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评价的春天

2024-11-22

学业评价的春天(精选10篇)

学业评价的春天 篇1

笔者教学数年, 深知教育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评价是教学的手段, 不是最终目的, 是为了指导教, 指导学。那怎么利用这一评价来指导教育教学呢?

1. 温柔的评价——尊重、鼓励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 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而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 我们过多地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尤其是在单元检测的复习阶段, 我们进行大量的“对”与“不对”的评价。我个人在教学中也排斥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温柔、关怀的话语, 将缺点以期望改进的形式提出;评价的语言要谨慎, 多鼓励, 少批评,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初级中学学业水平考试中《尊严的重量》一文相关考查试题为例:

17.作为叙事类的文章, 一般要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读全文, 试概括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8.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 将文章第20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 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情节自然顺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19.文章第23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 请认真揣摩品味这句话,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霍夫曼为什么大脑里一片糨糊。

20.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 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 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21.文章第10段文字写道:“霍夫曼听了,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 说:‘谢谢!’”结尾又写道:“枪响了, 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 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霍夫曼的两次“弯腰”各有不同的含义, 试作简要分析。

如何对此类阅读进行评价?我想谈两点: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比如17、18两题较简单,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答出但是19、20、21题有一定难度, 有部分学习差的同学针对这三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即使这个观点脱离或偏离答案, 我们也应该予以肯定, 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观点, 看这些观点是否更符合作者的心意。阅读是多元的, 每个孩子提到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这种思想交锋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 不要片面地喊“好”。我们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 肯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主动性的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然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20.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贝尔蒂和霍夫曼, 对于维护‘尊严’各有其不同的表现。请对这两个人物的“尊严”进行比较, 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4分) ”, 教师要明确这是“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这题中关于“尊严”的要点是:第一次的尊严是霍夫曼为的是自己的面子;第二次贝尔蒂不苟且偷生,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有的学生没有说出自己的评价, 那我们就应该提醒他们注意审题。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要承认个体的差异, 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自身的多元潜能。

要提高自身的水平, 帮助每一个学生科学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残酷的现实——纸笔测验评价是否该淡化?

学生学业评价有着多种形式, 色彩纷呈, 我们最习惯使用的纸笔测验。当中考遇到各种评价形式时, 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取舍?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评价的根本目的中提到, 一定要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不教, 为考而教”的旧观念,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专家也提到, 很多老师在义务教育实施的初几年, 在课堂上经常会说:“瞧他回答得多好, 我们为他鼓鼓掌。”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 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能理解多少?老师嘴中“好”是真的好吗?是否与对错无关, 仅与热闹有关?

现如今, 我们中考依然是选拔的教育, 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进入高中或者说有学可上, 虽然现在教育教学已经没有了排名, 虽然现在升学的路很宽, 但在考生家长心中依然有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分, 仍对职业学校不认可。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淡化语文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重视反馈与激励功能,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初中物理学业评价的顶层设计 篇2

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南昌西站,然后乘高铁去上海游玩迪士尼乐园。9:35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1所示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图2所示。求: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评分意见:有其他合理答案均参照给分。

这道试题的命题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之规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命题的素材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官方网站12306现时运行的铁路时刻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有关规定,以及所学的物理知识编制该试题。

考试的结合点就是从学物理、用物理角度,考查学生实际生活与物理相结合的有关知识。

该试题和参考答案没有科学性错误。

就是这样一道既简单而富有创新意识的原创试题,却遭到了一些不理解。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学业评价至今为止还没有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要解决这个“围城”问题,必须在教学和评价两个方面都要有较高的顶层设计。下面就这学业评价的顶层设计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

一、初中物理学业评价顶层设计的依据

如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顶层设计依据应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三维教学目标一样,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关键词“兴趣、意识、习惯、态度、方法、能力”也是中考物理设计的依据。考试的最终目标是要师生彻底明白物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一辈子。这里我们以关注度较大的学业评价中的一种——中考物理为例,做进一步的探讨。

1.试题顶层设计中的激发与保持兴趣

激发兴趣的几个关键步骤:①设计有趣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给学生以神秘感;②联系身边的、常见的,但又没有引起注意的事或物;③鼓励假设与猜想,并设法验证;④用“情理之中”的原理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⑤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案例1.(2007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21小题)

阅读下面“一分钟幽默”,回答相关问题:

一、《把电留住》

儿子:爸爸,电灯为什么要用两根线?

爸爸:一根来电,一根还要让电回去。

儿子:那把这一根剪断,只让电来,不让它回去,咱家就再也不会停电了。

儿子的设想能成立吗?为什么?

答: 。

二、《不交电费》

小苏说水从自来水厂流出来,水龙头就有水流出来,我们就该交水费;而生活用电,从发电厂通过火线流过来后又从零线流回去了,而且电流又没有减小,所以我们不该交电费。

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 。

案例2.(2014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12小题)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3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诠释】题目设计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又在考试中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兴趣。

2.试题顶层设计中的参与与促进实践意识

物理学只有理论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参与与促进实践的意识。这是因为实践意识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而且当今中考物理的纸笔考试就是要考查教学中是否能够增强实践意识的教学思路,选择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选择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选择物理知识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选择联系社会热点的问题;选择有趣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事例;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实验;估计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量大小。

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方式很多。例如: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视频,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或者在纸笔考试中设计一些具有实践、体验才能完成的试题,引进带有表演性的物理魔术等等,让学生具有经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案例3.(2009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24小题部分)

【实验拓展】

本实验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小明同学选取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进行实验,上表为所测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空白处补充填写完整,并说明填写的依据 。

【诠释】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完成该实验,如果没有实际做该实验就会按照数学计算的方式得出答案。

3.试题顶层设计中的习惯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考试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不论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还是死记硬背地回答问题,都不是物理考试的目的所在,如果一味地追求这些,势必会影响物理考试的功能与导向。所以,考试的顶层设计必须做到:第一,养成正确审题的好习惯,能够很好地把文字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第二,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

案例4.(2011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9小题)

某年某月某天,物理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昕昕同学通过直接观察作了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像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像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诠释】设计时要考查学生是否运用了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案例5.(2013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17小题)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瑞瑞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一标记A(如图4甲所示),然后用大小为F的拉力匀速竖直向上提升总重为G的钩码。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H时,瑞瑞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另一标记B,并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2H(如图4乙所示)。(不计摩擦与绳重)

求:(1)动滑轮的重力G1。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如果减少钩码的个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如何变化?

【诠释】设计时要考查学生是不是能够正确审题,还是死记硬背解答问题情况。

4.试题顶层设计中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学会观察、推理、预测、分类、模型、交流;像科学家一样理性思维: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理性思维解决问题。

案例6.(2013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10小题)

如图5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案例7.(2014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13小题)

如图6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

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诠释】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建立物理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是进入高中学习的重要铺垫。

案例8.(2014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第14小题)

阳光明媚的春天,王爷爷带三人驾着小汽车一起去春游,行驶途中,同一时刻四人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指针式速度表,观察到的数据如下,此时车的实际行驶速度应该是

A.100km/h B.98km/h

C.96km/h D.没有观察到

【诠释】这是物理知识迁移设计的一个最好试题,如果凭死记硬背观察读数要正视是无论如何都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必须要将其迁移,拓展应用到所遇到的问题中来。

二、初中物理学业评价顶层设计中试卷的编制技术

以上谈的是试题顶层设计的原则和做法,但一张试卷的编制除了以上一些要求外,还有些基本的技术要求和程序,例如中考物理的试卷编制技术。

1.命题程序及要求

(1)学习有关考试命题的文件和规定,分析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命题要求和方案。命题方案应为考试说明有关规定的具体化。

(2)根据命题方案编制命题双向细目表。

(3)拟写试卷。根据双向细目表,命题组人员每人写一份试卷(或者根据命题人员的知识水平、命题经验等情况进行合理分工拟写试题)。拟写试题或试卷同时应拟定好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制定应当详细,对每一道试题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要点应配给的分数等等,都应作详细的规定,不能有任何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

(4)讨论试卷。学科命题组集体讨论,将分别拟制的若干套试题融合组成等值等量的正副两套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5)模拟答题。由命题组教师分别独立对试卷作答一遍、勘误补漏,同时确定阅读量、答题量及考试时间是否合理。

(6)自评讨论。命题组在命题总负责人参与下,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科目说明的各项要求对正副题分别进行自评讨论定稿。在自评时,既要检查和分析试题的内容和数据,又要检查和审核试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

(7)审题定稿。配合审题专家,一起参与审题定稿。

(8)校对付印。

(9)归档封存。命题结束后,各学科命题组长要做好正副题的归档工作。档案材料包括试题原稿(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试题清样(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命题双向细目表及有关材料。档案材料收集整理齐全后,在档案封面贴上命题目录交命题管理人员(保密人员)验收密封。副题应加盖密封章进入题库妥善保存。草稿纸、校对稿、废纸及其他有关材料应由组长收集整理交命题管理人员(保密人员)统一保管备查。

2.命题细目表的编制

无论何种性质的考试,都应制定考试命题的蓝图,即命题细目表。细目表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多维的,一般是双向细目表,包括知识和能力层次两个维度。

双向性细目表一般应当在入闱后开始命题之前制定。编制命题细目表,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经过与前三年的考试细目表对比,集体讨论,确定知识点、能力要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考试目标的具体程度要求。

(1)确定覆盖面

应把考查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换分为一定量的知识点,有的省市仍然按照传统的知识分类体系力、热、电、光、声,也有的省市按着课程标准的三个主题,即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电和磁。知识面的覆盖一般由考试的性质所决定,如形成性测试覆盖面越大越好,综合性测试一般覆盖面要达到80%左右,专业性考试也要达到60%以上。所考知识点应该是重点知识重点考,非重点知识可以是隔年考。

(2)确定题型及赋分

根据考试说明确定题型及赋分,一般情况下,中考的客观题占分比例应在40%~50%之间。

(3)确定难度和进行难度系数预估

一套试题的难度系数,在没有测试之前很难确定,但是在命制之前必须有所要求,一般中考试卷的难度系数要求都在0.55~0.65之间。

3.命题应注意的问题及要求

(1)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严格依照考试说明和命题双向细目表,根据细目表的要求进行试题的编写和审查,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试题的陈述所使用的语言要简洁、连贯、无歧义,尽可能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词汇;插图准确清晰,图文匹配题干要尽量创设新的情景,题干的叙述文字最好由命题者自己拟定,避免重复教材中的现成实例和措词,以便更好地测量理解和应用能力。

(3)选择题的命制,要注意思考性、干扰性和答案的唯一性,选项有意义,无歧义、无重叠、无暗示。

(4)填空题中,空白处应是带关键性的内容或字眼,答案可用一个词语、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一道填空题中可以有几个空白处,但不能过多;填空的留空要一致,避免长短不一造成暗示。

(5)简单题应当说明解答要求,不能要求论述或论证。

(6)一份试卷中如果有多道主观性试题,应注意其复杂程度和难度有一定的梯度,有难有易。为方便评分和减少评分误差,一道大题可分成若干小题;小题的解题过程既可独立也可相互联系,但要注意每道试题应自成一体,不能把上一道试题的答案作为下一道试题的条件。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应当明确,只要观点对就可以给分,不能因叙述或解答的顺序不同而扣分,部分对就部分给分。评分标准应规定每一道题中每一个问题(或步骤、观点)的分值,以减小评分误差。

(7)防止重复。重点题目不能与兄弟省市、地区或本地以往曾使用过的题目相重复,本地曾使用过的统测统练或模拟题目亦应回避使用。

(8)多备试题,以便复查发现问题或有争议时随时调整,同时为与命题细目表相配合提供回旋余地。凡有争议的试题或答案不得作为试题。

(9)推敲复查。试题拟好以后,需要反复推敲复查,防止试题出错,提高试题质量。一般应请他人(或复查者)做一遍试题,同时确定答卷所需时间;最好由复查者另外提供答案(不参考命题者的答案),以提高答案的科学性;对有疑义的题目必须进行复议和调整。

(10)团结协作,群策群力。要注意发挥命题小组的集体智慧,防止命题小组负责人独断,每道题目均由命题小组集体充分讨论通过;对于争论不下的题目必须舍弃。

4.试卷的编制

试卷编制应注意的事项有:

(1)试卷的排列顺序有利于考生阅读和答卷,同类题型中应把分值相同的试题编排在一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选择、填空题尽量往前排,简答、计算、探究、实验、阅读性试题尽量往后排。

(2)字体的使用

注意使用不同字体以区分试题材料与正题的差别,在统一或使用共同材料的题目群之间分清楚等等。

(3)试卷格式的基本要求

试卷的格式、所用的符号、术语都应规范、统一,首先应该有整卷说明(包括题数、考试时间、总分等);试卷应该有登分栏;试题应该有说明解答要求和分数;整卷的大题和小题应该分别统一编号;试卷每页的下端应有避免考生漏题的提示语等。

(4)试卷的长度

全卷的长度要适中,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要恰当。要保证中等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仔细阅读并完成试卷,多数学生有思索、解答试题的余地,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试题的书写量也应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长或占用篇幅过大,使大多数考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解答。

5.审题的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

审题时,须首先审查双向细目表,然后按题序对正副两套试题的每个题目逐项进行评审,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

(1)双向细目表和试题是否符合考试机器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命题改革和各学科改革的方向,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有无超标现象。

(2)试题是否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其试题结构、题目难度、分值和有关指标预计能否达到双向细目表所列标准。

(3)是否覆盖了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达到既定的(如章节、单元的80%以上)覆盖度。

(4)是否符合考试水平,删除明显过难、过易的题目,是否有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和人为编造的似是而非的题目。

(5)试题内容、答案是否正确,评分标准是否合理;题干是否准确,题意是否清晰;语言文字是否简洁明了,有无逻辑语法错误,术语、符号、缩写图表是否规范;选择题中所有迷惑项是否都有意义,所有迷惑项是否都是错误的,选项之间有无重叠,是否简练、清楚,是否暗示了正确答案的线索。

(6)重点题目是否和兄弟省市、地区提示或本地以往曾使用过的题目相重复,是否回避了本地曾使用过的统测统练或模拟题目。

(7)内容是否避免了民族、地区、性别、人名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提示(暗示)或其他问题。

(8)图示是否正确,有无图示的必要,注意图表展示的清晰程度。

(9)两套试题是否等值等量。

审查结束后,命题组须根据专家审查意见进行讨论,适当修改无误后,方可交付排印。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程 璐

构建学业评价体系的原则 篇3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此评价体系中,不把学生作为评价的客体,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对同学的评价,“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这样,可以避免长期以来在学生评价中,人们常把学生看成评价的客体,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解决学生学习上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问题。

3.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要在全面反映一年级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二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使全体学生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构建新的中职数学学业评价 篇4

【关键字】中职数学 学业评价 构建

一、前言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业评价中,教师总是倾向于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很容易将学生变成只知道接受知识的书呆子,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中职学校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因而,作为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应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数学学业评价进行改革,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我们需要对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业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中职数学学业评价的重要性。当前主要是针对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所谓的认知因素包括有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数学能力设计的分析来了解数学学业现状,非认知的因素主要包括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等。

二、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构建

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构建已经成为一个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评价工作中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指标是顺利进行、实现中职数学学业评价目的的重要保证。主要论述了确定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依据和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数学知识方面,基本技能方面,.数学能力方面和数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内容构架的有效依据

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内容构架的有效依据,需要我们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进行评价,这才能够为后续的评价内容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中职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的功能,争取扩大中职数学学业评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更好的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当前中职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来确定当前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依据:主要包括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对中职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整体性的目标规划,这才能够为后续中职数学评价爱内容的确立提供显示依据。其次,我们需要结合中职数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有效的安排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职数学学业的有效评价,最后,我们需要从中职学生给牛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前中职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有数学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感和态度。

三、中职学生数学学业的有效评价

(一)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不再单是成绩、分数,而是注重以实践活动为标准,以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对于传统的学业评价而言,无疑是发生了极大的变革。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教师应该注重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追求更大的进步。(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及时将学生的进步或不足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3)对学生的评价不再限于期末考试成绩等,而要将学生平常的学习表现、作业情况等纳入评价的范围,杜绝一考定乾坤的现象。

(二)数学学习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评价不再是分数、成绩的单一评价,而应该是围绕实际活动及学生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新课标要求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职学校数学学业评价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方面的评价,还应注重学生在非学业方面的进步及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中职学校的职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手段极为单一。在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重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学习能力的评价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给学生知识是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因而,在中职学校数学学业评价中,教师不应当只盯住学生的成绩,要更多地关注其能力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职学校数学教师要切实结合教学及学生实际,在学业评价中贯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业评价理念,并将其始终落实到中职学校的数学学业评价之中。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应将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评价标准。在中职学校数学学业评价中,各数学教师务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业评价进行有效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其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军民,对中职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中旬),2012,12:153.

[2]李祝峰,农村职高数学学业阶梯式评价体系探究——以浙江省鄞州四明职高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01:65-68.

[3]周映平,新课程数学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04:14-19.

[4]谢秀坤,关于中职数学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4,06:15-16.

[5]党启,对中职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2008,12:43.

学业评价的春天 篇5

一、客房服务项目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美国教育家B.S.Bloom在《教育评价》一书中, 对评价的概念作以下解释: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 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评价包括了比一般期末书面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评价是简述教育的重要长期终极目标与教学任务目标的一种辅助手段, 是确定学生按这些理想的方式发展到何种程度的一种过程。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的系统, 用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 必须及时采取评价为基点,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再次的、立体性的评价。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 学生的学习以就业为目的及为日后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 基础课程不能放弃, 而职业教育课程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职业教育课程应以项目为基础, 评价方式应分两条腿走路, 不但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终极性评价, 而且过程性评价是其中的核心。现在教授客房服务课程的教师都是从普通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进行授课, 很少有机会到行业进行实习, 就算有机会进行实习都是到最基层的岗位进行实习, 无法了解这个行业中每一个岗位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所以,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进行, 就算想改变评价方式也无从入手, 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脱离行业的要求或者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每一个过程的细节, 而客房服务这一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项服务的细节和标准, 才能达到行业的要求。

二、客房服务项目课程评价要点

客房服务课程评价方式采用学分制评价方式, 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级性评价两个方面, 并结合项目课程进行实施, 把客房服务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 通过个人方式和小组学习方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括书面作业、小组学习、客房服务子项目学生完成情况评价。这三个环节中, 小组学习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较深, 对问题的思考比较狭窄和显浅, 而客房服务是一门讲究人与人之间沟通、实际操作能力、突发事情单独处理能力的学科, 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客房服务的质量和酒店的声誉。通过小组学习, 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沟通和团结协作。客房服务各个子项目过程性评价使学生了解了这些服务如何进行及其标准, 并成为酒店客房服务业的技能人才。

终极性评价包括理论考试、中式铺床、中级客房服务员考证等重点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要通过考试获得中级客房服务员证书。通过终极性评价, 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行业的要求。而中级客房服务员考证, 改变了以往评价方式只重视服务项目完成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完成这一项目过程的细节, 使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达到标准, 是否按照规范进行。

三、客房服务项目课程评价实施细则

客房服务课程是酒店服务专业的重点专业, 应分为四个学期进行学习, 每个学期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1. 第一学期评价细则

第一学期应对学生了解客房服务相关知识及客房中式铺床进行评价。

2. 第二学期评价细则

第二学期评价客房中式铺床和不同性质客房清洁程序。

3. 第三学期评价细则

第三学期评价客房中式铺床和各种清洁服务程序。

4. 第四学期评价细则

第四学期评价学生是否考取中级客房服务员证书。

四、客房服务项目课程评价改革的作用

对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反思 篇6

一过程性评价与语文成长记录

新课程认为,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成长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方式, 不仅受到教育研究者的推崇, 也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青睐和认同。但是, 由于“成长记录”的内容、记录方法以及“成长记录”评价的模糊性, 实践中的“成长记录”遭遇重重阻力, 教师厌烦琐碎的评价, 学生厌烦条分缕析的收集整理, 家长反对耗时费力不见成效的工作, 这种让教师应付、让家长腻烦、让学生头痛的记录最终流于形式, 以至于“成长记录袋”变成了“试卷袋”“记分册”, 更有甚者变成“垃圾袋”。

反思“成长记录”在实践中遭遇的尴尬, 我们不难发现, “成长记录”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作为学校课程形态的学科而存在, 也就是说, 我们看不到“语文成长记录”“数学成长记录”等属于学科性的评价内容, 这就必然导致评价与课堂、教学的脱节。评价之父泰勒曾指出,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因此, 我们倡导建立“学科型成长记录”, 让“成长记录”真正发挥描述、激励、反思、反馈、评价的作用, 即描述学生的成长经历, 激励学生学业成长, 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反馈教师、同学、家长的学习意见, 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成长记录”可分展示型、描述型和评价型三种类型。

“展示型语文成长记录”通常是通过展示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彰显学生的个性,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类记录包括:优秀作业, 最得意的阅读笔记, 最满意的作文, 书法作品, 最满意的手抄报, 最佳的口语交际活动 (包括录音资料等) , 获奖情况, 自我介绍, 最佳创意等。

“描述型语文成长记录”通常收集过程性作品 (如作文的草稿和修改稿) , 以及为完成某一专题任务而收集的原始资料。这类记录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反思机会, 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类记录包括:部分作业样本 (每学期只要少部分即可) , 观察记录, 课前口语训练的材料 (为何选它、效果如何) , 研究性学习的计划、实施、成果, 阶段性评语, 自我反思记录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反思) , 语文专题活动材料 (参加各种演讲、辩论等活动的准备、结果和反思的材料) 等。

“评价型语文成长记录”以等级分制和描述性评价为主, 通过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掌握薄弱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类记录包括:综合评价量表, 测试试卷, 试卷专题分析, 教师、小组、家长的阶段性评语, 自我反思等。

“语文成长记录”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 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评价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自觉反思。在小组评价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 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给伙伴和自己以客观、恰当的评价。另外, 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个人成长纪录的习惯。

二百分制与等级分制

百分制是一种量化评价, 是一种相对精细、严格的评分方法, 这种评价注重对学生成绩的选拔、甄别, 通过分数区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等级分制是一种质性评价方法, 由于等级之间以综合素养为标尺划分, 是一种相对宽松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以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为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应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的成绩排队、公布。”等级分制代替百分制是小学语文评价功能的转变, 即由原来的择优考试变成达标式考试。

实践中的小学语文成绩评定却以两种形式进行, 一种是交到家长手中的成绩记录以等级分呈现, 一种是考试中的试卷以百分制呈现。两种分数有明确的换算关系, 即90分以上是A等, 75分至89分为B等, 60分至74分为C等, 低于60分为D等。实际上, 把百分制换算成等级分, 其实是对等级分制的一种误解。由于我们在评价层面上没有更为明晰的等级标准, 为了操作的方便, 一线教师只能如此。

由于等级分制以任务型测试为主, 对传统的命题方式是一种挑战。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界定“三维目标”, 任务型测试能更为全面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 施行等级分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命题思路与观念的转变、等级标准的研制等都是当务之急。

三命题内容与命题形式

人们有一种误解, 只要高考制度不改革, 一切的教学改革都不可能深入, 把考试与课程改革完全对立起来。其实, 课改并不是取消考试, 而是考试功能发生转变。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考什么?怎么考?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于“怎么考”发表了许多高论, 其中从“命题形式”上进行的论述比较多:“命题的语气上可以以平等对话的语气, 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 触动他们答题的欲望。”“考试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应该立足于发展的眼光来建构整个试题框架, 呼唤考试情趣, 强调健康温馨的卷面氛围;尊重成长规律, 强调多元开放的命题视野;关注生活领域, 增强命题评价的实践操作。”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一些富有生活气息、饱含人文关怀的命题形式已经出现。

与命题形式相比较而言, 我们应更关注命题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即关注“考什么”。测验的科学性, 更多地表现为测验内容的科学性, 只有测试内容的科学性才能真实、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 加强命题内容的科学性研究, 成为当前考试改革的当务之急。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句奇怪的话, 即“把语文当语文来教”, 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相关的话语:“把诗歌当诗歌来教”, “把文章当文章来教”, “把写作当写作来教”, “把小学生当小学生来教”……为什么呢?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把A当作B来教的现象。原本是小说, 我们却把它当作记叙文来教, 混淆了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的界限;原本是文学散文, 我们却等同于生活的真实来分析, 使得本应是文字的审美教育, 却变成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照。语文正在失去“语文味”。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在不断地上演着, 许多教师对此却浑然不觉, 表现在命题内容上, 就是混淆了语文与生活的界限。“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形式的题目比比皆是, 从多元智能开发的角度说是尊重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 但这是“语文”要检测的内容吗?语文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检测结果吗?多元智力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内容, 与作为学科的语文检测内容之间并不等同。

哪些内容才是小学语文要检测的呢?语言和文字。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母语的重任, 正确合理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应成为其首要任务, 小学语文命题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展开。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了课程的五种取向:理想课程、文件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及经验课程。理想课程, 是指专家、学者设计的课程;文件课程, 是指政府部门制订的课程;感知课程,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领会, 二是指教材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贯彻;运作课程, 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体验课程, 是指学生最后体验到的课程。课程从规划、设计到实施, 或是从课程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 经历了好几种转换。这些转换表现在语文课程中就是课程内容、知识的漂移与错位, 课程目标的不同于教材呈现的内容, 或教材呈现的内容往往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是自我感知的课程;学生个体体验到的课程各不相同。那么, 教师在进行命题时, 检测的是教师感知的课程还是学生体验的课程?如果命题超出任课教师本人, 又以哪一种课程形态作为最终的检测?

我们认为, 实现命题内容的科学化, 必须研究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状况, 也就是说, 命题内容必须以学生体验的课程为基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命题内容又须以中等或中等偏上学生体验课程为取向。偏难或偏易的试题内容都不能发挥考试的评价、激励和反思作用。

浅谈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 篇7

那么, 进行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应遵循如下价格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一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活动,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都应该看作是一个整体, 学生的历史学业评价和其他学科一样, 都可以用系统性原则来评价, 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这一整体, 注意构成整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注重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包括历史学习的目标、方法、对于历史学习过程的透视及最终所取得的成绩等。

二、连续性原则

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包括初中和高中两部分, 共六年, 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 虽然各地区的教材不尽相同, 但内容却没有太大出入, 都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叉与融合, 贯穿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生活中。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业评价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一年级、某一学期甚至某一天, 它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过程, 学生的历史学业评价就是一个走势图, 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 但总体上是螺旋式整体上升的连续过程, 所以, 应该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规律。

三、个性化原则

教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许多学科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历史这一学科, 涉及时间跨度大, 信息量繁杂, 学生不愿意去思考, 而是喜欢教师讲故事似的叙述, 学生往往被动的接受灌输式的教学, 直到今天这种角色立场仍未根本改变, 学生就像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 毫无个性可言, 所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历史的学业评价更应呼唤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四、全面性

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社会实践表现、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以及担任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片面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应该按照评价的程序全面实施:确定评价标准、决定评价情况、设计评价手段和衡量评价结果等, 因此, 全面性是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整合以上中学的历史学业评价的原则, 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 应丰富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会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学习能力和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历史观等方面。一般情况下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档案袋评价、纸上写作评价、口头评价、模拟情境评价和认知技能评价等方式。当然,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还有很多评价方式, 如加涅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将教育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此外, 近年来以计算机测试的评价方式异军突起, 将其与传统的历史学业评价方式相结合, 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 应综合利用好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的功能, 使其能够促进学生的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的不断完善与进步, 对学生的历史学业的评价实际上就是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历史教学目标及达到历史教学目标的程度。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一般情况下大致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等, 这三个功能是连续递进的程度逐渐加深的关系。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的诊断功能可以综合诊断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所达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程度, 注重评价的诊断、形成与促进功能;导向功能使学生在清楚自己历史学习的成果和缺陷之后, 有一个清明晰的学习和改进计划, 查缺补漏以臻于向好的方向发展;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还具有激励功能, 在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进行诊断和促进其制定计划之后, 学生的内心还需要一个能使自己实施计划和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动力, 这时就需要历史教师的心理激励艺术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以趋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的有序进行。

第三, 应大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还应关注历史教师的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历史教师应该像历史这门学科一样, 善于反思与建构, 通过对自己历史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形成以评价自我为基础, 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水平与评价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中历史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的不断发展, 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已经从过去的单纯只注重笔试分数向综合考察学生的各个方面发展, 站在连续性的角度, 多样性与个性化并存, 相信学生的中学历史的学业评价会与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一样, 得到长久而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熤.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篇8

一、现行学业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国内高等院校奉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绝对评价的原则。绝对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为基准, 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进行具体知识和技能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 又称标准参照评价。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评价中最普遍的评价方式是百分制绝对评价, 尤其是数字百分制是应用最广泛的定量评价。最普遍采用的百分制记分方法为:设定考核总分为100分, 根据情况不同、题目难易程度不同, 把100分总分分配到各类形式的考试试题中, 定出量分和扣分标准。

以百分制为主的绝对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以共同的、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 其评价结果不受被测所在群体内部发展状况的影响。绝对评价符合强调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被评价主体内在动机的激发的要求, 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提高教育质量所需的数据, 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省和改善授课效率,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此外, 可以定量、明确地找出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 从而可以避免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相互攀比而造成的无谓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绝对评价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上来。

学业成绩的绝对评价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在编制考核标准的时候, 每位教师受对相同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度不同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对出题难易程度的把握, 难以避免成绩分布的偏重, 很难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绝对评价。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当测验多个目标时, 不适于辨别个体间的优劣;其二是结果的统计应用比较困难;其三是看似精确的分数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之间的真实差异, 评价的信度和试题本身的偶然性, 学生在考试中10分的差距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从理论上来讲, 国家明确规定大学的每门课程应该达到绝对的要求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的院校, 因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致、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不可能够达到统一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绝对标准;学业考试的难易程度上不存在可操作的客观标准等问题。可以看出:以百分制为基础的绝对评价, 其结果的差异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如课程的性质和特征 (客观因素) 、对出题信度和效度的把握 (主观因素) 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的学业成绩考核应引进相对评价。

二、相对评价在学生成绩考核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各级高校的培养目标已经由“专家型”教育转变为“素质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 实质上是一种相对评价体系, 而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 基本应为绝对评价体系。事实上, 由于近十多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持续扩大, 高校和高校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生源素质差异也千差万别。因此, 事实上已经知名度不高、生源素质不高的大部分院校, 不可避免地采取了降低要求的办法来避免过高的淘汰率。尽管这种不得已的对策也符合“成长教育”的理念, 然而已经失去了绝对评价的实质意义。

相对评价是指个体的成绩与某一特定的参照团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化常模相互比较来确定其成绩的评价方式, 又称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是一种强制分布法, 是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相对评价可以辨别个体间差异、优劣, 具有甄选性强的优点, 可以引发学习者竞争, 激发外在动机。相对评价具有学生对成绩评价的公平知觉的优点, 可以消除教师的主观偏见, 减轻教师负担, 提高管理效率, 不同专业学科以及不同高校间具有可比性,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相对评价是依据正态分布规律, 利用大间距评价标准, 综合评定相对优劣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由于偶然和次要因素导致产生的毫无意义的细小差异, 得出的结果是偏差分数, 因此既能体现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 又能在性质不同的部门 (如不同的专业、班级) 之间具有可比性。绝对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确定任务目标, 学生关注的重点是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本身。而在相对评价下, 学生把胜过他人而证明自己的才能、或是回避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负性评价作为目标—即能力目标。因此, 相对评价体系中学习任务本身不再是学生关注的中心,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仅仅是表现能力的手段, 学生更重视群体比较。每一个个人在同样参与该学习任务的群体常模中居于什么地位, 将决定他对自身的评价, 以及他人、群体对该学生的评价。因此, 相对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相对评价方式也存在缺点:首先, 群体间比较困难、难以衡量标准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实际水平, 即优者未必优, 劣者未必劣。极端情况下, 很可能出现一个班级的学困生优于另一班级的优等生的现象;其次, 由于相对评价不注重是否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和基准, 只注重被评价者在一个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因此难以确定被评价者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个体间的过热竞争, 忽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 相对评价与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内在激励相悖, 难以激励教学手段的积极改进。

三、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在充分讨论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大学学生成绩考核中的适用性问题, 考察国内外高校成绩考核方法的应用现状, 论证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实施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再通过对二手数据 (以往成绩记录) 以及一手数据 (教师、学生调查数据) 的实证分析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案。以绩效评价及管理的相关理念、概念及方法等作为理论依据, 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形成合理的考试成绩结构的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方法如下。

1.首先, 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 (通过考试或教师综合评估后得到的百分制成绩) , 按照分数的高低从高分到低分排名次, 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案划分级别和分数段。

2.为了防止出现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下降, 在每门课程成绩低于35分, 则直接按不及格等级处理, 并直接输出百分制成绩。

3.把学生的成绩划分为四个级别, 并规定相应级别的百分比。即 (100~85) 、 (84~75) 、 (74~68) 、 (67~0) 四个级别, 并规定每个级别的百分比分别为20%、30%、30%、20%。

4.对上述的四个级别再分三个或四个分数段。即把 (100~85) 级别分为 (100~95) 、 (94~90) 、 (89~85) 三个分数段, 其他级别以此类推。

5.把所有学生的成绩按名次排名顺序, 从高到低依次按上述四个级别、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来划分。在同一个级别中的具体成绩由任课老师来调节, 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每个级别不能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6.通过EXCEL套用函数以百分制形式换算相对评价成绩。为了避免相对评价结果不易理解和比较的不足, 最终学业成绩以百分制显示。

四、结束语

高校学业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要, 教师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学业评价来检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根据对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考核现状的分析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提出了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法。此方法在成绩评价方面给教师赋予自主权, 让教师摆脱束缚, 灵活考核对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并将为教师提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实践的空间, 会使学生知觉对成绩考核的公平、激发学习的热情, 同时还有能够显著提高大学考务和教务管理效率的意义。

摘要:改革传统、滞后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建立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现行的百分制绝对评价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论证了引进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提出了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相对评价方法。

关键词: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成绩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刚, 郭荣艳.相对性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

[2]孙晓雯, 郭海荣.国内外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简述[J].教学与管理, 2001, (5) .

[3]张雪梅.浅谈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 2008, (5) .

[4]金刚, 郭荣艳.高等教育过程性相对评价体系的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5]周琼.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9) .

构建初中地理学业评价体系的设想 篇9

【关键词】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学业评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80-02

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课是用一种封闭式的考试机制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学业评价即为考试,这种只重视选拔功能的考试,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等为学生发展同时也是为社会发展打基础的素质教育丢弃在了一边,忽视了教育的终身发展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学业评价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合课改发展的要求。为此,提出构建初中地理学业评价体系的设想,以期我们的教育能够适应发展性学生培养的需要,并能促进全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的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正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一种客观的学生评价体系呢?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评价要走出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的束缚,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所以教育评价要重视学生发展,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还应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而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客观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用以检验教学效果,就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的目的

1.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客观的学业评价体系。以往的考核方法,是用几张复习题、两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既不科学、又不合理,有的学生往往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一蹶不振,所以应该有一个正确、合理、客观、有效的考核方法。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各项能力,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并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显示各自的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现在的教师不断从教法上进行改革,但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上缺少思考,特别是技能性的基础学科,考前发几张复习题,强调一下重点,让学生突击一下,有时也能得高分。但这不仅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而且还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形成惰性,养成不良的学习心态和方法。因此在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构建一套比较客观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心态。

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一个能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正确评价,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结果的反馈中及时获得矫正的信息,了解自己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4.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一个具有及时反馈功能的学业评价体系。这样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有效信息,也可以为教师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构建的方法

1.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考核部分,另一部分是综合能力测评部分。对这两部分内容的考核,新课程倡导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性的学业评价方法不是单纯的以考试决定,而是由课堂教学提问、学习内容的完成情况、课外活动、期末考试等方面来决定,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基础知识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运用已知知识去分析、解决未知的问题,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考核评价。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反馈、知识测验、期末考试以及课外活动等进行,这实际上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简单理解能力。

对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由课堂提问、作业、期末试卷三部分组成。根据学习效果反馈,能客观反映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由于这几种能力要求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智力发展过程的作用不同,所以可把能力的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层次,即认知、推理、应用、创新,并对这四个层次的能力进行考核。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应以培养和发展认知层次的地理能力为主,以推理和应用层次的能力为辅,再次为创新层次地理能力,在分数上也要科学分配。

(1)对认知层次地理能力的考查(包括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属于认知层次能力的内容比较多,这种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时进行抽查考核,方法是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提问,搜集反馈的信息。一学期每名学生平均要有4次提问、1次作业、1次课外活动的考查,从而对不同层次分别评价。

(2)对推理层次地理能力的考查(包括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主要是考察在掌握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变化及成因等进行判断、比较、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这项考查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课外活动进行,方法是是每名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反馈,可以自选题目回答。一般一学期每人考查两次,再设计一次作业。

(3)对应用层次地理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重点放在考查学生人地观、人口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应用上,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方法类似于推理能力的考查方法。例如,在学习完世界的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小文章,题目不限,内容是我国应从其它国家发展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如何发展更好等,以考查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对创新层次地理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带有创造性的理论实践活动的能力。可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映。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文章要求学生完成,如《对厦门市未来发展的建议》或在这个题目下将内容细化,写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科学幻想画、设计公益广告等类似的活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但至少要有两种不同观点和想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4.进行考试改革。将不再是由教师划定复习、考试范围,而是对课程进行系统复习,对重点知识重点讲解,学生在了解知识结构的同时,自己概括重点、把握重点,把一本书读薄,经过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所改进和提高。

四、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一线教师呼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能尽快的更改目前的考试评价理念,改变以成绩论成败的理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一个有助于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首先,这个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现实中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其次,这个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这个评价体系将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育首先是赏识教育,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变得更为主动、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展示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可见,一个评价体系的评价思想与新课程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可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评价。

当然,这只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构建一种教育教学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构想,还只是一种尝试,还有许多不能按最初设想进行的地方,实施方法也不尽完善。但希望能通过目前的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契机,对真正促进地理及其它学科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进行一次大的改革,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仅仅是将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从而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在此倡导的发展性学业评价应是一种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它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性学业评价作为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的评价方式,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生命价值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它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实验时间短,资源的限制,本人的水平有限, 随着评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新的评价体系、方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评价方法科学性、可操作性问题,尚需我们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用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成长烦恼,以博爱的情怀去拥抱我们的学生,用乐观的心绪去期待学生的明天,中学地理课发展性学业评价方式一定能够激励健全人才成长。

总之,发展性学业评价在中学地理课中的运用,将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有效地融为一体,是一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先进的教育评价观。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提出,并不是要对现有教学评价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现有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期望能够对现行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发展自己。课题研究使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志宏主编.《多元智能案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裴新生等主编.《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张超、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初中语文学业评价测试的思考 篇10

一.计划没有变化快

在上世纪90年代, 应试教育与标准化考试的泛滥, 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 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 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大家都强烈地意识到语文学业评价测试试题变化之大。更多的以开放性的手法命制试题。如综合实践题、小作文、名著阅读题等, 这些题型往往以大分值试题的面貌出现, 驱使教师十分重视研究这些题型。大家最关注的是当年的命题趋向。如0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这一块, 请学生阅读所给文章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于是, 许多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强化学生写作读后笔记的训练。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反复操练, 使学生对读书笔记的写作形成一定的套路。09年绍兴市小作文突然变化成请学生阅读所给文章《宋朝的雨》, 然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 这一形式的突变使得考生临场惘然。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们不得不在教学中再次强化推荐语的写作训练。然而2010年的中考趋势预示这块内容的考查将变为写鉴赏文。除此之外, 综合题、名著导读题等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中考试卷似乎成了一位千变女郎, 让人捉摸不透。年年准备却徒劳无功, 似乎三年的教学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痴情”的教师们只能慨叹:“计划没有变化快”。慢慢地自然就演变成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的作用。然而, 我们冷静思考, 却会发现其实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本来就应该在初中阶段掌握和培养的。那么, 是什么使得学生迷茫、老师慨叹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于许多教师过度迷恋和片面强化往年中考的考点, 导致教学严重陷入“模式化”, 从而遏制了师生双方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究其最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是大家在这种变化之中没看清本质, 使应变失去了原则。我们不妨从变易和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改: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课的结构, 尝试使用新的课堂模式, 这就是变易;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改变的只是现象, 不变的是根本。抓不住本质, 只能被这些千变万化的试题搅的手忙脚乱, 只能感叹“计划不如变化快”啊!

老子有言:“不知常, 妄作, 凶。”事实确实如此, 就像打拳, 不懂得动作变化的原则就随便乱变, 挨上几拳, 也是蛮“凶”的。

二.静观其变, 以不变应万变

试题总在变化, 看上去似乎难以把握。我们知道, 其实有变必有常, 因为变是相对的。变化的只是现象, 背后一定有不变。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考试虽然不再是评价的惟一方式, 但考试作为新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只是如今的语文考试不再只是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 而是同时强调它的激励学习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平时的语文考试更是把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放在首位。

我们看到变的时候, 不要老在变里面打滚, 而要学会去掌握那个不变的东西。现象是瞬息万变的, 本体永远不会变。真相就是本体, 是实质。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现象, 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

那究竟要怎么变是合理的呢?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 权不离经。权就是权变的意思, 经就是经常的守则, 不可以变的规矩。你怎么变, 不能超越这个规矩, 用现代的话来讲, 叫有原则地应变, 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比如看09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综合实践题。南京的主题是“共建绿色家园”, 其中有让学生说说交通工具的变化。山东的是给出贺岁生肖邮票, 请学生介绍画面中牛的特征, 并写出寓意。还有许多的主题, 如果围绕这么多的题型, 今天讲邮票, 明天讲传统节日, 后天讲消费者权益……却忘记了这只是试题的形式, 真正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使学生能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 能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类试题关注文化、关注生活, 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设置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其语文积累, 综合展示自己的能力, 而且不少试题还注意体现地方文化特征。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试题本身意图的教学只能说变到没有原则了,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样, 死守原则, 不知道变通, 也是非常有害的。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 合理是检验的标准。

第二点, 权不离生。新课标的实施是好事, 新课标下学业评价的改变更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些变化, 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重视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任何教学上的改变如果能以此为本, 也就能真正地适应新课标下的学业评价测试。

三.举一反三

纸笔测试形式的学业水平考试只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形式。要使学生能顺理成章地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定得摒弃“重资料、轻课堂”, “重答案、轻思维”的应试教学怪象,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单一地给以“鱼”而要授之以“渔”,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同时还得培养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还是以08、09年的绍兴市学业测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不能只看到测试的题型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天下文章那么多, 鉴赏角度迥异。如果光靠强化练习显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全面深刻地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关键。语文教学还是以语文教材为抓手。学生通过学习规范的文本, 仍然不失为一条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范文, 始终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任何一篇范文, 都是各种语文要素的综合。学生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读各种文章, 不仅能读懂, 而且有所感悟, 有所积累, 能够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然后以此为“基点”, 向写作迁移, 向课外延伸, 向生活拓展……这样, 语文的素养自然提高了。语文教学千头万绪, 只要抓住了这个“阵地”, 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日积月累, 学生自然就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 学会合作和探究, 获得阅读能力, 继而能举一反三, 进行学习迁移。那么给出文章后, 不管要求从思想感情还是语言还是其他的, 学生自然都能对文章有感而发。

其次要防止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读后感也好、写推荐语也罢,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变通能力。既然能对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 读书笔记和鉴赏文自然不成问题, 而推荐语也只是在奖赏的基础上多写了几句推荐性的话罢了。

新课标下的学业评价就像“咏春拳”的拳理———“见招拆招、有招似无招、无招胜有招”。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招式”, 练好“内功”, 以此来应对众多的变化。就像打拳, 两个人在进行对打的时候都会随着对方招式的变化而变化。对方的招式一直在变, 我们在跟着对方招式变化的同时亦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招式, 但应坚守住本位, 然后通过组合变化出无限的招式。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当今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下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角度, 结合教育改革, 提出了新形势下, 从容应对语文学业考试的新途径。

关键词:计划,变化,不变,演变

参考文献

[1]刘艳红, 硕士学位论文《试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2009年。

[2]《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

[3]王鹏伟, 《语文教育距离课标有多远》,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

[4]《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10期。

上一篇:微课的发展现状与反思下一篇:欣赏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