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2024-10-02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精选11篇)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1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西周时期,掌管国家司法事务的政务官员是(D)

A、司徒B、司马C、司空D、司寇

2、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年号纪元的皇帝是(C)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

3、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完全独立中央机构,最早源于(C)

A、西汉B、东汉C、曹魏D、隋代

4、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制度指的是(B)

A、夷离堇制B、北南面官制C、怯薛制D、猛安谋克制

5、(B)已经有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高居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6、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掌管“草拟政令文书”的是(A)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内侍省

7、北宋时期掌管全国财政的部门是(C)

A、中书令B、尚书令C、三司D、少卿

8、元代管理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B)

A、理藩院B、宣政院C、宣徽院D、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9、汉武帝以后,在今新疆和中亚一些地区设(D)为西域最高行政长官。

A、西域史B、西域都尉C、西域特使D、西域都护

10、清代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不包括(D)

A、江苏B、江西C、安徽D、浙江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2

形成知识链条

课程的设置是有一定的秩序的, 每门课程所含有的知识点大多也有一定的关联。在授课时, 教师要有意地提示学生, 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首先, 对同一章节中的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 形成知识链条。

如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政治制度中, 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点贯穿起来, 而且是采取提示学生自己总结的方式, 不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给他们。我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 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题目是“九品中正制、谱学、户调式、门阀、士 (世) 族、西晋分封复古、寒士用事、科举制之间的链条关系。围绕着什么中心发展?”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发言。训练了学生的思考总结概括能力。当时, 不同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 基本上紧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作出评价并提示:到实行科举制度以后, 寒士参政, 一般不能够形成大的集团、家族势力, 所以, 不能说他们也是进入贵族领域。“王与马共天下”是士族发达时期的表现, 但是到了宋朝就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了。同时, 寒士用事是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转变的一个中间环节。由于各个部门, 居于高位的负责人不管事, 实际负责的则是那些处于下手的低级属员。这导致了士族处理事务的能力的降低, 而寒士的能力有所增强, 我认为这是后来科举考试出现的原因之一。所有以上链条中的中心:选官与士族。

同时让课堂上回答较系统的同学, 课下继续分析整理充实后给我发到我的邮箱里。这种活动, 对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一种就是对不同时期所学的同一问题知识点的贯穿。如学习过元代的“十等人分”, 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1]后, 我让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儒者地位的变化”, 并总结为这样几个阶段:

阶段一:受到严酷迫害:秦“焚书坑儒”;

阶段二:尊崇:汉朝,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阶段三:文科考试受到重视, 很易做官:唐朝“科举考试”;

阶段四:文人不被重视, 做的官位很低:五代十国;

阶段五:受到极大重视, “与士大夫共天下”:宋代;

阶段六:儒者地位为第九位 (倒数第二) :元。

第三种就是让学生总结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有阶段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提出三个专题让他们总结: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通过总结, 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介绍研究现状

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 对于研究现状的了解, 也是有技巧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首先,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的研究现状。

从1978年2011年, 有四篇文章是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状的:薛明扬《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探索与争鸣》1987年第6期;白钢《本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白钢《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姜远飞《20世纪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沧桑》2007年第4期。

其次, 重点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如科举考试中的一些问题, 学生很感兴趣。科举制度自隋开皇年间创立,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废止, 在我国历史上共实行了1300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它在不同阶段对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甚相同的。[2]《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一书对于科举制度的介绍就很好, 讲课时可以直接引用, 如下:揭示各时代的科举特征, 成为科举断代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方面, 唐、宋、清三朝的科举研究成果尤其丰硕。唐代科举研究成果较多, 仅专著就有近二十本。较有代表性的如《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1980) 、《唐代考选制度》 (赵同喜, 1984)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1986、2003) 、《唐代进士与政治》 (卓遵宏, 1987)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吴宗国, 1992) 、《唐代贡举制度》 (阎文儒, 1992)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 (刘海峰, 1991) 、《唐诗与科举》 (陈飞, 1996) 、《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侯力, 1998) 、《隋唐贡举制度》 (高明士, 1999) 、《唐代试策考述》 (中华书局, 2002)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 (俞刚, 2004) 、《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 (王兆鹏, 2004) 等多部著作。阎文儒的《唐代贡举制度》书稿实际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 该书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唐代科举制的各个侧面, 具有一定的价值。吴宗国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比阎文儒的著作更深入, 书中对一些制度的考释颇为详细, 对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进士科与高级官员的选拔等专题的研究尤有见地。高明士的《隋唐贡举制度》除概述唐代的常举科目制度的建立、考试过程及其改进、制举、吏部选试、贡举与礼仪以外, 着重分专题探讨科举制的起源、“宾贡科”的起源与发展、唐代贡举对儒学研究的影响等六个专题, 属于此类研究的上乘之作。此外, 尚有不少博士论文以唐代科举为题。[3]并强调其中部分内容, 尤其是“宾贡”, 很多教材中并未提及, 可以提及到一些较新的研究“唐代科举制的官方标准名称应是贡举。贡举的参加者分为三种人:一是中央学馆的生徒 (士贡) , 二是州县的乡贡, 三是外国的宾贡。‘宾贡’与其他士子一同应试, 并没有单独为他们开科, 只是在录取名额上有特殊的规定, 给予眷顾。‘宾贡’代表应试者的身份, 专指应试的外国或边疆少数民族酋长国的学子, 并不存在所谓‘宾贡科进士’, 只有称‘宾贡进士’才是恰当准确的。”[4]

再次, 介绍工具书。

如《宋代研究工具书指南 (修订版) 》, (美) 包弼德原作; (比) 魏希德修订, 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8年。该书按照研究类别进行分类 (A到L共12类) , 其中D类“政治·法律”中又分为6类叙述。其第2类研究回顾中, 有政治制度与中央政府、政治人物、外交三种。编者列举的很多书名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包伟民著《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综述20世纪有关宋代制度史的国际研究。包括有关宋代政治史、法律、军政、地方政治、吏治、修史、财政、户口调查、土地、驿传等制度的研究回顾。[3]方震华《一九八0年以来宋代政治史中文论著回顾》, 《中国史学》9 (1999) :17-39, 综述有关宋代政治史的中文研究。又如李之亮主编《宋代京朝官通考》, 成都:巴蜀书社, 2003。该书全面系统地开列出宋代京朝官僚, 包括宰辅、枢密院、三司、翰林学士院、东宫官、群牧司、谏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秘书省、寺监。附录有按拼音编排的人名索引、四角号码与笔画对照表、冠名别名表等。[5]

介绍了这本工具书以后, 便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了解关于宋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现状, 也为他们将来能够从事这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指导, 对科研的感悟进一步深入了。

第四, 介绍研究现状的时候, 要按照不同类别依次介绍, 由专著到学位论文到期刊文章都应该介绍到。并且要能突出介绍其中哪些资料是最重要的。

第五, 各种教材的编写, 都是特定年完成的, 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应该补充上最新的研究现状, 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如教师在2010年讲授该课程, 就应从知识库中查阅研究现状, 一直检索到2010年的最新文章。如介绍宋代官制时, 我提到研究官印的有高慧撰写的西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官印研究》。

了解专家学者

本科学生对科研的认识, 不仅来自于教师对研究现状的介绍, 也来自对研究人员的感知。一般说来, 教师应该采取“本单位→本省→外地”的专家学者, 由近及远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

学生对身边任课老师还是感受最深的, 由了解本单位的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入手, 更能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渭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 讲到宋代科举制度的时候, 就向学生介绍了本系教师刘树友教授的研究。他在1989年发表过卷放榜和对主考官的限制四方面考察了两宋的科考制度。

同时, 本省的很多大学有一些学者学生比较熟悉, 向学生适时传达这方面的信息。如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些老师的研究。如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时, 指出包括军事领导体制、兵种、兵役、编制、装备、官兵的俸饷与恤赏、官兵的培养与考核、马政、驿传等。告诉学生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峰教授的研究很深入, 他的著作《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宋代军政研究》论述的是北宋武将、军政等问题。同时告诉学生陈峰教授的很多研究生也都是研究军政的。2001年至2010年期间他的学生写的很多论文涉及到:军法、置将法渊源、南宋初武将权力地位的提高、西北地区城寨制度研究、军队回易问题、冷兵器、阵法与阵图、军费、对辽战争中军粮供应、御营司与机速房、节度使、文人论兵、武将王德用家族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最后, 可以介绍省外的专家学者。如宋代官制的研究中, 我就向学生介绍了河南大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及浙江大学龚延明著《宋代官制辞典》。

设计科研课题

教师在讲授教材各种知识点的时候, 适时地根据教材的提示, 来设计恰当的科研课题, 能够让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更为直接一些。

在设计科研课题时, 要紧密依据所配备教材内容来挖掘可以进行科研的课题。我在2010年授课时, 采用的是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2004第1版) 。讲到元朝部分, 发现有以下课题都值得研究:元代的汉人生活、元代的学习蒙古语热、元代的战争技术 (灵巧的战术) 、元朝的马政和牧监、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元代征东行省研究。我把这些研究题目提供出来,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逐步去研究。并指出其中有些题目的研究应该很少, 如元代做到高位的汉人研究, 很有继续开掘的空间。

无论是形成知识链条, 还是介绍研究现状、了解专家学者、设计研究课题, 所有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渗透的, 绝非单一操作的, 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的环节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最后一环的设计研究课题是前面所有积累的结果。这些环节的实现, 就需要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所从事的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专家学者等都十分熟悉。在此过程中师生能得到共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2004:176.

[2]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761.

[3]陈兴德.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320.

[4]邹鑫.唐代科举中的“宾贡”制度[A],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编.孔庙国子监丛刊[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205.

清代政治制度史的一个侧面 篇3

“清承明制”,清代国家机关,几乎全部承袭了明朝封建专制国家的一切形式与内容,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清统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旧制作了不少革除创新,其统治手段也有独特之处。诸如军机处之位居中枢,内务府之专管宫廷,理藩院之统辖民族事务,军权由皇帝独揽,以及对内阁、六部的改造等等。清代国家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又分设满、蒙、汉额缺,并在一些机构中特设宗室额缺,同一官职的满、蒙、汉各缺的品级、职权有差,突出满贵族官僚的优崇地位。而军机处、内阁虽位处宰辅,但无综理国政的实权;六部名实不符,吏部只司签掣,无权铨衡全国吏治;户部只司出纳,无权统计全国财政;礼部只司典仪,无礼教之权;兵部只掌绿营兵籍、武职升转,并无统辖指挥之权,一切都“乾纲独断”,鲜明地表现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独裁和民族统治的特征。鸦片战争之后相继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机构和清末的所谓“官制改革”,又无不打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和反映清统治者面对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高涨,力图挽救灭亡而强化国家机器的意图。《概述》一书对清代中央国家机构的全面系统介绍,对它特点的概括分析,以及历史沿革变迁的考察,为我们勾画了清代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概述》一书有下列三个特点:

第一,该书除充分利用了《清实录》、《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等各种官书和私家著述及报刊资料外,还使用了大量清代档案。该书作者都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多年的同志。一九七二年后,他们直接参与了馆藏清代中央各部院衙门五十多个全宗档案的整理,积累了许多有关清朝中央机关的资料,因而内容较为翔实完备,尤其是对清末“筹备立宪”时期“官制改革”所设机构的介绍特别详细,“民政部”一条就多达八千字。

第二,在内容叙述和章节安排上注意了纵横结合,微观和宏观研究的结合。作者既用了大量篇幅从横的方面微观了清代中央国家各个衙门,同时又另辟一编从纵的方面宏观了有清三百年国家机关的发展演变,这不仅能使读者从书中具体了解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每个环节,而且也能从中得到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总轮廓,从一个侧面看到清代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三,该书精心编制了《清朝中央国家机关设置一览表》、三十三个主要中央机构一览表,使人对清代中央衙门一目了然。书末所附《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文武职主要官员品级一览表》,凡书中提到的主要官员,都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品级,并能与文武职品秩相对照。这为读者检索和了解清代各机关及所属机构的地位也提供了极大方便。

《概述》上编《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演变》把一六四四年至一八四○年作为一个阶段来考察,似乎略显粗一些。在章节安排和各章节子目上所使用的工力是否平衡得当,还可商榷。尽管作者介绍机构设置缘起、职掌时,比较客观,注意事出有因,落笔有据,但过多引文,多少有碍畅读。《清朝中央国家机关设置一览表》中所列机构,有些并非同时存在,表中却没有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变更关系。尽管作者已经注明,但仍使人感到有些遗憾。如果增加各个重要时期的清朝中央国家机关设置一览表,二者互为补充,效果将会更好些。

2011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 篇4

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1级《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孟宪艮

学生人数:150

课程类型:专业提高课

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丰富相关政治学专业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题目:(要求有选择性,不少于三个题目)

1.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2.对比秦朝“焚书坑儒”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阐述儒家思想在皇权统治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3.分析汉唐“内轻外重”与宋代“内重外轻”政治格局的政治得失。

······

论文要求:

1.字数应当不少于2000字;

2.论证清晰,条理;

3.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 篇5

作为一名历史生,初次遇见这门学科时,我还觉得有点讶异,我心里想着:不是学了中国通史了吗,为何还要学习这门科目呢?直到真正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才真正了解到学习它的作用,可以说,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详细透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同时又可以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它所强调的是政治制度,并以此为轴线将中国历史详尽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历朝历代的政治面貌展现于我们,给我们后代以指引与借鉴。

学了这门课程已有了一学期了,自然是有些感想与体会的,无论是对于这门课程本身抑或是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对于这门课程,我认为其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既能对政治学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会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变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古人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不管于我们还是他人,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还是有所有必要的。

当然了,有了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史的了解虽谈不上精,但是还是有所知晓的。老师是将其分为三章来讲述的,首先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后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再接着是隋唐五代宋的政治制度,在其中还囊括了明清时期的一些制度。在讲古代的政治制度时,除却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老师基本上都是分为四个部分来为我们讲述的,先是皇帝制度,而后是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接着是监察制度,最后是职官选拔与管理制度,在讲隋朝以后的政治制度时还增添了教育与科举制度。在老师的合理分配下,其实我们是很容易掌握的,也很容易理清脉络,在学的时候不会产生混乱,将每一个朝代的典型制度都熟络于心,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同一种制度在每一个朝代的共性与特性,这些对于我们掌握中国古代史有了很大的帮助,在古代史中学的不精的或者模糊的地方,在政治制度史中我们有一个重新了解,重新掌握的机会。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就是和中国古代史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程与发展。这是我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当然了,我觉得老师在讲述的时候也很

有方法,每在讲述一些课程的时候总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一些视频,让我们加深了解,记忆深刻,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这门课程兴趣。

上面都是我对于这一学期来学习这门课程产生的一些的看法与感想,当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会有一些感想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按照老师上课所分的四个部分其实还是挺明了清晰的。在这里,我其实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在明清时期皇权达到了鼎盛。

在秦朝时期,皇帝制度出是神权进一步被皇权利用的表现,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礼乐制度被进一步强化运用。而到了宋元时期则是皇帝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发展期过后紧接着就是强化期,到了清代 皇帝制度强化到了巅峰,而这一时期也正是皇帝制度的消亡时期。

随着皇帝制度发展,后宫制度也有了发展,它是维护皇权的重要方面,不仅为了满足皇帝的各种私欲,而且是培育皇位继承人,使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保障。在这种制度下,当皇帝幼小昏庸、懦弱的情况时,皇后有权以监护人的名义,监督和选立后嗣。而正因为宋朝皇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皇后的地位更加的突出,在当时还确立了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这一制度是自从宋太宗之后成为了固定制度。

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一直持续两千多年,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对于我国统一的多名族国家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同时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然了,一项制度的存在总是有利有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大大落后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以至于近代遭受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更是一个国家从古代至今的发展史,历史是促人思考与奋进的,我们要的不是回望与感叹古代盛与衰,而是从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 篇6

2012–2013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2.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

处于官方正统地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

型社会。()

4.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5.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6.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

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8.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

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9.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10.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11.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12.《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

部完备法典。()

13.清代属正式官职,由府主供养。()

14.《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15.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二、单项选择题

第1页(共 4 页)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D.内阁

2.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5.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A.商朝B.周朝C.春秋D.战国

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

8.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

A.皇帝B.司马C.宰相D.太史

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A.袁世凯B.段祺瑞C.曹琨D.张作霖

10.唐代京城附近所在县称()。

A.赤县B.望县C.紧县D.畿县

11.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2.汉武帝时开始重用()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A.丞相B.御府C.侍郎D.尚书

13.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A.设五口通商大臣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设总税务司署D.设外务部

14.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

A.布政使B.学政C.提督D.按察使

15.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

A.安抚使B.提举常平C.提点刑狱D.通判

16.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制度。

A.乡镇B.郡县C.郡国D.领地

17.()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献帝

18.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岁。

A.70B.65C.60D.55

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

A.肃政厅B.惩戒委员会C.审察决算委员会D.审计院

20.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D.内阁

三、名词解释

1.嫡子继承制

2.尚书台

3.郡县制

四、简答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

3.元代“一省制”概述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7

一、教学设计

导入: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功地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十八大报告”节选

看完“十八大报告”的这段话后, 你认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这些制度又是何时确立的?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来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说明:利用“十八大报告”导入, 可以把时事政治与历史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课开始之前, 我们一起来认识阿牛这个朋友:阿牛, 男, 汉族, 1931年生, 1949年5月开始在北京茶馆做伙计。今天, 将由阿牛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一起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因为小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1.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

播放《阿牛回忆录 (一) 》:1949年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 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 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 他们在议论纷纷, 说什么朱德、毛泽东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师:这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生:政治协商会议。

(1)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播放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视频, 提醒学生思考: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架构。

师: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生:商量新中国成立的各项事项。

师:1949年9月, 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政协会议的召开, 对普通百姓有何影响?他们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播放《阿牛回忆录 (二) 》:1949年9月22日。

北平改为北京了, 成了首都了。一大早我把门打开, 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 高声嚷道:“听说昨天的会议决定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 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除杂草, 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 还说我们可以当家做主, 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2) 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阿牛, 你也在天安门广场, 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嗯, 你的感受就和广场上的军民一样, 当时广场上30万军民不断地欢呼, 不断地鼓掌, 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他们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那么, 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受奴役, 当家做主了。

师: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 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可靠保障。新中国的成立,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说明:这一环节采用情境创设, 体验式教学, 通过阿牛角色的扮演,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激动与自豪, 在历史的“再现”中, 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新中国成立了, 阿牛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播放《阿牛回忆录 (三) 》:1953年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 我分到了好几亩地, 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 今天我还去投票选举人民代表了呢, 嘿嘿, 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做主了。

师:阿牛的当家做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那么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法律和制度又是什么?

(1) 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你们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过程中有哪些大事?

生: (阅读后归纳) 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师:观看视频思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还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幻灯片展示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第一条至第四条) 。

师:根据宪法第一条,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生:人民民主国家。

师:根据宪法第二条和第四条, 宪法的原则是什么?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1954年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生: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播放《阿牛回忆录 (四) 》:1955年8月28日。前阵子, 我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了, 这真的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可是, 我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我正忙着写一个提案, 千头万绪, 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师:如果你们是阿牛的邻居, 你们会建议阿牛提哪些建议呢? (要求:小组合作, 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陈述建议)

(说明:让学生扮演阿牛的邻居, 体会“人民代表人民选, 选好代表为人民”, 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行使自己的权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师:现实中的人大代表, 他们的职责又有哪些?

材料展示:“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千百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肩负人民的重托, 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据统计,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办理代表议案3 772件, 代表建议29 323件, 内容涵盖了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 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每年所通过的法律, 绝大多数均曾有代表提出过相应的议案。

师生共同总结: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肩负人民的重托, 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们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阿牛的日子过得越来越顺畅了, 他周围的人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播放《阿牛回忆录 (五) 》:1956年2月25日。

今天, 隔壁张大爷的儿子———觉明回来了, 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 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 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 而且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 不明白啊。

师:张大爷的儿子为什么没有被砍脑袋?阿牛想不明白的事情, 你们明白么?

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师:因为他的儿子是民主党派, 也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 他儿子的权利是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

(2) 民主党派喜笑颜开———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师:在我国, 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 还有其他八个民主党派。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多党合作?

生:可以相互监督啊。

师:是的, 共产党与民主党可以相互监督,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历史的选择。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各民主党派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件大事。

(师生一起归纳这三件大事)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说明: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也是逐渐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 从而认识到任何一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播放《阿牛回忆录 (六) 》:1958年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 也是我大喜的日子, 新娘子长得挺俊的, 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 听说她老家都成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

师:大家猜猜, 阿牛的媳妇来自哪里?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

师:阿牛的小家庭实现了汉族、壮族的团结, 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更加和睦了。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生: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生: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何意义?

材料展示:五大自治区中, 内蒙古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47年成立时的5.3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7 761.8亿元, 经济发展增速7年位居全国第一。西藏自治区由1965年成立时的3.27亿元增至2008年的395.91亿元, 连续8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

师: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的稳定和统一。

自由畅谈:假如你是当今的“阿牛”, 并且你很幸运地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请问你将最关注哪些问题?

(说明:让学生畅想阿牛的未来, 可以让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之中, 又置之身外、审视历史, 交错的时空可以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这段历史, 这种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平面, 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一段鲜活的影象。)

3. 探究升华

师:三大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能不能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

生:不能!

师:我国民主政治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你认为造成各国不同的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 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 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生: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

师:是的,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 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 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 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

(说明:由于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复杂性, 正确看待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对于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现实社会和激发民族自尊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8

封建制、分封制 原以为“封邦建国”,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宗法制度 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与分封制的联系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青铜礼器的政治意义?

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秦帝国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灭亡?

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政治宣传的失败。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

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8、是秦领导人素质的变化。

为什么说礼崩乐坏意味着宗法秩序的紊乱 礼崩乐坏指,社会混乱,价值观念摒弃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政治制度是某些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思想的系统化的付诸实践的制度化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政治思想是人对社会上的政治形势所作出的自己评价,是个人思想的组成部分。

法家政治主张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依法治国,“法”,指严刑峻法、酷刑。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均为法家色彩?

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为什么说庞大的官僚体系是“大一统”帝国的必然产物?

大一统必然要求有一个中央政府,建立中央政府后必然要建立起一套官僚系统,建立官僚系统必然会产生腐败,大一统的国家为了维持统一的局面,必然要限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保持整个帝国不至于产生分裂。

“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

以吏为师的意义是,基本上除了文吏以外,整个社会没有有文字能力的人,所有的人,包括文吏在内,要学只能学习朝廷的法令,人们看到的文字,也只有朝廷的法令。

历代封建王朝为什么十分重视土地兼并问题?

首先,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第二、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九品中正制 垄断的当时的文化 政治 只有门阀士族才能学习到文化只是掌握国家政权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

主要是想以人为的方式培育起一大批更大的却跟传统士族不同的贵族来,让这些皇族对抗贵族门阀。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9

(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5、(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6、7、(司法权、行政权、立法权)

8、(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宪法解释)

9、符合宪法精神和制宪目的原则、依法解释原则)

10、宪法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统一解释、条理解释、补充解释、扩大解释)

11、(行为实施和规范实施、直接实施和间接实施、主动实施和被

12、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包括(国旗、国徽、国歌、首都)13、14、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群众路线的原则、精

15、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有(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律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中国公民的资格、成年性、享有法律所规定的17、终止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条件是:(任期届满、死亡、丧失国籍、辞职被接受、未经批准两次不出

18、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会外职权主要有(视察权、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权、列席其他会议权、召集

19、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有:(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选举权、任免权、20、我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范围是(执行性和补充性的地方性法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法律的授权,制特殊问题,制定地方性法规)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任职资格要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资格、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龄要求)

2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国家主席。罢免案的提出可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个以上的代表团提出、23、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有(公布法律、任免权、发布命令、荣典权)

24、(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制定其它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对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具有绝对的、集中的权威和权力)

25、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

26、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享有(全面领导权、最后决策

27、行政监督包括(上级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28、(行政立法和制令权、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行政管理权、国民

29、国务院的间接权力有(立法提案权、否决权、戒严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30、(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审计署)31、32、(国家粮食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海洋局、国家

33、与行政区划的层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34、35、36、(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民族

37、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国家统一为原则、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民族自治,治法的一系列规定享有自治权、行使自治权利)

38、在下列少数民族中,目前已没有本民族语言的是(满族、回族)

39、的其它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则设立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

40、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主要有(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

41、(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42、43、44、(贪污贿赂犯罪案

45、(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

46、法院的工作方式主要有(合议制、两审终审制、审判委员会制度、案件审批制度)

47(侦查、批捕、公诉、抗诉、监督)

(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

(法院、检察院)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51、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回避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

52、(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香港、澳门特别

53、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的构成部分目前有(陆军部队、海军部队、空军部队、第二炮兵部队、军事院校、5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包括(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55、党的工作干部、军队干部、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组织干部、56、中国干部任用的方式主要包括(考任、委任、聘任、选任)

57、(德、廉、勤、绩、能)

58、(依法履行公职、由国

59、设立在各机关内部的人事机构的主要职权有(考核权、奖惩权、升降权、任免权、辞退权、其它人事决6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61、公务员录用应遵循的原则是(严格考察、平等竞争、公开考试)62、63、(调任、转任、挂职锻炼)

64、(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65、66、(选民登记、候选人的提出、投票、公布结果)

67、(村民委员会制度、居民委员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68、69、(议事决策权、制定规章权、人事任免权、民主监督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选择题 篇10

科目代码:412

科目名称: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说史

经济学说史部分(5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重商主义

2.戈森定律

二、论述题(30分):

1.试论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政治经济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相对剩余价值2.资本价值构成3.垄断利润4.股份有限公司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劳动二重说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意义。

党校政治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

所谓政体,通常被理解为政权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原则、权力配置结构和运作程序等一系列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掌握并行使着国家权力;(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分别赋予了由它产生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来行使);③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原则是民主集中制;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上则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通过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确认下来,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全面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的民主理论基础:是在借鉴巴黎公社、苏联政权组织形式,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建的。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对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肯定,到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原则,形成了与西方“三权分立”相对立的一套完整的“议行合一”的民主理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价值: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价值:三权分立确实是一种相对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1、议行合一;

2、适度分权;

3、符合国情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治价值:

1、现代法治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是指宪法的至上性和依法治国的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五项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循宪法至上和依法治国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大。

1、地位。我国《宪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组成与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3、职权: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任免权③最高决策权④最高监督权⑤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4、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包括:①立法权②法律解释权③监督权④决定权⑤任免权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它职权

人大代表的选举特点:

1、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普遍的;

2、选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选举方式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4、选举采取无记名投票;

5、差额选举的原则;

人大代表的权利:

1、参加本级人大会议的权利;

2、提案权;

3、选举权;

4、人事决定权;

5、罢免权

6、询问权和质询权

7、提议和参加调查权

8、表决权

9、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10、代表小组活动权

11、视察权

12、依法定程序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的权利

13、有关会议列席权

14、发言、表决免责权

15、人身特别保护权16执行职务的保障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

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2、密切联系群众,接受原选举单位或选民监督;

3、出席人大会议、依法履职;

人大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

1、人大代表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代表兼职制的弊端②代表的知青权不充分③代表在闭会期间作用不明显④缺乏对人大代表的履职监督机制⑤有些人大代表的素质不高⑥人大代表“出口”不畅

2、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①人大立法职能的缺陷②人大监督职能的缺陷;

3、具体制度和程序建设相对滞后。①人大选举制度的问题:直接选举范围过窄;实际上的等额选举的存在;城乡人口在选举权上的不平等性;选民登记办法的缺陷;人大代表的结构问题。②人大会议制度的问题:会期相对拖后;会期较短;人大会议的审议制度、表决制度的缺陷。③人大常委会的建设问题: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有待扩大;人大常委会的规模过小,代表性差,委员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不合理,专职化水平有待提高。④专门委员会制度的问题: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设立的常设专门机构。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正确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民主集中制;

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二)、完善人大的自身建设:(1)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保障代表的知情权;b、要明确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内容和原则,加强和规范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增强代表活动的实效。C、要为代表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提供服务保证,为代表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d、逐步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e、完善人大代表履职监督机制;f、建立畅通的人大代表“退出”机制;g、加强代表培训工作。(2)进一步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a、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b、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3)加强具体制度和程序建设:a、完善人大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会议制度;c、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建设;d、完善专门委员会制度。

(三)、理顺大人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四)、高度重视人大制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概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框架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族各界的代表等,就国家权力配置各方利益中所涉及到的党际关系、权力配属、运作规则、决策程序等的总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特征:

1、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中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

2、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团结合作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是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主体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1)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2)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国家政权;(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运行机制:

1、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

2、国家政权中的多党合作制度;

3、人民政协内的合作与协商(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领导,是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关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水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一是要通过正常制度建设明确各政党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角色与功能,进一步明确民主党派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政治目标与政治责任。二是要弥补现有的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一系列制度中明显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陷,在多个环节加强监督和制约。三是设计和调整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具体动态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加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首先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同时,要积极培养一批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有一定群众基础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逐步充实到领导班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三个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三是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重要意义:

1、有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2、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3、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4、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自治地方的类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只限定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跟其他非自治地方一样。

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

2、以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地方;

3、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地方;

自治权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权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授予和规定的权限内,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自主地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特定的国家权力、民族权力和民族权利。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自治权不同于国际社会的“地方自治权”。国际社会“地方自治权”指由当地居民通过民主选举地方式产生的地方自治当局,在宪法或法律规定的自治权限范围内,为了当地居民的合法利益,管理本地方事务的权力。这是一种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自治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权不是以地方分权为前提的自治权,是相比较我国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而言,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所不拥有的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所拥有的权力。自治权限包括:

1、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力;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3、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

4、享有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

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就是城乡基层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按照平等、选举、公开、监督、多数人决定、法治等原则,按照一定程序,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领导人,对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规范和实践活动,表现为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对干部的民主监督,其目的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完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谈到自治权的一个问题就是基层群众的自治权与执政党的领导权之间的关系);

3、基层群众自治权的权利救济;

4、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①向上延伸,主要是乡镇自治②向下延伸,即在农村从村委会向自然村延伸,在城市向院落门栋延伸③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相互渗透、延伸,城乡基层群众自治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④向党内基层政治生活的延伸,形成基层群众自治与党内基层民主的良性互动⑤向其他领域延伸,主要是对社会组织延伸;

行政的含义: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公共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活动。

政府行政活动特征:政治性:

1、具有政治性特征;

2、具有公共性特征;

3、具有法治性特征;

4、具有民主性特征;技术性:

1、要求行政活动具有科学性;

2、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具有程序性;行政活动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统一。

行政制度的内涵:

1、行政制度是整体社会基本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2、行政制度由一系列关于行政权力的产生、职能、权限和结构等的法定性规则构成;

3、行政制度包含着对各级各类行政职权的确定与划分;

4、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相互关联、有序组合的多层次结构体系,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系统。行政制度的特征:

1、历史性和现实性:①行政制度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②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③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④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2、阶级性

3、强制性

4、多样性

行政制度的作用:

(一)经济方面:政府行政活动以其宏观经济政策等行为将极大地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并进而影响资源使用的效益,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

(二)政治方面:推动国家意志贯彻执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三)行政管理方面:行政制度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活动的成效。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形成阶段:

1、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2、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府;

3、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府;

4、建国初期的政务院制度;

5、国务院行政制度的确立;

6、初步调整时期;

7、曲折、恢复时期; 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基本原则:1“议行合一”原则2民主集中制原则3政府设置的法制原则:①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原则②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③必须依法审定行政编制;4政府结构的合理化原则:①政府机构要精简②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合理化③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其内涵是a组织内权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包括交叉权力的冲突程度;b责权利的一致性c组织成员对授权和组织权威的认可度以及承担责任的相对程度。

政府运行的法治化原则:①要求职权法定②依法行政要求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③依法行政要求政府职权与职责的统一;

行政制度的纵向结构:

(一)行政层级:在一般情况下分为四个层级,即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和乡(镇),在设有自治州的省和自治区实行五级管理体制,即在省(自治区)与县之间增加了自治州这一层级。

(二)政府间的层级关系:贯穿于中国政府层级关系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制度,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中央和地方关系也呈现出多变的状态,在权力集中的同时也存分权的现象。

行政制度的横向结构:

(一)政府的构成(二)横向组织机构设置分工依据和方法:

1、按业务或职能分工划分部门,一是根据不同性质业务设立单独的专门管理部门;

2、按行政流程或程序划分,如根据行政过程的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等环节设置;

3、按管理对象分工,即根据服务和管理的人群对象、物资对象来设置部门;

4、按地区或地域划分,即按照管理的空间界限来划分管理权限并形成部门设置。

我国行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问题:①从宏观上观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从纯粹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而体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社会文教”支出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持续低于经济建设开支。②从微观现实看,在发展经济紧迫性的压力下,加上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和市场化改革方式理解的偏差,政府往往容易陷入“经济人”的角色,使得政府行为、制度设计和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公共服务的初衷。

(二)横向行政机构设置问题:

1、我国机构设置方面的法律少之又少,有些机构设置甚至完全没有明确的法律可循。

2、职责划分不明确。国务院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非常多的“共治”地带,即两个甚至是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一个对象,间接造成多头领导等问题,同时存在非常多的“不明”地带。

3、权责不统一

4、部门设置偏多。

(三)纵向层级结构问题:

1、中央与地方关系层面问题。①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划分问题②上下级政府之间事务范围划分比较随意,造成责任层层下移,上级法定事务变成下级政府的当然事务,上级请客下级买单的现象屡见不鲜。

2、市管县体制的问题。

1、实行市管县体制吸是初步把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的形式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两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

2、在实行市管县体制过程中,市县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日显突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②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③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确定其管理和服务重点④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法律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硬性基准;强化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激励基层政府提高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投入和效率。

(二)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三)纵向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要解决的任务:

1、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

2、健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3、改革市管县体制,大力推广省直管县,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

小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当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正式形成

特别行政区制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邓小平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党中央的集体智慧提出来的。我国分别在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主权,并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一国两制”的内涵: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和平统一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自治权包括:①行政管理权②立法权③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④自行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

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3、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台人治台”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和政府机构由该地区永久性居民组成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

(三)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

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修改基本法。

重要意义:

(一)宪政意义:

1、兼顾了某些复合制政体的特点。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保障他们的权利

3、有利于当事双方的和平共处,互不以武力方式解决统一问题。

(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未来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2、“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国际意义:

1、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能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树立了典范。

2、“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特别行政区制度:

1、行政长官的选举问题。选举模式具有局限性,可通过增加选举委员人数规模或通过普选改善

2、立法会的组成问题。缺乏民意基础。

3、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行政长官行政权的行使缺乏做够的监督和约束,可通过考虑增加立法会的权力改善。

4、“一国两制”下法律之间的冲突问题,从宪法和《基本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出发,使之和谐共进。

公务员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2、对职位进行分类管理原则

3、“永业制”原则

4、“考绩制”原则

5、法治化原则

6、中国公务员制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原则:①讲“政治”原则②党管干部原则③不实施“两官分途”

公务员的义务内容包括: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公务员的权利:

1、获取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

3、获取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

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务员的范畴过广

2、公务员的职业定位不清

3、法治化的程度不高

4、分类管理太过简单

5、考核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的主要方面:

1、以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

2、加强公务员的职业伦理教育

3、进一步提高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化水平

4、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位分类制度

5、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我国司法制度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司法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时断时续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初创期、健全期、破坏期和重建并发展期这四个阶段。

(一)初创期(1949年9月-1954年9月)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标志着新中国司法制度开始建立。上下级检察署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为同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同时受同级人民政府委员会之领导,与同级司法、公安、监察及其他有关机关密切联系,进行工作。以上这些,组成了新中国的司法机构体系,确立了基本的司法制度体系,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

(二)健全期(1954年9月-1957年4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破坏期(1957年6月-1976年10月)1957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就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把一些民主人士的一些关于法制建设的正确意见当作反动言论和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四)重建并发展期(1976年10月-现在)1976年,以“四人帮”的被粉碎为标志,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得以结束。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法院检察院组织法》这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司法制度的重新建立。

我国司法制度的的基本原则:

1、司法独立:①司法权独立②司法机关独立③法官独立

2、司法公正

3、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4、司法平等,其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原则在司法制度领域中的体现。其含义是:①在适用法律上不允许有特权②在适用法律上不能有歧视

5、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审判制度:

1、人民法院的性质与任务

2、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3、法官制度

4、审判程序;

(二)检察制度:

1、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与任务

2、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

3、检察官制度。

进一步完善司法制度: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力过于集中:司法机关集审判、执行(刑事执行除外)、行政管理于一身,失去制约监督、妨碍司法公正、滋生消极腐败、阻滞司法效率。

(二)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干涉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法官的行政隶属性和法官专业化素质的缺失

(四)公众对司法信任的普遍缺失

(五)监督机制弱化。

二、完善的主要方面:

(一)建立确保人民法院充分履行审判职能的现代化管理体制:传统审判权在运行中呈现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审判权与行政管理权交叉融合的现象,它成为制约审判权独立行使和司法高效的一个制度性障碍。

(二)建立内外部司法独立构架,切实保障司法的独立性:一方面,要改革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司法机关人事的制度,建立统一的审级司法委员会审批辖区内各级司法机关人事的制度。另一方面:要改革省级以下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当地司法机关财政经费的制度,建立省级司法机关和省级财政机关统一管理地方司法机关财政经费制度。①要推行科学、合理的司法经费预算制度,保障司法的各项经费,改变过去司法机关向财政要饭吃的困窘局面②把上级财政和本级财政在“分灶吃饭”体制下各自承担的经费,统一上划到省级财政,由省级财政机关和省级司法机关按照具体预算,通过银行直接下拨到各地司法机关,越过当地行政机关,从经费上摆脱行政机关的制约③省级司法机关和省级财政机关根据预算,对地方司法机关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三)坚持增进我国的司法信任与促进公正、高效、权威相统一。首先,要坚持司法为民,实践司法的人民性。其次,要强化司法公开与司法民主,增进公众对司法的参与。再次,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司法的积极效应。最后,要积极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着力提高法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

(四)建立法治原则下的科学、及时、高效的司法监督和司法救济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司法权的内部监督,确立明晰的审级监督、电诉监督、审判监督等制度,通过加强审判管理开始实行审判流程管理方式;另外还要保证刑事侦查机关不得抵制或规避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司法权的外部监督,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监督体系。第一,必须自觉地将法院审判工作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任何将独立审判与司法监督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第二,必须规范司法监督,人大应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进行司法监督。

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内容:维护国家军事利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从严治军是我国军事制度的基本原则。

我国军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基本工作制度和兵役制度。

高度集中统一原则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派生出来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

1、要完善保证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法律规范;

2、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

3、要实行党委集中统一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即军政首长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所属部队的政治思想、执勤训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作战等各方面全面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军政首长有随机处置权。

我国军事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军事制度面临的问题:

1、整体现代化水平不高

2、军事工业体系效益比较低

3、军事院校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4、军事法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

二、我国军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1、始终坚持军事制度的中国特色,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以适应新军事革命和高科技战争的需要为目标,推进军队,包括军工体系的全面改革

3、以世界军事制度变革为借鉴,实现中国军事组织体制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触摸春天》郑艳荣下一篇:关于调整员工职务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