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2024-09-30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共10篇)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1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三)

专题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课教学策略

张建芳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一、中段指导课教学策略

1、中段指导课的概念和意义

中段指导课――就是指学生活动实施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开展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进行阶段性研讨和交流,促进学生实践活动不断持续、有效和深入而开展的指导课型。中段指导课也可以称为阶段性指导课。

在中段指导课这一阶段,教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起成长。中段指导课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会在活动中及时反思总结;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会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活动计划;让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的继续与深入。

2、中段指导课课例及活动过程呈现

案例:《纸和我们的生活》中段指导课的活动设计。[1]

中段指导课活动过程:

一、中段指导课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3.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与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准备

教师:调查表、访谈表、实验报告的范例

学生:活动情况记录表

三、活动时间:2课时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中段指导课

通过师生间的谈话,简单回忆上一阶段同学们所进行的活动,激发学生汇报上一阶段的活动情况。

2.交流阶段性成果,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和困难。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2)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活动过程。 在学生汇报过程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情感体验说出来。

(3)引导学生汇报在对纸研究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3.讨论下阶段开展研究的计划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存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一阶段所要开展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调整活动计划,使学生活动不断拓展深入。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2)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3)教师指导评价,并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4)小组修改、完善下一步研究计划。

4.教师对实践过程的指导,提出进一步开展活动的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

(2)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及时记录采访内容。

(3)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3、中段指导课教学策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段指导课这一阶段,指导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3)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5)通过中段指导课,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6)指导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教学策略

1、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的概念和意义

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进行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而开展的指导课。它是实践活动阶段靠后的指导课,也是实践活动阶段与总结交流阶段承上启下的指导课。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实践证明,总结和交流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在团体中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价活动,必须以实践活动信息处理和活动总结为前提,因此,教师上好学生实践活动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整理是学生一生中都要使用的。那些能够系统地表达并探究其思想观念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满足感。他们对信息认识和理解的欲望随着每一次深入的学习的经历与日俱增。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时,对自己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会信心倍增。而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正是能够系统地让学生了解信息技能的方法、步骤。学生在信息整理过程中,通过对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将现在的和以前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并且运用这些方法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新的理解。

因此,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整理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使他们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能,同时也帮助他们发展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2、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课例及活动过程呈现

案例:《纸和我们的生活》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的活动设计。[2]

信息处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活动过程:

一、活动具体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培养学生进行成果总结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精神。

二、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调查、访谈记录、实地考察记录、实验报告、照片、录像等。

三、活动时间: 2课时

四、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调查表、访谈记录、实地考察记录、实验等等材料整理。

2.教师指导信息处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成果总结

4.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1)指导学生成果总结和研究报告的格式。

(2)提出每一要素所要注意的事项。

(3)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活动反思。

A、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的具体写法和内容。

B、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

C、教师指导课题成员进行反思,并修改研究报告。

5.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方案。

在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报告后,针对各自小组的特色,讨论选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方案。如:展板、幻灯、录像、小制作……

3、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指导课指导策略

在主题确定和实践体验之后,活动进入了信息整理和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进行表达。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活动的大致过程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讨论成果展示方案等几个阶段。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信息。

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材料,必须加以整理方能得出结果。整理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评定,对每个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类、评定和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2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3—6年级) 》 (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 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方向, 是设定各年级目标的依据。如何达成《指导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呢?我们要以《指导纲要》为总方向, 对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细化, 使目标系列化、具体化、可操作化、梯度化。

《浙江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指出:学校需要总体规划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 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由此可见, 我们要将总目标具体化为学校学年及学期活动目标, 再将学期目标分解为各个主题活动的目标, 还要将主题活动的目标分解为各活动阶段目标, 最后细化为各个课时的目标, 形成一个由大到小的序列化的“目标系统”。而细化的过程始终要以《指导纲要》为总领方向, 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二、课时目标设定应具体化、可操作化

我们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开展“我校学生常喝饮料利与弊的研究”主题活动时, 整个主题活动设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 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又逐步形成关注健康, 关爱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研组里一位老师经过仔细考虑觉得这个目标不够具体, 在一堂课上达成这个目标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们把此项目标简化为:通过小组讨论如何确定研究内容与制定研究计划, 指导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 认真倾听。

这样细化的目标设定, 既明确了采用什么活动达成目标, 又符合课堂操作实际。主题活动目标需要在课内课外活动中逐步达成, 而不能以主题活动目标代替课时目标。

三、课时目标设定应切合学生实际能力

课时目标的内容设定不能过于庞杂, 应切合学生实际。如本教研组曾在三年级尝试上过一堂方法指导课《学会观察》, 并设定具体目标。根据目标, 教师在这一堂课上, 讲述了观察科学的表述方法, 观察要运用到的器官, 观察要注意的事项, 如何设计填写观察记录表等, 可谓面面俱到。但如此科学规范地学习“观察方法”, 显然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上沉闷至极, 几乎徒劳无功。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在研讨三年级课题《观察饮料》时, 这样设定这个课时的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饮料, 初步体会全方位的观察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目标瘦身了, 教学各个环节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学生个体体验活动更充分, 指导自然更有效。

科学方法的指导不能一蹴而就, 与其一把抓, 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接受能力, 还不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定较简单的能力目标, 突出重点, 做到一课一得, 循序渐进。

四、课时目标设定应考虑年级段序列性

各个年级段的课时目标不能孤立与割裂, 对学生培养目标需要有年级段序列化的安排。即使同一主题同一课型, 因为不同年级段学生能力与水平有差异, 在目标细化时, 我们要注意前后联系, 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进程有真正清晰的认知。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三四年级已接受过方法指导课《提出问题》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两堂课的专题指导, 针对五年级学生相应的能力水平, 我们将课题改为“我校学生常喝饮料利与弊的研究”。目标设定如下: (1) 培养学生能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课题研究计划中每一个项目的意义, 并会为该主题制定可操作的小组研究计划。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等都不是问题, 而确定“研究内容”是难点。因此课时目标重点放在如何确定“研究内容”上。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导策略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有兴趣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综合实践课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学习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础学科课堂的不足,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综合实践课更加注重突出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因此,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主题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就成为该课程成功的首要问题。

一、选择确定主题的有效指导是活动开展的首要环节

主题是灵魂,选择确定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自己通过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必须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会有所收获与创新。在自主开发的主题活动《话说大黑山》中,为了激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黑山的脚下,我们的大黑山被誉为辽南第一山。著名的金州古八景在此山有四,即"响泉消夏、"南阁飞云"、 "山城挂月","朝阳飞雪"四景。古人称大黑山的景观为 "辽左东南一隅之胜境也"。山中古迹颇多。传说故事十分动人,数百年来游人不绝。学生听了我这番介绍之后, 就萌发了好奇心,议论纷纷。 我又继续引导:作为大黑山脚下的居民,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内心的主人翁感和探究意识被激活, 纷纷发表看法。有说我们想了解大黑山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区?也有的说我们想研究大黑山的故事,还有说我们想了解大黑山的历史,于是就引出了“话说大黑山”的话题。 通过讨论,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欲望越来越强烈,最终同学自主组合确定了三个小组,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了研究主题。各小组研究的主题分别是“历史上的大黑山”、“大黑山的著名景观”、“和“我的大黑山我来拍”。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们缩小了活动的研究范围,增强了研究的可实施性。 这有利于课题生成性的发展,使研究有目的,有方向,有深度,而不随意、盲目。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有效指导活动方案的制定

方案的设计是对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的开发工作。它是对整个主题活动分阶段活动的规划和预设。对于一个活动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保障,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 合理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思维认识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

结构上,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小组的课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的目标、活动时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等。初次拟定活动方案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指导教师可先将自己制定的活动方案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了解方案的基本形式和制定方案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方案的形式及要素。学生的主题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在班上进行交流,以协调各组间的合作并解决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方案的交流,找到最佳的活动策略。

三、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障是有效指导资料收集的方法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了解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比如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怎样进行调查,怎样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

1、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 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帮助学生逐步具备自主获取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以上做法看起来好象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为了在较小的空间内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问题背景和探究策略,以促进学生开展有知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使实践与探究更有操控性,更有教育意义。 这样的知识技能指导最好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可以进行集中的讲解。在实地探访收集资料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拍照、录像等方法收集事实资料,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2、面对大量的信息或资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使用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四、综合活动的升华是有效指导成果交流展示

交流和展示是把自己内化的东西给大家进行展示。通过总结形成结论,形成感悟。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提升,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就是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对交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指导。一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参与这个过程, 二是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能够发现学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是及時点拨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交流展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在交流中也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总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但教师的引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引导不等于不等于统一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1]钟启泉.对话教育 :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3]丁福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美]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盛群力 .五星教学模式初探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9(1):35-40.

[7][德]底特利希·本纳,彭正梅.超越知识取向的投入控制和能力取向的产出控制:论经验、学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J].教育学报,2009(1):33-47.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本着“立足学校,源于生活、面向社会、体现特色”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A总目标:

构建培养创新教育的教师,使学生成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新型人才。

B学校目标:

1.形成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能比较适应当今社会、当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模式。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参与、人人设计的有效运作机制。C教师目标:

1.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目标,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2.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中发扬创新精神、发展研究能力。3.以综合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人文精神。D学生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爱好,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培养更多的能“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创新”的优秀学生。

三、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2)举行开题会

(3)分层次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好教师培训;

(4)建好校园网,构建初步的校园网络文化,建好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5)制定详细的研究实施方案,分年级编写好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包;(6)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

(1)分年段按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控;

(3)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汇报观摩活动;

(4)在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5)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研究内容中规定的五大块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

成果总结;结题。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陈立新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领导和指导。

副组长:李冬青校长,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语文老师。

2、根据研究内容规定的五大块,按年级段建立子课题组。

3、按教师个人特长,建立指导教师组,并在组内按年级进行相对指导分工。

4、班主任组织班内综合实践活动分组管理和协调。

六、研究操作措施及做法

1、理论学习

借助学校的相关材料(书籍、光盘等)、网络资源以及老师们的手头上的资料,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本教研组成员的理论素养。

2、加强教研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必须加强教研活动。学习各地先进经验,交流活动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计划内容,把活动搞“活”、搞好。一学期至少开展1-2次教研活动。

3、资料入网 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将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也将设立。因此,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将各种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整理好,先存放于档案袋中,以后再整理入网。

4、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指定学习领域的时间。信息技术课: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1节信息技术课,1-4年级其中1节为汉字输入技能训练;其中五、六年级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情况调剂使用,重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整合到整个课题研究中去。一、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安排4次统一的主题活动,其中2次为自然考察,2次为社会考察;

三、四年级每学期安排2次主题活动,尽可能做到自然和社会和自我发展研究平衡;

五、六年级每学期安排1次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

5、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背景,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体现由扶到放。

一、二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三、四年级学生能按照学习包所规定的范围和提示的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必须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

五、六年级则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

一、二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初步感知;

三、四年级注重的是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体验,并能参加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在实践中;

五、六年级则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强调理性思维和综合性。

6、在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思想框架内,对学生的体验性、实践性学习进行有分有合的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除了在活动中作为主要的载体之外,从一到六年级进行系列安排,规定服务和实践的总课时,保证每位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量。

7、除在课题实施之前对教师进行的一系列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培训之外,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同步进行具体的操作培训,保证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对研究过程的有效监控。

七、研究的成果表述: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5

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开展高平镇财政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工作主题实施活动,根据滑县财政局关于印发《滑县财政系统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滑财【2010】70号)部署和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内容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是全县财政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开展好高平镇财政工作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主题实践活动重点范围按照下内容进行:

(一)提高工作效率。镇财政所要以新时期财政精神为指导,全力打造“七个一流”工作目标,强化服务意识,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头,认真落实2010年至2011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有序兑现两项补贴资金,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坚持张榜公示制度。镇财政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每个农户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以村组为单位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编制补贴落实方案,向每个农户发放补贴通知书,做到补贴政策公开透明。

(三)严肃补贴兑现纪律。在补贴资金兑现过程中严格执行“七不

准”,即:即不准降低补贴标准;不准由村组干部带领代发存款折(银行卡);不准借发存款折(银行卡)之机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准用补贴款抵扣各种收费和债务,特别是不准抵扣水费、修路等集资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违规向享受补贴农户以外的个人或集体支付补贴资金;不住拖延补贴兑现时间。

(四)切实做好信访工作。镇财政直补办要对外公布热线电话,坚持值班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对农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五)加强补贴档案管理。镇财政所要切实做好补贴档案管理工作(包括电子、纸质);镇财政所要将补贴通知书和存根、农户签收表的补贴兑现底册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严禁毁损和丢失,为审计、检查提供方便。

二、方法和步骤

开展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主题实践活动,一个周期试行两年。采取统一组织、分级实施,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全面实践、突出重点,自评为主、督导为辅的方法进行。根据县财政局组织全县财政系统的实践活动安排,镇财政所负责组织本镇的实践活动,主动接受政府纠风办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一)动员准备阶段(2010年6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

1、做好动员部署。镇财政所要按照全县主题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本镇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主题活动实践方案,动员部署主题实践活动。

2、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镇财政所要对照工作职能,简化手续、提高效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目标,认真开展做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落实主题实践活动。

3、选聘社会各界代表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参照《河南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代表选聘管理办法(试行)》(豫政纠办[2005]17号)要求。选聘、培训农民等各界代表参与做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主题实践活动,监督补贴政策落实。

4、征求意见建议。镇财政所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农民代表评议、手机短信等渠道,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落实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

1、自查自纠。镇财政所对照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和群众意见建议,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2、整改问题。镇财政所对照反馈意见和自评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制定整改方案。对群众反复提出的意见建议,要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进行深度整改;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在制度上予以完善,建立长效机制。

3、参与测评。针对县财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1万份问卷测评活动,凡在我镇设立的固定测评点,镇财政所将全力以赴,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做好测评工作。

(三)考核总阶段(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

镇财政所要认真做好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和有关资料收集工作,并

于2011年9月20日前报县财政局。材料主要包括:活动方案、自查自纠情况、整改方案、落实情况、个性问题和案件线索查处情况、工作宣传报道情况、热线情况、整改报告、典型经验做法等。

三、工作要求

(一)镇财政所要把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主题活动实践活动作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实践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反映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解决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镇财政所要严格工作程序,扎实做好征求意见、自查自纠、认真整改、总结考核等各环节工作,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有序进展,取得实效。

教师如何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篇6

综合实践课程有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和展示阶段。每一阶段,学生都应自主参与。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特风格和创造性,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并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一、、“准备阶段”的指导

准备阶段包括确定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

首先是选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想法,并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教师可鼓励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引导他们选择有助于他们发展的积极健康的课题。

其次是确定课题。教师应针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所处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主题。即在课题选择时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可能存在的困难等。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就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效果,那么,再好的课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研究的纬度、时间的估计、小组内的分工、搜集资料的方法等。如果学生是首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在研究之初,教师需要做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对于研究方法,教师的指导不必过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慢慢学习和掌握。学生对课题作了大体规划以后,教师要进行检查,看其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二、“实施阶段”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以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

在实施阶段,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阔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大胆地想,大胆地做,把想法都体现在活动。教师在理论上要进行指导,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鼓舞他们的信心。如在“营造高质量生活环境”课题中,教师是学生到居民区采访时的安全卫士,并帮助他们克服采访之初的紧张情绪,至于具体的操作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展开;如果调查问卷的发放被拒绝,教师应在鼓励他们的同时,组织大家总结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彼此协作的能力。

在实施阶段,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抓住时机渗透与人相处的道理,引导他们搞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探究活动所必需的和谐气氛。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他们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已有的经验,使他们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以肯定和赞扬;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三、“总结和展示阶段”的指导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引导学生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可以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各小组就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研究心得等向全班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总结。

在成果交流展示阶段,各小组确立汇报方式后,教师在学生排练过程中可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能力,张扬个性。如,在展示形式上可用图片、表格、幻灯片、动画演示、音乐配诵等,展示内容可涉及各学科的知识,合作方式可采用一人解说一人演示的动静式、多人齐上的角色表演分配式等。多种富有创意的展示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想法,激发他们思维活动的创新。在展示活动中,通过各小组互动的形式,学生能了解其他小组的实践课题,并促成他们的新的思考,从而产生新的实践课题。

大连市第三十八中学 孙喜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篇7

一、重任务布置

学生只有明确了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并按这个方向去活动、去实践, 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较大的成效。教师在布置实践活动的任务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明确任务, 教给方法。

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前, 要告诉学生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要从哪几个方面、采用哪些方法去进行实践研究, 使学生在活动前明确任务, 习得方法。

如一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时, 她在学生明确主题后, 让学生讨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 可搜集描写父母之爱的感人故事;有的说, 可寻找表现父母之爱的物品, 讲讲与父母的爱心故事;有的说, 要对父母进行访谈、录音;还有的说, 要与父母说说心里话……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意见后, 又教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方法, 如怎样搜集整理资料, 怎样访谈录音, 怎样写祝福感谢之语……有了这些“前期铺垫”, 学生实践活动起来, 就会得心应手, 活动成效自然也就显著了。

2. 组成小组, 分工合作。

学生明确研究任务后, 指导学生按研究需要自由组成小组, 按不同的分工进行实践活动。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综合实践活动课《丰富多彩的语言》前, 我先让学生按自然村的划分, 就近组成小组,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去进行实践活动:有的小组去搜集歇后语、谚语, 并按类整理好;有的小组去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 并作好讲述的准备;有的小组去寻找特色“提示语”和“广告词”, 并学着写一写;还有的小组去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 并试着演一演。然后, 再指导各小组长按组员的特点分配好任务, 做到人人有任务, 个个抢着干。这样,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实践活动, 既保证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 为“展示课”作好了准备, 又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重过程指导

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在课外进行, 因此, 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呢?

1. 保证时间。

每次综合实践活动都要提前一到两个星期布置, 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 探究有关课题。

2. 了解反馈。

在学生实践活动时, 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以便及时加以指导, 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中外童话为友》前, 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读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活动。在小组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 (大约一星期左右) , 我利用“午间管理课”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了解。学生在交流中向我倾诉了许多他们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讲童话故事该用怎样的语气?可加上哪些动作?演童话的道具要怎么做?有的角色抢着演, 有的角色没人演, 怎么办……面对学生的种种困惑和他们期盼、希冀的眼神, 我有的就地解决, 解决不了的, 就放到课后, 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 再加以悉心指导。

3. 指导总结。

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寻找错别字》时, 我在学生查找街头广告、同学作业本上的错别字的基础上, 在展示交流课上对学生进行了整理、交流的指导。由于学生的调查方式各异, 所搜集的资料也多而凌乱, 学生对怎样交流无从下手。于是, 我就交流的方式、交流内容等对学生进行了适时的指导, 让学生对调查成果加以整理, 让他们选取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内容进行交流, 并根据“成果特点”确定交流方式。

三、重展示评价

展示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精心组织展示环节, 重视展示中的评价,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研究的兴趣。对如何进行展示评价, 我从评价时机和评价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 评价时机。

(1) 展示时。在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时, 教师或学生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激励性标志等及时加以评价, 或肯定他们的实践成果, 或提出中肯的意见, 使学生在展示评价中习得方法, 获得快乐。

请看一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留住秋天》中师生交流的一个片段:

师:秋天多美啊!那么, 在美丽的秋天即将离我们远去时, 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留住秋天的呢?

生:我是用搜集儿歌的方法留住秋天的。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你把儿歌记在了心中, 也就永远把美丽的秋天留在了心中。

生:我画了一幅秋天的画来留住秋天。

师:你真了不起! (竖起大拇指) 画得美, 说得更棒!大家表扬他。 (生一起鼓掌)

生:我是用搜集描写秋天的古诗的方法来留住秋天的。

师:你读得又响亮又准确, 真好!你很喜欢这首古诗, 对吗?为什么?

生:是的, 我很喜欢。因为这首古诗把秋天的美丽和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写了出来。

师:那么, 你能不能再读一遍, 把秋天的美和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读出来呢? (生再读, 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真棒!果然一点就通, 老师真为你高兴!

……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亲切引导学生交流, 并于交流中适时运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激励性标志”等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评价, 使学生在老师或肯定或点拨的评价中, 享受交流的过程, 获得成功的快乐。

(2) 展示后。在展示交流后, 教师组织学生把实践成果制成展板展出, 供学生观赏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 评价别人的成果, 也接受别人的评价。

2. 评价方式。

为了给学生常实践常新的感受, 我们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有时是口头表扬, 有时是书面评价, 有时用等级表示, 有时又是激励性的符号 (大拇指、笑脸、金苹果、红五星等) ……口头表扬、激励性符号, 我们通常在展示交流时运用, 而书面评价、等级评价一般放在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

为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 我们设计了以下表格:

通过这样的表格,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使他们在家长、老师的话语中, 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8

关键词:原则;策略;平台;创新能力

“综合与实践”这一版块很少纳入期末检测内容,目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很不乐观。主要表现在:(1)学生往往认为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就是玩。(2)教师对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重视不足。有的教师对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把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学内容,交代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教师甚至把相关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内容直接删去。

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而且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小学数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教学之路,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加快了对数学以及社会的认知程度,进而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和能力,比如,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类似的建筑物,让学生亲自动手衡量,对形状进行仔细观察,测量出实际的数值,再由教师带领计算,这样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仅增强了学生感性上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理性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

2.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比较好动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学生难免会心生烦躁,不愿意学习。但是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大的转变。比如,在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时候,完全可以买一些糖果,让学生分组进行,以糖果作为奖励,算对的就会得到对应的奖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为了得到奖励就会认真对待这次教学,如此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堂就产生了。

3.创新性原则

实践活动归根到底还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求新的发现,进而有所创新。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联想,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比如,在进行一些拼图游戏时,不一定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图案进行操作,也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拼图,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教材所规定的图案,但是学生会联想自己生活所接触的物体进行创新的拼图,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不少研究和实验表明,人们对自身感兴趣的事物会更加用心钻研和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也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感兴趣、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针对长度的测量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能够看到的物体进行测量,比如自己的文具盒、书本、课桌等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包括测量学生的身高,不仅对测量有了了解,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身高进行掌握,满足其好奇心。

2.搭建自主合作空间

实践性教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以后面临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必须要求以合作才能更好地竞争。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安排同样的任务,让小组中的成员通力合作,以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求调动学生思维,而且还要考虑怎么分工,潜移默化地学习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计算这一教学内容的总结时,可以策划一场购物活动,让小组学生之间充当顾客以及卖家,对相应的商品进行标价,在付款或是找钱的时候就能够把计算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一个学生要买一个文具盒,文具盒标价六元,该怎么付款更好呢,如果直接给十元,应该找多少钱,卖家又该怎么找钱。这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

3.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

自主探索是指学会对教师没有提及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拓展和探索。比如关于“一分钟”时间观念的体验,在教师组织了一分钟能做什么的体验之后,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一件事情单独一分钟做不完,但是几个人一起做,会是什么效果。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尝试在同一分钟内做更多的事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开展,并且创设符合小学生条件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利用好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而且教师的教学成果也会事半功倍,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治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7(04):36.

[2]朱添斌,张君霞.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三个层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1):48-50.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9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是怎样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根据《中共南关区委关于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结合长通街道党工委实际,现就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字数不多,但内涵博大精深,意义重大而深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目标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部署,长通街道党工委决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统一思想认识,破除陈旧观念,冲破固有思维定势,开展以“四抓四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四抓四促”主题实践活动,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增强实践的创新力,以思想的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用观念的更新促进工作的创新,将解放思想的活力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三、活动内容

一是抓典型促一般。通过典型的带动作用,促进全街学习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二是抓民生促和谐。要深入基层实际,解决好困难群众最紧迫、最需要的问题。

三是抓改造促发展。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搞好服务,发展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抓矛盾促稳定。做好矛盾的排查和梳理,明确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分类处理和解决,给百姓带来实惠。

四、具体要求

这次主题实践活动将贯穿于长通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始终。按照《长通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安排,主题实践活动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2月。

一要高度重视。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挥表率作用,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重落实,出实效。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根据主题实践活动内容,成立长通街道党工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集中学习,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梳理问题。各科室要结合工作实际,分解目标,细化工作,制定措施,推动工作,取得成效。

三要突出实践,解决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促进发展改革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及时报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情况,反映活动取得的成效,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进一步把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

五要认真总结。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情况要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报告。要及时巩固和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果,注重跟踪问题的解决,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根据区委统一部署并结合我镇实际,我镇将于XX年在全镇深入开展“正思想、走基层、抓落实、提效能”为主要内容的改进机关作风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行动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执行省、市、区关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开展以“正思想、走基层、抓落实、提效能”为主要内容的改进机关作风行动。通过实施“五大任务”,使全镇机关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以民为本的观念明显增强,联系服务基层和群众的能力明显增强,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我镇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和谐幸福狮岭提供过硬的机关作风保证。

二、实施范围

“改进机关作风行动”在全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双管单位展开。改进机关作风以机关干部队伍和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服务单位为重点。

三、实施内容

各单位实施“改进机关作风行动”包括五大任务15项内容。

(一)开展群众路线专项教育。

1、开展“三项教育”。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为民宗旨、职业道德三项教育。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引导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开展为民宗旨教育。组织党员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三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参加区举办的“道德讲堂”、邀请专家上党课等方式,对机关党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引导机关党员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三项教育”要作为机关党组织生活的必设议题,纳入年度组织生活计划,主要领导或党支部负责人每年讲一次专题党课;

2、“五看五查”查找突出问题。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五看五查”活动。一看群众观念是否牢固,查有无不尊重群众、不相信群众,对群众感情冷漠的问题;二看政策措施是否切合实际,查有无不顾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看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查有无形式主义、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的现象;四看行政办事是否严格依法依规,查有无官僚主义、违法办事的问题;五看履行职责是否做到廉洁勤政,查有无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与民争利的问题。

3、深化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机关党组织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的实践作为群众路线专项教育的内容。各部门要根据工作特点和党员的特长,合理设置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在政策宣传、调查研究、法律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环保服务、社区服务、扶贫服务、长者服务、助残服务等方面开展常态化服务,使机关党员在志愿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增强群众观念。

(二)实行“一线工作法”。

4、密切联系群众“三深入”。领导带头和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简称“三深入”)。切实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培养、能力在一线提高、形象在一线树立”。深入基层群众要多调研、多联系、多落实,分管领导定期到本单位政务窗口接待服务群众。

5、干部蹲点调研“三服务”。把联系村作为机关工作的基本方法。机关干部在一线工作要坚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一是服务发展。紧紧围绕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和落实镇委、镇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破解发展难题。二是服务基层。深入推进工作重心下移,全面了解和掌握基层情况和实际困难,找准症结改进服务解决问题。三是服务群众。真心实意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注重调查研究的实际效果。要认真记录下基层台帐、撰写民情日记和调研报告。

6、控制文山会海“三减少”。大力压缩各类会议、文件、活动,让机关领导、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基层抓落实。一是机关召开会议减少。认真执行“无会周”制度,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提高会议实效。二是机关发文减少。文件、简报无实质内容一律不发,减少纸质发文,尽量少要求基层报送书面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加强电子党务政务应用。三是机关各类评比减少。对基层工作多平日考察、少专项检查,控制压减评先评优的项目。

(三)机关与基层结对共建。

7、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要与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组织部分区直单位、镇机关、部分双管单位、非公企业共23个党支部和23个农村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具体实施办法见穗花组通26号)。结对共建要做到“五个一”:做好一个党建发展规划,共同组织一次党日活动,集中上一堂党课,帮扶一户困难党员,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8、在职党员进社区。按照区委组织部穗花组通101号转发《关于在职党员进社区的通知》要求,机关在职党员要积极主动带头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在社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收集民情民意、开展志愿服务和带头互帮互助,直接服务人民群众。

9、机关党员“四民”承诺。巩固和发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果,机关党员干部就履行好工作职责作出“四民”(亲民、惠民、便民、利民)公开承诺,建立健全党员承诺践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为民履职水平,切实提高机关服务效能。政务窗口建立“三亮三比三评”(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群众评议、党员互评、领导点评)制度,充

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健全机关作风整改机制。

10、健全机关作风评议机制。多渠道、多角度征集对机关作风的评议意见。一是镇行风(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在全镇组织开展行风(机关作风)建设评议活动,进一步扩大基层和群众参与评议机关作风,方便群众知情评议。二是在镇政务中心和机关办公场所设立机关作风群众意见建议箱,方便群众随时评议。三是开设机关作风投诉电话、投诉信箱、投诉电子邮箱和作风监督网站,方便群众多渠道评议。四是聘请行风(机关作风)建设评议监督员,定期对机关作风进行分析评价,方便整体了解和把握作风状况,增强作风建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11、健全机关作风改进机制。改进机关作风将搭建好五大平台:一是自查自纠。各机关单位定期查找本单位存在的作风问题,进行对照整改,并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以评促改。行风(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评议后,各机关单位都要对照评议结果和群众的意见建议,进行作风整改,做到每年评议每年改进。三是快速处理投诉。对于基层和群众就机关作风的投诉,各机关单位要及时受理、快速整改,一般在收到投诉和意见15个工作日内将办理结果答复投诉人,对于紧急或影响面广的投诉要即时办理,迅速作出答复和回应。四是部门督导。镇行风办要加强对机关工作作风、工作效能的督办督查督导,指导督促机关不断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五是强化问责。把平时作风整改情况纳入年度行风(机关作风)建设评议,对不改进作风、对工作造成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以问责促进工作作风改进。

(五)大力整治“庸懒散”现象。

12、开展明查暗访。纪检监察室、组织人事办不定期通过明查明看、暗访暗查、走访服务对象、查阅资料、核对询问等方式,对各单位治理“庸懒散”的工作和效果进行明查暗访。对于明查暗访中发现的“庸懒散”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警示。对于明查暗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要挂牌督办、限时整改。

13、优化细化工作流程。一是精简办事程序。各单位要以提高效能为导向,尽量精简服务事项办事程序,对窗口工作人员充分授权,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规范办事流程。各单位要对内部的工作流程进行一次认真梳理,对每一项工作的依据、必需环节、办理时限、责任部门或岗位予以明确规范,以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压缩“庸懒散”现象存在的空间。三是优化部门之间协调协助流程。工作事项涉及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要确定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以及各部门的责任范围,牵头部门牵头制定和优化协调协助流程,防止出现责任缺位,防止推诿扯皮。

14、促学督学提能力。在机关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开展学习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干部自身发展需要安排学习培训内容,帮助党员干部成为本领域本行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把理论知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学习培训评价制度,促进提高机关学习培训的实效性。

15、强化干部绩效考核。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机关干部职工的绩效考核。一是注重平时考核,强化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二是规范考核程序,增强绩效考核的准确性。三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四是采取预警制度,对能力不足、得过且过、不作为、慢作为、自由散漫的干部,可采用诫勉谈话、黄牌警告、脱岗学习等方式加大处理力度。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镇行风(机关作风)领导小组召集相关单位定期召开“改进机关作风行动”联席会议,定期沟通情况,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各相关单位按工作分工和工作职责,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各分管领导对本单位作风改进负总责,组织人事办、纪检监察室负责具体工作落实。

(二)广泛动员发动。一是各机关党支部要广泛发动机关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行动中,做到层层发动、人人参与。二是各单位要广泛发动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用基层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改进机关作风行动”的成效。

(三)精心策划组织。一是各单位要制定落实“改进机关作风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确保“五大任务”得到全面实施。二是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三是要制定行动“路线图”和“进度表”,切实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避免虚以应对、走过场,确保以好的作风改进机关作风。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指导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成长背景,体现经验和社会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经历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和实践体验过程,突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与其它各类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一种能力取向的课程、经验取向的课程、实践取向的课程。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变革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克服应试教育局限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国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密切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知识与能力、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立足于发展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意识,体验并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段目标 1.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初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

·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

·了解并初步体验调查访问、实验观察、文献收集与整理等基本方法,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经历简单的劳动和技术实践,学会简易的设计与制作,能够使用基本的劳动工具,丰富劳动体验,懂得劳动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3-6年级的基础上,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初步学会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等逻辑思维方法,完整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初步学会实验研究与观察、社会调查与访问、技术设计与制作、文献收集与分析的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3.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突出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年段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各种逻辑思维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及其基本规范,切实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规划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形成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社会沟通能力,培养服务社会的正确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态度。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和学校实际,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地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注重能力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

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及项目设计、科学建模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逐步学习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类比与比较、概念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注重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习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注意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要突出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负责任的信息伦理。

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

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实践学习方式,体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切实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活动,初步学会各种实践学习的方法。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主题探究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二是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考察、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等。三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以及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实践。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可分为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阶段。各个阶段应有相对明确的活动任务和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组建活动小组,明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必要的活动条件等。准备阶段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能力。

活动实施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搜集与处理各种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研究、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体验、活动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交流与反思。在总结与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深化体验,提升感悟;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

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与交流三个阶段是相对的。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开展实践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般可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两种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允许初中、高中学生个人独立开展活动,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组织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3-9年级平均每周3学时,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参照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学校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纳入周课时计划,在保证每周至少安排1学时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活动的进程,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落实总学时的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坚持课堂组织与开放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尽量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主动探究”的原则,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体验与建构的关系,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活动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与实践,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指导教师因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在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或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项目或课题;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帮助学生规范地运用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活动总结阶段,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结果与收获进行有效总结。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发展状况。评价内容上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评价方式上要多样化,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上强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通过成果展示、研讨答辩、访谈观察、成长记录等途径,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整体评价。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做好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工作。要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表现作为毕业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和实效等方面。运用评价手段,鼓励全体教师承担指导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保障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和督导。各省(市、自治区)、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细则;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编制结构,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编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方面问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系列,统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协调中小学与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教育场所的关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方可根据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开发具有指导性的课程资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开发的有关规定,严格进行立项、评审,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二)中小学应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开足开齐课时。要从师资配备、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教科研部门是指导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力量。县(区)以上教研部门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研员,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指导与服务,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教师培训、技术咨询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师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已有的专业设置或课程结构,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培养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四)学校所在社区应承担支持教育、共同培养青少年的责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站)、博物馆等场所的作用,为学生集体活动提供优惠或免费政策;社区有责任监督学生在社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进展情况,并对学生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加教育专项投入。各地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中小学生顺利进入本地区各类公共场馆、教育基地、企 事业单位等开展活动。

上一篇:门市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有哪些关于珍惜时光的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