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策略

2024-07-19

贸易策略(精选12篇)

贸易策略 篇1

1 国际贸易术语内容阐释

所谓国家贸易术语, 指的就是用一些极为简短的概念或采用英文缩写字母来代指的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构成、交易地点, 并且以此来确定贸易双方的责任、费用以及风险划分等问题的专门用语。最新版本的2000版国际贸易术语共有13个术语, 分属于4个部分, 即“E”组术语、“F”组术语、“C”组术语和“D”组术语。“E”组术语指EXW (工厂发货) , 它是各术语中卖方义务和责任最小的术语。卖方只要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交货地点将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时, 即完成交货。“F”组术语包括:FCA货交承运人、FAS船边交货和FOB船上交货。在该组术语中, 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交给买方指定的承运人。“C”组术语包括:CFR成本加运费、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CPT运费和CIP运费和保险费付至指定的目的地。该组属于装运类术语, 卖方有义务自负费用订立条款一般化的装运合同, 但货物装船后, 因货物运输而发生的额外费用, 或货物遭受的灭失风险与卖方无涉。“D”组术语包括DAF边境交货、DES目的港船上交货、DEQ目的港码头交货、DDU未完税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该组属于到达类术语。卖方有义务将货物送达约定的目的地, 包括边境或进口方所在地。

2 国际贸易术语的应用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分处不同的国家, 地理位置相距较远, 而所交易的货物或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储存、装卸、长途运输等, 在这一过程中货物或商品极有可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预知或不可预知风险的影响, 这样就需要为货物或商品办理必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因此, 进行国际贸易的双方除了在成交时卖方要进行交货, 买方要支付款项, 并且在此过程中买卖双方都要承担各自控制货物的风险之外, 还有许多应该各自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在贸易中, 准确地使用国际贸易术语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小贸易中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从而保证贸易行为的顺利实现。

在国际贸易术语的实际应用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国际贸易术语必须与运输方式相适应

目前而言, FOB、CFR、CIF是使用较多的三种国际贸易术语。然而, 这三种国际贸易术语仅适用于远洋或内河运输方式, 对其他的陆路或航空运输方式以上三种贸易术语并不适用。此外, FAS、DES和DEQ三种国际贸易术语, 同样也是更多的适用于海洋或内河运输。FAS、DES和DEQ三种术语不同于FOB、CFR、CIF之处在于其交货地点及风险分界点均是以船或码头为准。其他的七类国际贸易术语 (EXW、FCA、CPT、CIP、DAF、DDU、DDP) 则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运输方式, 不仅包括单纯的水路或陆路运输, 而且还包括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在这七类国际贸易术语中, FCA、CPT、CIP则更多地类似于船运的FOB、CFR、CIP。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变化, 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 就有必要适当扩大FCA、CPT、CIP这类国际贸易术语的使用范围, 特别是在进行出口贸易业务中多采用集装箱或多式联运方式进行运输, 对此要求更为强烈。

2.2 在出口和进口贸易中要准确使用各类国际贸易术语

总体而言, 在开展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CIF或CIP术语来进行交易, 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更多地采用FOB或FCA术语来进行交易。无论采用何种国际贸易术语来进行交易, 都应该坚持有利于卖方统筹安排备货、装运、投保等事宜和保证作业流程中的互相衔接的原则。与此同时, 还应该通过正确应用国际贸易术语来促进本国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 进而达到增加服务贸易收入的目的。当然, 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使用国际贸易术语中还应该首先根据交易商品的具体情况考虑自身安排运输的困难程度, 而且还要进行经济成本的核算, 以保证运输中能够实现效益。此外,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还应该本着有利于发展交易双方合作关系的原则。如有些国家就明确规定进口贸易必须在本国进行投保, 有些买方为了谋求保险费的优惠或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价格, 我方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尽可能地统一对方要求的术语成交。

2.3 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慎重地选择适当的国际贸易术语对于防范收汇风险、诈骗货款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在我方进口大宗货物时, 如果需要采用租船的方式来进行装运, 在原则上应该采用FOB方式进行交易, 由我方自行租船、投保,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卖方与船方相勾结, 利用租船提单的方式来骗取货款。再比如在采用货到付款或托运等商业信用的收款方式时, 要尽量避免采用FOB或CFR术语,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4 考虑运费、保险费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国际贸易术语, 要充分考虑运费、保险费等因素。由于运费、保险费等因素在各种贸易术语中的价格构成并不完全相同, 并且运费、保险费也只是构成运输货物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 在选用国际贸易术语时, 就应该将运费、保险费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在内。这一点我们在上面也已经提到。一般而言, 在开展出口贸易时, 我方要尽最大努力争取选用CIF和CFR术语。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尽量选用FOB术语来进行交易。同时, 在应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适用的国际贸易术语, 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的外汇支出, 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运输事业和保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 在进行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上, 还要注意商品运输费用变动的趋势。当运输费用看涨的时候, 为了有效避免承担运费上涨的风险, 在进行出口贸易时要尽可能地选用FOB术语, 而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则应该尽可能选用CIF或CFR术语。如果因为某种原因, 采用由我方安排运输的国际贸易术语时, 则应该对货物价格进行相应地调整, 要将运费上涨的风险考虑在货物价格之中。

2.5 要充分考虑贸易货物的特点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选用国际贸易术语还要充分考虑贸易货物的特点。由于进出口货物的品种和类别繁多, 不同种类的货物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不同也就决定了在对其进行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这也就导致了运输中运费开支的大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货物的价值较低, 但是在运输中所耗费的用费相对较高。因此, 进行这类货物的交易中, 在出口中就应该选用FOB术语, 而在进口中则应该选用CIF或CFR术语。此外, 开展贸易中成交量的大小, 还涉及到运输安排的难易和经济核算的问题, 这也就要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贸易术语的选用。

2.6 要充分考虑国外港口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正确选用国际贸易术语还要充分考虑国外港口实际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由于各国的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加之工作方式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不同国家的装卸条件和港口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还表现在收费标准不同等方面。对于港口装卸条件相对较差、装卸费用较高以及在港口习惯上需要由买方承担转船费用、卖方承担卸货费用的港口, 我们在开展进口贸易时就应该选择采用FOBStowed或FOBTrimmedd或FOBST贸易术语, 而在开展出口贸易时则应该选择采用CIFExship’shold或CFRExship’shold贸易术语。

此外,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还要具体实际来正确选用国际贸易术语。例如, 有的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 促进本国保险业的发展与壮大, 规定在进行进口贸易时必须要在本国办理运输货物保险。在这种情况下, 我方为了表示出足够的合作意愿, 在与之开展贸易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采用FOB或CFR术语。再比如, 我们在出口大宗的货物或商品时, 国外买方为了尽可能地争取到运费和保险费的优惠, 就会要求在开展贸易时自行办理订舱和保险。在这一情况下, 为了保证双方贸易的正常开展, 也可以选择采用FOB术语。在进口贸易中也存在此类的问题, 都适合按照具体实际来进行贸易术语的选用。

总而言之, 国际贸易术语只是开展国际贸易时进行合同诸多贸易条件的一个方面, 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合适的贸易术语, 以保证其与其他贸易条件相适应, 最大限度地促进贸易行为的进行。

3 国际贸易术语的局限性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可以用来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在货物装运方面费用负担和风险承担情况, 但是, 它们在使用上是有局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并非“法律”, 不能自动管辖国际商务合同。当事人如果要使合同适用《国际贸易术语通则》就必须在合同中明确指出。另外, 由于《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有不同的版本, 而在同一术语下, 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也可能因版本不同而存在差异, 比如FAS和DEQ在2000版的规定与在1999版的规定就有不同, 因此, 在合同中还须明确说明所适用的具体版本。此外, 在发生争议时, 法院或仲裁机构需要适用合同中所约定的管辖法律及该通则来进行裁夺。

其二,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仅适用于国际有形货物买卖合同, 而不能适用于国际服务合同或其他性质的国际商务合同。

其三, 《国际贸易术语通则》仅涉及买卖双方与货物装运有关的义务和责任, 而不涉及货物的所有权转移、当事人风险防范、货物装运前或装运后情况、违约救济措施等问题。因此, 在起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应对《国际贸易术语通则》的适用范围和制订目的有充分的理解, 并采用最适合该合同的术语。

综上所述, 在国际贸易中要想正确应用国际贸易术语, 必须首先吃透国际贸易术语的内涵, 准确术语所代指的具体内容, 这样才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正确应用这些术语,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因不理解而造成的各种摩擦。同时, 在应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 还要尽量规避其局限性, 只有将其局限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才能保证国际贸易术语使用中的准确和顺畅。

摘要:在国际贸易的长期实践中, 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通用贸易术语, 可以简化交易磋商和买卖合同的内容, 节省交易磋商的时间和费用, 促进交易的达成。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中, 为了把握先机, 必须加强国际贸易术语实际应用的探讨。本文在阐述国际贸易术语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选用贸易术语应考虑的因素, 提出了贸易术语的选用原则, 最后对国际贸易术语在应用中应注意事项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术语,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姚新超, 沈钧, 左宗文.国际贸易术语惯例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策略[J].国际贸易, 2011 (11) .

[2]逯宇峰, 侯铁珊, 苏振东.国际贸易惯例的最新发展及其应用——《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J].探讨大连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版) , 2000 (02) .

[3]张国权, 刘新萍.浅议国际贸易术语的正确适用[J].山东对外经贸, 2000 (08) .

[4]俞玉荣.谈国际贸易术语的实际运用[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3) .

贸易策略 篇2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对外贸易,各国都尽力拓展自己的海外贸易市场。而绿色贸易壁垒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杠杆,它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的影响。从进口国的角度来讲,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就是为了限制进口,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国内商品市场的作用。进口国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品拒之门外,一方面使得本国消费者免受来自国外的这部分环保质量不达标的产品的侵害,进口国消费者可能更加享受到安全、环保、健康的产品,但同时,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还很有可能导致本国的消费者付出更多的代价购买所需的产品,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在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检验标准不同,一般说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求质量要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的产品很容易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谋取利润,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却难以走进发达国家的市场与之竞争,这一不公平现象更加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困境。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影响。对于出口国的企业而言,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既是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果出口国企业能够快速洞悉市场趋势,认识到国际社会对于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从而及时改善清洁、绿色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那就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对于没有认识到国际社会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的出口国企业而言,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污染大、耗能高的生产发展的路子,其生产的产品销路会越来越窄,越来越落后于本国其他企业,更加难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需求。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有利于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技术的变革。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阶段,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告诉我们,我们绝不能因发展而发展,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环境理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国际接轨。对于我国国内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而言,绿色贸易壁垒为其敲响了警钟,鞭策他们要想在国际社会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技术,不断运用更高的质量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生产出更加符合国际需求的绿色环保产品。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增加了出口成本,影响了出口利润。为了达到出口国家的环境标准,我国的`出口企业必定会在生产、包装、运输、产品等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筛选,这就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成本,出口成本的增加必定会影响到我国出口利润,影响到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影响了贸易关系,甚至引发贸易摩擦。各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国内经济而采取一定的国际贸易限制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却利用本国的技术优势和环保优势,故意过分抬高其他国家的准入门槛,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措施,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两边的贸易关系,甚至引发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

三、我国国际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国际贸易过程中必定遇到的障碍,它是一柄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可能会阻碍我国国际贸易的进程。因此,我国应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企业。我国应借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东风,及时转变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而是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污染少、耗能少、技术强的绿色之路。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企业。我们一定要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优惠来引导和扶持国内企业逐渐转变传统的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各个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时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企业,大力支持和发展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严格制约外来污染企业,进一步规范外来企业。对于部分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企业,我国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和环境审查,对于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外来企业坚决不予接收,全面规整外来企业。

(二)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抵制恶性绿色壁垒。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当他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他们就能够以团结的力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抗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来,与其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一起坚决抵制恶性绿色壁垒和恶性国际竞争。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规定,积极参与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谈判和环保标准的制定。我们加入了WTO,在这一组织范围之内,如果发达国家提出超出我们发展中国家承受范围之外的环境条款的时候,我国不仅可有一票否决权,而且还可与其他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紧密联合起来,共同抵制他们的霸王条款,维护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合法利益。

(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提高民众环保意识。要想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民众的自觉参与。为此,我们要通过发放传单、微博、微信、报刊杂志等各种平台来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作用,鼓励和提倡人们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态度和消费理念,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依靠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来推动社会整体的环保进步,进而促使我国形成重视环保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带动和提高出口企业的环保标准。作为个体,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自觉树立起绿色的消费观念,并反映到行动中来,不仅从自我做起,而且还要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一旦发现身边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可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以督促各企业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要求,生产出绿色环保的产品。

(四)加强环境方面立法,建立统一认证制度。要想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就要加强环境方面的立法,将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法律义务。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环境公约以及多边贸易协定,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绿色贸易壁垒方面的立法,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绿色认证制度,增强我国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实力。具体说来,除了我国目前制定的环境方面的法律外,我们还应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国际环境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尽可能与国际环境标准相适应的环境法律体系,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互认中去,以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色环保产品的认可;同时,还要加强环境立法,进一步提高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环保标准,将绿色环保意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各企业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当然,还要同时推行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将环境成本也囊括到企业成本核算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日益加深,它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一定要顺应绿色环保的国际趋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觉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绿色方案,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坚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牛峰.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应策略略探析[J],中国商贸,(01)

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当今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持续高速的增长,体育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何客观、真实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市场,提升体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的重大研究项目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立足于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体育 服务 贸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中都强调要“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提升我国体育服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是推动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体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一、大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家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新兴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体育服务贸易市场潜力巨大,有着惊人的经济价值。因此,国际体育服务贸易竞争力更加激烈,我国的体育服务贸易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就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以人为本、高瞻远瞩,真正将体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变实际。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我国体育服务贸易的现状

(一)体育服务市场主体和管理体制不清晰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体制不顺,对社会体育服务业市场化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些经营性体育服务场所设施无国家统一标准,极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体育管理部门政、企、事责任不分,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

(二)体育贸易市场资源配置规模小、市场发挥作用有限

体育资源配置服务功能缺欠,投资主体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体育服务业统计监测系统不完善,服务业政策、方向不明,征税过高等;第三,我国体育服务市场规模小,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服务市场多元化结构还不够完善

我国体育服务市场发展的整体态势如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信息和体育用品等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但一些体育服务机构团体、协会组织管理能力较弱和不完善,体育人才金融保险市场、相对落后。

三、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确立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大环境、新战略,新目标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顺利地发展。

(一)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

1.转变观念,大力发展体育服务贸易。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高瞻远瞩,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大思路、新战略,确保我国体育服务贸易更快的发展,把加快体育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上来。把体育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参与体育服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服务贸易。

2.建立体育文化出口品牌,打造支撑体育服务贸易的产业集聚区。构建体育服务贸易产业链,做好新闻出版发行、电视电影广播、体育信息传播、体育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体育娱乐休闲服务等,尽快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的品牌形象,能生产世界一流的体育服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实力、专业性强的体育服务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育服务企业集团。

(二)加强体育法律、法规,完善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扶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环境。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积极宣传体育服务业及对外服务贸易的法规性文件,设立起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的专门机构,进而提高体育服务贸易透明度,重视政策引导,完善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新模式,制定体育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探索建立体育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提高依靠法律法规实施管理的能力,保证体育产业按法制的轨道有序、稳定的进入体育市场。

2.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积极宣传体育服务业及对外服务贸易的法规性文件,设立起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的专门机构,进而提高体育服务贸易透明度,重视政策引导,完善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管理新模式,制定体育服务贸易的出口战略,探索建立体育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

(三)创新服务思想,提高产品竞争力

1.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和外资力量发展我国的体育服务业和对外体育服务贸易。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强烈意识,树立突出优势的新思路,树立开拓创新的新意境;用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方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服务和产品的竞争,把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体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积极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体育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大胆运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理念、制度的创新、最关键的是经营服务特色上的创新,以寻求体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2.培养长期竞争优势,加强体育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服务业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中国的一些民族传统特色项目,如武术、太极、散打等,更能够吸引海外学生来进修培训,或“走出去”,到国外去办学,扩大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形成国际、国内竞争意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推动我国体育服务贸易走上世界教育舞台,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近几年,意大利超级杯、世界斯诺克大师赛、NBA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纷至沓来,为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四)加强体育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促使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人才强贸战略,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人才资本,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强化文化学习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经营体育贸易的管理人才。

首先,政府要制定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与综合性大学或经济类院校联合办学等的方式,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等。

其次,教育、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求,完善和改革管理人员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建立国际资格认证体系,增设紧缺专业,以跨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有效利用各校设施和师资,突破人才培养制度瓶颈,培养体育经纪或体育产业等专业方向的专门人才。

再次,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设立专项基金和政策培训,为高级体育人才引进开设绿色通道。吸收各种专业人才到体育产业来,提高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素质。

四、结论

体育服务贸易是一项充满前途、充满机遇的产业,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用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体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进程。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繁荣市场,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更多动力。加大力度发展我国体育服务贸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戴健.郑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2] 陈艳林,潘丽英.后危机时代我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9):32-36.

[3] 章志刚.服务贸易的趋势及应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

贸易策略 篇4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 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 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 (H-O) 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 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 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 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 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 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 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 导致以邻为壑, 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 认为,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 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 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 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 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 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 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 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 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 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 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 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 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 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 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 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 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 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 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 数量大为减少, 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 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 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 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 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 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 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 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 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 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 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 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 而这一类的产品, 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 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 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 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 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 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 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 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 (IEA) 最新估计, 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 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 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 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 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 造成赤潮, 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 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 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 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特区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 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中国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 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 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 甚至含放射性废物, 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此外, 有些外国企业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技术和设备以旧顶新、以次充好, 通过投资方式转移进口至中国, 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隐蔽方式, 同样严重破坏了我国生态环境。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 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 “绿色浪潮”汹涌之际, 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 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 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 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 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 确立环境出口导向, 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 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 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 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 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 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 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 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 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 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 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 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 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 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 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 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 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 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 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 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 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 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 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 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 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 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 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贸易类投资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结构中重要组成部门, 其主要用于以进出口为目标贸易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工外销, 受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在该领域吸纳的外资量近年来不断呈快速增长之势。着眼于国内现实, 在今后的贸易类引资过程中, 我国应将环境要素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 严把引资关口, 鼓励引导外资投入到有利于环境效益提升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中, 如清洁能源、交通、农业、有机食品、生态林业、绿色包装等, 大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 更加关注环境与外资的协调, 更加着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环境效益, 、促使我国贸易类引资向内涵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三) 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 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 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 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 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 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 消除外部性, 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 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 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 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 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 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据经济预测, 2010年全球环境贸易将达6000-10000亿美元。面对这一趋势和现今我国环境贸易现状, 若有重点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发展环境产业, 建立环境贸易基地, 则可以创造成果, 积累经验, 辐射国内外, 从战略上推动环境贸易发展的大局。鉴于各类经济开发区日益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生产企业大量聚集的现实, 政府应积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 推动环境贸易示范区建设。要建立开发区贸易条例法规, 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贸易管理法, 全面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取消限制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项目的优惠政策, 鼓励可持续型贸易企业落户并给予特殊优惠, 如退税扶持、保证优先进出口经营权、为出口信贷和产品认证设立“绿色通道”等;要建立贸易与环境信息反馈中心和数据库, 收集、跟踪国际及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国相关有影响的环境措施, 整合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对区内环保体系进行研究评议, 逐步形成开发区资源与环境商品化、价格合理化、消耗资源与破坏环境有偿化的良性机制, 推动企业对外贸易经营的可持续之路。

(四)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 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 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 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 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 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 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面对国际贸易的环境因素, 我国既要适应绿色条款, 积极调整产业政策,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也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相关国际规范、借环境之名搞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坚持为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不应当成为国际贸易中一种任意性歧视手段, 绿色壁垒应遵循客观理性化原则和实施路径。这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现有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客观认识环境标准及其应有的补偿机制, 更好的促进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钰.新贸易壁垒:中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政策与政府干预[J].生产力研究.2005 (9) .117-119.

[2]、朱京安.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J].国际贸易问题.2005 (1) .64-65.

[3]、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贸易的环境影响[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Elisa Gamberoni, Richard Newfarmer.Trade Protection:Incipient but Worrisome Trends[R].International Trade Department PREM The World Bank.2009.

浅谈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和发展策略 篇5

刘菲 国贸1 20083019006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玉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不仅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的要求。我国贸易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法律的不健全,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等都迫切需要服务业的重视和解决。

关键字:服务贸易;贸易结构;法律法规;专业人才;进出口

服务业是服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一、发展服务贸易是保持我国外贸优势的迫切任务

我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额每年以30 %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004 年底,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世三年来,我们正逐步履行人世前开放我国服务业的承诺。无论是从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来说,还是从适应国际竞争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扩大差异产品,积极发展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更具有改善当前我国贸易结构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服务贸易既关系到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只有46亿美元,2004年以上升到1286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已超过2000美元。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不足0.6%,居世界第34位;2003年,这一比重已经提高到2.8%,居世界第9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点主要动力,据统计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2001年我国占有33.6%,而发达国家大都在65%以上,美国则高达76%,1

像印度、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也在45%左右。

在此产业基础上,我国服务贸易,一方面,自改革开放来的确获得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发展与总体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具体而言,我国贸易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 落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巨额逆差,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管理落后。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规模小,占GDP总额的比率小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仍然较少,占GDP的比率也比较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第三产业总值为84721.4亿元,占GDP的40.0%;2007年第三产业总值为103879.6亿元,占GDP的40.4%;2008年第三产业总值为120486.6亿元,占GDP的40.1%。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一直是GDP的重要贡献力量,对美国来说其GDP的80%来自于第三产业,而印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也达到了50%。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局限于传统服务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服务结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金融、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各发达国家的亲睐而根据我国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值,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占40%,金融业占10%,房地产业占11.4%;2008年我国40%的第三产业来自于传统服务行业,14%来自于金融业,10%来自房地产,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三)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现代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因此,专业人才的匮乏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落后

目前,国内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框架不科学,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数量也较少。一方面,我国立法技术滞后、专业性、技术性程度低,表现为内容陈旧,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某些法律冲突严重,表现为内外不

一、相互矛盾。不少立法对外国服务贸易提供者规定的权利义务明显与GATS原则不符,易招致“非歧视贸易”、“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质疑。而且,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绝大多数都是对商业存在这一服务提供方式进行规范,对其他三种服务提供方式很少涉及,甚至空白。这反映出了我国服务贸易法律调整范围的有限性。

(五)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类别仍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等低附加值行业上,而像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性、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出口严重不足;从服务的进口看,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正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结构极不均衡,形成了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

四、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服务贸易重大意义的认识,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中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参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二)加强对GATS等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其发展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等方面都应该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学习和研究,将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都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要根据GATS的要求,逐

步完善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

(三)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想要使服务业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既要继续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的优势,又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保险、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新的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培养服务贸易专业型人才,加速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服务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为加快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对国内外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避免由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批进入而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为服务贸易积累和培养长期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速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竞争,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有序的承接国际现代化服务业转移,改进外汇与资本流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

(五)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协调发展,中国应根据WTO、GATS的规定,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有符合国际现行标准的法律法规。一是修订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解决不同法律之间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法律解释性条款补充到程序法和实体法之中;将按照职能部门设立或带有职能部门色彩的法律整合修订为统一规范的法律。二是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化发展原则的政府规章,将立法层次较低的政府规则和地方法规,依次上升到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三是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存在的法律空白,我们要加强探索与研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

服务贸易良性发展

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资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企业监督,促进国内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向服务贸易领域,引导国内企业参与服务外包承接业务,吸收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服务出口也需要“走出去”的行业,如劳务出口、对外工程承包等服务,直接面对国外的不需要流动的消费,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巩固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地位。

五、总结语

综上分析,中国虽处于服务贸易大国之列,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服务贸易整体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相对劣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从全面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提高服务需求的比重。二是要加快调整产业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持系统;同时,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建立动态指标评价体系,加大对优势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三是要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重视教育和人才,加强对高新技术,高素质人才等高等要素的孵化,鼓励竞争和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孔祥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与社

会.2009(3)。

[2]杨利娟.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3]张琳.宫占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经济问题(10)。[4] 钟宁波.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商业现代化(4)。

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浅析 篇6

关键词:西部地区 对外贸易 发展策略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优势

(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

西部地区具有悠久的对外贸易历史。在中国传统的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贸易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贸易通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改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结构上来看,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以加工贸易为辅;从引资以及投资的规模上来讲,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结构相对单一,技术水平较低,投资主要集中在高耗能以及原材料加工和农产品粗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大的项目以及高科技投资项目比较少。总体来讲,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小型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贸易规模比较小。

(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优势

1、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在我国历来就是一个自然资源充足的地区,不管是能源资源还是水资源的储量在我国均占据全国第一,农产品以及畜牧产品也很有特色。另外,我国的西部地区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也异常丰富,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2、现代工业以及科技基础比较坚实

我国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以及高校数量在近年来实现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以及科技力量。目前,西部地区的很多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和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3、对外贸易地理优势

我国有约2万多公里的大陆边界线,其中西部地区就占据了50%以上。我国西部地区与很多国家陆路相邻,所接壤的主要有中亚和西亚等国家。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市都与周边的邻国在经济结构上有比较好的交流互补性,并且经济的交流相对比较多,边境贸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二、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差距以及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这样的市场体制下,企业只有通过竞争来实现发展和壮大。所以,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西部企业就必须要与国外的同行业展开竞争。而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实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西部地区的企业整体上竞争力不够强,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二)投资环境差,外贸成本高

近年来,西部地区逐渐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交通设施以及能源项目,投资硬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投资软环境来看,投资项目审批以及相关的手续办理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投资环境一定程度上得以优化。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外部资本投资需要,部分外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依然缺乏信心和积极性。另外,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整体比较低,资金的支持力度也跟不上,对外资投资的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外资进入的一些配套条件也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外资的投入相对比较少,并且即使有投资规模也收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对外贸易人才缺乏,工作效率较低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更需要大量相关人才的支持。就外贸易行业来看,人才更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西部地区所面临的情况是对外贸易人才的引进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存在许多问题。不论是在对外贸易的营销以及招商引资人才,还是外资管理方面的人才,都存在比较大的缺口,而且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准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了在市场的开发以及外资的引入等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和困难,导致工作效率效率低下。

(四)开放层次较低,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西部地区商品的出口大都是以原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深加工商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较少。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等条件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准,加之外资企业数量比较少,企业规模也比较小,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还面临相当多的困难。

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贸易的策略

(一)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特色贸易

西部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优势在于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另外,西部大部分地区历史比较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也是西部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宝贵优势。从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依托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建立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贸易,依托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依托自身优势实现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的贸易企业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主动吸取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吸取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训,避免单纯成为外资企业的境外加工厂。

(二)发挥本地优势,发展加工贸易

对于西部地区来讲,要想改变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落后状况,就必须对自身特殊的本地优势进行积极地利用。这主要体现在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发展深加工贸易。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在工业原料以及农牧业资源方面。传统的对外贸易只是简单的进行原材料的加工出口,造成产品的附加值过低,同时耗费大量的能源和人力资源。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产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渐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

(三)发挥地区优势,开展边境贸易

我国西部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具有天然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这是西部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一个优势所在,伴随而生的边境贸易就成为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历史上西部地区就与西亚、中亚等国家就有着长期而广泛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交通设施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与所接壤的国家有了更方便的沟通和交流渠道,这就使得西部地区与这些国家边境贸易成本大大降低,更加有利于边境贸易的顺利开展。

(四)培育出口优势,改善商品结构

产业结构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西部地区要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就必须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具体的说就是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使得产品更加具备竞争力。目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较低,高科技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还没有成为出口产品主要部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过程中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困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依然难以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同时,西部地区缺乏大量的相关人才来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要想取得长足进展,就必须在基础设施投入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西部地区必须加强、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政策以及税收等层面进行适当的倾斜。同时,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全方位优化对外贸易环境,为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外贸层次和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①韩璐. 对外贸易对西部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J],北方经济,2008(01)

②梁鲜桃. 西部地区边境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完善[J],国际经济合作,2005(05)

③给古勒其.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科学,2007

④谷祖莎,周慧如.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我国对外贸易[J],现代经济探讨,2008(05)

⑤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01)

⑥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05(04)

⑦王兆峰. 西部地区市场集群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08(04)

贸易策略 篇7

碳关税指的是对碳含量较高、且易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关税, 降低这类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 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缓解温室效应。碳关税表面上看似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减少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 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贸易壁垒, 目的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而且在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所以发达国家没有重视发展本国的制造业, 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发达国家利用价格较低的材料研究新产品、新技术, 然后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从中赚取高额利润。碳关税的提出就是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制定的贸易策略, 主要是针对经常出口水泥、玻璃等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 因为发达国家不出口原材料, 所以碳关税的征收不但不会增加发达国家的财务赤字, 反而会带来庞大的收入。相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碳关税会严重危害本国的经济利益, 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 减少了产品的利润, 降低了该产品的竞争力。同时, 发展中国家为了生产产品,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就必须购买国外先进的污染处理设备, 这无形中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二、碳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利弊分析

1. 碳关税的有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先是大力发展农业, 研究农业技术, 提高农产品产量, 然后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发展制造行业, 并使其逐渐向着高科技产业转型。回首望去, 为了加快发展节奏, 中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也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和耕地, 砍伐树木破坏森林, 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工业废水、废气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碳关税推动了产业的改革, 督促污染严重的企业即刻进行整改, 促进企业向着环保型的方向转变。为了提高产品利润, 企业必须要研究新型的环保技术,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并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 降低产品中的碳含量, 以营造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生产环境。所以碳关税对于修复我国的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

2. 碳关税的不利影响

虽然碳关税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提高生产技术, 降低碳的排放量, 可是从国际角度来看, 碳关税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1) 碳关税加大了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 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 并要求所有发展中国家严格按照政策执行, 使得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劣势, 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中国是出口大国, 生产的原材料经常需要出口到各个发达国家, 而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较短, 缺少有影响力的贸易盟友, 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组织中没有足够的发言权。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为低端产品, 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才能取得微薄的利润, 碳关税使得中国出口产品时还需要支付大笔的费用, 而这部分费用理应计入生产成本中, 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与同类型产品相比, 技术水平也不具备优势, 这无形中降低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影响了中国的出口收益。

(2) 碳关税的征收会影响中国劳动就业

由于中国的资源、能源较为廉价, 所以许多外资企业将目光放在中国市场, 在中国的多个城市投资办厂, 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产业不仅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 也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在以往不会出现经营问题, 可是一旦实施碳关税这些企业就会纷纷陷入危机, 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企业会减少或停止生产, 导致大批员工失业, 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3) 碳关税的征收会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发达国家用碳关税降低了中国的出口份额, 使中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量减少, 改变了国际上制造业的格局。同时, 碳关税也将中国的资本“合理合法”的转移到发达国家, 而且中国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如果中国始终持有反对意见, 拒绝执行碳关税政策, 那么就是故意破坏环境, 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强烈谴责, 严重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地位。

三、中国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建议

1. 中国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 参与碳关税相关规则的讨论和制定

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权, 中国应积极响应保护环境的口号, 与各个国家沟通交流, 并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在国际上树立正直、可靠的形象。中国还应了解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规定, 并以此作为反击的有力武器。碳关税的征收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应该正确处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 主动参与到碳关税的讨论和制定中, 明确否定那些危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条款, 与贸易伙伴一起发言, 提高话语的影响力, 以维护自身权益, 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中国应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技术升级

我国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 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在产业中的运用,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产业走向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之路。国家应通过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 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 改变中国目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现状。

3. 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促进企业环境保护和利益实现的协调发展

我国企业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了产品的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 国家应通过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来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 倡导清洁生产, 保证经济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应该将近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 重视技术的升级和改造, 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投入, 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同时, 应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积极的完成生产的转型与升级。

四、小结

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碳关税政策, 对外加强睦邻友好, 增加国际上的盟友, 扩大话语的影响力;对内大力推动产业技术改革,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并使用先进的环保设备, 使碳关税成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大助力。

摘要: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向发展中国家征收的关税, 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贸易壁垒。碳关税严重损害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减少了产品的出口量, 降低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将论述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减少碳关税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碳关税,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贸易策略 篇8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强制性法规的形式以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态环境为宗旨, 对国外进口农产品实行限制的非关税壁垒。它囊括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以及消费和循环再利用等一系列环节, 通过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原产地认证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手段强制性实施。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壁垒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中相关主体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考虑的事情。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困难和障碍, 如何增强和提高农产品企业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解读能力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成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主体的当务之急。为此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主体要建立健全识别和防范机制, 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链范围内要提高对于绿色壁垒的解读和认识水平, 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制度, 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和与国际通行绿色技术标准体系的接轨程度, 同时积极扩展农产品出口渠道和领域, 以躲避绿色贸易壁垒造成的影响和风险。

2 当前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我国农产品企业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关注和重视始于2001年, 我国加入WTO带来的与国际农产品通行技术标准关系日益密切。数据显示, 2001~2010年10年期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收到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频率平均每年增加7.8%, 其中后5年指标值是前5年指标值的3~4倍以上, 同时数据也显示, 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上的投入也达到了年均4.5%的增加水平, 其投入产出比明显得到了提高, 其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等政策性的损失降低了27.3%, 经济效益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经验和水平也显著提高。但同时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缺乏对于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深刻认识和普遍的常识, 使得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其所带来的风险和不良影响缺乏基本识别防范和预警机制, 与此相关的配套措施调整和优化工作也没有得到开展。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2006~2010年期间, 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中有着相对完善的绿色贸易壁垒风险防范以及相应预警机制的企业数量增加比率仅有年均4.3%的增加水平, 且在该方面的投资中总体年均投入增长幅度不超过3.1%, 以此为中心的相应辅助机制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和优化, 2010年底仅达到了总体水平的23.1%, 与国外该项指标平均值76.8%相差悬殊。

第二,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由没有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配置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和权利义务关系, 使得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相关主体之间在应对策略上缺乏统筹, 松散各自为战的状态不利于增加贸易中的话语权。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业链应对机制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2001~2010年期间, 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在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行动中, 每年增加的产业链成员数量和比率年均不超过2.3%, 处在风险和投入最前沿的就是享有农产品出口权的外贸企业, 另外在面对国外企业和机构的绿色调查和起诉中, 超过63.1%的案例中产业链主体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状态, 统筹机制和协调策略尚未得到建立和健全。

第三,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和规模相对较低, 从而造成了相关主体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积极性和处理能力都受到了较大限制, 使得在于国外绿色贸易政策的博弈中缺少巨大利益的驱动和源动力驱使。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2005~2010年期间, 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来自国际公认规模和规模以上企业产出数额的比例仅为37.8%, 这与美日欧盟该项指标平均值87.3%的水平相去甚远, 由于分散化经营使得农产品出口主体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连续5年中仅仅实现了年均3.4%的增加, 与同期的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幅度极其不匹配和协调。

第四,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由于传统农产品贸易出口格局形成的惯性力量, 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日本、美国、欧盟等占据绝大部分比例,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贸易壁垒又最为频繁和严格, 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日益加剧。根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产品输出国家和地区的格局方面的调查统计显示, 2001~2010年10年中, 对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输出总量平均占农产品总出口量的63.4%左右, 并且即使在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底对于上述三个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总量达到了全年出口总量的70.1%, 这种农产品贸易格局使得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变动风险增大。

3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规避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农产品绿色贸易政策壁垒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和要求的概述, 在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处理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知识特别是对WTO贸易规则和政策的深刻解读, 同时借鉴其他农产品出口大国对于农产品绿色壁垒的处理经验和模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规避建议和对策:

第一,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从农产品出口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高度和层次上去认识其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从而建立健全对于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风险的识别防范和相应的预警机制。随着农产品贸易中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政策壁垒的增加速度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数额日益加大, 这些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形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和危害, 为此农产品出口企业要从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层次去认识国际市场中不断出现和日益升格的特别是针对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 首要的是对贸易壁垒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从而为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准备。

第二,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从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上下游产业链的范围内, 根据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共同的投入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依靠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绿色科技意识的增强和整体协调配合来提高整体博弈能力。由于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特别是在出口环节中将农产品出口企业单独放在应对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地位, 是不适当也是不公平的, 根据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分析, 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需要将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各相关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方纳入到共同应对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博弈中, 并以战略合作机制来协调相关各方的行动, 以达到在整体协调所产生的合力基础上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

第三,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的特点, 依靠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与其绿色贸易政策要求相匹配的现代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新模式。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是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趋势, 也是推广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生态环境和人类友好程度的重要途径, 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生产标准和生产环境与国际公认标准相比相差甚远, 而这种状况由于农产品分散经营和较低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迟迟得不到明显改善, 使得国内农产品企业感觉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日益苛刻和加剧, 而在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是对权责利关系进行理顺和调整。

第四, 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中应该积极探求和拓展农产品出口的新市场, 开发新的目标客户群体和新的需求, 以减少对于传统农产品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并降低由此而引发的居高不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理格局和国家类别具有很大的惯性趋势和依赖性, 而数据也同时显示:来自这些传统农产品出口大国和地区的绿色贸易政策壁垒正快速增长, 因此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贸易壁垒规避策略中就应该探求和开拓新的产品输出市场和渠道, 以减少由于其不断增加而日益苛刻的技术标准带来的难以预测贸易风险和变数, 转而向需求规模和购买能力不断提高而相关质量技术标准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产能。

4 结语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由于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贸易摩擦和纠纷的不断增多, 如何合理地采取策略进行规避, 不但有利于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还有助于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提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策略, 农产品企业应该建立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风险识别防范和预警机制, 从战略上重视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各产业链环节中建立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机制和响应策略, 以实现统一认识和风险共担;提高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程度和规模, 相关主体之间应该实现信息互换和共享, 以集体的形式提高在绿色贸易壁垒前的议价能力;同时需要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和市场领域, 降低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摘要:本文对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如何规避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其对于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要求, 继而分析了目前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处理情况, 着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结合相关知识和理论提出了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规避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涛.技术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6 (08) .

[2]刘翠萍.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04) .

[3]谭蓉娟.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 2006 (05) .

[4]窦全勇.我国农产品遭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5) .

[5]张贵英.绿色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

贸易策略 篇9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 (TBT) , 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 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其形式大致可归为五大类, 即技术标准与法规, 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措施;包装标志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范围广。限制范围从生产过程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等环节到销售全过程, 涉及贸易的各领域并还在逐渐扩大。第二, 法规严格。通过立法等形式使标准具有强制性, 使产品标准日趋严格。第三, 标准不统一。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标准, 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各国贸易协调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况

(一) 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商品

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口产品存在品种多、行业广、范围大、涉及面宽等特点。通过计算中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频数比率和进口覆盖率 (鲍晓华、朱钟棣, 2006) , 得出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产品主要包括活动物和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精制的食用油脂, 动植物蜡;食品, 饮料、酒及醋, 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药品, 肥料, 精油及香膏, 芳香料制品及化妆盥洗品;生皮 (毛皮除外) 及皮革;木及木制品, 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 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 篮筐及柳条编结品;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 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 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和钢铁。

(二)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涉及范围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仅仅影响产品的最终技术性规定, 而且还涉及上述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甚至还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至其零配件的生产过程。特别是在绿色壁垒盛行的新形势下, 技术性壁垒涉及范围更广。我国所遇技术性问题不仅表现在产品本身的接收标准与合格检验上, 甚至包括包装、商品标签、标识、条码等多方面的技术性要求。我国包装工业相对落后, 由于很多出口商品的包装不符合进口国标准要求, 严重限制了我国商品出口。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商品标签, 对标签内容、文字、图形、代号等都有专门的规定, 还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的排放标准、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限制。这些规定也往往对我国的出口商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证对象及种类

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一直是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管理体系认证已由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扩大到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ACCP认证, 近年来又增加了社会责任方面的认证要求。

三、应对策略

(一) 逐步完善我国出口贸易相关技术标准和制度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企业行为, 鼓励企业加快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 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行业实际的技术性法规, 循序渐进地提高我国技术标准。密切关注国际上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技术规范、认证条件等, 随时掌握其技术壁垒方面的新动向和新发展, 使我国的技术标准逐步与世界接轨。引导企业从生产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生产高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 有效降低企业遭遇贸易壁垒的风险。

(二) 建立健全高效的预警体系

目前, 我国企业对一些国家实施的技术性壁垒缺少必要的了解, 政府又缺乏相关帮助和指导, 往往造成企业盲目出口, 从而处于被动局面。应建立预警机制, 健全多级预警体系。以政府为主导, 发挥科研部门中介作用, 提示企业在进入一国市场时应关注的相关政策法规、贸易壁垒, 并在企业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时提供应对策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和渠道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 积极运用WTO相关法律机制, 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时, 企业要充分利用WTO相关规则和法规机制来解决纠纷。学习和掌握《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国际条约中涉及技术壁垒争端解决的内容, 因其对发展中国家采用了更优惠待遇与差别待遇, 这使得发展中成员国可以获得足够的时间以及宽松的条件来提高本国的产品质量以及技术标准水平。同时, 积极主动诉诸WTO争端解决机构能使我国企业、行业、在纠纷中处于有力地位。

参考文献

[1]杨松梅, 黄永民.浅谈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7 (18) .

[2]王哲.兼容选择视角下的技术标准壁垒研究[J].东岳论丛, 2009 (11) .

浅析短期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篇10

关键词:短期,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所谓的贸易融资是指围绕着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资金以及信用融通的经济活动。一般来说, 银行会通过国际融资来达到稳定结算业务, 带动和推进其它业务发展的目的。就拿商业银行来说, 通常会向客户提供进出口押汇、抵押贷款、开立收据和信用证等服务, 这样不仅银行可以获得较大的业务收益,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贸易的发展。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由于企业自身的条件, 市场经济的环境等原因, 贸易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对其表现原因以及防范对策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短期贸易融资风险大的表现及原因

(一) 借款企业还贷意识差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是一些企业未能看到这种不同, 还保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 认为其向银行的借款可以作为财政性资金长期占用,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借款是属于国家所有, 不用还。这样一来, 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长此以往就会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差, 各种不良贷款增多, 资金回收慢流动性差, 巨额亏损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如此一来企业的再贷款难度增加, 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些企业, 虽然还贷意识很强,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对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都缺乏很好的驾驭能力, 经营方式粗放, 仅仅依靠直观感觉而不是科学的市场预警系统, 经常造成产品的积压, 产品卖不出去, 资金就无法收回, 对银行借款也就被迫悬搁起来。

(二) 金融业竞争过度, 金融秩序混乱。

金融业之间进行适当的竞争是必须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竞争过度, 就会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和秩序, 使行业秩序混乱, 最终将不利于本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 在我国, 这种现象就很是普遍: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 在金融市场上时刻处于一种“拼抢”的状态, 完全不顾效益和风险, 对任何企业的贷款请求都二话不说去满足, 对企业本身的一些基本信息完全不去了解, 最后造成亏损不说, 还得被有关企业前者鼻子走。这种风险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与操作中还是要尽量避免。

(三) 诈骗银行的活动日益猖獗。

目前有一些进出口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 逐渐和国外的一些公司勾结起来, 通过各种诈骗手段来骗取银行资金, 而且手段越来越隐蔽, 如果银行不加紧防范, 很容易就使他们的伎俩得逞, 到那时银行再怎么样也将是无济于事, 只能咽下这般苦水。所以, 为了降低风险, 银行工作人员还是应该更加细致认真的了解企业的背景和相关的信息, 力争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

(四) 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职务的缺位

前面几条都主要是从金融业本身或者是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如果我们再将眼光放的高远一些, 那么政府有关部门就对这个问题难逃其咎了。在我国, 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是空白一片, 没有进行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限定, 金融立法完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这一点上, 我们国家是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的, 他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 有着很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依据。另外, 对于风险的分析预测总是缺乏权威和准确性。如果这种不足放在企业身上还是情有可原的, 那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就不正常了。国家没有能力为贸易融资提供可靠的风险预估信息, 无法集中力量提高外贸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外贸知识的更新明显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二、贸易融资风险大, 加强对其进行防范和预测的能力

(一) 更新观念, 提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以前那种落后的银行贷款可以不还的观念将会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必须从现在从根本上对这种观念进行修正和摒弃。如果企业没有偿还的能力, 那就最好不要向银行借款, 以免造成银行资金的空缺, 以致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如果已经通过银行的审核, 借得了款项, 也要有效利用, 切不可因为企业自身观念上的认识偏差而加大贸易风险。

(二) 加大对金融业的整治力度, 使其有序运行

要想降低贸易融资的风险, 使金融业有序参与竞争, 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金融行业的整治力度就是一个基础的环节和任务。要尽量保证金融业有竞争但又不能存在过度竞争, 要将竞争的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要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 进行明确的分工, 有些业务该谁做就谁做, 决不允许“抢”业务现象的存在, 不能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效益而完全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借款之前对借款企业的背景和基本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核, 坚决不把资金款项贷给那些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 没有信誉的企业。坚决不让企业过分主动地牵制金融机构, 处于一种无力的被动地位。

(三) 努力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 有效规避诈骗银行的行为

现代社会, 有很多的个人和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可以不择手段的诈骗银行。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能一次又一次的得逞, 关键在于银行的把关松弛不严, 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再进一步探究, 银行把关松弛的根本还在于其业务人员自身水平有限, 缺乏辨别和处理这种诈骗行为的能力以及工作不认真, 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等等。这样, 为了有效地识破和规避诈骗银行的行为, 减少银行损失和贸易的风险, 银行自身就应该切实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比如可以将他们集中起来, 进行一些专门的学习和培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他们, 提高他们的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可以加强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遇到这种欺诈行为时, 每个人都可以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业务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每个人都自觉负责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四) 贸易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的补位

要降低贸易的融资风险,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法律具有很大强制性, 一旦制定就具有法律效力, 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如果超出所规定的界限和范围就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外国就很重视法律的作用, 基本上每一行业每一领域都有相关配套的非常细致完善的法律, 它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 更为有关部门的行为决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除此之外, 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很重要。法律只是从宏观上进行限制和规范, 必然会有“照顾不周”的地方, 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 对于法律没能涉及的地方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定, 两者应该是相互互补的关系, 而不是对峙或冲突的关系。

三、结语

与外国相比, 我国的贸易融资, 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确实存在着更多的问题, 风险较大。市场经济就是这样, 有风险才会有发展, 可以说风险越大, 发展潜力就越大。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不惧怕这些风险的, 它会在风险中让自己成长壮大, 更好地去规避风险, 化险为夷。相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有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改进, 短期贸易融资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刘清永, 魏洁婷.探析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J].中国外资, 2012 (17) .

[2]张珂维.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企业导报, 2011 (8) .

[3]张凤梅.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1 (14) .

[4]鲁宏.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 2012 (3) .

[5]马丽.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三项纪律”[J].首席财务官, 2010 (11) .

[6]黄蕴洁, 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 2010 (2) .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低价竞销策略 篇11

摘 要 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总之,出现这种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文章通过运用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两个国际衡量指标深入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低价竞销模式的现状,由现状寻求低价竞销的根源和产生的危害,并据此提出了我国转变低价竞销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 低价竞销 收入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与贸易强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我国出口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量”的扩张实现的,采取的是建立在内部资源消耗和外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粗放型”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争夺国际市场,不仅造成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低下,而且还为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等贸易制裁提供了口实。目前,出口低价竞争已成为困扰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顽疾,严重制约了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一、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概念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反映了一个国家通过开展国际贸易 获得利益的能力,它也反映了一国(地区)的外贸增长方式,它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商品价格与单位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如果考察一个国家所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价格贸易条件就是指一定时期出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即:价格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

(二)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时期内出口数量与价格贸易条件的乘积,它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收入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二、我国外贸增长依靠低价竞争和数量扩张

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商品价格特别是制成品价格总体上呈现下降的局面。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商品和服务成本下降,价格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凸显。世界贸易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大幅增长,推动了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不断走高,2003年我国的出口数量指数达到163(1997年为100),收入贸易条件指数达到154(1997年为100)。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上述变化表明,多年来我国出口一直高度依赖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的粗放式增长,虽然没有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但贸易利益的确没有贸易增长所显示的那么多。

过去10年,我国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出口额增长了50%,但平均价格却降低了20%以上。中国稀土出口量2004年是1990年的9倍,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6%。我国出口的袜子最初卖6美元一打,现跌到0.99美元一打。

这些情况说明,虽然我国已转变为第三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仍以低价竞争和数量增长为主。

三、低价竞销的根源在哪里?

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既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总之,出现这种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的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增长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量和低价占领出口市场,片面追求外贸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我国的低价竞销出口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的。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却缺乏有效的管理,资源浪费严重。

第二,具体出口促进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一直以来,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国家片面追求GDP;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一直把出口创汇和出口额作为惟一追求目标,作为考核政绩的标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长期以来,采取无区别的外汇双轨制和留成、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对出口的信贷支持和优惠、超亏挂账的停息等政策。

第三,出口行业和企业自身存在着严重问题。从出口行业来说,我国许多行业缺乏有效的准入标准,一旦某些行业有利可图,就一哄而上,最终造成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第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通过自主创新,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我国企业投入到研发领域的资金比例还很小,通过模仿别人的产品来生存,不注重自身知识产权的开发,甘当跨国企业的“打工仔”。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只是通过仿冒来低价竞销,以求勉强生存。

第五,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执法不严。从出口产品的生产力要素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国都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虽然规定了规范低价销售的行为,但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低价竞销,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使我国遭受了大量反倾销。从涉案产品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电等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涉案国家来看,在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趋势。

其次,我国出口产品数量虽然巨大,但由于出口企业之间的竞相压价,利润日益低薄,已经到了出口成本的边缘,如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换1架美国波音747飞机,出口数量和金额虽然大大增加,但总体利润却没有增长,甚至减少。低下的经济效益,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副作用:一是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二是造成了巨大的外汇和贸易逆差压力;三是我国大量的低价出口,给国外造成了“倾销”的印象,为“中国经济威胁论”提供了注脚;四是出口企业为了出口产品的出手,警惕性降低,容易遭受国外的欺诈,最后导致我国企业受跨国公司控制,容易使我国沦落成为替发达国家打工的“世界加工厂”。

再次,低价竞销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战略,进出口贸易实现了人均近20%的超高增长率。然而,在外贸高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由于资源浪费导致的资源匮乏问题。

最后,低价竞销造成了我国社会福利的降低,影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低价竞销,造成了一些社会成员多年来社会福利停步不前,据调查,我国南方一些省市的企业,给予工人的工资水平比十几年前没有任何提高。

五、解决对策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问题,既有企业自身问题,也有国家体制和政策问题,还有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整体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就一蹴而就。要改善方方面面的环境,最终还得靠市场本身去解决。在创造良好环境方面,我们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在出口战略上,应当做如下调整:一是建立统一的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依靠数量和规模向依靠质量和效益转变。二是完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如促进应当有重点,应当向同行业的高新产品倾斜;三是加大力度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新产品出口企业,开发高新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对于滥用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资源的情况,应当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二是推行环境标准制度,如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三是大力开发环境标志产品。采用环境标志的产品大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应尽快完善并实施“国内绿色标志”,并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四是加大排污生态税的征收力度。

对于滥用人力资源的情况,应当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调整劳动政策,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完善和加强中国劳动标准立法。二是配套法律制定不健全。三是加强劳工标准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厚俊.国际贸易新发展:理论、政策、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宋全成.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贸竞争力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陈丽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

煤炭贸易企业的营销策略探讨 篇12

一、煤炭贸易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 煤炭贸易企业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与煤炭贸易企业的服务息息相关。现代的消费观念中, 服务质量已经被纳入到了商品因素当中, 成为了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筹码。那么煤炭贸易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 就要将服务因素纳入其中, 根据其影响力的不同对煤炭贸易市场进行划分。当目标市场确定之后, 制定产品的营销方案以促进产品销售业务的有效展开。煤炭贸易企业在实施目标市场选择策略的过程中, 要对于内部管理机构进行调整, 在不同的市场区域成立市场部, 划定服务对象, 并根据该区域市场环境制定营销策略。

(二) 煤炭贸易企业的营销品牌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 煤炭贸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除了提高营销服务质量之外, 还要提高社会信誉度。打响营销品牌战略, 一改传统市场营销中的推销手段, 依赖于社会舆论扩宽煤炭产品营销途径, 对于进行目标市场起到了拉动的作用。如果说, 优质的市场营销服务对于品牌策略的推行具有导入的作用, 那么诉诸到行动, 则是通过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建立起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以人际之间的融通, 将企业的品牌树立起来, 并在中国市场的支持下, 逐渐向国际市场转轨。对于煤炭贸易企业而言, 品牌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更是营销组合中的重要环节。在企业文化的感染下, 诸如知识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等等各种营销新思想被提出来。

(三) 煤炭贸易企业的价格策略

煤炭贸易企业的价格策略, 就是根据营销区域的产品需求和供给实际情况, 实施有效的定价手段。产品的价格优势在市场中是极具竞争力的, 而煤炭贸易企业对于产品价格进行调整的时候, 要注意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为了避免不利因素的产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要建立起战略性价格思路, 并形成价格理念。具体而言, 煤炭贸易企业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价格策略, 就要具有针对性地定价,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 都要根据消费水平以及产品需求量等等因素区别定价。

二、煤炭贸易企业实施营销策略现状

(一) 没有树立起营销观念

营销不仅仅是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手段, 更是一门艺术。市场营销质量直接关乎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 煤炭贸易企业的营销观念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甚至于一些煤炭贸易企业依然为了买方市场的传统销售观念, 导致营销滞后性。另外, 营销不仅仅是营销部门本身的工作职责, 其已经渗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当中, 企业全体人员都要建立起营销意识。基于营销意识淡薄, 导致企业内部无法建立起和谐的环境氛围。在企业缺乏内在凝聚力的条件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将举步维艰。

(二) 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要对于市场运行动态有所了解。煤炭贸易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主动权, 就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然而, 一些煤炭贸易企业基于传统思想, 对于市场调研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制定了营销策略, 也是基于主观意识的基础上, 但是经营管理决策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进入到具体实施中, 营销策略在忽视市场调研的条件下无法获得长足发展, 导致了企业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三、目前经济环境下煤炭贸易企业的营销策略

(一) 煤炭贸易企业的形象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消费者对于同等质量的产品, 会选择企业信誉良好的产品。那么, 煤炭贸易企业为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 就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实施形象营销手段, 就是煤炭企业从自身的品牌形象的角度出发, 基于对煤炭市场的调研, 分析煤炭市场并准确定位。为了使其所塑造的形象被公众所认知, 就要合理地利用传媒途径, 以广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自身的优势, 加之不断地产品创新,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从而提高了社会信任度。

(二) 煤炭贸易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

煤炭贸易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是建立在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的。收集煤炭贸易其内部的绿色信息, 建立起相互之间的关系, 形成绿色营销系统。其作用是对于纳入到系统内部的各项信息进行评估, 以作为制定战略产品和服务的参考。在煤炭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上, 可以根据煤炭绿色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建立起市场销售渠道, 以自身的力量打造煤炭产品的绿色品牌。

综上所述, 煤炭企业作为国家基础能源单位, 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经济全球化环境当中, 煤炭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了能够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煤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运行态势不断地调整营销策略, 以提高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从而形成煤炭产品运行的有力保障, 最终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海涛.浅议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的营销策略[J].中国市场, 2012 (31) .

[2]赵亚芝, 吴仪, 郝春雁.煤炭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 2013 (8) .

[3]王海军.煤炭商品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5) .

[4]薛勇.煤炭企业营销策略问题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07 (1) .

上一篇:PX装置下一篇:电压调整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