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2024-10-25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共8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1

综合实践活动主体实施案例 活动主题:社区的一草一木都在我们心中

活动目的:为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使社区的关系更加和谐,让老人们得到更多的关心,孩子们更加无忧无虑,更加自由。培养独立自主,做事的能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现在的生活中,青少年缺乏一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了使我们的课外生活更加的充实,也为了我们能够更加了解生活的不易,可以让我们更加的快乐,更加的塌实。

参与人员:周磊鑫、张熊、卜佳新、黄文鑫

活动时间:2010年1月3日下午2:00-5:00

活动地点:梅岭社区

活动准备:活动前将活动方案送交服务单位;准备清洁工具;准备热水袋给社区老人;买气球送给社区小孩;到社区取报纸送给各家各户;

安全措施:注意安全,集体行动,不擅自离开群体,注意不到车辆拥挤的地方,不群体过马路,清理花坛时,注意不被清洁工具所伤。

活动内容:

A. 捡垃圾(4人)

B. 清理校园花坛(2人)

D. 打扫公共厕所(2人)

活动过程:首先,我们将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到社区的大街上寻找垃圾,我们不希望捡到许多来显示我们的努力,因为越多的垃圾就代表社区的人们越不注重清洁,虽然会很累,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总会乐滋滋的.我们将分配四个人来完成这项工作,一定要注意清理透彻。打扫公共厕所是最艰难的一项任务,我们都怕臭,都怕蚊子叮咬,但是我们并没有说是要放弃,我们计划派两个人分别拿一个水桶和一块抹布,扫把和拖把,将墙壁和地板打扫干净打扫完后,社区报告后,活动就结束了。

活动感受: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会更加的了解了社区人们的生活,更加的懂得如何使环境清洁美好。这次活动非常的有意义,让我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环境忧患意识,所以在以后的日子中,我希望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多宣传此类的关于环境的保护的知识,让更多的人懂得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小小的举动则可使社会多一点清洁,多一点新鲜的空气,多一点生存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建设文明社会而打下基础。现在的我们,应深知自己平时乱扔垃圾的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之大,应更加懂得爱护环境。更重要的,应学会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互相关爱,形成一种充满爱的氛围,那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2

一、选取适合课外小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 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软化学科界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度很高的课程, 它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与其他的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因此, 我们选择综合实践的素材的时候应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这些特点。素材的选择和确定也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 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题。

二、制订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之后, 学生自主地设计主题的可行性方案。制订方案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步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包括:课题名称, 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 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 课题研究的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 必要时还应制订研究的假设, 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充分的基础。下面是“设计包装纸箱”为课题的活动方案。

案例:围绕“包装纸箱制作”这个课题进行家庭与社会调查。

1.调查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星期六、星期日。

2.题材来源:

在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 我们希望能利用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我们将利用几何体的展开图知识, 为生产厂家设计一种包装纸箱 (肥皂盒) 。

3.调查形式:

4~6人为1组。

4.活动成果的展示。

(1) 制作纸箱的展示。

(2) 心得与感受的交流。

(3) 制作纸箱的操作展示。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 一般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活动形式。但小组的确定也不是随意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以后, 我们要根据活动的任务来确定一些子课题,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展开活动。小组的确定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比如有的学生、指导教师擅长与人沟通, 我们就应考虑在有关访谈、调查等需要较强交往能力的小组中有这样的成员;有的学生、教师科研能力和问题意识较好, 我们就要考虑在研究性较强的子课题中有这样的成员;有些活动所需的设备使用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就要考虑在该活动小组中有可以解决这类问题的人员。也就是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兴趣等, 小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年龄和个人特点等, 小组活动所需的设备使用要求。

(二)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在开展活动时, 对教师依赖性较大, 因此, 活动指导要更好地保持“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平衡。教师干预太多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师指导太少, 学生就会遇到很多具体的困难, 逐渐失去了活动的兴趣。因此, 初中阶段的综合时间活动在实施时, 要坚持指导学生, 自主探索的原则, 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强调教师成为活动过程的一个“普通参与者”。

(三) 案例与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调查

主题背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如超市中商品标价, 在你购买这些商品的时候, 有许多的复杂等量关系, 我们一会半会不能理清这些复杂的关系, 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方程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的习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2.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以两人或四人为一组) 。

活动过程:

1.活动前的准备。学生分好组以后, 让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或部门来调查, 而且各小组要制订活动计划。

2.实施活动。

(1) 小组成员分工采访周围熟悉的有关人员或去商店、超市、银行等, 与有关人员交流, 收集所需的数据和数量关系。

(2) 小组讨论, 用所研究的例子, 构造一个或几个用我们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自己所收集的例子, 即把有关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列出方程, 解方程, 并对方程作出解释。

(3) 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汇报活动过程, 感受和成果。

(4) 对课堂交流的内容发表个人看法。

3.活动后出一期板报或墙报, 展示活动成果。

这节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特点是:课题的选择来源于生活。本课例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充分体现了学生选择课题的自主性。在课题的活动中, 主动向教师或懂行的相关人员请教, 到超市调查访问, 在整个过程中, 始终处于主动求知和自主建构的认知主体地位。另外在本次活动中, 让学生用信息手段来收集材料的方式说服力更强, 更具有教育意义。学生收集这些资料后进行后期制作, 勇敢地走上讲台演示, 体验了小记者、小主持、小编辑的快乐。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认识,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学生只有参与实践, 在实践中成长”这一课程思想, 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模式, 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拓展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3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是践行我国课程改革的一种课程形态,该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发展向着发展学生个性方向的一大步跨进,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其在小学教学中落实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对策

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逐渐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该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实施,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下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困难

1.家长方面的思想束缚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为主要的是传统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在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实施环节中,家长是活动难开展中的重点阻碍对象。传统小学教学思想在家长心中地位比较重,很多家长不能接受以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内容不了解,才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反感。而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一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课程,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单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从教学时间与空间上都与课堂教学不同。其教学模式比较松散且无固定形式,教学内容比较灵活。综合实践教学活动需要来源于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制定与学生发展特性一致的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目前大部分学校不能实现与社会教学的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单一。

3.教师综合素质欠缺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比较困难的另外一个内因,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比较新颖,活动内容比较多,实践空间比较广泛。而基于这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性以及自由性比较大,由于小学生天性爱动,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兴奋,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施加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实践活动引导能力,但是事实上,小学教师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对策

1.开发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能力,需要学校活动设计中开展特色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积极参与,才能够领悟到学习与生活的真实联系。下文以开展玉米收割竞赛教学活动为例,进行特殊教学活动设计。小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中也是被教师保护,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开展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能够需要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实际调查,并对学校外的活动环境进行调查与了解。活动设计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活动开展形式力求新颖,以学生安全为第一,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在郊区开展分组玉米收割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接触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明白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最光荣,并学会感恩自然,学会节约粮食。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团结勇敢,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实施】:首先在保证学生安全基础上,教师强调玉米收割的技术要点,带领30名学生在农田中进行玉米收割。将学生平均分成5组,每6人一组,以玉米数量和收割时间为小组考评标准,开展竞赛。

【活动评价】:在竞赛中,学生都非常积极参与,在玉米收割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要领,一边计时,一边帮助同组同学,在過程中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2.转念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实施,无论从教学思想上以及教育资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要想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行,首先需要不断转变教育着的观念,将小学教育视野放在教育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中。课外综合活动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将传统教学模式取代,而是教育形式的一种延伸,能够良好顺应教育发展形势,注重教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是相互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却是课堂教育的真实演练。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业劳动,也很少有机会与大团体进行合作。如果没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捕捉不到爬山虎生长的瞬间,也不能集体有针对性的观察到荷花的美丽,这些动态的画面与灵感都来自于综合实践活动,而不是用文字描述出来的画面。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通过在活动中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身参与、设计等过程,将课堂中的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并掌握新的技能。因此说,学校以及家长需要积极转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观念,支持教育教学的改革。另外,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在实际实施中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以学生发展为创新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征集学生意见,丰富综合活动内容。

三、结论

小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教学,不仅能够顺应教育发展趋势,还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文中针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提出促进教育改革的对策。小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书本教学的空洞性,以丰富的实践还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参考文献:

[1]许伟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苏洁梅.广西崇左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姜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4

做法与经验

坊安街道石埠小学

2012-9-23

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七年多时间了。我们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落实全面育人的发展观,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从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等更为生动、广阔的空间。

一、因地制宜明确方向

石埠小学地处城乡结合处,这里的居民均以种菜,养殖和打工为主。蔬菜基地,花卉基地、各种养殖场遍布各村。平坦、笔直的沥青马路将各村、各校便捷地连接起来。虽是农村,但这里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民生活富裕。然而随意丢弃垃圾、到处粘贴非法小广告、河流被污染、欺街占道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独特的地理位置、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急需改变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学校把研究课题就定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二、建章立制 加强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基本特征、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与其它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来完成。为更好地使综合实践活动沿着健康地轨道发展,我们建立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

(一)立体化的管理网络

管理网络由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课程研究小组及教研组四级教研网络组成。其中课程领导小组是由校长挂帅,领导班子为成员,主要负责制定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统筹协调校内外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学校大型活动;课程实施小组由主管校长牵头,学校主任为成员,负责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日程操作及管理教师的调配工作;课程研究小组由学科带头人和市、区骨干教师组成,负责课程的研究和提供理论指导;教研组由班主任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具体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及时地研究总结活动中的得与失。这样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逐年递进的教学目标

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结合学校的地理优势,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从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在原来单一的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持续的,系列的、深入的、有意义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使课内外知识有益结合、相得益彰。

(三)课内外相结合的课时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在安排上,采用固定课时(每周1—2课时)和弹性课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每周活动时间分别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里使用,还根据需要将综合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或传统活动打通使用,另外还组织指导学生在双休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大主题,长作业”的活动主题,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深度参与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整实践过程。

(四)多层次的教师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跨领域的高度综合性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根据教师的学业专长、认知水平、理论掌握情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教师分为专职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和职能管理教师三个层次。专职教师为这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任务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课教学;专业指导教师是由相关学科的教师担当,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有时也聘请校外的学者及其他科技人员参与,主要任务是在学生进行主题活动时提供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指导与帮

助学生明确方向、完善研究方案和研究成果;职能管理教师由学校抽派人员担任,主要负责课外活动时间,场地的安排以及联系,为专业教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创造条件。

(五)科学的激励制度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创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师是否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之中,并根据教师的参与程度、活动效果等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

(一)加大培训 保证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多样,涉及面广,形式较为开放。因此许多教师在实施初期由于研究课题与教师本人所学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而感到十分困惑,这也就为教师参与指导增加了难度。因此,学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的开展,多次以讲座的形式对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操作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的认识。同时,学校还经常派教师到外地学习经验、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

(二)因势利导 确定主题

选择研究课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课题,就意味研究成功了一半。因而在二00九年伊始,领导小组本着注重本土、立足校内、关注校外的指导思想,要求每个课题组可重新选择新的研究课题,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亦可在原课题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形成系列,遥相呼应。

1、注重本土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学校提出了“走出去,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接触社会大课堂”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发现:垃圾堆积如山,河水发黑且臭气熏天,树木遭到砍伐„„由此,“关爱家园,由我做起”为主导思想的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演绎成许多具体的适合学生研究的小课题,如:《走近垃圾山》、《河水的倾诉》、《热爱森林,保护树木》等等。这些课题迅速在班级安家落户,并且顺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校位于公路两侧,便利的交通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人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争做交通小卫士》的研究课题,也应运而生。

2、立足校内

既然校内生活占去学生大部分时间,那么生生,师生之间的活动也隐藏着有待开发的大量综合活动资源。我校四年一班以读学生的请假条错字连篇引出的笑话为契机,由学校刘主任亲自引导,结合学生作业、习作及校内文化宣传板、小学生报上的错字别字而确定的《“缉毒”小队在行动》课题喷涌而出,且开展得有生有色,校内校外反响强烈。刘主任说:“此项课题的开展很有现实意义,基本上消灭了一直以来令教师头痛的作业错字连篇现象,全校作业质量迅速提升。”此外,学生根据水水龙头、电灯开关不能随时关闭的现象,开展了《节约每一滴水,不浪费每一度电》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嚼过的口香糖随意丢弃的现象开展了《口香糖的危害》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丢弃的饮料瓶、塑料袋、废纸、铅笔屑等废物开展了《废物与艺术》的课题研究:根据学生乱花钱,不注意节约的现象,开展了《合理支配我的零用钱》课题研究。类似这样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实问题如:《科学护眼,远离近视》、《珍爱生命,请不要吸烟》等研究课题均得以挖掘并深入开展。

3、关注校外

在关注校内的同时,学校领导小组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空间。如五年二班的《走近弱势群体》主题活动、六年一班的《珍爱生命,拥抱自然》的主题课题活动„„这样一个个视角独特,震撼学生心灵的课题被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同情心挖掘出来。

(三)选聘教师 参与指导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教务处领导根据课题的主要内容按相关学科分类,指派校内各学科骨干教师、邀请校外学者及其他科技人员共同参与指导,协助学生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学校的《花卉与生活》、《让盆栽走进教室》、《教室里的观赏鱼》研究课题,邀请了附近比较有经验的种植花卉大王田军、养殖大王张海涛作校外辅导;六年一班的研究课题《饮食与健康》还邀请了医院里的医生为校外指导。每次活动职能教师都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的指导、职能教师的参与、专家学者的加盟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自由放飞 亲身实践

1、制定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确立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并制定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实施步骤、课题组成员分工等,然后以书面形式提交学校,对其可行性进行审批。

2、活动实施

综合活动课的实施旨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生活。我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究方案健康有序地开展活动。

(1)查询资料 获取信息

各小组通过去图书馆、向他人借阅或上网等形式查询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2)调查访问 深入实践

通过访问、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对所研究的主题,寻求更广泛群体的认识态度。例如:六年一班在《走进养鸡场》为主题的活动中王双金、崔静等同学经常利用双休日去附近的养鸡大户家进行调查采访,不仅对鸡的孵化、鸡雏的饲养、成鸡产蛋周期、阶段时间饮食饮量及疾病的预防都有了透彻的了解,而且还准确分析了目前鸡蛋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深入认识的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3)资料整合 引发思考

小组活动结束后,把搜集的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思考。例如在《走近弱势群体》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应关爱帮助弱势群体,看到别人有困难,应伸出援助之手,而现实生活中,见到有人遇到困难或受到欺侮之时,大多数人却是漠然置之无动于衷,有时还围观嘲笑。针对这些不良的现象课题小组成员展开激烈的讨论,正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也由此逐渐增强。

(4)撰写报告 展示成果

学生通过系列的研究活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感悟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心得。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将搜集的全部资料和结题报告一并装订成册上交学校;师生撰写了《感悟心语》,投稿于红领巾广播站;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综合成果汇报会,成果显著的课题组还在全街道范围内组织观摩。

(5)多元评价 深入宣传

每次活动都有详实的研究记录,学校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评价。为了鼓励师生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还开展了争创综合实践活动优秀班集体、优秀研究小组、优秀研究成果、优秀实践个人等奖励活动,并将其成绩纳入教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之中。

四、品味收获 感受快乐

(一)学生收获

显性收获:

1、兴趣浓厚 态度积极。

综合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有老师向反映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课题,新构想,力争作为下一次的研究主题。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已深入学生心中。

2、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综合实践活动就象一部“百科全书”,涉及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走进了社会、认识了自我、了解历史、探索了自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

3、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充实、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摄影、采访、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学会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清除墙上的小广告,甚至有的同学还学会了摄像。这些方法与技术的掌握都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

隐性收获:

1、态度与意识的转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走出了校门,接触了社会,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社会上的一不良现象,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这对他们的内心触动较大,用同学们自己的话说:以前没觉得这样做不好,可是现在才发现后果的严重,我们再也不这样做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学习方式的转变。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的去解决问题。

3、多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调查能力、采访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团结互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取信息及信息输出能力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自信心的增强。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对于那些过去在学习成绩上不理想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到了那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他们并不比别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遥遥领先,因此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自信。

(二)教师收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融洽了。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合作者,他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真正创建了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5

一.处理好“区分”与“结合”的关系

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本质特征把握不准确,实践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课程特点不突出,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纠缠在一起,界限不清,成了“四不像”。综合实践活动一会儿姓“语”,一会儿姓“数”,一会儿又姓“校”,就是不姓“综”。为什么?没有做好“区分”与“结合”的文章。

要先做“区分”,拉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距离,然后再考虑“结合”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借用学科教学资源,但不能盲目整合。

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但都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肩负着学科教学的特殊任务。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资源,但不能简单拿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更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完全相同,活动侧重点不同,学生收获也不一样,简单“整合”会两败俱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跳出学科视野,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是学科综合性学习很难做到的;以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学科综合性学习,又很难充分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因此也不可取。周新奎科长强调“慎言整合”,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观点非常正确,应引起高度重视。有的老师认为:“六一”儿童节把歌曲、舞蹈、小品、游戏、魔术、诗朗诵等等整合在一起,运动会把诗歌与体育整合在一起,室外美术才艺展示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美术技能打破年级界限进行交流,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观点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六一”儿童节、运动会本来就是非指定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当然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室外美术才艺展示属于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带有明显的美术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就不是一回事了。可见有相关的学科参与,不一定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关键看活动设计是从学科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活动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综合程度。当前我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普遍比较低,原因大多是受到学科视野限制。不解决这一问题,学科化倾向就无法避免。

2、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借用,活动可以结合,但也不能盲目整合。

借用、结合、整合、融合,概念含义不同。借用、结合,都没有失掉特点,根本上说仍是各行各的路,只是在局部有些交叉;整合、融合则不同,有了“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为什么还要作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划分?都混为一谈了,三类课程的价值目标还能保障吗?

“走进母亲河”既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也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地方课程教材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借用,但不能简单用作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听过几节用《探索活动》内容作教材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伦不类,基本上是科学课的课后延伸,延伸得还比较低效。同样的实验内容,科学课上做过了,再来摆弄一遍,教学没深度,学生没兴趣,时间浪费得可惜。有了这样的文本材料作教材,师生的视野被框住,教学活动又回到“教材中心”老路上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还如何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

3、四大领域各有各的任务、特点,也要“慎言整合”。

有的单位提出四大领域之间怎么整合的问题,积极探索具体思路,是有必要的。“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作为必要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具体实施,合理性如何,我还没搞清楚,需要再深入调研学习。探索要积极,但态度要审慎,要做充分论证,不要轻言整合。《指导纲要》指出:“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什么是“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如何“彼此渗透”,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强化指导与管理

学校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完成课程内容规划后,就要层层抓计划落实,把课程规划变成每一位指导教师的活动指导实践。

1、完善指导、管理机构。乡镇办教委要像抓语文、数学一样,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明确一名有头脑的基层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全乡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可考虑组建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下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项目组,借用“弹性项目组”组织方式,组成力量精干的课程指导管理机构。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主任、项目组组长可享受中层待遇,但要通过公开竞争答辩选聘,明确任期和发展目标,每学期公开述职,接受一线教师和领导的考评,不称职者辞职另聘。通过这样的机制,把真正有事业心、有研发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推上前台。所有小学都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2、建立课程分级审查的制度。学校课程规划完成后,要责成指导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规划要求制定学期指导计划,明确学期活动指导目标、内容主题、大致时间划分和保障措施。然后再根据指导计划具体制定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活动指导方案可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时间规划、过程设计、指导措施等重要内容。乡镇教委课程指导组负责审查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开发管理中心审查各年级学期指导计划,课程教研组审查指导教师每项活动的指导方案,分级负责,分层把关,不合格的重做。不要只是备案待查,要充分发挥审查环节的指导功能,把问题消灭在活动实施之前。要实行问责制,凡是通过审查的计划、方案,出了问题应追究审查人的责任。

3、加强研讨交流。为了尽快提高基层管理干部、指导教师的课程规划、指导能力,要及时分层组织交流研讨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探索成果、攻克难关。组建课程指导管理机构,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完成课程规划,制定学期指导计划,层层审查把关,这些工作应于开学前完成,确保课程开学后正常实施。其间应组织多次研讨交流,解决突出问题。开学后,要通过经常性课程教研活动,结合具体活动案例展开专题研讨,帮助指导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活动指导水平。教研室也将通过召开调度会、组织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宏观指导。

四、尽快完成教师培训的两个过渡

老师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概括为“三条线、四领域、五特点”,简明、易记、好懂。这样的培训,能让老师尽快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目标、内容领域等,作为课程实施前的岗位培训是有必要的,但层次还太浅。老师们理论上明白了,但一对具体活动就又容易犯糊涂。必须尽快由一般性的理论培训向专题性的实践培训过渡,由宏观的研究探索向中观、微观的研究探索过渡。

宏观层面:三条线——与自然的关系,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每条线都是一个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无数个活动主题。每条线可以引出哪些活动主题,如何规划这些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应怎样展开,如何指导,需要一条线一条线地去研究探索。

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同的领域有什么特点,活动方式、指导策略有哪些不同,不同领域之间如何共享资源、结合进行,都需要具体研究。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劳动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上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孤立地学习某一程序操作,与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距离。《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中之。”“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这三点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让学生制作水果拼盘,课前做做准备,课上做一做,课上完活动也结束了,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单纯组织一次植树活动,算不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指出:“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选择哪些内容,如何综合运用知识,应融合哪些方面的教育视野,都有具体说明。不认真研读《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凭经验理解想当然,很容易使课程“变味”。

中观层面:五大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每个特点在活动中如何具体体现,活动指导中须注意哪些问题,都牵扯到具体的实践策略,需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培训。

比如“自主性”,目前多数单位学生的自主作用没受到足够重视,选题、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价仍掌控在教师手中。老师指定选题,老师代替学生制定活动方案(老师制定的应是活动指导方案,而不是活动方案,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的事),老师代替学生组织活动,代替学生进行评价等等,一切都是老师主宰。体现自主性,教师就要“退居二线”,甘当指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再比如“生成性”。如何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关注活动过程中生成了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资源,如何及时利用它拓展延伸活动。精心预设十分必要,方案设计应尽可能完备;在此基础上要关注生成,及时发现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活动指导计划。这样才能使活动的时空打开,充分体现“开放性”。

再说整体性。整体性有不同的层面,学校、学年、学期课程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一次活动的设计组织也要体现整体性。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利用需要整体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也需要整体性考虑。从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说,要跳出学科局限,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从学生生活、发展需要出发提炼主题,围绕活动主题组织探究、体验活动,提高活动的综合性。

又如实践性。要明确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不只是动手制作、操作才算实践,现场观察、采访、调查、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印象感受,制作宣传品、发出倡议书、小组

合作探究,整理、交流收获、成果,都需要实践技能和习惯。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指导的视野要开阔,在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

微观层面:就一个个具体的主题活动而言,教师如何精心预设、制定尽可能完善的活动指导方案,怎样指导学生选题、制定活动方案,怎样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拓展深化(包括如何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拓展延伸),怎样组织指导成果交流,怎样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活动结束后教师如何自我反思总结提炼活动指导成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来得及研究解决,教师心中茫然,乱打乱撞,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这样的专题培训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才有意义,老师才最欢迎。

有些单位,课程实施前就没认真组织岗前培训,领导、老师都没认真学《指导纲要》,稀里糊涂仓促上马,结果至今连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老师们大多在按照课堂教学的路子“教”,课程变成了“四不象”,带有明显的学科化、课堂化、简单化倾向。

1、“课堂化”倾向: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总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一节课,课前做什么准备,课上开展什么活动,课后怎么拓展,完全以课堂为中心,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课程,而不是一种“课”。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会在课堂上进行,但那与一般的“课”有本质区别。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容易出现课堂化倾向。

(2)综合实践活动的某些环节需要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但活动的主要空间应在课堂之外。具体哪些活动要在课堂外,哪些在课堂内,要看活动需要。

(3)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路和策略不能套用课堂教学研究的老路子,“研究课”、“说课”、“评课”等“以课堂为中心”的教研模式有很大局限性,需要转变思路。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案例”而不叫“教学案例”、更不叫“课例”?为什么叫活动指导方案“预设”而不叫“备课”?——基本理念不同。我一直不赞成搞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为什么?容易误导老师!可以叫师生活动现场展示、活动现场观摩研讨,就是不要叫什么“优质课”“研究课”。此外,除了现场观摩研讨,还可以有更多的研讨方式,如活动实施前的指导方案交流,活动中的问题研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如何细化活动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反思、如何准确把握教师的“活动指导者”角色等各种专题性的研究交流,都很有针对性。

2、学科化倾向。用学科教学的思维模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局限性明显。有些教师的论文、案例就叫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选编自己的作文选”,这更像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也还算不上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简单化倾向。不少教师的活动指导思路总是展不开,活动设计过分简单。《我与电视》《制作水果拼盘》《植树》,都可能成为很好的活动主题,但要展开活动指导思路,体现多方面综合。比如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就可以组织多方面的活动,植树节的来历,古今中外与植树有关的文化传统,与植树有关的传说、故事、英模事迹,植树的科学常识,当地植树绿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规划,多少内容可研究啊!完全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领域整合起来,组成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主题活动。事先布置学生带工具、提醒注意安全,一节课植树,回到教室简单总结几句,完了,再也想不出还能干什么,活动主题就萎缩了。

解决设计简单化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活动前广开思路,围绕活动主题充分发掘课程资源,预设多方面的活动。如可以围绕活动主题画一张平面图,尽可能多引出几条线,列出可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活动内容,再把这些活动内容排列组合,形成活动序列;也可以以某一领域的活动为主,把相关领域的活动整合进来。

二是活动中及时发掘生成性资源,不断拓展延伸活动思路,使活动序列更完善,活动内容更丰满。

三是加强活动反思指导,及时反思活动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彻底解决重活动轻反思感悟、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反思总结交流不一定总在活动后,活动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反思交流。一项活动可能预计开展一个月的时间,但通过反思交流又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活动计划,将活动延伸开去。有活动未必有教育,有教育未必有实效,关键是看活动前做了哪些工作,活动中进行了哪些指导,活动后组织了哪些活动。活动中形成的感受、体验未必都是积极的,有些甚至是反面的,可以通过反思交流修正感受、深化认识。魏晓岑《走得慢一点,走得远一点》活动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教师要强化反思指导的意识,将反思指导渗透到全过程中。方案设计出来了,交流交流,感悟感悟,有哪些得失;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再交流交流,反思反思;活动结束了,全面反思总结,把最突出的感受、感悟整理一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感悟,学生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语文综合实践的实施与研究 篇6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如何有效地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教学达到最高效的效果?我校提出了“1+1” 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中年段的语文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在立根于文本的“1”的基础上,(即就文本中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运用综合实践理念,探究第二个“1”,即对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有效的拓展,是知识的拓展,学习方法的拓展,作业设计的拓展,也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更是情感的提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课堂的效果实现“1+1>2”。

一、阅读经典,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充满底蕴。

《课程标准》要求九年制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厚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不仅如此,“附录”中还特地具体地提出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要求和安排的贯彻、落实如果仅仅靠课堂阅读是肯定不能完成的,因此,必须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

我校这两年来一直在坚持开展“诵读经典”和“课外阅读”实验研究,通过这两项的实验研究,学生个体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由于我校开展了“科学认读 快乐识字”研究,小学一、二年级,可以认识2500个字以上(包括课内教材上的字)。中年段开展了“基于科学认读的课外阅读研究”,在原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巩固课题成果。

首先在全校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每个班级都有推荐书目,并把书名、封面、简介做成一张海报,张贴于走廊之上,让学生随处可见。同时发动老师对本年段的好书进行阅读指导,与科学认读相结合,运用科学认读理念,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开发和研究,开设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

第一步:阅读指导激兴趣。

由语文老师定期推荐一本好书,并上阅读推荐课,让学生爱读、乐读‘例如;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窗边的小豆豆》《昆虫记》《绿野仙踪》《列那狐的故事》《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苹果树上的外婆》《向着明亮那方》《阁楼上的光》《苹果树上的外婆》《外公是棵樱桃树》„„

老师通过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以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阅读过程”是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十分复杂的过程,如果不懂得方法,或者方法不当,势必事倍功半。

其次老师教会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采用多读、多看、多听、多问、多查、多记的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日常生活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准备一本剪贴本或记录本,将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记下来,以作积累。收集资料最全的同学已经达到两本,课余,同学们相互交换阅读,或者相互考一考,别有一番趣味。

第二步:科学认读来巩固。

每读完一本好书,老师留出时间指导孩子制作科学认读本,放够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认读本的制作,分为几个版块:

第一板块:书中人物姓名及性格分析,要有不认识的字词。

第二版块:主要内容,可以摘抄,也可以自己用书上的语言进行总结。第三版块:书中的好词美句,选择一部分抄写下来,在这些词句中,要有不认识的字或词。

第四版块:精彩片断2个:要求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

第五版块:考一考,出三个与书上内容有关的题目考别人也可以出相关的词语考考大家。

例1:《奇妙的动物世界》第一板块:写出至少10种珍禽异兽的名称,平时少见的;第二板块:至少抄写两个描写珍禽异兽的片段;第三板块:猜动物谜语,至少三个;第四板块:考考别人,要求从自己的抄写的片段中提出三个问题考别人。可以适当加图片,不要太多。

例2:围绕读的《列那狐的故事》做:

1、书中人物及性格;

2、主要内容,可以摘抄。

3、积累的好词好句:要有部分不认识的字含在内。

4、精彩片段2个: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

5、考一考,出三个与书上内容有关的题目考别人。

老师在学生制作科学认读本的基础上备课,上好科学认读课。在我们平时的每一节科学认读课上,会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如“生字开花”、“点兵点将”“火眼晶晶”“自编字谜”、“送字回家”、“找找朋友”、“孪生聚会”、“自编顺口溜巧识字”等等,不管何种形式,一定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老师可以给每个孩子提供一次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识字发现,这对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由于问题难度不高,可是又需要积极的动手动脑,而且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间断的兴趣。

第三步:活动比拼促拓展。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可以经常见到老师们在运用科学认读课上的教学方法在拓展,例如,教学生字用换偏旁找朋友、猜猜字谜、叠词开花、字词联想、当当小老师等等语文课堂都是相通的,方法更加多变。

如果阅读只有兴趣而没有乐趣也是不行的,这样孩子会觉得阅读枯燥无味,就不能在阅读之路上走得很好很远。所以适当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才是阅读的催化剂,我们要让这种催化剂发挥的淋漓尽致。我校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美文欣赏课》,针对所读的课外书籍,做好小批注,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交流。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我校便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阅读活动,进一步引导他们去阅读。在阅读之前,我校就开展了学习竞赛:规定比赛朗读文章的精彩片断,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最有感情;或者指定背诵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年来我校还开展了“我的读书故事”、“我是故事王”等活动,学期结束还评选了班级“读书之星”、“识字大王”“科学认读之星”等荣誉称号,让他们在多种活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尝尽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剪报阅读,让写作训练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要求每一位学生学会读报,主要是阅读报纸上的作文版例如《金陵晚报》《南京晨报》上有专门的作文版,通过老师做的剪报本激发学生剪贴的兴趣,再进一步规范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剪贴两次,并阅读;积累到一定篇数时,同学之间相互交换,老师在课堂上点评交流。抽出专门的一节课进行基于剪报内容的写作方法训练。例如:记一件事的开头、结尾;写物文章的开头、结尾;写景的文章开头、结尾;叙事文章中的对话描写;动作、神态的描写等等。

设计“美文推荐”环节,每一次课请两位学生推荐一篇自己认为值得一读并且感悟较深的文章,说出推荐理由。在交流课上,学生可以在读完自己收集的文

章后展示自己本次积累的汉字,带着大家读一读,当一当小老师,再来考一考别人,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望,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并且在封二上面起了书名、注上作者、笔名,配上作者照片或者自画像,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有一本“自己的书”了,孩子的成就感溢于言表,有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两本,而且,最关键的是学生中相互借阅,形成了风气!

三、专题交流,让单元主题教学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

其实苏教版教材中有各种类型优美的文章,而且每个单元有相对鲜明的主题,基于教材拓展阅读,并且把主题教学拓展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现以苏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科学认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校提出的“1+1”课堂拓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开学初备课组对整册教材进行主题教学的提炼、整合,并提出一条教学思路,采用“《走近——》系列”:

1、走近名山——领略三山五岳

围绕第一单元学习到的祖国风光,设计了以“走近名山”主题的科学认读课——《领略三山五岳》围绕我国的名山展开,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名山的名称(8-10个);

2、名山的介绍(2-4个);

3、描写山的词语或成语

4、名山的故事1个;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2、走近名人——我学将军更能干

围绕第三单元学习到的朱德、李广等拓展设计了《我学将军更能干》主题科学认读课,内容要求学生围绕我国的建国以来涌现的一位位将军展开收集:

1、将军的名称(8-10个);

2、将军的介绍(2-4个);

3、描写将军的词语或成语

4、相关将军的故事1个;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3、走近节日——清明端午知多少

围绕清明节、端午节设计了《清明知识知多少》《端午知识知多少》两节主题课。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清明(端午)的习俗;

2、详细介绍2-4个习俗;

3、描写清明(端午)的习俗的诗句;

4、相关清明(端午)的故事1个;

5、自

4、走近名胜——水乡处处好风光

围绕第四单元介绍的大海等,引入《水乡处处好风光》之一主题,让学生关注,以水出名的风景名胜。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以水出名的风景名胜的名称(8-10个);

2、相关景点的介绍(2-4个);

3、描写水的词语或成语

4、相关以水出名的风景名胜的故事1个;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5、走近科技——解密航空航天技术

围绕第五单元学习的课文,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设计了《解密航空航天技术》这一主题科学认读课。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航天飞机的名称(8-10个);

2、航天飞机的介绍(2-4个);

3、其他航天知识简介

4、相关航天飞机的故事1个;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6、走近广告——小小广告知识多

围绕第五单元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的“说说广告”设计了这一主题《小小广告知识多》。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你最喜欢的广告(8-10个);

2、你不喜欢的广告(2-4个);

3、了解一条广告的设计来源或蕴含的意思。

4、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一条广告;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7、走近寓言——小寓言大道理

围绕第七单元学习的小故事大道理,设计了《小寓言大道理》这一主题。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寓言故事的名称(8-10个);

2、寓言故事的介绍(2-4个);

3、相关寓言故事的故事2-3个;

4、一句话说寓言。

5、自由创新;再对学生交上来的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备好课,制作课件,再上好课。

8、走近恐龙——漫游恐龙时代

围绕第七单元20课《恐龙》,课外拓展相关知识,设计了《漫游恐龙时代》这一主题。内容要求学生收集:

1、各种恐龙的名称(8-10个);

2、重点恐龙的介绍(2-4个);

3、描写恐龙的词语或成语

4、相关恐龙时代的故事1个;

5、自

由于平时单元主题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因此每到一单元教学结束,孩子们最期待的作业就是设计主题性综合实践作业,上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备好课,上好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学所思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现象、问题结合起来, 从而解释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 在有综合实践活动加入的语文教学中, 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体悟, 有了更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 可以摆脱刻板的书本教育一问一答的模式, 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不仅开拓思维, 更紧密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 它是在做中学到的, 也是从活动中学到的。一切学习都要通过‘做’, 由‘做’而得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实用主义大家杜威提出的“经验论”“活动论”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好的理论支持。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就算是在农村的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在农村,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 (教学网络、图书资料缺乏) 等条件的限制, 在很多时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难展开。然而, 作为农村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 即使很难, 我们也要活用身边的语文资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在此, 笔者将以《“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为例, 来阐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实践后的若干反思。

一、以教师为主导, 研究活动课题, 布置相关任务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任务的形式出现在中职语文教材中, 没有实质的教材内容, 没有固定的教学套路。只一个课题, 一个活动目的, 一个活动指导, 没有其他教辅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村中职语文老师借着仅有的组内活动及为数不多的网络资源, 在一个个大胆的设想下, 开始呈现实践课内容, 在摸爬滚打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探索中前行。

和传统教学把焦点放在教师身上不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把课堂留给了学生。那么是不是教师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呢?其实不然。课题的选择、课堂的发展形势仍是由教师主导, 这是由教师引导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必须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 包括:1.根据学生的学情, 确定和分配学习课题;2.设计教学流程, 制定教案;3.预想学生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提前准备好应对策略, 并给予及时帮助等。

《“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活动主题, 以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和创造, 懂得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学习利用幻灯片讲解文本纲要进行讲解实践活动为主要目的。

在这一主题活动中, 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 以科学发展的历史为主线, 选择一些“里程碑式的发现与创造”, 拟定课堂展示的总纲要。笔者将本课内容分解为七个部分, 全班相对应的分为七组, 每组领一个历史阶段, 做好该阶段的资料收集工作。

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围绕同一任务, 在问题的驱动下, 通过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收集各种资源, 进而解决各种问题, 形成有效学习。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做干扰,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并举, 完成相关任务

近些年来, 由于经济发展较快, 学生受教育水平得到国家、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而中职学校面临招生困难的问题。也因此, 中职生源素质下降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农村中职学校, 学生心态以两类为主。一为混日子, 十六七岁的年纪出去工作, 家里也不放心。那怎么办呢?送到中职学校混张文凭, 过两年再找工作;一为努力学到“一技之长”。这类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 对于语文这类的文化课则抱着可学可不学的轻视态度。然不管是哪一类学生, 语文课在他们的学习中处于一十分尴尬的位置。若教师照本宣科读教材上的内容, 那么很抱歉, 这一节课可能就是教师的“个人秀”了。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中职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强, 他们喜好表现自己, 对操作课、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较感兴趣。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给予他们一个认识不一样的语文的机会, 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更多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在正式呈现《“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这一活动前, 笔者给予每一小组一周的时间去准备材料, 其中包括每一历史阶段科学的重大发展的图文信息、演说讲稿和PPT的展示。因为学校条件有限, 没有网络教室供给学生查找资料, 因此学生更多的只能花课后时间去搜集、整理。也因为是中职学生, 他们的课业压力较小, 有较多的时间可以接触计算机和网络,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 由组长分配任务, 分别完成文字讲稿的整理和PPT的制作。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通过各小组激烈的讨论, 不断修改、完善, 最终完成任务, 将成果发送给教师以完成资料最后的汇总。

三、师生对话, 呈现活动结果, 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科学的历程”主题报告会》是以报告会的形式, 由每组推荐两位同学展示, 教师担任主持人, 将七个小组的成果串联起来, 形成一场完整的演说报告会。在展示过程中, 同学们异常投入, 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出来, 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课后, 笔者布置了一项作业——请每位同学写一份课后反思。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题目, 可以谈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 可以谈自己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可以谈谈有没有更好的展示方式等等。第二天, 笔者收到了学生的反馈, 他们表示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意识;但也有同学提出了困惑, 这是一场科学发展历史的讨论会, 跟语文有什么关系呢?

笔者在这里想说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 也不是为了语文而语文。在这一报告会十来天的准备中, 学生学到的不是简单的教材上的语法或者华丽的辞藻, 而是一种语文能力, 一种“能写”、“可说”、“会做”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加强, 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给予我们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但是, 这种作用不是摆在明面上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也需要我们学校提供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实践。

农村, 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 这里没有漂亮的校舍, 没有宽敞明亮的图书馆, 没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但这里有着诚挚的教师和质朴活泼的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里还只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们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开设更多的实践课,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起来吧, 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摘要: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渗透进了各个学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任务是主线,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思维判断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较为显著的提高。在农村, 尽管教学条件较为落后, 但我们教师仍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希望上好每一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相长, 与我们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农村,中职,主体,任务

参考文献

[1]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3]孙亮.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3 (7) .

[4]杨九俊.语文.第四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12) .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述评;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09—04

新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质疑。为总结前段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搞好暑期骨干教师和小学专任教师培训工作,我校组织教师深入全县乡镇学校教学一线,对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听课调研,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座谈交流,对学科教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述评

调查发现,全县各学校都按照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课程表,安排常规课时,有近20%的学校还设置了专职教师;各学校建制度,作督查,’将此课程列入了教师、班级管理的综合考评体系,有的教师还能结合教学内容相机安排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踊跃参与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些学校还结合本地乡土教学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刘夫青乡温五拨中心小学的剪纸艺术课、冯家口镇车官屯中心小学的南皮落子学习等,都打出了品牌,走向京都,在省市有较大影响。总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发挥着应有的教育功能。

但是,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不能有机结合。

有些教师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观念,将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是与本学科教学互不关联的课程,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本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重组作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功能j而只停留在课后练习的层面,有布置,无检查,甚至仅表现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综合。

2,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而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实践,必须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与指导下进行。

目前,在该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具体的活动细节和活动的落实程度。而且,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大部分学校中都由教师依据自身的主观认识和教学需要硬性安排,一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处在零散的、作坊式的组织状态;不少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基本认识和必要的统筹安排与管理,目标不明,不讲求科学方法,忽略了课程的多学科整合、多情境应用、多角度拓展等优势,使课程在走向生活与自然中缺失了理性色彩,使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适应教师个性需要,作为生成性资源丰富学生课程内容等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都没能充分发挥、体现出来。

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流于形式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 实践活动本应落实在其教育作用和训练的价值上,而一味地放任,只能把实践活动演变成儿戏,失去其教育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要顾及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努力结合文本内容,挖掘发展因素组织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元认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转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酌情兼顾课内与课外,整体与个体结合,专题与个性并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受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停留在“走过场”的观念中,落实在实际中也是以热热闹闹为多,教学策略简单化、机械化,训练价值不大。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虚假繁荣,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这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多大帮助。

二、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非学科性课程。它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

作为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参与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把学生推到了课程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即使是教师规定内容的学科活动课,也可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活动为主。例如安排学科游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游戏,让学生表演自己的节目等。

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课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理想的课程安排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级性的,并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充分满足和发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

它要求在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项目的选择和确定上,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文字资料到文字资料的局限,甚至可在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或社会现实,做纯文化的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形式载体和实现学习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虽然活动课多采取班级授课制,但它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编排,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加合适的活动;它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3,知识观念的渗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开放性使其具有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渗透性。所谓渗透性是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接触各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同的社会人群,亲身体验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合作,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融建构,受到不同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实践中必

然生成新的个性化知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并在其探究、思考、重新审视与考察的过程中,建立起积极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当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伴随着教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引领。

4,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虽然也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却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多向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

5,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过程,要求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和获得的直接经验,并通过“思考、探索”等实践环节,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遵循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既全面又深刻的提高。

6,活动范围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课本,超越教材的体系,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深入体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际出发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核心,都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深广度,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修养,丰富情感,提高自学能力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追求新知、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思考

1,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和课程新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关于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其前提是课改实践者的理论学习,更新理念,彻底“洗脑”。教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厚实的知识素养,没有扎实、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课程改革是无法进行的。

在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使用新教材,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总感觉教学时间短,不够用,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是很理想;对什么是及时有效地指导:怎样才算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怎样处理好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明晰,当然,也缺乏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成效,其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其参与状态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增强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吸收新信息、新理念,及时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迅速实现由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要强化对新课改教研活动的组织协调,组织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围绕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开展学科及年级之间的教学研究和专题探讨,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升华,尽快适应新教材,发展新课程。

2,课例引领,加速转化,提升实践能力。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而要完成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要经历一段极其艰难的路程,这个转化的历程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尤为艰难。

一些教师有进行新课改探索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怎样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尚处于朦胧之中。因此,对教师进行及时、有的放矢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对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的探讨,应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引导教师展开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依托课堂的单独训练,而是把活动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教师对这些课例作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经常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是激发、保持和发展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这种“生活化”的研讨活动,是最富有灵性、和谐、丰富的教师培训方式和情境,可激励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与提高。其中,要引导教师树立现代大教育观,设法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习惯和能力,引导、促使他们用敏锐的眼睛捕捉灵动的信息,填补课堂的空白。

国家新课程实验区是实施新课程的示范,有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量鲜活的新课程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新课程实验区教师探索积累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具体可感的、丰富的一手资料,是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组织教师反复观摩、研究、探讨试验区的成功课例,探寻他们的实验过程,了解他们在其中的困惑、挫折、问题及对策、经验,以帮助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

3,评价督导,建立配套制度,营造环境氛围。

制度是实践的鞭策和标准,是推进理论现实化的实践方针。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配套协调的制度,才能确保此项改革的理性发展。

例如,教学评价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和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杠杆,健全评价制度,才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拓宽综合实践课程的空间和道路。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新的课程,必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才能准确测量其课程能效,才能推动其良性发展,落后的教学评价体系必然制约改革,用县乡统考成绩对教师进行评价、排队的做法只能捆住我们的手脚。各级教育管理干部要树立完整的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面、完整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切实抓好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能力的锻炼培养,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实施环境,积极推进这项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应当积极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实践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这就要建立科学的教师监控制度,使各环节的教学都有可循的规定性。在课程内容上,教师指导的根本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制度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上一篇:成人小书下一篇:踩空间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