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2024-10-18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精选10篇)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它学科课程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活动展开的内容,活动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2、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从福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比较好的学校来看,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强的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比较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达成也比较高。如神奇0.618、纸花飞转的秘密、危难自救 珍爱生命、远足、批驳六合彩 我们在行动、关于恐怖主义研究等都是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典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有差别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关注更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我们讨论的课程资源开发也主要是指课程内容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参与,彰显学生的自我个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中不能得到锻炼的那些方面得到满足,它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个性而开发的,这样的课程更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2.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集体荣誉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合作学习是需要课程、环境、资源等因素支撑的, 综合实践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合作学习。如在八坼中学《八坼皮蛋工艺》的第五讲“皮蛋的食用方法”中,教师要求学生会利用皮蛋来制作一些漂亮的冷盆,用到的食材有皮蛋、桔子、肉松、腰果等。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剥桔子、皮蛋,有些学生切皮蛋,有些学生拼装,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一份精致的拼盘制作好了。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过程,体验了动手的乐趣,享受了成果带来的喜悦。

团体任务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加型任务、分离型任务和连接型任务,不同的任务类型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特征。如小组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就是一个相加型任务,总任务就是各部分任务之和,但是小组成员很难为小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点“吃大锅饭”的感觉。三种任务各有优势也有缺点,所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多重整合,合理运用,既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注重团队精神,在不断的任务实现中形成一支优秀团队。

3.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它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能带着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震泽实验小学的学生为了了解家乡的蚕丝被,他们分了几个小组:研究“蚕丝被的优点”的学生通过计算机,查到了蚕丝被具有轻柔保暖、滋养皮肤、吸音吸尘等作用,然后他们也发现了市场上鱼龙混杂,蚕丝被真假难辨,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分辨真假蚕丝被的行动;研究“现代蚕丝被的工艺”的学生,来到生产车间,与工人一起体验了蚕丝被的制作过程;研究“蚕丝被的品牌”的同学,对震泽几家有名的企业进行了实地采访,得知“太湖雪”是中央电视台上榜品牌,“慈云”是震泽蚕丝被最早的品牌,等等。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了查阅,体验了制作,懂得了交谈,各种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莘塔小学开辟了“行知耕乐园”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并编写了《行知耕乐园》,把劳动搬进课堂,把自然带进校园,把生活编进课程。春天,师生们一起翻土、播种;夏天,大家一起浇水、施肥;秋天,大家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记录着植物成长的点点滴滴,学会了如何保护植物,亲自动手给果树整形修剪,来年结出的果子,有大有小,有甜有酸,这都是收获。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义

1.学习方式迁移,为学科课程注入新的活力。综合实践的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强调参与,体现过程,注重创新实践,评价方式多元化,不像语数英那样只看分数,所以吸引了很多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很多“学困生”,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有了成功,有了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是开放的,而在学科学习中,由于最后考核的是分数,导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练,学习的方式单一。如果把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方式迁移到学科中来,那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能前期会得不到想要的成果,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有利于学生的,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的,值得去尝试。

2.整合各种资源,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综合实践的资源就像地下的矿石,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资源刚被挖掘出来的时候是零碎的、混乱的、无序的,需要我们后期的整合加工,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一个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一起努力,而学生是接触资源的第一人,所以就成为了综合实践开发的主体。如同里中学的《同川滋育仁美》,初稿时,学生做了详细的调查访问,广泛听取了很多专业人士的意见。同里古镇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给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人力、物力、文化等资源。开发后期,教材编写组基于传承整合,充分挖掘同川文化和校史文化的精髓,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人文性质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单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实践中,形成一种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的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强调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不断追求人生的完美化。综合实践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独创能力,它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和鉴赏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丰富和升华。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集结多学科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课程,它有意识的强化与艺术学科,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科的学习结成一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新课程改革后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方案中提出,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这门课程的开设确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极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只有实现学科间的交流,建立科学、艺术、人文和技术间的联系,才能促使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只有接受整合式的教育,才能使每个人构建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及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也可以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在我们县活动中心,目前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有十四个,其中火灾地震逃生演练、学生通过实践掌握逃生自救常识;汽车模拟驾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很快掌握交通标志,安全行驶规则;电子百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安装知识……,这些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是极少涉及到的,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日常教学的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课程,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出新奇而不落俗套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展示自己独特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而且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造性氛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的成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友谊和交往合作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愉悦性质的实践课程,它尊重学生的自然创造能力,教师的作用是开展启发性的教学活动,随时为学生提供适应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喷发。当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时,学生会体验到无比地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乐趣的课程,学生在一系列的创作、表演、展示、欣赏、交流、评析等活动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时也变得容易和愉快起来,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在艺术创想活动实践中,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彩绘风筝》的实践中,学生通过设计、绘制风筝、放飞风筝几个环节,让学生有了切实的体验与收获。当自己新手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时候,就好似梦想飞跃一样的振奋人心!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体验经典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古今中外经典性的文化遗产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和学习,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并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参加泥塑实践和摄影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大屏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泥塑作品和摄影作品,更加深刻的体会领悟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党性实践活动意义 篇4

一、主题教育阶段活动安排

根据教育局党委的主题教育步骤,学校也相应开展“认真学习提高”、“加强党性锻炼”、“深化实践成效”三个阶段活动。同时,将每一阶段党员学习心得体会在党支部QQ群组里共享,并选取部分党员的学习心得体会上传至校园网“党建学习”专栏。

第一阶段(3月—4月)组织动员、认真学习法纪条规,提高思想认识

(一)、党支部及时制订“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计划。并在学校行政会和支部会上宣传和贯彻崇教委[2012]9号文“关于在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继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教育的通知”精神及学校制订的开展主题活动的计划。

(二)给全体党员干部印发1、《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上的内容节选。2、印发“九届市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学习资料。3、《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相关内容。要求党员干部在自学的基础上撰写心得体会,并借助组织生活会,组织学习探讨交流活动。

(三)、要求学校党员干部重温《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主要内容的法纪条规。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警示教育片”;要求每位党员撰写“法纪条规”学习体会,并结合工作实际展开讨论。

第二阶段(5月—7月)突出重点,加强党性锻炼,提升理想信念

党支部组织学校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以“传承垦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为核心内容的崇明岛精神,争当学校教育教学的排头兵、先行者。本学期,以教学视导为契机,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人人主动请缨,登台亮相,为组内教师上公开课、教研课,并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备课、上课,人人打有准备之仗。并且结合师德师风教育,强调一定要自己模范执行之外,还要教育影响组内、身边教师坚决杜绝体罚、半相体罚现象;有偿家教现象;向家长索要财物现象;推销教辅材料现象。要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做群众表率。

第三阶段(8月-9月)自觉参与,积极践行职业道德活动,深化实践成效

(一)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一是联系群众、结对学生。支部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结对一名青年教师,做他们的人生导师、业务恩师。要求每位党员教师参与暑期学生家访活动,对结对帮困学生进行暑期关爱,除上门家访外,每个星期都要以不同方式(电话、短信、QQ、电子邮件)与结对学生进行沟通联系,或指导暑期作业,或了解暑期活动动态,或帮助解决生活困顿。同时,克服盛夏炎热、路途遥远等困难,积极参与插村工作,指导学生的暑期活动。也鼓励党员教师参与学校暑期为离退休老教师送清凉工作。不断深化学校创导的“双结对”活动,了解和感受青年教师、困难学生、离退休老教师的心声和呼声。

(二)结合师德研修与第四次党员学习日活动,学校党支部为全体教师作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道德素养”专题讲座,并为全体党员上了廉政党课,以学校刚刚退休的老党员袁静芳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先进事迹为典型,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默默许诺、公开承诺、庄严签诺活动,促使全体党员干部始终铭记党性在上,模范在先的准则。

(三)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继续组织教职员工开展 “品读好书,共铸师魂”系列活动,结合今年暑假学生及家长评选出的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为全体教师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5

摘要 道德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反思性,可以通过模拟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色转换、亲身体验和观点碰撞来实现。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实践 体验 实践活动 模拟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目标和实施的过程来看,道德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绝不能忽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贯穿其中。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道德教育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又高于其经验和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课程的课程形式、教学内容、实施方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由于传统课程的经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存在许多误区,综合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1、重资料收集,忽视活动开展

适量的资料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基础,利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收集有关主题的文字、图片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教学观念和学校设备等诸方面的原因,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偏离了轨道。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心由实践活动转移到收集资料,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当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的传统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体验活动变成了德育思想资料的收集、阅读、展示,把德育体验活动当作纯粹的说教。

2、注重“实践”之名,忽视“实践”之实

传统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忽视实践活动的体验。传统的道德教学注重说教,忽视实践活动的体验。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开展的一些活动绝大多数是角色模拟活动,缺少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绝少真正的体验。模拟表演组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主要因素,企图帮助儿童在某种假设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得到体验道德学习。模拟表演简化了现实实践活动的要素,特别是省略了实践活动中的不可预知要素,减少了儿童在活动中的灵活应变能力,缺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减弱了儿童对社会道德的洞察力。

3、注重活动形式,忽视亲身体验

儿童道德是在参与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有更深、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逐渐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对缺少直接经验的儿童来说是苍白无力的,同样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缺少儿童亲身体验的道德实践活动也是收效甚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道德教育的途径

1、模拟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模拟活动是通过模拟现实活动的主要因素,让儿童了解现实活动中的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帮助儿童在一种假设条件下学会解决问题,提高儿童的实践能力。模拟活动可以排除因实施不当而可能造成的种种社会不利影响或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儿童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模拟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撤离火灾现场

某校三到六年级18个班级,1000多名师生与某市消防队联合开展一系列的消防演习,其中“撤离模拟火灾现场”是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这次活动前后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校园里突然响起火灾警报,有人在广播里喊话:前教学楼发生火灾,请前教学楼的全体师生快速、有序地撤离火灾现场,到风雨操场集中。前教学楼发生一片骚动,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按规定撤离路线快速、整齐、安静地撤离模拟火灾现场,到达目的地。

镜头二`:活动后,在六年级

(三)班的教室里师生共同展开讨论: 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有哪些收获?

生:2003年在吉林、海宁发生的特大火灾中死伤人数巨大,主要是人们缺少必要的火灾逃生训练。

生:我们在火灾或其它灾害的逃生过程中,必须有次序、快速地撤离灾害现场,千万不能争先恐后,以免造成必要的生命财产损失。

生:我们小学生必须学会必要的逃生本领。

生:在火灾发生时,我们小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撤离火灾现场,并拨火警119。师:在这次模拟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 生:我们在撤离教室时有争先恐后的现象。

生:在下楼梯时,有的同学互相推挤,还有的同学不靠右走,造成楼梯拥挤,导致同学摔倒。

许多活动具有诸多的不安全因素,在活动实施中可能造成种种社会不利影响或生命财产的损失。让儿童参加这些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这又是儿童生活经历和道德体验中不可缺少的。

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模拟撤离火灾、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台风等自然灾害现场的过程的活动让儿童亲身经历个人活动要服从集体活动、个体之间要互帮互助的道德体验,对儿童进行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财产的道德教育,同时也增强儿童的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组织模拟交通指挥、抢救病人等活动,让儿童扮演社会人员的角色,了解社会人员的职业,养成尊重和维护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和习惯。

2、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实践”,“道德教育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儿童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主要通过儿童参加社会活动来实现的。

小鬼当家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经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一切家务劳动,造成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自我生存能力弱,对家务劳动产生错误的理解。某校三年级

(一)班利用“五一”七天长假开展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小鬼当家”。以下是此次活动的一个镜头:

一天下午,佳琪决定自己动手为全家做一桌好菜。先做一个红烧鲫鱼吧!佳琪好不容易从水斗里捉起一条鲫鱼,手一用力鲫鱼有从手里滑出去了,掉到了地上。佳琪拿起菜刀

给鲫鱼去鳞,刚刮了一刀,鱼又逃走了,噼哩啪啦地跳了起来,满地是鱼鳞,花了半个小时,终于把鱼鳞花干净了。现在开始杀鱼了,一手拿菜刀,一手用力把鱼按在地上,狠狠地割了一刀,鱼又逃走了,鱼血溅了一身。过了十几分钟,终于把鱼洗干净了。开始烧鱼吧!佳琪点着火,到上油,一手拿鱼提得老高老高,一手拿着锅盖当盾牌,鱼刚放到锅里,油哗啦啦地响了起来,佳琪吓得连退数步。过了一会儿,鱼烧好了,可是糊了。嗨,烧菜真累啊!

通过参加家务劳动,让儿童亲身体验家务劳动的繁琐和劳累,从而使儿童知道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养成儿童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增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让儿童增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服务的充实和愉悦,培养儿童自觉维护社区形象,逐步形成建设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参加环保活动,让儿童初步领悟环境对人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养成保护与珍惜环境的习惯。

通过与他人合作,让儿童愿意与人交往、友好相处、共同成长,让儿童乐于与人合作,共享成功的快乐,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倾听别人、尊重别人、宽容别人。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道德教育的指导策略

1、模拟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模拟活动要求儿童在教师或专职人员的指导下模拟社会供职人员,在现实的环境中了解某种社会职业和体验某种社会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养成儿童尊重各种社会公职人员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劳动的行为和习惯。在模拟活动中,只有儿童把自己转换成社会公职人员的角色,融入社会职业的工作环境,才能机会进行道德体验学习。

红领巾跳蚤市场

红领巾跳蚤市场是我校的传统活动,每个月第二周的周四中午,有一个级段的学生设摊,把自己看过的书和一些工艺品与同学交易,交易所得的部分钱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每次活动有五六百师生参与。以下是一次交易活动对话:

销售员:(一位同学从摊前走过。)欢迎光临,请问你需要点什么?请随便挑吧!顾客:我看看这个套娃,可以吗? 销售员:当然可以,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边介绍边演示):这是一套木制工艺品,由大小不同的六个娃娃组成,可以从小到大套在一起。

顾客:(仔细地看每一个套娃)这个套娃多少钱? 销售员:15元可以吗? 顾客:太贵了,便宜一点。销售员:10元怎么样? 顾客:还是太贵,8元可以吗? 销售员:8元可以。顾客:给你10元。

销售员:找您2元,请当面点清。顾客:再见。

销售员:欢迎您下次光临!

在“红领巾跳蚤市场”的活动中,儿童扮演“销售员”的角色,体验销售员的工作经历,从而得到道德体验学习。

在模拟活动前教师要指导儿童进行角色再认识。参与活动前教师要求儿童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儿童实地观察模拟角色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学习模拟角色的简单的职业技能,对模拟角色进行再认识。

在模拟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儿童参与模拟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儿童必须全身性地投入活动,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到的职业技能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道德体验学习,亲身体验社会公职人员的工作经历,才能逐步养成尊重他人人格和劳动成果的行为和习惯。

在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儿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对自己在活动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点进行反思,促使儿童提升活动的体验,帮助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

儿童的道德体验学习绝大多数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必须让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行亲身体验,使儿童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心残疾人

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我校六年级

(四)班开展了主题为“关心残疾人”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以下是此次活动的一个镜头:

某某老人因病造成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平时靠邻居照顾,足不出户。这天同学们带着崭新的轮椅、丰富的食品和劳动工具走进了某某老人的家,和老人度过了幸福的一天。一部分学生留在家里帮老人打扫卫生、洗刷衣服,还给老人做了一桌丰富的午餐。另一部分学生先给老人洗澡、梳头,让老人换上崭新的衣裳,扶老人坐上崭新的轮椅,推着老人游遍了三江六岸。

儿童的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对突发事情的应变能力差,因此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师有必要帮助儿童制定活动计划,保证道德题活动的进行。活动计划应考虑到活动范围、服务对象、安全因素、可能碰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儿童在感知有关“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自身的“关系”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我”感受,形成“我”的态度。在“我”感知到的知识和“我”的感受、“我”的态度的体验中,锻炼儿童掌握“我”的能力。有了“我”感知到知识,形成“我”的态度,锻炼了“我”能力,最后通过反复实践体验养成“我”的习惯。

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儿童通过写日记、交谈等方式对自己在实践活动的种种表现进行反思,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点进行反思,促使儿童提升活动的体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辩论中的观点碰撞

儿童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已有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是稚嫩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稚嫩或错误的观点对儿童道德行为认识和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教师要指导儿童暴露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辩论:如何使用压岁钱

春节刚过,每个学生的手头上都有一笔数目不菲的压岁钱。为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压岁钱,我校五年级

(一)班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如何使用压岁钱”的辩论。

主持人:压岁钱是长辈对我们晚辈的美好祝愿,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压岁钱,如何合理使用压岁钱呢?

学生甲:我可以把压岁钱存起来,供自己上大学时使用。

学生乙:我先把压岁钱存起来,当家里买房子的时候,把他取出来交给爸爸妈妈。学生丙:我将压岁钱的一部分用来缴纳书学费,一部分用来买学习用品。

学生丁:压岁钱是我的私有财产,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我想用时就用。学生甲:你的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学生丙:我们小学生没有能力挣钱,使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用父母的汗水换来的,怎么能随便使用呢?

学生戊:我将压岁钱的其中一部分捐给学校爱心基金会,其他的捐给希望工程。学生己:我把压岁钱的一部分捐给灾区人们,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在辩论中教师要鼓励儿童毫无保留地呈现自己的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儿童不愿意发表自己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观点或对某人表现的具体评价,天长日久,必定使儿童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教师要打消儿童的顾虑,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中教师要鼓励儿童根据事实大胆地解剖自己的或别人的观点,同时要引导儿童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保留自己的观点。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实践体验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将成为学校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社会教育综合时间活动教育》张茂聪 吴

梓,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中小学道德专题》朱小曼主编

4.《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6

榛子镇于庄小学:朱淑平

大自然中的树木种类万千,它们的树叶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美、创造美的情感,我和学生通过发挥想象、拼贴成画的方法,将大自然的美转化为生活的装饰美,实现树叶的魔力变身----树叶粘贴画。

树叶粘贴画取材方便,它将思维创新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制作的作品具有创新性、多样性、艺术性和装饰性。该课程接近学生的生活,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活动主体,他们用自己无限的思维潜力创造了无穷的精彩作品。

本课程自开展以来,一直受到的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活动效果。下面我从自身的教学活动体验浅谈一下树叶粘贴画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一、学生作为树叶粘贴画课程的主体对象,收获颇多。

首先,学生们收获了知识和技能。

1、学生在学习课程中掌握了树叶粘贴画的制作方法,能够自己构图并选择树叶完成美丽的作品。课程中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包括各类主题,有动植物、有风景、有人物、有鸟兽虫鱼、有人物故事。这些作品各有特点,风格各异。或悠闲自在的意境,或温馨美好的家园,或漂亮可爱的姑娘,或惟妙惟肖的表情包,思维所及,无所不能。其中优秀的作品更是让人过目不忘,比如《树叶公主》、《小猫钓鱼》、《龟兔赛跑》《小蝌蚪找妈妈》等等。

2、树叶粘贴画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和提升。

学生在完成树叶贴画的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动手和创新。说到底,树叶粘贴课程就是锻炼学生在创新中动手,在手动中创新。从树叶的采集到树叶的选择和粘贴,对于在家里像“小皇帝”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锻炼,一种成长。而树叶粘贴画主题的构建,树叶的选择则在考验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一种树叶,在不同学生的手里可以粘贴出不同的画面。同样一片柳叶,有的孩子把它做成了栅栏,有的把它变成了带鱼,还有的变成了江面上的小片孤舟。其中最能充分展现孩子们的魔术水平的要数银杏叶子了。它一时变成惟妙惟肖的狐狸头,一时又变成了舞姿袅娜的姑娘的舞裙,一时又变成了鱼缸里隐隐游动的热带鱼,变身之快让人目瞪口呆。每每看到这些让人惊艳的作品,除了欣喜,我也只有自叹不如的份了。

再次,树叶贴画的制作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走入自然,了解到大自然魅力,优秀的作品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使他们认识到:不仅可以用双眼欣赏美,更能够用双手创造美。树叶虽然平凡,但有它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且经过努力还会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美和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的眼里尽是美,心里充满爱,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二、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我也是收获满满。

首先,最让我享受的是这个课程给我带来的创意启发。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心不灵手也不巧的普通人。刚开始办这个课程也是有点底气不足。怕自己教不好学生,做不好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之后,我慢慢的有了信心,因为真的是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刚开始拿到一片叶子,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想好了也一直迟迟不敢粘贴,怕粘上去效果不好。大胆做了几次,虽然有时候也会返工,但结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倒是有几分惊喜。慢慢地,感觉自己的想象力比以前丰富了,做的作品也越来越好。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现在,随手拿起一片树叶,我就能说出几种粘贴画的用法。所以,我觉得树叶贴画给了我教学创新的灵感,丰富了我的思维和想象力。

其次,主持该课程的期间,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做了较多的调整。我学会了从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中来反思自己。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因为以前教文化课比较多,作为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做基本上是分开的。教师讲完,学生再做。在树叶粘贴画中,这样的方法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在实践中,教和学是同时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做的情况直观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再次咨询老师调整自己的粘贴方案,教学同步相互督促,相得益彰。

最后,树叶粘贴活动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它同步产生教学作品。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感和优越感。看着一幅幅优秀的作品在自己指导的学生手中诞生,其中的欣喜不言而喻。

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应该是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双赢,同收获,共进步。树叶粘贴画课程就真正实现了这一点。它将我们灵巧的双手与无限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相结合,让平凡的树叶实现了神奇的变身。变平凡为奇迹,化腐朽为神奇!他让我们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感,同时也看到了人类创造力的潜在性和巨大能量,使我们信心满满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7

一、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 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 就对学生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 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的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的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比如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践活动, 学生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来源及使用就十分清楚。

2.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 学生对社区环境调查时, 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 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 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了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 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 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 社会实践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 不但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 而且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 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课知识。

二、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

1.社会调查。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双流县交通状况 (学校旁及福大宾馆) 进行了短时调查。参加两次交通状况调查的成员来自七、八年级的地理爱好者。他们分成7个小组, 分别对该十字路口的车流量、汽车闯红灯、自行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自行车逆行、汽车乱停入、采访值勤警察7个方面过行调查。

短短半小时的采访调查, 让同学们了解了双流县交通现状, 看到行人、自行车、汽车闯红灯等危险交通情况时, 同学们感悟到了了解交通知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 参观访问。

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到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参观学习。工业港专门配备了解说人员, 具体介绍了蛟龙工业港的发展历史、特色以及对双流经济的影响。

前往参观的学生对此次活动感受颇深, 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极好地展示了我校学生热爱学习, 热爱生活, 热爱双流的良好精神面貌。

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的收获颇多。首先, 了解双流的经济发展的良好状况, 受到了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 学习到了经济地理学中如何分析经济发展的方法, 比如优势的区位因素、交通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 宽松的政策环境等;再次, 通过参观入驻工业港的企业, 学习到了学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3. 地理竞赛。

八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欢乐中国行”地理活动。第一环节, 各班展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中国行政区地图拼图比赛。第二环节, 猜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轮廓、行政中心、名人、著名景点等。

此活动集知识、情感、娱乐、游戏于一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家乡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视野

首先,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智力和技能。通过所学到的地理知识, 制图各要素应用、观察地理事象的方法步骤, 制作区域地理模型及调查内容方法确立等等, 在课外活动中加以应用。例:学生对县318国道交通情况了解, 促使他们学会动口动手动脑, 不断去接触, 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实际问题。首先, 我们分二组在道路两侧按事先制订好的表格, 填写二小时内对来去方向的各种车辆、机动车型号、本市与外省车辆、时流量等作统计。直到交通队调查318国道工程建设及投资, 道路长宽及经济效益等情况资料, 将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汇编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小, 提供给县有关部门参考, 深受他们的欢迎。这样无疑对训练他们各种能力有极大好处, 从活动中迎接困难挑战, 必然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仔细的科学作风去、整理、综合、分析有关资料图表, 选择和使用材料, 提出见解, 必然要去探索、创新不断发展自己的才能智慧, 从而使热爱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等科学素质得以培养, 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得以形成。

其次, 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宽。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过程。学生在接触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和提高了自己。例:用不同色彩的吹塑纸做成的中国政区拼图在上祖国行政区域教学内容时效果甚佳。同学们用石膏做成中国地形模型对祖国地形分布及三级阶梯教学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直观。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地球仪、等高线、时区转动盘等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又弥补了教具不足的现状。由此可见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更能得到各自的发展。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者有机结合, 是地理教改成败关键, 因而它既是教改的重要措施, 也是教改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以各种方式开展活动, 不断提高地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对中学地理学科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作者:佚名

[2]《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地理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作者:中山市教育局梁惠群郑一帆

[3]《浅谈中学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者:双中实验学校周明娟

[4]《地理课外活动的实践与讨论》来源:互联网

[5]《地理课外活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来源:中学地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8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数学思维能力

一、走出教室,学生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与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户外实践活动为主。学生从狭窄的、拘束的教室走向宽阔的、自由的户外时,首先他们的身体是放松的,其次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是开阔的,不再仅仅把视角放在三尺讲台上和数学课本中,因此,在这样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最活跃的。与集体教学模式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个人或团体性的活动为主,可见这时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知识。换句话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因此,在学生自己的主场中,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都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度。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认识》这一课时内容时,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已经知道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如果仅仅将这一知识点停留在数学课堂中,那么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将只停留在抽象的表面层次上,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便可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来分别找出代表这三种线的实物,在抽象和具体的联结下,学生将会对此有一个更加深入、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二、“综合”环境下,学生数学思维更加开阔

综合实践活动中含有两个关键词,“综合”两字便是其一。与传统的实践活动单一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体、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并不是由教师单方面的人为复杂化,而是学生个体或者团体在实践活动中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换句话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生成部分要远高于教师的预设部分,这便是“综合”两字的含义,它不仅包括了数学领域知识的相互融合,还包括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显然易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更加开阔。

例如,“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很多角,比如,90度的墙角、三脚架中的角等,不仅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用到很多角的知识,比如,在制作“扇子”过程中,学生要知道一把扇子整体的角是一个180度的平角,为了扇子的美观,学生也要准确测量出相隔两个竹子之间的角度是多少,可见数学知识不仅停留在数学领域,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更加开阔,思考问题将更加全面。

三、“实践”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更加具象

综合实践活动中含有两个关键词,“综合”是其一,还有一个关键词便是“实践”两字。学校教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数学课程的开设也是如此,那么如果将数学思维只停留在数学课堂上,只停留在数学试卷上,那么学习数学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反过来,如果过多地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将会变得越来越活跃,唯有鼓励学生更多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更加活跃。除此之外,“思维”原本就是抽象的、内隐的事物,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然也是无法检测的,唯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对其有一个准确的检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内隐的数学思维外显出来,有利于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变得具体形象,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利影响。

例如,学习完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后,学生都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算法,但如果将算式赋予了现实意义,有的学生将无从下手,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任务是给A同学一篇312字的小文章,让其将这篇文章输入到电脑上,如果每分钟能输入汉字78个,那么A同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便是一个将数学思维运用到实践中的例子。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为了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便一味地取消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会做试卷的“工具”,或者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避免这种境况的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切忌扼杀学生的综合实践时间,强迫性地将学生“囚禁”在教室里,这样反而会割断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既不利于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又不利于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蔡健飞.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霍菲.小學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以“数学活动”为主线[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9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民俗节庆教育的内涵,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武进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俗传统精髓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研究的内容:

搜集“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冬至的历史流转”“冬至节的由来”等资料,了解当地冬至习俗,开展“冬至节俗漫谈”、“冬至谚语看台”“冬至诗词欣赏”“冬至祝福集锦”等交流会,通过上网、调查等形式了解冬季人体的健康需求、本地冬季饮食特点。

三、活动时间:

12月28日星期五下午

四、活动地点:

教师餐厅

五、参加人员:

六年级部分学生及综合实践课教师

六、活动安排:

1、六年级三个班各选10名学生参加活动,分别组成饺子组、馄饨组、汤圆组。2、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包饺子、馄饨、汤圆实践活动。

3、搜集各地冬至节的习俗来历,现场讲述。

4、搜集与冬至有关的谚语、诗词、祝福语,现场展示

七、材料准备:

1、饺子馅、馄饨馅、馄饨皮、湿面团、汤圆馅、糯米粉若干。

2、擀面杖、搓汤圆器具、盛饺子、馄饨器具。

3、围裙、厨师帽。

4、摄影、照相师各一名。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篇10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同学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阳书院回音读后感下一篇:望月偶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