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业务

2024-10-08

智能网业务(精选12篇)

智能网业务 篇1

1 智能网概述

所谓智能网就是指在通信网上有效、快速、方便且经济地生成与提供智能业务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 基于原有的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新的业务, 同时还设置相应的附加网络结构。智能网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网络控制功能和其交换功能分开, 利用智能网技术为用户提供灵活多变、业务特性强以及功能全面的各种新业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智能网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前通信行业实现业务新增的一种主要途径。

智能网是基于现有的电话网所产生的, 是指带有相应智能作用的电话网或者综合业务数字网。在智能网的基础上, 增加新业务的时候不需改造端局与交换机, 由电信公司人员或者用户自己来进行软件的修改就可实现新业务的随时提供。智能网所提供的智能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呼叫跟踪、缩位拨号、语音信箱、热线电话、追查恶意呼叫、外出后暂停以及免打扰等。

智能网的优势:通过SS7网络将业务需求发送至交换中心外的这些独立业务点, 通过这些独立的业务点来创建和管理业务。由于在该网络系统中只做一个业务点开发工作就能为全网提供各种业务, 因此其开发的周期相对较短,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建设成本。此外, 加上业务的创建与交换中心系统的提供商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便于通信行业新业务的增加以及网路系统的自行开发与建设, 有利于其对新增业务的管理。

2 易网通的简述

易网通是电信为了应对固话他网用户的策反行为所推出的一种新业务, 通过营销的方式, 让采用固话他网的这些用户再重新使用电信电话。由于这种用户已把其以前他网电话公布给了客户, 因此其希望电信用户在呼叫其以前他网用户电话的时候, 可把呼叫连续到新装电信电话上。基于这种用户, 电信局通过实现业务平台的增值, 把电信电话在拨打其他固话他网电话的时候, 可将其呼叫连续到所指定的电信电话上, 而这种业务也就称之为易网通。

3 物理网络的结构

易网通主要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功能, 即改号通知音、移机不改号以及移机留号。改号通知音就是指电信电话用户在拨打固话他网电话的时候, 播放改号通知音, 把其新电信号码告知于对方, 这种功能不可连续呼叫;移机留号是指电信电话用户在拨打固话他网电话的时候, 首先听到的是改号通知音, 接着才会转接至新电信号码;移机不改号是指带电信电话用户在拨打固话他网的电话时, 可直接接通至新电信号码, 且不播放改号通知音。

4 业务流程的设计

基于本地智能网的建设, 在进行易网通业务时, 其业务流程主要有以下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 易网通开户的业务流程;第二, 易网通销户的业务流程;第三, 易网通业务的变更流程。业务的流程主要如下:业务在受理以后, 首先在业务的支撑系统中, 将新旧用户的号码以及其业务类型 (移机不改号、改号通知音以及移机留号) 输入到系统, 系统在接收到相应信息后, 其业务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为施工工单, 要注意一点的是, 易网通业务的施工需生成两张工单, 即关口局的施工工单和本地智能网平台的施工工单。接着业务系统利用接口在关口局交换机以及本地智能网平台上来注册与设置用户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最后在施工结束以后, 业务资料信息就会被系统自动送至各种接口系统中, 并且自动完成其竣工归档处理工作。

易网通开户的业务流程:首先在系统中进行开户申请, 并录入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在此时系统会显示出这样的信息—“数据合法性检查是否通过”, 在通过后, 生成用户、业务以及特性等内容。接着再在此基础上, 生成关口局平台的开户单与关口局平台的开户单回单。待这些信息资料生成结束后, 在系统中就会显示这样一条信息, 即“平台施工成功”, 若选择是, 即施工结束并送账务接口, 若选择否, 则订单撤销。

易网通销户的业务流程和易网通开户业务流程相似:即暂停申请, 将资料录入到其中, 删除用户和业务等相关内容, 并修改特性, 在此时系统会生成关口局平台销户单以及销户单回单, 最后结束完工并送账务接口。由于易网通的业务变更流程与销户流程相同, 在此笔者就不再一一进行阐述。

从该业务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所获得成效较好,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市电信业的发展, 提高了其在通信行业中的竞争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解决他网策反用户改号通知问题, 文章就智能网进行了简要地介绍, 并基于本地智能网, 就如何实现易网通业务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从该业务的实践情况来看, 利用这一业务不仅可有效解决改号通知问题, 提高客户的感知, 同时还为他网策反的营销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撑与业务支撑, 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便于企业最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

摘要:本文就某市电信现行的智能网与业务模式为前提, 基于本地智能网, 针对用户移机不改号业务需求, 提出了一种可实现方案, 即通过智能网业务平台进行易网通业务, 使电信电话在呼叫其他固话他网电话时, 可直接且连续呼叫指定电信电话, 通过这种业务的实现, 可为他网策反的营销提供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本地智能网,移机不改号,易网通,业务

参考文献

[1]刘吉颖, 曹晓威.基于本地智能网的易网通业务的实现[J].信息技术, 2009, 33 (8) :108-110.

[2]张慧.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存储和汇聚的安全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梁东明, 邓伟生, 谢敬东等.各省级药监局门户网中违法药品广告监管信息查阅难易度对比[J].中国药业, 2013, 22 (4) :2-3.

智能网业务 篇2

一、智能管道发展的背景

2011年,“智能管道”的概念变得炙手可热,不但爱立信、华为等厂商热推,更成为运营商决策人物们的热点话题。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集团2011年总经理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移动要发挥智能管道的作用;而在中国移动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要向“智慧管道运营者”转型。

1、运营商面对“边缘化”窘境的艰难选择

随着3G和固网宽带应用的发展,运营商的网络负荷已经大大增加。中国移动各省网络数据流量2010年普遍增加100%以上,有的省甚至达到300%,这给网上用户的通信体验造成了冲击,也迫使运营商不断投资优化网络。但是运营商总体的用户ARPU值却在下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据业务流量被某些特定互联网应用大量占用,比如广东移动2010年上半年40%以上的数据流量就来自腾讯QQ。腾讯、苹果通过应用不断拓展用户和业务的同时,运营商却只能得到较少的包月费或者流量费。

苹果、谷歌、腾讯等公司的崛起,让运营商感到自己被新兴的互联网应用“边缘化”。管道越宽,低价的智能手机和WiFi越普及,运营商被彻底管道化就越快。如何让增加的网络流量带来真正的通信收入,如何更好地利用手中的资源服务于企业发展,成为每个运营商必须面对的难题。

2、智能管道是被迫的“智能”

“智能管道”概念的提出,来源于一个根本性矛盾:传统通信网络与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无法配套。传统通信网应用分析模型根植于大量的相似应用,其对网络资源的分配是遵循统计学原理并留出一定冗余的;而互联网应用却是个性化的,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尽其所能”。

对于互联网来说,网络是“管道”,是应当免费的基础设施;而对于通信网来说,网络是生存工具,是运营的主体。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冲击,改变不利的局面,运营商必须回到自身的核心资源--网络当中来,一方面通过网络得到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资源的分配促进其他业务发展。即要让网络成为“智能管道”,通过智能的资源调配、多业务的接入、复杂业务管理、计费体系、终端感知与管理、用户管理等方式,向所有用户和运营商自身提供除信息传输之外的信息检索、分类、管理、计费、推送能力。通信网与互联网二者相互妥协,相互博弈,便有了“智能管道”。

3、智能的价值

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管道设想虽然不错,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首先要做到智能分级,智能分级以后还要智能管理,智能管理以后还要智能服务,如此多的智能足以让整个体系设计和建设困难重重,而且阻力很大。

尽管如此,“智能管道”的雏形在国内已经初现端倪。比如近日广州用户办理业务时,就被服务人员告知,系统显示他用的是iPhone可以办预存2400送2400的加油卡,分2年返回2400的话费。抛开竞争手段不谈,这就是一个关于智能网络应用的很好案例,通过智能感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虽然智能管道不会给运营商带来像当年传统通信网的丰厚利润,但也能避免被互联网时代所抛弃。

二、智能管道的发展现状

(一)如何理解“智能管道”

移动互联实验室在2010年初率先提出了完整的智能管道概念及体系,并针对电信运营商的需要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论述。他们分别是业务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业务层面的核心思想是流量经营策略思路;技术层面等同于具有智慧能力的管道,也就是可以对负载进行均衡的网络及系统平台;而管理层面主要是开放式的平台体系。

1、业务层面

智能管道正是“流量经营”的实现之路,从智能管道带给运营商的商业价值而言,正好与“流量经营”的目标不谋而合。在优化流量方面智能管道可以节省资源、合理分配资源、提供差异化溢价业务提高收入、提高用户满意度。智能管道能给不同业务分配不同的优先级,资源效率或容量通常可提高5%-10%甚至更高。容量提高意味着可以节省相应的投资,或者同样的投资可提高忙时数据收入。智能管道可以把网络忙时留出更多的资源给高付费用户和业务,通过应用智能管道技术并结合激励型市场定价,运营商能够在相同的资源下获得更高的收益。智能管道可以对用户在网络容量和业务保障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比如针对高端用户提供免溢价的高价值服务或业务,将会提高高端用户满意度。

2、技术层面

智能管道就是运营商对整个网络的资源实现合理和充分的调度,针对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考虑如下手段:按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限制峰值速率、满足用户最低接入带宽服务保障等。

智能管道应该是运营商与无线应用开发运营者共同携手,研究和制定适应无线网络带宽的应用控制信令标准和业务标准,这种标准应该是包括了应用、网络到终端的端到端的体系,实现对应用的有效区分和管理以及对服务等级和质量的一致性控制。

3、管理层面

智能管道在管理层面要更具开放性、融合性。支撑系统也就是管理平台和计费系统等,不能很好实现开放式的业务接入,那么这个支撑系统就不是一个很“智能”的系统。融合的网络管理也要统一管理接口和模型,这是基本的前提。

(二)智能管道的三大关键技术

智能管道的核心能力是对融合网络的可管可控,因此,多网协同的融合架构是打造智能管道的基础,对用户、业务和网络状态信息的感知是前提,策略控制与计费(PCC)功能是核心技术手段。

1、基于EPC的多网协同融合架构

全业务运营情况下,很多地区同时具有固定接入、2G接入、3G接入,未来还会有4G接入,支持固定移动多网协同与运营是智能管道的基本能力之一。

要想实现多网协同,就必须有融合的网络架构,由统一的核心网屏蔽和管理多种接入网络之间的差异,实现用户在多网之间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保证用户在网络间切换时的业务连续性。融合的网络架构必须能够向前和向后兼容以及平滑演进。3GPP定义的SAE/EPC架构目前向上能支持IMS系统,向下能够支持GERAN、UTRAN、E-UTRAN、eHRPD、i-WLAN、Femto等接入技术,并提供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和互通,是业界公认的移动分组域网络演进方向。目前3GPP和BBF正在分阶段地开展固网接入EPC的标准化工作,预计在未来1-2年内可以完成。

基于多网协同的融合架构,通过在网络侧部署接入网络选择功能服务器,根据WLAN、2G、3G、LTE等接入系统的忙闲状态和各种业务的特点,向终端动态下发网络选择策略和IP流路由策略,由网络指示终端就各种业务流优先选择哪个网络进行传输,例如将低QoS要求的业务从高负载的移动蜂窝网络卸载到WLAN网络中,从而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络之间、移动网络内部的流量均衡和智能流量管理。

此外,还可以利用本地分流技术方案,将数据网关功能下移,根据用户的接入位臵为用户选择最合适的网关,从而实现路由优化,减少迂回流量和重复处理,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和传输效率。

2、业务检测与网络状态感知

要想根据流量状况对业务流进行管理调度,首先要能感知网络忙闲状态并能识别出不同的业务流,也就是要实现“管道可视化”。

目前,业务流检测可以依靠DPI技术。DPI除了对IP包4层以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外,还增加了应用层分析,依靠特征库可以识别各种业务应用及其内容。对于检测出来的业务流,可以由DPI设备根据预配臵的策略进行正常转发、阻塞、限制带宽、标记优先级等处理。在部署了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PCC)的场景下,也可以将业务流的信息反馈到策略控制节点,由策略控制节点统一决策并指示策略执行节点执行相应策略。

网络状态的感知应当具体到用户所在小区,理论上可以通过无线网管从基站采集;或者通过基于DPI的网络监测设备,根据探测到的小区吞吐量、用户数、包处理时延等信息进行推算;或者由基站通过网络主设备实时上报到网络状态分析系统。对网络状态信息进行周期性收集和分析,再结合用户位臵信息,可以作为制定流量管理策略的依据。

3、增强的PCC技术

PCC是3GPP定义的通用策略与计费控制架构及功能,部署在分组域核心网侧,支持固定/移动各种接入技术,可以实现业务流级别的QoS策略控制、计费控制等功能。

PCC架构主要包括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PCRF及策略和计费执行功能PCEF两个关键功能实体。PCRF是一个中心控制器,作为整个网络控制策略的中心控制节点,包含策略控制决策和基于流的计费控制功能,向PCEF提供关于业务数据流检测、门控、基于QoS和基于流计费的网络控制策略规则。PCEF一般位于分组数据网关上,根据PCRF下发的规则执行业务数据流检测、业务流的QoS处理、业务数据用量的测量,以及在线计费和离线计费的交互等。

具体来看,PCRF可以根据用户和网络的综合信息,再依据运营商预定义的用户优先级规则、业务优先级规则、接入网络优先级规则、公平使用规则等策略逻辑,为用户的业务会话制定特定的策略控制规则,并发给PCEF执行。这些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用户签约信息、用户业务数据用量信息、应用服务器或业务检测设备提供的业务特征信息和QoS要求、网络状态分析系统提供的网络忙闲状态信息、数据网关提供的接入技术类型,以及用户当前位臵等多维度输入信息。

特别的,对于多网协同的融合网络,PCEF可以分散部署在每个接入技术的网络中,而PCRF应该提供一套统一完整的策略,以便做好移动和固网之间的QoS映射和费用折算,保障用户使用不同接入技术时业务体验的一致性。

利用上述基于PCC的智能策略控制机制,可以在保障整个网络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的同时,实现差异化服务和精细化运营。

(三)运营商的智能管道策略

做智能管道商,运营商必须将目前的运营管理工作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转向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从网络、业务、用户和市场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思考,通过运营转型来保持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成本的持续降低。

1、中国电信的智能管道运营策略

2010年12月28日在2011工作会议上,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强调,未来2-3年仍是中国电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继续深入实施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推动企业向基于网络和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成为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

按照中国电信的资源能力情况,中国电信作为一个运营商,首先是管道,中国电信是信息的传送者,这是运营商的最大责任。当然,中国电信也希望通过将管道智能化,能够更好地服务客户,将信息传送得更好,但总体而言,中国电信首先要做好信息传送运营商。

中国电信提出的智能管道概念,力图通过构建智能管道,实现“用户可识别、业务可区分、流量可调控、网络可管理”,加强网络与平台的协同。在网络层面应用多种接入手段,实现不同接入方式的平滑过渡,在部署承载策略控制系统,有机关联终端、网络、业务平台和支撑系统,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精确配臵,提供端到端的业务承载质量。

2、中国移动的智能管道概念

在中国移动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中国移动作为“核心拓展者”的价值定位,明确了中国移动将立足于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多种B2B集成平台,并以多种形式聚集上游优势资源和应用资源,以实现用户价值、公司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多重提升的整体战略。

中国移动提出积极引入和试点标准策略控制架构(PCC)方案。动态策略计费控制(PCC)被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数据业务流量冲击,实现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和网络运营,依靠PCC方案,采用业务、累积流量、用户签约信息、位臵/接入、时间等多维管控手段,与业务营销、计费策略相关联,通过端到端QoS控制,减少资源占用。据了解,智能管道与PCC方案异曲同工,其核心思想和特点都是对用户、对业务进行区分,达到对流量可控、对网络可管的目的,从而使得客户端到端的速率得到保障,应对移动数据业务高速发展带来的网络冲击。

三、智能管道的实施建议

目前,国内外领先设备厂商们对于帮助电信运营商建设什么样的智能管道已经有了共识。其中爱立信的概念最为明确,智能管道的“智能”有四个层次:第一层,能够实现对丰富应用的优先级设臵;第二层,能够对不同的通信服务进行优先级设臵;第三层,能够对不同的服务种类进行区分;第四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可以通过网络优化,实现对接入质量的优先级设臵。综合来说,智能管道即是在原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体验和网络性能的双提升。

(一)智能网络建设要克服现有网络和体制的束缚 智能管道的部署和实施对运营商来说是个难点。智能管道部署涉及核心网、无线网、传输网、BoSS和IT支撑系统等多个网元的新建或改造,需要统一的规划建设。智能管道运营涉及市场、数据、计费、网络等多个部门,需要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

(二)加快全IP网络的构建

智能管道当前主要在分组域实现,从传统网络过渡到智能管理需要构建安全高效的全IP网络架构。全IP和池组技术的提出为分组域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架构,这个全IP池组架构可以同时支持2G/3G/LTE,做到真正高效共享容量、降低投资,并把安全性提升到网络层面而不是现在的节点层面。主要代表技术有动态双接入、接口IP化和SGSN池组。

(三)业务向分组域承载转移

智能管道的实施需要将传统数据业务和融合的全业务承载到已建好的分组域上。已经完成网络构架和业务控制建设的分组域,具备承载各种业务的能力,包括实时业务、视频业务、会话业务等,与IMS域和其他非3GPP网络互通完成全业务多网融合。LTE到来后,可以轻松在原有SGSN上加载MME功能,软件升级GGSN为综合业务网关,不改架构,原有网络升级为EPC。

(四)用户服务级别标准的研究

为了实施智能管道,运营商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智能管道的差异化手段包括可以实现单用户带宽最大化,按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进行优先级设定、用户接入优先区分,根据业务类型限制峰值速率,满足用户最低接入带宽服务保障等等。根据智能管道运营理念,运营商可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实现区分忙闲时的优先级策略,一些大量使用P2P下载的用户对下载的时间被没有要求,可以通过闲时的资费优惠,保障忙时高优先级用户的业务优先级;其次,实现基于位臵的优先级策略,一些用户可能对在商务区、办公区的移动宽带使用提出更高质量要求,此时,可以制定专门套餐方案;再次,实现基于业务的优先级策略,比如,对移动视频类业务的“粉丝”,可以量身定制特殊服务,保障他们享用较一般移动视频用户更高的业务等级,这一点还尤其适用于行业用户;第四,实现基于终端类型的业务优先级设臵,比如,由于iPhone套餐绑定用户ARPU值较高,网络可以感知到终端类型,从而实现对他们的优先保障;第五,实现流量续订,在目前大多数运营商实施按流量计费的情况下,让用户可以在流量用尽的情况下,主动续订,在改善服务的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更多收入增长机会。此外,智能管道还让运营商可以对用户进行流量限制约定,以更有利于网络资源的公平使用。

(五)BOSS和OSS/BSS网管系统的建设

融合的OSS/BSS的发展与演进会进一步促进全业务运营中智能管理的实施。

首先,融合是智能管理的基础,如果固网和移动接入仍然依赖于独立的系统,没有有机融合,那么诸多能力就无从谈起。融合网络需要有效的管理,传统的OSS建设分散且独立,无线、有线IP和传输网各自管理,缺乏统一的资源模型和管理接口,相互间信息沟通不畅,数据难以共享。

其次,智能管道如何与BSS/OSS合作协商在融合网络上灵活地进行业务的定制、扩展和开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随着融合型全IP承载网成为主流,业务与网络由绑定、分散走向分层、融合。网络可以在用户不知道情况下自动选择最佳的网络实现业务推送,这也是智能管道的特色。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 篇3

关键词:抄表;核算;智能化

随着电力营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应用,抄表核算业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摆脱传统的人工管理造成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实现抄表核算智能化已成为电力营销业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化应用的背景

1.落实大营销体系建设的要求

供电公司“大营销”体系的建设使抄表核算业务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传统的现场抄表、人工核算及收费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业务需求,造成电力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资源大量浪费,无法有效地建立“客户导向型”的高效灵活服务机制。

2.解决电费抄核业务的短板

长期以来,受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制约,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以大量的人工参与操作为主,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加上业务环节众多、标准不一,导致电费抄表核算工作耗时、费力,差错频繁,效率低下。同时,现有的抄表核算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能对抄表核算各环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测,难以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并及时处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抄表核算工作的预警防控管理,解决抄表核算业务的短板。

3.适应工作方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集约化运作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成应用,从技术上来看,抄表核算工作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摆脱因传统人工管理而导致的业务分散、效率不高的现状,弥补人工抄表和核算的监督不足,充分利用抄核业务系统集成应用成果,实现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营销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要求。

二、智能化应用的措施

抄表核算智能化是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将客户抄表、电费计算、电费复核、电费发行等传统业务环节通过自动调度任务、队列控制、流程自动传递、作业全过程监控等各项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抄表、核算过程的智能化处理,可极大地提高营销业务处理效率。

1.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一是加快专变终端和智能表加装步伐。实现客户的用电信息实时采集是推进抄表核算业务的前提。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分步有序地组织终端和智能电表的加装是保证采集系统广泛推广运用的基础。二是扩大集中远程抄表实施范围。改变旧有的分散、人工、现场的抄表模式,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现代化抄核模式,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为依托,对采集系统覆盖地区的客户全部取消人工抄表模式,实现集中、自动、远程抄表,不断提高自动抄表应用比例,提升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

2.实现智能化数据系统的对接

按照抄表核算智能化的要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需进一步实现与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数据的实时有效对接。在目前营销系统中的营销主要业务流程、业务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智能化应用模块,将自动化采集的抄表段由以前人工操作的制订抄表计划、抄表数据准备、抄表数据上传、电费计算等工作交由计算机在后台自动处理,系统根据设定相应的复核、审核规则,对用户自动进行筛选、判断,达到在线监控、自动发行的目的,实现营销业务管理系统抄表智能化,智能判别抄表数据,减少人工抄表差错。

3.创新智能化应用管理模式

智能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传统的人工制订抄表计划、人工数据准备和人工现场抄表转变为自动制订抄表计划、自动进行数据准备、自动获取抄表数据,大幅度提高了抄表效率;将传统抄表核算流程中的事后人工核对档案错误改为提前自动对档案的正确性进行分析,利用智能化抄表核算体系对客户档案的正确性进行校验,确保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将传统的人工表码及电量初核、人工电价及异动审核和人工电费发行转变为自动电量初核、自动智能复核分析、自动电费发行,实现电费核算全过程的智能化。

4.加强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智能化抄表核算模式的推行使核算异常派工和稽核工单流转等业务内容由传统的人工事件监管改为全流程过程管控,由过去的点控制改为面控制,实现了事件处理的全过程监管、集中监控和实时监控,增强了业务工作的管控能力。采用统一的缺陷处理流程,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环节,实现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三、智能化应用的成效

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是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全覆盖、全费控”的重要成果。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彻底变革了传统的人工电费抄核收管理模式,有力促进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现代化建设。

1.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自动化抄表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采取人工抄录或抄表机上下装等手工输入模式,实现了抄表核算的智能化运行,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稽查监控系统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通过专业化运行维护实现了用电采集信息的挖掘分析和专业系统的业务融合,实现了抄表管理和核算管理的一体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电费抄表核算工作效率。

2.构筑信息防火墙,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质量

抄表核算智能化建设中的营销同业对标系统和营销稽查监控系统构筑了“三道”信息防火墙。通过档案层防火墙,对新装、变更及维护操作进行基础信息把关,确保源头数据不出错;通过示数层防火墙对采集系统,对初抄、核抄数据进行关口审核,确保获取数据的准确;通过电量电费层防火墙对电量计算、电费计算、电量电费退补进行把关,确保电费计算信息的正确无误。通过三层信息防护体系的层层把关,有效提高了核算质量,降低了核算风险。

3.实行闭环管理,降低了业务异常差错发生率

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档案校验异常、业务异常、自动化运行异常等业务模块,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缺陷处理,对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督促落实。通过复核异常、异常信息确认、异常分类、异常派工、异常处理、异常归档和复核确认等管理环节,实现业务复核异常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有效降低了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和不规范行为。

4.实时监控常态化,增强了营销业务管控能力

通过对抄表时限预警、抄表过程监测、核算时限预警、智能审核监测、智能复核监测、电费计算监测等各业务环节的全面预警与监测常态化,确保了抄表核算业务的规范处理和准确及时。抄表核算智能化体系中,各个业务环节和运行指标全部在监控中心的数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系统自动提示异常信息,确保及时发现业务处理中的问题,做到业务处理过程的实时跟踪监管。

抄表核算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进了工作质量,减少了工作差错,提升了工作效率。通过技术革新,优化了电费抄表核算人力资源配置;通过优化流程,提高了电费抄表核算工作效率;通过全面管控,提前预警,提升了抄表核算工作管控能力;通过推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深化应用,提升了智能化系统的实用化水平;通过智能化抄表核算,减少了人工作业带来的不规范现象,降低了客户投诉率。自动化抄表核算创新了集约、专业、实时、智能、高效的抄核管理模式,使得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能力显著加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智能网业务 篇4

目前主流的智能业务有VPN、OCS、一号双机、改号通、主叫名片、开机提醒、智能通信等,未来业务会变得更加丰富;随着网络不断演进,IMS网络用户的发展,需要智能网业务提供与网络无关的服务。

2 综合签约平台介绍

综合签约平台位于底层核心网(包括CS域核心网和IMS域核心网)与上层各业务应用(包括各业务SCP和IMS域的各种应用服务器)之间,通过编排逻辑实现多个上层业务之间的嵌套,也可以通过协议转换使上层业务可以跨越网络接入类型提供给最终用户。

综合签约平台能够基于用户的业务定购信息和从网络侧传送过来的特征信息来识别应用,决定一组应用和特性的调用顺序,可以在外部的智能网业务和IMS应用、内部的业务和应用、可重用组件、以及外部IT应用之间进行编排和交互。

综合签约平台还可以为智能网业务抽象底层的网络类型,使业务独立于网络接入类型提供给用户,该能力称为协议转化。例如,一个提供只支持CS域CAP协议的传统智能网业务也可以通过综合签约平台的协议转换功能提供给IMS域的用户使用。

通过综合签约平台还可以将多个业务逻辑组合后可生成新的业务提供给用户,而不需要修改已经存在的业务逻辑。

综合签约平台的位置处于核心网络层与业务应用层之间:从业务应用层的角度看,综合签约平台充当核心网网络实体(MSC/SSP和CSCF);从核心网的角度来看,综合签约平台是SCP或应用服务器,不仅能够应用于传统智能网和IT域,还能应用于IMS域,从而提供统一完善的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实现原有业务与新业务的融合,使综合签约平台能够与传统网络和IMS域的业务交互。

3 综合签约平台的功能

作为核心网与IN业务之间的转换实体,综合签约平台接收核心网的操作,并将操作转换为IN业务需要的操作。

(1)多业务触发器:IN/CAMEL网络的根本挑战在于大多数交换系统对业务的限制,即从某个触发点每次只能调用一个业务。综合签约平台作为代理业务交换点,它突破了这些限制,并代理各种业务控制呼叫。

(2)协议转换:综合签约平台将MSC发送的CAP协议消息转换为SIP消息。然后SIP消息被发送到IMS网络的SIP PPS业务。这样不管底层设施如何,2G和IMS用户都具有相同的业务体验。

(3)网关:综合签约平台可以作为所连接的外部设备的网关,既保证受保护设备的稳定,又为客户端提供具有不同特性的不同接口。

(4)业务交互功能:业务交互逻辑控制网络和业务之间的消息收发。综合签约平台的多个编排逻辑业务可以部署在同一个平台,每一个业务都用一个唯一的名字加以标识。当编排业务收到初始请求(如智能网的IDP消息)时,编排业务的实例会被创建,用来处理会话以及由该会话创建的后续新的会话。编排实例决定业务是并行还是顺序触发。编排逻辑控制相同协议之间或不同协议之间的操作和参数映射。如果被编排的业务是传统IN,则编排应用将使用SS7/SIGTRAN消息进行交互,但是如果编排的业务是综合签约平台上的内部业务,则使用内部的IDL消息与内部业务交互,这样可以节约公网的信令资源。

(5)编排逻辑和协议转换的结合:协议转换功能在编排逻辑中使用,用来构造操作和参数发给网络或服务。例如,综合签约平台编排组件将CAP的IDP消息转换为SIP的INVITE消息来调用PPS业务,然后再将发送出去的SIP的INVITE消息转化为CAP的CONNECT消息来回复响应给节点。要实现此功能,应当使用Cap2Sip翻译SDK按照接收到的IDP消息来构造INVITE消息,以及按照下发的INVITE消息来构造RRBE和CONNECT消息。

4 建设综合签约平台的意义

支持OCS用户开通VPN等智能业务,突破业务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

(1)由于智能网业务存在互斥性,用户不能随意选择业务。限制了业务的发展,例如:1)OCS用户不能开通VPN业务等智能业务,影响VPN等业务的发展;2)当VPN等智能业务用户增多时,由于不能进行OCS在线计费,导致用户欠费风险增大。综合签约平台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彻底打通业务发展瓶颈,实现多个业务的整合营销。

(2)替换难以维护的信令监测设备:当前现网的主叫名片和开机提醒业务方案采用的是信令监测方案:1)对于现网VPN和OCS用户,信令监测系统监测STP与这些业务SCP的之间信令,然后送到主叫名片和开机提醒等业务系统。2)对于既不是VPN也不是OCS的用户,在VPN业务中开通一个特殊集团用户,触发到现网VPN业务SCP,然后进行信令监测。这种信令监测没有完善的网管难以维护,容易遗漏消息可靠性不足,制约了业务的发展。通过综合签约平台完成这些业务的消息分发,可提供电信级的可靠性和完善的网管维护功能。

(3)顺应网络演进,支持新业务快速上线:网络IP化已经成为网络演进的大趋势,新业务在不断涌现。运营商需要一种平台架构,即支持多网络接入,不同网络协议的互转;又要支持新业务快速上线,灵活部署。业务分发解决方案可以充分满足网络演进、业务兼容的诉求:支持多网络接入可以满足当前多网络共存的现状;支持不同网络协议互转可以充分保护投资,新网络用户可以使用原有网络的业务。

5 结语

由于现有CAMEL协议的局限性导致的智能业务无法灵活嵌套的问题,建议通过综合签约平台的引入来解决,综合签约平台能提供对各种业务之间进行交互、协调的能力,解决业务之间的嵌套叠加,从而能更容易的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业务,同时支持窄带核心网和宽带核心网,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融合,屏蔽了具体的网络协议,实现了业务层与底层网络之间的松耦合。

参考文献

[1]毕厚杰,李秀川.IMS与下一代网络[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2]郑荣良,局域互联网络LIN总线在车辆上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2004-2.

智能网业务 篇5

SP要成为中国移动梦网智能手机版业务的合作伙伴,首先要先了解梦网智能手机版门户业务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申请,申请表可在移动梦网网站上下载。申请注意事项:

1、首次申请PDA业务的SP,需提交申请资格证明、《移动梦网智能手机版门户业务合作申请表》、商业计划书。

(1)申请资格证明包括:

a)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b)电信与信息服务类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c)第三方内容使用许可证明

d)知识产权证明

e)银行开户证明

f)涉及内容版权的业务需要提供版权许可

g)申请新闻、资讯类业务需提供新闻发布许可证明;

h)其他补充项目

(2)《移动梦网智能手机版门户业务合作申请表》,可在移动梦网网站上下载;

(3)商业计划书应包括市场预测、收益分析、合作方式、产品组织、营销渠道、推广策划等内容。

2、中国移动受理SP的业务申请后,首先进行资格审查,确定该SP是否具备SP资格,并会对业务进行内容测试和接口测试,测试通过的业务将准许上线。

以下是对测试流程及测试内容的详细说明:

一、内容应用评估:

1.评估目的:形成该业务是否具备接入梦网智能手机版门户的意见。

2.评估内容:该评估主要是对SP所申请的业务的特色功能、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本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中国移动是否和SP在业务上进行合作。

3.评估人员:中国移动

4.评估要求:

(1)SP在申请业务前必须了解中国移动梦网智能手机版业务规范(可在移动梦网网站上下载),保证所提交业务符合该规范;

(2)SP所提供的测试链接地址已经开通并能正常提供服务;

(3)在梦网上下载业务申请表。

(4)内容评估前不再专门通知SP;

5.评估时间:

(1)为了提高效率,中国移动每月20日开始进行新业务内容审核及评估,请尽量在此日前后一周内提交新业务申请表,在下月1日之前,请SP按规范将用户界面及接口开发完毕;

(2)每月1日业务受理人将已通过内容评估并合格的新业务提交研发中心进行接口测试;

二、业务和接口测试:

1、测试目的:

(1)对SP所申请业务的逻辑设计、链接指向、操作流程、特色功能、进行测试评估;

(2)完成SP与梦网智能手机版业务运营平台的接口,保证业务能够在平台上正常运行和

计费;

2、测试内容:

接口测试、规范测试、业务测试、计费测试、页面检查

(1)业务处理地址;

(2)业务访问地址;

(3)计费地址;

(4)免费试用地址。

3、测试人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4、测试要求:

(1)SP的业务内容及应用通过评估合格;

(2)SP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

(3)SP能够积极配合测试人员进行测试。

(4)SP熟悉中国移动梦网智能手机版业务平台接口规范(可在移动梦网网站上下载)

并按要求完成相关接口开发,疑难问题可咨询support@aspire-tech.com;

(5)对于业务开发尚未完成,主要功能尚不具备,内容评估中错误频繁的业务,研发

中心将立即停止测试,并将结果反馈给SP,测试不予通过;

(6)在同批申请业务较多的情况下,将适当延期,中国移动有权根据业务的性质决定

业务内容应用测试的先后顺序;

(7)在本次测试中,测试不通过的业务将根据测试进度给予一次补测机会,如果补测

仍未通过,则该业务滚动到下月进行测试,如果下月测试仍未通过,该SP将从下月滚动测试结束之日起,三个月内不得申请新业务;

(8)测试结果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SP。

5、测试时间:

(1)由SP直接从移动梦网下载《移动梦亡智能手机版业务应用程序接口规范》(本规

范会及时更新)

(2)SP根据中国移动要求提交接口测试地址后开始进行测试;

(3)测试时间为每月1日起至每月17日止;

(4)由于SP技术或配合问题导致测试进展缓慢的,不在上述时间要求内;

6.测试结果:

业务及接口测试通过后,业务受理人员对通过接口测试的业务分配业务代码,对新SP分配SP代码,并将业务代码、SP代码和计费信息提交给相关计费中心、网络部,由计费中心、网络部进行局数据设置。

三、业务上线:

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研究 篇6

摘要:目前对于智能光网络(ION)生存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光网络本身,基于静态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对于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而言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复杂业务的需求。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策略,可以解决现有网络生存性策略与业务侧的生存性需求之间的差异。通过将对生存性需求的描述和定义从网络侧转移到业务侧,以业务对生存性的需求为核心,能很好地实现智能光网络中对生存性策略的控制和实现。

关键词:智能光网络;生存性;业务

Abstract:Nowadays, the survivability research of Intelligent Optical Network (ION) is mainly about optical network itself. Source 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static features lacks flexibility for fast changing services requirements, and is difficult to satisfy the complex services in the future ION. The survivability strategy of service-based 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isting network survivability strategy and the survivability requirements on the service side. By describing and defining the survivability requirements on the service side in stead of the network side, and aiming at service survivability, the survivability strategy of ION can be well controlled and implement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optical network; survivability; servi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472105);南京邮电大学基金(200539、200658)

智能光网络(ION)的引入是对传统的光传送网技术的重大改善,以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为代表的智能光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业务连接的动态建立和拆除,还可以实现许多新功能。生存性的提高和改善是智能光网络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之一,借助于分布式控制平面的引入,智能光网络可以在包括网状网的复杂拓扑结构中实现完善的生存性,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资源利用率。

目前对于ION生存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光网络本身,包括传送平面和控制平面的生存性策略及具体实现的保护和恢复机制等[1],这些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静态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对于智能光网络中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而言缺乏灵活性,同时这种基于网络视角的生存性策略与业务的生存性需求间存在着差异性和模糊性,难以满足未来智能光网络中复杂业务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策略,即以业务对生存性的需求为核心,发起智能光网络中对应生存性策略的控制和实现。

1 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策略

网络的生存性定义为在网络中出现业务失效后仍然能够持续提供业务供给的能力[2]。一个完整的生存性策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故障的发现、定位、声明和解除。故障发现是指当网络中出现业务失效后,利用某种机制及时迅速地检出故障的能力;故障定位是指采取某种策略或机制迅速准确地定位、隔离失效节点、链路的能力;声明是指采用某种机制(例如特定的广播信息)将失效信息分发至网络上其他节点的机制;解除是指采取保护或恢复策略对失效节点、链路进行倒换或迂回的过程。不难看出,在生存性策略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解除失效部分,这也是目前网络生存性研究的重点。

1.1 基本的生存性机制

基本的生存性实现机制包括保护机制和恢复机制两类。

保护机制的基本思想是预先规划一部分冗余资源作为备用系统,当传输线路或者节点出现故障时,将受故障影响的主用系统迅速倒换到备用系统上。保护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业务的快速切换,对客户信号质量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保护机制的主要缺点是要预留相当数量的备用系统(最大可达100%),因此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恢复机制是利用路由算法等机制实现端到端的整条或部分路由的重新建立,以绕过故障节点或路由。恢复机制的最大优点是无需事先对每一条工作路由都规划冗余备份,效率较高。恢复机制的缺点是恢复时间较长,尤其是当网络规模较大,路由之间节点数量较多时,路由算法的收敛速度难以保证实时业务的要求。

保护和恢复机制都可以进一步地分为基于链路和基于通道两类。基于链路是指当网络中出现故障后,仅仅对故障所涉及的部分链路进行恢复;而通道恢复则是从源节点到终端节点的端到端恢复。

针对备用资源的配置情况,保护机制还可以分为专用保护和共享保护两类。专用保护方式的保护切换时间非常快,因此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很高的业务较为合适,但缺点是资源利用率低;而共享保护则是若干个工作信道由一个备用信道进行保护,相对而言其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图1所示为生存性策略分类示意图。

1.2 现有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策略的主要缺点

1.2.1 静态的业务恢复机制

目前主要的网络生存性策略基于静态的业务需求,即通过预测或测量获得网络的业务分布情况,包括节点对之间的业务需求等信息,据此设计和考虑生存性策略并对备用资源进行计算和配置。

静态的业务恢复机制难以应对业务实时变化的需求,因此,针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的生存性策略,已经提出了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方案,包括区分保护(DoP)和差异化的生存性(DoR)等方案[3],这些策略的共同之处都是根据预先确定的生存性要求的等级,将业务分成若干级别,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或恢复策略。而业务等级的划分对于一个给定的网络而言是预先确定的,因此只能适应业务流量和流向相对比较固定的网络环境,难以适应未来智能光网络的灵活应用需求。

不难看出,无论是保护还是恢复,主要的一个特点都是针对预先确定的网络资源需求或占用情况确定生存性方案,而这种思想对于实时性的业务需求和失效是难以应对的。随着新业务类型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网络中流量的确定和估计会越来越困难,因此静态的生存性策略需要完善和扩展,才能够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

1.2.2 网络视角的生存性策略

由于受到网络拓扑结构、节点连接度和资源利用率等的限制,生存性策略中需要对于不同的业务实现差异化的生存性解决方案。现有智能光网络的传送平面基本采用的都是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在光层中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承载主要依靠波长通道。而在现有的物理层技术中,不仅业务颗粒度较粗,而且各个波长通道的物理特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难以实现完全意义的业务分级,差异化的细颗粒度生存性方案也难以实现。

文献[3]中总结的包括恢复质量(QoR)、保护质量(QoP)、业务可靠性(RoS)和恢复等级(RC)等方法的共同思想,都是在不同的保护恢复等级上对网络生存性策略进行的扩充和完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机制的共同特点是对网络生存性方案的分类和分级都是基于网络视角,即由网络运营者视角或网络侧视角获得对业务生存性需求的理解,据此选择对应的生存性机制并进行等级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尽管适应了现有光网络向智能光网络过渡和演进的一般策略,但是网络侧对业务的描述和分级难以和实际的业务侧生存性的需求完全对应。考虑到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网络侧仅仅从业务的物理特性(如带宽、信噪比和误码率等)角度进行分级,难以完全和准确地对业务的生存性需求进行描述,也即难以在业务生存性需求和网络视角的生存性策略之间建立起一个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图2所示为网络视角生存性策略和业务侧生存性需求之间的模糊关系示意。

1.2.3 单域生存性策略

根据ASON的定义,一个ASON环境由多个单域组成,域间通过外部网络间接口(E-NNI)互通,这里的单域即相当于一个自治系统(AS),每个AS维持自己域内的网络资源视图,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业务负荷等。采用域间接口和协议实现的端到端资源配置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多域环境下业务的配置和实现,但这种单域环境下定义的生存性策略存在许多缺点,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实现端到端业务的生存性策略时存在很大的难度。例如,对于图3中给出的例子,A、B两个终端网络间建立一个典型的交换连接,其向控制平面发起的连接请求中不仅包括了连接有关的信令信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生存性等方面的服务质量信息。该连接请求需要经由域1、域2和域3共3个域实现;由于每个域对应的控制平面只掌握本域内的路由和资源使用等信息,因此端到端的连接配置需要由域间路由协议或协商机制等加以实现。这种方案实现的仅仅是连接有关的信息交互,对于每个域内采取的生存性策略以及域间如何协商实现业务对应的端到端生存性策略缺乏协调和沟通机制。尽管可以通过域间的某种协调机制,包括由管理平面参与域间资源的配置以及生存性有关信息的交互,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动态负荷下的业务的生存性需求。

2 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生存性机制

2.1 定义

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的生存性可以定义为:由业务及其包含的生存性需求发起,并由网络中对应的资源实现的生存性策略。这种方案与传统的网络生存性策略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于将网络的生存性的需求和理解转移到以业务为核心,即以业务视角定义和描述网络生存性需求并加以实现。

考虑到智能光网络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现阶段仍以重叠模型为主,通过在原有的光网络中增加控制平面功能,由控制平面实现业务的建立和拆除等功能。随着光网络承载业务种类和数量的快速增加,对等模型架构的智能光网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一个完全的分布式的、基于对等模型架构的智能光网络中,可以针对单个业务的生存性需求对网络资源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完全意义的基于业务的生存性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这样一个分布式的环境中,依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域,这里的域可以是物理资源的管理域,也可能是逻辑资源的寻址域等,因此仍然会存在业务侧生存性需求和网络侧生存性实现机制的协商问题。

2.2 基于业务的生存性实现机制

2.2.1 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业务的生存性需求和网络的生存性策略之间建立一个协商和调整的机制,换言之是将业务侧对于生存性的需求映射到网络中某个事先建立或动态计算出的生存性策略功能集。

详细和准确地定义业务侧的生存性需求描述需要考虑到发起业务的终端对于生存性的主观评价,文献[4]指出大多数用户对于网络(应用)的主观评价主要集中在速度和某个特定的期望等方面。这里的速度包括业务的建立、拆除和恢复速度,而期望值则是对于特定业务的服务等级或维持时间等,最常见的即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与之对应的是网络侧生存性策略需要提供的主要包括与延迟有关、与丢包有关和与可靠性有关等参数,例如保护切换所需时间、不同的丢包率等。因此需要在业务侧和网络侧之间建立起一个协调机制,将业务侧的生存性要求映射到网络侧具体的生存性策略中,图4所示为一个协商机制的例子。

协商机制需要从用户侧对生存性需求的一般性描述中抽象出其中与生存性基本参数有关的内容,并传递给网络中提供生存性机制的相关功能集或控制平面。由于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业务对于生存性的需求,包括同一类型业务在不同时间的生存性需求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这种协调机制应是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在每一次业务的连接请求发起时,根据业务的生存性需求进行更新,也可以由网络中分布式的控制平面进行定期的更新。

2.2.2 自主机制

自主恢复机制是光网络自组织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组织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人们对生物界的某些个体、种群特性的观察,如迁徙的鸟类和回游的鱼群等。这些生物群体中并没有明确的集中管理机制(管理者),单个个体仅仅维持着与相邻的邻居之间的关系,而整个系统可以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协同性)。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自组织特性及其应用拓展到包括Internet在内的各种通信网络中[5-6]

对于智能光网络应用的多运营商、多厂家、多种技术体制以及业务流量和流向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每一个符合ION要求的AS只维护自己视图内的网络资源,对于每个端到端的业务而言需要一致的业务传送能力和生存性保障机制。这也意味着可以通过一种分布式的机制,使得不同域内的网络资源之间能够灵活地协商以为用户的请求提供资源的供给能力,在网络中出现业务失效时也能自主地实现恢复并实现较高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完全自主的基于业务的生存性研究尚处于的初期阶段,文献[4]中提出的群体智慧(Swarm Intelligence)机制可以在一个分布式的环境中,借助于数量极多的个体及其携带的包含生存性需求的信息素,不仅可以灵活地实现业务失效的快速恢复,而且可以更好地适应业务侧生存性的需要,将生存性策略由现阶段的后摄方法改进为先摄方法。

3 结束语

智能光网络的引入不仅可以提供灵活的光网络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而且可以提供更为高效的网络生存性策略,以应对业务需求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传统的保护和恢复机制存在着诸多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业务的生存性策略,将对生存性需求的描述和定义从网络侧转移到业务侧视角,从而建立起以业务为核心的网络生存性策略。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基于业务的智能光网络生存性策略的定义和需求,并分两个阶段介绍了基于业务的生存性策略的实现机制。

4 参考文献

[1] PAPADIMITRIOU D, MANNIE E. Analysis of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GMPLS)-based recovery mechanisms (including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R].IETF.draft-ietf-ccamp-gmpls-recovery-analysis-05.txt.2006.

[2] COLLE D, DE MEESSCHALCK S, DEVELDER C, et al. Data-centric optical networks and their survivability [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2,20 (1):6-20.

[3] EuroNGI. State-of-the-art with regards to user-perceived quality of service and quality feedback. D.WP.JRA.6.1.1 [EB/OL]. www.eurongi.org.

[4] EuroNGI. Evolution scenario for resilient networks, including ASON/GMPLS functionality. D.WP.JRA.3.3.2 [EB/OL]. www.eurongi.org.

[5] PREHOFER C, BETTSTETTER C. Self-organiza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rinciples and design paradigms [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5,43(7): 78-85.

[6] ALDERSON D, ALDERSON W.A contrasting look at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Internet and next-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5,43(7): 94-100.

收稿日期:2006-09-08

作者简介

沈建华,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光网络、超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和宽带IP接入网络等。

运营商智能管道业务应如何创新? 篇7

这种用户业务体验的可定制性需求, 需要运营商改变以往的整齐划一的标准服务模式, 需要从网络资源配置、服务资源管理、业务接入控制等多个环节进行功能和流程的重组与重构, 以更精细的功能颗粒度为用户的业务定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业务创新需要两个基础性的工具———数据聚合重构能力和融合接入服务能力。数据聚合重构能力, 即运营商在提供智能管道服务时, 需要为业务创新提供丰富的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各种数据。例如个人行为数据、各种行业信息资源、机器设备的运行数据, 或者说能够实现真实社会和自然世界的数字化镜像, 并以此为基础, 对数据进行聚合、挖掘、分析。这样, 根据能力开放理念,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就可以以此为基础, 实现混搭式的各种应用创新。

这种愿景目标对运营商的智能管道在技术上提出了较高的和复杂的要求。目前来看, 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 为智能管道达成这样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融合接入服务能力, 需要满足的是人们在尽可能广阔的物理空间和尽可能多的时间点上的服务体验需求。这种接入需要屏蔽技术差异的细节, 而保持服务的一致性。所以, 无线与有线技术的融合, 固定与移动的融合, 互联网与通信网、有线网的融合, 就显得重要起来。

对于应用创新来说, 智能管道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屏蔽由于技术、网络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做到网络无关性, 才能使得应用开发者更专注于功能和体验创新。

随着物联网和三网融合进程的逐渐加快, 笔者认为基于智能管道的创新将经历三种模式和阶段。

基于网络能力丰富的业务创新。也就是说传感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宽带网的网络能力提升和丰富, 在智能管道的支持下, 业务创新将首先是能力混搭型和体验创新型。例如基础感知能力与无线通信能力的业务创新。

基于独立数据汇聚能力的业务创新。也就是说信息数据的汇聚首先是发生在各自独立的领域, 例如在物联网领域, 在三网融合领域, 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整合需要时间, 那么业务创新将是在这些相对对立的基于本领域的数据分析和重构进行。

基于数据融合能力的业务创新。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 机器世界的信息与社会和经济的运行数据无论从数据规模和数据可用性上来说, 都已经初步完成了汇聚, 并具备了整合分析向业务开发者开放的可能。此阶段的创新将是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混搭。例如基于各种真实物理体验的游戏和娱乐应用就可能是一种高度定制的应用。

智能网业务 篇8

1 智能建筑工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智能建筑工程市场具有“大市场、小公司”的显著特点

统计数据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说明了该市场的规模、结构特点。以2005年作为基期,分析市场规模的时间序列(表1)注,全国建筑安装业产值占全国建筑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为7.9%。通常,经验认为智能建筑的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8%,部分高达10~12%,经验对每平方米造价给出的参考范围为:公共建筑类智能化系统投资在100~300元/平方米,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30~60元/平方米。

(2)全国建筑安装业产值保持增长。用SPSS软件绘制2001年~2011年全国建筑安装业产值数据的散点图,见图1。

表2列出了环比增长速度,没有观察出明显的函数关系。

(3)统计数据反映了供给与需求达成的均衡价格。

微观经济学解释市场需求是个体需求之和,是智能建筑工程产品个体需求的加总。

需求曲线是一条45°向下左倾的斜线,如图2中A1;供给曲线是一条45°向上右倾的斜线,如图2中B1。

未来几项因素的变化,包括工程投资商由于城镇化政策的驱动增加了工程投资;政府采购增加了预期,买方增多,市场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到图中A2,即市场的需求总量增大,市场需求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快速上升。

供给曲线的规律是商品价格上升时,商品的供给量也上升;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下降。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供给也会增加,但是供给在时间、总量上晚于、弱于需求增加的速度、强度。因此,未来5年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结果应该是价格变动不明显,市场总量增加, 供需双方都很活跃。

智能建筑工程市场的合同价格不会大幅上涨,原因是构成成本的两大因素,硬件采购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不大。上游建筑机电类产品如电线电缆、多媒体设备、机电产品等产能总体过剩,只有依靠技术的换代才能带动采购价格的提高。

未来5年市场均衡的趋势描述见图2。在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动的趋势下,智能建筑工程市场需求旺盛、合同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小幅上涨,行业内从业者增加。

2 机制重于技术

基于上述分析,企业应着重考虑通过机制调整获取市场增长。

单位:亿元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在于,在生产诸要素中,掌握着知识的人力资本对于该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好坏快慢,在于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吴敬琏认为,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

(2)两种生产机制的比较

其一:工序生产。

图3所示意的生产机制为:经营部门负责营销流程,工作环节包括从项目市场信息收集、分析、投标到签订合同;生产部门负责采购和招标流程,工作职责包括项目招投标(造价)、项目实施中的采购;工程部门负责工程实施流程,工作职责包括实施工程、控制成本,包括协调与项目甲方、监理、总包方、各分包方及各系统材料供应商的关系,以及安排项目工程施工进度、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施工人员及对劳务分包进行管理、竣工验收、结算等。

例如,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采取市场部、销售部、商务部、采购部、技术中心、设计与概预算部、工程管理部等生产部门设置以及售后部、财务部、人事部、行政办公室、董事会秘书办公室等辅助职能部门的设置结构。按照工序组织生产的机制类似按“工分”取酬,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公司与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

其二:项目承包经营机制。

具体说来,就是在资质、品牌不变的前提下,赋予项目部或事业部完整的项目承包经营权力,把经营、造价、采购、施工等岗位组合到一个具体项目组(部)中,按照地域、行业组建若干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定岗n人,关键岗位是项目经理。

相对于按照项目阶段划分的工序流程生产机制,项目承包经营机制对每一个项目部和项目经理都赋予了相对自主的项目经营管理权,每个工程项目都体现合同、成本、利润。通过机制调动个体劳动者在市场中获取经营资源的积极性,把集体经济的资质、资金、品牌转化为合同、收入、利润,从而带来收入的增长,有利于人力资本对接经营资源。

(3)集体经济承包经营的经验借鉴

国有建筑设计院从事智能建筑业务的院所、中心,经营主体实际更具有集体经济的特征,表现为包括资质、品牌、获奖以及众多科研成果在内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不能也无法将上述无形资产等额分配予职工。

制度经济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上的承包经营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典型的经验借鉴包括“小岗村”和“周家庄合作社”。

小岗村1978年搞包产到户,耕地、耕牛等生产资料公有,分户经营,按劳分配,搞“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3月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决议,把农村家庭承包制正式写入宪法。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管理简便、利益明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最初的几年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食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改革开放30年后,对小岗村的思考则更多集中在“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的顺口溜里。研究认为小岗村一直停留在温饱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要素彻底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家庭。

周家庄位于河北省晋州市东南,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实行“大包干”之际,坚持集体经营体制不变,成立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坚持土地、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不变,统一经营、分级管理。社统一核算,生产队自主安排生产、多收多得、亏损自负;其次对集体产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大田粮棉种植由生产队管理,果园菜园承包经营。周家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机制表现为坚持公有制但不排斥个体经济,坚持统一经营管理但不搞大锅饭。

3 智能工程业务的机制选择

(1)建筑设计与智能工程业务在组织机制上的适应性

从目前看,在建筑设计院的专业设置和智能建筑工程业务存在一定的冲突。建筑设计院的传统专业设置中,建筑电气专业排在建筑结构专业之后,机电专业则继续按照给排水、暖通、电气的顺序安排。

上述专业设置适合突出以建筑设计为主的组织运行模式,在过去十年的生产运行中,各专业的人数配置基本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比例。例如在设计院人力资源工作中,按照该思路组织人力资本的调配和补充。通过对下一年度尤其是“老八校”建筑系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招聘,吸纳青年人才,补充生产作业中的工序欠缺,使建筑设计业务运行流程保持较为合理的工序通道,从而提高建筑设计院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业务优先次序的不同,智能建筑施工业务会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包括员工劳动关系、职称晋升、生产积极性、责权利等方面。在组织机制上,采取母子公司或者多元投资主体的控股关系可能更适合二者彼此之间的发展。

(2)产权机制

1999年勘察设计院所转制至今,国有设计院很少进入资本市场,其主要原因在于从部委脱钩后没有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治理。

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国有设计院典型的资产证券化路径是发起设立,太极股份在2002年“国家经贸委”时期即已成立,业务中包括楼宇科技与数字社区事业部。它是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存续的情况下,由十五所以经营性资产及负债评估后发起设立,发起时自然人以现金投入持部分股权。但是国有体制内的建筑智能工程业务,有两点无法借鉴太极股份,一是发起设立时间早(2002年),不需要界定军品与民品;二是在自然人持股情况下上市,上述条件今天已不具有借鉴意义。

(3)创业投资企业机制模式。

包括延华智能、赛为智能、达实智能等在创业板上市的智能工程企业均按照该逻辑发展。上述企业都具有创业投资企业的特征,表现在公司初创期注册资本都很低,然后通过经营积累逐步为股东增加注册资本,在上市前的Pro-IPO阶段,经历1~2轮的风险投资。

例如达实智能2000年引进5家风险投资者,以1800万元对价购买309万注册资本,对价为1:5.82。之后十年的发展中,通过分红转增资本金、配股,由130万元注册资本增长为变更股份公司时的3700万注册资本,发行上市时公开募集2000万股后,总股本为7800万股,发展时间为15年。

4 有关建议

发展智能建筑工程业务,机制重于技术。

国有建筑设计院的智能建筑工程业务要从机制入手,调整激发经营者劳动积极性的项目承包经营机制,适应未来五年城镇化发展的市场要求,以便快速进入发展期。在机制模式上,应借鉴“小岗村”的困境,选择“周家庄合作社”模式。

其次,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发展。其路径是对国有建筑设计院智能建筑工程业务改制,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股权多元化的企业经营机制。中长期发展考虑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实施股权激励,解决人力资本中长期激励。

参考文献

[1]王东伟.华东地区智能建筑行业现状及展望.[J].智能建筑.2007.1:22-24

[2]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1-6

[3]王郁昭.中国改革从农村突破:包产到户及其引申.[J].改革.2008.8:5-13

[4]吴其乐.当代中国农村三种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现状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J].福建党史月刊.2010.7:15-19

智能网业务 篇9

1 智能用电业务数据需求

智能用电业务数据采集主要由用户系统中客户前端的智能仪表完成, 包括智能电表、电能信息采集终端、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分布式发电监测系统等。这些智能仪表可以实现能耗的实时监测、决策和信息存储, 可以使电力企业及时获得用户能耗的状况, 为需求侧管理 (DSM) 的定价机制提供数据。同时, 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智能仪表在本地或网络上获得各自的能耗情况、监测电力故障并通过优化用电策略达到节能效果。不同用电业务的具体数据需求存在差异, 但大体上可以概括分为:交流模拟量数据、电能表量测数据、电力设备工况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和环境数据等。

1.1 交流模拟量数据

交流模拟量包括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和频率等。对智能用电业务侧的电压和电流进行模数转换是进行电力参数采集及谐波计算的关键, 为后续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谐波的采集提供基础。

1.2 电能表数据

电能表数据包括总电能示值及双向有功无功示值, 要求快速安全的数据存储, 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和远程双向通讯功能。此外根据智能用电业务历史统计数据, 确定双向有功无功最大需量。

1.3 工况数据

智能用电系统采集计量装置工况、终端运行工况、开关状态等。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开关状态、终端及计量设备工况信息。

1.4 电能质量数据

实际电力系统无法按标准的正弦波和规定的频率和电压对用户供电, 会有一定的畸变, 电能质量标准从电压偏差、频率偏差、三相不平衡度和谐波四个方面考察。

1.5 电能质量数据

智能用电业务中的环境数据主要包括水感数据、太阳总辐射、烟雾浓度数据和现场环境温度。环境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各种专用传感器, 采用采用物联网技术获取。

2 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是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可使面向智能用电业务的物联网实现感知数据的采集与实时、可靠地传输。此外, 智能用电系统在原始采集数据的基础上, 对采集数据进行大量数据融合的工作, 使得传输到管理平台的感知信息将是从海量的、杂乱的、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的, 对于特定的智能电网管理者来说具有价值的处理后的数据。智能用电业务的数据融合与数据的来源系统密切相关, 涉及多种数据处理功能。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 选择不同的数据融合功能, 可以满足对于不同信息的获取要求。按照操作对象的特点, 智能用电业务数据融合分为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

2.1 数据级融合

数据级融合可以尽可能多的提供现场数据, 即在海量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很小的处理进行的, 是在智能用电数据底层进行的。其优点是智能用电业务数据精度很高和很强的纠错能力, 缺点是数据量巨大, 融合实时性差。

2.2 特征级融合

通过对传感器和其他感知设备提供的原始数据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提取, 把这些特征融合成单一的特征向量, 然后用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处理。所以, 特征级融合在保留数据对象重要特征的同时, 对数据量有了一定的压缩, 其实时性较高。

2.3 决策级融合

决策级融合是指在融合之前, 对感知设备和量测设备提取的数据统一进行格式转换等预处理, 根据预定准则和决策的可信度对各自数据源的属性决策结果进行融合, 最终得到整体一致的决策。决策级融合的融合层次和实时性最高, 但是数据损失也越大, 纠错能力较差。

3 智能用电融合方案

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三个层次的融合各有优缺点, 应综合考虑传感器的性能、系统的计算能力、通信带宽、期望的准确率等, 以确定哪种层次是最优的。智能用电业务综合采用上述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数据融合。图1给出了分布式发电业务的数据融合方案。根据分布式发电业务的数据需求, 将数据源划分为交流模拟量数据、电能表数据、工况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和环境数据。将上述数据分类进行表标准化预处理, 主要是将数据命名、格式、单位的标准化以及描述字段的统一。挖掘的分布式发电业务服务场景所需的典型数据定义为特征值。结合具体功能要求, 将数个数据源的特征值按照一定顺序组合为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可以为一维向量, 也可以是多维向量。

不同的特征向量可以进行融合, 其一般的融合方法有: (1) 两特征向量融合时, 按数据源顺序合并。 (2) 两特征向量元素有重复时, 保留一份。 (3) 两特征向量元素不一致时, 按预定优先度, 取优先度等级高的。最后, 按照预先决策算法, 设定好判断临界值, 根据各应用特征向量的满足程度, 做出决策判断。

4 结束语

文章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了智能用电业务的类型和数据需求。同时, 介绍了常见的数据级、特征级和决策级的数据融合方案及各自的优缺点。针对智能用电业务类型, 综合使用上述三层融合方案, 发挥各自的优势。数据融合将从海量数据中, 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提高计算实时性和计算速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春兰, 吴胜利.数据融合在搜索结果多元化上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 2015, 50 (1) :31-36.

[2]胡玉峰, 尹项根, 陈德树, 等.信息融合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继电器.2003, 31 (1) :52-55.

[3]韩增奇, 于俊杰, 李宁霞, 等.信息融合技术综述[J].情报杂志, 2010, 5 (29) :36-44.

智能变电站监控业务平台应用研究 篇10

近年来, 智能变电站已成为电力行业的热门论题, 其专业领域广泛, 单纯的某种技术并不能满足其复杂的业务管理需求, 需要一种全面集成化的应用平台。为了满足全站集成化的需求, 本文引入了监控业务平台概念。监控业务平台基于开放的软件体系架构, 采用标准化总线和接口技术, 将平台与应用软件解耦, 实现应用功能模块与不同业务功能的集成, 具有开放、可扩展、易维护、按需配置的特征, 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站级应用软件平台。

在某220kV智能变电站中, 为了引用某新的状态分布式估计这一高级功能, 采用了基于监控业务平台的分布式状态估计, 本文将分析其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

1 智能变电站功能集成需求

主流监控厂家经过多年积累, 均已形成支撑监控应用开发的平台体系, 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1) 监控、计量、保护信息管理、设备状态监测、视频辅助监控、生产信息管理等业务的融合需求。

(2) 电能质量监测、电力电子设备控制、分布式能源接入等新业务需求。

(3) 智能高级应用的专业化需求。

(4) 智能电网分布式应用的部署需求。

为了满足智能变电站功能集成的需求, 本文提出了监控业务平台理念。

2 监控业务平台

2.1 概述

监控业务平台由基础功能平台、统一访问接口和应用功能模块组成, 可通过标准化的接口接入第三方的扩展应用模块, 共同完成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智能告警与信息综合、运行管理、辅助应用五类应用功能, 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基础功能平台提供的数据服务进行。五类应用与基础功能平台的数据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2 监控业务平台结构

监控业务平台软件从结构上分为基础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如图2所示。监控业务平台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能满足监控系统集成和应用不断发展的需要。

(2) 采用层次化功能设计, 能对软硬件资源、数据及软件功能进行组织, 对应用开发和运行提供环境。

(3) 提供公共应用支持和管理功能, 能为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全面支持。

基础层为监控业务平台提供必需的基础设施, 满足服务层和应用层正常运行的需求;服务层主要为应用层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及用于平台管理的支撑服务;应用层是核心业务的整合平台, 为开发团队的不同角色提供一个统一协同工作的工具支撑。

2.3 支撑服务

监控业务的应用平台由平台管理、数据库管理、公共服务、数据采集与交互、消息总线和服务总线组成。系统管理应提供一套管理工具, 实现对整个系统设备、应用功能的分布式管理。系统管理应包括以下功能。

(1) 进程管理。对应用平台上运行的每个进程进行监视和管理, 能详细列出进程信息 (包括进程号、启动时间、故障时间、运行状态等) , 并能够在画面上进行显示。当进程启动、退出或发生异常时, 能够自动发出告警并记录。

(2) 网络管理。监视不同工作站间的通信网络状态, 提供网络通信冗余功能, 保证在单一网络部件出现故障时通信不间断。在实现冗余的同时应实现负载均衡。

(3) 时钟管理。接收时钟同步装置的标准时间, 监视整个系统的对时工况, 保证时钟的一致性。时钟同步装置支持GPS、北斗二代作为时钟源, 具有时钟同步监测功能, 对接收的时钟信号的正确性具有安全保护措施。

(4) 权限管理。为各类应用提供使用和维护权限的控制手段, 实现应用和数据的安全访问。权限控制具有多层级、多粒度的特性。提供界面友好的权限管理工具, 方便对用户的权限进行设置和管理。

(5) 备份/恢复管理。可自由配置, 对所有目录、任意部分目录中的文件和下级目录进行备份恢复;提供全备份和增量备份功能, 备份文件分版本管理;备份/恢复的配置和执行集中在一个界面中完成, 并在本地记录备份的目标和日期等日志信息。

2.4 平台基本功能

(1) 模型管理。模型管理功能应提供变电站设备及系统各类模型的建立、同步和维护功能;提供模型信息的校验和抽取功能;具备模型的交换、比较、导入、导出、备份和恢复功能。

(2) 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管理应具备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即数据库的Query、Insert、Delete、Update以及恢复/备份、导入/导出功能;所提供的数据维护工具应符合智能变电站操作简单、维护效率高的定制要求;支持当前主流关系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的管理;支持分布式数据库的管理, 并对最终用户透明。

(3) 报表管理。报表管理功能支持跨年数据、年数据、季度数据、月数据、日数据、时段数据的同表定义、查询和统计。

(4) 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提供图元、间隔模板、曲线模板和列表模板的监控编辑维护功能。

3 监控业务平台接口

3.1 平台结构描述

应用平台内集成实时/历史数据访问、文件访问等多种服务功能, 提供统一的跨进程公共数据访问接口。

应用平台以服务接口+访问模型的方式提供完整的信息访问机制。

访问模型是应用平台预先定义好, 可由外部模块直接访问的数据结构。访问模型与应用平台内部数据结构间的映射由应用平台自身实现。访问模型采用XML文件描述。在此基础上, 应用平台和外部模块可自行约定需要扩展的内容。

服务接口是由应用平台提供的一组服务函数, 用于通过访问模型读取和修改应用平台的数据, 以及收发消息、读写文件等。

应用平台公共服务访问接口称为UIP接口体系。通过此接口体系, 可访问应用平台中的各种应用数据, 包括电网运行量测数据 (稳态) 、电网故障信号、设备运行状态信号、电网运行动态数据、实时告警信息、实时数据历史存储、电网运行暂态数据、电网运行动态数据等。

3.2 公共服务访问接口规范定义

公共服务访问接口由共享库提供, 扩展应用可以动态加载共享库, 获取接口名称和参数, 进行数据模型及数据服务的访问。

所有访问接口均继承自IUIPUnknown, 该接口提供引用计数功能, 用于控制对象生命周期, 同时提供查询接口功能, 用于获取其它接口函数。

所有访问接口函数均为纯虚函数 (Abstract) , 由应用平台实现访问接口具体功能, 实现方式不作定义。

(1) 基础访问接口。基础访问接口提供基础访问功能, 包括对象枚举接口IUIPEnum———通过该接口可访问一个对象列表;流接口IUIPStream———提供数据的流式读写操作;持久化接口IUIPPersistStream———实现对象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2) 基本数据接口。基本数据接口有类型定义访问接口和实体对象访问接口两类。类型定义访问接口包括:类型树接口IUIPTypeTree———数据对象的类型由访问模型定义, 采用树状表示方式, 使用类型树接口可遍历类型定义;类型信息访问接口IUIPTypeInfo———通过该接口, 可获得该类型的基础信息、所含字段属性以及父子接口信息;类型字段访问接口IUIPTypeField———用于获取对象字段的所有属性信息。实体对象访问接口包括数据对象访问接口IUIPDataObject———提供数据的查询、遍历、字段数值获取、信息类型查询等功能。

(3) 应用服务接口。应用服务接口提供接口查询、数据读写、文件访问等服务功能。应用服务接口包括:应用服务管理接口IUIPAppService———应用开发者使用IUI-PAppService获取应用平台服务, 使用时首先进行用户安全认证SafeVerify, 满足审核条件的用户可进行系统服务的初始化调用及服务接口获取操作;实时数据访问接口IUIPDataAccess———实时/历史数据的访问使用IUIPDataAccess及其回调接口IUIPDataBack进行交互, 应用开发者需实现IUIPDataBack, 并在获取查询接口IUIPDataAccess后进行设置;数据查询接口包含了数据订阅接口、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设置接口, 接口的参数通过IUIPEnum传递, 参数可以是配置模型定义的各种数据对象;数据访问回调接口IUIPDataBack———本接口由应用开发者实现, 用于接收数据查询的返回;文件访问接口IUIPFileAccess———本接口中, 文件属性基于IUIPDataObject进行描述。

(4) 共享库及入口函数。共享库为uipplatcomps;入口函数为typedef bool (*CreateObjectMethod) (const char*clsid, IUIPUnknown**ppUnk) 。访问过程是先通过这个入口函数获得一个继承自IUIPUnknown的类对象, 再由接口指针查询出该对象所实现的接口, 基于该接口进行数据访问操作。接口文件是uipappinterface.h;数据结构在appplatform.xml中定义, 使用struct来描述。

3.3 访问模型定义

应用平台提供给应用开发者的模型信息在约定的配置文件中进行定义。具体模型定义如下:

4 基于监控业务平台的分布式状态估计

4.1 方案设计

4.1.1 概述

分布式状态估计使用监控业务平台的开发功能, 以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监控业务平台为基础, 获取电网模型与图形数据, 构造状态估计模型。基于监控业务平台的分布式状态估计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4.1.2 与监控业务平台接口

监控业务平台对智能变电站信息进行统一建模, 对数据信息进行统一存取, 为智能变电站的全景数据构建统一的采集、处理、部署、保存、展示和上送的信息平台, 为各类高级应用传递可靠、稳定、实时、高效的数据。

监控业务平台为变电站状态估计提供统一结构的电网模型文件。模型文件准确描述了全站拓扑状态和量测情况, 其中线路命名要求与调度中心一致。量测模型需支持分相功率、分相开合状态等量测类型, 每个量测提供量测路径。监控业务平台为变电站状态估计提供CIM-G格式的接线图。接线图必须与模型关联, 动态数据必须与量测关联。

监控业务平台实时采集SCADA和PMU量测数据, 作为变电站状态估计的实时数据基础。通过监控业务平台的读取接口, 变电站状态估计实时获取所需量测数据。变电站状态估计解析模型文件, 获得量测的量测路径, 根据量测路径获得量测id, 再根据量测id获得量测实时数据。实时数据访问周期为500ms。

通过监控业务平台的反写接口, 变电站状态估计将计算结果反写到平台的实时数据库中, 在图形界面上显示, 并提供告警事件综合展示。

功能构成图如图4所示。

4.1.3 与调度中心的接口

调度中心部署一台两级分布式状态估计主站, 对全网进行建模, 并对全网进行分布式状态估计。智能变电站需要上传模型、图形以及实时的变电站状态估计结果。变电站模型或图形变化后, 变电站状态估计会通过文件的形式将模型或图形传递给调度中心, 模型采用SCD文件格式, 图形采用CIM-G格式。变电站分布式状态估计的数据计算结果以IEC 68170-104协议的形式实时上传给调度中心, 变电站状态估计对量测数据具备自检功能, 若检测到模拟量坏数据、拓扑信息错误或运行状态不一致, 会产生报警。

4.1.4 量测配置情况

出线、母线、开关、刀闸需配置相应的测控装置, 其中出线还需配置PMU装置。测控装置的模拟量配置见表1;数字量配置见表2;PMU装置配置见表3。

4.2 测试用例

为了验证分布式状态估计可以有效识别遥测和遥信的不良数据, 首先设定模拟量化的数据和状态量不良的数据。试验时, 在模拟的现场断面基础上, 通过置数方式添加坏数据。

表4的6个案例 (功能测试用例均在全站功率分配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测试) 均达到了预定目标, 从而验证了状态估计的整体功能。

5 结束语

监控业务平台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业务组织与功能集成方式上的一个变革, 建立了面向模型与接口的变电站软件架构, 提供了极强的对智能电网各层面业务的支持, 降低了软件开发与功能集成的成本, 可以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最终目标是支撑智能电网应用。

本文提出的监控业务平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如如何保证监控业务平台的安全性, 如何保证不同设计的高级应用间的兼容性, 如何提高高级应用的智能化和实用化程度等。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和发展中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监控业务平台方案设计, 并进行分阶段实施部署。

参考文献

[1]刘竹君.关于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方案的探讨[J].电力信息化, 2012, 89 (126) :420~424

[2]杨臻, 赵燕茹.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8) :21~28

[3]陈文升, 钱唯克, 楼晓东.智能变电站实现方式研究及展望[J].华东电力, 2010, 38 (10) :1570~1573

[4]李瑞生, 李燕斌, 周逢权.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8 (21) :24~27

[5]陆一鸣, 刘东, 柳劲松.智能配电网信息集成需求及模型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0, 34 (8) :1~4

[6]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9) :1~4

[7]高志远, 姚建国, 曹阳, 等.智能电网发展机理研究初探[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4, v42 (5) :116~121

[8]田江, 钱科军, 梁锋.分布式状态估计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 2011, 26 (1) :154~161

[9]华东电网分布式状态估计试点应用实施方案研究报告[R].华东电力调度中心, 清华大学, 2012

[10]Q/GDW 678—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S]

[11]陈跃, 周建国.500kV繁昌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试点工程技术方案解析[J].华东电力, 2012, 19 (6) :106~110

智能网业务 篇11

二级市场上,汇川技术跟随大市进行横盘整理,近日明显有启动迹象,BOLL带持续收紧,上中下轨数值差接近10%,显示买入时机,可适当布局。

公司近日发布公告,经苏州市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车辆牵引系统采购项目评标委员会对参与投标的三家单位的商务标、技术标和价格标进行综合评审确定,并经苏州市公证处现场公证,公司控股子公司经纬轨道在参与投标的单位中总分位列第一。该结果还需要经苏州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导小组审核以及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正式确认中标。项目合计总价为人民币4.25亿元,约占汇川技术2014年度经审计营收的18.99%。

资料显示,汇川技术持有江苏经纬50%股份,江苏经纬于2014年3月获得斯柯达全套技术转让,是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平台之一,成为唯一一家具有投标资质的民营企业,稀缺性不言而喻。公司苏州地铁4号线逐渐开始交付,苏州地铁3号线若中标后将在明后年开始交付。目前江苏经纬在跟踪的项目,地铁方面,除苏州外,无锡、深圳、郑州等城市都在紧密跟进;有轨电车领域,苏州、青岛等地项目都在跟踪;轻轨方面,公司11月11日公告中披露今年轻轨有一些订单,其它城市也都在持续跟进。由此可见,苏州3号线中标有望明显提升公司业绩,新线突破值得期待,轨交业务将成为公司重要业务支柱。

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经营情况也值得投资者认真把握。作为商用车龙头宇通的独家电机控制器供应商,公司行业技术优势显著。今年前3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实现3.53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50%。而四季度又是新能源汽车产销旺季,中泰证券预计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全年有望实现6亿收入,同比去年2.94亿元将实现翻倍增长。公司在物流车、乘用车、低速车等领域的积极布局和投入,明年也将进入收获期。

中泰证券看好汇川技术的理由还在于,其在变频器、控制器、伺服等核心零部件掌握核心技术优势,工业4.0卡位极好。公司10月底发布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人民币8亿元,发起设立或者与符合资质的专业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多个产业并购基金,拟投资于国内外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领域。11月12日再出公告,拟与招科创新成立智能装备与硬件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出资1亿元。通过成立产业并购基金,将加速公司在核心部件、MES系统、系统集成等方向布局,并有望率先成为工业4.0的巨头。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探析 篇12

一直以来, 我国供电公司在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上主要采用的是人工抄表的方式。采用人工抄表的核算方式很容易出现误抄或是漏抄的现象, 同时由抄表员定期的到现场去进行抄表使得工作的效率不高, 而且无法实时的反映出用户的用电量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提高供电公司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 我们亟需改善电力抄表的核算方式。

1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供电公司大营销体系的建设。供电公司要想实现建立专业的大营销体系的目标, 作为营销体系支柱之一的电力抄表核算业务必然是重要的改革对象。由于传统的人力抄表核算工作方式效率过于低下, 导致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大效益的使用, 造成了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甚至于制约了电力公司服务机制的转变升级, 极其的不利于供电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更加制约了电力公司大营销体系目标的实现。因此, 实现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有助于电力公司大营销体系的建设。

(2) 有利于解决当前电力抄表核算业务存在的问题。人力抄表核算的工作方式很容易出现抄表的误差, 出现估抄、漏抄等问题。同时, 使用人力到现场去抄表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 造成电力公司人员紧张, 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工作人员定期的对电表进行核算的方式, 不能够有效的对抄表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 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核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进而导致对抄表核算的风险控制不足, 容易出现各种隐患。通过对电力抄表核算业务进行集中的智能化管理, 能够有效的控制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的解决人力抄表核算工作方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 有利于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电力公司在公司的运作上和信息采集方面已经积极的利用了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 建成了集约化的运作方式, 这就要求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也能够实现转变, 提高其智能化工作的水平。因此,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能够提高其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下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管的问题, 使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工作方式从技术上发生根本的转变, 适应供电公司在新时期下业务发展的需要。

2 电力抄表核算的智能化应用措施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是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的依据, 通过使用自动调度、自动监控等功能来实现将抄表、核算、计费等各个工作环节高效的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1) 建立完善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的基础和前提, 要想实现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首先, 要尽快的完成专变终端和智能表的加装, 从而保证能够实时的采集用户的数据信息, 为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 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地区范围内全覆盖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远程抄表, 从而能够取消该地区过去人力分散现场抄表的方式, 真正的实现对覆盖地区进行自动化的抄表, 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抄表的准确率。

(2) 实现智能化数据系统的对接。为了使抄表核算业务和供电公司的营销业务进行有效的衔接, 需要将智能化抄表核算采集的数据和营销业务的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接, 从而使得抄表核算智能化获得的数据能够在营销业务的系统中进行自动的分析和审核, 提高工作的自动化程度, 降低工作中出现的误差。为此, 供电公司需要在当前的营销系统中增加能够有效利用智能化抄表核算中采集的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模块, 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智能化操作。

(3) 创新智能化应用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力抄表核算工作模式主要是在抄表前制定抄表的计划, 准备好相关的数据, 之后再到现场完成抄表的工作。在获得抄表数据后, 再进行数据的审核, 进而核算出电费交给用户。这样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够有效的实现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智能化的抄表核算管理模式。将传统抄表核算的管理模式的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智能化的管理, 即抄表前的智能化数据准备、自动进行抄表、自动审核信息、自动发行电费。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对人力工作的依赖。

(4) 加强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业务工作管理通常将核算工作、分类工作、处理工作、审核工作等各项工作分别进行控制管理, 容易造成错误。而通过建立智能化的抄表核算工作模式, 将传统的人工管理和监控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的管理和监控, 从而能够对业务工作进行全过程的封闭式管理, 提高了电力公司对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管理能力。

3 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应用的成效

(1) 有效提高了抄表核算业务工作的效率。通过应用智能化的电力抄表核算工作模式, 将传统人工模式下的现场抄表、人工核算的工作方式转变为自动化的信息操作。同时, 将智能化电力抄表核算获得的用户信息和数据与电力公司的营销业务数据进行高效的对接, 建立起供电公司营销工作的智能化网络, 极大的提高了抄表核算业务的工作效率。

(2) 有效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的质量。智能化的电力抄表核算工作模式将用户用电数据的收集、审核和电费发行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进行自动化的管理, 减少了传统人工工作模式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人工误差, 极大的提高了抄表核算工作的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我国供电公司电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姝, 张艳丽.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5 (05) :49+54

[2]彭志威.计算机智能化在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 2015 (18) :109

上一篇:新生儿破伤风护理研究下一篇:促进学生新思维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