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2024-06-29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共6篇)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篇1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业导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根据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统一安排,我承担了2011级化学工程与工艺4班36名学生的学业导师工作。在一年的导师工作实践中,逐渐地真正体会到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了感情,并从导师工作的实践中意识到要真正做好导师工作,履行好导师职责并非是一件易事。一年过去了,现在将有关工作内容汇报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针对“大一”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通过面谈、电话等方式进行多次交与流沟通,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大学生活没有完全适应。结束中学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一切都很新鲜,有些同学甚至还没有从高考后的休息期转变过来,感觉上了大学管自己的人少了,很自由,但同时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安排大量课余时间。

2、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有求知欲望,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致使学习目标无法明确定位。很多同学甚至还停留在,上了大学,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的状态。

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与中学教师完全不同,大学讲授的课程门数较多;每堂课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也比较多;有些课程有作业,有些课程没有作业,平时又没有考试,学生们无法适应,不知道如何学习,等第一学期考试时,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4.对专业目标和专业知识感到非常茫然。由于进校后,这一年里学的主要是基础课,无法接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很茫然,非常想知道本专业的一些情况。

5.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所指导的这个班级,36名同学均为大庆学籍,而且入学成绩相对于其他班级也是存在差距的。所以,学生的基础不同。

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就对同学说过,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

1.要求同学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总体规划。站在大学校园门口,同学们必须思考自己的学业。进入大学后,我们究竟应该干什么?还是那句老话: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大学是学习的天堂。人生也许很长,但只有大学这几年是可以让人充分、自由学习的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就再也难找了。参加工作后,要么有心情没时间,要么有时间没心情。因此,决不可以为学的东西暂时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而不去学习。同学们要根据社会需要、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的兴趣、特长及所学专业等确立自己大学期间努力的目标。并根据确立的目标,做好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早准备,付诸行动。为此,我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要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上交学业规划。从学生上交的学业规划来看,有些同学给自己制定了每学年的计划,有些同学甚至制定了每天的学业计划,不管同学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最起码让同学们知道了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目的是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提高素质优势,才有可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机会,获得成功。

2.对学生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考研究生,一类是准备毕业后马上找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考研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大一和大二必须学好基础课程,例如数学、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在大三和大四,必须学好专业课程;同时在大学期间必须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准备找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至少考到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传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们对数学、英语、基础化学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现象,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同时鼓励他们与高年级的同学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学习方法。

4、指导学生如何选报选修课程。将学院列出来可以选修的课程一一进行介绍,分析每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和特点,结合已经学习过的课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

三、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刚步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学校园的一切都很陌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茫然。在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首先和同学们说的是,我们之间既是师生更重要的是朋友的关系。同时,以我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生活经历去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作为朋友,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关心爱护学生,全面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由于所知道班级同学都来自大庆,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但个别学生上了大学就觉得轻松了,拿着父母的钱,开始娱乐并陶醉于网络游戏,请同学吃饭,攀比穿用,每天想着吃喝玩乐,对学习一点儿也不上心。面对这些现象,我就和同学们讲,父母的钱是他们辛苦赚来的,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生活,人生要有追求,将来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上大学不是目的,这只是人生万里长征的起点,怎样掌握好专业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讲了这些之后,对一部分同学还是很有用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学生干部及学生辅导员沟通,随时掌握,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落后的学生,分析并找出落后原因,多鼓励。

五、分析专业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认识了解得还很少。针这种情况,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以便同学们有目标地学习每门课程。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哪些课程在考研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让学生所学知所用,目的明确。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端正,学习才有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

六、渐进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学习知识内容的领域广泛决定了大学学习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如何合理地计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对于将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一年级新生刚从高中艰苦的学习状态走出,又踏进了一个令人神往而又一无所知的新环境,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遵循渐进式的指导原则,引导学生们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如在这一年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的指导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次,3 在简单地相互认识之后,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大学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共同探讨这些论题;第二次,向学生们讲解丰富多采的大学生活,并将之与高中的学习生活相区别;第三次,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如何学好经济学基础专业课和公共课,并陈述各自的利弊;第四次,向学生们简单介绍英语、计算机和数学的学习经验,并告诉他们这些科目的学习对于将来的继续深造和就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五次,讲解如何进行期末考试复习等。

总之,在一年多的学业导师工作中,自己学到了许多的新东西,也深感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认真履行职责的必要性。在本学年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开展了一些活动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指导,但由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我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班级的同学,有19人次《大学外语》不及格,16人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及格,有22人次《有机化学》不及格;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课效果差;上自习期间,学习效果差等。这些问题我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中将逐渐改进和完善。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篇2

从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以来,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在实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即是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缺少着力点, 往往导致教师泛泛的指导, 学生泛泛的听, 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难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实质性的指导。基于此, 提出科技竞赛牵引下的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竞赛的过程中, 全面带动学业导师工作的开展。

一、本科学业导师实施现状

1. 学业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 学业导师主要由本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组成, 由于师资力量有限, 大部分学业导师指导一个班以上的学生, 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 学业导师在一学期内指导学生次数有限, 甚至出现一学期才能指导一次的情况。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 致使学业导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而指导次数偏少则难以保证指导效果。所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学业导师还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2. 学业导师指导工作缺乏着力点, 难以深入

学业导师在进行学业指导过程中, 往往采用集中开班会、讲座、讨论会、个别面谈、电话交流、网上交流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 但交流内容往往集中于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业规划等宏观层面, 在具体的专业学习及其科研实践方面力度不够, 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和学业中的关键性问题, 教师也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特点及其潜力。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缺乏着力点, 没有针对某一具体专业问题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3. 学业导师指导效果不尽理想, 难以评定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还处于初步阶段, 虽然得到了各方面人员的重视, 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还不够理想。这也许多学业导师对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指导内容的不了解, 与学生沟通时间少、深度不够等有直接关系。同时, 对学业导师的指导效果也难以评价, 还未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限制了本科学业导师制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二、科技竞赛牵引下的导师指导模式

基于目前学业导师制实行过程中, 导师指导工作缺乏着力点、难以深入的问题, 提出了科技竞赛牵引下的本科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竞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实践的能力。

我国大学生的科技竞赛项目可分为指导性命题和非指导性命题两大类。指导性命题类的科技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周培源力学大赛等。非指导性命题方式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无论哪种命题方式, 它们都强调创新在竞赛中的运用, 强调学生在作品中采用的新方法、新思路或者新技术[3]。结合科技竞赛的特点,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参赛。

1. 积极组织, 合理规划, 夯实基础理论

学业导师在开展专业介绍时即给学生重点介绍涉及到本专业的科技竞赛, 详细讲解相关科技竞赛的目的、内容、特点和近年来比赛概况, 吸收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科技竞赛小组。针对每个科技竞赛小组的特点, 制定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内容, 积累专业理论知识。例如, 每两年一届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涉及电路原理、c语言、单片机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课程, 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 制定学习方案, 对已学习的课程进行巩固, 对正在学习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对未学习的课程进行预先规划, 达到在进行科技竞赛前, 夯实对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适时培训, 制定目标, 掌握核心技能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 针对具体的竞赛项目, 进行有步骤、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在培训时, 除了学业导师亲自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外, 还可邀请获得过科技竞赛奖励的同学与学生进行交流, 从参赛者的角度来增加学生对科技竞赛的认识。在具体训练过程中, 对科技竞赛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考核式检查, 对近年来比赛题目的共性、关键性问题作出总结和提炼, 确保学生在参赛前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找准核心, 突破关键, 圆满完成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 根据竞赛项目内容, 指导学生找准核心问题, 突破关键技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论文撰写能力, 圆满完成比赛。

三、结语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大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改进, 从大多数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 取得了一定效果, 而限制学业导师指导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缺少指导工作的着力点。针对该问题, 提出科技竞赛牵引下的本科学业导师指导模式, 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科技竞赛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实践动手和科技文献写作等能力, 进而全面带动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 最终提高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摘要:本科学业导师制是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一种创新, 对大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取得了一定效果。而在学业导师制具体实行过程中, 出现了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着力点、指导效果不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 提出了科技竞赛牵引下的本科学业导师指导模式。该模式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科技竞赛, 促使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进行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实践动手和科技文献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进而全面带动学业导师工作的开展, 最终提高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学业导师,科技竞赛

参考文献

[1]张兆印.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J].黑龙江教育, 2006 (5) :23:24.

[2]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3, 2 (260) :72-73.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篇3

【摘要】目前,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较为盛行。然而,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辅导功能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有机结合、育人作用无法充分发挥,这一问题在部分高校久未根治。考虑到江苏大学近几年才引入这一模式,该问题表露得更为具体。本文特以其为例对该校师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和职能区别,发现两者职能存在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避免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两者都管”或“两不管”的现象,逐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 学业导师 辅导员 职能区别

在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下,部分高校采取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并行的管理模式。二者本该是相辅相成、协同助力学生发展,却因彼此职能不清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学业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施情况如何?两者的职能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协调两者的工作职能?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为此,笔者以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为主要调查内容,结合培养高水平本科生的目标,在江苏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望通过调察研究与分析思考,探索出解决大学生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职能不协调、不明确问题的出路。

一、研究目的及调查的开展情况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两者工作的意见,以增进双方相互认同感、优化细化学生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与服务。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江苏大学各专业的老师和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并分两次发放了教师版与学生版的调查问卷。第一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第二次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对两者职能区别的看法等。两次调查问卷分别发放150份学生版和50份教師版,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学生版300份,教师版100份,有效问卷达94%。

二、调查分析及总结

1.教师版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大学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班级建设等;对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规定的主要有:培养学生专业思想、辅导学生专业学习、督促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等。由此可见虽然对于学业导师的规定似乎侧重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方面,但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和辅导员职能重合的,比如辅导员也要求关心学生学业方面的事务,也有学业导师表示除了学校规定的工作内容外,自己也会额外注重学生的就业咨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就导致在生活和学习方面两者无法明确区分职能,出现“同时管”或“都不管”现象。调查中,笔者了解到:40%的老师不论是作为辅导员还是学业导师对学生最关注的是学术问题及学术情况,而这也是学生向老师咨询的最主要问题,64%的老师反应学生向其咨询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然而,当被问到“您认为辅导员/学业导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50%的教师认为辅导员最应该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高达96%的教师认为学业导师最应该向学生提供的帮助是专业课程指导方面。可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在观念中的职能侧重点是有明显区分的,辅导员偏重生活指导,学业导师偏重学习指导。在被问到“您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在于?”,同样有68%的教师选择“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与上题的结果一致。可在实际工作中,当被问到“您在承担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时,工作上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56%的教师认为最大的阻碍恰恰是“权责不明,导致事务繁忙,成了几乎事事要关心的‘保姆”。由此,当问到“您是如何看待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的?”时,有56%的教师认为“两者职能应明确区分,这样才能协同合作提高效率”也是不出所料。

2.学生版调查总结

“你与学业导师的沟通内容”一题中,39.74%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25.6%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占47.44%,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仅占10.26%。而被问到“你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时,12.8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方面”,11.54%的学生选择了“生活方面”,选择“两者兼有”的学生高达65.38%,选择“两者都没有”的学生同样占10.26%。从两组数据中选择“两者兼有”的比例来看,学生并未明确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其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作用,两者在职能上区分不清。在回答“遇到问题,你觉得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谁更能帮助你”时,认为辅导员在生活方面、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更能帮助自己的学生高达71.8%。在回答“你觉得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区别是什么”时,55.13%的学生认为学业导师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辅导员更应关注学生生活。在回答“你觉得学校目前的辅导员制和学业导师制实施效果如何”时,56.41%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29.2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学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或没有差不多”,10.26%的学生选择了“不好,两者不能发挥相应的功能”,3.85%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不需要分太清楚”。此外,还有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指导更具个别性,而辅导员集中于整个班级,不具有针对性。数据说明,目前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能划分不清,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两者合力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业导师制定工作计划、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做得很好,而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较高,能够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尤其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72%的大学生最需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为自己提供的帮助都是“专业课程辅导”。由此可见,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需求度都较高,这也表明两者在学习方面出现了职能重合。

三、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制的完善建议

1.找准角色定位,明晰双方职责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重心,不能偏离。然而,学生版调查数据显示:65.38%的学生平时与辅导员的沟通内容中学习和生活方面均有涉及。反观教师版,不少辅导员认为同时顾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任务繁重,这就显示了辅导员工作的庞杂性,难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重心。学业导师制主要是专业教师协同辅导员的管理,对部分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学习、科研实践和职业规划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在实际调查中,53.77%的学生指出学业导师的学习指导效果不佳,学业导师应有的学习指导这一主要功能无法充分发挥。这是因为辅导员职能中同样包括学习指导,使这一功能部分从学业导师身上转移到了辅导员那里。如果不明确两者的定位、工作职能和范围,很多老师就可能陷入只教书不管其他或者想管怕越权或者以为不是自己管而不管等种种尴尬的境地。因此,高校需制定明确的工作条例,让双方找准定位、明晰职责,使其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工作义务,从而发挥合力、优化管理。

2.加强彼此沟通,协调两者关系

要想发挥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合力,就必须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首先,学校应创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沟通平台。学校可以硬性规定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定期交流、经常性召开联席会议、布置相应工作等。其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也应努力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共识,主动增进交流。如辅导员向学业导师介绍班级情况,一些班级活动可邀请学业导师参与进来,增进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三者间的有机互动。同时,学业导师应配合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主动与本班学生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科研活动和创新训练工作予以格外重视。对于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重合部分,二者应积极沟通、协商解决,充分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

3.健全奖惩机制,优化评教制度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指导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因此,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制度还需不断完善。现有的考评制度仅有学生测评这一版块,形式单一且效果一般。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测评外,还应包括学校对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考核以及两者互评这两部分的具体考核。在学校测评方面,学校管理层可依据本校工作条例分别对学业导师和辅導员的工作进行测评,评优惩劣。在学业导师和辅导员互评方面,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对双方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双方的交流。良好的评教机制能更好地激发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使两者及时了解到自身工作的不足,有利于两者协调彼此工作。

参考文献:

[1]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

[2]陈赟,徐虎雄,黄芳,张荣君,周嘉,周立志.“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

[3]颜洪平.论高校辅导员模式下学业导师制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24).

[4]姜宇,刘群东.浅谈本科生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有效协作机制的建立[J].学术探讨,2011,(11).

[5]李战军,诸澜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12).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篇4

为进一步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加强课内与课外、书院与院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全校实行了全员学业导师制,效果显著。

——重视学业导师组织建设,助力学业导师队伍健康发展。一是学校成立了以任芳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业导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新成立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学业导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二是成立各书院学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各书院院长、书院对应院系的院长(主任)担任,主要负责各书院导师的选聘,并实施具体管理和考核;三是规定了符合学业导师任职资格的全校专职教师、校级领导和各行政部门的科级(含)以上干部按照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专职教师及科级干部每人分别指导学生6-8名、10-12名和一个建制整班,有效地保障了全员学业导师制工作落到了实处。

——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学业导师育人途径。一是沟通融合。学院积极倡导学业导师把课堂教学与主题教育(专业方向教育、文明规范教育、考研辅导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等)等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重视学生的专业方向、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的培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对话。二是综合能力。学业导师把准“学生培养导师制”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如,积极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学术竞赛、企业的实习实践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开拓阵地。阵地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实行全员学业导师制,充分挖掘了教师现有的阵地优势,同时,给学业导师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平台。

——建立各种保障机制,激活学业导师内驱力。学校通过构建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体制和管理规范,切实保障学业导师工作为达成既定目标协调、高效运行。

一是组织保障。由各书院牵头、各院系通力配合和协作,为全校500多个班级的学生选聘了600多名学业导师。二是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西京学院学业导师工作条例》、《西京学院大学生学业导师工作实施方案》和《西京学院书院与院(系)工作联席会议条例》等文件制度,印制下发了《学业导师指导活动记录本》、《书院(院系)联席会议记录本》;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学院设立优秀学业导师称号,对工作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学业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学院还设置“优秀学业导师奖”,每学年开展一次评选,被评为优秀学业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以及评优评先时,优先予以考虑,同时,将学业导师工作经历作为教师技术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为了全面促进优良学风形成,激励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所指导班级学生当学年成绩及表现达到学院规定的8条标准中的任意四条,额外奖励1000元/项。四是经费保障。学校在保证各书院聘请的学业导师工作日常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全校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和奖励。

——深化三项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一是深化学业提升服务。学业导师通过对学生学业规划、学法指导、专业学习、学习态度引导、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早日成人成才。二是深化就业指导服务。学业导师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就高率。学业导师要通过电话、邮件、短信、聊天工具等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指导。三是深化困难学生资助服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指示精神,确保全校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不因学习困难而自卑,推进我校和谐校园建设,学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为重点帮扶对象,以学业导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为主要形式,利用面对面或微信、QQ、电子邮箱、互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帮扶,以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及经济上资助,实现了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精确帮扶,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健康发展。目前全校900多名建档立卡学生均与学业导师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篇5

1. 思想认识不够统一, 机构职责不太清晰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很多高校的现实选择, 但也有不少高校对其必要性的认知存在异议并没有推行该制度。目前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高校大多形式重于实质, 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表现在组织者或管理者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认识既不到位, 也不统一。很多观点认为, 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授课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等职能交叉, 与教师的概念内涵相近、工作职责相似, 没有必要加以严格区别。班主任 (辅导员) 、授课教师可以同时承担学业导师的工作任务, 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不太清晰。有不少高校虽然意识到给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的重要意义, 但究竟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 还是由学院或系来具体落实, 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管理机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职责模糊、不清晰。

2. 导师资格缺乏标准, 选聘方式有待商榷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 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 必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以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规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的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 不少高校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在导师的选聘方式上, 不同的高校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是由学校遴选或指定, 有的是由学院或教学系酌情确定, 也有的是由本人申请组织部门审核后确定, 等等。在学业导师的选聘方式上, 几乎没有学校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

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关于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 但是总体上看都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管理制度只对一般的管理内容进行简单的规定, 有的只原则性规定了工作组织程序, 制度本身既不系统, 也不完善, 在实践运行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如何选拔导师, 导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业, 指导的过程如何保障和监控, 指导的幅度和层次如何确定, 学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考评, 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如何兑现激励等内容都需要在制度中加以明确。

4. 考核评价不尽合理, 激励保障不能到位

目前, 实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高校, 对于该项工作的考核手段和措施大都不尽合理和科学。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是走过场, 有的只有他评, 没有自评;有的只有自评, 没有他评;有的虽然包含自评和他评等内容, 但评价的过程组织并不科学严谨, 评价的指标和项目也比较粗糙、简单。还有的高校虽然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 但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 至于是否去做, 做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样, 并没有认真考评甚至没有考评。有的高校虽然考核评价工作做得相对细致深入, 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奖惩配套措施, 或者虽有奖惩, 但是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 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做与不做一个样, 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评价, 难以兑现奖惩, 没有考核, 难以兑现激励。激励保障、奖惩措施不能及时到位, 反过来又会阻碍考核评价工作的深入持久。

二、加强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及其路径选择

1. 加强领导, 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组织领导工作是该工程的基本保证和保障, 也是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行, 需要在学校层面成立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委员会, 作为统筹部署学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委员会的成员构成, 既要包含学校相关领导, 也要包含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 还要吸纳学院或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 校内各方齐抓共管。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作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负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日常管理。

2. 细化标准, 推行合理的选聘方式和流程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学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和选聘方式是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学校, 实际校情不同, 学业导师的确定可以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建议对学业导师设置AB角, A角由资深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 B角由相对年轻的教师或学业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担任。这样的导师配置, 既保证了学业指导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 也能体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活泼性、灵活性。学业导师的选聘不能简单由组织机构指定配置, 应当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防止该项工作走入极端或误区, 双向选择的过程既要体现民主, 也要保证集中。

3. 健全制度, 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平台

完善的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制度不仅包含具体规范的条款式规定, 还要包括一些必要的将来形成档案的重要资料, 如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工作记录本、考核评价表、导师申请表、具体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管理系统中构建双向选择模块, 确定指导层次和幅度, 明确沟通渠道和频率。以“学业导师+学生”为核心, 架构授课老师、班主任 (辅导员) 、家长、社会力量“四位一体”的学业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导师+学生+班主任 (辅导员) ”为中心, 架构学校 (院系) 、班级 (年级) 、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业外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 (如图所示) 。

本科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学业导师、授课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学生家长共同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每个角色的职责不是孤立的, 而是交叉联系的。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要坚持“三全育人”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的工作方针, 采取家校联动、多方协同的方式, 利用两个导向监管平台, 以学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辐射和带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旨在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4. 科学考评, 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和机制

学业导师的工作总结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导师制

一、导师制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各类教育中的运用

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导师制为许多教育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推崇, 将近60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该制度的魅力与活力。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9名英国首相出自牛津大学, 为英国以及国际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牛津教学核心价值观的导师制, 被牛津人非常自豪地认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牛津导师制是一种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中,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目的的教学方式[1]。

1910年北京大学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 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 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2]。新中国成立之后, 大学生学年制取代了学分制和导师制, 而导师制只运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最近几年导师制在高校本科生教育中成为亮点, 2002年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 同年浙江大学对本科生全面实施导师制, 许多高校也已陆续试行导师制, 并取得一些认知与经验。

在借鉴大学本科导师制的基础上, 教育部在中学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5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 (市、区) 教育局印发《在全省中小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并要求结合各地、各校实际, 认真组织实施;2006年1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导师制的启动仪式, 在全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2006年4月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员育人导师制管理实验研究”在山东日照实验高级中学开题[3]。基础教育也已经意识到导师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成长教育中积极引入导师制。

通过各地各校导师制实践分析, 不难发现导师制并不是博、硕研究生教育的专利, 大学本科生甚至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学生的教育都完全可以实施导师制。

二、中职国贸专业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

在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之前, 传统的学徒制是我国以及国外的一种主要职业培训形式。这种技能传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能工巧匠, 使得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工艺得以口耳相传并发扬光大, 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同样中世纪西欧经济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学徒制, 在行业的监督和领导下, 学徒制度逐渐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4]。中外学徒制教育实质上开创了教育史上职业教育的先河。纵观中外学徒制, 都以“师傅—徒弟”一对一的教育培训形式促进与帮助学习者德、才、艺的进步, 同时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放眼世界,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 都较好地继承了传统学徒制的精髓, 并完美地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中, 在职校生学习掌握职业核心技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也是上述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较多成果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从概念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职业教育包含教育与职业这两个元素, 应该明白在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与职业规律, 没有行业和企业参与的教育显然就不能成为职业教育。

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 职业教育依然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就业难”这三大问题,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以及系统的, 既有国家宏观管理、政策不到位以及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深入、理论贫乏等方面原因, 又有学校专业定位模糊, 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乏、校企合作层次较低等原因, 同时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实训项目开拓方面缺乏创新, 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不到位, 学生没有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或掌握得不够扎实。同时在“学而优择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 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与歧视。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动力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样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 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的学业导师制, 是中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方向。在实施中职学业导师制时, 为了取得预期效果, 应该考虑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即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严格教育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同时学业导师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树立全面德育育人观。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导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公德、私德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2]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导师结合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 向学生做好专业介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 制定学习计划, 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 导师是学习的启发者、激励者, 学生则是学习的实施者、建构者, 形成导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好互动局面。[3]帮助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学业导师制, 导师可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挖掘学生潜能,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激发并培养学生兴趣, 在无意与有意中塑造学生。在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 个性与特色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学业导师制在教学中的初步实践与感受

笔者在2003—2005年期间, 担任学校02英[3]班 (国贸方向) 班主任工作与报关报检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其间经常找同学聊天, 仔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家庭背景, 解答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与专业困惑, 通过实践发现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建构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学生在课堂无法掌握专业隐性知识技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全班学生参观海关与报关行, 访问外贸出口企业, 邀请外贸企业业务人员入校开设专业讲座, 安排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暑期进入外贸企业一线实践, 要求企业资深经理或业务员带教, 通过“做”来“学”, 解决从书本与课堂中无法学到的行业隐性知识与技能。据不完全统计, 全班14名同学进入外贸行业相关企业, 约占班级总人数的30%, 其中有3名学生已经自办公司, 创业成功, 取得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 约占全班学生的7%。回顾学生的成长轨迹, 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业进步归因于众多因素, 在该班级的教学教育中无意识地实施了学业导师制, 感受较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不仅做好课堂45分钟的教学, 而且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延伸到45分钟之外, 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每一天。[2]较好地解决了隐性知识技能的传授。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难以形式化的、难以交流和共享的, 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和实用性等特征。[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特长, 量体裁衣具体指导学生就业, 激励学生树立献身外贸事业的远大理想。

四、中职国贸学业导师制推行存在的瓶颈和对策

1.导师人数的缺乏。国贸专业学业导师既能够从事企业一线进出口业务, 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又具备教师资格,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学知识。但是目前中职国贸教师部分属于“校门”到“校门”, 并且本科学习课程大多是理论知识, 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同样缺乏相关外贸实践, 对国际贸易缺少应有的认识;部分教师属于校内转岗, 由其他专业转为国贸专业教师, 熟悉教育, 了解学生, 但是对专业和业务缺乏认知。导师制呼唤“双师型”教师。针对学校导师缺乏的具体问题, 我们应该将眼光关注到外向型企业, 在外贸出口企业中有大量具有实战经验的经理与资深业务员, 通过简单培训完全可以胜任中职国贸学业导师, 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

2.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以项目教学为国贸学业导师制平台。目前中职国贸教育中侧重理论教学, 轻视技能训练, 以实际业务为教学素材的项目教学在帮助学生技能建构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业导师应该更新职教理念, 积极引入企业外销项目, 在真实的业务中让学生摸爬滚打, 学业导师制将技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与工作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不仅使青年人在学校和实际现场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也是实现他们自身价值和社会化的重要纽带。

3.学业导师与班主任工作的协调。学业导师的工作主要侧重学生的学业, 既教书也育人, 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共性, 也关注学生的个性;既面向全体学生, 也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活动与学生思想工作, 更多地涉及学生德育教育。显然导师与班主任的工作有交叉, 学业导师与班主任之间不应该有分水岭, 导师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补充、配合与完善, 应该相互沟通双关齐下, 以取得“1+1>2”的工作效果。

4.导师的绩效考核。中职专业教师普遍承担每周14~16节授课任务, 繁琐的备课任务、批改作业, 同时不同程度地担任课改、教改、校企合作工作, 有的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 可以说已经超负荷工作。学校在做好工作统筹的前提下, 国贸专业教师既担任国贸班的班主任工作, 又担任本班级学生的学业导师, 同时让学生积极加入专业的课改、教改与校企合作等项目, 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该制定学业导师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导师工作, 制定奖惩措施, 以保证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五、总结

在社会各界呼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今天, 可以发现造成中职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是错综复杂的。作为职教一线的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 力所能及地积极思考、探索相关对策。继承传统学徒制与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的精髓, 结合本地区实际, 结合学校教学, 结合行业与企业的业务,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对象,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对学生培养模式作出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学业导师制不妨是一个选择。

参考文献

①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②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

③董明日, 董才华.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学教育改革新举措.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8 (1)

上一篇:骑大象小学二年级作文下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管理类各专业人力资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