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2024-06-24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精选11篇)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和最大亮点, 开设注重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如何开发和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主题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那么, 怎样设计综合实践课的主题呢?笔者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 注重活动的实践性, 源于生活经验、关注社会、走进自然。

(一) 主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参加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来。例如, 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三亚火炬传递活动, 班上同学办了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板报。在同学们设计的板报上, 笔者看到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图标及其含义, 于是让同学们说说历届奥运会的会徽及其设计含义。“一石激起千重浪”, 大家纷纷说起了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举办城市、会徽及其意义、会徽设计的优缺点等。看到他们兴趣盎然, 笔者心想:“为什么不开展一次‘奥运会会徽设计’的主题设计活动, 让他们深入认识徽章的设计呢?”于是就问他们:“想不想自己把历届奥运会会徽设计做个综合分析与评价?”学生们非常高兴, 喊道:“想!”这样, “奥运会会徽设计”的主题就产生了。这一主题设计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引导, 让学生乐意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 主题设计要强化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 它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在社区服务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 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如协助交警搞好交通疏导工作, 为老、弱、病、残、孤寡、军烈属提供服务, 扶贫帮困, 保护环境, 家庭教育, 导游宣传等。学校可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共同组织评选“社区服务优秀学生”等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 可组织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如动手操作活动 (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 参观活动 (参观高科技工农业园区、现代化科技成果等) , 社会考察 (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 , 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例如, 在星期一的例会上, 学校通告了对几位深夜外出上网的同学的处分决定。笔者以此为契机, 首先在班会上让同学们围绕“上网利与弊”展开激烈的争论, 然后开展了“中学生上网利弊谈”主题活动。活动计划为:辩论会——“我怎样上网”, 讨论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威胁 (社会调查) , 调查报告——《如何避免上网带来的弊端》。按照上面的活动过程设计, 学生们开展了对附近网吧的实地调查, 制作了关于上网的问卷, 并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还对一些上网“瘾君子”进行了采访, 得出了很多具体的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 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这种通过个体或小组的亲身实践完成的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认识社会, 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

(三) 主题设计要紧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向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以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下面就案例“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来谈谈如何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主题: (1) 观摩三亚兰花种植培育基地。要求:个人活动必须有三次以上;每次活动都要整理出详细记录;每次活动后都要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写观察、感受小结;每次活动后, 尽量保证有采访、调查对象的签名。 (2) 进行三亚兰花销售的市场调研。要求:从三亚兰花的销路范围、销售价格、市场运作、市场前景、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活动中要本着锻炼自己的意识, 宣传本地特产, 扩大兰花品牌知名度, 为培育兰花新品种和扩大兰花销售市场出谋划策。 (3) 组织班会课:“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 (4) 组织举办一次小型的花展, 感受兰花的美丽。 (5) 装扮校园:体验兰花种植与管理活动。 (6) 撰写调查报告:关于兰花栽培技术以及兰花销售市场的调查报告。三亚地处热带, 适宜于兰花栽培。三亚兰花品种繁多, 闻名中外。三亚兰花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 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恰逢高中学生正好学习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 确定这样一个主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 从更宽广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对三亚的热爱之情!

(四) 主题设计要关注社会, 走进自然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 要让他们和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 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性, 要求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 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 自主探究, 主动学习, 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 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时要关注社会, 带着学生走进自然, 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 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 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下面再结合案例具体谈谈如何联系社会和自然来设计主题:海洋养殖业是海南岛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 不少地方为了追求经济的短期发展, 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某些产业, 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针对这一社会现实, 我们设计了《三亚湾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保护和恢复三亚红树林方案》、《养虾对高龙湾的污染情况及其对策研究》的环保主题。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通过观察、采访、录音, 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通过上网查资料, 用《海水环境质量标准》来衡量海水是否污染, 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来警示人们保护海洋;通过拍照、给海水取样, 考察污水的来源;通过访问虾塘附近的居民和环保局的专家, 收集第一手的证据;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 提出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一系列的活动中, 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体验与探究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走向成熟。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时, 要从学生的兴奋点出发,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紧密联系社会和自然, 在“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为其个性化发展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此外, 还要立足本班、本校、本地实际, 合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 不能一概而论。如“调查环境污染”问题可放在城市学校进行, 而“观察大自然”则对农村的孩子比较适宜。又比如, 我们学校地处热带滨海的旅游城市, 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保护蓝色家园”的实践活动, 对三亚旅游资源、海洋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 写出了很好的调查报告, 且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三亚的美丽, 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之情、建设家乡之志。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因为所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海洋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可以选取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媒体选择(主要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设计:

教学过程(包括教法、媒体应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

情境:

1、出示一组海洋生物的图片。

2、告诉学生已被风雷海洋馆最近想招聘海洋馆解说员,请作好充分准备为参观团作一次讲解,海洋馆将择优录取。

3、将讲解词整理成书面稿,以《大海我的故乡》为题,评选出最佳讲解稿,最佳讲解员。

任务:

1、你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你爱海洋,你认为这次机会应该把握,即使没有入选,对你来讲也是不错的锻炼。

2、请3人一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文字:收集有关海洋的文字资料。

2)摄影:收集海洋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加以说明。

3)编辑:将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利用平台,整理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讲解稿。

完成任务后,信息共享,组内每位成员都要了解本组采访的主要内容。编辑完成讲解稿后,组内要进行讨论,力争做得最好。

3、同学们,在上网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习这一课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你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份当海洋馆解说员的体会。

过程: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人小组,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每组推选一位组长,组长分配好各个组员的任务,组员做好准备。组长要建立本小组工作目录,在目录下每个组员建立以任务命名的文件夹。放置取用的`素材,方便其他人员调阅、共享。

2、各组可以在互连网上到老师给出的网址上查找资料。 密切联系各组的任务,到互连网上去查资料。把你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下来,或是记录下来。注意收集有关的图片。

3、整理、筛选资料,利用Word平台,整理成一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有自己观点的讲解稿。在组长的主持下,在组内交流,经过反复修改过最终定稿,并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本小组发言。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问卷调查 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03-02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问卷调查被公认为十分常见、简便而富有实效的调查方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很好地掌握问卷调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小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存在问卷设计不合理、问卷对象设置不够全面科学,以及问卷结果分析过于表面等问题,所以,教师的适当指导很重要。

陈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的调查方法》中指出,做一次问卷调查需要经历五个步骤:1、理清调查项目,确定问卷对象;2、围绕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3、把握发放时机,及时回收问卷;4、统计问卷结果,分析调查数据;5、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活动成果。在以上问卷调查的五个步骤中,设计调查问卷、统计并分析数据以及撰写调查报告这三个步骤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的,因此本文将问卷调查课分解设计为以下三个子课型。

一、问卷设计指导课

一份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调查的效果如何,而想要设计好一份调查问卷,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往的研究也说明了,很多小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中存在问题的设计与主题关联性不大或者对主题来说意义不大、可供回答问题的选项不够全面合理、开放式问题让人难以回答等问题。因此,指导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是比较重要也比较有难度的。

以往的问卷设计课都只用一个课时讲完,难免存在讲得不深不透、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因此,本次问卷设计指导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问卷的结构,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问卷标题、指导语和致谢语,并能合理确定研究对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能根据研究主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并尝试设计一份调查問卷。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拓展。其中,“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问卷的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并详细讲解指导语以及确定研究对象需要注意的问题。“巩固练习”即让学生根据各小组的子课题,合作列出问卷设计的提纲,写清楚标题、指导语及致谢语,并确定研究对象。“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问卷提纲,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所给的建议和教师的指导对问卷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卷结构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查找“问卷中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为: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其中,“复习旧知”是通过复习巩固上一节课关于问卷结构的认识。“探究新知”环节,学生根据课后查找的“问卷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并归纳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注意问题呈现具体例子,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有些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来,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的子课题,合理设计调查问题。“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已经设计好的调查问题,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其他小组以及教师的建议对调查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问题设计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继续完善问题设计,并将两节课的成果合并,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

二、数据分析指导课

实施完问卷,如果没能对问卷结果进行很好地分析,那么收效也依然不大。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知识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对于定量的分析可能只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定性分析却是可以挖掘深一点的。

数据分析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数据分析的几个步骤——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原因分析,并能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现象和进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

本课型的教学流程为:回顾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总结并布置作业。“回顾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之前活动的照片,让学生回顾已经进行过的活动,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包括回收的调查问卷,从而导入本课。“方法指导”环节,教师呈现一些题目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纳出数据分析的三个步骤。“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回收到的的原始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对其中的一道题目进行数据分析。“交流评价”环节,各小组展示小组数据分析的结果,其他小组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各小组再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拓展”环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巩固对数据分析步骤的认识,并布置课后作业——对小组回收到的原始问卷所有题目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出分析结果。

三、调查报告撰写课

作为问卷调查法的最后一步,问卷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利于将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更深入地开展后续的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统计的数据,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趋向。

调查报告撰写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学会根据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撰写调查报告。由于该课内容比较多,所以由两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为: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巩固练习——交流评价。“案例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展示一份科学的调查报告范例,从而导入本节课。“方法指导”则让学生根据范例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完善并板书。“巩固练习”环节,学生根据小组前期数据分析的结果独自列出调查报告提纲,提纲要详细到每一部分的打算如何写。“交流评价”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组内的交流评价,另一部分为班内的交流评价,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提纲。

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为:复习旧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复习旧知识”环节,通过回顾对调查报告的格式和结构进行复习。“撰写调查报告”环节,学生根据已经列好的调查报告提纲撰写调查报告。“展示交流”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组内的展示交流,另一部分是上台在班内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给予适当评价和建议,教师也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根据其他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调查报告。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4

一、主题性综合实践课应运而生

设计创新与时代发展的中心思想贯穿于设计课程, 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只有理解教材, 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恰当的教材处理。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并形成设计所特有的素质贯穿课程始终。

教师要认真研究开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末期, 推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各类逻辑法则的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基本形成, 可以系统地掌握较高难度的知识。学生思维中直觉、感受、情感、象征、想象等具有重大价值, 个人对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 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大脑机能, 使其在整体上趋于成熟。因此,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零散、段落的, 而应注重前后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在教学设计时只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才会高效。

新课改后, 课堂教学呈现出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倾向。这种倾向在设计模块中体现得尤其明确。教师应把直观化教学提升为创设学习情境和提供综合实践机会, 并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设置问题情境和文化情境”。

因此, 主题性综合实践课应运而生。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探索“主动、自主、生成”的学习方式, 在设计模块各单元教学中开展主题性综合实践课是符合课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 更有针对性, 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研究, 学会整理总结, 学会创造, 以及学会对设计理念的思考与表达,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潜能完成课程目标。

二、产品设计单元主题性综合实践课的方案

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产品设计单元的前两课能使学生对产品设计的概念、分类、目的、功能和构成要素等有整体的了解和认知, 但是后两课的设置专业性强, 学生很难消化。对于非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产品设计表现技法几乎是盲点, 此时开展综合实践课则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下面就以座椅为主题的设计方案为例来详细阐述。

(一) 确立依据

所选课题应是课程的发展或深化, 应把学生生活情境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要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并能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并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提高。坐椅属于产品设计范畴, 很有代表性。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训练, 以椅子为载体, 学生能更深入理解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识, 掌握简单的产品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对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应用于生活, 艺术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人文关怀等高层次的素质。

1. 至关重要的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通过杂志、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椅子相关资料, 收集、记录并把不同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通过交流, 根据学生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将其分组, 深入思考椅子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发展方向, 整理形成观点, 为发言做准备。

2. 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

(1) 演示发言

学生发言内容丰富,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椅子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在半放松的状态下显露真我, 进行诸多重要的活动, 如工作、饮食、游戏、阅读……坐态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得越发频繁。座椅已被推向了设计舞台的聚光灯下。

(1) 功能与品类。椅子是家具中的一种。椅子是指有靠背的坐具, 主要用木头、竹子、藤子等制成, 分别叫做木椅、竹椅和藤椅等。这是《汉语词典》中对椅子的定义, 我们看到定义中明确指出椅子的功能是坐具。同时, 我们也看到了从不同的制作材质对椅子进行了分类, 一个“等”字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让我们看到了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品定义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知道, 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 时至今天, 我们知道的椅子已不仅仅是木椅、竹椅和藤椅, 而远远地超出了过去人们的思维局限, 如塑料椅、铁椅、不锈钢椅、铝质椅、钢木椅、钢化玻璃椅等。随着新的材质的不断出现, “椅子的队伍”还将不断地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椅子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实用功能, 而超出了物品本来的实用价值, 上升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领域。如今, 人们还把椅子按它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分类, 如等候椅、园林椅、休闲椅、快餐桌椅、宴会椅、课桌椅、办公沙发椅等, 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椅子已经有了它在不同场合的不同风格, 兼顾实用与审美的设计风格, 使二者有机融合为一体。

(2) 造型与美感。造型的意思是指创造物体形象, 或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在这里我们可以具体地理解是以椅子为原形进行再创造, 或创造出来的新椅子形象,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美感。造型是前提, 美感是结果, 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艺术, 就达到了艺术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效果。

(3) 仿生设计。仿生的概念由来已久, 虽古老传统却一直与时俱进, 历久弥新。仿植物、花卉形态的设计成为与自然结合最紧密的方式, 此外还有动物皮毛等。爱大自然也爱舒适的现代生活, 两者可以兼得, 如卵石造型的柔软沙发、仙人掌椅子、花瓣椅子迎合了我们两者都不可割舍的“贪婪”的心。

(4) 仿物设计。如仿鞋子、粉饼盒、项链坠、太空舱, 以及时代热点建筑, 如鸟巢体育馆等都成为设计原型。

(5) 用经济的方式诠释优雅风格。在资源紧缺的今天, 设计师研究的最大课题是发现更加环保和可重复利用的材料。环保是一种精致时尚的生活态度, 不是简陋和简单, 而是更优雅。如加工废料的木材、旧网球等制作的椅子, 既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产品, 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 促进消费者良好消费观的形成。

(6) 材料既是设计的诱因, 又是凝固设计的载体。鲜亮时尚的表面装饰是设计师探索不完的课题。

(7) 更适宜现代多变生活的多用途坐椅。如《Easy概念椅》、《可挂在墙上的椅子》、《孔雀开屏》等。

(8) 椅子设计已从功能和美感强化延伸, 开拓出满足使用者个性习惯和情感需求的新空间。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 这些天天与人互动的产品不该跟着改变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坐姿、不同的情感需求, 不就应该有不同的椅子吗?如《平等待遇》、《翘椅子》、《怀孕的椅子》等。

(2) 设计实践

整理有关人体工程学的资料发放给学生, 作为设计实践参考, 设计一款坐椅。充分考虑场所、功能、造型结构、材料和色彩等方面的因素。

实践是学会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念, 学会用设计思维来改变生活环境, 完善生活。以学生所表现的创意性与所表达的含义为重点, 在图形的绘制上可适当降低要求, 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通过实践, 学生设计了以字母、汉字为原型的变化多样的椅子造型, 小狗与骨头等儿童坐椅, 以手枪、萨克斯等生活元素为灵感的椅子, 蛋糕造型的户外宣传椅, 以《享受篮球》等为主题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坐椅等, 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3) 综合评价

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 体现本节课所要求掌握的学习要点。通过鼓励、探究、发展各种观念, 在评价时尽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 纵向评价分析想法的由来, 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着眼于解决生活实际和设计的构成要素。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新颖独特、具有创造力的综合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蕴涵在问题中的原理, 不断发现并总结, 建构伴随着自己实践理解的认知新结构。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设计很棒, 为之兴奋, 但其他同学却提出了质疑, 有时侯甚至出现了僵持的局面。这时教师不要判断是非对错, 而应提醒他们真正的设计师是有个性而且尊重客户的, 会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 掌握客户的心理和需求, 善于沟通和解决矛盾等综合能力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此时可分析作品中有哪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 并及时调整。还可以多设计几款以供比较和鉴别, 寻求满意的方案。学生的差错中往往隐藏着教学的价值, 优秀的教师可使错误生成为教学资源。

通过实践, 学生开始思考:一把椅子的视觉效果与使用效果是否同等重要?当造型的美感与其他要素发生冲突时是否厚此薄彼?探求“坐的含义”的椅子的设计与人类认知的关系。什么是最舒适的坐姿?谁会坐这些椅子?不同人坐姿的个体差异会使设计细节带来怎样的变化。未来的椅子还会出现哪些设计动态等。从中不难看出, 他们在实践中真正打开了思维。思维不断深化以抓住主要矛盾的过程, 也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而这正是本课对他们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向和重点。

三、方案与反思

学生的发言演示使课堂教学从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学生对现代椅子设计进行了广度上的探索发现, 并对椅子设计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

教师应控制课堂的节奏和导向。本课虽然是学生主体活动, 但教师应控制发言的时间, 掌握课堂节奏, 按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控制哪些应浓墨重彩, 哪些应蜻蜓点水, 哪些应淡化处理。时间和内容也不能设定过死, 要充分考虑各班的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对每一部分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应了然于胸, 当学生遭遇知识瓶颈和空白时要及时补充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和谐转变。课堂形式是活跃开放的, 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必须抓住问题关键, 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个性的表现必须依附于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把教学方式和教材内涵紧密融合, 形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惟有努力实践, 教师才能教出特色, 在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课后将每一课搜集到的资料建立成资源包, 不但方便下次授课时使用, 而且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充, 最终形成系统的资源库, 并利用校园网络使各班达到资源共享。可以看出, 主题性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讨论中发展, 在想象中创造, 在实践中探索, 在评价中体验, 能促进课程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效果显著。

综合实践主题课教学设计 篇5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

[教学背景分析]:

小花鞋是童鞋的一种,品种多样,可用来欣赏,更多是用来给周岁左右或两、三岁的幼儿穿的。其中,虎头鞋、猫头鞋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民间有驱灾避祸的说法,现在仍以吉兆为主,表达了长辈对后代的祝福之意,祝愿小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然而,近年来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却由于不被重视,得不到很好地传承,而逐步走向消亡,现代小学生更是对此了解甚少。设计《缝制猫头鞋》一课,有助于宣传“猫头鞋”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缝制猫头鞋》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手缝”一课的延伸与拓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在缝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针法,巩固“纸工”中一些剪裁技巧。通过“欣赏激趣”、“指导探究”、“动手尝试”、“评价巩固”、“演示指导”、“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制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和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

2、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针线操作技术,巩固“纸工”所学的剪裁技术。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3、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4、行为与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促其具有认真、细心、精确、严密地技术活动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学会缝制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的基础上,仿造制作原理,想象设计出更有创意、充满童趣的小花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猫头鞋、制作工具及材料

学生:事先粘好的“布骨”(多成布片粘在一起晒干而成),各色碎布片,各色丝线、棉线,面糊或固体胶,剪刀,各种型号的缝衣针,顶针箍,备用色纸若干。

按学生掌握手缝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分组,搭配排列座次,形成八个“合作小团体”,有助于开展合作、讨论,相互学习、补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背诵儿歌:“猫头鞋、虎头鞋,穿在脚上真可爱;爷爷疼、奶奶爱,小小儿郎长得快……”

师出示一双猫头鞋:小朋友们,这就是刚才儿歌里所唱到的小猫鞋,你们看。(同时点击课件,出示猫头鞋的图片)

通过儿歌、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问:从刚才的儿歌里,你听懂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是的,猫头鞋穿在小孩子的脚上,表达了大人对他们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寓意:表达长辈的后代的祝愿。)

提问:看到这么一双双漂亮、精致的猫头鞋,你们喜欢吗?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双一样漂亮的猫头鞋呢?(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指导探究

1、师组织:首先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猫头鞋,分组进行观察,看一看,猫头鞋有几部分组成,有哪些特点?

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猫头鞋,捕捉信息。教师巡视,指导观察。

师:其实,做一双这样看似复杂的猫头鞋,一点不困难,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猫头鞋的造型,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成功的。

(教师有意识的鼓励的话语,有助于学生克服制作猫头鞋的畏难心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2、师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鞋帮(鞋面)、鞋底,猫头鞋主要的特点是有:眼睛、鼻子、胡须、耳朵,尾巴。

3、提问:那么,你认为缝制猫头鞋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说说本小组的设想。

学生谈论、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回答,说说本小组的制作设想。

4、师小结:总结同学们的设想,一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课件出示制作步骤):

(1)按所提供的鞋样,用剪刀在“布骨”上剪出鞋面、鞋底。

(2)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布片粘在鞋面和鞋底上,使猫头鞋更美观

(3)将鞋面和鞋底缝制在一起,形成猫头鞋的雏形。难点是,猫头部分的对折、翻折缝制,及针法的运用。

(4)用同色调或喜欢的颜色布片做一根“猫尾巴”。用多种色线做成猫的“胡须”。用黑色纸代替黑色绣花,剪两只“猫眼睛”,用白纸代替白色绣花,剪一个“猫鼻子”,用布片折叠缝制“猫耳朵”。

(5)将“猫尾巴”缝到鞋子的后跟部位,将“猫眼睛”、“猫鼻子”粘到相应位置,再缝上“胡须”和“猫耳朵”,一只猫头鞋就做成功了。

(这个环节旨在复习剪刀的使用技巧,提醒使用剪刀的安全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制作猫头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剪纸代替绣花,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动手尝试

1、提问:按同学们所设想的步骤,能不能缝制出猫头鞋呢?下面就该轮到同学们大显身手了,你们准备怎么完成呢,小组内有怎样的分工呢?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分工。

3、分组动手操作,播放轻音乐《茉莉花》。

4、教师巡视。

(让学生自己分工,也是体现学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手段之一。播放有地方特色的轻音乐《茉莉花》,为学生创设优美、恬静、亲切的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

5、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时候,安排以下环节:

提问:同学们,在制作猫头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还有哪些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指名说在小组内缝制猫头鞋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在小组间进行解决。

(这样的环节设计,旨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评价巩固

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师:眼看着一双双精美又可爱的猫头鞋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老师佩服同学们的心灵手巧,佩服同学们精诚合作的精神。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吧?老师给你们机会,哪一组先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呢?

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介:作品是哪一组制作的,本组成员是怎么分工的,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进行布片颜色搭配的等等。

1、组内自评。本组成员感到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不满足的地方又在哪里等。(着重引导学生看到作品的优点,以鼓励为主。)

2、小组间互评。小组间成员通过比较作品进行评价,说说本组作品的优缺点,评评别组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意在让学生通过作品比较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教师评价。(用客观的、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作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的环节上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的欲望。)

五、演示指导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缝制猫头鞋的步骤以及注意点。

2、教师在视频展示台前演示猫头鞋的缝制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提示注意点。如:剪刀使用的技巧和安全性,缝制过程中针法的使用技巧,猫头鞋各部分连接时要注意位置摆放合理、美观、学生观察,学习技巧。

3、在老师的演示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再一次进行完善。

(这个环节充分显示教者的主导作用。)

六、拓展延伸

1、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指名回答。(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反馈。引导学生了解猫头鞋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掌握猫头鞋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谁再来复述一下猫头鞋的制作过程?

指名回答。(当场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3、(课件再现猫头鞋图片)你们能不能再动一下脑筋,按照制作猫头鞋的步骤,创造出更多不同造型的童鞋呢?谁来说说自己的创意。

指名说。(引导学生按照猫头鞋制作的步骤,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说说其他造型的童鞋的创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4、师小结: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实践。同学们可以到商店的童鞋柜台查看,可以去民间手工艺术展览馆参观,也可以跟身边的一些民间艺人学习,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搜索,寻找灵感,相信通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一定还会制作出更多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童鞋。到时,我们举办一个童鞋展览,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的作品都能展示在大家面前。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6

关键词:新编二十四孝;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点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36-02

我校为了配合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开展了“二十四孝”宣传教育活动,在学校宣传橱窗布置了配有文字故事和人物画像的二十四孝宣传图片。尽管宣传图片在学校很显要的位置,但除了一开始有学生驻足看一看,后来也就仅仅是能够起到应对“联查”的作用了——我曾经让学生去讲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能够讲得清楚的,几乎没有几个,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宣传图片对学生没能起到“孝道教育”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孙云晓、黄向阳等关于儿童偶像确立的观点启示了我们。孙云晓说:“儿童自己寻找的楷模完全是生活化的、幻想中的,比起成人为他们树立的楷模,能够更迅速的影响他们的生活”。黄向阳谈到规则教育的问题时说:“学生不能执行规则是因为他们在规则中仅仅是客体而没有成为主体。”分析学校现象就发现,我们没能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孝道楷模是学校给与学生强加的,并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确定下来的。

如何帮助学生自己主动树立起“孝道”楷模,收到良好的孝道教育效果?我们组织老师们再次细读二十四孝,发现其间有些是糟粕的东西,需要修改。能不能让学生作为主体来尝试着改编一下,一方面提升德育效果,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于是,我们借鉴孙云晓、黄向阳的观点,尝试在学校五年级的一个班级开展以改编原“二十四孝”为“新二十四孝”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改编“二十四孝”的动机

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二十四孝故事,反复读几遍,认真思考:古人的二十四个孝道故事中,是否每个故事中人物的做法都可取?哪些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有没有不可取的?为什么不可取?分别把他们找出来,用批注的方式,写清楚自己的理由。

阅读之后,利用四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时间,组织学生针对二十四个小故事,逐一展开讨论,从三个角度来评判这些故事:

“二十四孝”中的哪些故事至今对我们还非常有教育意义,其中的人物现在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哪些故事中人物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做法需要修改?

哪些故事中倡导的思想是跟现代人倡导的精神思想相违背,应该删除的?

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多数故事中的人物到现在还是能够成为我们的楷模的。但是“闻雷泣墓”是典型的迷信,“埋儿奉母”则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这两个故事,应该删除,不再将他们确立为孝道楷模。“恣蚊饱血”、“ 卧冰求鲤”、“刻木事亲”、“ 怀橘遗亲”等,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可嘉,但是人物做法却有待商榷,比如,“恣蚊饱血”,让蚊子吸自己血的做法,“刻木事亲”每三餐先让木像吃,事事与木像商议,这些迷信的做法都应该剔除。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锻炼提示:锻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批判地汲取信息素养的能力)

老师向学生建议: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我们改编“二十四孝”,删掉应该删掉的,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对人物有问题的做法,进行修改;同时,编辑成一个“新二十四孝”故事,使改编后的孝道故事仍然是二十四个。

二、更换新故事,修改老故事,附加生活故事

改编后的《新“二十四孝”》 故事,每一篇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与原《二十四孝》文字数量相近的孝道故事和人物图片,推荐理由;现代生活中的孝道故事,推荐理由;孝道名言两则,推荐理由。

利用两周的课余时间,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到网上浏览,看纸质书籍,跟父母、爷爷奶奶做访谈,搜集古今中外孝道人物故事,达到每个人至少了解一个故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一个最感动人、又与原“二十四孝”内容不冲突的故事,并针对删掉的两个故事的文字多少进行重新改写。改写之后,各小组交流改写好的故事,介绍推荐理由,从小组推荐的故事中最终确定两个。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锻炼提示: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广泛确定信息搜集渠道、搜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小组成员合作互助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与家长、社会人士沟通能力,并最终根据要求再次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活动过程中,针对存在问题,教师指点提示学生采取有效策略,来锻炼这些能力。)

然后,每个小组再分四篇故事,完成编写内容——小组内,为每一篇补充进去一个与分到故事倡导的孝道精神、做法相类似的现代人孝道故事,分头写推荐理由;为每一篇故事附上两则孝道名言,也写清楚推荐理由。小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任务。

三、编印《新二十四孝》

各小组任务完成,并经小组间相互交换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之后,班上确定统一的“书页”编辑格式,各小组分得的四篇故事及后续编进的内容,商议讨论本小组故事页面设计方案,按照小组确定下来的统一格式电子录入,排版,形成统一的书籍页面格式。

各小组学习了解公开出版物的封面封底等,讨论设计《新二十四孝》的封面、目录,封底,设计出小样,班上召开讨论会,从六个小组的设计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班级《新二十四孝》装帧印刷定稿。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锻炼提示: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页面排版设计的能力,锻炼学生学习运用书籍小样设计制作知识,尝试动手设计制作书籍小样的能力,锻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能力。)

教师负责写书本前言。

学生自己讨论、筹划“出版印刷经费”——原则:不向家长要钱,不要学校支持,自己想办法,还不能做出违法违纪事情。学生能够想出的办法:卖废品,从早点费中节省,拉赞助……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锻炼提示:锻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的能力。)

班上为每个人印书一本,多印若干册,赠与学校。

学生拿着里面有自己推荐理由和自己名字,亲自动手改编出来的《新二十四孝》回家,跟父母一起阅读!

四、宣传改编的《新二十四孝》

讨论一份给学校的建议:更换原来学校展示的老“二十四孝”宣传图片,布置《新编二十四孝》宣传内容。学生重点讨论“更换理由”,重要的是“更换理由”如何才能获得校长的支持。

讨论后,学生整理建议,交给校长,请校长批准。

校长批准后,学生分小组、分担任务,自己动手,设计、布置《新二十四孝》宣传图片。学生从网上下载保留故事的宣传画,自己动手制作“原作修改”和“新编故事”画页,每页下面附自己小组推荐的“孝道名言”,按照新编故事的顺序,粘贴在一开美术纸上,然后,再进行花边设计装饰,粘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内。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锻炼提示:锻炼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包括:设计活动流程、资源、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设想解决、与人沟通、动手操作等)

五、活动延展—— 一年后,编辑《我们班的孝道偶像》

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行孝道实践,记录自己的孝道故事,定期在班上宣讲。一年后,编辑班上有每一位同学孝道足迹的《我们班的孝道偶像》。

点评:

学校经常会有一些文化宣传活动,橱窗、楼道、教室要张贴名人名言、名人宣传画,还有一些规则、标语口号。但是,这些内容往往是由学校领导、教师设计制作,甚至批量购买后悬挂张贴,学生仅仅是一个看客。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思考 篇7

一、主题设计应着眼主体性, 着重层级性

围绕问题所设计的主题, 是活动的依据和中心。一个好的活动主题既能统领整个活动, 又能实现拓展和延伸。在着眼主体性的同时, 又着重其层级性, 使整个主题设计呈现一个层次分明的树形结构, 即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表述结构。这样以来, 开发的主题越来越多, 课程的触觉延伸得越来越远, 形成了主题促进资源、资源生发主题的良性实施环境。如针对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 我们共同设计了“关注生命, 呵护健康”主题, 这一主题可以延伸为“甲流面面观”、“直击人们的生活陋习”、“透视影响人类健康的动物疫源性疾病”、“运动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等五个二级主题, “环境与健康”可以延伸为“室内环境与健康”、“室外环境与健康”等三级主题, “室外环境与健康”可以延伸为“大气污染与健康”、“水污染与健康”、“噪声与健康”等四级主题, “大气污染与健康”可以延伸为“工业废气与健康”、“汽车尾气与健康”等五级主题……

二、主题设计应着眼持续性, 着重时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 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 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实现教材、课程标准的统一。表现在实际活动中就是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 活动结束, 该主题也就完成, 整个活动缺少长远考虑, 缺乏系统性、延续性。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统筹规划, 正确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 设计了“常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阶段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以及“临时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并注重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 我们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手忙脚乱, 就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 深度参与实践过程, 获得丰富体验。

在每一学年初, 我们都会设计一些适用于各年级的常规性主题, 我们称之为“常规性活动主题”, 例如:安全、法制、环保、养成教育等主题, 这对于无论哪一届、哪一学段的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每一学期初, 我们都会对整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进行统筹规划, 设计相应的一些主题活动, 我们称之为“阶段性活动主题”, 例如本学期我们设计了“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玩转老游戏”、“元旦节日话过节”等活动;在每一学年和每一学期, 我们也会临时设计一些活动主题, 尤其是与德育类、节假日相关联的实践活动, 我们称之为“临时性活动主题”, 例如国庆节前我们设计的“烈士寻踪”主题, 中秋节前我们设计的“又到中秋月圆时”主题等等。这样活动的预设主题和新生成的主题交相辉映, 不断引领学生推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实施。

三、主题设计应着眼整体性, 着重个体性

目前, 我国将综合实践活动划分为国家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 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 而非指定领域是指“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鉴于此, 在活动主题设计时, 既着眼整体性, 又着重个体性。换句话说, 就是在设计指定领域主题时, 同时设计非指定领域主题活动;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时, 同时考虑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三个指定领域主题。

例如我们设计的“玩转老游戏”主题, 主要是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来设计的, 但其中我们也设计了“让老游戏回归社区”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和“缝制沙包”、“铁环制作”等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主题, 同时每一活动中都渗透了信息技术教育主题。这样, 一方面增加了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每一位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开放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理念, 拓展课程资源, 丰富活动内容。相信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 .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8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和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国家只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或其各指定领域的实施指南,不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组织编写师生共用的统编教材,所以活动的内容主要以主题形式表现出来。有学者认为[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指整合教学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主题包括很多内容,只要是学习者感兴趣或教学需要的事物、现象等都是。主题可以分解成许多的问题来解决,而问题又可进一步具体化为可操作的任务。有学者[2]认为“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凝练表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主题是教师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学习的需要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等进行分析、归纳等而产生的概括。“主题”的活动虽然也沿用传统“教学”的名称,但它不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在包括社区和家庭的开放性的广阔空间里进行的,且从根本上不是以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主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尽管围绕课程内容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主题,但这些主题仅仅是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性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策略

课程资源只提供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而不提供具体的内容。因此,主题的开发、选择与设计对于中小学校师生尤其学生来说,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不知从哪里做起。结合各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设计的经验,具体说来,主题的开发、选择与设计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 就地取材。

首先要源于生活,是指学生确立的主题应来源于他们周围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如“市桥河的昨天与今天”、“汽车与我们的生活”等。只有着眼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感受生活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依托社区资源,这就要求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如本地、本校有哪些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关爱义工,与爱同行”这一主题就是结合社区中义工联这一资源,所以只有对这些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认真地分析后制定出主题活动,才更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2. 尊重学生。

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际生活经验等,重视那些来自中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实施,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个性。如师生生活习惯的调查活动,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自己决定成果呈现方式。而指导教师则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电脑游戏与我们的成长”这一主题就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

3. 课内与课外、体验与操作要结合。

主题的确定要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开放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多元自主的实际锻炼、展现才干的机会,同时帮助师生转变传统“授受式”教学活动方式,使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及完善健全的经验结构。如“如何根治社区牛皮癣的实践探究活动”这一主题就要求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出课本的限制,走向生活,而且学生必须亲身去调查、访谈才能获得资料。

4. 跨学科知识要整合。

主题的确定可从某一指定领域切入或从各学科知识出发,但其设计及实施都不应受学科知识体系或领域的局限,而应恰当地跨越并整合各学科知识,从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和拓展,并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以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如“走进西方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就要求学生结合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活动。

5. 科学性、可行性及价值性要体现。

所谓科学性是指主题经得起推敲,观点正确。可行性是指所选择的主题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和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同时活动主题切口要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更要选择一些切口较小、容易操作的主题。在自主选题时,许多学生只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或者是为了追求新奇,或者题目范围很大,没有明确指向,或者不切实际,无可行性。价值性是指值得去研究,其内容是积极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如“小学生今天应该怎样当班干部调查活动”这一主题是一个调查班干部的活动,主题是小学生今天应该怎样当班干部,方法是调查活动,非常具体可行,而且观点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了解应该怎样当班干部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系列的组织策略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内容一般是通过主题系列体现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系列是指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学习的需要等而设计的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性问题,学习者围绕这些问题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资源,并遵循活动课程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及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及系列,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因此,应当允许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领域。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的系列开发主要是按照以下的几种方式:

1. 发展的水平性。

事情或者人的能力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总是遵循由低水平阶段向高水平阶段的发展过程。主题系列的组织就可以根据某一大主题,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主题系列,形成主题网络。如:

2. 发展的序列性。

主题系列是由多个活动组成的一个系列,所以活动之间存在序列性,是指围绕主题,向纵深方向层层推进和展开。具体的活动与活动的主题概念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先后的顺序,只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活动系列。一般而言,要求主题综合性强,主题统整程度高。如:

3. 主题概念相关性。

主题活动的概念,是一些比较有概括性的词汇,其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概念,主题系列的组织就可以根据主题,挖掘其中的内涵,形成主题系列。一般来说,注重概念、规则的统整,事实是概念、规则统整的基础,以主题为中心,思考:主题———学生兴趣、主题———学科、主题———社会之间等的连接关系,确立反映主题内容的不同概念和规则,进一步寻找能够体现概念、规则的事实,环绕在概念、规则的周围,形成一个由中心向周围发散开去的主题网络。如:

参考文献

[1]黎瑞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66.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9

一、设计主题活动目标

主题活动目标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处在关键地位,只有保证目标设计的科学性才能够真正践行这一课程的育人目标。主题活动的目标设计要体现三维统一性,并重点突出学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主题活动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宏观目标。宏观目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整体目标,对这一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第二,中观目标。中观目标主要由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全面把控提出的育人目标。第三,微观目标。微观目标是教师确定的关于综合实践课程某一主题活动的具体目标,这是教师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内容,但必须要以宏观和中观目标作为准绳。教师在设计微观目标的过程中,要提高其操作性,根据课程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能够突出主题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微观目标。例如,在开展主题为“某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在三维目标体系的指导下设计操作性强的微观目标:第一,知识技能目标。对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认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过程和方法。调查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过去和现在发展情况,并形成调查报告。第三,情感和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其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这样的微观目标设计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也能够推动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拓展主题活动内容

在确定好主题活动目标之后,就需要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确定,确保目标的贯彻落实。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删减主题活动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内容的过程中,不能对教材进行照抄照搬,需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大胆删减教材当中不利于课程开展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这样才能够保证活动的操作性和顺利实施,也能够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根据内容特征分解主题活动内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题比较统一,有时主题比较模糊,那么就需要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分解。例如,““新学期开始了”这一主题内容在实践操作中不具备细化操作内容,那么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分解和明确。可以将其分成“暑假趣事”“暑假中我学会了……”“展望新学期”这三个主题,确保这一主题活动内容的顺利落实。第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分层。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规律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也要符合这一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高效地参与学习活动和增长才干。因此,教师要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层次化地处理主题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参与主题活动,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主题活动指导

在确定综合主题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的开展不能过于随意,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仍然需要教师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给予有效指导,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实施的质量。教师对学生的主题活动指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践活动方法指导。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针对活动的内容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实验法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探究秋天枫叶为什么会变色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实验法的应用方法。第二,实践活动操作指导。实践操作是综合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作引导,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第三,实践活动探究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十分必要,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帮助学生树立探究信心,进一步完善主题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题实践活动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必须提高对主题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创新的设计方法,有效把控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并在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给予有效指导,促进主题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文玲.自主快乐多彩——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计之我见[J].山东教育,2012(28).

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篇10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 真正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而翻开人教版第二学段的数学教材, 通过整理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可以发现一些滞后性问题。具体如下表: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 像 《一亿有多大》《打电话》渗透了策略意识, 《节约用水》和《绿色出行》主要是环保意识, 《确定起跑线》《生活与百分数》《自行车里的数学》《有趣的平衡》 都是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而《营养午餐》《掷一掷》《探索图形》和《邮票里的数学》 有些不符合学生实际或者滞后于现实生活。

因此, 我们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联系学生的学习, 开发一些学生喜欢的, 又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实践活动。

一、结合兴趣爱好, 拓展内容

对于第二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师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走进学生的多元生活, 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起点, 了解学生的需求, 发现学生的兴趣, 珍视学生的爱好, 学生才会乐于探究, 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了“方向与位置” (现六上, 原四下) , 为了巩固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一个位置, 同时又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我们设计了一个“寻找宝藏”的活动。生活中的方向与教材中的方向还是有所不同, 教材中明确“上北下南”, 而实际生活中却没有准确的方位标志, 因此走出教室“寻找宝藏”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活动流程:教师踩点 (以树木或建筑物作为出发点或藏宝点) —设计路线—学生绘制路线图—根据路线藏宝—交换路线图—结合信息寻宝。

补充信息: (1) 了解1至2种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并介绍校园里的东、南、西、北分别在哪里。 (常用的室外辨别方向方法:借助太阳、借助树木枝叶的疏密等) (2) 如果没有尺子测量路程, 你能用哪些方法测出路程? (介绍步测与目测, 了解自己一步大约有多长)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首先“寻找宝藏”带有游戏色彩,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行, 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寻宝中, 同时也能拓展一些野外确定方向的知识, 最后还有一点竞争意识, 谁的宝藏藏得最好, 谁找到的宝贝最多。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容易操作, 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二、整合学科知识, 融会贯通

学科整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运用教育教学资源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断打破学科边界, 整合相近学科的教材资源, 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 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设计了一个“测反应时间”的活动。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科学和数学知识, 真正的学习没有语文、数学、科学之分, 在生活中可能是多种知识的融合体。建立大学科的观念, 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提升了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借助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分析、测量计算, 最后得以解决问题, 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丰富。

三、参与促销活动, 凸显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而在解决问题中, 商品的买卖隐藏着大学问, 作为商家通过怎样的促销手段, 吸引消费者购物, 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作为顾客, 怎样花最少的钱, 买到最大价值的商品。其中的奥秘, 只有走进商场, 参与一次购物, 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 才能感受。于是就设计了“走进商场”的活动。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促销手段, 作为商家肯定是为了赚钱, 他们会不断地运用“眼球经济”, 吸引顾客, 这里面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 又怎样能识破他们的“阴谋”, 运用所学的知识, 用最少的钱, 买到自己理想的商品, 这里面又蕴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现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只有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能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立足问题解决, 敢于质疑

“综合与实践”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特点, 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源与流。因此, 通过“综合与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可用、能用, 进而想用、会用。这就要求学生能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能借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进而尝试解决这一现象所生发出的问题。我们利用“确定起跑线”活动让学生解决猜想问题。

活动流程:

学生感悟:

设计理由:数学猜想是创造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数学发展史表明, 数学家在尝试解决数学猜想问题过程中 (无论最终问题是否解决) 创造出大量有效的数问题学思想方法。猜想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能够鼓励学生发现新方法、新定理、新思想,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环境,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 创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 让他们尝试用自主、主动的方式, 做数学、用数学、学数学, 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我们将不断地开发与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设计有价值的“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通过活动壮大自己。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四大教学内容之一, 旨在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去做数学、用数学、理解数学。在现行教材中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往往比较滞后, 因此, 从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 以“结合兴趣爱好”“整合学科知识”“参与促销活动”和“立足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活动设计,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式听课、评课的思考与实践 篇11

一、传统听课、评课的弊端

听课、评课因其直观、有效、简便易操作而成为教师日常研修的主要方法, 对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上课者而言, 同行的观察能更全面、客观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互助下诊断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对于听课者而言, 与同行的交流研讨, 能廓清教学中的迷雾, 在观察他人课堂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而对于该学科教研组而言, 听课、评课更是深度教研的契机。每一次听课、评课都为研修提供丰富的、情境化的素材和案例,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诊断,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下一步的深入教研提供课题。

但是, 传统听课、评课的种种弊端遮蔽了原有的意义, 听课、评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崔允漷教授将传统听课、评课的问题总结为“三无”:听课, 无合作任务, 无明确分工;评课, 无证据的推论, 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课、评课, 无研究的实践, 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可谓切中肯綮。细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也可概括为“三无”。

(一) 无问题意识

高效的听课、评课应该起于问题、终于问题。听课、评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观察, 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终从实践与理论层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听课、评课因为缺乏问题意识, 导致听课、评课的目标不明确, 教师不是基于一个共同明确的问题去听课、评课, 因此听课时不同的人就会选择不同的观察点, 评课时就出现了各说各话的现象, 教师之间很难形成真正的研讨碰撞。传统的听课、评课还淡化了听课、评课的“诊断”功能, 绝大多数被听课者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把听课、评课看作是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不愿意暴露问题, 甚至不愿意听到负面评价;而评课者出于应付任务的心理以及碍于同事情面,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或者一语带过, 这样的听课、评课表面上一团和气, 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教研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 无研究意识

无问题意识的背后是无研究意识。主要表现在:第一, 评课时从现象到想象, 就事论事, 没有思考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例如评课者经常会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 但是很少会进一步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学内容难易度不合理, 还是教学手段单一, 抑或是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怎样才能调整改变这一现象?唯有这样探究才能从现象到原因, 评课也才有深度。第二, 凭经验评课, 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例如, “本课教学目标很合理”或“如果是我教, 我就……”至于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理据是什么, 就很少能说明白了。只有从经验到理论, 评课才有高度。第三, 就课评课, 没有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听课、评课只针对这具体的一节课, 评完就算, 教学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没有延伸到课后做进一步的跟进研究, 只有从问题延伸到课题, 评课才有效度。

(三) 无合作意识

“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 而是一个合作体的专业实践。”[2]传统的听课、评课形式一般是一人上课, 多名听课者针对这节课评课, 表面看是合作互助的, 但实际整个活动的中心是指向上课者, 评课人的作用大多只是基于自己现有的水平和经验谈谈感受性的建议, 加之没有明确的研讨目标, 评课人之间很难形成专业上的思想交锋, 整个活动中评课教师获得的专业提升相当有限。一项活动没有共同的目标, 没有明确的分工, 活动前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沟通, 活动后不能使全体成员获益, 这样的活动自然不能称为“合作体的专业实践”, 其意义也让人怀疑。

二、主题式听课、评课的优势

主题式听课、评课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既定的主题进行听课、评课。这里的“主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点、困惑点、薄弱点, 也可以是教学研究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即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问题或话题。主要的环节包括:课前确定主题, 基于主题上课、听课, 课后围绕主题评课。

(一) 确保听课质量, 避免盲目无重点

在听课前确定听课、评课的主题, 甚至把主题分解后分配到个人, 教师带着任务去听课, 听课时有明确的关注点, 避免了传统听课的随意性。另外, 教师为确保评课发言的质量, 听课时必然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 不会出现以往听课时注意力涣散、无趣甚至坐不住的现象, 保证了听课的高效。

(二) 使评课有的放矢, 避免零乱重复

评课者有明确的评课主题, 必须围绕自己分配到的主题发言。例如, 在听课前一位教师分配到的任务是: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那么这位教师在听课时就要重点观察教师在课堂上都做了些什么, 评课时就要重点分析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合适。另一位教师分配到的任务是:请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评课。这位教师在听课和评课时就要重点分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按时完成,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 各层次学生是否均有收获。这样任务明确的评课, 自然不会重复、不会零乱。

(三) 使评课有深度, 避免流于表面

因为整个听课、评课只围绕一两个主题, 所有教师的精力都在这有限的主题上, 所以探讨自然深入。例如评课主题:请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为了把这个问题谈清说透, 教师自然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都教了些什么, 而是要讨论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才合理、才合适, 这就涉及教学内容与文本特质、单元体系、学情等的关系, 评课也就走向了深入。

(四) 以评促研, 带动课题研究

主题式听课、评课可以将评课时未能充分解决的主题带到课下, 作为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评课”, 就可以延伸出“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这个研究课题。另外, 将教案和教师评课时的发言整理出来, 装订存档, 就成了很好的课例资料,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像这样将每一次听课、评课都当成是一次微型研究, 使教师的日常工作赋予研究的品质, 日积月累, 整个教研团队就都能获得极大的专业发展。

三、主题式听课、评课的实施策略

主题式听课、评课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主要有两种操作方式, 一种是多人一题, 一种是多人多题。

(一) 多人一题

本次听课、评课只确定一个主题, 全组教师都围绕这一个主题听课、评课。以语文学科为例, 在进行散文单元的教学时, 教师普遍感到散文的教学内容难以确定, 为解决这个问题, 可专门安排一次主题为“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的教研活动。确定主题后, 组内教师首先进行理论层面的主题学习, 如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等, 然后安排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课后举行主题式评课, 结合本节课再深入探讨本主题;最后整理资料, 形成典型课例, 或作为课题, 开展后续研究。大致的流程是:确定主题→主题学习→课堂教学→主题式评课→整理课例→后续研究。

(二) 多人多题

将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分包”给不同的主评人, 让他们有重点地观察课堂。听课前, 教研组长先确定几个评课角度, 如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确定的角度评课、从“以学论教”的角度观察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从“用教材教”的角度看教师处理教材的艺术等。教研组长可以把这些主题分别写在小纸条上, 听课前交给主评人。然后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课后先由主评人围绕各自的角度进行主题式评课, 其他教师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参与评课。最后整理评课记录, 执教教师撰写课后反思。大致的流程是:确定主题→分配主题给主评人→上课、听课→主评人评课→讨论交流→整理资料→执教人反思。

在主题式听课、评课的实施中, 主题的确定要科学、有序, 评课要有针对性、参与面广。主题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 主题应来自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困惑, 应契合本节课的文本特质, 应结合上课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主题的确定要有整体规划, 呈现一定的序列性, 研讨的主题除非必要一般要避免重复, 主题之间呈现关联性和连续性, 每学期初制订听课、评课计划, 向全组教师公布, 以提高教研的针对性。评课的质量与主题研讨的实效性以及教师专业思考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因此要求教师力避评课时面面俱到、流于经验, 发言要针对既定主题, 不能脱离课堂, 空谈理论, 也不能就课论课, 没有理论高度。参与评课教师的面要尽量广, 尤其是年轻教师, 更需要鼓励他们参与研讨交流, 发表看法, 以期形成踊跃的团体教研的氛围。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职学校英语合作学习下一篇:遗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