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2024-10-22

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共9篇)

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1

镇中学德育导师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全员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帮助受导学生树立信心,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本学期在全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工作。

开学伊始,德育处制定并出台《城关镇中学德育导师制试行方案》。学校领导对“导师制”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德育导师制”在我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广大教职员工根据“导师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指导工作。

3月我校“导师制”工作全面铺开,在各班摸底下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特长等方面确定了36名学生作为辅导对象,之后又确定了36名德育施导教师,做到全员育人。“德育导师制”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顺利,为我校“导师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月15日在校会议室召开36名学生和所有任课教师德育导师宣传动员会议。会上,闫迎军副校长针对我校特殊学生作了转化方面的工作指导,要求各任课老师明确特殊学生现象及加强特殊学生管理的必要性,细致了解特殊学生形成因素,因势利导促进特殊学生转化,采取恰当措施,加强课间巡视,发现特殊及时耐心地跟他们交流、沟通、谈心,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闫校长还强调,作为班主任尤其要全面关注特殊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特殊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要加强教育,教育要及时,并做到批评与鼓励相结合。同时也要与家长多沟通,沟通时注意注意方式方法,拉近老师

和家长的距离,双管齐下。最后张维昌校长也提出希望,一要学会倾听,以情动人。二要耐心,不厌其烦,学会抓反复,反复抓。三要给予特殊学生关注,尊重特殊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只有“细”无止境地努力,让“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才能促进特殊学生的思想品质向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出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真正实现特殊生不再特殊的理想目标。

6月14日,德育处对全体德育导师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36多位导师工作的文字资料全面上交翻阅。各位导师都能严格按照目标和要求,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文字记录比较详尽。张拴仓、邓永健等老师记录尤佳,与学生谈心记录认真,疏导很到位。受导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教师能够针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耐心细致,另外导师们也能够注意与家长的配合,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有时是电话聊,有时是请进办公室聊,有时在校门口聊,还有的登门家访,用各种不同方式来有效改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受导学生中也有一部分是双差生,学习和品行都很不好。部分导师能他们给予关爱,循循善诱,走进孩子的内心,听取孩子的真实想法,通过与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不再产生抵触的情绪。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部分教师谈话记录比较少,有的只有一次,有的将多人谈话代替了个人交谈,其实各种方式我们都是允许的,但

关键是工作效果,很明显个别交谈的效果应该优于集体谈话效果,尤其是有准备的个别交谈,效果更佳。从文字记录情况看,也有个别教师的谈话记录有临时拼凑的迹象,千篇一律,众人一词,这不利于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会严重的影响学校工作的形象。还有个别教师字迹潦草,态度不够端正。工作方式还仅限于谈话,略显不足。其实德育工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正面,更有侧面,有工作时间内的,也有工作时间外的,往往效果的取得更要下在课外、校外。对于到受导学生家里家访的要求,一开学就强调每学期至少一次,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完成。

7月8日,学校以校为单位进行德育导师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他人成功做法,探讨导的沟通策略,探寻积极的师生交往关系。

总体,德育导师的推行,通过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师生之间关系日趋融洽,活跃了校园气氛,化解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诸多矛盾,学生对导师产生信任,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升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2011年7月

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2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把握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国, 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的检验以后, 仍然在英国很多较为传统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存在, 可见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有其自身特殊的价值。中国现代教育大多是从西方引入的, 导师制作为舶来品也被带到了中国。如何借鉴使用好这种形式, 首要的是加强内涵的把握。

1. 何为德育导师制

对于德育导师制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陆少芳认为, 简单从形式上看, “德育导师制就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 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迅速成长”[2], 她对德育导师制的参与对象以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圈定。朱玉林和沈轶群则表示“德育导师制是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按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原则上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德育导师”[3], 他们对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以及形式给予了更为充分的解读和描述。根据以上观点不妨这样来总结德育导师制的本质内涵:通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整合并且优化德育资源, 德育导师个体则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将德育以知识或者活动的形式来传播道德理念和价值, 并且注重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德育方式。在这里, 将德育的关系双方分为导师和学生, 导师来源是全体教师, 但是分工却更加的清晰明了, 对基础工作和深入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学生的特点则更加强调个性化的特征, 德育导师制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服务的。

2. 为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虽然已经存在于部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如果要使德育导师制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 还必须深刻挖掘德育导师制的意义。我们认为,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人们普遍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人甚至认为是无效的。而德育导师制则有助于解决德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明确指出了德育工作的主体———德育导师, 而且进行了专业化的强调———认为德育导师应该是专门的工作而不是兼职。第二, 弥补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传统模式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并且德育导师制也存在着不足。所以, 德育导师制的定位是对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的有效补充, 可以解决其针对性不强和专业性不够等问题, 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三, 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观念, 改善教师素质。张华健认为德育导师制“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人性化和亲情化的教育初衷, 对教师而言更是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契机”。[4]

3. 如何实行德育导师制

德育导师制最终还是指向实践的产物。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前进。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注重导师的生命关怀和情感成长的意识培养。如果想做好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没有观念先行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要求较高的德育导师来说, 一方面应该具有超越一般意义的对于生命关怀的情绪和认知, 当面对中小学学生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群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可爱生命正等待他的呵护和关爱;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核心不在于知识性的说教或者传递, 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感染和交流, 德育导师应具备合理释放自我情感的能力, 这样在无声中将德育工作巧妙地完成。其次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卢勇等学者强调, “德育导师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 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成长的过程, 成绩有好坏、情绪有起伏、心理有变化、毛病有反复才是真实的生命成长过程。正视这一过程, 我们才不会为学生的屡教不改、屡学不好而气恼。我们应该微笑着、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变化, 帮助他们茁壮的成长”。[5]

二、德育导师制的价值彰显

德育导师制的出现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做出了众多的改善, 这也是德育导师制本身的价值彰显。

1. 德育导师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 一般由政教处和班主任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德育导师制则强调由导师带领固定的学生群体 (当然规模并不是确定的, 少的两三个, 多则十个左右都是有的) 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很显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联系。学者李晔认为通过德育导师制, 一方面“增进了师生感情, 融洽了师生关系。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 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式’, 而是‘平等民主’的‘引领式’”,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了学业成绩。‘亲其师信其道’, 在导师人文关怀下受导学生学习此门功课的兴趣日益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师的鼓励之下, 受导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学习成绩逐步提高”。[6]据此可以梳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德育导师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的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双方更好更融洽地相处在一起了;其次这种融洽的关系并不只是表征在双方较为紧密的联系上, 同时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 利用新的德育导师制这种模式加强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联系, 而且是有效的、可以做出成绩的联系。

2. 德育导师制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 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7]新时代人才的培养追求两个目标:一是教书, 二是育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在其工作中只是完成教书的任务。一方面是因为教书是显性的成绩, 最终通过升学的指标来体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道德教养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结果, 并且依赖于家庭教育的效果, 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而德育导师制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德育导师制的德育资源来源于全体教师, 但并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 而是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取和整合这些资源, 这就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 对于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发挥则是由德育导师负责, 不仅加强了专业性的程度, 同时对于效果的评价和测量也有了客观的依据。德育导师制为“教书”与“育人”的传统理想的教育目标带来了实现的可能。

3. 德育导师制有助于教学与改革的互联互动

教学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学校发展的好坏与层次的高低往往直接与教学的水平挂钩。而德育工作虽然看似和教学无关, 但是实际上同样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 德育和教学是分开的, 甚至德育常常为教学让路, 变得虚无化了, 亦或分散了教学的精力, 成了教学的负担。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德育导师制从表象上看是完成德育工作, 但是其衍生了一个重要的副产品, 那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的最终“购买者”, 教学的评判最终还是依赖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处在不断改革的氛围之中,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体系的构建, 教学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而德育导师制对师生关系的有效突破则是为教学与改革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反馈。因此可以说, 德育导师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的策略选择

在我国, 德育导师制目前还是一种较为新兴的德育工作方式, 而且在实践层面, 德育导师制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得以开展, 没有普遍的推行。所以, 在其策略选择上应该加以周全的考虑, 并且进行较为谨慎的处理才是合适的。

1. 明确德育导师职责及合理确定导师

德育导师制当前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随着其成熟度不断地提高, 完全有可能演化出“德育导师”这一专门的职位来。然而, 一个成熟的职业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职责。有研究认为,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而“德育实践过程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允许学生自由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探索构建”。[8]由此可见, 德育导师的职责首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 阅读就是重要且核心的手段之一;其次德育导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这是学生道德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因为道德的习得依赖于个人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再次德育导师应该认识到德育也有着一定的“功利”倾向,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什么用。其实德育的“用”正是在于帮助学生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自我的构建, 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当然, 德育导师制的职责要求根本上还是依赖于德育导师的工作水平, 所以合理地确定德育导师是践行德育导师制的关键。整体来看, 德育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道德教育理念, 同时也应该具备落实道德教育目标的行动能力, 如此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

2. 加强德育导师本职工作的培训和学习

一个合格的德育导师应具备相关素质, 但是德育导师的素养并不只能依赖先天的获得或是后天的简单培养。当下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已然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体系也亟待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导师制固然是好, 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的学习和培训体系加以结合, 那么这种好只能停留在研究层面或者认识层面上, 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故而加强德育导师的培训和学习是十分急迫的。首先, 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模式, 传统的培训显然不能满足要求, 故而观念上必须有所转变;其次, 要加强相关培训体系的建设。德育导师的学习和发展是一套系统的流程而并不是在传统模式上进行细节修正;同时, 还要加强资源供给。目前来看, 对于德育的重视和创新较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资源的供给, 包括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都相对匮乏, 有效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前提之一就是改善德育工作的资源供给。

3. 制定对德育导师的评价和激励制度

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激励和评价, 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 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自身的合法性的建立根本上还是依赖在评价上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此外, 德育导师制将德育教师从一般教师的意义上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特色的群体, 自然也期待着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能够得到外界的期许和认同。不过对于德育导师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学者杨姝认为关于“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应该尊重个性, 强调共识”, 强调“德育导师制的建立无疑是为了将德育工作带入一个属于个性化的时代, 符合中小学生德育多样化的需求特征。尽管德育导师制是社会多元化情境下的德育需求的产物, 但是任何个性化也不能偏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9]由此可见, 制定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价制度对于德育导师制的推行有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文军, 蒋岳祥.对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 1998 (6) .

[2]陆少芳.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3]朱玉林, 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8) .

[4]张华健.浅析高中德育中的导师制[J].才智, 2013 (13) .

[5]卢勇, 何松毫, 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2) .

[6]李晔.关于寄宿制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S2) .

[7]赵和平.中学德育成功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 .

[8]王祖亮.浅谈德育实践过程[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9) .

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3

摘 要:美国中学普遍推行全员德育导师制,在学生走班上课的背景下,每位教师均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辅导和教育。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美国教育工作者对于导师职责、辅导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我国学校有必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务实实验,通过德育导师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导师制;美国中学;中国中学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管理育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其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坚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中国,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然而,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是德育创新工作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学生走班上课、班级不设班主任前提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某些中学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前,我国还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探索,找到可行的方案。

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跟踪了解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情况,根据一手材料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实验的情况,对我国中学如何推行德育导师制进行了探索。

一、实践图景

笔者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主要跟踪研究了当地两所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情况。第一所学校是位于华尔街的千禧高中(Millennium High School),第二所学校是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哥伦比亚中学(Columbia Secondary School)。两所学校的每位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要担任一组学生(每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组,每组约15位学生)的导师。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将一直在同一小组接受同一位导师的指导,即使在某些学年该导师并不承担这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

高中学生每天有30分钟接受辅导的时间,九年级和十一年级学生在午餐之前接受辅导,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在午餐之后接受辅导,学生轮流使用教室和餐厅。周一和周五,导师会就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问题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学生则会在导师的陪伴下进行自主阅读,有需要的学生可以与导师单独交流。初中学生每周有两次接受辅导的机会,每次40分钟,占用正常教学时间。例如,七年级的辅导时间是周二上午第二节课和周四下午第一节课。

为了与导师制相配合,学校设有家庭教室(home room)。每组师生的辅导课会在一间固定的教室进行,这间教室就是这一组师生的家庭教室。从数量上看,辅导小组是教学班的两倍,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室让全校学生同时上辅导课。为了避免教室数量不足的问题,各年级的辅导课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这样,同一间教室在不同的时间段就会被不同年级的小组使用,高中的错峰辅导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因为共用一间家庭教室面向国旗宣誓而有可能相遇,甚至成为朋友。

辅导小组的活动形式多样。导师与学生每周都会以研讨会的形式开展一些类似于我国中小学举办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涉及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辅导小组建设、公民指导、职业指导等。学校会为各周活动的主题提供参考建议,但主题活动的最终选择权属于导师。在笔者访学期间,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导师的组织下开展过团队拓展、毕业典礼节目编排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像参加正规学科教学一样,学生们会真诚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即使在高中的自主阅读时间里,学生也都会挑选一些人文性的书籍来阅读,而不会利用这个时间赶写作业。

辅导小组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社会。家庭教室的某个区域可以供小组张贴规章、生日表、特色装饰品等。导师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小组章程,常见的章程包括相互尊重、自我表达、相互信任等。导师把得到学生一致认可的章程写在一张纸上,每名学生在纸上签名,之后张贴在墙上。导师还会带领学生讨论学校章程和纪律、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等,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并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小组还会统计每名学生的生日,在聚会时进行简单的生日庆祝活动。

二、理论脉胳

担任导师是每位美国中学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之一。笔者就中学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求教于美国德育研究专家戴维·汉森(David Hansen)教授。汉森教授推荐笔者阅读一本名为《家庭教室指南》(Home Room Guidance)的书,该书出版于1946年,是作者在500多所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厚实、注重实际操作性,详细分析了德育导师制(或家庭教室)的工作内容、实施原则等,对于全面把握美国多数中学的德育导师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

(一)目标与职则

《家庭教室指南》对家庭教室进行了界定,认为家庭教室为学生与教师的良好接触提供了传统教学之外的一种方式——固定的在校时间里,教师与一批学生见面、相互了解,并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特定的观念和习惯。仅通过传统教学往往达不到这样的目标。这种界定下的家庭教室的含义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德育导师制,下文将书中的家庭教室与德育导师制看作相近的概念。为了符合国人的认知,更多地把家庭教室看作一个地理概念。

德育导师制在美国中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缘于社会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接受精神教育、健康教育、社会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作者指出,个体生活在物理的、社会的、民族的、公民的、情感的、精神的、职业的关系中,如果没有以上几方面的适当培养,则很难全面扮演其人生角色。

德育导师制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兴趣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协调,有助于培育重视责任与权利、具有宽广视野的理智公民。德育导师制涉及较多领域,能够达到较多目标,这方面仅靠其他的科目教学是难以达到的。作者在整理了研究者关于德育导师制的100多种目标的表述之后,将德育导师制的目标和职责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家庭教室中,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家庭教室的师生关系与普通课堂的师生关系不同。在普通课堂上,师生交流以知识学习为纽带;在家庭教室中,师生交流是全面的、充满人文关怀的。

2.指导学生

教育和指导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协助,尤其在解决问题和生涯规划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细分为教育指导、个人指导、生理指导、社会性指导、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闲暇指导。

3.发展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

社会所期望的公民理念和习惯包括与民主社会有关的知识、理念和态度,以及对本地社区和全国事务的兴趣。家庭教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此类习惯的机会。

4.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常规管理

家庭教室设有各种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担任主席或某方面的负责人。

(二)实施原则

作者从组织管理、活动策划等方面提出了德育导师制的若干实施原则,本文试概括如下。

1.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

一个核心办公室或者委员会要制定全校德育导师制的工作计划,且工作计划要适应当地和学校的环境与具体条件。

2.在常规在校时间进行辅导活动

辅导活动不应在课外进行,以免学生和教师对辅导活动不够重视,而应在恰当的学校时间进行,时长为30~45分钟较为合适。

3.辅导活动要有适当的频率

在辅导过程中,师生不得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师生不应因为其他缘故而缺席辅导活动。没有特殊原因,辅导活动不能被取消或暂停。

4.家庭教室的装扮要有吸引力

家庭教室要装扮得像家一样。必要的设备及资料(如供学生扩展阅读的书籍、彩笔等)应配备齐全。

5.导师要拥有组织活动的自主和自由

尽管学校有统一的计划和必要的规范,但每一个家庭教室的活动应该有其特色。辅导活动的规划应该有持续关注的要点,从细节开始,慢慢发展成较大的项目。不同小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较好的活动项目应该在校内得到表彰,每个小组要定期向委员会提交活动报告。

6.辅导活动要重视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个性

辅导小组要建立师生、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确认每个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的责任,鼓励、期待学生履行责任。团队成员之间要学会相互欣赏,为他人提出建设性建议;同时,培养自身兴趣,自信、忠诚待人。家庭教室应该能促进每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地方。

7.辅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不宜经常变动

导师遴选要慎重。辅导小组人数不宜太多,应该限定在35人以内。小组的构成因素应该是自然的,就读年级、所修课程、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学校要依据最自然、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分组。小组内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分工,对干部进行培训,明确各自职责。

8.不同年级的辅导活动不同

在该书调研写作时期,美国的学制是七至九年级为初中,十至十二年级为高中。七年级的辅导活动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辅导小组建设与规章学习、中学学习适应、学校常规学习。八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游戏、各学科学习方式指导、品格教育、个人行动。九年级的重点是生涯选择、毕业辅导、职业信息、高中课程了解、公民实践。十年级的重点是适应与调整、了解高中要求、学习方式调整。十一年级的重点是个别问题处理、社会责任认知、职业标准。十二年级的重点是职业或学业预备、未来教育选择、公民实践、自我分析、职业面试。不同类型的活动要适当安排,如有机安排生日庆祝、纪念日和节日、季节性活动。

9.辅导活动的设计要科学

每个活动要有清晰、值得期望、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有教育性和吸引力,重视学生的现实需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使所有成员参与活动;连续活动要回顾之前的活动,不宜简单照搬学校其他地方正在做的事情;要广泛利用来自学生、教师、导师、行政人员的资源,重视团队精神;活动要有时间限制,导师、干部或者成员的致辞要尽可能简短,以确保活动时间;要建立辅导活动评价标准,对各位成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定;活动委员会要承担活动材料的设计责任,力求活动材料适当且充分,并对所有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材料进行完整的档案保存;要及时了解活动效果和学生对辅导活动的评价意见,并适当调整。

10.导师要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积极履行职责

导师要做活动中的积极成员,在面对学生时不应有私心或者偏见,这一点,在导师同时担任这些学生的课程教师时尤其需要注意;导师要得到相应的训练,以更好地承担他们的责任。

三、启示

(一)重视中学教育的全面育人职责

在我国,在些学校的小学科(如音乐、美术等)课时被抢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仅是偶尔开展的点缀。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和风采,其归属感、自尊心无法得到满足。

新时期,我国中学教育应该进一步弘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教育的责任不只是传递各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学校应该适度变革,减轻应试压力和书本知识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为教师公平分配育人责任

我国学校一向倡导“全员育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育人责任较多地落在班主任的身上,班主任工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例如,班主任工作制度往往成为某些任课教师忽视德育、拒绝承担德育责任的借口,“全员育人”成为空洞的口号;由于班主任实际承担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普通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成为教师眼中的苦差事。

相比之下,美国中学德育导师制有如下优点。第一,强调每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成长导师。因为每位教师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每位教师都清楚学校的德育安排,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小组进行指导,而且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所有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第二,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大致相同。在美国这种不设班主任的全员导师制度中,教师的工作量是大致相当的,即每位教师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都要担任一组学生的导师。

四、我国中学试行德育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中学开始试行德育导师制。这些中学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交往和职业选择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全体学生主动、持续、和谐发展。部分中学的全体教师都要担任学生导师,体现了“全员育人”的原则。研究显示,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从而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育。同时,导师的言传身教,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关信息显示,南京一中、深圳桂园中学、湖北夷陵中学先后实行过德育导师制,浙江省湖州市、山东省沂源县曾在辖区中小学推行德育导师制[3]。在深入了解我国各中学的德育导师制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校的德育导师制是在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的。虽然报道显示导师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但事实上仍然是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班主任工作制度和导师制的叠加,看似加强了德育力量,实则可能造成班主任与导师之间相互推诿的局面。

我国中学有没有可能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实施德育导师制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实验、试行的。

我国中学实行导师制需要重视如下国情:第一,我国中学班额较大,学生和导师的生师比要比欧美学校大;第二,我国中学主要推行固定教室上课制度,涉及学生座位编排问题;第三,我国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固定教室上自习,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班会课)。

笔者认为,可以选择条件适合的学校进行实验,实验方案如下所述。第一,实验学校实行导师制,不设班主任,每位教师担任20名左右学生的导师,组成一个小组,两组构成一个教学班。第二,实验学校德育主任与实验指导专家共同编制德育规划,将每周或每阶段的德育方案提供给各位导师,帮助导师更好地承担德育责任。第三,一个教学班的两位导师协商决定教学班座位编排,每位导师轮值一周,处理自习秩序等事务。如果实验班能同时推行学生走班上课,则座位编排问题就不存在。第四,在辅导时间公用各班教室,以初一、初二为例,初二学生提前就餐半小时,初一每组学生各占用一间教室,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半小时后,对初二师生进行辅导,初一学生去食堂就餐。学校应在教学楼或者教室为学生配备储物柜,以方便学生使用教室及课桌椅。第五,就辅导内容安排来看,可采用周一和周五进行主题辅导、周二至周四进行自主阅读的方式。第六,以教学班为单位继续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班级评比等,两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

德育导师制实验应该科学谨慎、有序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德育研究人员在基础较好、改革意愿强烈的学校进行试点,并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在不设班主任的情况下做好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对德育导师制的不同运作方式及其德育效果进行细致地比较分析。在试验学校经验成熟并且得到充分论证后,再向其他学校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Harry C McKown.Home Room Guidance[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46:1-98.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4,6(15):8.

[3]杨碧君.夷陵中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3-8.

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4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的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会必要的心理疏导方法,努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开展法律法规系列教育活动,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2.配合班主任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采取一定的评比、竞赛等措施,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此外,将常规的教育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如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生活俭朴,吃苦磨练和感恩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基础的规范。把基本道德规范化为“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

3.积极配合学校、团队的各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的书法作品和优美古诗文等,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能够启迪和鼓舞着奋进的孩子们。

4.开展赏识教育,老师赏识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学习他人长处补自己短处。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工作的能力,支持他们开展各项工作,辅导他们配合班级的整体工作。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正确看待和评价受导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在调动受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多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5.结合文明园地,为学生设立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或者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抓住德育契机,开展主题教育。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重要教育契机,以爱国主义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主题读书教育活动。通过读书学习,竞赛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德育导师工作小结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全面健康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使得他们更好的提高能力和水平,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学校实行导师制后,在本学期我导师的对象是一年级的一名学生——吴顽彬。通过各方面了解到,他在性格上比较活泼开朗,但是由于年龄比其他孩子偏小,自制力较差,比较贪玩,有懒惰心理,行为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时常和同学讲话,做小动作,影响老师讲课和同学听讲,作业经常抄袭别人的,回家作业也有很多次没完成,学习成绩很差。

我想,后进生并非天生如此,他发展到今天,应该也是有其原因的。有了这个想法,我就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对他的家庭情况作了一番了解。他的父亲在外工作根本没时间管教,母亲忙于缝纫工作,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我几次找她的父母谈话、沟通探讨教育孩子的各种策略。

经过努力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的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以真心换取信任。

为了获得她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态度有点畏缩,次数多了,关系开始融洽起来。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与我的距离开始拉近,也愿意和我说心里话了,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注意力集中了,作业也认真了,不抄袭了,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能跑过来问我了。

二、以爱心抚慰心灵。

作为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孩子,特别是后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优秀生尽量主动去帮助、督促他完成作业;生活上,尽可能的多关心和帮助他;同时在课堂上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其回答;在其它活动中,尽可能的发挥他的优势,让其尽情表现,以增强其自信心。这样,在让他感受到集体温暖的同时,也使他开始具备集体荣誉感。

三、以关心激发热心

在多次和他的谈话中,发现他很有理想。他希望自己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如果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他上课能认真听了,作业也基本能完成了,学习劲头也在慢慢上升,学习成绩也渐渐提高了。

高中德育导师学期工作计划 篇6

“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以心沟通、以诚交流、以德树德、以情动情、以志励志、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得到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实施“德育导师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载体,使德育工作由“面”到“点”,做得更细致、深入,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德育导师制”的操作方法

推行“德育导师制”,我们提出如下相关的管理摸式和操作方式,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与反馈。

(一)工作流程

德育导师一学期一聘,一学期的工作基本程序如下:

(二)导师的选择确定

学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党员教师必须担任德育导师,其余教师自愿报名。之所以选择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为导师,一方面是青年教师积极热情、精力充沛,因为年轻,更容易与学生平等、朋友式的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三)导师职责

我们把导师职责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导师职责有: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四)导师和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向学生提供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名单。

中学德育导师工作计划 篇7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中职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 篇8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三多”现象。大学、高中连年扩招,社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日趋困难,学校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出现“三多”现象:一是特殊生多。特别是春季招生后,春季班学生90%以上都是特殊生,其他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是特殊生。二是留守生多。越来越多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导致留守生越来越多。三是独生子女多。这些学生自律能力差,辨别能力差,法纪意识淡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好冲动,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影响,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2.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三虑”。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三虑”:一是教育难以到位。由于特殊生多,违纪学生较多,学生违纪反复性强,靠政教处、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二是社会不良人员渗透校园,拉帮结派,干扰正常的学生教育。三是教师对学生管理弱化,师生之间存在代沟,特别是科任教师,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不多,难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动向,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确实难管,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少之又少。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全校每个班级成立了班级教育小组,教育小组由一名行政人员(含年段长)、班主任和若干科任教师组成,由行政人员或班主任任组长,全面负责指导班级的教育管理。开学初,政教处将包班教师安排到各班级,由包班行政人员或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分类搭配,搭配好后由教师采用抽签的方法确定指导对象。导师与学生形成“亲情”小组,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控”为辅,“导控”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

落实对学生的“五个监管”:对“特殊生”的监管,对违纪学生的监管,对学生放学返家时的监管,对寄宿生的监管,对节假日留校学生的监管。监管工作可以弥补常规教育的不足,充实常规教育的内涵,是一种变换形式的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律意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文明督导队、膳食管理委员会、文明礼仪队等各种服务性团体,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活动,树立起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

1.创新了德育理念,探索了教育新路。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以导为主,以管为辅,导与管相结合,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它的指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提高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有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迫使导师不断提高德育水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3.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学生只跟班主任熟的局面,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管理上,而且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能换来更多学生的尊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同时使学生信任教师。

4.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德育导师工作制度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对其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尊重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强化了对学生的监管,杜绝了学生违法乱纪。导师在平时加强了对所指导学生的监管,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让信息员协助自己对学生进行监管,对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反馈和制止,基本消除了不良现象。

6.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的形象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因有不定期的导师家访联络制度,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导师工作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班主任应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和指导学生。同时,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团支部开展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2.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作为任课老师的导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必然会对自己任教的学科给予较多的指导,但作为导师,仅仅作自己任教学科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指导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心理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德育导师制计划 篇9

针对当前社会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急剧增多,学生逐渐增多,生源组成比较复杂的情况,本学期我校决定开展特殊家庭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方面的研究。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开展好此项工作,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1、发挥学校的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寻找发现特殊家庭学生的发展潜能,使他们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这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4、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努力使特殊家庭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独立地生活,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5、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学生。

6以特殊家庭的学生为重点和试点,逐步延伸到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做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二、实施办法

(一)工作流程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学校通过全体教师会、校园网宣传实施导师制的重要性,让学校教师充分了解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

2、第二阶段:选聘导师,确定受导学生

根据我校教师实际情况,七年级每位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指导2-3名学生,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每位任课教师指导

2名学生,音、体、美、信息等学科每位任课教师指导1名学生。各任课教师将受导学生名单上报教导处备案。

3、第三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

(1)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制订长期与近期学习成长目标。

(2)深入特殊家庭的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程,为其有效学习提供可行性策略。

(3)做好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工作,落实“一日活动计划”,“双休日”、“节假日”自主学习方案的探索与实施工作。

(4)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

(5)做好特殊家庭的学生的个别辅导与教育工作。

(6)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家长日志等有效形式做好跟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工作。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8)关注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

4、第四阶段: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

(1)成立导师领制工作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成员任组员的“学生成长导师制”领导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对导师工作检查、督促、评估。

(2)建立量化考核的长效机制

建立导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制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学年评出优秀导师。对导师工作绩效从日常工作运行记载,受导学生的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学生、家长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几个方面来进行检查和评价。

每学期末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30%)+受导学生家长评分(30%)+日常工作评分(3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教师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2、建立对“受导学生”的跟踪评价机制。

(1)自身评价。每学期结束由受导学生从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学期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便于今后改正。

(2)小组评价。主要是由班级小组对其实施评价,评价情况记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评价表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生一天的作业、纪律、课堂表现情况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首先由学生根据“我成长〃我自主”学生自主发展评价表上各个评价指标对一周各个方面的情况完成评价,由家长进行监督执行。家长每周总评一次,写出监督意见和建议,每周向班主任反馈一次。班级每周综合表彰一次,学校每学期末在全校表彰。

(4)导师评价。由导师对受导学生从思想、学习、行为、特长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确立导师的工作原则、方法与职责

1、导师工作原则

(1)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2)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导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成功、成就,鼓励学生的进步。

(3)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4)实效性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2、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

导师要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

一是导师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特殊家庭的与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导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三是利用学校网站、电子信箱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科学引导、自我教育。

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加强研究、教研结合。

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确定为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3、导师工作职责

总体归纳为“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为: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三、制定导师工作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

对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些好的作业、优秀作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荣誉等等。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并设立适当奖项,对进步显著的“受导学生”进行奖励。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

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校联络交流制度。

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导师每月至少安排二次电话访问或用飞信与家长及时进行联系,每学期至少进行二次家访,同时学校安排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周安排一次“家长日志”的传阅与撰写。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

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建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已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坚持不懈,长远发展。

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增学生成长导师制度是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教育教学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为此,各年级要在认真抓好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努力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最终使“学生成长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亮点。

广兴洲中学政教处

上一篇:孟寨乡中心学校关于国庆期间悬挂国旗的通知下一篇: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