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2024-10-13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共10篇)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1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较常见的死因之一, 见于许多疾病的危重阶段。呼吸衰竭起病急骤、进展快, 若不能及早诊治, 常危及生命。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现将我科对2005-2009年收治的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48例的救治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为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住院合并呼吸衰竭的危重患儿, 均根据1986年9月全国新生儿杭州会议制定的《新生儿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确诊。其中男28例, 女20例;足月儿10例, 早产儿34例, 过期产儿4例;发病日龄:0~7d 36例, 8~28d 12例。

1.2 原发病

原发病依次为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循环系统, 部分患儿有多种病因。呼吸系统28例 (窒息16例,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 早产儿呼吸暂停4例, 胎粪吸入性肺炎6例) , 中枢神经系统12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 颅内出血4例) , 感染6例 (败血症2例, 感染性肺炎4例) , 循环系统2例 (先天性心脏病2例) 。

1.3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症状外, 主要为呼吸困难 (呼吸浅速或浅慢或呼吸暂停) 及面色苍白或紫绀, 极度烦躁、嗜睡, 甚至昏迷、抽搐等。

1.4 血气分析

所有患儿均于诊断呼吸衰竭同时自足根部采取动脉化外周血做血气分析。pH6.883~7.351,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为6.70~12.0kPa,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为3.20~6.48kPa。48例中8例为I型呼吸衰竭, 40例为II型呼吸衰竭。22例为混合性酸中毒, 4例为代谢性酸中毒, 12例为呼吸性酸中毒。

1.5 治疗方法

(1) 病因治疗。 (2) 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畅通, 有8例给予鼻导管吸氧, 14例用头罩給氧, 2例用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cpAp) , 24例用常频机械通气。 (3) 支持疗法:所有患儿均置于辐射保暖床或保暖箱内, 一般用10%葡萄糖液60~70ml·kg-1·d-1。严重酸中毒患儿适当应用碱性药物, 碳酸氢钠每次1~2mEq/kg。 (4) 维持心、脑、肺、肾功能:40例严重呼吸衰竭患儿中, 16例用酚妥拉明, 剂量每次0.3~0.5mg/kg加入10%葡萄糖20ml静滴, 酌情一日数次;20例用东莨菪碱, 每次0.03~0.05mg/kg, 每15min静推一次, 或依病情静滴维持。呼吸衰竭纠正后, 延长每次给药间期, 并逐渐减量停药;4例用呼吸兴奋剂静脉推注, 其中2例用尼可刹米 (每次12.5mg/kg) , 另2例用洛贝林 (每次0.1mg/kg) 。并发心力衰竭时, 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3例用多巴胺 (5~10mg·kg-1·min-1) ;3例用多巴酚丁胺 (5~10mg·kg-1·min-1) ;2例用西地兰, 饱和量早产儿为0.01~0.02mg/kg, 足月儿为0.02~0.03mg/kg, 给药时均用微量泵控制滴速。

1.6 结果

48例中44例抢救成功, 或临床痊愈, 治愈率为91.7%, 4例死于原发病。

2 讨论

2.1 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和/或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性病变, 最后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 致使呼吸系统吸入O2和排出CO2功能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 出现缺O2和/或CO2潴留。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呼吸衰竭发展迅速, 引起生命脏器功能障碍。由于小儿生理的特点, 呼吸储备能力差, 足月新生儿肺泡数目仅为成人的8% (成人为3亿) [1]。当缺氧时其代偿呼吸量最多不超过2.5倍, 成人则可达到10倍, 故易发生呼吸衰竭[2]。呼吸衰竭按血气诊断标准可分为:I型呼吸衰竭 (低氧血症) PaO2<6.67kPa (50mmHg) , II型呼吸衰竭 (合并高碳酸血症) PaCO2>6.67kPa (50mmHg) 、PaO2<6.67kPa (50mmHg) 。

2.2 引起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 但大多数能根治, 因此了解其病因对指导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本组呼吸衰竭病因依次为呼吸系统 (58.3%, 其中窒息33.3%) 、中枢神经系统 (25%) 、感染 (12.5%) 、循环系统 (4.2%) 。由此可以看出, 呼吸系统病因中窒息占首位。近年国内有关报道, 窒息发生率占活产数的5%~10%, 有的高达20%以上, 病死率占活产新生儿死亡的30%左右[1]。如何降低窒息的发生率是预防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要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应从预防入手, 首先要大力宣传围产保健的重要性, 面向群众, 加强围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及三级妇幼保健网建设。其次是加强产前对胎儿的监护, 及时处理高危因素, 防止产程延长, 及时发现和纠正宫内窘迫, 适时结束分娩。要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在于实施正确的复苏法, 加强产、儿、麻醉科合作, 推广新法复苏 (国际上普遍采用的A、B、C、D、E方案) 。

2.3 40例严重呼吸衰竭患儿中, 有16例应用酚妥拉明、20例应用东莨菪碱效果良好, 4例应用呼吸兴奋剂效差, 使患儿呼吸浅快, 加重呼衰。因为酚妥拉明能选择性阻断α1、α2受体, 能解除小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 增加组织灌注,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功能;减轻肺动脉高压, 肺淤血及肺水肿;增加肾血流量, 提高滤过率, 保护肾脏。东莨菪碱具有兴奋呼吸中枢、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和镇静作用, 又可改善全身多脏器功能, 增加脑供血、供氧, 减轻脑水肿;减轻肺血管痉挛, 降低肺动脉压;减轻肺淤血、水肿及支气管黏膜水肿, 有利于气道畅通, 以纠正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兴奋剂在急性呼衰中作用不大, 用呼吸兴奋剂而不改善气道阻塞状况, 可增加呼吸肌无效功, 使之疲劳, 反而加重呼衰, 故需慎用。

2.4 新生儿呼吸系统代偿能力低下, 当患呼吸系统疾病时极易发生呼吸衰竭, 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中使用常频机械通气的频率较高, 这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主编.实用新生儿学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37-381.

[2]赵祥文, 主编.儿科急诊医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5.

急性呼吸衰竭 篇2

1、呼吸困难和紫绀;

2、精神和神经症状: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

3、血液和循环系统症状:心率快、心搏出量增加,血压高、心律失常、循环衰竭;

4、呕血、便血、少尿、无尿;

5、其它:头疼、多汗、肌肉抽动、结膜充血水肿;

6、血气:PaO2﹤60 mmHg伴或不伴有PaCO2﹥50 mmHg。

急救预案

1、疏通气道

(1)解痉:①β2受体兴奋剂如喘康速气雾剂吸入;②舒喘灵或爱喘灵气雾剂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③喘定或氨茶碱0.5g静滴,<1.5g/d;④酚妥拉明10-20mg或50%硫酸镁注射液10-30ml加入静滴,须注意血流动力学及血压的变化;

(2)吸痰或辅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抗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宜足量、及早使用。

2、改善通气

(1)氧疗:鼻导管给氧2-4 L/min,注意气道湿化。伴CO2潴留者,以低流量1-2 L/min持续给氧。

(2)呼吸兴奋剂应用:尼可刹米0.75 g加洛贝林6 mg加入静滴,必要时重复使用。

(3)机械通气。①适应症:一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自主呼吸极度减弱或停止者;二是氧疗或呼吸兴奋剂应用后无好转,PaCO2>70 mmHg者;②方法为面罩法适应于不十分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2-3d,20-30 min/次;面罩法无效应立即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并发症处理

(1)脑水肿: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快速静滴,3-4 d。

(2)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①呼酸时,重点在改善通气;②PH<7.2,呼酸合并代酸时可用5%NaHCO3 100-200 ml静滴;③合并代碱时口服或静滴10%KCL 15-30 ml,精氨酸2-4 g加入静滴。

(3)心力衰竭:①氢氯噻嗪50 mg/次,2 d氨苯蝶啶50 mg/次,2 d,口服,或呋塞米20-40 mg/次,1-2 d静注;②毛花苷C 0.2-0.4 mg稀释后静注,1-2 d;③禁用吗啡制剂,可给哌替啶50-100 mg肌注或静注。

4、糖皮质激素应用 地塞米松10 mg静注1-2 d,或氢化可的松100-300 mg/d稀释后静滴,病情好转后减量。

5、积极病因治疗,防止发生ARDS。

6、半卧位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暖,预防交叉感染;消除焦虑及躁动;密切观察生命休征及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发绀、意识状态及瞳孔等变化,观察机械通气的运转及各项参数变化。

7、保持静脉通路畅通,及时抽送血气及各种检验;注意重要的脏器功能保护,并给于必要营养支持。

新生儿呼吸衰竭82例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收治的82 例新生儿,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关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早产儿59 例, 足月23 例;男患儿57 例, 女25 例;双胎10 例;孕周24+4~42 周, 平均 (33.6 ±5.4) 周; 体重: 极低体重<1 500 g, 共13 例, >2500 g, 共38 例。

1.2 治疗

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 及时改善患儿呼吸通路, 不同的患儿不同的氧疗法及辅助通气法。 82 例患儿中, 43 例给予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组织 (CPAP+PS) 治疗, 其中3 例患儿没有采取PS。 先帮助患者取仰卧位, 将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8025021) 滴入气管, 再给予复苏囊加压吸氧两分钟, 给药6 h内不进行拍背等操作;在给予PS治疗后, 采取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9 例患儿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呼吸机采取采用美国熊牌750 呼吸机, 采取A/C模式;其余30 例给予头罩或氧帐给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该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 治疗及转归, 对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 该组患儿治疗前后24 h血气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 p H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的Pa O2、Pa CO2、Sa O2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该组患儿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因分析

主要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2.44%, 胎粪吸入综合征10.96%, 气胸8.54%, 羊水吸入性肺炎14.63%, 颅内出血2.44%, 重度窒息2.44%, 见表2。

2.3 治疗及转归

82 例中, 12 例应用cpap+ps无效 (其中4 例改用呼吸机, 8 例放弃治疗) , 其余70 例经过治疗治愈或者好转, 占85.37%。

3 讨论

新生儿肺功能发育不完善, 多种因素均可以引起呼吸衰竭, 且病死率高。 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 主要有吸入综合征, 肺炎、窒息、早产儿等, 该研究中, 呼吸衰竭病因主要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2.44%, 胎粪吸入综合征10.96% , 气胸8.54% , 羊水吸入性肺炎14.63%, 颅内出血2.44%, 重度窒息2.44%;此结果与林泳[4]的研究相同。

CPAP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能够使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均可以接受到正压的气体, 在呼气时还可以防止小气道及肺泡发生萎陷, 进而扩张一部分陷闭的肺泡, 这对于增加功能残气量及肺容量十分重要, 同时改善通气分布, 增加气体交换肺泡面积, 最终使氧分压增加。 CPAP属于无创方法, 既可以降低患儿呼吸道阻力, 也满足了患儿低浓度氧疗的需求[5,6]。 同时该方法不需插管, 操作简单方便, 避免了对患儿的再次创伤, 同时发生感染几率比较低, 并发症少, 比较经济实用,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该研究中, 也证实了这一点, 结果中, 患儿的Pa O2、Pa CO2、Sa O2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82 例患儿中, 12 例应用cpap+ps无效, 其余70 例经过治疗治愈或者好转, 占85.37%。这与李红梅与蔡春琼[7,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新生儿呼吸衰竭患病率高, 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 及时改善患儿呼吸通路是治疗的关键, 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摘要:目的 探析新生儿呼吸衰竭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 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 分析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情况。结果 呼吸衰竭病因以NRDS、胎粪吸入综合征、羊水吸入性肺炎为主;82例患儿中, 12例应用cpap+ps无效, 其余70例经过治疗治愈或者好转, 占85.37%;治疗后, p H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 但差异不大, 患儿的Pa O2、Pa CO2、Sa O2较治疗前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引起新生儿呼衰的因素很多, 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 及时改善患儿呼吸通路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潘开国.94例新生儿呼吸衰竭病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6) :1233.

[2]梁湖秀.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9例临床疗效体会[J].河北医学, 19 (5) :752-754.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1-465.

[4]林泳.经鼻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3) :68-69.

[5]吴煜.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5, 21 (23) :75-76.

[6]黄敏, 潘玉杰.新生儿呼吸衰竭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2) :110-111.

[7]李红梅, 孙丽.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 (2) :211-212.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4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的重要方法,但传统的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延误抢救、治疗时机,成功率明显不高。近年来,无创机械通气(NIPPV)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其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有效性安全性也逐步得到肯定,大大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避免和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其相关并发症,缩短了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我院呼吸内科从2004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共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4~79岁,其中重症哮喘16例,心力衰竭12例,心源性水肿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3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肺栓塞1例。所有患者神志清,有自主呼吸,但浅而快。在进行PSV前进行动脉血气检查,短时间内动脉血气分析达到急性呼吸衰竭标准[1]。将此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体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方法:所有患者均按常规临床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平喘、祛痰、抗心衰等治疗,例如COPD患者给予控制性氧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心力衰竭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氧疗等。治疗组在给予标准治疗的同时,加用NIPPV面罩进行人机联接(New Port200型或E500型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加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患者取45°半卧位,面罩用头带固定于面部,松紧度以面罩邊缘不漏气且患者能耐受为适合。每日坚持NIPPV时间10~20小时,第1天尽可能长时间应用,随病情好转后逐渐少NIPPV时间。

结 果

经NIPPV及综合治疗后1小时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即有明显改善(P<0.05),随着NIPPV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1),均符合无创通气有效的判断标准。与对照组比较,pH值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P<0.05),具体数据见表1[2]

讨 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如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麻醉或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或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等,均可影响通气不足,乃致呼吸停止,产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急性呼吸衰竭。

对大多数患者根据其病因而分别采取抗感染、祛痰、氧疗、支持对症处理等保守性治疗后,部分患者能够缓解,而部分患者不能改善或是进行性恶化,则需考虑机械通气治疗。鼻(面)罩无创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呼吸衰竭的早期和慢性呼吸衰竭,对各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所致的Ⅱ型呼吸衰竭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随着无创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临床应用增多,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急性肺水肿,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及各种神经肌肉疾病等引起的I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也有了进一步研究[3]

NIPPV治疗ARF的机制主要是减少呼吸肌做功和缓解呼吸肌疲劳。无创正压通气能够有效缓解呼吸窘迫,大部分患者通过应用PEEP克服内原性PEEP而改善气体的交换,于正压通气治疗2小时后病情好转或缓解,由烦躁转为安静,心率、呼吸频率减慢,肺部啰音减少,尿量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我院治疗组NIPPV后心率、PaCO2、H2CO3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aO2明显上升,表明NIPPV在ARF病人组能改善高碳酸、低氧性呼吸衰竭,能大大降低病死率。

医护人员在在使用NIPPV的过程中,要注意面罩安装要舒适,选择与患者脸型相匹配的面罩,提高患者依从性。NIPPV治疗呼衰的疗效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按患者呼吸病理生理的变化,合理选择呼吸机通气模式和治疗参数以及吸入氧浓度。同时医生要对患者有耐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流量,当患者感觉人机对抗时,及时查找原因,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呼吸参数,医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都是提高NIPPV疗效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 刘又宁,陈良安,愈森洋.机械通气与临床.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1.

2 明自强.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7):556.

3 李坚.无创正压通气在救治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2):48.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5

关键词: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新生儿

呼吸衰竭是导致危重新生儿直接死亡的重要因素, 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随着医学进步, 机械通气治疗在抢救危重新生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加之呼吸中枢功能低下, 因此在新生儿出生后因呼吸功能不全而导致的相关病症及死亡比例都比较高, 在危重新生儿的组织系统中尤其以呼吸系统最易受到损伤[1]。在对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过程中, 若延误对缺氧及高碳酸血症现象的改善, 将会加重病情, 对救治极为不利, 所以对危重新生儿予以通气治疗极为必要[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18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180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均有必要予以通气治疗, 其中男患儿87例, 女患儿93例, 年龄6 h~21 d, 平均 (72.45±88.29) h, 胎龄<32周者36例, 32~34周者48例, 34~37周者32例, >37周64例, 平均 (36.58±8.04) 周;早产儿69例, 足月儿111例;体质量1947~2640 g, 平均体质量 (2572.69±438.04) g;重度窒息83例, 重度缺氧缺血脑病9例, 败血症伴循环衰竭7例, 肺炎36例, 频繁呼吸暂停3例, 胎粪吸入综合征20例, 颅内出血17例, 先天性心脏病5例;血气分析:I型72例, II型108例。通气时间4~123 h, 平均 (54.93±32.25) h。

1.2 方法

1.2.1 通气治疗指征:①Fi O2=0.6, Pa O2<5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或者除发绀型先心病者其余经皮血氧饱和度<85%。②Pa CO2>60~70 mm Hg, 且p H值<7.25。③常规治疗无效或者严重的呼吸暂停。④对肺出血的危重新生儿, 在肺出血前进行通气治疗。已确诊为RDS者可将指征适当放宽[3]。

1.2.2 通气治疗原则:①以“早行早撤”为通气治疗原则。②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4]。③通气干预在血气紊乱及呼吸衰竭出现前进行, 而不需依据血气分析的紊乱标准, 即遵照早期干预和呼吸衰竭趋势的原则。

1.2.3 通气模式及参数设置:采用压力控制通气, SIMV:自主呼吸活跃, A/C:自主呼吸差, 压力触发值控制在-1~3 cm H2O (1 cm H2O= 0 . 0 9 8 k P a ) ;如有必要选择H F O V[5]。吸气峰压 (PIP) 控制在10~25 cm H2O, 频率初值:呼吸频率 (RR) 控制在20~40次/分, 注意, 严重NRDS者以600次/分为宜;呼气末正压 (PEEP) 初设2~6 cm H2O, 根据实际病情调至8~12 cm H2O;吸气时间 (IT) 控制在0.4~0.7 s;Fi O2通常介于0.3~0.5;呼吸比 (I∶E) =1∶2, 其中NRDS患儿 (I∶E) =1∶ (1~1.5) ;高Fi O2时给氧一般要将时间控制在0.6~0.8 h, 注意持续使用应低于24~48 h, 吸入纯氧应低于6~12 h, 在达到Sa O2或基本氧分压所需的要求下, 采取低Fi O2为宜。胎龄约小、体质量越轻的患儿Fi O2设置应低, 并且>0.4~0.5的使用时间应缩短。

1.2.4参数调节:容许性高碳酸血症 (PHC) :①将PEEP调至足够大;②确定PEEP后, 限制潮气量以防在吸气末肺容积过大, 避免气压伤及容积伤, 逐渐提升Pa CO2至55 mm Hg以内, 维持Pa O2在50 mm Hg以上。观察血氧饱和度将吸入氧浓度进行下调, 1次可下调1%~5%, 通常在48 h之内下降到50%之下;PIP通常在3~4 d下降到16~18 cm H2O, 1次下降1~2 cm H2O;PEEP:NRDS通常在3 d后可进行下调, 在4~5 d下降到2~3 cm H2O。

1.2.5撤机标准:在患儿恢复期, 感染基本得到控制后, 一般情况无异常, 动脉血气表现正常, 可将呼吸机的各项参数逐渐下调, 将自主呼吸适当锻炼并增强。当PEEP=2 cm H2O, PIP≤18~20 cm H2O, 频率≤10次/分, Fi O2≤0.4时, 动脉血气结果为正常, 这时可换为CPAP, PEEP仍保持原值, 继续维持治疗1~4 h, 动脉血气结果无异常可将呼吸机撤离。由于体质量较轻的新生儿自主呼吸很弱, 气管导管细, 阻力比较大, 所以也可不必CPAP而直接将呼吸机撤离[6]。呼吸机撤离后, 所有新生儿均使用头罩吸入。

1.3 观察标准:正常情况下, 新生儿应口唇及皮肤不存在发绀现象, 两侧胸廓起伏稳定, 双肺的呼吸音清楚。应用呼吸机后作胸部X线以掌握肺部情况, 了解气管导管的位置;应用呼吸机后1 h进行一次动脉血气评估, 而后每24 h监测一次, 呼吸机参数调节一般都以新生儿临床表现、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的参数变化为依据。调节呼吸机参数时首先应确保呼吸机的通、换气功能正常, Fi O2及压力应越低越好, 以免发生氧中毒、气胸、压伤等不良后果发生。Sa O2监测:如果病情需要, 应维持经皮氧饱和度在90%~95%, 足月儿的Sa O2水平应低于93%~95%, 早产儿的Sa O2水平应低于90%~93%, 以防高氧血症引发ROP、BPD/CLD发生。

2 结果

经辅助通气治疗, 其中救治成功者143例 (79.44%) , 死亡18例 (10%) , 放弃治疗29例 (16.11%) 。并发肺不张19例 (10.56%) , 气胸3例 (1.67%)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5例 (2.78%) 。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涉及到使用呼吸机的一种通气治疗方法, 主要是改善呼吸衰竭, 虽然通气治疗指征有有一定的规定标准, 但是医师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要结合血气分析与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通气治疗有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人工呼吸机是救治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重要应用手段, 如果临床给氧后呼吸衰竭症状无明显改善就应该立即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对于那些严重缺氧, 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 再进行插管上机已为时过晚。

连接呼吸机后, 初期新生儿容易出现人机对抗的情况, 此时应使用1~2次的安定镇静、苯巴比妥, 如果见效不明显可进一步选用咪唑安定, 先静脉推注0.1 mg/kg, 然后以0.05 mg/ (kg•h) 的速度静脉滴注。在通气治疗时, 参数调节并非不能灵活变通, 近年来, 肺保护策略受到相当的重视, 在对新生儿进行通气治疗时, 非常有必要将氧浓度及压力降到范围里的最小值, 以防对肺造成损失, 主要以限制气道高压为重点:①地超量5~8 m L/kg, 吸气峰值控制在22~28 cm H2O, 避免破损肺泡;②PEEP 4~8 cm H2O, 以维持肺泡开放, 防止肺泡反复开放、闭合造成牵拉损失。③Pa CO2可在适当范围内增高, p H值应高于7.25, 即Pa CO2可在50~60 mm Hg, Pa O2则在50 mm Hg之上就可, 防止发生肺容量伤或压力伤。本组所有新生儿PIP均低于25 cm H2O, Fi O2高于0.6的时间低于6 h, 所以无新生儿发生气压伤。

本组中5例患儿 (2.78%) 并发肺炎, 因此应加强NICU消毒隔离措施[7]: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进入CIU病房应穿隔离衣;②在吸痰前先洗手, 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 对痰液黏稠者将0.45%氯化钠及氨溴索滴入气管, 轻拍患儿背部以防痰液坠积;③每1~2 d更换1次呼吸机导管;④给予1~2 g/kg丙种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⑤给予西林舒巴坦以防感染;⑥最大可能减小上机时间, 本组5例合并肺炎的患儿通气时间均超过72 h。

综上所述, 可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在抢救呼吸衰竭新生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对通气治疗各项知识与操作的学习与掌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尽快脱机, 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潮.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98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3 (2) :64-65.

[2]张青.新生儿呼吸衰竭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辅助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5 (25) :70-71.

[3]赵怡, 方红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8 (18) :3711-3714.

[4]贺文静.成功救治呼吸衰竭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3 (33) :279-279.

[5]谢飞燕.N-CPAP在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35 (35) :140-142.

[6]李文英, 乔爱琴, 吴春艳.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离后预防拔管失败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 2015, 1 (1) :89-92.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54例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35例,女19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5例。所选患儿均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或青紫,其中出现刺激无反应、昏迷32例,呼吸节律不整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18例,呼吸暂停4例,无自主呼吸2例。所选取54例患者中,肺出血7例,多脏器功能损害21例,呕吐物吸入窒息8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颅内出血3例,呼吸窘迫综合症6例,感染性肺炎11例,胎粪吸入综合症7例,羊水吸入性肺炎7例。全部患者均为重症呼吸衰竭合并一种以上疾病。排除肺大泡、肺气肿、气胸、皮下气肿、胸腔大量积液。按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决定是否予以呼吸机治疗。临床标准:呼吸窘迫,三凹征,气促(>60~70次/min);中心性青紫,头罩或CPAP吸氧FIO2>0.6~0.7;反复呼吸暂停,对氨茶碱CPAP治疗无效。实验室标准:严重高碳酸血症:早期RDS Pa CO2>60mm Hg,后期RDS Pa CO2>70~80mm Hg,同时PH<7.2;严重低氧血症:头罩或CPAP吸氧FIO2>0.6~0.7,Pa O2<45~50mm Hg。

1.2治疗方法

采用SIMV通气模式,根据患儿发病、体重、日龄及胎龄等情况,实施呼吸机治疗。初调呼吸机参数,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一般初调参数PIP:15~20cm H2O,PEEP:4~6cm H2O,R:40~60次/min,FIO2:0.4~0.6,Ti:0.3~0.5s,上机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及血气分析情况对具体参数进行调节[2]。

2 结果

所选取54例新生患儿中,其中痊愈21例,改善27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8.9%。但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21例中,治愈3例,改善5例,放弃10例,死亡2例。

3 讨论

当前新生儿机械通气指征尚无统一指标,主要根据治疗经验决定是否选用呼吸机,随意性较大,可能对国内新生儿重症监护呼吸机治疗效果评价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提出,呼吸机主要指征为以下其中一项:(1)在吸氧浓度为0.6情况下,经皮血氧饱和度<85%或Pa O2<50mm Hg,不包含紫绀型先心病;(2)二氧化碳分压>70mm Hg,伴p H<7.25,反复呼吸暂停;(3)患者被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本组病例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而采取呼吸治疗,改善预后。初调时,根据患儿体重、日龄、胎龄、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以及肺的气道阻力、顺应性等,对呼吸机的参数进行适当调节,可实施成功有效的治疗。初调合适并上机5~10min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见其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如两侧呼吸音对称,脉搏、心跳平稳,胸部起伏适度,患者神志清楚,紫绀消失,如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3]。在本组患者中,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21例,治愈3例,改善5例,放弃10例,死亡2例,治愈率较低。可见在对此类病例进行呼吸管理外,同时应该加强胃肠、循环、肾、脑、心功能受损的防治,使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马红.早期进行NCPAP预防高原地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1,34(4):442-443.

[2]金丹群,孙静敏,沈杨.新生儿重症膈疝围手术期的机械通气策略及肺功能随访[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33(3):512-513.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呼吸衰竭新生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 其中男20例, 女16例;胎龄26~39周, 平均 (31.52±4.15) 周。对照组36例, 其中男22例, 女14例;胎龄27~37周, 平均 (30.85±5.91) 周。两组于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补液、纠正水电失衡、防感染和防休克、应用血管活性物质、治疗原发性疾病等基础措施。治疗组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应用合适的硅胶面罩, 将其口鼻合盖并压紧, 使呼吸机管道和患儿形成密封管道, 设置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IMV+PEEP, 参数设定:吸入氧浓度 (FiO2) 约为50%, 呼气末正压 (PEEP) 约为4cmH2O, PIP约为16cmH2O, Ti约为0.4s, RR约为50次/min, 吸呼时比I∶E为1∶2。治疗过程中, 参考患儿的心电图、血气分析结果、血气饱和度以及耐受状况来调整上述相关参数, 若患儿病情缓解则可降低FiO2以及呼吸频率等。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的血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血氧饱和度 (SaO2) 等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

1.3 疗效评价

当患儿可顺畅、平稳呼吸, 面色红润, 无需机械通气, 四肢肌张力和体温均回归正常, PaO2、SaO2分别高于10.63kPa、95%, PaCO2低于6.0kPa时为显效;当患儿仍需机械通气, 呼吸浅促、平稳, 四肢肌张力有所恢复, 体温略升高, PaO2、SaO2分别高于6.7kPa、80%, PaCO2低于6.67kPa时为有效;当其呼吸困难等症状无缓解时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比较其间差异,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5.674 9,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 两组的呼吸功能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 (P<0.05) 。但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aCO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器官和呼吸中枢出现病理性改变, 引起肺部换气和通气功能紊乱, 进一步导致CO2潴留和缺氧, 最终出现呼吸功能障碍[2]。该病的诱因有很多, 包括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等原发病[3], 但主要是由于患儿发生感染或吸入羊水, 致使肺部发生透明膜样病变, 产生大量介质和炎症因子, 损伤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使肺泡的通透能力增加, 引起肺间质水肿, 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水平下降, 肺内分流失调与气体扩散, 导致呼吸窘迫和低血糖[4];加之患儿呼吸道纤毛尚未完全发育, 无法自主将痰液排出体外, 从而加重病情, 导致高碳酸血症, 严重干扰脑细胞代谢, 甚至可进展为缺氧性或呼吸性脑病, 从而使患儿死亡[5,6]。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呼吸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疗效。呼吸机治疗具有易于操作、气流恒定、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 增强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减少呼吸损耗, 为患儿提供一个辅助呼吸系统来纠正缺氧[7];它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有效降低了撤机失败、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可保证抢救成功, 且无明显创伤[8]。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 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S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aCO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综上所述, 呼吸机可有效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可快速缓解症状和改善呼吸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恒霞.Servoi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2) :68-69.

[2]董志凤, 姚其娟, 孙俏丽, 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8) :48.

[3]廖玲玲.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临床分析72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9) :83-84.

[4]廖秀春, 潘开国, 温玉梅.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与护理研究84例[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0) :137-138.

[5]赖英俊.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105-106.

[6]吴向英.呼吸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淮海医药, 2013, 31 (5) :431-432.

[7]梁湖秀.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9例临床疗效体会[J].河北医学, 2013, 19 (5) :752-754.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5年2月~2007年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48例诊断为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其中,男30例,女18例。原发病为呼吸暂停12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20例,感染性肺炎5例,新生儿湿肺8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

1.2 诊断依据

依据《实用新生儿学》中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复呼吸暂停、发绀、呻吟等。未吸氧时血气分析PaO2<5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 (或) PaCO2>50 mm Hg。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常频通气方法:均经口气管内插管,均采用美国鸟牌婴儿呼吸机,起初通气方式用间歇正压+呼气末正压 (IPPV+PEEP) ,根据原发病、血气分析结果及病情轻重调整呼吸机参数。一般初调范围为:Fi02 (吸入氧浓度) 0.60~0.85, PIP (吸气峰压) 1.96~2.74 kPa, PEEP (呼气末正压) 0.29~0.59 kPa (3~6 cm H2O) ,RR (呼吸频率) 35~45次/min, I∶E (吸呼比) =1∶1.5~2.0,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变化调节各项指标,并经皮血氧饱和度 (Sa02) 监测维持在90%以上。病情好转后逐渐降低呼吸机参数,当RR<20次/min、血气结果正常,可改为IMV方式过渡;当Fi02<0.4、RR<10次/min,血气结果仍在正常范围,自主呼吸有力,一般情况好转,则可撤机拔管。

1.4 疗效判定

显效:机械通气1 h内,呼吸困难、青紫、呻吟均缓解,PaO2、氧饱和度 (SaO2) 明显改善,无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最终成功撤离撤机;好转:使用机械通气1 h内呼吸困难、发绀、呻吟均较使用前轻;无效:使用机械通气后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各观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通过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24例患者显效15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5%,存活23例 (95.8%) ,死亡1例 (为肺出血) 。

2.2 临床指标变化

所有例患儿治疗后6 h PaO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0.01) ;PaCO2治疗6 h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0.01) 。见表1。

3 讨论

众所周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容量及功能残气量较小,肺泡容易萎陷,常可出现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发绀、ARE,在抢救呼吸衰竭的危重新生儿过程中,纠正低氧是重要环节之一,迅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可逆转病情。辅助通气是根据呼吸衰竭程度提供不同的呼吸支持。

机械通气能用作控制呼吸和辅助呼吸,能保持低的气道正压和胸腔负压;它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血管功能的不利影响较小,不存在呼吸机与自主呼吸不同步或对抗的问题;当在通气过程中需要气管吸引或湿化时,也不必停止通气,不致引起血氧分压的明显下降;不损害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可减少对中心静脉压及颅内压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近端监测到的压力不能精确反映气道或肺泡压,差别的程度依赖机器本身和呼吸系统阻力,应用时要给予考虑。此外气体潴留问题,所有类型的高频呼吸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此问题。由于通气频率很高,呼气时间短,易造成二氧化碳潴留,特别是对肺顺应性正常而气道阻力高的疾病,气体的潴留比较突出。

机械通气过程中随插管时间延长,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加,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每隔4~6 h进行一次胸部物理治疗,翻身拍背,注入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用气管内吸痰管吸净呼吸道内痰液,防止发生肺内感染和 (或) 肺不张;同时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支持疗法,应用丙种球蛋白增加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应用部分肠外营养及部分胃肠道营养保证患儿每日的营养供给。本文1例肺炎合并呼衰及肺出血患儿3次上机,总计上机时间126 h,由于综合措施得力,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治愈出院。

总之,通过对本组48例病例的研究表明,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费用相对较低,非常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薛辛东, 富建华.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11) :759-761.

[2]张蕾, 李梅, 芦菲.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1) :26-27.

[3]于学军, 李进新.NCPAP在早产儿RDS新生儿呼吸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I临床对照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 2004, 19 (1) :13-16.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9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急性呼吸衰竭;重症监护病房

最近几年,纤维支气管镜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领域的疾病诊疗当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应症状也在不断拓展,在危重症患者抢救,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与治疗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从2011年1月开始先后对55例胸科手术、颅脑手术、创伤昏迷等重症监护病房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抢救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按照纤支镜诊疗及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基本要求认真做好了护理工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计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12.3)岁。其中胸外伤患者7例,胸科肿瘤手术患者23例,颅脑手术患者10例,创伤昏迷患者15例。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3—26d。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无力、痰液阻塞、肺不张、肺部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系统衰竭,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25例,气管切开患者22例,机械支持通气33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纤支镜治疗的基本要求,无治疗禁忌症状出现。

1.2 护理方法 在纤支镜治疗之前,护理人员需要配合主治医师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检测血气分析、胸片、ECG、SpO2,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检测结果。同时就纤支镜治疗的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在术前根据主治医生的要求检查纤支镜及其组件的性能情况,并根据医师吩咐将2%里卡多因5ml经射流式雾化器纯氧驱动雾化吸入麻醉气道,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者的分泌物吸出,存在黏稠的痰液、痰栓、血块栓,纤支镜吸引有困难时,可反复用370C灭菌生理盐水每次10—20ml灌洗,每次操作不超过20秒,总时间20—30min,总量达到100—150ml。治疗结束前再依据痰培养结果注入静脉用敏感抗生素稀释液3—5ml于病变较重的肺段内。吸痰、灌洗时注意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如SpO2≤70%,应暂停治疗,待SpO2>90%时继续冲洗,尽量避免无效操作,患者不能耐受时,缩短操作时间,可间隔6小时后重复操作治疗。

1.3 结果 除一例治疗时发现肺癌切除袖式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通气受阻,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余病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文献报道使用纤支镜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机会是0.05%—0.08%。在纤支镜治疗中心律紊乱发生率为24%—81%。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全程监测ECG、BP、R、SpO2变化。

2.2 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在纤支镜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排痰的重要性。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除了做好常规的护理之外,还应该强化患者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护理,如果患者存在呼吸道湿化不佳或吸痰不好的情况,可常规用糜蛋白酶4000u加地塞米松5mg加入2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能够帮助患者显著增加吸氧量,并能有效地湿化患者的呼吸道,还能达到稀释痰液、预防感染的作用。由于纤支镜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经常吸痰,在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保持吸痰动作的轻柔,深浅要合适,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糜烂等现象。吸痰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5秒之内,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的现象。

2.3 做好纤支镜的监护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纤支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做好纤支镜治疗期间的护理。在这里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状况,护理人员主要采用低频率、大潮气量控制患者呼吸,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要积极处理呼吸性碱中毒问题,如在纤支镜综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度碱性中毒现象,应该及时调节阻力帽,加长呼吸器到病人气管导管之间的管道,同时加大患者生理死腔,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碱性中毒症状。

总之,纤支镜治疗急性呼吸衰竭过程中,要保证病人安全,顺利完成治疗,必须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操作者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迅速准确,连续操作不宜超过30min,吸引负压控制在100—150mmHg以内,采取间歇吸引的方式,避免造成气道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呼吸道潴留物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的病人行纤支镜气道吸引、支气管灌洗、局部注药,其优点是直视下进行、目的性强、效果确切,能迅速缓解患者因气道阻塞所致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利于气道管理和肺部感染的控制,明显缩短患者留住ICU的时间,降低住院周期和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德,杨宝武,王海锋,管清柏,程玉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8).

[2] 许红力,何明利,胡利华,王景周.神经科急危重症的呼吸管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05).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篇10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其常常合并呼吸衰竭, 该病对患者的危害极大, 据调查研究表明, 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将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1,2]。该次研究为了探讨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将该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8例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完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69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31例, 年龄51~82岁, 平均年龄 (65.43±3.94) 岁, 其中冠心病33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 风心病8例, 扩张性心肌病7例;观察组患者69例,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33例, 年龄50~83岁, 平均年龄 (66.31±4.21) 岁, 冠心病3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 风心病5例, 扩张性心肌病7例。

1.2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其临床症状以及相应检查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4], 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 (2) 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病变; (3) 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疾病; (4) 所有患者符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标准; (5) 该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VPAP III ST-A型Bi PAP无创呼吸机 (澳大利亚瑞斯思迈公司) 进行治疗, 采用鼻面罩正压通气, 将呼吸模式设置为S/T模式, 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等具体情况来调整氧气流量、吸气压、呼气压等, 具体数值为:吸气压调整范围为8~20cm H2O, 呼气压调整范围为4~8 cm H2O, 氧气流量调整范围为5~7 L/min, 使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93%或者以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1) 测定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 (Sp O2) 、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等血气分析情况; (2) 若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Pa CO2、Pa O2以及SPO2等指标达正常水平则将其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为有效, 反之则判定为无效, 并计算治疗后的有效率。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以及分析, 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 O2、SPO2、Pa C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2.75%, 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 其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 (Acute Heart Failure, AHF) 常常合并呼吸衰竭, 患者病情较重, 如何及时有效的对患者实施抢救, 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5,6]。据许多研究表明[7], AHF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发病时机体一直处于缺氧状态,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纠正患者的心衰, 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9]。该次研究中使用的无创呼吸机是一种通过鼻面罩来连接病人与呼吸机, 而后通过呼吸机给予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ontinuous Postive Airway Pressure) 的一种方法, 相对有有创机械通气, 该方法操作更为简单快捷, 同时能够大大降低有创机械通气带来的并发症, 据调查研究表明, 使用无创呼吸机较有创机械通气更能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10,11]。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无创呼吸机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后的Pa O2、SPO2、Pa CO2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说明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使得患者的胸内压增加, 减少了静脉回心血量, 降低了心脏的前负荷, 使得肺淤血状况得到减轻, 同时机械通气能够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 降低机体耗氧量, 提高血氧饱和度, 缓解组织缺氧, 使得Pa O2提高, 进一步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促进CO2的排出, 使得Pa CO2降低[1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使用无创呼吸机救治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较好, 该次研究结果中对患者缺氧状态的改善与许多研究相似, 其可行性较高, 值得临床广泛借鉴。

综上所述, 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提高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炜.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2012年更新版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1) :698-702.

[2]徐喜媛, 杨敬平, 乌日娜, 等.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 (9) :207-209.

[3]张澍, 华伟.2012 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2, 16 (5) :379-381.

[4]任成山, 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2011, 4 (1) :51-62.

[5]李小宇, 秦俭, 梁潇, 等.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10) :1045-1047.

[6]Seronde M F, Gayat E, Logeart D, et al.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s of B-type and atrial-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acute heart fail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 168 (4) :3404-3411.

[7]周宏伟, 曾红, 陆建芳, 等.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Ⅰ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内科, 2012, 7 (4) :347-348.

[8]林晓军, 陈淼, 曾红科, 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3) :83-84.

[9]Chen H H, Anstrom K J, Givertz M M, et al.Low-dose dopamine or low-dose nesiritide in acute heart failure with renal dysfunction:the ROSE acute heart failure randomized trial[J].JAMA, 2013, 310 (23) :2533-2543.

[10]甘雁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病人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 2011, 9 (7) :1721-1722.

[11]李发久, 李承红.BiPAP呼吸机在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左心衰治疗中的应用[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 (1) :82-84, 88.

上一篇:数学实践活动课下一篇:备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