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共6篇)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 篇1
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事实上,在全市教师集体备课时教研员也确实是建议我们可以让美术老师来上这节课。可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按《教师指导用书》上所说,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是比较容易办到的。那么更高层次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何来体现呢?通过自己的几次实践发现,教材上“平移”和“旋转”的四个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画的半个小人与纸的折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若画的方向弄错了,那么就无法得到预期的图形。但是这较高层次的推理知识只能作为一种剪纸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因为,作为成人来说要发现这一点也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此一来,岂不是真的成了美术课?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 篇2
一、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圆柱的特征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我们是从哪几方面进行研究的?(面、棱、顶点)那么,圆柱有面、棱、顶点吗?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圆柱的特征:
出示思考题:
每人拿一个圆柱,仔细观察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思考讨论:
(1)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
(2)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滚一滚,你发现了什么?
(4)你还发现了什么?(认识圆柱的高,发现圆柱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有目的的自主探索活动,发现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自主探索和发现圆锥的特征。
二、在动手实践、观察体验中发现圆柱和长方形的关系
由于圆柱有一个面是曲面,因此在后面解决圆柱和圆锥有关实际问题时,远比长方体和正方体复杂得多。为了降低学生后续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在教学完“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让学生体会圆柱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给你一张长方形纸,你能用它创造出一个圆柱吗?(纸不能浪费)
1.在围一围中体验圆柱侧面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之间的关系
首先学生会想到两种不同的围法:以长的一条边为底面周长,短的一条边为高围;以短的一条边为底面周长,长的一条边为高围。这时再引导学生再次围一围,边围边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围起来、打开、再围起来、再打开……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这种深刻的体验对学生第二课时研究圆柱的表面积有很大的帮助。
2.在图形的旋转中感悟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
接下来继续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用一张长方形纸创造出一个圆柱?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想出可以以长方形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但是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这是我利用实物演示、电脑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感悟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发现旋转后得到的圆柱和原来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 篇3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主题(课题)形式开展的。一项完整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应包括活动选题、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总结与交流评价等过程。因此,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或成果,应当既注重过程,又关注成果。其成果的体现形式与主要内容包括:
详细的活动方案:例如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人员及分工,活动过程、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预期活动成果及呈现方式,具备实施活动的有利条件——知识、经验、资源,等等。扎实的活动过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有系统完整的活动计划、活动准备、进度安排、组织方法、实施步骤和总结评价。
充足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内容、时间、地点、参加人、参加人数)、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实物等,以此体现活动的实践性和真实性。原始材料可制成PPT、电子相册、视频、展板等,或以实物展示。
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87-02
数学味,笔者的理解是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中的传承和发展。要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有数学味,除了要有更多的专业的数学知识做支撑,更要把这种思想人文渗透在学生的数学故事中。看张齐华老师的课,再对比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在激趣导入中体现数学美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一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除了外表光滑、匀称,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在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与整理》一课中,为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东盟博览会给我们广西带来的机遇这一时事问题引出了计算面积、周长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周长与面积的含义,并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周长与面积,我们要应用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笔者力求做到导入中的平和而不失数学味:同学们,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南宁市的房地产保持良好的投资和销售势头。这是我们南宁市的规划用地图。经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土资源局决定对这块地进行公开拍卖。(多媒体课件出示公开拍卖地块示意图)
你能从这幅土地拍卖示意图中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并闪烁抽象出图形。从这些平面图形中选出一个说说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它的周长,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它的面积,也可以结合现实中的情况来谈一谈。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学生对此种数学课的导入甚感兴趣而自觉进行了数学学习。
二、在总结点拨中体现数学的柔美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中,“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张老师用课件呈现了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后问:“猜猜看,三个同学看到张老师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让学生发挥想象,自我猜想、自我肯定。在每一次点拨提问当中直击主题,但又有着瞬间的柔美,让人不得不跟着他的提问深入思考,这看似顺接又似转折的一句句问话彰显了张老师背后对数学味的柔美追求。试想,如果此时的问题改为:猜猜老师第四次能投几个?那么问题的价值则会大打折扣。作为数学教师,不要把数学味简单地归结为严谨、深奥和冷冰冰,其实数学味散发出的那种柔美的情怀正是许多数学教师所缺乏的。
三、在评价肯定时体现数学的人文性
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出圆后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学生的精彩回答让张老师有了这样的评价:“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一句多么贴心的话语让更多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延续。试想,如果评价是:大家都懂得这句俗语的古今意思了吧,看来大家通过努力还是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出了同一种圆。两种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评价,但前者更是我们数学老师缺乏的一种对学生人文的肯定,一种让人怦然心动的赞扬,一种让人还想跃跃欲试的创新。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时碰到这样一道题:一个晒盐场用100g海水可以晒出3g盐。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块盐田一次放入585000吨海水,可以晒出多少吨盐?多少吨海水可以晒出9吨盐?以学生以往的经验看到单位不统一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单位换算,这次也不例外。“老师,我觉得可以不用换算单位吧。”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太肯定地响起。“怎么能不用换算?一个是克,一个是吨。”“比例式的左边是100g海水和3g盐比,右边是585000吨海水和x吨盐比,比值应该是相等的。”听到这里,笔者鼓励他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结果不换算单位的那个学生第一个完成,笔者让她在黑板上写下来,大部分认为应该换算单位的同学也在草稿纸上认真地算起来,等他们算完再看黑板时发出了“还真是不用单位换算啊”这样的感慨。此时,笔者给予了他们肯定的评价:“条条道路通罗马,虽然远些,但你们选择了一条稳妥又一定能到达的路,而她却选择了一条有一定风险也不一定能到达的路,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感谢她,让我们在风险中看到一条捷径,以后也学会尝试着走这样的路呢?”一番话,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肯定。笔者想,正是有了张老师给予自己的启示,才有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评价。
以上笔者谈到的一些不够成熟的体验,都源于张老师那富有浓郁数学味的数学课给予笔者的启示,将自己的课堂与它相比较,有的比较满意,有的尚需改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充满让人回味无穷的理性之美。
让数学课堂“趣”味盎然 篇5
经过一节课的讲解,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一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老师笑了笑,说:“好,我问你,你早餐吃过大饼和油条吗?”学生点点头,老师接着就问他:“你去买大饼和油条时,是否能讲‘我买两块大饼,三条油条;我还要三块大饼,三条油条’呢?”学生都笑了,说:“不会,会被别人骂的。”老师接着就说:“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数学的知识,而这里我们就要运用到合并同类项的知识了。合并同类项是为了工作方便,数学也是如此啊!”学生若有所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常成功的活动,人们对它感兴趣,而常失败的活动对兴趣起消极作用,经常给学习以成功的体验,帮助它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态度不仅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成分,认知因素是态度主体对于对象的了解和评价,情感因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意图因素是由认知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的反應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会对你的学科感兴趣。
四、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好的效果会大大增加。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味"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11-0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我经常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1 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运用录音,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儿童面前,诱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数学王国,培养他们敏锐地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一年级教学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先结合生活实际,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初步感知数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几的例子,如:汽车有4个轮子,小狗有4条腿,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草地上有4只兔子等等,最后抽象出4。由于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运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如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把这此黄豆放在手心掂一掂,感受1克的实际重量。再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让每位学生试一试1千克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教学1吨的重量单位时,先让学生自报体重,然后找一位体重是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背他,体验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着教师问:"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学生正确回答后,老师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便使学生对这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因此,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就掌握得更加牢固。
3 自编生活习题,培养应用意识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调整教材,去重组教材,用更贴近,更熟悉的事例来编制习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及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通过把课内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活动课"逛超市",课前教师准备大量的物品(用空食品盒代替),在教室里办一个小超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活动中,几名学生自扮收银员,其余学生自行购买物品。学生们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物边算帐。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用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想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的认识到书本里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有关方案。如,"学校开展进公园游览活动,教师27人,学生200人。门票价格为:1,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5元;2,团体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购票最省钱 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后,将不同购票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方案。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能力。
【让实践活动体现“数学味”】推荐阅读: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05-16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05-11
数学实践活动课10-13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6-11
数学社会实践活动总结10-20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07-02
《开心超市》数学实践活动反思07-29
数学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09-04
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09-11
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