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潜力

2024-06-16

贸易潜力(精选8篇)

贸易潜力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在我国双边贸易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及贸易壁垒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的贸易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服务,出口贸易,贸易壁垒

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金融服务在经济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业极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优化了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在2004 年世界金融服务出口1241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为6.1%,而到2013年世界金融服务出口达到347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上升到7.19%。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我国公开数据显示:在2004-2013 年,中国双边金融服务出口额从1.76 亿美元提高到21.4亿美元,年均增长65.7%。

一、中国双边金融服务的出口潜力

第一,在与中国有金融服务贸易往来的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总体“贸易过度”的有11个,总体“贸易不足”的有19个。其中卢森堡是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最频繁的国家,在有数据显示的2005-2014年中,中国对其金融服务出口的实际值是估计值的15倍;丹麦是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最少的国家,中国对其金融服务出口的实际值仅有估计值的5%。这也说明了中国双边金融服务的出口潜力巨大,在未来很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中国金融服务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其中,2005年以来,中国对美国的金融服务出口也出现严重“贸易过度”状态,同时这种状态还呈现上升的趋势,在2013 年,中美金融服务出口实际值达到估计值的7.15倍。在欧盟中的大多数国家,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都存在过度的现象,早在2010 年,英国市场开始达到饱和状态。日本是中国主要金融服务出口国家当中一个贸易不足的国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2008-2013 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2013 年,实际值只有估计值的35%,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对日本的金融服务出口不足,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在贸易不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中,主要存在于一些小国家,在这些国家中实际值只有估计值的30%不到。通过深入材料,仔细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国家都是“小型”市场,但却是中国金融服务出口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贸易额不到500 万美元,但是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需要调整中国金融服务出口的方向和策略,将这些国家作为优先发展对象。

二、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壁垒逐步消除

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受到贸易壁垒的存在限制,导致贸易出口存在困难,在进入别国时,也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但是这种成本本来是不应该国内金融机构负担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歧视,本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拥有价格上的优势,利用价格来阻挡新的竞争者进入,这种做法的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因此,针对外国金融机构的贸易壁垒,有悖于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也阻碍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脚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必要性逐渐的消失,扩大金融服务贸易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世界各国经济逐渐的融合为一体,脱离国际市场的国家必然会被淘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金融服务全球化。在国家贸易中,跨国公司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各国的经济贸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球中跨国公司需要各国金融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不可避免的将促进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作为跨国公司的重要合作力量,其不断发展必将会减少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另外,随着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要想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融入到其中,就必须要打破金融服务贸易壁垒。

(二)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

著名的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曾经指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的比重逐渐减下降。这种情景下,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诞生,随着各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出现,使得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导致了各个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经营业务的同质化,无疑增加了各个金融机构的竞争,这成为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此种大背景下,开拓国外市场成为了金融机构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各大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实力,将金融服务推广到世界上每一个需要的企业,以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各金融机构推动金融资产的全球组合,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因此,在全球金融发展的大环境下贸易壁垒的存在百弊而无一利。

(三)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成果逐渐显露

由于金融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保护了本国的金融机构,但是其严重的抑制了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在其中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就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进行金融改革,逐步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的金融机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金融机构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抑制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进入,然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需要开拓国际金融市场,以此来摆脱国内的金融危机,因此,推动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另外,随着跨国银行的进入,为各个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国际银行服务,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中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方面,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通过深度挖掘,走出一条特色的道路,另外,对于存在的贸易壁垒,消除是趋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各国双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一大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秀莲.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高朋.OECD服务贸易壁垒的关税等值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从连.中国服务贸易壁垒的测度与国际比较[D].南开大学,2014

贸易潜力 篇2

自2008年起,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每年在上海定期举办“上海国际罐藏食品及原辅材料、机械设备博览会”,迄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展会专业程度、客户满意程度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成为参展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展会的成功举办,符合罐头行业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极大提升了罐头行业的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一些非罐头类的休闲食品也越来越表现出参展和观展愿望。

本届方便休闲暨罐藏食品展由中国罐头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方便与休闲食品分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北京中罐国联展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办,展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共邀请国内外展商150余家企业参展。在主办方已经确认的参展商与赞助商中,既包括中国绿宝集团、中粮工业等全国性领军企业,也包括福建同发、北京小黑罐、大连华富、临沂奇伟、上海每赛仙等地方品牌企业,另有全聚德、便宜坊、天福号、百花蜂蜜等中华老字号、北京老字号企业共同加盟;同时青岛品牌神州行——北京站集合青食股份、琅琊台集团等十余家企业齐聚北京;艾米悦居、锦润恒居等优质创新方便与休闲食品企业也共同参展;更有奥瑞金包装、国成机械、陶朗分选、汕头轻工等食品机械、包装设备与配套企业积极参与展会。

为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本届方便休闲暨罐藏食品展主办方是首次携手“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重视产业链延伸和协同,举办食品类展会旨在消除民众疑虑、区别固有观念,从而让消费者正确对待“化学工业”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问题。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展览事业部市场运营总监郭静则表示:“罐藏食品作为休闲食品的一个分支,并非垃圾食品,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会,使其朝着02B方向发展。”

今年恰逢“2016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年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年会主要议程包括,第四届理事会工作回顾与总结、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以及颁发“中国罐头十强企业”、“中国罐头领先品牌”、“中国罐头创新力产品”、“中国罐头优秀电商企业”等奖项。年会围绕“新常态,新动能”这一主题,组织权威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开展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形势分析,并邀请京东等电商平台、罐头龙头企业、罐头电商等企业围绕“新市场,新模式”这一议题探讨电商机遇与分享。针对“新技术,新产品”,参会者围绕差异化包装、环保、连续化生产等行业痛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从而力争共同推动罐头行业的产业化升级。

本届方便休闲暨罐藏食品展同期活动丰富多样,“第五届中国方便与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第八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罐头行业30强获奖产品展示及试吃”、“企业专场技术交流会”、“方便与休闲食品影响力及创先产品评选及颁奖仪式”,以及“重点展位集章领取礼品&转盘抽奖活动”等活动让展会观众既饱耳福的同时,又饱口福。

中俄贸易市场及其潜力分析 篇3

一、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现状

中俄双边贸易经历了W型曲线的发展过程。1992~1993年,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1992年贸易额达到了59亿美元、1993年贸易额达到了77亿美元, 1993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 俄罗斯成为中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但随后由于俄方大幅提高关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变为现汇贸易等种种原因, 1994~1999年间的双边贸易处于低位波动徘徊状态。2000年以后, 伴随2000年《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双方高层互访以及两国的先后入世等一系列利好局势的持续, 中俄双边贸易开始稳步、快速增长。2008年和2011年以后, 中国分别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中占重要的地位。

从图表1“中俄贸易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中可以看出, 2000~2014年, 除受世界金融危机大冲击的2009~2010年以外, 中俄双边贸易连创新高, 201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953亿美元, 年均贸易增长率达到了22.7%、年均贸易收支为9亿美元。同期, 中俄贸易额、中国对俄出口额和中国从俄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额、中国总出口额和中国总进口额的平均占比分别为2.0%、1.7%和2.2%, 进口占比比出口占比高0.5个百分点。

二、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双边贸易商品结构通常用一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各类货物的总出口 (进口) 额占该国对该贸易伙伴国总出口 (进口) 额的比重来分析该双边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或进口商品结构。利用UNcomtrade SITC1位全部门数据和Excel软件, 计算中俄贸易中SITC1位各部门商品的出口和进口总额及其在中国对俄总出口和总进口额中的占比以及中俄双边贸易中前5位贸易商品及其变化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单位:亿美元% (括弧内数字为占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集中于SITC6部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和SITC7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以及SITC8部门“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2014年该三个部门的占比之和达到了91%, 总体上看, SITC6部门所占的比重较稳, SITC7部门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并较稳定, SITC8部门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其占比波动较大。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主要集中于SITC2部门“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和SITC3部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初级产品”, 2014年该两个部门的占比之和达到了84%, 其中, SITC3部门所占比重的增长尤为明显, 2014年其占比达到了71%。在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商品中, SITC5部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SITC6部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的占比的降幅非常大, 其占比之和于2014年降到11%。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占2000~2014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商品前5位商品为SITC84类“服装”、SITC71类“一般机械 (非电力) ”、SITC72类“电力机械、仪器和设备”、SITC65类“纺织纱线、织物等”、SITC89类“杂项制品”以及SITC85类“鞋类”。其中, SITC84类“服装”居首, 其平均占比为28.7%, SITC71类“一般机械 (非电力) ”和SITC72类“电气机械、仪器和设备”已成为了中国对俄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SITC89类“杂项制品”的出口稳步扩大。2010~2014年, 中国对俄出口前5位商品中的部分商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同类商品总出口的比率分别为“服装”4.6%、“一般机械 (非电力) ”1.9%、“电气机械、仪器和设备”1.3%、“杂项制品”1.5%。

在中国对俄罗斯进口方面, SITC33类“石油及其产品”稳居首位, 其进口量迅速扩大、其占中国从俄进口总额中的比率于2010~2014年间达到了57.3%;SITC24类“木·木料和软木”的进口量稳步扩大, SITC68类“有色金属”、SITC32类“煤·焦炭和煤砖”以及SITC28类“金属矿及废金属”的进口明显增多, 并有扩大趋势。2000~2014年, 在中国从俄进口前5位商品中, 唯有SITC33类“石油及其制品”的进口额占中国同类商品总进口的比率稳步上升, 平均为4.8%;此外2010~2014年, SITC28类“金属矿及废金属”的进口额占中国同类商品总进口的比率为1.3%。

综上, 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中俄双边贸易商品主要集中于SITC0、2、3、5、6、7、8部门等“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中;二是中国对俄主要出口SITC6、7、8部门中“服装”、“一般机械 (非电力) ”、“电气机械、仪器和设备”、“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从俄主要进口SITC2、3、6部门中“木、木料和软木”、“金属矿及废金属”、“煤·焦煤及煤砖”、“石油及其制品”、“有色金属”等“资源性”初级产品及其制品;三是中俄双边贸易中的贸易分工日趋明显和稳定等。

三、中俄贸易双方的RTA及互补性分析

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基础, 也是导致双边贸易产生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测量一国某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用以该国某产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份额与世界该产品的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份额之比来表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Relat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指数, 即巴拉萨指数。但是, 由于该指数无法反映某产品的进口对其比较优势的影响, 因此, 包括巴拉萨在内的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修正和扩展。沃尔拉斯 (Vollrath, 1991) 以及Rooyenet al (1999) 、Isogaiet al (2002) 提出了内涵相同, 兼顾供应和需求、可选择或替代的显示性相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 (2) 。Rooyenet al (1999) 和Isogaiet al (2002) 称该指数为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RTA:Rela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Trade Advantage, 下同) 。该指数由用出口来衡量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巴拉萨RCA指数和用进口来衡量的显示性比较劣势指数 (RMA/P:Relative Import Advantage/Penetration或RCDA:Revealed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构成, 是该两个指数之差。该指数表示的是在一国某产品的出口中, 排除进口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之后的净出口比较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 (1) 、 (2) 、 (3) 中, RCAaj表示a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DAaj表示a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劣势优势指数, RTAaj表示a国j产品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Xaj表示a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a表示a国的出口总额, 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Maj表示a国j产品的进口总额, Ma表示a国的进口总额, Mwj表示世界j产品的进口总额, 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RTAaj>0, 表明a国j产品的出口具有比较优势, 其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 反之, 则表明比较劣势越强。如果RTAaj=0, 则认为不存在比较优势或劣势。

如果贸易双方在同类产品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差异, 那么, 根据比较优势的定义, 认为该双方在贸易上具有互补性。其贸易互补性可根据德莱斯戴尔 (Peter Drysdale, 1969) (1) 所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TCI: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来计测。其单个产品 (行业) 以及多种产品 (行业) 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

公式 (4) 、 (5) 中, TCIabj表示a、b两国在j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RCAajx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a国在j产品上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巴拉萨RCA指数;RCAbjm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b国在j产品上的比较劣势;TCIab表示a、b两国之间多种产品 (行业) 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其值等于各产品 (行业) 所呈现的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 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Xwj/Xw;Xaj和Xwj分别表示a国和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Xa和Xw分别表示a国和世界的出口额;Mbj和Mb分别为b国j产品的进口额和b国的进口总额。

如果TCIabj或TCIab>1,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 且其值越大, 互补性越强;如果TCIabj或TCIab<1,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弱, 且其值越小, 互补性越不明显;若TCIabj或TCIab=1, 说明各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 不存在贸易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间接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互补性指数就大;相反, 若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该互补性指数就小。

根据公式 (1) 、 (2) 、 (3) 、 (4) , 利用UNcomtrade数据及Excel软件计算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 (RTA) 以及贸易互补性指数 (TCI) 的结果如表3所示。比较分析表3的数据, 可以归纳出如下中俄双边贸易中两国的RTA及TCI的现状特征:

第一, 在RTA方面:一是中国在SITC0、6、7、8部门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 SITC0“食品及活动物”的比较优势已于2014年转变为劣势, 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是由比较劣势转变而来, SITC8“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的比较优势最强;中国在SITC1、2、3、4、5、9部门商品上占比较劣势, 其中SITC2“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比较劣势最强。二是俄罗斯在SITC2“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9“未分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比较优势极强;俄罗斯在SITC0、1、4、5、6、7、8部门商品上均占比较劣势, 其中, 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的比较劣势较强。三是中俄两国均在SITC0、1、4、5部门商品上均占劣势, 但中国的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1“饮料及烟类”、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劣势比俄罗斯相对弱一些。

第二, TCI方面: (1) 中国在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上与俄罗斯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2) 俄罗斯在SITC2“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上、2013年以来在SITC9“未分类产品”上与中国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其中,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贸易互补性极强。

四、中俄贸易增长动因分析

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是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比较优势的一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导致双边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而市场需求的扩大, 会直接刺激进出口规模的扩大, 从而有效地推动贸易增长。一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内生的、可控制的因素, 而市场需求扩大则是出口国所不能控制的、外生性因素决定的。关于双边贸易增长的动因研究中, 常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CMS:Constant Market Share) , 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 (6) 中, 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 可进一步分解为s和sm, 分别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和相互作用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保持其出口份额不变的情况下, 世界出口增长会产生的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反映了由于相对竞争力的变化所造成的额外出口增长。式中的x、m、s均表示其所代表因素的增长率, 其表达式中, Xijt和Xij0分别表示在时间t和0, i国对j国的出口额;Mjt和Mj0分别表示在时间t和0, j国从世界的总进口额;Sjt和Sj0分别表示在时间t和0, i国对j国的总出口额占j国总进口额的比率。 (关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CMS) 的由来, 参见闫逢柱和乔娟:中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动因的摄政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第3期;关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CMS) 的推导过程参见程毕凡和谢陈秀瑜: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4月, 第178-180页.)

根据公式 (6) , 利用UNcomtrade数据及Excel软件, 计算2000~2014年的中俄双边贸易增长的动因及其变化如表4所示。

从表4的数据可见, 第一, 2000~2014年, 中国对俄罗斯累计出口增长422.07%, 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264.27%,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157.8%;竞争力提升效应中, 市场份额的增长为125.28%, 相互作用效应为32.52%。可以看出, 中国的竞争力提升效应对于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贡献显著, 但起最大贡献的是市场扩大效应。第二, 2000~2014年, 俄罗斯对中国累计出口增长261.8%, 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246.43%,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15.38%。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为11.31%, 相互作用效应为4.07%。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扩大效应 (在中俄双边贸易中, 2008~2009年双方出口增长率及市场扩大效应的显著下降是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 而2012~2014年双方出口增长率及市场扩大效应的下降是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影响的结果。) 。第三, 2000~2014年,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累计增长率明显高于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 是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累计增长率的1.6倍, 其中市场扩大效应相仿, 但是在竞争力提升效应方面, 中国明显高于俄罗斯, 是俄罗斯的10.3倍。在竞争力提升效应中, 中国的市场份额增长和相互作用效应分别是俄罗斯的11.1倍和8倍。可以看出, 中俄双边贸易的增长主要靠中俄双方的市场扩大效应和的竞争力提升效应, 在竞争力提升效应方面, 中国的竞争力提升对中俄贸易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目标市场 (即进口国) 的收入水平及其变化, 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弹性因素主要是出口国的国内需求程度、生产技术水平以及贸易政策等, 而这些因素的改善和提高取决于贸易当事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图表2“2000~2014年中俄两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中可以看出, 2000~2014年, 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 GDP累计增长145.9%, 人均GNI累计增长137.8%, FDI (外商直接投资) 净入额也稳定增长, 其累计额达到22847亿美元,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期, 俄罗斯经济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GDP累计增长68.9%, 人均GNI累计增长69.1%, FDI净入额累计额达到了4937亿美元。中俄两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效地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为两国双边贸易市场的扩大和贸易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俄两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生产大国的新兴经济体, 在双边贸易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记录, 双边经贸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壮大。通过以上贸易互补性及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等实证分析可以得出, 随着中俄两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两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双边贸易将持续增长, 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巨大。

五、结论及政策涵义

(一) 结论

通过对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及贸易商品结构、显示性贸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RTA) 、贸易互补性指数 (TCI) 以及基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CMS) 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中俄贸易在双边关系日趋完善的大好形势下进入了稳步扩大发展时期, 贸易增长态势良好, 贸易联系密切。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中占重要的地位;而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及矿产等资源的进口来源地。

第二, 中俄两国的贸易比较优势产品不同, 双边贸易以贸易商品结构相关性低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在SITC0“食品及活动物”、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等工业制成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对俄主要出口“服装”、“一般机械 (非电力) ”、“电力机械、仪器和设备”、“纺织纱线、织物等”、“杂项制品”以及“鞋类”。俄罗斯在SITC2“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9“未分类产品”等初级产品上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对中国主要出口“石油及其制品”、“木、木料和软木”、“煤·焦煤及煤砖”、“金属矿及废金属”、“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及其制品。

第三, 中俄贸易互补性 (TCI) 极强, 贸易互补性表现为“产业间优势互补”。互补性极强的产品为中国出口的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基础制品) ”、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 (其他制造业制品) ”等工业制成品和俄罗斯出口的SITC2“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9“未分类产品”等初级产品。

第四, 基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CMS) 的分析结果表明, 中俄贸易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扩大效应和竞争力提升效应。从中俄经济的良好的增长记录及其发展趋势看, 随着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和能源生产大国—俄罗斯的经济的增长, 中俄双边贸易市场将进一步发展扩大, 因此, 中俄贸易市场具有规模巨大、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

(二) 政策涵义

第一, 以“产业间贸易”和“产业间优势互补”为特征的中俄双边贸易本身具有既稳定又不稳定的两面性。其稳定性来自于各贸易双方的产业间优势互补, 而其不稳定性则来自于贸易双方的产业间贸易本身。俄罗斯作为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国, 在其出口上具有主导性和变动性, 而在进口工业制成品方面, 俄罗斯可以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择优进口高低端产品。因此, 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国, 首先应加强提高产品质量, 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满足进口国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第二, 与俄罗斯相比, 中国具有资金、技术和设备、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势, 在我国国内市场对资源性产品需求日趋旺盛的背景下, 积极发挥生产要素的优势, 积极寻求不同领域及多领域合作, 提高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以延长产业链条, 从而建立更加密切的经贸关系, 对中俄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中俄双边贸易有利于贸易双方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但是中俄双边贸易尚存在贸易商品结构相关性及出口产品层次偏低、经贸合作不够广、不够深等现实性问题。在中俄关系持续良性发展的新形势下, 中国应充分利用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 及时地调整和扩大对俄经贸合作, 以经贸合作促贸易结构升级, 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成文:中俄、日俄双边贸易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 2014 (3) :63-71.

[2]磯貝孝, 森下浩文, ラスムス?ルッファー.東アジアの貿易を巡る分析—比較優位構造の変化、域外貿易のフローの相互依存関係.http://www.boj.or.jp/research/wps_rev/wps_2002/data/iwp02j01.pdf, 2013-08-26.

[3]Peter Drysdale.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the Prospects for Western Integration[J].Economic Record, 1969 (45) :321-342.

[4]康成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 2014 (5) :32-39.

[5]山澤逸平.世界貿易の結合度分析[J].一橋大学経済学研究, 1970 (14) :75-124.

[6]于津平.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 2003 (5) :33-40.

[7]周茂荣, 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9) :45-52.

江西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 篇4

1.1 出口贸易增长迅速, 但波动很大

统计数据显示, 江西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约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约137亿美元, 增加了近8倍多。尽管江西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但波动明显。近10年净总增幅达到94%, 但是2001年出现了负增长, 而2004年增幅高达43.7%。近10年平均出口增长只有12.7%。这说明江西省出口贸易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增长之中。江西省出口贸易的地位与其经济地位极不相称。江西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高于2%, 最高为2004年的2.56%, 而且该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江西省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低于0.5%, 并且呈下降趋势, 远远低于其GDP所占比重。可以看到, 江西省出口贸易地位明显低于其经济地位, 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处于不对称状态, 进一步发展江西省出口贸易势在必行。

1.2 贸易商品结构合理, 仍然有待优化

江西省的出口商品包括服装、纺织、机电、谷物、医药、鞋类、活猪等农副产品。由于江西省劳动资源丰富, 劳动力价格低, 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主要出口产品。服装、纺织线纱及制成品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近10年来平均工业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为86.34%, 2003年高达91.83%, 包括谷物、活猪等其他初级产品。除2000年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外, 其余年份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 高附加值、高科技类产品, 如机电产品、以多晶硅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可以看出江西省出口贸易的结构较为合理。全国近10年来初级产品的比重年平均为13.3%,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年平均为86.6%。全国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

1.3 贸易主体结构有所改善, 需要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江西省民营企业出口增长较快, 规模不断扩大, 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突出。2008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7.49亿美元, 出口76.86亿美元, 在出口中,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37.77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22.45亿美元, 但是增长29.6%;国有企业出口额16.15亿美元, 下降11.3%。随着赛维LDK、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台湾华硕和联集团、渣打银行等世界知名企业相继投资江西,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2 江西省对外贸易横向分析

2.1 外贸规模比较

近年来江西省对外贸易实现了较快增长, 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外贸发达省市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2008年江西省外贸在全国排名为第20位, 进出口总额为137.49亿美元, 仅占广东进出口总额的4.0%。但是江西省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上升较快, 2008年比上年增长45.1%,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 也高于外贸发达省市, 可以看出江西省对外贸易正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

2.2 外贸依存度比较

出口贸易依存度等于出口额除以GDP。一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越高, 则经济开放度越高。从国内来看, 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2008年全国外贸依存度为60.3%, 而江西省的外贸依存度却只有12.9%, 江西省的外贸依存度不仅低于沿海外贸发达省市, 而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说明江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还很滞后。尽管江西省的出口贸易额总体上还是上升的, 但是由于江西省的GDP近10年来稳定增长, 并且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出口额的增幅。所以江西省的出口贸易依存度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2.3 出口商品竞争力比较

江西省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不多。与其他省份比较, 江西省形成规模的外贸商品数量较少。2007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仅有四种。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 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2008年广东、江苏、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为1044.4亿美元、700.6亿美元、442.8亿美元。而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为15.11亿美元。江西企业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3 江西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稳定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优势

纺织服装、钢材和鞋类等传统大宗商品一直是出口的主力军。新形势下由于受到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出口增速有所减缓。稳定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优势是当务之急。一是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财政专项支付产品出口检测费用, 减轻出口企业负担。二是建议加大对产品出口建立追索体系的扶持力度, 帮扶企业完善自检体系和追索体系。三是建议建立省级出口企业信贷担保中心, 解决出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2 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

新形式下必须要加速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要按照市场的需求确定目标, 选准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品, 出台优惠政策集中扶持, 重点突破, 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要注重在现有的优势技术领域, 例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中培育高新技术重点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使之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龙头和核心力量。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 落实机电产品出口鼓励政策, 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 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成套设备招标。

3.3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业

当前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江西省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江西省的对外开放度, 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提高江西省的居民收入水平。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大, 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江西省要针对自身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并加大对境外市场的促销投入, 要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新的市场, 使旅游业成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对外劳务输出, 扩大国际合作领域, 包括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跨国兼并、国际运输服务合作等等, 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外贸出口结构中的比重。

3.4 强化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

要紧紧抓住发达国家产业战略转移和资金、设备和技术国际化流动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借助外力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创新来加快现有产业的升级和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尤其要注重对农副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技术创新, 积极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改变产品的需求弹性, 使其获得竞争优势。还要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在工业园区实行企业联合战略, 实施企业间各种生产要素的重组, 共同解决生产和经营问题,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和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3.5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2008年江西省与拉丁美洲、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激增, 智利、秘鲁、巴西已成为江西省第三、第四和第六大进口国, 东盟、韩国和台湾地区上升为第三、第七和第五大出口市场。尽管竞争激烈, 这些市场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层次开拓上述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贸易利益, 而且有利于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还要注意对发展中国家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具有战略前景的市场, 要加大开拓力度。同时要重视对国际市场的营销, 加大境外促销的力度。要鼓励企业参加更多的国际专业展览会, 利用电子商务在内的各种先进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 产品直接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 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浦艳萍, 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07) :77~82.

贸易潜力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蒙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额不断增长。目前,中国已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国。特别是在2010 年后,中蒙贸易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蒙古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其以出口煤炭、铜矿石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2012 年蒙古国已经取代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焦煤进口来源地。虽然中蒙贸易取得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中蒙经济体量差异较大,加之价格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贸易结构单一、市场秩序混乱、运输条件有限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蒙贸易总额不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0. 18% 。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服不利因素,是实现中蒙双边贸易的飞速发展及 “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的重要环节。

一、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

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中外学者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引力模型、改进的引力模型,而应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研究较少。传统引力模型是以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后由Tinbergen( 1962) 和Poyhomen ( 1963) 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但该引力模型只考虑了经济规模和距离成本,不适用于复杂的经济环境。随后,Linnemannn( 1966) 将人口变量引入引力模型,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人口数量有关[1]。Bergstrand ( 1989)则将人均收入变量引入引力模型、并替代人口变量[2],Rauch ( 1999) 证明了引力模型是测算国际贸易潜力的唯一有效的模型[3]。改进后的引力模型主要是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虚拟变量以加强模型的解释能力,此后一些中外学者将是否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是否是APEC成员国、是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等虚拟变量引入引力模型,用来解释贸易自由化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制度性的、难以估计的因素常常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而无论是传统的引力模型还是改进后的引力模型都无法准确地估计贸易潜力。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1977 年由Aigner等[4]、Meeusen和Broeck[5]分别独立提出的。本文以2007- 2014 年中蒙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将消除了内生性的民主程度变量引入前沿随机引力模型,分别以中国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在总量层面上对中蒙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无效率因素进行测度; 二是在分析中蒙贸易潜力的基础上,利用Lafay指数对商品贸易的互补性进行研究,从分量层面上对中蒙贸易潜力进行探析。

传统的引力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Tij表示i国与j国的贸易额,A是常数; Yi和Yj表示两国的经济规模,一般用GDP来衡量;Dij表示两国的距离,一般用两国首都或最近的港口城市之间的距离表示。由于公式( 1) 为非线性,将公式( 1) 两边取对数,并采用交互式方式表达经济规模,则公式( 1) 转换为:

其中 α0为常数项,αi为回归系数,εij~ N( 0,1) 是随机误差项。

当一些制度性的、难以估计的无效率因素引入引力模型后,估计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公式( 2) 变为:

其中 μij为无法观测的非效率项。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人均GDP和是否有共同的边界两个解释变量引入固定效应模型,则( 2) 转化为进口固定效应方程和出口固定效应方程,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EXPijt表示t年i国对j国的出口额,IMPijt表示t年i国对j国的进口额,PYi和P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人均GDP,Aijt表示i国和j国是否拥有共同的边界。考虑到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经济自由度、商品出口占GDP比重、民主程度等非效率因素,t年的非效率因素模型为:

中国作为出口国和进口国时的数据具有多重共线性,本文只考虑外国非效率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其中APEC表示外国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St表示t年外国的商品进出口占GDP的比重,Zt表示t年外国的民主程度,Ft表示t年外国的经济自由度( 见表1) 。

由于回归分析的准确度与样本容量有关,本文以中国作为进口国为例,选取覆盖了大洋洲、亚洲、欧洲、美洲包括美国、韩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蒙古、缅甸、越南、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印度、土耳其等在内的20 个国家2007 - 2014 年相关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对模型中解释变量进行选择而最终确定进口固定效应方程,双边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

从表2 数据可以看出GDP、人均GDP对双边贸易流量都有显著性影响。从F统计量的比较来看,人均GDP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更显著。但在引入变量人均GDP后,变量Dij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而在回归过程中被剔除。因此,进口固定效应模型方程为:

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出口固定效应模型方程:

进口和出口的固定效应引力模型的R方分别为0. 870 和0. 779,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其P- P图如图1 所示。根据刘青峰和姜书竹( 2002 )给出的贸易潜力分类标准,将实际值与预测值做比值,得到贸易潜力指数,当贸易潜力指数大于1. 2 时称为 “潜力再造型”,当贸易潜力指数大于0. 8 小于1. 2 时称为 “潜力开拓型”,当贸易潜力指数小于0. 8 时称为 “潜力巨大型”。

表3 给出了2010 - 2014 年中蒙双边贸易指数,表3 数据显示中国无论是作为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蒙双边贸易指数始终小于0. 8,属于 “潜力巨大型”,说明中蒙双边贸易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由于进口国和出口国的民主程度具有内生性,参照余淼杰( 2008) 所采用的办法,引入经济自由度和是否废除死刑作为工具变量,对出口国的民主程度Zi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算( 2SLS) ,以消除Zi的内生性,是否废除死刑数据来自国际特赦组织。从表4 数据可以看出经济自由度、APEC 、出口商品贸易占GDP比重和Zi四个变量对双边贸易流量都有显著性影响,且与预想的符号一致。

表5 数据显示我国对亚洲的非效率项的值最小,大洋洲最大,说明我国对亚洲国家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效率损失最小,对大洋洲、美洲的商品进出口贸易效率损失最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与亚洲其他国家在民主程度、经济水平等比较接近,且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二、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

关于贸易互补性的研究,中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是Balassa ( 1965) 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指数)[6]。由于RCA指数只考虑了出口额,所得结果不具有对称性,这是其在描述贸易互补性上出现偏差( Zaghini,2005[7]) 。Lafay ( 1992)对RCA指数进行改进,提出了Lafay指数[8],Lafay指数具有两大优势: 一是能够消除宏观经济变动对比较优势的影响,二是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贸易互补性及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Lafay指数的表达式为:

这里的xi表示i类商品的出口额,mi表示i类商品的进口额。本文采用中蒙两国2007 - 2014 年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SITC REV. 4 分类标准下测算2007 - 2014 年中蒙两国的Lafay指数。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其结果如表6 所示。

由于Lafay指数具有对称性,从表6 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SITC6 (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 ( 机械及运输设备) 、8 ( 杂项制品) 类商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蒙古国在SITC2 ( 非食用原料) 、3 (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类商品上具有竞争优势,这说明双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中蒙两国商品贸易的互补性,表7给出了中蒙两国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的商品类别。从表7 测算的结果来看,中国作为出口国在第72( 个别工业专用机械) 、69 ( 金属制品) 、78 ( 道路车辆) 、84 ( 服装及衣服配件) 、67 ( 钢铁) 、66( 纺织纱线、织物、制成品) 章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呈现出固化性,这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国,蒙古国在第33 ( 石油、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28 ( 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 、32 ( 煤、焦煤及煤球) 、26( 纺织纤维及废料) 、68 ( 有色金属) 、61 ( 皮革、皮革制品) 章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说明蒙古国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结论与分析

( 一) 结论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进口和出口方向对中蒙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非效率因素进行测度,并利用Lafay指数对中蒙贸易的互补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中蒙两国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对中蒙两国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两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而两国之间的距离则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不大。从中蒙双边2010 - 2014 年贸易指数可以看出双边贸易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表明中国对蒙古的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依赖逐年递增,特别是2011 年以来,蒙古国成为中国煤炭进口的主要供应国。蒙古国对中国的运输设备、机械以及服装等产品的需求程度在逐年递减,这是由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纷纷进入蒙古国市场,使得中国对蒙古国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

在影响中蒙双边贸易的非效率因素中,通过对双边贸易效率的测算可以看出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效率有很大影响。民主程度是影响中蒙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进出口环境,从而可以削弱非关税壁垒。经济自由度越高,进出口环境越宽松,贸易壁垒和贸易成本越低。

中国主要向蒙古国出口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纺织品、服装等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蒙古国以向中国出口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中蒙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 二) 对策与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贸易保障能力。就自然条件而言,蒙古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而中蒙贸易主要集中在煤炭等大宗商品上,对运输量和运输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中蒙贸易飞跃的关键点。

2. 加强政治互信和往来,优化贸易政策环境。蒙古国政党交替频繁,每次选举都会带来较长时间的经济波动,而且不同政党代表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从而造成蒙古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不稳定,阻碍了经济政策有效地执行。我国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为契机,加强高层互访和交流,不断深化政党互信,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为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将我国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倡议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的倡议进行有效对接,使之成为中蒙两国政治互信、经济共赢的重要推动力。

3. 发挥贸易互补性优势,优化商品贸易结构。中蒙两国在进出口贸易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进出口商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我国应抓住与蒙古国地域相连、边境居民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的有利条件以及商品结构互补、资源互补、劳动力和技术互补等优势,在提高原有进出口商品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拓宽贸易结构,加强农业水利化、牧业现代化以及高科技、高产量种养殖业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中蒙贸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4. 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贸易份额。由于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大量的矿产资源无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为我国加大对蒙古国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带一路”的倡议和 “草原之路”倡议的有效对接,必将对蒙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降低成本、扩大出口起到积极作用。我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技术支持,还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中蒙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可以采取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企业可通过在蒙设立贸易公司、代表处等,以保证市场信息和产品贸易的畅通,政府也可以通过在蒙建立办事机构,搭建经贸合作和投资的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共赢的目标。

5. 加强旅游合作,拓宽合作领域。蒙古国原生态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相对较低的物价水平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中蒙两国应充分利用其在旅游资源上的差异性,开展广泛的旅游合作,通过旅游业的合作带动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摘要:根据中蒙两国2007-2014年相关贸易数据,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Lafay指数,从出口、进口方向对中蒙双边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非效率因素进行测度,从商品类别的角度对中蒙双边贸易的潜力和互补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蒙双边贸易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且中国对亚洲的进出口效率损失最小,对大洋洲的进出口效率损失最大,中蒙两国在商品进出口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关键词: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

参考文献

[1]Linnemannn Hans.An econometric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M].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66.

[2]Bergstrand.J.H.The Generalize Gravity Equatio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6,71(1):143-153.

[3]Rauch,J.Networks versus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1999.

[4]Aigner,D.,Lovell,C.,Schmidt,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1):21-37.

[5]Meeusen,W.,van den Broeck,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2):435-444.

[6]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99-123.

[7]Zaghini A.,Evolution of Trade Patterns in the New EU Member Stat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5,13(4):629-658.

闽台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分析 篇6

1 闽台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1.1 闽台农产品贸易规模、对台顺差扩大

闽台农产品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闽台开始直接往来(小三通)极大促进农产品贸易规模,贸易额快速增长,2001-2011年闽台农产品贸易额由0.356亿美元增至8.191亿美元,占福建农产品贸易额比重由1.53%增至7.45%,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由0.220亿美元增至7.017亿美元,占福建农产品出口额比重由1.40 %变为10.18%。由于岛内农业生产资源限制,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台湾农产品售价较高。福建居民受消费水平限制大多仅在福州举办“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会”,或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作为伴手礼购买少量台湾农产品,这些因素导致福建进口台湾农产品增幅较小。福建以资源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为主,一些特色果蔬、茶叶、水海产品等在台湾有较大市场需求及价格优势,因此福建对台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1-2011年顺差额由377万美元增至23 604万美元,尤其是2007年后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及对台贸易顺差均呈直线型增长。

1.2 闽台农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福建海关统计数据、《福建统计年鉴》计算得出。A:闽对台农产品出口占闽农产品出口比重,B:闽从台农产品进口占闽农产品进口比重,C:闽台农产品贸易占闽农产品贸易比重,D:闽对台农产品出口占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比重,E:闽从台农产品进口占大陆从台农产品进口比重,F:闽台农产品贸易占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比重

2 闽台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实证分析

2.1 文献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以其形式简单、估计结果准确而被认为是一种估计双边贸易流量的有效方法。该模型最早由Tinbergen和Poyhonen最先提出,他们认为两国(地区)之间双边贸易额与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其公式为:

Xij=A(YiYj)+Dij (1)

Xij表示出口地i对进口地j的出口额,A是常数项,Yi 、Yj分别表示i和j地的GDP,D表示两地距离,通常用经济中心或首都距离表示。

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基础上不断改进,分别加入人口变量、人均收入、交通条件、经济一体化措施、贸易保护等制度因素等变量。在国外引力模型主要用来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和对贸易效应进行分析。

中国学者近年也对引力模型展开系列研究并取得成果。一是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流量进行研究,如刘育峰和姜书竹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庄丽娟、姜元武等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测算[5,6],王鹏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海峡两岸双边贸易流量,赵雨霖、林光华检验了中国与东盟10国贸易流量及潜力[7];二是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一体化程度。盛斌、廖明中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测算,认为中国出口在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对某些国家又变现为“贸易不足”[8],田贞余将大陆与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并验证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等[9]。

2.2 模型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的距离成反比。为满足线性化估计需要消除异方差影响,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并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对模型进行扩展,得到反映闽台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为:

lnXij=a0+a1lnGDPi+a2lnGDPj+a3lnDij+uij (2)

lnXij=a0+a1lnGDPi+a2lnXi+a3lnGDPj+a4lnFDI+uij (3)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2.3 实证检验

2.3.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1-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选取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农产品双边贸易额作为因变量,GDP、人均GDP、FDI作为自变量。福建省与台湾地区农产品双边贸易额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福建省、台湾地区GDP、人均GDP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FDI取自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服务中心”。

2.3.2 实证检验

首先运用统计软件EVIEWS3.1对包含5个解释变量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OLS回归检验,然后将不显著的变量剔除,直到最后整个模型的所有变量都在0.05的显著水平通过检验。(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lnXij=100.1086+21.8264lnGDPi+22.9475lnXi-5.2867lnGDPj-25.3024lnXj+0.25939lnFDI (4)

(0.06584)* (-2.94246)* (2.99858)*

(0.81620) (-0.80701) (1.32078)

R2=0.9727 F=35.6475 DW=2.3133

lnXji=-147.7916+5.38569lnGDPi+5.35894lnXi-2.642868lnGDPj-0.70519lnXj+0.04108lnFDI (5)

(-0.72757) (1.83982)* (3.02005)*

(12.22603) (12.37311) (0.077505)

R2=0.9924 F=131.6407 DW=1.9505

根据式(4)、式(5)显示,反映闽台农产品双边流量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大部分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具有与预期相符的符号,部分显著性较高,R2值显示拟合优度较好,而且方程能通过显著性检验,F值表明模型线性关系明显,说明该模型可以部分解释闽台农产品双边贸易流量问题。但是以上回归结果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两组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中,台湾地区GDP和人均GDP(Xj)回归系数均不显著,显著程度较低;二是台湾地区GDP和人均GDP对数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相符,方差扩大因子较大,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倒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除,从初始模型回归方程每次减少一个变量,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回归系数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值。据此剔除不显著变量lnGDPj和lnXj,重新回归检验结果如式(6)和式(7)。

lnXij=-435.5813+11.37061lnGDPi+12.9765lnXi+0.378946lnFDI (6)

(3.74777)* (-3.74813)* (3.84476)* (3.04863)*

R2=0.9687 F=72.3343 DW=2.4051

lnXji=-439.399+12.0238lnGDPi+11.7829lnXi+0.04382lnFDI (7)

(-2.3894)* (2.5308)* (-2.3854)* (0.4266)*

R2=0.9621 F=59.2701 DW=3.4586

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分别为式(6)、式(7),以上两式显示,在未改变贸易引力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剔除解释变量lnGDPj和lnXi后所得回归检验结果有较大改善,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基本与预期符号相符,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统计值都符合显著性水平。同时式(6)、式(7)回归结果的DW值相应提高,表明修正后模型的自相关问题得到很好改善。因此剔除解释两个解释变量之后的引力模型能反映闽台农产品双边贸易流量问题。

2.3.3 检验结果分析

修正后的两组引力模型的线性拟合表明:第一,福建GDP、福建人均GDP、吸引台商农业资本等三个解释变量,是影响闽台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福建对台农产品出口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是lnGDPi、lnXi、lnFDI,台湾地区对福建农产品出口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是lnXi、lnGDPi、lnFDI。

第二,福建人均GDP是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对台农产品贸易中影响程度大于GDP。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均GDP每增加1%会促进福建对台农产品出口或进口分别增加12.976 5个百分点和 11.782 9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福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提高,出口和进口能力相应增强,对进口农产品需求的数量和反映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进口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高收入阶层,对高质量的台湾农产品有越来大需求。

第三,在本文模型中,反映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高低的FDI对闽台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影响层度最小。台商对福建农业投资每增加1%时,对福建对台出口或进口分别带来0.378 946和0.043 832个百分点增长,说明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带来不平衡驱动效应,但总体力度均偏弱。究其原因在于,两岸分别加入WTO后,在WTO框架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措施放宽两岸农产品贸易限制政策,祖国大陆也对部分台湾农产品进口采取“零关税措施”,特别是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与农产品贸易有关的检疫、通行等措施,这些都促进闽台农产品贸易流动。一些台资企业在福建投资进行农产品加工,产品制成后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一部分直接在祖国大陆市场就地销售,返销台湾数量相对较少,表现为农业投资对农产品贸易的替代效用明显。

2.3.4 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与潜力分析

考量两地农产品贸易紧密程度通常可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但该指标未考虑不同地区之间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因素影响。而贸易引力模型为评估两个地区农产品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只要两地间的实际贸易额超过引力模型预测的贸易额,那么就应认为两个地区之间存在贸易过度,不论实际贸易额有多大;反之,如果两个地区间的实际贸易额低于引力模型预测的贸易额,就应认为两个地区间的贸易不足,尽管实际贸易额很高。

基于上述原理,本文将依据最终回归模型来分析闽台农产品贸易联系程度和贸易潜力。具体分析过程如下:第一,利用最终引力模型计算得出2012年福建与台湾地区农产品预测贸易额T′;第二,与实际贸易额T相比较,如果T′/T越大,说明贸易属于“不足”,潜力越大;如果T′/T越小,说明贸易属于“过度”,潜力越小。通过计算得出,2012年福建对台湾农产品出口T′/T=1.03,台湾地区对福建农产品出口T′/T=0.9665,T′/T介于0.9-1.50之间属于“贸易不足”,说明福建与台湾地区发展贸易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贸易空间,双方可以继续发掘可以促进贸易的积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闽台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人均GDP、农业FDI等因素影响。其中人均GDP、GDP是最重要影响因素;闽台农产品整体贸易呈现“不足”,属于潜力开拓型,因而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闽台可在ECFA框架下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增长。

3.1 强化促进闽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上述分析说明福建对台农产品出口中人均收入水平因素比经济规模因素贡献要大,说明福建对台农产品贸易结构正趋向高级化、合理化,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成为主要贸易形式。但由于闽台农业中要素禀赋的差异,两地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仍以垂直型为主,台湾地区农业产业主要是中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福建农业产业主要是下游、劳动密集型[10]。因此福建首先在于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水平,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并依靠市场、制度安排等推动闽台农业产业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其次,探索ECFA框架下闽台农产品贸易制度化建设。2010年ECFA签署后闽台农产品贸易额迅速增长,因此应在闽台经贸关系存在特殊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两地农业合作机制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最后应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台商在福建的农业投资投向中上游产业、投资项目大型化发展。

3.2 弱化阻碍闽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现阶段继续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应培育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其他因素,弱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闽西、闽北地区等离台湾地区空间距离较远的地方则应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弱化空间距离的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俊平.闽台农业贸易的发展特点及走向[J].发展研究,2008(2):22-25.

[2]王琳琳.“三通”与闽台经贸合作之我见[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6(1):57-59.

[3]蔡雪雄,陈新艺.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7(6):32-36.

[4]周江梅,林卿.闽台农业资源配置状况的比较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4(2):1-6.

[5]刘育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J].浙江社会科学,2002(6):17-20.

[6]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7]赵雨霖,林光华.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12):69-77.

[8]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21-25.

[9]田贞余.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J].财经科学,2005(3):33-37.

贸易潜力 篇7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和海洋面积最广的省份, 海南发展出口贸易具有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区位方面, 海南地处南海国际海运要道, 靠近国际主航线, 通过海洋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相连; 资源方面,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土、海洋、矿产、油气和热带海岛旅游资源, 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海岛海洋旅游业;政策方面, 海南享有全国最为优惠的开放政策, 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面、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但20多年来, 海南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出口贸易的竞争优势。 海南出口贸易不仅规模偏小, 还面临严重的贸易逆差。1995年至2003年期间, 海南外贸出口额一直徘徊在8亿美元左右, 尽管近十年来有长足发展, 2012年仍仅有31.4亿美元, 仅占全国出口的0.15%;与国家对外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增多的状况相反, 海南除极少数年份外均为逆差且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贸易逆差达到80.5亿美元, 为当年出口额的2.56倍。

由于出口导向型增长在我国的适用性, 海南未能成功培育出与其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相匹配的出口贸易可能是海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当前, 国际经济局势和全国贸易形势正面临重大变革, 海南能否以此为机遇, 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将资源、区位和政策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是关系到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的重要问题。 本文采用引力方程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海南出口贸易潜力和方向, 以期能对海南未来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提供经验支持。

二、模型与数据

自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次将物理科学中的 “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国际贸易研究以来, 引力模型 (或方程) 已成为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以及贸易政策评价的基础性工具。 早期的引力模型在纳入解释变量时完全模仿自然科学, 认为两个地区的双边贸易流量同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 同双边距离成反比。 后续研究从两个方面对基准上述模型进行了拓展:一方面, 为了更精确的反映双边贸易的决定因素, 实证文献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相继加入共同边界、语言、法律渊源、区域性贸易安排等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Head et al., 2010) ;另一方面, 为了解决引力模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问题, 大量经济学家基于一般均衡的贸易分析框架从不完全竞争、需求多样化、技术差异、企业异质性等不同视角出发推导出类似传统型引力方程的形式, 从而奠定了引力模型的微观基础。 关于引力模型的详细论述可参考Bergstrand and Egger (2011) 、Anderson (2012) 等综述性文献。

引力模型因其形式简单且直观而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领域, 在实际使用中的估计结果也十分令人满意, 较好地解释了双边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 因此, 本文也采取引力模型分析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借鉴相关研究, 本文的实证模型设定为:

其中, Tit为因变量, 代表海南向贸易伙伴i在t年的商品出口额, 单位为万美元;各自变量的具体含义、预期符号和理论解释见表1;除虚拟变量外, 其余变量均取自然对数。

表1说明:a.截至本文成文, 中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12个, 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 但由于中国与冰岛和瑞士的协定还未生效, 巴基斯坦、新西兰、秘鲁和哥斯达黎加跟海南无贸易统计数据而未包含在样本中, 本文实际考察的区域贸易组织包括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10) 、CEPA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2004) 、CSFTA ( 中国 - 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 2009) 、ECFA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 、CCFTA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2006) , 括号内数字为协定实施年份;b.一般引力模型自变量还应包括贸易双方是否有共同边界, 但由于海南是岛屿省份, 故略去此变量。

本文研究样本的选择按照两个方向展开:第一, 贸易数据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按此方向选取的贸易伙伴为24个, 时期区间为2004-2011, 其中一个贸易伙伴仅有2006-2001年的数据, 故样本观察值为190 (23?8+6=190) , 记为Data A;第二, 包含尽可能多的样本对象和尽可能长的时期区间, 按此方法选取的贸易伙伴为33个, 时期区间为1996- 2004, 因时期跨度长且部分贸易伙伴数据波动大, 本文将数据每四年取平均, 扣除缺失数据后得到样本观察值99个, 记为Data B。1

海南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GDP和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 “世界发展指标 (WDI) ”数据库 (台湾除外) , 台湾的数据来自2012年版《台湾统计手册》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 距离数据为海口与各贸易伙伴行政中心 (其中台湾选台北, 香港选市中心, 其余贸易伙伴选首都城市) 按经纬度计算的直线距离, 数据来自黄金易园网站2; 区域经济组织按照商务部公布的我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区资料自行计算;共同官方语言和法律制度数据根据CEPII的Gravity Dataset数据库3中贸易伙伴与中国内地的取值计算。

三、实证结果

对引力模型的估计一般采用OLS方法, 但若模型存在异方差或测量误差, 则采用OLS方法估计的参数将是有偏差的, 而应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 (Poisson pseudo-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PPML) (Santos Silva and Tenreyro, 2006) 。 从表2中实证结果可知, 所有参数符号都符合预期, 且两种不同数据集进行回归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不同估计方法之间除个别参数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外, 参数符号也一致, 说明海南商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结果非常稳健。 从可决系数 (R2)可知, 采用PPML方法估计的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 故下文采用表1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表2中回归结果显示, 贸易伙伴经济总量 (GDP) 增长10%将导致海南对其商品出口增加6.94%或7.30%;贸易伙伴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 对海南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 表明海南与其伙伴的贸易关系符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以行业间垂直贸易为主, 其影响弹性为0.236或0.309;距离对海南出口贸易有显著的负影响, 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距离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减少海南对其出口0.822至1.009个百分点。 简单计算后可发现, 在相同条件下, 中国内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增加海南对其出口101.4% (e0.700-1) 或155.2% (e0.937-1) ;与贸易伙伴有相同的官方语言能提高海南商品出口97.6% (e0.681-1) 或99.0% (e0.688-1) ;而海南与拥有相同法律体系的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较其他伙伴高73.3% (e0.550-1) 或86.3% (e0.622-1) 。

四、出口潜力测算

遵循盛斌和廖明中 (2004) 的研究思路, 本文也通过比较实际出口水平与引力模型模拟的 “理论” 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 (称为模拟值) 来估算海南出口贸易潜力, 实际值低于模拟值是“贸易不足”, 反之属于“贸易过度”。 采用表2中列 (1.2) 和 (2.2) 的回归结果模拟海南样本区间内出口贸易潜力的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 除比利时外, 根据两种数据集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贸易不足”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周边地区 (如台湾、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和日本) 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 (包括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瑞士等) , 而海南主要传统市场基本属于“贸易过度”状态。 以数据集Data A估算, 如果海南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贸易达到潜在水平, 可将海南出口规模提高17%左右。 具体来看, 占海南出口贸易半壁江山的四大传统市场中, 香港、美国和德国与海南的商品出口贸易属于 “贸易过度”, 但对日本的出口潜力仍有待挖掘;近年来海南对东盟地区的商品出口迅速增长, 尽管与新加坡和印尼的贸易已处于过度状态, 但马来西亚和泰国仍有较大出口贸易潜力;其他因贸易规模较小而未纳入样本的其余东盟国家以及、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仍是海南需要重点突破的地区。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等,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瑞典和瑞士等国家和地区;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注:a.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 (Huber/White/sandwich estimator) ;b. Data A中伙伴国家 (或地区) 为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香港、法国、德国、印度、印尼、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波兰、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台湾、泰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和越南, Data B中除上述外还包括孟加拉国、巴西、智利、以色列、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瑞典和瑞士; c. *、** 和*** 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框架度, 本文研究了海南省商品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结构, 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及其与海南的空间、文化、 制度距离和要素禀赋差异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海南与传统出口市场 (香港、美国、德国) 已处于“贸易过度”状态,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出口潜力, 而东盟、非洲和中东也是海南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地区。

说明:表中数字代表贸易潜力, 计算方法为实际值/模拟值。

扩大出口贸易,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海南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个战略机遇期, 实现岛屿经济体科学、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 为此, 本文建议海南应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和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出口贸易, 特别是加强对东盟、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拓展的力度,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同时, 要充分把握国家与瑞士、 冰岛等欧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机遇, 继续拓展欧洲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 中日韩 (10+3) 对话机制, 继续扩大对亚洲周边地区的出口规模。

摘要:本文基于引力方程实证研究了海南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出口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伙伴与海南的空间、文化、制度距离均是影响海南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尽管与香港、美国、德国等传统出口市场已“贸易过度”, 但对亚洲周边地区以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关键词: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出口潜力,引力方程

参考文献

[1]盛斌, 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27 (2) :3-12.

[2]Anderson J E.The Gravity Model[J].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2, 3 (1) :133-160.

[3]Bergstrand J, Egger P.Gravity equations and economic fric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y[J].Palgrav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lgrave-Macmillan Publishing, 2011.

[4]Head K, Mayer T, Ries J.The erosion of colonial trade linkages afte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 81 (1) :1-14.

贸易潜力 篇8

1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1. 1 中韩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态势现状

20 世纪70 年代,中韩两国已经开始双边贸易,虽然当时贸易额较小主要通过香港转口贸易,但却是两国40 多年来互相隔绝状态结束的标志。两国正式建交后,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展。尤其进入21 世纪后,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从2000 年开始,除2009 年贸易额出现下降外,中韩双边贸易额基本每年都以近25% 的增长率增长,2010 年就已经达到中韩两国在2005 年所指定的到2012 年双方贸易额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增长速度之快,与此同时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正在逐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向技术集约型产品转变。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从1993 年起,中韩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当时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为12. 22 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900 多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国家中,韩国成为最多的国家。中韩两国市场规模本身就有一定差异,韩国企业着重向中国的出口,却比较消极地对待中国进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因两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差异,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多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则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贸易保护方面,韩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多限制,虽然贸易进展这也是中韩两国贸易失衡的一大原因。

1. 2 中韩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在直接投资方面的现状

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关系突飞猛进,在这一形势中,中韩两国直接投资也更进一步。

1985 年,就已经有韩国企业对中国进行投资,不过当时属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始于1988 年,到2011 年年底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实际金额已经达到359. 33 亿美元,2012年一年对中国直接投资为64. 8 亿美元。虽然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活跃性; 投资领域主要为制造业,近年来开始拓展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投资领域逐渐从山东、东北等地向中国内陆挺近; 投资动机近年来开始将重心转向中国市场。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相比,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增长速度,还是在投资增长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韩国。1989 年只有一项投资项目,在金额上仅仅为280 万美元,到2004 年才突破1 亿美元大关。此后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开始进入飞跃器,2011年为6. 5 亿美元,到2014 年年底才积累达24. 5 亿美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两国投资也明显失衡,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和资金远远超出中国对韩国投资。韩国投资领域的结构及技术水平,也比中国对韩国投资明显高出。中国本身对韩国市场投资力度较小,加之韩国对投资环境不够开放,都是这种现状的缘由。中韩两国贸易进展整体上呈顺利状况,但在双边贸易中其实争端不断,为保护本土市场,韩国对其他国家商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给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制造了重重阻碍。

2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

从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中韩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规模有较大发展,且增长很快,呈现出互相依存的紧密状态。但中国对韩国贸易,当前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地位,从贸易平衡的角度来说,这一状况会导致两国双边贸易紧密度有所降低,进而对两国间贸易的均衡发展产生掣肘。不过,从整体发展势头来看,中韩两国双边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我国应对韩国总体产业技术水平比我们高这一点有清楚认识,虽然我国出口韩国本身就以我国见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面对贸易结果,我国应加紧改革,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出口韩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出口韩国商品结构调整到均衡健康状态。我国企业应吸收“利益驱动”短期视角带来的教训,将眼光放到长远的创新驱动上,主动学习韩国高科技产业与贸易经验,从 “以廉取胜”和 “以量取胜”向 “以质取胜”、 “以技术取胜”转变,促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新技术产品对韩国出口份额的提高,

韩国方面也应明确中国贸易逆差的严重性,通过有效调整措施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提升。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降低,是对中韩两国合作出现瓶颈的侧面印证。中韩两国都应对彼此双边贸易的消极因素高度重视,对明显存在以及潜在的贸易争端妥善解决,使双方贸易摩擦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如两国应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积极遵守,在互利互让原则下处理贸易矛盾。关于中韩自贸区的实质谈判,从2014 年以来开始快速展开,主要内容包括自贸区具体出要价和各领域协议等。在这一过程中,中韩双方应对现有的积极因素尽量保持和扩大,以此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不断提高。提高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对两国经贸合作具有加强和拓展作用的同时,对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有进一步深化作用。

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中,贸易摩擦与不平衡状况在国与国之间双边贸易往来中普遍存在。面对问题应在友好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协商解决,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共同发展离不开不断地合作。在商贸往来上,中韩两国应坚持互惠互利原则,除了对两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经济繁荣与稳定。当前中韩双边贸易发展领域和层次更加多样与深入,虽然在贸易互补性上呈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但双边贸易规模仍然不断增长。中国双边贸易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在贸易潜力上仍然可以看到递增态势。尤其随着日渐深入推进的中日韩自贸区,中韩双边贸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中韩双边贸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明天无疑是光明和灿烂的。

摘要: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从建交以来增长势头一直处于强劲状态,尤其提出中韩自由贸易区后,中韩两国在经贸合作上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本文即从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入手,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边贸易,中韩,发展现状,潜力

参考文献

[1]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7(4):52-56.

[2]中国商务部驻韩国商务处.中韩贸易简明统计[EB/OL].[2011-04-07].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201002/20100206776027.html.

[3]山世英.中韩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国际商贸,2013(7):129-130.

[4]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167-176.

[5]顾海波,赵越.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及战略优化[J].沈阳干部学刊,2011,13(06):99-100.

[6]许全胜.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韩贸易发展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25):226-227.

[7]江振龙,张晓静.中韩自贸区建立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17).

【贸易潜力】推荐阅读:

贸易发展潜力06-26

学习潜力07-20

潜力股05-17

潜力产业05-20

发展潜力06-10

挖掘潜力07-01

创新潜力08-01

生产潜力08-02

油层潜力09-18

经济潜力09-23

上一篇:调节功能不足下一篇:产业协同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