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共12篇)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 篇1
“良好的开端, 相当于成功了一半。”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自主回归课堂,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积极思考, 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益。
课堂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要避免拖沓、冗长, 目的是创设情境,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故事、经典故事、笑话、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身边的事例等导入课堂, 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使学生认真倾听, 进而认真思考, 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 使课堂更活跃,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 在学习氯气之前, 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氯气的发现史:舍勒发现黑锰矿与浓盐酸加热会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他兴奋极了, 然而这种气体几乎使他窒息, 舍勒对这种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有魔术师般的本领。此时, 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氯气的学习。再如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 (实心球原子模型→面包里镶嵌着瓜子的原子模型→行星原子模型→轨道模型→电子云模型) 导入原子结构的知识, 同时也展示了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过程。再如淮安化工厂氯气泄漏;日本核泄漏引发的抢购食盐事件;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 所炸之处, 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湿手拿着湿插座导致触电等生活实例和新闻报道中的事例也是很好的课堂导入内容。
二、视频导入
视频资料对人感官的刺激更全面更强烈,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 网络上有许多视频资料, 我们可以收集一些与本节课联系紧密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如使用酸雨对森林的破坏、对建筑的破坏视频导入环境保护;用金属的使用视频导入金属的学习。还可用新闻报道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作为课堂导入, 如由京沪高速车祸致运输液氯的罐车翻车的处理导入氯气的教学;再如用爆炸、燃烧、中毒、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等视频导入新课。
三、图片导入
图片比较容易收集, 利用一些图片导入新课更方便。如我们可以收集生活中、实验室的一些溶液的图片导入溶液的组成的教学;可以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图片导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
四、实验导入
利用趣味实验、探究实验、化学魔术实验导入课堂, 在新颖、多变、奇特、惊险的现象中, 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观察思考中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习动机。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 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 学生产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欲望, 整堂课学生都会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如用“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序言”的教学, 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来解决, 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理想。如用“几滴水将棉花点燃”的实验导入过氧化钠的教学。学生从生活经验知道水可以用来灭火, 即使在特定条件下不能灭火水也不能点火, 为什么水能将棉花点燃呢?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们进而展开探究, 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错。
五、复习导入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也是最简单的形式, 主要针对之前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 并且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可以用提问、练习题等方式。设计提问和练习时要考虑承上启下, 练习题也可设计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思维训练等。
六、目标导入
开门见山, 讲课前先把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说清楚,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或听讲完成, 并且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能有针对性地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能对比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
七、设疑导入
这是教师用得较多的方法, 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新奇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回到课堂中来。如“钠”的导入, 可设问:你见过不会沉入水下的金属吗?
教师要经常变换导入方式, 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 灵活采用恰当的导入方式, 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大脑由课初的平静状态转为积极思考, 甚至达到亢奋的状态, 不仅能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 而且整堂课中学生与老师都感觉很愉快, 课堂效率一定很高。有趣的引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启发性的引言, 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精彩的引言, 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要提高课堂效率, 必须注重课堂导入。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 篇2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简单的导课方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以及主要内容,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这样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比如,在教学“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直接将氢气的制取实验装置展示出来,将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不仅揭示了氢气的可燃性,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氢气燃烧然后产生的产物,直接进入本堂课学习的核心问题。这样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能突出课堂学习的中心,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导入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运用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实验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包括教师演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让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明了,富有趣味性,学生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将金属镁在空气中点燃时,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学生对这样新奇的化学现象充满兴趣,从银白色的镁到白色粉末,学生会带着疑问继续探究生成物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质……通过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绍化学领域中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科学成果来导入新课,在学习制碱法时,可以首先介绍侯德榜制碱法,他经过上千次试验,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这种方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这些故事能培养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激发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通过设置疑问导入
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面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渴求解决问题,急于找到答案,为自主探究提供广阔舞台。比如,在教学“盐类水解”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那么盐一定是中性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盐是中性的,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中性的,有学生说盐是碱性的,比如我们蒸馒头用的碳酸钠就是碱性的。那么,盐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有些学生对刚才提问的结论寻求验证,课堂充满研究的气氛,学生争论不休……
总之,课堂的导入是一种艺术,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导入的作用,同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导入方法,以诱发学生的探求激情,提高课堂效率,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论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的基本方式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导入;问题设置;生活实际;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的课堂导入如同经典音乐剧的序幕环节,总是能在一开始就给学生观众带来最极致的视听感官盛宴。”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初中生物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其应该具备的良好效果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设置问题实现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
通常情况下,问题是促使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产生内在探究驱动力与学习兴趣的重要依据。在疑难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会积极迸发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而这些都将推动他们自身得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该问题背后所蕴含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这一层意义展开来讲,通过在课堂导入中设置一些疑难问题不失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导入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教学“人体的呼吸”这一知识点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边说笑边吃东西时,很容易导致正在食用的食物误进入器官,这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强调“吸烟有害健康”?
冬天若是教室的门窗关闭得比较严实,一段时间之后,教室中的学生就会接连出现“打呵欠”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这样一来,就借助上述几个问题使得学生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再向学生点明:“上述问题其实都与将要学习的人体呼吸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此,便能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对这节生物课具体要学习到的知识点浓厚的探究兴趣以及求知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
任何学科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社会生活是一切学科知识的最根本来源。初中生物同样也不例外。对此,笔者认为,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用初中生所熟悉社会生活经验或者热点话题,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生物知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也能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自身对于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笔者在自身的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在教学“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这一知识点时,我就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穿插了如下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同患有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员一起聚餐时,人们通常会将该患者的碗筷单独摆放,并对其使用的餐具进行非常严格的消毒。
经仔细确认某名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之后,医生对该患者进行积极治疗;与此同时,将其进行一定时间内的单独隔离,直到传染性疾病的警报得到解除。
医院还对该患者在就诊前密切接触的人进行预防性治疗。
……
如此一来,借助这些生活实例学生就能意识到原来所学的生物知识内容同各自的现实生活实际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这既使他们坚定了认真学习生物的决心与意念,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相关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而这就很好地证明了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的积极优势与重要作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各阶段各学科中的运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其在显著优化学科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同时,无疑也为各学科的实际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初中生正处在追求新鲜事物的敏感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以及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恰当运用就很好地满足初中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与最佳化。
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中就积极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技术手段,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这一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辅设备依次为学生播放了我国当今的环境污染问题幻灯片以及相关视频。从多媒体教辅设备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我國当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也使得他们拉响心中的警报: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很明显,现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独特视觉、听觉等效果带给屏幕前的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更引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焦点话题的充分重视与关注,而这都为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节课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万事皆有法,但教无定法。相信,只要初中生物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从所教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能动地采取具体的课堂导入策略,就必定能在提升课堂导入效果的同时,真正为初中生物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切实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吴莉莉.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导入技巧[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 篇4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1]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适宜的化学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化学学习需要就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初中生有明显不同,“在形成化学学习动机方面,随着化学学习的逐步开展,学习者认识、了解化学学习具体意义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概括地、抽象地、一般地介绍意义的作用则逐步减小”。[2]
针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特点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导入”和“如何导入”是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轮完整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教学工作,我有如下一些实践体会。
1. 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引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
这要求引入知识时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且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在新授课中教师可以故事导入或直接导入,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课中用“格林太太的牙齿”这一故事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演示实验进行导入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如苏教版必修1中《离子反应》一课几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能使学生对这些现象产生兴趣,同时也明确学习目标。在复习课中则可通过学习探究等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明确提出高考考试说明相关要求的方式导入,如《盐类水解复习课》中可以分析讨论“25℃时,分别向NaCl、NH4NO3、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石蕊试液,有何现象?为什么?”明确课堂目标。
2. 课堂导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问题情境
用来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不应是随意性的,“课堂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3]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如以清晨树林中的光线导入胶体,以“酒是陈的香”这一谚语导入酯化反应,在讲合成材料时可结合热点新闻“不粘锅事件”,在讲食品添加剂时可结合“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
3. 通过导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应设计一种学生急于想解决而运用现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悬念而导入新课。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课中,以一枚锈迹斑斑的铁钉为引入,由学生说明这种现象的危害,并结合必修2中学过的知识分析原因,探讨金属的防腐措施;又如在《氯气》一课中,以漂白实验导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氯水漂白作用的真正成分;再如在《同分异构体》一课中以要求学生搭建C5H12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引入,并进一步要求思考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分析归纳过渡到新课,这也是引入新课常使用的方法。使用本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习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多样性、过度性。习题难度题量要适中,忌选择过多过难过怪的习题。否则它不但起不到自然过渡、激发求知欲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兴趣。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开门见山、实物展示、实验探究、名人轶事或化学史、社会现象及新闻材料、以旧引新等。我们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及时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新课程理念下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经验, 从导入知识、设计问题、启发思维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课堂,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等.当代教育心理学 (修定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2]刘知新, 吴俊明, 王祖浩.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化学·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论文 篇5
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非常的关键,良好的导入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能够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一个有效的促进作用,以为学生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开展学习,以使学习效果得以显著的提升。现如今,如何在小学数学这一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已经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要关注与思考的重要话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
首先,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课堂导入的作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所开展的课前导入一定要富有情趣、新颖活泼,形式上要做到灵活多样,不要总是使用同一种导入方法。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以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更好地开展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也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在开展导入之前,应先对教学内容以及课型进行有效的分析,究竟是复习课、练习课、还是新授课,从而将新知、旧知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更好地提升最终的导入效果。最后,教师所开展的课前导入也应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数学源自生活,而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数学。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有效联系,从而打破课堂的局限性,更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地加强。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探究
(一)以激趣为出发点,增强导入效果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学习上,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地增强导入效果,首先就要将激趣作为出发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前导入。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角”的知识时,如果直接地对学生说,角就是由一个端点所引发的两条射线,那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偏向于形象与直观,很难理解逻辑性较强的概念,不仅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消化知识,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因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选取两个学生以同一个点为出发点,向不同的方向走出一段距离,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猜测,那么学生就会非常容易地猜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角有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导入,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能够对学生自身的知识视野加以拓展,并使其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得以锻炼,以减少学习的乏味性与枯燥性,以使最终的导入效果与教学效果得以全面的增强。
(二)新旧知识相结合,增强导入效果
数学学科中的知识都是具有较强连贯性,以使学生在经过长期的累积之后,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其加以灵活运用。因此,在数学学习当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旧知是新知的基础与前提,而新知又是旧知的延伸及拓展。从特定的角度上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整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以将其变成连接新知与旧知间的纽带,以为学生更好地巩固旧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乘法运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导入的环节中先为学生出两道加法题,比如2+5+9和5+5+5,然后让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观察,以找出其的不同之处。在这时,一些学生就会说,前一道题中的相加数字是不同的,而后面一道题的相加数字是相同的。在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乘法运算”这一新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通过这样地导入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旧知识更好地加以复习和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消化新知识,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增强导入效果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现代手段也被逐渐地引进教育教学中,并成为教师增强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与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着较多的优势,其可以更好地渲染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目光,以为教师的教学开展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同时,其也拥有着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等特征,能够使一些枯燥、死板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鲜活,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与“圆”相关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非常平稳呢?这时学生们往往会回答因为车子的轮子是圆形的。然后教师再问,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以将其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导入新的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在易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最终的导入效果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综上所述,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使学生最终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得以全面的提升,也能够保障教师更加顺利地落实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课前导入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要将学生自身的喜好作为出发点,以更加地投其所好,增强导入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新知、旧知间的有效联系,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连贯性,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从而取得一个更加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继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2):121.
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数学教育 课堂导入 教学方法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上一节课也是如此。好的新课引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当中去,为新课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五年的数学教学中深刻感受到好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数学教学
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现根据自己这几年来的摸索和试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介绍如下,不足之处还望同仁们多多包涵,加以指导。
一、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就是把要上的课题直接讲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先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证出结论。这种教学法的好处是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二、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导入法就是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先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推到四边形的内角和,即通过画图,连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从而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求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新知识并且掌握了推导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是学生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运用旧知识得到新知识,培养学生一种以旧获新的数学思想。
三、强调式导入法
强调式导入法就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节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有理数的运算时,就讲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习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我们今天就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提高注意力和重视程度,不敢掉以轻心。这种教学法对尖子班来说课堂效果比较明显,但对普通班来说这种教学法无多大的效果。
四、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就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如在讲如何解分式方程时,可以从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进行类比导入.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有五个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那么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怎样呢?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这种教学法的好处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记忆来记类似的新知识,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很熟悉,记忆也清晰。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让学生课前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立体图形,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体图形适当地剪开,从而得到他们的平面展开图并加以总结。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问题式导入法
问题式导入法就是抓住中学生好强和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这样,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跟学生互动一下,然后说只要你们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不信咱们就试试看!请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神奇吧,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吗?通过提问故弄玄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继而趁热打铁,老师猜出的奥妙,自然而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是通过教具演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生动、直观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长方体的三视图时,可以用黑板擦或粉笔盒做教具,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角度演示,让学生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课题导入法。其实每种导入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关键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导入,创造出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为能顺利传授新知识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武友松.数学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年07期
[2]曾洪芬.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3]刘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方法初探[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导入方式 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课,导入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受到同行们的高度关注, 但是实验教学仍然是中学化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根据自己在化学实验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介绍几种效果较好的导入方式。
一、开门见山式
上课一开始, 就直入主题。如“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老师:“这节课我们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 请同学们开始操作。”在教学设计时若要想通过这种方式导入实验教学, 教师要求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做好充分的预习和准备。
这种导入方式具有简洁明快、实验课题突出、节省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学生可获得较多的实验操作时间等优点, 适用于实验器材少, 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缺点是学生走进实验室后进入实验状态迟缓、实验过程盲目、实验与教学效果较低等。
二、悬疑问题式
相当于问题式导入, 即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然后解决问题和解释问题, 进而导入实验课的学习, 这种导入方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设计的学习任务中, 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好心理准备。如“水的净化”实验课教学时,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除去水中的泥沙?学生马上回答:过滤呗!老师继续抛出问题:怎么过滤呢?学生又马上回答说用纱布过滤, 有的说用滤纸过滤。于是老师顺水推舟地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纱布和一张滤纸, 分别做过滤操作——将泥水净化。根据实验情况总结出——用纱布过滤不容易得到清澈的水, 用滤纸过滤很容易。但也有少数同学用滤纸过滤后水仍然是浑浊的, 请大家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让同学们意识到过滤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接下来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教学就十分顺利了。悬疑问题式导入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疑惑,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这样才能产生碰撞, 擦出思维的火花,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就地取材式
初三化学实验一般比较简单, 但是也有少数实验也会用到很多器材,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会对实验桌上琳琅满目的各种材料、药品等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抓住这点, 利用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入实验操作,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还可以防止学生乱用实验器材, 避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的教学, 实验桌上摆放了试管、烧杯、量筒、普通漏斗、长颈漏斗、锥形瓶、酒精灯、蒸发皿等, 大多数学生进入实验室后, 眼睛基本上就没有离开桌子上的这些化学仪器, 特别是白色的带嘴的蒸发皿和“窈窕”的长颈漏斗。于是教师故意问:“同学们对桌上的哪个器材最感兴趣?”学生:“这个!”“还有这个!”教师:“为什么呢?”学生:“没有用过。”教师接着问:“那你们用过什么呢?”学生:“这个酒精灯在生物课中用过。”于是请同学们回忆并叙述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接着引导他们了解蒸发皿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于首次实验课, 但是单一使用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不利于学生课前预习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
四、温故知新式
温故—复习旧课与知新—把握新旧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前后课的某些关联, 通过简单温习旧课而合情合理地启发并引入新课。例如, 在进行“CO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时,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装置和操作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应该怎样操作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 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氧气的知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个因素, 而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由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和密度大小决定。
历史课堂的导入原则和方式 篇8
1.导入原则
历史课堂的导入有一定的原则,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地实现导入的功效性, 否则就是哗众取宠的“花架子”、“假把式”, 即使展示的手段再华丽, 也不能使学生产生对本课内容的共鸣, 那么, 历史课堂约定俗成的原则有哪些呢?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则如下。
(1) 联系教材, 紧扣主题的有效性原则。这一点是最根本的要求, 设计课堂导入方式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 如果导入部分脱离本课主题太远或是知识展示太偏太深奥, 就会导致学生摸不着头脑, 影响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在选择导入方式和导入语时, 要尽量贴近本课的主题。
(2) 篇幅适中, 学习时间恰当的原则。导入应该是简练而生动的,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探索的状态, 篇幅不宜过长, 时间最好把握在五分钟以内, 就好比戏剧中的开场白, 要是太过冗长的话就会使下面的学习时间人为地缩水, 突出不了教材的重点。日常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 只有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贴近生活, 抓住时机, 联系现实的原则。历史学习也是在为现实服务, “以史为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目标, 特别是现代史的学习, 要接触很多时政热点, 在导入前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 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的导入照顾了学生的实际,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 过渡自然, 联系上下文的原则。生动而和谐的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师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取决于每个环节的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导入部分和课本即将展开的教学任务之间的过渡, 决定着这节课能否前后相符相承、浑然一体, 开篇的“顺畅”影响着全局。
2.导入方式
在课堂的导入方式上, 要结合每一课的具体内容设计导入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达到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下面我就导入方式多样化谈谈长期以来教学的心得。
(1) 课堂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结合历史资料的设问方式。精选的史料, 精巧的设问, 可以给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例如在讲解《内战烽火》一课时, 可以出示文字材料“蒋介石致毛泽东的电文”和图片资料“美国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或者是展示内战之前的形势视频资料, 然后以此为起点, 连续出示几个问题, 如:“通过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 抢夺胜利果实, 可以看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然后继续进行递进式的提问:“蒋介石既然已经准备发动内战, 为什么还要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你认为毛泽东应不应该去?去不去有什么分别?”通过结合材料的一系列设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激励学生的连续性思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梳理历史知识, 反馈练习, 点连成线。对于前后两课或是学习单元中相关联系的知识点, 温故而知新的提问方式可以更加轻松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也具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巩固复习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战略大决战》时, 先带领学生回顾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军事史上的壮举, 指出这次行动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性战略反攻, 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 到了1948年9月, 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时人民解放军开始发动战略大决战, 进行三大战役。这种自然而然的复习导入会给学生一种“本课在战争进程上是上一课事件的延续”的印象, 有助于学生将历史事件衔接起来掌握。
(3) 运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源, 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例如在讲文化史的时候, 这个导入方式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介绍有关“书法”、“绘画”的知识时, 不管教师如何用语言描述一幅作品的优秀和影响, 都不如展示书法或是绘画作品的实物、图片, 直观感受作品的“美”和“雅”, 不需要很多语言和很大篇幅, 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其中。另外讲解《改革开放》一课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 可以让学生收集家中过去废弃的粮票油票等实物, 从展示交流收集的“战利品”导入, 提出这些票证不再使用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4) 讲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 诵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也可以迅速把学生带进状态。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历史时, 可选的小故事就比较多, 其中包括很多学生喜爱的成语故事, 如“一鸣惊人”、“围魏救赵”、“毛遂自荐”等, 学生兴趣颇浓, 只要把握好故事的长度和时间, 这样的导入肯定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又如在教授《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可以直接带领学生朗诵《七律·长征》, 指出课题出自这首诗, 然后提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诗中出现了那些地名?三军过后中国革命的形势有什么变化?”结合诗歌引起学生的思考, 带着问题走进本课。
(5) 结合师生经验, 角色扮演、小组辩论、身临其境地导入。教师都有想把教学变为艺术的“野心”, 而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将静态变为动态, 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导入, 在使学生倾心投入的同时, 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能力的提高。这一方式要求师生高度配合, 精诚合作。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要负责活动的主题、大纲、节奏、时间的控制。例如在讲《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之前, 可以布置一个小规模的辩论, 主题为“促进古代世界文明不断融合的主要动力是和平交往还是战争征服”, 引发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带着疑问学习本课和下一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并产生对这两课内容进行比较的兴趣。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 篇9
在PEP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变得十分关键。我国大部分地区英语启蒙是从小学阶段开始, 这个阶段的学生, 除要求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等能力之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在PEP教材教学的时候, 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1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表明, 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下, 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容易激发。教师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 有利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态度, 和学生充分互动, 消除学生害羞、怕出错的心理,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及时给予口头奖励。比如在教hair、hand这两个词语时, 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 带着学生大声朗读英文单词, 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英文单词的意思。另外, 教师要有赏识教育的心态,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即使答错也要给予鼓励, 能够时不时用幽默智慧的语言鼓励学生, 发现错误并找出根源, 防止以后出现同类问题。
2 在想象中创新
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创造往往是由想象起步的,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借助各种实物、简笔画、图片等工具, 配合自己的形体语言等各种形式,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 在教Apples are sweet.Grapes are sour就完全可以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教师吃吃一口苹果, 然后装出一副特别高兴的样子, 咬一口葡萄, 则捂着脸, 装出一副被酸到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表情, 来猜测英语词语的意思,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出哪些水果是甜的, 哪些是酸的。
在练习Do you like……?Yes, I do. (No, I don't.) 句型时, 教师可以画一个动物园, 里面有各种动物。让学生们想象他们在手拉手参观动物园, 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the little panda?Yes, I do.Do you like the big bear?No, I don't.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通过学以致用, 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3 营造语言实践的情景, 在情景中创新
从年龄发展的过程来看, 孩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的小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 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正因为如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极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实践氛围, 给予学生一个这样的实践情景, 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能够获得学习的乐趣, 收获英语学习中的一些小成功, 对提升英语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帮助的。
语言教学的情景模拟, 需要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适合开展的情景模拟活动,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表演, 每个组自主选定故事情节, 然后选定不同的角色, 每一组表演的时候, 余下的学生做大众评审, 对表演优秀的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表现稍微差一些的小组, 则给予更多的口头激励。
此外, 用插图来辅助教学,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上一副简图, 并配以“What is your dream?”来启发学生。小孩子是梦想最多的群体, 学生除了要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梦想之外, 还需要问自己的同桌或邻桌, 以此传递,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 篇10
一、演示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 所以序言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它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对这门新的学科产生兴趣。上课的时候, 我以实验的方式引入新课。站在讲台上, 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白纸”贴在黑板上, 然后向“白纸”上喷一种无色的液体, 奇迹出现了, 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化学”两个字, 这神奇的现象一下把同学给吸引住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看到同学们好奇心被激发出来, 我就开始序言课授课。学生带着几分好奇, 带着几丝疑惑进行学习, 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谜语导入法
讲授新课之前, 通过小小的谜语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生在整堂课中的思维都相当活跃。例如, 在学习《空气》时, 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 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 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 没它活不久。讲《氧气》可用谜语:家就住在空气中, 排行第二像武松, 生命时刻离不开, 本领大来建奇功。在讲《水》时, 导入谜语:氢氧构成我生命, 人畜无我难生存, 江河湖泊到处是, 鱼虾与我难分离。学生猜谜, 教师小结, 这样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三、化学故事导入法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化学故事, 对激发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引入:在意大利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 洞中有屠狗妖, 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 狗却死亡, 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个究竟。一天, 他举着火把, 牵着狗走入洞内, 他发现火把燃烧有点飘忽不定, 不一会儿狗就昏倒了, 当他蹲下看过究竟时, 他也感到呼吸困难, 他抱起狗跑出山洞, 哈哈大笑, 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这样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容易理解并且记忆长久。再如, 讲《燃烧与灭火》时, 引入:有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一座古墓, 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1000多年前的一位王侯, 这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 终于推开坟墓门时, 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 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 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 惊骇之余转身逃走, 再也不敢回到墓中。几天之后, 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 赶到这里, 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 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本节课学习, 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 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 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 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 新鲜的空气涌入, 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
故事导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四、魔术导入法
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观众震惊, 给人带来疑问。同样化学课堂上运用魔术,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讲“酸碱盐性质”时, 老师表演《白纸变鲜花》魔术, 在滤纸上用稀盐酸画上花, 用稀氢氧化钠画上叶和枝, 然后向滤纸上喷洒石蕊试液, 滤纸“长出”红花、蓝叶。学生在兴奋、惊奇和不解中产生疑问, 为什么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色, 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由此魔术引导学生去探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化学中这样的魔术还有很多, 如清水变牛奶 (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 、魔棒点灯 (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 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 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 、烧不坏的手帕 (手帕上浸湿酒精点燃) 等。通过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热点导入法
所谓热点指与社会生活、生产、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的问题。学生也很感兴趣, 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在讲“一氧化碳性质”时, 这样导入:2008年12月1日晚上陕北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中学因学生取暖发生12名女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该事故造成11名学生抢救无效死亡。通过新闻的报道,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氧化碳会致使人中毒死亡, 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
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社会新闻比较多, 如有关食品方面的:食物中毒事件、假酒案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如环境方面的太湖蓝藻事件、工厂排放废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减收、酸雨灾害, 焚烧秸杆事故、液氯泄漏等。教师平时稍加关注, 将事件的内容与化学内容有机组合, 就成为课堂设置情景的素材。
六、生活实例导入法
生活中化学离学生最近, 一堂课的开始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 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 创设新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 讲“中和反应”时,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 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 涂些稀氨水或小苏打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提出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 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再在讲“NaHCO3和Na2CO3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引导学生联想馒头的制作过程, 并提出问题:小面团是怎样变成疏松多孔的馒头?为什么要用发酵粉?为什么不发酵直接加小苏打也可以做馒头?在做馒头的时候, 碱和小苏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体现了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越听疑问越多, 教师故布疑阵, 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很自然地切入正题。再如, 讲解“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 这节课是这样开始的:豆腐大家都吃过, 豆腐有用卤水做的, 也有用石膏做的。现在我手上有两块豆腐, 我不知道哪一块是用卤水做的, 哪一块是用石膏做的。那该怎么鉴别呢?我们知道卤水主要含MgCl2, 石膏是CaSO4,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验Cl-离子和SO2-4离子来鉴别它们。Cl-离子的检验我们已经学过,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SO2-4离子的检验。学生一听就对这节内容有了亲切感, 精神倍增, 兴趣昂然。
七、广告导入法
有的广告词非常优美, 妙趣横生, 可以让人经久难忘。如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 课下让学生收集有关“维生素”“钙”“铁”“锌”“硒”“氟”等广告词。上课时学生用“甜甜的, 酸酸的, 有营养味道好”, “多C多漂亮”, “高钙片水果味”……从人们喜闻乐见的广告词着手, 让人易接受, 达到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学生设计广告词,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导入的方法还很多, 如图片导入、古诗导入、歌词导入、游戏导入、纠错导入、类比导入、复习导入、化学史导入等, 可谓“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 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 要根据具体情况, 老师应紧紧的抓住趣味性、概括性、启发性, 灵活选用, 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好的化学课往往离不开艺术的导入, 新课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或只是几句话, 但它正如故事的引子,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拨动学生的心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优化导入方式 增添课堂魅力 篇11
【关键词】导入 数学 兴趣 实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在数学课上,如果不讲究导入艺术,日久必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反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把学习数学当成“苦差事”。因此,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方式有很多,在运用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以及授课目标科学地选择。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利用多媒体动画导入课堂,生动有趣,孩子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新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这一课时,播放著名数学家高斯的事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了高斯在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
二、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不服输、自我挑战的精神。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高年级的数学课上,可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景:植树节到了,小明要在自家门前小路的一边植树,小路全长100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也要植,帮小明算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当问题提出时,可能有的学生脱口而出“20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不要急于说出对与错,只需说:“自己动手动脑研究一下吧,看谁研究的结果与数学家一样,有数学家的天分。”如此一来,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猜”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通过“猜”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准备5个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分给五个学生,要求学生量出两个角的度数告诉大家,让教师与学生们比赛猜第三个角的度数。结果学生们会发现,三角形像被教师施了魔法一样,教师说多少度,就多少度。学生在多次“失败”“惊讶”之余,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猜得又快又准?”这里面肯定有奥妙。这样,学生就会自己带着疑问与渴求,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四、可采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导入新课
先复习旧知识,再将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内,既省时又省力,学生的印象还深刻。如在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整数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告诉学生小数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五、启趣谈话导入新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谈话式导入,可拉近师生关系。特别是在低年级上课前,教师可与学生“随意”地谈话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这样导入:
师:你喜欢吃什么?
生:吃水果、吃鸡蛋、吃蔬菜、吃肉……
师:你知道老师喜欢吃什么?
生:老师你喜欢吃什么?(不知道)
师:老师喜欢吃水果和肉。昨天我买了18元钱的水果和34元钱的肉,你们帮我算算一共花了多少钱?
六、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前直接向学生出示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以唤起对所学功课的有意注意。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仅仅几分钟,或许只有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完全取决于教学的气氛、对象和目标。因为,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单洁,杨戈.“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9):23-24.
[2]林芷因.“快乐的动物”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07(26):28-29.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导入方式初探 篇12
1. 活动导入, 激发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如果在教学开始时加入一些让学生能够参与的小活动, 往往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下子爱上美术课。
(1) 谜语导入。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它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所要表现内容的印象。这样的导入既有趣味性, 又突出了一个“巧”字。例如, 在教学第十一册《笔的世界》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 下同) 这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猜一条谜语:“大哥说话先喝水, 二哥说话先脱帽, 三哥说话先拿刀, 四哥说话白雪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纷纷猜是什么笔。学生了解了各种笔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开展美术教学, 学生就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了。当然, 在教学中采用谜语导入法时, 指向性要强, 应该充分为教学内容服务, 并注意难易程度和频率都要适度。
(2) 故事导入。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故事中优美的景色, 典型的人物形象, 生动的故事情节, 动人的讲述, 总能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好的故事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还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第三册《大树的故事》时,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兔子种苹果树的故事。兔子辛勤劳动, 种了一棵苹果树, 树上结了好多好多青苹果。眼看苹果成熟了, 狐狸就跑来欺侮兔子, 它说:“这树是我的!”兔子向松鼠诉苦, 松鼠说:“我有办法。”夜里, 趁狐狸睡着时, 松鼠就在苹果上洒了辣椒水, 再涂上红颜色。早上, 狐狸醒来见苹果红了, 高兴得跳起舞来:“苹果熟了, 吃苹果啦!”它摘了一篮子苹果, 然后“啊呜, 啊呜”吃起来。“呸, 呸!又辣又酸的苹果, 真不好吃!”从此, 狐狸再也不吃这棵树上的苹果啦……学生很快就进入故事情境中, 在学习绘画的同时, 还明白了“松鼠机智可赞, 小兔勤劳可贵, 狐狸狡猾可耻”的道理, 可谓一举两得。
(3) 游戏导入。游戏从来都是学生的最爱, 所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导入课题是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第五册《对印版画》这一课时, 笔者以小游戏“找不同”导入:“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 你能在一分钟内找出它们哪里不同吗?”通过让学生做这个“找不同”游戏, 让他们体会到了只有复制的东西才会一模一样, 从而引出了复制的好方法“对印”, 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对印版画”。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强化了教学的主题。这样的导入设计过渡自然, 更具人性化, 必然能为后面的新课学习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2. 形象导入, 激活思维
在学生对某种知识难以理解、对某项技能难以掌握的时候, 教师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就如同有了一把钥匙,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迅速打开理解之门。
(1) 多媒体导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自己制作课件, 运用课件中的动画、视频资料来导入教学, 效果相当显著。例如, 在教学第四册《假如我是巨人》这一课时, 笔者在播放动画片《格列佛在小人国》中的一段录像时, 问学生:“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来到了哪里?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假如你像他也是一个巨人会怎样?”精彩的动画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 给出了各种回答。学生的思路打开后,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对后面开展绘画创作也很有帮助。
值得提醒的是, 在播放视频时, 要尽量选择播放合适的音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 能使学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例如, 在教学第二册的《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 课前笔者准备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上课时, 笔者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看见红的花呀看见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学生听着听着, 也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唱着唱着, 各种色彩画面就会自然地呈现在他们的脑海里。
(2) 技法演示导入。有研究表明, 在美术教学中, 技法演示导入法最为有效。美术课从技法演示入手, 教师准确、熟练、概括性很强的笔法与纸张或者黑板结合产生的效果, 会使学生惊叹不已, 跃跃欲试。它能从上课的一开始, 就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让学生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示范作品的技法, 学生用眼睛看, 教师作语言描述, 很容易形成兴趣磁场, 磁场一旦产生, 教师便“趁热打铁”, 顺利地进行绘画知识的传授,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技能美感, 而且还能满足学生模仿、尝试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恐龙世界》这一课时, 笔者当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恐龙, 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都集中到了本人身上。通过教师直接的绘画演示,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也让他们发现了“线”的魅力。这既复习了前一课的知识, 又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头脑里一下就明白了今天的课一定与恐龙有关, 这为后面探讨恐龙的外形特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当然, 在进行技法演示时, 我同时做讲解:“这就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而古老的物种———恐龙, 同学们,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恐龙世界。”这段导语清晰、简洁,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让教学内容鲜明突出, 促使学生迅速把精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化学课堂导入的方式】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07-13
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10-08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06-02
高效的化学课堂09-12
化学自主课堂的构建10-19
化学课堂的合作学习06-01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08-09
和雅、高效的化学课堂07-12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08-26
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