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导入

2024-10-20

课堂的导入(精选11篇)

课堂的导入 篇1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将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使他们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数学问题, 主动去思考与探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高中数学课堂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实物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片形式来导入新课, 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 能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中, 课前准备一些实物, 采取直观演示,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 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 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

二、热点话题、新闻事件导入法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 以此作为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时, 我这样导入:一项“抗风浪”网箱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在安徽巢湖研发成功并推广, 设计者们力求用最少的围网围成最大的空间, 当箱口面积一定时, 网箱长宽各多少时用料最少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类最值问题, 所用的知识为基本不等式。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兴趣, 即有了内驱力时, 他们才能爱学、乐学、学好;相反, 他们不感兴趣, 你不管讲得多投入, 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一开始就想办法吸引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课时, 是这样导入的:我拿着一张普通白纸, 问学生:“谁来说一说这张纸大约有多厚?讨论一阵子后, 找几名学生估计厚度, 大致统一后, 我说:同学们估计它的厚度大约为0.1毫米, 假如我把这张纸多次对折后, 它的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可能。就这样学生争论了起来。然后我再说:“认为可能的坐左边, 认为不可能的坐右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好!下面我们一起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 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不用多说, 在问题情景之下, 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 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 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 原以为富人不愿意, 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 但是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 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 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 以后每天所借的钱都比前一天多1万元;但是借钱的第一天, 穷人还1分钱, 第二天还2分钱, 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两倍, 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完后感觉挺划算, 本想定下来, 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了名的, 害怕上当受骗, 所以感到很为难。”你能帮这个穷人出个主意吗?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于是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 然后老师再导出今天的课题。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的选择生活化和趣味化。一打开课本, 就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而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学习, 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例如, 在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这一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拉紧的电线和地面、教室的日光灯管和地面;生活中也处处有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例子, 如教室内的南墙面与北墙面、前黑板面和后黑板面、天花板和地面, 本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六、实验活动导入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 提出:“用6根火柴棒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不能。”这时,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火柴棒, 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

总而言之,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并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她们处于精神注意力集中的亢奋状态, 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导入 篇2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必须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巧妙有效地导入课堂教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导入方法得当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语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下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音乐激情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五课《草原的早晨》的时候,先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师可以板书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学生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哼这首歌。欣赏完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从而导入课文,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原的早晨的。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年代比较久远,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感到生疏。对于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课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的他,是邓小平爷爷。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我国的第二代领导人是邓小平爷爷,邓小平爷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有许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他小时侯的一个故事。” 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回顾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好学的爸爸》一课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写人物的单元,我们先读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又知道了奶奶的白头发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还将看看一位好学的爸爸。” 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设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四、疑问设置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弄清问题。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学《三个小伙伴》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小朋友们知道种树时需要些什么工具呢?”我又说:“老师看见三个小伙伴去种树,可是我只看到他们扛着树,手里没什么工具,但是他们还是把树种好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种树的呀?”“请打开课文——《三个小伙伴》”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去认真学习课文。

五、解题引申法

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课题中的他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的红圈圈最多?”“他怎样得到那么多红圈圈?”……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六、名言导入法

引用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晨读》一课时,我用小黑板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七、创设情景法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形象的描述和图片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引入了大自然,引进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学生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一堂课的成功导入,需要在短短的3—5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因教学的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篇课文可设计不同的导语,以期达到最好境界。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课堂导入技能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之一,它用于上课的开始,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其主要功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达到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导入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书籍和他们的教学案例,我从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断,或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在课前导入这个细节中,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二、导入的要求

课前的导语设计内容要充实,要紧扣课文,还要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高效地接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但小学语文的新课导入同其他教学环节不同,只是教学的桥梁。对它的安排,应全盘考虑,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1、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我们应发挥自身的睿智,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创设行之有效的导入语,关注课前导入的细节,把这些细节生成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我们的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着重于渲染‚情感‛,帮助学生由表及里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可以着重于身边事,平常事,理性地唤起生活经验,去认识事物、去感知事物,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如《家乡的桥》,在学生的记忆里,家乡只有极普通的水泥桥,由‚桥‛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出家乡各种桥的名称、特点等,进而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2、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上课导入的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一点已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前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3、新课导入的设计,除了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校的设备、媒体的功能等因素作整体考虑,进行有效组合和调整。媒体的适当运用犹如‚强心剂‛,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智烧敌舰》一文,用投影仪出示阿基米德的图象,‚这样一个人,就能烧掉敌人的战舰?‛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势导入新课。

三、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1、开门见山法

教师的开场白就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现在我们一同来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4、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5、前后知识联系法

‚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指在已学过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学知识,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的使用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过渡要自然连贯,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温故‛只是手段,而‚导入‛才是目的。

如:第十册《古诗三首》都是描写春天美丽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想起了《春晓》、《咏柳》等古诗,有的学生还一口气把这几首诗背诵了下来。我因势利导,表扬好的,鼓励差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6、音乐感染法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在设计导入时要懂得‚三宜三忌‛。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这里的简约明快,不是简单敷衍,而是指抓紧课堂时间,用短短几分钟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新知探寻,不要再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因而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境界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切忌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消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宜回归本真,忌牵强附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当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时,学生才会把课堂当成‚乐园‛,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然而情境创设过于追求生动有趣,就不免会哗众取宠,牵强附会。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引领学生步入语文教学的神圣殿堂,由此而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不衰。

课堂导入的策略 篇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有助于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在此探讨小学英语导课的原则和策略。

一、导课的原则

1、导课具有针对性

英语课的导入必须具有针对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石。它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制定具体和可行的教学手段。

2、导课具有趣味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对于导课的内容的选取要新鲜有趣,形式多样,可以体现学习目标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学习能力的综合。导入的方式既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又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还要与社会活动接轨。

3、导课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导课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或通过复习、提问、回忆前面已学过的知识或借助情境对话、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获得表象,或联系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实例进行引入等。 导课一定要善于以旧引新、温故知新,对新知有启发作用。导课的内容,要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是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关联点。

4、导课具有新颖性

导课设计必须做到新颖,形式多样,倘是教师每堂课都用同一种模式的导语,既使这种模式再先进,教师的语言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亦会生厌,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导课的主要策略

1、潜移默化,渐入状态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铃响后没有马上收回心,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兴奋中,教室里会有一阵骚乱。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一分钟就开始播放一些学生学过的并且和课文有关的英文歌曲或者童谣。学生在无意识中便会跟着录音一起重复旋律,等到上课铃响的时候,他们绝大部分已经进入了上英语课的状态。教师也可安排英语科代表在课前一分钟带领学生诵读各种英文童诗童谣,用注意力迁徙的方法让学生渐进学习状态。

2、紧扣目标、巧设悬念

设疑就是设悬念,也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一些悬念,或者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和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新课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迫切心情。上课伊始,教师要结合所讲的内容把问题化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3、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在开始新的句型前,可以简单地回顾、温习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就教室里的物品单词进行一下检测,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英语课的感觉,使其感受到,我们在上的是英语课,从而快速地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

4、创设情景、媒体导入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自制卡片头饰等辅助教具,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要求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要适当玩一点儿“花样”,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

5、明确目标,激趣导入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课堂导入法,在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直接进入主题。如果每堂英语课都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会觉得很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我们要尽量灵活运用直接导入法。如上新授课时,老师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参观花展,花展里有哪些花啊?它们的英文怎么说啊?” 学生会因为好奇马上跟上你的思路

6、游戏导入,承前启后

游戏导入尤其适用于讲授儿童英语。每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上课时采用这种方法,能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精神饱满地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上课开始时,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做游戏,再导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fast—slow这对反义词时,先让学生玩一个游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出的反义词最多,如:big—small; tall—short; fat—thin等。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兴致浓厚,参与率高,课堂氛围好。既促进学生温习了旧知,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从而为讲授新的反义词奠定了基础。

以上各种导入法在应用时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同时应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如创设情境导入法和温故知新导入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是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灵活有效的方法,注意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新课导入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让英语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英语这门课。

课堂的导入 篇4

导入新课是一项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导入得当, 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应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 趣味性

课堂导入首先要注意趣味性。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 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 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可见, 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探求欲望, 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

2. 情境性

所谓情境, 指的是情景和语境。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 有其自身的特点, 那就是离不开特定的情境, 离开特定的情境, 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较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会探索、会学习、会运用。为什么不少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还是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是因为我们没有创设大量的情境去进行练习。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应考虑把它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交际情景,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3. 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 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因此, 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信息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强了, 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 能充分利用当今流行的素材, 并借助于现在的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材料越新颖, 越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越有兴趣参与, 效果也就会越好。这样就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4. 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切忌生搬硬套。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如较沉稳的班级和较活跃的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其次, 千万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 为讲授新课作好铺垫。再次, 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 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保持新鲜感, 但首要前提是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 方法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这里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 进行举例和探讨。

1. 直观导入法

如今我们早已进入信息时代, 丰富的信息资源给了教师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利用具体的实物、精美的图画或是精彩的电影片段、巧妙的课件, 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 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很好的“激趣”作用。

2. 实事导入法

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 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国内外大事或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来导入课文, 这是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导入方式。当然, 这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能灵活地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恰当应用。

3. 音乐导入法

动听的音乐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进行课文导入时, 教师可以把音乐融入到教学中去。比如在讲Unit 5 Hobbies and Interests时, 其中谈到著名的Westlife (西城男孩) 乐队, 在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播放一首Westlife的歌曲 (如Yott Rise Me Up) 进行导入, 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 并且进一步拓开话题, 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平时的兴趣爱好, 并根据个人的喜好发表看法, 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尽快接受教材中的信息。这样, 既实现了课堂导入, 又使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扩大了知识面, 还轻松地学习了不少英文歌曲。

4. 以旧带新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是如今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巴甫洛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所以, 在新课的开始, 老师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学过的知识, 通过对比或提问的方式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 以达到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 在讲到“一般过去时”的语法时, 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现在时”的复习进行导入。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语法的理解和记忆, 还能使语法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总而言之,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类型, 巧妙地进行导入, 形式不拘一格, 遵循趣味性、情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觉得英语有趣、想学。学生由“要他学”变成了“他要学”,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很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音乐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5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就尤其重要了。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富有诱导性和情感投入,实际教学中灵活选择,恰当导入,就会给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启发心智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故事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佳的方法。讲一些精而短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如在教授《大鹿》这首歌曲时,我就对他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这天清晨,有一只小兔吃完早饭正在树林里散步呢。突然远处出现了一只大灰狼,小兔连忙撒腿就跑。不远处是大鹿的家,大鹿正打开窗户享受着清晨的新鲜空气,小兔就连忙向大鹿求救:“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老狼追来了。”大鹿也很热心地请小兔进门:“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接着大鹿和小兔就在一起挽起手跳起了快乐的舞蹈,大灰狼知道没有办法抓住小兔了,就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一举两得。

二、谜语导入,激发想象

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孩子不仅好动,而且好奇。以此为契机,在教授某些歌曲时,我运用谜语引导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在寻求谜底中愉悦性情、激发情感。在教授《钟》一课中,我用生动的语言讲了一个谜面: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种类不断丰富。它替代了传统教学录音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教学情景,让教学形象变得更形象,更生动。要想使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好地运用并服务于教学,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掌握操作相关技能与使用方法,还应该掌握或初步掌握一些音乐软件的使用和音乐课件制作的常识。教师在选择使用录音带、光盘、电脑软件时,应该精心挑选,细心操作,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例如我在教《大树妈妈》一课导入新课时,伴随着《大树妈妈》音乐的响起,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大树妈妈的一个手臂像摇篮一样,轻轻地摇着沉睡的小鸟。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从而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思绪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从而顺利地将学生带入了《大树妈妈》一课的意境,在新课开始就为深情的唱好这首歌曲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四、情境导入,引起共鸣

这种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它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比如:在学习《过新年》一课时,我通过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中常见形式,在教室里挂上了红灯笼、中国结,贴起了对联等,通过创设这种与课题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并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随后我及时地抛出课题,引入新课。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成功运用情境导入法的,要视教学内容而论。

五、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授《钻山洞》一课中,我设计了游戏“钻山洞”,两个同学充当山洞,一组同学充当火车,伴随着《钻山洞》的音乐,这列火车要跟上音乐有节奏地钻过山洞,等到音乐停止的时候,还在山洞里的同学就要表演节目,并且要与充当山洞的同学交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在一遍又一遍的听赏过程中,熟悉了歌曲旋律,达到了教学目的。

音乐课堂应该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天地,是学生流连忘返的美的乐园,是最充满魅力的地方。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按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那就是美的。”导之有法,导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体验生活、感悟精神、激发力量,点燃每个孩子生命中的激情。

课堂的导入 篇6

一、“伪语文导入”现象

1.依赖多媒体手段的“假语文”课堂导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逐渐进入语文课堂, PPT几乎成了语文老师上课不可或缺的工具, 于是很多课一开始就展示缤纷的图片、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视频。这些内容与语文究竟有多大的关系, 需要深入探讨。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荷塘月色》时这样导入:播放一段“凤凰传奇”的流行金曲《荷塘月色》, 请学生猜猜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并请喜欢这首歌曲的学生谈谈此歌流行的原因。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引出所学内容, 从这点看, 这位老师的导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出课文标题的作用, 但猜歌曲的名字、谈此歌流行的原因, 最后主观地判定原因之一是因为朱自清的一篇同名散文《荷塘月色》, 引出所学内容, 与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有多大联系?恐怕唯一有联系的只是歌曲的名字和文章的名字相同。如果导入的目的只是引出这篇文章的题目, 直接把标题写在黑板上岂不更直观更能诱发学生的认知?这种“伪语文导入”, 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有可能把学生的认知引入以歌词中的意境而取代文本中的意境的歧途。此外, 图片、视频导入是当下语文课堂流行的导入形式。其实, 语文课是“语”和“文”的课堂, 不是图片观赏和影视欣赏的课堂, 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 而不是对图片和影片的热爱。当然, 这并不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使用多媒体, 而是要把它当做是课堂导入的辅助工具, 用它把学生引入“语文”的天地。

2.借“语文”之名行“伪语文”之实的课堂导入。这种导入看似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其实本质上与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例如, 一位教师教《风筝》时, 以诵读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接下来的教学流程就是“自由阅读全文, 思考下列问题”, 跟这首诗就没有什么联系了。诗是很美的, 但是引用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跟所学内容有所联系, 而以下的教学流程中几乎再没有提及这首诗。这样的导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又如一位老师在教《沁园春·长沙》[2]时, 以“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导入。虽说所学课文的标题中有长沙二字, 但是文中的“长沙”跟长沙的风土人情并没有太多联系, 显然这样导入是不恰当的, 是“伪语文导入”。

二、“真语文导入”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就必须使学生对所学习的语文材料感兴趣。同样语文课堂教学要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语文材料, 而不是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 语文课堂导入从所学文章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文章内容等方面入手, 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真语文”的, 才能体现语文课堂导入的“语文味”。

1.从课题入手导入。课题也叫做标题, 通常被称为文章的“题眼”。作为文章的“眼睛”, 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与浓缩。好的标题往往能透射文章的内容概要, 使人从“眼睛”中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 如果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导入, 那么学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全文的线索。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偶得》中提到:从课题入手, 等于牵着牛鼻子,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这样, 不会偏离教学重心, 解读课文时便一气呵成, 不会产生拖沓、冗长的感觉[4]。下面以用一位老师的教例《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位老师的导入包括: (1) 板书“圆明园”。请同学高高举起写字的手, 一起认认真真地书写课题, 老师一边解说:“圆”是“圆满无缺”的“圆”, “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后面这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一边书写“圆明园”。 (2) 读“圆明园”。要求:一起读, 再读, 大声读。 (3) 板书“的毁灭”。老师:同学们,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被英国和法国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4) 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 再读。开门见山, 读题入课,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迅速展开思考。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把一种无言的悲怆的情感融入其中, 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节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一个好的课题导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对于课题导入,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避免毫无意义的问题。问题过于肤浅, 与课文主题要揭示的主题内容联系不大, 老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

2.从作者入手导入。《孟子·万章下》写道:“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5]主张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极密切的关系,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 介绍作者能起到知人的作用, 为学生了解课文、理解文本打好基础。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这样导入: (1) 提问:在外国文学中, 三位短篇小说大师是谁?学生回答: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和俄罗斯的契诃夫。 (2) 进一步发问:请说说他们的代表作? (3) 教师介绍前两位大师写作的独特风格, 进而请同学们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小说的主要风格是什么?学生回答:夸张幽默。 (4)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

3.从写作背景入手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情况,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 理解作者的情感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许多文章的写作背景都像是有趣的小故事,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为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铺垫。例如, 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教师可结合课本注释, 或配合视听设备展现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 或请学生自己收集课堂介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揭示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是如何发展、如何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有语文味的教学就是教师要教“真语文”, 即所教内容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从文本内容入手导入新课, 就是教师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 意亦明”。教师的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让学生很快进行课文中心的探求, 教学效果显著。一位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这样导入:同学们, 在王安石眼中, 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 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 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 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这位教师联系《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 以主题“乡愁”为抓手, 提出“乡愁”之问, 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 又联系了新知识, 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从文章体裁入手导入。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渐渐淡化了体裁知识, 以致某些学生不清楚记叙文和散文有什么区别, 议论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写出来的议论文“四不像”。“真语文”要求教师注重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 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教学。同时我们也不能枯燥地讲体裁, 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文章体裁知识的讲解过渡到文章内容, 再结合文章内容讲解体裁的特点。这样既不花费太多的时间, 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还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比如教授小说, 就可以结合篇目的内容和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导入新课。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有的篇目人物形象鲜明, 有的篇目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有的篇目语言很有特色, 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特色侧重讲一个方面, 这样零存整取, 几篇课文讲完学生也基本上掌握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和必修5都有小说单元, 但是每个单元的侧重点不一样, 必修3着重欣赏人物形象, 品味小说语言, 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 教师就应该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必修5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那么教授的侧重点就是介绍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从课题、作者、写作背景、文本内容、文本体裁等入手进行语文课堂导入, 能够向学生呈现贴近生活的语文学科知识, 创造贴近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体现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当然, 体现“语文味”的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植根于教真语文, 悉心揣摩和研究真语文蕴含的真意, 就能找到符合语文学科本质的好的课堂导入方法。

摘要:要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必须从课堂导入入手, 根据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导入。本文分析了“伪语文导入”现象, 提出了“真语文导入”策略。

关键词:真语文,语文课堂导入,语文味

参考文献

[1]郭吉成.拒绝碎片化, 呼唤语文味——以《像山那样思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 2013 (12) .

[2]赵振翔.语文课堂教学应去伪存真[J].语文建设, 2013 (18) .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29.

[4]贾志敏.上公开课偶得[J].语文建设, 2013 (9) .

英语课堂的导入技巧 篇7

一、导入的方法

导入的具体方法, 受老师的授课风格、学生的具体情况、教材的教授内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影响很大。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只要教师在授课中注意积极思考, 发挥创造性, 同时不断反思和总结, 就能设计出许许多多精彩的课堂导入。

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英语教材, 还应当积极利用其他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料和辅助设施。根据上面的论述, 把导入分为两大类, 一类只用于教科书, 没有其他的辅助设施的导入;另一类则是利用了教科书以外辅助设施的导入。

(1) 使用教科书的导入法。也许在教师的印象中, 好像仅仅使用教科书, 很难设计出精彩的导入。离开了先进的教辅设施, 难道教师们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不然。《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

我认为, 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和课堂的学习内容, 如果构思得当, 不用其他的辅助设施也能设计出成功的导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认真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了解学生, 找出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导入中发挥重要作用;留心生活, 让身边的事情与教材之间建立关联。开门见山、切入话题导入法, 这种导入适用于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如体育、游戏、音乐等。特殊日期导入法, 比如春夏秋冬、生日、名人诞辰等;新闻时事导入法, 从热点话题、新闻时事、学校活动入手, 结合教材导入新课;畅想未来导入法,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他们关于这个话题就会畅所欲的需求, 使各类学生获得的教育与他们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愿望和需要, 促使学困生、中等生积极学习先进、追赶先进,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目的,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局域网式的教室中, 各层次之间、小组内部的合作学习变得频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观念。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刀切”的教法和评价手段往往只重视少数所谓的“英才”, 忽视学生差异的存在,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 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帮助每一位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正确定位, 提出不同的目标, 分别施予不同的辅导与教学, 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绩优生更能充分发挥特长, 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 真正体现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

(3)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采取分层教学也“迫使”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分析学情、研究方法、编写教案、设计问题与习题, 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检查、评价, 在教学改革中锻言;回顾过去导入法;游戏、谜语导入法;英语短剧导入法;教学环境导入法, 如利用教室的环境;随机应变导入法。

(2) 利用教科书以外辅助设施的导入法。这种导入法由于利用了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等, 相对而言直观性更加突出,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 还有视觉,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导入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按照不同的使用媒体, 可以把导入法分为以下几类:简笔画导入法、幻灯片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报纸杂志导入法、具体实物导入法、录音材料导入法、广播节目导入法、录像材料导入法、影视节目导入法、多媒体光盘资料导入法。上述多种多样的导入法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同样的一个课本, 教师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学生的英语水平、学校的教学设施等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形式的导入。有时几种导入方式可以并用, 尽最大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每个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到课堂上就是成功。

二、教师在导入时扮演的角色

(1) 组织者。导入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好的问题、图片等, 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要能够组织好学生进行学习。

(2) 启发者。当学生不明白学习内容、不知道如何回答导入中的开放性问题时, 教师适当地给以提示和启发, 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情景中去。

(3) 参与者。导入的时候, 教师要定位于平等的参与者, 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和主导者。这样容易拉近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

总之, 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用适合的导入方法。英语导入好不好, 能否烘托气氛, 引入正题, 抓住学生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意识, 对一堂课的成功影响很大。

(河南南召教师进修学校)

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 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总之, 分层教学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着教材与大纲转的被动局面,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而开放的课堂环境, 使课程形成一个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吻合、又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的教学系统, 使每个学生争取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权, 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趣味性, 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小兵.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教育理

论与实践, 2000 (1) .

[2]王静.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法[J].新课程, 2010 (4) .

[3]孙碧玉.分层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 篇8

课堂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要避免拖沓、冗长, 目的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故事、经典故事、笑话、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身边的事例等导入课堂, 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认真倾听, 进而认真思考, 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 使课堂更活跃,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习氯气之前, 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氯气的发现史:舍勒发现黑锰矿与浓盐酸加热会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他兴奋极了, 然而这种气体几乎使他窒息, 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有魔术师般的本领。此时, 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氯气的学习。再如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实心球原子模型→面包里镶嵌着瓜子的原子模型→行星原子模型→轨道模型→电子云模型) 导入原子结构的知识, 同时也展示了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过程。再如淮安化工厂氯气泄漏;日本核泄漏引发的抢购食盐事件;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 所炸之处, 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湿手拿着湿插座导致触电等生活实例和新闻报道中的事例也是很好的课堂导入内容。

二、视频导入

视频资料对人感官的刺激更全面更强烈,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网络上有许多视频资料, 我们可以收集一些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如使用酸雨对森林的破坏、对建筑的破坏视频导入环境保护;用金属的使用视频导入金属的学习。还可用新闻报道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作为课堂导入, 如由京沪高速车祸致运输液氯的罐车翻车的处理导入氯气的教学;再如用爆炸、燃烧、中毒、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等视频导入新课。

三、图片导入

图片比较容易收集, 利用一些图片导入新课更方便。如我们可以收集生活中、实验室的一些溶液的图片导入溶液的组成的教学;可以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图片导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

四、实验导入

利用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化学魔术实验导入课堂, 在新颖、多变、奇特、惊险的现象中, 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习动机。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 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 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 整堂课学生都会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如用“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序言”的教学, 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来解决, 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理想。如用“几滴水将棉花点燃”的实验导入过氧化钠的教学。学生从生活经验知道水可以用来灭火, 即使在特定条件下不能灭火水也不能点火, 为什么水能将棉花点燃呢?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们进而展开探究, 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错。

五、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形式, 主要针对之前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 并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可以用提问、练习题等方式。设计提问和练习时要考虑承上启下, 练习题也可设计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思维训练等。

六、目标导入

开门见山, 讲课前先把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说清楚,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或听讲完成, 并且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能有针对性地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能对比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

七、设疑导入

这是教师用得较多的方法, 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新奇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来。如“钠”的导入, 可设问:你见过不会沉入水下的金属吗?

课堂的导入 篇9

一、联系生活, 高效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密切联系, 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并能将所学内容进行学以致用, 这样能拉近学生与语文学习的距离,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 我再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同学的介绍导入对济南冬天的了解, 导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这样的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联系较为紧密, 非常自然、亲切。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课堂教学效果也很理想。再如,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 我先用当天的云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其观察, 再结合当天的天气, 以此寻找云和天气的关系, 这样来导入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兴致很高, 学习兴趣很好地被激发, 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二、营造气氛, 以“情”导入

初中生内心单纯, 在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 这样就需要语文教师利用这一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密切联系, 以此来营造生活氛围和情感氛围, 以“情”导入, 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事, 也可以是接受到的故事) , 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被教师的引导所感染, 被学生的讲述所感动, 这样就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对教学内容充满渴望, 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此外, 教师要注意到导入语言的设计, 尽量优美、生动, 并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营造情境, 导入课堂教学。

三、“引用”导入, 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 学习《伤仲永》一课时, 我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名言来进行导入,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导入很好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和审美情境, 以此感染学生, 在学习中和在成长历程中感染学生。如, 教学《狼》这篇课文时, 我采用成语导入新课, 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有效增添了文学情趣, 拉近学生与作品间的心理距离,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背景导入, 加深理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导入方法。如, 对于古代、外国作品等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可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 这样也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如,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 我先讲解1901年俄国的社会背景。受到当时工业危机的影响, 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沙皇统治根基受到威胁。这样高尔基在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会议上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 写出了《海燕》一文。再如, 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 我先向学生整体上介绍科举制度, 古代寒门学子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个独木桥实现“鲤鱼跃龙门”, 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范进中举之后疯癫的表现了, 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总之,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导入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 这只是一个辅助手段, 切忌理清主次。好的课堂导入是一种创造性艺术, 好的课堂导入能促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效果显著。

摘要:初中语文在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课堂导入, 正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做好新课导入就能很好地控制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 以导动情, 以导入胜, 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莉萍.导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宁德师专学报, 2007 (5) .

[2]李高峰.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探讨[G].人民教育, 2004.

[3]吕国珍.发挥导入技能, 激发学习兴趣[G].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

别样的导入,精彩的课堂 篇10

关键词:课堂导入;小学数学;导入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程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学习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这说明导入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别开生面的导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維的闸门,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呢?现将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从生活中导入

孩子,是生活中的一员,对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如果我们的导入从生活入手,那么无疑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课堂其实可以像生活那样轻松,那样有趣。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著名歌手阿宝的一次访谈节目,他在节目中谈到家乡很缺水,所以,他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就是现在在别墅中解小便也是解两次才冲一次水,正当同学们睁大眼睛,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极大兴趣的时候,我话题一转,说“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中,厕所的水箱其实是最浪费水的,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减少对每次使用水的浪费吗?”同学们一下来了兴趣,都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没有一个说对答案,我趁机说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说,有了这样的导入,难道同学们还会对这节课的学习没有兴趣吗?

二、童话故事导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一内容时,老师出示了一幅“孙悟空分桃”的故事插图并且绘声绘色讲到:“孙悟空由于打死了白骨精,被唐僧撵回了花果山,有一天,他从别处摘回来一篮子桃子,众小猴一哄而上,对桃子虎视眈眈,孙悟空说:‘今天这桃子,3个人分6个桃,怎么样?’众小猴一听,个个嘴撅得老高,都嫌少了,孙悟空又说:‘那好,就30个人分60个桃,行了吧?’众小猴还是不高兴,孙悟空见状,又想了一办法,他说到:‘这样,这样,300个人分600个桃怎么样?’这些猴子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故事讲完了,我问到:“同学们,它们为什么如此高兴呢?他们分到的桃子真的一次比一次多吗?”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顺势导入新课,这时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可见,艺术的新课导入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能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三、用动画导入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展示平台,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声、色、形、动、静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客观、声画并茂的视频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断跳动的“魔盒”,告诉学生:这个神奇的魔盒,有一个特别的功效,你输入一个数后,出来的数会发生变化,接着老师演示让学生眼见为实,再让学生说数,老师输入后,让学生再次感受魔盒的神奇,接着让学生观察输入、输出这两组数的规律,在这样妙趣横生的情景中,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序幕。

四、情景模拟导入

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模拟一些生活中的情景,把生活搬进课堂,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在教学“可能,一定”这一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在校园门口抽奖的情景图,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副早已准备好的墨镜戴上,走上讲台,手里拿着装有黄,白两种乒乓球的黑色口袋,边摇晃边吆喝着:“抽奖了,抽奖了,抽一次5角,抽到红球百元大奖等你拿!”然后叫学生上去抽奖,抽到红球奖金100。当学生抽了好几次后,我便问到利用抽奖的情况进行导入,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学生已进入我营造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

五、自制教具导入

多媒体的导入固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偶尔根据内容的特点使用一些自制教具,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我自制了几面小旗,并都贴上了五角星,看起来形似我国的国旗,让学生观察,哪些看起来不像我国的国旗,而是感觉怪怪的,当学生回答后,我这样问道:“为什么这些小旗当中,有两面看起来总是怪怪的呢?我国的国旗当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这节课的学习当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眼前一亮,而且激发学习的思维,让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总之,课堂导入要讲究实效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启迪性,起到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决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徒有其表。

课堂的导入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 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 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巩固学习效果。下面, 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 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创造教学情境,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 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 通过这段视频, 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 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 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 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 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 “什么花开似火, 什么人不怕远征难, 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 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 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 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 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 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 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因此, 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 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 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 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 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 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 如果根据教学内容, 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 可活跃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 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 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 在这一过程中, 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 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 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 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 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 如‘纸上谈兵’。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 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 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 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吊起学生的“胃口”, 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 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 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 那么, 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 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 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 不仅温习了旧知, 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 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 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 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 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 在这之后, 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 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 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通种这种方式导入, 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 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 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 2009, 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 2012, 1:148

上一篇:静脉窦血栓形成护理下一篇:光谱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