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精选10篇)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转载)英文中的创新(Innovation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被尊称为“管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彼得· 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创新代表一种赋予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新的和更大的财富创造能力的行为,正所谓“不创新,则灭亡”(innovate or die,主张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强调创新代表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认为,思维一般指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就是经过感觉达到思维,即运用抽象、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通过语言工具来表达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随着知识经济的的到来,社会需要的就是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大家都公认,数学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多给予学生关爱和赞美,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求新求异,激发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
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从而增添了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对相同的数学内容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运用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的,这一过程也正是每个学生智慧的展示。从而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 挖掘创新潜能, 激发创新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 大胆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法”时,出示一道练习题:“22+13”学生自主探究后,展示出了多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则;22+10=32,32+3=35; 第二种方法: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则;22+3=25,25+10=35; 第三种方法: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则;20+10=30,2+3=5,30+5=35;
第四种方法:运用凑整法,22+8=30,30+5=35;
这样, 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计算的方法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创新的欲望。
(三)适时评价, 增强创新勇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行结论,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时,教师应给予恰当评价,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
起来时,其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偏离教师原定的教案, 这时教师要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采取指责批评, 而是点拨启发, 保持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的自尊和自信。这样,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启迪,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学生才敢大胆地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见解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和创造的欢乐。同时,也坚定学生创新的意志,发展创新的潜能, 做到敢想敢做, 发展创新的勇气。
二、提供创新契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倡导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所谓课堂质疑,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提出自己的疑问。除此,学生独到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也应包含在内。
做教师的都知道,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则是其思维最活跃之际,也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最佳契机。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是创造的基础。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应当是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应重视假设质疑情景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如在我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当我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后,有一个学生质疑:“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探讨,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没有,并举例向大家证明:30÷(3+5)=30÷8=3......6,30÷3+30÷5=10+6=16,所以30÷(3+5)≠30÷3+30÷5,也就没有所谓的除法分配律。这时有个学生不犹质疑的说:“有除法分配律,例如:(25+10)÷5=35÷5=7,25÷5+10÷5=5+2=7, 推出(25+10)÷5=25÷5+10÷5,所以除法有分配律。”虽然这位学生错把分拆法当作了除法分配律,但是教师不能马上扼杀学生的想法,应该给予点拨和指导,积极鼓励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向困难挑战,从而保护学生独创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动手操作, 诱发创新思维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也正是这两种思维的“桥梁”。只有人们的思维在发展,才
能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独特、优越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谁围的面积最大”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12根
小棒动手围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并记录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面积。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学生不难发现 “在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成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在验证这一规律时,我提出质疑:“如果不是12根小棒,14根小棒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发现14根不能围出正方形。抓住契机,我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想用14根小棒围出一个正方形,那怎么办呀?”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再加2根小棒就可以了,有的说再减2根小棒,还有的发现小棒只要是4的倍数就可以围出正方形。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回答:“14个小棒可以围出正方形,只要把其中的2个小棒从中间折断,这样每个边就是3个半小棒,不就可以围出正方形了吗?”他的回答让班级同学的思维得到升华。可见,动手操作不但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诱发创新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三)打破思维定势,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维迁移,形成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4”的乘法口诀后,可设计一道综合性题目:要求用算式表示小圆圈的总个数。列算式时,可引导学生作以下的思考。
OOO
OOO
OO
第一种方法:每排3个,再加上2个,则:3×2+2
第二种方法:整合为每排2个或4个,则:4×2或2×4
第三种方法:在第三排添上1个,再去掉1个,则:3×3-1
这样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交融,更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创新,从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更应该具有丰富饱满的知识,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创新的
精神,来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留给学生一个多思、多变的广阔思维空间,使之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 1999
[2] 王梓坤: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数学通报 1994
[3] 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 2007(10)(11)2008(12)2004
??
??
??
[4]《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 ?? 1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2
一、突出思维活动的“情”,使学生能够具有自主思维的积极情感。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下,教师采用“单一性、强制性”的灌输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知识的情感和内在动力,严重限制和压抑了学生进行问题思维解答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能的提升产生了消极影响。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教学活动,要将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作为首要工作进行抓紧落实,选取具有趣味性、能动性、生动性的数学问题知识,创设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愿意思维”、“主动思维”,从而奠定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思想基石。”
如在教学“相似形性质”知识时,由于该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知识比较深奥,学生在学习掌握上具有一定难度,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思维能动性。我依据这一知识内容特性,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创设了如下学习情境:“教学楼旁边有一棵树,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知识后,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利用树影测量树木的高度。课外活动时在阳光下他们测得一个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9米,但当他们马上测量树高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部分落在了教学楼的墙壁上。经过一番争论,小组同学认为继续测量也可以测出树高,他们测得落在地上的影长为2.7米,落在墙壁上的影长为1.2米,请你帮他们算一下树高为多少?”通过丰富性、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实现了学生学习知识能动性的激发和思维内在欲望的“促动”,为有效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突出思维活动的“活”,使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思维的良好能力。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效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如何将“灵活简便、创新求特”要求贯穿到问题解答活动过程中,这就对教师开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提出了规定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知识特点和数学问题特性,选择具有发散性的数学问题,开展思维能力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知识内容,从不同方面进行问题的探究思考分析解答,从而实现学生在不同解题途径中得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例题:如图所示,在等腰Rt△ABC中,∠ACB=90°,D是斜边AB边上的任意一点,AE⊥CD于点E, BF⊥CD交CD的延长线于F, CH⊥AB于H,交AE于G,求证:BD=CG。
这是我讲解“三角形全等”知识所出示的一个数学问题。学生通过集体分析探究,发现此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包括“等腰直角三角形定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等方面的内容。我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解答,进行问题解决,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问题解答最佳方案,使学生在解题中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突出思维活动的“辩”,使学生能够具有有效思维的良好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思维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总结、不断反省、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省、反思对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习惯的形成具有推动性作用。因此,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将反思能力作为思维能力习惯有效形成的重要动力源泉进行有效落实,善于在学生对知识内容或数学问题有效思维解答后,开展多种评价辨析活动,让学生在“评价辨析”中认清思维活动“优点”和“缺处”,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改正思维活动不足之处,有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习惯的形成和进步。
例题: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a的值及交点坐标。
在这一问题出示后,学生采用辨析案例解题过程的方法。我将某一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如下公示:
解:由判别式公式可知,(-a+2) 2-a=0,得到a1=1, a2=4。
要求学生根据解题过程找出学生思维活动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让学生在辨析解题过程中,纠正自身思维缺陷。最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类型的一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并实施小组间的问题解答分析和解题思路过程等辨析活动,实现学生在辨析整改中良好思维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3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掌握基本规律,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疑引思、以趣激思、以情促思和以难练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42-03
[作者简介]刘朝圣(1977—),男,江苏省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思维是什么?它是与“感性认识”相对,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学习知识,掌握基本规律,都离不开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自身的任务: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疑引思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也就是学生学习有了疑问,才自然会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射,启发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始、课中要善于紧扣教材内容,要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设疑难,尤其是在学生“满足”现状不以为疑的问题上,制造出矛盾,陈设出悬念或利用投石激浪等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拨动他们思维的弦,使他们从内心产生解疑、释疑的强烈愿望。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就顺势引导学生,“从2和5倍数的特征,你能猜测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让学生自由畅谈,提炼出学生的说法:“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笔者追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思考、探究、验证。再如,教学“比的认识”时,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中韩两国的足球友谊赛,结果是1∶0。笔者要求学生用数学眼光看比赛,结果学生了说许多类似的比,譬如得分比是1∶0,场上控球时间比是3∶2,射门次数比是30∶26。此时笔者激发学生思考:“你们说的这些比,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吗?”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走进文本,主动地投入到预习、思考的状态。
教师也可在课尾,设置悬念,制造疑问,让学生感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欲罢不能、余味无穷,因而激发他们继续思考的热情,产生越学越想学的动力。
二、以趣激思
兴趣指兴致,它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求知的内在动力。实践研究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因此要让学生乐于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的境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授课艺术,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个人的工作实践表明,当教师授课时情绪饱满,课堂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就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寓理于趣,以趣激思,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同时,教师要不断变换授课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听课时能感到新鲜、亲切、有趣、直观、生动,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愉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思维。
三、以情促思
情感是师生双边活动与沟通交流的黏合剂,是教与学的支柱,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有效性。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教师只要以真情和真心给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就能给他们学习的力量,激励他们奋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共同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爱生如子”,师生之间顺其自然产生情感认同,他们才可能会把教师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需求,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所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爱护和帮助,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他们思维的火花,要靠教师的情感点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要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给学生的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安全氛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要关爱“滞后生”“留守生”,对他们要以心暖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中尽可能多地提供让这些学生表现自我和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的情绪处在兴奋、愉快的状态,学生才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得积极主动。当他们感受到自己情感需要获得满足时,会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会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情感,充分利用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
四、以难练思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必到班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学习时付出的脑力劳动强度密切相关。学习犹如摘“桃子”,如果是信手拈来和桃熟落地,学习者的印象就不会深刻,甚至感到“果实无味”;但如果是“拼命跳或站在梯子上也摘不到”也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最理想的是“让他们经过自己努力摘得到”。譬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组题目:一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求它的周长。一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求它的一半的长度。一个半径是10厘米的半圆形,求它的周长。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的问题或者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富有思考性和曲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的,但不是让他们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就能解决的。只有如此,当疑问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才乐于思考,呈现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等.有效教学[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志成,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对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激发思维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的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应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道题:“小军最近学习了面积这一单元,他家的一个房间长6米,宽3米,现在要给这房间铺上方砖,每块方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爸爸让他计算一下一共需要多少这样的方砖。你能帮助他吗?”学生遇到这种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都积极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在配合图形加以引导,以唤起学生思维表象,这样的情境创设,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二、重视数学练习,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化,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推导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概率也越大。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一瓶油,连瓶一共重800克。吃去一半的油,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空瓶重多少克?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先求半瓶油重:800-550=250(克)
再求一瓶油重:250×2=500(克)
最后求空瓶重:800-500=300(克)
解法二:因为半瓶油和空瓶共重550克,所以从550克里减去半瓶油重,就是空瓶重量。算式是:550-(800-550)=300(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借助线段图,让学生思考800÷2是什么?从而引出第三种解法。
解法三:
先求半瓶油和半个空瓶重量:800÷2=400(克)
再求半瓶油和一个空瓶重量减去半瓶和半个空瓶重量,再乘以2,便得一个空瓶重量,算式是:(550-400)×2=300(克)
学生受到解法三的启发,很快又得到更为巧妙、简捷的解法。
解法四:先求一瓶油和两个空瓶的重量:550×2=1100(克),再减去一瓶油和一个空瓶的重量,即为一个空瓶的重量:1100-800=300(克)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和形象的图结合起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灵活善思,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互助合作,对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某村挖一条2400米的水渠,前4天挖了全长的40%,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一般的解法是:2400÷(2400×40%÷4)—4=6(天),解答后,老师问,如果工作总量变了,你会解吗?如果具体的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题目能
解答吗?学生通过讨论思维的闸门纷纷打开,相继列出几种算式:(1)4×〔(1-40%)÷40%〕;(2)4÷〔40%÷(1-40%)〕;(3)1÷(40%÷4)-4(3)4÷40%-4等
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种教学形式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1)当题目答案不唯一时;(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3)当问题的涉及的面大,学生回答不全时;(4)当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学生通过讨论说理,让问题越辩越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也是群体的、多向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交流信息,在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方法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
四、鼓励大胆设想,培养独创性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优化解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如: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原计划5小时行完全程,实际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平均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按常规列式为300÷(5-1)-300÷5,可是有一个学生列式为300÷5÷(5-1)。原来这名学生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进行推理,提前1小时行完全程也就是原计划最后1小时行的路程,在实际中由于每小时都比原计划多走一点而提前在(5-1)小时走完了,原计划1小时的路程也就是(5-1)小时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受此影响,有的学生用假设法列式为300÷(5-1)÷5=15(千米)。即如果实际再行1小时,就要多行300÷(5-1)=75(千米),这是在5小时内比原计划共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75÷5=15(千米)。学生这种思维的独创性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5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提出问题
动手做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表达能力。例如在北师大实验教材〈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能得出以下几种结论:上下两个面是平面,上下两个面互相平行,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的个数同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等,他们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比较准确,同学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进行比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过程。这样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6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为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应改进教学手段,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倡“题海战术”,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只能解决“题海”中各类问题,而当面对一些新问题时,便会手足无措.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个性发挥.为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社会发展的必然.
数学源自现实生活,并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学生若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便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还能为日常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将数学思维能力理解为创新能力,在这个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成为时代进步的重要途径,而学生为适应社会生活,则一定要具备创新能力,冲破传统思维束缚,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具备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1.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因“题海战术”的长期影响,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影响着知识记忆的深度.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讲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想法,进而消除思维定式.例如,在《真假命题》的教学中,有命题:至少有一个整数,既不在素数的范畴,也不在合数的范畴.对于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数字1便是最好的证明.学生只有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才能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最终给出正确答案.
2.深入开发思维潜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手段深入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数学知识,这也是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融入思维教育,参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此来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施通法教学.
学生的理论功底直接决定着数学思维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实施通法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即便是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他们所选择的解题方法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数学问题通常可通过常规方法予以解决,如果学生过度关注解题技巧的学习,将会适得其反.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应在传授解题技巧的同时,实施通法教学.通法教学具有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
4.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比解答问题更具有价值.目前,绝大多数数学教师关心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认真研究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提问素材,引导学生积极提问.例如,在教学“余切函数”时,为让学生借助余切线画出相应的函数图像,可先让学生画出此函数的余切线.此时,有的学生会借助单位圆来画余切线,还有一些学生会借助正切转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疑惑,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提问,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另外,还可以巧设疑问,借助数学教材中的模糊性定义来引导学生提问.
5.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强,而高中是系统性地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着重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合入思维教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改进学生原有的思维习惯,还能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和个人实力.高中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数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有效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摘要:新课改要求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探索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小策略 篇7
【关键词】数学 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4-0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觉得:数学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教学生会用数学的方法与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因为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是揭示思维过程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去思维、去探索、去创新,就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达到培养良好数学思维的目的。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从数学教学的各方面入手:长远计划,考虑细节,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以人为本,相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真正的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服务。因此,浅谈教学中粗浅的体会与感受
一、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感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量处于愉快、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把课堂当成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只有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你所任教的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他所喜欢的问题,近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要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善于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地总结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题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去做。教师应有目的地提问学生一些待探究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揭开疑团,发现规律引起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节课时,我给出了例题中的四组数据,直接设问:(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有规律吗?(2)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有规律吗?这样设问,我既给出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同时,我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这两个问题,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纠正了错误,其高兴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学生对概念、定理等有了更全面、透彻、深刻地理解。而且这么做也充分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发现规律后,我也不忙于总结,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补充。这样,就给了学生大胆地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辩一辩,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通过讲来理清自己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概念,感受数学思维方法,创造知识,从而实现“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在讲的同时得到很大的促进。
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肯定是经过了丰富的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才是通过语言把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所以,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发展。
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参与,促进思维发展
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努力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精华,以及“学导课堂”的先进理念融入到我的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实践,力争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做题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亲自实践和体验数学活动过程,经过探索,自主获取知识,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异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心理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学生的冷漠态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特别是导入新课,我精心设置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愿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自觉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能化有限小数的分数”时,首先巧设悬念。“同学们,你们任意报一个分数,我都可以不做除法,很快判断出这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都不相信我说的是真话,因此,争先恐后地报出一个个分数想难倒我,结果我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学生从心理上都很好奇,都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参与新知学习的动力。
参与学习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每一步的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敢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提出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设想与观点,养成善于求异与质疑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对于不同的见解,我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发现问题,创新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质疑中前进。在前进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的锻炼。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篇8
巧家县新华小学
肖秀元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
第一,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先演算小数除法式题,使学生初步感知“除不尽。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商和余数部分,他们会发现商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与此同时使之领会省略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样,他们可在有效数字后面想象出若干正确的数字来。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第二,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 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唤起“商不变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要在教学整数、小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整数、乘以小数就是„„使学生在此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建立新的联系的内部刺激物和推动力。”
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 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要重视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首先,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问题,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1.顺向性。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结果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也就是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
2.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
3.横向性。这种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其次,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用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例如教学质 数、合数概念时,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大于1的自然数,在寻求其约数个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后,可“发现”约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1和本身,另一种是除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从而便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 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9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精心设计课题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入能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便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几分钟的引入切不可轻视,它关系到四十五分种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那么引入要怎样做才能做到引人入胜呢? 这是没有定论的,它 要根据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2.11有理数的平方时,故事引入:从前,有一个国王为了奖励发明国际象棋游戏的人,承诺要满足这个人的一个要求。这个人提出,只要在这个国际象棋棋盘里的64个格子中,依次放上2颗、4颗、8颗、16颗,…,后一个格子里的数量是前一格子的数量的2倍的粮食就可以了。国王高兴的答应了。但随后令国王惊讶的是,国王并没有办法满足这个人的要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了力吸引过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妙吧!(如何用式子把每一格的数量表达出来呢?)
第一格:2
第四格:2 ×2×2×2=16
第一格:2×2=4
第五格:2×2×2×2×2=32
第三格:2×2×2=8
……
我们发现第2格也能象上面一样列出数学式子进行计算,但显然用这样的式子在表达上很不方便的,那我们能否找到简便的表达方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方。
小学时,我们学过:a×a记作 a,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a×a×a记作 a,读作a的立方(或a的3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a×a×a×a×a呢?a×a×a×a…×a有n个a呢?象这样n个a相乘,记作a,既简单又明确。这样就很自然地把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介绍给了学生。学生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教学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活跃了思维。
二、在赏识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最被动的莫过于后进生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放弃后进生就不能做到,使人人都能学数学用数学。根据后进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容易情绪低落,甚至 自暴自弃的特点,本人认为,应从赏识入手,多给后进生一些鼓励和指导帮助。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降低对后进生在学习上难度的要求,积极发现后进生在课堂中的闪光点,及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安排这样一道题:你能用6根火柴组成4个一样大的三角形吗?若能,请说明你的图形。其中,有一个后进生说:“能”,虽然声音不大,却能被老师听到,及时给他一个机会。这个同学说:“图形是棱锥,是三棱锥。”因为之前老师有分析过三棱锥有6条棱,在这一题目中,6根火柴就是6条棱,所以要回答本题并不难。由于该生的特殊性,老师鼓励他说:“你看,你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你能像现在一样,你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的。”这个同学的积极性马上就有了,其他同学也是深受鼓舞。>当然,不仅仅后进生需要老师、同学的赏识,在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能得到理解和肯定,都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我们知道,不是聪明的学生被夸奖,而是被夸奖的学生会变得更聪明。课堂中,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有赏识就有成功,有赏识,学生都愿意动起来。
三、一题多解,合作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就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小组、学生个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的复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直线AB∥ CD,直线L 分别截 直线AB、CD于点E、点F两点。并且
∠1=130°,求:∠2 的度数。
问题分析:(1)所求角∠2 与已知角∠1 之间有什么联系?
(2)已知直线AB
∥CD,能帮我们带来哪些结论?
(3)怎样把求∠2 的过程用几何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求出.以提高学生几何题的分析和推理表达能力。
解法1:通过∠2 的内错角与∠1
联系起来;解法2:通过∠2 的同位角与∠1联系起来;解法3:通过∠2的同旁内角与∠1联系起来。这样,通过一道题的多种解法,既复习了平行线的特征的应用,又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合作讨论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刻,而且“创造”着解题过程的方法,体验着获取、巩固知识的喜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
四、增加动手操作,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直观性。
在传统的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将各种经验、概念、法则与理论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压抑了,主动性减弱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新教材的优势,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例如:§4.3立体图形的展
开图中,对正方体展开图的探索。
1、课前准备:每个学生都有6个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透明胶布。
2、授课方式:分组合作学习。
3、探索步骤:(1)将6片硬纸板围成正方形,(2)将正方体剪开,与同学对比,得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否唯一?
(3)讨论正方体的平面是展开图有哪些可能情况?
(4)讨论由6块一样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一定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哪些情形不是?
发现: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虽然现在初一年的学生并不能自主地归纳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可能,但体会其中的几种情况也让他们得到莫大的满足,尤其是对含田字结构形、含凹字结构形、四连两同侧形、五连形、或六连结构形的不能围成正方体可是深有体会。虽然学生在理论上的理解还不深刻,但能让老师感到他们都在愉快的学习中,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篇10
關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表象,并且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数学形象思维的特点
1.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也就是直观性,这也是形象与抽象思维相区别的最主要特征。在实际中形象思维主要是以形象的材料来作为思维对象,并且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进行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数学形象思维中,进行的形象思维主要是以数学的具体形象内容为对象而展开的思维活动,而选用的思维材料也具有直观性。数学中的各种图像、图形以及解析式都储藏于人脑之中,而数学中的公理、定理以及定义推论等也都在人脑中具有一定的表象,非常直观的存在于人脑之中。
2.具有层次性
由于数学表象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进行联想时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数学思维方式,通常是由平面图形来联想到立体的图形过程,或者是借助感性的知识来联想抽象的概念知识。
二、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
1.采用直观教学法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而直观教学法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
2.在教学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不仅是空间和数量关系的结合,还是数与形相结合的学科。数学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图片,就给大脑提供了及其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促进大脑协调的发展。例如在数学例题与复习题之中,就运用了丰富的植物、动物、山川、大河以及建筑物等图形来表现数量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培养形象思维与审美能力。
三、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具有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会感到枯燥,这样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在用形象思维学习数学时,会用到大量的和生活直接相关的案例,因此,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因而也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学生产生兴趣之后,才会更愿意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也才会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自由的进行形象和联想,也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学习数学时很重要的一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的是在解决一些问题时,要根据已有的信息,并尽可能多地向这多方面进行扩展,从这种扩展和求异的思考中来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衍生出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其实是一种开放型、立体型和多向型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是发散思维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数学中进行的形象思维也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条件,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向多个方向扩展思维,在思考中来获得对问题的多种不同解决办法。例如:在每行添上适应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5 5 5 5=1。就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充分结合学过的运算规律来进行,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而答案可以是:(1)5-5+5÷5=1;(2)5×5÷5÷5=1。
3.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要想获得数学教学知识,就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材料。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了,在实际学习时学生就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并且还可以操作,这样在学习时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映像,这种映像既可以以直观形象反映现实,同时又具有概括性。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把一个圆柱体来拼割成相近似的长方体,之后在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老师推导的过程,并且还要观察把圆柱体拼割成一个相近似长方体后体积、表面积与之前圆柱体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变化。这样在学生掌握圆柱体体积公式后,再进行练习:把一个圆柱体拼割成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之前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长方体高是1分米,那么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样由于刚才学生推导过圆柱体体积公式,因此就会求出圆柱体底面的半径为:40÷2÷10=2(厘米),所以圆柱体体积就是:3.14×2×2×10=125.6(立方厘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英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9(19):45-46.
[2]张庆华.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10(31):95-96.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十三中学)
【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及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推荐阅读:
数学建模在培养创新思维中的作用06-06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11-0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1-19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16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优化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5-3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案例11-03
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5-12
浅谈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