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闭锁(精选6篇)
新生儿肠闭锁 篇1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 约1:5000, 男稍高于女, 近10 年来, 随手术技术的改进及围手术期监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 生存率明显上升[1]。2014 年11 月26 日本院收治了1 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早产、低体重的新生儿, 患儿病情严重而复杂, 各型闭锁共计17处, 吻合口多达9 处。术后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 男性, 出生体重2280 g, G3P2, 孕35W+1, 为早产儿。产前一周超声检查提示“腹围平面见双泡征, 腹腔见局部扩张肠管”, 考虑消化道畸形。在外院生后禁食, 胃肠减压, 引流液草绿色, 无腹胀, 无呕吐, 生后24 h内未解胎粪。入院查体:心率:140 次/min, 呼吸:36 次/min。早产貌。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上腹部轻度饱满, 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腹围28 cm;腹软, 无触痛, 无包块;肠鸣音:2~3 次/min, 有低弱的气过水音。肛门外观无畸形, 开塞露通便后解出少量黏液便。腹部平片 ( 外院) :上腹部部分肠腔积气, 肠管稍增宽, 下腹部无气体影, 无钙化斑, 腹脂线清晰。考虑先天性肠闭锁收治入院。入院后, 心电监测, 暖箱, 禁食, 胃肠减压, 补液, 营养支持治疗。碘海醇结肠造影提示:胎儿型结肠, 阑尾和远端10 cm回肠有显影。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左心室不增大, 室间隔肌部见两处缺失3 mm和11 mm;右心房、右心室不增大, 房间隔中段见约1 mm回声缺失;室间隔缺损 ( 肌部) 合并卵圆孔未闭。临床诊断:先天性小肠闭锁, 先天性心脏病, 早产儿, 低体重儿。于入院后第2 d, 急诊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 肠闭锁切除肠吻合术。术中见17 处小肠闭锁, 其中Ⅰ型7 处、Ⅱ型3 处、Ⅲ a型7 处, 全长只有100 cm, 术中诊断:先天性肠闭锁 (Ⅳ型) 。切除部分过短小肠管, 吻合9 处肠管, 最后保留了70 cm小肠和回盲部。术后NICU监护治疗, 心电监测, 置暖箱, 胃肠减压, 腹腔引流, 预防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持续胃肠减压, 引流液为草绿色, 无腹胀, 肠鸣音偶尔闻及。术后第4 d开塞露通出黄色黏胨便1 次, 约2 g。术后腹腔引流管每日总量不超过5 ml, 术后第7 d引流管切口周围见草绿色渗出液, 量较多, 术后第8 天仍有较多渗出液, 似粪汁。经科室讨论, 考虑肠吻合口漏, 于当日在急诊全麻下剖腹探查, 术中见肠管近端第一吻合口有一0.2cm×0.2 cm瘘口, 有胆汁溢出, 予修补, 整个肠管水肿、僵硬、粘连成团, 无蠕动, 肠管通畅。术后NICU监护治疗。2 次手术后第10 天开塞露通便, 解出墨绿色大便3 g, 复查腹部平片见远端小肠和结肠肠道有气体影, 每2~3 分钟有肠鸣音1~2 次。术后第11 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第13 天拔除胃肠减压管, 进糖水, 逐步增加奶量, 术后18 d恢复经口全胃肠道营养, 大便每天2~3 次, 小便量偏少。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患儿于术后第20 d出院, 出院时体重2520 g。术后随访, 目前术后2 个月, 偶有胆汁性呕吐, 无腹胀, 大便每天8~10次, 稀薄。在此期间, 曾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体重增加缓慢, 于二次术后第51 天再次入院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儿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体温中枢发育不全, 皮下脂肪少, 体温调节功能差, 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2]。我们将患儿置于暖箱, 箱温调节至32 ℃, 湿度保持在55%~65%。术后心电监测, 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面色、哭声和反应。
2.2 体位
在麻醉清醒后6 h, 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半卧位, 将暖箱头端抬高15°~30°, 预防腹胀引起的膈肌抬高, 影响心肺功能;抬高肩部并使头偏向一侧, 避免呕吐误吸。
2.3 胃肠减压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患儿植入6 号胃管, 每2 小时用温盐水抽吸胃管1 次, 避免因胃管较细和胃液粘稠而导致引流不畅或呕吐, 通畅的胃肠减压能够减轻吻合口张力, 也能促进异常扩张肠管功能的恢复。妥善固定胃管, 并给患儿双手带上棉质手套以免将胃管抓脱。无孔奶嘴安抚患儿, 减少其哭闹, 避免因剧烈哭闹引起胃肠胀气。每日观察胃液的色、质、量。腹腔引流管采取高举平台法固定, 每班挤压腹腔引流管, 保持引流通畅, 并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 即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吻合口瘘。该患儿在发生吻合口瘘时, 护士在第一时间发现引流液呈现粪性时通知了医师。
2.4 营养支持
肠闭锁患儿术后胃肠功能的完全恢复一般在2 周左右, 该患儿有9 处吻合口, 其肠功能的恢复尤其漫长, 在二次术后近3 周才脱离静脉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很重要。我们给予患儿葡萄糖、小儿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等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中, 观察患儿肤色、尿色, 监测黄疸。
2.5 抗感染的护理
严密监测患儿体温, 观察患儿反应, 定期复查血常规;进行保护性隔离, 置患儿于单人病房;床边备有隔离衣, 每4 小时更换1 次;暖箱箱体每8 小时用酸化水擦拭, 暖箱箱门及箱窗每2 小时用75% 乙醇溶液擦拭, 暖箱槽每日浸泡消毒, 槽内灭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医护人员和家属在进行箱内操作时, 严格执行手卫生。术后每日观察伤口敷料外观有无渗血、渗液, 有污染及时更换。
2.6 静脉的保护
因经济原因, 未深静脉置管或中心静脉置管, 采取外周静脉补液营养支持, 需要格外保护外周静脉,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静脉穿刺, 同时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 加强巡回, 发现局部外渗、红肿及时拔除, 在输液部位及延静脉走向部位贴敷康惠尔水胶体以防补液外渗。
2.7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
新生儿肠闭锁术后的肠功能恢复非常重要, 该患儿17处闭锁, 9 处吻合, 术后肠功能恢复慢。术后护理重点是观察患儿是否腹胀, 每天听诊肠鸣音, 观察有无肛门排气、排便;术后第7 天每8 小时开塞露通便1 次, 促进肠蠕动。
2.8 喂养的建立
当患儿有自主排气、排便, 胃肠减压的引流液减少且不含胆汁, 拔除胃管, 试进食葡萄糖溶液5~10 ml, 每3 小时1 次, 无呕吐, 再进奶, 每次5~10 ml, 每3 小时1 次, 奶量逐日增加5 ml。经口全量喂养后停补液。
3 讨论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急诊的常见疾病[3], 但是, 小肠闭锁之处之多、吻合口之多, 较为罕见, 同时患儿又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又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对于术后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术后护理重点是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护理及预防感染的护理, 笔者认为除了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 才能促进患儿的康复。
摘要:报道1例Ⅳ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术中发现患儿小肠有17处闭锁, 行肠切除肠吻合9处。术后第7 d出现肠瘘, 再次手术修补吻合口瘘, 同时该患儿又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合并严重先天性心脏病, 病情复杂而严重。针对患儿病情, 护理采取:术后一般护理, 体位采取头高脚低斜坡半卧位, 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营养支持, 抗感染护理, 静脉的保护,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患儿在两次手术后18 d经口全量喂养后出院。门诊随访30 d, 肠功能恢复良好, 体重增加。
关键词:先天性肠闭锁,低体重新生儿,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玲, 朱钧, 李水学, 等.腹腔镜治疗新生儿高位肠闭锁12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6) :598-599.
[2]刘培运, 景登攀, 蒲盛楠.新生儿肠闭锁的手术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5) :101.
[3]卢旭生, 许沈南.腹腔镜辅助治疗先天性小肠闭锁[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548-549.
新生儿肠闭锁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 共23例, 并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入选的所有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 研究组中有12例患者, 男性患者有7例, 女性患者有5例, 就诊时程均在3 h~13 d, 平均就诊时程 (24.31±5.06) h;对照组中有11例患者, 男性患者有6例, 女性患者有5例, 就诊时程均在5 h~13 d, 平均就诊时程 (24.33±5.02) h。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的病例一般资料, 数据差异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因此, 研究组与对照组所得数据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分析。
1.2方法: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的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 如下:
1.2.1对照组:大力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的病理机制知识, 向其详细介绍肠闭锁患者的护理要点,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为患者创建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 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性等[3]。
1.2.2研究组: (1) 建立专门的循证护理小组: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循证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循证的有效护理方法。 (2) 提出问题:医护人员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 (病情变化等) 提出相应的循证问题。如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常会引发的并发症类型。向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请教后, 可以得出:患者可能引发新生儿硬肿症、水电解质平横紊乱和腹胀等相关的并发症。 (3) 查找相关资料, 寻找理论支持:医护人员应利用计算机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资料, 并根据循证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预测。 (4) 护理干预实施:将患者放入于保暖箱中, 以此维持患者的外表体温, 将保暖箱中的湿度调为50%左右, 温度调为33℃左右。若患者并发了硬肿症, 则立即按照医嘱对患者静脉注射剂量为6 mg的多巴胺和浓度为10%的葡萄糖混合液。若患者出现频繁性呕吐症状, 则及时给予患者胃肠道营养液, 并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1.3观察项目: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又分为新生儿硬肿症、水电解质平横紊乱和腹胀三个指标。
1.4统计学意义:本次的研究数据, 均在本次的研究结束之后, 准确无误的记录于SPSS17.0统计系统中, 其中,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 若P<0.05, 则代表研究组与对照组所得的数据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数据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1。
注:P<0.05
3讨论
运用循证护理的启示、体会:循证护理和传统的护理模式完全不相同。其打破以往单纯操作性质的被动式护理模式, 并不是靠着护理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护理操作, 而是提倡以科学的方式, 如:以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作为病症问题, 以此寻找出科学的护理理论依据的临床护理模式。因此, 循证护理更具科学性与规划性, 使得临床护理工作有证可循, 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病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在对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同时, 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症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 (2) 及时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 如当患者出现呕吐等异常现象, 应及时报告给临床医师等。
根据本次的研究, 可以得出:研究组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中, 研究组的发生率为16.67%, 而对照组则为54.55%, 因此, 与常规性护理法相比, 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有其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性。综上所述, 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红彩, 刘雪萍, 朱素艳, 等.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并发症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2, 34 (1) :141-142.
[2]王素珍.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先天性肠闭锁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30) :2814-2815.
先天性肠闭锁59例的诊治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中,男47例,女12例,平均年龄2.5 d(出生后4 h~5 d),体重1.6~3.8 kg,低体重儿6例。根据Cross分型,Ⅰ型13例,占22%,Ⅱ型15例,占25%,Ⅲ型26例,占44%,Ⅳ型5例,占8.5%。空肠闭锁18例,占30%,回肠闭锁38例,占64%,结肠闭锁3例,占5%。本组合并Meckel憩室5例,环状胰腺1例,肠旋转不良4例,尿道下裂2例,多发性小肠闭锁5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患儿主要症状为出生后频繁呕吐、腹胀,大多数无正常胎便排出或排少量白色黏液。产前B型超声检查显示胎儿腹腔上部有多个扩张的肠液性区或囊性包块;腹部立位片示见多个气液平面,结肠不充气;碘油造影显示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呈盲端,钡剂灌肠示:胎儿型结肠或左半小结肠。
1.3 方法
本组59均手术治疗,其中行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13例;肠切除端端吻合44例;肠造瘘术,二期手术2例。
2 结果
一期手术治愈存活57例,无死亡病例,2例术后腹胀,经保守治疗无效,小肠造瘘,半年后二期手术治愈。术后随访1~2年,绝大多数无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先天性肠闭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是新生儿主要急腹症之一[1]。近年来有人认为,妊娠中后期胎儿消化道的某种获得性病变可影响消化道血运,发生肠管无菌性坏死与修复的理论能解释大多数小肠及结肠闭锁发生的原因[2]。
患儿主要症状是出生后频繁呕吐、腹胀,大多数无胎便排出或排少量白色黏液。腹部立位片示肠梗阻表现,结肠不充气;碘油造影显示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呈盲端,钡剂灌肠示胎儿型结肠或左半小结肠,超声检查:产前作B超检查,对诊断胎儿小肠闭锁很有价值[3],本组4例通过B超在产前得到诊断,使患儿较早得到治疗。
手术是治疗肠闭锁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尽快恢复消化道的畅通性和连续性,这对挽救小儿生命极为重要。对于膜状闭锁行隔膜切除,肠管纵切横缝术。对于Ⅱ、Ⅲa型由于闭锁小肠的近端高度扩张,肠腔宽并且肠壁肥厚,远端则细小、腔窄,当切除病变肠段后将小肠近端和远端吻合十分困难。在肠切除、吻合前要仔细检查各段肠管是否通畅,一般用生理盐水100 ml注入肠管内观察液体在肠腔内流动变化。在充分保护好肠系膜血运的提下,将闭锁近端和远端肠管分别切除20 cm和5 cm,用5-0可吸收线行长斜面单层端端吻合术,不仅保留了侧侧吻合术式吻合口大的特点,同时又满足了端端吻合术式符合正常生理的要求,有效避免了盲袢综合征或吻合口折叠现象。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近端扩张的肠管,主要是因其过度扩张肠壁薄、血运差。另外,近年来对肠闭锁的病理学研究已证明,近端扩张的肠壁肌间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4,5]。本组2例,术中切除扩张肠管不充分,术后出现腹胀,经保守治疗无好转,行小肠造瘘,半年后再次行肠切除、吻合术治愈。
对苹果皮样(Apple-Pee1)闭锁手术,裁剪近端扩张空肠尾状成形,与远端肠管行端端或端斜吻合,吻合口采用单层间断黏膜内翻法缝合,吻合后仔细理顺肠管走行方向,谨防发生扭转。多发性闭锁手术,手术原则是妥善处理近端扩张肠管,最大限度保留小肠,尤其是保留末端回肠和回盲瓣。末端回肠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并担负胆盐肠肝循环功能。回盲瓣不仅防止结肠内容物反流,同时延长食物滞留于回肠内的时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切除回盲瓣相当于切除50%的小肠。闭锁仅数处且距离近者,可将闭锁段全部切除再行一期肠吻合术。闭锁多处且距离较远者,只切除每个闭锁盲端,作多个吻合口。术后处理:(1)一般治疗:术后应将病儿置于保温箱内,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2)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减轻病儿腹胀。(3)营养支持:每天经静脉补给水、电解质及静脉高营养液。一般于术后7~14 d,肠道功能恢复后才能经口进食,喂奶量可逐渐增加,自开始喂奶后经过4~5 d,一般可恢复正常喂养。Apple-Peel闭锁和多发性闭锁则需TPN(7~14 d)。TPN期间密切观察血象、血液生化、血气分析、肝肾功能、黄疸情况及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给予合理的防治。(4)抗感染:手术后数天内给维生素B、C、K以及抗生素,间断输全血、血浆或白蛋白,以防切口感染,保证其良好愈合。(5)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手术第7天开始,可用温盐水10~15 ml灌肠,2~3次/d。早期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手术方式,严谨的术后处理对于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肠闭锁的诊断、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本院2008-2011年59例先天性肠闭锁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59例,治愈59例,无死亡病例,2例术后腹胀,经保守治疗无效,小肠造瘘,半年后二期手术治愈。术后随访1~2年,绝大多数无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正确的早期诊断、合理手术方式、严密的术后管理,是提高肠闭锁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肠闭锁,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刘钧澄,李桂生.现代小儿外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64-170.
[2]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2-711.
[3]张玉林,马汝柏,王峥嵘,等.超声诊断肠旋转不良[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9(21):225-227.
[4]Schaart M W,Yamanouchi T,Nispen D J.Does small intestinal atresia affect epithelial protein expressinon in human newgron[J].J Pediaetr Gastroenterol Nutr,2006,43(5):576-583.
新生儿肠闭锁 篇4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因口吐泡沫15 min, 于2010年9月18日16:45分入院。系第一胎, 第二产, 孕35+1周, 在我院行剖宫产, 出生体质量1.3 kg, Apgar评分3分、5分、6分、8分, 1 min、5 min、10 min、15 min。查体:体温36 ℃, 呼吸140/min, 脉搏62/min, 血压60/47 mmHg (1 mmHg=0.133 kPa) , 早产儿貌, 反应差, 不哭, 面色发绀, 口吐泡沫, 两肺呼吸音低, 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 快速血糖2.1 mmol/L。入院诊断: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低血糖。给予温箱保暖, 多功能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 30%的氧浓度箱内吸氧, 盐酸氨溴索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 抗感染, 10%葡萄糖静脉注射, 1%苏打水洗胃等处理, 第2天开始行PICC静脉营养支持。生后超过48 h患儿仍未排胎粪, 并稍有腹胀, 肛门指检阻力大, 只能伸进约2.0 cm, 指尖未见胎便, 行上下消化道造影, 诊断为空肠闭锁, 予以禁食、胃肠减压, 维持呼吸功能等。10月13日患儿入院25 d体质量增至1.5 kg, 生命体征平稳, 在全身麻醉下行空肠闭锁成形术+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继续营养支持, 同时予胃肠减压8 d, 拔除胃管后试喂5%糖水2 mL 3次, 未出现呕吐、腹胀, 开始喂母乳, 量由少到多, 逐渐增加。术后第10天, 患儿存在胆汁淤积, 静脉以补充水分、输糖及血浆为主。10月28日患儿体质量增至2 kg, 体温正常, 吃奶可, 大小便正常, 共住院40 d出院。
2 护理
2.1 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多不完善, 对体温的调节功能较差, 皮下脂肪较薄,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容易散热, 如保温不当易发生低体温, 甚至体温不升[2]。将患儿裸体放入预热至30 ℃的暖箱内, 调节箱温至33.5 ℃~34.5 ℃, 维持合适的中性温度 (腹部皮肤温度在36.5 ℃, 耗氧量最低) [3], 相对湿度维持在60%~80%。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以减少开箱门的次数, 保持箱内温度恒定, 随时注意箱温的变化。测体温, 每1 h测1次, 体温正常稳定后测体温, 每隔4 h测1次。
2.2 维持呼吸功能, 合理氧疗
患儿肺发育不成熟, 入院后出现面色发绀, 反复呼吸暂停。置患儿于俯卧位, 俯卧位时肺通气佳, 肺通气/血流比例合适, 由于腹内压下降和横膈活动增加, 胸廓协调性较好, 有利于胃排空, 减少胃反流, 因此, 俯卧位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4]。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30%的氧浓度箱内给氧, 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同时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 发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物理刺激胸部、拍脚底等, 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 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意早产儿氧疗管理, 严格掌握氧疗指证, 防止在纠正低氧血症的同时产生氧中毒及视网膜病的发生。本例患儿住院第10天呼吸暂停次数逐渐减少, 即停止吸氧。
2.3 及时纠正低血糖, 并维持其正常水平
早产儿内外环境均不稳定, 血糖极易波动。一方面肝糖原储存量少, 糖异生及糖原分解功能差, 生后代谢所需能量又相对高, 易发生低血糖;另一方面胎龄越小, 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阈值越低, 加上胰岛β细胞不成熟, 反应差, 因而容易引起高血糖。据报道, 有半数早产儿在生后24 h可出现低血糖。患儿入院时血糖只有2.1 mmol/L, 立即给10%葡萄糖液2 mL/kg以1 mL/min速度静脉注射1次, 继以10%葡萄糖液6 mg/ (kg·min) ~8 mg/ (kg·min) 用注射泵维持, 持续时间根据血糖而定, 使用注射泵速度不能过快, 一般3 mL / (kg·h) ~5 mL / (kg·h) 。2 h复测血糖1次, 当血糖>2.2 mmol/L后, 每日至少测量血糖1次, 直至正常3 d。
2.4 积极静脉营养支持
在患儿入院的第2天, 即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PICC导管, 选择右侧贵要静脉进行穿刺, 作为静脉营养的通道, 并认真做好PICC导管维护, 顺利完成了住院期间所有的营养输入。静脉营养的成分, 在维持血糖正常的基础上, 氨基酸从0.5 g/ (kg·d) ~1 g/ (kg·d) , 开始逐步增加至2 g/ (kg·d) , 同时逐渐增加脂肪1.9 g/ (kg·d) , 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至足量, 维持生长与发育的需要。静脉营养输入速度控制, 将一天的总量用注射泵24 h匀速输入。静脉营养35 d患儿出现胆汁淤积, 静脉营养以补充水分、输糖及血浆为主, 并给予蓝光照射。
2.5 预防感染
VLBW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各种屏障功能低下, 极易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 衣服、用物要经过严格消毒灭菌处理后才可使用;病室空气每日循环消毒2次, 进入NICU的人员均应更换拖鞋, 穿隔离衣, 谢绝探视;暖箱每日消毒液擦拭后清水擦拭, 每周更换1次;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均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在认真做好患儿眼、脐、口腔、皮肤护理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PICC的护理:穿刺前用乙醇、碘伏消毒整个手臂2次, 送管时边送边剥开保护膜, 输液环路每天更换, 肝素帽每3 d更换1次, 穿刺次日常规换药, 以后每周更换透明敷料1次或2次, 污染后随时更换, 更换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向上撕, 避免导管脱落, 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消毒直径8 cm~10 cm (大于贴膜的范围) , 每班观察穿刺点及静脉的走向有无红肿等, 患儿PICC置管第2天, 出现穿刺侧上臂轻度红肿, 经喜疗妥外敷后红肿消退, 导管留管39 d, 找管后尖端培养无细菌生长。
2.6 围术期的护理
术前做好胸部X线片及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等检查进行备皮、配血、胃肠减压。术后保持胃肠减压的通畅是护理的重点, 妥善固定胃管, 防止脱落与扭曲, 保持引流通畅, 谨防反流误吸致窒息。结合患儿腹胀程度、肠蠕动恢复等情况判断胃管是否通畅。观察并记录24 h胃管引流的量、颜色以及性质, 在提供补液时作为参考。
3 讨论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中最常见的原因, 如不手术, 无生存希望。本例患儿为VLBW, 由于其呼吸功能不全, 体质量极低, 暂时不能耐受手术, 因此合理的营养供给, 是保证患儿能救治成功的先决条件, 手术前后共行PICC静脉营养支持39 d。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 保持正氮平衡, 防止内源性蛋白质的继续消耗, 支持免疫功能, 还可以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保持液体、电解质平衡和代谢功能的稳定, 使患儿顺利度过了呼吸衰竭、低血糖、手术等难关。但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易造成电解质紊乱、感染、胆汁淤积等并发症[5]。患儿在静脉营养35 d时出现了胆汁淤积, 停用氨基酸及脂肪乳, 以补充水分、输糖及血浆为主。静脉营养液中葡萄糖一般不会造成胆汁淤积, 但摄入过多的脂肪可引起肝脏脂肪变性, 肝功能损害, 可能与脂肪溶液中某些肝脏毒性成分有关, 也可能由于过多脂肪提供了大量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的底物, 增加了其对肝脏的损害, 氨基酸输入量及成分与胆汁淤积有关[6]。
成功的手术及做好围术期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采用了保暖, 积极的呼吸支持, 及时纠正低血糖, PICC静脉营养支持, 确保胃肠减压引流的通畅,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密切观察肠道功能, 喂养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避免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肠闭锁,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玉秋, 周大昕, 孙世兰, 等.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 (3) :98.
[2]黄碧珍.早产低体质量新生儿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7 (23) :2152.
[3]陈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 (13) :11.
[4]姚文秀, 宣建华, 薛辛东.新生儿及小婴儿适宜体位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 33 (3) :190-192.
[5]陈亚梅.早期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 2010, 6 (31) :2396.
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儿,男20例,女10例,年龄1~12 d。临床表现呕吐、腹胀、无胎便或胎便尿道或阴道瘘。X线摄倒立侧位片示:高位肛门闭锁2例、中低位肛门闭锁17例、膜状闭锁11例,直肠阴道瘘4例、舟状窝瘘1例、尿道直肠瘘2例。
1.2 护理措施
1.2.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及手术、麻醉影响,生命体征观察优为重要[2]。(1)体温管理,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少、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温度反应敏感,加上禁食和手术刺激,及易出现体温低下甚至硬肿症。笔者所在科室将低体重和术后新生儿置于暖箱中护理,调节箱温为30℃~33℃,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使新生儿腋温维持在36.5℃,因操作离开暖箱时注意保暖。如新生儿双下肢出现硬肿,给于维生素E按摩双下肢3次/d,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硬肿。待新生儿腋温维持在36.5℃~37℃无皮肤硬肿可抱出暖箱注意保暖。如体温大于38.5℃给予打包散热或物理降温必要时汇报医生,用退热剂,以免发生高热惊厥。(2)呼吸,新生儿手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间断供氧,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口唇颜色及血氧饱和度,禁忌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起氧中毒或视网膜脱落。取侧卧抬高头部15度,使腹部脏器及膈肌下移,有利于肺的扩张。如口腔中有痰或奶汁,立即给予吸出,以免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3)心率,新生儿桡动脉的脉搏快而弱,触摸不清,血压又难以测量,因此术后要监测心率以了解循环系统情况,新生儿的心率平均在120~140次/分,若低于或高于此范围,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2.2 胃管护理
术后留置胃管24~48 h,定时用注射器抽吸胃液,防止腹胀减轻切口张力。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落,由于硅胶胃管管壁光滑不易固定,新生儿容易误抓脱落,吞咽动作及头部摆动也易于使胃管部分滑脱。针对新生儿的特点,给于手上套小棉袜,记录胃管刻度,取棉线于刻度处打结,两侧线头用3 M胶布固定于面颊部,每日更换3 M胶布。杜绝了传统胶布过敏、提高患儿的舒适度,采用此法后无一例胃管脱落,胃肠减压效果良好。待新生儿排胎便,喂少量糖水,无恶心呕吐后拔除胃管给予母乳喂养[3]。
1.2.3 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摄入保证了新生儿顺利恢复,尤其是行肠造口术后容易继发营养及电解质失衡。禁食期间按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新生儿输液应注意液体的量、张力及输液的速度,用输液泵以6 ml/(kg·h)速度均匀输入[4],避免速度过快导致心衰、肺水肿。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监测血糖变化,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静脉穿刺部位防止液体外渗引起皮肤坏死。
1.2.4 肛门护理
术后保留肛管24~48 h,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5]。麻醉清醒后新生儿应采取蛙式仰卧位或俯卧位采用暴露疗法,适宜的皮肤触摸,给新生儿安全感,观察肛门有无渗血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感染症状,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用生理盐水清洁,并用0.5%碘伏涂擦肛门。术后3天每天早晚两次用多源红外线治疗仪进行照射,每次20分钟,高度30~50 cm注意避免发生烫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促进伤口愈合。
1.2.5 造口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肠造口,若黏膜呈暗红、变黑或造口出血、黏膜脱垂、造口感染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及脐部未完全愈合,受到肠液或粪便的刺激易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糜烂、脐炎或败血症,所以作好造口护理非常重要。及时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并涂氧化锌软膏,以保护局部皮肤,用凡士林纱布围在造口周围,早期床边放1台小型吸引器,有粪便漏出随时吸引,压力不宜过大。待造口及周围皮肤无红肿,为新生儿佩带一件式开口式造口袋,造口袋1/3满时及时倾倒,防止大便溢出造成污染,造口袋2~3 d更换一次。
1.2.6 并发症观察和预防
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肛门狭窄、直肠黏膜外翻、瘘管复发、肛门失禁等,导致这些并发症,除部分与手术因素有关外,大部分患儿都因不能坚持扩肛及排便训练造成。扩肛是肛门成形术后防止切口瘢痕挛缩导致肛门狭窄,保证远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1~2月先用小指戴肛诊指套涂石蜡油扩肛,1次/d,每次5~10分钟,3~4月内每2天1次;5月后改用食指每周2次;半年后每周1次,坚持1年左右。出院前指导家长定期随访坚持扩肛,扩肛时动作要轻,防止用力过猛引起出血。每日定时把患儿排便同时听固定音乐,建立条件反射,使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2 结果
入院后积极完善术前准备,24 h内行急诊手术25例,Ⅰ期肛门成形术23例,行结肠造口术2例,1例伴唐氏综合征放弃治疗,直肠阴道瘘新生儿先作瘘口扩张以利排便,6个月后行会阴肛门成形术4例,2例结肠造口术患儿1年后行肛门成形术,平均住院9 d。术后随访1年,2例患儿肛门隐窝形成不良,表现为局部平坦、黏膜外露,27例患儿排便(2~4)次/d,无大便失禁、便秘及肛门狭窄。
3 讨论
由于新生儿抵抗力低,病情变化快,对手术耐受力低,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悉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密切观察病情细心做好术后护理。通过对30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维持新生儿恒定体温防止硬肿症发生,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做好胃管护理提供新生儿喂养指导,加强肛门及造口护理,指导家属坚持扩肛,使新生儿安全渡过手术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护理效果。方法 对30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营养支持、肛门及造口护理、扩肛。结果 1例放弃治疗,2例结肠造口术患儿1年后行肛门成形术,余27例患儿恢复顺利。结论 完善的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患儿生活质量优为重要。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咏梅,辛文琼.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的围手术期护理.华西医学,2008,23(3):605.
[2]黄彬友,朱淑兴.新生儿肛门先天性闭锁术前术后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37-138.
[3]马丽.先天性肛门闭锁围术期新生儿护理.实用医药杂志,2008, 25(5):575.
[4]吴琼.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的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 2008,24(3):440-441.
新生儿肠闭锁 篇6
八一儿童医院成立以来,接诊了大量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等各类婴幼儿患者,其中肛门闭锁患儿虽占极少数,也收治逾20例。这类患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肠穿孔、腹膜炎等表现。需要在出生24 h后立即进行腹部倒立侧位摄影,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由于这类患儿刚刚出生,必须在医患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检查。DR的设备优势为肛门闭锁患儿的摄影提供了便利。
2 材料与方法
新生儿肛门闭锁摄影应取腹部倒立侧位,在患儿肛门处贴放一金属标记,以便测量直肠末端、肛门隐窝至肛门闭锁标记处的距离,也即直肠闭锁长度。利用立式探测器,由医生或家属一手提拉患儿两腿,一手把住患儿头颅,使其呈倒立侧位姿势,矢状面与探测器平面平行并贴紧,照射野上缘应包括肛门上方1.5 in(约5 cm)及前腹壁,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侧腹壁正中垂直入射。患儿腹部必须保持倒垂姿势,不能收腹、蜷曲,以保证肠内气体上升到闭锁的直肠最末端,确保测量数值的准确。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迅速,做好患儿及陪人的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严格曝光参数,缩短曝光时间,准确敏捷地掌握曝光时机,在腹式呼吸的瞬间曝光,减少模糊。由于患儿腹部有游离气体,可通过后处理功能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增加对比提高影像质量。由两名高年资临床和放射科医师评片后,共同对图像质量和手术指征进行评价。
2 结果
经高年资医师评价,DR摄影图像清晰,优片率达98%,无废片。术前对新生儿肛门闭锁诊断率达100%,满足了临床诊断需要,对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案的确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3 讨论
DR直接X线摄影系统是由X线发生装置、探测器、曝光控制台、图像采集工作站及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组成。DR具有非常高的X线转换效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低噪声率,图像采集后经后处理工作站的调谐可获得高清晰的图像和高性能的MTF曲线,并可接驳PACS,实现图像的网络传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肛门闭锁是由胚胎发育第7~8周时,后肠与原肛肠膜未能贯通或发育不全,形成肛门直肠闭锁和狭窄。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腹膜炎,仅有肛门狭窄时可出现排便困难,继发巨结肠。
利用DR的设备优势对肛门闭锁的新生儿进行腹部倒立侧位的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提供手术依据的首选方法。
其X线表现为直肠充气盲端与肛门隐窝距离大于2 cm时为高位闭锁,小于2 cm时为低位闭锁,当有胎粪堵塞于直肠或有近端肠闭锁,气体不能达到直肠末端时,X线照片无法测出直肠盲端位置。
腹部倒立侧位片除用于测量直肠盲端位置为手术提供依据外,还应注意观察:肠管充气状态,有无其他处肠梗阻;腹腔内有无钙化及肠粘连;腹腔内有无游离气体;膀胱区有无气影或气液面,可提示直肠膀胱瘘存在。
DR新生儿肛门闭锁腹部倒立侧位摄影,操作简便、辐射小且易于防护,图像采集速度快且清晰可靠,并可在显示屏实现“软阅读”,摄影成功率高,临床满意。
摘要:目的:评价特殊体位DR摄影对新生儿肛门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DR系统对肛门闭锁新生儿行腹部倒立侧位摄影,肛门处放置金属标记测量直肠闭锁长度。结果:利用该摄影方法优片率高,图像清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腹部倒立侧位DR摄影是肛门闭锁新生儿的首选检查方法,为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