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体系

2024-09-14

综合实践体系(精选12篇)

综合实践体系 篇1

药学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药学实验教学在实现药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1]。作为新建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兄弟院校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我系在设立药学实验中心的基础上, 力图在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中有所创新, 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富于创新的能力中的作用, 最终使学生在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1 目前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和药学事业的发展, 药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深入。但是传统的药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操作; 教学方法多是指导教师详细讲解, 学生“照单抓药”; 在学科角度上, 长期以来一直是各自为政, 本学科以外的其他药学知识涉及深度和广度不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2]。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反映学科间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实际状况, 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通过药学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 应该能了解到药品研究、生产、检验和使用的全貌。因此, 如何统筹安排实验, 使其既能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 又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为此, 我们提出了开设药学多学科综合性实验的设想。

2 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建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隶属于化学系。从药学专业整体培养目标出发, 化学系除了负责实验室的全面规划、建设和发展外, 还统一规划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协调的实验教学模式, 拟订教学计划, 编写课程大纲, 重组实验内容, 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 同时还肩负实验教学的检查监督、学生成绩评定方案的制定等相关材料和环节, 从体制上保证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2.2 建立药学实验模块

将实验内容组建为三大模块, 即:药物制造实验:包括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生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修饰、中药的提取制备等实验, 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全过程学习[3]。

药物制剂及药物代谢实验:包括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生通过对各种制剂制备,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代谢及排泄等实验, 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药物品质评价实验: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毒理学等, 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 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 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

通过三大模块的构建, 学科之间以“药”为本, 相互交叉、渗透, 使学生对药学专业有较全面系统的实验学习。

3 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3.1 整合、设计和改革实验内容 构建新的实验教材体系 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重新编写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验教材, 进一步突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和先进性, 理顺药学专业各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的相关性, 明确实验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确定各阶段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同时根据实验教学模块中对应的能力模块, 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实验, 淘汰内容陈旧、内容相近、技术手段落后的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增加学科交叉的研究性、创新性实验, 探讨研究不同能力培养阶段的实验教材。

3.2 以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 以学科特点为基础,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紧紧围绕药学专业主干课程和相关课程实验的关联性, 独立于理论教学体系开设实验课程, 探索适应实验教学体系中能力培养模块目标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对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如药剂学实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确立了相对独立的药剂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从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改革, 实践结果表明, 新模式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弊端, 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科学作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3.3 深化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独立、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验教学层次和教学效果, 全面实施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 给现有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药学专业按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设置独立于理论教学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 实现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和经费的统一规划, 独立管理, 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 建立和完善与实验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有效解决实验教学资源总体不足与部分资源浪费、闲置或重复购置现象。

4 讨论

通过药学综合性实验, 使学生们全面、立体地了解了药学各学科间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此同时, 他们还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爱好、特长及薄弱环节, 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不仅为实习作好了准备, 也有助于将来的择业和工作。实施教师认为, 药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与药品研制、生产的实际过程相符合, 通过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实验方案的设计、修改、执行、优化和实验结果分析等过程, 可让学生对药品的科研和生产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模拟演练。同时, 药学综合性实验整合多个学科, 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相融性, 能帮助学生理清药学的专业脉络, 促进知识的融汇贯通。将课堂理论与实验实际融为一体,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 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利萍, 边可君, 高晓忠.对药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药学教育, 2005, 21 (5) :40-41.

[2]梁香.药学专业中开展综合性实验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 :153-154.

[3]王毅, 罗月娥, 刘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12) :1137-1138.

[4]李琳.药学专业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4 (2) :86-89.

综合实践体系 篇2

(参加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成果汇报材料)

经过一周的学习,参观和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程标准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下面就本校的具体情况谈一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程序

1、活动准备阶段,2、活动实施阶段,3、总结交流阶段,4、拓展提升阶段。

那么我们活动准备阶段,都准备什么?怎样准备?最基本的是小组活动计划,初步进行小组人员分工,在具体的任务有小组内研究决定,至于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是活动的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提升阶段,比如活动完了,各组要进行反思,进一步形成规范化,针对各学科间接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1、选题指导型,2、方案设计型,3、专题指导型,4、设计制型,5、家庭体验型,6、社区实践型,7、成果交流型等

这些类型我们大都研究第二种,方案设计型,有一个主题或画面材料,设计方案,提出相关问题,加以实施研究。我们现有的学生教材中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开放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无论哪种类型都围绕各自的特点进行活动。

三、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保障条件及注意的问题。这些跟我们平时授课结构大致相同,只不

过在教学过程有所不同,另外要区分好指导课与汇报课的衔接作用,指导课也是以生为主体,指导到位,恰到好处即可。

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四大指定领域:

1、研究性学习,2、社区实践与社会服务,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研究日常生活问题,展开写作,绘画制作,研究一些统计,成果汇报等)

五、非指定内容:

1、指班团队活动,2、校传统活动,3、学校间同伴的交流活动,4、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六、进一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

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水榭花都小学的京剧联唱具有整体性,松山八小我和福利院联谊活动具有实践性,红山回小的父母知多少具有开放性,同时在不同的每个环节活动自然产生了生成性及自主性,各个特性关系相互密切,同时在为学生个性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综合实践体系 篇3

摘要:从现代社会 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根据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的特点,叙述了植保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教师素质、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以及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比较适合现阶段植物保护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植保专业 改革 实践教学 综合素质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迈进,知识量剧增,高新科学技术向生产与生活全面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应当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够满足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植物保护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曾为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人才,植保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而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但是,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植物病虫害种类的不断增多,病虫害研究方法、防治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各个用人单位都对植物保护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一直是植保系各位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并且一直在积极改进实践教学体系,以求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

一、制定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借大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机会,结合本校的师资、教学条件,制定了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并且有着自身特色的培养方案。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为主,研究型为辅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具体地说,植物保护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植物病理、生物技术、农业害虫与资源昆虫、农药农资等方面学有专长,能够从事植物保护研究与技术推广、农药研究与营销、资源微生物与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专业科学技术人才。

结合培养目标,积极修订了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大农学”人才培养和“两段制”本科教学模式及横向拓宽专业口径模式,即1、2年级为第一段,农学院所有专业学习共同的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同时学习“农业背景”知识和技能。3、4年级为第二段,学习植保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一个辅修专业或有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学分,从而培养“农理型”“农经型”“农文型”等多种复合型专业科学技术人才。其次是“宽、专”结合,纵向延伸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中,前期打好宽厚的基础,后期突出专业教育。在专业内设置专业方向,分方向深入纵向延伸。如植物保护专业前期实行了宽口径的植物保护学教学,后期学生分别向植物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及利用、植保生物技术专业方向发展,再向植物检疫、资源微生物、生物防治、资源昆虫、农资等专门领域延伸。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实践教学工作发展

农学院植保系目前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人,实验员 3人。教师中有16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2人拥有硕士学位。经过近5年的积极建设,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变化,教师的学历提高了,而年龄下降了。在青年教师攻读学位的过程中,接触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增强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实践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水平。经过近几年建设,石河子大学植物保护学科于200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科于1998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兵团重点学科。植保系的两门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分别于1998年、1999年被大学评为一类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于2002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三、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改进实践教学条件

植保系的教师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近5年,累计申报科研项目24项,项目经费达12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科技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农业部行业专项1项,农业部转基因专项课题1项,兵团课题4项,其他项目5项,极大地改善了本科生的实验、实践条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利用科研经费以及重点学科费购买仪器设备直接应用于教学,并且植保系所有研究室(如分子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资源微生物开发研究室等)内的所有仪器设备都向本科生开放,为高质量的教学实验的开设提供了设备保障。其次,是教师的科研项目组织本科生参与,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中的部分工作,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实践能力。最后,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积累大量的教学素材,如一些实验现场、一些实验结果都可以为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服务,同时有了科研经费后,教师可以外出开会收集学科进展资料、与他人交换实验材料等,都进一步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

四、积极改进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实验和专业劳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实习;培养学生文献综合能力的课程论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水平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由浅入深,从标本的认识到实际操作,再到深入研究,科学合理;结合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劳动和社会调查内容,突出了专业特色。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实验课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增加感性认识,真正理解课堂讲授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对于课堂讲授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提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直在加大力度提高这一环节,并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路子。主要体现在:

1.编写适合我校实验室条件的实验指导书。虽然全国目前已经先后出版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书》《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书》等全国统编实验课教材,但由于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我们组织各位教师编写了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实验指导书,以求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认真选材。标本是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类课程实验课的基本材料,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同学们能否观察和掌握住各种真菌及昆虫的特征,为此,植保系各位教师每年都积极采集、制作各种病害(病原菌)和昆虫标本,努力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对于一些稀有标本,采用购买或与其它高校交换的办法,尽量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标本,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片。

3.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由于植物病原物及一些昆虫个体较小,一些典型特征用肉眼很难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或体式显微镜来观察,往往因为操作不慎,有些重要的特征观察不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缓解实验教学的压力,提高同学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近几年,我们先后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彩色电视显微镜等设备;多渠道购买教学相关影像资料,并将一些图片扫描进计算机或采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拍摄各种病害、病原以及各种昆虫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为实验课服务。

4.改进实验课考核办法。如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结束后,改变了过去直接参加笔试的办法。采取了先实验课考试后笔试,实验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笔试的办法。由学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植物病害标本及病原标本,说出病害的病状、病症以及植物病原的归属和特征,在学生考实验课的前三天,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观察各种标本,这即增加了学生实验课的压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质量。

在教学实习方面,我们将教学实习改为综合性实验,如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教学生识别田间植物病害、病害调查、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病原菌的鉴定及玻片制作;昆虫学综合实验综合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解剖镜下的观察、识别。教学实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植物病虫害综合大实验集中了对病虫害危害症状的识别、鉴定,对病虫害发生原理的分析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正确综合运用原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习方面,针对植物保护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从农作物播种开始直到作物成熟期将近4个月的生产实习时间,即每年的4月10日左右到8月10日左右。生产实习具有“六边”特色即边生产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搞科技推广、边搞生产、社会调查。以近几届植保班的实习分配来说,他们分别到自治区农科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第一师团场、第六师新湖农场、第四师、第六师农科所、第六师、第七师农业技术推广站、塔城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第八师143团、147团、148团、杜邦公司、霍夫农、伟农公司等实习单位,并在实习单位有负责人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实习评价,改善了生产实习条件。这种生产实习制度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学生实习场所难找、实习经费紧张和实习效果不高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了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坚定了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

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每年的寒、暑假,都给学生布置社会调查方面的任务。

总之,经过几年建设,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培养方案更加明确,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验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同时实践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正祥,周羰,鲁红学,章松柏,张长青.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17093-17094.

综合实践体系 篇4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又能具备熟练运用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可见,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 而实践能力则是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从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 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有明显的本科教育痕迹, 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职业能力缺乏, 毕业后难以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浙江是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随着浙江省块状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对具有综合能力的营销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这些营销人员除了应具备营销通用能力外, 还应该具备营销专项能力, 特别是职业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力。这对营销综合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构建综合实践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要侧重职业技能培养, 突出综合实践操作能力。

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 主要是围绕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展开, 实训教学也主要是单门课程的训练, 综合实践则主要是以实习为主, 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融于一体、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系统化综合实践体系。特别是考核方法在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还不够系统化, 无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和能力水平。

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 德国不莱梅大学的劳耐尔 (Rauner) 教授提出了基于职业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课程, 对学习范围做了阶梯式的归类与界定。同时, 李普斯迈尔 (Lipsmeier) 明确了“学习领域导向”结构化的思想, 也就是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这股课程改革的热潮从德国逐渐扩展到全世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

姜大源、吴全全于1997年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作了系统研究, 详细介绍了工作过程、学习情境等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概念, 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与开发方法作了全面解析。

国内许多研究者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相应的专业建设中, 做了实践性探索。万荣泽、何春玫在2008年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朱启家在2010年强调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袁忠、耿文霞在2011年则根据例化和序化两个策略重构了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剖析岗位能力, 进而构建课程体系, 已经在国内高职院校逐渐被推行。目前, 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综合实践模式, 对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英语专业、软件专业、文秘专业、房地产专业等进行了解析与课程设计。对营销系统化综合实践的研究则较少, 樊华在2009年运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 对高职经管专业整合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依托多个实训平台的“5418”整合实训体系;张晋光在2008年构建了以“仿真/博弈实训”+“项目/任务实训”为主体的综合实训模式。

综上所述, 从工作过程系统化出发,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方面, 以姜大源为代表的职教专家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与开发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实践应用方面的尝试虽很多, 但显著性成果很少。樊华针对以市场营销为代表的高职经管专业整合实训体系的研究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主要是对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个综合概括, 各实训平台之间的联结、知识与技能的递进等方面还不够清晰, “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嵌入不够。而张晋光则没有从“工作过程导向”的角度构建实训体系, 内容也缺乏创新。在课程综合实践模式特别是考核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欠缺。

课程综合实践模式设计

市场营销作为典型商科类专业, 其职业岗位能力具有非显性特征。在专业教学实施中, 难点在于营销技能培养。应该以能力递进为主线构建教学模式, 即通过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和职业核心能力课, 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通过课程综合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进行系统项目化实践教学, 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使课程综合实践很好地与课程专项实训和毕业综合实践相衔接。要在每个学期课程学习与专项实训的基础上, 进行相应学期的课程综合实践, 实践项目包括专业认知、专业调研、案例分析、营销策划与营销实践等。经过四个学期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 使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从懵懂状态, 到深层次的解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有效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 并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能较好地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如图1所示。

课程综合实践实施情况

从我校第一届实施课程综合实践的营销专业学生问卷调研分析结果来看, 64.8%的学生认为《课程综合实践》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好”或“比较好”;69.4%的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架构比较清晰, 对各模块的认同度较高;68.8%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指导《课程综合实践》时的胜任能力“非常强”或“比较强”;66%的学生认为《课程综合实践》的考核体系“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实训过程中, 每个班级因为任课教师的差异, 在实践操作的环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对学生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 致使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无法一致。 (2) 因为学生的调研是开放式的, 给教师的监督带来一定的困难, 有少数学生没有主动进行调研, 有不诚信的表现, 即使深入实践调研的学生也无法对其调研情况进行合理与准确的评判。在案例分析、方案策划与实施中也存在过程考核的有效性缺乏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 (3) 虽然制定了考核标准, 但还比较笼统, 考核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实践模块的设置无法实现对学生差异化能力的分类培养。

但是, 总的来说, 各个学期实训模块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困惑, 提升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为以后从事营销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反响热烈, 其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课程综合实践考核体系构建

《课程综合实践》作为学期课程的综合训练与深化, 有效衔接了后续的毕业综合实践, 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如果在考核方法上能够构建起更为合理的考核体系, 并进一步完善, 无疑将会大大提升该课程的实训效果。

考核方法每个学期根据相应的实践项目, 要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方法, 不仅有面对面的交流, 还要有书面材料的写作, 既要注重过程考核, 也不能忽视结果考核, 具体如表1所示。

过程考核从课程综合实践的实施情况看, 过程管理与考核是最难控制的环节。因此, 提升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使过程考核更加公平合理, 对推进课程综合实践进一步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过程证明。在实践过程中, 总有少数学生主动性不够, 不去企业调研, 逃避实践过程, 存在“搭便车”现象, 诚信度较低。可以让学生提供去企业调研的现场照片、被访谈企业人员的名片等材料, 通过名片上的电话随机调查学生的实际调研情况。在营销实践中, 可让学生提供进货清单、收据、发票等票据以及业绩报表等。过程证明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约束不诚信行为和不作为现象。

2.过程管理。实践指导教师可以联系合作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场所, 通过到企业巡视或带学生去企业调研等形式加强过程管理, 还可以通过视频互动系统在线指导学生, 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

3.团队考核。虽然实践指导教师可以加强过程管理, 但还是无法全程跟踪每位学生, 学生团队内部考核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 使过程考核更加公平。

实践指导教师可根据小组的表现给予小组总体评分, 再根据组员人数给予小组总分, 由组长根据成员表现进行初评, 然后教师审核。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给小组设定了一个总分, 各组员的成绩此消彼长, 避免了以往组长怕得罪同学、图省事而给每个组员都打高分的现象。实践证明, 这种考评方法效果比较好, 具体如表2所示。

结果考核学生最终实践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根据汇报表现打分、实践报告评分, 再结合过程考评得分而得出, 从优秀到不及格分为五个等级, 制定了详细的分级评价标准。另外, 为了鼓励学生更积极深入地参与实践, 特别规定了在课余时间兼职或到企业实习, 如果能提供有力的证明, 可以获取额外加分。

组别:

注:按小组得分×组员人数给予小组总分, 由组长根据各位组员的表现和贡献进行分配, 不能绝对平均。

实践证明, 考核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 对课程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课程综合实践模式设计与实施中, 应该进一步探索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 更好地推进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

[2]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 :47-54.

[3]万荣泽, 何春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 (36) :118-120.

[4]朱启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4) :121-123.

[5]袁忠, 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43-46.

[6]沈锦花.关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 2010 (35) :31-35.

[7]于燕, 刘小兵.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27) :158-159.

[8]陈林杰.高职院校核心技能课程综合化路径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31-33.

[9]樊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经管专业整合实训体系探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0) :137-139.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使评价内容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结合我校“不求人人成为精英、但求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我们又将评价内容、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创建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以来,得到了家长、老师们广泛地认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具体谈谈我校在实施评价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和研究。

学生成长记录袋

一、目的:

成长记录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有意识的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材料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要求:

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信息等。成长记录要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可与学科教学结合;与学生的品行、兴趣发展习惯的养成结合;可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结合;还可与班级的管理工作结合。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每个学生的优势领域。

成长记录的结果应收集在成长记录袋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成长记录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本人,是其个人学习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三是成长记录袋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三、内容:

1、学生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教育基本情况,特殊能力倾向等。

2、学生的各科学习档案:A本学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按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如单元测试成绩单、综合素质报告单。B最佳作品展现,包括生成过程,如最好的作业、最好的作文、优秀的美术作业、摄影照片、录音磁带、光盘等。C实践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乃至各项竞赛获奖证书等。D同伴之间的观察评价、教师观察、评价及剖析,来自家长、社会的反馈信息,如教师的表扬或建议、学生的感想等。E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的记录项目。

四、管理:

1、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要记录者,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要有

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使记录更典型、客观、真实,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与进步历程。

2、要定期组织成长记录的交流展示。并将成长记录纳入期末终结性评价内容。对成长记录的评定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改进的方向。要通过对成长记录的回顾、比较,使学生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进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逐步发展自省的意识和能力。

3、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整理一次,由学生自己妥善保管。学校按比例选择优秀记录袋保存。

4、教育局定期开展学生成长记录袋建设和使用的研究。每学期组织一次优秀成长记录袋评比。

学生成长记录袋材料参考目录

1、学生基本情况;

2、每学期每科一份最好的试卷(平时的测验卷、期中或期末的考试试卷等);

3、每学期一篇受到教师表扬的习作(周记、日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

4、学期各科一份优秀作业(最好有科任教师的评语);

5、每学期一篇手抄、字写工整的字贴(手抄报、课文或诗歌)

6、每学期自己的美术、手工作品(平时较好的美术作业、剪纸、写生作品、摄影作品等);

7、学期所获得的各类奖状复印件(包括校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体育竞赛、好人好事、精神文明奖等);

8、学期参加课外活动的记录(包括学科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9、每学期写一篇能表现自己成长进步的小结、经验文章(内容涉及自己平时所受到的表扬(含口头表扬)、奖励的记录、心得体会等)

10、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11、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的记录项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等级制评价手册,每学年一本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等级评价从五个领域、分四个评价主体展开,每个领域都由相关学科的老师组织完成。为了避免将评价任务集中在期末进行,班主任老师以及各学科老师应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及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各方面表现以及考核成绩记录在评价手册中,这样使得评价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不仅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状态。

“品行习惯”部分的操作,既可以根据“发展记录”所列举项目进行评价,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进行相应的调整。每个种类教师可以根据所确定的项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给予相应的等级。而且教师要根据评价项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基础学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评价的核心部分,在整个评价的等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操作时分两个部分进行,一部分是语数英学科之外的学力评价,另一部分是语数英三门基础学科的过程评价。第一部分需要记录一些具体数据,例如阅读课外书的本数、背诵诗词的篇数等,具体评价应该在搜集数据、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试,记录学生阶段测试的成绩,最后将各阶段的测试成绩折合相应等级进行累加,此外还要进行相应学科能力的考核和记录,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情,从而扬长补短,促进综合学力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评价是班主任老师和体育学科老师相互配合完成的,要根据发展记录所列举的项目,指导学生如何发展身体素质,并做好日常观察和记录,在充分了解学生相应行为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能够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的评价,教师一方面需要注意日常的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如调查问卷、主题活动等等。这一部分的评价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评,教师要作好组织和引导的工作。

“特长发展”的评价,主要以记录学生特长发展各方面的情况为主,包括校内、校外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等,评价要以所记录情况为依据,进行客观地评价。

老师们普遍认为,这种评价的改革思路非常符合目前的新的课改的理念,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是一个好的导向,也是评价改革的方向。

综合实践体系 篇6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模块 网络考核体系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学中“一考定成败”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门课程的成绩完全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这种评分标准体制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因而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各高校正在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更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来构建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考核改革意义

各级各类学校中,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课程考试是监测教学效果、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考试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来对付不同的考试任务,若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势必会造成学生只会考试,考试过后把所有的知识又还给老师的后果,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把课程考核改革作为引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内容应覆盖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内化形成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通过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三、模块式考核体系的构建

1.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的内容。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是指改变传统闭卷笔试的单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根据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及学科性质,将课程考核目标分解为若干比例不同的考核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方式。我校基于考试系统平台的课程网络化考试,目前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试题为主,由计算机自动评阅成绩。在课程期末考核中,绝大多数的课程均按照模块式考核要求,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将网考与其他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如“网考+论文”“网考+操作考试”“网考+调研报告”“网考+方案(作品)设计”“网考+笔试”等,并且将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以突出课程考核对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2.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考试组织方式。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课程考试组织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一课程教学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采取预约网考的方式,可有效解决学生所学课程差异大、考试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推进教考分离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安排学习进程。因此,逐步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考试组织方式,是实施课程网络化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试点课程逐步实施在一定考试时间段内的学生自主预约网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对考试管理的要求。

3.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考试题库。试题库建设是课程网络化考试改革的基础性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也是模块式考核的核心。我校选择稳定性强、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题库建设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突出题目设计的灵活性,既有检测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也有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要求每门课程按照章节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每道题分成不同的难度系数,试题库的总量不小于3000道题。试卷根据每章的知识点由计算机自动组卷而成。

四、实施效果

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机类、近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机械结构综合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机器进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典型机构的运动设计进行类比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对于该门课程,除了研究对象是由实际机械抽象出的机械学模型外,研究的角度、方法、手段、目的及研究问题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基本理论上没有密切的呼应关系,也没有较强的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接受上往往有杂乱、纷繁感。因而觉得这门课程很难学,加上以往的考核都采用的是“一份期末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所以最终导致该课程的不及格率是相当高的。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为此,开发了《机械原理》网络课程。包括《机械原理》课件、各章习题练习、在线自测、历届考研试卷、在线答疑系统等,使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

2.开发网络化考试平台,采用“网考+笔试”的考核方式,网考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题目覆盖了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次授课时就告诉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网考占40%,笔试占60%。当新的考核模式进入学生的脑海中后,当他知道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已经无济于事时,学生就会非常注重上课的效果,课后密切关注网站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3.与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现代设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当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是如何联系的,把學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地调动起来,为以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用实例说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已学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让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融于一体,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改变,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正在形成,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都结合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完成、网络考试、笔试等方面给予了恰当的权重,建立了多元的、综合性的综合考评制度,实行了综合的成绩评定方法。目前已有30门课程采用了网络化考试的综合考核模式,实施效果很好,下一步正准备有选择地逐步推进。目前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使课程网络平台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奇.深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陈君生,周玉明.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

[3]叶华松.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文化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4]阮源萍,章慧.强化研究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综合实验》课程介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5]王路路,陈昌云,孙璐,陈凯.因特网上化学游戏教育资源的分类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6]金东.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2010.

数据结构综合性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篇7

一、构建数据结构综合性实践体系的意义

寻找课程之间内在紧密的联系, 建设课程群, 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学科教学中精心挑选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课程构建课程群, 进行课程群建设,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 我们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等相关主干课程组成了软件设计课程群, 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课程群的整体性、改革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拓宽教学内容。

数据结构在软件设计课程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强调抽象数据类型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讲解数据结构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 后继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等。数据结构是组织和访问数据的系统方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建模时必须对数据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 而且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该课程又具有抽象难于理解的特点, 因此如何设计数据结构的实践环节是保证该课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对数据组织和算法分析能力的重点措施。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方针之下,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着以算法设计为核心, 软件开发为载体, 算法分析为目的, 我们对数据结构综合性实验进行了规划和开发, 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实践体系。在该体系中, 我们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不仅是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1]。

二、实践体系规划与实施

1. 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

计算机学科以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和诚实、正直、质朴、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品质为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对培养目标做出认真深入理解, 以此作为教学总方向。作为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性纲领的实践教学大纲, 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大纲。它不能只罗列出知识点, 更重要的在于:提出与知识相应的典型问题的分析方法, 并且要注重对前沿知识的纳入, 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 还需指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 提供权威的参考资料, 并适当添加对学习方法的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我们对原有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突出了综合性和设计性, 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的现象, 加大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2. 制定严格规范的实践流程和任务

实践性环节不同于理论授课,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本,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挖掘分析, 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每个综合性实践课题的教学实施一般包括:课题的拟定与发布、开题、设计与开发、提交、评阅及总结等。教师的指导要贯穿始终, 穿插在每个环节之中;教师应辅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突出重难点, 主要起到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 引导开拓的作用,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必须注重对技能和方式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都要明确制定,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做都有统一的目标和标准。各个环节的实施都要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并产生相应的文档资料[2]。

3. 探索适合的实践项目及形式

作为软件设计课程群内的主干基础课程,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的项目, 不要仅限于课程本身, 而应尽可能地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时, 能复习先前学习的程序设计课程, 并在数据结构的学习和实践中, 能通过本项目实践对后续课程进行预习。这就要求实践项目既要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掌握, 更要给学生一个软件设计整体知识体系的网络。

在学期中期, 我们设置综合大作业的形式, 主要侧重数据结构所学内容, 但也考虑课程群的可融合性, 渗透计算机学科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锻炼到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整理, 熟练掌握本专业前沿技术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学期后期, 我们将软件技术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综合大作业进行分类和整合, 形成独立开设的软件技术综合实践课程, 开课时间比较灵活, 可以一学期开设, 也可连续多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所设计的大作业任务较大, 并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应用, 使学生通过完成大作业来更深刻地认识学科体系的全貌, 强化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3]。

4. 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

考核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仅能反馈教学效果,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善;同时也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督促学生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 重点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简单地以一张试卷评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 我们对实践中从开题到总结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方案和细则, 比如:针对开题环节, 我们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资料, 提交开题报告,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答辩, 根据开题报告的质量和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在设计与开发中, 我们又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进度计划安排, 根据个人或各小组的计划每天、每阶段都要做出自评, 教师要及时对自评进行评价。各环节的考核方式非常多样, 有试卷考核、口试、现场操作、小论文等, 并且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案, 这样通过全程考核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三、结语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 依据计算机软件技术方向的要求, 依托软件设计课程群, 结合数据结构的课程特点, 我们对数据结构的实践课程进行了以上的改革。主要特色是将该课程与软件设计课程群中的其他相关课程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较大提高, 对算法设计和分析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并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促进。

我们会继续深化课程群的建设, 更加完善综合设计实践体系, 使其更具备理论指导意义、更符合当前教学的需求、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编辑:胡兴华]

参考文献

[1] (美) William J.Collins著, 周翔译.数据结构与STL[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方木云, 戴小平.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软件方向课程群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3) :121-122.

[3]华泽, 陆悠, 班建民.数据结构课程的实验设计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09 (10) :65-66.

综合实践体系 篇8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1. 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

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包括植物生产计划的拟定、常用生产工具的使用、常用生产资料的鉴别与配备、主要植物的分类与识别、农田耕作方式的确定与质量检查、植物在田间生长发育状况的鉴定、植物营养诊断、植物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生产总结的写作等10个训练项目。通过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的训练让学生能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常识, 学会制定生产计划;掌握常用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常用生产资料的质量鉴别与数量、种类的配备;以及植物在田间生长发育状况的诊断、经济效益的分析、生产总结的写作等技能。植物生产的基本技能单元训练以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暑假进行训练。

2. 植物栽培技能训练单元。

植物栽培技能训练单元包括植物育苗营养土 (基质) 配制及床土消毒、植物的播种、植物育苗技术及移栽、田间杂草防除、植物施肥技术、植物扦插、嫁接技术、设施农业结构类型及日光温室的设计、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程制定与实施、植物生产的田间管理、植物测产估产技术、植物成熟期鉴定、植物考种等12个训练项目。通过植物栽培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植物从种到收的栽培管理过程。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技能的熟悉与掌握。作为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者必须要熟悉植物栽培的专业技能, 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单元的训练在学校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点结合进行, 让学生能亲自参与某一作物从种到收的全过程的田间观察、记载与管理, 从而达到熟悉与掌握栽培技能的目的。

3. 植物育种技能训练单元。

植物育种技能训练单元包括种质资源研究分析、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植物育种程序确定、品种比较试验设计和种子准备、育种试验地的区划及播种、植物杂交技术、田间试验调查、作物田间取样技术等8个训练项目。通过该单元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植物育种从种质资源的收集到育种目标的制定;从育种程序的确定到育种材料的播种、杂交、田间管理、田间调查以及田间取样等技能。学生具备了植物育种基本技能将来就能较熟练地到农业科研和农业企业从事植物育种的技术工作。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迎合企业对人才“提锅上灶”的需要。

4. 种子生产技能训练单元。

种子生产技能训练单元包括常见植物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的制订、杂交制种田的播种技术、植物杂交制种田花期预测及花期不遇调节技术、植物制种田隔离技术、制种田田间去杂、去劣技术、制种田母本去雄及种子收获、种子贮藏技术等9个训练项目。通过种子生产技能单元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植物制种从计划制定到杂交制种技术操作;从制种田花期预测及花期不遇调节技术的应用到杂种质量监控以及种子收获、种子贮藏等技能。掌握了种子生产技能对学生毕业后到农业科研和农业企业从事种子生产的技术管理与指导工作有极大帮助。

5. 种子检验技能训练单元。

种子检验技能训练单元包括种子扦样、种子净度分析、种子发芽试验、种子水分测定、种子田间检验、种子质量感官检验、种子生活力鉴定、种子纯度鉴定等9个训练项目。通过种子检验技能单元的技能训练能让学生掌握对种子质量检测与检验的基本技能, 将来为种子科研与生产部门服务奠定基础。学生毕业后到种子科研与生产部门就业或大学生创业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所以学生能够掌握种子生产与种子检验技能有助于学生的就业或创业。

6. 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训练单元。

植物组织培养技能训练单元包括MS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N6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B5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White培养基母液及其固体培养基的配制、茎段、器官、花托培养技术、茎尖脱毒培养技术、花药培养技术、幼胚、熟胚培养技术等8个训练项目。植物组织培养是进行植物科研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的重要手段, 为将来农业科研尤其是进入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7. 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训练单元。

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训练单元包括昆虫及其他类似动物外部形态观察、常用化学农药的性状观察和简易鉴别、昆虫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显微计数与显微描绘、细菌 (革兰氏、芽孢和鞭毛) 染色技术、细菌鉴定中常规的生理生化反应、植物病毒的机械和媒介传染技术、植物样品电镜超薄切片制备技术、植物病毒样品的负染色技术、抗原、抗体的制备、琼脂糖双向免疫扩散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昆虫的饲养、单孢分离与生理小种鉴定技术、植物抗虫性、抗病性鉴定、室内药剂毒力 (包括昆虫和病原菌) 测定、农药的复配药效试验、生物农药与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24个训练项目。通过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技能训练能让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要领和技巧, 能直接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当好植物健康生长发育守护神, 做一个合格的绿色医生。

8. 分子生物学实践技能训练单元。

分子生物学实践技能训练包括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DNA的转化、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PCR基因扩增、DNA重组 (一) —DNA的酶切、DNA重组 (二) —DNA片段回收和连接、DNA重组 (三) —重组DNA的转化、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脯乳动物基因组DNA的制备、体细胞杂交、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NA序列测定等14个训练项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实验手段、实验设备的不断提高与改进, 分子生物学技能在农业生产与科研中应用愈来愈广泛。让学生在学校里, 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与条件,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分子生物学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学生能掌握分子生物学实践技能可对毕业生就业和择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也能为科研单位实验室操作提供后备技术人才。

9. 试验设计及Excel的应用技能训练单元。

试验设计及Excel的应用技能训练包括正交设计、旋转组合设计、饱和“-D”设计、混合料设计、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用Excel进行假设测验、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等9个训练项目。学生通过参与试验设计及Excel的应用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独立的完成农业试验的设计以及试验资料和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对试验资料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试验结果的评价与试验材料的取舍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试验设计及Excel的应用技能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对试验资料和数据的分析的能力, 增强对试验结果的评价与试验材料的取舍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避免由于人为误差导致的试验失误与失败。

二、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的实施

1. 实施个性化教学思想,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组建不同类型技能训练小组。

实践性与综合性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大特色, 其中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 探索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 分别组建不同类型技能训练小组, 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 可以组成探索性技能训练小组, 由学生根据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自由自主设计相关实验内容和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技能训练小组, 通过技能训练弄清和掌握专业技能应用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例如作物栽培学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科学探索小组, 由学生制定某种作物的栽培计划。鼓励学生开展新的栽培技术试验与探索的实习。专业老师只在关键时期和关键环节上给予学生进行指导, 让技能训练的实践内涵更加突出。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设计试验方案,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也加深了对不同营养成分种子发芽时对水分需求的理解与认识。

2. 实行全新的开放式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方法。

构建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要改变过去的固有教学模式, 实行全新的开放式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技能训练根据学校实训基地和学校实习场所的条件, 结合生产季节提早启动, 不安排固定的训练时间, 提高实验场所与实验设备的运转效率在时间上、设备上以及技术保障上切实让技能训练能得到实施与完成。

3. 加强对技能训练实施过程的指导。

指导教师主要回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 而尽可能不回答该怎样做, 这样可以使学生经过项目的选题、设计、调查、分析与总结全面地参与一次完整地科研实践技能训练, 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强化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构建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方面刚刚作了一些尝试, 我们也感到要构建一个较为科学、完整地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还有许多路要走, 但只要认准了目标, 我们会一直不懈地努力坚持走下去, 通过不断努力与探索使植物生产类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摘要:通过构建植物生产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 使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的综合实践技能训练, 获得较强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技能, 使学生能在大学四年里学会几门“谋生本领”, 增强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高毕业生就业机会, 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迎合企业对人才“提锅上灶”的需要。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综合实践技能,训练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郭风法, 李向东, 史春余, 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4) :79-81.

[2]杨树国, 李春霞, 董继学, 等.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职业教育探究, 2006, (1) :25-27.

[3]李庆章, 于广建, 梁云福, 等.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7) :35-38.

[4]高尔明, 赵全志.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7, (4) :25-27.

[5]李明达.加强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农业, 2003, (10) :64-66.

[6]曾东强, 任立云, 何龙飞, 等.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 27 (增刊) :125-127.

[7]邢金亮.培养应用型, 复合型高级农科人才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0, (8) :43-45.

综合实践体系 篇9

一、优化《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2]可见, 对幼师学校的学生而言, 人文素质是她们专业素质的底蕴和基础。长期以来, 中国幼师学校的文化必修课的设置存在着课程目标模糊、课程内容杂乱等问题。学生即使学习了历史、地理、文化与民俗等人文课程, 也是疲于应付考试, 她们认为只要将弹、唱、跳、画等技能课学好了, 在幼儿园就会大有用武之地。另外, 一些学生在入校时的人文素质起点就较低, 因为很多选择幼师的学生是出于对文化课的畏惧, 而非真正对学前教育的喜爱。于是, 在学习人文课程的过程中, 就出现了“作业常抄袭, 考试靠划题, 考前背笔记, 考后全忘记”的尴尬情景。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 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就业实际相结合了?是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领进行了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明晰化了吗?事实上, 将艺术与人文融合这一理念作为引领, 探索人文社会领域、艺术领域、学前教育领域相互衔接的策略, 对于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 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以《综合文科》的课程设置方式替代传统的“拼盘式”的文科课程, 用融合的人文领域的内容取代过于宽泛分科内容, 按照专题形式重新组合学科内容, 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还能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感悟[3]。例如, 在“潮汐”这一专题的学习中, 可以从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来说明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哲学原理;可以从天文、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其壮观的科学成因;可以从历史传说的角度讲“潮神”伍子胥的故事;还可以介绍《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错把钱塘江潮声当成战鼓后, 突然大彻大悟, 说出了“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偈语, 然后坦然圆寂的文学故事, 以表达人对个体生存价值和蕴藏于心灵深处意识的一种认定, 启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审视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做到“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 幼儿园的工作需要与在校的职前学习一体化”的学习效果, 学生才有可能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

二、《综合文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把历史与地理作为人文课程的两个支架学科, 如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中学将地理、历史、公民合并为一门新课“社会课”[4], 幼师学校的综合文科课程的设置更要偏重于呈现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 探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热点的问题, 使学生掌握认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关系[5]。由于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改革都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工程, 以下笔者结合我校的课程改革实践, 对《综合文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

1. 分析面临形势, 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

目前, 幼师学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 削弱了实践教学的比例;过于强化学生的艺术技能的练习, 轻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亦应按此来进行, 这需要打破传统的、过于重视理论的分科课程体系, 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 不过分强调课程中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而要体现并加强学科教学方法及研究方法的教育, 特别要与幼儿园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课程接轨。正如学前教育专家朱家雄教授曾提出,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应涉及到社会学 (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等) 、伦理学 (基本伦理关系、伦理道德规范等) 、地理学 (行政区划、国家等) 、文化学 (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 、历史学 (人类生活的演进、民族的发展等) 。

2. 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教材的内容结构。

幼师学校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体系还不够成熟, 教材版本较少。现行教材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知识灌输有余,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继承传统经典知识有余, 体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不足。如陆地环境中提到的“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 还涉及了地形地貌形成与地域差异的地质背景, 教材过于强调微观的成份, 显然很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应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为引领, 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 优化精简原有教材的微观内容, 在新教材中适当增加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实训活动。要保证教材的高质量, 除精选各单元知识外, 核心问题就是要设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 以便进行章、节的逐级划分与归并, 使其成为一个联系紧密、功能高效的知识传授和论证体系[6]。由于在有限的文字中难以对教材整体结构详加阐述, 下面仅选取“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个角度, 来说明《综合文科》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结合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对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增加了“实训活动”、“幼儿活动”等“亮点”, 并有“思想游牧”、“思辨之窗”、“历史回眸”等栏目 (如表1所示) :

3. 转变教育理念, 有效地进行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和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 如果仅仅使用新的教材, 而教师还是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 那么将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景。教师亟待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也不要把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仅仅获得一个好的分数。师生要针对教材的内容开展讨论, 围绕教材的“实训活动”和“幼儿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特别要重视如何使学生引导幼儿进行相应的活动, 以体现新型幼儿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到来之际,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对各自的“家庭用水情况”进行调查, 统计出每天我们究竟白白浪费了多少干净的水, 以采取有效的节水方法;借助“世界粮食日”的绘画展板、黑板报等宣传形式, 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 使学生既理解了“光盘行动”, 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笔者还组织学生模拟了“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创设”, 设计了主题为“古老的河南”和“现代的郑州”两个活动区角, 将人文课程的精神、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幼儿园手工制作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 以泡沫板为原材料, 通过裁剪、拼接, 将河南省的政区以拼图形式呈现。以交通干线为纽带, 将全省各地市的主要的文物古迹串联起来, 将人文知识浓缩其中, 儿童可以直接在拼图上进行游戏, 旨在让孩子们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河南的风俗、名胜古迹、特产及建设成就,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对传承河南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郑州市的现代建筑则可以通过简单、质朴的手撕画形式呈现出来, 极富有情趣。

(2) 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精心选择实践性的问题, 请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目的[7]。例如, 学生通常会选择“历史上女性名人的故事、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各地生活习俗等”作为人文知识的专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如一位学生讲到“民族风情”专题时, 介绍了中国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服饰、舞蹈, 还详细说明了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同学们在感受这些民俗知识的同时, 自然就学习了社会人文知识。在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收集的资料十分丰富, 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相当热烈。当然, 学生演讲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代替了严谨的学术观点, 课件制作的技术问题等,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引导,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转变教育理念, 完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 才能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现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摘要:《综合文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对该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以及讨论如何在实践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材结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等进行了探索。构建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 对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综合文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6.

[2]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2, (5) :168.

[3]蔡京玉, 袁孝亭.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6) :51-53.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

[5]阳光宁.综合文科课程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7) :48-49.

[6]孙根年.论教材体系优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 (6) :60.

综合实践体系 篇10

近年来, 基层央行积极开展科技综合管理审计, 并在理论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科技综合管理审计应用框架。总行统一下发了《分支行科技综合管理专项审计方案》, 但结合近年来的审计实践, 我们发现在基层央行开展的科技综合管理审计是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 发现科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仍然未脱离以合规性或风险排查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 将信息安全目标作为首要目标, 对效率、效果、效益目标关注程度不够。此外,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 科技部门职能由原来的对内提供科技服务为主, 转变为内外并重。对外职能延伸到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金融机构信息管理、金融业机构信息安全等方面。但传统的审计关注领域不全面, 未对科技服务的新领域、新对象进行关注。如:审计仅涉及央行内部控制风险, 未关注科技人员的学习发展、科技服务效能的高低以及对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等情况。因此, 传统的科技综合管理审计在促进科技综合管理绩效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目前, 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还处在摸索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模式、绩效评价体系, 传统的审计评价手段及审计工具已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迫切需要更新和发展, 绩效审计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探索构建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模式

开展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审计方法。平衡计分卡 (BSC) 、层次分析法 (AHP) 及COBIT成熟度模型作为绩效管理的成熟模式及评价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国外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 为基层央行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借鉴国际先进理论, 探索建立人民银行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模式及评价体系, 解决科技综合管理审计存在关注绩效目标不足等问题, 为信息技术审计深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促进科技部门履职效能的提升。

(一) 构建新型绩效审计模式

针对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实际, 运用平衡计分卡 (BSC) , 明确了科技综合管理四大战略目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切实防范信息技术风险;保障职能平稳运行, 确保各项业务系统和网络安全;加强科技服务, 提高业务部门及金融机构满意度;提高人才能力与素质, 关注职工满意度。同时根据BSC和基层央行履职目标、业务特点, 对战略目标进行细化, 分解出对应的战略内容, 建立了平衡计分卡的“职能运行”、“内部管理”、“服务对象”、“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 构建了基层央行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模式, 如图1所示。

(二)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1. 利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建立层次结构, 设置两级指标体系, 并确定指标含义及计算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中共包括:25项一级关键绩效指标, 34项二级关键绩效指标, 如表1所示 (以服务对象管理维度为例) 。

2. 借鉴COBIT标准, 设计评价方法和成熟度模型。一是定量评价。运用基于AHP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每一个绩效指标进行定量计算, 得出绩效评价值。四个维度的绩效得分相加, 得出最终的绩效考核得分。即:总的绩效计算公式为E总绩效=∑Am绩效, 每个维度的绩效得分为Am绩效=∑BjWk, 其中, Am绩效为相应维度类别绩效得分 (m=1, 2, 3, 4) , Bj为该维度每个绩效指标的评价值, Wk为该维度每个指标的权重, WE为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值。根据计算公式可计算出绩效E总得分, 对科技管理绩效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二是定性评价。首先, 借鉴COBIT标准,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增加评价分值范围, 建立成熟度模型, 从控制的角度, 考虑任务、目标、风险和遵循四个方面, 将科技服务管理的若干流程的成熟度分为五个等级, 科学评价科技服务绩效水平。成熟度模型如表2所示。其次, 结合对科技服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分值, 对照科技服务绩效管理评价标准界定成熟度等级。通过使用成熟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科技管理控制和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实现对科技部门绩效管理情况的定量、定性、合理的评价, 有效确定被审计对象科技管理所处阶段和水平。

三、深入开展审计实践, 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本文构建的科技管理绩效审计模式及评价体系, 在人民银行荆门市中心支行开展审计调查, 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我行实际, 从337项风险指标中筛选出重点关注的风险指标51项, 设计了四个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59项;现场调查时,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 对筛选出的重要风险指标及关键绩效指标进行了特别关注, 大大降低了现场审计的工作量,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调查结束后,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根据问题性质、控制措施有效性和风险大小, 将发现问题分为较严重风险隐患、一般风险隐患、轻微风险隐患3大类别。并提出科学识别和应对各类风险, 兼顾内外服务, 加快职能转型, 提升履职水平等9项意见及建议。同时, 对25项一级关键指标, 34项二级关键指标进行逐一的审查, 进行了定量计算。对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 如表3所示:E总绩效=94.81。对照基于COBIT标准的科技服务绩效管理成熟度模型, 绩效得分在 (80, 95], 科技部门的绩效管理水平处在第4级-管理级。

四、结束语

本文探索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 (BSC) 及层次分析法 (AHP) 的科技服务管理绩效审计模式及评价体系, 同时, 对科技综合管理绩效审计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践证明, 实现了审计评价效果由“对与错”向“好不好”的转变, 审计工作重点由“只关注风险隐患”向“全面关注履职效能”转变。通过综合运用BSC、AHP及成熟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科技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评价, 采用图表、文字分析的方式, 有效确定科技管理所处阶段和水平, 发现羁绊绩效发展的落后点, 提高了绩效管理的针对性, 被评价单位或部门根据绩效考评结果, 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差距和改进方向, 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 采取有效措施, 进而提升科技整体治理水平。此外, 促进管理层在关注科技风险隐患的同时, 关注职能运行效能、金融科技服务水平、科技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等, 最终促进了科技部门履职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春, 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 .杜栋, 周娟.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l) .

[3] .高伟.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 .徐维祥.信息系统项目评价理论与方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完善学科体系 开发综合课程 篇11

一、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1.社团普及型课程。

所谓社团普及型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天文与地理学爱好者组织的活动,包括每周2次的社团课,以及不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如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宇宙意识”少儿天文科普项目,获评全国优秀星空分享者的“给城市一个仰望的理由”国际路边天文夜活动等。

在参考国内大学的天文教材、英美等国的中学天文、地理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地理(天文)学习的需要,编写了校本教材《斗转星移》,获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为配合普及型课程教学,我们指导学生自编社刊与社报,如天文与地理学科普杂志《坐井记》(每年2期)、简报《锡城天文快讯》(每年10期)、英文简报《International View》(每年10期)。

2.社团研究型课程。

所谓社团研究型课程,是指面向对某一方向研究有浓厚兴趣的社员而组织的项目研究活动,包括每周一次的观测夜,以及各项目研究活动。此类课程的难度较大,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项目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此类课程按选题背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于他方的邀请,如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陨石坑模拟实验与形制研究”项目、多国天文合作“月地测距”项目等;第二类借鉴于他方并自我创新,如“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研究”项目、“苏南地区野外观测点选址研究”项目等;第三类为社团原创,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太湖蓝藻暴发机制研究”项目等。

按研究方向可分为四类:天文科学类,如太阳活动与空间灾害、恒星光谱分析等;地理科学类,如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环保类,如城市光污染、水环境等;科技类,如科普实验、科技制作等。

3.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保障。

学校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购置、校际交流、名人课堂等方面。学校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学校还多次邀请国外联谊校天文兴趣小组来校访问,并两次将社团成员送出国门,开展项目研究和交流活动。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经采购了冷却CCD、便携式望远镜、测光仪、野营帐篷、矿石等多种教学用具,并成立了一个天文与地理创新实验室。

二、学科类课程的完善

学校一方面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学科类课程的建设。

从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变传统的“学科知识传递”为重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的养成”。如在课堂中大量运用图表、数据和案例等来组织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技能,又养成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如在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我们选取了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鞍山钢铁工业区两个案例来组织教学,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和工业城市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生活”。通过大量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养成正确的“地理道德观”。如在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我们以“天一观星营”组织外出观星活动为例,将学生带入甚为熟悉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一同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等知识点。

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变传统的“讲授”为“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进行生生交流,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的可能答案。如在地理必修三《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中,我们提供了长江、黄河、塔里木河三条河流流域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撰写河流开发与保护方案,再由不同组别的学生互相学习、修订。

综合实践体系 篇12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高中,作用

职业高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高中学生的成长关系到社会发展。对职业高中学生的评价则是其成长的关键。传统的评价体系实质是学业考核为核心,是一元的考核。在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考核实际意义已经不大。在多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指标,给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立的意义

(1)确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成绩要求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状况、审美与表现能力六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确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业评价,而且是固化的学习成绩评价,强调了社会、学校多学生共性的要求,期望他们都成为各门功课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而现在的职高生有自己的个性发展需求,他们迫切希望参与评价,更看重自己与同学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可能只是学习成绩一般、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但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他们希望在评价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等全面发展的要素。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确立,把学生、任课老师、班主任都纳入评价体系,分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二、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班级实践运用

(1)建立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我们建立了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分为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把这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在班级教室张贴,对各级指标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明白评价的维度,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认知、自我管理。

(2)确立班级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参与评价的操作流程。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到评价自己和评价同学的过程中的。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在告知学生评价的体系和维度后,为了更好地把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到每个学生,我们把学生纳入班级管理体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评价,我们采取了班级团队管理的模式来运作。首先在班级建立充分自愿、民主的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组员3~5人,大家根据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居住地等不同的依据,找到自己的小组;其次,小组的成员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制定本组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作为小组的承诺,面向小组和全班公布,以期得到小组成员和班级同学客观评价;最后,每个小组轮流值周,对本组和全班的其他各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真正地行使了评价的权利,得到的评价数据才会更加真实。

(3)开发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操作软件。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通过书写评语的形式来完成,这样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师的文字表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自然也不能很好地接受评价反馈来完成自我成长。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具体的数值来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元数值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问题,更容易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么多的数值运算,耗时耗力,到底如何解决呢?为此,我们自主开发了网络版的评价操作软件系统。利用现代技术,学生和教师只需要在评价系统中输入分值,计算机自动运行出结果。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总额和素质评价系统中的22项二级指标作为打分点。22项指标中每项做得很优秀的5分,较好的4分,一般的3分,不好的2分,很差的1分。22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再归结各自对应的一级指标中,得到具体的分值。这样一来,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素质评价表,包含了学生自评、互评(同学评价)、师评、最终评价(互评和师评的得分平均数)和等级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等级时,不是看具体的分数,而是看学生自评与最终评价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说明学生自我认识正确,反之,差值越大,说明学生自我认知不足。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很直观地指明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很明确地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职业高中学生成长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学生发展指引方向。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学生自己,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才会有其努力的方向,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每一段时间得到的评价报告单是一个动态的数值,这个评价报告单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及最终得分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说明学生、同学、教师三方对某一项认知趋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体现,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指引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发展自己。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须要学生投入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面向班级承诺以及参与班级值周管理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诚信意识、竞争与合作以及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成功,发自内心地认识了诚信、竞争与合作以及团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动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最终都需要通过自我成长来实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通过对评价体系的认知和评价过程的参与,获得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表的反馈,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操作中去获得认知,取长补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促进自我成长。

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与时俱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学生评价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教育过程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表的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2]马亮,何芳,马和民,陈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8).

上一篇:主题演讲比赛下一篇:湖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