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潜力

2024-09-23

经济潜力(精选12篇)

经济潜力 篇1

2011年,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国际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速也放缓, 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一季度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四季度8.9%。虽说没有出现硬着陆的情况,但如果不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任由经济继续下滑,势必影响经济总量,影响国计民生。

那么,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力从而释放增长空间呢?

首先,加快城镇化步伐,挖掘投资潜力。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依然是驾辕的角色。而依据以往的教训,乱铺摊子、滥上项目的粗放型投资之路越走越窄。正确的选择是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增强城镇功能、民生依附上加大投入,建设个性化城镇,健全、完善服务民生的功能。比如向保障房、学校、医院等基本建设倾斜,解决市民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诉求。

根据国际方面的经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到70%,经济增长才能稳定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最新社会蓝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首超50%。若中国的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持续20年才能达到70%。而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带来的将是规模庞大的建设工程。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人民币,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其次,提高居民消费率,挖掘内需潜力。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全球平均为61.5%。而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有33.80%,比1978年下降了14.99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居民消费率拖后腿,只有7.84%。

“十二五”时期,如果我们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刺激消费,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4万亿至5万亿元人民币,这样的消费需求足以扩大内需市场,支撑经济增长就有了一个较大的空间。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5%以内。居民收入有了可靠预期,必定刺激内需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开闸放水,挖掘民资潜力。中国民间资本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民间资本正风生水起。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内地实体性民间资本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存在于股票、房地产、期货、外汇等市场内的虚拟性民间资本无法计算,但总规模也在扩大。另有两个数据足以说明民间资本规模非常庞大。第一,2009年底,居民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26万亿人民币,快要和2009年的GDP对等;第二,江浙一带长期活跃在市场的民间资本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温州就有8000亿元人民币。

目前,我国投资渠道主要有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及基金等。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居高不下,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渠道。尽管股票与基金正在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但仍然难以缓解投资渠道狭窄的局面。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大量民间资本形成社会游资,容易制造经济泡沫,给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民间资本形成的流动性就像笼中的老虎一样在东奔西突,一旦冲出牢笼,就会兴风作浪。释放民间资本潜力,让民间资本投身经济主战场,保证民资顺利进入新36条的政策空间,在保增长、控通胀的当下,是时候让民营资本发挥主力军作用了。

第四,掌控核心知识产权,挖掘技术创新潜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来拓展。一项重大科技发明能带动数亿美元产业,历史不乏例举。就近而言,如果没有iPhone的出现,全球3G网络不会呈现出今天的繁荣局面,电信运营商仍将为3G发展背负巨大的财务负担。随着苹果公司一款创新手机终端的走红,在欧美发达国家颓势运营逾5年之久的3G业务终于迎来春天。

目前,工业化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而支撑我国工业化的制造业长期以来走低端路线,复制、模仿成为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心病。在产品利润分配链条上,人家吃肉喝汤,我们啃骨头。

因此,中国制造要掌控核心知识产权,要有自己的“撒手锏”、“一招鲜”。倘若中国制造在现有的水平上,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一小步,经济增长就会迈出一大步。在技术创新上,我们起步慢,但起点高,后发优势雄厚,有很大的内生潜力。

经济潜力 篇2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马骏 [ -09-01 ]

摘要:本文指出,由于六个宏观和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国GDP的年均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十年的10%左右下降到今后十年的7%左右。这六个原因包括:出口减速、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增速下降、生产率增速下降、资金成本上升。我们的使用数量模型估计的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如果承认增长潜力的下行,则宏观政策的基本前提就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实际GDP增长率下次再降到7%时,就再不意味着经济陷入萧条,而应该理解为是进入了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下降,只要能保持7%左右的GDP增长,就不会加剧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如果增长潜力是7%,而一定要用刺激政策将增长提升到9%以上,这虽然可以实现短期繁荣,但会不断导致资产泡沫、通胀、坏帐和经济大起大落等长期成本,最终不可持续。

笔者建议,在“十二”规划中正式使用7%的增长目标。另外,今后几个季度,即使同比GDP增长速度可能降低到8%左右(环比增长在三季度可能到7%),都只表明经济回落到接近本身的潜力所在,并不说明经济需要新一轮政策刺激。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如果经济增长潜力是7%,年度CPI增长目标为3%,理想的名义GDP增长就是10%。按历史经验,M2和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名义GDP增长 3-4个百分点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在今后几年,M2和贷款增长的最优速度应该是14%,而非17-19%。

引言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术命题 ,但却有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政策含义,对这个问题的政策反应最终也会影响到每个企业和家庭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具体来说,如果中国的GDP增长潜力只是7%,而政策却人为地将增长推高到10-12%,那就必然要求向经济中注入过多的货币,从而导致通胀、资产泡沫、银行坏帐等恶果。由此而来的经济过热之后则是政策紧缩和经济大幅波动。从经济结构来看,如果增长超出潜力,在经济上行周期内会出现投资过度、能耗和污染大幅上升,随后的下行周期中又必然出现产能过剩。

打一个比方,一定年龄段内的孩子的体重增长是有自然规律的。如果非要他“快速成长,”迫使他超量进食,短期内会使他体重迅速增加,但此后会导致肥胖,最终不得不去看医生减肥。搞得不好甚至会影响其终身健康。再用开车做另外一个比方。汽车在“正常”时速下行驶是最省油(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最不容易损坏汽车的零部件(可持续的)、最不容易出事故(可减少危机的风险)。但是,如果超高速行驶,一时间固然风驰电掣,但驾驶同样距离的能耗反而会增加,机件损耗加大,故障率上升,车辆寿命缩短;更可怕的是,高速驾驶可能会导致车毁人亡。

所以,正确判断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制定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误判经济增长潜力,就会人为的造成经济大起大落、结构失衡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如果宏观(总量) 政策失当,结构调整就必然面临“两难”。例如,当GDP增长达到12%时,经济规律表明能耗增长必然超过GDP增长,节能减排就自然成为空话。换句话说,结构优化的前提是宏观政策保证经济增长接近潜力、避免大大超过潜力。笔者认为,所谓科学发展,在宏观政策领域的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就是搞清楚中国的增长潜力到底是多少。

下文分析了将改变中国今后经济增长潜力的六大原因。前三个原因(包括出口、地产和城镇化)主要从需求角度来判断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此后两个原因(包括劳动力、生产率)从供给角度看增长潜力所受到的制约。最后一个原因(资金成本)则从供求两个方面影响增长潜力。

根据这六大原因,我的结论是,中国在今后十年的GDP增长潜力很可能只有7% (甚至低于7%),远低于过去十年(定义为到 )10.1%的GDP平均增速。笔者因此建议决策层在下一个“五年”和“十年”发展规划中将GDP增长预期定在7%。另外,基于这个7%的GDP增长潜力和3%左右的通胀目标,我认为适度的货币和信贷的年增长速度应该是14%,而不是17-19%。过高的货币增长会再次导致通胀、资产泡沫和经济结构失衡。

原因之一:出口减速

过去,中国出口经历了年均23%的高速增长,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的年均GDP增长。但是,这个阶段出口的高速增长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是今后无法复制的。

第一,中国加入WTO,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的配额和关税大幅下降,这为中国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我们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在到之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其年均出口增长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但到最近几年,中国入世对出口的推动作用已经逐步消失。

第二,发达国家(G3)在过去十年保持了年均2.8%的GDP快速增长。经过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美、欧政府债台高筑导致财政政策被迫长期紧缩,增长潜力很可能从过去的2.8%左右下降到1.8%。根据历史上发达国家增长与中国出口的相关性,发达国家GDP增长减速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就会减速7个百分点。

第三,过去10年,出口行业中农民工的年均工资增长只有5%,而今年多起罢工事件之后低端劳工工资大幅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按人民币计价的工资增长达每年15%,人民币对美元每年升值3%,则按美元计算的中国工资增长就达到每年18%。面对这样的成本增长速度,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制鞋、家具、电子零部件等)行业将很快失去竞争力,许多工厂将被迫搬到越南、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成本更低的国家。

基于上述理由,中国出口年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明显减速。笔者估计,今后10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很可能只有12%,为过去10年均增长率(23%)的一半左右。

原因之二:房地产需求减速

过去10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年增长率接近20%,是内需中最主要的一个增长来源。但是,房地产的这种高速需求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原因有三: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房改之初,城镇家庭拥有住房的比率约为20-30%。10年之后,城镇家庭的住房拥有比率已经达到70-80%,高于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比率。第二、,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8平米,现在已经达到30平米,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鉴于这些变化,现有城镇居民对房地产的基本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有显著下降。第三、下文将阐述,中国城镇化的高峰已经过去,由城镇化所带来的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将减速。

基于上述原因,并根据与中国发展水平可比的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过去10年住宅销售面积的年均增长在10%左右),笔者估计,今后10年内中国住宅销售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很可能减速到10%,比过去10年的平均速度减低一半。

原因之三:城镇化速度放缓

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认为,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虽然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但是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预计今后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左右,很难出现“九五”、“十五”时期每年1.35-1.45个百分点的增幅。这与联合国开发人口署的计算基本吻合。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是,中国城镇化速度在“九五”期间已达到峰值,当时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此城镇化率的增幅将降为年均0.8个百分点。最近的一些实际数据也支持对这个趋势的判断。比如,根据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全省“农转非”数量从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

城镇化速度放缓是人口结构老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下降、制造业已经大量向内地迁移等一系列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伴随城镇化的对投资与消费的需求,如建筑服务、建材、汽车、通信基础设施、餐饮、公用事业等,其增长也将相应减速。此外,过去数十年间城市快速膨胀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将愈加显现,例如污染、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土地征用补偿不足、城市产业定位雷同等。例如,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100多个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CBD、大广场、度假村、欧化建筑等千城一面的投资建设短期内刺激了地方GDP,但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则不得不改变此类粗放型的规模增长,转向产业配置和城市宜居等精心规划设计,从而放弃部分经济增长速度而提高增长质量。

总体而言,城镇化速度从每年1.4个百分点降到0.8个百分点,将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而降低GDP增长的潜力。

原因之四:劳动力增速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从供给角度看,资本的.高速积累和技术进步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我国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同样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源泉。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蔡P的研究认为,在1983到间,人口红利因素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27%。

1980年至今,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婴儿潮和大规模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但第一次和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人群现在已经开始进入退休年龄,农民工进城的转移速度也在下降。大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都预期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前后达到顶峰,之后第一文库网将逐渐减少,因此人口红利因素对GDP的贡献将大幅减少。今后我国GDP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的积累。

根据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研究结论,中国人口红利在已经达到最高获利点,此后则老年人口负担逐步加重,并且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现实生活中,高考报名人数已经开始逐年下降,农民工中青年比例不断下降,使得初级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已经开始逆转,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水平正在迅速增长。

在企业层面,由于劳动力增长速度的下降甚至劳动力绝对供给水平的下降,工资增长的压力也必然上升。另外,上国民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明显恶化导致的社会压力,将迫使政府将不得不大幅度、持续地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养老金的标准。劳力成本增长的加速会导致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的减速。虽然工资增长有利于促进消费和社会稳定,但我们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结果显示,工资增长对GDP的净影响是负的。

综上所述,劳动人口增速下降的趋势将在未来10年内将导致GDP增长潜力的下降。

原因之五: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下降

从供给面看经济增长的来源包括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本等)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达到年均3%左右。但这个生产率增长速度在今后也将难以持续。

今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4200美元,2年之后将超过5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明显低于5000美元时,由于产品、技术、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与发达国家,简单复制其他国家的经验――即通过引进外来资本、人才和管理经验――就可以实现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但是,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再靠简单“复制”获得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就会明显下降。我们通过分析典型国家和地区(如法国、韩国、台湾、日本、巴西)的经验发现,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后的十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比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前十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当然,不同的国家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之后经济增长的表现差异很大。在30年以前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幅减速。过去30年,只有韩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从“发展中”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例如韩国的人均GDP从5000美元(按美元不变价)翻了四倍,达到现在的 0美元。相反,许多拉美国家在30年以前与韩国的人均GDP相当,但在过去30年之内几乎原地踏步。比如,按不变价美元计算的巴西的人均GDP在1979年到20之间累计只增加了29%,这就是所谓的“拉美陷阱”。

这个陷阱的背后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率增长的缺失。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没有做到。 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巴西难以维持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这比巴西好一些,但远远低于韩过去30年的水平。除非中国能将自主创新能力成倍地提高,否则很难重现韩国在人均GDP在超过5000美元后所保持年均经济增长。相反,如果中国对知识产权不加大保护力度、自主创新受到抑制,“拉美陷阱”就可能是前车之鉴。

原因之六:利率将逐步提高,从而增加投资成本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按揭利率都呈现出严重的实际负利率。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实际利率也呈现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持续偏低的倾向。用过去10年的平均数据计算,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名义存款利率减CPI同比增长率)在我们所比较的六个国家和地区中为最低(中国、美国、印度、英国、台湾、韩国)。中国的长期实际存款利率只有0.8%,而其他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接近2%。同时,中国的实际贷款利率(名义贷款利率与GDP平减指数年增长率之差)也在所比较的国家和地区中为最低。中国的长期实际贷款利率只有2%左右,而其他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则接近5%。

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基本共识是,实际利率过低,表明资金成本相对投资回报率或产品、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过低,就会导致资产泡沫、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这一点已被国际实证研究所证明。我们用20多个国家过去2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实际利率与通胀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表明抑制通胀要求提高实际利率。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证研究均表明,实际利率过低,会导致和加剧通胀和地产泡沫;另外,负的实际利率会加剧通胀预期。因此,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则要求中国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

另外,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将增加对消费和通胀的上行压力,从而迫使利率上升。人口老化也将降低储蓄率,从而推高利率。最后,随着资本帐户的逐步开放,中国的长期利率将开始出现与国际长期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目前中国的十年期国债利率仅为百分之3点多,远低于正常情况下美国国债长期利率5%左右的水平。

综上所述,长期来看,中国的利率水平应该也将会逐步提高,而利率的上升将推高投资成本,从而抑制投资增长和GDP增长的潜力。

长期GDP增长潜力为什么是7%?

上述六个原因对GDP增长潜力有多大影响?首先,我们用最简单直观的分析办法判断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出口减速和房地产增长减速――带来的影响。然后,我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估算这些原因多GDP增长的总体影响。

出口减速将降低GDP增长潜力1.5个百分点:如前所述,出口增长减速很可能从过去10年年均23%下降到今后的12%,减速11个百分点。历史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出口增长减速7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长就会减速1个百分点。所以,出口减速1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GDP增长潜力下降约1.5个百分点。

地产需求增长减速将降低GDP增长潜力1.2个百分点:? 如前文所述,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增长率很可能从过去10年年均20%下降到今后的10%。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为12%,假设地产需求与地产投资增长基本一致,则需求减速10个百分比就意味着GDP增长减速1.2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地产投资减速导致的产业联带效应,则对GDP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仅仅由于出口和地产需求减速这两个因素,就已经将中国的GDP增长潜力从10.1%降低了2.7个百分点至7.4%。城镇化的减速从需求面来看对GDP增长潜力还有额外的的负面影响。同时,劳动力的下降、生产率增长的减速、资金成本的上升等对GDP增长潜力还有来自供给方面的负影响。[2]? 所以今后十年GDP增长的潜力很可能会降低到7%左右,在今后十年的后半部分增长潜力甚至可能低于7%。当然,保障性住房、新能源建设等政策可能提供一些新的支持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我们估计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和新能源方面的支出增长的加速基本上会被今后对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减速所抵消。

我们的CGE模型表明,GDP增长潜力会下降到7%:为了比较系统地量化上述因素对GDP增长的影响,我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来模拟五种冲击同时发生的情形。这样就可以将对需求和供给面的各种冲击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内综合考虑。基本假设包括:与基准情形(即过去十年所经历的年均10.1%的GDP增长的经济环境)相比,今后十年的( 1) 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基准下降1个百分点;(2)劳动力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基准下降1.2个百分点;(3)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偏好变化,导致地产销售增长比基准下降约10个百分点;(4)在出口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国外对中国出口的年均需求增长下降12个百分点;(5)资金成本比基准提高1个百分点。上文提到的城镇化放缓的部分影响已经反映在房地产增长减速中,但城镇化减速带来的其他服务需求的减速则比较难量化,暂时没有在模型中处理。

在上述五种冲击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我们的模型显示,GDP年均增长率比基准情形约下降3.1个百分点,使得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到7%左右。结果与我们前文的判断基本吻合。

宏观政策含义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是7%,而不是曾经经历过的10%。GDP增长如果降到7%,不意味着经济陷入萧条,而是进入了正常、合理的增长区间。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的下降,只要能保持7%左右的GDP增长,就不会加剧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

因此,不应该继续将8%作为今后的GDP增长的官方目标和增长的底线,更不应该将9-10%作为实际政策操作所追求的目标。如果增长潜力是7%,而一定要用刺激政策将增长提升到9%以上,这虽然可以实现短期繁荣,但会导致资产泡沫、通胀、坏帐和经济大起大落等长期成本,最终不可持续。笔者建议在“十二”规划中正式使用7%的增长目标。

笔者估计,今年三季度GDP环比增长会降到7%;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也很可降低到8%左右。但这些都仅仅表明经济回落到接近本身的潜力所在,并不说明经济需要新一轮政策刺激。

准确判断增长潜力对货币政策有重要意义。如果经济增长潜力是7%,年度CPI增长目标为3%,理想的名义GDP增长就是10%。按历史经验,M2和贷款增长幅度超过名义GDP增长3- 4个百分点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在今后几年,M2和贷款增长的最优速度应该是14%,而非17-19%。从更长期看,在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几年以后M2的增长速度恐怕只需要高于名义GDP增长2-3个百分点,届时12-13%的M2和贷款增速就足够了。

如果政府确实担心GDP下行到7%时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对策应该是加大社保支出,而非政府主导的投资、货币扩张和重新启动地产泡沫。

注:

[1] 笔者没有选取2000-这个十年的阶段,因为2009年的增长受到几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特别影响,不具有代表性。

“单身经济”潜力为何这么大 篇3

“光棍节”网购的创纪录,不由得让人慨叹“单身经济”的消费潜力实在是太大了。“光棍节”为何会释放这么大的消费潜力?没有人在意。但昨天另外一个有关“光棍节”的报道似乎更引人关注:据《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近八成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 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

这样的调查多少表明,“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个传统观念还相当有市场。但在“光棍节”这天,透过这样的数字,再来探究“光棍”的压力,以及人们对于现代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倒也很值得玩味。

“光棍”以前特指单身男,现在“剩女”也被纳入,词义更广泛了,表面上看男女地位也平等了。但在一个男女比例不均衡的时代、在一个男人必须要顶天立地的社会,男光棍想要“脱光”,似乎更不容易。谈恋爱需要月收入4 000元以上,结婚还得有住房,怪不得有专家说“中国的高房价是丈母娘拉起来的”。不过果真以此作为择偶标准,相信中国1.8亿单身男女的数字肯定会逐年攀高,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 977元,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3 979元,这得有多少人谈不起恋爱,结不起婚呀?

说起来,做不做“光棍”,实乃个人选择,别人无权干涉,有人愿意选择单身,有人迫于压力不得不急于“脱光”。但当下爱情和婚姻逐步世俗化、物质化,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电视上速配型的“快餐式”恋爱,生活中疲于相亲的“光棍”,王石的“婚变”,王功权的“私奔”……让人们对“爱情天梯”的向往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童话。因而,当我们在指责电商是消费“光棍”时,不妨反问一句: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消费爱情、消费婚姻?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篇4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GDP增速连续36年保持在年均9.83%,自2008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至今已持续8年,据目前形势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将持续低迷。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跟过去不同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技术、资本这些要素禀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造成原有的比较优势和增长红利逐渐消失,加之外部总量需求增长缓慢,“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已大不如从前”[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面临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经济新常态对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呈现为: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长会很慢”[2]。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有无平稳增长的可能性?增长的潜力有多大?这些话题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界热烈探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把技术进步内生化,扩展了索洛模型,更加贴近实际”[3]。故本文采用卢卡斯(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对中国1978~2013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卢卡斯(1988)在其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定义了包括人力资本贡献的生产函数[4]。

1.1 模型的基本框架

模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CD函数),并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基本形式为:

其中,Y是总产出,也即GDP;K是固定资本存量,均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L是就业人数,E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H是人力资本存量;A度量除了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外所有对总产出有影响的因素,即TFP;α和β分别是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t是年份。

本文的计量模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式(1)取自然对数得:

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即a+b=1的假设条件下,有:

对(3)式求导,可得到:

式(4)中εt为残差项,式(5)中的g代表增长率,即gY、gK、gH、gA分别代表产出增长率、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TFP增长率。

1.2 数据来源及核算

(1)Y采用1978年价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1978年GDP以及GDP指数(1978=100),数据见表4。计算方法为:各年实际GDP(1978年价)=1978年的名义GDP(即3650.2亿元)×各年GDP定基1978年指数÷1978年的GDP指数(即100),其计算公式为:

若用φt代表GDP指数(1978=100),则有:

(2)K是固定资本存量,以1978年资本存量为基点,按照永续盘存法[6,9]的计算公式(7)计算出1979~2013年的不变价资本存量数据,具体数据见表4。

式(7)中,It是t期名义投资,用统计年鉴里各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解释,1978年的名义投资直接来自郭庆旺(2004)的3837亿元[5]。Pt是t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989年的数据直接使用郭庆旺的研究[5],1990~2013年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并将其折算为以1978年为基年的指数。δ是资本折旧率,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资本折旧平滑加速,故采用王小鲁(2009)的8%[4]。以1978年为基期,即有K0=K1978=3837亿元。所以,Kt=It/Pt+(1-δ)×Kt-1=It/Pt+(1-0.08)×Kt-1=It/Pt+0.92×Kt-1。

(3)L是劳动力存量,使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我国历年就业人员数。

(4)E表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7],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ω为系数,i是组别,t为年份。1978~2007年的E根据王小鲁(2009)附表中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计算得出[4];2008~2013年数据则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计算而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将16岁以上的人口按照受教育程度将其划分为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7组,并根据接受教育的年限,对该7组设定系数分别为1、6、9、12、15、16、20,根据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方法计算即可。

(5)H为人力资本存量,假定工人接受的教育质量是同质的,每个工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仅取决于其所接受的教育年数,根据公式(2)计算而来,具体数据见表4。

2 模型估计

2.1 Wald检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根据已经核算出来的1978~2013年的GDP、固定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数据,利用无约束回归方程(3)的OLS回归结果,对ln Kt和ln Ht的系数进行Wald线性约束检验,结果如表1:

P>0.05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上,接受原假设,即我国1978~2013年经济增长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

2.2 模型回归和α、β值的确定

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条件下,得到约束回归方程(4)的OLS回归结果: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参数估计值对应的t统计量。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由回归结果(9)得α=0.68,β=1-α=0.32。

2.3 计算GDP以及各要素的年增长率

将已经求解出的α、β值代入式(5)中,即可求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gA。GDP及各要素增长率见图1。

3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情景与预测结果分析

3.1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情景分析

根据各年的增长率可知,1978~2013年这35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9.83%,固定资本存量年均增长13.90%,人力资本存量年均增长3.8%,全要素生产率在这里由于作为扣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之后的残值而存在,波动较大,年均增长率为-0.81%,具体数值参见表2。

%

根据GDP及各要素在过去35年的增长趋势(见图1),可以看到,GDP与固定资本存量的走势是一致的,同增同减,由此可以判断出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多年间的高速增长属于以投资为核心的斯密式增长。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当下的中国面临转型,而未来选择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熊彼特式经济增长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奥尔森式[13]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做情景分析的时候,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下皆假设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有逐渐放缓的趋势。尽管中国劳动人口的增长率已接近零,但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实施、教育理念的加强,人口红利消失了,但知识带来的人力资本红利却在逐渐凸显出来,故新常态下人力资本存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具体预测情景见表3。

%

3.2 经济新常态下预测结果分析

2016~2020年期间,分为基准、乐观、悲观3种情景。基准情景是指各要素遵循近5年的发展趋势,这种情景下GDP增长率可以达到8.55%左右。乐观情景与其他两种情景最大不同在于FTP的增长率上,在该种情景下假设我国能够很好的利用市场调配资源,制度也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在一系列改革中将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阻力降低以致正负力量相抵,此种情景下我国的GDP依然可以达到9.12%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悲观情景下,这种阻力并未消失,但没有基准情况下大,与之伴随的是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减少而人力资本优势由于其自身的滞后性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这种情景下,GDP增长率在5.48%左右。因此,“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在5.48%~9.12%之间。

4 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实际GDP的数据,使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测算出中国物质资本投资贡献率0.68%和人力资本投资贡献率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得知GDP以及各要素增长率之后,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总结起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以投资为核心的斯密式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将难以为继。在当下的中国面临转型,而未来选择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熊彼特式经济增长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奥尔森式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出现了3个短周期,每个周期的时间约为10年,其中繁荣期持续3~5年,具体是1983~1988年、1992~1995年与2003~2007年,低迷期持续4~8年。2008年经济衰退后,2010年有复苏的迹象,可2011年的增长率打破了这个可能性,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下行趋势明显,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按照之前的规律,我国经济低迷期将持续4~8年,至2019年左右。

(3)未来5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人口红利消失,教育红利、改革红利、制度创新红利逐渐突显,人力资本优势显现足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4)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未来5年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投资型的增长动力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新常态下,应摆脱传统思维,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重视GDP但不唯GDP,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亿元、万人

摘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经济潜力 篇5

有韧性有优势

2018两会心得体会:中国经济增长有潜力有韧性有优势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表示,我们把今年经济增速定在%左右,其实,增长%这个速度不低了,也很不容易。今年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这是很大的外部风险。对中国来讲,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我们保持中高速的稳定增长,本身就是在为世界稳定做贡献。

鉴于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优势,这一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从经济潜力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十分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需求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投资亦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虽然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绝非没有扩大投资的空间。从人均投资规模看,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所孕育的潜在投资需求,完全能够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纵深空间。

从经济韧性看,中国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中国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平均每天新增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随着“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双创”政策措施的

落实和完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明显上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柔性将进一步增强。

从经济优势看,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显著的制度优势。不可否认,传统人口红利的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基于人力资本的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整体上看,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增加了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大量培养,为大批技术工人特别是研发人员的供给提供了坚实基础。除了人力资源优势,还有市场、基础设施、政策调控等优势。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充裕、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配套齐全、科技进步加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支撑条件,宏观调控还有不少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经济结构多样 发展潜力强劲 篇6

近年来,富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两大主题,按照“油煤化工强县、果菜烟畜富民、项目支撑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主导产业规模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富县县区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20%,财政收入年递增21%,已成为延安市经济总量增速最快的县区之一。2010年,富县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37位,较2007年前进28位。2011年,县区生产总值25.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财政总收入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8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8亿元。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较2007年翻了一番。富县已经具备了奋发崛起、赶超进位的基础和条件。

农业产业优势明显

富县耕地平坦肥沃,水资源富集,川塬相间,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展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有“五谷杂粮遍地有,九州不收鄜州收”的古谚,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近年来,富县以打造全国良好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果业为主导,蔬菜、畜牧、烟叶为补充,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构建农产品销售流通网络,强力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规模养殖业,促进肥源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县苹果面积达到36万亩,年产45万吨,优果率达85%,2007年成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跻身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和全省果业十强县。蔬菜总面积3.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427亩,2009年成为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基地县。烤烟面积达2万亩,正在进行直罗现代烟草科技园建设。粮食作物面积达10.8万亩,总产4.5万吨。畜牧养殖大户270户,户用沼气池1.6万口,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3个。2011年农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年均递增20.6%。

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富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6425万吨,原煤储量4.2亿吨,天然气储量14.6亿立方,紫砂陶土储量500万吨,石灰石储量140万吨,发展能源工业有着雄厚的基础广阔的前景。2011年,原油产量达到22万吨,较2007年翻了两番,石油产业已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煤炭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牛武煤区五处煤矿完成技改全面投产,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105万吨;张村驿镇党家河矿区和芦村煤区正在建设,煤炭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双翼煤焦油裂化项目的引进建设,奠定了县域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4亿元,年均增长14%。富县正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变。今后富县将以50万吨原油、400万吨煤炭产能建设、洛阳化工园区、双翼石化四大项目为支撑,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达到150亿元。

项目建设强势扩张

“十一五”期间,富县共争取并组织实施事关全县长远发展的产业类、基础类、民生类重点项目200个,总投资386.8亿元,完成投资52.6亿元。原油产能建设、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全面推进;中省现代果业发展、恒兴果汁厂等一批农业产业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城区污水处理厂、县乡公路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校舍安全工程、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投入使用。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西洽会、农高会等重大节会平台,积极招引项目资金,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项,引进资金312亿元,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特别是投资219亿元的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投资53亿元的华能延安电厂落户我县,为富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富县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县城、小城镇和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体现“唐韵鄜州”特色为理念做美县城、以增强城镇承载能力为目标做强乡镇、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做好社区。近年来,县城规划面积由8.3平方公里扩展到14.6平方公里,通过实施改造城区主要交通道路和桥梁等工程,富县城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实施了城区第二水源建设、洛河堤防建设、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等40个市政工程,开展了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区绿化率达到52.6%,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水利工程、电网改造等44项惠民工程,农村油路通村率达到9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解决了城乡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建成了覆盖全县的四个集中供水系统和三大供水网络,基本实现水利网络化。重点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富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平安幸福新富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保障民安,注重民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纳入城乡低保5484户,1.86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连续四年保持在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中小学校由原来的332所调整布局为39所,教育教学条件改善明显,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9%。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5个,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2%。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实,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落实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家电下乡、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农民政策性收入不断增加。建成保障性住房2138套16.3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窑改造1300户9.7万平方米,移民搬迁491户2237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大局稳定,连续多年实现 “一控双降”目标,居民社会治安满意率达100%。2008年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平安建设先进县。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实现全省信访“三无”县。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等称号。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分析 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率甚至高达两位数。但是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使得经济发展模式、结构组成等不仅有了量的巨变, 更是产生了质的跨越, 如果还是拿过去的标准衡量中国经济不但不准确, 而且也不现实。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必然, 也是风险释放的要求, 我国应主动迎接新常态的挑战, 主动认识新常态, 如果固步自封只会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

新常态是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阶段性的判定, 经济现实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增长进人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增长速度的持续降低, 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 改变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最终实现长期稳定性增长。新常态指的是一种趋势性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 经济管理的政策制订都以科学认识和发展趋势为指导, 并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动力转换和增长速度都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和根据,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主动引领, 引领的重点在于维持经济增长、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1.环保、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需求

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面对资源短缺的现实, 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人们认识到需要使用绿色无污染资源来代替高能耗的工业资源, 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已然成为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投资领域; (2) 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增长的空间。目前,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交通、通信建设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如我国的电机容量虽然总体上可以赶超发达国家, 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落后世界平均水平;核能发电、宽带网速等也需要进行巨大的投资。但是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必须转变以往的基础设施融资管理制度, 基础设施融资应从银行贷款中分离出来, 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 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同时减小基础设施的融资成本, 从而降低我国的总债务率。 (3) 外国资本不断流入中国。近年来, 我国经济增速虽不如以前明显, 但受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外国资本还是不断投入到中国市场, 如在2014年, 国际资金直投量同比减少8%, 但是中国市场的外资投入量反而逆势增加, 并且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2.微观经济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形成了多种微观经济主体, 不仅有国有企业, 还有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 它们都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出蓬勃的市场朝气。在新的政策背景下,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有了明显进步, 一改往日效率低下、办事拖拉的弊端, 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很好地发挥了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近两年, 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超过12%。经济政策的一再简化和放开促进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 微观经济主体表现出强大活力。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需要快速有效地优化产业结构。新常态背景下, 我国提倡经济发展从能源消耗式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这也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巩固农业的根本地位, 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要满足人民奔赴小康生活的需要, 还要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速度相吻合。 (2) 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制造具有企业联产度高、资金需求量大、可以大量缓解就业压力的特点, 大力发展工业需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淘汰过剩产能。目前我国制造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 但是设备制造等还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 产能过剩现象突出。因此亟待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逐渐迈向制造业强国。

4.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处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 技术创新替代资本投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新常态下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新常态下的经济政策应着眼于积极推进科技发展, 合理借助国际创新的力量, 紧紧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潮流中, 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 经济质量的“加速”。

5.提高服务水准,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对于新常态下改变经济模式和改善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准, 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工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时期。工业的高度发达需要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反过来现代化服务业也需要较强实力的工业做基础。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仍具高速发展的潜力, 但这个潜力需要我们主动去赢取。在当前新形势下, 亟需解决产业发展的内在矛盾, 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中高速增长和包容性增长, 从而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所确定的政策, 为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薄伟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潜能分析[J].东南学术, 2014. (6) .

[2]刘振林.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J].经济, 2015 (14) .

经济潜力 篇8

一、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体育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钱”景极好。此外,体育产业关联带动功能极强,它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产业发展,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际足联的研究表明,与足球有关的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500亿美元,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工资、门票、广告、电视转播、运动器材销售、机票、住宿费用、旅游,以及相关的工业等等。这在欧美一些足球强国,像英法德等国家尤其明显。英国1987年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产业产值68.5亿英镑,超过当年的汽车和烟草行业,政府税收24亿英镑,提供37.6万个就业机会,其他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产值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日本,居民体育消费的增多导致体育用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其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据统计,1989年,日本体育用品市场的零售总额已达16000亿日元,并且以每年近5%的幅度继续增长。韩国借1988年奥运会良机推动经济超高速发展,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世界体育产业年产值已超过了4500亿美元。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2%以上。我国则为体育产业发展定下了一个目标:到2010年,力争体育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1.5%。显而易见,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首先要赛事市场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高层次的经营,对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经济、降低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资本运作能使体育产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实现最优的战略飞跃。开展体育赛事市场资本运作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潜在的生产能力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促进体育赛事无形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加快体育资本的商品化、社会化步伐:资本运作能化解激活现阶段我国体育经济存量中的不良资产;资本运作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运作将促进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可见,资本运作管理模式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必然选择。

1. 建立投资结构,确定投资主体

设计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才能全面发挥资本运作的功效。即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投资机构,来明确企业的法律地位、产权归属、控制权、经营权、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有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等几种组织结构。

2. 推动体育资产重组, 开展企业并购

即以购买方式和承担债务方式兼并弱势企业,促进低效益企业生产要素向高效益企业流动,它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有效途径。对于众多的中小体育企业而言,通过实施对体育相关企业进行并购等手段,不仅是谋求生存的方式,同时也是实现“以小吃大”进行资本扩展的有效途径。实行改组, 即通过股份制、公司化、集团化等改制重组,分离无效、低效资产,吸纳优质资产,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对劣势企业进行托管。其特点是在企业的产权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优势企业获得对劣势企业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优势企业主要输出的是管理、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软件”,使劣势企业重生,并降低优势企业的扩张成本。

3. 实现多元化立体经营,优化体育产业基本结构

纵观当今世界,多元化经营己成为企业集团的主要市场战略,如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我国大连实德,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多元化跨国经营大企业,也是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结果。

三、我国体育产业化还要大力制造体育产业链

体育运动对社会中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围绕体育产生的产业链越长,体育产业也就越大。即使是一些看上去“不相关”的产业,也可以成为体育产业链的一部分。

比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每年花费巨资冠名“丰田杯”, 丰田公司也从中在球迷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认同感。比赛已经成为足球顶级赛事之一,从而帮助日系汽车打进欧美市场,促进了日系汽车在欧美的销售。丰田汽车公司抢先登陆美国顶级篮球赛事NBA,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冠名丰田中心(Toyota Center),成功涉足NBA,我国著名篮球选手姚明加盟的休斯敦火箭队就在这里训练比赛,世界所有媒体在报道比赛时都无法回避“丰田”这个名称,丰田的冠名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广告效益。

体育产业对丰田汽车的带动只是体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一个缩影,相似的例子还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大的国际企业巨头,也都把体育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马车之一。为了争夺品牌在运动场上出现的频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体育运动队员服装上的商标也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即使在国内,我国国乒队队服上就有五种商标。一位广告业内人士曾经透露,去年,乒乓球队队服上的一个赞助商到期,国内电视、石油、石化、地产和饮料业的巨头马上闻风而动。最终,长虹电视得偿所愿,但代价也不菲,1年的赞助额达8位数,4年长约的赞助总价已经过亿。

四、北京奥运是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契机

奥运会由一个单纯的运动会发展成为集政治性、经济性、影响力为一身的大型活动,已经成为体育产业一个成功的范本。各国争相花费巨资争夺奥运会的举办权,除了看中其政治影响之外,重要的一点也是看中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经济影响。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奥运会对国家、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带动影响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除了举办奥运会的各种费用之外,盈利2.5亿美元。与此同时,洛杉矶的经济也受到巨大拉动。1984年9月,美国经济研究协会研究发现,洛杉矶奥运会对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高达32.9亿美元。有15亿美元的额外财源进账,其中3350万美元旅馆住宿费和税收收入直接流进了洛杉矶财政的口袋。此外,洛杉矶奥运会还大大提高了市政建设,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更成为加州地产市场逆市上扬的拐点。同时,奥运会也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洛杉矶,当年前往洛杉矶的游客激增12万人。

继洛杉矶奥运会盈利2.5亿美元之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盈利3亿美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盈利5000万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收入17.56亿美元……而这只是单纯的计算奥运会的直接盈利,后续影响尚未计算在内。而据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袁斌透露的消息,到在去年4月初,北京奥运会共有赞助企业48家,预计总收入将超过历届奥运市场开发的收入,她透露北京奥运会特许经营收入的预算指标,即7000万美元。其中5000万是特许商品的计划收入,还有2000万是纪念邮票、纪念币的收入。袁斌说,“根据目前的情况,北京完成这个目标和超额完成这个目标是非常乐观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 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七年内拉动我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

今年刚审议通过《2004年~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表明,北京将借力奥运打造六大文化中心,发展六项文化产业。《规划》起草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粤认为,奥运对北京文化产业的拉动力,大概平均每年会增长0.8个百分点。按这个基数计算,到2008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300亿元。这个数值意味着北京市GDP9%将由奥运经济拉动起来。

奥运经济的建设拉动了市场需求持久的增长。体育消费正在逐步膨胀,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关联产业,包括第二产业中一系列相关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杨继蓉:对我国体育赛事经纪市场的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经济潜力 篇9

循环经济模式是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具体体现,实现传统经济的大变革,对资源的利用与再生产使得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循环经济让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共赢,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新道路。如今广西糖业已经把甘蔗叶子、制造蔗糖后得到的废液、经发酵的酒精废液等都得以再利用,资源的全部利用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收入产值,增强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糖国,而甘蔗糖是制糖行业的主体,2005/2006年制糖期,全国产糖881万t,其中甘蔗糖800.8万t,占90.9%。广西则是我国最大的产糖基地和世界十大产糖地区之一,2005/2006年制糖期,广西产糖537.3万t,占全国总产糖量的61%,实现销售收入241亿元,利税60亿元,其中利润37亿元,农民种蔗收入127亿元。此外,糖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让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具有广西区域经济特色的富民产业、安民产业和绿色环保生态产业。

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国家的鼓励发展,尤其是近年推广“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以来,广西糖业也得到更加飞速发展。甘蔗种植得到的甘蔗叶子实行还田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农田更加肥沃,同时降低了甘蔗种植的成本,提高生产产值。单产得到大幅提高,从2005年每亩田的5.51 t提高到2009年每亩田7.33 t,蔗糖成分相应的从14.81%提高到15.03%。这几年间,甘蔗种植的面积是有所调减的,但仍然能获得良好收成,实现了产业增值,劳动者收入增加。

许多新兴制糖企业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单只生产蔗糖,还生产酵母,利用废弃的蔗渣生产生活用纸。其中利用蔗渣生产生活用纸是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就2008年为例,广西产糖总量550万t,而绝干蔗渣就有517万t,除去含髓的35%后,绝干蔗渣也有336万t,按照2 t的绝干蔗渣可以得到1 t纸浆来计算,2008年就可生产168万t的纸浆。若用木材生产1t的纸浆则是需要4 t的原材料,也就是说2008年节省了至少670万t的木材。2009年广西重点制糖企业如南糖、东糖等的蔗渣、灰渣、滤泥的综合利用率以及废糖蜜的综合利用率已经超过80%,而酒精废液处置率已经超过90%。

2 广西糖业面临改进现状

目前,广西绝大部分制糖企业仍然以亚硫酸生产方法为主,生产得到的白砂糖均含有少量的硫,而相比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采用的是膜过滤以及离子交换技术来实现蔗糖生产,生产出来的糖不含硫,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大而不强”正是当前广西糖业的实际状况。一方面,广西糖业最大问题滤泥等固废未能得到彻底处理。另一方面,废糖蜜等经有效利用后,产生的二次废料也未能很好解决。制糖企业长期以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整个广西平均每年榨甘蔗3 000多万t,其中制糖工艺过程产生100多万t的废糖蜜,绝干蔗渣330多万t。虽然废糖蜜大部分可用于生产酒精,但同时又会产生大量的酒精废液。许多制糖企业对生产酒精得到的酒精废液未作任何处理或者只是作简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内,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一些小造纸厂运用碱法制浆工业生产日用纸巾而附加产出大量黑液,黑液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当地环境污染负荷。总而言之,成熟的碳酸二步法精制糖生产工艺,存在的有因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磷酸、硫化氢等因素引起的职业病危害,让广西糖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与对滤泥等固废未能得到彻底处理。粉尘超标岗位检测报告见表1。

3 广西糖业发展趋势

美国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经过几十年的而发展,渐渐让循环经济成为了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美国全国物质能源循环利用联合会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美共有5.6万家企业参与到该行业的发展中,为美国的就业市场提供了110万个就业机会,给财政收入奉献了2 360亿美元,与美国的汽车行业旗鼓相当,毋庸置疑地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丹麦也是最早实践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该国被誉为世界第一生态工业园的卡伦堡工业区已经成为各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丹麦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节水、节约矿产资源以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其炼油厂每年节水达到12万m3,药厂废水在经过处理后的90万m3也可用来替代淡水,而电厂用炼油厂排出的空气每年节煤30 000 t,占据了物料投入的2%。制药厂100万m3的水处理废渣不用填埋或填海而制造成有机肥料供给附近的农场使用。

由国外各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时间中寻求启示,确立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与目标。目前广西糖业循环经济水平处在稳定增长阶段,并建立了完善的糖业循环经济体系,尤其在2006年以后,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广西制糖业的发展逐渐向循环经济模式转换,投入资源可利用再次创造,消耗减少,降低成本投入,增加市场竞争力。由于广西第二产业资源的投入减量化,而蔗糖业属于第二产业,其水平是有限的,只有整个第二产业的完善发展,资源减量化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但是污染减量排放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分析,蔗糖产业总体增长速度还比较缓慢,表明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根本的转变,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在甘蔗糖业发展较快,产业链延伸长的地方,如崇左、来宾等地区,已经先一步整合资源,更加接近国外先进糖业循环经济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固废治理回用更好。个别指标,吨蔗新鲜水耗量、吨蔗COD排放量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给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方向。

如今,从趋势看,广西蔗糖业无论从废水排放量、对空气污染量,还是从固定废弃物排放量来看,都呈下降状态。从发展水平看,蔗糖产业一直处在社会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广西蔗糖业是广西的重点产业,受政府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其甘蔗产量、蔗糖产量、产糖率、废品利用率、赢利水平、企业增值空间都处在快速增长阶段。但是由于市场价格不稳定且市场竞争力有限、劳动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供求关系不稳定等诸多因素都制约了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环境保护方面,利用蔗渣制造生活用纸,可以大量减少了森林资源的利用,循环利用制作酒精的废弃液体减少河道污染负担,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企业是以经济效益、赢利上看的,企业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依然认识不足,因此蔗糖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只是作了一小部分的贡献。

经过分析可看出,广西糖业循环经济正处于整体稳定发展阶段,尤其在2006年以后,糖业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落实,使之水平不断完善,广西糖业也将会迎来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随着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广西糖业从从前的传统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资源投入消耗量逐渐减少,不只降低了成本,更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蔗糖业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还是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循环利用水平很大的支持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广西蔗糖业循环经济水平提高、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循环利用的研究投入与在企业中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广西糖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稳步前行,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带来了更多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的投入,因此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4 循环经济广泛普及、落实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人民的共同关注与积极参与,才会更加体现循环经济的价值,使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效益更加反应在人民身上。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向公众对循环经济大力宣传,推广循环经济对糖业经济的积极影响,只有公众对循环经济模式有一定的了解、环保意识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循环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对此,有关部门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课题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例如开办研讨会,组织讨论小组,开展专题讲座或者开展展示会等,利用报刊、互联网、电视、收音机等媒介对公众大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优越性知识,增强劳动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广西在来宾市成立了蔗糖循环经济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希望能进一步规范循环经济运行,修改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是传统经济模式的大变革,其是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建立起来的,经过详细分析,广西蔗糖业可以得到发展,除了靠政府与国家的扶持外,还更多的与循环经济理念紧密关联。因此,要把广西糖业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在循环经济的运用上,广西糖业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蔗渣再利用制造生活用纸、甘蔗叶子作肥料、废糖蜜再利用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蔗农收入增加、企业成本降低,明显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考虑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模式以及当地环境具体情况下,对相关项目可以进行边规划边建设的方法,首先对项目进行建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估、初步设计等工作,来适应经济建设可以快速发展。政府可鼓励与引导制糖企业根据市场规律进行交易,对小糖厂制糖后的废料进行集中处理,作为其他产品的生产原料,这在治污的同时更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5 小结

循环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结合,广西糖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给糖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同时平衡了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制糖业作为广西产业的支柱,其发展状态牵系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制糖业的经济转型为蔗农、企业带来更大利益,也为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新动力。

摘要: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以物质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最大实现生态经济的一种模式,当今也越来越成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方向。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国家大力发展,广西的甘蔗生产已渐渐步入世界前列。

关键词:循环经济,广西蔗糖业,环保,收益

参考文献

[1]谢贤,罗飞.广西糖业甘蔗原料供给反应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2]唐艳萍,甘益凤,谢贤.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当代经济,2010(5).

[3]马莉莉.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

经济潜力 篇10

自“大渤海地区”的概念提出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由最初学者的理论研究逐步提升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30年来,环渤海经济圈始终没有形成有区域发展特点的发展模式,一体化进程依然步履沉重(周海燕,柏杨, 2013)。许多学者认为,区域产业结构雷同、分工合作淡化是阻碍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徐健,2008;江曼琦,席强敏,2011),而正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胡乃武等,2010)。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 (陈昌盛, 2013),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通过大规模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充分发挥资源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就环渤海经济圈而言,识别和分析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情况,研究如何抓住机遇挖掘并释放地区优势产业潜力迫在眉睫。

二、经济发展潜力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学术界很早就针对经济发展潜力开展了相关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以来, 这一领域更是受到学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Stewart (1947)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最早地研究了经济发展潜力, 并提出了经济潜力指数,一些学者运用这一指数分析了人口及产业分布等问题(例如Rich,1978)。而经济潜力指数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Abizadeh等 (1990)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不同方面研究了5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这一研究较早地运用了综合性指标,是经济潜力研究从单指标向多维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Roberts等 (1998)则将经济潜力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以美国为例对区域产业核心优势进行了全面分析。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性影响,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研究重新受到了学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Barber(2010)重建了欧洲经济增长潜力指标,以使这一指标能够拟合当今国际趋势, 并指导相关政策制定。相似地,Donaldson等(2012)通过设置相应指标对南非各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Kl覿r (2013)则在核算地区潜在增长率的前提下,对金融危机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例如谢三明等(2008)通过构造生产函数的方法来测算我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整体或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研究(余晓霞、米文宝,2008;柯善咨、韩峰,2013;高孝伟等,2014)。张芳、陈家作(2013)则对浙江省嘉兴市16个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确定了四大支柱产业,为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

在经济增长潜力研究中,AHP法 (例如高孝伟等, 2014)以及因子分析法(例如金延杰,2007)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对上述方法的延续,吕萍、李忠富(2010)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引入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价值函数模型,将多维指标降为一维指标,从而便于分析评价。当然, 许多研究也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纳入到经济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来(Halmai,2012;张延群、娄峰,2009),但这些方法更注重于预测,难以对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研究,吕萍、李忠富(2010)也仅涉及比较静态研究,缺乏动态特征的体现。同时尽管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方法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性问题和因子分析法所得主因子存在正负之分的问题,但缺乏产业结构信息的体现,最终得出的经济潜力指数也缺乏明确的经济意义。本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一个补充,可能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将现有产业结构信息体现在发展潜力之中;第二,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以同时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第三,在得出产业发展潜力和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建立PVAR模型分析三产发展潜力和效率和经济产出的动态相关关系,从而试图探寻发展潜力指标的经济意义。

三、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潜力核算

1、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定义,本文提出建立综合经济潜力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一级指标,分别用于度量经济整体发展潜力以及由行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的行业发展潜力,进而建立产业视角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经济潜力。综合经济潜力主要衡量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上行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动力等,从整体上体现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依据国内外文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状况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指标选取如下。

第一,生产要素能力。生产要素包含人力与资产两个方面,其中人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人口质量的高低也对经济发展速度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选取指标:人口密度、城镇就业率、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等教育人数占比以及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第二,资源总量。资源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个地区资源分布的多寡极大地决定了地区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限于我国地区矿物储量数据库尚在建立之中,此处部分能源以生产能力代替。选取指标: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煤碳储量、电力生产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量。

第三,资源利用水平。除资源总量外,资源的利用水平同样制约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本文主要考量电能与天然气的利用水平。选取指标: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和城镇人均天然气用量。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标志着地区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高低,本文考虑了交通承载能力、科教设施建设、环境承载水平以及通讯交流情况等相关指标, 以客观反映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选取指标:人均道路面积、货物运输总量、市高等学校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移动电话数以及宽带普及率。

第五,政府支持力度。本文主要通过地区政策倾向以及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情况来考量地区政府支持力度。选取指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以及外资投资金额。

(2)产业发展潜力。产业发展潜力指标用于衡量在经济基本情况确定的基础上,由于地区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情况、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同一地区在不同产业中发展潜力的差异。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 分别选取耕地面积占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三次产业各自的就业人员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和总产值占比等指标。

本文选取环渤海地区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锡林郭勒盟和河南安阳外41个地级成员市2003—2012年共10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同向标准化处理,以去除量纲以及符号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2004—2013》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3》。

2、因子分析

为评价各市发展潜力情况,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首次降维处理。因子分析是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描述众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这一分析方法,就能够在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众多指标之中提取出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信息。

本文分别对三次产业的三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左右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并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同时通过主成分中各因子贡献率确定公因子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其一,无论就何种产业而言,政府支持力度都对其发展潜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政府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策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方向。其二,第三产业对政策的依赖程度更为突出,这就表示在发展这一产业时,政府也应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3、加权主成分TOPSIS法排序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相关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法,在因子分析基础上,将所得指标进一步降维为一维可排序指标。TOPSIS法的基本思想是最优方案应接近正理想方案,而远离负理想方案。将这一方法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就能够对因子分析所得指标进行进一步降维成为一维指标,从而可以对个体进行评价和排序。具体步骤如下。

(1)获得决策阵。根据主成分表达式,求出各产业中主成分,得到主成分决策阵。每个元素在该列求极差即可获得同向主成分决策阵。再根据上文所得权重对决策阵进行加权,能够获得加权后的规范阵Z={Zij},其中Zij=Wij*(yijmini(yij))。

(2)确定理想点位置。根据公式(1),分别核算出地区三产经济潜力指标并加以排序,就能够得出发展潜力排名。

经济发展潜力是大多文献在评价地区发展潜力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单纯采用这一指标将出现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间长期存在着显著地经济差距,使得不发达地区各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处于劣势,而京津等发达地区各产业增长潜力排名均在前列,这就为这些地区的政策制定带来了极大不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同样具有比较优势较强的产业。为便于纵向比较并确定各成员市何种产业发展潜力更为突出,本文引入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指标Cij,其中i表示市,j表示产业,该指标由下式计算得出:

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越具有比较优势,而当这一数值为零时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地区发展潜力薄弱,应适当减弱对这一产业的投入并转向更具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引入相对发展潜力指标使得地区内各产业间能够进行比较,对于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1显示,邯郸市表现出最高的第一产业相对发展潜力,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邯郸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重视将最新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相结合。2014年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750亿元,居全省第一,其农业优势不仅能够增加第一产业产值,同时有助于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第二产业相对发展潜力最高的城市,阜新市拥有丰富的矿物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逐渐减少,阜新市开始了经济转型。以建成工业强市为发展目标,阜新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绿色增长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成了阜新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4、结果分析

结合发展潜力以及相对发展潜力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当前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蕴含最大发展潜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内蒙、河北和山西大部分城市都具有这一特点,应当逐步发展集约型农业,更多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效率,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

(2)津京两市最具潜力的是第三产业,这一产业的溢出效应也最为明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仅有助于两市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周边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增长,为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3)山东省各市具有最高的综合发展潜力,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借鉴。第三产业是这一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效率是这一地区经济取得进一步增长的关键所在。

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贡献度分析

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以经济发展潜力的静态评价居多,但经济发展潜力与经济增长却是密切相关的,两者间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相关关系,而对于这一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环渤海地区自2003—2012年连续十年的三次产业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并建立了发展潜力(三次产业发展潜力分别表示为yc、ec和sc)与GDP之间的面板数据VAR模型,为消除自相关性,本文对GDP序列进行对数处理,所建3阶滞后模型如式6所示,其中yit={ln GDP, yc,ec,sc}T,为因变量向量。表2则汇报了该模型的GMM估计结果。

总体而言,无论从参数估计结果抑或是从脉冲响应分析来看,经济发展潜力都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而言,通过分析上述结果能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从GDP各滞后项对自身的影响系数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惯性,当期的经济增长1%能够引致下一期经济增长0.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二是短期内,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这也与前文结论相一致。但在经济发展后期,第三产业将有极为突出的表现,值得期待。

三是观察GDP各滞后项对三次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系数不难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正处于逐步释放的过程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中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因而系数为负。有趣的是只有第三产业系数总体表现为正,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这就表示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源泉极有可能来自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的不断提升,因而第三产业仍然应该作为环渤海地区后期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论及对策

1、结论

本文从产业视角重新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并对其环渤海经济圈各成员市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和评价。通过运用TOPSIS法并建立PVAR模型对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动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够自我持续,其中蕴含最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并非现阶段所屡屡强调的第三产业,而是我们较为忽视的第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促使第一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环渤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尽管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潜力并不明显。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大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潜力均排名靠后,同时第二产业依然体现出相对发展潜力优势,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改变,极有可能阻碍这些城市的后续发展。相反,第三产业不仅在后期能够带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同时其潜力也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积累,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无论是经济发展潜力的提升还是释放,这一过程都较为缓慢,因而第三产业更适合作为环渤海地区较为长期的发展目标。

2、启示

上述结论对于逐步形成并挖掘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于河北、内蒙和山西大多城市而言,第一产业应该作为其最大的潜力挖掘点,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还是将科学技术逐步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都将带来十分巨大的发展机遇,应在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是北京和山东是环渤海地区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 第三产业是这一区域的首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三是第二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不足,导致辽宁大部分城市发展后续乏力,因而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制定偏向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改变现有较为不利的发展局面。

卡塔尔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篇11

近些年,中卡两国双边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我国从卡塔尔进口主要是原油和石油化工产品;对卡塔尔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IT产品、家用电器、汽车、建材、塑料制品、家具及服装鞋帽等,我国产品在卡中低端市场中以其优秀的性价比占据着绝对优势。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和性价比的不断提高,将使我国产品在卡塔尔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而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中卡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的执行和新的能源合作项目的展开,将使两国贸易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卡塔尔的基础设施

公 路

卡塔尔公路总长度约7790公里,其中干线总长度1580公里,支线总长度6210公里,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公路网。目前卡塔尔还没有铁路。但政府有修建铁路并与其他海湾国家联网的计划。

航 空

卡塔尔航空公司现有70余架大中型飞机,近百条国际航线,直接通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机场为多哈国际机场。目前,卡塔尔航空公司有多条直达中国的航线,分别是多哈—北京、多哈—上海、多哈—广州和多哈—香港。

港 口

卡塔尔主要港口有多哈港、拉斯拉凡港和梅赛义德港。多哈港是其主要商业港,年吞吐量为20万标准箱。拉斯拉凡港是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出口专用港,梅赛义德港主要用于卡塔尔原油和石化产品出口。目前,卡塔尔正在筹建多哈新港,2014年将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多哈新港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200万标准箱。

通 信

卡塔尔通信设施良好,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电子化程度较高。卡塔尔邮政局所基本覆盖全国;卡塔尔拥有固定电话线23万条、移动用户92万户;上网用户30万户,网上交易活跃。

电 力

卡塔尔电力资源充足,主要发电厂有两家,均采用天然气发电,电压充足、稳定,价格低廉;能够满足全国工业和民用用电的需求。

卡塔尔的投资贸易环境

投资方面

卡塔尔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主要有: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增长潜力大;市场化程度较高;政策较为透明;汇率稳定;燃料、电力价格便宜;无个人所得税。

卡塔尔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向外国投资者划拨必要用地,以建立投资项目。方法是通过长期租赁的方式,租赁期不超过50年,可以续租。

——外国投资者可以根据现行法律为其投资项目进口用于建设、投产或扩展项目所需要的一切。

——免税。在投资法规定的范围内,免除外国投资资本的所得税;自投资项目投产之日起,免税期不超过十年;对外国投资项目为建设项目所需进口的仪器和设备,可予免除关税;对在工业领域里的外国投资项目为其生产所需进口的、本国市场没有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可予免除关税。

——外国投资者可将其投资随时汇入和汇出。

——外国投资无论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不得征收其所有权,或对其采取具有同等影响力的措施。如根据公共利益采取上述行动,应依法给予适当、快速的补偿。

外国投资者在卡塔尔遇到的最大限制,是在大多数领域里不允许建立独资企业,而只能与卡塔尔人(或法人)成立合资企业,且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股份不得高于49%。

贸易方面

根据卡塔尔法律,个人进口货物到卡塔尔销售,必须在进口商注册处进行注册并获得卡塔尔工商会的批准。个体进口商必须具有卡塔尔国籍;进口商号必须是卡塔尔人拥有的全资公司。下列情况例外:

——外国公司从事大型工业或农业项目并与卡政府有直接合约,允许其进口与本项目有重要关系的进口货物。

——进口商得到埃米尔特令允许其不受1990年颁布的第25号法令的制约,该法令对外国公司在卡从事商业、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活动进行了规定。

——进口商为工业企业,企业资本至少51%为卡塔尔人持有并获得特令进口货物。

卡塔尔不征收出口关税。

卡塔尔禁止某些带有补贴性质的食品、古董出口。

卡塔尔投资管理规定

投资行业的规定

卡塔尔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农业、工业、卫生、教育、旅游、自然资源、能源及采矿业的开发和利用等领域投资,允许外国投资者的股份超过项目资本的49%,直至100%,但要符合本国发展规划。重点扶持那些可实现最有效利用本国现有原材料的项目和出口工业;或是可提供新产品、使用新技术的项目;或致力于把具有国际声誉的产业国产化的项目,以及重视人才本土化,并使用本国人才的项目。除非获得特别许可,禁止外国投资者在卡塔尔银行业、保险公司及商业代理和房地产等方面进行投资。

投资方式的规定

外国投资者在卡投资主要以建立合资公司或参股经营为主,一般而言,外国投资者投资比例不得超过投资总额的49%。

卡塔尔对承包工程的规定

限 制

卡塔尔《招标法》规定,100万卡币(约合27.5万美元)以下的项目仅限于本地公司(包括合资公司)投标;而100万卡币以上的项目则无此限制。

主要要求

除非标书中另有规定,在卡投标一律使用卡币报价;标书投出后,报价就不允许再进行改动;如果标书报价出现大小写不一致的情况,以数额小的报价为准;报价有效期为90天,以开标日为准。没有固定总价的标书不予接受;投标文件必须在截止日期前送达业主,国际公司可以通过邮寄方式递送;投标保函必须按标书要求与投标文件一起全额支付;如系支票则需由卡塔尔政府批准的银行开具的无条件支票,有效期为120天(从开标日算起);中标企业需在一周内完成与业主签约、交付履约保函(一般为承包额的10%)和做好开工准备的工作,否则有可能被投标委员会取消资格、没收投标保函并追加罚款;在承包工程施工期间,业主会指派专人对全过程进行监管。承包商必须服从监管人的指令;总承包商在将全部或部分工程分包出去之前,必须取得业主的书面同意。

招标方式

经济潜力 篇12

关键词: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潜力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端,东临黄河,与山西吕梁市、忻州市相望,西连宁夏吴忠和甘肃庆阳,南接陕西延安, 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辖区东西宽346.4千米, 南北长312千米,土地总面积42920.2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20.9%。(见图1)

近年来,随着榆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城市人口数量和空间规模迅速扩张,建设用地也迅速增加,全市建设用地从2000年的121628.24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123347.76公顷,年均增加2366.61公顷。特别是2009年至2012年期间建设用地增加更为迅速,年均增加3145.21公顷,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约利用城市现有的土地资源。因此挖潜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经济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是当前榆林市城市土地利用面临的紧迫问题。

1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方法

1.1潜力增加来源

当前节约集约用地、增量存量并举成为常态,集约利用管理已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榆林城市土地仍存在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轻挖潜、重扩张,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基本靠征用城市近郊的土地;旧城区内用地布局混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均匀;城中村现象严重,平房建筑严重浪费了大量城市土地;棚户区容积率低,环境质量较差。因此榆林市盘活存量土地最有效的方式是挖掘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土地利用潜力,通过城市用地整理和优化组合而节约土地。

1.2潜力研究方法

(1)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主要是对旧城区环境改善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进行分析,提出实现集约潜力的改善方向。

(2)城中村和棚户区

通过实际调查和城建部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 参考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结合榆林实际,确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参考已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确定城中村、棚户区容积率标准,进而计算可实现的集约潜力。

图1 榆林市在陕西省所处的位置

2榆林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潜力分析

2.1旧城改造

(1)合理控制旧城区改造的强度,疏解旧城功能和居住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升居住环境。其中古城内 (2.1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万人以下,人口密度控制在每公顷200人以内。建筑总面积控制在八十公顷以内, 建筑密度不超过25%。

(2)城市旧城改造和土地置换是更新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手段或途径,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合理安排中心城区老工业用地的土地用途置换、发挥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效益、消除城市存量土地闲置现象、保证城市土地获得有效利用, 推进旧城区有机更新;同时还要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绿化和市容卫生建设,进而提升旧城区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创造舒适宜人的城镇环境。

前文是对旧城区环境改善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进行分析,而从旧城改造节约建设用地方面分析,其集约潜力主要来源是对危旧平房改造所节约的土地,这部分将纳入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中进行测算。

2.2“城中村”改造

(1)建成区城中村

榆林中心城区共有城中村20个,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南郊、红山和西沙,共有住户13163户,人口50198人, 现有住房68693间,建筑面积约214.08公顷,占地面积约426.11公顷,公共设施占地面积127.83公顷,总占地面积553.95公顷(如表1所示)。城中村居民大部分为平房,平均容积率为0.5,空间利用率很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 环境脏乱差。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和无序发展已严重影响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研究》中提出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考虑到今后70%以上人口将居住在90平方米以下的政策性住房中,按一户三口计算,这部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考虑到部分大户型的继续存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榆林市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为35平方米(如表2所示)。

根据榆林市已实施的沙河口村片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改造后城中村容积率将提高到3以上,确定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后容积率控制标准为3(如表3所示)。

依据规划人均建筑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标准,估算城中村改造潜力,如下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城中村改造前房屋占地面积426.11公顷,改造后面积减少为58.56公顷,通过改造可实现集约潜力367.55公顷。

(2)建成区以外400平方公里以内城中村潜力

单位:人/平方米

单位:平方米m2

目前,建成区以外400平方公里以内城中村共涉及榆阳区行政村32个,主要分布在榆阳镇、牛家梁镇、青云乡、芹河乡、小纪汗乡的行政辖区范围之内,共有住户8815户, 人口30152人,现有住房34216间,建筑面积约113.04公顷,占地面积约381.14公顷。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

按照城中村改造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容积率标准控制,建成区以外400平方公里以内城中村改造潜力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城中村改造前房屋占地面积381.14公顷,改造后面积减少为35.17公顷,通过改造可实现集约潜力345.97公顷。

2.3棚户区改造

榆林市中心城区棚户区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7个街道办事处和榆阳镇、青云乡、横山县白界乡三个乡(镇)共41个社区、26个行政村范围内。棚户区范围内居住用户36724户,约114598人。棚户区总占地面积713.7公顷, 建筑面积为376.92公顷,人均建筑用地面积32.0平方米, 平均容积率约为0.5。通过制定控制容积率标准,估算棚户区改造可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改造后住房用地容积率控制为3,人均建筑面积适当提高到35平方米,则棚户区改造潜力为580公顷。

2.4潜力汇总

单位:人/公顷

经计算,建成区内城中村土地集约潜力为367.55公顷,400平方公里以内建成区以外城中村土地集约潜力为345.97公顷,棚户区土地集约潜力为580公顷,全市城市土地集约潜力可达1293.52公顷。未来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土地,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榆林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经济评价指 标体系和方法

3.1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

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使用是在现实的经济情况下满足全市发展合理规模,确保城市规模效益以及集约效益最优化,并对全市用地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榆林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有效的手段增强榆林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包含很多因素,本文选择了与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经济相关的几个指标,如(R1)建成区绿化面积,(R2)人均绿地面积,(R3)人均道路面积,(R4)单位面积固定投资,(R5)单位面积GDP,(R6)单位面积的外商投资实际使用资金,如表7所示。

3.2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因子分析处理

面向榆林市2006-2010年的不同土地集约经济指标的五年平均值塑造初始数据矩阵,消除不同指标的量纲差别,变换成能够统一进行对比的数值,通过公式(1)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操作,获取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

其中,n表示指标数量,xij是第i个区域第j个因子的标准化值,xij′是xij的初始数据,xj是第j个因子的平均值,sj是标准差。

因子分析可将复杂的变量调整成数量较少的因子, 进而分析初始变量同因子间的关联性,基于不同因子划分变量类型。本文将待运算的榆林市标准化后的数据融入SAS软件,再用方差最大法实现正交旋转,确保成分负载完成0和1的两极分化,并采集累计贡献率高于85%的数据。主成分分析要的是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本文将前3个主因子作为第一、二、三个主成分,它们的特征值贡献率为45.55%、17.22%、14.16%。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取旋转后的因子结果以及因子回归系数,将因子载荷矩阵中各列元素的平方和记为:

其中,Sj是公因子Fj对X的贡献。

由正交因 子分析可 得R4单位面积 固定投资 是0.80200、R5单位面积GDP产值是0.80528、R6单位面积外商投资实际使用资金是0.82321在第一主成分中拥有最高载荷,该三个指标具有主要作用,可将其当成榆林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以因子回归系数以及变量标准化后数据分别相乘获取各主成份得分,依据各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通过公式可得榆林市各区域的土地集约经济的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名:1红山1.057758、2铁西区0.572871、3南郊0.43647、4西沙0.11602以及5老城区0.10183。分析因子得分可得榆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率情况。

4榆林市土地集约度相关的经济分析

4.1经济因素的驱动

基于SAS分析结果可得,第一主成分指标的高低是榆林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单位面积固定投资、单位面积GDP产值以及单位面积外商投资使用说明榆林市土地经济指标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4.2榆林市土地集约经济潜力的预测

通过SAS软件分析可得,单位面积固定投资、单位面积GDP、单位面积实际使用外商金额影响榆林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分析五年榆林市土地集约发展的趋势, 2005-2010年榆林市固定投资以及单位面积固定投资分别由1080002万元和7750.071元增加到3757430万元和12083.18元 ,GDP总量以及 单位面积GDP分别从5432008万元和16613.55元增加到12103005万元和23171.82元,榆林市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4087万美元增加到12800万美元,榆林市各种经济指标都不断增加。因为榆林市经济水平同过往的经济行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通过时间序列模型以及每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对榆林市经济进行估算。本文AR (1) 模型估算榆林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潜力,将2006-2012年七年数据融入SAS软件程序中进行操作,可估算出榆林市20132016年的经济指标。通过结果能够分析出2016年榆林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情况:单位面积固定投资、单位面积GDP以及单位 面积实际 使用外商 金额分别 是12381.17元、35486.74元以及40.20741美元,进而分析出虽然榆林市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经济利用潜力,但是单位面积上的同期增长明显固定经济投资偏低,会限制榆林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发展。

5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潜力实现的 措施

5.1加快旧城区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加快城市土地置换,利用不同区位的土地级差地租效益进行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 促进城市中心地以第三产业用地为主的合理化结构,并结合城市自身功能定位,合理规划用地。通过各类用地的优化布局,在城市集聚规模效益的影响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5.2积极开展旧城镇改造

加快旧城改造进程,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职能和产业,合理安排中心城区老工业用地的土地用途置换,推进旧城区有机更新;积极推行节地型更新改造,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鼓励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注重保护老城区内原有的景观特征,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对旧城区风貌造成不利影响,依附于榆林城市的历史和自然元素,加入现代化建筑,从而催生具有榆林特色的旧城风貌。

5.3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市“城中村”改造。严格执行榆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和供应管理,遏制“城中村”现象的扩大;将“城中村”各项管理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推进规划区内土地市场和土地管理一体化,促进现有“城中村”改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积极探索适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力求多方利益均衡发展,实现城中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5.4有效推进“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属于公益性项目,政策性强,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榆林市应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投资棚户区改造。通过改造集中成片棚户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并组织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旧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鼓励发展具有传统空间的特色文化事业、旅游产业以及特色商业,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5.5均衡各区位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同步发展策略下一篇:高职导师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