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2024-10-04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共12篇)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课程实施至今, 已取得积极进展, 其重要性及意义已得到广泛认同。“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 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达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分析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笔者以“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为关键词,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系统收集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 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 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 缺少专职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资队伍不理想, 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 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 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 有的从宏观层面, 有的区分不同层次, 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 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 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 相较而言, 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 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 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 因应的对策。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 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 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 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 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 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 认为:加强统筹协调, 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 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 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 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 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 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 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 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 建议回归生活, 整合社会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在因应的对策方面, 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 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 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

除了因应的对策外, 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 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 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 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 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 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 即以校为本, 建立基地, 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 全员参与;以评促管, 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 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 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 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 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 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 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 即多元开发, 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 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 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 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 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 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课程管理模式与策略的探讨,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从“问题——对策”的单一角度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 研究中所提出的“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管理的网络”等的观点, 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解决了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 尤其在加强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了基本共识, 为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于研究者对于课程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认识不足, 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尚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 因此, 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

1. 宏观论述多、微观研究少。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问题与对策”方面, 所提出的问题与策略也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 如管理制度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制度的完善等。真正能够结合具体的学校或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的则较少, 在笔者所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中, 仅有个别作者能分别从“课题的管理”以及“农村中学”个案的角度对课程管理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研究。

2. 经验总结多、理论分析少。

从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 一些研究明显带有经验的色彩。研究者多从一些表象或事例出发推断出自己的结论, 缺乏学理依据, 一些提法明显过于随意, 科学性不足, 而真正能从课程理论的高度或运用管理学原理加以分析和探讨的极少。事实上, 在上述领域中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如:从课程或管理学的角度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应如何界定?包含哪些内容或层次?如何将管理学原理加以运用?如何实现目标管理、组织管理等。如果不能在理论上予以思考, 那么, 相关研究就有可能一直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而缺乏科学性和研究价值。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相关研究论文能够发表在CSSCI收录的教育类核心刊物的较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的整体质量水平尚待提高的现状。

3. 重复研究多、突破创新少。

从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上看, 重复性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笔者做了粗略统计, 在现有的成果中,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而所提的问题与策略, 基本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 虽然角度有所不同, 但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真正有创见和有新意的观点不多。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鼓励研究者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 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 要深入一线,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7.

[2]戴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初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3]殷雅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2) .

[4]邱伯聪, 黄见良等.审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弊因[J].新课程研究, 2009, (9) .

[5]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6]陈世滨, 陈进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管理上的误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7]刘玉梅, 孙国.试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0) .

[8]陈伯良, 张如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导刊, 2005, (12) .

[9]杨向群, 单和好, 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 2006, (1) .

[10]殷世东, 孙华.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6) .

[11]黄利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管理, 2004, (5) .

[12]甘海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 (6) .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学时间,保证课时总量,纳入课表统一管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目标,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倡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4、定期组织检查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予以调整和完善。

5、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申报课程开发项目。

3、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的管理,重点放在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对上课常规的管理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方面。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学校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评价制度,每年审定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把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情况纳入评优、评先等考核中,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情况评价要纳入学生档案管理。

评价基本策略:

1、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由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进行。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3、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4、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确立评价准则和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5、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通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3

我校自2000年与驻地部队——省预备役高炮团建立共建单位,成立“少年军校” 以来,开展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我校的教育特色。后经专家指点,我们认识到少年军校可以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相信我校师生能在传承的基础上,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起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特色化的道路。于是,在2010年,我校申报的课题《以少年军校为载体,构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研究》被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研室第八期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们逐步探索出一些课程管理的方法:

一、建设专题网站,开辟研究窗口,亮出学校特色。

网络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只要使用得当,对课题研究以及课程的实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校园网是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题立项以后,我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专题网站,分设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和研究成果六大板块。第一步,上传基本资料、课题方案和阶段计划;第二步,每月共享综合实践课程学习资料,发布活动简报,展现研讨过程。第三步,亮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案例,及时交流研究成果。我们把课题网站作为展示学校特色的宣传窗口,让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的过程留下美好的轨迹。

二、开展问卷调查,把握课程脉搏,促进课程研究。

把握课程研究方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汇总本身也是研究,对课程实施具有引路作用。我校对综合实践课程的问卷调查主要做法是:先由课题组老师和学生联合设计并进行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面的问卷调查,然后分年级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公布到专题网站,让全校师生了解少年军校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积极探索综合实践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不断开发军校课程资源,进一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发展。调查表明,学生乐于参加军校综合实践研究和训练活动,教师和家长十分支持学校搞少年军校的综合实践研究,他们很希望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得到发展。

三、定期进行研讨,群策群力,营造氛围。

综合实践课程要有效实施,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学校领导层面重视并规范管理,定时定点经常研讨,作出制度上的保障,这样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学校成立综合实践课程研究中心组,明确分工,每月召开一次中心组例会,共同商讨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记录好各位成员的发言,会后发布到专题网站。研究发现,学校的外环境需改善,要彰显少年军校的特色,中心组成员提出设想:可以利用校园的大厅、走廊、花圃和教室墙面,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制作、布置与少年军校相关的图片、文字等,打造符合我校特色的少年军校文化的外环境。这一提议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师生们献计献策,设计布置宣传性的文字和图片,使少年军校的室内外环境氛围更加浓厚、更具特色。以后在综合实践成果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创办少年军校综合实践展览室。当然,我们还将着力打造软环境来提升少年军校的内涵,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军校特色文化。

四、贯穿理论学习,明确要求,落实课堂。

众所周知,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就把握不准课程研究的方向,也容易使研究偏离轨道。因此我们检索了大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理论,列出相关的书目,公布在课题网站,每月布置中心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做好摘录笔记;还要求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反思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找出改进对策。

根据学生在校本教材《国防教育》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展校本课程专项调研活动。少年军校综合实践中心组的教师们对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听课,对每班进行的国防教育作了过程实录并写下评议和意见。同时,对相关教师的国防教育备课作了针对性的检查。总结发现,大多执教者的备课内容详细,上课扎实,反思切合教学实际,但也有少数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生的探究兴趣没能有效激发。建议老师多运用电化手段和图片,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国防教育”成为我少年军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开展军校特色体验活动,培养小军人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以师生的体验为主要手段,在不断观察、合作、体验、反思中获得经验,获得感悟,从中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我们结合少年军校的特色来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活动,一方面体现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军人的综合素养:

(1)开发校内资源,学生参与管理,促进自我教育。

(2)引进部队编制,开展命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走出校门举行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

(4)走进部队体验军营生活,感悟军人品质。

六、与体艺学科有效整合,充分展现小军人的风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教师,学校在选取课题组成员时有目的安排体育、艺术、科学、信技等小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让这些教师做学生小组合作研究的指导者,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活动。

我校利用体育课邀请部队教官来校指导师生学习训练队列步伐和军体拳。学生除了体育课上练习,还要在大课间活动以及班级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全校师生人人动起来,低年级设计军事游戏活动,中高年级打好军体拳,走出整齐的队列,让整个校园弥漫一种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体育组负责制订少年军校阳光体育训练和比赛方案。每学期学校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主要通过障碍接力、队列行走、打军体拳三个项目的比赛,评出优胜连队。学生乐于参加比赛,个个斗志昂扬,口号响亮,尽情展现小军人的风采。在2010年11月的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我校进行了德育成果——少年军校综合实践展示活动。少年军校综合风采展示主题为“塑军校文化铸学校之魂”。小军人身穿军服以整齐的步伐、饱满的热情接受了市领导和驻地部队领导的检阅,分列式表演以雄伟的气势,高昂的士气赢得了与会领导的阵阵掌声。展示活动上,小军人们还表演了打背包、军体拳、智力大比拼军事游戏。充分展现了军校训练的良好成果和小军人的飒爽英姿,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我校综合实践素质教育的特色成果。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4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 特别是在一部分学校中,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班主任组织, 由于班主任具有特定的职责, 因此他或独立或协助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理想引领者, 能够达到“综合课程”的效果, 能够做到“最威信”的管理。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不准确,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极易将综合实践活动跟主题班会混为一谈, 并且在活动中过分凸显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策划方案、组织实施, 显然教师扮演着活动策划者、任务布置者、活动指导者、活动评价者的角色, 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参与者和被评价者, 使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流于表层。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魅力和作用, 笔者围绕发挥班级管理优势协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 总结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一、结合班级常规教学来开展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

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重心, 应该是抓好、抓实常规教学。因为常规教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基础夯实了, 班级管理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顺利前行。常规教学通常包括社会生活常规、家庭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这几方面内容。对低年级班主任来说, 首先得抓好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 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习惯。

为了使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并掌握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整理餐盘、准备上课用品等五项学校生活技能而尽快适应小学学校生活, 还特意开展了“自理五项大比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个人自理五项练习、小组自理五项评比、自理五项班级层面评比。让学生向家长、老师、学长等请教, 学习最基本的五项学校生活技能;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 让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选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检查班级学生学习自理情况, 记录并及时反馈。

又如:班级里开展“我爱我的小书包”活动, 活动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 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书包有多重”, 再现场测一测。并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第二步, 让学生展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 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第三步, “给我的书包减减肥!”, 让学生们出出主意, 谈谈怎样爱护自己的书包。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上述活动时, 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地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等, 那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满童趣的活动为主, 让活动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开展, 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 也能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 恰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及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树立积极向上、展现活力热情的精神风貌。因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文化土壤, 而这恰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完全相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 它是班级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现, 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体现了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 发动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设计和制作, 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美化教室, 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特色, 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 有一个班级经过学生民主讨论决策都形成了共识:以“爱生活、爱阅读”为班级文化特色口号, 除了学校统一的队角外, 在教室里另行开辟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为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 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可以策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参与“图书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系列活动, 具体包括:1.图书角名称、图案征集;2.图书角板块设计;3.书架的设计;4.图书的来源与流转;5.图书的借阅与管理;6读书心得征集与展示等。在全员参与、人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 进行小组交流展示, 最后每一块内容由一个小组 (组长领衔, 组员分工) 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活动有声有色。

利用“百草园”来开展了以“植物保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报名, 分组研究“植物管理中浇水的学问”、“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学问”、“植物管理中光照、温度的学问”, 通过小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学生们采访了学校开心农场的负责教师和花工爷爷, 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义工讲课,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管理植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还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点滴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兴趣盎然, 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三、结合班级事务管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 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很广, 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布置的各项活动, 最终都得落实到班级。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师单枪匹马, 累且不说, 效果还不尽人意。要想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点、创和谐, 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班级事务, 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 在班级里选择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负责, 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选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 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合理分工, 定期实行考核和轮换。例如, 在高年级以“让学生学会参与班级管理, 养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为目标, 进行了“班级卫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工作目标分解—分组承包班级卫生—实践任务分解—制订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实施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监督、调整实施方案,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常态化。

班主任老师把任务下放,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全过程, 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 再到后续管理, 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员,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 还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时间。

(二) 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教师指导评价三位一体

“课间十分钟”, 那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 经过40分钟的课堂学习, 他们渴望下课与小伙伴尽情地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难发现, 学生的课间活动单调枯燥, 特别喜欢一窝蜂地追逐奔跑, 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安全有益、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呢?为此, 笔者在班级里进行了《我的课间我做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小组, 落实组员间的任务分工;各小组制定计划, 落实研究方向, 教师给予必要指导;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及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等知识;采访家长、老师等长辈, 了解长辈们童年喜爱的课间活动。第二阶段:各组交流展示调查、研究成果, 共同讨论制定“课间十分钟”班级公约。第三阶段:课间活动的实践与宣传推广, 实施“课间十分钟”班级公约, 监督指导, 形成常态。

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继承经典课间游戏的基础上, 又自主设计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玩具, 并集体讨论制定了文明安全活动的班级公约, 所以每到课间十分钟, 学生们都能自觉文明地参加各种充满童趣的活动, 校园里飘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在班级管理中, 除了班级卫生管理、课间活动管理, 还有日常纪律、公物维护、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很多事务工作。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来引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各类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主动发展,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推动了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与魅力, 使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体, 从而主动参与活动, 我们将班级管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具体从班级常规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事务管理来拓展,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提升了全面素质, 班级管理也因此创特色、出亮色。

综合实践活动室管理制度 篇5

1.进入本室要保持安静。

2.听从教师教导管理,共同维持教学秩序。

3.保持室内整洁,不得随地吐痰,用完各种工具,要及时清理并放回原位。

4.爱护室内各种用具和设施,损坏本室公物者照价赔偿。

5.室内工具不得私自带出室外。

6.认真做好器材的保养、维修、报损工作,不随便借出综合实践活动室的器材。

7.认真做好操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8.认真探索教学新路,力创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 篇6

勤于思考,学会选用不同器材,设计和连接调光电路,培养发散思维;讨论交流方案,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协作意识;连接、调试电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对比方案,并加以修正完善,体验创新,提高思维能力,热爱科学.

【教与学活动安排】

浓缩三维目标,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加以体现.

【学习重点及学法指导】

运用欧姆定律及串联的分压原理,选用不同器材,设计多种方案,连接调光电路,相互讨论交流,追求完美,体验创新.

一、课前准备题:(选用不同器材,设计调光电路)

可供选择实验器材:直流学生电源(电压恒为4.5 V),电灯(2.4 V 0.3 A)、灯座、滑动变阻器(12 Ω 1 A)、开关、电流表(量程为0~0.6~3A)、电压表(量程为0~3~15 V)各一只,导线若干,各种规格的定值电阻R0可供你选用.

要求:1.调光灯的亮度能够连续调节.

2.在调节过程中要能避免烧坏电灯.

3.画出你所设计的电路图,确定出你所选器材的规格要求、电表的量程,写出必要的实验步骤.

(提醒:先不看下面各种方案的器材选取,你认为有几种不同的选法?再对照导学案上各种方案中所选取的器材,尽可能地设计出各种调光电路,阐明其使用方法.老师相信你很棒!)

【教与学活动安排】

先独立思考“课前准备题”,选取不同器材,设计出多种调光电路.再对照“二、(一)方案一、二、三”的相关内容,独自加以完善.以便检查运用“欧姆定律”,体现发散思维与创新.

【学习重点及学法指导】

二、课堂探究与交流

(一)设计调光电路,完成课前准备题

(2)为了解决“方案三”的上述不足,其它器材规格一定,滑动变阻器R′的规格可由你选择,你认为方案三中的R′值的选取原则是什么?

三、作业

1.认真整理好导学案,深刻领悟,体会创新.

2.调查市场上调光灯的种类,相互交流.

【教与学活动安排】

师先出示商场里购置的“调光灯”,演示由正常发光至熄灭的调光过程,提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4人一组),交流设计方案.

集体交流设计方案,阐述实验时的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电路连接时规范、科学、有序.

重点讨论交流方案三,引导学生设计出如下图电路,计算出R0值.

学生实验:方案一、二选做一种,方案三必做.(用电阻箱代替定值电阻R0,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

师在行间巡视、指导、答疑.尤其要捕捉因操作不当所出现的较为典型的实验现象,用大屏幕展现给学生,作为集体讨论分析的素材,解决好电路故障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集体讨论交流后,达成:

(1)从操作层面上看方案一、二在连接电路后,闭后开前,都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最大位置;灯由暗调至正常发光时,都要注意观察电表的示数,使之不超过灯泡的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值.方案三,电路接好后,闭合开关前无需移动滑片,调节灯的亮度时,可以任意滑动,安全可靠.

(2)从经济角度上看:方案三,用定值电阻R0替代电表,造价低廉.

达成共识后,师提出:按方案三所选器材,你还能设计出其它调光电路吗?这样就能自然过渡到(三)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求解“训练题”,知识的灵活性、思维上的极端法运用,创新意识会得到进一步激发,课堂氛围更加浓烈.

【教后记】 调光电路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尤如走进超市,选取不同的器材,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方案的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可让不同层面上的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尽情施展才华,体现智慧课堂.

调光电路从课前独立设计到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实验调试、分析对比、拓展延伸,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张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团队意识得以进一步增强.让学生主宰课堂,体验集体智慧,享受幸福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7

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缩写) 统一建模语言, 于1994年10月由Booeh和Rumbaugh基于Booeh方法和OMT方法的统一工作而发展起来的, UML为软件开发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 适用于系统开发的不同阶段, 从需求分析直至系统完成后的测试和维护。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系统是针对当前学生实习管理、实习总结报告和毕业作品设计等工作而设计。要求系统对实习学生个人实习信息、企业信息、学校信息、指导教师信息进行管理及维护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习全程与学校、教师及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保障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系统的总体任务是实现毕业实践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根据以上分析, 确定的主要业务流程有:

1) 学生毕业实习申请审核业务流程: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申请后, 由辅导员负责审查资格, 如通过, 并提交系统, 根据学生意向岗位, 相关企业再进行审核。

2) 校企实习合作业务流程:学校实习指导部门负责审核企业人员填报的校企合作申请表, 填写审核意见后, 把填有具体的企业和岗位信息的校企实习合作审核表报送学校领导审批, 如果校领导审核通过, 将该信息存储备案。

3) 学生实习成绩评定业务流程。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 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毕业设计情况进行评定成绩。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也符合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4) 学生因为个人和实习岗位等原因, 中途可以提出变更实习岗位申请, 如情况属实且符合规定, 经企业指导老师审核同意后, 可以重新安排实习, 实习岗位信息将被及时更新。

1.2 系统活动分析

本系统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学生、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 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设置和分配权限。

1.2.1 学生实习申请审查活动分析

学生实习资格审查通过后, 可以填写实习申请表, 经过系统管理员审核, 如果是在校内实习, 则不需要提交企业;如再校外实习, 或校企合作企业有什么特殊要求, 如学生年龄、性别、视力等, 可将实习学生信息提交至企业, 有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如通过, 则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书。审核实习学生活动图如图1所示。

1.2.2 毕业设计管理活动分析

实习学生可以在登录系统后浏览毕业设计选题信息, 根据自身实习岗位情况和专业特点选择题目, 并提交。实习学生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活动图如图2所示。

1.2.3 企业实习管理活动分析

企业指导老师可以在登录系统后浏览学生岗位信息, 根据学生实习情况或学生申请, 进行实习学生考勤信息管理和轮岗调岗信息管理。企业管理活动如图3所示。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将采用模块化结构, 依据优化的学院毕业实践管理制度和流程, 将系统分为公用模块、学生、教师管理、企业指导老师、院系管理和系统管理等6个模块组成。用户在系统登录界面中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 可以进入不同的功能模块, 实现具体的操作。

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库设计以降低数据冗余, 保证数据完整性及一致性和提高并发性能力为主要原则。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是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根据系统需求及功能设计, 系统核心E-R图如图4所示。

3 结束语

毕业综合实践管理系统服务于学校的顶岗实习、毕业作品设计和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信息化水平较高, 已基本实现从新生报名注册到毕业离校的全程信息化服务, 学生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实验室和毕业论文写作、答辩等环节。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在学制、学校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等层面有很大差异, 所以中职学校在教学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并不能照搬照抄高校的解决方案, 而应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立足实际、“量体裁衣”, 科学分析和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解本巨, 李晓娜, 宫生文.UML与Rational Rose2003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谢晓石.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9.

[3]杨龙云.高职院校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4]朱景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与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5]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8

courses.It’s a mark of breaking through in reforming structure of national elementary education course system,and it’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put course reformation into practice.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s.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for referenc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s;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0 引言

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健康发展,要坚持课程的有效管理和常态实施,这两点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大标尺,成为引领课程稳步推进的美好愿景。

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研究活动的内在规律,着力提高综合课程活动的教育能效。在课程设置上,要保持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相符性;在教学上,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在学习上,要形成对学生既有知识和新增知识的体系性,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学生的知识的收获。从长远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实现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属于校本课程,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打造完善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普及实施,惠及学生。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课程进展不均衡,随意性过大

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制约和课程实施本身的困难,导致各区域、各学校实践活动课的进展不均衡,与整体课程改革的节奏有一定差距。就我市而言,只有半数的县市区的学校合格、规范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以,在区域推进上,课程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

在应用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小学里,各阶段的发展也不均衡。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较为轻松,也能配合课程实施的探索。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课程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大,所以没有真正落实综合实践课。还有些中学不受当地县区的管辖,这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各学校在这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主要是学校管理层不够重视所导致,随意性过大。校内辅导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因为部分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职业理想不高、业务素质不过硬。因此,与常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1.2 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中和课程的有效实施

要想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好、实施好,其各个运行环节都要紧扣要求,每一个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综合课程的实施。课程的监督权在于教育行政部门,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督评价方案没有具体出台。哪些学校开设、课时如何安排,这些问题都没有具体的管理意见。配备多少老师、是否纳入教师的先进评选条件,这些情况也没有明确。学生的综合评比中对综合课程所占的比重情况也没有涉及到。综合这些因素,课程实施中的脱节情况不容乐观。

1.3 课程操作中的研究与指导欠缺,不能有效发挥综合课程的作用

综合课程的具体操作要必备系统的研究与指导机制,但因为诸多原因,具体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足:

综合课程的内容没有有效区分指定范围和非指定范围,没有立足于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发课程内容,有学科化、孤立化和灌输化的倾向。课程开展和教师辅导的过程中,不能有效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新的理念,欠缺适度指导,只重课程结果、辅导策略失当、辅导方法欠缺的现象突出。许多教师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达不到要求,没有对综合课程进行深入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课程的开展。对综合课程的评价机制方面,还没有融入综合是指测评体系中去,实施效果在学生的升学和成长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上几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常态实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是当前教育界应该认真考虑研究的问题。

2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2.1 有效制定课程政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相关的指导纲要还没有落到实处,这是制约课程常态实施的最大障碍。所以,要想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时期,其中有可喜的成绩,也有许多现实的无奈。有人在驳斥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又拿不出恰当的评价和遴选方法来加以完善。造成了许多地区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遇到诸多矛盾和阻力。所以,人们要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考试和学习作为学生谋生的手段之一,学校为了保障这一现实目的的结果性,就必须考虑社会和家长的迫切要求,不得不追求高升学率。但是,社会各界也体会到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利之处,又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大力督导,评价制度的改革不无必要。评价制度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对教师辅导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等等。总起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要保障,结果也要关注。如果落实不清对教师和学生评测的具体指标等细节,就无法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就具体操作而言,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满足具体化和及时化。对教师辅导的表现情况、辅导策略、过程意识、创新活力、师生互动情况都要纳入评测指标体系,甚至要更加详细;学生的参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结果、方法和过程也要认真评测;学校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等情况,要由教育行政、督导等部门进行参评,以促进办学综合能力的提高。评价要分阶段开展,及时评估、及时总结、及时整改,不断研讨提出新的策略,逐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今后,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开展情况,还要研讨与高考、中考等学业考试的进一步挂钩,实现最终的常态化。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一个很大的困难是辅导教师的配置。通过优化组合,构建起专职、兼职互补,校内、校外兼用的辅导教师队伍是灵活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激发所有教师的潜能和热情,借助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多地吸收适用人才到辅导教师的行列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有些还要交叉应用,所以,设立综合实践课的课题实施组,为同学们提供各科知识上的帮助,是有效实施该课程的有力举措之一。同时,选派一位业务素质过硬、研修能力较强的教师来引领教师开展课程的研究和设置,预设好该校综合实践课的选题、目标、活动方式、课时、步骤和最终效果等,规范活动的实施设置。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开展师生互动,让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互动的方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效果。另外,适时聘请校外教师来校内辅导,有益地弥补了教师、学生在知识上的欠缺。

2.3 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校本”课程,所以要注重挖掘课程资源。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设立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辅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和知识,把学生的疑问和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专题性质的综合实践;要善于挖掘校内资源,把校园文化和学科建设进行梳理,打造匹配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求的新知;还要注重与地区文化的融合,打造有效的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知识层面的全面发展。

摘要:我国当前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实施该课程,笔者提出了几点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资广大教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实施

参考文献

[1]游爱娇.愿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绿色生命力.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马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发校本课程.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7(1).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9

自主管理组织与管理

2010年殷都区教体局出台了《殷都区中小学生自主性管理、多元化发展》指导方案。各校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委员会”竟聘活动,自主成立了“学生管理委员会”,“学生管理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主持、参与学校内外活动,“学生管理委员会”委员担任校长助理,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有关事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自主班级管理组织相继成立,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公约”,自我监督执行;班级实行岗位责任自主承包制,把班级内每一项具体事务,都细化成小岗位,分配给各小组,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特点和愿望安排承包工作岗位;总之,每一个岗位都具体到人,每一块墙壁、玻璃、门窗、作业、板报、两操等都承包到人,使每一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有适合自己的管理岗位;小班主任有序的进行全班学生—周的教育刘金英管理和纪律秩序等事务,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处理本周内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偶发事件,指导班干部公平、公正、认真完成班级各项工作;各校分别成立自主活动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

一年来全区成立了校级、班级、活动自主管理组织800多个,学校、班级的管理呈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活动实现了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开展的自主性活动新形式,自主性管理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的开发了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自主性活动与实践

2010年3月,区委、区政府做出在全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定,其核心理念是变传统的“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变“知识为本”为“能力为先”。伴随着改革的东风,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智慧潜能,使人人成为最佳的我”为目标的学生社团活动应运而生。截至目前,18所中小学共成立文化、体育、艺术、科学等社团430余个,开展活动10000余次,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生社团是指为满足学生社团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其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按照一定的章程开展活动的中小学生群众性团体。这些社团一般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主开展活动,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发展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课堂,是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社团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推动主体多元教育研究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方式灵活,活动内容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通过这一展示舞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智,挖掘自身最大的潜力。

一系列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有专长的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目标。殷都实验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孙冲在CCTV“挑战小勇士”比赛中获年度总冠军,2010年七月份代表我国参加在美国举行的总决赛。北蒙小学的舞蹈社团排练的舞蹈《我们的四、二班》在安阳市少儿舞蹈大赛中,荣获特等奖。殷都实验小学的花样跳绳社团在安阳市十运会开幕式表演。殷都实验小学的舞蹈社团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维也纳交流演出。精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不断提高。在学生社团活动推进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内涵逐渐展现,形成了各具特色学生社团485个,各校学生社团活动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外国语小学的跳绳、铁西路小学的武术、殷都实验小学的科技、焦邵村小学的剪纸、殷都实验中学的鼓号、殷都外国语中学的健美操、殷都育才中学的十字绣、小屯小学甲骨文书法、纱厂路小学的合唱、北蒙小学的舞蹈等社团已在本校有一定的影响力,推进了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建设。

社会大课堂社会化运作

社会大课堂是我区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改革从身心上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校扩展课堂,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时间保障。社会大课堂旨在解放学生,开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改变教育等于学校,听课等同于学习的做法,克服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空间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释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和谐、全面发展。

为了使社会大课堂活动长效开展,殷都区实行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社会化运作,建立“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旅游公司独立经营”的3+N运作新模式,建立“干”“管”“监”“评”的运行机制,有效消除学生活动安全问题和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的后顾之忧。

2010年,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成立了社会大课堂服务社,服务社牵头进行社会大课堂前期筹备工作。一是盘清资源。对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联系挂牌。积极与资源单位联系,确定殷都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签定共建协议,并在实践基地挂牌。三是开发活动菜单。本着“常规+亮点”,体现目的性、系统行、选择性的原则,开发适合小学低、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活动菜单。四是进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司对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进行公开招标,确定了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经营服务、具有承办大型团体文化教学活动经验的旅行社全程运作。五是开发社会大课堂教材。在共建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开发了活动基地教材,为学生参加活动作好提前知识渗透。

2011年4月22日,殷都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社会化运作正式启动,实行政府买单,政府出资100余万元购买服务,学生免费参加活动,尚属全国首例。2011年4-11月份全区25700余名学生先后走进安阳市烈士陵园、水务公司、污水处理厂、殷都(龙安)消防大队、安钢、福利院、易园、人民公园、环保局等活动基地参加活动,社会大课堂活动打破教材、课堂与学校的局限性,真正使社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设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 自小学三年级始开设。在义务教育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量的6-8%;在高中, 该课程约占高中毕业所需116个必修学分的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辟了我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课程领域, 因而被课程专家寄予厚望、备受关注。但作为全新的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一) 课程实施中的“三易三难”

1. 易使课程成为“花瓶”, 而难成常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新的面孔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抹亮色, 很容易被视为课程改革的“标志”, 全新课程的清新气息也激发了部分师生的好奇和潜能, 在开放的课程空间里,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 很容易取得课程的“成果”。但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中考、高考课程, 学校和家长并未从根本上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三无” (无固定教材、无专业教师、无可借鉴经验) 课程, 加上地方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 学校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成“花瓶”, 成为专家看好、学生欢迎、学校应付、家长漠视的课程。

2. 易使课程变成一种活动, 而难成一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有确定答案的学科学习不同, 它没有确定的答案, 甚至连问题都没有, 学生必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像一名真正的研究者,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是一门学生完全自主学习、探索、体验的课程。学生彻底改变了读死书的状况, 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容易取得鲜活的成果。但由于绝大部分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自身也缺乏课程意识和指导能力, 致使课程往往只停留在零散的活动层面, 难于作为一门课程资源加以系统开发、建设, 使这门课程得以常态、深入、有序地展开和推进。

3. 易使课程限于校内实施, 而难于走向开放的社会空间

长期以来, 教师习惯于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 面对课程完全开放性空间, 教师一时找不到“教学”的感觉。加上严峻的学生安全隐患问题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 致使课程依然局限于校内或有限开放的社会空间里展开, 这与该课程的特性和要求并不完全吻合, 难于让学生真正走入开放的社会中进行探索、研究, 导致学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多次探究、验证, 加以整合, 易使该课程要实现的能力取向价值目标落空。

(二) 课程实施中“三缺”

1. 缺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课程, 其价值在于“生成”。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能力生根”的课程。但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而言, 面对“无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得十分茫然, 不知如何“生成”课程资源, 也不懂“生成”什么, 甚至找不到自己在课程实施中的“位置”, 从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2. 缺专业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 教师又缺乏综合的专业训练, 对应于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教师在短期内仍难于进行“对口”的专业引领, 加之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生成能力, 致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知识”, 学生的能力发挥也受到限制。

3. 缺国内可借鉴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刚刚起步, 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课程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目前国内各学校中普遍缺少实施和管理这门课程的有效办法和经验。学校必须“摸着石头过河”,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反思中提高该课程实施和管理水平, 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碰到各种障碍, 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课程规范性与常态化实施的主要策略

(一) 建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以评价杠杆撬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有一个结果, 其学习的过程同样是重要的, 这是与传统的课程学习与评价完全不同。因此, 过程性评价既是课程考核的突出特点, 也是撬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支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这门课程超强的开放性特征相呼应的评价体系。经过充分地研究探索, 我们选择了“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方式, 构建了从有网络条件的高中入手、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条件积极跟进的、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机制。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基于网络支持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全程、全员和全面的评价。课程实施指导、课程专业支持与评价随学习活动的开展适时跟进, 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评价和点拨, 活动过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讨论。评价强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 使评价过程成为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互动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机制吻合课程特征, 同时, 回应了这门课程评价的三个难题:

1. 过程评价难。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全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在过程中评价, 在评价中建构, 实现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实践体验、探究学习, 体现课程学习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特征, 确保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2. 缺乏专业教师。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全员参与式的评价, 学生、教师、专家都参与评价与指导, 找到了评价与指导的契合点, 符合这门课程的开放性特征, 解决这门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难于指导和评价的问题, 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3. 评价诚信问题。

“基于网络的建构式评价”是一个过程、结果公开透明的评价, 整个过程全员参与、全员监督, 有效地解决课程评价的诚信难题, 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 建立亦研亦政的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形成连贯通达的课程的常态化实施链条

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力推动, 而行政推动的基础是课程管理政策和规定。为此, 我们通过课题组立项研究, 编写出台了《海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关于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建构式评价活动的通知》 (琼教研[2004]50号) , 并及时跟进相关的政策专题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先行, 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 课题组借助政策依法抓落实的局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决定了该课程实施和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因此, 在依法实施课程的主线上, 要求实验学校制定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方案, 建立校级、年级管理机构, 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年级级长等要参与课程实施管理, 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人员保障。在课题研究推动下, 至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

1. 促进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配置专 (兼) 职管理人员。

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人员保障。

2. 促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实纳入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中, 使该课程的实施获得制度保障。

3. 课题组编制了《海南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

构式评价方案》, 作为教育厅2008年6个课程改革基础文件之一下发全省高中学校。省课题组组织相关的专家, 依据《方案》要求, 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 评价结果公开, 促进了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有效落实。

(三) 抱团组队, 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并打造队伍, 促进课程滚动发展

在当今应试教育思想还较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将面临不少来自学校、家长的抵触,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为此, 我们采取课题带动, 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策略破解课程实施难题。

课题组依托省教育厅的全力支持, 通过建立子课题实验学校方式, “以点代面”逐步放大、有序推进课程在全省实施。课题组采取了在实验学校现场展示和交流的策略, 通过鲜活的“现场”, 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 分享实验成果, 促进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摸索出了不同于别人的适合自己的操作模式,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一、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模式驱动,建构课程操作体系

1. 建模:建构课程实施“443模式”。具体内容:(1)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建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组织课程实施——共建课程资源。(2)课程结构的“四个单元”: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3)课程评价的“三个层面”:地方“三抓”(一抓课程督导,规划课程建设;二抓现场交流会,推动课程实施;三抓指导与评价,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三有”(一有领导小组,二有课程计划,三有评价机制);教师“三要”(一要设计活动主题,二要编写活动方案,三要参与活动过程)。

2. 用模:实施“三个一工程”。具体内容: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推介一个镇(片)的经验,编印一套《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丛书》。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计划用五年时间推动各镇(片)的课程实施与发展。目前我区先后在沙湾镇、市桥城区、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岗镇、北片(原大石镇)召开了“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现场会”,各镇(片)编印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实践丛书。

3. 创模:创建课程开发实施模式。建模是为了用模,用模是为了创模,在应用区“443模式”的基础上,各镇、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学校课程与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依托区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变有限资源为无限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评价拉动,建构课程评价体系

1. 课程设计评价。通过分片教研活动、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教研活动等,形成课程化体系:主题活动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活动内容系列化(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

2. 课程实施评价。(1)制定评价方案:《番禺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评价表》、《番禺区初中毕业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评价表》。(2)成立评估机构:区教育局成立检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检查评估小组。每个检查评估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育指导中心领导1人,中学副校长1人,中心组成员(特约教研员)1人,科组长2人。(3)组织评价活动:学校自评——评估组复评——区教育局审核。

(三)典型带动,形成“二八效应”

各教育指导中心要培育区域典型(课改试验学校、素质教育试点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学校要培育学科带头人(省市区骨干教师、特约教研员、中心组成员),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二八效用”(用20%单位或个人的经验去影响80%的单位或个人)。

二、活动课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围绕“课程目标”,通过“四动”(行政推动、模式驱动、评价拉动、典型带动),建构了“三个体系”(课程管理体系、课程操作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形成了“二八效应”,初步实现了“五个发展”(课程区域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深入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

(一)课程区域均衡发展

通过每学期的“三个一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对本学期承担的“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流展示现场会”从整体规划到具体工作,从工作目标到操作方法,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从学校行政到全体教师,进行了全面安排和精心策划。“交流展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经验介绍、课例观摩、成果展示”三个部分,通过活动过程提高了各镇(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形成了一批《番禺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443模式”实践丛书》。如市桥城区的《教育在活动中发展,活动让教育更精彩》,石楼镇的《回归生活世界,体验人生意义》等。

(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根据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现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我区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实施“四大工程”(628工程、示范工程、三个一工程、共建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着力推进“628工程”建设,即通过打造和培育“六支队伍”(名师队伍、特约教研员队伍、学科中心组队伍、小学新秀队伍、学科资源库项目团队、教育科研团队)产生“二八效应”(用20%教师的教学成果去影响80%教师的教学行为),整体提高教师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科研“示范工程”的辐射作用,形成“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教育发展态势;通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发展的“三个一工程”,整体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实施“共建工程”,推动互联学校共建活动,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科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开发实施活动课程,教师开始由习惯于用教材来教学的“教书匠”,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转变,实现了“教案——学案——讲学案”的转变,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变化,“三维课程目标”得到完美的统一: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与学习状态波动性的统一、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知识线与情感线的共振;通过反思提升,建构了“五维”教学行为时空观,即以“互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以“会学”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观,以“情感”为主要纽带的师生观,以“反思”为主要手段的教研观,以“发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观。

(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的“单元化”(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单元活动的“课型化”(方法指导课、主题生成课、开题活动课、问题讨论课、研究实验课、专题辩论课、个案分析课、成果设计课、活动汇报课、成果展示课、结题报告课),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管理 篇12

(1) 课堂实践。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课程各项目的操作练习。此实践模式由于课时限制, 学生实践操作时间有限, 练习不够充分, 难以达到较好效果。同时, 分项目的实践内容, 随课程进度逐步开展, 难以形成系统性, 部分学生学了后面的内容忘记前面的内容, 无法将所学技能综合应用。

(2) 酒店实训。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一般都采用校外酒店实训的模式, 即学生在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酒店餐饮部从事基层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有充分的练习基本服务技能的机会, 但是作为实习生对于包括预订、筹划、组织、服务、管理各环节在内的餐饮服务全过程并不能全部参与体验。

针对以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以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为实践平台, 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使学生完全参与到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 融会贯通理论知识, 全面提升专业技能。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 确定实训项目内容

设计本实训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工作, 具备相应职业能力。因此, 教师根据餐饮服务一线岗位对服务人员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要求, 结合岗位工作过程, 梳理出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项目, 并从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 加大实训项目的难度, 使实训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反复地技能操作练习上, 而是既需动手更需动脑, 既发挥自身优势, 又融入团队合作, 模拟餐饮服务及宴会接待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二) 串联课程子项目, 体现综合性和总结性

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是《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总结性的综合实训项目, 它的实施时间在课程各子项目学习结束之后。课程中包括托盘服务、餐巾折花、中餐摆台、席间服务、菜单设计、宴会设计与服务等在内的子项目内容都包含在此综合实训项目中, 对课程起到总结作用。学生在实施综合实训项目的过程中有机会将课程重要内容再次重温, 这无疑有利于其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三) 教师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项目实施过程中, 完全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从前期搭建小组、选择主题到中期竞赛准备、实施最后到评鉴总结的各阶段、各环节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模式给了学生完全展示的舞台,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同时, 进入社会所需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 多方位进行考评, 并将竞赛成绩纳入期末考核

项目以竞赛的方式展开, 最终赛果则由多方位综合考评的结果而定。主题宴会设计、选手摆台操作、作品评鉴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考评指标。同时, 为了丰富课程考核方式, 突出能力考核, 将竞赛成绩纳入期末考核中, 在期末总成绩中占比10%。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推进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项目的实施, 教学设计尝试将项目划分为主题宴会设计、竞赛实施、评鉴总结三个阶段, 在三个阶段按照不同要求分别开展以下工作。

(一) 主题宴会设计阶段

由于课时限制, 本阶段工作主要由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师及时跟踪任务完成情况, 并进行指导。以全班40名学生为例, 让学生们自由组合, 5人成组, 选出组长, 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任务分工。

首先需进行主题宴会设计, 提交设计方案初稿。方案中应包括宴会主题描述、宴会环境布置、宴会台面创意设计、宴会菜单设计以及人员分工、工作推进时间等内容。方案提交后, 教师根据方案内容与各小组共同研讨,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 完善方案中的各部分内容。其次, 设计方案形成后, 各项准备工作也由此展开。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成为摆台选手, 选手应利用课余时间在实训室反复操练摆台技能。小组其余成员开始进行台面主题中心艺术品、菜单、环境装饰物等的选材和初步制作。鼓励学生用环保材料, 自己动手制作衬托主题的各种物品, 这样既可以保持创新性, 也能够节约开支。

(二) 竞赛实施阶段

此阶段用时6课时, 由各小组将前期的设计展示出来。通过抽签决定出场次序, 每组在规定的20分钟内完成主题宴会摆台、台面主题中心艺术品制作、环境布置。其中, 主题宴会摆台由各组事先选出的选手按中餐宴会摆台标准单独完成, 考查摆台技术的熟练性、规范性、美观性、实用性。台面主题中心艺术品制作、环境布置由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 考查学生对宴会主题和餐饮文化的理解、主题设计的创新性、美观性等。每组作品完成后, 由小组指定人员进行主题介绍, 要求描述主题内容、创新点、适用范围等。

所有组别完成摆台之后, 主题宴会评鉴环节开始。通过抽签, 确定评鉴对象, 即另外某小组的主题宴会创意。小组成员通过五分钟的简短讨论, 现场口头阐述该主题特色的表现形式、主题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进行中餐宴会主题创意全面剖析。本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餐饮宴会文化的熟悉程度, 同时检验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在竞赛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评分标准, 对各小组在各环节的表现给予评分, 总分100分, 其中主题宴会设计占30%, 中餐宴会摆台占60%, 作品评鉴占10% (详见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评分表) 。

(三) 总结阶段

本阶段根据评分, 选出竞赛的前三名, 同时可设置最佳主题设计、最佳摆台

操作等单项奖, 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针对主题宴会服务竞赛各阶段推进工作总结经验得失, 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以提高下次竞赛的举办质量。

三、成果与思考

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实训项目是结合高职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实践教学方法, 笔者从经验中总结此举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 指引了学习方向, 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以往很多学生认为除了课堂学习, 课后不知道该怎么学, 而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的实施,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任务自主开展工作, 逐步加深对中国餐饮文化、宴会风俗礼仪等认知, 大大拓宽了知识面。同时, 竞赛的方式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掌握更熟练的操作技能, 学生们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自主练习。

(2) 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之外, 竞争意识、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也得到全面拓展。

(3) 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较为出色的学生, 可以进一步培养, 作为参加校外技能大赛的储备人才。

当然, 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实训项目要更好地取得成效, 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下方面值得思考:

(1)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创新是主题宴会设计的重点, 也是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但创新能力不是通过一两次练习就能提高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日常授课中, 教师可多用主题宴会设计的现实案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长见识, 鼓励学生从中发掘新意, 不断激发创新意识, 待到需要时真正做到有新可创。

(2) 制定更详细的评分标准。目前项目主要从三大板块十三个指标进行考评, 虽然考评指标较为具体, 但是详细的评分标准应进一步清晰, 其中可量化的指标需制定量化标准。例如, 斟酒项目满分5分, 选手白酒斟八分满、红酒斟五分满, 可获5分;白酒斟八至十分, 红酒斟六至八分, 可获3分;白酒溢出, 红酒斟多于八分, 该项不计分。准确而详细的标准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

(3) 提高该项目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随着主题宴会综合服务竞赛项目实践日趋成熟, 学生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加深, 投入更多精力, 也收获更多成果, 可考虑提高该实训项目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 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专业技能练习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自身更好地达到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东平, 徐斌.高职“会展实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与探讨——以校园模拟展销会为例[J].职教通讯, 2015 (3) :5-8

[2]黄兰兰, 刘怀.项目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学理论, 2010 (5) :199-200

上一篇:税负增加原因下一篇:羽毛球比赛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