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活动课

2024-10-13

数学实践活动课(精选12篇)

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1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实教学中,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大量的、充分的课外准备,这往往成为老师不上数学活动实践课的原因。正因为这样,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缺乏重视。

基于此,我着手研究如何通过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和策划,使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能力。

一、开发数学实践活动课资源

1. 研读教材,挖掘数学实践活动资源。

要想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开学初就制订好整个学期的活动课计划,对教材中可以实践的内容了然于心。如结合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我设置了如下实践内容:(1)农村新貌;(2)称一称;(3)周末一天的安排;(4)周长是多少;(5)超市小调查(根据划船问题调查超市食品大小包装的问题);(6)估一估有多重。

2.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选择活动课内容。

数学实践活动课强调从学生身边生活取材,因此要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学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讨论、选择可用于实践的活动内容。可让学生算一算学校租车的费用、进入公园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游玩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过程的策划,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才会更加重视数学实践活动课。

3. 聚焦时事,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因此,将数学活动课与时事要闻相结合,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北京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搜集常州市某个月的空气质量情况,制成统计图进行分析,开展“PM2.5知多少”、“我为环保出谋划策”等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学生对如何找资料、准备都很茫然,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冷眼旁观。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兴趣。

1. 让学生感到数学实践活动课非常有趣。

要想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要让学生感到活动课非常有趣。在学生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我组织学生到小区门口的各个店里寻找生活中的时间,并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出不规范的营业时间表示法,学生在找茬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又运用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了“千克和克”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超市小调查: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克作单位?从你的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生活中较重的物品和较轻的物品是以1千克为界。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估重比赛”:通过对1千克物体的重量的感受,让学生估计其他物体的重量,并进行比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并且和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乐上、爱上。

2. 让学生感到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事可干。

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有些学生无所事事,仅仅旁观其他同学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课,就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因此我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余都是助理,在安排课前准备时,首先让组长接受任务,由组长带领学生讨论、布置任务,使每个学生都领到任务,都主动参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策划。这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起来,每个学生都想在活动中表现自己。

3. 让学生感悟到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上学到很多。

数学实践活动课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在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课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增强实践能力。如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有趣的剪纸,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剪纸比赛,看谁剪得好看、有创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既运用了新学的知识,又学到了本领,还可以为家里设计美丽的窗花。这样的活动课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数学实践活动课方法的指导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不容易,中年级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都比较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方法,由扶到放,从由教师选择活动内容到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由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到渐渐由学生主动策划活动过程。

1. 扶着走。

开始学生对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缺乏自己的想法,考虑不周,因此,一开始可以扶着学生走:每次教学完新授课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活动课的内容,让学生讨论该怎么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每次活动结束都让学生进行总结:今天的活动是怎样开展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内容?从今天的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一次次的总结中,学生逐步感悟到如何选择活动内容,如何开展活动。

2. 放开手。

通过每次活动的总结,学生逐渐对数学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课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学习完“千米和吨”后,我让学生讨论: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我们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了吗?你想选择哪个内容活动?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说到了要体验1千米有多长。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从自己家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步?大约要几分钟?要体验1吨有多重。通过体验一吨有多重,进而估计一些大物品大约有多重,估计大卡车的载重量等,这样的活动内容,学生感兴趣,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乐于探究。

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打开了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得到改变,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思考质疑的态度得到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2

活动内容:探索1亿张纸有多厚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实践,借助推算和计算器的计算,通过探索1亿张纸的厚度,让学生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建立数感。

所需学习资源: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数位顺序表;近似数;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一定数量的A4纸;尺子;计算器。活动过程:

一、问题猜想

利用已有的大数读写的知识,让学生写出1亿并猜想:1亿到底有多大?

二、设计方案

此活动中,需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分三步进行探究:

第一步:让学生思考,要想研究1亿张纸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直接进行测量?从而得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

多少。

第二步:通过测量、推算等探究活动获取所需数据。

第三步:制定一个小组探究计划,并对自己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

三、获取数据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对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推算,获取数据。

四、结论验证

通过调动自身知识储备或查阅相关资料,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比对,建立数感。

五、评价交流

由于探究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在测量、推算的同时重塑认识。因此,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问难是完成本探究活动任务的必要形式。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探究计划,经过实际测量、推算数据、获取数据、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或查阅资料进行比对、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建立数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探讨

问题的积极性,并对他们的探究过程、探究成果进行认真评价,从而提高整个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六、交流研究成果,总结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篇3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数学实践活动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其独特的实践性,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基础与实践空间。在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当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活动的主题,让学生明确数学应用之广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如六年级上册教学完“圆的知识”后教材增设了《起跑线》这个实践活动课。跑道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然而跑道里还隐藏着学生所不知的很多学问——如何确定起跑线。于是在教学本活动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自己探索出“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

在数学实践活动课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活动,学生之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技能为主的课程。因此,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应该多样化。活动的地点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也可组织学生到实地测量、观察收集信息。活动的形式不可单一,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活动,还可三者并兼。

如教学一年级《你说我摆》时,我通过个人“摸一摸”,初步感知几何体;通过“分一分”、“堆一堆”、“滚一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各类物体的本领,这样加深学生对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判断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搭一搭”的活动,利用准备好的各种形体发挥想象搭出自己最喜爱的图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又如教学《走进乡村》时,是不可能真正带领学生到乡村实地去考察的。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走进乡村”的生活情境,图画中绿化茵茵、鲜花盛开的小村庄,一条小河静静地从那流过,孩子们开心地玩着,处处流淌着大自然的美,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沿路发现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一起给予解决。

三、数学实践活动要体现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张扬个性是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是数学实践活动的载体和背景,它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能否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完成活动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心灵深处激发出来,并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驱动力,真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如学习完认识平面图形之后,进行实践活动,我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爱好,再决定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有的同学用自己剪的图形拼出各式各样优美的图案,有的同学不但用七巧板拼仿照古人拼出古代的图案还有所创新地拼出了“变形金刚”、“忍者神龟”、玩具等图案,每个学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拼图之中。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并评出优胜者。这样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体验成功,张扬个性。

四、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层次化。

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的评价不可一刀切,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分层次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看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看能自己解决多少问题,看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我们不能吝啬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间,在每一个活动结束之时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要以鼓励、引导为主,可以先自评,说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有什么收获,要改进什么。接着,再让同学互评,给同学提出意见。最后,教师给予比较客观总评,说说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把评价渗透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每次活动后的评价都要让学生体验到了想象及创造的快乐,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实践活动课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它不仅积累了学生的知识,还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个新领域,从学习内容上提供实践活动的条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实践活动提供保证,让学生有思考、表达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4

一、数学活动的意义及存在价值

什么是数学活动课?它是以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内容为载体, 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 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然后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 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苏教版教材中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都是结合了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内容, 是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 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上好数学活动课的策略

(一) 理解教材, 张弛有度。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阅读教材, 理解教材, 在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体系、目标达成等相关要点后, 再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地开发整合教材。特别是数学实践活动课, 更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不然一节数学课就会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

比如我前几天刚听的三年级下册的《美丽的花边》一课。一节课上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让学生欣赏了几组美丽的花边图外, 这节课基本上就是让学生画。确实教材中就只安排了“看一看”和“画一画”两部分内容。可仔细分析教材我们就会明白, 这节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平移后的一次实践活动, 分“看一看”和“画一画”两部分。“看一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理解花边各是由哪个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画一画”包括两项活动:一是在方格纸上分别给出两幅单个的图案, 让学生通过平移接着往下画, 从而体会平移在绘图中的作用。二是在方格纸上自己设计两条花边, 并在小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也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想象, 培养创新意识。围绕这几个教学目的, 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从数学的角度, 从平移的特点、要点、注意点去组织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模仿书上的图案去画一画, 图一图, 评价的时候也只是考虑谁颜色图的均匀, 谁画的大小差不多, 谁画的大小不匀称, 那就纯粹是上了一节美术课。所以数学实践活动课要处理好数学和实践的关系, 不能只注重活动而失去了数学味, 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活动而忽视了活动的重要性。

(二) 了解学生, 有扶有放。

数学实践活动课能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时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操作技能的水平及年龄状况。因为数学实践活动课绝大多数还是以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的。如不能充分了解学生, 则会使整节课上的杂乱无章, 课堂纪律都很难控制,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无法顺利进行。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时, 刚开始我设计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活动分三次:第一次每人抓一把糖果, 先估一估有几个, 再数一数;第二次小组里派一名学生抓一把花生米大家都估一估, 再实践数一数;第三次还是小组派一名学生抓一把黄豆, 先让大家估计有几个, 再实践数一数。三次活动的数据都由组长记录在表格中。每次活动结束我都会把小组汇报的数据放映在黑板上, 让学生通过前后三次的比较, 发现并总结出物体个数的多少与物体体积的大小有关系。可是, 在实际上这节课时我却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年龄特征。

在活动之前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活动要求, 让学生先看清要求再活动。但一年级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活动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在进行第一次操作时, 有的学生随意地抓几个在手上, 自己胡乱地猜几个, 有的同学狠狠地抓一把, 一边猜着, 手中的糖一边掉。到第二次活动时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 自控力差, 所以当时我规定每组只派一个人抓, 其他人帮助数。可当我说活动停止, 各组汇报时, 很多孩子乘老师不注意, 偷偷地在下面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抓一把在悄悄地数, 根本不听你在上面说什么。再问他们你是怎么估计花生米的个数的, 好多孩子都回答:“我是随便猜的。”想想孩子真可爱, 他们确实是实话实说, 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所以当然只能随便猜猜了。这节课的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后来我反思了几个失败之处, 对数学进行了调整:首先在第一次活动之前我没有出示活动要求, 而是在讲台前演示怎样抓是对的, 抓了之后怎样根据糖果的大小来估计它的个数。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活动期间我不断巡视指导。第二次我先演示估花生米个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估计花生米的个数要参照前面糖果的个数, 要比糖果多。理由是同样一只手抓大糖果个数就少, 小花生米个数就多。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我让小组长及时把物品收在旁边, 再进行汇报, 为学生扫清了分散注意的障碍, 学生自然把目光投向了黑板。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情状况, 合理设计活动环节, 在活动中做到有扶有放, 才能使数学活动课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三) 设计情境, 学有所用。

数学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但由于地区的差异或教材体系与生活的脱节, 有些书上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很难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活动、去探究。

如四年级学完统计后有一节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生活的生存空间”, 在学生收集资料环节, 我没有让学生去收集书上提到的气温变化、天气变化等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回家了解自己家里一个星期用垃圾袋的数量。再回到课堂, 从一个月家用垃圾袋的数量, 统计出一个班的家庭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从一个班算出全校1800个家庭一周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当算出总数时学生都忍不住“哇”地一声发出惊叹。在让学生说说感受时, 全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并且都积极提出倡议, 呼吁所有人都要尽量少使用塑料垃圾袋。

总之, 教师不能因为它课前准备太麻烦, 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与考试题目关系不大, 就把它弃之一边。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过程, 任何关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意义。

摘要:文章就数学实践活动课在现实教学中的地位和状况、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及其存在价值、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5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 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⑪ 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⑫ 指出:两首诗都用了 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

(十)拿

(九)稳 -

(七)上

(八)下 =

(三)位

(一)体

算式: 109 - 78 = 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光()色 × 铁价不()=()货公司

算式:

②()年青 ÷()合花 =()花齐放

算式:

③()刀()断 ×()字经 =()头()臂

算式:

④()嘴()舌 ×()视同仁 =()上()下

算式:

⑤()万火急 ×()指连心 =()万富翁

算式:

⑥()()生肖 × 连升()级 =()()()计

算式: ⑦()年树木 ×()年树人 = 各有()秋

算式:

⑧()面威风 ×()窍生烟 =()颜()色

算式:

⑨()霄云外 -()见如故 =()面玲珑

算式:

⑩()令()申 +()波()折 =()通()达

算式:

2、根据等式填成语或口语。

如:算式: 78 + 23 = 101

成语:

(七)上

(八)下 +(两)面

(三)刀 =(百)无

(一)失

(1)分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结束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评价答案是否可行。)

① 算式: 48 - 36 = 12 成语:

参考答案:

(四)平

(八)稳 -

(三)头

(六)臂 =

(一)刀(两)断

② 算式: 9 + 1001 = 1010 成语:

参考答案:

(九)霄云外 +(千)钧

(一)发 =

(十)全

(十)美

(2)每个小组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必须先拟定参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组。

(答对的加 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题的小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别用“一”至“十”10个数字为头,写出十个成语。

一(); 二(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每对一个,计一分)

(四)数学谜语:

导入: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联系,如数学谜语,既可以由数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联想到数学名词。

抢答:

⑪ 7/8(猜一成语)七上八下

⑫ 并肩前进(猜一数学名词)平行

⑬ 0.30元(猜一数学名词)三角

⑭ 七天七夜(猜一图形长度)周长

⑮ 两牛相斗(猜一几何名词)对角

⑯ 2~9999(猜一成语)万无一失 ⑰ 7分钟+8分钟=1000元(猜一成语)一刻千金

⑱ 1000 2 =100×100×100(猜一成语)千方百计

(五)小结评价: 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人类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敏捷,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做到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反思 篇6

一、要变“以本为主,活动为辅”为“以教材为依托,突出数学实践活动课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实践与数学能力综合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中体验学习数学价值。

【案例】百分数的应用(实践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拿出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把收集好的数据填入并完成计算。

师:你通过收集神州号飞船的发射的次数、成功的次数与发射成功率的计算,有何感想?你觉得学习百分数有什么意义?在生活中很重要吗?

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数学学习不只是计算、逻辑上的推理,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情感。

二、要变教师的“引”学数学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学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只是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第十二册数学 观察与测量(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快速旋转的宾馆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体?

生:圆柱体。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屏幕(停止转动的宾馆旋转门),你发现什么?

生1:是宾馆的旋转门。

生2:每一扇玻璃门都是长方形的。

师:它是绕着什么旋转的,你发现了吗?你有什么启发?如果转动你手里的小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探索、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你有办法计算出小旗旋转后产生的图形的体积吗?

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要知道相应的条件,现在学生手里拿的既不是圆柱也不是圆锥的实物,要计算的只是想象中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困难很大,各小组经过一阵的探索、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

师:这样难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真了不起。

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要变注重“结果”为注重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描述、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体现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案例】在计量物体体积的活动课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出铅球的体积和一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探索来求物体的体积。

从这一过程本身来看,就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在学习过程的投入,也是学生个体学习数学全面发展的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要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要变以课本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为以课本为中介实现教和学的双向开放

教师对教材不仅要了然于心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课的资源,把数学教学从课堂引向、延伸到课外中去,广阔的生活中去。作为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要体现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中。

【案例】我在教学第十二册数学简单统计(六)后,问:你们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后,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能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然后小组汇报。

把教和学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五、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7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中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篇8

一、中职数学活动课的具体特点

1. 开放性。

开放性特点是中职数学活动课的基本特点,指的是该课程不再局限在学校围墙之内或课堂上,而是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广大的户外空间作为课堂资源。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仅仅依赖于教学大纲,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或是教师的安排而进行的。

2. 主体性。

主体性特点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指的是数学活动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相关知识。如在讲授“双曲线”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到两个定点距离和相等的点形成的图形,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即可。

3. 综合性。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以外,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课,而将中职生的数学与其专业课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数学活动课综合性的体现。如在学习“角的概念”时,可以结合部分学习在专业课上使用的扳手,并将扳手松、紧螺母的过程引入课堂,进而让学生理解各种角的定义,也增强了文化课与基础课的联系。

4. 实践性。

数学活动课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具有实践性特点。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建立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立体几何中线面平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或者教室里的物体,对线面平行进行证明。

二、中职数学活动课的基本形式

1. 室内数学活动课。

室内数学活动课指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活动课,可以是以整堂课的形式呈现或者以某个教学环节的形式进行呈现。室内数学活动课便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活动的实行也会井然有序,但是因为教室的空间有限,学生的充分参与将受到影响。教师可以选择的形式有:课堂实验、课堂游戏、手工制作等。可选择的内容有:弧度制概念活动、双曲线活动、立体几何的相关证明等。

2. 室外数学活动课。

室外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在课堂之外进行的,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的生活体验。室外活动课与生活紧密相关,是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选择的形式有:实地测量、社会调查、办数学板报或海报等。

三、提高中职数学活动课效率的方法

1. 加强教师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

教师应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重视数学活动课程,并认真贯彻新课改改革。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已经被摒弃,新型的教学主张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自身的角色,尊重每个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保证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跟上先进教学理论的步伐。同时,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也要经常到职业生产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有效地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产实践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 加强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活动课是学生的课堂,要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出科学、有用的数学活动课,力求全体学生的参与,同时在活动进行中,也要多鼓励学生,争取学生独立完成探究任务,获得相关知识并提高个人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保证各个小组的探究活动都可以良好地完成。

3.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数学活动课。

学生学习的教材只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一个载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数学活动课正是结合多种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并整合多种课外教育资源,精设活动,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在室内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等。在室外活动课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场地,并作出活动方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数学活动课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论

中职数学活动课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符合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活动课构建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真正的实施中,教师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数学活动课精心准备,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基本形式之一,其教学质量也是人民关注的重点。但在中职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基础下以及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影响的背景下,中职教育依然不能很好地进行新理论教学,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也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职数学活动课的引入正是中职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它以学生为主,鼓励将学习的过程建构在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数学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综合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数学,活动课,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安川.中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实践探究[J].教育导刊,2013(10).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篇9

一、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因此,教师应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于活动之中。

比如,在“神奇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学生把一张小小的纸片截成七块不同的形状, 然后拼出变幻万千的形状,有日月江河,有飞鸟走兽,有风景建筑……在后面的拓展创新活动中, 学生们自己创造出了自己的“五巧板”、“九巧板”,形状如正方形、圆形、还有长方形、椭圆形、菱形……通过这次活动,不但引导学生走进七巧板的神奇世界, 用自己的双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创造就在自己的手指间。此类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还能使阅读和实践能力得到训练, 并且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效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时,可介绍阿基米德巧用同一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的关系来解决皇冠问题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神奇的魅力。在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在我们的周边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 成为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有时效性很强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数学趣题而成的素材等。

如, 在实际的创编素材中教师可以以黄河的污染为题设计的实践课,以神七发射、奥运会为题材设计的实践课等。这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距离学生更近,时代性更强,很受学生欢迎。

四、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性作业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 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作有效的补充和延伸,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接受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受到了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获得了更多的数学信息,使其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五、及时中肯地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学生创新思维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地应变, 作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延伸性评价及集体性评价。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落实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 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来看,认为数学活动“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即使进行实验也只是所谓的“思想上的实验”(欧拉、拉卡托斯称之为“准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或更为直接地说是解题活动,数学家在纸上做数学,数学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每天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数学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没有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充满了兴趣,有强烈的参与愿望。一次,笔者做了个实验,对任教的七年级的2个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班一节数学活动课都没落下,每节活动课都设计很久,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充分地活动起来;而另一个班则暂时忽略了活动课,时间没过多久,后一个班的学生代表就要求增设活动课,后来听他们班主任说,学生们特别羡慕前一个班的同学,课后谈起活动课来说特别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也不觉得难学,说通过活动课更喜欢上数学课了,都要求增设活动课。确实,活动课对学生充满了诱惑,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喜欢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也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初中生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但是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所以,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例如,活动课“‘石头、剪子、布’游戏”一课,教者可以进行设计,将全班分列,奇数列同学为甲,偶数列同学为乙,同桌两人互相划拳20次,并做好记录。收集整理全班数据,让学生分析,老师点评。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

三、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促进思维活动是活动课的出发点,如果一节课光有学生活动而没有数学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就失去价值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一些偏差,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学生的数学思维却得不到发展。就活动课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用新课程理念丰富数学活动课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新课程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绝对划一的,而是会存在明显的弹性。例如,《设计象形图》一课,在作品展示时,同学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象形图,老师在评价时,可以对每个人都进行了肯定,对设计精妙的同学提出了重点表扬,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1. 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本中数学活动课一般只给出了简单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折纸与证明》一课,本次活动课的内容安排在苏科版《图形与证明》(二)结束后,其目的有二:一是说明演绎证明的必要性;二是巩固本章所学的知识。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与课本上的操作证明均偏重于前一部分,与本章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的性质与判定)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课本提供的三个折纸活动由于方法已经给定,操作前学生不需要思考,这使得折纸活动打了折扣。为了弥补这些不足,首先,教者补充了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及判定”这一条目,使得该课更加贴近全章的教学内容;其次,充实操作活动与增加计算,既强化了折叠前的思维又丰富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活动、内容、目标的和谐统一。新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唯教材”、“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节课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极好课例。

2. 关于数学活动课的作业设计。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新课型,数学活动课要不要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如何设计?笔者以为,有些学生对数学活动课兴趣盎然,他们爱学数学,觉得数学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所以,适当的课外作业对这些同学是很有作用的,只是教师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要注意分层次对待。

例如,《拼图——公式》一课,就可以布置这样的拓展作业: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如下图所示,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所以,教师应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思索 篇1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设置了有关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小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组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应当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的方法、相关能力的训练,只有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不局限于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和形式,而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新教材中的也编排了开放性的、有益的、有探索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它改变了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也呈现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枯燥单一的模式向有趣丰富多样的模式转变。这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视野和思维,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强化数学规律和概念的过程性体验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像其他数学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在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又区别于其他数学课,在一节课中,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学习同一内容,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有效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在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日常的数学课相比,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结合起来,在这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合理整理与应用,真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形势上热热闹闹,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让数学活动课丢失了数学味,这样就失去了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正意义。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文化是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延伸的空间比较深,学生活动的范畴比较大,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这些因素就为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著名数学猜想和数学史料等。

四、拓宽活动范畴,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尽管课标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但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如,数学概念不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效阐释时,可以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加以解决。如在长度计量单位的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具象的长度概念,可以指导学生在校园里,自己迈一步,测下长度是多少,经过测量可以知道,1米约是两步的长度,再让学生步测100米有多长,1000米有多长,需要走多少步,切身感受一下百米、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距离感。再如,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绘制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从学校出发到某书店的怎么走,让学生通过记忆绘制出来,促进学生感受方向与位置的关系,有效提高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采集数据等,通过这些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挑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而且这种实践活动,还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打破了固有思维模式,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综合实践资源,加强课堂内外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还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学习面积单位之后,就可让学生测量自家客厅、卧室的面积和估测院子、校园、教室、广场的占地面积。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小到足球、电视,大到自家客厅、高楼的体积等。

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12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要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 除充分准备、精心设计、严谨而合理组织外, 还应关注活动的过程及活动的作用与效果.下面结合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1. 关注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数学活动课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莫比乌斯带是数学中单侧曲面的一种模型, 为了了解它, 更为了能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人准备两张纸条, 把其中的一面涂上颜色, 以区别另一面.用它们做成两个环, 其中一个由纸条两端直接粘合 (甲环) , 另一个是把纸条先扭半圈, 再把两端粘合 (乙环) .如果有一只蚂蚁在甲环的一面, 它能否不越过纸条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呢?如果这只蚂蚁是在乙环上爬行, 它能够不越过纸条的边缘而爬到另一面吗?

在这个实验中, 第一,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不能只看别人做, 而自己做旁观者, 更不能只看老师表演, 学生当观众.第二,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和魅力, 并用审美的观点来了解并欣赏数学.第三, 数学教学中, 凡学生能做的, 教师不要替代, 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试、去想.第四, 不能把活动的目的定位于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多样与有趣等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应该更多地考虑的是在这个活动当中, 学生的数学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发展, 学生的经验到底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 学生的智力得到怎样的发展, 学生的能力得到多大的提高.仅仅为热闹而进行的活动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意义的.

2. 关注活动中学生参与的个体性与合作性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非常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更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进行交流的意识与习惯, 学会合作学习, 分享收获.

制作五角星, 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案.借助多媒体展示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图片, 展示我国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上展示五星红旗的图片.每当同学们看到这些, 就会油然而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于是, 趁势问同学们, 大家想制作五角星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接着引导同学们探索五角星的制作方法.假如图1是我们画出的一个五角星, 那么它的五个角应该在同一个圆上 (圆心设为O) , 相邻两个角与圆心O的连线的角 (即图中∠AOB) 是多少度呢 (360°÷5=72°) ?于是可得制作五角星的一个方法.将学生分成8个组, 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分工, 看哪个组画得又好又快.

(1) 任意画一个圆; (2) 以圆心为顶点, 连续画72° (即360°÷5) 的角, 与圆相交5个点; (3) 连接每隔一点的两个点; (4) 擦去多余的线, 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图2)

教师作为数学活动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可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对于各组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待大家都完成了画五角星之后, 教师又问学生, 能通过折纸制作一个五角星吗?大家感到束手无策时, 教师再用多媒体直接展示折纸过程 (图3) , 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折剪 (小组内部可以相互交流) .

各小组完成之后, 发现有的折剪的五角星是“两半”的, 这是折叠时, 所选的边不同而造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进行说明.接下来进一步探究: (1) 沿不同的角α剪开, 得到的五角星形状相同吗?变换不同的角α试一试如何剪更美观. (2) 你能一次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五角星吗? (3) 还有别的制作五角星的办法吗?

请学生代表发言示范折剪过程, 尤其是变化角α的大小与得到五角星的形状.最后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其中有画的、有折剪的、有着色的) , 给予鼓励和点评.

通过画图操作、折剪实验到感受数学、探索数学, 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 体验和感受数学的思考过程, 使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 能够用数学的语言加以表述,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愉快的, 是一种美的享受.

3. 关注活动中学生操作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中, 不仅要看活动的结果和效果, 更应该关注活动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作为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之一被明确提出来.数学学习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会实现数学的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再发现”.因此, 在数学活动中, 学生的操作与实验过程是最受关注的.在这个过程中, 能了解到学生的思考的过程, 看到活动过程中的亮点, 也能觉察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这也是老师与学生心灵产生碰撞的机遇.

比如, 以前让学生试做七巧板 (多是放在课后做) , 多数学生变成欣赏者, 欣赏别人利用七巧板作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很少有人动手去做.当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独立完成七巧板的制作时, 很多同学面对正方形纸片不知所措.反思上数学活动课的过程, 感受最深的是: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 千万不能变成老师的表演课, 学生的欣赏课.

4. 关注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性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数学学习亦是如此.知识是数学的躯体, 问题是数学的心脉, 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活动本身也不是孤立的, 其中往往蕴含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日历中的数学时, 同学们把挖掘、发现的“奥秘”, 有用数字表示的, 有用字母表示的, 有画图表示的, 等等.这些表示看似简单, 其实就有数学思想在里面, 比如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 , 数形结合的思想, 分类思想等.

在数学活动中, 要善于挖掘其蕴含着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通过开展数学活动, 既起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启动学生对数学思维的齿轮, 又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和魅力.

5. 关注活动中的教学知识生成性

数学活动同数学教学一样, 教师在准备时, 总是预设得多, 很少有想到甚至是根本就没想课堂中的生成.因为活动课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上主要是学生的“动”, 因此生成的概率要比一般的课堂高得多.

学习四边形之后, 让同学们对四边形 (包括特殊的四边形) 进行剪拼, 以构成新的图形.课前设计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矩形, 一个梯形拼成一个矩形, 一个矩形剪拼一个三角形, 一个四边形可以剪拼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矩形等.对于前三种同学基本上能剪拼出来, 对于一个四边形剪拼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矩形的图案, 不少同学感觉没想到.可是有两名同学却说:“一个四边形可以剪拼一个三角形”.对于这个结果, 教师真是没想到, 当教师分析他的图形时, 完全正确.难道这不是很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吗?于是教师也由开始的发愣到分析理解, 再到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并表扬这两名学生, 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想老师所未想, 做别人所未做.对于这样的课堂生成, 老师真感到由衷的高兴.

上一篇: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下一篇: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