根小棒落在桌面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靠在一起。

生:交叉。

生:并排。

生:组成一个角。

生:组成4个角。

……

师:这些情况都有可能, 这样吧!请同桌两位同学做向上抛两根小棒实验, 并把你们的实验结果画在自己的本子上。 (学生画出自由落下的两根小棒呈现的情况)

2.统计

师:接下来, 请同学把画好的图在4人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 统计这两根小棒落在桌面上, 一共出现了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活动)

师:统计好了吗?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当你们小组代表在汇报时, 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倾听, 可要为你的小组随时作补充或提出修改建议哦! (学生自由交流, 并展示图形)

3. 提携

师:同学们已整理并统计出两条直线可以组成许多不同的情况, 今天这一节课, 我们就一同走进两线的世界, 去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评析: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 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课始, 老师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合理地猜想,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师生是在猜想—实验—验证过程中逐步导入新课。然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 逐渐认识“平行”与“垂直”。而且, 教师给学生一个低起点的教学情境, 让每一个学生面对这种情境都可以自主认知和参与学习。这种情境不仅蕴藏了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现象”, 而且概括出在同一个平面上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拉开了探究两条直线之间特殊关系的序幕。就是在如此简单的活动中,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猜测—实践—验证的喜悦!

教学的精彩,从导入开始 篇5

内容摘要:兴趣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而导语是教师上课时的“开 场白”,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是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课堂导入为切入点,尝试着通过对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形式及效果作分析,阐述了小班语文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提出了富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建议。

关键词:小班语文 课堂导入 导入形式 兴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可见,兴趣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尤为重要的,而对处于接受能力以及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兴趣的激发更为重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表现出巨大的学习热情,才会爱学,乐学。

而导语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充分利用小班化的优势。

小班化,它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既全面又有独特的个性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是素质教育下普遍采用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

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在小班化语文课堂进行导入时,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我们还有些语文教师只注意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和结课语,认为导入环节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上课时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桥段: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听到指令之后,学生很机械的打开课本,但一个个无精打采……)

这种导入固然简洁,却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教育时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的效果

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次成功的导入,往往可以起到如下效果:

1、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导课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从而,学生才会围绕教学内容开动思维器官,积极思考,探微知幽。

2、摒弃杂念,集中注意

作为维持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一种积极的伴随状态,注意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始终指向并集中于学习活动中。教师准确、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活动转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上来,而且还能使注意集中并保持下去,以顺利地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活动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越强,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靠。

3、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课堂上学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师生双边活动时的心理相容。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独特的开场白来活跃气氛以达到师生心理相容的目的。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4、设置铺垫,给予享受

优秀的导入设计不仅可以为下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其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教师用优美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情境,再现形象,必然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也必然会使他们体验到审美的欢愉。

既然导入在小班化语文课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导语才能自然贴切地把学生导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呢?笔者在小学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实践和体会。

二、导入的形式

1、设“悬”置“疑”,激发“求知”意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在导入时设置疑难,留下悬念,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在讲《大自然的语言》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之后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心无旁骛,寻找着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见,激疑导入就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这一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2、设“情”布“境”,渲染“求知”气氛

教师可以利用引人入胜的录音、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讲 故事,朗诵、独白、笑话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未入其文,先动其心,激励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上《黄河颂》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

说你听后的感受。(播放MTV《黄河颂》)结束后,生1: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生2: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3:我感受到了黄河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

然后我说道:“一曲激情澎湃的黄河颂,让我们听到了黄河巨浪在咆哮,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恢弘的气势,感受到了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带着满腔的豪情来学习。

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歌曲也好,视频也罢,小品谜语笑话等皆宜,这些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很快进入情境,为后面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一定要跟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自作多情。

3、温“故”知“新”,深化“求知”内容

采用此法教学,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导语:

师:“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师: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板书课题)

通过这一导入,学生不仅回顾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对新课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至于一无所知而对学习新课失去信心,反而调动了积极性,深化了学习的内容。

4、点“题”解“意”,明确“求知”方向

题目、文眼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内容上又往往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它是作者匠心经营的结果,也是我们理解、认识文章的钥匙。所以,抓住题目、文眼导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重点、方向的把握,也可以使教师很快由导入切入正题。

例如在讲解《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不动声色地写下了课 题,然后问学生。

师:“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题目说明了罗布泊,以前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但是由于认为的破坏,现在已经消逝了。”

可见,通过解题,学生一下就明确了本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直观的认知。

三、回顾与反思

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要想让自己在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语文教师必须做到:

1、课堂导入,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2、“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3、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4、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素养。教师要努力运用自身的教 学智慧和教学经验,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诱人和温馨的课堂导入氛围,使学 5

生思维火花迸发,使课堂导入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

结束语:如果说小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而课堂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和何种角度导入,都必须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导语重要》 周玉才

网络版电子图书《中学语文课堂导语艺术探求》

2、《课堂实录》 自编资料(网络、报刊收集整理)

3、语文教学方法》 杨光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1-01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的导入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开头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能迅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导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是打基础的阶段,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好基础。一个好的开头对促进教学质量也是大有帮助的。笔者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当中总结了几点有效教学,有不合适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一、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够使得学生立刻知晓接下来的学习。比如,笔者在讲授《杜绝不良嗜好》这节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开始新课讲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嗜好。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嗜好呢?有的学生说喜欢跑步;有的学生说喜欢画画;有的学生说喜欢看电视;有的学生说玩游戏……这个时候,笔者又接着说,有些嗜好本身就属于不良嗜好,比如说吸烟、酗酒等。有些嗜好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最终也会演变成妨碍自己身心发展的不良嗜好的,例如说多看电视,玩游戏等。接下来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杜绝不良嗜好》。借助这种方法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导入,属于开篇点题,能够让学生直接知晓这节课需要讲述的内容。简明扼要、既能够突出重难点,又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是:适当节约时间,而且还能够在结构上引入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图片导入,形象直观

当下的社会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很多图片其实也包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此外,以图片形式传递教学信息也更加的形象直观,同时也更加符合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图片的展示还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形象可感的有用信息。政治教学中,如果借助图片进行导入新课,也能够一目了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现阶段使用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图文并茂的信息,图片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然后再收集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等进行新课的导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探究《难报三春晖》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父母为了子女奔波忙碌的图片,比如说孩子生病时父母焦急的眼神、憔悴的面容等,通过图片的展示,教师不用做过多的讲述,学生也能够从直观的画面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此时,学生们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爱听故事是每一位学生的“天性”,一个生动且有趣的小故事,既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寓教于乐,把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激发出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联想,开启学生的心智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故事中学生也能够感受且领悟到人生的一些哲理。比如,笔者在讲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是一个有名的瘦子。这一天,他漫步在伦敦的街头,刚好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这时,这位资本家取笑肖伯纳:“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肖伯纳听后则反唇相讥:“一见到你,我就找到了世界上闹饥荒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听到这则故事后都笑了,课堂的氛围顿时也活跃了起来。此时,笔者在继续说:“从表面上来看,这个故事是肖伯纳讽刺资本家的肥胖,但是实质上我们深入分析这一故事也能够知识,这一故事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主要根源。资本主义剥削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探究一下资本主要到底是如何剥削的。”这样由故事进行导入教学主题,过渡自然,而且还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增强课堂的凝聚力,既能够起到致趣、动情的作用,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目的。

政治课堂导入教学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无论采取哪一种导入方式,其宗旨都是一样的,就是导入设计既要要新颖,也要符合教学内容,形式既要丰富多彩,同时也要集知识性、思想性以及趣味性、启迪性为一体,真正地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对激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的来说,导入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导入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多选择一些较为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在欢乐的同时,还能够学到知识。笔者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继续探索,不断提升,为保证政治课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牛磊.浅谈情境导入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0(09).

[2]狄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新课导入有效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2.09.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师手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精心设计导入成就精彩课堂 篇7

一、魔术导入, 妙趣横生

在六年级《变色花》一课教学时, 教师先出示一朵纸花, 神秘地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朵我亲手制作的纸花。老师发现同学们好像不太喜欢它, 啊!老师忘了给花浇水了。”于是, 教师拿起喷壶给花喷水, 花变色了。“对于这朵变色花, 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学生猜想, 讨论交流。引出课题《变色花》, 然后实验解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师生间的互动默契, 学生的提问主动。用“巧变魔术法”导入新课,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瞬间让学生因为好奇而产生学习兴趣, 达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二、材料导入, 因地制宜

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实验器材, 利用实验室的常见器材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导入,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教学四年级《排序》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老师昨天忙坏了, 好多东西都没有整理, 谁愿意帮老师把讲台上这些凌乱的实验器材整理一下?”教师课前刻意在桌子上摆放一些容量大小不同的烧杯, 轻重不同的砝码, 长短和粗细不同的绳子等物品, 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上台排列物体时乘机追问:“你为什么要这么排列?你是按照物体的什么特征排列的?”从而引出课题。通过相关实验器材导入新课, 直观形象, 操作性强,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导入, 引人入胜

在新课导入时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科学课的学习。如, 在三年级《食物的消化》教学导入时, 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 好吗?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秀丽的山河, 也不是去探险寻宝, 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呢?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 (亮出馒头) , 今天我们将和‘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 是哪里呢?”学生猜测后引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板书内容。教师创设充满情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水到渠成引出探究的课题, 一举两得。

四、谜语导入, 趣味盎然

猜谜语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猜谜,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 在五年级《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教学时, 我们可以这样导入:“胸中有个大桃子, 拳头大小差不离。劳逸结合巧安排, 任劳任怨干到底。同学们猜猜它是谁?”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举手抢答, 课堂气氛热烈。

不同的导入同样的精彩 篇8

一、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目标,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它以回忆、提问、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1: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____

②(+4)+(+2)=____

再提出计算

③(+4)+(-2)=____

④(-4)+(+2)=____

⑤(-4)+(-2)=____

并提问: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后回答:五题都是加法运算,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评析:数学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二、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2: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就直接这样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再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时,老师就直接说我们已经学习了“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来判断三角形全等,其实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两个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评析: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它便于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主要适用于一些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难以和其他内容联系起来章节的教学导入.

三、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案例3: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再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导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评析: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学生喜欢听故事,十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总脱不了孩子的稚气,课堂上用生动的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生动形象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4: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将壶中的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小学到中学进行转化.

评析:故事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通过引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案例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导入设计:

课件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那么从数学的角度看“圆圆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一幅几何图形呢?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发现.课件演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六、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事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6:“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评析: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七、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7:在教学“负数”时,好多老师喜欢借用课本上的“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其实这样的例子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老师不妨这样来导入: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强的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再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2+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1)=,请学生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样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评析:案例中的问题设计是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巧妙导入扮靓精彩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导入,精彩,数学,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导入新课, 在上课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联系生活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握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提问︰“老师准备买5盘棋,大家帮忙给我选一选,好吗? ”

生1:可以买5盘围棋:也可以买5盘象棋.

生2:1盘围棋和4盘象棋或者4盘围棋和1盘象棋.

生3:2盘象棋和3盘围棋也可以买3盘象棋和2盘围棋.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多媒体出示各种情况)

师:同学们的选择都不错,考虑了多种情况,有学好数学的天赋. 要花多少钱我们也一起算算呗? (指名学生列式解答1至4题,多媒体直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解答过程)

师:5﹑6两式与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数字比前面的算式多了,符号也多了.

生:看着复杂了,是不是步骤就多了? (师揭题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经历买东西,有些学生数学考不及格, 买东西算账时却分文不差. 这里利用课外活动为班级买棋, 让同学们感受到这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解决起来就显得得心应手,迅速进入情境达到预设的效果. 另外,设计买5盘棋任由学生自己选择,这就会经历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计算,让学生对旧知有所复习,明确已学过的运算步骤. 也可以让学生发现以前的两步算式与今天所学新知的不同之处,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达到最佳的学习氛围.

二、“经历失败”导入

“经历失败” 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做文章,让他们感受到新课的内容用已有的能力已经不能解决,但稍微一努力就有解决的可能,从而引起学生思维的探索,以激起学生想进一步提高的愿望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这一内容时,我先出示情景图,播放录音(语速快):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师: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了几个,含糊不清对不准号)再说具体点,详细点好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太多了,记不住.

生:条件多又乱,很难找.

师:看来我们需要运用一种策略把这些杂而乱的条件整理清晰明了. (学生点头)什么策略呢? 你们先自学书上的内容,比一比看谁先找到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设计意图: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解题训练,让学生按照解题步骤去反复练习,而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去整理条件, 使学生失去一次审题的机会. 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条件又多又乱,不易分析时就激起了解决的欲望.

三、动手操作导入

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去感知直观形象的事物,形成知识的表象,动手操作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认识垂线》:

1. 两根小棒你可以摆出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摆一摆指名汇报,多媒体抽象出示四种情况.

2. 根据两线的位置给它们分类.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组汇报结果,多媒体演示第二种延长之后相交在一起的也称为相交.

3. 观察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片, 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判断属于第几种位置关系.

4. 教师揭题:认识垂线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认知导入

语文如聚沙,数学如筑塔. 在教学新知识时,要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还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案例分享:《分数的意义》

师:1棵树,1名同学都可以用1来表示(多媒体出示3个苹果)这儿有3个苹果,能用“1”来表示吗?

生齐答:能.

师: 我左看右看都是3呀. 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把这3个苹果看成“1”?

生:放在1个筐里呗.

师:大材小用了.

生:给这3个苹果画一个圈就行了. (师演示将3个苹果圈在1个圈内)

师:这样3个苹果就组成了1个整体,那么6个苹果呢?(多媒体出示6个苹果)

生:也可以看作“1”. (师:可以. )

师:还能找到几? 谁来说一说.

生:3个苹果是整体1,6个苹果不就是2吗. (演示画2个圈)

师:那么9个呢? (出示9个苹果)

生齐答:3. (师演示画3个圈)

师:这儿有12个苹果你能找到几?

生齐答:4.

师:把3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我们能找到4. 再想一想还能找到几? 你是把什么看成了1个整体?

学生交流汇报找到的数字.

师:看来我们的1个整体就是一个计量单位,有几个整体就能找到数字几. 我们数学中又把1个整体叫做单位“1”.(板书)

精心设计导入,生成课堂精彩 篇10

一、导入要联系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 有生活性。

联系学生的实际就是要依据学生心理知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来选择导入方式,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入的效能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 无论是什么导入方式, 都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以及他们能否接受和领会。要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共鸣, 使其更有意愿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中, 避免因空谈理论、高高在上而让学生敬而远之。在学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学习最重要。”部分学生回答:“只能说我们学生阶段。”“祖国最重要、感情最重要……”我及时打断了同学们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来说, 你们的回答都有道理, 但好像都不是根本上的, 而且同学们不敢说心里话。”在我的鼓动下终于有同学大声说:“钱最重要。”“好。”我大声鼓励,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真有这么神奇吗?钱是它的乳名,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一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生带着和老师真心交流的心态来学习这一课题, 主动性很高, 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了货币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要有概括性, 做到承上启下。

课堂导入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小环节, 一般两三分钟, 至多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 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所以导入要有概括性, 要精心设计, 做到短小精练、简洁有趣。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同时导入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 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采用复习导入法或问题导入法。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单刀直入, 概括上文, 衔接下文, 直接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这可能是广大教师运用最多的导入方法。要注意做到少而精, 最好能用寥寥数语, 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听课, 切忌啰唆。

三、导入要有启发性,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启发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积极思维, 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 进而从问题着手,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在学习文化创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打出如下字幕:一只憨厚的熊猫正在俘虏全世界的眼球和钱袋, 席卷之势不可阻挡, 这就是《功夫熊猫》。从2008年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 《功夫熊猫》在首个周末就收获6000万美金, 超过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票房。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拿下近2亿美元票房。6月20日“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后, 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 一周票房逼近亿元大关。但是, 这样的成功只属于梦工厂, 只属于好莱坞, 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也没有一分钱的版权费, 我们只不过被梦工厂俘虏的全球买单者而已, 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 在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之际, 在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竞争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 我们应该这么办?

同学们读着读着陷入了深思。我适时问道:“同学们, 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们该怎样去把它发扬光大呢?”由于材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这节课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主动, 甚至在不打开教材的情况下, 最后都总结出了: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学习西方,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四、导入要有直观性, 深入浅出探究问题。

直观导入法是指运用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录像等手段导入教学。运用直观手段既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具体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燃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火花,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攫取知识营养,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课前, 我留意了几个课桌抽屉里有水果的同学。“同学们, 我们开始学习新课, 刘刚同学, 请拿出你的水果。”本来几个同学注意力不集中, 我一开口, 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 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刘刚。刘刚疑虑地站了起来, 同时犹豫着把苹果拿了出来。“我让你拿水果, 谁让你拿苹果了?”不等大家回过神来, “张飞同学, 请拿出你的水果。”张飞如同刘刚般地拿出了橘子。“我让你拿水果, 谁让你拿橘子?”这时大家见我满脸的笑意, 瞬间明白过来:有的大笑, 有的讨论, 有的干脆说:“还是让老师拿出水果来吧!”我及时应答:“其实我也拿不出来, 水果是具有苹果、橘子等共性的东西,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节课同学们兴致非常高, 非常容易地理解了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而对于两者的关系, 同学们经过讨论, 最后饶有信心地总结了出来。

五、导入要有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强迫学生学习, 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但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 学习时轻松愉快, 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负担, 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导入应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中, 引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以饱满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导入方式, 也无论教师的导入设计如何精彩, 如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入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教师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枉然。例如我们可以采用自由谈话法、讲故事等, 教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同学们自由发表看法。内容不限, 可以是学生的日常活动、新闻话题、社会热点, 甚至是奇闻轶事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谈话内容, 并适时地引入主题。中外古今有许多丰富多彩、寓意深远的故事和寓言, 若能依据教学内容的意向充分地运用这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寓言来导入新课, 不仅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大的思想教育, 而且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课程意境中,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六、导入要有新颖性。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套路, 导入也不能干篇一律。具体到课堂的引入方式上, 就要求具有新颖性, 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如在教学《我国的银行》这一节内容时, 我邀请了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上课伊始, 我向学生做了介绍后便“退居二线”, 这位银行工作人员与学生开始了“教”与“学”。这种导入的方式, 以及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构思, 打破了传统思维下对教育者角色的局限, 将社会上的职业专家请上讲台, 相对于常规教学便是“奇招”, 而这种“招式”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导入有智慧课堂更精彩 篇11

自从校内组本教研活动开始以来,我们围绕每一节课都做了充分的交流,最后总结出最宝贵的一点就是一节好课一定要“先声夺人”,即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一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对于中高年段语文教学来讲,大多课文都要求我们用两课时来完成,而许多教师在讲公开课或是参加赛课时往往选择第二课时进行教学,因为教学活动的精彩设计都在这“压轴”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引入新课,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时,让学生先回想一下桂林的水有什么主要特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问学生是否想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新课继续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欲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时,要学会设置悬念,让学生进入一种充满幻想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我教学《新型玻璃》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家都见过玻璃,也都知道玻璃是很容易破碎的,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些玻璃用铁锤都不容易打碎,还有些玻璃能够让里面的人看见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人却看不见里面。这些玻璃多神奇呀!今天就来学习《新型玻璃》,看看还有哪些我们原来不了解的玻璃。

三、创设情境,轻松入课

兴趣从来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乐学、爱学。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意境优美,笔调清新。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选择文章中精美的画面,做成课件,配以音乐等声音效果,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这样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东北有三宝吗?那在哪里能找到这三宝呢?不远,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播放课件)小兴安岭春色盎然,夏景宜人,秋实丰硕,冬趣十足,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小兴安岭美在何处。

四、故事引导,自然入课

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课文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爱溜号、学习热情不高的孩子。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严监生的朋友来看望他,给他带来两条画在纸上的鱼,朋友离开时,严监生用手划了个圆圈,说:“这是一张饼,你拿着留在路上吃。同学们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我紧接着说:“对,他是个出了名的吝啬鬼,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名副其实的吝啬鬼,看看他到底吝啬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故事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陶冶情操

音乐是灵动的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启迪,让我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我常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音乐或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例如在教学《白杨》时,先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陶冶情操,然后提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从这首歌曲中,你了解到哪些關于白杨的信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近白杨树板书课题《白杨》。又如讲《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时,我为孩子们播放《坐着火车去拉萨》,结尾时播放《天路》,在歌曲的熏陶中,学生理解了课文,了解了青藏铁路的修筑过程及艰难。

精彩导入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上一篇:紧急医疗救援下一篇:技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