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死亡(共11篇)
新生儿死亡 篇1
1998年5月~2008年5月在本院出生新生儿共65 021例, 死亡379例, 病死率为5.83‰, 现将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整理, 分析死亡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监护室死亡的新生儿379例中, 男284例, 女95例, 男∶女为3∶1;年龄最小50 min, 最大19 d;早产儿309例, 足月儿57例, 过期产儿13例;体重<1.00 kg 109例, 1.00~1.49 kg 136例, 1.50~2.49 kg 52例, 2.50~3.99 kg 65例, >4.00 kg 17例。合并畸形中体表畸形21例、先天性心脏病35例、先天腹裂2例、唐氏综合征5例、肠狭窄或闭锁2例, 神经管畸形19例、泌尿系统畸形3例、食道闭锁7例、肛门闭锁3例。
1.2 方法
按死亡时间段将379例死亡新生儿分成A组 (1998年5月~2003年5月183例) 和B组 (2003年6月~2008年5月196例) 。分析两组死亡新生儿的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其与原发病、日龄的关系, 比较在两个时间段的变化。原发病和死亡原因以直接与死亡有关者计, 不包括合并症。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死亡与原发病的关系
A组183例, 同期出生新生儿21 797例, 病死率为8.4‰;B组196例, 同期出生的新生儿43 224例, 病死率为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5.56, P<0.05) 。B组窒息发生率 (2.2%) 较A组 (3.8%) 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29, P<0.05) 。B组重度硬肿发生率 (0.1%) 较A组 (0.8%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6.09, P<0.05) 。先天畸形的发生率B组 (5.3‰) 较A组 (3.2‰) 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31, P>0.05) 。
两组死亡病例原发病的构成比见表1。B组肺出血、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严重感染、神经管畸形、重度硬肿、休克DIC、多脏器衰竭病死率较A组下降, 两组间采用u检验, u值分别为5.54、2.66、3.81、8.99、3.01、2.56, 均P<0.05, 其余组间比较P>0.05。说明通过保暖措施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静脉营养的开展和新生儿呼吸机的应用, 使NRDS及重症患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2.2 死亡与胎龄、出生体重和多胎比较
28~32周、33~35周, B组死亡率明显下降, u检验得到u值分别为3.57、2.69, 均P<0.05。体重小于1 000 g的病死率B组明显下降 (u=2.93, P<0.05) 。说明通过技术的提高, 重症监护的开展, 高危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 死亡率有明显下降。见表2。
2.3 死亡与日龄的关系
死亡最高的人群为28~32周和超低出生体重儿, 占到92.0%和93.9%, 死亡时间集中分布于72 h内。3~7 d死亡以足月儿和过期产儿较多, 主要是重度窒息和严重先天畸形, 家长放弃治疗有关。7 d后死亡的主要是感染性疾病, 包括院外和院内感染, 特别是使用呼吸机的早产儿, 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占3.7%, 使用时间过长, 加重感染机会。见表3。
3 讨论
结果显示, B组的病死率较A组降低, 与窒息发生率降低及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有关。B组窒息发生率的下降, 与新法接生的普及、监护水平的提高有关。新生儿硬肿症常见原因是寒冷、窒息、感染、饥饿等, 早产儿多发。近年来本院重视了产房、手术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新生儿抢救过程的保暖, 快速复温的熟练掌握, 每1~2小时监测体温, 确保患儿体温稳定。同时静脉营养的应用, 降低了硬肿症的发生, 减少肺出血, 因而也降低病死率。A组新生儿死亡的两大高危因素是窒息和硬肿, 随着窒息和硬肿发生率的下降, 早产和先天畸形成高危因素, 这是否与取消婚前检查、普遍的婚前性行为、频繁的人工流产、攀升的性病发生率致宫内感染有关,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早产占整个新生儿死亡的80.5% (305/379) , 较足月儿的死亡率高6.9倍。早产儿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近年来对可能早产的孕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 降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正确的复苏技术, 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及早应用和呼吸机的使用, 对降低死亡率及减少后遗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畸形乃是当前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从事接触放射、化学物质、噪音等有害因素职业的孕妇其胎儿畸形发生率较高。近年来研究发现, 临床常见的胎儿畸形, 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内脏膨出、唇腭裂等均存在遗传因素。因此, 加强孕前咨询工作, 有计划地服用叶酸制剂, 提高产前诊断水平, 及时发现严重畸形终止妊娠。
死亡日龄分布:新生儿的死亡高峰时间≤72 h, 占87.3%, 1周内死亡的占97.8%。多为早产儿NRDS及畸形儿家长放弃治疗。7 d后死亡病例均死于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症状不典型, 尤其是早产儿, 往往仅表现为反应低下, 少动少哭, 面色灰暗, 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新生儿败血症特异诊断血培养需时长, 假阴性率高 (60%) [2], 期待基因检测诊断[3]和前降钙素等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4]能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特别是全肠道外静脉营养和使用呼吸机的高危新生儿, 是死亡的重点院内感染人群[5], 一定要严密隔离和医护人员手消毒, 防止抢救成功后造成7 d后因感染而死, 使家长难以接受, 引起纠纷。
早产儿和窒息复苏后新生儿, 死因肺出血最多 (肺出血除临床表现外均经尸解证实) , 近年肺出血减少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重视保暖和静脉营养的应用, 减少了硬肿症。 (2) 输液泵的应用,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输液量和液体张力, 减少了充血性心衰的发生。 (3)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新生儿重症肺炎及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应用。
总之, 新生儿是死亡的高危人群, 我们基层儿科工作者, 要和上级专家多加联系, 特别危重的及时转诊,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救治水平,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段新生儿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的变化, 以提高预防及诊疗水平。方法:将1998年5月~2008年5月死亡的住院新生儿379例按时间段分为两组, A组 (1998年5月~2003年5月183例) 和B组 (2003年6月~2008年5月196例) , 分析两组活产新生儿病死率、死亡原因和死亡与原发病、日龄的关系及变化。结果:A组与B组比较, B组病死率、硬肿发生率、窒息发生率均有下降。但早产儿出生率升高, 死亡日龄高峰为≤72h, 死亡原因主要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肺出血、早产儿脑出血和感染。高危因素变化为早产和先天畸形增加, 窒息、硬肿发生率下降。结论:预防先天畸形及早产、窒息, 做好气道管理, 正确应用氧疗, 积极推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 合理使用呼吸机, 积极保暖, 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和输液泵静脉营养的应用, 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病死率,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杜立中.新生儿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5) :264-265.
[2]余珍珠, 杜立中.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 2003, 18 (6) :283-285.
[3]龚先明, 李玉华, 刘冬平.以呼吸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颅内出血32例临床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 2004, 19 (1) :33.
[4]盛瑶.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3) :388-389.
[5]张魏, 童笑梅, 王丹华.早产儿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4-60.
新生儿死亡 篇2
一、评审对象
各县区发生在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二、评审范围
1.县区级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全部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2.地市级评审:对疑难、典型及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
三、评审职责
1.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负责组织管理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
(2)成立本辖区内新生儿死亡评审组。
(3)提供和保障新生儿死亡评审所需的专项经费。
(4)及时反馈评审结果,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5)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技术服务规范的实施。
2.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1)收集和管理本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填写的《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以下简称“死亡调查表”,见附件1)和《儿童死亡报告卡》(以下简称“死亡报告卡”,见附件2)。
2)组织评审组专家对评审对象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见附件3),完成县区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见附件4)。
3)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妇幼保健院上报“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同时将所有“死亡调查表”和“死亡报告卡”上报到市妇幼保健院基保科,并注明需要市级评审的疑难病例。
4)**区需将《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本级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2)市妇幼保健院
1)组织市级评审组成员参加县区级评审。
2)审核本辖区内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的“死亡调查表”、“死亡报告卡”及“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3)组织评审组专家对疑难、典型或有共性的病例进行评审及专题培训,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完成市级“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将市级对国家级监测点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收集省级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与需要省级评审的疑难病例一起上报到省妇幼保健院基保科。
6)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妇幼保健机构上报市级“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四、评审原则
遵守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1.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相关资料、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所提供的病历应隐去评审对象的个人和家庭等信息。
2.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根据多数人意见确定评审结论。
3.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涉及其它相关学科时,应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4.评审结论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五、评审频率、内容和程序
1.评审频率
市级每年一次,县区级每半年评审一次。
2.评审内容及程序
(1)资料收集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在新生儿死亡发生后的7天内组织院内死亡新生儿病例讨论;由产、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填写“死亡调查表”及“死亡报告卡”,并报至辖区内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2)召开评审会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组织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
1)了解死亡新生儿诊治情况的相关人员汇报“死亡调查表”(需携带隐去个人和家庭信息的原始病历或复印件到会,以备专家询问);
2)评审组专家针对死亡病例进行提问并讨论;确定新生儿死亡原因和根本死因。
3)评审组专家针对新生儿死前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每例死亡新生儿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3)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妇幼保健机构对每次评审的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评审后2周内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4)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将“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
(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评审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将有典型意义的评审结果逐级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见附件5。
六、评审要求
1.评审组要求
各级评审专家组以当地有经验和知名的产科、新生儿科/儿科专家为主,每次评审会产科和新生儿/儿科专家至少各2名及以上,每次参加评审会的专家至少有7人及以上。县级召开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至少应邀请1-2名市级专家参与。
2.新生儿死亡调查表
(1)及时填写: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必须在新生儿死亡后7天内完成。
(2)填写人员:所有符合评审要求的新生儿死亡病例的调查表均由参与救治的儿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分别填写,即使死亡发生在儿科,也要请产科医生填写相关的产科信息,如果是由外院转诊,需要询问家属是否有转院病历摘要或询问家属孕产期和转院前的救治情况。
(3)填写内容必须完整、真实、详细,特别是调查表中的新生儿母亲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307)、新生儿本次异常情况的主要处理过程(602)、新生儿科/儿科入院后治疗和抢救过程(801),其中“307”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等;“602”包括发热、青紫、呼吸困难、拒乳、呕吐、腹泻、反应差、抽搐、脐带残端发红或流脓、皮疹、皮肤黄染等症状、体征;“801”包括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采取措施,如吸氧、辅助通气,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喂养,保暖等。
3.死因诊断
新生儿死亡评审主要是对死因作出正确诊断。在分析死因时,如有多个疾病或情况导致死亡,首先确定正确的死因链,最后确定根本死因。
4.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的要求,找出影响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可补救的措施。分析可按照时间顺序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人员则包括孕产妇、家庭成员、医务工作者和管理人员。详见表1.5.评审结论
(1)可避免死亡:根据本地区医疗保健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以及孕产妇个人身心状况,死亡,死亡可以避免,但因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死亡。
(2)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由于本地区医疗保健设施条件、技术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和家庭经济困难、缺乏基本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但通过改善这些条件可以避免。
(3)不可避免死亡:由于本地区特别是省级医疗保健技术水平所限,尚不能避免的死亡。
附件1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
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必要时通过询问死亡新生儿家庭成员获得信息,并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1.基本情况
编号(按新生儿死亡数排序)
□□□
省
市(地)
县(市、区)
死亡新生儿所在医院
医院级别
(1)省级
(2)市(地)级
(3)县(市、区)级
(4)其他
填表日期
****年**月**日
填表人姓名
所在科室
联系电话(加区号)
2.新生儿母亲的基本情况
201
母亲的年龄
周岁
202
母亲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高中
(4)大专及以上
203
母亲职业
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
题号
调查内容
选项
跳至
301
孕、产次数
孕
次,产
次
302
既往早产次数
次
303
本次分娩孕周周天
304
既往分娩出生缺陷儿
(1)无
(2)有,名称_________
305
本次妊娠期间
产前检查次数
(1)早孕
次
(2)中孕
次
(3)晚孕
次
306
本次妊娠期间有无
并发症/合并症
(1)有,名称
(2)无
308
307
请描述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并发症/合并症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等)。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
出现孕周辅助检查
治疗过程
是否转诊
308
分娩地点
(1)医院名称
(2)家中
(3)途中
309
分娩医院级别
(1)省
(2)市(地)
(3)县(市、区)
(4)乡(镇)
(5)其他
310
分娩方式
(1)阴道自然分娩
(2)产钳、吸引器、臀牵引
(3)剖宫产
(4)其他
311
助产人员
(1)医生
(2)助产士/护士/村接生员
(3)其他人员
312
有无分娩并发症
(1)有
(2)无
401
313
请描述分娩并发症的主要处理过程(并发症包括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子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心功能衰竭、感染、子宫破裂等)。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疾病名称
发生时间
辅助检查
药物治疗
是否转
诊
儿科医生是否在场
4.新生儿出生时情况
题号
调查内容
选项
跳至
401
出生时间
****年**月**日
时
分
402
性别
(1)男
(2)女
(3)不详
403
出生体重
(1)
克
(2)未测
404
胎数
(1)单胎
(2)双胎
(3)三胎及以上
405
阿氏(Apgar)
评分
(1)1’
分,5’
分,10’
分
(2)未评
406
羊水污染
(1)有,I0
II0
III0
(2)无
407
新生儿窒息复苏
(1)有
(2)无
501
408
复苏人员
(1)产科医生
(2)儿科医生
(3)助产士/护士
(4)麻醉师
409
辐射抢救台
(1)使用
(2)未使用
410
请详细描述复苏抢救过程(在下表相应格内划“√”)
时间
措施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給氧
正压通气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肾上腺素
5.新生儿喂养与护理
501
是否开始喂养
(1)是
(2)否
502
喂养方式
(1)母乳喂养
(2)混合喂养
(3)人工喂养
(4)其他
503
保暖方式
(1)暖箱
(2)电暖器
(3)辐射台
(4)空调
(5)其他
504
新生儿访视
(1)有
(2)无
6.本次异常情况就诊经历(如以前未就诊,跳至
701)
601
本次病程中所就诊医院及诊断(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列出)
医院,诊断
医院,诊断
医院,诊断
602
请详细描述主要处理过程(常见症状/体征包括:发热、青紫、呼吸困难、拒乳、呕吐、腹泻、反应差、抽搐、脐带残端发红或流脓、皮疹、皮肤黄染等)。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症状/体征
及发现时日龄
用药名称
及方法
其他处理(吸氧、辅助通气、喂养方法、保暖方法)
7.本次入院情况
701
入院时间
****年**月**日
时
分
702
入院时日龄
_______天______小时
703
入院诊断
8.本次入院后治疗和抢救过程
801
请描述主要治疗、疗效和抢救过程(应包括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辅助检查,采取措施,如吸氧、辅助通气,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喂养,保暖等)。如果内容较多,请另加附页。
9.新生儿死亡情况
901
死亡时间
****年**月**日
时
分
902
死亡时日龄
______天_______小时
903
死亡地点
(1)产科
(2)新生儿科/儿科
(3)其他_________
904
死亡诊断
905
是否放弃治疗
(1)是,原因:
①病情危重
②经济原因
③担心不良预后
④其他
(2)否
906
是否做尸体解剖检查
(1)是,报告结果
(2)否
907
是否进行院内死亡病历讨论
(1)是
(2)否
908
病历号
(1)新生儿病历
(2)母亲病历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填表说明
请查阅产科、儿科、转院病历摘要等相关记录填写本表,必要时通过询问死亡新生儿家庭成员获得信息,并在相应选项编号上画“〇”或在空格/横线上直接文字描述。
1.基本情况
101编号:由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统一排序后填写,需与“儿童死亡报告卡”
编号一致。
3.新生儿母亲妊娠和分娩情况
301孕产次数:应包括本次,所以至少各为1次。
302既往早产次数:不包括本次。
303本次分娩孕周:例:36-2周,应统一填为35周5天,不要填为36周-2天。
304既往分娩出生缺陷儿
:列出诊断名称。
306本次妊娠期间有无并发症/合并症:包括贫血、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感染、过期妊娠、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疾病、肝病、肾脏疾病、性传播疾病等。
307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处理过程:
辅助检查:指诊断处理并发症/合并症做过的主要检查,如:血尿常规、B超、肝肾功能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HIV、梅毒筛查等;
治疗过程:要包括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311助产人员:可以多选。
312有无分娩并发症:分娩并发症包括胎儿宫内窘迫、产时子痫、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心功能衰竭、感染、子宫破裂等。
313分娩并发症的主要处理过程:
辅助检查:指诊断处理并发症/合并症做过的主要检查的结果,如:胎心监护、血尿常规、B超等;
药物治疗:要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4.新生儿出生时情况
405阿氏(Apgar)评分:应分别填写出生后1、5、10分钟时的评分结果。
406羊水污染:如有,应圈出随后的污染程度,如
Io
408复苏人员:可以多选。
5.新生儿喂养与护理
504新生儿访视:指新生儿出院后儿童保健医生入户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检查、指导。
6.本次异常情况就诊经历
601本次病程中所就诊医院及诊断:按就诊的时间顺序列出医院名称和主要诊断。
602描述主要处理过程:
用药名称及方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辅助通气:应详细说明气囊面罩复苏器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等。
8.本次入院后治疗和抢救过程:描述要具体,并注意描述采取每项治疗措施后患儿的临床表现的改变情况。
辅助检查:指新生儿本次住院后治疗抢救过程中所做的各种检查结果,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B超、CT、核磁检查等。
9.新生儿死亡情况
905是否放弃治疗:如为放弃治疗,在“(1)是”上划圈后,询问放弃的原因,并在其后相应的选项上划圈。
908病历号:如新生儿死亡发生在产科需提供母亲病历号,如发生在新生儿/儿科,需提供母、儿病历号,以备查阅。
附件2
儿童死亡报告卡
区县□□□□□□
□补卡
编
号
□□□□□□□□
住址
乡(区)
街道(村)
父亲姓名
母亲姓名_____________
儿童姓名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
户籍:⑴本地户籍
⑵非本地户籍居住1年以下
⑶非本地户籍居住1年及以上
□
性别:1.男
2.女
3.性别不明
□
****年**月**日
出生日期
出生体重
克
(1)测量
(2)估计
□
孕周周出生地点:
⑴
省(市)医院
⑵
区县医院
⑶
街道(乡镇)卫生院
⑷
村(诊所)卫生室
⑸
途中
⑹
家中
□
****年**月**日
死亡日期
死亡年龄
岁
月
天
小时
死亡诊断:
(a)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
(b)
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
(c)
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
(d)
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
根本死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编号
□□
ICD-10编码
□□□□□
死亡地点:⑴
医院
⑵
途中
⑶
家中
□
死前治疗:⑴
住院
⑵
门诊
⑶
未治疗
□
诊断级别:⑴
省(市)
⑵
区县
⑶
街道(乡镇)
⑷
村(诊所)
⑸
未就医
□
未治疗或未就医主要原因:(单选)
⑴
经济困难
⑵
交通不便
⑶
来不及送医院
⑷
家长认为病情不严重
⑸
风俗习惯
⑹
其他(请注明)
□
死因诊断依据:
⑴
病理尸检
⑵
临床
⑶
推断
□
填报单位
填报人
填报日期______________
死
因
分
类
编
号
01
痢疾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交通意外
02
败血症
先天性心脏病
意外窒息
03
麻疹
神经管畸形
意外中毒
04
结核
先天愚型
意外跌落
05
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其他先天异常
其他意外
06
白血病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
07
其他肿瘤
出生窒息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
08
脑膜炎
新生儿破伤风
循环系统疾病
09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新生儿硬肿症
泌尿系统疾病
肺炎
颅内出血
其他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其他新生儿病
诊断不明
腹泻
24溺水
附件3
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
编号:
省
市(地)
县(市、区)
病历号
评审组级别:
(1)省
(2)市(地)
(3)县(市、区)
评审组长姓名:
评审日期:
****年**月**日
本报告由评审组完成。应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一.
新生儿死亡诊断及诊断依据
(a)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b)
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c)
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d)
引起(c)的疾病或情况,依据:
根本死因:
二.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应包括:诊断与处理、辅助检查、护理、操作、病历记录、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设备、药品、规章制度、科室协调、仪器设备维修、设备运转、病历管理、重症抢救组织等方面。
三.
评审结论:以首次就诊的医院(包括出生医院)作为评估起点。
1.该新生儿死亡为:
(1)可避免
(2)创造条件可避免
(3)不可避免
2.详细描述理由:
四.
建议
根据评审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附件4
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
评审总结报告由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完成。应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某段时间内本地区新生儿死亡发生的现状概述
包括死亡例数、主要死因、死亡病例的一般特征(如户籍情况、保健及住院治疗情况等)、评审情况(可避免或不可避免的比例)等。
第二部分:新生儿死亡评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包括医疗保健系统存在的知识技能、资源、管理各方面的问题,应将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分类,言简意赅。
第三部分: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不能太笼统或过于简练。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当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系统的努力得以实现。
附件5
新生儿死亡评审流程图
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死亡
院内死亡病例讨论并
填写新生儿死亡调查表
7天内
妇
幼
保
健
机
构
新
生
儿
死
亡
评
审
会
反
馈
评
审
结
果
分析报告
当日
卫生行政部门
妇幼保健机构
总结报告
2周内
—
END
死亡与新生 篇3
【关键词】暴力叙事 死亡意识 人性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86-01
一、梦魇般的死亡之境
读余华的《现实一种》,好像走进了死亡的迷谷,文本中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余华将怪异、丑恶、暴力、荒诞等掺杂在一起,营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的阴冷幽暗的艺术世界。做过医生的余华似乎对生与死早已司空见惯,他的笔就像冰冷的手术刀,将尸体毫无痛苦感的划开,露出横七竖八的内脏,他使我们看到了现实之一种——那些残酷的内在,余华以冷血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直接又绝对存在的另一种残酷的事实,《现实一种》里,从篇首就开始了充满腐烂的味道:“天亮的时候,他们就听见母亲在抱怨什么骨头发霉了,母亲的抱怨声就像雨一样滴滴嗒嗒。”“我夜里常常听到身体里有种筷子被折断的声音。”“我胃里好像在长出青苔来。”①这些异常而让人反胃的叙述让人难忍的想继续看下去。接下来,一切场景都变得轻飘飘而神志恍惚,像是一场无法自控的梦游,每个人的话都是呓语,没有一丝的爱意与痛苦,充满着精神错乱与麻木不仁的文本着实有些令人崩溃。当山岗走向刑场之后发生的是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山岗的尸体被数位医生围着一刀刀地割,每个人都镇定自若甚至谈笑风生地将山岗的各种器官切去,最后“失去皮肤的包围,那些金黄的脂肪便松散开来。首先是像棉花一样微微鼓起,接着开始流动了,像是泥浆一样四散开来。” “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們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②这种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在余华的写作中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现实一种》所构筑的文本世界便是一个充满象征的现代寓言。这种寓言性的话语浸蕴着余华那难以遏制的指涉欲望。用这种隐藏的指涉方式向我们言说了人类生存的各种情状,是对人类精神现状的注释和当下生存现实的寓言写照。
二、爱的情感的消亡
在平淡而冷漠的叙述话语里,我们听到了余华另一端的声音:
如果说皮皮将其堂弟摔死是一个偶然事件,在情理上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亲人间的相互残杀,则是令人发指的,当我们看到“皮那里望着这摊阳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种新鲜的果浆,他伸出舌头试探地舔了一下,于是一种崭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会舌头发麻了,随后舌尖上出现了几丝流动的血,这血使他觉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的时候,我们的灵魂或许被这种残酷的逼迫所震惊。在整个杀戮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一丝恻隐之心,看不到一点爱的光芒。家作为传统意象中爱的港湾被消解的无影无踪。以忠孝悌恕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亲情之爱,家庭情感随着每个人物的死亡而消亡。
当山岗的尸体被像提着麻袋一样提进屋进屋放在乒乓球桌上后,医生们开始了他们炉火纯青的表演:来自上海的那个三十来岁的女医生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胸骨上凹一刀切进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这一刀切得笔直,使得站在身旁的男医生赞叹不已……她从肩峰下刀一直切到手背。随后去切腿……”。
本应是一次严肃的科学的尸体解剖实验,但在数位医生的谈笑风生中被戏谑成一次对肉体的肢解游戏,在整个解剖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作为一个医生对生命的那种怜悯与惋惜之情,医生对山岗的死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感兴趣的是有关物价的问题,关心的是各自所需的山岗身体那部分的完好问题。余华向我们展示一种残酷的真实,人,高贵的万物之灵被如此无动于衷地消解为乌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悲悯之心同时化为乌有。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友情不在,在的只是一种让人感到彻骨的悲凉。
三、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余华曾说:“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述说着丑恶与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物则是伸手便可触及。”这是余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其在《现实一种》中所构建的文本世界又是如此惊人的一致:4岁的皮皮模仿着父亲揍母亲的动作一次次对堂弟发起了暴力攻击,从堂弟灿烂的哭声中获得莫名的惊喜,幼小的生命里被注入了“暴力种子”,这颗“暴力种子”最终导致了一个生命的死亡,如果说皮皮摔死堂弟尚属偶然失手的话,那么堂弟对他揍耳光,掐喉咙的行为并从中感到无限乐趣的心态,山峰兽性大发,一脚踢死皮皮。山岗对山峰有计划的杀害,山峰的妻子充满恶意的将山岗尸体献给国家以及医生们将其零割碎剐,让他死无完肤,这所有的一切已隐然阐述了人性恶的主题。
余华写暴力而不至于暴力。写死亡而在死亡之外。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死亡是虚构的,但他是余华对现实的理解,这种寓言式的话剧剥离了现实对事实的美丽屏障,布满了暴力、血腥和死亡的文本世界是余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阐释,在以寓言式话语构建的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因暴力而导致的死亡构成了余华由作品进入到现实的一个通道。死亡叙述之中隐喻着作家对人性的思考,在对死亡的烛照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肉体的死亡,更可悲的是精神的死亡,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与颓败。余华以“暴力”和“死亡”为意向中心,构筑了他自己的关于历史和人性的寓言式的象征模式,进而借助以这一模式构建的艺术世界来映照现实世界,警醒人们意识到人性恶的存在,引领人们重返完整人性,完善人生之路。
四、结语
余华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经验使他认为“真实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的无边无际”,“所以,我宁愿相信自己,也不相信生活给我提供的东西,在我的创作中也许更接近个人精神的一种真实”。③于是,当余华把他的生花妙笔伸向了他感觉中的现实世界时,他营造了一个个充满暴力、血腥和死亡的世界。
注释:
①余华 《现实一种》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一版 第1-2页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余华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11月 第一版 第803页
③余华 《我的真实》 人民文学 198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毕治国著.《死亡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2]叔本华著.《叔本华人生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黎鸣著.《问天命》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12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哈尔滨市道里区所有产科网点医院按期将“围产儿情况调查表”及其他相关报表上报至道里区妇幼保健院。我们将这些资料统计汇总后进行分析, 2000—2007年活产儿共计3 1956例, 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123例。
按我国国内采用的统一标准:从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的新生儿称早期新生儿。
2 结果
2.1 2000—2007年早期新生儿死亡情况
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5, P<0.01) , 具体情况见表1。
2.2 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及顺位
在123例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中, 第一位是早产, 第二位是窒息, 第三位是畸形, 第四位为原因不明, 具体情况见表2。
2.3 早期新生儿死亡城乡分布
2000—2007年城市围产儿总数为25 045例, 死亡89例, 死亡率为3.54‰;郊区围产儿总数为6 911例, 死亡34例, 死亡率为4.9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4, P<0.01) , 具体情况见表3。
2.4 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性别特征
男性活产儿共16 214例, 死亡64例, 占52.03%, 死亡率为3.95‰;女性活产儿共15 742例, 死亡59例, 占47.97%, 死亡率为3.75%。男性死亡率稍高于女性,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 。
3 讨论
3.1 早期新生儿作为围产儿中的一部分,
也日益受到妇幼保健工作者的重视。从表1可见, 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与道里区围产期保健质量不断提高有密切关系。道里区不断加强基层业务指导, 规范全区产科高危妊娠管理, 实行高危妊娠转诊制度, 对高危妊娠重点监测。同时, 积极组织助产技术服务人员、妇保医师参加各级产科质量业务培训, 重点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 产科急救技能等, 开展妇幼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了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2 在引起早期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 早产为第一位,
占29.27%。因此, 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防治早产是关键。而诱发早产最常见的原因有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其次为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 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 子宫过度膨胀及胎盘因素, 子宫畸形, 宫颈内口松弛, 还与每日吸烟≥10支, 酗酒有关[1]。因此, 避免早产的诱发因素, 及时预测早产, 积极治疗早产儿, 才能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同时要预防早产的发生还要做到: (1) 积极治疗泌尿生殖道感染, 妊娠晚期节制性生活, 预防胎膜早破。 (2) 妊娠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把握好妊娠时机;妊娠后积极预防各种妊娠合并症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 (3) 宫颈内口松弛者应于妊娠14~16周行宫颈内口环扎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为窒息。这要求产时严密观察产程, 做好胎心监护, 产前预防宫内胎儿窘迫, 尽早发现引起胎儿窘迫的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 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急性胎儿窘迫, 多因脐带脱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程延长或宫缩过强及不协调等引起, 应采取果断措施, 紧急处理。首先, 积极寻找原因并予以治疗。如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应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若孕产妇有严重摄入不足, 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时应予以纠正;若缩宫素致宫缩过强者, 应立即停用缩宫素, 必要时使用抑制宫缩的药物。其次, 吸氧或尽快终止妊娠。无论剖宫产或阴道分娩, 均需做好新生儿窒息抢救准备。慢性胎儿窘迫多因妊高症、妊娠合并高血压病、慢性肾炎、糖尿病、严重贫血、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及过期妊娠等所致。处理时应根据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结合孕周、胎儿成熟度及胎儿窘迫的严重程度综合判断, 拟订处理方案。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三位原因为畸形。导致胎儿畸形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综合因素。所以对于有不良环境接触史或畸形家族史的高危孕妇进行产前筛查, 结合实验室及各种仪器检查进行诊断。畸形儿的增加还可能与近两年强制婚检的取消, 孕前保健知识不强, 不能主动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因素有关。另外原因不明的早期新生儿死亡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可能由于基层单位诊断水平不高, 条件限制, 对不明原因死亡不能进行尸检, 不能进一步明确死亡原因所致。
3.3 在早期新生儿死亡中, 城市死亡率为3.54‰,
郊区为4.92‰, 二者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是因为郊区助产人员技术水平, 新生儿抢救条件, 孕妇自我保健意识不如城市有关。有文献报道[2]缺乏或不适当的产前检查可能会增加早产率, 郊区正是由于卫生知识宣传不够, 保健意识缺乏, 孕妇不能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产前检查, 造成高危妊娠的增加, 从而增加了早期新生儿的死亡率。因此, 定期产前检查, 切实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管理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3.4 干预措施
3.4.1 开展优生优育科普知识教育, 强化围产期保健知识, 办好孕妇学校, 使大部分孕妇掌握围产期保健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及能力。
3.4.2 加强高危孕妇的专案管理, 严格执行高危妊娠转诊制度, 加强产前监护, 保障母婴安全。
3.4.3 加强对产、儿科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和考核, 努力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
3.4.4 建立健全围产期保健网, 向社会广泛宣传优生知识, 大力提倡自愿婚前医学检查, 做好婚前保健咨询服务, 避免近亲婚配或严重的遗传病患者婚配, 同时提倡适龄生育, 注意环境保护, 减少各种环境因素的危害。
3.4.5 加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积极开展产前筛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尽可能降低畸形儿发生。
3.4.6 避免漏报发生, 确保信息资料准确可靠, 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7.
新生儿死亡 篇5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要求,我市于20xx年6月9日召开了xxx市上半年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评审过程从三个环节(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他相关部门)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系统),依据十二格表的细化内容,遵循“3+1”模式统计方法,对20xx年上半年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挑选了8例疑难、重症死亡病例逐一进行了死亡原因分析和评审。评审结果如下:
一、新生儿死亡基本情况
1、新生儿死亡率:20xx年上半年全市活产17836例,5岁以下儿童死亡115例,其中新生儿死亡91例,新生儿死亡率5.1‰,新生儿死亡数占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79.13%。其中城区活产4851例,新生儿死亡21例,死亡率4.33‰;农村活产12985例,新生儿死亡70例,死亡率5.39‰。
2、新生儿死亡地区分布:全市91例新生儿死亡中,金台9例、渭滨1例、陈仓11例、凤翔11例、岐山8例、扶风16例、眉县18例、陇县6例、千阳6例、麟游4例、凤县1例、太白1例。
3、死亡原因构成及顺位:先天异常居首位占41.76%,外观可见的畸形占先天异常死因首位,先天异常中大部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放弃治疗的死亡;其次为出生窒息,占23.08%;第三是早产、低体重,占15.38%;第四为肺炎,占10.99%;先天异常、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及肺炎为新生儿死亡的前四位原因,占全部死因的91.21%。
4、死亡地点:在91例新生儿死亡中,死于市级医院占12.09%;县区级医院占61.54%;院外死亡占26.37%。8例评审病例中,死于省(地、市)级医院3例,占37.5%;死于区县级医院4例,占50%;死于途中1例,占12.5%。
5、死亡时期:91例新生儿死亡中7天内死亡占80%以上。8例评审病例中,生后7天内死亡5例,占62.5%;生后7-28天内死亡3例,占37.5%。
6、出生地点:在死亡的8例新生儿中,省(地、市)级医院分娩2例,占25%;区县级医院分娩6例,占75%;
二、评审结论
评审结论:可避免死亡4例占50%,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25%,不可避免死亡2例占25%。
(1)知识技能因素:个人、家庭、居民团体的知识技能问题2例,占25%;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问题4例,占50%。
(2)管理因素: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问题1例,占12.5%;社会其他相关部门的管理问题1例,占12.5%。
三、讨论分析
1、从新生儿死亡率来看,全市上半年新生儿死亡率5.1‰,城区死亡率4.33‰,农村死亡率5.39‰。一方面说明我市的新生儿死亡率在全省来看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国家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重视、与对妇幼卫生的投入的加大、与多部门配合支持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说明农村的医疗救治水平还是落后于城区,今后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仍然要放在农村。
2、从新生儿死亡地区分布来看,在91例新生儿死亡中,金台9例、渭滨1例、陈仓11例、凤翔11例、岐山8例、扶风16例、眉县18例、陇县6例、千阳6例、麟游4例、凤县1例、太白1例。说明全市新生儿死亡分布不均匀,死亡大多分布在陈仓、凤翔、扶风、眉县4个大县。
3、从死因顺位来看,先天异常居首位占所有新生儿死亡死因的41.76%,外观可见的畸形占先天异常死因首位,先天异常中大部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放弃治疗的死亡。
4、从出生地点看,死亡的91例新生儿基本都出生在县级及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说明全市无论农村还是城区,群众的保健意识都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在全市范围内的推行,孕妇在分娩时基本都会选择县级及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分娩,以保证自身及所生婴儿的安全。
5、从死亡地点来看,死于省(地、市)级医院3例,占37.5%;死于区县级医院4例,占50%;死于途中1例,占12.5%。说明个别死亡病例由于病情恶劣,变化快,地市级救治水平有限,为不可避免的死亡;大部分死亡病例还是由于病情的延误、没有把握最佳的转诊时间、家属由于经济条件不能负担及其他社会因素放弃治疗导致有可能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变成了不可避免的死亡。
6、从救治条件来看,资源问题也是制约因素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乡医疗保健机构中仍存在设施设备简陋、抢救药品欠缺等问题;由于个别机构的设施设备、抢救药品不齐全或医疗救治水平有限,仍有部分新生儿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延误了病情,最终导致了死亡。
7、在死亡因素中,社会因素、个人、家庭的知识技能因素日益突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群众保健意识较差,孕期未按时进行必要的产前检查,没有及早发现缺陷儿尤其是外观可见的畸形患儿,无法及时终止妊娠,导致缺陷儿出生后被遗弃致使死亡。
四、干预措施
1、建立市、县、乡三级儿童保健网络,明确各级责任,重点加强乡级人员的知识及业务能力的建设,严格按照《xxx市儿童系统管理方案》的要求对儿童进行系统管理。建立全市高危儿、体弱儿转诊、追踪随访分级管理制度,及时将筛查出的高危儿、体弱儿进行转诊,实行专案管理,定期追踪、随访。
2、从近几年新生儿死因顺位来看,出生缺陷、窒息、早产低体重及肺炎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开展全市妇幼保健系统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举办预防出生缺陷、出生窒息、肺炎及早产等相关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班,推广相关技术。加强对基层产、儿科工作人员适宜技术及高危儿、体弱儿的识别与动态管理能力的培训,给予理论及技能上的支撑,提高其诊断和处理急、重症的能力,及早发现威胁新生儿生命的因素,及早干预。
3、加强产、儿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的产、儿科服务条件。完善产、儿科各项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操作常规,保障急救设施设备齐全并能正常运转,配齐有关的急救药品。提高产科工作人员的医疗救治水平及保障设施、设备、药品的齐全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4、建立健全全市新生儿疾病救治网络,畅通儿童抢救绿色通道,对重危新生儿把握好最佳转诊时间进行转诊。新生儿是特殊脆弱群体,疾病变化快,治疗不允许耽误。乡级筛查出高危儿后及时转往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危重儿童转往市级医疗保健机构,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我市于6月23-24日举办了xxx市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儿保医师培训班,对如何进行规范的儿童查体、体弱儿、高危儿筛查、转诊及管理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重点培训。
5、加强医患沟通,减少放弃病例出现。在资料收集中我们发现,今年的91例新生儿死亡中,因缺陷而放弃治疗的死亡病例占新生儿死亡30%左右,有些不应放弃治疗的先天异常患儿如唇腭裂、肢体畸形、尿道下裂、肛门闭锁等因放弃治疗导致了死亡,这部分孩子完全可以通过外科手术纠正而存活下来。今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这些可矫正畸形的认识,使此类新生儿不被放弃治疗。
6、加强三级预防,减少新生儿死亡的发生。一是结合目前实施的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不断提高育龄妇女叶酸服用率,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孕期管理,尤其是产前筛查工作力度,使孕育缺陷儿的母亲及早终止妊娠,降低缺陷儿出生率,减少社会及家庭的负担。三是加强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把疾病导致的新生儿死亡降至最低水平。因此,加强孕期检查,及早发现缺陷儿,适时终止妊娠,避免缺陷儿的发生,降低因残疾或出生缺陷放弃治疗导致的新生儿死亡仍然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新生儿死亡 篇6
痛悔:恶作剧让心爱女孩丧了命
1978年5月,罗建辉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市朱林镇。1998年9月,他考上了上海对外贸易大学。在大学老乡会上,他认识了同龄女孩李婷。李婷是金坛市白塔镇人。罗建辉对李婷一见倾心,展开了火热追求,却遭到李婷的拒绝。没多久,罗建辉就痛苦地发现,李婷与上海男孩朱锦牵起了手。
2000年6月,大学毕业后,罗建辉在上海一家物流公司找到了一份统计员的工作;李婷则进了一家外企,从事文员工作。罗建辉对李婷仍没死心。同年11月3日晚,罗建辉约李婷吃饭,不料李婷把朱锦带来了。这顿饭,罗建辉吃得食不甘味。饭毕,李婷亲昵地依偎着朱锦,对罗建辉说:“谢谢你的热情款待,再见。”
当晚9点刚过,罗建辉骑上同事的摩托车,来到李婷租住的小区门口,决定“恶搞”李婷和朱锦。直到10点30分,罗建辉才看到李婷和朱锦有说有笑地从公交车上走下来。罗建辉迅速戴上头盔,猛地加大油门,向两人冲去,李婷被吓得失声尖叫。就在摩托车快要撞上他们时,罗建辉迅速扭转方向,从两人身旁驶过……
2001年元旦,罗建辉给李婷打去电话,约她一起坐老乡的私家车回老家,却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李婷病了!罗建辉当即赶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病房,看到昔日灿烂如花的李婷竟毫无血色地躺在病床上,这才得知自己的恶作剧闯下了大祸。
原来,那晚,罗建辉骑着摩托车从李婷身边飞驰而过后,李婷吓晕了,浑身抽搐。朱锦赶紧将李婷送进附近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抢救,李婷被医生诊断为应激性精神障碍。随后,李婷被转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李婷的父亲李明军和母亲赵晓霞,急忙从老家赶到上海。他们对医生说,赵晓霞的娘家有家族精神病史,赵晓霞的母亲曾因精神失常而落水溺亡。
医生对李明军夫妇说,李婷的应激性精神障碍并不严重,通过物理治疗和精神疏导,假以时日会康复,但不排除反复发作的可能。李明军夫妇听罢,忧心忡忡。
随后,李明军夫妇向警方报案。可由于当时夜深灯暗,路边没有装电子监控,警方几经侦查仍一无所获。
李婷住院后,朱锦起初每天都来看望她。可渐渐地,医院里就难得见到他的身影了。李婷追问朱锦原因,朱锦吞吞吐吐地说:“我爸早就反对我找外地女孩,如今你又被查出有精神病,会影响下一代的……”
罗建辉得知李婷的变故后,想如实交待自己是“罪魁祸首”,可转念一想,朱锦离开了,不正是自己的好时机吗?他决定用一生的呵护弥补犯下的错!于是,他将快到嘴边的真相吞了下去,动情地对李家父母说出了他对李婷的感情:“只要李婷不嫌弃我,我会一辈子照顾她!”
罗建辉向公司请了假,衣不解带地在病床旁照料李婷。慢慢地,李婷的病情得以控制。2001年2月,李家父母将李婷带回老家疗养。
2001年3月初,罗建辉突然接到李明军的电话,称李婷怀孕了,对朱锦心存念想的李婷说什么也要保住孩子。罗建辉只好找到朱锦,要他给李婷一个交待。朱锦摆出一副无赖的姿态,说他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罗建辉气愤不已,却又束手无策。
几经考虑后,罗建辉趁周末回到老家,对李明军说:“只要李婷愿意,我立即娶她,我会一生一世照顾她!”见罗建辉态度坚决,李明军流着泪握紧他的手,感激地说:“委屈你了!”然而,李婷却不愿意嫁给罗建辉,她不想成为罗建辉的负担。罗建辉只好带着愧疚和心痛返回上海。
一个星期后,罗建辉接到噩耗,李婷跳楼自杀了。原来,李婷得知朱锦的态度,精神再度失常……
罗建辉跌坐在地,像是被人抽走了灵魂。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出恶作剧竟使心爱的女孩毙命。他是“杀人凶手”,他将背负沉重的良心十字架度过漫漫余生。
2001年3月底,罗建辉辞掉工作,回到金坛,跪倒在李明军夫妇面前,想说出真相却没有勇气开口,只好哽咽着发誓:“我爱李婷,所以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我会替李婷好好孝敬你们……” 李明军夫妇再次被罗建辉的情义所打动。李婷还有一个妹妹李玉,出生于1985年6月。赵晓霞对李玉说:“你姐走了,你多了一个哥哥。”年幼的李玉扑倒在罗建辉的怀里,放声大哭:“哥……”
从此,罗建辉踏上了漫漫救赎路……
赎罪:倾囊付出抵不过良心重负
2001年4月,罗建辉在金坛一家建材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1300元,只有过去薪水的一半。每个周末,罗建辉都会到李家,帮助李明军夫妇干家务活。在罗建辉的悉心照料下,李明军夫妇逐渐走出了丧女之痛,也慢慢接受了罗建辉这个儿子。罗家父母却不能理解儿子为何无缘无故地帮扶李家。罗建辉不便解释,只好忍痛与父母闹红了脸。
2002年3月,李玉低烧不退,身上还冒出一块又一块紫色的印记。李明军夫妇把她送进医院检查,竟被查出患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说,惟有紧急进行骨髓移植才可保命。李明军夫妇焦急之余,立即与李玉做了配型检查,无奈指标都不符。罗建辉得知后,赶到医院,二话不说,立即进行配型检查。没想到他与李玉的配型指标非常吻合,可以移植。
李明军对罗建辉说:“移植骨髓,对身体会有非常大的损伤。你的恩情,我们受之不起,受之有愧!”罗建辉却轻轻地说:“哪有父母和儿子谈恩情的。”
2002年5月,罗建辉背着父母,悄悄地与李玉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罗家父母得知后,气得要与儿子断绝关系。罗建辉身体恢复后,来到李婷的坟前,哭诉了心头的秘密,“为了赎罪,我已经与父母闹僵了,这或许就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吧!无论我为你们家做了什么,都无法弥补我对你们家造成的伤害……”
罗建辉对李玉的舍命相救,使李明辉夫妇从心底接纳了他这个“儿子”。李明辉夫妇对罗建军的感激和认可,让罗建辉心头的愧疚不减反增。他害怕某一天真相揭开,他无法面对李明军夫妇惊恐又失望的眼神。
2004年9月,19岁的李玉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罗建辉包揽了她读大学的所有费用。这年寒假,李玉邀请罗建辉到家里来吃饭。罗建辉到来时,李玉正坐在窗前看书。罗建辉一时愣住了,李玉的五官、身材与李婷神似。李玉见罗建辉盯着她看,不禁羞红了脸。罗建辉回过神来,说:“你和你姐长得真像。”
罗建辉的话令李玉十分感动:“我姐都走了4年了,你还对她念念不忘,你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当晚,罗建辉失眠了。李家人的信任和敬重,让他辗转反侧,羞愧不已。
为了减轻良心重负,罗建辉没日没夜地劳作赚钱,倾囊补贴李明军夫妇和李玉。自从李婷去世后,罗建辉谈了几场恋爱,但那些女孩听说他要负担两个家庭,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2006年4月底,罗建辉的母亲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仍对儿子的事情耿耿于怀。2006年端午节,罗建辉孤身来到母亲的坟前,向地下的母亲哭诉了难处:“在你和李家父母之间,我只有选择去照顾李家父母,因为你是我的亲生母亲,你一定会原谅儿子的不孝……”
2008年6月,李玉大学毕业,被南京一家国企录用了。罗建辉宽慰李玉说:“你就安心留在南京工作吧,家里的父母有我照顾呢!”
李玉工作了,罗建辉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然而,2008年底,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罗建辉所在的公司裁员,毫无背景的他首当其冲失业了。此后半年多的时间,罗建辉四处求职,许多用人单位见他年龄大,纷纷拒收。直到2009年7月底,罗建辉才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一份业务员的工作。
就在罗建辉工作有着落不久,父亲罗子阳却被查出患上了肝癌。罗建辉把父亲送进医院,四处借债为父亲治病。为了多赚钱,罗建辉下班后,在城南公园摆地摊卖小饰品。可无论他如何努力,赚到的钱对于高昂的医药费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即便如此,他对李明军夫妇没有吐露过半点生活的不易。在照料父亲的间隙,他仍常常去看望李明军夫妇。李明军夫妇见罗建辉越来越苍老,越来越瘦弱,追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罗建辉总是一脸灿烂的微笑,说:“我挺好的呀,没什么事。”
2010年初,回老家过春节的李玉,听父母聊起罗建辉的变化,便提着礼品去他家拜访,想一探究竟。走进罗建辉的家,李玉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这哪是家啊?破败的土砖屋的墙壁有许多裂痕,残缺的家具上到处都是灰尘,厨房间的柜子里只有咸菜。更令李玉难以接受的是,罗子阳患病的事情,罗建辉隐瞒太深。
李玉哭着对罗建辉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留在南京吗?因为南京的薪水高,这样我就可以尽早还你的钱。”罗建辉打断她的话,说:“我是你哥,哪有妹妹还哥哥钱的道理。”李玉反问:“既然你是我哥,那你爸生病的事,你怎么不告诉我?”罗建辉语塞。
没过几天,李玉再次登门。她将一沓钱递给罗建辉,说:“这钱你赶紧拿去给咱爸治病吧!另外,我辞掉了南京的工作,在金坛一家网络公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以后就让我和你一起负担两个家庭吧!”
罗建辉泪如雨下。当年需要他呵护的小女孩,如今已长大了。罗建辉想抱抱李玉,可怎么也没有勇气张开怀抱。
重生:真心忏悔获得了崭新爱情
此后,李玉一有空就去罗家照顾罗子阳。罗子阳每次看到李玉,心情就格外好。一次,他拉着李玉的手,问:“什么时候结婚呀?”李玉竟说:“等你的病好了,我就和罗建辉举行婚礼。”罗建辉以为李玉是为了哄父亲高兴,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
2012年年初,经过近3年的治疗,罗子阳的癌细胞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时,李玉竟向罗建辉表白了爱意。罗建辉吓了一跳,虽然他在陪伴李玉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对她累积了爱意,但他能光明正大地爱她吗?不能!他是背负着良心债的人,怎么能接受她的爱!于是,罗建辉忍痛拒绝了李玉:“不要因为对我有报恩的心理,就用这种方式来补偿我。”李玉认真地解释:“之前我对你的感情很复杂,有感激、有依赖、有报恩,但现在我非常清楚,这些感情都已经转化成爱情了!”
2012年6月,罗建辉到上海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回到金坛后,忍不住失声痛哭,在QQ空间里写道:李婷,我害了你,如今却又爱上了你的妹妹,我这是怎么了?
自从在QQ空间里写下自己的心情,罗建辉就把QQ空间的访问权限设置为“任何人都不能访问”,以防止这些隐秘的内容被其他人看到。
2012年4月,罗建辉再次拒绝李玉的示好后,李玉气愤地质问他:“你的QQ空间怎么设置成无法访问了,你是不是爱上了别的女孩?”罗建辉撒谎说:“是的,我爱上了别的女孩。”李玉没有哭闹,诚恳地说:“祝福你!虽然咱们做不成恋人,但始终是兄妹!”
送走李玉,罗建辉又一次哭了。当晚,他再次在QQ空间追思李婷,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击败”他对李玉的动心。
不久,罗建辉找到了一个新鲜的祭奠方式——网上公墓。网络公墓顾名思义是指网络上的公墓,即是为逝者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的墓地,使逝者的灵魂长存于网络空间。罗建辉为李婷建了一个“网络公墓”,然后把QQ空间里的文字都转移到了“网络公墓”里。
再说李玉。罗建辉的拒绝,让她痛不欲生。但他的种种迹象又告诉她,他不但没有结识什么心爱的女孩,甚至还对她有感情。那他为何会拒绝她呢?李玉百思不得其解!2012年12月底的一天,李玉的一位闺密告诉她,网上有个名叫“李婷公墓”的页面,貌似追悼的是她姐姐。自己并没有在网上为姐姐建公墓呀,自己的父母压根就不会上网,会是谁为姐姐建公墓呢?李玉赶紧上网查看,竟然看到了惊天秘密!
李玉找到罗建辉,指着他的鼻子,气得浑身发抖说不出来话。罗建辉意识到李玉知道了真相,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这个秘密压得我快要喘不过气,我对不起你们……”说完,罗建辉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很快,李明军夫妇也得知了真相。他们和李玉一样,恨不得把罗建辉杀了,可恨归恨,此时的他们对罗建辉已下不了狠心。因为12年来,罗建辉的赎罪,他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李明军夫妇痛定思痛后,逐渐冷静下来。是的,李婷的死的确与罗建辉撇不清关系,但是罗建辉并无意致李婷于死地。而且,如果李婷没有在怀孕的情况下遭朱锦抛弃,她不会选择轻生。而罗建辉为了赎罪,在12年时间里对他们倾力相帮。他们为何不能原谅罗建辉?原谅罗建辉也是他们告慰李婷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
2013年春节前,李明军夫妇和李玉来到罗建辉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咱们还是亲人。”罗建辉哭着跪倒在李明军夫妇面前,悲泪长流,12年的良心十字架终于卸下了。
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耒阳市人民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中选取102例存活患儿和51例死亡患儿, 存活组中男61例, 女41例, 顺产58例, 剖宫产44例;死亡组中男30例, 女21例, 顺产31例, 剖宫产20例。两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的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少吃奶、少哭闹、少动, 体位不稳定, 有部分患儿出现腹泻、呕吐、腹胀等现象。
1.3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 对患儿的性别、胎龄、体质量、临床表现、出生地点、父母文化程度、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C反应蛋白) 、治疗药物、入院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胎龄、体质量、出生地点、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合并其他器脏功能损伤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RP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注:除CRP比较P>0.05外, 其余比较P<0.05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 虽然在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下,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此病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容易被忽视, 因此仍然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 新生儿败血症占活产因而的1%~10%, 病死率为12%~20.5%[1], 由此可见临床还需不断制定有效措施以降低病死率。
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产前感染, 如羊水穿刺、宫内输血、盆腔感染等;产时感染, 如胎膜早破、消毒不彻底等;产后感染, 如脐炎、脑膜炎、呼吸机的使用等[2]。之所以新生儿如此容易被感染, 原因在于此阶段的患儿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器脏娇嫩, 皮肤屏障功能弱, 因此在外源性和内源性病菌的作用下, 极容易受感染而引发败血症。为提供患儿的生存治疗、存活率和降低病死率, 探寻其死亡的相关因素大有必要。
从本组研究中可以看出, 胎龄、体质量、出生地点、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合并其他器脏功能损伤均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相关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 导致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死亡因素比较多, 临床应从多方面出发, 制定相应措施, 而在制定措施前, 必须先明确每种因素是如何作用而至患儿死亡, 这样才能使措施更为有效。
胎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存活组中足月和早产比率有明显差异, 而且死亡组中早产比率高于足月, 表明胎龄是死亡的危险因素。这与关研究证实早产儿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相一致。笔者分析其原因在于早产儿皮肤、黏膜薄嫩, 容易破损, 而未愈合的脐部更增加了细菌的入侵率;同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 感染不易局限, 当细菌从皮肤和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后, 极容易向全身扩散而致败血症[3]。提示临床应做好孕期保健,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妊娠管理效率;通过早期干预, 减少妊娠合并症, 避免诸如早产、子痫等的发生;由于阴道分娩容易发生大血管和血窦扩张甚者破裂, 因此临床要合理选择分娩方式, 并在分娩过程中加强病菌的管理, 减少感染的发生。
体质量:从本组研究上看, 存活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优于死亡组, 而且还表明体质量越轻, 病死率越高。出生体质量是反映胎儿在母体子宫内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低出生体质量是婴儿出生时营养和生长发育不良的表现。因新生儿的发育不良, 导致各项机能处于比较弱的水平, 抵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比较差, 更容易感染。
出生地点:死亡组中在家中分娩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 而且在家中分娩的病死率高于在医院, 由此不难发现, 在家中分娩更容易导致死亡, 而选择家中分娩的孕妇一般经济条件有限, 承受不了住院费用。原因在于在家分娩相应的检查和监测设备不完全, 在分娩过程中无法准确判断母婴情况, 存在的比较隐蔽的问题难以被发现, 由于对于无特异性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更容易被忽视, 在分娩初期误认为新生儿正常, 而到确诊时往往病情比较严重, 增加了病死率。随着对围生儿期的重视, 医院相应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和改进, 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全程监测能够尽早发现疾病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降低病死率。
父母文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 文化存活组中父母文化在高中以上占80.39%, 而死亡组只占49.02%, 可见父母的文化与发病率也有一定关系。原因在于文化水平越高, 对疾病的了解和预防有效率越高, 能够确保在发病初期及时就诊, 避免延误病情, 而文化水平低的父母, 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 往往容易延误病情, 在病情严重时才就诊。
白细胞计数:本组研究发现, 白细胞计数与死亡有关系, 白细胞计数在4×109/L以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4×109/L的患儿。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 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计数降低说明机体存在炎症, 其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下降, 提示病情比较凶险, 预后较差, 病死率比较高[4]。
血小板计数:本组中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儿病死率高于≥50×109/L的患儿, 而且存活组中≥50×109/L的比例高于死亡组, 由此可以看出, 血小板计数下降是死亡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血小板计数下降说明患儿凝血系统被激活, 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和破坏, 从而使本有的正常功能障碍, 最终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一旦出现此现象, 病死率就会急剧上升[4]。
合并其他器脏功能损伤:新生儿原本体质就比较虚弱, 加上患有败血症后, 身体素质更低, 若合并有其他器脏功能损伤, 等于是雪上加霜, 更容易导致死亡。本组研究中也证明, 合并其他器脏功能损伤的患儿病死率明显高于未有此种合并症的患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2-169.
[2]宋韶鸣.新生儿败血症[J].新生儿杂志, 2001, 5 (16) :233-234.
[3]胡新民.新生儿败血症死亡高危因素分析[J].2007, 20 (6) :751-752.
[4]吴莉.新生儿79例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11 (24) :92-93.
新生儿死亡 篇8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原因,评审资料,分析
为了解本地区新生儿死亡原因,发现新生儿死亡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医疗保健服务问题,分析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切实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干预措施,我们对扬州市江都区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发生在医疗保健机构内的新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扬州市江都区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的新生儿。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辖区各医疗保健机构上报的《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死前就诊病历(复印件)以及其他新生儿死亡个案调查资料。儿童死因诊断和分类,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9),疾病名称参考实用儿科学(禇福棠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第4版)中全国统一的诊断名称。
1.2.2 方法:
由辖区内二级医疗保健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儿科、儿童保健、产科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扬州市江都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组,按照《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方法与要求》,每半年组织评审1次,统一使用《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评审表》,对新生儿死亡病历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明确新生儿死因,对相关影响因素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估,并得出评审结论,分可避免死亡和不可避免死亡两类。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扬州市江都区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内新生儿死亡21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两性畸形1例。
2.2 新生儿死因分布:
导致本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内新生儿死亡的前位死因为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9例,占42.86%)、出生窒息(5例,占23.81%)、先天性心脏病(2例,占9.52%)、意外窒息(2例,占9.52%);其他死因分别为腹裂1例、新生儿肺出血1例、诊断不明1例。
2.3 新生儿死亡时间:
早期新生儿(生后7 d内)死亡21例,占新生儿死亡的100%;新生儿生后1 d内死亡15例,占新生儿死亡的71.43%。
2.4 评审结论:
对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内21例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逐一评审,其中可避免死亡9例,占42.86%;不可避免死亡12例,占57.14%。
3 讨论
死亡评审是由产科和儿科专家共同参与探讨新生儿死因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的过程,既加强了产科和儿科的沟通,也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与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地区200年~2013年评审资料表明,辖区医疗保健系统在新生儿死亡各个环节中仍存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为进一步降低我区新生儿病死率,现提出以下干预措施。
3.1 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发生。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是造成我区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国内报道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1];有研究资料表明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妊娠是早产发生的首位因素,早产患者大多存在有高危因素[2]。加强围生期保健是预防早产发生的关键,一是加强围生期营养、卫生宣教与指导,对妊娠不良影响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和处理;二是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及时筛出高危孕妇并进行重点监护和管理;三是对有早产倾向的提前入院进行保胎治疗,尽可能延长孕周,减少早产发生。
3.2 预防新生儿窒息发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3],产前和产时的高危因素与窒息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加强孕期及产时监护,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提高接产技术,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4]。建议在卫生行政部门干预下,一方面建立产科技能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增加产科急救设备投入,改善产科条件和急救能力[5]。
3.3 完善产科与儿科的合作,提高产科和儿科的医疗保健服务质量。
本文资料显示,辖区医疗保健机构内死亡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占100%,其中生后24 h内死亡新生儿占71.43%。提示,提高产儿科技术能力与合作水平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至关重要。辖区Ⅰ、Ⅱ级医疗保健机构应具备与本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产儿科诊疗技术与新生儿急救能力;完善产科与儿科之间的合作,应制订儿科医师进产房参加新生儿抢救制度[6],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3-91.
[2]蒋秀,崔世红.198例早产资料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4,29(4):546-548.
[3]李芬,杜莉,金辉,等.1999-2008年上海市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0,25(35):5238-5241.
[4]赵国华.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1,17(3):88-89.
[5]石翎雁,王晓红,王新平.新生儿死亡情况评审资料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20):3231-3231.
新生儿死亡 篇9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死亡因素,措施,黔南州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幼保健质量、社会发展水平及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列为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我国5岁以下死亡儿童中,新生儿的死亡约占60%左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贡献较大[1],也是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的重要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1—2014年全国“降消”项目及母子系统保健项目数据直报系统新生儿死亡报告卡、新生儿死亡调查表、2015年贵州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库以及黔南州妇保所2011—2015年年报数据。
1.2 研究方法
全州12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逐级审核上报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年报及儿童死亡报告卡,州级对表卡填写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结果
5年来我州新生儿死亡共计1 230例,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40.6%,占婴儿死亡数的56.3%,其中早期新生儿871例,占71.0%。90%以上死亡新生儿为农村户籍,其母亲最小生产年龄16岁,70%以上为少数民族,91%的产妇是初中、高中文化层次,93%的产妇无职业,死亡新生儿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约4 000~10 000元。1 230例新生儿死亡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出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肺炎,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63.0%。新生儿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新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3.1.1 医疗保健机构方面。
⑴管理:妇幼保健人员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高危孕产妇管理不规范,部分高危孕产妇未被筛选出来或筛选出来后得不到系统管理,导致高危儿出生后先天禀赋不足,给儿科抢救带来很大难度[2],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出生窒息发生率、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新生儿访视质量不高,对高危儿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高危儿出院后未得到及时指导;宣传及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孕妇未定期产检;县级医院未建立新生儿科,无新生儿科医生或儿科医生短缺;医院诊疗设备和药品匮乏,给危重新生儿、早产儿的治疗、护理造成了难度;孕前检查、新生儿访视不规范、新生儿的监护环境不完善,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易导致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发生。⑵医务人员素质:与同级医疗机构相比较,妇幼保健机构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人员学历层次偏低,救治能力不足[3],妇幼保健队伍不稳定,基层妇幼人员更换频繁,服务能力低下的情况,不利于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的管理工作。产科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对产程观察不够仔细,病情发展估计不够充分,产科处置不当,应急措施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出生时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儿科医务人员对某些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疾病认识不够,对新生儿的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技能不够,高危儿专业知识匮乏;产儿科医护人员不能熟练地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未规范执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导致新生儿复苏失败。
3.1.2群众意识问题。
黔南州是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普遍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文化层次较低,部分基层产妇不能认识到孕期、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多数农村还存在着男性医务人员不能上门做产后访视现象,导致该地区新生儿不能得到相应服务。危重症新生儿,尤其是重度窒息新生儿、小早产儿抢救存活后往往伴随着诸多后遗症,可预见其生命质量偏低,新生儿救治及其后续康复治疗所需经费巨大,而新生儿医疗经费普遍未纳入医疗保健范畴,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被迫放弃治疗导致新生儿死亡。部分家属缺乏对新生儿疾病的认识,不会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而延误新生儿救治时间;家属的疏忽导致新生儿意外窒息而引起新生儿死亡。3.2
3.2 干预措施及建议
3.2.1 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管理及产儿科能力的建设。
⑴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孕产妇管理,提高产前检查、高危孕妇筛查和管理水平。规范高危儿管理;提高新生儿访视质量,指导家长观察及护理新生儿,避免新生儿疾病的加重及意外死亡。重视围产期保健,加强保健与临床、产科与儿科的合作,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对降低总体新生儿死亡至关重要[4]。医疗保健机构应重视产、儿科服务能力的建设,加强产、儿科人员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产、儿科医疗设备,配备必用药品,落实产、儿科协作制度,新生儿转诊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转诊,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⑵加强相关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基层妇幼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乡村级孕产妇保健及新生儿访视质量。加强产科基本技能、高危识别及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提高孕期胎儿宫内监护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加强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专业知识培训,熟练掌握处理原则,并及时规范地开展治疗,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和适宜护理,是减少早产儿死亡、预防并发症、促使其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出生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因素,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识别高危孕产妇的能力,建立转诊制度;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和及时纠正胎儿宫内窘迫;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有效机制,减少新生儿死亡。⑶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结合目前实施的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不断提高育龄妇女叶酸服用率,降低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加强孕期检查,及早发现缺陷儿,适时终止妊娠,避免缺陷儿的发生,降低因残疾或出生缺陷放弃治疗导致的新生儿死亡。
3.2.2 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各地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应针对当地情况采用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对育龄妇女保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宣传新生儿访视的重要性,消除老百姓顾虑,促进母婴健康。针对贫困儿童,建议政府建立有效的贫困家庭危重症新生儿救助机制,避免因经济原因而放弃对新生儿的治疗。
3.2.3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力度,制定合理政策,稳定基层业务人员,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阳丽萍,唐丽蓉.天门市2009-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2):2175-2176,2179.
[2]刘茜锋,杨晓慧.2014年平凉市新生儿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甘肃科技,2015,31(17):141-142,137.
[3]碧育.2013年沧州市孕产妇死亡评审分析报告[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7):3043-3044.
新生儿死亡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甘肃省新生儿死亡评审方案》、《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要求, 依据全市7县 (区) 上报到市级的新生儿死亡调查报告、新生儿死亡评审表、病历复印件等资料进行评审。
1.2 方法
评审采取“专家组评审”的形式, 遵循“回避原则”, 结合病例特点, 先由主评专家汇报病历, 再由各位评审组专家进行讨论分析, 从死亡新生儿病例的诊断、治疗、转诊、喂养及护理等环节进行回顾和分析, 对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和结论, 有针对性提出可能与最好的干预措施, 并由专人详细记录每位专家的发言意见, 最后由主审专家进行病历分析和评审总结, 最终完成新生儿死亡评审。
2 结果
本次市级评审病例14例, 1例为不可避免死亡, 13例为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
2.1 性别比: (见表1)
2.2 户籍比: (见表2)
2.3 出生地点比: (见表3)
2.4 死因构成比: (见表4)
3 讨论
3.1 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方面
本次评审14例死亡新生儿中, 13例 (占93.9%) 为文化水平、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户籍, 保健意识缺乏, 1例 (占7.1%) 为非农户籍。
3.2 医疗保健机构方面
3.2.1 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本次评审的14例死亡新生儿病例中, 死亡地点在县级医院12例, 占85.7%, 所以加强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尤为重要。
从产科方面来说, 一是孕产期系统管理不到位, 保健管理质量不高, 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不规范。对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孕妇重视程度不够, 严重程度评估不足, 高危管理未有效跟进, 使得高危的孕产妇生下一个高危儿, 先天禀赋不足, 给儿科抢救带来很大的难度。二是产科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 病情发展估计不充分, 产科处置不当, 助产技术掌握不足, 使用时机选择不当, 对高危儿管理重视不够, 应急措施不足, 抢救实施受限。
从儿科方面来说, 一是对高危儿管理不到位, 医务人员高危儿专业知识匮乏。二是对新生儿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不全面, 治疗不规范, 如输液、用药的浓度、指征等不合理。三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不熟练, 评审中发现, 部分复苏抢救未实施正压通气, 通气障碍病例未及时气管插管, 造成新生儿通气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四是病历记载不规范, 病情观察不仔细。
3.2.2 医疗保健机构管理亟待加强
从管理方面来说, 一是新生儿科人员配置不到位, 无新生儿医生或医生短缺, 影响治疗效果。二是新生儿病房建设不到位, 医院诊疗设备和药品匮乏, 有些医院没有呼吸机、血气分析仪,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及时供应, 给新生儿、早产儿的治疗、护理造成了难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 无产儿科协作制度, 新生儿转诊制度、新生儿访视制度也未落实到位, 产后访视质量不高。四是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一线人员培训不到位, 致使基层一线医护人员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管理知识更新缓慢, 影响了临床治疗。
3.3 各级政府对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近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 使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但与同级医疗机构相比较, 妇幼保健机构承担着日益重要的公共卫生职能[1], 却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 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救治能力不足等情况[2], 这种现状不利于加强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保健管理工作, 是导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新生儿发生死亡的重要因素。
3.4 措施及建议
3.4.1 规范孕期系统管理, 提升产前管理质量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 尤其是县、乡、村等基层单位要加强育龄妇女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做好围产期保健, 强化对高危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与风险告知, 高度重视产前筛查, 及时发现、管理高危孕妇, 有效减少早产、窒息等问题的发生。规范开展产前检查, 不断提升产前检查质量。
3.4.2 加强产、儿科质量建设,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1) 加强产科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一方面重点对产前筛查、高危识别、产时监护、胎儿宫内窒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严密观察产程, 减少窒息和产伤, 及时发现异常, 规范新生儿抢救用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产科急救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及高危识别知识的培训, 进一步规范孕期高危管理和产科技术操作。同时, 要积极参加有关产科新技术、新进展业务培训, 切实提高围产期医疗保健水平。
2) 要加强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 开展病历质量检查,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 开展辖区内产、儿科医护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演练, 使其正确掌握新生儿复苏各个环节的评估、操作和用药原则等知识技能。同时加强对早产儿相关知识的培训, 熟练掌握处理原则, 并及时规范的开展治疗。
3) 强化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县、乡级医疗保健机构要重视产、儿科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产、儿科人员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重视人员培训, 配置产、儿科医疗设备,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落实产、儿科协作制度、新生儿转诊制度、新生儿访视制度, 定期进行业务督导检查,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促进医疗保健机构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3.4.3 依托项目促进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要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工作成效, 依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促进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工作, 新生儿访视。各级妇幼保健人员要明确职责, 认真督促孕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及时了解胎儿宫内发育情况, 认真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 定期随访, 对有早产风险的病例, 要全面评估后制定合理处置方案并加以落实。不具备妊娠并发症及早产儿救治条件的机构, 应制定明晰的转诊方案, 建立绿色通道, 及时宫内转诊, 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要依托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及医务人员培训项目, 加强儿童医疗保健人员培训, 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彻底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华琳, 孕产死亡评审结果分析〔1〕,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3) :216-218.
新生儿死亡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 对全州县21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内2008年~2012年孕满28周后分娩至出生后未满28 d死亡的新生儿为监测对象。
1.2 方法
收集2008年~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由村级保健员或村医上报乡卫生院, 乡卫生院调查核实按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儿童死亡报告卡》认真填写后上报县妇幼保健院, 县妇幼保健院再由专人进行质量控制与信息统计。死因诊断和死因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 (ICD-9) 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新生儿病死率
2008年~2012年全州县常住活产数54023人, 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432例, 病死率为8.0‰, 其中新生儿死亡226例, 平均病死率4.18‰, 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2.3%, 而且, 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逐年增高, 达60%左右, 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情况见表1。
2.2 新生儿主要死因顺位及构成比
全州县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前4位死因分别是先天异常、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肺炎, 2009年、2011年、2012年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占新生儿主要死因第一位, 达30%以上, 2012年占死因的39.1%, 而先天异常和出生窒息所占新生儿主要死因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 先天异常从2008年的31.58%下降到2012年的13.04%, 出生窒息也由2008年的23.68%下降到2012年的10.86%, 肺炎也呈下降趋势。见表2。
3 讨论
3.1 病死率分析
全州县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一直控制在10‰以内, 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视;得益于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 得益于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建设及综合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得益于全体妇幼保健人员认真工作, 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
3.2 死亡构成比
本县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构成比呈现上升趋势, 由2008年的49.4%上升到2012年的60.5%, 与我国儿童死亡状况相符[1], 说明新生儿死亡是我县主要目标人群, 应加强新生儿科建设, 加强基层产、儿科适宜技术培训, 重视围生期保健和新生儿期保健, 提高保健质量, 同时加强高危儿管理, 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从而降低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
3.3 死因构成
3.3.1 5年来, 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先天异常、肺炎是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前4位, 2009年、2011年、2012年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是新生儿死亡的第一位因素, 占新生儿死亡的30%以上, 并呈上升趋势, 与母亲年龄、孕期并发症、高危妊娠、母亲精神因素、产检次数、胎膜早破、胎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产科质量有关。而上述因素中, 有些是可预防的, 故产前定期检查非常重要[2,3,4], 我们要加强围生期保健, 提高产检质量, 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工作, 积极防治母亲的有关并发症。同时, 加强新生儿科建设, 完善设备配置, 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 探索适宜的新生儿转运网络中心, 提高医护质量, 使新生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可有效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病死率。
3.3.2出生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第二位因素, 2008年和2010年均占死因的第一位因素, 2011年后下降至第二位死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国内在5%~10%[5], 是新生儿疾病中较见的危急重症, 及时正确的复苏可避免新生儿死亡。近年来, 随着孕产妇系统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孕产期保健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降消项目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的实施, 我县加大了产科建设力度, 加强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强化培训, 使全县的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9.91%以上, 提高了基层妇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抢救能力, 产儿科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水平明显提高, 从而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新生儿窒息是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 有报道凡有高危因素的分娩, 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可达70%[6], 故应高度重视围生期保健, 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同时, 做好复苏准备[7]。
3.3.3先天异常一直居新生儿死因的前四位因素, 但逐年下降明显, 2008年、2010年均为新生儿死因的第一大因素, 而且占死亡原因的31%~32.5%, 到2012年已降至死因的第三位, 仅占死亡原因的13.04%。它的发生与孕前及孕早期病毒感染、药物、环境、遗传、烟酒等理化因素有关。2003年, 由于取消强制婚检, 导致婚检率急剧下降, 加之, 农民群众经济条件差, 自我保健意识不高, 缺乏系统的孕期保健, 出生缺陷 (包括畸形) 上升, 自2010年实施免费婚检, 婚检率大幅度提高, 同时, 加强了孕期保健, 开展了增补叶酸、地贫防治、产前筛查、“三病”母婴阻断等妇幼卫生项目, 对所有孕妇进行筛查, 对高危人群动态追踪管理, 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从而减少了先天异常儿的发生, 降低其病死率[8,9]。
3.3.4肺炎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前四位因素, 所占比例在10%左右, 而且逐年下降。主要是加强了呼吸道疾病的宣传和防治工作, 提高了广大群众对肺炎危害的认识, 广大基层工作人员加强了对呼吸道疾病的综合管理, 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对重症肺炎的识别和救治能力, 及时对危重病例进行转诊,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3.5由于受到经济及封建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 仍有较大部分新生儿死亡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从表1的死亡地点和死前就医情况来看。死在家中或途中72例, 占32.3%, 死前未就医64例, 占28.3%。因此, 当前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要发展农村经济, 让农村群众有经济能力就医, 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群众就医条件及环境, 同时要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利用医疗服务的能力, 提高家长对疾病危急重症识别能力及时就诊, 避免新生儿病情加重或死亡, 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肖年, 张海燕.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抽样监测点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6) :794.
[2]赵丽霞.宣武区128例围产儿死亡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5) :639.
[3]李静敏, 徐飚, 陈梦如.649例低出生体质量儿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2) :4581.
[4]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0.
[5]朱小瑜, 张谦慎.重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问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6 (4) :219.
[6]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23.
[7]李鸿斌, 沈莉, 冯海娟.二十年新生儿窒息死亡动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2, 27 (3) :160.
[8]郭华, 黄跃华.1997-2007年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4)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