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共11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1
在新生儿科病房, 病理性黄疸患儿很多见, 可见于60%~70%的足月新生儿和几乎所有早产儿。引起患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较多有: (1) 胆红素生成太多; (2) 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 可引起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3) 胆红素排泄异常; (4) 肠-肝循环增加。我科自2008年来收治病理性黄疸患儿176例, 经积极治疗后, 黄疸消退, 未出现并发症病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l%~2%, 极易出现黄疸。新生儿出生头几天, 血清胆红素均有升高, 常>2mg/dL, 当血清胆红素>5mg/dL时, 临床上即表现为新生儿黄疸, 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 。
1.2 特点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有: (1) 黄疸在24h内即出现, 血胆红素>6mg/dL; (2) 黄疸程度重、进展快,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9mg/dL, 早产儿>15mg/dL或每日上升>5mg/dL。 (3) 黄疸持续时间长, 超过2~4周, 或退而复现, 并进行性加重; (4) 血清直接胆红素>1.5mg/dL。
2 体会
经过对黄疸患儿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总结出一些护理心得体会, 供与参考。
2.1 入院查体, 体格检查除能确定黄疸外, 还有助于判断病因.如头颅血肿、皮肤瘀斑、瘀点常提示体内出血;肝脾肿大提示肝脏疾病及感染等;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及过度成熟的体征等, 有助于进一步探寻疾病原因。并根据患儿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情况评估患儿病情, 以便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2.2 予患儿沐浴更衣, 修剪指趾甲, 作入科常规处理
2.3 根据黄疸病因合理药物治疗新生儿药物剂量比较小, 应根据患儿体重精确抽吸药液, 以保证药物有效浓度。针对特殊药液如静注丙种球蛋白, 人血白蛋白等要避免浪费, 导致剂量不足, 影响疗效等。
2.4 按时药物应用如茵栀黄口服液喂服时, 因此药微苦, 新生儿味觉针对性较强, 一般应选择在喂奶前, 否则患儿容易拒食或是容易引发呕吐导致药物剂量不足, 影响疗效。
2.5 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尿液、粪便变化严密观察患儿病情,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出现哭闹, 拒乳, 发热, 尖叫, 双眼凝视, 抽搐、呼吸困难等, 以防核黄疸发生。准确记录患儿排尿排便时间, 观察尿液粪便颜色。
2.6 光照疗法的护理光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 得到广泛使用。我科现使用三种光疗仪器设备: (1) 宁波戴维生产的XHZ—型新生儿黄疸治疗箱; (2) 8502—型婴儿单面光疗暖箱; (3) YG-I—型黄疸治疗灯。经对照比较双面光疗箱治疗黄疸效果较好。单面光疗适合于极低体重儿、病情较重不宜来回搬动患儿,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光疗的护理工作很重要, 其工作好坏可影响疗效。应引起我们护理工作的注意: (1) 光疗前应先检查光疗等是否全亮, 不亮及时更换, 有灰尘及时擦去, 以免影响光疗效果。 (2) 予患儿沐浴;剪短指甲, 防止患儿抓破皮肤;足跟部粘贴创可贴, 以防患儿躁动磨破皮肤。 (3) 眼睛遮盖避光眼罩, 穿纸尿裤。 (4) 将患儿裸放于预热至30光疗箱中间, 以获得最佳照光位置.要加强巡视, 及时纠正患儿体位。 (5) 每2小时为患儿测试1次体温, 超过37.8°d做物理降温处理。 (6) 光疗期间患儿正常喂奶, 并于2次喂奶期间喂食糖水, 以补充患儿水分的丢失。 (7) 加强巡视, 做好记录。 (8) 保持光疗箱洁净, 以保证光波穿透性, 及时清除患儿因呕吐、大小便等污染。 (9) 若患儿哭闹, 躁动不安, 可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保证光疗顺利进行。 (10) 对于体重瘦小患儿, 可于鸟巢使用, 以防长时间皮肤受压引起皮损。 (11) 对使用单面光疗患儿, 光疗期间酌情予患儿多更换体位, 增加关波最大接触面, 保证疗效。 (12) 光疗结束后再次予患儿沐浴或擦身, 并检查全身有无皮损等, 做好记录。
2.7 适时做好随诊
摘要:病理性黄疸在新生儿科病房很多见, 本文就对黄疸患儿病情的观察与护理, 总结出一些护理心得体会, 供与参考。
关键词:病理性黄疸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9~308.
[2]魏克伦, 杨于嘉, 主译.新生儿学手册[M].第5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45~453.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2
姓 名 : 学 号 : 院 系 : 专 业 : 指导老师 : 完成时间 :
新生儿黄疸护理学习心得
摘要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常规护理的学习,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较为先进的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护理
Study Notes of Neonatal Jaundice Nursing
ABSTRACT
Neonatal jaundice is a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bilirubin in the body in neonatal period , causing the sclera, skin, membranes, body fluids and other tissue are dyed yellow.The causes of jaundice are complex and various.The situation of the illness differs and the serious cases can result in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kernicterus)and often lead to serious sequelae.After studying the routin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I summarized some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and made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advanced blue light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KEY WORD Jeonatal;jaundice;nursing
一、新生儿黄疸的特征及病因[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引起黄疸的原因多而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严重后遗症。
(一)生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7天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天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至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可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以前者多见。
1.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
(2)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
(3)黄疸进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5mg/dl);
(4)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2.病因
(1)感染性: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
(2)非感染性:①新生儿溶血,②胆道闭锁,③胎粪延迟排出,④母乳性黄疽:发生率0.5%~2%;⑤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⑥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K
3、K4、樟脑丸等;⑦其他:如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原因可加重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治疗原则[2]
1.病因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尽早喂养,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必要时应用蓝光疗法。
3.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避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4.降低游离胆红素:适当的输入人血浆和白蛋白,防止胆红素脑病发生。
5.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三、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
(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当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μmol/L(5~7mg/dl)时,在自然光线下,可观察到面部皮肤黄染,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增高,黄疸程度加重,逐步由躯干向四肢发展,当血清胆红素达307.8μmol/L(18mg/dl)时,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μmol/L(20mg/dl)以上。此时,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2)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观察排泄情况: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
2.保暖 体温维持在36~37℃,低体温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
3.尽早喂养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应耐心、细致喂养患儿,少量多次,保证患儿营养及热量摄入的需要。
4.处理感染灶 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如有脓性分泌物,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局部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光照疗法
(1)蓝光治疗原理:蓝光能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索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能迅速从胆汗及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少。[3]
(2)蓝光治疗前的准备:
患儿家长的准备:因患儿是接受蓝光治疗,家长难免会有很多顾虑,担心光辐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患儿着凉、治疗效果及有无后遗症等。因此,要耐心细致的向患儿家长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说明蓝光治疗的原理和安全性,以解除患儿家属的顾虑,使患儿尽早接受蓝光治疗。
光疗箱的准备:清洁光疗箱,特别注意清除灯管及反射板的灰尘,以免影响光线穿透力,接通电源,检查线路及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更换,光疗箱要预热,使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相对湿度55%~65%,方可将患儿放入。
患儿的准备:患儿入蓝光箱前须进行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剪短以免划破皮肤,输液的患儿用弹力网绷带将手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双眼戴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脱去患儿衣裤,全身裸露,会阴部用纸尿裤裹好,男婴纸尿裤周围用黑遮光布将阴囊遮住,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记录开始照射时间。
(3)蓝光治疗时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的部位、程度及其变化,监测血清胆红素的变化,以判断疗效;观察大小便的颜色与性状,若出现轻泻,为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属于正常反应,可随着病情好转而消失;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若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严密监测体温和箱温:光疗时蓝光灯光将会自然产热,使箱内温度随之升高,而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易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光疗时应每小时测体温一次。根据体温调节箱温,使体温保持在36—37℃,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7.5cc可适当打开箱门,如体温超过38.5℃,要暂停光疗,待体温降至正常再继续照射。
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脱水:因光疗中的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L3J,因此,在光疗过程中,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按需喂奶,两次喂奶问可加喂开水,应注意每次喂奶不宜太饱,速度不宜太快,喂后宜右侧卧位,以免呛奶引起窒息。
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医务人员的手是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给患儿要勤换尿布,做好臀部及脐部的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尽量减少探视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蓝光治疗后的护理:一般情况下,血清胆红素171ixmol/L.6.遵医嘱用药 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调整液体速度,纠正酸中毒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7.必要时候换血治疗。
四、健康教育
1、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4]
2、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和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
五、出院指导
1、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指导。
2、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4、指导家长给予新生儿合理的喂养,防止感染;
5、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5]
参考文献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3
方法:采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3例和正常新生儿2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新生儿因素,孕母因素,感染溶血因素等,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推断。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黄疸患儿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剖宫产、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其它感染和ABO血型不合方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它感染、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独立相关。
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重点监护具有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的人群,防治各种感染,恰当的母乳喂养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病例对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3-02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的原因是患儿在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使得血液里的胆红素含量增高,从而引起患儿在巩膜、皮肤以及黏膜出现黄疸。患儿黄疸的症状如果持续2~3周不退,且出现皮肤、黏膜黄疸加深,病情加重等现象则称为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有很多种,临床上找出引起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对于治疗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16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262例无黄疸的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于2010年3月~10月我院产科分娩资料完整的新生儿425例。其中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3例(黄疸组)。262例无新生儿黄疸(对照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标准: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u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umol/L,早产儿>255umol/L;③血清直接胆红素>26umol/L;④血胆红素值每天上升>85u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2分析指标。经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纳入分析的因素有3个方面:①胎儿、新生儿因素;②孕母因素;③感染、溶血因素。
1.3统计学方法单因素比较黄疸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的差异,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15.0。
2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11个变量(赋值:“否或无”=0,“是或有”=1)逐步前进法纳入以是否黄疸(赋值:“非黄疸”=0,“黄疸”=1)为结果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其它感染(OR=5.986,95% CI:4.276-8.379)、ABO血型不合(OR=4.943,95% CI:3.499-6.982)、母乳喂养不当(OR=4.095,95% CI:2.931-5.721)、新生儿肺炎(OR=4.006,95% CI:2.927-5.483)、新生儿窒息(OR=2.799,95% CI:2.039-3.844)。
3讨论
综上所述,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多而复杂,从以上对照分析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剖宫产、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其它感染和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提示这些因素均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和其它感染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独立相关的因素,支持相关研究结果[2]。
新生儿窒息缺氧,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进而代谢性酸中毒,氧离曲线右移,Hb对氧亲和力下降,在肺部表现为血液携氧减少,继而组织氧供不足,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下降,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引起黄疸。此外,新生儿窒息常累及多器官功能,使消化道分泌和運动功能紊乱,产生腹胀便秘,加重黄疸程度。新生儿产后窒息缺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位异常及产程延长分娩方式密切相关[3]。因此,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必须重视围产期保健,对存在产后窒息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重点监护,同时提高助产技术,改进分娩措施,积极处理难产,减少新生儿窒息缺氧。新生儿各种感染,使红细胞破坏加速,同时毒素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或病毒破坏肝细胞的排泄系统。另外,感染时食欲差、低血糖、体温改变而加重黄疸。加强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严防皮肤及脐部感染是减少黄疸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母乳喂养不当导致的黄疸称之喂养性黄疸,产妇泌乳不足或哺乳次数减少均可导胎粪延迟排泄,增加胆汁的肠肝循环。因此,增加母乳喂养频次,促进胎便的正常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是减少喂养性黄疸的关键。医护人员应特别加强对生后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和相关指导,提高广大妇女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及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改变传统认为产后2~3d方可哺乳的错误观念,并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哺乳、按需喂奶以促进胎便早排,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固然重要,然而防重于治,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的管理,针对存在潜在因素的新生儿,应注意观察或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早预防,从源头阻断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莉,金润铭.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5,800
[2]杨银凤,康波.2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2):217-218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黄疸250例, 其中男137例, 女113例;黄疸出现时间12 h~25 d, 平均 (8.51±3.21) d;体重2250~4850 g, 平均 (3650±550) g, 均为足月新生儿, 胎龄在37+1~41+6周, 平均胎龄39+3周, 血清胆红素水平211.1~312.21μmol/L, 平均 (257.32±19.5) μmol/L;以上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25例, 两组患儿日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 即保暖、营养补给、对症治疗、使用酶诱导剂和光疗等。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黄疸色泽变化并采用经皮黄疸仪 (宁波JH20-1H经皮黄疸仪) 监测胆红素的变化情况, 2次/d;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抽血检测胆红素, 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有否吮乳困难、精神差、嗜睡、烦躁、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 以便能及早发现重症患儿并处理;密切观察心率、呼吸和肝脏大小变化;保持患儿皮肤、脐部及会阴和臀部清洁; (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1) 抚触护理: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 湿度在55%~65%间, 于患儿进食后1 h左右进行, 患儿裸露抚触部位, 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触, 2次/d, 每次抚触时间为15~20 min; (2) 加强喂养护理和扩肛处理:密切观察患儿皮肤情况, 是否有干燥脱水, 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应少量多餐、间歇喂养, 尽量喂母乳, 实行按需喂养而不是定时喂养, 争取每天喂10次以上, 防止新生儿脱水。对于在出生后36 h内出现黄疸的患儿采用扩肛处理以促进胎粪尽快排泄干净, 方法为将无菌橡胶尿管插入患儿肛门2~3 cm, 轻轻转动10 min; (3) 加强光疗护理, 保持体温稳定, 光疗期间除抚触外其他治疗和护理操作应尽量在箱内完成, 每2 h给患儿翻身1次; (4)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 要及时更换尿布, 如皮肤出汗多应及时给予擦拭, 防止皮肤破损, 光疗可以引起患儿稀便和排便次数增多, 对患儿的皮肤刺激大, 要用湿巾清洁臀部, 再用鞣酸软膏涂于或西瓜霜喷剂喷于臀部及会阴部, 使会阴和臀部能保持清洁, 防止感染或尿布疹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自拟)
观察患儿72 h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情况。显效:72 h内黄疸完全消退;有效:72 h内黄疸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在136~171μmol/L;无效:72 h内皮肤仍黄染, 血清胆红素水平>205μmol/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下降幅度及住院时间见表2。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见表3。
3 讨论
60%的足月儿和80%早产儿可能出现黄疸, 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 也可能是病理性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引起的, 而非病理状态。其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和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 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2~3 d会出现黄疸, 4~5 d达到高峰, 足月儿7~10 d消退, 早产儿2~4周消退, 在此期间小儿除黄疸外一般情况良好, 食欲佳, 无其他异常情况, 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 预后良好。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有多种, 特别是在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黄疸会加重。部分病理性黄疸病情发展快, 若不能有效迅速治疗, 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该病病死率高, 少数成活后均会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故要加强对病理性黄疸处理, 及时治疗, 以免耽误病情。实践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黄疸有很好的治疗作用[1]。 (1) 抚触护理:抚触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蠕动加快, 其机理是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 沿脊髓传至大脑, 反射性的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使胃泌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2,3], 同时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使进食量增加并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排泄。同时也能促进淋巴系统发育, 提高患儿免疫力、应激能力[4]。患儿进食量增加还可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 增加了尿胆原的生成, 使结合胆红素减少, 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 诱发排便, 减少了肠肝循环, 阻止了胆红素的重吸收, 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 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的病情[5]; (2) 喂养护理和扩肛护理: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进食情况, 如临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则根据医嘱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 同时用扩肛方式或药物促进肠道内胎粪排出, 达到尽快排出留存于体内的胆红素与胎粪同时排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推荐每日喂哺10次以上, 有利于减轻黄疸; (3) 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娇嫩, 角质层不完备, 表皮是单层细胞, 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少、缺乏弹性, 容易被外物渗透, 也可因摩擦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而出现皮肤糜烂、脓疱疹、臀炎等, 因此加强皮肤护理可防止以上病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皮肤感染; (4) 光疗护理:蓝光照射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且经济方便, 患儿痛苦少。但也有不良反应, 如皮疹、腹泻、发热, 严重者可患青铜症等。本组患儿均精心护理,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本观察组患儿通过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上以抚触和加强喂养、促进排便等综合护理措施, 使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缩短, 胆红素下降幅度快, 缩短了住院时间, 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72 h内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的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护理方法较简单、方便, 达到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且无出现光疗并发症和皮肤感染,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洪普, 曾玉贤, 陈亚璇, 等.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结局影响的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6) :51-52.
[2]孙铭晓, 董崇林, 曲迎姣.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消退的影响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6) :722-723.
[3]张群瑛, 房翠英, 李春芳.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2008, 19 (5) :510-511.
[4]刘燕, 王文华.新生儿抚触在临床中的作用与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 2004, 2 (3) :207.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5
方法:把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通过经皮测黄疸仪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胆紅素日均下降值为(60.22±28.63)u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9.87±23.11)umol/L,P<0.01。平均治疗天数:治疗组为(4.1±2.4)d,明显比对照组(7.1±3.2)d缩短,P<0.01。
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天数。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1-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外报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居新生儿住院病例首位,国内报道新生儿病理性也是新生儿疾病的前三位之首[1]。尽管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因未结合胆红素(UCB)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严重的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致患儿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治疗,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2]。本文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把2010年2月~2010年10月在我新生儿科住院的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3的患儿50例(具备下列条件:①新生儿期出现黄疸;②母乳喂养;③肝脾大小正常;④血清总胆红素值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⑤实验室检查除外溶血病、败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及肝胆道畸形引起的阻塞性黄疸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日龄:1~28d(平均10.3d);出生体重(2755±193)g,胎龄(38.2±3.8)周。对照组25例,男14例,女11例,日龄1~28d(平均9.8d);出生体重(2873±256)g;胎龄(37.4±4.1)周。两组患儿在发病日龄、性别、出生体重、原发病和病情轻重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如蓝光照射、口服茵栀黄及肝酶诱导剂、碱化血液、治疗原发病及营养支持综合治疗,少数输白蛋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一次1片(0.5),碾碎加入温开水中制成混悬液5ml喂服,一日3次。
由专人用经皮测黄疸仪(深圳市艾利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监制徐州市科健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KJ-8000),每天测新生儿黄胆指数。分别取患儿前额正中、胸骨柄处为测定点,二者平均值为黄胆指数(单位umol/l)。
2结果
用经皮测黄疸仪测血清胆红素,监测每日胆红素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为胆红素产生过多,而运送胆红素的能力相对不足,同时肝脏酶系统发育未完善,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能力差,导致胆红素结合受影响;另外肠肝循环增加亦是重要因素[4]。新生儿黄疸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新生儿出生时肠道缺乏细菌或菌群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同时肠道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B-GD)含量多,活性高,可很快将结合胆红素分解成未结合胆红素,迅速被肠道重吸收进入体循环,造成和高胆红素血症[5]。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组成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经口服进入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定居,使肠道在短期内胃肠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当结合胆红素经胆道系统排泄至肠内,在小肠基本不被吸收,到达回肠末端结肠内被肠道内的细菌β-葡萄糖醛酸苷酶解除葡萄糖醛酸基,随后细菌将其还原成无色的尿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本资料显示,喂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确能加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天数。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价廉易喂服,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笔者认为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黄德珉,董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81-883
[2]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3]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437-444
[4]李萍,甘桂芬,吴仕元,等.妈咪爱干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2004,10(1):48-49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体会 篇6
1 早期发现
近2年我科收治的新生儿, 包括出生后24 h的新生儿, 我们坚持每天经皮测量黄疸, 动态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较早, 生后24 h内即可出现, 血清胆红素值较高, 患儿的一般情况较差。因此, 为尽早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我院从新生儿生后24 h开始经皮测量黄疸, 若发现异常, 及时采血化验, 及早干预治疗, 以确保新生儿健康。
2准确诊断
诊断标准按照第七版《儿科学》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1) 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2) 黄疸程度重,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 mg/d L) 、早产儿>257μmol/L (15 mg/d L) ; (3) 黄疸进展快, 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5 mg/d L) ; (4) 黄疸持续时间长,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 (5) 黄疸退而复现或再度进行性加重; (6)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2 mg/d 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出现以上症状, 应作出病因诊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原因较多, 牛广建[2]的研究认为感染原因占首位, 约40.7%, 包括肺炎、脐炎、败血症、皮肤感染等, 其中肺炎最多, 发病时日龄多超过7 d。围生因素约占32.56%, 其中新生儿窒息居首。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ABO溶血”。另外随着母乳喂养的增多, 母乳性黄疸也有增多的趋势。此外新生儿胆管闭锁、遗传性疾病、药物使用不慎等均可导致病理性黄疸。针对以上致病因素, 应及时检查确诊, 积极治疗。
3早治疗
蓝光照射褪黄治疗是临床上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其可使未结合胆红素氧化异构成一种无毒性水溶性的双吡咯化合物, 从胆汁或尿中排出,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适合各种原因引起的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 疗效已得到肯定。一经确诊, 应立即进行光疗, 采用光源主峰波长为420 nm~460 nm蓝光照射, 连续照射12 h, 照射期间给予心电监护。光疗后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多采用经皮测胆红素, 此法方便、快捷, 对新生儿无创, 家属易于接受。一般照射48 h~72 h, 光疗结束后连续监测2 d, 观察有无反跳现象。光疗时箱温保持在30~32℃, 湿度55%~65%, 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停照。光源距患儿体表40 cm, 注意保护好患儿的双眼及外生殖器, 单面光照射时每2 h更换体位。光疗期间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3], 除按需哺乳, 还应多喂水, 这样不仅可保持患儿体内水分, 还可刺激胃肠蠕动, 促进胎便排出, 减少肠肝循环, 有利于黄疸的减轻。光疗过程中, 偶尔会出现皮疹、腹泻、“青铜症”等副作用, 但相对较轻或一过性, 光疗结束后上述症状也会一并消失。本组100例患儿中86例给予光疗, 84例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 2例下降不明显转至省儿童医院, 回访后确诊为“胆管闭锁”;其中有5例光疗后出现皮疹, 26例出现腹泻, 未发现“青铜症”。另外14例患儿因家属拒绝光疗给予口服茵栀黄颗粒3 g, 1 d 3次, 连服10 d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茵栀黄颗粒含有茵陈、黄芩苷、金银花、栀子, 具有清热解毒、利胆褪黄作用。其中茵陈有清热, 利湿褪黄作用, 研究表明茵陈中含有的茵陈色原酮等提取物可促进胆汁分泌与排出, 有很好的利尿褪黄作用, 可以显著减轻黄疸程度;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能利尿、抗过敏及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栀子清热利湿, 三者佐以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湿、褪黄的作用, 临床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4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机体内环境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其血清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 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沉积于基底节引起胆红素脑病, 严重者可致患儿死亡, 存活者大多遗留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有研究表明不仅仅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也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陈骏[4]等研究还显示高胆红素可引起新生儿听神经的损害。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作为一名基层儿科医务工作者, 对新生儿应该认真细致地检查, 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 早期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积极干预治疗, 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为国家人口素质的提高尽自己份内的职责。
1.4 开展家庭宣传, 对确诊的排菌患者及监督化疗患者,
医护人员进入家庭宣传化疗的科学性、患者管理的重要性、治疗的重要意义, 并指导进行家庭隔离消毒。将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治知识问答小册子等资料分派给门诊患者或家属供人们阅读。
2 教育的内容
2.1 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宣传内容。
对健康人群主要宣传预防知识, 如肺结核防治知识、卡介苗的预防作用等;对医务人员主要讲解肺结核病防治新观点、新技术、新措施, 宣传建立统一病例登记管理制度的有关精神, 使其在发现结核病患者的工作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对领导主要宣传防治重点、疫情动态, 引起其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2.2 从患者确诊后的首次门诊开始, 宣教的主要内容有:
(1) 疾病常识宣教。向患者深入浅出地解释肺结核病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等, 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能配合医生的治疗, 消除疑虑、恐惧等心理。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治疗时间长, 因此, 对初诊患者宣讲时我们强调将道理讲透;对复治患者, 则结合病情讲清不坚持用药的利害关系;对排菌患者告诉其对社会、家庭的危害程度, 让家属监督用药。 (2) 相
参考文献
[1]袁壮, 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疗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17.
[2]牛广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 2008, 29 (1) :58-60.
[3]曹玲.新生儿高胆红素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1) :80-8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0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 均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男301例, 女199例;日龄均在出生后28 d内;病程0~28 d, 平均 (6.4±2.3) d;早产儿32例, 足月儿468例。排除生理性黄疸、血液系统疾病所致黄疸、先天性胆道畸形等。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0例, 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综合评估患儿病理情况及高危因素, 常规予休息、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并积极消除病因及诱因。采用上下交替单面蓝光照射治疗, 每次持续24 h, 间隔24 h, 照射次数根据患儿病情调整;重症黄疸 (胆红素>340μmol/L) 予静脉输注白蛋白 (心衰者慎用) 或血浆;血型不合的溶血性黄疸予换血[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黄疸茵陈颗粒 (上海中医大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Z31020492) 20克/次口服, 3次/天;妈咪爱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S20020037) 0.5克/次口服, 2次/天;思密达 (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 H20000690) 1克/次口服, 3次/天。直至黄疸消退[3]。
1.3 效果观察: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每天测量经皮胆红素 (TCB) 1次, 采用HD-368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监测每日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计算黄疸消退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 d后, 治疗组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下降106.2μmol/L以下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显示, 新生儿肠道在出生时无细菌, 不能将结合胆红素向粪胆原、尿胆原还原经粪便排出。新生儿在疾病时肠蠕动减少, 摄入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开奶时间, 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建立较晚, 均可减少肠道内结合胆红素的排出;另外, β-葡萄糖醛酸苷霉在肠道内具有较高活性, 含量多, 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迅速向未结合胆红素分解, 重新被肠道吸收, 入体循环, 最终诱导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故对肠道正常菌群行快速建立, 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最大程度的减少, 是有效的治疗黄疸的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 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孕母食辛辣肥甘, 心境不佳, 致湿热郁结肝胆, 胎儿在母体时受湿热熏蒸发黄, 或为胎儿出生后外邪侵入,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所致[4,5]。治疗主张清热利湿、泻火解毒。黄疸茵陈颗粒含茵陈、黄芩、大黄 (制) 、甘草, 具有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 促进肠蠕动作用, 从而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 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妈咪爱是一种肠道益生菌类的药物, 具有调节肠道菌群,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药物中含有B族维生素, 并可补充因光疗破坏的核黄素;思密达含双八面体蒙脱石微粉, 可抑制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 修复消化道黏膜损伤, 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我院在常规光疗的基础上, 尝试将上述3药联用, 其结果表明, 两组胆红素均下降, 但治疗组下降显著, P<0.05。
综上所述, 在常规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基础上, 加用黄疸茵陈颗粒、妈咪爱、思密达联合治疗, 能够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霞, 叶海燕.2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儿科药学杂志, 2011 (4) :29-30.
[2]周华.口服黄疸茵陈颗粒和妈咪爱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23) :85-86.
[3]江树生, 王益彬, 成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28例的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8) :172-173.
[4]杜淑仙, 郭乃玲.黄疸茵陈颗粒辅治新生儿高结合胆红素血症19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6, 28 (7) :547-548.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8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经验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 当血清胆红素≥85μmol/L (5 mg/d L) , 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 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甚至发生死亡[1]。2014年6~1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80例, 占同期住院患者26.66%, 其中治愈56例, 好转23例, 出现后遗症1例, 无死亡病例发生。现将半年来50例完整病例诊疗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50例, 男26例, 女24例, 日龄2~20 d;其中早产儿23例, 足月儿27例, 剖宫产21例, 顺产29例。其中伴有胆红素脑病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2例、颅内出血5例、脐炎10例、肺炎5例、母乳性黄疸17例、1例入院时就有核黄疸表现。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 额头12.9~38.7mg/d L, 胸部13.1~37.9 mg/d L, 血清总胆红素222.3~589.7μmol/L (13.07~34.68mg/d L) , 间接胆红素102.1~273.5μmol/L (6.0~16.08 mg/d L) , 直接胆红素101.0~245.2μmol/L (5.94~14.42 mg/d L) , 谷丙转氨酶<40 U/L, 谷草转氨酶<40 U/L, 甲、乙、丙肝检查均正常。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的新生儿黄疸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科学》[2]。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
治疗情况: (1) 本组患儿50例, 17例考虑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 d, 同时给予其他治疗。42例在远红外线蓝光辐射床照蓝光72 h+茵栀黄颗粒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将患儿裸放于床中间, 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 并尽量使身体广泛照射。将灯管与患儿皮肤的距离分别调为40 cm、20 cm。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 用黑布遮住患儿的眼睛及外生殖器, 预防被蓝光损伤, 每次光照前测血清胆红素值, 当血清胆红素<10 mg/d L时停止。6例在有蓝光的暖箱中照蓝光, 采用单面光疗箱, 日照时间24 h, 但有时患儿哭闹时会暂时停蓝光, 有时蓝光照射会连用3~5 d+茵栀黄颗粒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2例在小床上未照蓝光, 给予茵栀黄1 g, 口服, 3次/d+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 (2) 其他药物治疗:a.静推苯巴比妥5~7 mg/ (kg·d) 。b.人血白蛋白1 g/ (kg·次) 加等量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连用3次。c.口服中药茵栀黄颗粒1 g, 3次/d, 金双歧1 g, 口服, 3次/d, 维生素B2片1/2片, 口服, 2次/d, 开塞露5 m L, 灌肠治疗。d.门冬氨酸钾美注射液2~6 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40~80m L/次泵入, 1次/d。
疗效判断标准: (1) 治愈:一般情况好, 皮肤黄疸消退, 小便颜色正常,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171.02μmol/L; (2) 好转:一般情况好, 皮肤黄疸较治疗前减轻, 血清总胆红素较入院时下降。
结果
综合治疗后均有效:患儿皮肤黄疸均降至正常范围, 血胆红素下降明显, 但2例入院时即有胆红素脑病症状, 虽然治疗后胆红素明显下降, 但伴有脑病后遗症, 1例自动出院, 随访电话号码停机。1例黄疸指数降至正常, 均值3.2~4.8 mg/d L, 因患儿有肺炎表现, 治疗1周后不能脱氧, 反复进行相关性感染原检查, 均正常, 进行远程会诊后, 因我院心脏彩超和胸片机坏, 无法进行相关检查, 故转上级医院治疗。后追踪无法脱氧原因为感染引起, 目前患儿治愈出院。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 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 d出现, 4~6 d达到高峰, 7~10 d消退,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 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 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 h即出现黄疸, 考虑为溶血性疾病, 因我院无相关检测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等手段, 无法证实;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 mg/d L或每小时>0.5 mg/d L;持续时间长, 足月儿>2周, 早产儿>4周仍不退, 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1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 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胆, 轻者治疗2~4 d后可治愈, 异常增高者可引起听力损伤[3], 重者引起核黄疸, 留下不同程度的脑部后遗症, 甚至死亡。新生儿黄疸由多种病因所致, 但大多数以感染为主, 窒息、缺氧、酸中毒、母乳性黄疸, 也是常见原因。剖宫产出生的患儿因母亲术中使用麻醉剂, 导致患儿肠麻痹, 胃肠蠕动减慢, 排便延迟, 增加肝肠循环, 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收集我院资料, 80例无肝功异常生理性黄疸、遗传代谢性疾病及溶血性疾病我院无相关辅助检查支持, 故无从证实, 但从治疗上结合理论知识和简单的血型检测与之溶血性疾病不相符。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黄疸患儿的全身症候, 黄疸是阳黄还是阴黄, 有无感染、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 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 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产科医生在分娩后应告知家长患儿出现黄疸情况应及时就医, 切莫在家观察以免发生核黄疸。患儿就诊后及时检测胆红素、血型 (包括父母) 、腹部B超、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相关辅助检查, 综合治疗的同时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告知工作, 取得家长信任及配合。治疗上有光疗指针的要进行光疗结合药物治疗, 波长425~475μm的蓝光照射是降低胆红素的直接而简单有效的方法, 无光疗指征的进行药物治疗, 出现核黄疸的要及时使用镇静、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严密观察胆红素情况及患儿神经系统情况, 治疗期间, 出现青铜症及胆红素下降, 可停止蓝光治疗, 无明显后遗症, 待病情好转后可消失。宣传围生期保健、自然分娩、减少剖宫产率是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金汉珍, 黄德珉, 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儿科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328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08例, 女120例, 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98例, 剖宫产130例, 足月儿268例, 早产儿60例。出生体重2.4~4.2kg, 出现黄疸时间:<24h78例, <7d160例, ≥7d90例。新生儿年龄<24h血清胆红素>102μmol/L88例, 年龄<7d者血清胆红素220.9~225.5μmol/L者50例, ≥7 d血清胆红素2 5 6.5~3 4 2.5μm o l/L 1 6 0例, 血清胆红素>3 4 2.5μm o l/L 3 0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诊断等分析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χ2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 (表1)
感染因素引起黄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围产期因素引起黄疸的发生率, χ2=4.97,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和胆红素程度的关系 (表2)
感染因素和围产期因素在血清胆红素257~342μmol/L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别的发生率, χ2=5.88,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病理性黄疸的不断发展可能形成胆红素脑病, 不再仅仅以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 过多胆红素可对脑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原因主要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的发育不全, 过高的血清胆红素超过新生儿承受能力范围以外, 进而对中枢神经造成永久性损害。本研究通过对我院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分析, 对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 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组患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相关因素有感染因素、围产期因素、溶血因素、先天性因素、内分泌因素、不明原因。其中感染因素是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由于感染会引起细菌毒素直接破坏红细胞, 使胆红素增高, 同时还可以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降低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 引起血清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肠炎会导致肠道缺血、缺氧, 导致患儿喂养延迟, 使胎粪排出延迟, 使得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本组患儿感染主要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脓疱疮、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脐炎、胎膜早破、新生儿肠炎。围生期因素是引起病理性黄疸患儿发病的常见原因。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脐带绕颈、新生儿HIE、母乳性黄疸、头颅血肿、药物影响、产钳。其中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脐带绕颈会降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联结力, 从而影响胆红素的运输、代谢和排泄过程, 从而形成病理性黄疸。随着患儿缺氧的加重,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不断降低, 影响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 三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氧酶的形成, 使得葡萄糖醛酸减少, 影响了肝脏对胆红素正常代谢, 加重了黄疸。母乳性黄疸可能使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道, 增加了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 一般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在出生后3~8d出现, 1~3周达到高峰, 6周以后逐渐消退。ABO溶血病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 患儿为A型血或者B型血。A、B型患儿母亲 (O型) 通常在孕前接触过A型、B型物质抗原的刺激, 产生相应的抗A Ig G和抗B Ig G, ABO血型不合约50%在第一胎可能出现病理性黄疸。综上所述, 病理性黄疸诊断相关因素较为复杂, 主观因素和检测手段的影响, 给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带来较大困难, 对于早期的病理性黄疸患儿主要以预防为主, 明确病因后做进一步有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资料。结果 32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中, 感染因素164例 (50%) 、围产期因素113例 (34.45%) 、溶血性因素17例 (5.26%) 。感染因素和围产期因素在血清胆红素 (257~342μmol/L) 影响较大。结论 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和病因的分析, 可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减少黄疸发生和预防核黄疸。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建丽, 华秀芬.新生儿经皮测黄疸2313例病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2) :199.
[2]杨元梅, 杨元娟, 谭知遇.158例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2) :105~107.
[3]杨银凤, 康波.2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217~218.
120例新生儿黄疸治疗护理体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26-01
新生儿黄疸是指一组由于新生儿时期各种原因导致的、以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为主,当血中总胆红素〉85.5um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粘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一般无任何症状,也可有轻度的嗜睡或纳差。黄疸出生后4~5天为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于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缓慢,可延长到2~4周。遵医嘱给予持续蓝光照射8小时均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120例新生儿黄疸,其中足月女婴68例,足月男婴52例;其中早产儿35例,出生2~3天出现黄疸。一般住院3~~5天,其中早产儿平均住院7天,合并感染的有13例。
1.2了解黄疸程度观察皮肤:先见于面颈部,偶有重者,可涉及到躯干、四肢和巩膜。有时呕吐的胃内容物亦呈黄色。注意皮肤黄疸的程度及颜色,黄疸色泽是否鲜艳有光泽,是否呈灰黄色或黄绿色,是否有皮肤苍白、出血点、或脓包疹。粪便多呈黄色。
1.3光疗前的准备
1.3.1心理护理
要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在入院宣教时就将蓝光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告知家长,因患儿是裸体接受蓝光治疗,担心射对患儿的影响,担心烫伤,关心治疗效果以及有无后遗症等,要耐心向家长讲解,介绍治疗效果,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
1.3.2 蓝光箱的准备
双面蓝光箱使用前应检查灯管是否全亮,如有不亮应及时更换,用之前先用含有250mg/L的84消毒液擦拭,将光疗箱预热,并以柔软棉布扑于箱的四周,待箱内温度在32℃--34℃左右时才可将患儿放入。在登记本上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因灯管连续使用2000~~2500h需要更换新灯管。
1.4光疗的护理
1.4.1光疗前新生儿的护理
光照前一般先洗澡,可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应裸体放于箱内,尽量暴露皮肤,使之与蓝光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效率。因此光疗时应使患儿四肢尽量舒展,尿布面积要小,每隔2h给患儿翻身一次,使其背部皮肤轮流照射。应剪短指甲,防止因哭闹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
1.4.2光疗中新生儿的护理
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及生殖器,防止损害视网膜及生殖器功能。如患儿呕吐、泪水、出汗、大小便等污染应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光疗。每4h测体温一次,一般超过38℃,立即停止光疗,做降温处理。喂养可在光疗时进行,由于光疗下的小儿易哭闹、出汗,显性失水和不显性失水都增加40%,稀便中水分比正常儿多损失两倍以上,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養方式如少量多餐、间歇喂养,保证奶量及水的摄入。对于特别瘦小的患儿,骶骨部可因长时间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皮肤受损,我们应及时的为患儿翻身按摩。加强巡回,注意患儿全身情况,如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技术,以防止感染。
1.4.3光疗结束后新生儿的护理
光疗结束后应再次清洁皮肤,并检查全身有无破皮及炎症,继续观察皮肤黄染有无反跳现象。蓝光治疗时喂养会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要有爱心、耐心,密切观察有无呕吐、腹泻情况,防止误吸。注意患儿皮肤护理,及时更换尿布,预防尿布疹和臀红的出现。停用蓝光箱后,做好终末消毒,箱内、外用84消毒液擦拭,在记录本上记录光疗结束时间。
2.严密观察
2.1生命体征观察 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保持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2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2.3大小便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3出院指导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 篇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心、脑、肝、肾等多器官损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尤其是伴随胆红素升高时对机体影响最严重的是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造成永久性损害, 重者可致死亡。临床上对病理性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的报道较多, 但对心肌损害报道较少, 为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心肌酶的影响, 我科对2008年5月-2010年9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住院患儿进行了心肌酶检测,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9月间收治的50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观察组, 均为足月儿, 出生2~27d, 男28例, 女22例, 黄疸分类参照《实用新生儿科学》诊断标准[1]。均已排除合并围产期窒息、颅内出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药物因素。胆红素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 同时给予营养心肌治疗。对照组38例选择同期正常新生儿男20例, 女18例, 出生5~26d。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所有入组新生儿于入院当天治疗前股静脉穿刺采血, 行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观察组除蓝光照射外并加用静滴1, 6二磷酸果糖250mg/ (kg·d) , 并予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维生素C、ATP、辅酶A等静滴保护心肌治疗。7d后采静脉血复查。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PEMS3.1软件, 组间检验采用t检验, 治疗前、后采用配对资料比较。
2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心肌酶比较
正常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各项指标均正常, 而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2.2 观察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值及血清胆红素值变化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的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随着胆红素增高而增高;经过治疗, 随着胆红素降低而降低。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 总胆红素和各项心肌酶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见表1。
注:P1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P2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比较。
3讨论
近年随着对胆红素生理功能及毒性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发现高胆红素对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及血液、免疫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CK分布在全身组织中, 特别是心、肝、肺脏、骨骼肌、肾脏、脑中含量高。CK-MB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 大多存在于心肌细胞浆内, 心肌损伤时, 细胞通透性增加, 释放入血而使CK-MB升高, 可反映心肌受损程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心肌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 可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细胞代谢功能, 使细胞受损[2]。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及同工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且黄疸出现越早, 程度越重, 心肌酶升高愈明显, 经退黄综合治疗后, 随着黄疸减退, 心肌酶活性亦随之下降,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存在心肌损害。
本组资料显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致心肌酶异常, 在积极退黄疸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合并症, 不仅要重视胆红素对脑的损伤, 还要动态检测心肌酶谱, 应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发现心肌损伤应及时干预, 防止进一步加剧和波及其他脏器, 治疗时注意采用保护心脏药物, 以避免由此造成的心肌永久性损害。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科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9.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推荐阅读:
新生儿黄疸护理06-24
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09-01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06-23
新生儿黄疸研究10-02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体会06-25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09-04
新生儿骨折护理05-15
新生儿护理管理07-27
新生儿脐带护理09-07
新生儿护理规范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