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转运

2024-06-07

新生儿转运(精选6篇)

新生儿转运 篇1

中医上可以将新生儿根据肌肤, 肢端温度, 呼吸快慢, 吸吮力度, 觉醒度, 睡眠时间, 红斑, 肛周潮红, 面色, 唇色, 舌质, 头发, 眼眵等条目, 分为阳盛质, 阴阳平和质, 阴盛质三种体质类型。阳盛质:阳盛质的新生儿具有如下特点:面色潮红, 其色鲜明;唇色深红或略干;舌质偏红, 甚至津液不足或有裂痕;肌肤干燥粗糙, 甚至脱皮;肢端较热, 易出汗;头发浓密, 满布头顶等特质。阴阳平和:阴阳平和质的新生儿特点如下:面色红润有光泽, 其色含蓄而不外露;唇色红润;舌质淡红濡润;肌肤柔嫩饱满有弹性;肢端温暖;头发较密, 可见头皮;等特质。阴盛质:阴盛质的新生儿特点如下:面色淡红或偏白;唇色淡红略白;舌质淡白濡润;肌肤弹性欠佳;肢端稍凉;头发稀疏, 头皮明显;等特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经以我院为中心的危重患儿转运系统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48例, 348例新生儿患儿中, 男187例, 女161例;出生时间20min~48h, 平均时间为 (2.4±0.4) h, 其中病重分类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113例, 新生儿胆红素血症81例, 新生儿窒息47例,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42例,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4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 颅内出血7例, 其他8例。

1.2转运网络与方法

我院担负全市五个城区及7个县多家医院, 以及其他地市部分医院的危重儿转运工作, 新生儿疾病转诊半径, 15公里内占65%, 16~250公里占35%, 提示我院多以中近距离转诊为主。救护人员全天待命, 接到抢救电话后能够迅速判断病情, 出诊地点, 并通知转诊人员5min出车, 及时达到救助地点。

1.3转运装备以及人员

常规救护车上包括吸痰器、微量输液泵、血氧心电监护仪以及急救箱等装备, 特殊救护车上还装备呼吸机、暖箱等设备, 由于需要转运的危重患儿多, 接到转运电话时询问患儿的病情作出评分, 并且根据转运距离选择何种救护车进行转运[2]。转运人员包括我院新生儿科主任在内的多名抢救经验丰富, 判断病情快、准, 技术高超的医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的转运小组。

1.4转运过程

转运前注意事项:转运人员到达救助地点后, 立即询问患儿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 并且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采取转运前的抢救措施, 确保转运安全, 抢救措施包括清理患儿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后呼吸囊正压供氧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 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防止胃内容返流而导致患儿窒息,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酸、纠正低血糖, 使用镇静药物以及其他抢救药。医务人员应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 转院的原因、转运途中可能的风险等, 患儿家属同意后签转运同意书。

转运时注意事项:在转运的途中患儿注意保暖, 必要时放入暖箱中, 根据患儿的病情保持患儿合适的体位, 防止因震荡而受到损伤。保证患儿呼吸道以及各种管道的通畅, 如输液管、氧气管。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重症新生儿常见的症状, 必要时进行血氧心电监测, 血糖测定等, 准切记录患儿的用药情况、操作情况、排尿、排便情况等。途中遇到危机情况时, 必须积极抢救, 并且电话通知转运网络中心, 做好接诊准备。

转运至医院时: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与值班医师交接, 详细介绍患儿转运过程中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 用药情况, 以及抢救处理后的状况等, 并提供转运记录单, 进而协助诊疗。

2结果

转运途中1例患儿死于肺出血, 其他患儿均转运成功。转运途中气管插管患儿15例, 其中5例因为路途远, 病情重, 气囊正压通气效果差, 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6例患儿使用吸痰器;239例患儿吸氧, 大多数患儿建立静脉通路。

3讨论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是新生儿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重症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新生儿的转运系统比较完善, 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近几年,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 国内为重而的转运系统不断完善, 对新生儿的诊治成功率明显提高[3]。因此建立、完善区域性新生儿转运网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改善患儿的预非常关键。

本研究中发现危重新生儿的疾病主要为以下几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等, 通过了解疾病的主要种类进行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转运成功率, 并且进行宣传教育, 尽量避开导致患儿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4]。因此, 我院的转运小组每月进行培训1次, 主要为新生儿窒息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呼吸机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滴入, 吸痰器的应用,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特殊的护理要求, 心电监护的应用, 静脉输液技术等;学习疾病的机理机制, 临床表现, 对疾病及时作出初步诊断, 采取治疗措施。

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影响新生儿转运效果的因素, 新生儿的转运是由转出医院, 目的医院, 患儿家属等多方参与的医疗救护过程, 需要协调工作, 才能达到转运目的。通过定期培训转运人员, 严格的组织管理, 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能有效的提高转运人员的责任感, 业务水平, 提高转运过程的稳定性, 有效性, 降低转运的危险性;在转运前稳定患儿的病情对转运成功非常重要, 使患儿病情稳定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 必要时正压通气或者应用呼吸机;维持血压正常范围内, 必要时应用升压药物;维持心率正常范围;维持患儿血糖水平, 预防低血糖, 必要时输注高糖等。新生儿转运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需要不断完善, 以及高超的诊疗技术, 都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完善提高。

综上所述, 新生儿转运系统包括多个环节, 各个环节进展顺利才能保证转运成功, 本实验发现新生儿转运成功率将近100%, 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但是该项工作仍需不断完善,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提升各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赖剑蒲, 陈克正, 吕回, 等.新生儿危重评分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 2001, (2) :55.

[2]李哲, 韩雪婷.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8 (6) :43.

[3]陈雄, 黄太伟, 谢克开, 等.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0) :77-78.

[4]陈运彬, 黄水清, 吴婕翎, 等.区域性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7) :89.

新生儿转运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我院从2011年12月开始使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此前一直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对危重患儿进行转运, 现将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分做两组, 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2例 (设为A组) , 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67例 (设为B组) 。

1.2 判定标准

119例危重新生儿病例均具备需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的指征, 参照7版儿科学教材。

1.3 疾病构成

A组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1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1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 肺出血2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者2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包括复苏囊面罩加压供氧, 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 。B组的疾病构成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6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4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14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 肺出血3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4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气管插管连接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见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1.4 转运流程

我院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有专用急救救护车、新生儿转运暖箱、德国生产的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便携式脉氧仪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微量输液泵、车载吸痰器及新生儿转运急救箱等设备。接到转运电话后及时了解患儿病情、诊断及转诊理由, 征得家属理解并同意, 在1~3h内转运救护车到达基层医院。到达后医师详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设置脉氧监护仪, 必要时重新清理呼吸道、面罩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到达85%以上, 建立静脉通道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前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途中风险, 家属签字同意后即开始转运。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变化, 一旦经皮血氧饱和度<85%或心率<100次/min, 常压面罩给氧无效时, 根据患儿情况选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加压供氧, 若仍不能维持氧合, 则行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或气管插管连接车载呼吸机, 保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及脉率>100次/min。

1.5 观察指标

危重患儿到达我院NICU后立即拍摄胸片了解心肺情况, 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和稳定生命体征, 采取以下指标评定转运情况: (1) 转运成功率 (患儿到达NICU后2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2) 气漏发生率 (入院后胸片发现气漏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1.6 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结果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数据分析

见表2。

2 结果

A组中有50例成功转入我院NICU, 2例在转运后2h内死亡。B组中有63例成功转入, 2例转运后2h死亡, 2例转运后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两组在转运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119例危重病例转入我院NICU时立即行胸片检查, 在气漏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在基层医院摄片均无气漏发生, 因气漏转院者未纳入病例) 。

3 讨论

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过程中因简便、经济、实用已广泛使用, 但因操作者经验不同, 人工通气时输出的峰压不稳定, 容易造成新生儿气漏的发生, 尤其是在早产儿及气管插管的患儿, 且复苏囊正压通气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不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而车载急救呼吸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 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良好的转运措施及及时得当的院前急救措施是转运成功的必要前提。

危重新生儿转运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要有经验丰富的转运团队, 能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突发事件及时而准确的处理, 还要求有先进而齐全的设施设备, 转运呼吸机的应用能减少危重患儿并发症的发生, 并有可能直接影响转运效果。因此新生儿转运系统必须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收集新生儿转运服务的数据, 建立和共享规范的转运标准、实施连续的专业转运培训和健全的风险报告机制, 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以保证转运的质量与安全[1]。

摘要:目的 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 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关键词: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危重新生儿转运

参考文献

新生儿转运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危急重症新生儿128例, 男72例 (56.2%) , 女56例 (43.8%) ;孕周27~41周, 平均 (36.4±0.8) 周;日龄0.5~72 h, 平均 (20.5±1.7) h;体重800~4 300 g, 平均 (2 760±150) g。疾病类型:早产儿40例、新生儿肺炎21例、肺透明膜病17例、新生儿窒息13例、病理性黄疸9例、肺出血7例、消化道出血6例、败血症5例、低血糖症5例、颅内出血2例、其他3例。

纳入标准:依据《实用新生儿学》[2], 患儿疾病类型包括早产儿、分娩创伤、窒息、呼吸窘迫、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缺血缺氧性脑病、急腹症、代谢、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重度感染、外科急症等。

转运方法:①转运设备:由新生儿科内的医师和护士组成救护转运小组, 要求急救车内配备吸氧装置、T-组合复苏器、呼吸面罩、复苏气囊、电动吸引器、保温箱、血糖仪、喉镜、气管导管、心电监护仪、急救药品、转诊知情同意书、联系电话等。②转运流程:a.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室设置24 h电话专线, 接到基层医院的求助电话。b.在电话内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 指导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初步抢救, 做好转运的准备工作。c.医院对救护转运小组成员做出通知, 一般在接到电话10min内出车。d.到达基层医院开展院前急救工作, 经抢救处理后待患儿病情、体征稳定, 进行转运;与此同时完善交班, 基层医院要详细记录患儿的抢救措施, 并告知注意事项。e.询问家长, 了解患儿的发病经过, 告知转运途中的风险因素, 并获得家长的签字确认。f.转运途中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同时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室介绍病情, 做好抢救准备。g.入院后将患儿接入重症监护室, 完善转运记录, 做好交接班工作。③救护方法:a.清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气道通畅, 给予吸氧支持。对于常压给氧无效的患者, 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者是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必要时, 可以使用气管插管行连接氧气的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频率40~60次/min) 。b.创建静脉通道, 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 必要时置入胃管。c.常规用药:低血糖输注葡萄糖溶液, 惊厥使用苯巴比妥, 酸中毒补充碳酸氢钠, 颅内压增高使用脱水剂等。d.注意患儿保暖。④交班:回院后由医生完成接诊交班, 转交基层医院资料、转运救护资料、转运记录等, 并对本次转运工作进行总结。

观察项目:观察128患儿的治疗转归结果。以我院自行转运患儿103例作为对照, 比较治疗、转归结果。

结果

治疗转归效果分析:128例患儿治愈121例 (94.5%) , 死亡2例 (1.56%) , 放弃治疗5例 (3.9%) , 见表1。

不同转运方式比较:采用规划转运救护模式患儿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和自行转运组差异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这种背景下, 转运救护应运而生。传统自行转运方法, 其缺点在于浪费时间长、无法开展有效的院前救护, 增加了患儿的死亡风险。

相比之下, 目前规范化的转运救护方案, 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够缩短患儿从发病到接受医疗救治的时间, 增强了家长的治疗信心;②基层医院对患儿进行初步抢救, 能够控制病情发展, 为入院后的系统治疗提供有利条件;③简化了操作流程、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从而争取到最佳抢救时间;④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重症监护科室的医疗资源, 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进步。

总结经验可知, 提高转运成功率, 依赖于创建一个设备齐全、人员专业、经验丰富的团队, 能够对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同时要加强和基层医院之间的沟通, 提高院前救护质量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28例患儿经转运救治后治愈121例 (94.5%) , 死亡2例 (1.56%) , 和黎金莲等人的研究数据接近, 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相比于自行转运组, 患儿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综上所述, 针对危急重症新生儿, 建立并完善转运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加强和基层医院的沟通、合作, 不定期举办新生儿复苏讲座以及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识别, 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救治和预后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危急重症新生儿转运救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收治危急重症新生儿128例, 均采用规范的转运救护方案, 观察治疗、转归结果, 并和自行转运的103例患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自行转运组相比, 采用规范转运救护方案的患儿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对危急重症新生儿, 建立并完善转运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加强和基层医院的沟通合作, 改善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救护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爱梅.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13) :1998-2001.

[2]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5-443.

新生儿转运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男254例, 女183例, 日龄:24h内241例;24~48h 89例, 48~72h 62例, >72h 45例。

1.2 疾病分布

以入院时第一诊断统计, 见表1。

2转运程序

基层医院在有危重新生儿需转运时, 先电话告知患儿情况及转运要求。儿科或新生儿科医生或护士接到电话时应仔细询问患儿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及初步诊断, 详细记录转诊医院地址和联系电话。

2.1 转运前的准备

一般派新生儿科专业医师或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1名与有经验的护士1名前往转运医院接运患儿。

注:其他病种包括破伤风、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穿孔、先天畸形等。

2.2 转运装备

救护车 (车内带有保暖设施, 如移动式暖箱) 、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输氧装置、复苏囊、喉镜、气管导管、输液用品、急救药品、电筒等。

2.3 到达目的医院

应详细了解患儿病史及当地医院处理措施, 进行整体评估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并给予清理呼吸道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措施, 对发绀患儿给予氧疗, 建立静脉通道, 根据需要输液, 有烦躁者予镇静处理。耐心向患儿家属解释病情及转运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 方可转运。总之, 应利用转运所带设备和药物, 尽可能在当地医院对患儿进行各种必要处理, 使病情相对稳定, 方可转运[2]。

3转运途中护理

3.1 保证患儿体温在正常范围

应先预热转运暖箱, 然后根据患儿体重调节暖箱温度, 一般体重在1 501~2 000g者, 暖箱温度在30~32℃;体重在1 001~1 5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2~34℃;体重<1 000g者, 暖箱温度调在34~36℃[3]。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打开气道, 吸痰, 清理呼吸道后,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采取必要的吸氧手段, 维持正常血氧饱和度。若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或无自主呼吸时,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人工通气, 以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及时准确按医嘱给予抢救药物, 控制输液速度,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药液外渗, 皮肤有无色泽改变, 以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渗出血管外, 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果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必要时及时处理。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次数、节律、深浅度、哭声、反应、肤色及四肢肌张力, 前囟张力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等。如果路途遥远, 路况不好时, 应随时观察患儿输氧、输液有无脱落、监护仪电极、电路有无松动, 并做好详细记录。转运到达医院NICU后, 转运医生和护士应向NICU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病情, 转运途中抢救、治疗、用药情况等, 填写转运记录、小结转运工作, 同时告诉患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4结果

转运的437例危重新生儿中, 有1例因肺出血在转运途中死亡, 4例在其他转运的436例危重新生儿中, 经NICU救治死亡, 结果见表2。

5体会

危重新生儿转运不同于一般病人转运, 要求转运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精湛的穿刺技术, 熟练的操作技能及新生儿复苏程序, 以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高度的抢救意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在转运途中, 患儿应得到相当于危重监护室的医疗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抢救监护等, 这样才能保证危重新生儿在转运途中的安全, 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4]。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护理

参考文献

[1]孙爱莲, 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 (J) .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 :156.

[2]王晓东, 周晓光.新生儿转运中的救护措施及效果评价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1) :672-674.

[3]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0.

新生儿转运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520例患儿中, 男282例, 女238例。其中, 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伴有呼吸困难、发绀70例;有呼吸窘迫需机械辅助呼吸者80例;早产儿180例;新生儿重症黄疸30例;新生儿出血症60例;其它100例, 由产后区护士护送到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住院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转运前准备

2.1.1 加强培训, 提升相关医护人员素质

作为转运人员, 必须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抢救技术, 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突发的事变, 且在新生儿评估、稳定和复苏中有一定经验[3], 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4], 更需有高度的责任感。我院自2010年以来, 选取责任心强的产后区护理人员组成新生儿院内转运小组, 经严格培训考核合格者方选取。因此, 我院参加院内转运的医护人员均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为安全转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2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完善转运前评估及准备

危重症患儿的病因、病情存在着较多的未知因素, 比如:一些窒息的患儿往往伴有一些畸形, 如食道气管瘘、食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等, 转运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 转运前的患儿均有必要由护理人员及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和权衡, 给患儿做好检查, 充分评估患儿状况, 积极做好预见性护理[5]。

2.1.3 仪器设备配备

本院新生儿科使用的新生儿转运装置为美国Air-Shields T1500型转运暖箱, 氧气, 急救车内备有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喉镜、复苏囊、面罩、各种型号吸痰管、静脉留置针、一次性注射器等材料及常用急救药物。以上药械由专人管理, 每班交接, 清点药品、物品后, 及时补充, 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2.1.4 相关科室联系协调, 做好各种沟通工作

护理人员在进行转运前与NICU及其它接收部门先做好沟通协调, 确保接收部门提前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 尽量缩短与其它科室交接时间, 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注意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2 转运途中护理

2.2.1 密切监测和护理

严密监测和有效的监护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大大地提高转运的成功率。因此, 在转运途中按NICU要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除观察监护仪的数据外还须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心率、呼吸、体温、肤色等。同时, 加强对各种管道的监测, 防止各种导管的移位、脱落或其它异常, 并详细做好护理记录。

2.2.2 做好保暖, 预防低体温

维持患儿体温稳定是转运成功的一项重要措施。低体温可加重患儿缺氧,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暂停、肺出血、低血糖、硬肿症等。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由于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及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等, 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低体温。所以, 转运前先预热好温箱, 并根据胎龄及体重设定箱温, 体重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出现低氧血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足够通气量, 避免出现低氧血症是成功转运的另一关键。低氧血症可引起机体组织缺氧,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 而早产儿, 由于肺、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更容易发生呼吸不规则、呼吸浅慢或呼吸暂停。因此, 必须建立通畅的呼吸通道以保证充分氧供给, 并根据患儿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变化来选择氧疗方式, 可选择箱氧、鼻导管吸氧、头罩给氧、气囊加压给氧、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械辅助通气等方式。

2.2.4 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对于安全转运危重新生儿同样非常重要

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并接上三通管, 采用微量泵输液, 做到方便, 快捷, 牢固、准确以利于转运中补液及使用急救药物。

2.2.5 选择合适的体位

置于暖箱中转运的患儿以安全带缚好患儿身体, 松紧适宜, 身下衬垫柔软平实, 尽可能减少途中震荡。颅内出血者要保持车速平稳, 以减少颠簸对患儿脑部血流的影响;休克患儿应采取双下肢抬高15°位或平卧;有窒息可能患儿, 取头低足高位, 同时予侧卧位, 面对护理人员, 以便监测患儿呼吸变化,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内阻塞物。

2.3 转运后交接

(1) 转运后及时向NICU病房的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转运经过, 并将病历及危重患儿护理记录单交于接收病房的主管医师和护士。向他们做好交接, 及时对患儿作出评价。

(2) 整理消毒转运所用的物品, 并及时作出补充, 保证各种必需物品的完好状态, 为下一次转运做好准备。

(3) 对转运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 以求达到不断改进, 提高转运安全率。

3 结果

520例患儿均安全转运到相关科室, 未发生1例转运并发症, 亦未发生1例与护理有关的护患纠纷。

4 体会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 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市级及以上医院硬件设施已基本上能满足院内转运医疗需求。但是, 危重新生儿转运内涵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高危儿救治而是逐渐扩大到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服务[6]。因此, 重视护理人员的作用[7]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对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06.

[2]陈娟弟, 孔令洁, 林芳.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0, 17 (2B) :63~64.

[3]顾硕, 徐敏, 陈其民.外科危重新生儿的转运[J].临床小儿科杂志[J], 2002, 1 (4) :299~300.

[4]赵娟.危重患儿转运过程中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J].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 2003:173~174.

[5]沈梅芳, 楼一玲, 董兰聪.预见性护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7) :958~959.

[6]郭青云, 刘东, 袁安波.430例高危新生儿转运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8) :1004~1005.

新生儿转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苏州市立医院于2000年5月在苏州市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 2000至2003年起步阶段转运范围主要在市区附近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随着苏州市立医院成立苏州市母子保健中心, 通过对全市相关医护人员培训、交流及组织参观学习, 2004年起转运范围遍及全市二级医院及大部分一级医院, 成为“普及阶段”。从2000年转运开始到2006年12月31日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科共主动 (双程) 转运新生儿患者2172例。

1.1.2苏州市1993至2006年共出生活产新生儿615552人, 其中转运前7年 (1993至1999年) 出生活产新生儿300848人, 新生儿死亡数2431人, 病死率8.08‰;转运开展7年 (2000至2006年) 出生活产新生儿314704人, 新生儿死亡数1176人, 病死率3.74‰ (表1) 。

1.1.3苏州市从2000年5月至2003年12月31日转运“起步阶段”4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57040人, 新生儿死亡695人, 病死率4.51‰, 转运数997人, 转运率6.47‰。自2004年1月1日到2006年12月31日转运“普及阶段”三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60634人, 新生儿死亡481人, 病死率2.99‰, 转运数1175人, 转运率7.31‰ (表2) 。

1.1.4苏州市从2002至2006年围生期新生儿死亡情况。转运起步阶段, 自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2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79398人, 围生期新生儿死亡273人, 病死率3.44‰。转运普及阶段, 自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3年中, 新生儿活产数160634人, 围生期新生儿死亡333人, 病死率2.07‰ (表3) 。

1.3 方法

1.2.1 转运设备

新生儿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暖箱、氧疗设备、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血糖检测仪、急救箱 (包括气管插管、喉镜、复苏囊、急救药品等) 。

1.2.2 人员配备

1.2.2. 1 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 具有对临床危重患者进行独立抢救的能力。

1.2.2. 2 专业新生儿护士, 要求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及抢救技术, 能熟练配合转运医师进行抢救工作。

1.2.3 固定的联系方式:

转运电话号码。

1.2.4 转运过程

1.2.4. 1 接到要求转运电话后要详细了解要求转运医院的地址、患者情况。并及时通知转运人员, 并纪录通知时间。

1.2.4. 2 转运人员接到通知后及时通知救护站, 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相关抢救设备的准备及检查工作。

1.2.4. 3 转运人员自接到通知后10min内出发。路途中要保持与当地医院的联系, 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指导当地医院进行抢救工作。

1.2.4. 4 到达当地医院后要详细了解病史, 应用转运设备及时进行抢救。待病情相对稳定, 保证转运路途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返程。

1.2.4. 5 详细纪录病情、转运过程中的抢救经过及措施。

1.2.4. 6 回到医院后要把患者情况、抢救经过及措施告知NICU医师。

2 结果

2.1表1开展新生儿转运7年比开展新生儿转运前7年新生儿病死率两组经统计学检验u=22.26,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的积极作用。

2.2表2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阶段与普及阶段比较, 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逐步普及, 全市转运范围的扩大, 新生儿病死率下降, 经统计学检验, u=6.98,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并且随着新生儿转运普及, 新生儿转运数增多, 新生儿转运率提高, 新生儿病死率下降, 经统计学检验u=2.85,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普及和提高新生儿转运率, 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作用。

2.3表3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阶段与普及阶段比较, 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的普及, 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降低, 经统计学检验, u=6.23, >2.58, P<0.01, 具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普对降低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显著作用。

*u=22.26, >2.58, P<0.01

*u=6.98, >2.58, P<0.01;**u=2.85, >2.58, P<0.01

*u=6.23, >2.58, P<0.01

3 结论

新生儿转运系统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随着新生儿转运工作的逐步开展、新生儿转运范围的逐步扩大和普及, 新生儿病死率和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 新生儿转运率越高, 新生儿病死率越低, 普及新生儿转运工作、提高新生儿转运率, 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州市立医院的新生儿转运系统已为降低苏州地区新生儿和围生期作出了重大贡献。

4 讨论

新生儿转运系统是以三级医院为中心, 集转运、通讯和培训为一体, 向周围辐射的特殊医疗系统。主要功能是及时妥善地将高危新生儿转运到适宜的NICU进行治疗, 使危重新生儿得到最好的救治和护理[2]。要求具有完善的区域新生儿转运网络, 较高新生儿专业的医疗、抢救水平, 先进的新生儿转运设备。目标是通过对区域危重新生儿进行及时、适宜和序贯的抢救治疗[3],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和致残率, 为我国儿科临床医疗、保健工作作贡献。

4.1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可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婴儿病死率是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现一个平台现象,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农村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低下是制约婴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4], 因此, 提高农村危重新生儿的救治水平, 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是婴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关键, 而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苏州市立医院自2000年5月在苏州市开展新生儿转运, 到2006年12月31日共主动转运新生儿患者2172例, 转运7年和转运前7年 (1993~1999年)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转运前8.08‰降到转运后3.47‰,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 说明新生儿转运工作能明显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4.2 普及危重新生儿转运、提高危重新生儿转运率可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要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作为重要措施的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 不能局限于区域的局部开展, 要普及到整个区域范围, 只有在整个区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最好的救治和护理,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起步阶段 (2000~2003年) , 苏州市立医院转运范围局限在苏州市区附近二级医院及一级医院。随着2004年苏州市立医院成立苏州市母子保健中心, 通过对全市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定期交流和组织参观学习, 普及阶段 (2004~2006年) , 苏州市立医院转运范围遍及全市所有二级医院及大部分一级医院共60余家。随着转运工作的普及,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4.51‰降到普及阶段2.99‰,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随着危重新生儿转运普及, 危重新生儿转运率明显提高, 由起步阶段6.47‰降到普及阶段7.31‰, 苏州市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4.51‰降到普及阶段2.99‰,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普及新生儿转运、提高危重新生转运率能明显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

4.3 普及危重新生儿转运可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

围生期新生儿是指出生后7d内的新生儿.是从胎儿转变为独立新生儿的适应阶段, 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5]。危重新生儿转运对围生期危重新生儿能得到及时救治起极其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整个区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围生期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和最好的救治和护理, 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 从而降低区域新生儿病死率。随着危重新生儿转运普及, 苏州市围生期新生儿平均病死率由起步阶段3.44‰降到普及阶段2.07‰, 经统计学检验有极显著意义。说明普及新生儿转运能明显降低区域围生期新生儿病死率。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4 区域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和普及

国外报道NICU和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可明显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6]。区域中各地对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治疗水平不一, 医疗资源不平衡, 要使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能得到及时、适宜的救治, 获得最好的医疗和护理, 必须建立具有先进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的新生儿监护病房 (NICU) , 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立要具备:①良好的转运设备 (包括新生儿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暖箱、氧疗设备、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血糖检测仪、急救箱等) 。②一支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和护理技能的医疗护理转运队伍。③完善的通讯网络。通过实行转运前的专业技术指导, 转运中、转运后良好的专业医疗和护理, 使区域危重新生儿获得最好的抢救治疗方案, 使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成为流动NICU。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普及要求:①对区域相关医护人员业务培训, 使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危重新生儿抢救、护理技术。②对区域相关医护人员组织定期交流和参观学习, 在日常工作中通畅信息系统, 使相关医疗机构了解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明确新生儿转运的重要性。从而使新生儿转运系统在整个区域完善和普及, 促进整个区域危重新生儿医疗技术的发展, 增加区域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区域新生儿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丹华, 丁国芳, 万伟琳等.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初步尝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2) :963-965.

[2]杨于嘉.求助医院转运前的工作[J].小儿急救医学, 2001, 8 (2) :67-69.

[3]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8) :527-528.

[4]程月.危重新生儿转运机制的建立对我市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的影响[J].预防医学杂志, 2006, 23 (3) :376.

[5]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

上一篇:本质安全型企业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