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2024-11-20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通用12篇)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1

德育是教学行为的首要目的,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是不同学科在德育中所呈现的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区别,它在结合学科特点方面应有偏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简单谈一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其人格魅力特别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其学习的楷模、道德的标杆、人生的导师,教师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期,教师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时刻影响着学生。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多方面的素养。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例如,有的教师有口头禅等经常性的动作,可能在学生中形成相互传说的话题。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处处为人师表,彰显德高为范的师魂。另外,“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认可了,愿意和教师亲近了,教师的话不就更愿意听了,教学效果不就更好了吗?所以说,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

其次,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人为方面的事例和故事。数学课本中涉及的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研究中吃苦耐劳的精神,数学在祖国发展过程中作出的贡献……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学的好素材,他们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爱国精神。更能成就学生一生的数学追求,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对于知识都是以一定的生活情境呈现的。生活中的好多情境也是我们进行德育的载体。我们要学会适时,以适当的方式来呈现,起到积极的德育效果。例如,讲到分数,“一个西瓜切成相同的9份,给爸爸、妈妈和我分,怎么分?”这就可以相机进行母爱、父爱教育。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是我们不能教教材,而是要合理用教材,因材施教,把教材的意图领略,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所以教育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德育教育渗透的自觉性,使德育教学的精神真正走进课堂,最终积淀成学生良好的品质。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把握教育根本的目的,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活得开心。

摘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识谱教学的有利手段,对促进学生快乐的学习乐谱,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乐谱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首,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提高教师品德修养,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以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提高学生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人格魅力,教材发掘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优化当前德育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41-01

引言

中职德育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课程,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对德育课所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原则,从中职德育课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与成长特点,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体验式、实践式、养成式的教育模式[1]。以此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迈向新高度[2]。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导入,无疑为中职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教学创新方向,为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在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志愿活动就是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得到提升。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并且这样一种方式能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德育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基础。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课教学而言,这是一种学生比较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

例如,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抽取几名学生充当志愿者,并为学生构建求职面试的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志愿者在这样这个活动中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在扮演应聘者时,初步感受作为应聘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反思自身的不足,为其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与此同时,让充当志愿者的学生作为示范,并由志愿者鼓励其他学生动起来,一同加入到角色扮演中,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模拟求职面试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指导学生分别不同的角色,开展传帮带的启发式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学会深度思考,感受合作的真谛,促进学生让人格素养的提升。而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能够在求职者、面试者或是其他不同职位的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的扮演形成换位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而这样的思想碰撞对于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想交锋中学会为他人考虑,懂得宽容、理解。在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在服务社会志愿活动中开展中职德育课教学,是推动学生德育思想与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有效手段。教师在以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德育教学时,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愿投入到社会服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而在学生兴趣爱好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实现,让专业课程能够与德育课相结合,在实现系统教学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在道德理论知识、思想素质上与其行为相互统一,促进思想素质与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通过服务社会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从而让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专业服务水平与自我思想品德的践行。

例如,在“保护资环境”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美丽乡村”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心动中。通过在教师或是学生志愿者团队队长的带领下,组织学生进入到实际社会中,积极参与河道清理、植树造林、植绿护水、污染排查等活动;同时参与到环境保护宣传志愿活动中,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向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在社会中、校园中、甚至家庭中呼吁大家开展山川、河流、植树造林等志愿服务,并倡导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与生产方式,从而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践行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每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洗礼。同时,能够让中职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将其他专业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结合共同践行,实现了专科知识与德育素质的共同提升,并将德育课中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化知识,进而在活动中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中展开教学

自古以来,榜样、强化与说理等方式在学生思想素质与道德行为的培养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其所强调的就是榜样的作用。这是一种活动主要是将志愿者和全国道德模范放在一起,让两种不同的身份进行交流与互动,并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由全国道德模范作为宣讲人,将其高尚的思想道德“投射”于志愿者以及校园中。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需要不定期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做客学校讲座,组织学校志愿者团队和全校学生参与讲座,从而利用榜样的作用,将道德知识、良好的思想素质、以及现代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灌输于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优秀的道德品质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的渗透。而通?^这些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还能够催生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真正达到养成式教育。而在平时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也可以应邀教师与学生志愿者开展“读校规”“唱校规”“讲同学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志愿者制作的“身边道德事迹”微视频、漫画或宣传册等,让学生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德育服务教学教育展开探讨,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课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内化道德思想,在实践中践行思想,并在践行中逐渐养成行为,进而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3

上世纪20年代初,萨迈尔指出,语言是指描述人类经验与对世界认识的方式,同一语言社区的成员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理念,他们决定了社区的结构,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与文化不是互不相干的孤立的对象,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指出,文化是社会成员习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与习俗的综合体。而B.Tomolin 等人则进一步将文化分成三大块,即思想、产物、行为,而其中思想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英语语言本身就承载着思想道德的内容,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从另一角度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角色定位

学生的德育来源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但是,仅仅靠社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道德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学校的肩上,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者,于是教师在全面指导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就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任务,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德育实效,摈弃只重学习不重德育的现象。教师要认识到: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靠掌握知识的多寡来衡量,更要注重德育修养的习惯养成;课堂除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

三、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情境的创设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语言听、说、读、写的训练,却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环节。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而达到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在理念上更新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及时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与时俱进。新课标中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体验、实践与探究。我们既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综合所学内容动手制作英语物品,注意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亲自动手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电影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天早上播放英语新闻等。

2.在活动中教育

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上春游地点的讨论、操场上的义务就诊活动、周末朋友的party、周三“English zone”的课题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

一个普通的活动,挖掘出来的思想内涵相当丰富。圣诞节,我让学生制作贺卡,快乐生活,高兴过节;母亲节,我让学生做些家务,体验劳动,感恩母亲;教师节,我让学生体验老师角色,站三尺讲坛书潇洒人生;护士节,我结合“5.12”汶川地震,改学生稿件,搞小演讲,讲述白衣天使奉献光荣、大爱无疆的故事;寒暑假期作业,我要求学生仿办英文报刊,进行作业评比,激发竞争上进思想品质等。通过这些活动载体,学生的语言运用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积极的释放。

3.在实践中提高

英语是一门工具课,它的价值体现在运用过程中。在众多的英语展示活动中,体现英语学科特点的展示就有英语歌曲、英语小品、英语书法、英语漫画和其它英语作品,或是为其它学科作翻译。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的英语能力自然就会得以发展与提高。高中学生虽然生理方面已经趋向成熟,但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他们部分人很喜欢追求时尚和观看电视、电影,尤其是英文电影。视听效果较好的英文电影,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看完一部影视后,老师可以就电影内容与学生交流看法和体会,并且可以联系到高中学习和生活实际,鼓励同学们不怕困难、勇攀理想高峰等。

四、教学活动中德育思想渗透的策略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教材内容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做到润物细无声。当然,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可行性,不要让其成为空中楼阁;要注重德育渗透的反复性,不要以为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科学恰当地选择德育渗透点,并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4

关键词:活动教学,职业学校,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德育课教学应由“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育人为本”的轨道上来,在活动教学中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实现和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和内涵

活动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谓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活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德育课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德育课实施活动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自主参与和自我感悟,激发道德情感。同时,学生也须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德育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知与行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二)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

合作探究学习是德育课实施活动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采用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课堂活动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根据自己的喜好,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有助于促进集体与个体的共同进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活动教学在职业理想的作用中的应用

“职业理想的作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职业理想的作用,理解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本节课我实施了活动教学,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诗文组、采访组、竞猜组、故事组和案例组。本节课的活动教学的各个任务安排如下:

(一)诗文配乐,情境导入

诗文组配乐齐诵流沙河的《理想》。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情境导入教学,不仅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的优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畅谈自己理想。

(二)案例分析,职业指导

采访组展演两个职场案例的视频:案例一是采访我校优秀毕业生张定国,案例二是播放《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卓君的“田埂上的梦”。通过两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导向、激励和调节作用,而且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引领学生感悟生活,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三)关注社会,名人竞猜

竞猜组述说几位名人的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让其他小组竞猜。名人竞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和体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四)明星传奇,励志提升

故事组讲述了周杰伦从服务生到天王巨星的传奇人生,分析了周杰伦职业理想的实现,在于他具体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学生喜爱的明星作为德育活动案例,容易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悟明星成名的艰辛和努力,传递正能量。

(五)多元评价,励志行动

活动教学采用多元化激励性评价:评价主体有学生和老师;评价项目有课前任务、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评价结果不是评优劣分等级,而是点赞和鼓励。

在本课的活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了活动过程,使德育课堂发生了三个可喜的变化:(1)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案例故事由各小组自己选择,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2)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各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活动任务,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3)教学时空由封闭变开放。活动教学不拘限于课堂,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

活动教学将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蕴于活动过程中。实践证明,活动教学有利于改变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进步,活动教学应在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大力倡导。

参考文献

[1]孙涛.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2]邵敏霞.活动化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5).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5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国际合作部于2011年12月21日下午在我校实验剧场举办了“迎圣诞韩语文化活动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孙兵校长和家长们的充分肯定。载歌载舞的同学们,尽情的展现着才艺;留学归来的学子,娓娓道来在韩国留学的经历和发展;校长和韩籍老师也和学生们同台表演;三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了,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这是国际部师生共同的一个盛会,是国际部德育工作的一个亮点,是国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特色系列活动。

国际合作部本着“明智尚美”的校训,在成立的五年来取得了硕果累累,成功的开创了我校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先后和8个国家20多个国际学校进行着交流,现国际部开设有“商务韩语班”,相关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美容,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韩国大学继续学习,获取韩国大专或本科文凭,其中计算机应用、机械、电子、经营等专业为韩资企业订单班,就业方向为三星,LG等在国内的大型韩资企业。目前我校已经有两届学生到韩国大学留学。国际合作部通过“韩语文化”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德育活动成长,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韩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礼仪素养,塑造和培养了国际化的人才,也打造成了我校优质特色品牌专业。

2011年12月22日

感悟少先队活动中的德育魅力 篇6

一、少先队阵地建设——德育的熏陶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阵地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气息。

1.民主管理委员会

是学校贯彻“以队员为本,让队员成为学校的主人”的管理思想提出的一项推进队员自主化管理的新举措。它通过吸纳少先队员参与学校的相关工作,是交流的渠道。委员会成员及时向学校大队部反映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生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数百条,涉及学校管理、师德师风、少先队活动、中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孩子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少先队员的民主意识,使自主管理落到了实处。

2.校园文化

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教育,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隐性教育功能。学校在优化环境建设上力求让每块墙壁都能说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有三个不同主题的德育长廊:一层是小明星长廊,二层是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诚信教育长廊,三层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长廊和“我为唐山自豪,我为唐山骄傲”的系列展。三个系列主题的设计,角度不同但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中对少年儿童进行了爱国主义、行为规范、传统文化等多层面的教育。

3.心理咨询室

队员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学校心理咨询室环境幽雅,功能齐全。设置了知心语信箱、预约信箱。咨询采用预约制度,全天开放,并公布咨询热线和电子邮箱,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电话进行心灵沟通,成为队员们倾诉心声的心灵驿站。

二、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品德的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让队员们在活动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径。

1.“中国梦 唐山梦 我的梦”梦想征集活动

为深入学习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学校大队部开展了梦想征集活动,以征集队员们十年后的梦想为主,通过书写、绘画、口述、视频、照片等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发展进步的未来憧憬。

2.“争当小主人 喜迎世园会”

在距离唐山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倒计时350天之际,学校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喜迎世园会 当好小主人”主题活动。鼓励全校少先队员以小主人身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践行文明、环保、低碳,做有道德的人,提升自身文明素养,展现良好少年儿童形象。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营造浓郁氛围,队员们则通过“美丽世园我来说”;照片、绘画、手抄报展示;到社区、家庭宣传文明迎世园、环保迎世园等方式,服务世园,走进世园会,为世园会添光彩。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学校还有陆续开展了“说优点 找不足 手拉手 同进步”红领巾小讲堂活动、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迎首个烈士胜利纪念日活动、“坚定信念 跟党走”主题少先队活动课、“祭英烈 学英烈 颂英烈”系列活动等。通过活动达到队员们德育自悟的目的。

三、少先队道德实践活动——德育的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力求新颖,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强。

1.科技实践

学校的数字实验室、探究实验室、科技活动室都是全天为学生开放,为孩子们提供100多个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的相关实验,通过设备的演示,可以让孩子们更形象、更直观地了解实验的进程和结果,为培养孩子自主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劳动实践

锄园,是我校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在建设上我们遵循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院内共种植、养殖动植物上百多种,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成了孩子们播撒汗水、收获知识的乐园。

3.社会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先后到南湖、北京科技馆、北京动物园、唐山城市展览馆、唐山科技馆、冀东烈士陵园、唐山纪念碑广场、大钊纪念馆、大钊公园、河北联合大学、二五五医院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积极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搭建平台,组织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参加各种公益演出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唐山市群众文化艺术节、风筝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善于发现的创新意识、奉献、博爱的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7

一、寓德育于文本教学之中

文本是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的基石, 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筹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文本的内容为载体, 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梗概、中心思想和领悟了作者的情感、学会了此文的写作特点后, 教师应及时总结,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个教育, 可以“借题发挥”, 抓住文章的“字眼”, 紧扣文章的“收尾”等等。一句话, 只要我们恰当地开拓和引导并结合现实, 就一定能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如, 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成功》一文时, 作者以“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来论述成功的艰辛和所需的付出。在论述中逐层剖析, 列举事例, 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教师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成功是等不来的, 个人知识、修养、技能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勤奋好学方可达到的, 必须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 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寓德育教育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2011版的新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 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变化三个特色。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强化了中国特色, 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四基”的前提下, 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各种训练中加强德育教育。如针对中学生“害羞心理”重的问题, 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开展“演讲”, 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训练初期, 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演讲, 演讲内容不统一要求, 只要是所见所闻, 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 但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并说出自己对人或事的看法、感受。这样, 通过说见闻、谈感受,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就此拾级而上, 由原来的“自由说”过渡到有一定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写。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幸福与苦乐观》和《如果我去动漫城》等等, 让他们通过写找到生活中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一些影视, 如《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的《你幸福吗?》、抗震救灾等等系列片,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使他们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在这些活动中, 我们应当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哲理,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尤其是“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 要让他们明白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个正直的人最起码的品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 才拥有谦虚之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 谈谈发自内心的实在话, 让他们彼此之间都受到教育, 真正实现学习教育两不误, 最终使他们的素质和觉悟也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教育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道德模范社会价值的精辟揭示。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文章中的典范、学生中的模范以及教师的自身形象给学生们树立道德榜样、塑造道德人格、培养内心信念, 最后形成公民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风尚等。如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陈毅市长》, 全剧用十个片断、十个故事, 写成十场话剧。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五场。该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 各场之间在情节上不相连贯, 都是独立成章, 而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剧情矛盾冲突和人物对话的分析, 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剧本, 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使学生们感受到陈毅市长的政治家胸怀和人格魅力, 同时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同学、长辈相处的方法与态度, 运用正确的策略对待和处理现在哪怕是将来所遇的事情, 避免浮躁、冲动, 力求沉着、冷静和稳妥;学会顾全大局和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等等。另外,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 事事是教育, 教育无小节, 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 更要做到“行为世范”, 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 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 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总之,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 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摘要:德育以知识为载体, 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 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融汇于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篇9

开学伊始, 针对新学校、新专业、新班级、新同学相互不认识、不熟悉, 但渴望彼此了解的心理特点, 开展 “我愿意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前, 我利用最短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 查阅、摘录学生的各种档案资料, 获取了初步认识, 重点了解特殊学生, 精心设计组建新班级的第一次集体活动计划, 并且布置了班级环境。 班会上, 我先提出要求:每位学生先自我介绍, 要开门见山, 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实事求是, 不虚夸, 突出长处, 生动形象, 形式不限, 最大限度地展示才华。 首先我为学生进行“打样”, 激励和带动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到台前来展示自己, 全班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唱歌、跳舞、讲故事, 还有展示自己的字画作品等等。 紧接着, 我把班会推向高潮, 抓住职专的学习特点, 帮助学生放大梦想, 点燃激情, 让每个人将自己的理想写在彩纸上, 叠成千纸鹤, 挂在班级的墙上,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目标就是清醒剂, 增强目标感。

( 一) 以每一次活动为德育的切入点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初中进入职专学习阶段, 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确立, 不能真正做到自律。 为此, 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军训教导学生努力奋进和勇往直前。 在军训前, 对学生进行“训前”总动员:我国历来被称为“ 礼仪之邦”, 对读书人很重视德和才的培养, 言行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应具备军人的素质, 以及军人那种团结奋进、勇往直前、步调一致的作风。 军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 提出了我们的口号:“班荣我荣, 班耻我耻, 拼搏进取, 永争第一”。 在整个军训过程中, 我始终和同学一起顶烈日、迎风雨、不怕苦、不怕累, 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有的同学发高烧, 站起来都打晃, 但为了班级荣誉白天吃药, 晚上打针, 一直坚持军训;有的同学练正步走时, 不小心扭伤脖子, 可他轻伤不下火线, 此情此景, 让我和同学们觉得感动。 每天结束时, 我都做二分钟激情小结, 鼓励同学, 敢于和自己挑战,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经过一周的军训, 同学们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勇于挑战自己战胜困难和强烈的目标感, 为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就业和创业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通过文体活动教育学生团结一致。 学校陆续开展了篮球比赛、校园歌手大赛以及拔河比赛等等。记得拔河比赛之前, 先找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两头牛拔河的情景, 让大家分析其中的含义, 同学们七嘴八舌, 争议纷纷。 最后, 我用高亢的声音对同学说:孩子们, 拔河比赛是一个班级团结的象征, 大家有劲向一处使, 听从我的指挥, 记住:一个方向, 一个声音。 这次活动收效很大, 同学深受鼓舞。 一次次活动, 我们不敷衍, 认认真真地思考, 每次活动都将德育融入其中。

(二) 感恩教育贯穿始终

通过观察, 发现我们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精神空虚, 比吃、比穿、比玩, 却不比学习成绩, 缺乏动力, 不求上进, 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因为某点小事, 就产生摩擦, 甚至大打出手, 不顾后果, 漠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栽培、他人的帮助, 反映出许多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缺失。 因此, 加强感恩教育成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为此, 我制定了一系列活动规划:

首先, 组织召开了一个班会, 让大家讨论什么是感恩。 班会上, 同学们畅所欲言, 有人说感恩谁不会呀, 给老妈打洗脚水, 帮家长干点活儿, 长大挣钱给父母花点儿, 只有几个学生说好好学习, 回报父母。 于是, 我先肯定同学们的观点, 同时提出, 在学校上课不认真听课、顶撞老师、不钻研技术、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是感恩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知道感恩就是主体 (人)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激, 并予以报答。 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报效祖国, 才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 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 感恩是一种文明, 感恩是一种品德, 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其次, 经过班级学代会研究决定: 从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为起点,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安排, 具体内容:

1. 学习、 理解并背诵 “ 弟子规”。 每次晨读时间给同学讲一个感恩教育的小故事, 教育学生感恩父母, 懂得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 而且把我们养育成人。 我们感激父母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是做人的底线, 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 怎么可能爱同学、爱他人、爱社会。

2. 开展征文、 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每人都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题目自拟, 在全班进行演讲评比, 把好文章展示在班刊上。 演讲活动中, 同学们有的写了 “我爸爸的背”、“妈妈的手”、“哥哥的希望”, 这些看似简单的文题, 同学们却用感人的故事, 朴实无华的词语, 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爱爸爸、爱妈妈、爱自己、爱家人。 演讲中, 有时发出阵阵掌声, 有时又感动得流下眼泪, 这次活动让大家从心里感知亲情、懂得亲情、珍爱亲情。

3. 布置爱心作业: (1) 记住父母及亲人的生日, 并在他们过生日那天一定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 给他们送去温馨的话语和美好的祝福。 (2) 每天节约一元钱, 在自己生日这天给父母买一件小礼物, 礼轻寓意深, 俗话说:“儿的生日, 娘的苦日”。 (3) 利用假期做家务。 寒假期间, 有的帮家长劈柴、做饭、洗衣服, 有的干了许多又脏又累的农活, 他们又听话又务实, 收效颇大。家长有的打电话, 有的直接来学校向我当面道谢, 还有些家长在邻里、亲朋好友中宣传我校, 夸老师认真负责、对待学生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这更增添了我们继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信心。

4. 收获。 通过以 “ 父母你们辛苦了” 为主题搞一个大型班会, 邀请学校有关领导参加, 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形式的节目, 有情景剧、歌曲、诗朗诵等,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母那双干裂的手、 晒黑的脸, 爬满皱纹的眼、劳累的背……很多同学眼睛湿润了、变红了, 他们的内心深处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领导给本次活动做了总结, 他将感恩教育的内容升华:我们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 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 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还生动的列举了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感恩事迹, 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 本着“品德树人、技能立业”的思想, 踏踏实实做人, 以或形象、或有趣、或激昂的形式教育熏陶学生,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素质, 升华了学生们的思想境界, 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 进而使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得到极大提高。

二、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感恩教育的关键

( 一) 家校合力有效培养好学生

百善孝为先。 因为学生思想活跃, 爱过西方的节日, 根据这个特点, 在感恩节到来之际, 我组织召开了家长会。 和历次家长会不同的是, 这次家长会的主题是 “百善孝为先”。 家长和学生坐在一起, 悠扬的乐曲声中, 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到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 》这首歌, 大地震的灾难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一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了孩子生的希望, 诠释了母爱的神圣……在主持人昂扬顿挫的解说中, 教室里一片啜泣声, 妈妈擦着眼睛, 爸爸无声地流泪, 学生们都深深地低下了头……自从这次家长会后, 同学们变了, 不但尊重了父母, 而且同学间也相互礼让, 和和气气的, 很多同学也知道学习了, 父母与子女关系更加融洽了。 通过家长会, 使每位同学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集体中。 这更让我感到家校合力, 共同培养教导学生, 效果会更好。

( 二) 家长要平常心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

残疾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让他们在普通班, 和正常的学生一样接受教育, 避免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从各方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充分展示特长, 找回自尊, 树立自信, 让他们处处感受到关爱, 时时想着奉献,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不断地和家长探讨, 用心感知他们的心理历程。 特殊孩子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不幸, 不舍得让孩子再受半点委屈, 对于老师的批评有时不能正确看待。 其实, 老师批评孩子, 正说明老师关注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家长、老师保持一致意见, 会更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 另一方面, 我们也应看到孩子的优点, 对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 也要给予肯定, 使孩子树立起自信。 残疾学生个性相对很强, 但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渴望参加各项活动。 我们班级有名学生, 是国家二级肢体残疾, 我和家长积极交流, 了解他的过往, 体会他的性情。 他热爱劳动, 喜欢唱歌, 爱好体育。 我抓住他这一特点, 安排他在班级当劳动委员, 负责班级日常值日的安排。 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 他的一首 《父亲》让全场动容, 唱出了父亲对孩子深情的爱, 唱出了孩子对父亲浓浓的情。 在运动会上、篮球赛中, 他都是主力, 同学们很愿意配合他。他还积极备战2014 年辽宁省残疾人运动会, 并且不负重望, 夺得佳绩。 在2015 年的高考中, 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校深造。 关爱残疾学生要从点滴做起, 要不断培养他们有进取、向上的精神。 一贯的溺爱, 不但帮不了他们, 反而还会伤到他们, 所以老师与家长配合, 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正确看待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样才能全方位的帮助孩子的健康成长,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每次看到他们取得成绩, 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喜悦溢满心间的时候, 我都会深深感觉到, 家长和老师双方充分沟通, 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 达成共识, 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10

一、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之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场所和教育资源,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教育培养水平,塑造出社会化的高素质人才。尽快赶上和超过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是时代赋予我国现行教育的历史重任。学校、家长、社会因急于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常常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其后果是中学生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迷恋网络、早恋等现象严重,离家出走、自残自杀和抢劫杀人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实告诉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传授和各种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德育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给人以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赋予人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其自由、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德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能增强人们的体质,改善人们的体质状况,又可决定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质量。由于诸种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从个人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在关注教育发展时,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加强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教育,是确保他们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学业的根本保证。体育能培养中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同时体育健康教育的灵魂集中表现了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尊重客观等职业精神。体育所生成的思想和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德育内容,使德育更加行之有效。与此同时,德育也给人以精神上更大的鼓励,提高了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三、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的任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者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美育的目的集中表现为“美”字。美育所呈现的思想和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德育内容,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德育也给人以精神上极大的鼓励,提高了中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且能帮助人们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做到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进而促进美育的发展。

四、德育与劳育的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多,现在的中学生不仅缺乏脑力劳动的意识(表现为惧学、厌学和辍学等意识和行为多有发生),而且更缺乏体力劳动的意识(通常表现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意识和行为严重)。所以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锻炼学生的劳动毅力,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且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理想,产生了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的情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德育既可以提升劳动的理论深度,又可以增强人们的劳动意识和情感,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1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教学 渗透 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正处于强化和模仿阶段,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初级心理,对其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等进行改造和教育,对小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的观念进行有目标、有理想地培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可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应把培养小学生的优良道德和品质融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践当中,进行慢慢地熏陶和渗透才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应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加以有目的、有条理地运用,使实践活动课蕴含德育因素,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拥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教育优势,教师应尽最大条件进行挖掘和分析这种德育渗透的因素,使自身的教学和业务得到不断的开拓和提高。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努力加强德育教学,能够使小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直线提高。同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德育的培养有着非常广阔的教学题材和要求。例如,对于小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小到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观察和学习,大到对历史、对人生进行感知与感怀等,是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中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的相关德育教学资源基本上存在几个方面,如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自我资源等。如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小学生进行“家乡的爱国教育活动”“我的家乡爱国英雄之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爱国教育,使学生了解了家乡的爱国英雄的故事传奇和思想,增强小学生从小以家乡的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怀。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和夏游等一系列的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活动之余,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例如,对学生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和大自然进行充分接触,了解到关于水资源的宝贵方面的更多知识,养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对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进行谴责。在自我资源的利用中,可通过“今天该我值日”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日常行为规范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学习,通过锻炼与学习不断改善自身卫生习惯,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德育的多种活动形式中,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无形中拓宽了小学实践活动的渠道和范围。教师可以立足于本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有选择地将本地的民俗和风情以及实际的乡土气息融入教学的德育教学中,使小学生能够对德育的教学教材、德育的教学内容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挖掘。组织小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习,教师可利用身边的人物和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学生,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德育教学,又能得到更广泛的教育意义。教师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树立典型模范标兵人物,对学生形成正面的激励。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因此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实践性更加关注,故而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和讲解。况且,小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对课堂式教育并不能有效地接受,借助封闭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会使小学生感到更多的压抑和说教,使其难以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与高校的学习经验,这违背了实践活动的本质目的和属性。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分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要对课程进行精选,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要想使小学生德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对小学生的德育课程进行精选和规划。在规划中,首先要根据德育教学内容选取良好的德育题材,在进行题材选择中,要把握好思想性的教育和思想的启发,也就是说对德育的课题要求要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和当今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和启发,这是对小学生德育题材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对小学生的德育题材的选择应切合小学生的特点和生活,不能太偏离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如果题材的选择较偏,就得不到有效地反馈,小学生的热情和情感上无法给予共鸣,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对小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实践教育活动时,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德育渗透在学校和课外、家庭等各种环境中都能够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师可从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勤俭节约粮食的有关故事和名人经历之后,和小学生一起去乡村的田野进行采风和实践学习。把这种德育的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灵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乡间田野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小学生进行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再对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行总结,让小学生懂得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同时,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对德育的环境要求比较高。教师应通过良好的课外教育活动和宣传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爱护我们的学校”这个实践活动时,可通过粘贴宣传口号、标语对学生进行提醒,对校园的卫生打扫进行监督等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德育渗透。

对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分工协调,团结互助的方式进行。对于实践活动,需要小学生展开调查和访问、总结等环节的学习和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协调工作,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意识和德育品质,使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好的与人相处经验,使同学们的关系更加的融洽。

三、结语

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小学生的课余学习和各种课下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深入挖掘,对小学生要联系目前的学习和社会状况,引导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双,朱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83-85.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活动 篇1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上一篇:食品从业人员下一篇: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