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通用12篇)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篇1
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图书馆工作产生的影响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都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努力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 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作为中学图书资料汇集的中心, 图书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储备, 以及建立自身生活、学习内容及现代科技间的联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图书馆还担负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引导作用。
2 当前我国中学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 由于受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定位不明确、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学师资力量有限等因素的制约, 当前我国中学图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图书馆位于教学的从属地位
素质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学模式由应试教学逐渐向探究式教学模式转化, 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教育模式的阴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留存着, 让学生的时间和作息生活总是围绕着各种考试进行安排, 对他们而言, 图书馆只是借阅课外读物的地方, 很多学生从未关注过学校的图书馆。不但如此, 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本身也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足, 普遍缺乏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不但没有理解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甚至反对学生去图书馆“看闲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这显然会限制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与创造力的形成,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2.2 图书资源配置不合理
图书文献配置的不合理是制约图书馆发挥其功能的关键因素, 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 符合当代学生年龄层次、心理发展特点的读物常常无法及时引进图书馆, 造成图书馆资源滞后, 缺乏信息指向性的问题。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 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一些流行文化吸引, 对图书馆里的旧书通常缺乏兴趣, 导致图书馆的借阅率低下, 无法体现其教育价值。
2.3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多都不是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工作中也难以得到和一线教师相同的待遇和重视, 常导致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安心工作, 造成其观念保守、责任心不强、工作随意性大、服务态度不佳等不利于图书馆发展的问题。
2.4 客观条件制约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目前很多学校面临扩大招生等实际问题, 给予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和重视就大大减少了。一些图书馆位于学校的角落, 面积小, 采光条件差, 更不用说配备现代办公设备和电子图书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文化氛围及人文关怀都暴露出了其与现代化教育不同步的矛盾。
3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中学图书馆的作用
3.1 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转变
学校领导应率先深化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认识, 理解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并采取具体措施逐步开发学校图书资源。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并通过激励机制使其从新课程改革的旁观者转变为实施者, 从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信息资源流通过程中的指导者。学校领导、图书管理员及一线教师应联合起来,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传播文献信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的养成。
3.2 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和资源共享建设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图书馆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更全面、迅速地向用户提示馆藏信息, 缩短图书编目的时间, 通过计算机的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查检馆藏书目、新书通报、借阅信息等, 方便了读者,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多媒体教学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多媒体阅览室, 为教学科研提供视听、多媒体检索等现代化服务, 并依托网络, 加强图书资源中心建设,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使课程资源无限扩大, 服务能力成倍增强。
3.3 以新课标为中心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与传统教科书相比, 课程资源是丰富而开放的, 可以其具体、形象、参与性强等特点,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而中学图书馆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校内外、网络上等一切可利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为教育教学服务。
3.4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去, 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探索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已将探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 这就需要教育者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经验, 利用充足的图书、期刊、微机、仪器等, 协助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及分组实验, 最终使其掌握那些包容面广、迁移性强的知识以及活化课本的知识, 并在这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其逻辑思维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 实现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少凡.新形势下中小学图书馆的定位和职能[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3) .
[2]郭坚坚.基于新课改核心理念的中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3) .
[3]韦忠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6) .
[4]章述芝.中小学图书馆要围绕课程改革做好服务工作[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3 (10) .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篇2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重点科研课题。自3月在 广东省汕头市的12所中学实施实验,从去年12月举行的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观摩竞赛课来看,这个课 题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普遍表现出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实验之前 的语文课堂前所未有的。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产生,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形成的推动力,也有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形成的 爆发力。因此,一开始就得到章熊、于漪、张定远、陈金明等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这 个课题,抓住了语文教改的牛鼻子,既让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在听说读写中习得语文,又在读写中创造性地 获取和运用语文资源,成为有创造力的学生。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我获得了一些深切的感受。
一、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是诞生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的。这个历史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与高度融合。冲突的焦点是恪守传统还是建立现代化,融合的熔点是中国的人文主义 与西方的科学主义的结合。这种冲突和融合,表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上,就有了年轻学者何清涟的《现代 化的陷阱》,她在书中真诚告诫:“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 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蕴。”这种冲突和融合,表 现在关注中国现实的当代文学上,就有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了“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当代中国人人文 精神的危机”(王晓明语),“这种人文精神的丧失,在文艺创作上的最严重的表现,就是想象力的丧失”( 崔宜明语)的结论。这种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人文精神之争,也深刻地影响了语文教学,语文界对盛行一时的 纯粹工具理性也开始作出反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多次指出:“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离开了 ‘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程红兵的《语 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一书的出版,更可看作是这种反思的一个标志。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就是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构建起来的综合了科学、艺术、人文为一体的语文教学理想国。
作为背景的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加速登陆,“创造力”被世界空前重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知识经济,是靠创造力催生的,更要靠创造力去使其可持 续地发展。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学生;明天生产力的水平如何,就要看今天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视程度,“创造”的话题 在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素质教育中热了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学科教学的重大问题。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正是为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而问世。
世纪末中国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是“读写创”教改实验诞生的又一宏大背景。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世 纪难题。一百年来,语文教改的热烈讨论时有发生,但一般都在语文自身争来论去,少有痛痒。世纪末的大争 论是因为语文的应试教育已经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人们思索的是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在人的全面发展 的理论层面上讨论语文必须改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实质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 语文知识、情感丰富,视野广博、思维敏锐,语文能力、自学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胜任现代 化社会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可以说既是对世纪末语文 教学大讨论所作出的回答,也是求索语文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新路。
二、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任何教学改革实验,没有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就不会有现代教育的价值。因此,中学语文“读写创 ”教改实验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现代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验中去。
“以育人为根本”,就是这个课题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界,这不是新鲜的说法,因而并不震聋发聩,但 对于并没有解决好语文教学与育人的关系、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而言,却是最强有力的 矫正。人创造了教育,目的是为了人自身的文明和发展,人是之所以有教育的缘由。人使文字成了教育的媒介 ,成了传承人类理想、民族精神、科学文化的工具,若教育的结果反而是使文字独立于人类理想、民族精神、 科学文化之外,使它成为无所承载的载体,那么此种教育是有悖人类的生存现实和生存理想的。语文教学,与 人类的文化、文明的起源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更具有育人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分支,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育人 的宗旨。“读写创”这个课题提出“以育人为根本”,既是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学视野,也是寻求语文学习的 规律,更是寻求学科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读写创”这个课题的实验都是据此观念来展开 的,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以“育人”作为思考问题的 起点,作为解决问题的旨归。
教学民主的观念,对于“读写创”这个课题来说,极其重要。这个课题的现代性可以说主要就体现在民主 性和创新性。而民主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学的民主,课堂便是专制者的课堂,专制是压抑创 新精神的;学生若普遍具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束缚感和压抑感,那么他们的课堂、他 们的教师肯定是民主的。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课堂上主动、自觉学习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创造性就会越 强。因此,“读写创”课题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例子”的教学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自读,学会 自写,学会自创”的目的,就一定要使教师们牢牢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坚决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
大语文教育的观念,也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重要观念之一。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语 文情感,广博的语文视野、语文思维和高强的语文能力,没有实施大语文教育不行。“读写创”的“读”,不 仅读课内,也读课外;不仅读书本,也读光盘。“写”,不仅写叙、议、说三大常用文体,也写小说、诗歌、 散文、剧本等文学文体。“创”,不仅课内读、说、思、写要创,而且课外读、说、思、写也要创。还必须进 一步认识“读写创”的真正源头和养分在社会、在生活,因此,这个实验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 发现语文的存在,学习语文的运用,创造语文的新路,进而成为一个立足于社会能创造的人。
读写创一体的观念,是“读写创”教改实验的基本观念。听说读写,是被认同的四方面的语文能力,它们 是一个整体,缺一都是不完整的,要获取完整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口脑手耳并用。能读会写,是最基本的语文 能力。读写是吸纳和传达信息的主要形式。“读写创”教改实验与一般的读写要求不相同,她强调既要使学生 获取基本的语文能力,也要使学生达到创造性地读写的层次,即创造性地吸纳信息和创造性地传达信息;“创 造”就体现在读写之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转化,创造是读写的方法,也是读写的目的。
以育人为根本,实行民主教学,在大语文教学背景下,突出读写创一体的新体系,就是中学语文“读写创 ”教改实验的观念价值。
三、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方法价值
一项教改实验,要解决观念变革的问题,也要解决方法变革的问题。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也是如 此,对教法学法势必提出新的要求,才可能达到实验目的。
“读写创”课题,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写、自创。学生不用教,自能阅读,学生不用教, 自能写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但长期以来,我们为达到这高境界所做的事太少,或者是做了一些 事,但效益太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相信学生,并不相信可能存在这种高境界。因此,学生的主 体意识在课堂上常是一种沉睡状态,学习缺少自主性,方法太多依赖性。“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改变这一点, 要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概括为自读、自写 、自创。自读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实现的。自读的具体过程:整体把握―局部理解―分析鉴赏―发现创造。其中 先整体、后局部的阅读理解过程,有别于先局部后整体,这是由实验的目的――培养视野开阔、把握全局、有 语文创新能力及创造力的人――所决定的。自写是在导写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写,可以是在课堂上按要求独立 写作,也可以是在课外自觉地写下点儿什么。但两者都强调对于生活的理解、积累,也强调展开联想、想象, 写出独特感受到的人生。自创是在自读自写中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方法。要让 学生学会自读、自写、自创,就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 是掌握学法的内在动机;整体性,是运用学法的内在视野;系统性,是所建立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内在联系; 科学性,是所采用的学法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是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独特、有价值。这些 方面的特性一旦形成于学生的语文自学过程,就必然带来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创新。自读、自写、自创也因人 而异的话,“读写创”实验便是开创了语文的个性学习的时代,学生普遍能自主学习并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就 不再是一个神话。
四、认识“读写创”教改实验的效益价值
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出效益。原有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把获取死的语文知识、统一的思维、八股式 的文章、应试的方法看成是效益,按标准答案正确率的高低作为断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指标,而对人的发展 的重要指标: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视而不见。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对语文教学效益的衡量指标是语文能 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从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两年来的情况看,课堂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确立起来。
“读写创”教改实验的课堂普遍有这样的特点: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 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态度和方式热烈地表现出 来,那种极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往往使上课的教师始料不及。汕头市第二中学朱丹虹老师用一课时完成对初 中第四册《发问的精神》一课的“读写创”教学,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迁移已学的 议论文知识和调动学习的经验,独立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从“发问的精神”联系到 “讨论的精神”,自由选择课文中适合的论证方法,就“讨论的精神”写一个议论的片断。整个教学过程都把 学生放在主动学习者的地位,而学生也因为教师开放式的课堂结构和对自己能力的信任,都主动积极地在“读 写创”中实现和表现自我实现的价值。翠英中学的陈琳老师执教初中第四册《俭以养德》一课,由提出改革开 放了,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还要不要提倡勤俭的美德,再过渡到现时代还要不要学孔融让梨, 提倡谦让的美德上来。两个问题,前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后者是对延伸的扩展,在深化―延伸―扩 展当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社会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有的
[1] [2] 下一页
学生认为,即便是处在一个商品丰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也还是要提倡勤俭和谦让的美德;而有的学 生却语惊四座,直截了当地表示在你争我夺、岗位不足的市场经济社会,不能有谦让的美德。没有压抑思维, 即便是思想有时会走偏差,但却培养了极其宝贵的求异思维和实话实说的精神。2.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
大语文教育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打开与社会人生衔接的通道,使语文成为活的语文,成为社会的.语文、 人生的语文,这样才可能改变应试的语文,学生才可能感受到语文能力对于人生的价值。汕头市第九中学的周 秀玲老师讲授初中第四册《怀疑与学问》一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认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科学思 想之后,要学生就一幅挂钟漫画的内容发表评论,给出的问题是:有人说“人生犹如时钟一般,他的完美不在 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准”,你认为贴切吗?如果你觉得不够贴切,那么,你认为最好把人生比做什么?为什 么?请说出你的看法。课堂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思维千差万别,有认为比喻贴切的,更有怀疑这种比喻, 认为“人生犹如太阳”“人生应如白杨树”“人生有如百米短跑”“人生犹如一艘大海上行驶的船”“人生应 像飞蛾扑火”“人生像一首歌”,学生们认为更贴切的比喻,其实其中蕴含了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或生活认识 。又如郭瑞芹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走得准,即便是钟,它也会有误差。就像物理中 说过,误差只能减少,不能消除。人生不可能没有行差走错的时候,谁能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呢?古语亦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圣贤也会犯错。假如自己力求完美,那就会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去尝试新 的事物,这样,就会停滞。只有在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经过一次次挫折、失败,到达成功的彼岸,才会是一 个完美的人生。因此,我认为,人生应如帆板运动,有平静也有风浪,有失败也有成功,有鲜花也有眼泪,这 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诸如这样比较深刻地对人生的感情,是与语文教师课堂上启发质疑的思维活动联系 在一起的,既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在社会人生的层面上激活了语文的学用价值。
3.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读写创”教改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便是如何使语文教学发挥发展思维、培养创造性的学科功能 。在教学实验中,全体实验教师彻底改变了以前重分数结果、重结论,而轻过程的思想,对语文教学过程如何 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思维强度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了比较充分的考虑和设计,突出了语 文教学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的特征。汕头市第九中学周秀玲老师在执教《怀疑与学问》一课时,对指导学生理 解课文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语文例子使我们知道要以什么精神做学问?(2)我们应怎样看待书本和学问呢 ?(3)若只停留在前人的旧说上,将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思维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 动脑筋和彼此讨论,得到了答案,但教师并不因此止步,而是再往迁移、创造的方向引导,让学生由课内而课 外,完成了对课外一幅漫画的质疑和评论,得出了属于自己的但还有待人生验证的看法,因为还有待验证,学习也就还在过程中。南澳中学洪俊河老师执教《七根火柴》一课,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无名战士交给战友七根 火柴的画面印入自己的大脑屏幕,又请两组四位学生将文中转印入大脑的画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出来,完成 了两次思维、两次创造的学习过程。只有把语文教学看作一个不断思维、求知、创造的过程,才可能保证以育 人为根本,使“读写创”一体的教改实验取得预期的效果。
4.使语文教学实现“少时高效,轻负高质”的目标。
“少慢差费”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效益低的批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边批评着“少慢差费”,一 边又制造着“少慢差费”。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读写创”教改实验必然要探索和解决这个问 题。我们对实验课提出速度、密度、强度、高度的“四度”指标。“速度”对阅读、思维、写作而言,“密度 ”对课堂结构和信息容量而言,“强度”对思维的张力、创造的能力而言,“高度”对单位时间的效率效益而 言。现在这四项指标已经成为实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觉注意到的“硬项”,实验教学也在“少时高效,轻负 高质”方面有所见效。汕头市海棠中学吴丹洁老师在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长文时,只用了一个课时 ,她只突出地让学生了解课文说明十幅浮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然后就自己最欣赏的一幅画面仔细研读, 由学生自己说出这一幅浮雕又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最后出示另一幅浮雕摄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说明顺序来写一篇短小说明文。汕头市林百欣中学廖斌鸿老师执教《记一辆纺车》的长 文,也只用了一个课时,她重点让学生研读第9自然段“纺线竞赛”的场面,让学生自己评点其内容和写法,按 着又抽去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让学生体会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对文中场面描写所起到的作用, 然后把课文做为例子,要求学生用上述写法描写“班际接力跑比赛”的场面。这两个课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实 验教师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处理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不是面面俱到,生怕疏漏。她们 大胆取舍教材,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精心安排。这是建立在对教材体系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两个课例 ,就可见“四度”的指标在实验课中的落实。
“读写创”教改实验要求在课内就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不把课内的训练留在课外,主张 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课外时空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去阅读更多的好文章、好作品 。
中学语文“读写创”教改实验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民族创新能力”的话题正催化着创新的行动和成果, 但又因为大家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对这个教改实验又觉压力挺大,尤其是面对存 在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觉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中国的语文教学必然要接受“民族创新”浪潮的洗礼 ,才可能为知识经济时代做点贡献,我们作为走在比较前面的探索群体,我们愿意用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 语文教学改革的路途铺下一块基石。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篇3
关键字:现实 问题 重视 阅读 兴趣 方法 积累 写作
受学习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
一、在实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读课外书的气氛不够浓厚。在“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一项中,经常阅读的只占42%,偶尔阅读的占44%,每天都读的学生只有8%;在“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一项中,回答电视占79%,课外书30%,都喜欢29%;在“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大概是多长呢?”一项中,读书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14%。
2.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积极作用。在“你觉得读课外书有益处”一项中,回答“扩大知识面”占55%。
3.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欠缺。在“课外阅读时你采用哪种读书方法”一项中,回答有“写感想,写批注”的学生仅占26%。
4.学生自由阅读的客观环境尚不太理想。有35%的学生认为目前“功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长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一项时,回答“支持”的占57%,回答“不支持”和“从不过问”的分别占5%和77%。
二、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1.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分层教学,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3.要重视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强化积累,增强语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4.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实现“得法于阅读,用法于写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方法,重视积累,广泛阅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4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目前我们一些中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存在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同行来认识一下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Ebro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 教师能认真着手教学工作, 能准时开始上课及能很好地组织教学。 (2) 教师能以适当的速度教课, 但能有规律地停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3) 上课时能够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不仅仅单纯授课。 (4) 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授课主题和教学目标而不偏离轨道, 并且教师的讲解清晰。 (5) 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运用与其教学风格相得益彰的幽默。 (6) 教师能够运用好的课堂管理技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7) 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 对问题和评论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或在需要时给予纠正的反馈。教师能够表扬学生的回答, 并且用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展答案。 (8) 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自由地说话或运用幽默和其他方法来使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 (9) 教师能够运用非语言行为, 诸如姿势、来回走动和眼睛接触来鼓励学生。
同样, Alton-Lee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有关特征, 所不同的是这些特征倾向于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下: (1) 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就。 (2) 有效教学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3) 学生的学习机会是有效的和足够的。 (4) 有多种任务和环境支持学习循环。 (5) 教学活动是给学生的任务参与和反馈搭架子的。 (6) 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目标评估当中。
三、创造有效学习环境的要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来实践, 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 能够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教师是有效教师。Philip Gurney提出了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五要素, 这五要素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1. 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学习责任感。
Holt认为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创造学习环境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三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敢于接受思考问题的挑战和勇于探索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课堂环境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反思实践, 这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Day也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而是一门教育科学。它包括:学习、参与、协作、合作和实践。如果教师的知识有限或不愿和学生分享其知识, 这都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教师的知识包括三方面:学科内容知识、学科专门的教学知识和政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即书本知识, 它本身是散漫的, 它需要在和同行的协作中补充生长。同时它又不是静止的东西, 通过和同行的交流教师可以发现细微的差别, 师生互动也可产生出新的问题, 此所谓“教学相长”。学科专门教学知识指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三方面的因素, 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策略:怎样将学科内容知识放在教学环境中, 让学生能重新认识并建立起新的知识。第三种知识是政治知识, 它强调教师要跟得上当前形势并赞同当前政府政策。有效地和学生家长沟通并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这三种知识对有效教师都是必要的。有激情的教师会创造一个超越课堂活动形式的世界。这样的课堂会激励学生想要学习。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护卫者,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对此, Robinson提出了SCORE原则: (S) 教师要成功掌握所教授的学科知识。 (C) 教师应在教学中拥有好奇心。 (O) 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创新能力。 (R)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E) 教师要有保持有效教学的精力。
2. 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
这是一个维持有效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Stipek认为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学习机会和体验的课堂, 是一个学生可以探索和体验学习知识成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导者和掌握者。
3. 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的评估活动。
评估是创造有效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学生能看到学习过程的价值, 能够认识到评估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并非学习的结束, 就会接受它进而利用自我监控和同伴评估等活动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评估活动包括预测答案、提问、澄清、总结和协作推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成为体验学习者, 即通过做活动来进行学习。
4. 在课堂上建立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
Gurney认为, 集中的、适宜的、及时的、和学习有关联的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准。Hattie也认为反馈是巩固学习成果最有力的独一无二的仲裁者。反馈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学习, 诸如教师的解释、提问方法和说明。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有效反馈越多, 教师依据反馈做出的行动越多, 那么创造的学习环境就越有效。
5. 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个有效的教师会在学习过程中用一种相互尊重和感谢的方式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有效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一种关爱实践, 而学习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要将个人融入课堂中和学生分享其拥有的知识来显示教师本人也是学习循环中的一部分, 这样的教师会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促进学习的师生关系。
四、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设计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即是指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 发挥学生的长处, 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薄弱环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同, 儿童一般在动手模式和视觉模式下学习效果较好, 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许在听觉或触觉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 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所以有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安排不同的练习。
五、实行有效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新课标同时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因此, 实行有效教学, 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关于学习策略, Oxford描述得较为详细, 她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学习策略和间接学习策略。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Oxford将直接学习策略比成舞台上的演员, 而间接学习策略是同一舞台上剧目的导演。演员和语言并肩工作, 同时也和导演一同工作, 而导演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纠正、鼓励演员的工作, 两个团队并肩工作, 不可分离。直接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偏好也不相同。有研究证明, 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偏好使用直接学习策略。而对间接学习策略使用的比较少些。其实, 间接学习策略对中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 如元认知策略, 它包括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集中注意力, 组织语言, 设定目标等等, 这些策略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各科学习。同样情感策略对学生们学习也非常有用, 因为情感策略包括奖励自己, 和同伴讨论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 在学习中利用深呼吸来缓解焦虑情绪, 用音乐和笑声来放松自己。所以作为中学教师, 我们有义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 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拓展学习风格, 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六、结语
对中学英语教学目的和特点的认识 篇5
[作者] 赵开运/刘泓
[内容]
内容摘要 中学英语教学要给学生打好口头、笔头的方面的基础。学好语法
有助于打好这两方面的基础。 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不应视为只能听懂、会说现
成的套句,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交际能力是一项包含 多方面、多层次
的知识和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宜提倡培养学生的交际能
力,应大力提倡 “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
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制于我们的.社会制度、英语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
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 英语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 教学目的 语言规则 为交际
* * *
国家教委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下简
称新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目 的、要求等方面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认真学习
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切实贯彻执行新大纲,必将促进 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nbs
对中学生异性恐惧的心理认识 篇6
关键字:中学生 异性恐惧
【分类号】B844.2
中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第二性征及“心理断乳”现象的出现,异性交往逐步成为困扰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发现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异性恐惧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人际交往,还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恐惧、焦虑这些负性情绪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就中学生异性恐惧的表现、成因及心理自助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中学生异性恐惧的表现
1、在异性面前存在三方面的恐惧:即赤面恐怖、视线恐怖、面部表情恐怖。在异性面前总是紧张、心跳加速、目光呆滞、面颊发烧、口干舌燥、语无伦次。害怕与异性目光接触或身体接触,只要目光一接触就会出现其它的各种伴随症状,内心感到紧张和恐惧,而且断定对方看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自身存在的“毛病”,于是焦虑情绪更加严重,恐惧心理愈发愈强烈。
2、虽然在异性面前感到紧张和恐惧,但又有与异性接触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有的是鲜明的存在意识之中,有的埋藏于潜意识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会使人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幻想等心理现象。
3、对异性的言行尤为敏感,有时对方的表情都会影响到自身的感知、情绪。
二、异性恐惧形成的心理分析
异性恐惧大多初发于青春期,这段时期的中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社会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观念为这些自然愿望的实现设置了无形的障碍,成人很少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对中学生的异性接触往往持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更是闪烁其词,躲躲闪闪,甚至闭口不谈,百般回避。这些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中学生形成对异性的恐惧心理,对两性交往也会存在畏惧,即使在正常或不得以而为之的异性交往中也总感觉到十分紧张。另外,存在异性恐心理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腼腆、行为规范甚至有些刻板,有的异性恐惧的中学生还会存在过一些特殊的经历,比如在幼年期偶然看到过父母亲热,或是对某位异性同学产生向往和好感,遭到地周围人的嘲讽和非汉。
三、中学生异性恐惧的心理自助
对于异性恐惧症的患者可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获得支持性治疗,对于症状不严重的学生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自助方法:
1、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
异性恐惧多是因为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太少而导致的,因此想要改善这一现象就要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接触越少,这方面的经验就越少,在和异性见面的时候就会越不知所措,越来越感到恐惧,不能一味的逃避,否则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多接触异性才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2、完成行为作业
可以给自己规定作业并按时云完成,比如:去和超市异性营业员讨论一分钟关于商品问题,每周三次向陌生异性问路,学着在公共场所和不讲理的异性争辩等,每完成一次作业,都做详细记录,写下成功的体验,并不断创造新的行为方式。一开始心理上可能是被动的,但实际上行为上是主动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便会获得一个新的自我。
3、努力重建信心
异性恐惧的发生,在时间上最敏感的是开头一刹那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心理是“又碰见她了”、“肯定像上次那樣糟糕”随之恐惧症状按程序依次出现。这说明开始瞬间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交往全过程的行为方式,所以在接触异性前,应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并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别从容镇定,情绪好极了!”重建自信心。
4、完善处理异性交往带来交往心理挫折
有一部分有异性恐惧的学生是由于与异性交往时吃过亏,或者是被异性嘲笑过,这样再见到异性的时候就会感到很不好意识,刚开始是挫折,后来导致了难堪,又由难堪发展成了反感,最后就变成了害怕和恐惧,这类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时受到的心理挫折,不要以篇盖全,也不能错误归田因为这些挫折就不与异性交往。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异性交往实际是在促进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实现个性健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和见识的累积,有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恐惧方面的困惑会得到解除,有的得不到解除反而把早年的困惑长久的保持下来,以致成年之后,在性心理和行为方面受到干扰,造成长久不适。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对于其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具有非同小可的意识,作为家长、教师不能忽视这一问题,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及心理特点[J].教育研究,2006,27(9):74-81.
[2]张彦文.关于高中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5(6):28-31.
[3]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4):916-919.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感受与认识 篇7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把握
1. 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行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须下大功夫,因此遇到具体课文时,常常因自己的好恶而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文彩斐然的散文、小说,则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讲兴很浓;而对文字平实的说明文和政论文,则如老僧讲禅,少趣寡味。实践告诉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切切实实从字、词、句、段、篇诸方面下功夫,读懂读通课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更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
其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它更肩负着培养能力的重任。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辨疑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示学生用“五看一查一提问”的方法。“五看”,即看阅读提示、看课文、看课文注释、看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看单元知识训练;“一查”,即不会的问题要查阅工具书;“一提问”,即不明白又查不到的地方则要提出来,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和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单元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的要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好专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在学生围绕专题准备发言提纲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向单元内容的纵深处。这样易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判断和听说读写的能力。
2. 诗歌教学。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转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笔者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请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学习140余首。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笔者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3. 小说教学。
传统的小说教学理念,把小说的教学功能定位在学生吸收上。教师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分析环境作用、概括人物形象、总结主题思想、归纳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教师灌输,学生旁听,这种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小说教学应摒弃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的教法,改进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与教材的具体情况,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
小说教学的出路在于引导学生“登堂”,更要“入室”,需要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体意识,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服务的。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追求生机勃勃的、富有魅力的教学方式,才能自由驰骋教坛,取得突破性成果。
4. 古文教学。
笔者在长期语文特别是古文教学方面有以下感受,可使教师乐教古文、学生爱学古文。
(1)以诵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于中学古文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生对古文本来就很陌生,学生在学习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诵读,一方面可以在诵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种参与感,增加学习古文的兴趣。
(2)以重点带一般,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一味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灌”,除了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满堂灌”灌走了。
(3)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自读能力的培养,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学古文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古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热烈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具有竞争氛围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
1. 教师主讲。
这是很传统的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这种教学方式曾一度受到批判,新课改主要是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实施。笔者以为,传统的模式也有可取之处,有些固定的知识,需要老师指点。
2. 学生主讲。
笔者曾试过很多的教学方法,还经常和学生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买账也是徒劳的。可采用师生同台的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这样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胸中有物,有备而来,他们会在读书时思考,在讲课时应变。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教师事先不能完全预料讲课的内容。不像以前老师设计好模式,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教参,那将是僵化死板的标准答案,千篇一律。学生不喜欢学,老师教着枯燥,越教越糊涂,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在升学率的重压下,老师也是忧虑重重。如果走这个讲课的路子,一定要顾及到考试的层面。因为我们失败不起,有时我们的失误将影响到孩子的前程。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个方式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自读课文课前让学生预习。
在上课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疑难,直到提问的学生满意为止。老师起到主持和补充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个方法要求老师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有广博的知识。
4.
针对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课外书读的少,写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枯井掘水的现状,让学生写周记,写感兴趣的片段。
先走出写作语言的贫乏境地,然后让学生互相评改,仿写高考满分作文,在网络上发表作文,参加作文竞赛,往报社杂志投稿。经过这些步骤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5. 课外阅读。
在低年级让学生读中外著名中的小说、散文。高年级学生可阅读翻译古典名著。这些人类的经典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尤其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篇8
一、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的认识
很多学校制定了很多很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提前两周备课;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正式上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门前等候学生, 要像列车员在发车前等候旅客一样, 要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有的要求每一次检测, 教师必须自己命题;有的要求教师必须刚性坐班, 一周只能请半天病假;有的要求教师必须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 每人申报一个课题;有的制度愈严, 就愈有效吗?以“章”为本, 见章不见人, 这不是依法治校, 而是以罚治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 没有制度不行, 但只有制度也不行。制度不在于多, 制度也不在于严, 而在于是否把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 不能为了建章立制而制定规章制度。制度的有和无, 宽和严是辨证的,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制度。纵观当前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现状, 不难发现不少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存在着制度多而严, 制度不落实, 重常规的检查而轻视对常规的指导, 教学个案分析针对性不强, 干部执行常规管理不够和常规制度陈旧等问题。因此, 重新认识中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加强中学常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二、对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对于教学管理来讲,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简单的招式。是否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 这决定了各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绩效。现在各个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招数大同小异, “六认真”, 大家都在练;“五个基本要求”, 大家也都在练。大家都有武功秘芨, 但最后的功力却不一样, 这里面除了生源、师资等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的程度不一样。怎样才能落实?第一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 如培优补差的落实, 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 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 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 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 一讲到低, 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 上课前匆忙赶到, 下课后迅速离开, 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 纵里寻他千百度, 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证, 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 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 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 只维持了纪律, 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 更有甚者, 坐在讲台上看报纸, 无视学生。
第二是要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 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就必须要深入课堂, 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 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 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 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 但上课却可以发水, 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 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实行推门听课, 听随堂课。听课后, 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 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 各教室一览无遗, 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 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 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 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第三是要讲实效, 不能搞形式。现在提倡教学反思, 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 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 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 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 记在教案之中更好, 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2、教学个案的分析有利于落实常规。
教学常规, 学校领导肯定是反复在讲, 讲反复出现的问题。但简单的说教, 反复的强调, 对有些人是很难奏效的。我以为可以学习MBA的案例分析法, 就从教师的教学案例入手, 效果会更好。北京崇文区清华街小学校长景芳玲认为, 学校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通过典型案例,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以为景校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3、落实教学常规, 干部应作好榜样。
俗话说,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 学校也是如此。干部的教学常规落实得好不好, 群众也在监督。我们在检查教案时, 一定要检查干部的, 听课也一定要听干部的。我们的教学管理干部要敢于在大会上明确表态:欢迎老师们听我的课, 检查我的教学常规。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 我们干部一定要先做好, 如此身先示范, 身正, 则不令而行。
4、教学常规制度要不断地创新。
常规首先是规范, 但不排斥创新。创新不等于推倒重来, 修改也是创新。比如过去常讲的年级教学四统一, 统一内容,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资料。其实针对快班和慢班, 内容、进度、作业恰恰应该有所区别。又如下载教案, 过去可能不准用, 其实只要不照搬, 在消化、修改、补充的前提下, 为什么不可用?再如论文评比, 老师的论文不是专家的论文, 因为实实在在的原因, 一些老师只好去下载、去组装、去应付, 基于此, 我们是否可以不组织论文评比, 代之于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评比可否?代之于讲述我的教育故事可否?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
对中学生物教与学的粗浅认识 篇9
一、课前准备——备课
1. 备学生
一切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一堂课成功与否就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备课不只要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还要对所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仔细琢磨, 换位思考, 为学生着想。比如:哪些问题学生会有和伙伴合作学习的需要?哪种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生会充满热情地献智出力?什么方式汇报交流, 会让学生有倾听欲望和分享成果的快乐?教师想清楚了, 预设就容易促成课堂动态生成。
2. 备知识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处理教材, 突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抓住课堂的关键所在,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根据课堂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目前, 学生对生物教材中很多内容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尤其不能将课本内容一字不落地“读给”学生, 而是要通过实例的分析“启发、点拨”, 做到“深入浅出, 由表及里”,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教师要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吸收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 把这些东西经过整理归纳, 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浓缩和凝练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并在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下, 转化为他们的思想、知识和能力, 彰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力量。
3. 备方法
备方法是生物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从教学的要求出发, 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结合各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整合起来,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什么时候运用实验法, 什么时候运用比较法, 什么时候运用观察法, 什么时候运用小组讨论法, 什么时候让学生归纳总结等都要选择的恰到好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实施阶段——授课
“人生不能重复, 教育不允许重来。”对于构成学生学习生命历程的每一堂课, 教师绝不可率意而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而不是独立的。学生只有完全参与到教学中, 才能使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获得的, 所以就比通过“道听途说”来的更能属于他们自己。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实行“分层教学、力求达标”。所谓“分层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 依照不同层次将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成难、中、易, 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改变以往“好学生吃不饱, 差下生不消化”的情况, 不仅如此, 这一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纠正以往教师“光讲”而学生“光听”的不良倾向, 把过去教师包办的提问讲析, 把过去学生紧张的学习过程, 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愉悦的、丰富的学习活动, 通过活动促进内化, 通过内化推动发展。
其次, 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如讲述《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时, 让学生通过捕捉鼠妇, 了解鼠妇生活的习性和生活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搬开花盆或石块, 鼠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鼠妇为什么跑走?”“鼠妇跑走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且能使学生从这些问题中提出新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中, 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课本或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的丰硕成果。
三、课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 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意味着整堂课就结束了, 就可放手了, 课后反思——课堂续曲非常重要, 所以我非常注重教学后的反思:
1. 聚精会神地回忆自己的教学实践。
2. 着眼未来地反思教学实践。
3. 持之以恒地撰写反思笔记。
做到:
善归因:什么地方好?为什么好?什么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
会提升:从课标、理念上思考, 分析根本原因。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篇10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看法。
一、对历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有的看法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 等等。其实, 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这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 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 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 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 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 存在着诸多矛盾, 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 在素质教育下, 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 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 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 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 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 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 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
再次, 是对在历史教学中,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下, 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 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 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 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对传授课堂以外的教学途径的探究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 相差甚远。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认识
首先是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性质和涵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活动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内容, 例如杜威的活动课程中的活动, 就属于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方式, 例如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 大都属于此类。这两类教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些相通, 但在本质上却差异很大, 并且这两类活动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大不同。在教育中, 前一类活动往往主要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来, 如在课程改革中, 将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带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课程体系;后一类活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 如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的讨论、阅读、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他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对这一点, 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二者随意混淆。一种是从活动本身分类, 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 在本质上亦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能相互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中, 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 教师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两类活动中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运用。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通过阅读获得,阅读对人的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拉开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近几年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越来越高,学校、家长、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希望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仅只有教师拥有过硬的阅读教学技能,还需要老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从中受益,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领悟语文的魅力。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很多地方都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但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僵硬的教学模式。虽说在极个别地方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的更替中,很多老师还不能对新的教学模式应用自如,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一)阅读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僵硬化,创新性不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仍把课本中的“例子”当成阅读教学的全部内容显然是单一的、有限的,而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也总比现实社会“慢半拍”。[1]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阅读教学也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写作背景”“名词解释”“中心思想概括”“分析艺术手法”这四步,这种完全讲解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老师的思维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它的通病在于没有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根 本——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新课标的实行和新教材的采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但真正实施起来仍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完成。
2.教师用口头讲授替代学生自主阅读,导致学生“听而不思”
多年来的中学阅读教学,暴露的最明显的弱点还是教师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2]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完全养成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再进行创新。不少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强化班,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这样阅读时间减少了,学生在阅读时也倾向于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形成固定的思路和答案,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学的知识往往时依靠老师课堂上所讲获得,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学好语文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们知道的,拥有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从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为自己增长见识,同时它也影响阅读教学成效。当前很多学生大都有着以下几个方面不好的阅读方式:
1.快餐式阅读,思维不深入。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默读、朗读、诵读,尽管读的形式不一,但读后的结果都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第一遍读,正音识字,感知文本;再读,就深入思考;多读几遍,文章中心也就会明白于心。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者是“囫囵吞枣”式的读法,虽读过一遍,但在自己脑中仍是一片空白,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和知识,收获甚少,在阅读过程中也没有养成熟读、精读、精思、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2.阅读准备少,目的性不强。
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写作时免于陈腔滥调。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不能静下心来去读书,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读书。想想古时有匡衡“凿壁偷光”,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映雪”,他们深知阅读的不易,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这种读书的精神和现在成为鲜明的对比,如今的中学生在面临众多读物选择的上不仅没有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恐慌感,反而随便拿起一本书仅看内容,有兴趣则读没兴趣便丢在一边。他们不知道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懂得经常阅读经典名著对提升自身的修养的意义。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要认真阅读的准备,这样长此以往,非但没有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还忽略了究竟为何阅读,读完大脑一片空白,费时费力。
3.读书不动笔,习惯难养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往往囫囵吞枣,以至于读过就忘,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明确列出初中生必读书目,目的就为了培养学生能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而好的阅读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上,老师会要求学生做笔记,记重点。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摘抄优美语句,积累语言素材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很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做笔记,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也就更加懒于动笔了,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是无法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学习目标,也使得阅读教学现状有所改观,课堂上教学方式也提倡丰富多样。当前许多一线教师也在积极寻找出路,教师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下是从教学方式和学生阅读习惯两个方面来提升中学阅读教学水平。
(一)师生互动,优化阅读教学方式
1.课堂上精讲,课后增强训练。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要努力找寻阅读教学的切入点,重视文本“文以传道,文以载道”的作用,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有着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学生来说,可阅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课外,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这样就能更有效的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在掌握书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他文章的美妙。因此,应把阅读读物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课外相得益彰,在课堂上巩固知识,在课外加强训练。
2.采用创新型的阅读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被教育者,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对于创新型的阅读教学首先老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探索转变,启发学生思维,还他们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只拘泥于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出文章的发散点,提供不一样的阅读思路,从而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3.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中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带有功利性,有利于考试考高分的就读就看,与考试无关的就一字不看,这样的阅读意识令人担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准则是目前一致认可的,因为它要求把学生的自主性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担当起对学习的责任,但这种学习上的自主不是放任,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课堂是教师指导点拨下学生的用武之地,千万不能越俎代庖。[3][4]这就要求老师作为引导者,不管是对课堂上文本的阅读还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都应对学生选择的阅读文本进行科学的指导,适时尊重他们对文本的选择,鼓励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使每一个学生对阅读都能产生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顺利开展阅读教学
1.规范阅读,目标明确。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各种网络读物充斥着学生的大脑,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的年龄,在阅读时难免会出现误差、断层的现象。中学生在阅读时易受到老师、亲戚朋友的影响,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这个时候,老师、家长就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中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写作的技巧,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在阅读时应遵循“读有宗旨”的原则,即不盲目读,不随意读,要有明确目的,在读物的选择和时间规划上能有合理的分配。
2.熟读精思,学以致用。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善于记诵,有着旺盛的求知心切,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将阅读的内容加以理解融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那将会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朱熹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可以有得尔。”[5]熟读不仅能增强语感,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苏东坡也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6]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厌其烦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你才能体会到书中的奥妙。熟读、熟记、背诵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它延续至今仍为可贵,也是每个中学生应牢牢记住的阅读原则。学生如果能把此时学到的、读到的书籍牢记在自己的心里,并经常温习,这样就可以积累下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维加以深刻理解,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字魅力。
3.读必动笔,动笔必读。
我们耳熟能详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在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遗忘曲线的,我们看书读报时难免会读到精美篇章、字词,这时不妨写下来记在本子上,为写作文积累素材。我们记读书笔记的好处有很多,如果我们能经常翻阅,把搜集的好的字词、段落加以模仿借鉴,运用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思考琢磨,对优美的语言推敲斟酌,进而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为进一步的创新打下基础。我们读书笔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如摘要式的笔记:即自己准备好一个摘抄本,把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精彩句子摘抄在本子上。读后感式的笔记:即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会有会有千千万万个疑问,而我们需要把这些疑问记录下来,并要请教老师或同学们为自己解答疑问。圈点式笔记:在书中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性词语、段落,以备自己日后查看。因此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笔记对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时刻牢记“读必动笔,动笔必读”,进而提高读书质量。
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只有教师做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徜徉在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在课外训练上,老师都能把学生的心理需求放在首位,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喜好,为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在既不耽误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也能有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阅读教学的改革此起彼伏,新的理念,新的策略即将被引入阅读教学中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传统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研究,寻找突破口,以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纠正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倾向,不断创新,把语文阅读课当作一场精神盛宴,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激发出学生对学习语文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申彤.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林晓慧.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朱熹.训学斋规.
[6]苏轼.送安淳落第诗.
作者简介:屈鑫慧,女,1991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 篇12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更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说明教师的责任由以前的“教”转变为“教学生学”。作为英文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积极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激发他们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
新编写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好的听说读写方面学习训练内容, 通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 我们可以先培养英语语感, 培养兴趣等。现将我个人这些年的教学感受及反思写出来, 与各位进行交流分享。
一、课前3分钟~10分钟用英文与学生自由对话, 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沟通, 增强师生情感, 不断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每堂课开课之前, 我经常会安排学生进行两个环节的练习, 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及阅读能力。首先, 课前3分钟~5分钟自由对话。让学生自由发言, 其中有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英语名著翻译片断、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个环节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兴奋之情。其次, 课前3分钟~5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并导入新课。我会就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采取师生问答、分组问答等等形式进行复习, 并顺其自然地把新课程教学内容导出, 使学生有学习内容的衔接感, 并不断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 顺利地完成每一个学习目标。在实践教学中, 注重学习、复习、再复习, 对英语课进行复习时要做到有系统、有针对性。
二、课堂上尽可能采用英语教学, 加强学生语感方面的培
养, 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情景, 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评价, 鼓励他们去大胆对话
我在日常授课时尽可能采用英语, 对于我接手的新生, 我会从最初简单的短语、句子、日常英语开始, 让他们尽可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以后由浅入深, 使学生逐渐地适应我的英语教学, 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日常注重学生英文语感的培养, 加强阅读的训练, 教材中的生词、句型与整篇文章都是非常好的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情景的创设, 朗读时标出句子的重音, 将朗读的不同情感融入到不同的英文课文中。同样, 重音的游离, 不同的语调, 都体现了说话者心理活动状态。通过培养训练, 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能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语音、语调与朗读的重、弱读, 也会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不能忽视, 要将学生们的参与度与教学评价得失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标杆。因此, 学生们经过阶段性学习之后, 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归纳, 英语老师要多多激励表扬, 非常热情去支持帮助他们, 并及时准确地处理获得的相关信息, 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若时间还充裕,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问题上, 比如谓语动词的变化, 英语习惯性的表达, 人称在特定情形下的变化等等, 进行总结归纳, 让他们有所收获。所以, 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有效的评价。评价可以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自我认识, 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可有助于及时自我反省, 正确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采用小测验, 师生问答、口头表达自己的学习表现, 书面写出自己的心理及想法等等。此外, 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听说氛围
幻灯片、照片、实物、图画等是我们日常进行英语教学时经常用到的直观教具。此外, 我们还要积极发动学生和我们老师一起制作教具。比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 可以发动他们自己做一些字母卡片, 可以让他们用这些小卡片做一些相关的游戏等, 对他们的英语听说方面进行训练。此外, 对于日常的一些对话、单词都可以做成一些简单的教具、道具, 方便同学们进行学习、巩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充分利用, 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 并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及趣味性。比如, 在教The weather Forecast一课时, 我准备了一段央视的天气预报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同学生们听着这动听的音乐, 以及天气预报变化的屏幕及富有磁性的男中音, 都非常高兴, 并纷纷参与讨论, 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天气预报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在欢愉轻松的课堂上进行学习,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的每一堂英语课堂教学要千方百计达到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上面简单叙述的三点外, 还可以采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英文对话, 在实景中灵活充分运用英语, 也可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者举办一些英语知识比赛, 增强同学们的英语语言实践。当前, 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施已经被教师们密切关注, 成了热议话题, 而且很多学者已有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大家都来积极参与英语课的教学设计和研究, 为中学英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认识】推荐阅读:
对中学德育问题11-19
对中学有效教学的认识09-30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12-29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杨兴明01-15
德育视角的中学语文08-30
中学德育的工作总结01-17
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的认识09-02
职业中学的德育工作11-07
的农村中学德育工作计划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