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2024-06-20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通用7篇)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篇1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我校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清明前夕,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他提倡班里的的学生利用周末采写革命英烈传记,前后历时一月,共得32篇烈士传记、17篇祭奠烈士的诗文,清明前夕利用这些材料召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写的是本村的甚至是自己的叔伯亲人,感情真挚,有的可写,而且这项活动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几乎在每个学生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人??他家的人,他家族的人,他们村的人,大家都给他鼓劲儿,支持他写好,希望他写好,孩子也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故而责任心很强,惟恐写不好给英烈、给家庭、给家族、给本村人脸上抹黑,所以用心备至,结果出人意料。

还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讲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会同当地广播电视局搞

了一次题为“来自家乡的报告”的征文,效果也很好。学生利用周末或分组或个人分头回村采访调查,写采访记录,回来整理成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学生熟悉,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学生虽还谈不上什么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和过去的青少年相比,接受知识和各种信息比较早,比较快,量比较多,面比较宽,因而显得更聪明智慧,他们非常渴望早一些发挥自己的潜能,能用自己的笔为家乡、为社区做点儿实际工作,他们是兴奋的,兴趣是浓厚的,心理准备是充分的,态度是积极的,热情是高涨的。他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华小试身手,宣泄自己的干劲和力量,故而也易于发动。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使人感喟良多的是学生的变化,他们走乡串寨深入群众调查学做群众工作,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考察,看到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变化。学生的心弦真地被拨动了,以前学生虽学哲学,但是看问题多犯主观、片面、停滞的毛病,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就是坏人坏事,看的多是阴暗面,总爱置身事外袖手于旁,以批评家、旁观者、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现在一事出现,学生不再只是发牢骚指责,而是试图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它、分析它、改变它,明白了天下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件事发生总有重叠相生的原因。能尝试着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渐渐地,学生们认识问题深刻了,观察问题全面了,分析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加强了,这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对现实问题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选择、判断、创造能力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的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一)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

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某老师曾回忆起他曾经搞过的一个活动:各校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纷纷组织活动,好多学校到北京香山看红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香山红叶名闻天下,好则好矣,美则美矣,能够前去观赏当然很好,但是他当时所在的学校远在香山以西的深山里,东去香山140里,车、钱、时间、安全就像四座大山一样横拦在他们师生面前,一时难以解决。而他们学校附近山峦起伏,秋叶如火枫林涂丹,名气虽然远远比不上香山红叶,但是却也波澜壮阔气势非凡。考虑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体裁衣。他从实际出发,靠山吃山,别具深意地带着学生在本地步行登山,搞了一次秋日登高的教育活动。到了山上稍事休息,作为语文老师的他便开始了“秋日登山”的第二项活动内容,即要求学生用各种修辞描绘眼前的大好秋景。学生眼观美景文思泉涌,口出妙辞,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收效非常好。

回校之后,他又趁热打铁,让每个学生写一篇同题作文,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这一活动前后进行了五种训练:一是登山体能训练;二是意志磨练;三是培养了同学们登山下坡互相扶助关系他人的品质;四是语文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五是饱览了家乡绚丽多姿的大好秋景,以自己的观察所得,以自己之口,以自己之手来赞颂描绘家乡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德育活动其实是一种训练,他既可以把知识学活,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深厚情感,又可以锤炼其道德品质。

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教材教学线、实践教学线开放型双线教学,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拓展,关注社会问题和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是很发人深省吗?

(二)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篇2

多年以来, 我们巨山小学在前任王校长的“我负责、我能行、我快乐”责任德育理念的引领下, 得到了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六一”前夕, 百忙中的总书记来校看望了全体师生, 给予我们极大的动力, 也给了我们坚定地走创新发展之路。因此我们认为, 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实践, 深化我们的学校教育内涵, 大力挖掘和拓展我们自身的教育优势, 逐步形成我们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学校文化, 将办学内涵更加赋予科学性和人文性, 这样, 我们的教育之路才会走的更远、更扎实、更从容。

有人说, 办学就是办文化。这话我比较认同。早在海淀区四王府小学时, 我就十分注重用文化的力量去推动师生的成长与进步, 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我认为, 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润泽, 也是对生命之根的呵护与滋养。教育, 首先要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只有文化的力量, 才是永恒的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的, 应该面向全体孩子, 泽被所有儿童, 不论他们来自哪里, 也不论他们家庭出身如何, 只要他走进我们巨山小学, 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 为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润泽。对孩子的教育, 就是一种如春风拂面、细雨无声的润泽与启迪, 是一种无私耕耘、等待花开的过程, 要让孩子们按照其自身的成长规律, 自主而自由自在地成长, 最好不要有过多的雕琢和打磨的痕迹, 这或许才是生命教育的理想指归。看到冬天过去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的生命景象, 没有人不为之欣喜, 而我在想, 教育是不是应该就像大自然那样水到渠成朴实无华, 如那泉眼溪流般的在生命的过程汩汩地流淌, 如春风化雨那般的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润物无声。教育, 到底是什么呢, 似乎间我想它就是一种润泽,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润泽过程。

那么, 教育又该是个如何的润泽过程呢?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在了解并尊重生命个体本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通过校内外人文地理环境、多种类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专业培养、德育环境的智慧生成等因素去助力, 并产生一种整体的影响和感召, 以求唤醒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 为引导生命发展去创造条件, 去实现孩子生命意义的成长, 从而创造或超越孩子们的自然生命, 追求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

一、挖掘西山文化内涵, 泽润孩子心灵深处

我们巨山小学地处西山脚下的海淀区四季青镇西部, 西边就是著名的西山文化景区。西山是京城文化的发源地, 有专家说没有西山文化, 就没有北京文化。早在北京建城之前, 西山就已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体系。西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 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 古往今来一直是文人雅士遍布、学子求学涵养的文化之所, 生命憩息之地, 智慧生成之域, 当然也是诞生书家名士的风水宝地。是北京的旅游胜地, 更是文化育人的教育胜地。

自古以来, 西山就是历代众多文人雅士进修塑品的地方, 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任职巨山小学后, 我几乎走遍周遍的社区, 走访群众, 走访家长, 取得他们的信任, 和他们达成合作办好大教育的共识。教育决不可关起门来自己办, 要结合自身和周遍的人文资源优势, 发挥合力为我所用。我校处在人文积淀深厚西山之麓, 有名闻天下的香山公园、西山八大处以及玉泉山静明园、曹雪芹故居、卧佛寺、樱桃沟、“西山晴雪”、“香山红叶”等, 都是北京文化名胜中的精华部分, 大文人明珠、纳兰性德、曹雪芹等都在此生活和居住过, 他们的诗书唱和, 文稿遗存较多, 这就为我们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与范例, 也是我们学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具有优雅教育功能的校外教育资源。

而实际上这些资源, 一直以来极少被发掘, 因为作为公办小学的我校, 我们的生源大多是居住在我校周边的巨山村、西平庄、南平庄、北辛庄、南辛庄、廖公庄等村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家长们以前在思想认识上是只要有学上就基本满足了。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人口素质和未来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往如何解决这些孩子入学的问题, 不应再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困惑问题, 前些时候有教育部有关领导已经向社会透露流动人员子女可以就地参加中高考, 就足以说明。有教无类, 教育的大门要面朝所有孩子打开, 让所有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分享改革的成果。让我们的孩子不仅有学上, 而且上好学, 好上学, 这才是我校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目前是一校两址, 有21个教学班, 800余名学生。据调查了解, 其中93%是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进京务工人员子女, 7%是四季青镇农民子女。可以说, 这些孩子实际上大多具有非常强的能吃苦抗挫折的能力。他们有的在家里就是父母的“小帮手”, 动手能力也是城市家庭的孩子比不上的。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都非常忙碌, 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他们, 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也不是太多, 因而在他们弱小心灵里, 最缺少的是温暖和关爱, 最缺少的就是像山泉那样的自然流溢着的心灵滋润和文化泽养。对此, 我们提倡和引导教师以润泽教育的艺术方式, 用心灵走进心灵, 用灵魂塑造灵魂, 用情感培育情感, 用智慧生成智慧, 传承文化力量, 构建润泽教育体系。

那么, 如何挖掘我们西山社区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办学理念中形成我们的润泽教育文化, 这也给我们的学校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全新的思考。办怎样的教育, 育怎样的人才, 如何育人才?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大课题。

我在想, 我们巨山的润泽教育既然是要努力从关注孩子的生命发展出发, 去思考并定位生命教育的实践本质。那么, 我们首先就从反思教育实践入手, 将教师对教育实践本质的思考渗透于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我们呼唤对每个孩子生命个体的关爱, 主张“扬长避短”, 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 将其作为生命发展源泉的制高点, 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教育, 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使其得到最优化发展。不论他曾经入学时是多么的顽劣, 也不论他曾经多么的内向, 也不论他是否还有着这样或那些的不足, 在润泽文化的教育涵养过程中, 我们倡导教师用一种多元评价的眼光和方式去欣赏每一个儿童, 为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条件。

教育只有寓教于无形中, 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心领神会中得以品学日臻, 才成其为真正教育。人为的雕琢或刻意的修饰, 或许一时的风光频显, 而对孩子一生终将无大意义。所以, 我们的润泽教育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影响与感召, 强调润泽文化的形成和创造, 情境的营建, 学校基本生活形态的改进。在“润泽身心, 关爱成长”的学校文化中, 和“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学生文化影响下, 以实现“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润泽教育目标, 实现着开启孩子的智慧, 润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让每个孩子的生命之花更加绚烂的开放。

二、注重心灵培养和教育, 不断完善责任德育目标

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授受知识, 更在于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个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有利于产生生命智慧的学习场, 成就孩子们快乐的每一天。研究德育工作多年来, 我一直深知, 德育不是说教, 它注重的在参与和实践中强化德育的实效。可以这样说,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德育的实效无从谈起。

因此, 我们明确孩子发展目标, 从经典诵读出发, 采用每日一读, 每生一读的方式, 结合节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将润泽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全面关注儿童发展需求, 为满足儿童生命发展的基本需要而奠定基础, 让每一个孩子拥有一颗健康善良的童心, 让好习惯带给孩子们一个好人生。我们在广泛开展礼仪和经典诵读活动中, 让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润泽孩子的心灵, 让他们的气质变得温和、高雅, 使人与人的相处变得和谐、美妙。

生命因教育而丰满, 教育因关爱生命个体而充实。我们教师时刻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和状态, 不仅是学习, 不仅是思想, 从学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开始。教育无小事, 每件事情都是学生成长中的生命事件。满足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教育就是富有实效的生命化教育。

在润泽教育的理念下, 我们注重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全面培养自主发展的人。让孩子打下做人的根基、拥有家庭和睦的根基, 分享社会和谐的根基、扎深民族振兴的根基, 这是我们教育的责任。我们创新了“人人是主人、明确责任、牢记责任、承担责任、落实责任”的民主管理模式, 它也是我们实现海淀“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文化的魅力, 以及责任的力量, 让我们拥有了“海纳百川、大爱无疆”的教育胸怀, “追求卓越”的海淀精神。我们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教育信念, 坚持“尊重每个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权利,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 鼓励每个孩子的成长点”的教育思路, 坚持因材施教, 满足孩子成长需求, 以学校文化涵养人格, 用实践活动张扬个性,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成长, 实现“培养学生‘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独立健康人格”的育人目标。

我们始终围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中心, 想方设法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子女提供优质教育, 让教育公平理念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从生源构成来讲, 无论是来自外省偏远地区的孩子, 还是智力、听力、语言障碍的儿童, 只要是闻名而来想在巨山小学接受教育的, 我校一律接纳, 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家长说, 这就是润泽教育, 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润万生而不媚。

在构建德育特色的基础上, 我校提出进一步办好润泽教育。这本身就体现出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 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社区和学校优势, 发挥出学生和老师的优势。这种理念既充分尊重了每个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权利,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能, 鼓励每个孩子的成长点, 还激励了教师要像泉源和古井, 要大爱无疆, 讲奉献不讲索取。其次体现在科学的育人目标上:只有抓住育人的主根, 及时播下了五颗健康强壮的种子:播下“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爱国种子;播下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种子;播下勤劳、勇敢、爱人民的种子;播下真善美、爱生活的种子;播下爱学、会学为终身学习奠基的种子。满足孩子成长需求, 培养小学生“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独立健康人格, 构建“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学生文化。通过唤醒、启发、养成和激励的教育方式, 形成了“储蓄中华民族财富, 做了不起的中国人, 告诉世界我能行的板块化、功能化、生活化”的德育特色;使每个学生都走上了“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自主发展之路, 学校也形成了“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独立健康人格培养之路。从而, 才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否则, 一切将都是流于形式, 毫无生命意义。

三、锤炼润泽教育特色,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不同区域的孩子, 不同版本的教材, 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漏洞、学习起点, 构成了我校学生最初的诸多差异。但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优势”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扬长避短、扬长利短”的教学策略;确立了“关注每个学生, 分层教学”的教学思路;激励每位师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 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人人成为教与学的主人, 全面打造“实效、高质、快乐”的课堂。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特色, 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力求实现有序化、科学化、卓尔不群的巨山和谐生态泽润心灵的教育文化。

泽润心灵, 润物无声。教育不可有功利心, 它是一项培养孩子的“学习者本性”的事业。多年的教育实践, 让我们巨山人从差异的生源身上看到了“人的本性”———每一个孩子都是“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学习者。为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老师们学习了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知识, 得知一个人“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学习者的本性。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有“唤醒、启发、激励、养成”这种润泽文化的基本本性, 在文化的涵养中, 我们巨山小学才能真正形成“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的学校文化, 从而, 激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 自主学习, 共同成长发展。

文化不仅是隐性的, 化在我们的师生一言一行中, 而且它也是显形的, 体现在我们多元的校本课程中。为了满足具有诸多差异的学生们、老师们自主学习和谐成长的需要, 我校确立了小学学制内完成的润泽课程文化目标:创建打造“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整合完善活动体验实践课程、优质落实国家核心课程”这三大课程。校园文化课程感染激发学习动力, 活动体验实践课程激励学习自信, 落实国家核心课程优化教与学。

在实施“课程目标”的过程中, 我校构建了独特的润泽文化生态教育体系:文化生态———各学科不分主副, 都有学科生态意识, 相互依托、相互支持, 相互推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生态———学习民族艺术技能,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保护多样的家乡文化,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然生态———教育是哺育生命的事业, 唤起对巨山小学的一草一木, 一人一事的高度尊重, 实现“我负责, 我能行, 我幸福”。大家都在争先创优的和谐群体中, 不进赢得社会的关注, 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发展。

为了正确面对学生学习的差异, 避免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们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利用孩子好动的天性, 开设了“活动体验实践课程”, 纳入教学计划。开展了唱京剧、练武术、吹口琴、学朗诵、骑独轮车、跳民族舞、刺绣、缝布老虎、画瓶子画、蛋皮画、制作豆贴画等民族艺术活动, 使孩子们在艺术的摇篮里, 以巧手创造美, 以慧眼发现美, 强身健体塑造美;使每个孩子感悟到“有梦谁都会了不起, 有勇气就会创造奇迹”的真谛。这种态度、情感、价值观, 激励着每一个孩子以“兴趣、向上、自信、注意、毅力”五种学习积极性上好每节课, 学好每门学科。

为满足差异教学, 我校创编了《学民族艺术展少年风采》、《用爱做种子, 收获一生的美丽》、《美德呵护我成长》、《吹口琴与崇高精神对话》、《天天练就健康的体魄》、《主宰自己永远能行———阶梯式学习量化册》等润泽文化校本教材, 还开设了系列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自己喜欢的项目的机会。这样的话, 我们就可以在落实国家教材的同时, 延伸、丰富了国家的教材, 开发了校本教材, 并在教学中融入各学科教材, 节省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今, 润泽教育文化体系建构中“我能行”已经成为了每个学生的一种信念。从课堂前的学唱京剧, 口琴吹奏和曲艺表演等活动中, 从洋溢在孩子充满阳光的脸上, 我们已经看到了孩子从内到外流露出来的自信心。而“我负责”已经化为了每个学生的道德行动。我们的广大师生积极实践“聚善养德、润心泽智”的润泽教育, 通过在师生中全员开展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从感谢父母艰辛的养育之恩做起, 进而扩大到感谢社会, 感谢党。

而“我幸福”已经贯穿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积极推广“乐学”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快乐中成长, 体会到“我负责”的愉悦, “我能行”的快乐。

在润泽教育和“我负责、我能行、我幸福”学生文化的推动下, 我校学子们个个都是“读好书、写好字、诵好诗、画好画、扫好地、做好操”的“六好学生”, 在一系列大型活动中他们的表现也是不负众望, 能够脱颖而出, 孩子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种“我负责, 我能行”的巨山精神, 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意志最坚定, 精神最饱满、表现最出色!”

对德育活动课的再认识 篇3

一、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的存在。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就没有了德育。如:端午节,为配合进行传统教育,我提倡学生收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端午节时利用这些材料如开班会,使师生受到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收集材料,学到了课堂内、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与人交际的能力,同时也配合教学工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这项活动中,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德育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培养则主要是运用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复杂具体的现实道德问题的能力。

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的德育实践等。实践性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德育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三、开展德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在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1主体性原则。德育活动课应贯彻主题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2实践性原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的目的,付诸于实践。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进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

3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的进行。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彩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未必是合理的,流行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即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未来更好的准备。我们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德育可以向南韩、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借鉴,但是决不是等同,应该时时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要让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大旗永远高高飘扬。

6层次性质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7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式,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乡土性原则。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冲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师生共同立足的这块热土地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学德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只注重“知”而不重视“行”,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将学生的“行”即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检验,通过知与行的不断体验、实践、反思、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价值。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客服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德育,一般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1、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实施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德育的实效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其中包括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路易斯・拉思斯的《价值与教学》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尔和戴维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彼得斯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国内德育研究理论文库包括冯增俊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钟启泉、黄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 郭本禹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创新点。

(一)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1、纵向目标:

初中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基本行为习惯的继续养成教育。初中二年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2、横向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辩是非等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初中一年级

1、道德教育(1)社会公德教育

①注重仪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身体清洁、衣服整洁,服装发式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美观大方,行为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③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爱惜自己的名誉,进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2)环境道德教育

了解人与土地、人与水、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荒漠的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②知道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有家庭责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乱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③善于与亲戚、邻里交往,亲戚之间要常来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动帮忙。家庭中长幼有序,互相关心,互相宽容,用行动去珍爱家庭,营造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进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和掌握《国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等内容。(2)纪律教育

学习和掌握《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②懂得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并能运用。(2)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②进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3)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学生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社交技能。

(4)拓展教育内容

①进行学习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进行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要尊重客观事实。

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自身有一个系统、理性、科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③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2)人生观教育

初一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这时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劳动教育。①知道要靠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劳动素质。

③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光荣。

④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从自我卫生服务、自我劳动服务、自我生活服务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价值观教育

(4)①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②知道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③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热爱家乡,对家乡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地域人文氛围有归属意识和亲和意识。

②了解祖国,知道祖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德。热爱祖国,增强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③进行时事政治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 ①知道什么是集体主义。

②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态度和行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①懂得中国走社会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②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初中二年级

1、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①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和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不挪动,不损坏。

②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2)环境道德教育 ①了解和掌握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②进行环境情感教育,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爱护绿地和动物,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3)家庭美德教育 初二主要是进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教育。①知道幸福只有靠劳动去创造,劳动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②知道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理解自己的父辈养育我们的艰难,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③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合理消费。不攀比,不追求高消费。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 学习和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基本内容,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2)拓展法律教育 让学生适当了解《刑法》、《宪法》、和《教师法》等。此外,在《交通法》、《治安管理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及国家或本地区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与初中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也要通过认知与实践途径有所涉猎。

3、心理健康教育(1)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主张群体交往,满足发展中的中学生的情感需要。②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异性,形成对异性的正确审美观。③懂得自尊、自爱、自重,遵守性道德。(2)交往心理教育 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掌握一些交往技巧 ①懂得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恰当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②教育学生与成人交往要走出心理“自卑”的误区。③教育学生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自然。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于指导实践。(2)人生观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②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而且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③进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确立将祖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3)价值观教育 ①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 48人已下载下载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②教育学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每个人归属感的需要。②认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建国兴邦的历史责任,把朴素的故土情、祖国爱上升为更加深邃的情感意识,使之成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责任,形成民族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③知道国防的基本常识。(2)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乐群、合作、互助、关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集体主义情感。①关怀、爱护自己所属的班级、学校,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②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集体不仅为个人的智慧、才能、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③学会与他人合作,逐渐在交往中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从而采取一系列适合集体和他人的行为方式,确认正确的与他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并慢慢形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4)了解团的知识。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团的活动。

(三)初中三年级

1、道德教育(1)社会公德教育 核心是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的性格,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别人。教育学生在学校要尊敬老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2)环境道德教育 ①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培养学生调查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技能。②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直接知识,能够对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的分析。③能够制定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表格。调查当地居民对某一环境问题的反应,能够较合理地取舍、分析调查得到的有关数据,对所调查的环境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④知道每年的一些环保日,如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3月22日的世界气象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等。(3)家庭美德教育 ①知道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广大社会成员幸福生活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尊老爱幼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现。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美 德。孝敬父母,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行动。②懂得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邻里发生了纠纷,要心平气和,主动谦让,得理也让人。

2、法纪教育(1)法制教育 主要对学生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方面的教育。还应学习一些《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税法》知识,结合《民法通则》及《宪法》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是由宪法和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的。(2)拓展法律教育 ①了解公民的各种权利及义务。②初步树立起公民的国家观念。③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了解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明确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人身权利予以特殊保护;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④学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了解制定本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心理健康教育(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①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正常的异性友谊,正常友谊应遵循什么准则;什么是异常的关系,应如何控制调节这些关系;在异性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互相尊重、自尊自爱等一系列问题。②指导和运用在对待异性交往中出现的偏差时,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如淡化法、充实法、迁移法等。③正确对待手淫,改正不良习惯。(2)交往心理教育 ①懂得人与人之间交往不会自然而然达到交往的目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交往过程中要以尊重、信任、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共事。②正确对待正常的异性友谊、互帮互助、礼节性交往。

4、思想教育(1)世界观教育 ①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盲目,不弄虚作假,具有科学精神。②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论。(2)人生观教育 ①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②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③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3)价值观教育 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逐渐去除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为别人服务的想法和行为。

5、政治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 ①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坚定爱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信念。②进行时事政治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服从集体决定,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主张正义,维护公正的集体主义精神。(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研究重点、难点:

1、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大多数学校重学科知识,轻德育教育,特别是道德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

2、结合地域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学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延续性。

3、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影响较大。

4、新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不良信息的传播,加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创设情景、课后实践、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最大实效性。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律。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浅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篇5

——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关键词:自主探究 兴趣 创新能力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中不仅学到了大量的动手技能,而且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市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我认为,劳技课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综合实践活动它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融合起来,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既关注学生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满足未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丰富多彩的要求,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因地制宜开发各类活动资源,提倡学科渗透,鼓励文理交融,体现个人、自然和社会的内在整合,既坚持整体规划,周密设计,又鼓励另辟蹊径,开放生成,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下面是我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看法,我认为要上好一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兴趣,一节好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开门课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前提,我们综合实践课的切入点是劳技课,劳技课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鼓励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选择学生感兴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说《走进劳技世界》这一课,让学生欣赏教师的各类劳技作品,有钩针钩的鼠、虎、狗;也有中国结饰香包、招财蛙、猫头鹰、金鱼、官靴;还有一系列的剪纸作品、粘贴作品„„,当他们看到这些只有在商场里才能买到的工艺作品时,一个个赞叹不已,跃跃欲试。

从他们的眼睛里、行动上,能够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渴望、自信„„,于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展现在了他们的作业中。通过这种方式,还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过去的劳动技术课授课基本上是模式化的:引入、教师示范或录像示范、学生操作实践、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谈劳动感受、教师小结。虽有学生实践环节,但学生明显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只是机械地操作练习,不能真正体现手脑并用。鉴于此,如果课前和学生一起定课题,课上由学生先自学、自做,遇到问题先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解疑、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教师的台上示范改为台下交流,和学生同学、同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实践、去体味、去创造,自己得出结论,自己学到技术。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伴,与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实践、创造,使教学过程成为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得到很大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生就能被成功的送上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快车道。

二、注重学生的“学”与教师“导”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的关系,这是劳技课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学生自主的“学”表现为: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云贵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等;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地研究,争取自己创造。

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以及制作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活动的指导权赋予某一学科或某一位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努力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教师要促进学生各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必须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为学生设计多种性质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的活动解决问题,感受生活,活动既要强调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过程又要强调认识和理论对活动与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使学生能从活动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才能取得改变学习方式应有的教学目的。例如上《风筝》这一系列活动课时,教师可不再带领同学们动手制作了,而是分阶段进行教学尝试: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让学生们去逛小商品批发市场,让他们通过看、做、问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2.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自己想做的风筝、做调查表等活动让同学们动口交流心得,进行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3.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根据重点再指导他们动脑进行深人研究。4.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教师在演练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功地体验快乐。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放风筝”大赛,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因为实践课最主要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与制作能力,提倡亲历亲为,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这种过程性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实现过程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也就是说,要实现过程性学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选择活动主题。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现在夏天来了,苍蝇越来越多,影响学生的学习,必须用一种方法来消灭它,如在教学《做蝇拍》时,课的伊始,教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用的苍蝇拍,可让学生消灭几只苍蝇,使学生蠢蠢欲试、情绪高涨。在讲授演示时,可以说:“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看清老师的每一步,你就可以消灭更多的苍蝇,成为灭蝇战士。”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器官,通过听讲,观看板书,观察示范操作学好新知,为实践和创造打好基础。

可见,劳技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发生在狭隘的课堂空间中,而是发生在广阔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和自我世界。我们在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也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真正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展的研究课题。

以上几点是我对劳技课的浅显认识。另外,我认为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中不仅能学到大量的动手技能,而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创新意识的激励在学科课上教师一般按教材体例讲解,学生则被动听课,内容有局限,形式单调,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仍然是看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多少技能,并以此作为目标;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尽量让孩子适应自己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很难主动探索和有所创造,劳技课具有实践、生成等特点,注重实践中探索,所以也就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实践证明,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建创造性环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创新意识是在触发学生的思维,利用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各科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迸发出新的认识、新的设想。评价就是对学生个体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在这里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过程是价值判断是否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反馈性的主要变量。研究性学习所谓“创作”,是指个人或合作小组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一种观念和行为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非常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它体现了学生人生中的“首创”历史和探索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很多在于科技活动,所以利用现有条件,给与学生一些任务,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是在追求某种活动目标时比胜负、争高低的。竞争心理可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比如:给学生限定的材料进行小小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一次活动中,给学生,一块硬纸板,两根竹片,一把剪刀,一个锥子,看看哪组做的蝇拍拍的苍蝇最多,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开始学生认为很简单,没什么,可做起来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比如:有的小组忘了打眼,捉不住几只苍蝇,所以在制作中把所有的东西都添加上去,但经过实验,发现不行。还有的小组扎的不结实,结果使用中弄坏了,不实用,学生就这样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边设计边改造边实验,制作出质量好的拍子。创新意识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所以说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参与性”,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发现,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学生任意选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选择“做什么”和“怎样做”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劳技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样也起着这样的作用。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怎样上好劳技课。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2007年秋季远程研修学员作业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 陈龙安 浅谈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庄 重 手巧、心灵源于我的实践课„„„„„„„„„„„„杨淑霞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如何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乡镇:南沙河镇 学校:崔庄小学 姓名:刘锋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篇6

作者:张学乔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3-11-20 9:07:5

5字体:小 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中央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是“四群”工作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完全能够创造出新的经验。

“为民”体现宗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领导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从政的基本准则和不懈追求,无论是开展调研、制定政策,还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都要切实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答应作为根本检验标准来衡量。常言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有了爱民之心,群众就会支持党的工作,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的,以人心换人心,以感情换感情,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努力做到亲民爱民,感情上贴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务实”表明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实,就要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真干而不是假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为党和人民而不是为自己干”,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做到求真务实的试金石。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就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地干出应有的业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工作中,要纠正“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不良作风,坚持经常到最困难的地方、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务实,切实以“一线工作法”把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做到位,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清廉”反映目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领导干部只有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在当今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间日益拓宽,如果不以“先进性”的要求规范约束自己,很容易使权力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就应该坚持以廉为重、正派做人、坦荡为官,从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方面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保持清正廉洁。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由此也造成了一些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从生活上防微杜渐,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和政治警觉,做到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择廉交友,丰富自己的涵养,提高自己的境界,保持自身良好形象。

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认为要开展好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为民”为重点强化民生司法理念。人民法院应把“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审判实践中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坚持走“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的路子,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点,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努力在增强群众观点、维护群众权益上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工作中,一是要教育引导广大法院干警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增强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二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使法院干警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三是要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执法办案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上,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四是要不断提高法院干警做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并不断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以“务实”为重点改进司法作风。人民法院应坚持务实作风,始终按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最高院改进司法作风六项措施要求, 进一步认识转变作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抓好作风转变,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司法工作作风,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要求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处理上,体现在每一起矛盾纠纷的化解上。工作中,一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深入推进“司法作风转变年”活动,继续做好立案信访工作和“窗口”建设,并利用现有条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加强对特困群体的司法救助,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便利、舒适的诉讼环境。二要积极推进司法公开,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意识,更加注重以监督制约促公信;加强推进各项司法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法院审务工作微博,努力畅通民意表达,有效回应民生诉求,确保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坚持司法为民,增进群众感情。要加大巡回办案力度、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力度和调解力度,落实回访帮教、诉讼全程答疑工作,不断提升公正、效率、效果指标,切实把法律常识和法律服务送到辖区农民的炕头、田间地头,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司法的便捷、温暖和公正。四要增强调查研究工作实效,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法院领导班子应带头深入基层,在能动司法、公正司法、和谐司法上找方法、找措施,增强服务大局的主动性;应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基层普通干警中间,听民声、访民意,不走形式、轻车简从、简化接待,注重实效。五要继续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深入整治会风文风。工作中应加快制度建设和成果转化力度,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对院内各部门、各位干警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严格控制会议、活动数量和规模,提倡开短会、讲短话,严肃会风纪律,务求会议实效。同时,应控制文件、简报数量,提高文件、简报质量,努力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上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三)以“清廉”为重点强化廉洁司法。要结合镇康县委统一部署开展的集中整治“庸懒散奢”问题专项活动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不断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成果转化,切实加强对审判执行权、干部人事权、司法行政权运行的监督,大力加强审务督察工作,确保集中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全面推进人民法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加强法官职业行为约束,规范法官和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关系,切实从源头上预防执法不公、司法不廉现象的发生。

总之,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在工作中应准确把握“为民、务实、清廉”的着力点,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宗旨,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司法为民举措,扎扎实实地把“为民、务实、清廉”六字精神内涵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切实以“浓厚的为民情怀,在服务群众上更加有效;务实的司法作风,在推动发展上更加有力;清廉的政治本色,使自身形象更加清新”。

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篇7

广东省阳西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97年, 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由于学校校本培训不到位, 再加上阳西县位于广东省西南落后地区, 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少, 导致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难以适应新时期高中德育特别是新课改的要求, 制约了德育的实效性。一方面, 学校德育满足于明理说教, 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 缺乏对地方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致学生对家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名胜、名人知之甚少, 无法触及学生内心世界, 德育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 由于学校是新建的, 急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过于追求教学质量, 对升学率过于偏爱, 结果是重智育轻德育, 忽视了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忽视了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为此, 提出本课题研究, 试图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拓展德育渠道, 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这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 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也是开发阳西县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贯彻落实德育政策法规的需要。

二、界定问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实践活动资源”这一概念, 广义的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等, 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 都是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这里讲的实践活动资源特指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资源, 即是富有地方性、特色性的实践活动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不等于德育资源, 前者除包括后者在内, 还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示, 包括在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中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因此, 前者比后者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果说德育资源是课程资源, 那么实践活动资源不但重视开发课程资源, 而且重视开发学生资源, 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德育的主体性。

三、拟定行动计划

1. 申报设计

时间:2009年2~4月。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 通过专家、学者的指导和论证, 搜集文献资料, 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 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

2. 实施研究

时间:2009年5月~2011年2月。达成目标:培训参加研究的教师, 撰写、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研究方案, 进行研究实践, 取得中期成果。

3. 总结阶段

时间:2011年3~7月。根据实验目标,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撰写报告和论文, 邀请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上三个阶段, 目前进展到中期研究阶段。

四、行动的实施

1. 搜集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挖掘德育素材, 编写德育校本教材

我们对阳西丰富的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并进行筛选、归类, 将其分为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资源、美食之乡、地域特色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我们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 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 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如《阳西经济》《阳西历史》《阳西文化》《阳西风物》等。

2. 整合实践活动资源, 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在调查、分析我县实践活动资源的基础上, 经过充分的论证, 我们对德育基地进行归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旅游文化教育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德育基地的建设中, 我们首先确保“基地式德育活动”的常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以主题式教育作为学校开展“基地式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促进校内德育活动与校外德育活动相结合;最后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基地式德育活动”的成果,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丰富体验, 加强自我教育。

3. 深入社会实践, 开展德育体验活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结合学校整体的教育计划, 以体验活动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实践活动, 注重寓教于乐, 突出思想内涵, 强化道德要求。为此, 我们开展了“阳西种植业”“阳西传统产业”“阳西文化”等社会实践和调查, 开展了清明节瞻仰烈士陵园、国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4. 结合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进行学科渗透

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 我们结合人文性比较强的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 整合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进行德育渗透。

5. 以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 “发表”体验成果

所谓“发表”体验成果, 是指在以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的各种教育活动中, 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言语、文字、美术、PPT等方法发表、展示诸如政治小论文或心得体会、电子文稿、手抄报等成果。展示成果的主要途径有课堂展示、黑板报、广播等形式, 有的还入编校本教材。学生发表成果的进程, 本质上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展示成果, 有利于把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的道德认识和所思、所想、所悟表达出来, 是德育认识由知之到深化、升华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向同伴教育、个体教育向集体教育转化的过程。

五、行动实施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本课题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成果。

1. 初步探索到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

课题组积极探索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

(1) 开发地方活动实践资源, 并使之教材化、课程化, 彰显德育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 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我们在充分调研、开展教育实效调查的基础上, 开发、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开发了《阳西历史》《阳西文化》《阳西经济》《阳西风物》等校本课程, 使实践活动资源与德育有效整合, 并将其校本教材化、课程化, 使我校德育有别于其他学校, 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

(2) 初步探索到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研究, 我们初步探索到利用地方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方法, 如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深入社会实践, 开展德育体验活动;结合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进行学科渗透;以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 “发表”体验成果。

2. 转变德育工作方式, 初步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提高德育实效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在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进行有关转变工作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的教育。经过一年的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德育中, 教师发扬民主精神, 不再是德育知识的主导者和灌输者,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增多了, 初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提高德育实效提供了前提条件。

(2) 结合地方实践活动资源, 开展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活动。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为此课题组通过以地方实践活动资源为载体, 组织德育系列体验和发表学生体验成果等活动, 充分实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积极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课题开展一系列德育体验活动, 最明显的是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通过对我县工农业的调查, 让学生接触社会, 充分了解乡情、民情, 认识到家乡经济发展与珠三角经济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家乡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开展这样的活动, 一方面, 落实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乡教育, 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经济建设的参与意识和振兴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85%的同学表示, 待大学毕业后, 决心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 投身家乡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 有助于学生道德知识上升为道德观念, 内化为道德行为, 做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 课题理论成果初见成效, 课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为提高德育实效提供重要的保证。《德育科研, 论证先行———“活用实践活动资源,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课题论证报告》《论地方德育基地的建设》获阳西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多篇论文获二等奖、三等奖;《践行新课标理念, 创新德育教育———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的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尝试》获广东省教育学会年度论文评选三等奖;论文《德育体验, 因为实践活动资源而精彩》《论地方德育基地的建设》在《中小学德育》杂志发表。除此之外, 我们还完善了课题组例会制度、课题组岗位职责制度与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制度, 制订了课题培训计划, 还编制了《阳西县第一中学德育课题管理手册》, 完善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这些理论的探索、制度的建设, 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德育实效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 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 促进其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转变了教育方式,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 德育教育不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体验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边关系中生成德育知识。

上一篇:国土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下一篇:医院采购项目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