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2024-09-14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1

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才能造就高质量的现代教育, 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其能力发展的途径。它不同于静坐冥想式的反思, 也不是一个人独处进行回忆和漫想, 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付出极大努力的过程, 并且常常需要教师间的合作。此外, 反思也不是简单的对教学经验总结, 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能力才能上升,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1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并不是一个新词。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君子有九思”、“吾日三省吾身”,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这些都是很好的反思理念。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 教学更是这样, 教师更要“思”。“思”即“反思”, 一位成功的教师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成长起来,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的彼岸。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有“白日执教夜间思”的习惯, 他将每天晚上10点到11点这段时间留给自己进行反思, 日积月累, 写满了几十个笔记本。叶谰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的成长模式。可见, 名师成功的途径就是从反思开始的。对教师而言, 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不管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经验不足的教师, 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经验成为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赖以实施的理论基础, 但他们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蕴含了哪些原理却很少分析。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 使经验升华为理论, 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此, 美国学者波斯纳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观点:“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能是一种经历) , 至多只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 (经历) , 而不对经验 (经历) 进行反思, 那么, 即使他有二十年的教育经验 (经历) , 也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 除非从经验的反思中吸取教益, 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变”。同时, 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 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 而这些又是指导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1.2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合乎教育理论、合乎教育规律, 是否科学有效, 既需要他人的评价, 也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反思, 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以审慎的方式行动, 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 反思可以看作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工具。

1.3 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专业自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不仅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具有课程与教学的相对自主权,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习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权威, 无论是同事还是行政人员都不能妨碍这种权威。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使教师能为其决策和行为辩护, 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进而提高专业自主性。

1.4 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 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扎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 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反思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 在反思行为中, 理性和情绪相交织, 3种态度——虚心、责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 本身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对自己的负责, 它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等优良的职业品质。

2 教学反思的过程

按照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序, 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 (1) 活动前反思:这主要指在课前准备阶段的反思, 它有助于发展教师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 如查找各种教学资料 (参考书、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 , 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等。即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2) 活动中反思:这主要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旨在帮助教师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 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3) 活动后的反思:这主要是指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回忆, 反思自己的教、学生的学, 如自己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能力的培养、感受最深的教学环节等。如果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 可纵向地将教学反思分为以下4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此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从而提高其教学水平。

2.1 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并明确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 接触到新的信息很重要, 如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和原理等。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就会感到一种不适, 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该阶段的关键是使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的不足, 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质疑。所以, 让教师明确意识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 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互信、合作的氛围, 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2 观察与分析阶段

这时, 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 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 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 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 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 也可以借助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 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 看驱动自己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 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 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 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经过这种分析, 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明确的认识。

2.3 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反思旧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此时, 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策略的产生, 这种信息可以来自研究领域, 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由于针对的是教学中的特定问题, 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 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 是自我定向的, 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同样, 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 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2.4 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以上3个阶段所概括的行动和假设, 它可能是实际尝试, 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的过程中, 教师会收获新的具体经验, 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 开始新的循环。在以上4个环节中, 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 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 以上4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 界限不甚分明。

3 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需要反思的成分很多, 但最重要的应对以下3种成分进行反思。

3.1 认知成分

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在人的头脑中, 大量相互关联的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 成为图式, 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 构成了个体理解世界的基础。有人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对课堂事件的解释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 并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 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 这是使他们能够自动化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基础。

3.2 批判成分

这是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 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 更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成分, 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 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的问题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 影响到教师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研究者发现, 反思过程中, 教师不再像以往只关注解决问题, 而是更关注提出问题, 他们对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非线性的问题更感兴趣。

3.3 教师的陈述

教师要反映自己的想法, 它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 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 这些是教师的陈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认知成分和批判成分, 但重点是指教师对做出各种教学策略的情境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以使教师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程。

4 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现提出以下4种反思的方法。

4.1 反思日记

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 教师可写下自己的经验, 并进行认真分析, 写出心得体会,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得”与“失”。

4.2 详细描述

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 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4.3 实际讨论

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 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学校所共享。

4.4 行动研究

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 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 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 而是直接着眼于对教学实践的改进。

总之, 教学反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切的反思行为都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今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背景下,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必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可以说,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和摇篮。蒉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2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展示故事的情节。童话语言朴实、优美、接近口语,儿童易看懂、易接受。童话富于幻想的色彩,神奇有趣的情节,耐人寻味的理喻,能让孩子们在充满情趣中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充满情趣中欣赏语言文字创设的情景。对于童话,孩子们并不陌生。从接触语言开始,很多孩子就已经了解了童话。从他们听到的故事里和看到的课外书物中,童话早已把他们带进了充满幻想的世界,也为他们后来的语文实践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们会想会听会说,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在语文教学里,怎样对学生进行童话的再认识和再学习呢?

一、构建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童话故事的学习重在理解、感受、欣赏和领悟。对于童话,孩提初始的认识多半在于他们对童话神奇有趣所吸引,作为故事去接受,缺乏一种内在的含蓄的思维理解过程,缺乏一种对文体的认识和体味过程。语文课程重视实践,在现实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童话有更广泛的了解和更深入地感受,培养学生研究性的阅读能力和不断地积累意识,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和创设实践的机会。

1、目标确立

对童话的认识和学习,在尊重学生情趣爱好,选择自由基础上先放手让他们去大量阅读,引导他们从认识到再认识,从学习到再学习,他们的体验会不断加深,感受更为丰富,由此而激励产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欲望,这就是“我也要写童话”。抓住契机将读与写的过程训练确立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目标,构建读写平台,把握课程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活动在课堂内外,使听说读写能力在对童话充满兴趣的情感体验中得到整体发展。

2、构思设想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所获得的知识怎样得到体现呢?这是在整个语文实践活动计划和设想时教师应重点关注的。“积累、收集、整理、交流”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评价机会,能为师生提供信息反馈,也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探讨、展示自我营造氛围。“我心中的童话”语文实践活动就在这样的设想中走进了课堂。

3、活动流程

活动共分两个阶段:认识童话――创造童话。

第一阶段:认识童话。

以情趣贯穿始终,把握学生年段、年龄特点,将活动分为五个环节:趣味引入――片断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习作听评――作品推荐。

①趣味引入:乘“智慧之船”到童话王国将学生带进神奇的世界;“说童话特点”不仅了解了学生对儿童文学体裁的认识,也为他们的阅读习作奠定了运用的基础;“填写通行卡”激发了学生多读多看的学习积极性,为实践活动提供了阅读数据。

②片断欣赏:让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稻草人》、《蚯蚓和蜜蜂》中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奉献给孩子,伴随形象有趣的角色表演,使学生在美的情景中领略了作者将“人性”与“物性”统一的艺术体现。

③角色再现:这个环节更是趣味横生,用拟人的手法,第一人称的自述,将故事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见面,通过语言的表达,生动地表现了童话的幽默和夸张,从角色自述中了解了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味到了“告诫”。同时,也培养了语言表达和情感表现能力。

④故事浏览:简要的叙述,将安徒生、格林、叶圣陶等童话大师的佳作与孩子们见了面,更激发了他们“我要看”的情趣,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

⑤习作听评:这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去认识童话,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获得启迪和感受,那么,写作更能让学生在认识中运用语言,提高读写能力,培养尝试的自信心。在这个活动里,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料,学生的“听、读、评、议”肯定了活动实践所获,了解了活动实践过程里个人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交流增强了合作商量,相互学习,体验成功的意识。进一步考察了学生对文体的把握,突出了童话的教与学、学与用的过程。        ⑥作品推荐:与读者见面,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习作,征求他人见解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也是活动里的一个环节。在自我推荐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交际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为今后的再创作增添信心和乐趣,对还不太会习作的孩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行为上的促进。

第二阶段:创造童话。

通过对童话的认识,孩子们已对童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走进音乐童话”的实践活动,又为他们的读写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研究童话,去欣赏童话,去创造童话,拓宽了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是语文读写练习的一个延伸。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都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能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音乐旋律的感染下,学生更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创设”的童话意境中。这种意境不是现成的画面,而是通过“听、赏、想、说”自发而出的一种情感表现。这种表现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造才能的发挥。

走进音乐,想象童话,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去挖掘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自身体验激起灵感,激起想象和创作的欲望,将旋律美与情景美和谐地统一,转化为学生对童话的神奇向往,获得音乐与情感的共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这种“教”在于教师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教学形式,给学生探求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这也是新课程要求中更强调的教学观念。

①欣赏音乐,陶冶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音乐本体去感染学生,展开想象,进入童话般的情景,是训练的难点。它既要有具体目标的导向,又不能局限训练的范围和内容,要充分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听?听什么音乐?选什么歌曲?让这一切都随学生的兴趣和自愿。马克思说:“自由是创造的前提。”自由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受拘束地进行个人的爱好欣赏,在音乐欢快、悠扬、高昂、低沉、奔放、婉转的旋律中陶冶情感。

②想象音乐,激起灵感      随着优美的.旋律,在音乐创设的意境中,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请听:“当我听到《真善美的小世界》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时,充满神奇的旋律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们可爱的形象,仿佛感受到了已经过了两百年,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团聚了,一同到月球旅行时的经过和奇遇……我情不自禁地提笔写出了这个童话故事《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团聚了》。”“听着震憾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听着听着,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贝多芬怎样与恶魔搏斗,怎样完成这部脍炙人口的乐曲的情景。于是一个神奇的童话便在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位孩子这样写到:每个星期一我会听到电视里《快点告诉你》这首动听的歌曲,很多很多的小动物和一座座雪山就好像在我眼前出现了。再把眼睛微微地闭上,这幅画里的角色仿佛就是真的一样。一个感人的童话就创作出来了。啊,音乐给我带来了想象,音乐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我爱音乐。

③创造童话,抒发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一方面,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儿童这种潜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征对儿童的发展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摘自《西方素质教育精华》)开发课程资源,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努力通过外在的感受去挖掘内涵,发展想象,产生创造的欲望。

试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 主动建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 开展实践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所以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为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应用意识。

(三)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四)实践活动结束时的评价工作

客观、正确地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中交流各种体会,总结经验,升华认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有时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这时教师不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要恰当地进行评价,找出活动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树立下次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4

一、在实践中求知

发生认识论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 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 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活动, 才能引起思维和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起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联结点——活动。由此可见, 儿童只有自己参与各种活动, 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在数学学习中, 通过实践活动, 用外显的行为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 并把外显的行为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 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两只猴子骑车比赛的场面 (一只猴子骑的自行车车轮是圆形的, 另一只猴子骑的自行车轮子是方形的) , 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哪只猴子会取得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 并讲出了骑圆形车轮的猴子会赢的许多理由。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车子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 整节课, 学习的目标由学生发现, 研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 学生通过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探究出了圆的特点,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实践中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根植于后天培养的沃土中, 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一切发明创造、科技进步, 无一不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 同时也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数学的“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设计活动方案, 安排学习程序,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 在研究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并活跃、拓展思维, 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 教师设计了以“拼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发挥想象, 利用手中的七巧板等学具拼出一幅幅不同的漂亮图案。学生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叠一叠等操作活动, 形象地看到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许多新的美丽图案。学生在自主操作、研究拼图的过程中, 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并在实践中求异、求新, 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践中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活动的形式串起来是实践活动的特征之一。调动学生亲身经历, 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 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 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亲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例如:在学习了“商品打折”的有关知识后, 我要求学生设计最佳购物方案:“国庆节”快到了, 建军路各商场举行优惠大酬宾:商业大厦:买100元送20元, 童鞋全场6折;人民商场:买100元送30元;富安百货:童装上衣全场8折, 童装裤子全场7折, 鞋、帽全场5折。小明的妈妈想为他买一套新装束, 同一品牌的新装束在各商场分别以如下价格出售:

为了不让小明的妈妈花冤枉钱, 请同学们帮助她设计出最经济实惠的购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考虑了商品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 设计出了几种不同的购物方案并确定了比较经济实惠的最佳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的过程中, 个个热情高涨、畅所欲言, 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四、在实践中体验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5

[]小学思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法作为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活动教学法;思品德课;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因而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教学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而传统的小学思品德课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通过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当下小学思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德课中运用与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经验与看法。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将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一确立活动形式一确立活动方法一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一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

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

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下转77页)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i僦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活动教学 高中化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30083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明确教学要求导向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活动形式进行课堂授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收获教学成果的一类高效教学模式。在长时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人们过分看重升学考试,总是无法从过度依赖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高中化学教学亦在应试教育的旋涡之中。因此,活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对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相关问题

1.教学观念缺乏先进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但是,由于部分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缺乏先进性,就算这些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他们向学生传授的化学知识也仅仅停留在化学教材表面,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外延,教学不具备实践性。

2.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

高中化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旋涡之中,使得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现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期间,部分教师秉承讲究学生主观体验、主观情感释放的教学目标,虽然此类教学目标能够给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但最终会由于绝大多数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造成学生局限于体验层面,而未获取实质意义上的能力提升。

3.教学结构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面临教学结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即教学结构往往是化学教师向学生传授化学理论知识、元素公式等,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然后教师就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展开评价。这一化学教学结构注重的是给学生讲授相应的化学知识,忽视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悟及化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在化学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相脱节。

二、活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1.活动教学促进学生获取化学知识

活动教学往往是简单易懂的,每一位学生不管成绩好坏,所掌握的知识多或少都没有太大关系。因此,对活动教学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活动教学并不只是一项娱乐游戏,而是通过活动方式提出化学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新知识。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激发更多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2.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手段

丰富多元的学习手段积极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获取及运用。活动教学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指引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期间开展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化学作业、对化学测验分析与总结、归纳化学错题集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行多元的学习手段,不仅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而且使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并第一时间改正过来,从而收获坚实的化学知识成果。

3.活动教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活动教学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敢于钻研创新的学习态度。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活动教学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

观察、探索

身边的化学知识,体验生活中化学所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依托活动教学,确立师生共同目标

依托活动教学,化学教师要全面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全班学生全身心投入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主动获取化学知识代替过去的被动接受化学知识。

2.依托活动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依托活动教学,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手段,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创设教学情境,获取学生一致的认知共鸣,在自由的教学课堂中,使学生主观、积极地投入化学学习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当不断开拓创新,认识活动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依托活动教学,确立师生的共同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探究 篇7

一、勤于观察, 多做实验

细心的观察和严谨的实验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好方法。我们任课教师讲授的物理知识毕竟是书本上的僵化的定理、定律,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知识呢?那就是要勤于观察, 多做实验。

1. 要通过观察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我们的认识规律是, 我们最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凡是自己看到, 自己亲自参与的事情才能够更好地记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大量地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观察情境和各种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验, 使课本中的物理知识鲜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我们的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走进社会, 关注生活, 靠近自然, 通过观察和实验, 获得无穷的课外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

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 需要我们用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视现实, 摒弃迷信。在指导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决不能走马观花, 任何敷衍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是对科学知识的亵渎。事实上,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态度存在问题, 观察敷衍了事, 实验只求结果, 这种验证式的观察和实验已经束缚了我们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 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 只是把书中现成的知识点写在实验报告中交给教师, 使实验和课本知识严重脱节, 更有甚者还得出错误答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观察实验的科学性,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先让学生自己写出观察和实验的目的, 带着目的在观察和实验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所得,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上活起来。

3. 注意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指导。

只有学会正确的方法, 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去完成各种观察和实验, 达到观察和实验的目的, 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要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做到有的放矢。 (2) 要勤于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许许多多的现象,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 物理任课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认真地思索分析、总结、概括。相对于学生来说, 这项工作很难, 有时会出现错误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必要时我们要给学生讲解科学家的故事, 将科学家为了寻求真理不畏困难和挫折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的观察和实践只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 不是目的, 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重视对既得知识的运用,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让物理知识回归社会, 指导生活, 还原物理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本来面目。

1.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

美丽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赋予我们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我们不能漠然视之,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它们, 揭示它们的内在的规律。诚然初中学生还不能对每一个现象都作出合理的解释, 但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是, 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 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在学生的心理埋下求知的星星之火。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自然知识的根本目的。现在我们的中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中学生, 文化知识储备不少, 可是生活经验匮乏, 只知道死读书。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 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生活, 造成生活实践和知识的脱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知识运用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尽量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这才是知识的灵魂所在。比如, 我们现在农村盖房和城里人装修新房都要用到电工知识, 这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学生和电工配合对自己家的新房进行整体电路设计。以上的种种努力,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物理知识应用的范围从课本、课堂引申到生活实践当中。

三、开设创新实践性活动

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我们当今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初中物理教学除了进行基础的课本知识教学外, 还必须开展一些创新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学生自己设计科学小实验。

在讲解到某节知识的时候,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有长足的发展。

2. 设立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活动。

开放性实验不外乎三种形式, 其一是条件开放性的实验;其二是结果开放性的实验;其三是条件和结果同时开放性的实验。无论是哪一种实验都能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 我在讲解“物质的密度”一节课时, 我设计了测量小木块 (不吸水) 的密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 在这种开放性的实验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自主意识得到了提高, 摈弃了教师演示实验中的被动接受局面, 改变了人云亦云的尴尬局面。

实践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篇8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学习动机最为活泼、最现实的成分。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力求题目新颖、有趣,内容生动、活泼。例如,配以情景图和音乐,让学生边唱边导入:“活动课,真快乐,动手操作齐活动,大家都来比一比,看谁的知识多又多。”出现动物排队图,激发学生思考图上共有几只小动物,小猴是前面数的第几只,从后面数的第几只,小鸡站在谁的前面,大象站在后面第几只。通过色彩艳丽的画面以及形象的描述,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以达到课开始、兴趣生。

二、游园探索,激活主体

该环节是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园探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数学才能,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游园探索旨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单调乏味的活动过程变为富有艺术性、想象性的数学游戏。把知识加以引申、运用,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要保证活动课占上课时间的2/3左右。在活动设计中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突出自主性。在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活动的主要地位。游园探索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活动。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等原因,教师在学生独立活动中要注意指导,明确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例如,在“小小采购员”这节活动课中,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一些物品的价钱,在活动时分组填表,填完后请各小组汇报。接着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你们有6人去野炊,有5种要买的食物,请你当采购员为你们组设计买什么东西、买多少、大约要用多少钱。这时候,全体学生的兴趣和劲头更大了,他们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填表、统计。教师在旁边作适当的指导、帮助,使学生更深入探索知识的奥秘。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学有所乐,乐中长智。

(2)要体现活动性。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际就是“数学+活动”。要学生真正“活”及“动”起来,要以学生所喜爱的乐园为背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可创设在乐园中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玩一玩等活动。如“小小商店”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客人与售货员买卖商品的对话,进一步巩固“元、角、分”的知识。

(3)要具有创新性。素质教育要注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教师或适当点拨,或进一步设疑问难,激发学生的争论,开拓思维的创新。例如,选取跑步、投篮、踢毽子、拔河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根据活动的内容和情境,有层次地着重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在各个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要体现不同程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活动体验,评价激励

评价是一盏灯,能照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在“乐园式”的课堂中活动、游玩,学生会乐而忘返。教师如果在课结束前进一步做到评价激励,就能把学生的情绪引向远方、引向未来。教师要采取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教师要注意多肯定、表扬和鼓励学生,达到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乐园式”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也是教与学的升华过程。“乐园式”教学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寓教于乐,以趣促学,以乐启智。此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了良好的教学形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增长了才干,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毛秀东.浅谈小学数学转化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0).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9

一、语文活动课概念简述及其特征

语文活动课作为活动课的一种, 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主要形式是开展各种活动, 培育学生运用语言交际手段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增强其对语文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更好地把握语文这门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语文活动的特征:

(一)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 师生共同参与, 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突破传统的常规学科限制。老师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必修课内容, 引导学生尝试归纳作品中所含有的文学常识、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写作特征;学生在彼此之间的探讨、演讲、表演等过程中获得综合性的语文能力。

(二) 学习实践的社会性。

这一特征最鲜明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 亲近自然、了解社会, 让他们从社会中去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能有效加强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同时还凸显其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对于弥补初中语文必修课课堂教学的缺陷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 进而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学生语文活动课的主体, 有着自主选择的自由,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及实践能力。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我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还能拓展新的知识领域, 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同时, 还促进了其自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实践课的现实意义

(一) 深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身心等, 而语文活动课恰恰是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语文活动课的成功与否, 其判断标准绝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 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而在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 其教学目标也不是封闭的, 而往往是突破语文学科自身。比如, 在我班前段时间组织的“语文第二课堂”课本表演剧活动中, 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 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而整个表演过程也展示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一定的形体表现能力。

(二) 实现教学目的, 创新语文教学实践改革的尝试。

语文活动课, 有效地实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 更加灵活地展现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 有效地显示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及人文因素。比如, 在诗歌教学中, 开展配乐的诗朗诵或是举行诗配画的比赛等。我校的国家级教师李宗玲老师在语文活动课《走进诗的世界》教学中, 让学生在“诗韵无穷”这一环节采取诗配画的形式,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好实践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一项教学活动案例成功与否的评价, 一个核心标准便是其所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特长, 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和执行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 营造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维护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 为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征, 创造参与活动课的条件、机会, 而不是仅有部分学生在表演, 而大多数学生坐在观众席。注重语文活动课的可操作性, 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之上, 设计广泛适应性的活动方案, 注重调动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 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 坚持对学生的分类进行引导的原则,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活动的内容构成, 合理分工, 适当轮换, 注重保护和激发不同类别学生的特性, 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发展的均等机会。

(二) 突出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实践教学的引导性

在坚持学生在活动课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还应兼顾教师的指导地位, 缺乏教师的合理引导, 只会使活动陷于混乱的死局。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引导的艺术技能, 随机应变的掌控能力, 在设计活动方案的同时, 做好活动组织过程的有序协调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工作。

(三) 结合生活实际, 精心构思实践课学习内容

在活动方案设计中, 应坚持符合新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比如在设计九年级综合活动课下册《走进小说世界》时, 应围绕以下几个教学目的:一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其虚构故事情节, 再创作的能力;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陶冶其思想情操;三是强调学生用普通话复述小说情节, 叙述自身的阅读感受等。

此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平台来丰富实践课学习内容, 如在具体实践中, 可引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视听效果、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比如宋勇老师在《成长的烦恼》一文的教学中, 其背景图画是一只蜗牛, 蜗牛的壳便很生动地展现出“心灵鸡汤、抒写烦恼”的主旨, 即学生背负的各种烦恼。

参考文献

[1]顾书明.谈校本课程实施中个别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教育探索, 2002 (05) .

[2]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0) .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10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特点

1. 实践活动的民主性和参与性。

在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 能够充分发挥民主性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在这种活动中,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更多时候, 教师如同主持人, 要有效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 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通过动手参与物流实践操作和实例分析与讨论,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物流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活动的经常性与灵活性。

在物流专业教学中, 实践活动必须经常开展并贯穿于理论课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要尽可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物流操作训练, 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活动时间和环节可灵活把握。

二、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方法

1. 实践操作法。

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其操作方式很多, 如观察法、试验法、鉴定法、制作法、应用法等。

(1) 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 不仅仅是专业教学的改革, 其中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推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定期让学生在网上跟踪国内和国际上物流产业的最新发展信息。拓展实践性教学手段, 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港口码头、超市连锁店、仓库等处实习, 亲身感受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知识。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在讲授货架设计课时,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流业内使用的货架模型, 使学生及学到了知识, 又得到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设施的建设。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模拟“第三方”物流实验室;配置电脑联机系统, 配置“物流管理”软件系统, 以满足物流专业教学的需要。如果条件允许, 应建成配备有“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各类货架、托盘”等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配送实验室, 来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

2. 实例分析法。

实例分析法是我们在物流理论课中常用的一种实践手段, 也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即应用现实中的物流实例, 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精心选择物流实例后, 课前事先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阅读, 查阅有关资料, 并互相讨论。然后在课堂上, 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实的共同分析, 最后总结、归纳出最合理的方案。例如, 在讲解配送中心时, 教师可以课前将“东莞时捷物流公司的配送中心”这个实例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消化实例内容, 并讨论、分析、总结出时捷物流公司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及与学生一起讨论, 将理论知识与实例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后, 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和实例内容, 自己再设计一个配送中心, 并在班上评出最合理的设计。

在运用上述两种实践活动方法时, 还应该采用电教化教学, 搜集各种视听、录像资料, 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多听、多看有关物流公司操作实例和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 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 让学生动手操作物流专业各种应用软件, 如物流软件、ERP的操作等, 为将来实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实践活动贯穿于物流理论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有效地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实践活动能增加教学容量, 拓宽知识面, 这势必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 并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 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实例,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篇11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特征

(一)合作性

英语交流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可以和他人分享交流的成果,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英语教学活动中,实践活动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家共同研究。教师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他们讲课堂的知识直接用于生活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这样的结果是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提高不少。

(二)生活性

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又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最好的实践环境,能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空间。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整个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结合教材内容,教师会安排相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反复进行联系。因为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们都非常积极,为能在生活中运用英语而自豪。

(三)创造性

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要能挖掘活动的素材,活化教材内容,让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彰显。这要求教师灵活支配教材,适当改造教学内容,让实践活动适合教学背景。在适当的情况下,通过改编教学素材,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完《An Ugly Duck》这篇文章后,教师让学生重新编演一遍,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尝试自己编写故事情节,写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情节。

(四)整体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但不管是哪种形式,它都有一个主题,整个活动具有整体性。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关的。例如,在学习“go shopping”这方面的内容时,不论是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是课堂演练,都围绕着购物这个主题进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握着主题,防止活动过于分散。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一)注重活动选题,凸显实践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将课堂教学换个形式,而是一种独特的培养学生的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注意活动的选题,凸显活动的价值。

(1)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选题要注意学与用相结合,但更要保证选题的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直接照搬教材,要直接面向生活实际,因而要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例如,在学完“go shopping”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购物,提前告诉他们一些主要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

(2)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诉求,对新鲜事物都有探知的欲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指导学生策划活动方案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有主动实践的愿望。因此,活动的主题要和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紧密结合。

(3)活动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玩,而是围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的。因此,活动必须与学习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由于活动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就此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其“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二)提升教师素质,精确活动安排

(1)牢牢把握课程要求。教材是根本,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悉大纲要求,明确整套教材各部分的联系,再此基础上根据英语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教学目标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在教学时,教师要心中有数,能随机应变。

(2)注重反思与积累。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难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在日常教学安排中要经常总结,积累经验。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进行反思,没有反思就不能认识到不足之处,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反思中进步的。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实践活动就能不断得到优化,活动也就更有方向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在活动中,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大家互相帮助,那么活动就会取得很好的实效。大家都注重时间观念,没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很容易提高。而这些观念的养成与教师的培养分不开,教师应该经常督促学生。

(三)关注活动实效,探寻长效机制

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其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讲授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饮食时,有些学生可能不敢兴趣。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用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如用问题“In different countries, what do people eat?”调动学生的参与。通过不断改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现方式,可以找到一种活动的长效机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一次活动中融入一些小活动,如让学生辨认物品的所有者,练习写招领启事,在同一场景练习不同的表达方法,等等。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活动中来,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教师要经常评估活动的效果,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中要角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大胆练习英语,让学生的大胆实践成为英语教学探索的方向。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篇12

1 音乐实践活动的概述

所谓音乐实践活动,是指音乐类的学生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点开展了各类实践活动,是音乐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课堂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够巩固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是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必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常见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校内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以学校开展的文艺节目为主,包括学生的校内个人独唱音乐会,学生的校内合唱团排练,以及学校组织的艺术节、音乐比赛、汇报演出、专场音乐和毕业晚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内文艺活动,为音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校内音乐实践活动的平台。

所谓校外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指学校外举办的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校外获得一些音乐实践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可以参加当地的社会单位或者是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的大型歌唱比赛、各类文艺汇演,还有的学生可以跟随学校的合唱团进行校外的演出或者是歌唱比赛,还有的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或者是寒暑假的时间,在校外参加一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还有机会参加到学校组织的民间采风、校外实习和校外观摩的活动中,这些都属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校外音乐实践活动。

2 音乐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2.1以技术训练为教学基础

丰子恺在《音乐土门》一种就曾表达出基础巩固在音乐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洪野政雄这位日本的音乐教育家也强调必须将技术练习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表现能力还是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都必须要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作为重心。虽然技能不是产生创造和表现的直接原因,但也是产生这些才能的前提条件。所以,在高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愉悦的教学艺术对学生进行相对枯燥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有出色表现。

2.2实现课堂与实践的融合

每一门艺术都有独特的要素,音乐中的主要因素就是旋律、节奏、和声,绘画中的主要因素就是线条、质感和色彩,诗歌中的主要因素就是韵律、比喻和形象。每一种艺术都可以与其他的艺术要素相互借鉴,互相融合,所以,从来就没有独立的音乐,只有和语言、动作和舞蹈共同存在的音乐。教学艺术本来就应该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艺术融合为一体,音乐的教学则应该实现两点融合,一种是内部的一致,一种是外部的联系。在高职音乐的欣赏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与其他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渗透到一切的演出计划和音乐创作中去;声乐和器乐的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效而且密切的整体,从而相互增强活力指数。在高职音乐的教学体系中,必须要注重音乐与语言、动作、舞蹈综合的动态的音乐课堂。

3 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3.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扎实学生专业技能

音乐实践活动具备了普通音乐课堂无法实现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掌握到课堂上无法学习的音乐知识。很多学生为了在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呈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不惜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精心准备、专心训练,所以,音乐实践活动不仅仅激发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音乐实践活动都为学生们提供了积累经验的舞台,通过大量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表现从开始的紧张局促直到后来的轻松自如,从原本的幼稚到最后的成熟,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锻炼。学生们在各类乐队的组建过程中和各种节目的策划编排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都是十分有利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必然会收到校内师生和校外社会给予的评价,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促使学生们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自我提高。总而言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升华整体教学质量

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音乐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就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对自身的调整和完善,及时给予辅导和建议,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

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从而进行反思,升华为理论知识,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进步,因材施教,实现了教学方案的优化。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

4 结束语

上一篇:成长进步下一篇:体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