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工作交流讲话稿

2024-05-24

德育导师工作交流讲话稿(通用6篇)

德育导师工作交流讲话稿 篇1

建立德育导师制,实施全员管理

科甲小学:柯艳梅

一、什么是“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制”的概念来源于大学中的“导师制”,大学中的导师是研究生所选科目的学者,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而小学德育导师制中的导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少年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

我校的德育导师制强调“全员化、个性化、亲情化”。所谓全员化是指学校的目标定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现实是很多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育人,德育导师制就是为所有的教师提供开展德育工作的平台,使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所谓个性化是指导师的工作定位,导师指导学生要遵循“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育人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相关指导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道德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使“人人是导师、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现实。所谓亲情化是指导师的身份定位,导师既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是父母亲人,还是朋友伙伴。人们常说“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导师只有与结对学生真诚地相处,平等地交流,才能营造一种轻松宽容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标。

二、为何推行德育导师制

1.传统德育模式实施效果不尽人意。当今少年儿童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众所周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形成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也不断增多。据了解,我校平均一个班里有2位左右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是一个十分触目惊心的数字。与单亲家庭相对应的是“空巢家庭”和“隔代抚养”。有的学生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这些学生只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一年中,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居住的时间很短,平时只是不多的电话联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传统的班主任与少先队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探索新型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2.对学校教书育人现状的反思。学校发现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形式、轻实质”,“重外塑、轻内化”,这些现象与传统的学校工作模式紧密相联。因为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教书是任课教师的职责,育人则似乎只是班主任和德育处的责任。教师“教书”与“育人”的本职脱离,出现了许多只会教书不会育人的教师。此外又由于班主任忙于班级事务工作,挤掉了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的时间,德育工作又容易成为简单的说教,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疏远了师生感情,甚至恶化了师生关系。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学习目标的落实,单靠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显然已不能完成。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落实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与生活管理,这是必然会遇到的新问题。因此,如何从原有的、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转轨,探索新模式下的学生学业、生活、品行指导方式和策略,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导师德育制的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基于以上三个主要原因,我校尝试推出德育导师制作为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满足教师教书育人的需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三、如何实施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一个新生事物,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主要靠我们自身的摸索研究。在摸索探求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完善实施方法,制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相关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导师职责。《 德育导师工作手册》对导师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有以下职责:(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2.常规制度。(1)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受导学生档案登记表,施导教师评价登记表(包括学生学业、卫生、礼貌、品德)。(2)家校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校联络制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家访。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重点如单亲、重组等)。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学校设立德育导师制活动室(少先队室),活动室环境优雅宽松,更像是聊天室。(4)“会诊”制度。定期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班级德育会议,针对存在情况,研究对策,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

3.组织和管理。(1)学校成立 “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分年级段具体负责,指导德育导师制的日常工作,制订和落实德育导师制的运作机制。(2)采用导师与学生“结对子”的形式。在正式开展工作之前,在年级段“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班级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相兼顾的原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共同研究,采取“科任选择”及“班任分配”的方式,最终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分组。在此项工作的初期,受导学生的选择可以按照学科学习成绩为根据来安排导师。(3)除了要完成常规工作外,导师要坚持按照“随时随地随机”的原则开展工作。

4.考核和激励制度。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

四、要注意的问题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包括两个方面,即自身角色定位和对象定位。现阶段,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与少先队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并非替代。尽管德育导师制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该制度还不能成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因此,我校采取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导师制是针对学校全体学生的,并非只是针对学习上落后的学生,无论是学业成绩落后者、还是学业成绩中等者甚至是学业成绩优秀者,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要坚定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避免使其沦落为“导差”或“扶差”工作。

五、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二对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导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导师应尊重家长,讲究与家长联络的方法。

德育导师工作交流讲话稿 篇2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 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存在, 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 首要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 何为德育导师制

对于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陆少芳认为, 简单从形式上看,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2], 她对德育导师制的参与对象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圈定。朱玉林和沈轶群则表示“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3], 他们对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形式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读和描述。根据以上观点不妨这样来总结德育导师制的本质内涵:通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整合并且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将德育以知识或者活动的形式来传播道德理念和价值, 并且注重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德育方式。在这里, 将德育的关系双方分为导师和学生, 导师来源是全体教师, 但是分工却更加的清晰明了, 对基础工作和深入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学生的特点则更加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德育导师制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的。

2. 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还必须深刻挖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 而且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而不是兼职。第二, 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 可以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三, 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 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 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4]

3. 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 一方面应该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 当面对中小学学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性的说教或者传递,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 德育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 我们才不会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 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善, 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一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 (当然规模并不是确定的, 少的两三个, 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 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 一方面“增进了师生感情, 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 而是‘平等民主’的‘引领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 在导师人文关怀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其次这种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 同时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 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联系。

2. 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7]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追求两个目标: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在其工作中只是完成教书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教书是显性的成绩, 最终通过升学的指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教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并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而德育导师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德育导师制的德育资源来源于全体教师, 但并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而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和整合这些资源, 这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 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则是由德育导师负责, 不仅加强了专业性的程度, 同时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测量也有了客观的依据。德育导师制为“教书”与“育人”的传统理想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实现的可能。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 但是实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 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 变得虚无化了, 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 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完成德育工作, 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此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方式, 而且在实践层面, 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 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周全的考虑, 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 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随着其成熟度不断地提高, 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的职位来。然而, 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有研究认为,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而“德育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由此可见, 德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 阅读就是重要且核心的手段之一;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因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再次德育导师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 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整体来看, 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 同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 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 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应具备相关素质, 但是德育导师的素养并不只能依赖先天的获得或是后天的简单培养。当下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已然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体系也亟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导师制固然是好, 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加以结合, 那么这种好只能停留在研究层面或者认识层面上, 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故而加强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急迫的。首先, 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模式, 传统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故而观念上必须有所转变;其次, 要加强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德育导师的学习和发展是一套系统的流程而并不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细节修正;同时, 还要加强资源供给。目前来看, 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创新较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资源的供给, 包括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都相对匮乏, 有效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前提之一就是改善德育工作的资源供给。

3. 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 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 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特色的群体, 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 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物, 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9]由此可见, 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1998 (6) .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朱玉林, 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8) .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 2013 (13)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2) .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 .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9) .

德育导师交流发言 篇3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6班XXX同学的德育帮教工作,今天向领导、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工作。

一、用细心发现闪光点

问题:

1、抄作业、说假话,蒙骗老师家长;

2、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没兴趣,成绩低。

闪光点:

1、尊敬老师、尊敬父母;

2、聪明、精灵,口才好;

3、,理解能力比

较强。

措施:激励。例如:课上看他听课认真,让他在全班展示,给同学们讲题,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给了他进步的信心。

二、用诚心、责任心与家长沟通

1、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充满信心。

2、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告知家长我要采取的措施,请家长配合。

例如:关注孩子下学时间;陪孩子写作业,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商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用耐心对待学生,(问题多,但就因为此,班主任才交给我们)

学生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要慢慢来。XXX化学成绩35分,我要求他下次争取50分。每天查他作业,根据他的情况,适量减少作业。要求他,不怕不会,可以到学校问老师和同学,会了在写,晚交可以,但坚决不能抄作业;

任何一个问题孩子都不是一下就能改好的,问题时一定要耐心帮助,教育。例如XXX每天交作业,但是作业总是避重就轻,应付老师。我就找他面批作业,指出作业的要求,并让他立即改正。听写方程式不会,我让他负责替我判同学的听写,并把优秀学生名单写到黑板上。

四、用恒心,抓反复,反复抓

问题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经常反复,不是屡教不改或无药可治,老师不能失去信心,首先思想教育和管理要经常化,二,出现反复要仔细分析反复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德育导师的工作心得 篇4

姜建明

根据学校党支部的要求,我找了三个学生,结对子。做他们的德育导师。在跟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我感到还是有很多的地方对教学还是有好处的。还是有许多地方要好好的总结的。也有一些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多和学生谈心,实施情感教育

我觉得平时应该多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这就需要老师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对他们关心爱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赢得他们的信任,接着鼓励他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并给予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在感情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提供很多的信息,比如,学生中的一些情况,学生对老师的一些看法,等等,有助于老师的工作。

二、多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后进生,除了学习差些以外,他们的能力并不差。有的擅长组织工作,有的擅长文体活动,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这就需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同时,积极地去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各方面的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我结对的学生都喜欢体育,并且,身体素质很好,篮球打的也不错,我就根据他们的特点,从他们的特长入手,引导他们在体育上要达到更高的目标,讲些运动员的故事给他们听,也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上也要跟在体育方面一样,不断的努力,提高成绩。学生甲在区运动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为他已经初三了,很想利用体育的特长,考个好学校,就跟我说,能不能让他去参加市里的运动会,争取更好的成绩,为升学创造有利的条件。我知道后,就对他说,我会尽力帮你的。学生满怀信心的去了。

三、多家访,进行全面教育

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掌握在校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家访,特别对差生,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校党支部开展德育导师工作有一年了。作为一名德育导师,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需要我能及时了解受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适时地给予帮助,更要做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做他人生轨迹上最好的那个他。为此,我做了多方的工作,并根据受导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受导学生基本情况:小明(化名),男,初二学生,头脑简单,脾气暴燥,整天无所是事,爱打架,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平时上课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极差,在受导之前已经受到学校的警告处分。

根据了解、观察发现,造成小明现在情况的原因可能有:(1)长期和年级里的双困生接触、交往,玩在一起,相互间的影响,导致行为习惯和学习状况不断恶化。(2)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正确。虽然父母对孩子也算比较关心,但当父亲看见、听见孩子表现不好时,只以简单的打骂解决,缺乏有效的教育沟通,导致小孩脾气暴燥,遇事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几点做法:

1、沟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平时有事没事地和他聊几句,开始的时候可能他会觉得不习惯,但慢慢地他会觉得老师是在关注他的,问他问题,他能回答了,见到我会主动问好了,彼此间的距离近了,这样今后的导的工作就能够开展下去了。

2、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努力达成共识。实事求是地向家长说明小孩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分析造成现在情况的可能原因,明确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责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与其父亲的交流。最后,父亲答应以后不再打骂孩子,有问题好好说。这一保证之后在小明这里得到了证实。现在小明的父母每周都会来学校与我交流,了解孩子动态。

3、与其共同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和学生的距离近了,此时就方便对学生提一些要求了。但如果是我一人制定努力计划后让他落实,今后难免会因为做不到而强词夺理,所以与其商量着共同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做得到的写下来,做不到的暂时不写。计划每月一定,月初定,月末小结,然后再根据完成情况制定下一月计划,循序渐进。

4、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反复对他进行督促教育。我要求他每天早上到校后先来我办公室报到,完成(1)大声朗读《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一遍,希望让他每天读、长期读,文章内容或多或少地有所记忆,对他的行为习惯有好的牵引。(2)提小的希望和要求,其实就是要告诉他,老师是在关注他的表现和一举一动的,那么做事前应该三思而后行。

5、宽中带严,略施压力。一次,小明连续几天不断犯事,在好言好语的教育接连失效后,我决定来一次硬的。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后,用非常严厉的言语对他进行批评,并表示自己已无力再管教他,打算把他送去工读学校,期间,他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地说“不”。那天晚上学校家长会,他母亲遇到我,说小明放学回家后,在家门口看见她就哇哇大哭了,母亲问他发生什么事,他哭着求母亲再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他不想去工读学校,并让母亲来求我。看来这次他真的怕了,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改过,但我答应他母亲会继续好好地教育他。

工作反思:

1、身为导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2、身为导师要具备三“心”:一要有关爱之心,以关爱之心来打动学生;二要有宽容之心,以宽容之心来包容学生;三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望批评指正,谢谢。

德育导师体会

宣汝萍

为了配合班主任工作,发挥党员的作用,真正实行全员德育,我校开展了党员德育导师工作。作为学生的德育导师,我成了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导师。从与受导学生一年来的交流和帮助中,我深深觉得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要关注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导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顾问、参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导师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呢? 1.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的前提。

了解学生的成长轨迹,如:学生的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寻找其发展潜能,对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更深入充分了解,更全面引导和教育。如我带的一个学生A,智力极好,但成绩中等,对英语极为反感。心里不舒服就在教室里随意发脾气,甚至顶撞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很有潜力的,她之所以爱发脾气肯定有原因,于是经常在下课时有意识地接近她,她也跟我说心里话。她说,她老是在教室里发疯似的,是跟妈妈学的。她妈妈是个变态,整天让她学习,叫她背英语,她偏不学好。她甚至幼稚地认为:她如果认真地学习,岂不是让她的妈妈得逞了。从谈话中,我知道了学生的问题出在家身上,教育学生还得从改变家长入手。

2.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的必要途径。

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辅导一次。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话访,每学期一次家访,通过家访,通过交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地沟通,以真诚换取信任,以心交心。

3.关爱学生—— 感化学生的源泉。

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因此,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但在内心深处仍旧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老师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切忌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比如,学生B是一个成绩不怎样的学生,我平时与他谈话比较多,他也喜欢和我交谈。但是在一次听写时,他连续几次看旁边的同学,我先是走到了他的身边,他无动于衷,我点了点他的桌子,他还是我行我素,我实在忍不住了,点了他的名。他顿时一啪桌子,把听写的纸一揉,扔到垃圾桶里,然后就趴在桌子上。当时我傻了眼,居然有学生犯了错误还当众耍脾气的,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一节课都没有把头抬起来。事后,我仔细想了一下。B学生是一个爱面子的学生,如果我不要当众批评他,下课后找他谈话,指出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可能会主动的说自己不对,甚至愿意重新听写。

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让他们帮助同学、班级做事,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产生老师相信我,我也一定要做好的想法。

4.足够耐心——感化学生的保证。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其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能简单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想让学生一刻的感动是容易的,怎样让他们有长期的感动,真的很难。导师要有耐心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潜能,充分肯定,积极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

教师以爱心、耐心、诚心相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老师的这份爱心将永远藏在他们的心中。

德育导师工作的心得体会

陈恩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围绕着要求学生学习好和遵守学校纪律,而应该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道德和情感意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的关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培养浓厚的学风,下面就简单谈谈德育导师工作的一点浅见。

一、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我在学习上,道德品质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关心热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爱是崇高的、神圣的,师爱也应该是有很强的原则性和责任感的,如果一个班主行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教育学生,更不会为学生着想,更不会有成功的教育。为此,我在第一节班会上,就向学生表示,我既是他们的老师,更愿意做他们的朋友,希望大家相互尊重,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言谈,师生的距离就更近了,学生也感到新环境的温暖。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或思想低落时,就及时找其谈心,帮助其分析成绩下滑或导致思想低落的原因,指导其学习方法,讲解做人的道理,使其认识到学习对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培养,他不仅能使教师的人格修养达到更高的师德境界,而且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素质,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个普通的人,又是个教育者。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四、更新观念、努力创新

一些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学生发展看的少;知识要求多,能力训练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看得少。这种育人的观念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距离甚远。“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和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千万不能“重术轻人。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尽。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五、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车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决不辜负新世纪赋予我们的重任,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组织对我寄予的愿望,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理念,持久的将事业进行到底。

德育导师工作体会

德育导师工作是一项心灵工程,是一项育人工程。现在我们做大多是一项修复心灵残缺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在疏导学生的思想,育人先育心,然后再育智,我想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学校自2005 年3月倡导德育导师工作以来,取得一定的成绩,傅校长在市德育工作会议上作过经验介绍,去年金校长的经验总结在《海宁教育》上发表,今年的经验又将去市里传经。

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垫好石头过河”。任何处于探索阶段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是德育导师制工作的一点肤浅的探索。但,它是德育思想工作中的一块垫脚石,那是确定无疑的。二是,具体来说,德育导师制工作应该是以班级为单位,是对班主任为主导者的德育体系的一个有效的补充的德育导师制操作模式。三是,我的一点体会,仅作探讨:我把它概括为“六颗心”,即:“真心、诚心、细心、耐心、苦心、攻心”。这都统一在一颗“爱心”之下。

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我担任三(4)班的H同学的德育导师已二年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我总以真心与爱心和他交流谈心,使他能敞开心扉,说出了心中的话语,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联系与沟通等,至今告一段落,点上了一个逗号,我清楚地认识到德育导师工作是永远不会有句号的。

“诚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上学期,H同学有一段时间常 “逃学”班主任跟我说起这件事,我找到他问了这一情况,他承认了,经过交流与沟通,了解到他与外面的同学在一起,经常约他出去。在我的诚意下,他告诉我拜过师傅,认过大哥;打过群架,也受过伤,吃过亏,流过血。我真心诚意地跟他分析了利害关系,明白自己的做是错误的,害了自己,树立了信心,下了决心,不再跟他们来往。

做学生思想工作要要细心。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纪律散漫,还经常若事生非,常常搞得全班同学不得安宁,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细心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差生的之所以“差”的原因,“坏”生之所以“坏”的原因,找到“病源”之后,给学生“对症下药”地教育。用春风细雨般的话语,溶化坚固钢铁,经过我们多次谈话教育,教育转变每一位后进学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因为他们都是可教育好的学生。

“耐心”,问题学生,的确给老师带来很多问题。个别问题学生屡教不改,影响到其他同学,有时想过劝其退学,有放弃念头。然而,我们的也会发现这些可怜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开学初,报名那天,他来到我办公室,我一见就感到不对,一头“长发”,一问才知道是班主任老师要他来的,经教育,他认识了自己,第二天理好头发再来上学。这次检查,他顺利地通过仪表仪容这一关。在毕业中考前,又有类似情况,经过谈心、交流与沟通,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也深感教育难度之大。

我也想到,我们不仅要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耐心地做他们的家长的思想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然,H的家长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因此,我未曾与其家长联系。

苦心,也就是苦口婆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直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攻心,就要攻其心理,让学生懂得导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挽救一个个失去了学生信心的孩子。我总感觉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以攻心为上,思想解决了,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我想大家都会有这个体会的。以心换心,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元旦,H也送来了一张贺卡,在学校也很有礼貌。在毕业典礼后,他又来办公室,找到我有点害羞似的,有点难为情地拿出一个小礼物——音乐风铃送我,这是一座有小桥、小屋、叶轮、转斗,转斗坐着四只笑容满面、手握电吉他的小猪猪。小屋四周墙上还巾时尚的帅哥、靓妹图片。很有寓意:大概是祝愿我们工作学习一帆风顺,幸福美满,快乐开心的意思吧。我和他聊进那所学校,他告诉我去海职高学习,我鼓励他说,抓住这个好机会,学会学习,学会自理,最要紧的是学会做人。我说,从今以后我们是朋友,保存这份友谊好吧,他点点头,表示一定努力。这时我心中非常高兴。

本学期共谈心 10余 次,做到两周一次,都有记录。

最后,我认为,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这就是它的实效性,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是我们研讨会的关键词,探讨德育导师的有效教育问题,探索一条高效的有效教育的途径。如何提高导师的自身素质,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如我们通常说到的“我们应该有一桶水”,才能去浇灌身边的小树与幼苗。

谈话地点单一,谈话方式单一,谈话内容程序话

谈话地点永远在办公室,谈话方式永远是学生、老师面对面,谈话内容留于表面,学生只是好象犯错误一下接受老师说教,没有和教师掏心掏肺,效果嘛,不好说。其实如果在办公室谈话,还有其他老师在场,就算学生想说几句心理话也不敢说,如果对话只停留在“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 “最近表现好不好?” “好” “有认真听讲吗?” “有。”这样的层面,就收不到谈话的真正效果。其实谈话方式可以改为电话,周记,电子邮件,或者是QQ等等。谈话地点也要走出办公室,因为学生天生对办公室有戒备心理,谈话很难深入。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谈话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谈话,只能算交差。

我的德育导师工作小结

导师既是学生可信赖的老师,又是一位长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他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从校长手中接过鲜红的沉甸甸的德育导师聘书后,我认真对照导师职责,时刻关注受导学生的日常细节表现、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特长、课余生活……,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健全人格……,我还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困难和困惑。另外,为学生建立包括家庭详细情况、跟踪学业表现曲线图等内容的个人档案。同时,密切与家长联系,要求并热情招待学生每周向我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认真填写《德育导师工作手册》里的每一项内容,每周另外给受导学生学业辅导、给受导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发言机会,并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受导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并经常向班主任汇报受导学生的受导情况。

但总的来说,困难和问题还是相当大,同学生的误会与沟通、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等方面,以及实质性的效果还是非常惭愧,不很尽职!

我是一名进校还没有满两年的美术老师。在这里,我把我成为德育导师以来的一些感受、体会与你们一起分享。记得在本学期初在开始实施这个制度的时候,我信心满满,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和学生谈话交流而已啊,所以很干脆地就把受导学生定下来了,这名学生是我所教班级中的孩子,我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我刚进校不久对他就有印象了。在他班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刚写完板书正转身讲课时,就发现一个学生直挺挺地站在自己椅子上,东张西望。我很惊讶,竟然有学生这样上课的!问了其他学生,知道他叫张某某。他在一节课内多次和前后左右或更远的同学讲话,还时不时大声狂笑。像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把课堂当作无人之境的、自由散漫的学生很正常的会成为各科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当我向班主任仔细地了解了他的各方面情况时,我发现我想的太容易了,这样的孩子我怎么去和他沟通呢?顿时,我感受到的就是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我开始为和他的第一次谈话而做充分准备,希望能初战告捷。在此之前,我就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转化学生的成功事例,都是以泛滥的爱心感化的。我觉得小孩子的情感是纯真的,易感动,只要我晓之以情,胜算应该比较大,所以我也想用这一招,尽管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开始谈话,我就以黄河泛滥之式说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自以为道理够深刻,也很有诚心,就算不能全面唤醒他的心灵,至少也会让他深刻得反省下自己的所作所为。谁知道等我激情地演讲完成后问他有什么感想,他竟然用不屑的口气说了三个字:不知道。我木然„„

在几次谈话后,他在我面前的态度还是差不多,动来动去,东张西望。还以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内心已经认识到了。可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好转,作业还是不做,上课老是和同学说话,下课疯似得玩。一时间,很茫然,对他的训导不知从何下手。

根据我和他的谈话情况,加上我在课余时间认真看了网上许多优秀的德育反思、案例,多次咨询了老教师,吸取了他们的经验,做了以下反思:

一.想要近距离地与学生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必须要让学生对你所说的话题产生兴趣,把自己当成能谈话交流的朋友,而 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不然和学生之间没什么共同话题,打不开话匣子,所以我这段时间尽量去关心学生喜欢的,了解现在流行的,尽量让自己和他们能有共同的话题,具了解他们最近感兴趣的书籍有:《阿衰》《蓝猫历险记》《火影忍者》等等。

二.在与受导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感到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也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而且作为导师对于交谈的技巧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在交流的时候不能只是谈论片面的理论,要结合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他进行交流。

三.要成功地进行训导,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扬他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心。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看来夸的本领还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段时间的训导工作,我最终感到作为年轻教师理论和经验的不足、欠缺是训导的薄弱之处,唯一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年轻老师之间的代沟、年龄差距比较小,学生也比较愿意和年轻的老师交谈,所以采取朋友谈心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而且老师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得到发展。虽然,和他接触才短短的几个月,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会教会我如何走近学生,我会帮助他健康发展。沟通,和学生走得更近——德育导师有感

上个学期,我担任了09楼宇班应凯任、陈林军、王顺三位同学的德育导师,从与受导学生一学期来的交流和帮助中,我深深觉得导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要关注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导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顾问、参谋。德育导师工作是一项心灵工程,是一项育人工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我虽然担任班主任多年,但作为德育导师的角色,还是第一次,在摸索中,我努力试探着,在这里,我把我成为德育导师以来的一些感受、体会与各位一起分享,同时也请各位批评指正。

1、沟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陈林军、王顺两位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刚开始与他们谈话,可能是觉得与老师交流的不适应,再加上又不是班主任,管我那么多干什么呢?他们基本上不回答。于是我课前经常提早到课堂,有事没事地和他们聊几句,有时讲讲作业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聊聊其他的话题。课后我从不马上离开教室,而是问问他们上课听懂了没有,还有没有问题,若有问题,趁着板书还在,马上可以交流讨论一下。开始的时候可能他们会觉得不习惯,但慢慢地他会觉得老师是在关注他的,问他们问题,能回答了,见到我他们会主动问好了,彼此间的距离近了,这样今后的导的工作就能够开展下去了。

2、与其共同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和学生的距离近了,此时就方便对学生提一些要求了。但如果是我一人制定努力计划后让他落实,今后难免会因为做不到而强词夺理,所以与其商量着共同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做得到的写下来,做不到的暂时不写。比如应恺任同学,是住校生,性格外向,好玩,人比较机灵,自我克制力差,学习上有一定愿望,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行动上自觉性不够,上课经常头趴在课桌上,学习劲头不足,长期这样下去,学习成绩不用说了,人的精神状态也不好,萎靡不振。我找他谈话,首先对他的优点加以肯定,并对他数学课上的表现加以表扬,因为他数学课上有时听着的话,知识接受得还是比较快的,同时指出他身上的问题,与他商量,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当时期中考试临近,自己对各科做一估计,定个短期目标,由于是与他商量着定计划,于是他也乐于接受,当然也得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反复对他进行督促教育。经过努力,期中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3、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如陈林军同学,个性内向,不善交际,个性略显固执,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平常脾气温和,但有时发起火来,很犟。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一次是数学课讲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要用到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结果他不会,课后,他和杨哲同学一起主动来问我了,于是我非常耐心的给他们讲解后,并让他们练习巩固,看着他们较快地接受后脸上表现出来的兴奋之情,我乘机表扬了他们:“你们看,你们其实都很聪明,老师一讲,你们就会了。以后要多来问。”我无意中又说了一句,这个内容初中就该掌握了,你们为什么那个时候不努力呢?结果陈林军说了:“那个时候我们在班里成绩算差的,老师不愿跟我们多讲,我们也不敢多问。”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其实,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潜能,充分肯定,积极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

4、足够耐心——感化学生的保证。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其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能简单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想让学生一刻的感动是容易的,怎样让他们有长期的感动,真的很难。导师要有耐心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及时发现,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如王顺同学,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可想而知也不好,个性上为人较随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我管理能力差,上课有时讲空话,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为了让他作业能独立完成,有时我会把他个别叫过来,耐心地先把作业中的难点注意点给他仔细讲解,然后告诉他,今天我看着,你的作业是否独立完成了,这样做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学生的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我放松一些时,他又会故伎重演,经过谈心、交流与沟通,效果不是很明显,坏习惯经常反复,我也深感教育难度之大。但是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继续做好学生引导工作。只有足够耐心,才有可能感化学生。

5、选择合适的谈话地点,保证谈话的效果

谈话地点永远在办公室,谈话方式永远是学生、老师面对面,谈话内容留于表面,学生只是好象犯错误一下接受老师说教,没有和教师掏心掏肺,效果嘛,不好说。其实如果在办公室谈话,还有其他老师在场,就算学生想说几句心理话也不敢说,如果对话只停留在“知道自己错了吗?” “知道。” “最近表现好不好?” “好” “有认真听讲吗?” “有。”这样的层面,就收不到谈话的真正效果。所以我认为,选择合适的谈话地点,是保证谈话的效果的手段之一。谈话地点也要走出办公室,因为学生天生对办公室有戒备心理,谈话很难深入。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谈话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谈话,只能算交差。所以我不大会选择办公室找学生谈话,有时会选择教室门口、连廊、或者操场等,看具体情况而定,我觉得这样能让学生减少戒备心理,更容易使谈话深入,收到良好效果。其实谈话方式可以改为周记,电子邮件,或者是QQ等等。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5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校根据本学期德育工作计划,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德育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了“香樟树下”德育导师工作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注定了“学校无闲人,人人皆育人”。长期以来,班会、队会、晨会、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班主任也就成了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久而久之,任课教师便将德育工作束之高阁,只注重埋头教书。学生间发生了什么事,“找班主任去!”自然而然成了任课教师的口头禅。班级管理出现了问题,“我又不是班主任!”成了一块万能“挡箭牌”。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遵纪守规,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不少任课教师则在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这些情况正说明了我们任课教师的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香樟树下”德育导师工作计划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助于建立师生关系。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所分配的12名德育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的本学期末辅导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其次教给他良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针对薄弱学科,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促使他们学习成绩循序渐进增强,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最后,让他们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尊重老师,形成像朋友一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想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进行电话或实地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去,根据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找出他的“症结”,对症下药,促使他往正确的方向去学去做。并建立家长微信群,及时关注动态并进行沟通,强化他们的中考意识,制定目标,奋力前行,不留遗憾。

另外,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适当给予鼓励,用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促进他学习。扬长避短,在调动受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多表扬鼓励他做得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家长进行督促严格要求。

其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经常亲近他,多找他谈心,反复教育他,不能歧视他,还要有耐心地反复教育他,并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鼓励。

最后对于学困生要关心爱护学生,必须对他们充满爱心,多理解,多尊重,多信任,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按市教育局 “全员育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要求,坚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我校德育内涵,贯彻我校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管理机制,扎实提高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操作方法

(一)导师职责

1、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2、深入调研,建立受导学生基本档案。

3、领导每月调研一次,并汇总班级工作情况,修正策略。

4、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沟通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做好过程评价。

5、德育导师,每月培训一次,并积极撰写德育导师工作案例和小结,学期结束,由领导小组统一评价和考核。

(二)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2、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困难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3左右。

(三)评估方法

学校成立“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受导学生评分+导师领导小组评分+家长评分。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3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制和实施途径,关注学生个性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根据区教育局要求,我校将继续开展德育导师工作,现将本学期计划制订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全校各年级、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积极掀起学校推行的德育导师制热潮,要充分明确德育导师制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年级组和班级要配合学校搞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2、各年级和各班组织导师、学生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原则上是班级的任课老师与本班级的同学结对。

3、各年级由年级组长协调可与本年级的问题学生结对,并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学生应如实填写双向选择表,应定期、主动向德育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与德育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尊重并接受德育导师的指导,遇有问题也应先与德育导师取得联系,逐级反映问题。

4、德育导师在接收学生后,应主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落实谈心制度。导师应时刻关注带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同学生交心谈心,并作记录和分析。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

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5、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双方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并指导他们完成。

6、德育导师要认真记好导师制手册,做好考核记录,每两周至少要安排一次与结对学生的交流或辅导,每月至少要有一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每一学期至少家访一次。

7、以德育导师为主,会同相关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共同诊断学生的缺陷,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德育导师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二、保障措施

1、落实导师指导时间,确保双方的交流。

2、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制度,对开展“导师制”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

三、考核与奖励

1、导师应向学校提交德育导师工作记录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教导处结合导师工作记录,听取受导学生及其他同学的评价、听取有关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导师的工作评价。

2、通过导师指导,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

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将对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年级组根据学校德育导师制方案实施的考核细则,每年期末要进行重点考核,德育导师制工作考核结果记入教职工个人业务档案,并与年度考核、奖励、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4

德育导师工作在我校己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骨干教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台阶。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结合学校制定的三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德育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德育导师工作模式,提高德育导师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提出本学年 “德育导师”具体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面向全体高考科目学科教师,在各年级己经形成的对临界生的辅导机制基础上,开展“德育导师”工作。以学科辅导为载体,讲究实效,加强对临界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薄弱学科的学业辅导,让这些学生成为思想进步、学习努力、功课平衡、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提升学校的重点率和本科率。

二、目标与意义:

1.实践一种理念: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课堂上,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位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2.实现两大目标:

(1)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力。

(2)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让每一位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三、确定德育导师和受导学生:

1.德育导师:

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愿意参与学校的德育导师工作。

(2)有较强的责任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争当德育导师。在注重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技巧,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势,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健康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3)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平等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无私奉献,深受学生信赖。

(4)善于与班主任、其他导师、家长交流沟通;善于总结交流德育导师工作经验和教训;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好,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强。

具体办法:以学科教学为切入点,面向全体高考科目学科教师,符合以上条件,由班主任牵头,确定学科教师担任本班的德育导师,任期一年。

2.受导学生:

受导学生主要由各年级确定的本年级中相应的临界生为主,受导学生必须自愿受导,由班主任在确定名单后上报年级组;年级组长在汇总后,上报年级部(电子稿);年级部在整理好名单后上报学生处(电子稿)。原则上每名导师带2-3名学生。建议班主任主要推荐有以下情况的学生作为受导学生:

1.学习成绩优秀,但在某门学科上存在偏科,需要学科教师给与指导。

2.学习潜力大,但受青春期困惑和心理因素的干扰较大,学习成绩不稳定,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

四、德育导师工作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开展学习:学校、学生处、年级部对“德育导师制”的实施进行宣传发动。

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深入学习,领会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义,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促进“德育导师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

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2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做好记录;受导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班级德育导师应经常性与班主任交流,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三)教育培训:学校“德育导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德育导师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德育导师的素质,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和要求。

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德育导师”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学生了解实施“德育导师”的意义和实施办法,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导师”工作的开展。

五、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

(一)工作原则:

(1)发展性原则: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二)工作职责: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有:

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2.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3.建立德育导师工作档案,认真填写工作记录。要经常会同班主任、学生处交流个别受导学生教育转化的进展情况,在期末做好工作小结。

4.了解受导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受导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家庭与学校协调做好受导学生的教育管理。

六、德育导师考核和奖惩制度:

(一)德育导师考核制度:

1.德育导师领导小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位导师的工作情况记录相关表格,向班主任、受导学生、家长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实效,学年末对德育导师进行量化考核。

2.量化考核包括:工作实效(主要是指学生的受导结果,如成绩,以教务处成绩为准)(40%)+年级组评价(20%)+书面材料(20%)+学生评价(20%)。3.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合格两级。

(二)导师奖惩制度:

1.设立 “优秀德育导师”奖,每个年级组1/3左右,每学年给考核优秀的导师予以表彰和相应的物质奖励。对校级“优秀德育导师”获得者,学校优先推荐为市级的各类德育先进。2.导师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参考条件。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5

初一年级的学生,从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且有所叛逆的阶段,抓好这个年龄的德育工作,就必须要有很好的耐心和很正确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学期,我还将担任初一(5)班班主任,全班41人。我的班主任工作力求从小事入手,从细小处要成绩,从细微处教做人,我的初一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有以下几项:

一、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用制度说话,为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努力。

1、实行奖罚制度,加强纪律约束。

对迟到、上课纪律不好的学生,因其不能保证正常的上课秩序,实行义务打扫教室卫生,同时对月全勤,学期全勤同学予以奖励。

2、保证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由班长到值周班干到普通学生,及时反馈班级纪律情况,保证自习课的正常进行。

3、保证提供一个清洁整齐的生活环境。

由值周班干,带领本组值日生,责任到人进行每天的值日工作,对不负责的值日生,罚重新值日。

二、学习生活中,保持昂扬向上的心态。

1、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

人有智力高潮低潮时,情绪也同样,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对出现消极悲观的思想学生及时做工作,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对班级整体出现思想波动现象,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心理调整工作。

2、确立目标

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确立下次的目标,通过实现目标,完成目标情况与未完成情况比较,找差距、找原因,以取得进步。

三、注重养成教育,尽力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1、做到生活有节奏,有规律。

督促学生做好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闲暇时间,并且形成生活规律,跟上节奏,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在一张一弛中调整状态,以最佳的身心投入学习生活。

2、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学生生活实际。

了解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环境好坏,有无生活困难,适时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学习生活当中。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6

一、“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以心沟通、以诚交流、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励志、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得到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实施“德育导师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载体,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做得更细致、深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导师制”的操作方法

推行“德育导师制”,我们提出如下相关的管理摸式和操作方式,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

(一)工作流程

德育导师一学期一聘,一学期的工作基本程序如下:

(二)导师的选择确定

学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党员教师必须担任德育导师,其余教师自愿报名。之所以选择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导师,一方面是青年教师积极热情、精力充沛,因为年轻,更容易与学生平等、朋友式的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三)导师职责

我们把导师职责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导师职责有: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四)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2、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困难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3左右。

(五)常规制度

1.导师聘任制度。德育导师实行动态管理,一般一学年一聘,每学年初学校向导师发放聘书。

2.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制度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导师经常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4.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一次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生活学习情况汇报。

5.会诊制度。有学生处、年级组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年级德育会议,本年级的所有导师一起交流、讨论,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六)评估方法

学校成立“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受导学生评分(30%)+导师领导小组(20%)+年级组长(20%)+家长(2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本人的评优和职称晋升挂钩。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7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拓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制和实施途径,关注学生个性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根据区教育局要求,我校将继续开展德育导师工作,现将本学期计划制订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全校各年级、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积极掀起学校推行的德育导师制热潮,要充分明确德育导师制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年级组和班级要配合学校搞好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2、各年级和各班组织导师、学生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原则上是班级的任课老师与本班级的同学结对。

3、各年级由年级长协调可与本年级的问题学生结对,并填写好“德育导师制”双向选择表。学生应如实填写双向选择表,应定期、主动向德育导师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与德育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尊重并接受德育导师的指导,遇有问题也应先与德育导师取得联系,逐级反映问题。

4、德育导师在接收学生后,应主动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落实谈心制度。导师应时刻关注带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师生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同学生交心谈心,并作记录和分析。有效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5、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双方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并指导他们完成。

6、德育导师要认真记好导师制手册,做好考核记录,每两周至少要安排一次与结对学生的交流或辅导,每月至少要有一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每一学期至少家访一次。

7、以德育导师为主,会同相关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共同诊断学生的缺陷,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德育导师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二、保障措施

1、落实导师指导时间,确保双方的交流。

2、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导、评估制度,对开展“导师制”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

三、考核与奖励

1、导师应向学校提交德育导师工作记录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教导处结合导师工作记录,听取受导学生及其他同学的评价、听取有关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导师的工作评价。

2、通过导师指导,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将对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年级组根据学校德育导师制方案实施的考核细则,每年期末要进行重点考核,德育导师制工作考核结果记入教职工个人业务档案,并与年度考核、奖励、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8

从中学生的特点来看思想教育应从礼做起,从学礼到明礼再到行礼。一个人只有在少年时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举止,将来才能在一个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的和-谐社会中,塑造自身高贵的品行与综合素质,为社会贡献智慧和才华,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从而幸福一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新形势下的新教育精神,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素质教育大环境为保障,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明素质为目标,本学期我班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教育深入到各种活动。

二、工作重点及目标:

1、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师生中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

3、积极配合学校、团队的各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4、结合文明园地的展示台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结合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

配合班主任指导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常规》等,采取一定的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开学之初,深入学生,掌握苗头,解决后倾向性问题。并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工作中,不断用班级获得的集体荣誉和成绩激励学生,在班级中形成向上的班风,教育学生要热爱班级,为班级的利益着想,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我为班级,班级为我的思想,促使班集体建设不断完善。

3、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掀起比、学、赶、帮、超的新高-潮,建立“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互教互学,使学生在原有的情况下成绩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更浓。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好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

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引入竞争机制,让班干部竞争上岗,给每一个同学提供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舞台。

5、重视家校联系。做好家访工作,班主任及时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个别教育指导,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6、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材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好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善于诱导他们勤动脑,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后要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都知道,要教好书首先要育好人。做为教师,做好德育工作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是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把德育与智育比做水杯与水,人们总想让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多,但前提是杯子要越来越大才行,所以提高学生的智育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德育。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为指导,以“全员育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为要求,依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原则,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骏

副组长:施兰红宋耕

成员:钱黎明王晓许桦全体班主任等

三、常规制度

1.导师聘任制度。德育导师实行动态管理,一般一学年一聘。

2.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表现、考试成绩等逐一记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制度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导师经常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4.谈心与汇报制度。导师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一次个别谈心,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生活学习情况汇报。

5.会诊制度。有德育出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的年级德育会议,本年级的所有导师一起交流、讨论,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四、操作方法

(一)导师职责

1.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2.深入调研,建立受导学生基本档案。

3.领导每月调研一次,并汇总班级工作情况,完善策略。

4.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沟通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做好过程评价。

5.德育导师,每月培训一次,并积极撰写德育导师工作案例和小结,学期结束,由领导小组统一评价和考核。

(二)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2.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困难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比3左右。

五、考核评估

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黎里中学教师百分考核》。依据:

1.导师的工作记录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手册等)

2.受导学生及家长对导师的评价。

3.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效果。(思想品德、成绩等方面)

六、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活动安排

时间、工作内容

2月

制订“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

3月

召开教师动员会和学生动员会,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德育导师制”开始正常运作。

4月

召开德育导师第一次例会,一起交流、讨论,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召开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德育导师制”的实效性。

5月

“德育导师制”阶段性小结。

召开德育导师第二次例会,介绍经验,分析个案;提出困难,寻找良策。

6月

开展受导学生及学生干部问卷调查。汇集和整理各反馈材料。

导师德育负责制之路径探究 篇6

目前, 我国实行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与院系共同负责的两级德育工作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导师仅负责专业指导, 职能部门、院系负责研究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这必然导致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分离。同时暴露出了诸多弊端:一是教育方式落后;二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非权力影响力, 根本无法独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目前, 比较通行的德育模式有四种。 (见表1)

1. 集中管理德育模式

集中管理德育模式是在一名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的领导下, 由相关职能部门如研究生学院 (部、处) 统一实施、集中管理研究生德育工作, 同时在职能部门配备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和专职辅导员。

2. 多层管理德育模式

多层管理德育模式是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 由各院系具体负责本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日常管理, 成立以院系党政领导、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及相关管理人员为成员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组, 具体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安排、检查和实施, 并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3. 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基本要素, 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

4. 导师负责制德育模式

导师负责制德育模式是由研究生导师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指导的同时, 全面负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道德教育工作, 实行“个性化”指导。

通过比较发现, 在我国实施导师德育负责制具有可行性, 因为导师具备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导师是研究生最亲密的朋友。整个研究生阶段, 他们与学术始终保持着持续密切的接触, 能第一时间掌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二是导师具有无形的权威性。因为他们在各种教育力量中

表1目前研究生德育模式比较

德育模式优点

领导集中, 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界限, 便于跨学科

集中管理德育模式学生间互通和交流;教育管理人员投入少, 节约行

政教育资源。

德育工作的重心下移, 充分体现各专业学院研究生

多层管理德育模式教育的特色, 调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确保研

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竭尽全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注重德育的个性化、生活化, 倡导人文教育。

主体性德育模式

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亲密, 具有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可取代的优势;导师可根据不同群体、个体的特

导师负责制德育模式点恰当引导, 达到最佳效果;导师通过日常行为、人

格精神、治学作风、政治立场来影响学生,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缺点

易形成德育工作与业务学习“两张皮”现象;同时, 未依据研

究生特点, 将导师纳入研究生德育管理队伍, 易削弱道德教育

的效果。

德育实施主体的多元性使得研究生德育工作容易形式化;同

时, 令出多门, 容易形成多头管理, 让研究生们无所适从。

研究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主体参与意识”较弱, 未认识到德

育的发展是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内在要求, 不可能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自我教育的大潮中来。

注重职称、学历、专业技能、学术水平等因素, 忽视了教师师

德, 使一些品德低下的人进入了导师队伍;随着导师培养的研

究生人数增多, 往往只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和专业素质的

培养, 导致对研究生德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更富于精神财富, 更具有智慧、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还有智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需要, 有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和其他教育力量相比, 导师有教育理想, 有事业抱负, 这些很自然地就赋予了他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二、构建导师德育负责制的对策

1. 创新导师德育工作方法

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 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 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特殊, 故在德育工作方法上要讲究灵活性, 坚持“引导和帮助”“交流与对话”的原则。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授课方式。采取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或小课堂教学方式, 把传统思想政治课转变为师生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研究、讨论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融人格、理想、生命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于其中, 产生思想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共鸣, 使德育工作的过程成为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愉快的过程。二是要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就研究生所关注的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及时讨论, 以鲜活的事实代替凭空宣传, 以民主、开放和平等的态度取代教师的权威,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增加德育工作的多元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导师要以其良好的师德对研究生进行楷模教育, 在业务和道德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双重引导。

2. 加强导师师德建设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是提高研究生道德水平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明确规定导师的研究能力和道德水准, 将教书和育人作为遴选导师的同等重要条件, 在选导师时始终坚持品德、学术并重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学校不仅要审核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条件, 更要考察导师的道德水准, 即导师是否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积极的进取精神, 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以及对研究生教育是否有热情、责任感和科学态度。导师遴选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加强导师德育的培训。不仅包括专业培训, 还要加强对导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尤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切实提高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取消导师资格制度。对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未完成学校安排的正常教学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组织观念淡漠、自由散漫的导师, 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取消其导师资格, 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动态管理和监督, 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教书育人意识。

3. 建立健全导师德育考核机制

教书育人是每个指导教师的神圣职责。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导师, 只重专业教育, 轻思想教育, 而相关部门在导师考核上, 只重视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 忽略了“育人”的重要性。考核部门应给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导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大力宣传导师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 及时推广他们的育人经验;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导师应与在学术研究中做出同等贡献的导师一样, 在晋级、住房待遇等方面有所奖励, 将“德”作为晋升职称的标准之一。同时, 对在考核中不达标的导师, 学校应提出批评, 对那些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导师, 要暂停或取消导师资格。要以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去推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改进, 组建以相关职能部门, 院所领导、教师、研究生为成员的考核小组, 打破导师终身制, 引导导师们转变观念,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建立导师德育负责制的协助机制

上一篇:午夜清明生活随笔下一篇:程村镇中心小学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