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2024-09-23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通用12篇)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1

高校导师制源于1379年牛津大学创办的新学院。从某种意义来说, 导师不是教师, 他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索,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导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班级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新举措。笔者结合自己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经验, 根据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要求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 探索班级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关“导学、助学、督学”等工作的开展 。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独特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 习 基 础 差 , 自 信 心 不 强 。

由于中国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为高考专科二批录取分数偏低, 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长久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感觉吃力, 专业技能训练的辛苦使学生产生逃避心态。

2.功 利 心 较 重 。

大多数学生从小受到家长溺爱, 养成“唯我独尊”的价值观, 不愿奉献, 只求索取。不愿参加班级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们而言, 有意义的是眼前的利益, 功利主义明显。他们希望通过最少的付出应付各科课程, 考什么就学什么, 重视专业课, 忽视基础课忽视。

3.享 乐 主 义 盛 行 。

高职院校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从高中起就不爱学习, 以较低的分数进入高职院校, 对学习缺乏兴趣, 旷课、迟到、早退, 甚至网吧通宵、聚众斗殴, 满足于暂时的快乐, 忘记自己的身份, 麻木放纵自己。虽然只有极个别学生但是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

4.思 维 活 跃 , 动 手 能 力 强 。

高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但是由于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学习以外的地方, 见识广, 思维活跃, 使得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尽快上手, 适应能力强。

二、班级导师工作的实践

高职班级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在学生思想政治、专业认知、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成才方面加以引导与指导。笔者担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班级导师后, 主要在“导学助学、督学”三方面开展一系列工作, 取得一定的成效。

1.导 学 。

导学就是指导学生了解专业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 正确选择就业岗位, 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 入学初重点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入学教育时邀请院系教学和科研方面有卓越成果的专业负责人开展座谈会, 介绍专业的发展历程、培养目标、教学配置与就业等情况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同时, 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问或误解带领学生去常州人才市场进行参观和交流, 安排学生去相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职业体验,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及人才需求状况, 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和信心。

(2) 多次邀请企业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班级座谈 , 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将行业热点、难点与学业结合起来自主学习。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及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 确定好自己的专业定位。

(3) 毕业设计前邀请各专业教师介绍相关课题项目 , 引导学生制作好毕业设计。就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制作好求职简历提醒学生注意应聘时的各项问题。

2.助 学 。

助学就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个人认为,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 在助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甚至可以利用到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与学生交流专业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前景, 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和培养目标等, 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 笔者还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班级QQ群 , 方便交流及沟通。

(2) 采取帮扶结对 , 以宿舍为单位结成帮扶对 , 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3) 不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教师交流互动。

(4) 鼓励及推荐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前沿讲座。

(5) 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校内外工程实践的机会。

(6) 邀请承担课题项目的老师及同学来班级进行交流汇报。

此外, 针对贫困学生, 通过与辅导员联系, 尽可能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多方面利用助学措施, 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3.督 学 。

督学是帮助学生的一种途径, 实施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有效利用班委的力量 , 监督班级学风。以点抓面 , 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松懈、沉迷网络等不良嗜好, 采取个别交流、班委监督及“一对一”帮扶对策。

(2) 与任课教师多交流 , 请各科老师强调课堂纪律及学风学纪, 营造严谨的学习风气。

(3) 与家长建立联系平台 , 家校合作 , 共同监督。

三、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导师工作不同于以往的班主任管理, 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笔者认为, 导师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导师应在“导”上不断探索与实践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保仙, 王秀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措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3:48-49.

[2]黄卫国.高职院校班级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 2012.1:40-41.

[3]董希玲, 李继宗.班级导师制在高职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考试周刊, 2013.54:163-164.

[4]韩学辉.高校兼职班主任立足专业优势促学实践与体会.高教论坛, 2013.10:52-53.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2

摘 要:教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职业,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称得上是教师行业中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一方面要承载老一代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从中获取相关的经验,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兼具培养下一代教师的重任,因此,当代的青年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科研导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关键词:科研导师;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高职院校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我国始终是不遗余力的进行,尤其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足于自身的本职工作,促进教师地位的提高。

一、科研导师概述

科研导师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科研导师,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同样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某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导师是经历了无数个挑战最终才能实现的,因此,科研导师绝对具有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事业的能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导师可以称得上是一面镜子,能够映射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及能力,因此在当前的工作中,应该重视科研导师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

二、科研导师指导模式

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国家也在大力推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只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为此,科研导师在这一任务中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可以说是肩负起挑大梁的重任。

三、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3.1科研意识薄弱

目前,影响广大青年教师提升个人科研能力最薄弱的因素就是在思想政治方面不具备相应素养,在科研领域不分主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功利方面,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初衷,因此,这是影响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

3.2教学任务重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形式上来看,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的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学习,但是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并且存在教学任务重的窘境。教师既要开展教学活动,又要进行科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并且科研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提升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实现这二者所制定的目标明显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忽视任意一项工作都是不可行的,如何寻求一个有效的方式改善当前的情况,是工作中的重点。

3.3申报经验不足

自从青年教师步入工作岗位中,很少有机会进行课题的申报,因此,在科研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造成了对于申报的相关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有些青年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工作,如果一味的贪图速度,则会影响到科研的质量,因此也就失去了本意。频繁的申报失败,最终就会打击到教师的积极性,造成畏难的情绪。

3.4合作意识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过于关注自己能否主持科研项目,对参与他人主持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甚至长期游离在团队之外。这样不仅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使得项目的研究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缺乏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四、科研导师在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中起到的作用

4.1激发科研热情

学院科研处应定期邀请科研导师举办科研培训讲座或专题报告,向青年教师详细介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管理、检查、鉴定、结题的具体要求,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的评奖,出版资助的具体程序,学院教科研管理系统,中国知网数字化期刊群的使用方法以及科研处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等方面的内容,鼓励他们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激发其科研热情。

4.2培养科研项目申报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是一项严谨而艰辛的工作,要求申请者花大量时间,充分准备,要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甚至上网查新。申请书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既要给人以美感,又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4.3增强论文撰写能力

撰写论文是一项基本科研能力。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科研导师要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撰写论文,包括论文的框架、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等,对写好的论文进行详细修改并推荐发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出一批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

4.4提高科研项目实施能力

科研导师在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协同攻关观念的同时,要积极邀请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依靠团队的共同奋斗求得科研持久、突破性发展,是科研人员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保障。要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不论项目大小,都离不开主持人的组织协调,青年教师在承担科研项目后,在思考如何做好科研的同时,还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五、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界中的中流砥柱,应该起到带头作用,起到榜样的运用,这就要求加强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做,而是切实的将其作为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石,希望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在科研导师的带领之下,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中的中坚力量。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3

【关键词】导师制  主题活动  高职院校  学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30-02

作为党建的基层单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关系到党的建设问题。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外来思潮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在高职院校配备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规范教育与管理,开展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保持我们党先进性与活力的必要手段,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学生党员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的成因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普遍存在活力不够、党员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两方面。

(一)客观原因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2+1”的办学模式,学生只有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党性教育,经过入党启蒙教育和培养考察,通常要到大二下学期才能发展入党。由于顶岗实习的单位分布较散,学生入党后参与民主生活会的机会将更少,其所接受的后续教育及监督考察也会存在盲区。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重程序轻考察等问题,极不利于党员的后续培养及学习。长效培养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党员的质量良莠不齐,党员先进性无法得到体现,党建工作成效难以评估。此外,由于学生只有两年时间在校,多数高职院校会把有限精力放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上,党建工作仅停留于培养考察层面,很少有时间精力再去挖掘、开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党建主题活动。学生外出实习的1年更是实行“放羊式”管理,许多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参加过一次民主生活会,这对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引导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二)主观原因

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观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不重视。面对招生与就业压力,高职院校会把较多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既没有从顶层自上而下设计学生党建工作目标及思路,也没有在人力物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辅导员、行政人员兼任学生党建工作。由于辅导员及行政人员自身的日常事务较繁忙,对党建工作大多应付了事,不利于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及活动开展,党建工作无法焕发应有的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高职生人文修养意识淡薄,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提升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意识与需求较淡漠,自律性与学习主动性相对也比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

二、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与主题活动的设想

鉴于办学体制、学生特点等因素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变,现有条件下延伸培养与考察时间以确保学生党员的质量,拓展活动深度以进一步锻炼与考察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应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向。高职院校可考虑集合全院师生的智慧,设计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及心理需求的主题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并配备党性觉悟高、专业知识过硬的党建导师,建立导师制,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能动性,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把学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将导师制引入党建工作

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确保学生党员培养与考察的延续性,同时也可以使党建活动的深度得到拓展。

1.导师全程跟进党建工作。把导师制引入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使高职生在读3年都接受导师的指导与考察。新生入学期间,导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进而鼓励学生申请入党。在校期间,导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素质拓展,在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同时对其进行考察与选拔。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导师不仅可以在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与检查,还可以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与综合表现上的考察。总体来说,在高职生3年在读时间里,导师可以全程跟进党建工作,随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培养与考察比一般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更加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学生党员培养与考察的时间长度。

2.导师全方位跟进党建工作。作为学生党建的主体,一切党建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始终保持先进性,首先必须赢得学生内心的认同。在这一方面,导师可以利用专业特长提升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对自己的认同,进而在入党问题上进行引导,使党建工作事半功倍。其次,导师可以把专业教育与党性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对学生展开专业教育,并适时进行党性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大局观与政治敏感性。此外,建议导师制与宿舍管理相结合,一个导师对应指导一个学生宿舍的专业学习与党性教育,这样一来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会更进一步,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了解会更加深入。总之,导师的加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行政人员兼管学生党建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不足的问题,与学生展开全方面的接触与了解,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培养、考察等方面都可以做得更好。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引入导师作为人力资源补充的同时,要制定对应的导师制度,在导师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做到“择优录用”、“有职有责”、“有奖有惩”,使导师制成为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党建工作活力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主要处于传达文件、常规发展党员的状态,对开展民主生活会、党课教育等活动通常都是应付了事。由于没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制定符合党员成长规律的主题活动,党建工作开展起来既没有系统性,也没有实效性。要真正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统领作用,把更多入党积极分子吸引过来,需要设计出一系列主题活动来丰富党建教育形式。

1.主题活动的设计原则。一是结合年级特点,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主题活动在设计上要结合年级特点,从新生入学到实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从申请入党到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从培养发展入党到发展后的后续考察,都要有系列主题活动作为指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学生在各个阶段都不会感到茫然,并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考验。二是结合“时”、“地”特征,活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主题活动要有时代性与地域性,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素质拓展,都既要反映当前时事政治及时代需求,同时也要与学院所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相联系,因为只有“接地气”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体现深刻的教育意义。“90后”的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简单的说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觉得参加活动“有用”,同时要在内容上追求新颖,形式上力求多样。此外,主题活动的设计还要致力于扭转高职生不重视人文修养培养的观念,培养其较强的自律性,为我们党培养与输送真正优秀的人才。

2.主题活动的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就以宿舍为单位给学生分配党建导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培养与锻炼学生,同时也是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表现的重要依据。为切实达到培养与考察目标,主题活动模式初步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主题活动模式设计

开展

阶段 活动主题 具体操作 培养目标 导师在其中的作用

新生入学阶段 “爱党爱国爱专业”教育活动 1.结合国家、地方、行业形势与政策进行专业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克服高职生自卑情绪,接受并热爱专业;树立正确三观,进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主导、具体实施

2.在此基础上进行党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信仰,主动申请入党

在校学习期间

党的理论学习

1.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交流 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关心时事政治,具备政治敏感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指导

2.党课培训

3.热点时事的讨论

4.“我为同学荐本书”PPT比赛

感恩诚信教育(素质拓展) 1.到附近社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培养学生感恩、诚信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与奉献精神 指导、带队、考察

2.开设诚信考场

3.开设感恩诚信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

顶岗实习期间 “我与导师有个约定” 1.每月参加实习单位的民主生活会1次 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依然能继续接受党的考察与锻炼 指导、考察

2.每月参加学院民主生活会1次(可通过网络视频)

3.每月交思想汇报1篇

4.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次

总之,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以导师制作为重要制度保障,以系列主题活动作为载体,可以使党建工作有人力、有制度、有载体、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何秋香.论党建导师制在高职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吴鹏.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4ZZZ037)

【作者简介】李姿蓉(1983-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4

1 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1.1 热爱教育工作, 热爱学生

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 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 把精力投入到教育学生的具体工作中, 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必须把热爱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1.2 热爱护理教育工作

教师是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播者, 只有做到热爱护理教育工作, 才能以优秀护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为培养出合格护士做好保障。青年教师要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热爱护理教育工作不断培养自己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人才。

2 因材施教, 培养能力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侧重课堂教学, 为其站稳讲台提供指导[1]。

2.1 备学生

导师与青年教师一起分析教学对象。我院生源是高考分数较高的高中生, 学习能动性较强, 有一定自学能力。授课中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其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接受知识是水到渠成的事。低年级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需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忆、理清旧知识, 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这要求教师深入探讨、精心设计每堂课。

2.2 课堂教学

(1) 示范课。导师选择难度较大的课进行示范课带教, 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备课, 带着问题听课。如器官移植章节的示范课, 青年教师在听课小结中写到:“导师先从移植史开始讲解,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层层递进, 介绍了器官移植的基础知识 (分类、排斥反应、免疫抑制、供体受体选择、护理) , 并在其中穿插一些具体的病例来引导学生对医学伦理的思考, 突出重点、难点。导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使我懂得要不断地、波浪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多的是给学生展示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 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导师应让青年教师明白, 授课开始要引人入胜, 授课中病例衔接要紧密, 吸引学生注意力, 启发学生想象力, 增强学生记忆力。

(2) 说课。采用2学时或单元说课形式, 从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设置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理念与思路进行说课。如乳腺癌2学时的说课, 导师用2种授课方法来说课, 让青年教师自由选择一种, 也可采用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种是传统教学法, 按教材顺序点拨精讲、强调重点, 结合多媒体与板书, 授课顺序为乳腺癌的多发年龄、病理类型、病因、临床分期、转移途径、护理评估、治疗原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病例综合分析。此教学方法条理清楚、循序渐进, 学生只要认真听讲、记笔记, 课后易复习, 深受大部分学生喜爱。另一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教师提供多个病例并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启发讲解,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并给出病例, 课后让学生完成作业。如第1个病例, 重点让学生了解多发年龄、病因、分期、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治疗原则;第2个病例, 重点让学生了解转移途径、护理评估、治疗原则;第3个病例, 重点让学生了解护理评估、治疗原则、病理类型、护理措施、健康指导。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病例分析,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授课中自然而然突出重、难点;学生上课时, 能积极思考, 做到理解后记忆, 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拓展知识面, 利于教师的认知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由于是跳跃式讲解, 需学生用课后时间把上课的思路理清后复习, 真正做到理解后记忆, 但有的学生怕麻烦, 不梳理, 复习时抓不住重点。青年教师不管采取哪种授课方法, 其目的是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 示教课。关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章节的教学,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入、教师示教、学生项目练习、学生综合演练、师生共同评价完成教学任务。如导师示教洗手、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区皮肤消毒、铺巾、手术护士与巡回护士工作的示教课。

设计导师示教课带教方案: (1) 授课学时:2学时共80分钟, 放映讲解手术室环境的录像和图片10分钟、示范洗手15分钟、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15分钟、病人手术区皮肤的消毒与铺巾10分钟、手术护士与巡回护士工作10分钟、讨论答疑10分钟、总结10分钟。 (2) 板书展示教学目标:学生要了解手术室环境;熟悉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病人手术区皮肤的消毒与铺巾;掌握手术护士、巡回护士工作职责和要求。 (3) 授课前:要求青年教师到临床手术室学习, 练习临床手术室护理操作。青年教师在观摩导师示教课前练习示教操作, 达到优秀标准。 (4) 授课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让青年教师在观摩导师示教课时扮演配角角色, 通过观摩让青年教师体会到导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 如知识的讲解、角色的转化、临床思维的渗透、课堂气氛、信息交流, 把全体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5) 授课后:青年教师要写出听课体会, 导师课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是否注意了护士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青年教师授课后也要做自我评价, 写出授课体会, 积累教学经验, 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调整教学方案。

3 互勉共进, 达到双赢

在带教活动中笔者感到:青年教师勇于探索和进取, 但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底气不足, 面对学生压力较大, 在导师的指导下, 工作能力显著提高。青年教师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评价, 遇事冲动, 眼高手低, 需要导师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工作作风以及奉献精神去影响、教育和感染他们, 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同时青年教师身上的朝气、热情, 感染了导师, 激起了导师的进取心。青年教师渴求知识、渴求教学艺术的精神, 使导师感到压力很大, 意识到自己各方面都需进一步提高, 必须与时俱进, 学习各种新知识与技能, 跟踪本学科前沿发展[2], 这样才能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成为真正的导师。导师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从中可学到新知识,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学理念, 积累新的经验[2], 使导师在教学科研能力、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促进和提高。

导师制工作是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手段, 不仅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 也提高了导师自身素质、教学科研能力。因此, 完善导师工作制度, 对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师徒共同发展中全面提升了学院的综合实力, 优化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有关领导要重视导师制工作, 导师也需要进行特殊培养和教育。建议成立导师工作小组, 定期学习、讨论交流;导师工作研讨会和青年教师交流会要经常化。该项工作持之以恒, 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摘要:探讨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青年教师希望在导师的帮助下快速成长, 同时导师本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终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护理教师,导师制

参考文献

[1]尤婷婷.地方性高校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36) :46~48.

导师工作总结 篇5

首先,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学生都有他擅长之处,在担任导师期间,我通过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思维能力方面进行了解,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拥有平衡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理想奋斗。

其次,坚持个性化,亲情化指导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指导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在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千篇一律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利用个性。让学生各有所长的发展,以迎合社会竞争的激烈。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进行指导,对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再次,坚持指导的时效性 大学是自由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寒窗苦读十几年,为了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进入大学,在进入大学后,他们会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懈怠,这要求我们导师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实时实地的给予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指导,让他们可以了解到,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经过点。让他们能够及早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快乐成长。

通过我的工作,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信自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当然,在我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认真的做好导师的服务、监督、管理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努力。篇二:导师工作总结 导师工作总结

袁野在老师的眼睛里,总是不那么闪亮。连他都觉得自己是暗淡的,学习上更是灰心。他也渴望学习好,老师喜欢,同学欢迎。对于这孩子,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改变他现有心理的自我定位,增强自信,从而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半学期过去了,许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了解他的内心

袁野的父亲跑车、母亲卖服装,能满足他的只是基本物质生活,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怀他们的内心世界,造成这些孩子对未来迷茫,没有生活的方向,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先从心理上关心他,主动和他聊天,关心他的生活,让他体会到老师的温暖。从靠近老师开始,逐渐地走进学习中。

二、课堂形式多样化

后进生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课经常溜号神游、搞小动作。为了让这些同学能够有所得、有事做。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很多形式的练习,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他没有时间在下面做多余的事情,从而延长了注意力的时间,提高学习成绩。以前上课都有几次被老师点好几次名,现在上课他无暇在下面玩了,能瞪起了眼睛,紧紧跟随着老师的步骤,能跟着学习了。

三、课堂上讲求短时高效

在课堂上,袁野理解问题往往很慢。不能理解老师所设计的活动的目的,也不知道老师当堂课的重点。这并不是说老师要放慢步子,相反,要节奏快些,给小组活动的时间长些,使袁野在同学的帮助下,能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我必有一个环节是小组长过关。各小组 长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就会知道哪些同学不会,小组长课上没有时间教,下课之后就要自己找时间教会。

袁野自尊心很强,课堂上很少看见他们举手发言的身影。于是在课堂中,我会有意的设计些简单的问题,如:简单概念、公式等等。特意让他来回答,如果回答对了,就给他们小组奖励,使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有几个好同学举手发言的状况。

五、用好课代表,发挥群众力量

每个班级的课代表都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比老师更能理解袁野的学习弱点。于是每天我都将过关任务交给课代表,让课代表用课余时间给袁野过筛子。我做的是抓住袁野的在校时间,尤其是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让他都有所收获。特殊教育案例

班级中问题学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特征和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激发潜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 袁野 男 14岁 主要表现为:

1、纪律方面: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 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自卑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外部环境的因素:面对学业的持续不良,家长在处理上显得不够冷静,指责训斥,靠权威压服。家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造成他不健康的心理。

3、心理因素:由于长时间没有家长的适时管理教育,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赏识教育策略。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此我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

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了自尊与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

2、创造契机,树立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他的闪光点,如语文成绩有进步,数学学习兴趣浓,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他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

3、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篇三: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根据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统一安排,我承担了201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4班36名学生的学业导师工作。在一年的导师工作实践中,逐渐地真正体会到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并从导师工作的实践中意识到要真正做好导师工作,履行好导师职责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过去了,现在将有关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大一”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通过面谈、电话等方式进行多次交与流沟通,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大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结束中学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很新鲜,有些同学甚至还没有从高考后的休息期转变过来,感觉上了大学管自己的人少了,很自由,但同时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安排大量课余时间。

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有求知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致使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定位。很多同学甚至还停留在,上了大学,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的状态。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与中学教师完全不同,大学讲授的课程门数较多;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也比较多;有些课程有作业,有些课程没有作业,平时又没有考试,学生们无法适应,不知道如何学习,等第一学期考试时,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4.对专业目标和专业知识感到非常茫然。由于进校后,这一年里学的主要是基础课,无法接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很茫然,非常想知道本专业的一些情况。

5.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所指导的这个班级,36名同学均为大庆学籍,而且入学成绩相对于其他班级也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学生的基础不同。

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对同学说过,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

1.要求同学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站在大学校园门口,同学们必须思考自己的学业。进入大学后,我们究竟应该干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是学习的天堂。人生也许很长,但只有大学这几年是可以让人充分、自由学习的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再也难找了。参加工作后,要么有心情没时间,要么有时间没心情。因此,决不可以为学的东西暂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而不去学习。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为此,我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上交学业规划。从学生上交的学业规划来看,有些同学给自己制定了每学年的计划,有些同学甚至制定了每天的学业计划,不管同学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最起码让同学们知道了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2.对学生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考研究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学好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在大三和大四,必须学好专业课程;同时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传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们对数学、英语、基础化学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现象,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们与高年级的同学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如何选报选修课程。将学院列出来可以选修的课程一一进行介绍,分析每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已经学习过的课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三、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一切都很陌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茫然。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首先和同学们说的是,我们之间既是师生更重要的是朋友的关系。同时,以我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生活经历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作为朋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爱护学生,全面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由于所知道班级同学都来自大庆,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但个别学生上了大学就觉得轻松了,拿着父母的钱,开始娱乐并陶醉于网络游戏,请同学吃饭,攀比穿用,每天想着吃喝玩乐,对学习一点儿也不上心。面对这些现象,我就和同学们讲,父母的钱是他们辛苦赚来的,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生活,人生要有追求,将来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上大学不是目的,这只是人生万里长征的起点,怎样掌握好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讲了这些之后,对一部分同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学生干部及学生辅导员沟通,随时掌握,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落后的学生,分析并找出落后原因,多鼓励。

五、分析专业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认识了解得还很少。针这种情况,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以便同学们有目标地学习每门课程。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哪些课程在考研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所学知所用,目的明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端正,学习才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

六、渐进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学习知识内容的领域广泛决定了大学学习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如何合理地计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将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一年级新生刚从高中艰苦的学习状态走出,又踏进了一个令人神往而又一无所知的新环境,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遵循渐进式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如在这一年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的指导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次,在简单地相互认识之后,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大学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共同探讨这些论题;第二次,向学生们讲解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并将之与高中的学习生活相区别;第三次,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学好经济学基础专业课和公共课,并陈述各自的利弊;第四次,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英语、计算机和数学的学习经验,并告诉他们这些科目的学习对于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五次,讲解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等。

高职高专导师制培养之刍议 篇6

高职高专导师组培养因材施教高端技能人才

一、高职导师制培养的重要意义

本科导师制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学术和科学研究上,培养的是科技领军的精英;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本着“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原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使前沿科技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的育人理念,大学的二课是学校一个重要的育人文化阵地,开展导师制培养等特色育人模式是高校育人的发展趋势,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老师的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且职称偏低和水平不一等,不能像本科那样采取“一带二”的模式,而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育时不我待,高职导师组培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培养不仅是必要,而且可行,它不但使我们转变了教育观念(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高职学生更适合岗位群工作之需和社会所求。

二、高职导师制培养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强化实际能力。为此,学院明确了办学育人宗旨: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办特色院校,出精品人才的原则。

新形势要求我们在育人理念和培养模式上与时俱进,导师组培养是我们实施“学科分层施教和专业分向育人”和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尝试的有效载体,体现在:(1)高职高专生源的新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实施“一刀切”的教育,应宜梁则梁,宜栋则栋;(2)社会岗位群对不同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3)完善培养目标(方案)的需要,让少数学生有理想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培养一线技能领域的“行家里手”;(4)培养方式上:理论实践并重,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并举。

三、导师组培养的育人理念

导师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挖掘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我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互动探讨为核心;导学与自学相结合重在“导”,理论与实践并重贵在“动”;“导学”是精髓,“点拨”是关键,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四、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职高专的导师制培养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能创造性借鉴本科院校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我们专业的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与尝试,并随着实践的深入日臻完善。

1.学院出台了导师组培养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做好了师生的组织动员。

2.建立了导师制领导小组、逐步完善了教育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务处对各专业的导师制培养活动进行听课检查和随访。每个学期各导师组要进行工作小结,内容为:工作态度、人格影响、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和导师效果等。考核分为:自评、学生测评和教务处评估三个环节。一个循环后学院将对各个专业的导师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出1~2个先进集体,5~6名模范导师并颁发奖金、证书,与评优树先挂钩。

3.导师的资格认定、导师组的配置和工作职责

由于高职高专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自身水平和师资结构的限制,加之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我院从实际出发实施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首先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国贸、会电、旅游和工商四个热门专业进行试点:①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可独立带1~2名学生,专业技术职务较薄弱教研室(专业)可以组成一个导师组,带5~6名学生;②导师组成员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具备“双师型”的身份,有较高的言传(知识)身教(技能)能力;③每个导师组聘请2名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培养任务,整个导师组分工协作,各显神通,共同完成培养任务。

导师的工作职责:①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②引导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1~2项高超的专业工作技能,指导培训其获得本专业的较高的国家技能等级证书;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爱学生;④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兴趣特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方向,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发展个人特长;⑤教育学生发奋读书,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⑥引導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生的选拔

三个环节的选拔:①志愿报名:大一第一学期在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学生自愿报名;②资格审查:参看学生的高考成绩,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思想表现及班主任推荐意见;③面试:导师组在第二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面试及对外语水平的测试。经过遴选,按学生的意愿分为专升本、就业意向两类,并分别就教学计划、培养规格、学习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要求,导师制的培养是我院因材施教,个性化特色育人的举措之一,目前为确保培养质量,只能面向10%的少数优秀学生。

5.培养目标(规格)及教学计划(以国贸导师组为例)

(1)培养目标。贯彻“知识够用、能力过硬、外语搭台、专业唱戏”的育人理念,培养外经外贸、合资独资企业的经贸高端技能人才。

理论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產生发展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及具体措施;熟悉当代国际经贸的发展现状;学习WTO的运行机制与规则。

操作目标:熟练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利信息的基本技巧。

外语目标:语言要求英语必须过四级,日语过二级;培养学生涉外业务、经贸、会电、旅游业务进行英语会话的能力,熟悉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培养学生模拟、套写各种应用性文体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导师制培养,使学生掌握以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既能从理论角度透视经济现象,提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独立完成整个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成为适合外贸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毕业后能立即承担国际贸易跟单员和业务员的工作。同时,又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知名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2)各导师组教学计划

第二、三和四学期统一辅导培养,第五至六学期进入分方向(专升本和就业方向)培养,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和时间安排大体分三大基本内容和四个基本阶段:

6.导师制培养的模式(环节)

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学用(练)结合,着眼“四个化”即与能力培养有关的知识拓展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化(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内容问题化、案例化(学以致用);教学过程讨论、互动化。参考环节:①布置任务,指导学法:可以合作或自学探究,下一次授课辅导时拿出自己的观点、完成的任务;②陈述观点,问题讨论:第一、二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导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③点评任务,点拨升华:实践课为授课、实训穿插,校内校外结合,即在校内实习实训,在校外顶班锻炼(在导师组外聘教师的指导下);④模拟操练,案例拓展: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模拟实际工作和岗位群的常规技能要求,进行知识拓展和技能训练,以检查导练效果;⑤小结作业。

7.调度及总结验证

导师组培养是对高职高专常规教学的一种很好补充,也是一种个性化育人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一边实施,一边调研总结,及时研究、调控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①领导小组不定时进行听课调研,每学期召开两次调度会;②各导师组每月进行一次教与学的情况讨论会,每学期上交一份导师制实施情况小结;③教务处和系每学期进行一次总结和评估。通过一个循环的探索与尝试,高职导师制培养在培养机制、教学计划、培养模式等方面得到了不断完善,为在全院各系部推广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五年来,经过不懈地探索与尝试,现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育人模式——高职导师组培养,理论上科学,实践上可行,特别是在目前高职生源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宜梁则梁,宜栋则栋,创造性践行了学院“以学生本,以就业为导向,让部分学生有理想工作岗位”的办学理念,也极大丰富了高职高专的培养方式和育人模式,该教学尝试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实验课题。

参考文献: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7

近几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我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明确要求教师以实际工作过程、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开发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实现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训的有机整合。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我系开展专业导师工作室的探索。

2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意义

2.1 工作室工作室的概念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2.2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工作室定位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它作为教学机构是完成课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学场所,承担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工作室是企业开设在校内的分支机构,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际项目任务,相当于企业或公司,学生实训具有顶岗实习的特点。因此工作室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单位,它比传统的教学拥有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通过工作室的教学,可以将各种课程联系起来,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3 工作室组建整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职业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和发展潜力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决定成立工作室。

我们把该中心投入商业运作,但不以赢利多少为惟一目的,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所获得才是我们的真正的追求。

我们的工作室承接多种校内外业务,这些都是真实的市场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同时,我们就很清楚作室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需要这个人具备哪一方面的技能,以此为基础工作室帮助我们在工作室运营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这方面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学生素质能力各项均达到工作室的要求标准。这个训练过程我们将在学生在校阶段就可以培训完成。

工作室的发展策略,一方面增强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为实现市场效益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市场行为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它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校的知名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我系有关学科的发展。

4 工作室建设申请规划

首先在申报工作室建设项目环节上,不仅需要考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或几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在开始进行工作室项目申报前,需要进行深度的企业调研,要分析工作室未来可能承担的的项目类型、实际项目完成的具体步骤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并且有必要请企业管理者、有关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召开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的工作室建设规划专项座谈会。通过以上过程,真正让工作室的规划符合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状况、工作环境。

5 组织架构

由于校园工作室属于知识比资本更重要的智力行业,它的建立和发展在师生的基础上也需要合理调动整个学院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各方面优势资源。

管理部———负责工作室内部管理,进度调配,工作室发展规划。(有社团学生会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经验的优先考虑)

技术部———负责具体的技术事务。

市场部———负责工作室的对外广告宣传,形象策划。提高工作室在社会的知名度。市场调查,分析研究。

信息部———负责与市场外围信息源联系,获取校园创意工作室所需的广告业务信息。并采取与其签订协议的方式组成较稳定的工作室资源。建立工作室网站为工作室的网上业务咨询服务、远程传播等建立基础。(在社团学生会有社联经验的优先考虑)

财务部———负责工作室的财政支出、收入业务,负责规划和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

人力资源部———负责完善校园创意广告工作室的人事制度。培训工作室内部人员。

6 管理构想

为了配合工作室的组建与市场运营,能够调动负责人的积极性,工作室实行导师全权负责制。

系部可定期召开例会,共同听取工作室负责人的意见,并共同做出相应决议,并由书面文件的形式交与部门执行。工作室必须严格执行。

工作室在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制订的各项管理制度。

工作室要积极完成系部下达的经济指标与管理指标,系部对其负责人进行考核,工作室负责人须向中心提交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报告。由中心做出业绩评定。

考虑到工作室前期试运营阶段中的困难,系部将在工作室运作初期阶段给与办公场所及基本的办公用品和电脑的设备支持。

惩罚制度的确定

遵循奖罚分明的原则,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管理。

(1)制定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制度

(2)制定针对学生的奖惩制度

7 专业导师工作室建设的意义和预期效果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融创新研究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培训场所,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进工作室、实施创新性能力培养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强化训练。使其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教师科研的平台、师资“双师素质”形成的捷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场所。

下面以微机组装与维护工作室为例说一下工作室的预期效果

微机组装与维护工作室建成后,能提供维修所需要的场所及工具,满足日常笔记本及电脑的维修需要,日后也可以扩展成为手机维护的场所,再者维修工作室也可以作为学生实践场所。

(1)对于教学带来的效益:建成的工作室可用于学生实践场所,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从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微机组装实训》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实践课程。在维修过程中的案例可以拍成视频素材,用于信息系《微机组装实训》的课程案例,极大丰富课程内容。

(2)在技术服务层面带来的效益:维修工作室主要提供计算机维修服务,日后还有望成为手机的维修场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对于学校及周边地区日后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服务是有偿的,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服务群众,为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3)同时,工作室的建成还可以用于对非本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培训学习或者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有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4)工作室建设和顺利发展,能够承接学校和社会各种开发项目,为系部增加创收作出有用的贡献。同时也激励各位学子更加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学与做的良性循环当中。

总之,专业导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它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潜能,提升了教师专业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必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解决了技术难题,选拔到合适的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程华伟.中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卷宗,2014(3).

[2]黄江鸣,等.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12.

[3]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9).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初探 篇8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国内导师制形式

导师制与学分制、班建制合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其由来已久,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美国哈佛大学也在1916年开始实行导师制,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大多是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在我国, 教育体系沿袭前苏联教学模式, 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了学分制、选课制, 在本专科生教育中采用导师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总体来说, 我国目前本科阶段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如按学习时段划分, 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如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 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如按培养对象划分, 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

由于导师制自身存在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推行导师制, 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造就专门的技能型人才, 具有长远的意义。从学校角度出发, 导师制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新的办学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 学生可以从导师身上学到知识及做人的道理, 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导师来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更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扩招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教育规模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张。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 也使高职院校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新问题。当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 招生规模扩大, 招生渠道增多, 降低了学生入学门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加大差距。

(2) 高职学生普遍基础差, 学习兴趣低, 学习能力不高, 造成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师生关系紧张, 甚至对立的局面。

(3) 扩招也造成了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 给毕业生巨大的就业压力, 所以学生入学后最关心的是所学专业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不是学好专业知识。对专业学习目标的缺失, 导致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差。

(4) 高职学制一般为3年, 学生在校时间短, 专业基础课多, 同时对各种实践性教学需求量大, 这样就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得一技之长难度比较大。

高职院校大多还是实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制, 这种制度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的生活的管理, 而且大多院校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多个班级, 将近200多名学生, 有些师生比例低的学校辅导员的工作量更大, 这就使辅导员不能很好对每位学生进行了解;另一个方面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都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 缺乏一定的学术造诣, 有些辅导员专业不对口, 对所带学生的专业不了解, 他们很难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等给予切实指导。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因此, 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可以向学生详细讲解本专业大概内容、未来就业方向, 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本专业岗位技能, 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向, 并具备本专业职业道德及实践创新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成功就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导师制教育的效果, 目前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了各种导师制度,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将辅导员和导师制相结合, 发挥二者优势。各系部以年级为单位, 为新生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 (每位辅导员管理学生在150~200为宜) , 主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专业导师 (每位导师以指导20名学生为宜) , 有些班级人数过多, 可以考虑增加导师人数。专业导师应由本专业任课老师兼任, 由于任课老师与学生交流更多, 比辅导员更熟悉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 所以, 导师工作内容主要针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未来就业指导等。同时, 专业导师要明确自身定位, 并且处理好与学生, 辅导员, 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利于导师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专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随着社会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并投放市场,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看到了这种变化,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 加大科研投入, 推动成果转化。导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 可以将一些简单并且有一定针对性的工作交给学生去完成,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本专业有更感性的认识, 甚至可以把科研过程当做本专业的实习, 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职业方向。

第二, 导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同时导师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导师的选择是一件严肃而复杂的工作。选聘导师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品、很高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能力。专业导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 最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讲师、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由于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 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无形的信服力, 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第三, 专业导师选聘也是导师制实行中一项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双向选择。首先, 各系部根据专业老师工作水平和工作经验, 选择出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 同时与教师沟通意见, 让教师选择自己有意向的班级。

其次, 由辅导员向学生介绍导师的个人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方向、职称、主要教授课程等内容,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导师情况, 并选择自己需要的导师。

再次, 学生填写导师申请表。如果导师选择和学生选择不太一致的话, 最好能平衡各方意见, 可以侧重教师意见, 并向学生解释这么安排的原因。

最后系部领导确定人选之后, 由主管学生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导师见面会。

第四, 各系部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导师工作准则, 通常以一个月为工作周期。在一个周期中导师将学生分组, 分别召开会议, 会议中最好能和每位同学进行谈话,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并把每次会议内容进行记录, 在每个月导师例行会议中讨论。在导师例会中, 导师们可以把自己先进的工作经验介绍给其他教师, 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在例会中讨论解决。

四、专业导师面临的问题

导师制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提高高校人才质量, 所以高职院校竞相效仿, 其中有些属于盲目跟风推行的这一制度,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事倍功半。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 高职院校也面临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一是师生比例过高, 师资不足, 教师水平不一。教育部规定, 高职高专师生比例为1:26左右, 但以目前实施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来看, 基本上一个导师要辅导五十人以上, 离教育部的规定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质量不高, 不能达到作为导师的要求, 对于这种学校, 可以聘请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 或者聘请校企合作的技术人员担任导师。

二是导师工作量增多。导师工作看似全面, 但实则重点不突出, 核心工作不明确, 很少有院校出台导师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对兼任导师的教师进行调查, 大多数教师表示担任导师工作曾大工作量, 对课堂教学造成很大影响, 这就需要学校统筹决策, 安排好教师的各项工作, 并且学校各部门也能积极配合导师工作。

三是导师工作权利的限定不明确。不管高校是使用辅导员制还是班主任制, 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进行运作, 但对于导师工作来说, 大多高校要求导师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协助评定学生奖学金或者毕业鉴定工作。导师工作权利限定于协助和反映问题, 没有确实的权利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导师工作开展会遇到阻碍, 也会影响导师工作积极性, 所以, 高校在推行导师制时, 赋予导师相应的参与学生管理的实际权利是很有必要的。

五、结 语

专业导师制体现了“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是国内高等教育急需发展的方向, 实行专业导师制需要全员动员,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目前, 专业导师制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逐步完善,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R].2013-02-22.

[2]黄阳全.关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78-80.

[3]张忠海.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10, (1) :64-66.

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篇9

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队伍是指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 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 面对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诉求, 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专业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较强, 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需要, 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师父”式教师队伍。

1 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队伍的含义

1.1 从教师整体的角度看, 导师型教师队伍是专兼职教师结构合理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指的是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 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工作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各占一定的比例。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教师既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校内专任教师, 也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学校正式聘任的, 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企业及社会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其中, 专业理论教学工作包括专业理论、校内实验与实训工作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 指导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则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应该保持合理的比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规定, 在A级人才培养水平的高职院校, 其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到20%。

1.2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 导师型教师具有独立承担某门或某几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能力

作为导师型教师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工作, 又能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 即又能胜任实践教学工作。也就是“双师”型教师。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意见》及《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精神, 到2016年广东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应达到80%。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的规定,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 同时又具备下列条例这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术培养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加) 2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从这里不难看出,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 “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持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类是仅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 但又实际具备胜任实践实训教学工作能力的“双师”素质型教师。然而, 在科技日新月益的现代社会里, 无论是仅持有“双证”而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还是曾经有过几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都是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现实的教学需要的。原因在于, 对于第一类教师而言, 由于其缺乏实际的企业一线岗位的工作经验, 因此其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至于第二类, 虽然有过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 但当今科技日新月益, 昨天抢手的技术, 今天就被淘汰了, 这也是常有的事。因此, 对于这一类教师, 一旦较长时间的离开企业一线工作岗位, 而不再深入企业考察学习, 也会因为其所掌握的技能、技巧的过时, 而无法真正胜任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看, 具备导师型能力, 对于更大多数教师而言, 更应该是只具有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工作的能力或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 即又能胜任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导师型教师队伍则是由这两类教师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按一定比例构成, 两类教师分工合作, 互相学习, 共同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

当然, 为了保证教师的导师型教师导的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需要, 不断学习, 如对于具有“双证”而不具备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理论型”教师, 应不断地与深入企业一线, 调查研究, 以便及时掌握企业的实际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保证自己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对于熟悉企业一线岗位技术的“实践型”教师而言, 在掌握企业现有技术及开发企业未来技术的同时, 还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 实际联系理论, 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技巧。

2 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专业机构统一规划, 培训培养全面系统且极具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主要由到高校继续深造、出国考察学习、深入企业调研、下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及不定期的参加一些培训培养等。但实践表明现有的对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不仅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更缺乏针对性, 有些甚至仅现于形式, 很难真正落实。如教师下到企业一线锻炼, 一方面, 企业不太愿意合作, 另一方面教师本人也常常是应付了事。对于企业而言, 不太愿意合作, 一是出于商业机密;二是由于教师下企业往往都是短期的, 因此不太好真正安排其工作。至于教师, 一是下到企业的教师大多都是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去的, 要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 自愿不太乐意;二是教师虽然下到企业去了, 可很多教师往往还要同时兼任校内的工作, 就算不兼任校内工作, 也往往因为自己不是企业的真正职工, 企业没办法从真正意义上管理自己, 而应付了事。

以帮助教师成长为崇旨, 成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由专人负责, 根据教师的具体实际, 为教师成长提供极具针对性的全面而系统的服务, 以切实帮助教师成长。对于导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 教师发展中心一方面通过不定期的各种讲座、研究会、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 为教师了解现状, 明确发展趋势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中心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服务, 如对于教学上遇到困惑的教师, 可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预约, 教师发展中心将根据其实际需要安排相关的专家为其解答。如是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技能技巧等问题, 教师发展中心则将为其联系相应的企业一线的工作能手或专家为其服务。总之,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 作为一个帮助教师成长的机构, 为教师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极其针对性培训培养是其根本职责所在。教师发展中心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企业一线现任专家、能手作为其专家, 平时这些专家在其企业工作岗位上工作, 有需要时, 教师发展中心再与其联系, 根据需要企业一线专家、能手可直接让有需要的教师到企业一线与专家、能手一道, 深入实际, 在真实的工作中把问题解决。

2.2 专兼并用, 讲求实效

这里所说的导师型教师不管是持有“双证”的导师型教师, 还是仅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 但又实际具备胜任实践实训教学工作能力的导师型素质型教师, 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 其数量都是极其有限的, 尤其是后者。有些院校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 从表面上看, “双师”型教师在数量上、比例上是上去了, 但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上, 其效果却不尽人意, 特别是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的现象非常常见。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于是鼓励教师去考取各类职业技术职称证书, 这部分教师, “双证”有了, 自然就是“双师”型教师了, 可实际上, 这部分教师并没有增加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 其指导实践教学的工作能力自然跟先前没多大变化。另外, 对于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而言, 通过培训等途径取得了高教系列的相应职称等证书, 于是也有了“双证”, 当然也是“双师”型教师了。然而,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 产业不断升级, 企业技术不断更新, 这部分教师由于长时间离开企业一线工作岗位, 对于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现有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也未必十分清楚, 其指导实践教学的工作能力自然要受影响。因此, 为了确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更多的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各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采用专兼职教师并用的原则, 确实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

对于专职教师应着重提高其理论教学工作的能力, 同时兼顾提高其实践教学的工作能力。至于兼职教师, 从其来源上看, 应是企业一线的在岗在位人员;从其职能上看, 一是承担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二是与从事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进行交流,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甚至是帮助指导等多种形式, 以方便专职教师及时了解企业专业技术的现实需要及其未来发展动向, 从而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一致, 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3 扩大来源渠道, 不拘一格纳人才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资源短缺问题, 正成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存在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在不少学校, 在招聘教师时, 非硕士、博士或是高级职称者不要, 于是, 甚至陷入了一方面是想招的人招不来, 另一方面在岗教师工作量超标的困境。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或者说避免进入这种困境, 高职院校在加强导师型队伍建设时, 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 在招聘新教师时能从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灵活处理。

如从学历标准上看, 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 如果缺的是理论课教师, 那在招聘时可以规定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但如果缺的是实验、实训教师, 学历上硬性规定则没多大必要了, 应主要从技术职称上做要求, 尤其是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专业, 如建筑、会计等。现实情况是, 具有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都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就拿会计专业来说, 现在不少具有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的人只有大专甚至是中专学历, 这部分人熟悉会计岗位的工作, 让这部分人直接承担或适当培训后再让其承担实验、实训教学工作, 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 只要具备实训教学的工作能力, 哪怕是只有中专学历也行。但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对于这一部分人, 在录用时可以规定必须具备中级或高级技术职称。总而言之,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加强高职院校导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应从源头着手,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广纳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 高职院校作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承担者, 是高职院校在新一轮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因此, 在经济转型、产业技术升级换代背景下, 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其教师队伍问题, 不仅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实现其办学目的的需要, 更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导师型,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人民出版社.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胡定军, 姬钟, 丁喆.创新培养机制和途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5) :46-50.

[4]叶华光.高职教育的特性分析与未来发展走向——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 (01) :42-46.

[5]袁年英, 董汝萍, 张浩, 傅旭.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培养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研究.2013, (03) :112-114.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思考 篇10

一、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含义

高职学生党员导师制是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 由学院党委从学院党建工作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相关制度规定, 安排校内具有较好的党建工作经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指导老师。学生党员导师不是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和替代, 其工作内容不仅是针对学生在入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 也是对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沟通和引导。学生党员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对有效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性教育与个性发展, 从而有助于不断强化学生的党员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也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采取学生党员导师制的必要性

目前, 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党建工作,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学生党员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党务工作的客观需要。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网络的普及, 多种价值观念对高职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高职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们在众多的观念中无所适从, 随波逐流,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在高职学生中也有了市场。而高职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追求新颖刺激。这使得高职院校的党务工作必须改变方式。

2. 高职学制较短。

高职学制为三年, 学生党员的发展必需在三年内完成, 学制的时间限制也迫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教学, 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也使得了高职学生党员发展中时间过短, 难以有效培养和考察学生, 继而产生重视党员发展的程序, 忽视党员发展的过程, 培养人和学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 相互不熟悉, 也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而党员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则会强化党员发展的过程教育和引导, 导师和培养对象间有着良性的沟通, 效果事半功倍。

3. 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不高。

从生源素质看,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 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加之社会生活中多元价值的影响, 使得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导、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所以, 高职院校有必要设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进一步丰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模式

1.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相关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保障。首先, 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制度, 要明确学生党员导师的条件、职责、要求, 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将导师的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科学量化, 使党员导师制有章可循。其次, 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生党员导师制工作小组, 统筹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政部等有关人员, 根据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的重点、难点问题, 开展研究, 攻坚克难, 不断提高导师工作的学术水平。

2. 不断丰富培养内容。

学生党员导师不全是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来自多个部门。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有必要拓展学生党员的培养内容, 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培养, 结合专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提高,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指导和引导内容。学生党员导师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作为切入点, 在帮助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党员意识, 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引导他们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导师还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 做到全面发展。

3. 创新培养方式。

为确保学生党员导师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 高职院校的导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 不断地利用新媒体等技术, 创新具体方法, 使学生党建工作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 导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主体, 要时刻关注学生党员思想动态, 要与学生勤沟通, 勤交流, 双方每周至少沟通3次, 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并排忧解难;其次,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共性和个性结合, 集中与分散结合。导师可以同时带多名学生, 适时通过团体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增进交流, 同时也可以针对个体进行单独辅导,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再次, 导师和学生都应广泛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途径开展交流, 及时掌握双方动态, 并相互引导, 实现共同进步。

摘要:党建导师制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培养和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学生党员导师制度, 丰富培养内容和创新培养方式开展工作, 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养, 从而改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健, 戴永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学生党员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 2014 (3) .

高职生就业指导导师制的构建 篇11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基本都是采取团体就业指导,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再就是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职业教育。这两种形式的指导无疑都是切合实际做法,本文试想在此基础上,探究和构建高职生就业指导导师制,对高职生实施个体就业指导,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老师、相关用人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努力促进高职生更好更快地就业。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导师制;构建

一、导师制的由来和含义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相传导师制是15世纪由创协“新学院”的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新学院是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的第一个学院。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所谓“就业指导导师制”,就是在传统的团体就业指导的同时,聘请教育、企业、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实施个体就业指导。

二、构建就业指导导师制的必要性

1就业市场对高职生影响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关系到千家万户”。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从2002年开始,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的47%;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611万,比上年增加了52万,其中,高职毕业生300万,占应届高校毕业生的49%,高职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而且,自去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在国内,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一些出口型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这就使得原本就很严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为应对这一严峻的就业市场,针对这一“多样化特征日趋明显、个性化需求逐渐提高”的高职生就业特殊群体,探究和构建高职生就业指导导师制,有效地实现团体就业指导与个体就业指导的结合,努力促进这一特殊群体充分就业,进一步推动高职生成功就业。发挥好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更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不是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工作场合是生产、服务和建设第一线,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致使高职生不仅面临着研究生、本科生的竞争压力,而且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与技校生、中专生的差异似乎也不是那么明显。高职院校如何在生源素质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如何解决学生的发展后劲、如何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使其在激烈就业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家长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要继续研究多年来摸索总结出的一些可资借鉴的高职办学经验与方法,努力应对挑战外,还应探索新的思路,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高职生的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导师的加盟其实是一种新的就业指导的有益探索,是高职实践者灵活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一种尝试。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巳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并且将此作为解决高职生就业的关键机制来建设。

这种开放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专题性指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诸如:学生认知意识淡薄,主动寻找就业单位紧迫感不够强烈,顶岗工作过程中缺乏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忽视顶岗实习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等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将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有必要推行就业指导导师制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就业指导导师制的实施,延伸教师教书育人的时空;通过开放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多种途径,促进“教”与“学”观念与模式的转变,及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实际技能,适应择业、就业、创业的需要;这种适时、有针对性、有意识培养高职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突出市场意识,对高职生未来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无疑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三、构建就业指导导师制的可行性

1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

由于高职院校高职称、“双师型”的教师在专业界和社会上的有一定的影响,在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行业都有成就,受到同行业的熟悉和尊重,社会接触面广,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开展的过程中,构建以高职称、“双师型”的教师为主体,其他讲师、辅导员工为辅的就业指导导师队伍,能够够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参与就业服务,及时向自己指导的学生提供相关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这样,既推动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又可以很大程度解决缺乏就业能力的同学就业问题;同时,利用就业导师作好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让他们尽快胜任工作,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影响,以确保“就业指导导师制”的连续性和长效机制的合理构建。

2合作企业的资深人士可以担任就业指导导师

2005年国务院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职院校都在大量寻求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很多好的企业有着紧密联系和合作,企业中的资深人士对学院有所了解,学院可积极吸收、聘请他们进入就业指导导师队伍,及时向学院和自己指导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需求信息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同时促成校企之间的更进一步的合作。

3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和手段可以满足沟通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教信息的开放,高职生又可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与导师进行沟通。“就业指导导师制”采取的是“结对子”等方式,导师可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辅导,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

四、高职生就业指导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1就业指导导师队伍的建设

(1)就业指导导师应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2)建立严格的就业指导导师选聘制。(3)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导师考核评价标准。

2就业指导导师的工作职责及具体工作内容

通过就业指导导师制的构建,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因此,就业指导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1)关心被指导的学生思想进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2)引导被指导的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成才目标;(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4)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努力为被指导的毕业生提供或推荐理想的就业机会;(5)主动与院系就业部门密切配合,作好与被指导的学生及时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3高职院校应在政策上支持就业指导导师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应对就业指导导师制的构建有所倾斜。学院可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形成相应就业指导导师激励机制,切实做到导师制与人事分配制度密切挂钩。导师所担任的这一就业指导工作,是完成教学工作量之外的一项兼职工作,按照“责、权、利”相平衡的原则,导师履行了职责,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一要与教师业绩挂钩,对于成绩优异的导师进行奖励与表彰,对导师给予指导津贴,评选“优秀导师”等;二要与教师工作量挂钩,根据导师承担的工作职责内容,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学期给予导师一定工作量的劳动报酬,使导师的劳动得以承认。

五、结束语

高职导师工作论文 篇12

导师制是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大学所创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几百年来,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备受推崇, 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育人模式的样板。导师制是针对大学本科的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 是其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本质。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是:大学在培养本科生时, 导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培养制度。

在导师制下, 师生关系不是师道尊严, 而是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 学生和导师在一起, 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这是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前提, 导师与学生有要好的私交, 导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要相互了解, 这样效果就会很好。所以, 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

关于导师制, 林语堂先生也如此说道:“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 得益于导师制度”。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导师的指引和扶持下, 从而避免了不顾学生学业及个性差异的“大班授课”的弊端。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取得一定的成效

1、加快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速度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 任何事情均由班主任及家长全面负责;进入大学阶段, 在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 好像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针对现在的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阶段, 自理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显得尤为重要。

2、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辅导员的压力

学生工作事情繁杂, 涉及行政、党建、团委、教学等多方位的内容, 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的思想、行为更为复杂, 仅靠有限的辅导员终日只能被动的处理一些小事, 而较少主动的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案, 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另一方面, 一些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经验, 在知识和年龄上缺少优势, 从而在学生面前威信不够。有些辅导员对自己所带班级的专业知识不熟悉, 没有高超的专业知识, 对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就业与考研的指导方面等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样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使学生不能对他们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导师制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 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需要”, 符合“以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指导,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教学相长, 更好地实施了因材施教,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科生导师的责任是塑造一个人, 特别是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 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 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相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 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另一方面, 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 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往往导师工作安排下去, 以后的事也就“无人问津”, 导师制基本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状态, 更谈不上考核与评价工作。久而久之, 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 导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本科生导师的考核制度与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 本科生导师制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

2、部分导师缺乏积极性

导师们虽然对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认同, 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再承担导师工作, 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 却难免力不从心。

另外, 有极少数的导师对导师功能工作性质和目标仍没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对学分制中各门课程, 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了解有限, 这些都导致了其工作状态不尽如人意。

四、高职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可行性

考虑到本科院校导师制的优势和不足, 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高职院校引入导师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选择适合高职高专特色的类型

根据对全国范围内实施导师制的一些院校的数据整理和分析, 目前高等院校中实行导师制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学术型导师制。这种导师制类似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但是由于中国国内大学院校师资水平和师生比例等问题, 国内的学术型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有较大的差距。在国内高校中以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导师制为代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确定导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并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另一种是在国内高校中最普遍的辅助型导师制。国内高校现在所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类型的特点。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如帮助学生选课,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具体解答学生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就业等。辅助型导师制以清华大学为代表, 清华大学热能系给导师规定的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实习和论文训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也规定本科生导师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学习。

这两种类型各有优劣, 但由于高职高专的师资和生源等与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异, 两种类型并不能完全适用高职高专教学, 因此确定一种适合高职高专的导师制类型就尤为重要。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院校的经验分析,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现实情况, 我们认为, 在高职高专实施职业型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比较符合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职业导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从学习到生活, 从情感到职业规划, 紧紧围绕职业目标进行, 可有效帮助其就业。

2、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导师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都比较高。国内本科院校普遍从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术造诣、工作热情度、任职资格、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虑, 并且一些高校还采用“导师组”形式进行高、中搭配以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之处就在于它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 就是真正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很缺乏, 相当多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往往是考个职业资格证书, 从未进入企业工作过的情况。因此, 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首先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根本问题, 进而才能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

导师制在国内高校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 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在提升学生的素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积极研究和探索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只有积极面对, 才有可能取得改革的胜利, 相信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必将有效推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果。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概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对高职院校施行导师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以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职生导师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郑礼平:“解读我国高校导师制”, 《教书育人》, 2005年第9期。

[2]周保垒、孙坤权:“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上一篇:经济潜力下一篇:中国文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