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共5篇)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篇1
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感想
作为一名历史生,初次遇见这门学科时,我还觉得有点讶异,我心里想着:不是学了中国通史了吗,为何还要学习这门科目呢?直到真正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才真正了解到学习它的作用,可以说,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详细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同时又可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它所强调的是政治制度,并以此为轴线将中国历史详尽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历朝历代的政治面貌展现于我们,给我们后代以指引与借鉴。
学了这门课程已有了一学期了,自然是有些感想与体会的,无论是对于这门课程本身抑或是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对于这门课程,我认为其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既能对政治学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会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变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古人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不管于我们还是他人,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还是有所有必要的。
当然了,有了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的了解虽谈不上精,但是还是有所知晓的。老师是将其分为三章来讲述的,首先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后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再接着是隋唐五代宋的政治制度,在其中还囊括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制度。在讲古代的政治制度时,除却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老师基本上都是分为四个部分来为我们讲述的,先是皇帝制度,而后是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接着是监察制度,最后是职官选拔与管理制度,在讲隋朝以后的政治制度时还增添了教育与科举制度。在老师的合理分配下,其实我们是很容易掌握的,也很容易理清脉络,在学的时候不会产生混乱,将每一个朝代的典型制度都熟络于心,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同一种制度在每一个朝代的共性与特性,这些对于我们掌握中国古代史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古代史中学的不精的或者模糊的地方,在政治制度史中我们有一个重新了解,重新掌握的机会。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就是和中国古代史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程与发展。这是我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当然了,我觉得老师在讲述的时候也很
有方法,每在讲述一些课程的时候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一些视频,让我们加深了解,记忆深刻,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这门课程兴趣。
上面都是我对于这一学期来学习这门课程产生的一些的看法与感想,当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会有一些感想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按照老师上课所分的四个部分其实还是挺明了清晰的。在这里,我其实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在明清时期皇权达到了鼎盛。
在秦朝时期,皇帝制度出是神权进一步被皇权利用的表现,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运用。而到了宋元时期则是皇帝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到了清代 皇帝制度强化到了巅峰,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
随着皇帝制度发展,后宫制度也有了发展,它是维护皇权的重要方面,不仅为了满足皇帝的各种私欲,而且是培育皇位继承人,使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保障。在这种制度下,当皇帝幼小昏庸、懦弱的情况时,皇后有权以监护人的名义,监督和选立后嗣。而正因为宋朝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皇后的地位更加的突出,在当时还确立了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这一制度是自从宋太宗之后成为了固定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一直持续两千多年,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对于我国统一的多名族国家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同时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然了,一项制度的存在总是有利有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大大落后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以至于近代遭受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更是一个国家从古代至今的发展史,历史是促人思考与奋进的,我们要的不是回望与感叹古代盛与衰,而是从
中受启发,虽然我们不是统治者,不是政治家,但以史为镜仍是必要的,我们一样可以看历史而改造自身,当然了,我们更希望社会能从古代的政治中获得经验与教训,让现代生活更加的美满!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篇2
形成知识链条
课程的设置是有一定的秩序的, 每门课程所含有的知识点大多也有一定的关联。在授课时, 教师要有意地提示学生, 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 对同一章节中的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形成知识链条。
如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中, 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 而且是采取提示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 不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给他们。我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 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题目是“九品中正制、谱学、户调式、门阀、士 (世) 族、西晋分封复古、寒士用事、科举制之间的链条关系。围绕着什么中心发展?”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发言。训练了学生的思考总结概括能力。当时, 不同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 基本上紧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作出评价并提示:到实行科举制度以后, 寒士参政, 一般不能够形成大的集团、家族势力, 所以, 不能说他们也是进入贵族领域。“王与马共天下”是士族发达时期的表现, 但是到了宋朝就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同时, 寒士用事是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转变的一个中间环节。由于各个部门, 居于高位的负责人不管事, 实际负责的则是那些处于下手的低级属员。这导致了士族处理事务的能力的降低, 而寒士的能力有所增强, 我认为这是后来科举考试出现的原因之一。所有以上链条中的中心:选官与士族。
同时让课堂上回答较系统的同学, 课下继续分析整理充实后给我发到我的邮箱里。这种活动, 对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一种就是对不同时期所学的同一问题知识点的贯穿。如学习过元代的“十等人分”, 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1]后, 我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儒者地位的变化”, 并总结为这样几个阶段:
阶段一:受到严酷迫害:秦“焚书坑儒”;
阶段二:尊崇:汉朝,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阶段三:文科考试受到重视, 很易做官:唐朝“科举考试”;
阶段四:文人不被重视, 做的官位很低:五代十国;
阶段五:受到极大重视, “与士大夫共天下”:宋代;
阶段六:儒者地位为第九位 (倒数第二) :元。
第三种就是让学生总结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有阶段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提出三个专题让他们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通过总结, 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介绍研究现状
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对于研究现状的了解, 也是有技巧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首先,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现状。
从1978年2011年, 有四篇文章是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状的:薛明扬《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白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白钢《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姜远飞《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沧桑》2007年第4期。
其次, 重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如科举考试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科举制度自隋开皇年间创立,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废止, 在我国历史上共实行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它在不同阶段对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甚相同的。[2]《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一书对于科举制度的介绍就很好, 讲课时可以直接引用, 如下:揭示各时代的科举特征, 成为科举断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方面, 唐、宋、清三朝的科举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唐代科举研究成果较多, 仅专著就有近二十本。较有代表性的如《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1980) 、《唐代考选制度》 (赵同喜, 1984)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1986、2003) 、《唐代进士与政治》 (卓遵宏, 1987)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吴宗国, 1992) 、《唐代贡举制度》 (阎文儒, 1992)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 (刘海峰, 1991) 、《唐诗与科举》 (陈飞, 1996) 、《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侯力, 1998) 、《隋唐贡举制度》 (高明士, 1999) 、《唐代试策考述》 (中华书局, 2002)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 (俞刚, 2004)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王兆鹏, 2004) 等多部著作。阎文儒的《唐代贡举制度》书稿实际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 该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科举制的各个侧面, 具有一定的价值。吴宗国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比阎文儒的著作更深入, 书中对一些制度的考释颇为详细, 对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进士科与高级官员的选拔等专题的研究尤有见地。高明士的《隋唐贡举制度》除概述唐代的常举科目制度的建立、考试过程及其改进、制举、吏部选试、贡举与礼仪以外, 着重分专题探讨科举制的起源、“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唐代贡举对儒学研究的影响等六个专题, 属于此类研究的上乘之作。此外, 尚有不少博士论文以唐代科举为题。[3]并强调其中部分内容, 尤其是“宾贡”, 很多教材中并未提及, 可以提及到一些较新的研究“唐代科举制的官方标准名称应是贡举。贡举的参加者分为三种人:一是中央学馆的生徒 (士贡) , 二是州县的乡贡, 三是外国的宾贡。‘宾贡’与其他士子一同应试, 并没有单独为他们开科, 只是在录取名额上有特殊的规定, 给予眷顾。‘宾贡’代表应试者的身份, 专指应试的外国或边疆少数民族酋长国的学子, 并不存在所谓‘宾贡科进士’, 只有称‘宾贡进士’才是恰当准确的。”[4]
再次, 介绍工具书。
如《宋代研究工具书指南 (修订版) 》, (美) 包弼德原作; (比) 魏希德修订, 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8年。该书按照研究类别进行分类 (A到L共12类) , 其中D类“政治·法律”中又分为6类叙述。其第2类研究回顾中, 有政治制度与中央政府、政治人物、外交三种。编者列举的很多书名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包伟民著《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综述20世纪有关宋代制度史的国际研究。包括有关宋代政治史、法律、军政、地方政治、吏治、修史、财政、户口调查、土地、驿传等制度的研究回顾。[3]方震华《一九八0年以来宋代政治史中文论著回顾》, 《中国史学》9 (1999) :17-39, 综述有关宋代政治史的中文研究。又如李之亮主编《宋代京朝官通考》, 成都:巴蜀书社, 2003。该书全面系统地开列出宋代京朝官僚, 包括宰辅、枢密院、三司、翰林学士院、东宫官、群牧司、谏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秘书省、寺监。附录有按拼音编排的人名索引、四角号码与笔画对照表、冠名别名表等。[5]
介绍了这本工具书以后, 便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关于宋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现状, 也为他们将来能够从事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指导, 对科研的感悟进一步深入了。
第四, 介绍研究现状的时候, 要按照不同类别依次介绍, 由专著到学位论文到期刊文章都应该介绍到。并且要能突出介绍其中哪些资料是最重要的。
第五, 各种教材的编写, 都是特定年完成的, 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应该补充上最新的研究现状, 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如教师在2010年讲授该课程, 就应从知识库中查阅研究现状, 一直检索到2010年的最新文章。如介绍宋代官制时, 我提到研究官印的有高慧撰写的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官印研究》。
了解专家学者
本科学生对科研的认识, 不仅来自于教师对研究现状的介绍, 也来自对研究人员的感知。一般说来, 教师应该采取“本单位→本省→外地”的专家学者, 由近及远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
学生对身边任课老师还是感受最深的, 由了解本单位的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入手, 更能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 讲到宋代科举制度的时候, 就向学生介绍了本系教师刘树友教授的研究。他在1989年发表过卷放榜和对主考官的限制四方面考察了两宋的科考制度。
同时, 本省的很多大学有一些学者学生比较熟悉, 向学生适时传达这方面的信息。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些老师的研究。如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时, 指出包括军事领导体制、兵种、兵役、编制、装备、官兵的俸饷与恤赏、官兵的培养与考核、马政、驿传等。告诉学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峰教授的研究很深入, 他的著作《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论述的是北宋武将、军政等问题。同时告诉学生陈峰教授的很多研究生也都是研究军政的。2001年至2010年期间他的学生写的很多论文涉及到:军法、置将法渊源、南宋初武将权力地位的提高、西北地区城寨制度研究、军队回易问题、冷兵器、阵法与阵图、军费、对辽战争中军粮供应、御营司与机速房、节度使、文人论兵、武将王德用家族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最后, 可以介绍省外的专家学者。如宋代官制的研究中,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河南大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及浙江大学龚延明著《宋代官制辞典》。
设计科研课题
教师在讲授教材各种知识点的时候, 适时地根据教材的提示, 来设计恰当的科研课题, 能够让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更为直接一些。
在设计科研课题时, 要紧密依据所配备教材内容来挖掘可以进行科研的课题。我在2010年授课时, 采用的是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004第1版) 。讲到元朝部分, 发现有以下课题都值得研究:元代的汉人生活、元代的学习蒙古语热、元代的战争技术 (灵巧的战术) 、元朝的马政和牧监、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元代征东行省研究。我把这些研究题目提供出来,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逐步去研究。并指出其中有些题目的研究应该很少, 如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研究, 很有继续开掘的空间。
无论是形成知识链条, 还是介绍研究现状、了解专家学者、设计研究课题, 所有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渗透的, 绝非单一操作的, 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的环节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最后一环的设计研究课题是前面所有积累的结果。这些环节的实现, 就需要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从事的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专家学者等都十分熟悉。在此过程中师生能得到共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2004:176.
[2]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761.
[3]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20.
[4]邹鑫.唐代科举中的“宾贡”制度[A],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编.孔庙国子监丛刊[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205.
中国政治制度史1 篇3
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6、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7、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9、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10、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都要服兵役。
1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12、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13、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14、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群对、部落。A.群队B.部落
15、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16、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17、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18、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20、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21、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2、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谭嗣同
23、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4、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25、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26、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7、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2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9、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0、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31、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是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3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33、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34、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36、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37、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Z
Z
Z
Z
C
D
G
G
G
H
H
H
M
M
M
N
Q
Q
Q
S
S
S
S
S
S
S
S
T
X
X
X
X
Y
Y
Y
38、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9、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40、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41、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4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A.燧人B.伏羲C.神农 选择
1、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ACD朝为最。A.东汉 C.唐D.明
2、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A.大司空B.大司马徒D.丞相
3、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ABCD等。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
4、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A.品B.阶C.勋D.爵
5、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ABC等时期。A.军政时期B.训政时期C.宪政时期
6、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ABD。A.皇位继承制度B.后宫制度D.皇位世袭制度
7、汉代有ABC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
8、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ABC等。A.降薪B.贬职C.免官
9、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AB的权力。A.批阅奏本B.传宣旨意
10、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B.锦衣卫C.东厂D.西厂
11、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A.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
1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秦朝并称“三公”的是ABC。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
1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BCD。A.省B.府C.道D.县
15、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16、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A、B、D等义务。A.朝觐B.纳贡D.兵役
17、三国时的“三公”是ABC。A.太尉B.司徒C.司空
18、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
19、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BCD,他们并无实权。B.太师C.太傅D.太保 20、宋朝御史台机构由ABC构成。A.台院B.殿院C.察院
21、宋朝的军事权由ABC分掌。A.枢密院B.三衙C.兵部
2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ABC构成。A.大理寺B.刑部 C.御史台 23、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ABC为代表的经世派。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
24、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ABC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A.大理寺卿B.刑部尚书C.御史中丞
25、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B、C等三大集团。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26、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AB。A.宗法制B.分封制
27、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ABCD。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
28、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ABC。A.司土B.司马C.司工 29、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A.常备军B.续备军C.后备军 30、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ABC几个阶段。A.内阁制B.总统制C.洪宪制
3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ABC等派系。A.皖B.直C.奉
Z
Z
Z
Z
Z
Z32、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33、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ABCD和大行。A.大谏B.大田C.大司马D.大理
34、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ABC。A.大理B.司寇C.廷尉
35、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ABCD。A.玺B.印C.符D.节
36、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ABC等朝代。A.西汉B.东汉C.唐
37、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
38、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AB的组建。A.湘军B.淮军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F
2、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答:正确.周公所开创的封建诸侯以强化周王室对各地控制的政策,在周公以后已经成为西周最根本的各级政权营建形式.各诸侯国也纷纷仿照王室分封的方法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低一级的分封,并以此作为强化自己对分国各地控制的有效手段,于是分封在西周便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由中央到地方,甚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H
3、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答:错.世袭制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但是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尽管已将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局限于皇帝家族内部,但仍无法避免皇族内部的争斗.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皇族内部的与异姓野心家合谋夺嫡争储的各种斗争一直没有停息过,而这正是皇权的专制性质所决定的.J
6、九品中正制为科举制所取代,是由它的日益暴露的弊端而造成的。答:正确.西晋时,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遂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到东晋时,九品中正制进一步于门阀制度相结合,门第已成为国家选官的唯一标准,国家的选管及任用制度,就失去了社会激励作用.到南北朝后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业已暴露无遗,到隋唐时期逐渐为科举制所替代.N
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答:错.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三权分立的国家总统行使政权,但临时政府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20、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影响。答:正确.它标志着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代替,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尽管三省制于南北朝时已共掌相权,但彼此之间的责任分工尚不明晰,作为国家主要决策和执行体制,其运行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W19、政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权力结构模式。正确.王权虽然主要是由战争发育起来的,但它在形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从传统文化中为自身寻找Z 合理的支撑点,酋长借助巫术来统治部落的方式被继承下来,巫术或巫教也就成为王权所发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王权以政治整合达成了对巫术的整合,又以整合起来的巫术帮助其实现更稳固的政治整合,于是,政教合一的权力结构形态随着中国文明的起源而形成了,这也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四、论述题
C
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2)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由肯定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H
4、汉代察举和征辟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汉代察举和征辟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管,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管,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其次,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H
5、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1)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2)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3)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7、简述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1)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J 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2)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
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3)但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M
8、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答:明朝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2)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
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3)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10、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N 中.(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意义:南
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Q
11、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12、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答:错.经世派首次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S 的基本任务.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未能在社会上层和高层引起足够的影响,更未能引起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清政府的重视.就1840年至1860年的整
个中国精英社会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民族危亡感.S
13、宋朝统治者是怎样强化中央集权的?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基本国策.(2)根据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
胤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T
14、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答:错误.唐代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审讯,谓之“三司受事”.而若有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W
15、为什么说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想的产物?首先,从都城的选择上来看,商人灭夏不久就在夏人控制中心建都,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夏王
朝的活动中心地处河南偏西一带,在古人眼中正是“天下之中”,先天就有神圣的意味.其次,商王通过对青铜器的独占实现对巫术的垄断,并以此为王权赢得普遍认可的合法效力.再次,以对巫术的独占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一传统,在商代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完善.16、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答:(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2)军机大W 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
发给地方督抚.(3)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4)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17、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特点是什么?(1)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既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又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还是W 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这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2)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一套专职的审判机构,但都从属于行政机
构,各级的行政主官同时承担着地方各级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警察局的“局长”或“探长”,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X
18、现代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特征有哪些?(1)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的中心.(2)出现保证这一最高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的,包括诸如
官吏,监狱,法庭,军队等.(3)出现为维持这一权力中心及其各种机构存在和运行的税收制度.(4)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5)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6)已经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军爱意识形态.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从洋务运动出现的思想背景与意义,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答: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官C 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要求中国应把握变局的时机,进行某些方面的改革.首先不要惧怕与外国人接触,只有这样才
能了解外国,只有了解外国才能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其次,他们主张在理解西方国家长处的同时,尽量学习这些长处为己所有.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意识背景下出现的.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2、试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后果。要点:特点:(1)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2)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3)从分S 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
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结果:首先是周族的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次是原居住于中部的殷人向周边地区的大扩散.最终的结果是促使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形成——封建制以政治强力迅速打破当时各民族间的壁垒,使其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域内逐渐融合,终于在数百年后形成了不同于周边野蛮民族的华夏族
3、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转型的局限性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S 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仅就政治层面来说,转型主要表现在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取代,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
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凝固不变的“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上也都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由于中央集权代替了分封制下的分权体制,为君主个人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央集权下的君主专制主义使君主个人的垄断利益不仅完全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还凌驾于君主家族和贵族集体利益之上.上述政治转型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文官制度的成熟等技术角度来看,存在着显著的进展.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是在中国既定传统所允许的范围内的一次重要转变,但它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发生根本改变,君主制仍然是基本体制形式,不受限制的专制权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4、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答:要点:首先,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S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再次,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S
5、试述古代赀选制所反映的本质。
1、:要点:(1)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是十分脆弱的,它尚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以应付各种
突发的自然或社会灾难,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2)专制性皇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国家公共性权力转变为掠夺社会和垄断稀缺资源的工具,这是它的本质所在.6、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及内容?为何“新政”不能也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危亡?答: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方面,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S 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新
政”的内容包括:(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2)军事方面的改革.(3)文化教育方面.(4)法律方面.上述各项改革,无论是其涉及的范围,还是实施的力度,都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的内容,但这些改革并没有阻止辛亥革命的爆发,当然也没能延长清政府的统治寿命.“新政”事实上根本就缺乏改革所必须凭借的政府权威性,其最终的流产自然是难以避免的.满清政府极不明智地扼杀了维新运动,不仅使中国失去了通过改革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此宣告了他自身死期的到来.W
7、为什么说皇权时典型的全能型权力?答:要点: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
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8、怎样分析中国历史上宦官乱政的原因?答:要点:作为皇帝制度和后宫制度的派生物,宦官制度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相始终.尽管历朝政府对宦Z 官参与朝政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也在制度上作了种种努力,但仍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外朝官一般有家族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题目 篇4
1、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D)
A、夏商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2、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3、下列不属于夏代地方诸侯称谓的是(C)
A、君B、伯C、大王D、某某氏
4、行政机构中“路”始于哪个朝代(B)
A、唐B、宋C、元D、明
5、明代六科被称为(A)
A、风宪之司B、御史台C、都察院D、资政院
6、下列不属于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的是(B)
A、上行文书B、中行文书C、下行文书D、平行文书
7、下列哪个朝代开后世幕僚的先河(A)
A、战国B、秦汉C、魏晋南北朝D、隋唐
8、一般认为(A)设置进士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高宗
名词解释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简答题:
古代谏诤的方式(按由轻及重的顺序写)
讽谏顺谏规谏致谏陷谏(五种方式,由轻及重。)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
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股者,对偶之名也。„„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
(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谙世事,加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改革措施:在太学设立三个等级,逐级淘汰不合格的生员,学问和品德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而直接出任官职。
(2)“相似之处”:科举制度未能真正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不同之处”:王安石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3)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度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特权
(本文来源:历史试题网,原文地址:)论述题:(来源于课件)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
1、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影响
是隋唐两代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①抑制了门阀势力。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⑤具有一定的文化统制(垄断学校教育内容、科举考试内容)与文化普及(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功能。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 篇5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C)。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D)。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7.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8.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9.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C)。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
10.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
A.布政使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1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2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BCD)。
A.议政
B.军政
C.训政
D.宪政
E.参政
2.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答: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案: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C)。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6.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由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等政治组织共同举行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其举行地是(D)。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7.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8.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9.明朝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是(C)。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
10.清代各省主管本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
A.布政使
B.学政
C.提督
D.按察使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1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1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2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2.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3.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4.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5.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6.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7.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8.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9.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10.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利弊。
答:
(1)监察职能较完善,作用较明显,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监察制既有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又有对下的监督弹劾,还有左右牵制监督,故较全面和完善,作用较明显。但对上的谏净和封驳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对下的监督弹劾既取决于君主和上司的政治素质,又取决于监察官员的政治素质。故存在很大局限性
(2)历代对监察人员的使用有特殊安排,也有一定管理升迁机制,但由于给予监察人员的权力过大,顾此失彼,不易有效地控制监察人员的腐败。一是历代多使用职位较低、较年轻的一线监察人员,虽有血气和责任感,但监察官员御任后常奉调到各部门和地方任中下级行政官员,这使得作事便缺少原有勇气和果断。二是授予监察官员的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常发生监察官员本身腐败失控。
(3)采取多途径的监察制和多种方式监督法,在中央集权制完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风气产生过正反二面的不同影响。各种监察系列相互交叉渗透,一切以君主为中心,不但当时监察效果降低,且不敢得罪当权官贵而存在很大局限。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答: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实行分封制,各分封诸侯称为国。战国时期除少数保留分封采邑之外,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两汉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设郡,分封地区设王国,归属地区设属国,边疆地区设都护府、校尉、中郎将。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封地)、邑(公主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设立13州为监察区。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承袭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和唐初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后期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两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元朝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明初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布政使司(直隶府州)——府(直隶布政使司的州)——县(府属州);二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直隶都督府的卫)——卫(直隶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千户所。清在原明代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行省,东北和新疆、外蒙地区设立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这些都在清政府直接管辖之下。行省之下有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制,基本上是三级行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三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2.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3.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4.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5.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6.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B)。
A.康熙朝
B.雍正朝
C.乾隆朝
D.嘉庆朝
7.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C)。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8.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B)。
A.魏晋南北朝
B.东汉
C.曹魏
D.西晋
9.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C)。
A.都水台
B.殿内省
C.司隶台
D.少府监
10.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D)。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1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6.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B)。
A.戊戌变法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初期
D.五四运动以后
17.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属于(C)。
A.私人荐举
B.自荐
C.制度荐举
D.官府荐举
1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C)。
A.乡举里选制
B.简选制
C.世卿世禄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19.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集团的核心是(A)。
A.君主
B.丞相
C.三公
D.士族
20.秦及西汉初期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
B.廷尉
C.典客(大鸿胪)
D.奉常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2.西周属卿事寮的政务官有“三事大夫”之称的是(ABC)。
A.司土(司徒)
B.司马
C.司工(司空)
D.司士
E.司寇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答】: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余年,科举制度是在荐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拔制度。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确定为一项重要制度。科举制确立之后,基本上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吸引人才,因此,它一经出现,便称为主要的管理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废,直到1905年才被学校制度所取代。
科举制度的实行,鼓励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确实为古代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制度限制徇私舞弊,但由于古代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在政治腐败的时候,其弊端防不胜防,特别是由于考试内容和格式的日趋僵化、死板,与时代和实际政局脱节,限制着士人的思想,由科举入仕的人往往是一些徒知经书典籍,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缺乏实际认事的能力。而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集中在这条狭窄的出路上奔走竞争,更限制了人才的全面发展,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D)。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2.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3.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D)。
A.夏商西周B.春秋
C.战国
D.秦朝
4.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5.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B)。
A.太平天国革命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6.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
B.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7.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D)。
A.戊戌变法
B.清末君主立宪
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中华民国的建立
8.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C)。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B)。
A.军事制度
B.政治制度
C.教育制度
D.法律制度
10.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A)。
A.丞相、御史大夫
B..丞相、太尉
C.太尉、御史大夫
D.丞相、大司马
11.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B)。
A.康熙朝
B.雍正朝
C.乾隆朝
D.嘉庆朝
12.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C)。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13.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B)。
A.魏晋南北朝
B.东汉
C.曹魏
D.西晋
14.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C)。
A.都水台
B.殿内省
C.司隶台
D.少府监
15.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D)。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6.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B)。
A.戊戌变法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民国初期
D.五四运动以后
17.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属于(C)。
A.私人荐举
B.自荐
C.制度荐举
D.官府荐举
1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C)。
A.乡举里选制
B.简选制
C.世卿世禄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19.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B)。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20.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B)。
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的1905年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后
二、多项选择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期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2.按孙中山的政治设计,为最后达到
“授权于民选之政府”,中国需要经过的三个时期(BCD)。
A.议政
B.军政
C.训政
D.宪政
E.参政
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ABD)。
A.联俄
B.联共
C.民族
D.扶助农工
E.民权
4.元朝为突出有关政务,使某些部门相对独立,这些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是(ABDE)。
A.管理军事的枢密院
B.管理监察的御史台
C.掌管礼乐的光禄寺
D.管理政务的中书省
E.管理宗教和民族事务的宣政院
5.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政权存在过(AD)。
A.君主制
B.邦联制
C.民主共和制
D.内阁制
E.王权制
6.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中,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D)。
A.省(军政府)
B.道
C.市
D.县
E.州
7.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曾有(ABCD)。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E.诸侯
8.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主要是(B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梁启超
E.张之洞
9.中国古代,使王权受到制约的是(ACD)。
A.地方割据势力
B.君主制
C.贵族元老
D.宗教信仰
E.法律
10.为保证蒙古贵族的绝对统治地位,元代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口划分为数等,他们是(ABDE)。
A.蒙古人
B.色目人
C.突厥人
D.汉人
E.南人
三、简答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四、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答: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实行分封制,各分封诸侯称为国。战国时期除少数保留分封采邑之外,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两级行政。两汉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设郡,分封地区设王国,归属地区设属国,边疆地区设都护府、校尉、中郎将。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封地)、邑(公主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汉武帝时期曾设立13州为监察区。东汉后期,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承袭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和唐初实行郡、县两级制,唐后期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两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推荐阅读: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10-0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6-05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07-04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08-10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讲义05-30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06-12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笔记08-22
精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10-28
美国政治制度史08-03
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网上作业参考及答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