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策略(精选12篇)
综合策略 篇1
高考考的不仅是学生, 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总检验。只有不断研究政治课复习备考模式, 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两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课复习备考教学和对多年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分析, 笔者逐渐探索出一些复习备考的策略。
一、近年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
1.总体稳定, 略有创新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呈现“稳定”的总体特点, 具体表现:一是命题思路依然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 着重考核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试卷的结构及题型相对稳定, 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2.着重基础, 强化主干
近年文综试题都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并且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
3.关注当前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重点和热点问题, 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生活。
二、复习备考的几点策略
1.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文科综合试题具有“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 高要求考查运用能力”的特点。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 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 越是基础的, 就越有区分度。
基础知识之所以如此重要, 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 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基础是前提, 能力是归宿, 能力的培养、形成和体现都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没有基础知识的相当熟练和掌握无法谈及能力。在文科综合复习中, 必须把基础知识复习落到实处。
纵观历年文科综合试题, 一方面突出了能力考核, 另一方面则不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好《考试大纲》中要求重点掌握的主干知识。
2.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文科综合试题考查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运用, 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并不是靠教师“包揽一切”所能达到的。在高三阶段, 文科综合各学科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环节, 高三总复习阶段比学习新课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复习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 最终由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觉悟的内化过程。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靠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验等一系列自主性活动和内化过程才能实现。因此, 教师应该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 努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学会思维, 领悟科学方法, 从而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自主复习, 包括复习课前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回顾, 搞清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课后结合教师的复习自主进行查漏补缺, 从而达到全面深入复习的效果。
3.强化基本能力训练
(1) 审题能力
通过平时的考试可以看出, 学生由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 导致审题不准或审题不清, 读不懂材料。文综选择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 可见选择题的解题至关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答题前反复研读题干的习惯, 杜绝看完试题马上动笔, 凭感觉答题的做法。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 亦即“题眼”, 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 从课到节, 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2) 学科内综合能力
在牢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更应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学科内的综合就是要正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可能考查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整理。
(3) 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简单来说, 就是怎样把理论知识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引导, 多分析, 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同时,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看书过程中, 也应多思考, 多总结。
(4) 思维能力
在高考考查的多种能力要求中, 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在复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错题库”, 总结哪种类型的题目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分析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 找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的方法。
4.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时事重点、热点问题
近年来, 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之一是不回避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些题以现实生活、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为切入点来命题, 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有关知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综合分析认识能力。
传统的时事重点、热点问题复习采用的是专题复习方式, 就是在完成了课程基本知识复习的基础上, 抽出专门的时间, 由教师梳理出一些重要的时事专题进行集中复习。这种复习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把专题本身系统化, 可以讲得比较综合, 学得比较深入。但是, 集中时间进行专题复习也有不足之处:往往容易讲得过深,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材知识的复习有脱节的现象, 打通内在逻辑联系难度加大;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进行专题整理, 往往冲击了基础知识的复习……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在复习教学中对时事热点复习进行了改革, 采用了分散渗透复习与集中专题复习相结合, 以分散渗透复习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把专题复习的优势保留了下来, 弥补了集中复习的不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分散渗透复习与集中专题复习相结合的方法, 保证了复习的时间, 不会因专题而冲击基础知识的复习, 且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从我们的经验看, 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时事重点、热点复习方法。
平时, 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政治时事方面的报刊, 如《半月谈》《政治时事报》等。这些报刊上有很多当前的时事重点和热点, 并附有评论分析, 对于学生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帮助。把知识还原到生活中, 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既使学生从政治学习中获得更多乐趣, 又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回归课本, 进行心理辅导, 鼓舞学生斗志
在最后冲刺阶段应注意回归课本, 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的每个考点, 重要概念和原理要会背, 在此基础上还应对这些考点的脉络体系梳理清楚, 画出考点间的知识网络图。在最后冲刺阶段, 很多考生把主要时间放在做练习上, 而把复习课本基础知识看成可有可无之事, 平时解题时要用到什么原理, 记不住就随手翻书, 而高考时课本不能带入考场, 没书可翻, 自然答题就不准确。
最后冲刺阶段的心理辅导也是相当必要的。克服考前和考场恐惧心理,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考场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场的基本知识, 考场的基本经验, 告诉学生如何走进考场, 如何面对第一份试卷, 如何面对难题, 特别是遇到从未见过的材料和问题, 应该如何处理。要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讲好考前的话是让学生向巅峰冲刺的重要手段。每位任课教师都来鼓舞学生, 会使学生信心倍增, 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综合策略 篇2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教材中以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得到完整的呈现,综合性学习首次正式地全面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魁力。
一、目标的确定要强调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应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用口头、书面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或感想;还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要特别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第一单元的综合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之前,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只有这样综合性学习才会有实效。一方面教材中已经有提示“……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具体的可以概括为:能运用合适的书面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能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份学生课余生活的纪录,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乐趣。而在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语文课程的目标将获得更全面的实现。
二、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一是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 的文化昧就更浓,当然,这也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
二是实践的自主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三是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中华灿烂文化”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而不是删除许多复杂的因素,把语文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进行“纯粹”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现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是自由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提示了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敢于学习。比如,了解“端午节” 的民间习俗,当然需要查看有关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渊源和相关的知识;同时可以去收集一些端午节时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照片;还可以去访问附近的老人,听他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说说端午节民间习俗的变化;还可以学着包粽子,做香袋;最后可以综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次汇报。当然,作为三年级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要注重学习活动中的感受。
四、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提供活动照片,有的了解课余活动内容,有的负责撰写简单的报告,有的进行简单的统计等。
数学综合实践思考与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 综合实践 操作 体验
“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就有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综合实践活动是每门学科必备的教学板块,如果这个学科固步自封,只能导致这个学科教学停滞不前。如果将这个学科不断扩充,沟通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拓展数学综合实践,引领学生行进在数学综合实践之旅中,让学生增加操作,丰富体验,完善经验,创新智慧,对应地,学生就能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感悟(数学)世界,提升(数学)经验,升华(师生)智慧。
一、增加操作经历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只有操作才能将书本上的数学,变成摸得着的、好玩的数学。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书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是操作的意义。操作一定要契合教学内容设计,创造操作机会,不能图多。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数学内化过程,需要教师严密设计。所谓严密,既指教学结构紧密,还指设计周全,没有疏漏,包括不遗漏任何一个操作环节,不疏忽任何一个孩子的操作。
比如六年级《数学》下册“测量物体的体积”一课,它是“圆柱和圆锥”单元后的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进一步明白“完全浸没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容器的底面积乘以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是一道基础题,很多学生对于以上公式背得可谓滚瓜烂熟,应用也得心应手。可其中的道理却只停留在“等体积变形”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为此,数学综合实践课就凸显其价值所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摸索到公式背后的秘密。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测量橡皮泥的体积。这里有的学生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将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然后测量其长宽高,进而计算出体积。接着,教师可以出示苹果、乒乓球、鸡蛋、石块,并提问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学生们在讨论中生成方法,尝试着将物体投入水中,发现有些是上浮的,有些是下沉的。教师出示一个量杯或量筒并介绍刻度的含义。由于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操作前,一定要细化测量要求——1.选择一个下沉的物体,先估一估。2.操作时,组员先分工,再合作。3.观测时,将量杯平稳地放在桌面。4.读数时,眼睛同水平面对齐,并及时记录数据。5.保持桌面和地面整洁干净。最后,小组汇报,演示操作过程,并提问:原来量杯中的水是30毫升,现在却是50毫升呢?难道多了20毫升的水吗?这里,学生们就怎么自然而然地用体积概念对此做了解释——石块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操作过程就是知识的形成过程,操作步骤环环相扣,十分紧密。同时操作过程兼顾细节,不仅囊括了科学标准的操作细节,还涉及必须的卫生细节,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丰富体验感悟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数学栖息到生活中,学生也才能感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中体验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在二年级上册的《有趣的七巧板》中玩转祖先发明的游戏,在六年级下册的《测量物体的体积》中体验了实验的魅力……以上提及的课例,涉及了众多体验,包括职业的体验、生活的体验、娱乐的体验、实验的体验等,这些体验犹如一泉活水,学生们游弋其间,快乐且自在地学习、收获。
数学除了和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其他学科有关联。通过体验,数学可以自由跨越各学科,在美术、音乐中闪烁着数学美,在科学、品社中闪烁着智慧美……这些都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完善经验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经验。只有不断完善经验,活动才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同时,经验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为以后的活动埋下成功的种子。这里的经验,包括操作的经验、合作的经验、生活的经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
比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大树有多高》中,学生们明白实物与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但会忽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故意将短竹竿全部投影在墙上,让他们分别测量实物和影长,引导他们发现墙上的影长同实物是等比例关系。失败的经验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之所以出错,说明错误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教师不能仅以纠正为目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种错误,提升学生收获成功的经验。
其他的经验,如合作的经验,可以在PPT中初步呈现角色、分工的任务,还可以在合作后,让小组组长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分组、操作及处理细节等相关经验。这些都是经验的完善与提升。无论什么经验,都有其可以完善的地方,抓住契机,完善的不仅是经验,还完善、提升了个人素养。
四、升华创新智慧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智慧,只有不断创新智慧,教和学才更加高效。学生需要智慧,教师也需要智慧。只有教师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创新了智慧,孩子的智慧才能得以提高、发挥。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面积的变化》一课中,对于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猜想,再验证。有的孩子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有的孩子用比一比的方法,无论什么方法都充满智慧。在初步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而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在此问题引导下,学生分别对三角形、正方形、圆作验证。此间的策略精彩纷呈,有画图、计算、列表,经过两个活动验证,归纳得出结论。教材上的探究止于此,然而,教师是否可以进一步启迪孩子思维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可以将平面图形的面积变化推广到立体图形的体积变化中……然而这些创新,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激发。只有这样,学生们的智慧才能得以开发。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增加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经历;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使其在体验中感悟;共同完善经验,在经验中提升;共同创新智慧,在智慧中升华。
参考文献:
[1]于晓松.善于探索,勇于实践——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2]赵万文.让综合实践活动因“实践”而精彩[J].江苏教育, 2014,(05).◆(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综合策略 篇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意义有明确的表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是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两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联系:(1)两者都注重把科学、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2)语文学科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3)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缺乏整合而造成了诸多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活动的主题内容重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属不同的学科,各自按照自己的课程编排思路设计活动主题,有些主题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造成学习内容重复,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
二是实施活动的渠道分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有自己的课程实施时间、独立的实施渠道和实施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板块,主要是依托语文课程学习这一渠道进行实施。这样两者的实施渠道呈现“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进而更有效地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笔者阐述自己如下的看法。
二、整合的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整合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某些主题有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等特点,无论是时间还是操作,这无疑都给教师们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家乡环境”这个主题,美术课、音乐课、品德与生活课、科学课甚至数学课都有可能涉及,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到深刻和透彻。这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资源整合意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把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的实施策略。这样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创新语文学习理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防止教学时主题的重复,同时也为了促使各学科教学形成合力,各学科教师应增强课程整合意识,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例如,学期起始阶段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师要进行共同备课,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否有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然后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确立各自教学的侧重点,同时切入,联合突破,这样就能把综合性学习开展得更深更透。
2.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将有效地促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一般情况下,传统科目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课堂中的某个问题并按座位就近组合而展开小组合作。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看,学生可自主选择设计学习方案,其结果呈现方式也丰富多彩,如调查报告、展示、表演等,所以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远远满足不了综合性学习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故而分组前,需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兴趣、能力倾向等因素的不同进行搭配分工,在合作过程中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借鉴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主题为“中外童话”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整理好装订成册。教师可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让擅长写的学生写序,擅长绘画的学生插图,书写漂亮的学生负责封面设计……这样一来,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由于各小组的实力相当,因而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才有了可比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有水平,学习效能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 转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为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活动效果也难以考察,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活动开展往往只是走过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是依据“注重过程”“全面评价”“尊重多元”等思路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适当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评价表从内容、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无疑给综合性学习注入了活力。
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说明:此表采用星级评价方式,评价为一般的给予★,评价为比较好的给予★★,评价为优秀的给予★★★。“我想说”为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反思,还可以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本次活动写写评语,总评分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尝试的。教师应好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断深入。
综合策略 篇5
“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活动课型。你一定对这个活动课型很感兴趣吧!进入本章节你会发现:这个领域我们既熟悉又陌生,通过学习,你不仅能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还能借鉴并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为你今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我们需要学习理解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解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
综合性学习评价 我们需要阅读借鉴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综合性学习”教学指导及教学案例 我们需要实践
怎样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
怎样评价“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课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实践性的体现,也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教学时我们应根据什么来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怎样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综合化
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时,既要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又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活动的多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某实验区的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了课文《黄河魂》后,开展了“我爱你,黄河”的系列活动。1.学生搜集描写黄河的词语、诗、词、歌、文、图、音像等信息,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文、歌等,让学生读,背,唱。2.组织学生到黄河边活动,并拍摄录像。3.在语文活动课上,展示前两个活动成果。活动课通过“走近黄河(展示信息)———畅游黄河(初步运用信息)———依恋黄河(综合运用信息)———赞美黄河(创造信息)”这几步进行。4.总结拓展,小组合作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丰富了有关黄河的语言积累,培养了搜集、处理、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了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激发了学生爱黄河、爱家乡、爱中华的情感。活动中,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内容主题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学习活动。它以学习语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形成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听说能力)为主要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或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展开学习。但自主绝不等于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并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统率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富有成效。如有位教师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后,在全班举办了“安徒生童话周”。活动设计如下:
1.向全班学生征集本次主题活动的会标和吉祥物,由学生从候选作品中投票决定。2.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了解安徒生生平、创作经历和作品。3.邀请童话作家到班级举行讲座,接受小记者采访。4.教师上童话赏析课。5.在班内举办“故事会”、“朗诵会”、“表演赛”等活动。评选“故事大王”、“朗诵能手”,开展“安徒生童话续编大奖赛”,评选出“童话大王”。6.汇报表彰会。各小组将前阶段的活动成果作一个展示。可以以故事、表演剧、朗诵、歌舞等形式汇报,也可以以小报、班级童话集、读书心得等形式展示,最后老师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彰。这样的主题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极受欢迎。
三、形式多样化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地点不限于课堂,不限于校内,时间不限于40分钟。形式的多样化是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形式越多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就越宽广,受到的语文教育就越全面,学习的兴奋点就越多,学习动机也越强。但是,形式的多样化不等于形式化,最重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常见的语文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竞赛型
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大小,如谁是儿歌王、成语大串联、歇后语大奖赛、格言警句大家背、古诗中找春天、小小朗诵会、寓言故事新编、名句接龙、小小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长文速读赛等等。语文竞赛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语文。
2.表演型
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了《小露珠》、《半截蜡烛》等课文后,可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
3.游戏型
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学了苏教版的《黄山奇松》、《烟台的海》、《九寨沟》、《庐山云雾》等精美的课文后,师生可一起设计小导游的游戏,请一名学生当导游,其余的学生做游客。导游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给大家介绍。游客可随时向导游提问,还可以设计词语接力、开火车、找朋友、猜字游戏、语文大冲浪等游戏。
4.辩论型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可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在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时唇枪舌战,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赏析型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如学完苏教版第十册《望月》一课后,有位教师发现学生对其中描写月色美的一段课文特别感兴趣。于是,就让同学们去搜集名家对月色的描写。学生们找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春》、峻青的《老水牛爷爷》等名篇的片断,老师特地增加了一节欣赏课。课上,同学们有滋有味地读片断,争先恐后地谈感受,还配上音乐、图画进行欣赏,有的还争着做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背。当学生情难自抑时,老师又让学生动笔随意写点儿什么,各种描述或赞美月亮的句子从同学们笔端徐徐流淌出来,清新自如,引人入胜。
6.综合型
即把比赛、表演、游戏、调查、汇报等各种形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上一堂综合课,如前面所例举的《我爱你,黄河》就是一堂综合型的语文活动课。学完《草原》,有的老师设计了《走进草原》,学了《恐龙》,设计了《我知道的恐龙》等语文综合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调研型、故事型、演讲型、讨论型、操作型、阅读型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生的喜好、课文涉及的内容挑选合适的形式展开活动。
四、过程活动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通过看、听、说、议、诵、赞、辩、唱、跳、画、拼、摆、量、剪等多种形式,在做中学,动中悟,教、学、做合一,使语文训练实而见活,动而有序,真正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从而摆脱课堂教学惯用的讲解、提问等手段,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如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可一边指导学生诵读,一边启发想象,引导学生给诗配画,再借画读诗。《快乐的节日》课文的学习,可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唱一唱,让学生获得更直接、更生动的感悟。
五、活动开放化
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学生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时要注意:
1.学习内容的开放
要求教师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2.学习方式的开放
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语文学习单一的授受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倡导体验式、感悟式学习,倡导综合性、实践性学习等。
3.学习空间的开放
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4.学习结果的开放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具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诗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活动得出的结论要具多样性,既可以得出统一认识,也可以保留多种意见,既可以形成完整结论,也可以留有一块“空白”。
5.师生关系的开放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要视活动的需要而定。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和问题求解阶段;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一、活动的准备阶段
首先要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综合性学习主题或课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这种“内需”可能是自发的,更多情况下需要教师诱导引发。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种版本的语文实验教科书在板块设计中都专门列项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教师要切实利用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能力、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
2.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就有多丰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家庭生活语文化,学校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学段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中高年级可考虑这样一些选题: 为班级策划一次春游活动。要考虑好春游的路线、地点、交通工具、组织管理、费用开支以及开展哪些活动等。写一份春游活动方案,先在小组开展交流评比,再择优向全班推荐。阅读《西游记》原著,在班级讨论会上,谈谈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先写发言稿,然后参加讨论。也可以召开一次《西游记》故事会,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断。给大地一些绿色,为家园增添一片亮丽。你觉得校园、社区或者城镇绿化还存在哪些不足,你的建议和方案是什么?请你绘制一幅图或写一份建议书,递交有关部门。
过新年时,你们收到了压岁钱吧,自己设计一份调查表(例如来源、金额、用途等等),在班内或学校作一次调查,对这份调查,就你的看法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二、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对问题进行理解,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线索,建立综合性学习小组,讨论具体研究的思路和措施。为此,教师可提供适当的知识背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习情绪,诱发探索动机。
如有个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周昱同学的父亲经营着一个贸易公司,他常常看到父亲到银行取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有了这样的疑问:银行不是造币机构,它的钱从何而来?于是他决定对“银行利润从哪里来”进行研究。
确定了研究课题,周昱请教了老师,咨询了爸爸,制订了研究方案。
三、实践体验、问题求解阶段
这一阶段是综合学习的关键。当学生明确问题、进入问题情境之后,便要进入探索实践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为解决问题搜集、筛选信息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并实施直至检验结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活动等。实践体 验、问题求解的过程是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的过程,更是加强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这个阶段中,不要单纯追求问题解决的结果,有的问题也无需得到最终结果,即使有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也并不意味着学习失败。但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注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全员参与。
如上面案例中周昱同学明确问题后,他制订的研究方案是: 采访提纲1(采访对象:银行一负责人)1.银行属于哪种单位?
2.银行的客户分哪几种?银行分别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 3.银行的收入有哪些?开支有哪些? 4.银行会不会亏损?倒闭? 采访提纲2(采访对象:隔壁邻居)1.你与银行打过交道吗? 2.银行能为你提供哪些服务? 3.银行为你提供服务后获得什么收益? 采访提纲3(采访对象:父亲公司的财务科长)1.银行为公司提供了哪些服务? 2.资金通过银行往来有什么好处? 3.银行为公司提供服务,获取哪些收益?
经过了多次采访,周昱同学基本上解开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他就把这次调查访问的结果制成了一张表格,还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四、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取得的学习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和发表。成果呈现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书面形式呈现,也可以运用口头表达形式,可以是讨论、辩论、演讲、演示、表演等形式,也可以办展览,搞竞赛,出墙报,编刊物,制网页等。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阶段,也是学习成果分享阶段,还是互相评价、自我反思阶段,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可以说,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周昱同学在总结中是这样写的:银行利润从哪里来? 我的观点:银行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和无处不在的网点,吸纳储户,筹措资金,银行员工充分发挥其智慧,将资本充分地运作,赚取息差和汇差,通过中介服务,收取服务费。这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加强管理,降低运作成本,扩展业务,增加服务收入,合理调整存款结构,代理收缴各种行业规费,如电话费、水电费等,从中收取劳务费,同时吸纳资金。办理各种汇票,发行国债、债券的费用,开展咨询业务,收取信息费等,这也是银行利润的来源之一。
因此我的结论是:
1.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息差。
2.代收费用(如有线电视费、电话费)的手续费。3.加强管理,降低运作成本。4.汇率差。
5.积极吸纳储户,及时放贷,加快资金运转。
以上几方面的总和减去银行运作成本,即为银行的利润。反思:
以前我觉得银行利润是从存户的钱里拿的,现在经过调查采访我知道了银行利润的产生还有一些知识和风险呢!我明白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像“银行利润是从储户的钱里拿的”那么简单,因而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了解,不要人云亦云。
———转摘自《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 戴晓娥
“银行利润从哪里来”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周昱同学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访谈解决问题,了解到相关的知识,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最后在总结中既得出了问题的结论,又获得了体会,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是有效的。
案例:
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设计
———从《草船借箭》引开去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心小学 韦幼愿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三、教学过程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能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 才华展示 脑力冲浪 成语 歇后语 讲故事 朗读 表演 写一写 评一评 开心一刻 三国主题歌 诗词鉴赏 三国地图 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
1.成语:(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
(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2)你能讲出其他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
(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歇后语:(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等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C.【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开心一刻】
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他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他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点 评】
这个课例是教师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设计的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因此教师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设计了语文综合活动课。这节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阅读材料: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用好祖国文字
一、学生搜集平时作业中的错别字和学校附近商店的广告牌上、各单位宣传栏里的错别字和繁(简)体字,搜集有关汉字的知识材料。
二、举行一次有关汉字知识的交流会,让学生将各自搜集来的有关汉字的知识说给同学们听,具体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a.汉字的来历。b.汉字的演变。
c.汉字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的作用。d.“一字之差”的故事。
三、将搜集到的错别字和繁(简)体字向全班展示,再分小组进行改正。1.纠正错别字,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该怎样改正。
2.指出繁(简)体字给读者带来的不便,并找出他们的常用字体。3.将纠正后的生字与原错别字进行比较,分析一下造成错别字的原因。
4.根据出现错别字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出易出现错别字的几大类型,以警示其他同学。
四、分小组深入到出现错别字和繁(简)体字的地方进行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写成调查报告,并在全班开一个调查报告评比会。
注意事项:
1.在搜集有关汉字的知识资料时,要指导学生根据 a—d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找,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课外进行的调查活动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3.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摘自《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第7—8期
这个活动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哪些原则?你读后受到哪些启发?请将你的想法写在空白处: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说导”策略 篇6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说导”跟其他学科的“说课”是大不一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说导”是以口头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借助多媒体手段把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概括、简洁完整地解说,而且解说更多的是活动的组织、指导、评价以及活动设计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因其是实践性的活动课程,不仅要阐述主题活动的背景和目标,还应解说活动的过程和指导、活动的效果和反思。本文将以“‘限塑与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的“说导”为例,围绕活动背景和目标、活动过程和指导、活动效果和反思等要素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说导”做些粗浅思考和建议。
一、说说活动的背景和目标,力求把握活动方向
每一个活动主题,都蕴含着深刻的活动背景和丰富的活动目标。细致阐述活动背景和目标,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主题活动的方向。因此,“说导”首先就应围绕着主题活动的背景和活动中所包含的教育目标来展开。
活动背景主要用以回答为什么生成这个活动主题,因而,在“说导”中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起因和经过,简要分析主题活动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本来源于自然、社会,因而活动背景主要也是交待本活动主题所折射出的自然渊源的文化底蕴与学校教育之间内涵的自然关联,或者是主题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关系。当然,由于每个活动主题所蕴含的内涵不同,因而其教育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项目设计类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查访问类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题探究类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研究能力,社会实践类的主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活动目标是活动设计的基础,也是检验活动效度的依据,是“说导”的起点和终点。因此在“说导”中应针对具体的活动主题,说出活动规划设计中的预计培养目标,说出学生实践体验中能达成的培养目标。活动目标一般以三维目标的形式呈现,要特别注意目标设计语言的表述方式,要注意把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在说活动目标时,最好具体而集中,太过大而宽泛的活动目标往往会让整个“说导”失去方向感。
【实践案例】“‘限塑与我们的生活”说导中的“活动背景和目标”内容
2013年,我校以打造绿色校园为契机,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号召全校各班根据本班实际开展环保主题的活动。于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聊起了这个话题,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到了雾霾问题,提到了河水污染,最后说到了平时不起眼的塑料袋上。是啊,从2008年6月1日起至今,国务院出台“限塑令”已经6年。这6年来,塑料袋真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了吗?它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学生纷纷表示想要通过调查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于是环保综合实践活动“‘限塑与我们的生活”应运而生。为此,教师设计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保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2)了解环保袋的材质、品种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环保袋的设计与制作,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
(2)会正确使用几种常见的方法,会用统计图表呈现调查结果。
3.情感与体验:
(1)体会环保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萌发参与环保袋的设计与制作的热情。
(2)能反思改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将环保行动付诸实施。
二、说说活动的过程和指导,努力体现教师智慧
顾名思义,“说导”必须落实在“导”字上,重点对“何时导、何处导、何人导、怎么导、为何导”进行必要的阐述。因此,“说说活动的过程和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说导”的核心部分,反映了指导教师设计、指导、实施主题活动的智慧和水平。
对于课程理念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说导”者能够脱颖而出的前提基础。在“说导”过程中,我们不能说着说着,把教师的指导行为说没了,变成了学生的成果展示;或者把学生的实践行为说丢了,只说教师怎么做;或者仅仅说清了教师做了什么,而没说清为什么这样做。这就告诉我们,在“说导”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和思考,要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当然,我们还要学会对活动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过程性的做法,大家都知道的流程可简略;而那些多次尝试才成功的与众不同的指导方法,或者对指导行为的反思和对指导经验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导行为的改进设计,才更具有借鉴价值,更应多说说。
总之,这一环节的“说导”注意基本流程要说清楚;主要的内容要重点说;亮点、特色内容,最能展现教师指导水平的内容要突出说。要敢于亮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课程理念,诠释教学思想,体现指导能力,展示个人才华。
【实践案例】“‘限塑与我们的生活”说导材料中的“过程与指导”内容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本次主题活动。教师事先规划了活动流程,拟订了相应的指导策略。本次活动的具体流程如下:活动定向阶段;制订方案阶段;活动实践阶段;总结评价阶段(课件出示活动流程图)。
在厘清本次主题活动的4个活动阶段及学生的任务之后,根据以往开展同类活动的经验,制订了本次主题活动具体操作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定向阶段
设计观察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
1.课前,教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
2.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形成研究的课题或项目。
学生通过事先对超市、菜场的塑料袋、环保袋使用情况的观察,已经有了初步想法和想要了解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往往是零星的、不系统的。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请学生交流观察记录表时,着重交流进一步想要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一种集体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进行积极的思辨,帮助他们明确活动方向和目的。最终学生将所提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整理、归纳,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研究项目:
①课题探究类:《“限塑令”推行的难点及解决建议》
②设计制作类:《环保袋的设计与制作》
(二)制订方案阶段
学生在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组建小组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着重从研究目的、步骤、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周密的策划,为下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1.引导学生进行“接力循环式”讨论,提炼出本组最优的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环保袋设计时,教师发现有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与之相反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抢着说、太会说,结果小组讨论成了“一言堂”“独角戏”,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设计了讨论记录表和方案计划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要提供一条研究、设计的“点子”以组内成员的发言次数和意见被采纳的数量来作为衡量学生的表现。
2.指导学生开展 “自主质疑式”的修改 ,进一步优化活动方案。
在研究方案初步形成后,学生往往跳不出自己思维的瓶颈,此时,其他小组的成员却往往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清问题的核心,因此,在初稿形成后,教师在全班范围开展自主质疑,对研究方案或设计方案逐个进行质疑讨论,使小组有机会不断进行完善。
(三)活动实践阶段
1.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产生最佳实施建议。
开始实践时,很多具体的问题是在活动准备时未必能考虑周到的,因此,在出现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时,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就是指导学生很好地调整实践行动的方法。
2.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比对,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三副眼镜法”研讨,从三个正、反、细微不同的角度对方案进行审视,筛选最优设计。
(四)总结评价阶段
本次活动的成果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们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后所产生的,其学习成果往往是个性化的、生动的。因此,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活动成果的完整度,更需要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研究成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作品与设计之间的完成度。
1.引导学生进行整理、筛选活动成果,进行合理呈现(举行成果展示系列活动)。
2.确立以多元的评价标准,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阐述多元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设计“亮起我的小星星”评价表、展览式评价、成果展示评分标准)。
三、说说活动的效果和反思,全面呈现活动成效
学生在活动中到底收获了什么?教师的指导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说说活动的效果和反思”这一环节来生动体现。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感言,借助图片、视频等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说明学生在活动中的变化和感悟,在实践中的生成与发展,反映活动的真实效果。同时,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素质的原因,在对每一个主题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一些指导失误,因此述说活动指导后的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自身成长。一般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说明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活动生成的调控指导,在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中反思活动设计的创新改进等。
【实践案例】“‘限塑与我们的生活”说导材料中的“效果与反思”内容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
在主题活动实施后,教师对参与活动的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共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有热情的原因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能学到传统学科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更容易发挥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也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存在并不是学校和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得到活动对象——学生的认可,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发展得更好。
2.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思辨、质疑的能力。
本次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设和展开的,学生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也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指导,因此大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从生活、社会中不断汲取经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的锻炼中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深深地明白,综合实践之路上有感动,有惊喜,有收获,更有思索,同时教师也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还要求我们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或是一个热情的点拨者和激励者,我们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形成再设计的愿望,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循环。
总而言之,“说导”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活动照片、录像展开,力求“说导”的真实性;“说导”还应体现对活动目标和内容的适切性研究,体现活动指导方法的可操作性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体现活动评价的激励调控作用,力求“说导”的有效性;“说导”更要理念先进、内容翔实、事例典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达准确,力求“说导”的先进性。只要我们在“说导”过程中善于把握这些特性,我们的“说导”活动便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组综合评价管理班级策略 篇7
结合学校的各项要求, 制定班级学习小组评价表, 通过量化的打分, 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习小组;综合每周的评比结果, 评选出学期优秀学习小组;并将班级学习小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结合——只有优秀学习小组的成员才有获评学校及区内个人荣誉的资格——以此来促进团队的进步。
【微创新背景】
2012年, 重庆市第三十九中学校成为南岸区实验学校以来,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小组建设工作。令人苦恼的是, 虽然改变了学生的座位方式, 但共同学习, 互相促进的积极的小组氛围却没有形成;老师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制定了小组评价量表, 但学习小组综合评价结果的运用却令人尴尬。我意识到, 在依然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升学依据情况下, 小组综合评价不可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
如何让小组综合评价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益, 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联想到学校对教师评职评优的量化考核, 我忽然想到, 运用类似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优评先是否也可以打破以前单一的成绩标准而运用班级小组评价的结果呢。我决定在自己的班上先试一试。
【微创新实施】
1.按照公平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为了保证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在划分学习小组的时候, 我将全班同学分为ABCD四个层次, 每组各出一个人组成新的小组。各小组有一名专门的计分员。为防止在分数记录上的徇私现象, 我们规定错组计分:即第2组记第1组, 第3组记第2组……以此类推。
2.学习学校班级各项规章, 确定小组综合考核内容。小组划分好之后, 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德育处对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班级规章制度, 师生共同选定了作业、课堂、纪律、两操、清洁五个方面作为考核内容。比较详细的规定了扣分原则。
2.量化小组综合评价的内容。以100分为基准分, 每周刷新, 每周评比, 并公示评比结果;以四周的平均分作为每月的最终得分, 每周评选出5个优秀学习小组。但如果小组的月总分低于90分, 就取消资格。
(1) 作业:没完成作业 (包括做了没带的情况) 一次扣3分;作业完成了一些但没做全的一次扣2分;作业潦草被教师点名批评一次的扣一分。作业得到A+一次的可以加1分, 作文或作业当做全班范例的一次加2分。
(2) 课堂:课堂上因为当堂课的表现被老师点名批评的一次扣1分, 被老师点名表扬一次的加1分。
纪律:带小食品到教学大楼内扣一分;在操场有翻越栏杆等不文明行为的一次扣2分;迟到早退的一次扣一分;违反学校纪律被德育处点名的一次扣5分。
(3) 两操: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中被学校督导检查员查到做操不认真的一次扣2分。
(5) 清洁:大扫除班级清洁得分低于全年级前三位的小组, 全体组员每人扣1分;小扫除班主任检查不合格的, 全体组员每人扣1分;清洁保持不好, 被班主任检查到座位边有垃圾的每次扣1分。
(6) 加分在学校各种集体活动中为班级争光的同学每人每次视荣誉大小加3、2、1分不等。
4.制作小组综合评价表。确定了考核内容和考核分值后, 全班同学一起制定了小组综合评价表, 正式张贴在教室内。每周由班长将本周小组总得分填在表格上进行公示。
5.评价结果运用。每学期期末, 小组计分册与家长见面, 让家长明确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每月评比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扬, 期末评出5个优秀学习小组及优秀学习小组长。市、区以及区内各项学生荣誉评比均在本期优秀学习小组的成员内产生。
【微创新成效】
1.宣传了学校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管理制度, 尽快知道在学校哪些事情能做, 哪些事情不能做,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2.提高了班级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运用小组综合评价管理班级以前, 班主任很累:因为班上的任何事情班干部都要来请示该怎么处理发生的事情。甚至有许多问题班主任没发现就得不到处理。班级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
3.提高了小组的凝聚力。小组综合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个人表现和小组成绩结合起来,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督促, 互相帮助的行为明显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积极进取的劲头更足了。
积极情绪复原综合策略探析 篇8
1. 积极的预防策略
相对传统心理预防策略, 积极的预防策略不但使个体能够提高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 同时还让个体能够看到负性事件中的积极面, 并且从中获得成长。积极的预防策略并不是对传统心理预防策略的否定, 而是深入和发展:一要由表层式预防深化到深层式预防。深层的预防不仅仅需要对积极情绪受损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更需要对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来源、功能、危害性以及所蕴含的积极面等多方面因素予以掌握。深层的预防策略能够使个体从盲目的消极中走出来, 建立全面系统应对消极的积极图式, 更为积极乐观地看待和接受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二要由应对式预防深化为成长式预防。成长式积极预防策略指不但能帮助个体掌握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 同时能够引导个体了解创伤后能够获得的成长状态的策略。成长策略给个体带来的积极状态包括对生命的更加珍惜、个人优势的提高、新的可能性和新机遇、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领悟。这样的预防策略不但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有效处理负性情绪, 而且在平时就能保持积极的生活工作状态, 在负性事件中能够获得更为积极的成长。三要由承受式预防深化为悦纳式预防。无论是利用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高空训练项目, 还是利用演练模拟现实条件锤炼个体, 其侧重点都是通过长期暴露在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中, 使其不断提高负性情绪耐受性。但实际上, 主张接纳的积极预防策略反而能有效提高个体在负性情绪下的表现。通过挖掘灾难事故背后的积极因素, 寻找并分享负性情绪影响下的收获, 能够让个体体会到挫折和创伤后更加坚强的个性和更为深化的人生原则。愉快接纳负性情绪能够让个体即使身处负性事件, 体验到负性情绪, 也不至于全身心被困其中, 而是能够保持高水准的工作生活效能。
2. 实时的抗击策略
即使采取了预防策略,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影响下, 个体还是会陷入到负性情绪的漩涡之中。此时阻断积极情绪受损的进程, 对于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实时抗击的第一步就是深入察觉。首先解除对某几件事情的刻意关注, 从反复的沉思中释放出来, 然后将注意力转而投向目前状况的全貌, 避免因缺乏系统体察而陷入到深层的负面情绪纠缠之中。通过暂时搁置评判标准, 把注意力转向当前事物的本来面目, 使个体从“担忧”“厌倦”等不良感觉中抽身出来, 单纯地体验事物, 解决问题。实时抗击的第二步要做到善待问题。在觉察到负性情绪带来的身心体验之后, 尝试以善意、充满好奇的姿态来替代习惯性的回避和对抗;承认负性情绪客观存在的现实, 同时承担其带给我们的身心体验, 给其一个安全的空间, 做到即使负性情绪存在, 也能包容它, 并和它和谐共处。实时抗击的第三步是优势应对。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品格突出优势, 发现和运用自身的品格优势, 是应对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品格优势既可以通过特定测验予以检验, 也可以通过回顾“典型事件”来分析得出。品格优势的运用受到自知力的影响, 因此只有被自身发现并得到认同的品格优势才能在应对消极情绪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发掘自身的品格优势, 感受其在日常事件中带来的有效作用, 并内化为一种应对程序, 就能使个体在遭遇到负性事件时, 快速组织和运用自身的品格优势, 产生应对消极情绪的力量。
3. 互动的恢复策略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策略 篇9
供电企业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行业, 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 是保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供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为推进供电企业逐步向开放化、社会化演变, 应持续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为此, 供电企业需持续加强综合计划管理, 把企业经营管理各项工作均纳入目标管理, 进而进一步加强企业执行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1. 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
综合计划管理, 是对项目储备、计划编制、计划执行与调整、评价考核等过程的管理。通过增强综合计划的刚性执行, 能够实现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精益化管理, 保障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供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 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 以保障可靠供电、提高供电质量为宗旨, 在各专业专项计划的基础上, 综合平衡、整合优化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等核心资源与专业需求。其内容涵盖企业发展、电网建设、经营管理的工作目标, 强调各大专业的横向、纵向协同, 因而具有整体性、策略性、动态性、考核性等特点。
2.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存在着计划编制效率低、管理约束性不足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综合计划编制效率不高。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 原有综合计划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与现有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同时, 企业内部机构的进一步划分整合, 其职责也随之改变, 尤其是在跨专业、跨部门、跨层级间的职责界面有待规范, 导致综合计划管理在部门衔接上存在断点, 影响了综合计划编制的高效性与精准性。
(2) 管理约束性不足。由于在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中, 缺乏一定的约束性与强制性, 使得综合计划往往随意调整, 导致项目工期调整幅度较大, 阻碍了生产、营销、服务质量的提高, 降低了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 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计划管理的策略
为进一步增强综合计划的执行刚性, 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投资规模和计划指标, 在分析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构建了“环境—计划—监控—评价”全过程约束机制 (见图1) , 从综合计划的科学编制、风险平衡、执行流畅3个阶段入手, 强化基层建议、专业把关、收口管理、统筹平衡的作用, 促进综合计划管理水平提升。
1.深度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因素
(1) 建立对宏观经济与地区发展形势、工程建设、购售电结构变化等, 内外部环境分析与综合计划之间联动关系, 全面对接融入企业发展环境。
(2) 全面分析存量资源和企业建设现状, 在实现存量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 引入增量资源投入, 实现存量、增量资源的科学配置。首先, 建立综合计划项目“打包下达、分批分解”的机制, 设置“收取和支出”指标, 在确保收支平衡的基础上, 优化资金使用;其次, 规范出 (垫) 资项目管理流程, 严把出 (垫) 资工程入口关, 有效利用外部资金, 提高电网装备水平, 防范投资风险;再次, 有效利用存量分析报告, 作为电网新建、扩建项目安排的依据。
(3) 采用分产业法、增加值单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用电量预测, 采用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法、增长率法等对最大负荷进行预计。在基于预测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适应供电企业电力需求发展的项目和指标分析预测, 将外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强化宏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 全面优化计划编制管理
(1) 全面深化“两级决策制度”。强化国家电公司网综合计划管理办法通用制度的分解落实, 明确综合计划编制节点工作要求, 加强横向协同管控, 确保各基层单位、各专业部门工作清晰有序、高效协同。在此基础上, 全面深化“两级决策制度”, 处理好各专业专项计划的平衡, 并严格把控各类项目计划的执行。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 成立“总经理办公会—项目投资决策管理委员会”的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 (见图2) 。做好项目前期把控, 提高项目计划的精准性;细化各专业项目计划至各实施节点, 严格落实项目专业平衡会管理机制, 并贯穿项目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2) 严控项目储备和审查。成立储备库项目工作小组, 建立“双周报送”机制。通过总结储备项目进展, 对于项目进展较慢的专项项目, 总结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 解决储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确保各专项储备工作进展均衡。同时, 要统筹各单位、各专业的技术力量, 形成专业组并行开展投资项目评审工作, 严把审查大关, 确保项目可研深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可研批复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的相关要求。为确保进入储备库项目的质量, 要严格把控项目必要性论证、项目命名规范、项目限额分界、项目级别分类等环节, 实现“边储备, 边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督促整改, 确保项目信息准确, 促进项目储备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3) 强化预算的经济性管理。以制度为依据, 强化项目预算的经济性管理工作, 尤其是加强项目前期管理, 严格审核电网基建等12类项目的规范性、项目资料的完整性和项目的经济性, 规范项目的投资行为和方向。
(4) 推进项目储备标准化管理。明确参与项目储备工作的各基层、各部门的工作要求、进度要求和职责分工。各基层单位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发展规划, 认真梳理项目需求, 从根本上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储备项目评审单位, 以国家电网公司项目命名规范、项目可研模板、评审规范等为依据, 分专业制定可研深度规范, 完善命名规则, 建立专项协同审核机制, 夯实项目管理基础;省公司各专业部门要进一步筛选完善、优化排序, 统筹安排项目规模, 形成总量充足、层级合理的储备库。
在综合计划的编制阶段、风险平衡阶段、执行阶段, 分别明确阶段性考核指标及控制风险, 提高综合计划精准性。如下表所示:
3. 强化计划执行全过程闭环管控
(1) 完善信息化控制手段。深化“估算控制概算、概算约束支出”的控制理念, 建立项目信息化闭环管控体系, 实现全部项目支出的线上计划预算双控, 保证综合计划“硬约束”落地。
(2) 多手段监测项目建设全过程。以月度为周期, 开工、投产两头抓, 开展分主题项目进度监测, 有效核查相关异动, 并督促责任单位进行整改, 促进相关项目环节有序开展。依托分电压等级项目的平均实际工期监控、各单位实际建设周期的监控、配电和自动化专业生产技改项目实际工期监控、变电和输电专业生产技改项目实际工期监控等大数据分析, 制定、调整项目的合理工期, 并强化物资、财务等各方协同力度, 确保严格执行工期管理计划。严格落实项目结算有关规定, 加强财务核算和项目决算进度监控, 精准财务核算和项目决算。
(3) 强化重点指标、业务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控。丰富监测分析和预警的内涵, 分析工作包容并取, 在对经营工作本身强化分析的同时, 兼顾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运营监控等各方面管理需求, 全面开展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决策工作。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的引入, 为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评价视角。该体系有别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现有评价体系, 作为已有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 是一套更加客观、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 也是一个更加直观的导向分析。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4. 强化综合计划执行考核
(1) 开展项目和指标的分类考核。为进一步增强综合计划的执行刚性, 对计划执行结果进行分类考核。一是项目调整考核。实行计划完成与调整幅度双重考核。一方面, 要考核项目计划的完成情况, 强化计划执行的跟踪落实, 按照计划下达的里程碑节点, 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另一方面, 要考核项目计划的调整幅度, 加强项目前期管理, 提高计划编制准确性, 降低项目调整量。二是指标调整考核。在指标调整考核方面, 重点考核下达计划的完成情况, 加强执行跟踪分析, 确保全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2) 建立综合计划闭环反馈机制。在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中, 要强化对计划执行过程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分析月度综合计划的执行情况, 以及过程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和质量要求, 重点关注指标异动情况。同时, 建立“月度进度反馈—季度管控反馈”的闭环反馈机制 (见图4) , 及时反馈指标跟踪结果并开展纠偏整改, 保证综合计划的高效执行。
(3) 构建基于SCP框架的点评路径图。基于SCP模型 (见图5) , 梳理可能开展专题分析的主题, 形成月度专题分析蓝图, 指导后期开展专题分析或月度点评, 探索常态化监测模式, 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以供电企业月度例会为展示平台, 形成SCP月度点评报告。一是以发展投入类指标为牵引, 选取与其紧密相关的计划预算管理开展点评;二是以供电服务类指标为切入点, 选取与其延伸相关的电能质量开展点评;三是以经营业务类指标为指导, 开展与其相关的客户接入环节开展点评, 进而建立指标+专题的点评内容。按照SCP的逻辑, 先从外部环境开展点评, 接着开展指标类点评, 最后开展专题点评。
结论
综合计划管理是提高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力支撑。促进综合计划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与精准化, 需要供电企业深入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与经营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政策行业环境与综合计划项目、指标之间的联动机制。同时, 要在企业内部强化制度标准的执行、完善业务流程, 促进部门间的横向协同, 全面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叶炯, 史景超, 王东旭.电力公司综合计划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10X) :25-26.
[2]何国梅.电力系统作业中的综合计划管理[J].科技创业家, 2013 (7·下) :128, 130.
[3]陈晨艳.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法研究[J].机电信息, 2010 (30) :16-17.
谈高三地理综合复习的策略 篇10
一、构建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联系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构成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在每章节内、章节与章节间、人文与自然间、区域与洲际间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如掌握地中海式气候,就得理解它的成因(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成因决定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特点必然影响农业生产(地中海沿岸的园艺业),等等。另外,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熟记地理事物(如重要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大洋、大河、大山名称,重要国家、城市、工业部门、农作物、岩石等),掌握地理概念(如水资源、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学生可以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一是地球运动系统。它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虽分属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出成因,并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以便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二是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教材的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三是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区域地理是文综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学生只有具备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四是地理图表系统。它包括日照图、等直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在专题复习中,学生要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要对图表进行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学会“地图复习法”
地图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工具,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应将地图装在大脑里,提高“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提高识图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转换成立体图等。
2. 学会图文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地图上去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能从图形上等高线的走向、密度、递变规律中读出山地的走向、坡度的大小、农业发展的方向等。
3. 掌握识图技巧。
(1)在10条线上下功夫(5条经线、5条纬线)。(2)找出10条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10°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四、热点和书本结合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地理热点抽象地说有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具体地说有沙尘暴、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中东问题、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生态农业、地质灾害问题,甚至还有建筑中房屋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安放角度、北方秋雨、南方的梅雨、贵阳冬雨等现实问题的解释。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重综合复习
在专题复习的同时,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知识面广、启发思维能力等特点。学生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学会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区域问题分析得是否完整,可以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寻找思维线索,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六、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考前学生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不能沉溺于“题海”,应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方法,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触类旁通。另外,对不同的习题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习题要一步一步认真地解答,而有的习题则可略去复杂的过程,或干脆“看题”,即寻找解题思路而不动笔。对超教材、超教学大纲的偏、难、怪题应坚决放弃,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篇11
一、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中起着推动与促进作用。新鲜有趣的事物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快乐学习,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无味、单一沉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愉悦、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快乐而积极地展开学习。我们可以将影视剧片断、经典歌曲、谜语、谚语、图片、实物、模型等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与艺术性,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以教材为中心的枯燥、单调、静止的教学,使教学焕发活力,带给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振奋的智力状态、积极的学习情感愉悦而主动地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可以积极参与,引发一系列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利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二、体现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片面地强调其中某一方的活动都不能成为成功的课堂、有效的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是典型的师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要地位,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进行教学,而将学生完全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处,成为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现代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为师生的有效互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性与互动性,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来展开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对新知的关注,在学生的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完成任务,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这样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这样更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体现学习的交际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需要在不断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培养。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识记,而忽视交际与运用,这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学生所学到的只是语言皮毛,只会读写,而不会听说,所学到的是名副其实的“哑巴英语”,这也是长期以来深深地困扰广大英语教师的问题。语言的学习是建立在大量听说读写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改变以往的记忆模式,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唤起学生生活回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运用,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掌握技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如在学习Unit 8 Seeing a doctor时,我并不是简单地就课文展开详细地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相关的生活阅历,运用所学知识在同桌间展开对话。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与学习平台,既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体现教学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信息时代,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触角已延伸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在教学领域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教学优势,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多媒体可以将静止的文字教材转换成图文声像的视频与音频,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标准地道的英语,这对于纠正学生的发音、增强学生的语感、建立英语思维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要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达到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精美高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交际情景的模拟来向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全英学习环境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听说的激情,让学生大胆开口,快乐地听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结合新课改,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香樟黄化病综合治理策略 篇12
关键词:香樟,黄化病,治理,复壮
香樟 (Cinnaomum camphora) 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umum植物。它树形优雅, 叶色翠绿, 四季常青, 常用在城市行道树和庭院绿化中, 然而它喜酸怕碱的特性容易导致黄化病的发生。近几年来在张家港保税区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 基本掌握了香樟黄化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生、发展规律, 探索了多种香樟黄化病治疗技术措施, 筛选出了经济有效的香樟黄化病预防和治疗药剂, 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黄化香樟的治理和养护复壮技术, 在保税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1 香樟黄化病发生原因和发展规律
1.1 发病原因
根据2010~2011年保税区主要路段200多个土样Ph检测数据, 病树根际土壤平均p H值8.21 (7.5~8.9) , 治理2年后恢复植株的根际土壤平均p H值7.36 (7.0~7.7) , 数据表明香樟黄化病与土样p H显著正相关。由于土壤太强, 土壤中的铁元素大多以Fe3+形态存在, Fe2+含量极低, 导致病株根系吸收不到有效态的铁, 叶片中叶绿素不能正常合成, 造成叶片黄化。
依据上述实验结果, 结合科研院校关于香樟黄化病的研究成果:香樟树黄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 土壤中缺少有效铁 (Fe2+) 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直接因素, 根际土壤碱性等条件影响土壤中铁的有效性, 是造成香樟黄化病的根本因素[1]。
1.2 发病症状
香樟树黄化病表现在新叶抽出时叶色黄、质薄, 树势衰弱, 初期多发生在树冠外层, 严重者全株叶片黄白色, 夏秋时节叶片尖端部分枯焦, 秋、冬季病株表现比春、夏季严重, 冬季容易受冻害。随病害进一步发展, 新叶生长比正常树推迟10~20天以上, 并且叶片逐渐变小、数量逐步减少, 部分枝条枯死, 直至整株死亡[2]。
1.3 病害发展演变过程
香樟树黄化病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枯死, 其病症发展及演变过程一般表现为:发病初期表现为叶片大小正常, 叶色黄绿色-黄色;发病中期新叶抽出比正常迟, 新叶变小, 数量减少, 叶片黄色-黄白色, 夏秋季叶片尖端部分枯焦;发病后期叶片进一步变小, 叶片黄白色, 叶片尖端枯焦严重, 部分枝条枯死;最后, 新叶不能抽出, 整株枯死。
2 香樟黄化病的预防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植物保护工作的总方针, 对于香樟黄化病, 也必须以预防为主。碱性土壤环境是香樟黄化病的罪魁祸首, 几年来的试验表明, 根际土壤改良是预防和治疗香樟黄化病的有效方式。
2.1 种植前预防
种植前应对种植区内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的改良、客土等措施。种植土保证土质肥沃疏松, 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杜绝建筑渣土及其它有害成分进入种植土壤。如发现种植土质量太差, 应引进良好种植土或采取局部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 改良后的土壤p H值为5.5~6.5。
此外, 如作为硬质化路面行道树, 树穴必须100cm×100cm以上, 有条件的应该使用透气路面砖或长条形树穴, 保证行道树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水和空气。
2.2 发病前预防
对于已经出现少量黄化病株的路段, 暂时没有黄化的香樟树, 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有效地预防黄化病的发生。
香樟黄化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第一, 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 分别在春梢、秋梢展叶前半月左右施用;第二, 结合抗旱, 用0.1%~0.2%的磷酸或硫酸溶液灌洗根际土壤, 每年4~5次, 1~2年即可有效降低土壤碱性, 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3 停用树干涂白剂
在树木养护管理中, 冬季进行树干涂白是常见的养护管理措施。对于香樟、广玉兰等喜酸性植物, 碱性很强的涂白剂是造成土壤碱性升高的重要因子之一, 也是引发香樟黄化病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香樟树要停止冬季树干涂白, 避免香樟黄化病的加重发生。
3 黄化香樟综合治理及养护复壮技术
3.1 树干施用速效转绿剂
由于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 在发现香樟树叶发黄时, 特别是黄化严重的病株, 应该通过根外追肥及时补充各种营养元素, 令黄叶转绿, 恢复叶片光合作用。
经过试验比较, 树干微孔注射速效转绿剂技术不仅操作简便、效果理想, 而且对树体伤害程度低, 伤口愈合时间短。施用速效转绿剂后10天左右黄叶即可变绿, 效果一般可以维持3~6个月。少数黄化症状较重或根际土壤环境太差的香樟树在出现返黄现象后需要重复操作2~3次, 直至土壤改良到位, 香樟树新叶不再发生黄化为止。
3.2 根际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
香樟黄化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碱性根际土壤, 因此施用速效转绿剂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必须改良根际土壤才能彻底治愈香樟黄化病。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 我们筛选出香樟黄化专用肥效果较为理想。该专用肥在追加N、P、K等营养元素的同时, 其中的酸性因子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逐步释放酸性离子, 有效改良根际碱性土壤环境, 显著提高根际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不仅对香樟黄化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对香樟树进行平衡配方施肥, 大大提高香樟树的生长势。
3.3 酸性溶液灌洗根际土壤
针对黄化比较严重的路段, 由于绝大部分黄化是因为根际土壤碱性引起的, 所以采取酸性溶液灌根的方法可以快速降低根际土壤碱性, 达到快速改良根际土壤的目的。
酸性溶液灌根一般采用0.1%~0.2%的磷酸或硫酸溶液, 每棵树每次100~200kg, 每年4~5次。该方法要严格控制酸性溶液的浓度, 以防强酸灼伤根系, 引起叶片枯焦和病树枯死的严重后果。使用时酸性溶液不能直接接触洒水车等铁质设施设备, 否则容易腐蚀设备或器件。
3.4 黄化香樟的养护复壮
3.4.1 修剪部分枝条, 缓解营养供给不足。
如同大树移栽需要修剪掉部分枝条一样, 黄化香樟因为根系萎缩、活力下降, 也必须修剪掉部分枝条。这样可以集中营养供应剩余的枝条, 缓解营养供给不足的局面。一般病情严重的多剪, 病情轻的少剪, 修剪的最佳时间在香樟休眠期, 一般结合冬季修整进行。
3.4.2 抹去低位萌芽, 保证树冠快速恢复。
黄化严重的樟树, 在进行树干微孔注射速效转绿剂后, 会在树干的很多部位产生新的萌芽。为了保证树冠能过快速恢复, 必须及时抹去低位的萌芽, 原则上在第一分支点以下的都要抹掉, 有利于树冠的恢复。
3.4.3 抗旱保墒, 避免叶片枯焦。
黄化的樟树, 在夏秋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叶缘枯焦。在高温干旱的季节, 特别是地下水位较低的秋季, 要及时进行抗旱, 保持土壤足够的水分, 避免叶片的损伤。
4 结语
通过对香樟黄化病多年的试验研究, 我们认为种植前或发病前的预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很高的经济效益, 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前期治理和预防。针对不同程度黄化的香樟, 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施用香樟黄化专用肥、树干微孔施肥、酸性溶液灌根等综合治理技术, 配以抹芽、修剪、抗旱灌溉等养护管理措施。经过3年的治理, 保税区主要路段黄化香樟树控制在5%以下, 大部分路段土壤p H值降低到7.5以下。该项技术操作简便, 效果理想, 可以在国内香樟树种植区推广应用, 具有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波等.治疗香樟黄化病专用肥料的研制与应用.林业科学研究.1996 (9)
【综合策略】推荐阅读:
综合控制策略10-11
综合防治策略05-22
综合性策略06-08
综合应用策略论文09-29
综合补偿策略论文10-06
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08-07
2024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备考策略10-04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策略步骤07-01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08-29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策略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