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研究(共3篇)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研究 篇1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为断脐时消毒处理不当, 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后在缺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与神经细胞结合而产生的症状。常在出生后7 d左右发病, 故有“七日风”“脐风”“锁喉风”之称[1]。在经济不发达和就医困难的边远山区, 该病仍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早期牙关紧闭、哺乳时不易塞进乳头, 随后面肌紧张, 口角向下呈苦笑面容, 不久就四肢抽动或呈强直性痉挛, 角弓反张, 重者可因呼吸肌与喉肌痉挛而引起呼吸困难, 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用药、控制痉挛的发作和精心的护理尤为重要。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20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 除3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外均治愈,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0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 在20例患儿中男性为13例, 女性为7例, 年龄为出生后4~10 d, 符合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4~14 d。本组患儿自找私人诊所接生, 因消毒不严所致者11例, 自己用剪刀剪断脐带者7例, 牙齿咬断脐带者2例。患儿均有拒乳、苦笑面容、角弓反张, 其中11例呼吸困难, 唇周、四肢紫绀、抽搐频繁。经早期诊断、合理用药、控制抽搐、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 除3例因经济困难坚决要求出院外, 最后均治愈出院。
1.2 方法
收集整理20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的护理经验, 加于归纳和总结。
2 讨论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明确, 多为接生时脐端消毒不严, 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 坏死的残留脐带及其覆盖物可使该处处于厌氧状态, 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 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2]。针对性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以中和未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积极而正确的护理措施, 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2.1 护理措施
2.1.1 脐部护理 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脐部, 以改变局部无氧环境, 洗后涂以2.5%碘酊或1%龙胆紫, 1次/d, 直至创口愈合, 不用纱布敷盖以改变局部无氧环境。局部感染严重者, 需扩创引流, 去除坏死组织, 并在脐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 另用3万单位作静脉点滴1次。
2.1.2 胃管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患儿由于病情重, 吸吮功能差, 吞咽困难, 不能经口摄取母乳或牛奶, 为维持营养, 给予鼻饲喂养。为减少刺激引起痉挛发作, 应在用镇静剂后再插鼻饲管, 每次喂奶量不宜过多, 以10~30 ml为宜, 以免呕吐引起窒息, 鼻饲前应抽吸胃内容物, 以证实胃管在胃内, 如有储留奶液应减少喂奶量, 并将间隔时间稍微延长, 一般2~3 h 1次, 每次注入时间不少于5 min, 每次注奶前后用少量温水冲洗胃管, 以免阻塞。注完奶后将患儿头肩部垫高, 取斜坡卧位或右侧坡卧位, 以防止奶液反流, 一旦出现反流现象, 应立即用吸球吸净呕吐物以防止窒息, 一般不用电动吸痰机, 以免诱发抽搐发生。
2.1.3 静脉留置针护理 为减少患儿痛苦, 保护患儿血管, 减少刺激, 以免诱发抽搐的发生。20例破伤风患儿全部使用头皮留置针及肝素帽注射, 以保证随时使用药物, 以预防和控制抽搐。注射完毕以100单位/ml的肝素盐水2~3 ml封管, 封管必须采用正压封管方法, 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 封管液余1 ml时边退针边推药液, 以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留置针每周更换1次, 拔针后用0.5%碘伏消毒注射部位, 以防止感染。
2.1.4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痉挛发作时常可因呼吸肌及喉肌痉挛而呼吸困难, 除给氧吸入外应与医生密切配合, 根据痉挛次数、持续时间及用药效果来制定镇痉药的种类、剂量及使用间隔时间的计划, 力求减少痉挛次数。一般使用安定和氯丙嗪交替推注, 每4~6 h 1次, 剂量为氯丙嗪0.5~1 mg/kg, 安定0.1 mg~0.3 mg/kg。
2.1.5 加强患儿基础护理 ①注意消毒隔离:患儿应放在新生儿破伤风专用病房, 保持安静, 减少刺激, 室内保持光线柔和, 无噪音, 应少扰动患儿, 每天各种护理工作应在使用镇静剂后集中一次做完, 以减少抽搐的发作;②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签轻轻清洗口腔2次, 及时更换尿布, 用后的棉签及尿布用塑料袋封闭后送焚烧炉焚烧。
2.1.6 出院指导 为减少患儿出院后家庭护理问题, 认真作好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通过讲解、示教方法, 让家属掌握育儿的护理操作技巧和相关知识, 如每天应淋浴1次, 出现发绀的处理, 保暖的注意事项, 同时指导复诊时间。
参考文献
[1]赵炳华.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47.
[2]王慕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2.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的新体会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儿中男18例,女8例。入院时年龄8 d~12 d,潜伏期4 d~7 d,平均5.2 d。均为足月顺产,在家中自行接生。21例使用未经消毒的剪刀结扎脐带,脐部有明显红肿、溃烂或脓性分泌物及恶臭味,其中3例合并有渗血;5例使用未消毒的脐带结扎线,脐带已脱,脐部有污垢。
1.2 治疗护理方法
本组患儿均使用止痉镇静药控制痉挛,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毒素及抗生素控制感染。入院初在使用止痉镇静药控制痉挛后3 d~5 d即采用胃管鼻饲喂养,提供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面罩给氧,做好体温的监测及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1.3 结果
住院天数2 d~21 d,平均13.7 d,1例因经济原因家长要求放弃治疗,4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1例治愈出院,治愈率80.8%。
2 护理措施
2.1 药物治疗的护理
2.1.1 止痉镇静药
我们采用安定(0.3~0.75 mg/kg)联合东莨菪碱(0.05~0.1 mg/kg)缓慢静注,两者交替使用,使患儿处于冬眠状态,合理安排止痉镇静药的使用时间。因个体差异大,使用时须严密观察呼吸、肌张力及抽搐发生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并做好记录,为调整镇静剂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提供依据。
2.1.2 破伤风抗毒素
注射前做皮试:(1)脐周封闭,以中和未进入血流的游离毒素,本组患儿均用5 000 U破伤风抗毒素以皮下注射手法10°~15°角从脐周5 cm范围处以左、右两点向中心方向进针,边进针边推注药液。(2)破伤风抗毒素10 000~20 000万U皮下或肌注以中和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应尽早优先使用。
2.1.3 抗生素
青霉素20万U/kg·d,q 8 h;甲哨唑40~50 mg/kg·d,分2次使用,连续使用10 d。高热降温效果不佳者,使用氢化可的松8~10 mg/kg·d,静脉注射。
2.1.4 根据药物的性质、病情需要,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本组病例均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引起患儿痉挛,保证用药及时、通畅,并使用微量注射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5~10 ml/h,在保证药效与补液量的同时,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2.2 呼吸道护理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取侧卧位,
以利于唾液引流。密切观察,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应备好吸痰、吸氧、婴儿复苏囊等设备。本组有21例患儿痉挛时有发绀,其中4例发作甚时出现窒息或呼吸暂停,均立即吸痰、给氧,如无效则使用复苏囊,至呼吸恢复,面色转红。
2.3 脐部护理
彻底清除脐部脓液及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反复清洗脐部,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再用碘酒、酒精涂抹后予以暴露,每日2~3次。创面结痂后,每日1次,直至痊愈。
2.4 营养支持
(1)在镇静药发挥最大效能或鼻饲安定30 min后进行。(2)注奶前将头胸部高位侧卧,先回抽胃内残余奶量,如奶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2可暂停1次,鼻饲后继续保持体位30 min~40 min,以防食物反流。(3)以鼻饲母乳为宜,奶量从10 ml,q 3 h开始,根据胃排空情况逐渐增加奶量,奶温38~40℃。(4)以1~2 ml/min速度缓慢、匀速注入,以免因注入压力不均匀,致使胃内压力一过性增高,胃内压力感受器接受扩张刺激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产生感知、不适和疼痛,引起痉挛。(5)本病胃管置入操作难度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以下经验:在插入至咽喉部时患儿往往会发作咽肌痉挛,此时不可强行插入,应稍待片刻,在患儿痉挛发作间歇深呼吸时,瞬间迅速通过咽喉部后,可较易到达胃内。(6)患儿能张口及吸吮、吞咽时给予奶瓶喂养。
2.5 环境要求
声、光的突然变化会刺激患儿引起抽搐。本组患儿均安置在单间,温、湿度适宜,背向光源。白天光线强烈时适当遮挡,夜间尽量避免使用强光源,双耳塞上干棉球。周围人员应做到“四轻”,各种检查及护理操作集中在镇静剂发挥最大效能的时间进行,动作熟练、轻、稳、准。
2.6 发热、皮肤护理
因高热、出汗多,应注意加强皮肤的清洁护理,尤其皮肤皱褶、手心等处。早期肌强直持续存在,患儿双拳紧握,掌心潮湿,清洁不易,可在手掌中放一纱布卷,以保护掌心皮肤不被损伤,还可保持掌心干燥。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做好口腔清洁,口唇涂石蜡油保持湿润。
2.7 健康教育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重建信心,并参与护理。在入院初期向家长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治疗、观察及护理,并指导家长做好脐部护理;在恢复期,指导乳母耐心喂养,要求多抱、多按摩皮肤,以利疾病恢复。并以通俗易懂的词汇向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包括合理喂养、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神经心理发育等。
3 讨论
有效、合理地控制痉挛是治疗本病成败的关键,应控制患儿在中、强刺激下发生痉挛但不发生窒息,轻刺激下不发生强直性痉挛,无刺激时仅有肌张力增高为宜。我们在治疗上采用大剂量安定加东莨菪碱,是由于安定具有明显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又可抑制脊髓多种神经反射,阻断中间神经元的突触传导,能较好地解除肌肉紧张及痉挛而对呼吸循环干扰少,安全、副作用少[4]。东莨菪碱为M受体阻断剂,可改善微循环,有较强的兴奋呼吸循环中枢作用,能镇静、止痉、降低耗氧量和能量消耗,减少分泌,有利于脑组织恢复,对呼吸衰竭、脑水肿、心动过缓、低体温、四肢冰凉、肺部啰音及紫绀者起到积极作用,且可避免用大剂量安定时可能对呼吸中枢的抑制[5]。使用安定时最好不要肌肉注射,因具溶剂易扩散,安定沉淀于肌注部位不易吸收[6],个体对止痉镇静药的治疗量及耐受量差异大,因此应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及痉挛的发作情况,及时调整止痉镇静药的用量。
新生儿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的,破伤风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包扎引起的缺氧环境更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繁殖,因此,我们采用脐部清创后暴露疗法,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繁殖。
本病因病程长,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发热等原因热能消耗大,因此营养支持对疾病的治疗及恢复尤其重要。本组病例在入院早期全静脉营养支持,3 d~5 d痉挛控制后即采用胃管鼻饲喂养,既能维持新生儿正常的肠道功能,提供最优的营养支持,又能为患儿家庭节约静脉营养的高额费用。经鼻插胃管前鼻腔滴入1.5%利多卡因+3%麻黄碱1∶1混合液0.3~0.5 ml,3 min后再插入胃管。利多卡因和麻黄碱使鼻腔黏膜麻醉的同时还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鼻腔扩大[7],可减少创伤及出血,减少对患儿的刺激,避免诱发痉挛。
患儿因肌肉痉挛或肺部感染可导致发热[8];破伤风痉挛毒素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9];破伤风抗毒素属生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个体耐受上的差异也会引起不同程度发热。做好体温的监测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非常重要。
新生儿期母婴分离及非母乳喂养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智商、情商的发展,且本病病程较长,故我科均实行母婴同室的陪护病房,同时能有效缓解家长紧张、忧虑的心理。
参考文献
[1]郑慧贞,林伟生,李文俊,等.广东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7(3):155~156
[2]黄少珊,姚远航,李克.汕头市区1994年-2002年居民死因动态分析及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疾病监测,2004,19(10):391~393
[3]郭昕东,黄建晖,蔡咏娜,等.2000年-2004年汕头市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2):76~78
[4]范佛泉.大剂量安定治疗26例新生儿破伤风体会[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25
[5]宁顺华,张贵荣.安定联合东莨菪碱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141
[6]吴仕孝.153例新生儿破伤风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4,24(4):246
[7]孟庆云,柳顺锁.小儿麻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
[8]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7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研究 篇3
1 病例资料
本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3年共收治新生儿破伤风45例,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 其中男32例, 女13例;39例为旧法接生, 6例为新法接生;足月儿41例, 早产儿4例;39例旧法接生儿中因居住在山沟或山梁, 临产时在夜间、或家中无可急用的交通工具、或路途遥远来不及、或因下雨下雪道路泥泞不便行走、或家中无予帮助的人等未能去乡卫生院或村卫生室的23例;经产妇急产来不及就诊9例, 因为回避计划生育政策而有意在家旧法接生7例。45例患儿中有41例有土壤接触史, 作者20多年的儿科工作经历中发现, 作者所在地许多山区居民, 习惯将干土当作爽身粉使用, 还有少数居民将干土洒到伤口或创面上用以止血, 还有不少当地居民保持早年的封建迷信:患儿哭闹时, 用蜂蜜粘拔新生儿体毛, 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增加感染机会;由于有些山区, 土质绵细又干燥, 皮肤燥湿效果好, 所以这些山区的农民非常喜欢把干土当爽身粉用, 认为方便、经济、实用[2]。45例患儿中20例就诊时发热, 9例入院后当天或次日发热, 且多为39℃以上高热;45例患儿在出生后3~12d内发病, 并发肺炎16例、皮肤感染2例、其它感染9例, 败血症2例及脑损伤1例。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脐部处理, 彻底清除脐部脓液及坏死组织, 用3%过氧化氢反复清洗脐部, 涂抹碘酒、酒精。将患儿置于安静、避光的环境, 戴深色棉布眼罩, 用棉球填塞双耳, 取侧卧位, 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 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发作, 床旁备复苏囊等抢救用物和常用的急救药品;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支持, 重建信心, 并参与患儿的特殊护理;患儿有发绀时予间歇给氧, 头罩给氧比鼻导管给氧舒适, 可减少刺激, 氧流量不要低于5 L/min;痉挛初期应禁食, 予全静脉营养, 氨基酸3~4 g/ (kg·d) , 脂肪乳2~3 g/ (kg·d) , 葡萄糖6~8 g/ (kg·d) , 液体量100~150 ml/ (kg·d) 等, 静脉营养液在24 h均匀输入, 严禁发生液体渗漏, 当不再发生窒息且痉挛症状减轻后予部分静脉营养, 部分鼻饲喂养, 逐渐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 痉挛停止后尽早锻炼吸吮能力;破伤风抗毒素TAT愈早用愈好, TAT1~2万IU静脉滴注, TAT只能中和血中游离的破伤风痉挛毒素;控制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地西泮 (安定) 10~30μg/ (kg·min) , 静脉维持, 从5μg/ (kg·min) 开始, 根据患儿痉挛发作、呼吸、肌张力等调节地西泮的维持量, 东莨菪碱0.01~0.03 mg/ (kg·次) , 每次8~12 h, 有协同地西泮的止痉作用, 且有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兴奋呼吸的作用, 控制痉挛还要把握好度, 初期不能止痉过度, 要允许小痉挛的发生, 否则会止痉药过量而发生呼吸抑制或气道分泌物堵塞, 必要时气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 以稀释气道分泌物;抗生素的使用:每日头孢哌酮钠50~100 mg/ (kg·d) 、或甲硝唑15~20 mg/ (kg·d) 、或青霉素10~20万U/ (kg·d) , 分2次静脉滴注, 7~10 d, 可杀灭破伤风杆菌。结果经过以上治疗, 临床治愈26例, 痉挛止, 能吮乳;住院2~4 d放弃治疗回家7例, 死亡18例, 住院治愈率为57.8%, 死亡率为40%[3]。
2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可以预防, 但治疗困难, 住院死亡率仍很高。在城市及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 本病已甚罕见, 但在作者所在地的农村及山区, 本病仍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占全球报告病例的22%。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发病占绝大部分。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 多存在于人畜肠道内, 随粪便而进入土壤和尘埃, 可随尘土飞扬, 故散播较广。破伤风杆菌有芽胞, 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甚强, 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 大多数是由于旧法接生所致;有的虽是新法接生, 由于接生包消毒不好, 或由于未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或由于生后脐部感染, 也可发病。但作者所在地发病的因素主要是: (1) 由于不良习惯, 以土当作爽身粉使用, 以干土给新鲜创面止血, 粘拔新生儿体毛, 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皮肤、脐带创面直接接触土壤, 极大增加了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机会, 这是当地新生儿发生破伤风的主要途径; (2) 有些分散居住在山梁、山沟的农民, 难以及时就诊, 只能在家分娩, 难以保证新法接生; (3) 由于文化落后, 重男轻女现象还严重, 加之在山区农村劳作, 男性与女性相比存在明显优势, 有些人为回避计划生育政策, 盼生男孩而故意在家分娩, 难以保证新法接生。减少、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的关键在于预防, 针对落后地区的特殊情况, 预防的有效措施应该是: (1) 加大宣传力度, 让山区的所有妇女知道新生儿破伤风 (锁口风, 四六风) 完全可以预防, 但难以治疗, 用土作爽身粉、拔体毛是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原因, 让其自觉情愿地纠正不良习惯, 彻底放弃以土燥湿、止血, 拔小儿体毛的陋习; (2) 普及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疫苗, 育龄妇女 (孕前孕中) 通过破伤风抗体检测, 有目的的进行主动免疫和加强免疫, 是从源头上杜绝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是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方法; (3) 难免在家分娩的, 一旦接生时未能严格消毒, 在24 h内将患儿脐带远端剪去一段, 并重新结扎处理, 同时肌注TAT 1500~3000 IU[4,5]。
摘要:因为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地区差异很大, 通过深入细致调查落后地区不同于较发达地区的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因素, 从而探讨针对落后地区特殊的发病因素提出落后地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因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55-357.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6.
[3]王春燕, 吴莉萍.大剂量安定治疗重症新生儿破伤风86例.临床医学, 2008, 28 (1) :78.
[4]古玉芳.新生儿破伤风35例临床治疗分析.右江医学, 2011, 39 (4)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