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2024-11-16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1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 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 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 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 以活动为纽带,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 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 以活动为基本方法, 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 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 “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 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 既要动手, 又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 探究于游戏之中, 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喜欢探索, 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 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 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的活动, 为了赶进度, 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 学生自行开展,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 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 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 在“动”中学, 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 设计好“动法”, “激活”学生。

1.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 激发学生“动点”。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 所以, 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 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 学会生活。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 激发“动点”。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 多动脑筋, 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 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 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可设计几类活动。

(1)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 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 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 学生快乐学习, 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2) 制作类。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 “十指连心”, 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 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 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 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 等等,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 探究实验类。在课堂上, 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 以及不盲从, 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 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 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 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只有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 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 学生学得轻松, 乐学、爱学。

三、存在问题

1.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 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2. 课堂组织

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 教师如果组织不当, 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 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我们要做到形、神结合, 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 教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

3. 课堂评价

由于不同班级, 不同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兴趣爱好也有差异, 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 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 具有一定困难。

综合上述,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生动活泼地去探索, 积极热情地去交往, 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各种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 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2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从事课堂教学并非易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比喻课前备课的艰辛程度,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绝大多数的老师都能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应该说这样的老师“务实、为生、可敬”。然而,有少数老师照搬教辅资料或网络上的教案或导学案。既不对教学内容通盘掌握、挖掘、深思,也不了解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李克强总理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那对我们课堂教学来讲,就应该是“学生所需,师之所向”。这种无的放矢的教学活动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原则,更是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敷衍塞责和懒散的表现。

近年来,各学校广泛开展“四课”活动,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按照预先编排好的“剧本”和“情节”一路表演下去,看起来“风生水起”、“跌宕起伏”“环环紧扣”、“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核心目标的达成则不去关心。这只是彰显了这节课的形式,却忽视了教学的核心目标。另外,为了上“好”这节课,不惜反复排练、预演,“编导”们不停的献计献策,提出修改意见,当然这种精心准备,不断“磨课”,是必须的,因为教学是门艺术,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是忽略了有着活生生个性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扭曲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思想。更何况预演时的“观众”,有时还不是最终听课的学生。现场的学生又不好打断老师“流畅”的表演,有疑问没有机会提,即便老师设计了提问环节,为了课堂的节奏和与下课铃声相吻合,只能草草收场,无暇顾及学生的问题。哪还来“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只顾预设,不顾生成,这是地地道道的形式主义。

“上课—评课”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可以说,评课是提高参与者业务素质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有不足之处,而又当局者迷,这就需要参与听课的老师实事求是的指出来,以帮助其改善、提高。可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一路“点赞”或者很自谦地说“我没有发现不足的地方”。只有组织方或领导点评时说真话,而由于学科知识差异和时间的关系,他们又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深入点评。譬如,让英语学科的老师去深入点评数学、物理课上得如何,这就有“勉为其难”的嫌疑,最终只能走个过场,演变成形式主义。

惰性是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引发思想飘浮,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意识。不贴近学生,就缺乏师生沟通;不深入学生,就不了解学生;不参与学生活动,就不知道学生的需求。不深入研读教材,不挖掘教材,不掌握教材衍生的知识,就不会写出个性化的教案或导学案。在此基础上,备课只能照套照搬现成的教案或直接套用别人制作的导学案。上课只能是“传道授业”而无法“解惑”,更谈不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只能是用形式应付教学工作。

名利是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个别教师只追求个人的名和利。追求个人的“演技”和形式上的华丽,以达到“哗众取宠”目的。甚至有的学校领导指导或默许一些教师在随机监测考察考核中弄虚作假,以博取名和利。这都为形式主义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教学 篇3

关键词:英语课程; 英语学习; 英语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71-001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造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和游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以“活动”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1.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演,自我表现欲强,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坚持采用多种手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巧设情境,加强直观,提高兴趣。让学生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在教授3A Unit4《Goodbye》这节课上,我给每一个短语都编了一个chant,并且配上符合情境的动作,使学生边做边学,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创造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口、眼、耳、手、足、脑的各种活动,动用全部认识和情意方面的储备,唤起开口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

2.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课堂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如:在进行模仿性游戏操作时,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佳模仿者和最佳模仿搭档;在巩固新授内容时,设计各种闯关游戏;在单元复习时,设计各种活动,在枯燥生词教学中,我们引进游戏和比赛,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教学中。通过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英语,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1.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学生进入愉快学习的状态,激起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英语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语言功能,讲究对话的艺术,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我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境并提供广泛的语言材料,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如5A Unit6《Doing housework》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卡通,听录音跟读到分角色朗读、复述整个故事,再自编自演对话。这样一来,活动涉及到了大多数的学生,而且活动的内容也不是很难,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动起来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4A Unit8《Open Day》学习的是课堂用语,在学习完新内容之后,我请学生们来扮演小老师,发布命令,其余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来做事情。在这一活动中,不断的复习新授的短语,也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再次理解了短语的意思。真是一举多得啊。

三、教师转变观念,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艺术。短短的几十分钟,演绎的却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我们只有完成好这项任务,才能够完成好我们整个的教学任务。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如Pass the card(传卡片)、Do the action(听音做动作)、Find your friend(找朋友)、Draw and Colour (画一画 涂一涂)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在各种方式的使用下,我们可使学生觉得课堂并不是死板的教授知识,课堂上可以站起来,可以动起来,也可以活起来,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它不仅是老师的,更是同学们的。我想,当学生真正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舞台,那么他们的学便是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也将会是成功的!

小学英语活动课程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做中学”,使儿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总之,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从活动中领悟知识,再到活动中运用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练好听、说、读、写、唱、画等教学基本功,逐步做到“以玩促学,寓趣于教”,最终达到“Learning is interesting.Learning is fun.”的境界。

本文系“新课程背景下和谐课堂的案例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年第9期

[3]梁承峰,安凤歧主编.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4

1、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是在易于沟通的交际情境中运用大量具体的素材、视觉提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手段把语言要素嵌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完成交际任务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课堂活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课堂游戏,如“击鼓传花、拍苍蝇”;二是各种任务式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制作生日贺卡等。

2、理论基础

1)交际教学法理论又称“交际语言教学”,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教学法。该理论突出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居于重要位置,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否定结构主义机械化、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活动,自我协调及主动找寻是其特色。[2]

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依据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剌激学生的认知欲望,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使其从中得到提高。

二、课堂活动的价值

1、丰富教学手段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各种语言要素的教学中插入课堂活动,以提高新课和复习旧课的趣味性。尤其对于汉语零基础的学习者,如进行语音教学时可设计“语音过河”、“举声调卡片”等活动。词汇教学时,可创设语境,引入、讲解新词语,设计“拍苍蝇”、“传音筒”等活动。语法教学时,应注意词块教学,避免后期出现词语搭配偏误,可设计小组互练,再请其他学生对此进行报告。

2、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汉语交际的机会,使学习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大学汉语塔吉克文版》第11课《去超市怎么走》关于“问路”的内容,教师可布置桌椅的位置,让学生闭上眼睛,其他学习者用新知识为其指路,寻路的学生则需认真听辨,以到达目的地。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幅地图,据此同学之间互相练习。在使用目的语完成课堂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感受到学习汉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其交际能力的发展。

3、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中一般会遇到学生开口率低、教师提问冷场等问题,课堂活动则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活动中更自由,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和同学们操练新知识。同时,在活动中也能感受到团队友谊。

三、设计要素

1、教材

1)教学目标

课堂活动要结合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师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任意设计课堂活动,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活动为无效的课堂活动。

2)课程体系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汉语课时量、教学进度等因素均影响课堂活动的内容和频次。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适当组织课堂活动,如果教学任务量重,则不宜过多的开展。

2、学生

1)年龄

设计课堂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兴趣。针对小学生,可设计简单易行的活动,方便解释、操作。对大学生或成年人则要提高活动难度,避免活动过于简单无趣而失去其意义。

2)汉语水平

不同汉语水平的课堂,其活动也应有所区别。零基础的汉语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较少,教师不宜组织复杂的课堂活动,因其活动规则较多,涉及的词汇量也就较多,可能导致原本应该突出教学内容因为过多的解释规则而受到干扰,从而无法开展活动。

3)参与人数

要根据活动所需的学生人数或小组数决定活动形式。两人组、多人组或全班组,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有不同的需要。两人组,可以保证每个学习者均有开口机会,但是比较费时。全班组在提高活动效率的同时,却由于人数较多,而不宜控制活动进展,容易发生秩序混乱的情况。

3、教师

同样的课堂活动,不同性格或教学风格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效果,教师在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注重对其改造,将其与自身教学风格相融合,为己所用,以便控制课堂活动。

四、组织与实施

1、活动前

1)活动目的

活动都有其目的。机械性训练还是交际性训练、语言游戏活动还是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活动要明确其目的。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应对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得体性予以更正。

2)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的选择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活动;同时,同一活动目标又可以结合不同的训练形式来实现。总之,形式应有助于内容的深化。

2、活动中

1)组织阶段。教师要提前讲授知识点,使学生具备活动所需的汉语知识。同时,要讲解具体活动规则。零基础汉语班级中,教师可安排若干汉语较好的学生来配合演示活动的具体步骤。

2)实施阶段。首先要以有效的方式分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游戏式分组,如“找成语”游戏,将每个汉字写在卡片上,每人均需找到剩余的3个字,以此结成小组。座位分组,根据座位方位情况分组,可以左右分组,也可以前后分组。教师分组,如果活动有难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汉语水平、性别等因素。自愿分组,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

3、活动后

活动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评价、总结,也可采取“学生发言——教师补充”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完成从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课堂活动提供经验教训。

五、小结

课堂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汉语知识,而且也使其学会了如何使用汉语进行交际。这种语言和行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贯穿整个语言学习过程、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零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巍等.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技巧教学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2]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5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思想教育先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学生自觉性培养 尤其是对于课堂上的一些“学困生”我从不能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及时给予引导纠正,让他们养成良好课堂习惯。只要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多关心学生我们才有收获的希望。

2、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一些针对性的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我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爱搞小动作的学困生可让他们当带头人——采取记名制,这样他们会因老师重视自己反而表现的好一些。

3、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评“优秀同桌”

小组之间进行评比,评“优秀同桌”目的是在课堂上起到学生之间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带动全班学生养成良好课堂习惯,形成良好的班风,营造班级积极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

二、运用组织艺术,创造丰富有趣的课堂

1、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可采取一些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手段,创设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调动学生乐学情绪

比如在课堂可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创造丰富有趣的课堂来调动学生乐学情绪。

3、发挥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身势、情感、等来表达 方法:目光注视法、表情感染法、趣味激励法、停顿吸引法

三、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

四、制定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互动的形成1、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视学生为容器,泛讲、滥讲,一讲到底的现象客观存在,不认真分析教材,不进行教学前的预测。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些超前的学生发展受到抑制,从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中不愿动。另一方面教学环境的封闭性。学生被囿于课堂,唯参考书标准答案是尊,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是封闭的,视野是狭窄的,从而导致师生不能互动。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互动,在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要“精”,具有典型性;问题要“巧”,能深化主题;问题要“新”,能启发学生以新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要“活”,答案适度的开放性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如:在教学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而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二个也是锐角。” 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是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看不到的两个角,一个可能是锐角,一个可能是直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此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通过“猜一猜”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加深了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真正有效的。

2、实行科学提问

力求根据学生特点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在内容上是融合新、旧知识,是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才能获得。在难度上应恰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对象上应面向全体,调动绝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要因人而异。要熟悉、了解学生所长,尝试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长于形象思维的同学,则巧比善喻;对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则分条析理;好奇好动的同学,以启发兴趣入手;善于观察的同学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

如“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8。然后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7。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8为什么等于1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正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去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提供师生互动的线索,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上,有粉笔、校牌、磁带盒等。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对老师反馈:“你量的物品长是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我微笑着问:“你是怎样量的?”那个孩子回答道:“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学生说:“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是第二位同学展示,他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我也同样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在不少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讨论后有的说:“都是长度单位。”有的说:“一个厘米是有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l厘米,一小格是l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到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1厘米=1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五、构建教学互动的教学机制,为互动教学保驾护航

1、竞争机制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学生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学生评出最优小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合作机制

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甚至是相互讲解。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6

关键词:活动型教学;高中数学;应用

高中阶段是中学教育的关键阶段,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日后的发展与深造。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主要科目,也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活动型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就该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具体介绍。

一、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而游戏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游戏集趣味性、思辨性于一身,学生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新奇感受,也更容易投入其中。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开展主动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数学游戏活动,在动态教学中使数学学习过程转变为易于接受的游戏活动。例如,在教学“集合”时,教师可以现场划定几个圈,每个圈代表不同对象,团员学生站在一个圈里,其他学生站在另一个圈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参与度也随之增加。教师在此时引入集合概念,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在游戏中掌握集合元素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有效保证。

二、引入教學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实验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也符合高中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可提供更为直观的感性材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语言讲述无法企及的。

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耐性较差,有的学习兴趣不高,有的懒得动脑,有的遇到困难止步不前,有的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努力通过教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他们“动”起来,既要动手,也要动脑,培养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椭圆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三人,准备好图钉、细线、白纸和铅笔等教学物品,指导学生按照具体操作程序画出椭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画椭圆的关键,这时再引入椭圆的定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开发和引入更多的教学实验,充分发挥教学实验活动的作用,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组织分组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则以“听”相配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而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方式,也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分组合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加强交流,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发挥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作用,使每个学生“身在其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度。例如,可在试卷讲评课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小组,由成绩好、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实行捆绑考核和奖励机制。每个小组就试卷上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时可将未解决的问题拿出来与其他小组互动,最后再开展测试。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活动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真正提高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实施活动型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认知度,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恒权.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实践讲堂,2013(08).

[2]姜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06).

[3]林健.关于中职数学教学中“活动型教学法”的探索[J].职业,2011(17).

浅谈品德课堂中的活动教学 篇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说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教学活动建议”, 以建议的形式, 引导教师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

一、品德课活动教学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 小学德育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这些活动主要以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为主, 并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德育课堂始终充盈着欢乐的气氛, 寓教于乐。

二、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

根据活动教学的方式与内容的不同, 在德育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施也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 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体验领悟式

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 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景模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等都是体验类活动。所谓体验领悟, 是指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 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主动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 比如打扫卫生、做简单的早点等, 并写下自己的劳动体验。上课时, 通过学生常接触的场景, 将过去能做的、做过的劳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意在调动学生的回忆, 引发学生回忆自己参加劳动的情景, 着重谈谈当时劳动的过程。通过这些积累, 再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岗位, 进而扩展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使学生明确完成好一项劳动, 也要有一个好习惯。接着模拟“三·一班劳动展示会”,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材中来, 参与到情境中去, 展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成果, 抒发自身的情感。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劳动的感受更加明确起来, 对劳动者的劳动发自内心地尊重、感激, 进而明白了劳动是人生美好的品德。

(二) 自主感悟式

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 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开展活动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学《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看看谁的主意妙”这个环节时, 我通过展示不同的教室布置示意图引起学生改善教室环境的兴趣, 进而针对自己班级平时教室板报、墙报、卫生等方面问题, 引导他们出出主意。在环境的创设下,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 “我觉得教室的黑板报应该出得有条有理, 不能全画画, 也要写上字。”“我想同学们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位, 不要到处乱放。”“桌凳要摆放的整整齐齐, 乱了要及时整理”……不一会, 学生就说出了许多改善意见, 他们从主观上明白教室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应该让它变得更美, 而不是用一些不好的习惯去破坏它。这种自主感悟式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真切体会,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自主感悟式活动主要包括情景模式、讨论、辩论等。

(三) 交流探讨式

交流探讨活动包括讨论、评价、报告会、展览、广播、写标语、辩论等。在教学《我们的合作》时, 其中有“谁的功劳大”这样一个故事, 通过阅读, 我让学生谈谈故事中探子、军师、将军和士兵、樵夫、说客各自做了什么贡献, “如果少了其中一种人, 赵国能不能免于灾难?能不能说他们中某一位功劳最大?”在处理这个板块时, 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故事, 然后紧扣“谁的功劳大”这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 通过争辩, 通过交流, 学生明白了在合作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 对合作有新的理解、新的想法。

学会交流, 是与人沟通的前提条件, 擅长交流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因而在教学中, 交流成为了师生间及生生间互相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

(四) 设疑探究式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把生活中行为冲突、思想矛盾、真实的问题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这就是探究式学习。观察、调查、搜集、整理、辩论会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中“学校中的规则”这一环节时, 针对“该不该守规矩”学生展开激烈辩论, 有的支持“遵守规矩真麻烦!”有的支持“自己的一点小麻烦, 换来的是大家的方便。”对于这两种观点, 我始终处于中立状态, 让学生充分抒发自己的观点。虽然在短暂的课堂辩论会上未有结果, 但每一次的这种设疑探究式学习都给学生留下了一些思考, 激发了他们探索的热情。课后,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还可以查阅资料、向学者求教等获得正确理解。通过探究式学习,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也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五) 操练活动式

操练式活动以儿童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为主, 如课标中列举到的演练、竞赛、绘制、办报等形式。在教学《我的同学很棒》时, 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好剪刀、纸、彩笔等工具, 上课时学生开始制作卡片, 卡片内容是“我的同桌真棒”, 卡片上不出现同桌的名字,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最后, 进行“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这个活动在动手操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现平时观察中的积累, 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育应成为引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扣住教材, 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 通过各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 把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次活动我们都不能将其一概归为某种活动类型, 因为, 课堂可能往往既是体验领悟式活动, 又有交流探讨式活动的成分, 或者几种活动兼而有之。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状况合理地组织, 合理地指导, 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提高德育教学的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 活动教学成为新课程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的引入对提高德育课程的时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德育课堂沉闷的氛围, 使师生双方都沐浴在生动、和谐的交互影响之中, 我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发现、创新, 在相互的交流和沟通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活动教学,领悟,感悟,交流,探究,操练

参考文献

[1]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第三章.

议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活动 篇8

1.在组织探究时, 根据题目, 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 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 即在探究中, 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 还要学生学到方法.

例如在《合情推理》一节有一道例题:由1+3=4, 1+3+5=9, 1+3+5+7=16, 1+3+5+7+9=25, …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为解决这道题,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式子具有的特征, 由于特征比较明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快便能说出这几个式子分别可以叙述成“前2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2的平方”“前3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3的平方”, 等等.我再进一步引导:“以此类推, 你能得到什么猜想?”这时学生已能马上得到“前n个连续奇数的和等于n的平方, 即1+3+5+…+ (2n-1) =n2”这样的猜想.得出这个结论后我并没有让这道题就此结束, 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对于这道题本身, 得到这结论已是足够, 但我们知道, 由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 所以我们若能给出这个结论的证明则更加完美.”对这个结论的证明并不是很困难, 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从这个活动中, 学生不仅自己完成了一道归纳推理的题目, 而且懂得了观察——猜想——证明的研究方法.

2.在组织探究时, 有时也可根据题目的难度、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思考并提出探究的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修正、完善方法, 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因此, 探究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应当赋予学生更多思考、操作和交流的机会.

在《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节, 课本提出了“等式undefined定成立吗?如果不一定成立, 那么undefined等于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思考片刻, 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有的学生提出了能否取值验证.我再问:“那么应取什么值呢?”有一学生回答:“应是具有代表性的值, 例如正数、负数.”又有学生补充:“也可取奇数、偶数.”这时我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肯定并提醒学生:“0是一个较特殊的值, 是否也应考虑呢?”之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取几组不同的n, a的值验证.当学生发现等式不一定成立时, 再问:“有什么规律吗?”于是学生观察自己所取的值, 并分组讨论交流得到“当n为奇数时, undefined;当n为偶数时,

undefined

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既印象深刻, 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在组织探究时, 通过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并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数列1, a+a2, a2+a3+a4, a3+a4+a5+a6, …则数列的第k项是____.对于这道题, 我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并发表意见.思考片刻后有一学生回答:可以看每项的第一个数1, a, a2, a3, …发现每项的第一个数都为a的幂, 且指数为项数减去1, 则第k项的第一个数应为ak-1, 而共k个数相加, 故第k项为ak-1+ak+…+a2k-2.这时另一学生得到启发, 提出可以看第一个数那是否可以看每一项的最后一个数1, a2, a4, a6, …的看法, 我对他的看法表示肯定, 并鼓励他按这种思路继续思考下去, 最后他发现这些数的指数均为偶数且都为项数的2倍减去2, 所以第k项的最后一个数应为a2k-2, 且共k个数相加, 故第k项为ak-1+ak+…+a2k-2.到了这里学生的发言停了下来, 显然学生没有找到新的规律了, 我便提示:大家看一下指数与项数有何关系?学生按这个方向去找, 也有学生提出了看法:这个数列每一项的项数刚好是第2个数的指数, 说明第k项的第2个数应为ak, 由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从这道题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也无形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一点作用.

而一些开放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在《直线的参数方程》一节有一道探究题:若过定点M0 (x0, y0) , 倾斜角为α的直线

undefined

为参数) 与曲线y=f (x) 相交于M1, M2两点, 它们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1, t2, (1) 弦长|M1M2|为多少? (2) 若点M为线段M1M2的中点, 则点M对应的参数是什么? (3) 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问题?此题的第 (3) 小题就是一道开放题, 对这道题我并没有轻易放过, 而是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并写成作业上交.学生在作业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如“|M0M1|, |M0M2|的积、商是什么?”“线段M0M1, M0M2的中点对应的参数分别是什么?”“线段M1M2的三等分点对应的参数是什么?”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线段M1M2的n等分点对应的参数是什么?”的问题, 并都很好地解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4.在组织探究时, 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 鼓励学生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去探究、发现和创造.《算法》这一章的学习恰好为学生提供这么一个学习探究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循环语句两种语句结构——当型 (WHILE语句) 和直到型 (UNTIL语句) 时, 总会混淆两种语句, 特别是两种语句中要满足的条件部分总要搞错.如要求用UNTIL语句编写计算机程序来计算1+2+3+…+100的值时, 总有学生将程序写成以下形式:

i=1

sum=0

DO

sum=sum+i

i=i+1

LOOP UNTIL i<=100

PRINT sum

END

在这个程序中, 显然LOOP UNTIL后的条件写错了, 应为i>100.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让学生上机操作, 将以上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 这时学生会发现运行的结果是1, 这显然是错误的.然后要求学生回忆两种语句的区别:WHILE语句是先判断条件的真假, 若条件真则执行循环体, 否则退出循环体;而UNTIL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 再判断条件的真假, 若条件为真则退出循环体, 否则再次执行循环体, 直到条件为真.所以以上程序会先执行循环体, 此时sum=1, i=2, 再判断条件i≤100是否为真, 显然2≤100为真, 于是退出循环体执行输出语句, 因此输出结果为1.而要计算出正确答案, 必须在计数变量i超过100之后才能退出循环体, 那么只需修改LOOP UNTIL后面的条件即可.于是我要求学生修改后再上机验证, 然后用WHILE语句编出程序再上机验证, 并与UNTIL语句对比, 弄懂两者的区别.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 学生印象深刻, 对两种语句的区别理解得更透彻, 以后也就不易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而在整个编程的学习中, 学生在设计一个算法时, 可以让学生边编程边上机验证边修改完善, 让学生可以及时看到自己设计的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 这不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习效果.

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应用于《算法》一章, 在其他章节的组织探究中同样可以应用.如在讲指数、对数函数的性质时, 可以用几何画板画出图像, 让学生观察图像猜想性质并动手操作验证.又如在讲圆锥曲线时, 可用几何画板展示圆锥曲线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印象深刻.再如讲渐开线与摆线时, 可应用计算机展现心脏线、螺线、玫瑰线、摆线、渐开线等, 使学生感受这些曲线的美.

5.在组织探究时, 指导学生制作传统的教具和模型, 再利用它们的直观性来对立体几何问题进行探究, 同样具有简易、直观的特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从直观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推理、证明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几何体的表面积》一节时, 让学生在课前先做几何体的模型, 上课时让学生沿着模型一边展开得到几何体的展开图, 那么如何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就一目了然了.而对于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可让学生用纸板代表平面, 钢线代表直线, 根据题意放置纸板及铅笔, 那么它们的关系就直观地出现在眼前了.

再如在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 我让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做课本的试验:如图, 过△ABC的顶点A随意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 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 (即BD, DC与桌面接触) , 观察折痕AD是否与桌面垂直, 并思考应怎样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从这个试验中, 学生不难得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这比起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6.在组织探究时, 教师根据探究题目, 事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组织学生依次逐步深入探究, 使探究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有序和有层次化.

在解决《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一节中的探究问题“当λ变化时, 方程3x+4y-2+λ (2x+y+2) =0表示什么图形?图形有何特点?”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①当λ=1时, 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②当λ=-1, λ=-2, λ=0, λ=2, λ=3时呢?

③把这些图形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 你发现了什么?

④这些直线所过的点是一个具有什么特点的点?

⑤当λ取其他值时, 也有这样的结论吗?

⑥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按照这几个问题依次探究, 那么“当λ变化时, 方程3x+4y-2+λ (2x+y+2) =0表示无数条经过直线3x+4y-2=0与直线2x+y+2=0的交点的直线”这个结论的得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7.在组织探究时,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进行探究, 然后写成一篇小论文.从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反函数”这个知识点, 教材并没有深入研究, 只是在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后指出它们互为反函数, 那么两个互为反函数的函数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本出现这样一道“探究与发现”的题目——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题目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他们先搜集查找相关资料, 再根据课本提出的问题依次探究解决, 逐步深入地探究, 从而得到结论, 并写成一篇小论文.而教师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多举实例, 说明结论.在此过程中, 学生有分工有合作, 互相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使学生更加团结一致.从学生上交的论文来看, 虽然仍显稚嫩, 但看得出学生确实是投入了精力去完成这项探究任务的.

总而言之,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探究, 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及欲望, 能使课堂变得更活跃于师生的互动中, 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摘要: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探究”,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在教师指导下“再创造”, 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通过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探究活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白海龙.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J].新课程 (上) , 2011 (1) :124.

[2]陶晶.如何增强高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0 (39) :172.

浅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演活动 篇9

表演, “是将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 (《现代汉语词典》) 。表演教学法, 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 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模拟出来, 进行直观再现, 从而将教学内容化平面为立体、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直达教学内容的核心。美读和动作模拟是两种最常见的表演活动。通过美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这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动作模拟是经由师生的揣摩、再造想象, 借助语言对人物形象地表现、演绎。舞台剧表演则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表演活动应注意:

一、活动的有效性。

探索掌握母语学习的规律是最本质的语文活动, 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自然鲜活的语言文字中咂摸其趣味, 在难以言说的形象里把握作品的意义, 努力用生活唤起学生的体验, 触发学生的思绪, 增进学生的理解, 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 使学生在认知、技能行动和情感领域都逐步提升, 并获得长久的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例如有位教师在教《荷花淀》“夫妻话别”时, 先邀请一女生演示丈夫晚归妻子可能的表现, 这名较有表演口才的学生居然用方言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一位生气妻子的形象, 教师在笑声中立即提醒大家注意水生嫂的态度, 准备释读水生和水生嫂的那场对话。待学生稍作准备后, 教师又邀请学生表演。在对比表演中, 学生们兴奋而热烈, 很快就把握住了水生嫂温柔贤惠又坚强上进、深明大义的美好形象。学完课文, 教师出示了自编的一段对话, 请学生演读:

水生:我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

水生嫂:我要跟你一起去。

水生:我们男人去打鬼子, 你个娘儿们跟去干什么?

水生嫂:不嘛———你们打鬼子, 我可以帮你们烧饭、洗衣服……

学生嗲声嗲气的表演逗乐了大家, 在快乐的欢笑中加深了对水生嫂的认识。教师及时归纳了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这位教师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引导学生由对话联想、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察“言”观人的能力。

阅读一篇文章, 理解是关键, 阅读的目的首先是正确理解读物的意义。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 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创设直观情境, 把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可感。如《孔乙己》中两次写孔乙己买酒分别用了“排”和“摸”两个动词, 有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这两个动作, 在做做议议的过程中, 了解了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和心理活动, 加深了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认识,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活动的适度性。

“物极必反”。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活动不同于真正的演员表演, 无论是传达作者的情绪、心境还是表现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心声, 都应恰如其分, 而过分夸张的结果是失真, 变形表演只能导致美感的丢失, 变得滑稽可笑。所以, 不需要峨冠博带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不需要扎起白羊肚毛巾上《回延安》, 不需要流着眼泪诵读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 由几个事先作过准备的学生在教室空出的地方表演宝黛初见的场景。几个学生既无道具也无身份标识, 用类似“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的方式漫画《红楼梦》的经典情节。这种恶劣的表演抛开原著, 抛开那些精美的文字, 不仅把一种优秀的教学活动衍变成了搞笑、做秀, 而且是对这部不朽之作难以容忍的亵渎。这种表演不是创新, 而是时下戏说、无厘头的搞笑。虽然我们提倡“百花齐放”, 但文艺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 是对历史和先人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长久地浸淫在这样的文艺中, 我们的内心将失去崇高的境界。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恰是教师需进行引导、帮助的。

表演这种教学形式在一些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但往往被当作活跃课堂气氛的泛手段, 流于形式, 既缺乏教师有效指导下的认真准备, 又少有过程中恰当的评议, 对活动本身意义的理解不明晰, 仅为迎合听课者而存在。这种对表演活动的浅见与曲解, 实质上是对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本质的不解与误解, 表面上的热闹繁华掩盖了教学内蕴与教师内功的严重不足。这种演戏教学是一种伪教学。比如有位教师上完《小橘灯》, 叫每个学生拿出橘子, 吃完后制作成橘灯, 比比谁做得好。语文课上成了手工课, 学生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毫无关联。

刍议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 篇10

一、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形式

1. 小组竞赛。

竞赛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单词、翻译句子、讲故事、演短剧等。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单次成绩赛、累计成绩赛、速度竞赛、语言表达能力赛等。

2. 小组互测。

在完成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小组成员互出试题测试对方, 目的是检查学习效果, 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教师必须及时指导检查, 以保证检测质量。这种检测的目的是增强反馈作用, 测试成绩不列入总分。但为了激励学生争取好成绩, 可以由教师命题进行另一次终测, 评出达标组或未达标组。

3. 小组帮差。

用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 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 其效果更好。

4. 小组交流。

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 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 进行校正性复习。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相互对答案、对做题方法等, 但随后应辅之以独立完成的校正性强化练习。

5. 小组对答。

在小组活动时, 一人提问, 其他人抢答, 然后轮换, 或者组员两两结对, 轮流进行一问一答。在问答过程中, 提问者应对回答者的答案进行评价, 允许回答者作更正性的第二次回答。小组对答可以促进思维、理解和记忆, 这对于理解性和记忆性内容的学习比较有效。

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内容

1. 开展小组演示, 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新编教科书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 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演示法, 设置情景, 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 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例如, 第一册P102有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彼此了解喜欢吃什么食物和不喜欢吃什么食物, 并且填写简报表。又如, 第三册练习册第29课第1个练习设计了新闻记者采访校长的情景对话。通过这些活动, 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2. 开展小组探索与创造, 变被动学习为创造性的主动学习。

小组探索与创造在课堂上的体现是, 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总结出语法规则以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探索和创造, 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归纳, 独立追求问题的答案。小组共同探索和创造有利于集思广益和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翻译请客人吃苹果的句子时, 我们要求各小组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表达。有的小组的学生采用了以下四种表达方法:

1.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2.What about some apples?

3.Help yourself to some apples.

4.Shall I get some apples for you?

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与上述四种表达方法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

1.You’d better have some apples.

2.Why not have some apples?

由于各小组学生相互补充, 对于同一内容用不同语言结构进行表达的问题, 在几分钟内便能圆满解决。

3. 开展小组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交际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历来就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阅读训练就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 小组阅读后, 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应用等渠道, 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采用小组阅读训练, 可以增强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 使这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反馈变得更及时、更详细、更确切, 且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新编课本和练习册里的阅读材料极为丰富。从初一第二学期第21单元起就出现了阅读理解训练的短文,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成员集体阅读、轮流阅读、集体讨论、集体答卷, 集体研究后独立答卷、互相检测等。例如, 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文章时, 小组活动可先安排仔细阅读课文, 然后再根据文章所提供的问题、填空、选择等练习让组员轮流口答一遍, 相互评议2分钟左右, 由组员独立书面解答, 相互评阅后再结合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各自订正。经过几次反馈、校正, 较差的学生也能掌握。

活动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活动式 英语教学 运用

兴趣是一种内动力,能够促进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探索欲望。在英语课堂中,采用活动式的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当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和他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样,与学生的沟通才能更好,让他们在兴奋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利用“活动”来组织好课堂教学,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还学生思维的空间

1.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多种句式的运用,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懂得结合自己所学的,即多种表达法,来说出自己的思想。

2.积极引导学生寻求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求异思维得到培养。由于英语课具有学科特点,造成大部分同学害怕说出自己的见解,使得他们的思维具有了惰性。因此,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特的表达,增加他们的信心,使其产生一种愿意表达的动力,不害怕说出自己的精彩。在课末,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任务型的活动,即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句型,来选择地点、交通的工具等进行。这就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计出多种路线与方法。

二、活动式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一个学生能不能运用语言把实际问题得以解决,作为我们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标准。为学生创设一个发展能力的空间是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

(1)学生要积极主动进行提问。在具体课上,对于Free talk,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给予回答,而是学生给教师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提出问题的权力,在课堂上,由于角色的改变,也就改变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让他们积极进行学习。这样,他们就拥有了问题的意识,才会主动去探究知识。

(2)学生积极进行对话。在具体课上,通过句型练时,促进学生自己选择对象进行交谈,即学生能够站起来,离开座位而去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同学,请他们一起与自己进行语言的活动,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了单调的课堂形式,学生的手、脚得到解放,而他们的头脑得到更大的解放。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重要的是情感因素,一旦他们取得了对话的主动权,他们就能够解除自己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要注重知识的循环往复,在英语教材中,Go for it作为“任务-话题”的阶段,以循环式来编排体系的,其知识点很多,内容显得很复杂。在教材的编排上,注意了知识点的覆盖率,由于年级的跨度大,而加重了对知识的遗忘,教高年级的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积极想办法避免知识的遗忘,教师精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连起来,增强知识的复现频率,扩展运用知识,学生在旧、新知达到渗透,融会贯通。

(2)知识的归类和迁移要注重。对于初中英语教材,往往包含了一些在语法方面的知识。如交通方式,可以用“by bus, bus car, by plane, by bike、on foot”等表示,对于这些词组,具有共同与不同之处,在教学时,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时机去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与整理,使得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语法的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系统。

3.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活动和任务的设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而选择的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交流语言的功效,促进学生得到持续性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对于这堂课,往往学习的是一些关于地名、交通工具等名词,而这些,属于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引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包括:京门影城、尚湖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等,通过照片使得展示,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名词,即park\cinema\zoo等,与原来的、那些抽象的动画、图片来说,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具有巨大的推动。或者把教室的一些角落设计成:动物园、公园等,这样也促进学生在交际方面的欲望,促进学习。

(2)真实任务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在这堂课结尾,给学生展示了一个任务,即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地名,以及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作为一个很好的、综合性的语言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进步,以及积极培养起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4.最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效率。对于活动式的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教师来说,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有限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实现高效、精炼,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总而言之,以活动式为主的课堂,促进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要求老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课堂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韩炳华.“互动式”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7(10).

[2]邵丹.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篇12

一、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1. 课堂提问有利于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还可以形成良性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2. 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思考, 使学生对新问题产生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 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往往教学过程中一个巧妙的提问, 经常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激活状态, 掌握更多的知识。

4.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 便于学生抓住教学中的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完成教学目标。

5. 课堂提问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能给学生展示个人见解的一个平台,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可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和理解方式, 通过回答问题, 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

6. 课堂提问有利于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和改进教学。教师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进而明确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成就和弱点, 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对症下药, 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 反馈老师对自己学习现状的评价, 在学习中不断审时度势, 不断改进学习态度、方法和目标。因此,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答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教学策略, 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完成知识传播的过程, 授与受要达到设定的目标,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采用必要的方式方法。我本人从教二十几年来, 发现课堂提问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兴趣,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进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 加深知识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 都应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课堂提问要体现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中创设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 教师像主持人一样通过提出一串串问题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剖析问题的根源, 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回顾和巩固, 新知识悄无声息地引出和领会。互动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互动性原则的前提是教师的民主, 在和谐氛围中的平等对话, 教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课堂提问时, 以和蔼可亲的面容, 轻柔的语言, 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近之情,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善于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充分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 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 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 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关键所在, 首先表现在问题的设计上, 比如, 提什么问题, 在什么时间提问, 准备发问那位学生, 学生又有什么样的答案。设置的问题要有疑问性、发散性、拓展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同时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3. 课堂提问要突出有效性原则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堂课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心存疑虑、感到困惑、, 产生探索的心理状态, 驱使学生有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能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节课堂的学习气氛, 并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师生交流、对话, 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 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

4. 课堂提问要展示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是指提问的时机要恰当, 提问的量要适度。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 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切入点, 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 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 在学习到重点, 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 可以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 思路无头绪时提问, 通过提问引起发散思维。提问的总量要合适, 需要问则问, 能不问则不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 引而不发, 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 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5. 课堂提问要显现贯穿性原则

贯穿性原则是指课堂提问要在巩固当堂知识的基础上, 有承上启下的知识连通功能。提出的问题不只是针对一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必须考虑到整体教材甚至整个专业所涉猎的知识节点, 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问应按知识的布局, 从前到后, 由浅到深,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的展开, 对不同层次的问题, 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做到因材施教,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思维水平都得到均衡发展。就教学内容而言, 对前一节课知识点的发问, 会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 在本节课知识的讲述中也应以提问的方式启动学生对下一节课知识点的想象。课堂提问的贯穿作用, 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连贯、完整的思维模式。

三、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 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只考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拔高, 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 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 应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带来的愉悦和成功获取的自豪。每节课设问要考虑学生学习程度, 尽可能安排大多数学生都机会解答问题。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回答, 无论回答的正确与错误, 教师都要考虑这种答案是否代表班里大多数学生的理解, 若回答正确, 应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若回答的不正确, 要及时予以纠正。

2. 课堂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提问一可以调动学生思维, 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 三可以吸引学生突破难点, 四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五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必须事先心中有明确的目的, 这些目的要围绕一个中心, 完成该章节的教学任务。课堂提问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的,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可让学生先看书再提问, 也可采取先提问后再让学生到书本中找答案, 可以先提出问题经过大家讨论后总结答案, 也可以提问回答后再进行探究答案的准确与否。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找、分析、总结出正确结果,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教师为主导作用。

3. 课堂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课堂提问语句尽量简短, 让学生明白问的是什么?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 还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准备程度, 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 相衔接。然后指名回答。以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 提问设计以中等偏上的难易程度来设计, 对学习程度差一点的学生, 虽有难度, 但经过努力也可以跟上, 对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也不至于因为问题太简单而感到厌学。提问一定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 切忌过难或过简单。

4. 课堂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手段, 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的反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高质量的提问具有准确的导向性, 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并逐步加以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是思维启发剂, 能打开学生的心智和能力。

5. 潜心研究教材, 智慧驾驭教学

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 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 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难点, 对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观点的理解, 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弄清楚前后知识的结构及内在联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平等, 师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 而不是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无论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是什么, 都要及时纠错, 科学引导, 热情鼓励,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让学生逐步做到敢于思考, 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 达到共同提高学习的效率。

6.准确掌握语言表述, 善用非语言艺术

课堂提问的语言首先力求声音亲切柔和, 语调愉悦, 感情丰富, 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语言精练, 准确无误, 通俗易懂, 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表情, 语气和手势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声音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学的声情并茂, 提问的情感色彩, 全赖于声音轻重缓急和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 教师只有正确运用好情感, 才能准确表达自己对知识的内在感受, 也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共鸣。

总之,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和有效方法, 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检验教学效果, 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锻炼表达能力, 改变学习态度, 同时又可以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提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氛围,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它可以的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本文提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原则及实施策略, 使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效果。

上一篇:火灾自动报警设计下一篇:歌唱心理与歌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