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策略(精选12篇)
考查策略 篇1
城市相关试题在2011年高考中继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题型设计从文字型材料选择题到图文并茂的综合题, 所考查知识点包括城市与人口、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贸易、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生态城市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 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城市相关试题视角独特, 问题具体, 设问隐蔽, 体现出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的新颖性、可延伸性、科学性以及地理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城市问题是人地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关注点。通过分析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得出城市相关试题的考查角度,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地理复习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具体而言, 城市相关试题研究的价值追求是:构建合理的城市知识结构;发展主要的地理学科能力;掌握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城市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 城市相关试题解题的成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一、城市与人口
城市是人类对地理环境改造最剧烈、最集中的地区。试题利用各种统计图表和数据, 可以考查人口的发展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城市化进程及产生的问题, 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 城市区位的合理选择, 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城市化水平, 人口与城市环境问题, 人口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及新老城区功能定位等。
解答有关城市与人口的地理数据和材料解析型选择题, 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注意观察和阅读图表、文字材料, 充分把握表名、图名和材料中心内容。图表名称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的分布, 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图表名称往往可以发现一些解题需要的重要信息, 充分把握图表名称是解答地理试题的基础。其次, 要结合题干的设问来阅读材料,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 搁置无用、干扰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的联系;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例题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表中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 (1) ~ (2) 题。
(1) 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2) 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命题视角及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郊区城市化现象及其成因, 人口迁移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过程中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以及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一组题目可以看出, 试题在设问上, 力求避免大而空的直接设问, 而是从具体角度切入, 突出能力考查。我们在地理复习中应特别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第1题, 从题目所给出的2002~2007年该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 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净迁入人口 (迁入人口减去迁出人口) 中, 以中青年 (15~44岁) 为主。郊区人口增多, 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速度加快, 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从表中可以看出, 净迁入人口中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最小, 因而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同时, 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 判断迁入人口学历偏低, 不利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是没有关系的。选项C正确。
第2题, 从表中可知净迁入的0~14岁人口也较多, 这是因为迁入的青壮年人口中, 有不少人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迁入。同时, 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 判断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中小幼教师。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与题意联系不明显。
答案: (1) C (2) B
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是高考地理常考的知识点。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 要弄清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图的类型和判读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团块状、组团状和条带状 (或放射状)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模式;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区主要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次, 要搞清楚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各自的影响因素、地域形态、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优缺点以及世界和我国的典型城市模型。最后, 要结合题干要求和设问, 题图名称和图例等信息, 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取舍。
例题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 (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 , 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国公共住房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 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命题视角及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以及对地图的判读、分析、应用能力。
(1) 根据图中的图例信息和公共住房的分布, 可以看出公共住房分布相对集中, 并且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公共交通运输比较便利的地区, 而不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的格局。据图得不到“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的结论。因此, 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选项D是正确的。
(2) 结合第1题的结论和图示, 我们很容易发现该国公共住房多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并且多布局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之间公共交通便捷的地区, 由此可以推测出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不是以产业结构、休闲娱乐、历史文化等为主, 而主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选项A正确。
答案: (1) D (2) A
三、城市与工业
一方面, 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城市的发展, 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即伴随着工业的发展, 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城市发展可以促进工业的进步, 即伴随着城市发展, 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越来越大。由此可见,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 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解答以地图为载体的有关城市与工业的试题时, 首先, 学生要从辨认图示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入手,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判断。如果对图示区域的位置判断错了, 那就会导致答题出错。因此, 在解题时, 我们一定要认真审清题意, 明白图中的显性和隐性条件。如图名往往会被不少学生忽视, 而实际上很多题目的图名本身往往就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其次, 学生要认真查找题中所出现的一切条件, 如经纬线及其度数、比例尺、图例、资源的分布、城市等,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 对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揭示图中的隐性信息。最后, 学生要根据已获得的信息, 结合试题要求进一步判断分析,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节选)
材料一 1889年, 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 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 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下图是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1) 据材料一, 指出与大冶相比, 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材料二 1955年10月, 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 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 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 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 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 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 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地接近消费市场;技术上有优势;临近长江, 水陆交通便利。 (2) 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 可能会造成武汉交通拥挤, 用地紧张, 污染加剧。
答案: (1) 接近市场 (枪炮厂) ;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 (交通) 更加便利, 接近燃料地 (煤矿) 。 (2) 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四、城市与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RS、GPS、GIS) 的发展, 使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便利, 在城市中尤其如此。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 首先, 要弄清楚3S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在学习中, 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理解3S技术:点——指GPS定位导航;线——指利用GIS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面——指RS。其次, 要搞清楚每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对象。最后, 要对3S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运用。
例题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 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 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 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 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2) 根据图中交通网络, 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命题视角及解析: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或获取的相关图片为命题背景, 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分区相关知识, 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 1小题, 利用遥感技术只能获取瞬时交通状况, 全球定位系统只能做到对事故地点的准确定位, 二者属于数据的采集系统。根据题干可知该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 事故次数的统计也只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范畴了, 故选C。
第2小题, 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干道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大致呈环状分布。据此可初步推断, 该城市交通事故频发地主要位于城市的主要环形快速通道上, 放射状快速通道与普通道路的交叉点上。甲地位于环形交通线上, 非市中心, 也非中心商务区, 排除A;乙地位于市中心, 该地地价昂贵, 不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排除B;对外联系的通道呈放射状, 东、西较密集, 而不是单独集中于西北, 排除C;根据监测点的分布 (东部较密集) 判断东部车流量大, 商业较发达, 说明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答案: (1) C (2) D
五、城市与水资源
城市多因水 (河流) 而兴起和发展, 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和生产生活用水。如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 终年高温多雨, 但水资源缺乏。分析其原因时要从具体的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气候、地形、人口、城市发展规划、工农业等诸多角度入手, 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题干信息进行探究, 切不可离开主题随意发挥。
例题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图2中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 图3为图1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 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根据图1中经纬度可知该国为新加坡, 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明白降水量多的国家, 淡水资源并不一定丰富。由于该国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河流短小, 没有大的湖泊, 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 再加上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淡水需求量大, 导致该国淡水资源短缺。
(2) 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 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大坝可以拦蓄淡水, 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坝内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该国除建水坝外, 还可以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题目材料与设问中实际隐含着一个重大热点问题——全球水危机。
答案: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陆地上储存淡水 (地表水、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 水坝修建以前, 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 海潮 (顶托作用) 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 水逐渐变淡 (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 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①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邻国 (马来西亚) 面积较大, 高温多雨, 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 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四周环海, 可选适当地点, 建海水淡化厂, 生产淡水。 ③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生活、生产废水 (污水) 产生量大。
六、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城市体系变化中的一个综合性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分析区位因素, 如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理解引起城市区位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社会经济因子;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如中心商务区、城市圈、卫星城、产业结构调整等。城市规划往往要考虑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同时还要面向未来考虑城市发展的特色、格局等。因此, 分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 首先要充分利用题目、图示和材料中的信息, 如图名、图例等;其次要强化图表分析能力, 并合理迁移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和规律;最后要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力求做到语言精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尤其要注意关键词的表达, 因为关键词就是得分点, 是评分的依据。
例题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1为我国某城市建成区示意图, 图2中为该城市3个年份不同方向的建成区面积图。读图回答问题。
(1) 1988年以来, 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____、和____, 影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
(2) M区为该城市的重化工园区, 其布局理由是____。
(3)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试分析其原因。
命题视角及解析: (1) 读图2可以看出1988年以来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 再结合图1可知这三个方向上有河流和铁路, 交通便利。
(2) 重化工业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重化工园区布局在M地区, 是因为M地区位于河流下游;根据图1中的风频图可知, M地区位于该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这样可以减少重化工业对该城市中心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同时M地区交通也比较便利。
(3) 考虑到东南方向是该城市建成区的主要扩展方向 (由第1题可知) , 为了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 该城市拟在东南方向新建一条高速公路。
答案: (1) 东北 西南 东南 河流和铁路 (2)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城市下风向;交通便利 (3) 位于城市发展的主要扩展方向之一;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外部的联系。
考查策略 篇2
[ 作者:华图教育来源:华图图书更新时间:2010-8-25 8:30:00 ]
【调整字体:】
《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类与执法类申论考查能力区别》一文详细分析了综合类和执法类在能力要求上的区别,简言之,综合类重务虚,即重战略、重宏观、重思想、重系统方案;执法类重务实,即重细节、重微观、重执行、重具体措施。针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大纲这一重大变革,要想谋求制胜之道和高分之道,必须准确定位,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备考。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思维永远是申论考试第一性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申论思维有其共性的地方,例如都强调归纳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但两类考试有所侧重。
综合类重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辨证思维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一是“两分法”。二是“结合”。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要求绝不能片面、僵化地对待特定事实。要全面地概括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原因和评价问题。要根据问题的特殊性,灵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不能把“万能八条”当成不变的教条和现成的答案。
执法类重规律性思维和常规性思维。因此,执法类考生要注重总结公务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套路性和规律性工作方式和方法。例如,要注重解决具体矛盾纠纷的套路:沟通机制—妥协机制—落实机制;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加强监管(狠抓落实)—总结反馈;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2.阅读理解题要注意区分
两类考试的阅读方法是共同的,都要用“三遍四步”法。但在题型和作答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综合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表明需要考生看问题看得透,看得深。这表明考题将以概括主要问题、概述启示、找出焦点等揭示主要问题的题型为主。这类题型本质上为概括+分析题。
执法类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在恰当地解释。因此,此类考题将以概括主要内容、主要信息等梳理材料内容的题型为主。考生要重点训练对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要能够判断出材料是一个还是几个特定事实,材料之间是并列的横向关系还是表现、原因和对策的逻辑的纵向关系。从阅卷的角度来说,对于执法类的考题来说,结构方面的给分可能会占到相当的比例,完全靠采分恐怕不容易拿到高分。
3.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出谋划策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考查贯彻落实能力
综合类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强调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多角度的具体内涵。简言之,对于宏观问题要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微观问题要学会从思想、制度、技术和主体等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是我们一直强调的。
执法类强调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简言之,要学会事前组织计划的套路和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
事前组织计划的基本套路:培训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分工—组织协调—监管落实—总结反馈;
事后化解危机的套路:追源头—溯主体—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查漏洞—控制犯罪嫌疑人—彻查失职渎职行为。
4.提出对策题要明确侧重点
综合类强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三部曲,这就要求考生在提出对策时要严格依照三步骤解题法,即第一步找问题及其原因,第二步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第三步验证对策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综合类在这方面更强调提出方案,这就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因此对策的表述要偏重宏观方面的战略和思路,在对策中只要能提到政策实施的主体和内容即可。
执法类仅强调解决问题,没有强调提出问题,仅强调“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这就对考生在找问题及其根源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措施或方法”更强调对策的可行性和具体性,因此执法类考生在对策的表述上要更好地体现微观方面的具体措施,即灵活地使用万能八条,在发散型思维的指导下,做到变形和增容,要使对策具有实行的主体、对象、方式、内容和效果或目的。
5.表达能力方面的要求不同决定了题型会有所区别
写作题是不可缺少的,但二者的要求各不相同。
综合类要求考生能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换言之,这里对“议论”方式和“思想”的强调,表明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求考生要写出彩头和亮点来。因此,可以说,综合类考生要做好写议论文(具体可分为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准备。
执法类没有强调“议论”的方式和考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仅强调“说明、陈述或阐释”,即能把事情写出来,并能写清楚、写明白就可以了。这就不需要考生在作答时有太多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因此,执法类考生要做好写作策论文或非法定公文的准备。例如,要求写公开信、新闻发言提纲、政策建议、调研报告等这种类型的题目就符合对执法类考生表达能力的要求,考查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函数图像高考考查方向及应对策略 篇3
一、高考函数图像题的题型分析
类型一:直接考查函数的图像.
并结合相应的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即可获解.
综上可知,我们在函数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函数图像的作用,在解题中要注重应用函数的图像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图像的直观性对本题的解决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图像分析来了解试题的设计者的意图,这对引导我们如何分析新问题时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
高考题目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而在函数题中有关应用函数图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图像的直观性,且能够完整地考查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因此,在函数教学与复习中要重视对函数图像的使用.本人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分析,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能在函数教学与复习中对学生应对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考函数图像题的题型分析
类型一:直接考查函数的图像.
并结合相应的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即可获解.
综上可知,我们在函数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函数图像的作用,在解题中要注重应用函数的图像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图像的直观性对本题的解决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图像分析来了解试题的设计者的意图,这对引导我们如何分析新问题时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黄桂坚)
高考题目重视对数学思想的考查,而在函数题中有关应用函数图像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图像的直观性,且能够完整地考查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因此,在函数教学与复习中要重视对函数图像的使用.本人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分析,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能在函数教学与复习中对学生应对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考函数图像题的题型分析
类型一:直接考查函数的图像.
并结合相应的函数图像进行分析,即可获解.
综上可知,我们在函数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函数图像的作用,在解题中要注重应用函数的图像来进行分析.一方面分析图像的直观性对本题的解决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图像分析来了解试题的设计者的意图,这对引导我们如何分析新问题时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过程性目标的考查策略 篇4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有重复的过程、类比的过程、简单应用的过程等三种形式或阶段.这三个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由表及内的过程逐步深入, 既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上升, 也是经验、方法、能力的提升.利用这三种形式,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通过各种典型过程考查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程度, 是中考数学试卷过程性目标考查的常用策略.
一、“重复”的过程考查策略
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进程中, 首先需要在原型示范中完成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对所提供的特定数学活动进行模拟、重复、再现, 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与体会, 这是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过程的必经之路.利用重复的过程考查策略, 再现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 能够比较真实地测量学生是否曾经经历、体验和探索这一数学活动的过程.
例1【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试题】常用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两种.如图1, 在4×4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组成的方格中, 标有A, B两点.请你用两种不同方法表述点B相对点A的位置.
本题需要学生根据确定物体位置的各种方法, 选取其中两种常用方法进行表示.试题让学生再现了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关系的两种常见过程与方法, 重复经历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进而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方法的迁移.能够有效达成重复经历的过程性考查目标.
例2【2010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试题】设△A1B1C1的面积是S1, △A2B2C2的面积为S2 (S1<S2) , 当△A1B1C1∽△A2B2C2, 且时, 则称△A1B1C1与△A2B2C2有一定的“全等度”.如图2, 已知梯形ABCD, AD∥BC, ∠B=30°, ∠BCD=60°, 连结AC. (1) 若AD=DC, 求证:△DAC与△ABC有一定的“全等度”; (2) 你认为:△DAC与△ABC有一定的“全等度”正确吗?若正确, 说明理由;若不正确, 请举出一个反例说明.
本题首先出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全等度, 要求学生认识并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和特征.然后通过两个问题重复体验“全等度”的基本内涵, 考查学生在具体平面图形中初步认识和理解“全等度”概念基本特征的程度.这样的考查方式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一个新概念的体验过程高度一致,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新概念后体验成功的感受, 落实了对体验过程目标达成的考查.同时, 进一步启示今后的教学要更多地创设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境, 从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更加关注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性教学.
二、“类比”的过程考查策略
学生在经历、体验和探索某种数学活动后, 是否能够尝试与已有的数学活动建立联系.是否能够把握该数学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其蕴涵的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想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在“类似”、“相近”的具有同样的关系、形式或结构等意义上使用.通过这种类比的过程考查策略, 能够考查学生获得、理解或发现特定数学活动特征或与其他对象区别与联系的意识和水平.
例3【2010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1) 操作发现如图3, 在矩形ABCD中, E是AD的中点, 将△ABE沿BE折叠后得到△GBE, 且点G在矩形ABCD内部.小明将BG延长交DC于点F, 认为GF=DF, 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2) 问题解决保持 (1) 中的条件不变, 若DC=2DF, 求的值. (3) 类比探究保持 (1) 中的条件不变, 若DC=n·DF, 求的值.
本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矩形的折叠为背景呈现, 综合考查全等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 以及体会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学生在解决 (2) 的过程中初步认识的本质特征, 体验了各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和勾股关系等一些基本事实, 形成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当学生发现、理解并获得解决 (2) 的一些图形基本特征和解题途径后, 利用类比解题策略的经验, 解决问题 (3) 便水到渠成.因此, 试题设计使得解题过程是一个充满类比体验的过程, 有效达成了对体验过程目标的考查目的.
例4【201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学习3“图形的相似”后, 我们可以借助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所获得的经验, 继续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1) “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 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 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类似地, 你可以得到“满足______, 或______, 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 “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类似地, 你可以得到“满足______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请结合所给图形4, 写出已知, 并完成说理过程.
已知:如图4, ______.
试说明Rt△ABC∽Rt△A′B′C′.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类比、猜想、说理”的方法探索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近”规则, 有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的结论是在类比对应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上得到的.通过类比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尝试探索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命题者利用教材中“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探索过程, 再现了这种类比探索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相近规则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对探索过程目标考查的目的.同时, 试题源于教材,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通过解答本题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的求知欲, 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类比探索过程教学的强化与改进.
三、“简单应用”的过程考查策略
学生在完成某些数学活动后, 能否超出这些数学活动主题范围建立联系, 并根据特殊情况概括和转化有关这些主题的原理与思想, 这就需要利用简单运用的过程考查策略.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理解同一思想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 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 运用或迁移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策略和思想方法, 解决一般意义上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例5【2010年江西省中考试题】某校九年级全体500名女生进行仰卧起坐训练, 如图5是随机抽取的若干名女生训练前后“1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的成绩统计图 (其中, 右下图不完整) .
(1) 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 补全右上图;
(2) 根据上图提供的信息判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训练前各成绩段中人数最多的是第三成绩段
B.“33-35”成绩段中, 训练前成绩平均数一定大于训练后成绩的平均数
C.训练前后成绩的中位数所落在的成绩段由第三成绩段到了第四成绩段
(3) 规定39个以上 (含39个) 为优秀等级, 请根据两次测试成绩, 估算该校九年级全体女生优秀等级人数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了多少人.
本题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体育活动项目为背景, 数据以图表形式呈现, 贴近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在简单的实际情景中, 掌握统计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水平, 以及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决策,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根据结果对相关统计量作出科学决策是学生统计领域学习的一种必须经历的简单运用过程, 本题的解答过程也是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 是简单应用经历过程的典型考查方式.
例6【2010年恩施自治州中考数学试题】 (1) 计算:如图6 (1) , 直径为a的三等圆⊙O1, ⊙O2, ⊙O3两两外切, 切点分别为A, B, C, 求O1A的长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
(2) 探索:若干个直径为a的圆圈分别按如图6 (2) 所示的方案一和如图6 (3) 所示的方案二的方式排放, 探索并求出这两种方案中n层圆圈的高度hn和h′n (用含n, a的代数式表示) .
(3) 应用:现有长方体集装箱, 其内空长为5米, 宽为3.1米, 高为3.1米.用这样的集装箱装运长为5米, 底面直径 (横截面的外圆直径) 为0.1米的圆柱形钢管, 你认为采用 (2) 中的哪种方案在该集装箱中装运钢管数最多?并求出一个这样的集装箱最多能装运多少根钢管?
本题将较容易理解的背景与简单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 考查计算推理能力、探索具体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学生需要经历从特殊入手,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归纳, 形成概括认识, 最后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是数学规律探究与形成的一般过程.考查学生能否超出已有的数学知识, 借助已有数学活动的探索经验, 与现实情景建立合理联系, 解决一般意义上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是简单应用探索过程的典型考查方式.因此, 这种立意和落实考查学习过程目标的方式, 对教学和命题都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考查策略 篇5
I. 考查重点 该大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综合运用词汇、语法、习惯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其测试内容如下:
考查内容 数量及题号
动词 时态 1(27)
语态 1(23)
词组辨析 1(25)
情态动词 1(21)
非谓语动词 2(30、32)
主谓一致 1(34)
从句 定语从句 1(29)
状语从句 1(31)
宾语从句 1(35)
代词 1(22)
形容词比较级 1(33)
副词 1(26)
介词 1(24)
情景对话 1(28)
如试题及上表所示,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中学阶段所学知识,但是:
(1)动词是考查的重点。如试卷中的25题表明,动词短语的识记及辨析能力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失分较多题。
(2)注重特定语境中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运用考查。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纯语法规则的考查题较少,考查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较多。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中“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的新思想。
(3)加大题干句子结构的复杂程度,融结构考查与理解考查于一提,读句能力的要求有明显提高。
(4)交际题型多达5道 (为近年最多的一次),占33.3%,充分体现了注重交际的教学导向。
II. 原题拷贝
2006年江苏高考英语单选题解析
21. --- I think I’ll give Bob a ring.
--- You _______. 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with him for ages.
A. will B. may C. have to D. should
【解析】D.情态动词should的最基本用法,用以表示劝告或推荐。
22. My most famous relative of all, _______ who really left his mark on America, was Rob Sussel, my great-grandfather..
A. one B. the one C. he D. someone
【解析】B.本题考查同位语,冠词,代词用法。调整一下语序变成:My most famous relative of all was Rob Sussel, my great-grandfather, the one who really left his mark on America.不难看出the one who really left his mark on America做my great-grandfather的同位语,又因为所填的代词被定语从句修饰,所以要加定冠词。
23. --- I don’t suppose the police know who did it.
--- Well, surprisingly they do. A man has been arrested and ________ now.
A. has been questioned B. is being questioned
C. is questioning D. has questioned
【解析】B.本题考查时态、语态。注意最后一词now,故用被动语态地进行时态。
24. This new model of car is so expensive that it is _______ the reach of those with average income.
A. over B. within C. beyond D. below
【解析】C.本题考查介词。表示在能力上超出,应用beyond. beyond the reach of those with average income.意为“超出平均收入人的购买能力”。再如:超出某人的想象力beyond one’s imagination;超出某人的理解力,某人无法理解beyond one’s understandings. over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数量上的超过,或者空间上越过一段距离。
25. ---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holiday this year?
--- I’d love to. I can’t wait to leave this place _______.
A. off B. out C. behind D. over
【解析】C.本题考查动词短语的识记及辨析。leave…behind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把…抛在后面。如:Britain is left behind in the race for new market英国在开发新市场方面被抛在后面。二是表示:永久离开。如:She knew that she had left childhood behind.她知道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本句中表示永久离开这个地方。leave sth. off意为“停止”; leave sth. out意为“排除,忽略”;leave over意为“推迟”。
26. The committee is discussing the problem right now. it will _______ have been solved by the end of next week.
A. eagerly B. hopefully C. immediately D. gradually
【解析】B.本题考查副词词意辨析。正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到下周是有希望解决好。
27. Although medical science __________ control over several dangerous diseases, what worries us is that some of them are returning.
A. achieved B. has achieved C. will achieve D. had achieved
【解析】B.本题考查动词时态。依据what worries us is that some of them are returning.可判断是到目前为止,所以用现在完成时。
28. --- It took me ten years to build up my business, and it almost killed me.
--- We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_________.
A.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
C. All roads lead to Rome D. No pains, no gains
【解析】D.本题考查英语谚语。由上文可知,是“不劳无获”。
29. The owner of the cinema needed to make a lot of improvements and employ more people to keep it running, ______ meant spend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pounds.
A. who B. that C. as D. which
【解析】D.本题考查定语从句。which指代上文所提到的整个句子。
30. Whenever he was asked why he was late for class, he would answer carelessly, always ______ the same thing.
A. saying B. said C. to say D. having said
【解析】A.本题考查分词作伴随状语。
31. _______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done, it takes many years for the ecosystem (生态系统) to recover.
A. Even if B. If only C. While D. Once
【解析】D.本题考查状语从句,Once用作连词引导状语从句表示“一旦,一经”,符合句意。 Even if意为“即使,假使”;If only意为“假如…就好了”从句中常用虚拟语气;While意为“当…时候,与…同时;尽管”。
32. --- There is a story here in the paper about a 110-year-old man.
--- My goodness! I can’t imagine _________ that old.
A. to be B. to have been C. being D. having been
【解析】C.本题考查动词imagine的用法:imagine doing...,此处用被动式:being done 。
33. I wish you’d do ________ talking and some more work. Thus things will become better.
A. a bit less B. any less C. much more D. a little more
【解析】A.本题考查形容词的比较级。 less talking和more work.相对应。any 修饰比较级,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故不选B。
34. A poet and artist ________ coming to speak to us abou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tomorrow afternoon.
A. is B. are C. was D. were
【解析】A.本题考查冠词。表示一身兼两职后接单数动词,注意时间状语tomorrow afternoon故不选C。
35. We haven’t settled the question of ______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study abroad.
A. if B. where C. whether D. that
【解析】C.本题考查宾语从句。whether和if引导宾语从句的区别,if 表示“是否”不可引导介词后的宾语从句,此时只能用whether。
III. 试题特征
近年来江苏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中基础知识题占一定的比例,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几乎所有的基础知识题的设置都有一定的语境,或需要参照一定的语境,而不是对基础知识孤立的考查。试题设计坚持语境化命题原则,纯语法规则的试题减少,考查英语能力、理解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增加;知识覆盖面广,同时突出语境,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的考查。命题设计包括如下特征:
(1)创设语境法
-Do you have anything ____ .?
-Oh, thank you, I can manage it myself.
A. to do B. to be doneC. doing D. do
(2)设置干扰
①打乱句式
The officer gave orders that anyone __a gun should be reported to the police station.
A saw take B. seen taking
C. seeing take D. seen taken
②加入插入语
-We haven’t heard from Jane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suppose ______ to her ?
A was happening B. to happen
C. has happened D. having happened
③标点符号
Everyone was on time for the meeting---_____ Chris, who’s usually ten minutes late for everything.
A. but B. only C. even D. yet
④省略
-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ere?
- _____ the end of last month.
A. In B. By C. At D. Since
(3)思维定势
Not far from the club there was a garden, ________ owner seated in it playing bridge with his children every afternoon.
A. whoseB. itsC. which D. that
Wang ling was elected ____ all he is the tallest.
A. because B. because of C. for D. as
(4)英汉差异
When we got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e sun was rising ________ the east.
A. toB. from C. inD. at
(5)曲折表达
-She really sings perfectly.
-Yes, I have never heard ______ voice.
A. a good B. a better C. a best D. the best
IV. 应对策略
一、增强语境意识,提高语境分析能力
题干中的语境信息不仅包括事件的地点,内容和时间;而且常是单词、短语或句子。
平时可以将高考题改变语境信息进行训练。如:
- Has Sam finished his homework today?
-I have no idea. He _____ it this morning. (NMET 2004 全国II)
A. did B. has done C. was doingD. had done
改编为:
- Has Sam finished his homework today?
-Yes. He ______ it this morning.
A. did B. has done C. was doingD. had done
二、把握命题意图,排除句式干扰
单选题的题干常以疑问句,被动句, 倒装句,强调句等形式出现来增加语境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此时可以将不熟悉的疑问句,倒装句,被动句,强调句还原为熟悉的陈述句,即使用还原法。如:
1. 将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Whom would you rather have ___with you ?
A.to go B. go C. gone D. going
还原为:You would rather have whom go with you.
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使役动词have的宾语补足语用动词原形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have sb. do sth.
2.改被动句为主动句。
Time should be made good use of ___our lessons well.
A.learning B.learned C.to learn D.learns
主动句为: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ime to learn our lesson well.
3.强调句型还原成简单句式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强调句型的最佳办法:去掉题干中的It is(was)...that(who),如果句子仍然成立即表达完整的意思,则是强调句型;否则,则不是强调句型。
It was _____ the old clock that the old man spent the whole morning at home.
A.repair B.repairing C.to repairD.in repair
还原为:The old man spent the whole morning repairing the old clock at home
4. 感叹句还原为陈述句
_____what little Tom said to his mother sounded!
A.what reasonable B. How a reasonable
C.How reasonable D. What a reasonable
What little Tom said to his mother sounded how reasonable! 很容易发现sound之后应接形容词作表语。
5. 固定短语还原
That was ____we had in London 3 years ago!
A.wonderful time B.a wonderful time
C.wonderfulD.wonderfully
可还原为:We had a wonderful time in London 3 years ago.。可看出该复合句中有一固定搭配had a wonderful time(玩得愉快),定语从句中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
6.去掉插入语或从句或分词结构
(1) He believes in himself,______ ,in my opinion,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
A.that B.which C.what D.As
去掉插入语为:He believes in himself,which is of the most importance.
(2) He often stands against the fence and talks endlessly with my father ________ gardening problems.
A.toB.too C.about D.off
去掉短语为:He often stands against the fence and talks about gardening problems.
7.补充省略成分
----What made you so happy ? -----_______. (made me so happy)
A. Because of my passing the exam. B. I passed the exam.
C. Because I passed the exam. D. My passing the exam.
三、注意英汉差异,克服思维定势。
1.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_____than that of Russia.
A. much moreB. much larger
C. many moreD. many larger
留心英汉表达差异 ,平时要多读﹑多比较﹑多归纳,尽量避免Chinglish。
2. He ran as fast as he could ___ the bus.
A. catch B. catching C. to catch D. caught
该写为:He ran as fast as he could (run) to catch the bus.
四、注意标点符号、连词的使用及句子的平衡结构。
1. Tom has many friends; _____ can help him.
A. few of which B. few of whom
C. few of that D. few of them
2. He set out soon after dark _____ home an hour later.
A. arriving B. to arrive C. having arrived D. and arrived
V.仿真训练
仿真训练一
1. --- You haven’t been to Beijing, have you?
--- _____. And how I wish to go there again!
A. Yes, I haveB. Yes, I haven’t
C. No, I have D. No, I haven’t
2. Mr. Smith has bought a little house in the country, around ____ some green trees.
A. which is B. it is
C. which areD. them are
3. I can hardly imagine so pretty a girl like you ______ boxing.
A. like B. to like C. liking D. to have liked
4. If a book is in English, _____ means slow progress for you.
A. as B. which C. what D. that
5. She left and on the table is her message: _____ I’ve gone shopping now and will be back at 10:30.
A.that B. where C. which D.
6. If the weather is fine, we’ll go. If ____, _____.
A. not; not B. no; no C. not; no D. no; not
7. You should treat him (in) the way ____ suits him most.
A. that B. in which C. /D. why
8. ---I can’t find Mr. Morris. Where did you meet him yesterday ?
---It was in the hotel _______ he stayed.
A. where B. which C. that D. the one
9. --- Excuse me, 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 Sorry, I’m too busy and haven’t got even a minute to __________.
A. spend B. spare C. share D. stop
10. If you want to see a doctor, you fix a date with him ahead of time. That
is a common ________ in the USA.
A. sense B. rule C. practice D. reality
11. ----$500, but that is my last offer.
----OK, it is a _________.
A. cost B. price C. reward D. deal
12. This book is said to be a special one, which ________ many events not found
in other history books.
A. writes B. covers C. prints D. reads
13. I have been studying computer for several years and I still ________.
A. have B. do C. have been D. am
14.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we met, Jim?
----Of course I do. You ________ in the library.
A. were reading B. had read C. have read D. read
15. As senior 3 student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_______ a good state
of mind in face of failure.
A. keep up B. keep on C. keep out D. keep off
Keys: 1-5 ACCDD6-10 AAA BC 11-15 DBDAA
仿真训练二
16. ----Did you visit the famous museum?
----No. We _________ it, but we spent too much time shopping.
A. could have visited B. must have visited
C. can’t have visited D. shouldn’t have visited
17. ----I rang you at about ten, but there was no reply.
----Oh, that was probably _____ I was seeing the doctor.
A. when B. why C. what D. that
18. ----Could I use yours?
----I’m sorry, it isn’t here. I’d get it for you ______ I could
remember who borrowed it.
A. except that B. now that C. if only D. even though
19. Steven has a lot of work to ______ in the office since he has been
away for quite a few days.
A. take up B. make up C. work out D. carry out
20. A fifteen- year-old girl came _____ to the bus stop only ____ the
bus had gone.
A. running, to find B. to run, to find
C. and run, found D. running, finding
21. The taxi had to _______ because the traffic light had turned red.
A. set up B. shut up C. catch up D. pull up
22. Is this research center ____ we visited the modern equipment last year?
A. where B. that C. the one that D. which
23. She is wondering ______ to deal with next.
A. what B. which C. how D. why
24. ----Have you seen _____ pen? I left it here this morning.
----Is it ____ black one? I think I saw it somewhere.
A. a, the B. the, the C. the, a D. a, a
25. I kept this picture _____ I can see it every day as it reminds me of
my university days.
A. in which B. where C. when D. whether
26. The boss _________ 30 dollars from my salary without any good reason.
A. brought down B. kept back C. cut off D. held up
27. ----which one can I take?
----You can take ______ of them; I’ll keep none.
A. both B. any C. neither D. all
28. ----Did you give him the book?
----Yes. I gave it to him _______ I saw him.
A. once B. hurriedly C. while D. directly
29. We have reached the point _____ a change is needed.
A. which B. when C. that D. where
30. ----May I go and play with Tom this afternoon, Mum?
----No. You can’t go out _____ your homework is being done.
A. before B. as C. until D. after
Keys: 16-20 AACBA 21-25 DAADB 22-30 BDDDB
仿真训练三
31. until the worker had explained how to do it the machines.
A.It was not, did we operateB.Not, did we operate
C.It was , that we operated D.Not, that we operated
32. He reached for a dictionary on the bookshelf to .
A.look up it B.look it C.turn to it D.turn it to
33. It is said that the foreignerstravelled quite a few cities in China.
A.have, to B.have,/ C.had , to D.had./
34. The apples taste sell well.
A.well and B.good enough to C.too well to D.enough good to
35. That room is double the size .
A.of I live B.that I live C.of I live in D.of that I live in
36. Your letter me three days ago.
A.reached B.got C.arrived D.received
37. She looked at me with a smile butno answer.
A.replied B.said C.did D.made
38. I’ve got some picture books for you to at .
A.see B.glare C.look D.stare
39. The boy the book on the desk and went out.
A.lay B.lied C.lain D.laid
40. The school an area of 1000 square metres.
A.covers B.includes C.takes D.spends
41. The girl studies hard, so she is to succeed in the examination.
A.hoped B.liked C.expected D.thought
42. His parents died and him a lot of money
A.sent B.left C.gave D.lent
43. Writing books will a lot of time.
A.take B.pay C.spend D.cost
44. At last we were able to him to take our advice.
A.suggest B.advise C.insist D.persuade
45. We usually get up as soon as the clock five every morning.
A.beats B.strikes C.hits D.tapes
考查策略 篇6
1试题的考查方式与特点分析
1.1以双曲线为背景曲线,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
由于《课程标准》对双曲线的教学要求降低,《全国考试说明》对双曲线的要求也只是了解,所以双曲线在高考中,基本不在解答题出现,但又不能忽视对双曲线的考查,这使得双曲线为背景的试题在选择或填空出现的频率较高.统计发现,近5年的全国卷(除2011年文科外),小题均出现对双曲线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双曲线的定义、离心率、渐近线、实轴等概念.
评注上述试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实轴、离心率、渐近线等基本概念和知识,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双曲线的教学要求,同时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解析几何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应用,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1.2以三角形面积为问题载体,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时,一是,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或弦长公式,求三角形的底,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三角形的高,最后代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二是,设三角形顶点坐标及直线方程,把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后,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借助韦达定理,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三角形顶点坐标后,再进行求解运算.两种方法都是解析几何中的通性通法,都体现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本质.所以,在全国卷的高考中以三角形面积为问题载体,考查运算求解能力,经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评注上述试题提供的已知条件或求解的问题均与面积有关,体现解析几何对这一基本问题的重点考查。
1.3以直线与圆为背景,关注文理差异,考查综合应用能力
直线与圆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进一步研究圆锥曲线的基础,由于它的基础性与工具性,使其很容易与其它知识(如向量、圆锥曲线、函数、不等式等)进行交汇,命制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又因为在解决直线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所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相似的,所以,命题者为了达到解析几何试题的考查目标,又想控制合理的运算量,经常选择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为问题背景。
评注上述试题的已知条件都与圆有关,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求圆的方程、求圆心轨迹方程、求参数值、求直线斜率取值范围、求弦长、求距离的比值等都是解析几何当中很常见、很平凡的问题,但都蕴含深刻的数学思想,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2解析几何复习建议
2.1关注解析几何思想与坐标法的教学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每年试题的评价是:“试题围绕着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展开,突出数形结合思想与方程思想,侧重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强调良好的运算求解能力,全面体现了解析几何的考查目标”.尽管解析几何题年年都在变化,但围绕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命制试题的思想是不变的,这一特点从每年的解析几何题都不给图形和坐标系就可感受到.在求解时要求考生首先自己画出图形与坐标系,这是考查运用解析几何思想方法研究问题的第一步,即几何问题代数化.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对解析几何思想和坐标法认识的不断深化与认识上,若一味地去教题型,教套路,便与解析几何“坐标法”的本质及考试目标相背离。
2.2强化运算能力,关注运算技巧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在采用坐标法的同时,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对象,所以计算量大自然成了圆锥曲线问题的一大特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后,常常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计算,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脚踏实地、亲身经历体验地去完成,切忌只分析思路,而不动笔计算,以防出现解析几何试题“一想就会,一算就错”的现象.当然,这种强化学生进行运算,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削弱运算方面的教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运算,理解解析几何运算技巧所在.如在使用弦长公式时,对直线的方程采用不同的设法,对应的弦长公式也会不同,且不同的公式对运算的简洁性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考查策略 篇7
一.探究题考查内容
从考查内容上讲, 探究题主要有如下8种类型:
1.探究原因。即对文本中的特殊语言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例如, 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8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时, 首先要明白“杜鹃鸟”是如何被美化的, 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材料加以阐述。本题可以从主体意蕴、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2.理解意蕴。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旨以及文章语言所蕴含的深义。
例如, 2013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他喜爱北平, 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
此题考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考生可从人物形象角度对其内涵进行探究。
3.阐释观点。即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 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8题: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7分)
这道题重在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 除了对文本的具体信息作筛选外, 还要求考生具有必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积淀。
4.整合思路。即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 对写作思路进行分析。例如, 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路径和线索。分析文章思路, 主要是分析文章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如何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 这是分析文章构思的重点之所在。
5.概述感悟。这类题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 谈感受, 谈启示。
例如, 2012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第 (4) 小题: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 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 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 更是精神财富, 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就像小说中的父亲, 即使有再多的财富, 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 引人深思。
6.鉴赏风格。鉴赏作家的写作特色和写作风格。例如, 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10题: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 结合这一评论, 赏析第 (7) 段画线句。 (3分)
“细致而不柔弱”是林海音的写作风格。文中划线句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 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 两两呼应, 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 意味深长。用词朴素, 句子简短, 表达恰到好处, 而不见柔弱。
7.探析情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分析。例如, 2013年高考湖南卷第18题:综观全文, 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解答这道题, 要综观全文, 先逐一筛选出能体现“我”的思想感情的信息点, 然后分别加以赏析探究, 最后分类整合答案。
8.品味标题。对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进行分析探究, 说明观点和理由。例如, 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结合文本, 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分)
此题要求考生探究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可从表层含意和深层意蕴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表层含意讲, “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 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从深层意蕴讲, 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认识活着的意义, 进而引发读者怎样对待生活和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二.探究题复习策略
文学作品阅读探究题如何指导学生答题, 如何增强学生阅读答题的效果, 下面提出四点策略性建议。
1.在“读”字上下功夫。文学作品阅读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文本, 读懂文本, 只有读懂了文本, 才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怎样指导学生读文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这一步要落实好“三个要求”:
(1) 理清文章思路。思路, 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由此及彼表达文章情感主旨的路径、脉络。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 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作这篇文章的,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后写什么。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 才能理解文章, 才能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2) 把握文章主旨。即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事, 抒了什么情, 言了什么“志”。
(3) 掌握主要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得生动, 写得感人, 写得震撼人心的。
读文本, 我们应认识到, 文体不同, 解读的思维和方法不同。小说和散文都属于文学类文本, 但阅读方法不尽一样。即使都是散文, 写人记事的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托物言志的散文的解读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复习备考期间,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不妨试一试, 先不做题, 先研究解读文本的方法, 让学生整体阅读, 把文章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大致弄清楚了, 再让学生去做题。
第二步:品味语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入文章里层, 围绕语言进行阅读探究。文本中往往有一些结构性语句, 如点明或隐含主旨的关键句, 还有统领句, 过渡句, 抒情句, 点题句, 总结句, 还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 围绕文本语言进行探究, 领悟其深意。
第三步:局部阅读。围绕探究题的要求进行阅读。完成三项任务:1.明白题干所问与原文的哪些段落、哪些语句有关;2.细读和研读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和语句;3.思考和领悟题目的要求, 整合答案要点。
2.在“补”字上做文章。补, 就是补充。备考期间, 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文学作品阅读知识, 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主要补充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补充文体阅读知识, 增加学生阅读涵养。文学作品阅读题得分率较低,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学生对文体阅读知识不甚了解。文学作品阅读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 2012年全国17套高考卷, 考查散文11套, 考查小说6套;2013年全国18套高考卷, 考查散文9套, 考查小说6套 (另外3套考查实用文) 。虽然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 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小说阅读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检索2013年6篇小说阅读信息,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小说次要形象的描写作用分析、小说语言含意的理解、小说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的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探究、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小说人物描写对深化主题的意义的理解等。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就不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选用的材料是法国雨果·克里兹的小说《报复》, 探究题设计为: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8分) 考生假如不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 就不可能准确的谈出启示。因此, 怎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这是学生应该必备的知识。一般来说概括人物特征, 分析人物性格, 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 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 从肖像描写看性格, 从神态特点看性格, 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其他人物的评价间接地看性格。如果考生缺乏这些概括人物形象的知识, 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如2013年全国9篇散文涉及到的考点有散文语言的含意、作品的情感变化、散文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散文的主旨、散文语言的表达作用、人物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散文的标题等。散文的文体知识还包括散文的特点, 散文的构思, 散文的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等等。
平常教学中, 如果老师能够适当给学生补充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有关知识, 就会增加考生答题的熟练程度, 进而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率。
二是补充一些作家写作风格知识, 让学生增加对作家的了解,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2012年高考文学作品选文来看, 选文偏重于当代及知名作家的作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来看, 各地选文以当代作家为主, 2012年高考17篇文学作品中, 当代作家有11位, 占64%, 现代作家5位, 占29%。从考生熟悉的程度上看, 所涉及的作家有7位是中学教材上出现过的知名作家, 他们分别是孙犁、老舍、冰心、刘心武、鲁迅、梁晓声、刘亮程, 另外, 张海迪、林海音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了, 学生对作家熟悉, 便于考生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当然, 也有一些作家同学们不太熟悉, 他们大多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各个省作家协会的会员。选他们的作品进行考查, 旨在提醒考生平时要广泛阅读, 不能仅将目光盯在一些老作家的文本上。
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的写作风格, 对学生把握文本和把握作者情感价值是有帮助的。如冰心的散文突出爱的主旋律, 其风格柔美细腻, 温情脉脉, 隽永雅致, 抒情味浓而富有哲理。她的语言清丽、典雅, 称之为“冰心体”语言。我们读她的作品《笑》《往事》《寄小读者》《小橘灯》就可以感受得到。林海音的散文充满乡恋和亲情, 她的文章一般以情为纽带, 表现她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和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之情。这从她的作品《陈谷子烂芝麻》《苦念北京》可以感受得到。梁晓声的作品主要两部分, 一部分知青作品, 一部分纪实作品。《今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 写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 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家的写作风格,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解读文本。
3.在“答”字上明要求。明确答题思路, 掌握答题方法, 增强答题的规范性。具体要求有四点: (1) 审准题干, 读清要求。学生初次遇到探究题, 往往会茫然无措, 不知从何下笔, 洋洋数语, 却得分寥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显得尤为重要。审读题干, 明确探究的内容、依据和方向, 是做好探究题的第一步。探究题内容广泛, 涉及到对句子含义、人物形象、思想意蕴、情感倾向、艺术技巧、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探讨和品析, 我们要明确题干要求我们探究的是什么内容, 以免偏离题意。而且, 我们要根据题干确定探究的依据和方向, 有些题目中明确规定要“结合文本”、“联系现实”或“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悟”, 这些字眼要求我们或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主旨, 或联系生活拓展文本内涵, 或关注自我表达个性理解。
(2) 确定步骤, 分清层次。答题应有清晰的逻辑思维, 要根据审题结果确定答题的层次。探究题答题层次不是固定的, 根据题干的不同要求, 可以有“观点+文本依据”“观点+文本依据+现实依据”“观点+文本依据+自我体会”“观点+文本依据+民族文化心理+自我体会”等多种答题层次。
(3) 通读全文, 锁定区域。所有的探究都是基于文本的深入广泛研讨, 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深入解读, 是做好探究题的根本。文本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主题,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文章的思想意蕴有哪些, 只有读懂读透了文本, 才能从中看到现实的意义和深层的民族文化背景, 也才可能激发自己的个性思维,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 合理拓展, 规范表达。探究应有深度和广度, 个性理解以探其深, 联系现实以拓其广, 但深和广都应紧紧扣住文本主旨, 是在文本意蕴的土壤上开出的思维花朵。当然, 任何思维都离不开规范清晰的表达, 我们要善于将探究的结果用层次井然、语言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一般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组织答案, 先总说观点, 再分层阐述, 从文本层面、文化层面、现实层面、自我层面等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探析。
4.在“练”字上求实效。练, 即训练。在训练中力求突破, 在训练中注重落实。练不仅仅指数量, 更重要的是质量, 要注重精练, 注重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练”有四层含义:
(1) 强化审题训练。严格审查题意, 明确答题要求。
(2) 强化答题思维训练。思维要缜密, 思考要全面, 思想要深刻。
(3) 强化语言训练。语言要流畅, 表达要准确、简明。
考查策略 篇8
考查重点
一.易读错字
1、声调
2012年“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一组词中“担当重任”的“担”读dān, 为第一声, 其他字均读dàn, 第四声。
2011年“棘手”、“际遇”、“极乐鸟”、“集腋成裘”一组词中“际遇”的“际”读jì, 第四声, 其余均读jí, 第二声。
2010年字音题考查声调。
“屏气”的“屏”和“秉烛待旦”的“秉”读bǐng, 第三声;“并蒂莲”的“并”和“摒弃”的“摒”读bìng, 第四声。
“黄鹂”的“鹂”和“黎明”的“黎”读lí, 第二声;“霹雳舞”的“雳”和“磨砺意志”的“砺“读lì, 第四声。
2008年“质量”的质读zhì, 选项标注为zhǐ;“参与”的“与”读yù, 选项标注yǔ。
2、前后鼻音
2012年“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一组词中除“磷光”一词中“磷”读lín, 前鼻音, 其他均为后鼻音。
2011年“钦慕”、“倾情”、“青云志”、“轻车熟路”一组词中“钦慕”的“钦”读qīn, 为前鼻音, 其余读qīng, 为后鼻音。
3、平舌z/c/s和翘舌zh/ch/sh
2012年“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一组词中除“芝兰之室”中“芝”读zhī, 为翘舌, 其余读zī, 为平舌。
4、鼻音n和边音l
2011年“溺爱”、“丽质”、“逆时针”、“匿迹销声”一组词语中“丽质”的“丽”读lì, 为边音, 其余读nì, 为鼻音。
二.多音字
2009年“倒胃口”的“倒”读dǎo和“倒栽葱”的“倒”读dào, “迫击炮”的“迫”读pǎi和“迫切性”的“迫”读pò, “空白点”的“空”读kòng和“空城计”的“空”读kōng。
2007年考查专门考查多音字。
“哄”字考查“舆论哄然”读hōng, “一哄而散”读hòng, “四处哄传”读hōng和“哄逗小孩”读hǒng, 有三种读音。
“累”字考查“不顾劳累”读lèi, “日积月累”读lěi, “冗长累赘”读léi和“连篇累牍”读lěi, 共三种读音。
“强”字考查“强词夺理”读qiǎng, “强弩之末”读qiáng, “弱肉强食”读qiáng和“生性倔强”读jiàng, 共三种读音。
三.形近字
2009年“拜谒”的“谒”读yè和“枯竭”的“竭”读jié, “恣意妄为”的“恣”读zì和“千姿百态”的“姿”读zī, “陨石”的“陨”读yǔn和“功勋”的“勋”读xūn, “崇山峻岭”的“峻”读jùn和“怙恶不悛”的“悛”读quān, “梗概”的“梗”和“田埂”的“埂”都读gěng, “瓜熟蒂落”的“蒂”读dì和“啼笑皆非”的“啼”读tí, “篆书”的“篆”读zhuàn和“椽子”的“椽”读chuán, “愚公移山”的“愚”和“向隅而泣”的“隅”都读yú。
备考建议
一、夯实基础, 注重识记。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考查拼写, 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 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 (识记)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 次常用字1000个。这就要求考生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强化常用字字音的识记。
二、勤查工具书, 湖北省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把商务印书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参考工具书, 学生要勤查阅, 养成查词典的好习惯。有些字词在第六版词典上读音发生了变化。例如:“唯唯诺诺”中的“唯”第六版读wéi, 第五版读wěi;“拜拜”第六版读bái, 第五版读bài等。这就要求高三语文教师不能凭经验办事。
三、重点强化对多音字、形近字和易读错的字的分类整理, 找出共性, 归纳记忆方法。这一块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知道出题老师怎么考, 重点考什么, 复习备考才能更有针对性。
四.明确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字音题, 不需要考生认识所有的字词, 考生要通过训练, 学会运用排除法、直接认定, 或联想等方法, 高考只需考生选出正确答案。
考生掌握尽量多的字词读音肯定有利于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所以, 要想做好字音题, 记忆是根本, 有了识记才能谈方法, 才会有准确率。
考查策略 篇9
一、论点提供的三种方式
1. 依据史实论证教材中的已有观点
该类型一般是在题干中给出一个观点, 然后要求结合有关事实加以论证。例题一: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年, 疲弊中国, 所就 (成就) 无几。”又说:“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 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选自2005江苏高考历史29) ———本题的论点是题中的“汉武穷兵三十年, 疲弊中国, 所就 (成就) 无几。”论据的来源是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方面的相关史实。解题策略:1.通过大脑回忆课本中“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方面”的史实。2.紧扣“用兵方面的史实”要求进行分类归纳说明。3.得出结论, 照应题目要求。本题学生易犯的毛病是:扣不住“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方面的相关史实”这一范围限制, 而把汉武帝所有相关史实全部列出。从本例的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回答该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紧扣题意 (即论点) , 再忆史实, 选取典型事例。相对而言, 本类型题目难度不大, 但本类型题目在教材中大量存在, 应用相当广泛。
2. 依据史实论证教材以外的观点
本类型题目基本以材料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一般是资料中提出某种观点, 然后结合史实分析评论或谈谈理解、认识。题目所给的观点, 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多个, 也可以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还可以是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析;既可以是对人物或事件的某种评价, 也可以是历史上或现实中人对历史及史学的认识。
例题二:南宋朱熹认为, 王安石“以财力、兵革为先务, 引用凶恶, 排摈忠直, 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 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 但是, 如此曲解变法的目的和否定其作用, 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上述看法?谈谈你的理由。 (选自2010年江苏模拟)
本例观点有二:一是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二是史学家对朱熹的看法。其解题策略:1.先对这两个观点作出判断, 同意史学家的观点 (一分为二) 。2.归纳史实以证明判断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3.归纳小结。
从本例题可以看出, 解答本类型问题的一般程序是:先判断所给观点的正误———组织相应的事实予以论证——对所给的观点还要能指出其实质或局限。与前题型相比, 难度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是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理论水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就很难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新观点给以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二是所需要的论据也必须经过思维加工, 予以理性说明, 仅靠再忆史实来生搬硬套行不通了。因此, 自论证题在高考中出现以来, 本题型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今天, 本题型是高考主观题考查的主要形式, 须予以重视。
3. 依据历史史实由自己来推论观点
本题型一般是先提供一段或几段史料,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推理出所反映的观点、认识。其设问模式往往是“谈谈你对该材料的理解 (你持什么观点) ”或“从某角度本材料反映什么现象 (阐述什么观点) ”。
掌握本题型的关键是:1.能不能找准推论的角度, 这是立论的基础。2.能不能从此角度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思想, 这是推论的中间环节。3.从材料中得出局部认识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加以总结, 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这是点睛之笔, 也是最终目的。
本题型较前者难度有所增加, 表现为:1.前者是以史证论重在史, 本题是以史推论重在论。2.前者提供观点, 本题型需运用知识和技巧进行推论。总之, 该题型的设计加大了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这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有助于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复习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有关论证能力的考查可以通过各种题型来实现。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解题技巧?如何提高教学复习的有效性?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史论结合是论证能力的基本要求和一大特点, 因而要确保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此须注意几点:1.夯实基础, 增加知识储备量, 加强专题复习, 宏观把握知识结构, 理解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2.平时注意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初步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3.学习逻辑学, 掌握归纳、推理等基本的逻辑方法。
第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尝试以某一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 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目前广泛推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论证能力。
第三, 提高熟练掌握和使用历史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答案组织具有逻辑性、层次性;紧扣题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查策略 篇10
例1 (2015年广东模拟) 高频焊接技术的原理图如图1 (甲) , 线圈接入图1 (乙) 所示的正弦式交流电 (以电流顺时针方向为正) , 圈内焊接工件形成闭合回路, 则 ()
(A) 图1 (乙) 中电流的有效值为I
(B) t1~t2时间内工件中的感应电流变大
(C) 0~t1时间内工件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D) 图1 (乙) 中T越大, 工件温度上升的越快
解析:由图1 (乙) 知, 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最大值为, 则有效值为I, (A) 项正确;图象中图线的斜率为电流的变化率, t1~t2时间内工件中电流的变化率变大, 线圈内磁通量的变化率变大,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知工件中感应电动势变大, 则感应电流变大, (B) 项正确;由楞次定律知:时间内工件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 (C) 项错误;图1 (乙) 中T越大, 电流变化越慢, 工件中磁通量变化越慢,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工件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小, 温度上升越慢, (D) 项错误.答案选 (A) (B) .
解题思路: (1) 认清图象种类:即是Φ-t图、B-t图或I-t图等; (2) 分段处理过程:对电磁感应的具体过程判断对应的图象分几段; (3) 判断电流方向:依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⑷写出函数关系: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写出函数关系.
二、关注生活变化, 凸显创新性
例2 (2015年大连八中一模) (1) 如图2 (甲) 所示, 磁感应强度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纸面, 在纸面内有一条以O点为圆心、半径为L圆弧形金属导轨, 长为L的导体棒OA可绕O点自由转动, 导体棒的另一端与金属导轨良好接触, 并通过导线与电阻R构成闭合电路.当导体棒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时, 试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证明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2) 某同学看到有些玩具车在前进时车轮上能发光, 受此启发, 他设计了一种带有闪烁灯的自行车后轮, 可以增强夜间骑车的安全性.图2 (乙) 所示为自行车后车轮, 其金属轮轴半径可以忽略, 金属车轮半径r=0.4 m, 其间由绝缘辐条连接 (绝缘辐条未画出) .车轮与轮轴之间均匀地连接有4根金属条, 每根金属条中间都串接一个LED灯, 灯可视为纯电阻元件, 每个灯的阻值为R=0.3Ω, 并保持不变.车轮边的车架上固定有磁铁, 在车轮与轮轴之间形成了磁感应强度B=0.5 T,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的扇形匀强磁场区域, 扇形对应的圆心角θ=30°.自行车匀速前进的速度为=8m/s (等于车轮边缘相对轴的线速度) .不计其它电阻和车轮厚度, 并忽略磁场边缘效应.
(1) 在图2 (乙) 所示装置中, 当其中一根金属条ab进入磁场时, 指出ab上感应电流的方向, 并求ab中感应电流的大小; (2) 若自行车以速度为ν=8 m/s匀速前进时, 车轮受到的总摩擦阻力为2.0 N, 则后车轮转动一周, 动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忽略空气阻力, π≈3.0)
(2) (1) 根据安培定则知:ab中的电流方向为b→a, ab部分相当于电源, 角速ω=v/r=20 rad/s, 应用 (1) 推导出的结果得:, 电路总电阻:R总=R/3+R=4R/3=0.4Ω,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通过ab部分的电流:I=E/R总=2 A.
(2) 车轮转动一周的时间:则T时间内克服阻力做功:Wf=fs=fvt=4.8 J, T时间内产生电流的时间为:在T时间内, 电流通过灯泡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为:Q=I2R总t=0.16 J, 动力所做的功为:W动=Wf+Q=4.96 J.
答案: (1) 证明过程见解析 (2) (1) 2 A
(2) 4.96 J
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深入而有趣.如2015年北京卷20题 (IC卡) 、24题 (光电转换的新型电源) 等均以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为素材, 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这将会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向.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问题与此类STS信息可对接, 通常的情景是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导体或导体框使磁通量发生变化, 产生感应电动势, 该导体或导体框就可等效为电源.此问题通常会以压轴题的形式考查, 涉及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等主干知识.解答此问题一方面是要分清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另一方面是分清内、外电路, 对外电路需画出等效电路图, 借助稳恒电路的处理办法进行有关的计算.解答电磁感应电路问题的基本步骤: (1) 确定电路电源:利用E=ΔΦ/Δt或E=BLvsinθ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如果在一个电路中切割磁感线的部分有多个, 且相互联系着, 则可等效成电源的串、并联; (2) 分析电路结构:分析内、外电路和外电路的串、并联关系, 画出等效电路图; (3) 运用电路规律: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基本规律列方程求解.
参考文献
[1]崔方, 傅明峰.电磁感应与STS交汇试题赏析[J].中学生数理化, 2015 (4) :25-26.
动词时态考查热点 篇11
本文结合2008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对各种动词时态加以归纳和分析,供同学们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一般现在时
考点说明: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或现在存在的状态,常以now, at present以及often,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 seldom, every day等表示频度的副词或副词短语为时态标志;一般现在时也表示不受任何时间制约的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典型考例:
1. ——Is your mother a nurse?
——Yes, she is. She ____ in Town Hospital. (海南省)
A. has workedB. had workedC. worksD. worked
答案与简析:题干问句中的is和答句中的is均暗示该空中的谓语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又因为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空白处应填works,故答案为C。
2. Every summer many foreigners ____ to Rizhao for vacations.(山东省日照市)
A. have comeB. comesC. cameD. come
答案与简析:题干中的时间状语every summer暗示该空的谓语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又因主语是可数名词复数,谓语动词应用复数形式与之呼应,故答案为D。
二、一般过去时
考点说明:一般过去时可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多以last week/month/year, an hour ago, just now, in 1998等单纯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为时态标志;一般过去时也可以表示过去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此时句中除了有表示过去时间的状语外,还常有always, usually, often, seldom, sometimes, never, every day等表示频度的副词或短语为时态标志。
典型考例:
1. ——Have you mended your bike, Jim?
——Yes, I ____ it thirty minutes ago. (广州市)
A. have mendedB. mendC. had mendedD. mended
答案与简析:题干答语中的thirty minutes ago为纯粹的过去时间作状语,暗示该空应填谓词动词mend的过去式mended, 故答案为D。
2. Many trees and flowers ____ in our school last year, and they made our school a beautiful garden. (重庆市)
A. plantB. plantedC. have plantedD. were planted
答案与简析:题干第一句中的last year表示纯粹的过去时间,后一句中的谓语动词made暗示前句应为一般过去时,根据句意应该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故应选D。
三、现在进行时
考点说明:现在进行时可以表示此时此刻或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常以now为标志。现在进行时还可以与always等副词连用,表示反复性、一贯性的动作,含有赞扬或批评的感情色彩。
典型考例:
1. ——Where’s your father, Mike?
——He ____ in the kitchen. (北京市)
A. cooksB. cookedC. is cookingD. has cooked
答案与简析:分析语境可知,问话人询问对方的父亲在哪里。因此,答句的谓语动词应为现在进行时,该空应填is cooking, 故答案为C。
2. ——What’s your sister doing in her room now?
——She ____ TV. (青岛市)
A. watches B. watched C. is watchingD. will watch
答案与简析:问句中的时间状语now暗示答句中的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正在进行”,因此空白处应填is watching, 故答案为C。
四、过去进行时
考点说明: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常与just now, then, at that time, at this time yesterday, at six yesterday等表示特定的过去时间点为时态标志。
典型考例:
1. When I went to say goodbye to Anna, she ____ the piano. (烟台市)
A. is playingB. playsC. was playing D. played
答案与简析:题干的句意应为“当我去和安娜说再见的时候,她正在弹钢琴”。When所引导的从句的谓语动词为一般过去时,主句的谓语动词应为过去进行时,因此该空应填was playing, 故答案为C。
2. His parents wanted to know what he ____ at that time? (广东省)
A. is doing B. was doing C. has done D. will do
答案与简析:题干中的时间状语at that time暗示该空的谓语动词应用过去进行时,因此该空应填was doing, 故答案为B。
五、一般将来时
考点说明: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以及按计划或安排将要进行的动作,一般将来时有be going to do, will/shall do, be about to do等多种表达形式。在含有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中,若主句谓语动词用一般将来时,从句谓语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的时间;另外come, go, leave, fly, arrive等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可以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典型考例:
1. I’ll do it better if the teacher ____ me another chance. (威海市)
A. giveB. givesC. gaveD. will give
答案与简析:题干的意思为“如果老师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将做得更好”。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谓语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因此该空应填gives,故答案为B。
2. He doesn’t tell me when he ____. I’ll call you as soon as he ____.
A. will come; arrivesB. comes; arrives
C. will come; will arriveD. comes; will arrive
答案与简析:题干第一句的意思为“他没有告诉我他什么时候会来”,when引导的是宾语从句,因此第一个空应填will come,表示他“将要来”。第二句的意思“他一到,我就给你打电话”,主句谓语动词用一般将来时,as soo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故答案应为A。
六、现在完成时
考点说明:现在完成时可以表示过去的某一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它常与already, just, yet, before, ever, never等词连用;现在完成时也可以表示发生在过去的某一动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有可能继续延续下去,此时常与“for+一段时间”或“since+过去时间点/谓语动词为一般过去时的从句”连用。但是在肯定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为延续性动词。现在完成时还可以用在“It is the+序数词+time+that…”句式中的that从句中,表示到现在为止动作已经发生的次数。
典型考例:
1. Henry speaks Chinese very well. He ____ in China since 2002. (河北省)
A. staysB. stayedC. is stayingD. has stayed
答案与简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状语since 2002可以确定谓语动词应为现在完成时,因此空白处应填has stayed, 故答案为D。
2. ——They say there’s a new shop nearby.
——Yes, and it ____ for more than three weeks. (福建省)
A. has been openB. opensC. is openingD. is opened
答案与简析:题干第一句的意思是“他们说附近有一家商店”。第二句的意思应为“商店开业三个星期多了”,根据for more than three weeks这一时间状语可以确定动词应为现在完成时,因此空白处应填has been open,故答案为A。
七、过去完成时
考点说明:过去完成时表示到过去某一时间或某一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动作,即指“过去的过去”,此时常与by, when等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过去完成时也可以表示某一动作在过去某一时间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过去的另一时间,此时常与for或since引导的时间状语连用。
典型考例:
1.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we ____ the work. (乌兰察布市)
A. has finishedB. had finishedC. have finishedD. finish
答案与简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状语by the end of last year可以确定谓语动词应为过去完成时,因此空白处应填had finished, 故答案为B。
2. When I arrived at the office, the meeting ____ for ten minutes.
A. has begunB. had been on C. began D. had begun
钢琴教学考查研究 篇12
一、科学细致的考查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学习钢琴的效果
考查可以知己知彼, 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不断地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考查前, 我们将所教的钢琴教材回顾一下, 把钢琴中的复调、练习曲、奏鸣曲、乐曲等归类。根据大纲要求, 找出各类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查范围, 制定考查方法。通过全面考查, 我们发现, 细致的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在平时的练琴中的许多不足。比如有的同学不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怕苦、怕难, 不愿意多练习, 当将这些同学单独挑出考查时, 他们往往在演奏中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是速度跟不上, 就是节奏有问题;有些同学对附点音符及切分音弹得不准确。这些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都不易发现, 而是在集体考察时才会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进行。 (1) 数量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要让他们知道次数积累的练习对钢琴中技术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 是学习钢琴基本技术的必要手段, 是迈向钢琴之宫的阶梯。让他们懂得基础练习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认真练习, 才能演奏出更为美妙而准确的声音来。 (2) 层次法。告诉学生, 钢琴中的许多较复杂的旋律、和声、节奏, 实际上是由各基本的音符组合而成。
用变化多端的练习, 让他们在对比中去认识, 在练习中去获得。通过这些音符和节奏的转换练习, 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各种旋律和节奏的特性。经过这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 我们感到, 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学生在识谱、节奏和准确度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二、把考查和音乐会结合起来, 全面巩固深化所练过的乐曲知识
考查可以巩固、积累、完善钢琴技术, 将每学期的钢琴学习内容作一番归纳和总结。一星期就两节钢琴课, 让学生掌握诸多钢琴知识, 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去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怎样才能做到并让学生较牢固的掌握钢琴技术?考查前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将所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 一是给学生一点点压力, 让他们不要放松钢琴基本功的练习;二是通过理论认识来巩固钢琴知识,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这也算是重要的阶段。考查的难度越大, 其效果就越好。它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乐曲的结构, 节奏的组合, 克服在演奏中只能注意技术而忽视了音乐。一二年级就要加强视节奏考查。这是集技术与经验为一体的综合练习。所以一般情况下, 如果学生平时不通过动脑筋学习钢琴, 对钢琴中的很多技术都不易掌握, 很难弹出完整的旋律。比如, 有的学生心里有着优美的旋律, 但不能通过自己的手指把它弹奏出来。这就是在演奏中是单纯地用手还是以心带手演奏的结果。有时候你越练却感觉越差, 尽力地去想解决技术中的难点其结果事与愿违。有位四年级的学生, 钢琴弹奏得非常熟练, 但在考查中让他写一些简单的节奏就感到吃力, 为什么?主要忽视了理论的练习。所以加强理论的练习, 完善钢琴考查非常重要。通过几个学期的钢琴练习和技术考查, 我们发现学生在演奏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注意钢琴考查的艺术个性特征
随着钢琴教学改革的深化, 钢琴课已逐渐从单一的技术练习的音乐模式中解脱出来, 向审美的理性发展。如何通过考查来提高学生的钢琴理性认识能力?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分析, 在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钢琴的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 钢琴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着它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情绪。因此在技术考查时, 老师要求学生始终将注意力贯穿在整体之中, 强调准确性和技术性。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这时应着重在乐曲的音乐背景上给学生加以介绍, 引导他们理解乐曲的音乐内涵,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考查时, 我们要求学生从乐曲不同的角度反复体会, 然后加以引导:音乐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优美的抒情诗, 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 把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 仿佛在赞叹不已地倾诉着生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应该很快投入自己的感情, 然后在大家的鼓励下大胆地上台演奏。师生同时评议。 (1) 音乐形象:能否按照正确演奏方法来演奏乐曲。 (2) 表现力:能否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用心声来表达。 (3) 乐曲的风格:能否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 用最准确的声音、速度及节奏来表达作品。评议的结果落实在“美”处, 用美的标准来衡量、打分。这种考查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四、认真科学的考查, 有助于钢琴人才的培养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