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研究

2024-10-02

新生儿黄疸研究(通用11篇)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1]。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50 μmol/L后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并发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2]。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3],故如何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是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现就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红素的来源及代谢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的征侯,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所致。胆红素是一种四呲咯色素,由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而成。它的来源主要为衰老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少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以及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4],特点是:(1)胆红素产生增加,(2)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3)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4)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5)肠肝循环的特殊性(肠肝循环增加)。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在多种高危因素(早产、感染、溶血)的影响下,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故应该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

2 新生儿胆红素的测定方法

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变化,是早期诊断和防治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黄疸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开展了微量法和经皮法对新生儿进行胆红素的监测。目前临床常用测定新生儿胆红素的方法有:经皮法、微量胆红素法、静脉血清生化法即血清重氮法(改良J-G法)、氧化法(钒酸盐氧化法、亚硝酸盐氧化法)等。经皮法(TCB):具有操作简单、非损伤性等优点,适用于婴幼儿及新生儿黄疸筛查,但该法影响因素多,不能完全代替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及直接决定光疗和换血疗法[5,6,7]。微量胆红素法:简便易行、损伤小,标本易于采集,报告及时,快速可靠,但灵敏度、准确度比静脉血清生化法稍欠佳[8]。改良J-G法:其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显色时间相对较长。重氮法历史最久,目前仍应用广泛,但其试剂的稳定性、反应的专一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化学氧化法:1993年日本和光株式会社Kuniaki Tokuda等率先开发了钒酸盐氧化法并在临床推广应用,此法有抗溶血、抗黄疸、抗脂血等优点,能够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该试剂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较高并有良好的稳定性。静脉血清生化法虽然是测定胆红素的金标法,但该法用血量多,静脉取血困难,对患儿皮肤有损伤,增加了出血和感染的机会,监测受到一定的限制[8]。上述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若微量胆红素法与静脉血清生化法联合使用,即以静脉血清生化法测定值为标准,对微量胆红素法测定值进行校正,则是一种简便、准确、快速、可靠的早期监测新生儿胆红素好方法。

3 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必须早期监测和诊治。过去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步骤,多为从肉眼观察到患儿出现较明显的黄疸后,查血胆红素,再按现行国内教科书的标准,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 μmol/L、早产儿超过256 μmol/L才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这样达不到早期诊断和防治的目的。亦有学者认为出生后3 d内的新生儿可根据日龄来判断生理或病理性黄疸,即正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4 h内>103 μmol/L、48 h内>154 μmol/L、72 h内>205 μmol/L(早产儿各为154、205、256 μmol/L)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2]。然而,新生儿黄疸程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存在着个体、种族、地区、喂养等差异,我国汉族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高于白种人,如西方国家新生儿总胆红素峰值为94.5 μmol/L,美国亚裔人172.71 μmol/L,我国武汉184±70 μmol/L、东北地区192±35 μmol/L、华北地区198 ±57 μmol/L、华南地区228±62 μmol/L[3]。而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欧美教材中所规定的标准来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是不妥的[9]。近年来,我国有的教科书也将足月儿胆红素值提高到不超过220.57 μmol/L。但有资料证实,足月儿胆红素≥205 μmol/L者占53.8 %[10],≥256 μmol/L者占21.9 %[11],≥307.8 μmol/L者占7.2 %,≥239 μmol/L者占38.8 %[12]。认为我国正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胆红素诊断标准应适当提高。所以根据本地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制定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胆红素诊断标准值(即当血清胆红素超过或低于此值时,给予针对黄疸治疗,以预防出现胆红素脑病,或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措施和治疗天数),才能正确诊断高胆红素血症,予以预防性治疗。

4 影响新生儿黄疸程度的因素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经过肠道的结合胆红素水解后又成为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所致[13]。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远远超过黄疸对新生儿的影响,母乳喂养早期血清胆红素增高的患儿一般不需特别的干预,重者可暂停喂母乳3 d,但应谨慎除外病理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ABO血型不合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也是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ABO血型不合时,最好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细胞混合后换血,也可选用O型或与子同型血液换血[14]。G6PD缺陷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将G6PD活性检测列为新生儿高胆的常规筛查很有必要。给G6PD缺陷的新生儿和给孕妇(其父母如有一方为缺乏者)服苯巴比妥,可使高胆发病率明显下降。

围产因素:催产素加重黄疸的机理主要是催产素具有抗利尿作用,同时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可使孕妇血浆渗透压及血清钠降低,引起胎儿血的低渗状态并导致红细胞肿胀,失去可变性,通透性及脆性增加而溶血,胆红素产生增多。感染、窒息、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可降低肝酶的活力或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同时常规使用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减少,增加胆红素重吸收。采用光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2]。

5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近况

Seidman等[15]对1 177例正常足月儿进行分析,对预测其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认为最相关的因素是出生后1~2 d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并指出部分正常足月儿在产科随母亲早期出院后,会发生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唐卉等对130例足月新生儿采用脐血作胆红素测定及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当脐血胆红素>35 μmol/L时,黄疸发生率为69.2 %,指出脐血胆红素测定能早期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丁国芳等[3]用经皮法测定了正常足月儿胆红素,研究报道了东北、华北、华南地区共875例正常新生儿平均峰值204±55 μmol/L。倪黎明等[16]经皮法测定了正常新生儿生后12~96 h的胆红素,分析了西安地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同时间胆红素正常值及其相关因素。许亚娣等[17]用经皮法监测鄞州地区新生儿胆红素,经皮胆红素峰值245.5±25.2 μmol /L,指出经皮胆红素不能代表血清胆红素值。乔勇等用微量法研究报道了川西地区511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动态观察及相关因素,认为我国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胆红素的诊断标准应适当提高。郭晓燕等[18]用微量法对远清地区的新生儿胆红素作了分析研究,认为微量法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陈宝昌等[19]应用微量胆红素测定仪测定了石家庄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表明河北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峰值266.6±92.9 μmol/L,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高限。刘芳等[20]采用了ROC曲线图评价经皮法测胆红素的最佳临界值,以筛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示TCB适合作为筛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指标,但临床应用时需要通过临床数据确定对应于不同TSB的合理TCB临界值,以减少不必要的采血,合理实施蓝光治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将是进一步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总之,新生儿黄疸程度不仅有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喂养方式而不同。所以,对各民族、各地区进行大样本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检测的研究,得出本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峰值和正常值,为本地区正确判断生理性或病理性黄疸提供科学依据,对早期诊断和合理防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2

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 年1 月~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 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 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 umol/L ,早产儿>256umol/ L 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无效: 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 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 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 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桂娥,综述,吴曙粤,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广西医学,,11月,29(11):1732-1734

[2]王慕逖,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05.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3

(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化州525100)【摘要】目的:探讨鲁米那联合培菲康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2月76例确诊的新生儿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8例,给予鲁米那和蓝光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在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及总有效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联用鲁米那和培菲康疗效显著。【关键词】新生儿黄疸;鲁米那;培菲康【中图分类号】R2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2-01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升后2~3天会出现黄疸,1~2周内消退,一般情况,多为生理性,而黄疸出现早或退而复现者,则多是病理性黄疸。如黄疸加重,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致使心肌和肾脏损伤,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智力及听力的发育都有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极其有意义。我院在蓝光治疗基础上采用鲁米那联合培菲康联合治疗,观察其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2月76例确诊的新生儿黄疸的足月新生儿,胎龄为(39.2±2.7)周,出生体重(3.19±2.5)Kg,Apgar’s 评分>8分,外观无畸形。入选病例全部除外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兒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母亲孕期均无特殊用药史、家族遗传病史等因素。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于鲁米那5mg/kg·d,分3次口服,间断蓝光治疗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胶囊1粒/次,3次/日,口服。1.3疗效判定:①血清胆红素含量:所有患儿均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d、3d、4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②临床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3日后黄疸显著消退;(2)好转:治疗3日后黄疸减轻;(3)无效:治疗5天后黄疸仍存在。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的实验室疗效比较:鲁米那联合培菲康的治疗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在治疗的第2天即出现大幅度下降,并且其整体下降速度明显较对照组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单位:μmol/L)2.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天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的总疗效率为100%%。鲁米那联合培菲康治疗组总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备注:x2=6.89,P<0.053.讨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有如下特点[1]:①胆红素生成增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天),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的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②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不能充分摄取间接胆红素。③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使间接胆红素转化成直接胆红素的过程受限。④肝细胞排泄胆红素功能不成熟,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郁积。⑤特殊的肝肠循环:在十二指肠或空肠pH偏碱情况下,使部分直接胆红素再次分解为间接胆红素,迅速被肠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进入血循环。因此,新生儿易出现黄疸。目前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持续或间断蓝光治疗、酶诱导法及茵栀黄、茵陈汤中药退黄治疗等。有研究认为用生理盐水灌肠,通过增加大便次数,促进胆红素排出,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2]。鲁米那为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简称肝酶)诱导剂,诱导肝酶生成,增加简介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从而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下降。新生儿的肠道内正常菌群建立晚,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排除减少,培菲康主要成分是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可直接补充正常细菌,促使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通过产生乳酸, 醋酸刺激肠蠕动,减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 促进粪便排出,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并使肠道p H呈酸性,减少结合胆红素分解成未结合胆红素, 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道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培菲康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较好的疗效[3,4],但是未见鲁米那联合培菲康治疗的报道。本研究发现鲁米那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李然,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C].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2]刘爱娟,赵军华,小剂量生理盐水灌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观察阴.护理研究,2001;15(l):31-32.[3]洪琳亮,张晓燕,吴斌,微生态制剂(培菲康 )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 21(10):930-933.[4]何静雅, 茵栀黄联合培菲康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东南国防医药,2011; 13(6):542-543.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4

1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十分复杂, 首先是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了新生儿易于出现黄疸, 其次, 围生期因素和产后护理不当也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因此, 通常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1.1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的。

1.1.1 胆红素生成较多 (肝前因素) :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5mg/kg, 而成人仅为3.8mg/kg, 其原因主要有: (1) 红细胞数较多且破坏也多, 出生后氧分压增高, 血氧含量升高, 宫内低氧环境产生的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 (2) 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的短, 约70~90d; (3) 肝及组织内的血红蛋白和骨髓的无效造血产生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4) 使血红素分解为胆绿素的血红素加氧酶活性在出生后1~7d最高, 使得血红素更易转化成胆红素, 故而新生儿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于成人。

1.1.2 肝功能不成熟 (肝性因素) :

(1) 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差, 新生儿肝细胞膜上的胆红素受体蛋白 (Y蛋白和Z蛋白) 缺乏, 其中Y蛋白仅占成人的5%~10%; (2)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功能差, 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yltransferase, UDPGT) 仅为成人的1%~2%; (3) 结合胆红素排泄功能差, 易导致胆红素的体内堆积;另外, 出生后脐血管结扎, 肝脏供血由胎儿时期接受充分氧化的血转为出生后接受氧含量较低的门静脉血, 进一步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

1.1.3 肠肝循环特殊 (肝后因素) :

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 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胆素原, 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lucuronidase, β-GD) 活性高, 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 后者易被肠壁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 加重肝脏负担。

正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5d出现黄疸[2], 但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d内黄疸自行消退, 早产儿2~3周内黄疸消退, 生理性黄疸时,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通常不作特殊治疗, 预后良好。

1.2 病理性黄疸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感染:

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其中细菌性感染中以败血症的黄疸发生率最高, 据报道48.7%的G-杆菌感染和28.9%的G+球菌感染可引起黄疸。病毒感染以甲型、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 其次为EB病毒、风疹病毒及弓形虫感染, 它们直接损害肝细胞, 使肝细胞功能受损, 血中增高的胆红素以结合胆红素为主。另外, 宫内感染还可导致生后发生胆管炎, 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 使血中胆红素急剧升高。

1.2.2 新生儿溶血病:

(1) 母婴ABO血型或Rh系统血型不合; (2) 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溶血病, 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见; (3) 红细胞酶缺陷病, 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 G-6-PD) 缺陷病多见。

1.2.3 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含有抑制肝酶活性的物质, 如孕二醇、β-GD等, 使胆红素的结合障碍和肠肝循环增加。母乳性黄疸虽被化为病理性黄疸, 除其黄疸外无其他症状、体征, 一般1~3个月逐渐降至正常。

1.2.4 其他:

(1) 围产期因素:如孕母有妊高征, 胎儿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并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2) 胎儿娩出经产道时挤压形成的头颅血肿、颅内血肿及广泛皮下出血等, 血肿的消散、吸收使胆红素入血; (3) 药物因素:氯霉素、利福平、VitK3、水杨酸类等, 可抑制肝酶活性和竞争胆红素的白蛋白结合位点等, 而使得血中游离胆红素增高。虽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各种病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的比例随时间也在不断变化, 兰州林丽星等[3]2001年报道, 他们观察的235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37.8%, 母乳性黄疸占14.7%, ABO血型不合溶血占15.2%, 围产期因素占22.1%;昆明王一鸿[4]等2003年报道, 他们观察的182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37.91%, 围产期因素占20.33%;母乳性黄疸占18.13%, ABO血型不合溶血占0.55%;太原张文瓒[5]等2005年报道, 他们观察的327例黄疸患儿中感染因素占7.95%, 围产期因素占48%, 母乳性黄疸占29.1%, ABO血型不合溶血占30%;由以上数据可知随着医疗条件和护理水平的提高, 感染因素所致的新生儿黄疸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已降至第五位[6], 而围产期因素和母乳性黄疸的比例在逐步升高, 这与目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和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有关。

2 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测

正是因为新生儿黄疸病因多种多样, 且各种因素所致黄疸的发展进程、严重程度、治疗预后等各不相同, 因此选择一系列适当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对各类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鉴别分析, 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治疗和预后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临床常用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

2.1 实验室常规试验

2.1.1 血清胆红素的测定:

包括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测定、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 可以明确有无黄疸及黄疸的严重程度, 初步确定黄疸的性质和可能原因等;其中, 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比值是预防及预测胆红素脑病发生率比较灵敏的指标[7,8]。

2.1.2 血清总胆汁酸 (Totalbileacid, TBA) 的测定:

血清中TBA的检测是新生儿病理理性黄疸较为灵敏的肝实质性损伤指标, 新生儿黄疸患儿的TBA变化, 在生理性黄疸患儿中TBA只有少数的增高, 而病理性黄疸患儿的TBA大多均增高。在上海市儿童医院, 葛青玮、黄洁[9]研究的16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 黄疸患儿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者其血清TBA明显上升, TBA的异常率达87.5%和90.4%。新生儿黄疸患儿随着其病情变化, 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

2.1.3 肝酶活性的测定:

主要为ALT、AST、γ-GT等的测定, 其中γ-GT活性测定对新生儿黄疸具有较大意义, 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 (TSB) 有较高的相关性[10], 资料表明[11]80.4%的新生儿黄疸患儿γ-GT活性较高。

2.1.4 RBC、Hb、Hct、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及红细胞形态观察, G-6-PD酶活性测定等:

能较好的预测溶血性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的RBC≥6.50×1012/L与出生后3d内RBC、Hb、Hct水平下降幅度联合观察, 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能较好的早期预测, 对预防和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价值[12]。

2.1.5 血型鉴定、新生儿抗体筛查试验及Coom b’s试验:

可以较早的预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发生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的鉴别。

2.1.6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 血培养及病原学检查:

通过对血、大小便培养及分泌物涂片查细菌、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PCR等, 有利于及早对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得出病原学依据, 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等。

2.1.7 其他:

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I/T比值,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大小便常规检查、尿三胆等检查均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析及判断预后。

2.2 实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正是由于新生儿黄疸临床发病率高, 病因复杂, 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可对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 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 临床检验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寻求一些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实验检测方法, 为预测新生儿黄疸病的发生、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近年来报道的主要有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尿中微量蛋白[13][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 、微量白蛋白 (MA) 、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 能较早反映肾功能损伤情况, 指导临床治疗, 其中尿NAG[14]测定、RBP/Cr值检测[15]能早期、准确的反映高胆红素新生儿肾小管损害的程度, 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对肾小管损伤的一个早期的客观标准之一;测定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在新生儿黄疸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6];检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中的心肌酶水平, 对了解其心肌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17,18];血清中α-谷胱甘肽-S-转移酶 (α-GST) [19]在新生病理性黄疸患儿早期所致肝细胞受损的表达敏感度明显优于ALT和AST, 能更早、更及时地评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等。

新生儿:新生儿黄疸 篇5

欣欣刚出生时脸是粉嫩的,很可爱的样子,可不知怎地过了两天脸竟然变黄了,妈妈吓坏了,欣欣不是得了什么疾病吧?可是欣欣吃睡都很正常,这是怎么了呢?

医生诊断

根据欣欣的状况,有可能是得了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很普遍的病症,超过50%的足月宝宝和超过80%的早产儿都会患有,通常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所以欣欣妈妈不用特别着急。但新生儿黄疸中也存在病理性黄疸,如果延误了病情,对宝宝的智力会有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宝宝死亡。所以宝宝得了黄疸时,妈妈要学会仔细观察,以便病情加重时及时进行救治。

如何观察

在家中的宝宝,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除了面部,其他部位没有变黄的话即为轻度黄染;用手指按压宝宝身体皮肤,抬起后如果皮肤变黄即为中度黄染;如果按压宝宝的四肢和手足心后也出现黄染的话就是重度黄染了,要及时送医院检查和治疗。

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宝宝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不会影响到宝宝的睡眠、饮食等,无需治疗,会自然消退。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消退,早产儿最迟3~4周也就会消失。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宝宝患黄疸时出现了以下情况之一,就要考虑是病理性黄疸了。

1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黄疸的程度深,进展快,短期内迅速加深。

3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

这个时候要赶紧把宝宝送往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因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严重时都有可能引发核黄疸。患核黄疸的宝宝,往往会出现嗜睡、吸奶无力、不吃奶甚至出现呻吟、尖声哭叫、呼吸衰竭症状,甚至会危及生命。即使治疗成功,也通常会留下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宝宝,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母乳性黄疸比一般生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有的甚至长达1~2个月。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宝宝也不会出现发烧以及食欲不好等症状。一般来说,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也不需要停喂母乳。黄疸较重的宝宝可以暂停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

如果宝宝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妈妈最好不要紧张地带宝宝长跑医院,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为使宝宝得到必需的营养,妈妈可以采取多喂少食的原则,让患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尽快适应母乳。

宝宝暂停喂母乳期间,妈妈需根据自身母乳的分泌。经常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的正常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再次母乳喂养时,宝宝的黄疸若出现轻度上升,也不必再次停止喂养母乳。

黄疸宝宝的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一般采用照光治疗。通过照光,能让宝宝体内的胆红素转换成其他物质,黄疸的症状自然也就能改善。如果照光后仍然存在黄疸的宝宝,需要接受换血治疗。而宝宝的黄疸如果是由胆道闭锁所引起,就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了。

就算接受治疗后,回到家中也要注意日常的护理。如果宝宝再次出现黄疸或黄疸持续不退,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宝宝出院后要仔细观察宝宝黄疸的情况。首先要确定宝宝出院时黄疸的程度,如皮肤黄到身体哪个部位,回家后再观察有无其他变化。可以先从眼睛观察,也可以按压宝宝的身体部位,只要按压的皮肤呈白色就没有关系。如果宝宝皮肤黄色加深,且伴有食欲不好的情况,需尽快去医院检查。

宝宝回家后,多让宝宝接触自然光,有助于宝宝黄疸的减轻,但注意不要让太阳直接晒到宝宝。新生宝宝皮肤娇嫩,直接接触阳光有可能被晒伤,而且太强的紫外线也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可以让宝宝在玻璃窗后从脚部至头部一点点接触阳光。另外,家里不要太暗,窗帘也不要拉得太严实。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5月—2012年9月来院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60例。入选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3], 即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 早产儿>255μmol/L。在胎龄及体质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根据住院号随机分成A、B、C三组。光疗中转院18例, 最终共442例完成方案治疗纳入研究, 其中A组108例, B组117例, C组117例。三组光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 (见表1) , P值>0.05, 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三组患儿均采用宁波某器械厂生产的暖箱 (GTP-90B) 和新生儿黄疸治疗仪 (XHZ-90) 进行治疗。灯管波长425~475nm, 灯管距皮肤45cm, 灯管照射使用时间均在300h以内[4-5]进行光疗。A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8h, 间歇16h, 连续3天为一疗程;B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6h, 间歇2h, 再光疗2h, 间歇14h, 连续3天为一疗程;C组光疗时间为每天持续4h, 间歇4h, 再光疗4h, 间歇14h, 连续3天为一疗程。对每单个病人首次光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采取患儿外周静脉血进行血生化分析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对三组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值进行单方向方差分析。

2 结果

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均下降, 三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光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值进行比较, A组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jaundice) 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6], 在临床上较常见。目前主要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以及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蓝光治疗[7]通过波长为425 ~ 475nm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及皮下浅层组织的未结合胆红素, 使其由水溶性较差的IXaZ型转变为水溶性较好的IXaE型, 易于通过肾脏及胆汁排出, 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 达到治疗目的, 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蓝光持续照射24~72小时, 由于光照时间长, 光源产热, 光疗时影响其他治疗和护理, 给临床带来诸多不便。目前临床上对采用间歇蓝光照射治疗, 并与持续照射进行疗效比较研究。刘冬容[8]对间歇照射组新生儿给予间歇蓝光照射治疗, 照射3~6h后, 停止2~4h;持续照射组新生儿给予持续蓝光照射, 照射12~18h后, 停止8~12h。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间歇照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持续照射组 (P<0.05) , 郑志雄[9], 闰彩霞[10]等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发现间歇照射光疗总时间较传统持续光疗时间简短, 但疗效与持续照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在间歇光疗的基础上再次分组, 每组病人每天总光疗时间相同而间歇期不同, 比较各组间光疗的疗效、每天胆红素下降幅度, 优化选择最佳光疗时间及间歇时间。比较发现一个疗程分次间歇治疗24小时后, 血清总胆红素值均下降。比较发现A组与B组在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与治疗前后下降幅度间有差异, 其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分析B组原因考虑一天内间歇时间以及第二次照射时间较短可能会影响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 对患儿每次接受蓝光照射4h后停止照射4h为一个照射周期;对照组患儿接受8h蓝光照射后停止照射16h疗效无统计学意义, 各医院可以根据医疗资源与治疗需要选择。根据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对间歇照射的每次时间4h与间歇时间4h的基础上再缩短,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国芳, 朴梅花.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3) :185-187.

[2]薛梅, 王航雁, 衣京梅, 等.不同光疗方法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染色体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12) :1212-1214.

[3]金汉珍, 黄德珉, 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9-275.

[4]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2-96.

[5]童秀珍.儿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

[6]沈晓明, 王卫平, 常立文, 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5.

[7]王慕逖, 王韵琴, 宁寿葆, 等.儿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09-110.

[8]刘冬容.间歇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375-376.

[9]郑志雄, 黄金樱, 胡小匆.间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 2006, 6 (7) :60.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7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喂养,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本组选择130例择期剖宫产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指数、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转黄时间,为减少病理性黄疸、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08年8月三级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正常足月新生儿260例。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130例),双号为对照组(130例),出生体重2.5 kg ~4.0 kg,Apgar评分≥8分,男婴138例,女婴122例;外观无畸形,母亲年龄21岁~35岁(25岁±2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日本经皮美能达JM-103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上午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测定,部位在新生儿前额正中右眉上方0.5 cm~1.0 cm处,紧贴皮肤垂直测定3次,取平均值做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统计,对结果进行 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添加配方奶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2 d~3 d出现,4 d~5 d达高峰,1周~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秦学玲等[1]报道,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 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 h~12 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 d~4 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排胎便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2]。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和能量,而且可快速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3.2 新生儿游泳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

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的作用;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体力增加,促进食量增多、肠蠕动增强,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游泳护理[3]:新生儿出生2 h后即可进行游泳。游泳时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 ℃~28 ℃,水温控制在38 ℃~41 ℃,每日2次,每次15 min~20 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

3.3 抚触能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红素排泄增多

抚触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认为: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摩七节骨,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4];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5];抚触能使新生儿产生愉快的心情,安静、少哭闹有利于生长发育[6]。抚触护理[7,8,9]: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开始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2次,每次10 min~15 min,哺乳后1 h或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本研究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由此可见,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学玲,刘秉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6):1076-1077.

[2]周晓光,杨杰,杨琳琳,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61.

[3]詹莉,新生儿婴儿能开发游泳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

[4]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7-70.

[5]张绵琼.抚触预防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31.

[6]刘桂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16):62-63.

[7]潘习桃.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12):85.

[8]唐生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神经行为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B):1473.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汕尾市人民医院分娩的新生儿120例, 分为游泳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60例。游泳组男32例, 女28例;孕龄37~41周, 平均 (39.2±1.7) 周;出生时间1~5 d, 平均 (3.6±0.5) d;体重2.8~4.3 kg;平均 (3.5±0.4) kg。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孕龄37~42周, 平均 (39.4±1.8) 周;出生时间1~5 d, 平均 (3.7±0.8) d;体重在2.8~4.2 kg;平均 (3.4±0.2) kg。两组新生儿性别、孕龄、出生时间、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间均在5 d以内;均母婴同室且采用母乳喂养;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出现升高, 且在86μmol/L以上;新生儿采用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所有新生儿均经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5,6]。 (2) 排除标准:排除发生妊娠合并症后分娩的新生儿, 出生后出现并发症的新生儿;研究中显示为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

1.3 治疗方法

1.3.1 游泳组

采用新生儿游泳方式。将新生儿置入专门的游泳室内, 并控制室温在28℃, 使用特质水, 水深在60 cm以上, 以新生儿足部与池底具有适当空隙为宜, 并控制水温在38℃左右。于新生儿脐部贴防水的护脐贴, 并于颈部套新的游泳圈后将新生儿轻放入水中。专职人员与新生儿以玻璃相隔, 陪护新生儿游泳全程;同时, 在新生儿游泳中选放比较柔和的音乐, 以对新生儿的脑部神经以及听觉进行适度的刺激。游泳前先为新生儿哺乳1 h, 游泳时间为每天上午8∶30~10∶30, 1次/d, 8~10 min/次, 连续游泳7 d。

1.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沐浴方式, 并同时给予常规性护理。

1.4 观察指标

(1) 黄疸情况测定。每天对新生儿的黄疸指数进行测定, 将经皮测黄疸仪紧贴新生儿的皮肤, 放于新生儿眉弓上方约1 cm处, 垂直连测3次后计算平均值;测试由专业人员进行。同时, 对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做好观察, 记录消退与持续时间[7]。 (2) 血清胆红素水平检测。游泳7 d后, 抽取新生儿静脉血并对血胆红素水平进行测定。 (3) 采用免疫酶联法 (ELISA法) 测定白介素-6 (IL-6) 与白介素-8 (IL-8) , 以及血清胃泌素的水平[8]。 (4) 免疫功能检测。抽取新生儿空腹外周血2 m L,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新生儿血浆Ig A、Ig G与Ig M分别进行检测, 仪器与试剂均由Baeckman公司生产。同时, 对外周血的T淋巴细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CD3+、CD4+以及CD8+, 同时对CD4+/CD8+值予以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与黄疸消退时间

游泳组游泳后第1天黄疸指数与对照组沐浴后第1天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游泳组第3、7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游泳组新生儿黄疸消退时间较之对照组更快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血清胆红素与血清胃泌素情况

第7天对血清胆红素检测结果显示, 游泳组新生儿血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 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免疫功能与IL-6、IL-8检测情况

游泳组新生儿在血浆Ig A、Ig G、Ig M、IL-6、IL-8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

2.4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亚群情况比较

游泳组新生儿CD3+、CD4+以及CD4+/CD8+等指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主要有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临床发生率很高, 多数新生儿可自愈[10];病理性黄疸一旦发生后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新生儿的主要脏器以及神经系统均容易造成损伤;但新生儿黄疸在早期往往较难确定生理性或者病理性黄疸, 因此, 新生儿一旦出现黄疸后, 均应加强重视[10], 同时, 基于新生儿黄疸临床高发生率, 应在新生儿出生后即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以尽早防治新生儿黄疸。

临床当前主要采用的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方式有换血法、光照法以及肝酶诱导剂等, 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 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换血疗法中易发生血栓症、心率失调以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新生儿发生死亡;光照疗法容易导致新生儿发生皮疹、脱水、腹泻以及发热等症状, 严重者会发生青铜症以及肺出血等症状[11,12]。另外, 肝酶诱导剂用药后药性起效较慢, 一般在用药2~3 d才会见效, 而在起效前易导致黄疸的加重, 进一步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同时, 以上几种疗法均需在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至危重水平后始见效, 容易在干预前即导致黄疸造成新生儿不可逆危害。

游泳疗法是当前临床开始尝试使用的一种新的干预新生儿黄疸的方式, 且临床显示出较好的效果。新生儿分娩后离开羊水环境, 易因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不良反应, 游泳方式可以恢复新生儿的子宫内环境, 并进而改善新生儿的免疫能力, 加快新生儿免疫系统的形成速度;同时, 游泳可以提升新生儿的肺活量, 利于防御呼吸道感染, 以此进一步增强新生儿的免疫能力。游泳还可以对新生的消化系统产生刺激作用, 游泳后新生儿因产生饥饿感, 而利于促进肠蠕动, 并促进胃泌素的分泌, 对新生儿的吸收以及消化能力可起到明显改善, 并加快胎便转黄时间, 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发生率[13,14]。

研究统计显示, 游泳对新生儿黄疸的改善具有明显作用, 游泳组新生儿较之常规沐浴组新生儿, 黄疸指数明显更低, 且黄疸平均消退时间相对更短;另外, 采用游泳方式后,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降低更明显, 且血清胃泌素平均水平更高, 表明游泳对新生儿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具有改善作用;同时, 游泳后的新生儿在血浆Ig A、Ig G与Ig M几项免疫功能指标上均相对更高;且在IL-6以及IL-8上均更高, IL-6与IL-8是重要的机体炎症介质, IL-6可对T细胞以及B细胞发生作用, 并促使肝细胞合成急相反应蛋白;IL-8可促使嗜酸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以及嗜碱粒细胞等趋向炎症部位;均可产生明显的免疫作用。另外, 检测还显示, 游泳组新生儿在CD3+、CD4+以及CD4+/CD8+上均相对更高, 外周血T淋巴细亚群是重要的人体免疫细胞群, 对维持正常的免疫能力, 并防止机体受到外界的感染具有明显的作用, 且其整体水平往往与机体的免疫能力呈现为正相关性[15,16]。本文结果表明, 游泳对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产生了明显的改善作用, 并进而利于新生儿黄疸的尽早改善。同时, 游泳方式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干预中, 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10月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日龄最小3天,最大18天,平均日龄7天。另外随机抽取同一时期的正常新生儿38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平均日龄7.5天,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观察组分别于治疗前(入院时)、治疗后(黄疸消退)两个阶段抽取静脉血2mL;对照组采空腹静脉血2mL送检。作血清总红素(BIL-T)、直接胆红素(BIL-I)、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丁酸脱氢酶(@-HBD)检测。

1.3 仪器和试剂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 AU640),试剂(奥林巴斯系列试剂),操作过程严格按照公司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分析

使用PEMS3.1软件,组间检验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资料比较。

注:P1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2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2 结果

(1)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心肌酶谱比较,正常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正常,而病理性黄疸组的新生儿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变化,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随着胆红素增高而增高;经过治疗,随着胆红素降低而降低。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总胆红素和各项心肌酶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如表1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但运输能力不足,加上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而肝脏酶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及肝肠循环的特性,因此极易出现黄疸。不太高的胆红素浓度理论上可能有益,因为胆红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指除了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的胆红素外,同时附有某些由病理性因素导致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黄疸。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外均有毒性作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体内由于大量未结合胆红素的积聚,而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可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对器官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黄染,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临床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即胆红素脑病,这已被临床所证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神经系统、智力、听力损害,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对核黄疸的预防非常重视,因此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对心肌损害的预防重视不足。

近年来,随着对胆红素的生理功能及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红素对心脏、肾脏也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心肌酶分布在全身组织中,特别是心、肝、肺、骨骼肌、肾、脑中含量较高,以上组织损伤均可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使AST、CK、LDH等逸出,使之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心肌以外细胞含量甚微,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血清中CK-MB增高,可以较特异地反映心肌受损程度。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的机制尚不清楚,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心肌酶属于胞浆酶,心肌细胞对各种损伤均较敏感,使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细胞的通透性改变,而释放出酶,从而出现血清心肌酶谱的增高。

本组患儿由于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肌酶及同功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尤以CK、CK-BM的活性升高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黄疸出现越早,程度愈重,心肌酶升高愈明显。经过光疗等退黄综合治疗后,随黄疸的减退心肌酶亦逐渐降低;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心肌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在黄疸完全消退后心肌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与其他学者的报道相似。说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致心肌酶异常,在积极退黄疸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合并症,不仅要重视胆红素对脑的损伤,还有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发现心肌损伤应及时干预,防止进一步加剧和波及其它脏器,治疗时注意采用保护心脏药物,以避免由此造成的心肌永久性损害。

参考文献

[1]冯泽康,余宇熙.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吴晓翠,吴莉.胆红素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的再认识与临床[J].临床儿科杂志,2002(18):246-247.

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 篇10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胆红素超过一定浓度可穿过血脑屏障,形成核黄疸,重症患儿预后不良,为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从传统的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抚触以及新观念疗法如基因、SnMP等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传统疗法;新观念疗法;治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24-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多发病, 除少数病因明确,大多数病理性黄疸为综合性因素所致,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如未及时治疗,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旦形成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胆红素神经毒性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苍白球是最常受累的神经核团之一[1], 目前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有蓝光照射、药物治疗以及换血疗法等。蓝光治疗效果确切,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药物主要是辅助治疗、疗效有限。换血疗法效果最好,因须要一定条件,有一定的风险,仅应用于重症患儿。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1 光照疗法

作对患有害的仅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ⅨaZ型经过光氧化及异构化作用产生无毒的水溶性异构体ⅨaE 型,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使血清胆红素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浓度降低。,新生儿黄疸光疗仪按照光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荧光灯光疗仪、卤素灯光疗仪和新型LED光疗仪。LED作为一种冷光源因价格低、光谱范围窄、光电转换效率高、寿命长体积小等优势,临床使用前景广泛[2]。多数研究认为光源以蓝光最佳 ( 主峰波长为 425 ~475 nm) 。但石世明等[3]研究指出在选用蓝光床、蓝光箱和白光( 波长 550 ~ 600 nm)辐射台治疗新生儿黄疸,分析比较三者的疗效认为重度黄疸或需要特殊治疗的患儿给予辐射台白光光疗,退黄效果较好,同时便于治疗及操作。

光疗方法有采用连续照射和间歇照射两种方法,前者为 24 h 连续照射,后者是照射8~ 12 h,间歇 14~ 12 h,。日前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须要光疗时间意见不一, 多数研究认为光疗总时间和光疗效果呈正相关,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光疗开始时,光疗反应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强,达到“饱和”状态后,即使光强度继续增加,光反应也不会增加,当胆红素浓度下降至100 mmol/L时,继续光疗,胆红素不再降低。 间歇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不低于持续光疗组,且更安全 [4]张亦男[ 5]等研究结论普遍认为间歇光疗组与持续光疗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间歇光疗与持续光疗两种方法疗效相同,但间歇光疗不良反应少,方便喂养,易于护理,值得临床推荐。然而相关研究资料样本不多,黄疸程度重的患儿,目前缺乏多中心及大样本的研究资料,故临床上对轻中度黄疸者建议间歇性光疗,黄疸程度重、进展迅速者仍建议连续光疗直至血清胆红素降至安全水平,

接受光疗的少数患儿有轻微不良反应,如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光照时间过长可能对染色体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秦俊,周四芳等[6]研究发现光疗除可降低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外,还可使血 IL-2、IL11-10 水平增加,可能为影响患儿的免疫功能。有研究发现绿光切断 DNA 链致损伤细胞的作用比蓝光小。 Benders 等[7]曾报道 27例胎龄 <32 周早产儿在经过至少 12 h 光疗后有 14例发生动脉导管重新开放,提示对早产儿光疗应给予特别重视。光疗的远期副作用目前缺乏相关研究,仍须继续关注及探讨。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少红细胞破坏,抑制胆红素生成、增强肝细胞清除胆红素能力、减少肠肝循环、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为结合型胆红素、减少血清游离未结合胆红素浓度等环节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目的。因涉及到药物种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来源困难等尚未广泛应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苯巴比妥、碱性液、微生态制剂、中成药、人血白蛋白、静脉丙种球蛋白等,被关注的药物还有胆红素氧化酶、氯贝丁酯、金属卟啉、胆盐等。

2.1传统药物治疗

2.1.1 肝酶诱导剂

常用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肝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脏细胞中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的活性,促进胆红素的结合,并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起效时间往往需 3~4 d,对于早期肝酶活力不足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仍是有效的方法[8]对于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苯巴比妥钠的治疗方法,可加快血清总胆红素的代谢,有利于黄疸的消退[9]。但Murki等[10]认为,G-6-PD 缺陷症的新生儿出生后前 3 天预防性口服苯巴比妥 5 mg/( kg·d) ,并不能降低光疗及换血的几率。另外,有动物研究发现,苯巴比妥可削弱未结合胆红素在大鼠脑内的氧化代谢,进而增加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因此,在应用苯巴比妥治疗的同时,还需关注及潜在的不良反应。

2.1.2白蛋白或血浆,

血清中未游离未结合胆红素浓度与核黄疸发生有密切关系,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提高血清中白蛋白的浓度, 增强血清中游离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如存在低白蛋白血症则更易引起脑损伤,因此,有低白蛋白血症和重度黄疸的新生儿,白蛋白输注对预防核黄疸仍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国外对新生儿黄疸光疗输注白蛋白提出质疑,认为静脉给予白蛋白时,可能把血管外的胆红素吸入血管内,从而有可能降低光疗的退黄作用。现研究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B/A)已成为评估胆红素毒性的危险性高低指标,B/A=1代表每克白蛋白约联结8.5mg胆红素。当B/A<1,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牢固;当B/A>1,部分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疏松;当B/A>3,部分胆红素游离成游离胆红素[11], B/A比值越高,说明其发生胆红素脑损伤危险性越高,越需要输注白蛋白[12]。所以建议B/A>1或B/A值>5.0×10-3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一般来说,若无核黄疸高危因素,在光疗过程中重复使用白蛋白对疗效及总光疗时间并无益处,反而增加住院费用及使用血液制品的风险。

2.1.3免疫球蛋白( IVIG)

主要是用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族免疫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包括ABO和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IVIG通过封闭网状内皮系统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发挥作用而抑制溶血过程,降低红细胞破坏,减少胆红素的产生。IVIG只能减轻溶血,不能降低体内已产生的胆红素水平。IVIG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5%,也有由于输注 IVIG 导致患者溶血反应导致黄疸的报道[13]。建议在输注血制品前应查血清IgA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1.4 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可以增加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和( 或) 枯草杆菌等的含量,抑制肠道中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少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刺激肠蠕动,促排便,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并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但一般为光疗的辅助治疗[14],且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也未见相关临床副作用报道。

2.1.5 双八面体蒙脱石

为高效无毒的胃肠道粘膜保护剂和病原清除剂,能吸收、固定和清除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减少小肠粘膜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减少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胆红素浓度。目前国内有较多相关文献报道,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对照研究。

2.2中成药

茵栀黄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从而减少胆红素重吸收[15]。该药副作用较少,偶有稀便或大便次数稍多等情况出现,但一般情况尚好,无其他毒副作用出现。另外还有较强的抗菌、抑菌作用,在有感染因素时,可起到杀菌作用以减少细菌对红细胞的破坏。而国外学者则认为中药含重金属,如铅、汞,且可能诱导 G-6-PD 缺陷患儿溶血,不推荐广泛应用。

2.3 碱性液应用

对无酸中毒的患儿不应使用碳酸氢钠,但对有酸中毒的危重新生儿应注意纠正酸中毒。碱性液体改善患儿体内 pH值降低体内酸度,碱化尿液,提高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促进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从而加快胆红素的排泄,减少核黄疸的发生[16]。

2.4 药物治疗新观点

2.4.1 锡中卟啉,其代号为(SnMP)。血红素加氧酶(HO)是血红素代谢产生胆红素的限速酶,抑制血红素加氧酶(H0)活性可减少胆红素的生成,而金属卟啉是人工合成的亚铁血红素类似物具有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生成的作用。在早期的金属卟啉体外研究中,只有锡、锌、锰、铬具有明显的竞争性抑制亚铁血红素的活性,但锌、铬因对人体组织的损害作用而没有得到应用; 此外,锌、铬、锰类卟啉虽能诱导亚铁血红素加氧酶,有研究认为其同时也可抑制新生大鼠的胆绿素还原酶。考虑到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临床研究最终的焦点落在锡卟啉上[17]。锡中卟啉不进入脑组织,安全剂量范围很宽,在体内不被降解,也不影响肝脏中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及排泄,被SnMP阻断未能降解的血红素不会在组织内蓄积,而是被肝脏以原形排入胆道系统经肠道排泄,因此在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处理功能尚未成熟时,使用该药更具有合理性。

2.4.2 腺苷蛋氨酸 谢彦奇等[18]用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不同胎龄段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认为对小于 33周胎龄早产儿无效,对大于33 周胎龄和足月儿有效。陈俊[19]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安全有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将未结合的胆红素载入微粒体,使得其与葡萄醛酸相结合而排出机体外,促使胆红素加速排出。

2.4.3 氯贝丁酯( 安妥明) 与苯巴比妥一样,氯贝丁酯是一种肝酶诱导剂,而且起效快,一般在用药 6 h 内就能起作用。因其能诱导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从而增加肝内胆红素的结合与清除。在新生儿可作为退黄药物应用。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PPARs) 活化剂,可以通过诱导 UGT1A1 的产生而增强肝脏联结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但该药至今国外没有在新生儿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仍缺乏长期随访的研究[20],且在国内尚没有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相关报道。

5 换血疗法

是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的方法, 使用换血疗法治疗比光疗更安全,当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20 mg/dl)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症状时应尽快换血治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抢救新生儿重症黄疸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临床推广[21],临床医生应改变光疗及药物治疗失败后才考虑换血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降低后核黄疸等后遗症。传统经脐动-静脉同步换血法虽可减少静脉压的波动,但因多插一根管,增加了穿破出血和感染机会。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和外周静脉-静脉同步换血,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减少换血过程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对新生儿的影响,而且外周血管穿刺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避免了脐静脉插管导致的穿孔 、血栓 、感染不良反应,同时还可减少参加手术人员,缩短了住院时间等特点[22],

总之,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治疗,应当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加强护理,保证热量及水分的供给,及时纠正酸中毒、低血糖等核黄疸高危因素,避免应用引起溶血或抑制肝酶活性的药物。故在治疗上应选择疗效好、创伤少、具有临床价值及社会效益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毛健,富建华,陈丽英等.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苍白球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07,45(1):24-29.

[2]胡江,李晓原.新生儿黄疸光疗仪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 16(7):22.

[3]石世明,李旭芳,等.三种光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J]. 广西医学,2007, 29(12):1951-1952.

[4]黄武珍,黄翰武等. 间歇光疗和持续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Meta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5,31 (8):1310-1313.

[5]张亦男.间歇光疗与持续光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黑龙江医药, 2011,24 (6):1014.

[6]秦 俊,周四芳,等.光疗对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8):614.

[7]Benders MJ,Van Bel F,Van de Bor M. Cardiac output and ductaleopening during phototherapy in preterm infants[J].Acta Paedi-atr,1999,88( 9) : 1014-1019.

[8]毛 英,钟丹妮.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25.

[9]Murki S,Dutta S,Narang A,et al.A randomized,triple-bl

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oral phenobarbital to reduce the need for phototherapy in G6PD-deficient neonates[J].J Perinatol,2005,25(5):325-330.

[10]刘 玲,张 路,等.苯巴比妥钠联合蓝光照射治疗难治性或迁延性新生儿黄疸的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35(11):112~114.

[1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6.

[12]赵海燕,陈红武,沈 薇.全自动换血术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内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4):280.

[13]夏兵,韩杰,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黄疸1例[J].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6):523.

[14]魏晓红.微生态制剂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1):39.

[15]罗 云,冯锦玲,陶元.水疗联合妈咪爱、茵栀黄颗粒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2012 ,23(3):257.

[16]白秀莲,赵 琳. 碳酸氢钠联合金双歧和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 云南医药,2015,36(2):144.

[17]Cuperus FJC,Hafkamp AM,Hulzebos CV,et al.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 ia[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9,15( 22) : 2927-2938.

[18]谢彦奇,陆俏群.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不同胎龄段新生儿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J].儿科药学杂志,2013, 1(19):9-11.

[19]陈 俊.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31(52):135-137.

[20]随素敏,张淑梅. 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1 例临床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12(11):1795-1796

[21]张 慧,李贵南,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安全性研究[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4):275.

新生儿黄疸研究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8例病理性黄疸患儿, 均为母乳喂养的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 Apgar评分>8分, 诊断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标准[2], 排除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肝炎、脐部感染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5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儿遵医嘱给予暖箱复温、蓝光治疗、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妈咪爱等) 、营养支持, 同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和防低血糖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音乐鸟巢、改良式抚触、肠道护理、非营养性吸吮、中药游泳等综合性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音乐鸟巢

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 体温调节好暖箱的温度后, 使用柔软、颜色清新的毛巾, 根据婴儿的身长做成一个椭圆形的、舒适安全的类似“鸟巢”的外包。“鸟巢”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长150 cm, 宽25 cm的长方形柔软的毛巾卷成长筒状, 根据婴儿的身长将毛巾围成椭圆形的圈, 使患儿的头部、四肢均能触及, 然后在护圈上铺一条毛巾, 并在毛巾下放置一个热水垫, 温度38℃~40℃为宜[3]。“鸟巢”预热至32℃~34℃后将患儿放入, 给婴儿戴上耳机, 播放已经录制好的摇篮曲和儿童音乐, 音量选择在60~70 d B, 3次/d, 30 min/次。

1.2.2 改良式抚触

将普通的抚触融合实际状况加以改良, 抚触时可配合音乐, 并选择经过专业训练、善于表达、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抚触时要求准确手法、力度适中并且精神愉悦、面带微笑, 同时还要用目光和语言与新生儿进行交流, 如“宝宝真可爱”“宝宝好乖”“宝宝动动小手”等。操作时先将润肤油搓热, 按改良式触摸法即先按俯卧位抚触宝宝背部、臀部再侧卧位抚摸四肢, 最后仰卧位抚摸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4]。为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 加快食物的吸收和排泄, 全身抚触后应加强腹部按摩, 按摩时两手手指指腹对称循环按摩:右手手指先从右上腹向右下腹, 再从右下腹到右上腹, 左手手指则从左上腹向左下腹, 再从左下腹向左上腹, 循环往复。抚触时间选择在在吃奶后1 h, 2次/d, 15~20 min/次。抚触时应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如出现疲劳、饥饿、烦躁、哭闹时应立即停止并进行处理。

1.2.3 肠道护理

肠道护理时为促进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选用扩肛或温盐水灌肠等方式促进肠道内胎粪排出。扩肛是通过刺激肛周神经来促进排便的一种方法, 针对出生36 h内出现黄疸的患儿, 方法是将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肛门2~3 cm, 轻轻转动10 min[5]。如肛周刺激无效时可选用生理盐水灌肠,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患儿取左侧卧位, 并将臀部抬高, 用50 ml无菌注射器按照10~20 ml/kg的比例抽取温生理盐水, 温度在37℃~41℃, 连接一吸痰管, 将前端5 cm用石蜡油润滑后插入肛门, 插入1 cm后, 轻轻转动吸痰管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再缓慢插入7~10 cm, 然后注入生理盐水, 保留5~10 min, 2次/d, 连续灌肠5~7 d。扩肛和温盐水灌肠会引起患儿排便次数增多, 刺激局部皮肤, 应注意患儿臀部皮肤的护理, 保持臀部清洁干爽, 防止红臀等并发症。

1.2.4非营养性吸吮

为达到锻炼患儿吸吮能力, 增强患儿吃奶能力, 并促进胃肠激素分泌, 增加营养吸收的目的。对患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 训练方法为每次喂奶前给新生儿无孔奶嘴进行吸吮, 10 min/次, 10 d为一疗程。

1.2.5 中药游泳

游泳可促使新生儿耗氧量增加, 胃肠蠕动加快, 食欲增加, 促进排便, 从而减少肠道内胆红素的吸收, 有利于黄疸消退。中药游泳则是根据中医对黄疸的理解即湿热蕴结、脾胃虚寒、瘀积发黄的原理, 由于孕母内蕴湿热, 传入胎儿;或婴儿胎产之时, 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而发。加上胎儿先天禀赋不足, 脾阳素虚, 阴寒内生, 以致气机不畅,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或因小儿禀赋虚弱, 湿热内阻, 气机不畅, 肝胆疏泄失常, 以致气滞血瘀, 脉络瘀积而发。因此中医治疗黄疸多用清热、利湿、退黄的方法。外用时将将茵陈汤250 ml (茵陈蒿20 g, 熟大黄12 g, 黄芩20 g, 栀子20 g, 枳实15 g, 柴胡15 g, 赤芍30 g, 金钱草20 g, 车前子30 g) 与生姜汁一起倒进倒入泳池中[6], 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触及池底为标准。游泳时将室温调节在26℃~28℃, 水温38℃~40℃, 每池1人, 吃奶后1 h进行。游泳前给患儿戴上带双保险的游泳圈, 脐部贴上防水脐贴。游泳时患儿头部应始终浮在水面上, 在游泳过程中对患儿进行肩、肘、髋、膝、腕、踝等关节的节律性放松运动, 每个部位重复10~15次。游泳完毕取下护脐贴, 消毒脐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后第1~7天的黄疸指数变化 (观察指标为晚餐后2 h采用日本产美能达黄疸经皮测仪TCB检测新生儿黄疸指数, 分别在患儿前额正中和胸部测定黄疸指数, 取平均值) , 以及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黄疸指数

试验组干预后第3、5、7天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mg/dl

2.2 总胆红素

干预前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7 d后, 试验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试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μmol/L

2.3 临床指标

试验组黄疸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试验组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d

3 讨论

引起患儿黄疸的原因有多种, 患儿在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黄疸会加重, 导致病理性黄疸出现。部分病理性黄疸患儿病情发展快, 若不能迅速治疗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病死率高, 少数成活患儿均会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7]。实践表明, 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原理是:鸟巢式护理给患儿建立一个类似子宫的环境, 患儿在鸟巢中处于最舒服的生理体位, 头部微曲, 颌部贴胸壁, 双腿微屈, 贴腹部, 小腿交叉或平行, 舒适的体位与人造类似子宫的安全感, 减少了惊跳反射, 另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 脂肪含量低, 体表散热面积大, 体温常比较低, 波动也大, 鸟巢式护理营造一个类似鸟巢的周围环境, 使热量不易散发。同时限制婴儿的活动, 能量消耗减少, 生理性体重下降减少, 有利于婴儿体重的恢复。音乐则能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少,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 并可影响内啡肽等物质释放, 达到镇静催眠作用, 提高早产儿的睡眠质量。而抚触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加快, 其机理是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沿脊髓传至大脑, 反射性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使胃泌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 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使进食量增加并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排泄[7]。同时能促进淋巴系统发育, 提高患儿免疫力、应激能力。新生儿肠腔内胎粪约有80~100 mg胆红素, 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 如胎粪延迟排出, 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8], 因此, 使用扩肛或温盐水灌肠等方式加快胎粪排处对于降低新生儿黄疸水平重要意义。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为胎禀湿热所致, 因此治则为清热利湿, 多年来沿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 除起到清热利湿的效果外, 还能促进胎粪排出, 减少肠肝循环, 起到了良好的防治作用[9]。游泳可促进胎便排出, 降低血清胆红素[10]。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明显的提高新生儿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综合性护理干预后, 患儿黄疸指数、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等均低于对照组, 说明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翠英.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 2012, 33 (19) :4201-4202.

[2]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67-305.

[3]陈丽萍.鸟巢式护理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1, 18 (4) :54-55.

[4]史桂芳.浅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命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1, 6 (15) :37.

[5]汪曼琳.综合护理干预在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9 (5) :55.

[6]马丽敏.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的影响[J].河南中医, 2013, 9 (1) :78.

[7]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4 (5) :86.

[8]岑莉, 郭凤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1 (23) :48.

[9]农志飞, 吴要伟, 潘利忠, 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防治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8 (25) :42.

上一篇:研究型教学引论下一篇:呼气末正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