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

2024-05-22

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共8篇)

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按区教育局“全员育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要求,在我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坚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我校德育内涵,贯彻我校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管理机制,扎实提高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西山中学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三、工作制度及职责

1、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

2、深入调研,建立受导学生基本档案。

3、确定导师小组,以班级为基本单位。

4、年级组长、班主任考察、任命德育导师,并颁发证书;导师和受导对象结对。结对时间以学年为基本单位。

5、领导小组每月调研一次,并汇总班级工作情况,修正策略。

6、每周至少和受导学生沟通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并做好记录工作,同时做好过程评价,帮教记录必须坚持保密性原则。

7、德育导师,每月培训一次,并积极撰写德育导师工作案例和小结,学期结束,由领导小组统一评价和考核。

8、建立德育导师领导小组和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活动机制。

9、每学期结束,德育导师领导小组汇总、总结、评价和考核。并初步确定下一学期工作目标。

10、对所有受导对象进行评价和表彰。

四、德育导师制工作流程(附表)

五、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活动安排

时间工作内容负责人

2月议订“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做好前期宣传和发动。德育办

3月召开教师动员会和学生动员会,选聘导师和选择受导学生,明确德育导师工作职责,受导学生对象。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德育办年级组

3月“德育导师制”正常运作,师生互动,建立受导学生档案。德育办年级组

3月召开德育导师第一次例会,一起交流、讨论,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德育办年级组

4月召开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德育导师制”的实效性。德育办年级组

4月“德育导师制”阶段性小结。德育办

5月德育导师研讨会

5月召开德育导师第二次例会,介绍经验,分析个案;提出困难,寻找良策。德育办年级组

6月开展受导学生及学生干部问卷调查。汇集和整理各反馈材料。德育办年级组

6月做好导师工作考核和评估。认真总结“德育导师制”实施情况。德育导师

六、德育导师工作评价

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德育导师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相关业务档案,并对其工作实绩进行考评和奖励。考评方法:

1、导师的工作记录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手册等)

2、受导学生及家长对导师的评价。

3、受导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效果。(思想品德、成绩等方面)

导师的考核评价成绩,作为教师当年评优、评先内容之一,并纳入其年终考核,学校按“优秀”、“合格”、“不合格”等标准给予相应奖励。

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2

一、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

1.大学导师制

所谓导师制,教育大辞典对其做了如下定义: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

导师制首创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在14世纪,牛津大学的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了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在学院中的经济支出、道德和学业,以此来获得家长的酬金[2]。

在实行导师制的牛津大学里,导师往往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学者,他们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品德养成。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就会按照学生的专业被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被称为“tutor”,研究生的导师被称为“supervisor”。学生必须定期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谈话一次,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检查学生学业进度、进行学业指导。由于一位导师只有数量较少的学生,导师能够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交流,从而在更深程度上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设计出更为精细化的道路。同时,由于这种较深层次的接触,学生的人品和学术道德都会受到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以至于在牛津,大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任学生导师,授课乃其次要[3]。

我国大学首先成功借鉴外国大学的导师制是在1937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开始的。当时的导师制在学生德育方面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师制被迫中断了。

2.中学导师制

大学实行导师制取得极大的成功之后,有的中学也开始效仿大学实行导师制。

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其最初的原因是美国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以后,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面对复杂的课程时,无法自主地进行选课,他们需要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协助,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4]。

借鉴外国的中学导师制,是在90年代开始的, 一些高中尝试效仿导师制。在这些导师制的尝试中,较有影响的是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对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 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德育导师制是在原有的班级制度的条件下发展而来,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促进作用。

3.全员导师制

全员导师制最早在大学中实行,全员导师制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导师制,导师的角色内容更加丰富,至少包括“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这五个方面[6]。

在中学中的全员导师制,是指班级任课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一名教师可以负责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全程跟踪、定期谈话,了解、引导学生,并有意识地采取个案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7]。

全员导师制还是以传统的班主任制度为核心, 其他教师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其本质还是传统的班主任在负担主要的教育任务[4,8,9,10,11,12]。 所以全员导师制只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13]。

在导师的工作内容方面,目前国内的全员导师制多集中在教学辅导、德育教育方面和心理问题方面,对学生学习素养、生涯规划、能力发展的指导较少[8,9,10,11,12]。

二、全面导师制的内容

全面导师制是在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全员导师制的经验设计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管理者、思想的疏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成就的评价者,还应该是为学生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背景的掌控者,深入有效沟通的交流者,能力的培养者。当然,最好能成为学生某一方面的榜样,在未来,如果还能在预测未来产业结构与职业的变化动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未来出路与课程的关系方面的咨询[14],成为咨询者就更好了。而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之下,教师很难给每个学生提供以上种种。

1.全面导师制概述

全面导师制实质上是不同于班主任制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从覆盖对象上讲。它是一种全生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位老师了解他(她)。 从参与教师的学科上讲,它是全科导师制,每个高考学科教师都参加导师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出发,由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作自己的学科导师。从时间跨度上讲,它是全程导师制,从高一到高三的一贯制导师(中间个别学生可以调整导师)。从导师责任上讲,它是全方位导师制,导师不仅指导学习、生活、活动、心理、个性化发展、学科规划、目标规划等方面,还可以在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2.全面导师制的内涵

(1)学生的榜样

人是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家长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在学校环境中, 人,尤其是教师,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15]。

由于全面导师制使得管理学生的教师和被管理的学生的师生比显著提高,不仅教师更了解学生,学生也能从更多的方面了解教师,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导师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识和感染力影响学生[16]。这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最好是学生“全方位的榜样”。虽然有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一个教师重拾“精英地位”的契机。

(2)学生密切沟通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和学生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密切的交流,可以发展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还能够延伸至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中, 它能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成人十分了解他 (她)。学生如果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其他个人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解决。

(3)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

在该制度下,导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些可供学生做出决定的信息,导师在了解的基础上,更能把握哪些机会适合哪个学生,甚至可以从教师的专业本身出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阶段性建议。而且学生永远没有老师了解学校,学生提出相应的愿望要求,导师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4)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该制度下,“亲其师,信其道。”在情感层面教师的教学活动较容易开展。同时由于师生的深入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更深刻,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顺畅。这将极大地改善原本师生间单纯的主客体关系。

(5)学生情况的掌控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一系列资料的收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进行预防性干预, 出问题时及时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出问题后进行切实可行的处置。这就改变了传统班主任“救火员” 式的教育,哪里出现问题,哪里班主任介入。全面导师制是“耕作者”,可以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6)学生发展的助推者

在了解的基础上,导师能够与学生通过协商探讨,共同制定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如理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共同遵守的规定或约定等。还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制定阶段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等。 每当学生发展到一些关键阶段,导师及时介入,能有效助推学生关键期的发展。

(7)未来发展的咨询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应该基于对学科的理解和所接受的培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建议。 减少学生的迷茫。

3.全面导师制的制度

(1)学校成立“全面导师制”管理领导小组

管理领导小组应该由学校的各权力部门组成, 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共同完成全面导师制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物质准备。

管理领导小组不是完全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 而是在原有管理模式上的衍生物。管理领导小组应该与年级和学科组交叉管理,共同维持全面导师制的运行。如建立导师团,年级教师在原有年级的组织构架下形成导师团,实现年级内资源共享、学校内信息交流畅通。增加导师间横向联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纵向联系。

(2)导师培训制

由于导师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面对更多的问题,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从培训形式上看,专家专题讲座、专家系统授课、特色导师座谈相结合可能比较适当。

2从培训内容上看,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相关培训比较重要,结合一些学生关键时期的专门培训。

3每位导师都要明确学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指导和建议。

(3)双向互选制

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针对师生的广泛宣传后, 开始师生的双向互选。

1导师选聘。根据教师的年龄、性别、任教学科、过往经历、擅长方面、兴趣爱好、教育理念、工作成果等因素进行分类和网上个人信息公示。每位导师上传照片和录制一个自我推介作为补充信息。

2学生选择。学生选择1~2名导师(与高考报志愿类似的方法)。极有可能会出现某些教师报名人数多,而有的教师报名人数少,这时学校可以进行导师设计的考核,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生类型,对学生进行笔试或面试,或者二者皆进行。如果学校愿意可以在这里继续进行“分层次教学”。

3师生多轮互选制。最终确定师生组合方式并予以公示。开学后一个月可以根据师生意愿进行 “小范围调整”,之后师生关系正式确立。这种师生关系最好三年一贯制,从而将“师生转化为师徒”。 当然必要时,可以在学年中间有一次更换导师的机会。

(4)导师负责制

1师生共制定发展学生方案。其中包括学生的高中学业最终目标和学业阶段目标;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和兴趣特长发展目标;学生关于日常行为规范(主要是纪律等方面)的协定书;个性化的奖惩协议书等。

2构建学生成长记录

a.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有人将这种档案袋定义为“对能说明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者成就的成果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这种收集必须包括学生参与档案袋内容的选择;选择的方针;判断优点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17]。

学生成长档案袋或许应该包括作文、视频或音频资料、艺术作品、学生阶段目标、学习成绩报告单[18]、学生语录、学生获奖情况、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等等。

学生成长档案袋必须给学生查看,如果学生参与其中,毫无疑问会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知道档案袋中的内容是自己充填进去的,而且很多学生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由于导师和学生难以避免全部不发生分离,而一旦分开,一位新的导师重新了解一个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档案袋里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描述和材料积累,将使这种过渡平稳而高效。

b.评估学生的表现

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不足之处可以提升、优秀之处继续发扬甚至推广。有人认为在评估之前进行师生共同探讨档案是很好的教学活动。阶段性探讨会识别档案中的优点和弱点,使教师提出关于档案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进步提出建议或进行评论。没有这样的探讨,就会丢失许多教学资料的档案[19]。

3学习小组文化的管理

班级消失后,学生集体不能消失,学生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与成人的集体活动不能消失。没有班级就要构建学习组,学习组是指导师以及同一位导师的所有学生组成的团体。每个学习组可以拥有自己的组徽、组旗、组歌、宣传板报等,体现出不同导师的风格、思路。在学习组的各项活动中渗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辅助选课和研究性学习

导师指导选课可能对校本课发展有一定作用。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20]。

选课选什么,研究型学习研究什么,如果能有导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可能更有时效性。

5家校合作

导师需要和家长保持较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方面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教育,使教育合力扩大化。当然,这时的家长会一定是一对一的面谈式家长会。

6导师定期面谈

导师与学生间要定期进行有效的沟通,导师每周应该至少与每位学生沟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交流无疑能增加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不仅能为自己出现的问题找到可能解决的途径,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每次面谈后,应有面谈纲要。

7了解学校文化

比如导师应组织学生了解本校历史、传承本校文化、发扬本校精神。

8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5)学校评估制度

导师要完成一系列学校规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好坏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学校应组织定期评估,可以按照期中期末的时段进行相应的评估工作。

评估导师的工作,应该包括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

学校可以制作“全面导师制工作手册”,导师需要完成其中的任务,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学生填写导师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测评。最好只设置及格线,笔者认为绝对分数没有任何意义。

家长填写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评分,最好能设置一个空白:“导师的可提高项目”,这样能收集一些家长的建议。

(6)临时导师制和一贯导师制

有的学生需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时可能需要另一位具有专业特长的导师进行指导,比如竞赛学生,那么此时需要为学生配备临时导师。

(7)导师激励计划

高中全面导师制模式探索 篇3

全面导师制 学生管理 班主任制度

伴随着高考改革的临近,传统的班级制将受到极大的冲击。新形势下学校如何维持高效的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觉得实行全面导师制可能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

1.大学导师制

所谓导师制,教育大辞典对其做了如下定义:“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1]

导师制首创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在14世纪,牛津大学的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了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在学院中的经济支出、道德和学业,以此来获得家长的酬金[2]。

在实行导师制的牛津大学里,导师往往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学者,他们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品德养成。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就会按照学生的专业被指定一位导师,本科生的导师被称为“tutor”,研究生的导师被称为“supervisor”。学生必须定期到自己的导师那里去谈话一次,这种谈话叫Tutorial(个人辅导)。导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检查学生学业进度、进行学业指导。由于一位导师只有数量较少的学生,导师能够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交流,从而在更深程度上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设计出更为精细化的道路。同时,由于这种较深层次的接触,学生的人品和学术道德都会受到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以至于在牛津,大学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任学生导师,授课乃其次要[3]。

我国大学首先成功借鉴外国大学的导师制是在1937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时开始的。当时的导师制在学生德育方面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师制被迫中断了。

2.中学导师制

大学实行导师制取得极大的成功之后,有的中学也开始效仿大学实行导师制。

国外在中学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是美国,其最初的原因是美国在中学实行学分制以后,知识结构和心理水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面对复杂的课程时,无法自主地进行选课,他们需要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协助,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导师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管理制度,营造了一个合作、开放、主动和互动式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4]。

借鉴外国的中学导师制,是在90年代开始的,一些高中尝试效仿导师制。在这些导师制的尝试中,较有影响的是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是对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5]。德育导师制是在原有的班级制度的条件下发展而来,对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促进作用。

3.全员导师制

全员导师制最早在大学中实行,全员导师制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导师制,导师的角色内容更加丰富,至少包括“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成才向导”这五个方面[6]。

在中学中的全员导师制,是指班级任课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一名教师可以负责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全程跟踪、定期谈话,了解、引导学生,并有意识地采取个案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7]。

全员导师制还是以传统的班主任制度为核心,其他教师作为辅助人员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其本质还是传统的班主任在负担主要的教育任务[4][8][9][10][11][12]。所以全员导师制只是对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补充[13]。

在导师的工作内容方面,目前国内的全员导师制多集中在教学辅导、德育教育方面和心理问题方面,对学生学习素养、生涯规划、能力发展的指导较少[8][9][10][11][12]。

二、全面导师制的内容

全面导师制是在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全员导师制的经验设计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管理者、思想的疏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成就的评价者,还应该是为学生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背景的掌控者,深入有效沟通的交流者,能力的培养者。当然,最好能成为学生某一方面的榜样,在未来,如果还能在预测未来产业结构与职业的变化动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未来出路与课程的关系方面的咨询[14],成为咨询者就更好了。而现行的学生管理体制之下,教师很难给每个学生提供以上种种。

1.全面导师制概述

全面导师制实质上是不同于班主任制的一种学生管理体制。从覆盖对象上讲。它是一种全生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位老师了解他(她)。从参与教师的学科上讲,它是全科导师制,每个高考学科教师都参加导师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出发,由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作自己的学科导师。从时间跨度上讲,它是全程导师制,从高一到高三的一贯制导师(中间个别学生可以调整导师)。从导师责任上讲,它是全方位导师制,导师不仅指导学习、生活、活动、心理、个性化发展、学科规划、目标规划等方面,还可以在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2.全面导师制的内涵

(1)学生的榜样

人是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家长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在学校环境中,人,尤其是教师,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15]。

由于全面导师制使得管理学生的教师和被管理的学生的师生比显著提高,不仅教师更了解学生,学生也能从更多的方面了解教师,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导师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识和感染力影响学生[16]。这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最好是学生“全方位的榜样”。虽然有挑战,但也未尝不是一个教师重拾“精英地位”的契机。

(2)学生密切沟通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和学生有时间和机会进行密切的交流,可以发展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还能够延伸至课余时间,尤其是假期中,它能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成人十分了解他(她)。学生如果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其他个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良好解决。

(3)把握自我机会的引导者

在该制度下,导师可以向学生传递一些可供学生做出决定的信息,导师在了解的基础上,更能把握哪些机会适合哪个学生,甚至可以从教师的专业本身出发,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阶段性建议。而且学生永远没有老师了解学校,学生提出相应的愿望要求,导师能够更好地利用学校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4)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该制度下,“亲其师,信其道。”在情感层面教师的教学活动较容易开展。同时由于师生的深入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解得更深刻,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顺畅。这将极大地改善原本师生间单纯的主客体关系。

(5)学生情况的掌控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一系列资料的收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进行预防性干预,出问题时及时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出问题后进行切实可行的处置。这就改变了传统班主任“救火员”式的教育,哪里出现问题,哪里班主任介入。全面导师制是“耕作者”,可以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6)学生发展的助推者

在了解的基础上,导师能够与学生通过协商探讨,共同制定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如理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共同遵守的规定或约定等。还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制定阶段的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等。每当学生发展到一些关键阶段,导师及时介入,能有效助推学生关键期的发展。

(7)未来发展的咨询者

在该制度下,教师应该基于对学科的理解和所接受的培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建议。减少学生的迷茫。

3.全面导师制的制度

(1)学校成立“全面导师制”管理领导小组

管理领导小组应该由学校的各权力部门组成,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共同完成全面导师制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物质准备。

管理领导小组不是完全取代原有的管理模式,而是在原有管理模式上的衍生物。管理领导小组应该与年级和学科组交叉管理,共同维持全面导师制的运行。如建立导师团,年级教师在原有年级的组织构架下形成导师团,实现年级内资源共享、学校内信息交流畅通。增加导师间横向联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纵向联系。

(2)导师培训制

由于导师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面对更多的问题,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①从培训形式上看,专家专题讲座、专家系统授课、特色导师座谈相结合可能比较适当。

②从培训内容上看,心理学、教育学、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相关培训比较重要,结合一些学生关键时期的专门培训。

③每位导师都要明确学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的指导和建议。

(3)双向互选制

在进行全校范围内的针对师生的广泛宣传后,开始师生的双向互选。

①导师选聘。根据教师的年龄、性别、任教学科、过往经历、擅长方面、兴趣爱好、教育理念、工作成果等因素进行分类和网上个人信息公示。每位导师上传照片和录制一个自我推介作为补充信息。

②学生选择。学生选择1~2名导师(与高考报志愿类似的方法)。极有可能会出现某些教师报名人数多,而有的教师报名人数少,这时学校可以进行导师设计的考核,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学生类型,对学生进行笔试或面试,或者二者皆进行。如果学校愿意可以在这里继续进行“分层次教学”。

③师生多轮互选制。最终确定师生组合方式并予以公示。开学后一个月可以根据师生意愿进行“小范围调整”,之后师生关系正式确立。这种师生关系最好三年一贯制,从而将“师生转化为师徒”。当然必要时,可以在学年中间有一次更换导师的机会。

(4)导师负责制

①师生共制定发展学生方案。其中包括学生的高中学业最终目标和学业阶段目标;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和兴趣特长发展目标;学生关于日常行为规范(主要是纪律等方面)的协定书;个性化的奖惩协议书等。

②构建学生成长记录

a.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有人将这种档案袋定义为“对能说明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者成就的成果进行有目的的收集。这种收集必须包括学生参与档案袋内容的选择;选择的方针;判断优点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17]。

学生成长档案袋或许应该包括作文、视频或音频资料、艺术作品、学生阶段目标、学习成绩报告单[18]、学生语录、学生获奖情况、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等等。

学生成长档案袋必须给学生查看,如果学生参与其中,毫无疑问会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知道档案袋中的内容是自己充填进去的,而且很多学生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由于导师和学生难以避免全部不发生分离,而一旦分开,一位新的导师重新了解一个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档案袋里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描述和材料积累,将使这种过渡平稳而高效。

b.评估学生的表现

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有必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不足之处可以提升、优秀之处继续发扬甚至推广。有人认为在评估之前进行师生共同探讨档案是很好的教学活动。阶段性探讨会识别档案中的优点和弱点,使教师提出关于档案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进步提出建议或进行评论。没有这样的探讨,就会丢失许多教学资料的档案[19]。

③学习小组文化的管理

班级消失后,学生集体不能消失,学生的集体活动和学生与成人的集体活动不能消失。没有班级就要构建学习组,学习组是指导师以及同一位导师的所有学生组成的团体。每个学习组可以拥有自己的组徽、组旗、组歌、宣传板报等,体现出不同导师的风格、思路。在学习组的各项活动中渗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④辅助选课和研究性学习

导师指导选课可能对校本课发展有一定作用。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习进程[20]。

选课选什么,研究型学习研究什么,如果能有导师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来指导自己的学生,可能更有时效性。

⑤家校合作

导师需要和家长保持较密切的联系。这样一方面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教育,使教育合力扩大化。当然,这时的家长会一定是一对一的面谈式家长会。

⑥导师定期面谈

导师与学生间要定期进行有效的沟通,导师每周应该至少与每位学生沟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交流无疑能增加导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学生不仅能为自己出现的问题找到可能解决的途径,在客观上,也增加了与成年人接触的机会,这对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每次面谈后,应有面谈纲要。

⑦了解学校文化

比如导师应组织学生了解本校历史、传承本校文化、发扬本校精神。

⑧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5)学校评估制度

导师要完成一系列学校规定的关注学生发展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完成的好坏需要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学校应组织定期评估,可以按照期中期末的时段进行相应的评估工作。

评估导师的工作,应该包括学校、家长、学生三个方面。

学校可以制作“全面导师制工作手册”,导师需要完成其中的任务,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学生填写导师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测评。最好只设置及格线,笔者认为绝对分数没有任何意义。

家长填写反馈单,可以进行满意度评分,最好能设置一个空白:“导师的可提高项目”,这样能收集一些家长的建议。

(6)临时导师制和一贯导师制

有的学生需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时可能需要另一位具有专业特长的导师进行指导,比如竞赛学生,那么此时需要为学生配备临时导师。

(7)导师激励计划

每次评估结束后,对表现优秀的导师进行肯定和表彰。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杜智萍.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

[3] 丁玲.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华章,2011(27).

[4] 王金洲.实施“中学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3-4).

[5] 方展画,张凤娟.新型德育模式探索——浙江省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6] 付八军.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7] 李艳珍.试述全员导师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8] 马剑.高中生全员导师制实践与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7).

[9] 祝敏高.构建“全员导师制”班级管理模式,关注每个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

[10] 尹言艇全员导师制育人策略初探——以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为例[J].基础教育研,2012(17).

[11] 吴晓茅.导师制:为了师生共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5-20(006).

[12] 刘建峰.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师,2011(6).

[13] 龚丽琴.中学导师制的现实意义[J].湖南教育,2001(18).

[14]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15] 费等.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王锦,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 周雁翎,周志刚.学院传统与牛桥导师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

[17] P.L.史密斯,T-J.雷根.教学设计[M].庞维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 田莉.中小学教师如何设计“学习成绩报告单”[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3).

[19] PeterW.Airasian.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M].徐士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普通高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思考 篇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新时期需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而新课程以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强调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显然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德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1.2 班主任工作现状分析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教育管理任务。班主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班级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其做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时间。反观这些工作:从受惠对象看,面向全体的多;从内容上看,制度层面管理的多;从方法上看,说教灌输成分多。真正面向个体的沟通、关怀、疏导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主体参与的道德实践少,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1.3 学生需求现状分析

当前许多高中学生由于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等各方面压力而产生了行为习惯不良、纪律观念不强、自信心不足、责任心缺失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传统的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忽视个体,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德育导师制及其操作策略 2.1 德育导师制的的内涵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导师制”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德育导师制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依据师生双方的个性、兴趣、特长、爱好,尊重师生双方意愿,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导师在任教班级导学、导育数名学生,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的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德育导师制是学校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的有效途径。

德育导师制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导师定义和受导对象定位。现阶段由于班级和教师数量等客观原因,导师制只能是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有效补充,并不能替代而成为学校德育模式的主体。在导师工作实践中,德育导师一般导育5~10名学生,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德育导师制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要坚定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初衷,避免使其变为“导差转潜”工作。2.2 德育导师的任务及工作目标

德育导师的任务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他们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因此,德育导师必须是教学水平高、师德好、有爱心、乐于奉献、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并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的教师。导师可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的引导者,可以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多方面发展的辅导者。

德育导师的工作目标:

(1)培养受导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人的个性道德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外,主要是个体在共同生活及合乎人性的教育环境下生成的。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契机、情境和氛围。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对受导学生的关怀、激励、鞭策、辅导、期望、规范,从而唤起、激活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2)提升受导学生的需要层次。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发展性、丰富性、积极性以及能动性的特点。德育导师制试图通过导师正视、尊重、珍视和满足学生个体的现实需要,再通过德育引导提升学生的更高层次需要,促进受导学生的人格完善。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德育导师试图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他们处理学习生活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发展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能力。2.3 德育导师的工作内容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它通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以便使作为个体的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三大目的:对学生的监护、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人格(诸如兴趣、态度、价值等)。为此,结合导师工作的实际我们确定导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对受导学生开展学习辅导、人格培养、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导师应着重对学生学习情绪、动机、意志和技能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学生都有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经历,有的学生能正确对待,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因此而产生焦虑和自卑。这种消极情绪还会带来不做作业、旷课甚至逃学等退避行为。而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学习策略的辅导也是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的。斯普瑞克说:“没有比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学习、成长和成功更为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就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束手无策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学!”这句话道明了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给予反馈和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例如针对学习积极主动意识不够的学生,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当学生付出大量的努力实现了这个学习目标时,他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就会得到强化。

(2)人格培养。导师应着重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及青春期心理进行辅导。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帮助和指导学生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冲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调,更好地适应环境;帮助学生学会与同伴、老师、父母沟通。导师在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受导学生当前的情绪发展水平及情绪缺陷,并且通过加强自己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训练和促进学生情绪的健康发展。在导育时切忌说教,而应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实现道德判断进而得到发展。例如,针对自我意识低的学生(消极、错误的自我认识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我不会做”、“我做不到”),我们应设计一些活动,如可以任命他担任同伴学习的辅导者,给他回答难度不大的题目,写信鼓励他„„通过活动来激励他的自信心。

(3)生活指导。导师应着重关心受导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生活情况,及时了解、检查、帮助受导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我们关注孩子的生活行为,但没有注意到在孩子的行为背后起支持作用的思想观念。这说明孩子(同学)的生活细节背后往往有需要我们导育的内容。指导关心受导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导师体现亲情化,实现师生零距离接触的最有效的方法。老师的爱是阳光,她能包容一切,温暖一切,改变一切。导师导育工作是心育,贵在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的疾苦,贵在心的感动与感悟,情的体验共鸣。导师用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地关爱受导学生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爱是教育的根本。

(4)心理辅导。导师如在导育工作中遇到心理困惑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学生,应请学校心理辅导室专职心理辅导员协助导育。2.4 德育导师的主要工作策略

(1)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沟通是人的生存方式。导师应与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启封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真诚合作的关系才能够形成,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的情绪和创造的精神才会得到有效地激发。良好的沟通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理解与关心学生。同时还要与受导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2)谈话。谈话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导师与受导学生要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放矢进行谈话,并且在谈话时讲究艺术,使谈话能有所收效。

第一,充分准备。在谈话前应对谈话内容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弄清事情,找出根源,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针对受导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谈话方案。

第二选择时地。教育的成效往往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学生情绪激动时要冷处理,待平静后再谈;学生有困难时导师要主动地去谈话。谈话的地方也应讲究,选择寝室、家中、教室、操场„„这些都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有所选择。

第三,学会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关键,只有倾听才能获取重要的信息,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导师应该关注受导学生的倾诉,不急于回答与评价。

第四,学会批评。受导学生在导育期间会出现问题,导师应少批多评。评论要重在方法上的指导、情绪上引导与心理上的疏导。

(3)价值澄清。价值澄清法是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斯(L.Raths)等人提出。价值澄清是通过导师与学生间的讨论来澄清学生的价值混乱,从而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目的。它是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导师在开展导育活动中也值得借鉴与使用,因为受导学生行为偏差的背后都有他自以为合理的价值观在支撑。导师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①界定需要价值澄清的事件(如学生异性间亲密行为)。②采用讨论、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深入的价值辨析,辨析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原因、后果、体会等方面展开。③导师归纳澄清事件的社会公德和符合现实的价值趋向,并说明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从而让受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领悟。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及改进措施

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充分整合德育资源,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新局面,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成果。

首先,提高了德育导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有效促进了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由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师”和“范”的结合,使课任教师能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德育资源,使德育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由于导师与受导学生是一对一的个性化、亲情化教育,因此德育变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人文关怀,可以说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所以教育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了。

其次,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受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导师制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受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受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避免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同时因德育导师有定期的家长接待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与忧愁;导师的指导、辅助,帮助同学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导师的尊重与关爱,改善了同学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健全的人格。通过导师设计的具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第三,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促成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悉的局面,充分调动了课任教师的积极性,许多任课老师转变了过去“重教学、轻德育”的观念,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堂管理、学生工作上,而且提升了课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无论是哪一位受导学生有任何的事情,那么他找到的第一位教师很大可能就是他的德育导师,这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导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在学生当中的亲和力。由于受导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德育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许多导师为了提高导育质量纷纷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导师成功的完成了角色转换,教育的方法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落实和确立。实施德育导师制为所有教师都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虽然明显,但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值得思考、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

(1)导师培训。如德育导师的素质问题(包括数量与质量),从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导师工作深浅不一,导师工作艺术参差不齐,导师责任心强弱有别。如何让导师都能提高自己导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开展导师工作校本培训是当务之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2)制度建设。要使德育导师制深入、持久的开展,健全的制度建设就非常必要。如德育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因德育工作的长效性,有些目标无法评估),当前对导师工作的评价侧重在定量评价且缺乏有力的依据、合理的标准、办法等;如导师工作的待遇制度、奖励机制,当前学校对导师的工作待遇也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在物质补助和评先、评优、评职等政策上都没有很好地落实。

(3)组织建设。学校在推行德育导师制过程中虽有组织领导体制,但是由于机构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结果反而是过程管理职责不明确。我们认为,学校在德育导师制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由校长亲自挂帅,并由一名分管校长具体落实此项工作。

同时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若干关系:

(1)正确处理德育导师与教学的关系。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教书”与“育人”彼此脱离的现象,通过德育导师制,真正落实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因此,德育导师既要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状况,也要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正确处理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实施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不是取消班主任,也不是以导师取代班主任,班主任也可以担任导师。在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将德育导师对受导学生的个别教育与班主任对班级的全面管理有机整合,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合效应。

(3)正确处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基本规范与因地(校)制宜的关系。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我省普通高中开展德育导师制试点工作已有几年,各试点地区和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德育导师制运作的基本规范。在全面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既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这些规范,防止随意性,又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操作模式、运行机制,要大胆实践,重点开展研究如何构建既切合本校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运行机制,发挥德育导师制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

“德育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5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辅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3)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

(4)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5)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在教育学生工作中的支持。

(6)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教师随机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

(7)认真学习有关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辅导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导”的素养,利用谈心、集体活动、家访等形式履行好各项应尽职责。

(8)德育导师应为学生做好有关成长档案记录,相应做好有关记录。

五、具体做法及要求:

1.摸底调查:调查各班需要导师辅导的学生,选择确定受导,尤其是家庭教育有缺失、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

2.成立辅导小组:每位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原则上1位导师指导1-2名学生。

3.要求:

(1)德育导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个性化、亲情化的教育方法。

(2)导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导师必须做到:

每周必须至少进行一次谈心、辅导等;每月必须与家长联络一次,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

定期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当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麻烦时给予热情帮助。

要帮助学生改掉一个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兴趣爱好,要努力改变受导学生的现状。

要全面了解学生,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积极进行教育引导,要尊重学生,依法执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六、德育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

1、学校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对成绩显著者给予表扬与奖励,对工作薄弱或失误者提出批评。

全员育人导师制计划 篇6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学期特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计划如下:

1、思想引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各类学生积极、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

(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业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定期向任课教师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3)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3、生活指导

(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4、心理疏导

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7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教育实际的需要, 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新课改目前的形势和在此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内容的增多,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及提高成为当前一个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 在现阶段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无疑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学生学会学习, 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应该提倡, 但相比之下, “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教师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 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

导师考核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提供与课程学习有关的研究课题 (也可以是问题) 指导学生的研究, 提供平台展示作业优秀者的研究结果并给予评价。整个过程大体分三步:前期提供大量知识线索、调研题目, 中期做经常的指导性互动, 后期做大量的评点工作。导师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始终是主导 (或称“全导”) , 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操盘手”, 要对教学有宏观把握, 要从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可能”, 还可以选出若干学习优异的学生作为“副导” (或称“小导”, 其实就是小组长) , 或聘请某一专题学习优秀的学生作为“临导” (临时性导师) , 协助教师营造学习的氛围, 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主导”, 学生“辅导”;学生“主学”, 教师“导学”。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师生共评, 生生互评。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更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导师考核制下的课堂是开放的, 参与者的角色是多重的, 教学互动是多渠道的, 交流信息是多元化的。这样的课堂你可以叫它生命课堂、智慧课堂, 或是生本课堂、开放课堂、民主课堂其中的一种。

根据本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每班按一定原则分成6个小组, 每个小组7-8人。自主预习课前完成, 课堂教学按“531”结构进行, 即5分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 30分钟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10分钟课堂检测、评价反馈。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体现了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任务前置, 以学定教。学案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预习内容, 在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放矢的同时, “使教学双方的意图得以沟通, 教师明确了教的目的和任务, 学生也清楚了学的目的和任务。”学案设计体现了任务前置、教学互动、以学定教, 而非以案定教、以教定教。

二是以导促学, 导学结合。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变教为导,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预习提纲”中的两个小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预习”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初步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讨论”通过设置问题, 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作出分析和判断, 实现了导学结合, 学思结合。

三是自主建构, 动态生成。学案各环节的设计建立在充分掌握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的基础之上。这就彻底摆脱了教师本位、教案本位和教材本位。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到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中不断生成并重新建构。教师获取的学习反馈不再是单纯的检测达标, 而是更多动态生成的资源, 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形成新的预设。

高中导师制工作计划 篇8

关键词:专业社团 导师制 学生管理 高职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 B-b/2015/03/014)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地、创新地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指导所在学校机械创新协会的切身感受,浅谈专业社团导师制如何助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一、专业社团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提升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壮大,社团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教育的拓展,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导师引领,因材施教,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社团导师制是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专业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中,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的指导,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推动专业社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二级学院成立了众多专业社团,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促进了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专业社团活动开展

在专业社团中引入导师制,利用导师的专业特长与丰富工作经验,可加强对专业社团的指导与管理,有效解决传统专业社团易出现的散乱问题。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及总结等环节的指导与把关,可避免因高职学生自身基础及实际能力的限制而导致的社团活动盲目、水平低下等问题,有效提升专业社团活动质量,保证专业社团活动品质,深化专业社团活动内涵,扩大专业社团活动效果。

专业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离不开得力的社团骨干,优秀的社团骨干在专业社团管理与活动中起到模范作用,是专业社团工作的重要保证。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社团骨干的系统培养,能提高社团骨干的能力与素质,从而推动专业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机械创新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创新发明讲座、科技趣味活动、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新作品展、实验室训练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了社团品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社团骨干,这些社团骨干也成为了导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的益友。在导师的指导和社团骨干的带动下,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机械创新协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缺点,90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也易形成任性、张扬、自私的个性及自由、散漫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自卑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专业社团为阵地,能够有效汇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的有益补充。专业社团导师制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想法,纠正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导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指导机械创新协会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对社团学生的精心引导和及时的教育疏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律差、懒散、任性、自卑等缺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勇于担当的习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宽容和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校园优良学风营造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或由于高考发挥不佳,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缺乏,自控力不强。学生在课堂上常存在玩手机、睡觉等情况,课堂外也常把时间荒废在游戏、小说或电影当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社团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通过对机械创新协会的指导,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积极地投身到专业社团活动中。许多以前经常沉迷网络、无所事事的学生都有了极大的转变,成天泡在社团工作室中,进行专业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榜样作用,并利用专业社团来影响、带动和帮助了更多的学生进步,使社团活动有成效的辐射到广大学生群体,营造了校园的优良学风,提升了学生的管理水平。

五、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内部涵养与各种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产业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当今社会,急需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专业社团导师制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有效应用,能力与素质得以有效提升。近年来学校机械创新协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大局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践证明:依托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社团活动、学习生活、思想素养及成长成才进行全方位指导,推进了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了优良校园学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助力了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江军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2]罗贤甲,兰建军.社团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上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下一篇:赠钱征君少阳的简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