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通用11篇)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1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 指的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 造成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而引发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典型特征的病症, 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有一定损伤, 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 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在临床治疗中, 一般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 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1]。笔者所在医院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策, 选取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 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35例患儿中, 男2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2.6±0.3) 周, 出生时平均体重 (3.1±0.7) kg;其中, 生理性黄疸29例, 母婴性黄疸6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 男21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2.5±0.5) 周, 出生时平均体重 (3.2±0.7) kg;其中, 生理性黄疸30例, 母婴性黄疸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平均体重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1) 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发生黄疸, 胆红素浓度大于102.0μmol/L; (2) 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20.6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55.0μmol/L; (3) 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0μmol/L; (4) 血清结合胆红素534.0μmol/L; (5) 黄疸发生后持续时间超过2~4周, 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或反复发作。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12 h为一疗程, 连续治疗2~6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蓝光照射护理、病情观察, 教育指导、基础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3.1 加强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新生儿室内要求每日定时消毒、通风, 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 湿度保持在55%~65%;患儿因血清胆红素不断升高, 造成肝脏功能逐渐下降, 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率极大, 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 若新生儿脐部有渗出物时, 可使用75%乙醇涂抹, 并保持周围皮肤干燥, 还要加强臀部清洁与护理, 防止发生红屁股, 降低感染率;并加强保暖, 避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加强新生儿皮肤色泽及黄染发生部位、时间、程度及范围等。
1.3.2 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
在新生儿每天进食或淋浴后对其全身进行抚摸, 并加强腹部与背部的抚摸, 促进胎便与胆红素的排泄, 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 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患儿黄疸症状。
1.3.3 控制喂养次数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患儿的喂养次数, 从而增加患儿大小便排出次数, 促进血清中胆红素的排泄;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 正确指导家属正确的喂养方式及用药。
1.3.4 音乐疗法
可利用适当的音乐对患儿听觉系统造成刺激, 在其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中引起反应,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 从而对其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造成影响。
1.3.5 游泳疗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 新生儿在游泳时, 在水温刺激作用下, 有利于血液循环与胃肠蠕动, 可促进粪便与胆红素排出, 因此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1]。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及治疗与护理5 d后的黄疸指数进行检测, 主要检测部位为额部、面额部、胸前部等[2], 统计两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与退黄时间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5 d后, 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 发热1例, 皮肤干燥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腹泻5例, 发热2例, 皮肤干燥3例, 皮肤损伤2例, 精神疲倦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6.2930, P=0.0121) 。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尤其是生理性黄疸, 主要表现为胆红素代谢异常, 当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大于85.0μmol/L, 即发生了黄疸。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其中第一影响因素为围产因素, 包括病例分娩、母乳喂养、围产缺氧以及药物影响等。在临床上通常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母乳性黄疸三种, 其中新生儿躯干与面部均出现黄疸症状, 血清胆红素含量在100.7~152μmol/L范围内, 可视为是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四肢、手足心均出现黄疸症状, 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255μmol/L, 可视为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出正常范围, 但无典型的体征与表现, 可视为母乳性黄疸[3]。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并积极引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 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4]。临床常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 主要是通过对胆红素光异构化, 从而出现构象异构体与结构异构体来缓解患儿黄疸症状, 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5]。并在治疗中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 加强相关知识教育, 通过给予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控制喂养次数、音乐疗法、游泳疗法等综合措施干预, 促进血清胆红素排出, 降低胆红素水平。
本研究中, 经治疗及护理5 d后, 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930, P=0.0121) 。
综上所述, 在给予黄疸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配以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胆红素排出,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两种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 同时,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治疗及护理5 d后, 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930, P=0.0121) 。结论:给予黄疸新生儿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蓝光照射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6) :31-32.
[2]张军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6) :130.
[3]任娜, 王娅宁.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对策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6) :1433-1434.
[4]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0) :78-79.
[5]於海霞, 鄂桂娟, 叶桂香.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干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5) :201-202.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2
一、新生儿黄疸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其原 因很多
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 mg/kg.其原因是:①、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也多;②、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周期短。③、其他来源的胆红素较多,如肝脏等器官的血红蛋白和骨髓中的无效造血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分娩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血红蛋白的连接,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①、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到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
葡萄糖醛酶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的特性
肠道内细菌数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粪胆原、尿胆原;肠腔内葡萄糖醛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
由于上述原因,新生儿在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容易出现黄疸,尤其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除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状态时,血肿加重。
三、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血清胆红素的标准: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提出异义,因较小的早产儿胆红素<171(10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59umol/L(12.9mg/dl),为界限,国内的限在205.2-256.5umol/L(12-15mg/dl)。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①、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②黄疸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umol/L 5(12-15 mg/dl),或每日胆红素上升85 umol/L(5 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③、黄疸退而复现。④、清结合胆红素>26 umol/L(1.5 mg/dl)。④、新生儿溶血检验:网织红细胞正常<6%,新生儿血红蛋白170-200g/L,直接胆红素
0-6.8mol/L,释放抗体试验阳性,提示有可能溶血,但不能确诊,只有释放抗体阳性才能确诊
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感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常在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病重时大便色浅或灰白,尿色深黄,患儿可有厌食、呕吐、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
②、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是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的破坏、损坏肝细胞所致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 轻重不
一、重者胎儿水肿。
(1)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2)贫血:轻重不一,Rh溶血病出现早、重(3)肝脾肿大
(4)胆红素脑病:胆红素≥342μmol/L,分 警告、痉挛、恢复、后遗症四期。
②、胆道闭锁:由于宫内病毒感染所致的出生后进行性胆管炎、胆管纤维化和胆管闭锁。生后二周黄疸渐加重,结合胆红素增高,大便灰白色,肝进行性增大、3月后致肝硬化。
③、母乳性黄疸
约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特点是非溶血性为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可高达342 umol/L(20 mg /dl),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3天后,如黄疸下降即可确诊。目前认为母乳内B-葡萄糖醛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增加引起。
④、遗传性疾病
红细胞G-6-PD缺陷症所致,遗传家族史,表现间接胆红素↑,核黄疸发生率高,溶血性贫血,G-6-PD活性↓。⑤、药物性黄疸
维生素K3、K4,新霉素等药物所致
四、治疗要点:
1、找出病因,治疗基础疾病
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减少肠肝循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
收
3、保护肝脏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
5、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6、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五、黄疸患儿蓝光治疗的护理
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光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一般12~24 h测定1次,对溶血病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接近换血指征者,应每4~6 h测定血清胆红素和红细胞压积。照射时间以不超过3天为宜。
光疗注意事项:由于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因此光疗时液体入量需增加15%一20% [以ml/(Kg.d)计]。
光疗的副作用:基本无明显并发症,有一些相对较轻和一过性的并发症。常见表现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青铜症及低血钙等。
六、新生儿黄疸护理新进展
观点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3
方法:采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3例和正常新生儿26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新生儿因素,孕母因素,感染溶血因素等,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统计推断。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黄疸患儿在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剖宫产、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其它感染和ABO血型不合方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它感染、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独立相关。
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重点监护具有导致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的人群,防治各种感染,恰当的母乳喂养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病例对照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3-02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的原因是患儿在新生儿时期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使得血液里的胆红素含量增高,从而引起患儿在巩膜、皮肤以及黏膜出现黄疸。患儿黄疸的症状如果持续2~3周不退,且出现皮肤、黏膜黄疸加深,病情加重等现象则称为病理性黄疸。引起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有很多种,临床上找出引起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对于治疗新生儿的病理性黄疸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16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262例无黄疸的新生儿进行对照研究,旨在为临床针对性防治提供科学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源于2010年3月~10月我院产科分娩资料完整的新生儿425例。其中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3例(黄疸组)。262例无新生儿黄疸(对照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标准: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血胆红素>102u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umol/L,早产儿>255umol/L;③血清直接胆红素>26umol/L;④血胆红素值每天上升>85umol/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1.2分析指标。经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纳入分析的因素有3个方面:①胎儿、新生儿因素;②孕母因素;③感染、溶血因素。
1.3统计学方法单因素比较黄疸组与对照组相关因素的差异,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15.0。
2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11个变量(赋值:“否或无”=0,“是或有”=1)逐步前进法纳入以是否黄疸(赋值:“非黄疸”=0,“黄疸”=1)为结果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是:其它感染(OR=5.986,95% CI:4.276-8.379)、ABO血型不合(OR=4.943,95% CI:3.499-6.982)、母乳喂养不当(OR=4.095,95% CI:2.931-5.721)、新生儿肺炎(OR=4.006,95% CI:2.927-5.483)、新生儿窒息(OR=2.799,95% CI:2.039-3.844)。
3讨论
综上所述,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多而复杂,从以上对照分析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HIE、剖宫产、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其它感染和ABO血型不合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新生儿,提示这些因素均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ABO血型不合、母乳喂养不当、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和其它感染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独立相关的因素,支持相关研究结果[2]。
新生儿窒息缺氧,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进而代谢性酸中毒,氧离曲线右移,Hb对氧亲和力下降,在肺部表现为血液携氧减少,继而组织氧供不足,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各种酶活性下降,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引起黄疸。此外,新生儿窒息常累及多器官功能,使消化道分泌和運动功能紊乱,产生腹胀便秘,加重黄疸程度。新生儿产后窒息缺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位异常及产程延长分娩方式密切相关[3]。因此,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必须重视围产期保健,对存在产后窒息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重点监护,同时提高助产技术,改进分娩措施,积极处理难产,减少新生儿窒息缺氧。新生儿各种感染,使红细胞破坏加速,同时毒素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或病毒破坏肝细胞的排泄系统。另外,感染时食欲差、低血糖、体温改变而加重黄疸。加强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严防皮肤及脐部感染是减少黄疸的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母乳喂养不当导致的黄疸称之喂养性黄疸,产妇泌乳不足或哺乳次数减少均可导胎粪延迟排泄,增加胆汁的肠肝循环。因此,增加母乳喂养频次,促进胎便的正常排泄,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是减少喂养性黄疸的关键。医护人员应特别加强对生后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和相关指导,提高广大妇女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及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改变传统认为产后2~3d方可哺乳的错误观念,并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早接触、早哺乳、按需喂奶以促进胎便早排,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固然重要,然而防重于治,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高危妊娠的管理,针对存在潜在因素的新生儿,应注意观察或监测胆红素水平,及早预防,从源头阻断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莉,金润铭.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5,800
[2]杨银凤,康波.2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相关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2):217-218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溶血性黄疸患儿9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5例, 女35例, 胎龄 (40.1±2.0) 周, 体重 (3545.6±1134.8) g, 所有患儿ABO系统母子血型不合, 直接coombs试验及或抗体释放试验或游离抗体阳性者。90例患儿的临床诊断均参照《实用新生儿学》中的诊断标准。90例患儿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 12.0分析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常规的蓝光治疗, 间断光照24 h,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大便、皮肤的变化。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滴注丙种球蛋白, 第1天1.0 g/kg;第2天0.4 g/kg;第3天0.4 g/kg。同时两组患儿均给予护肝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d、7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变化情况;
1.3.2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血清胆红素浓度<130μmol/L, 有效:血清胆红素浓度130~205μmol/L;无效:血清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的变化情况 (如表1) 观察组治疗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如表2)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 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4]。特别是患儿血液中间接胆红素的异常增高会引起听力、智力甚至神经系统异常性损伤, 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发育, 可能造成不可逆行的身体机能损害。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且逐渐加重。传统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采用蓝光治疗。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多价的免疫球蛋白, 其含有光谱的抗细菌和抗病毒的IgG抗体, 注射后可以增强机体获得性免疫, 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减少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 降低新生儿的致残和致死率[4]。本研究通过传统光疗的对照组和传统光疗联合丙种球蛋白的观察组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1 d、7 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通过对两组疗效的观察,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传统光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临床疗效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溶血性黄疸患儿90例的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d、7d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下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传统光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血清胆红素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临床疗效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参考文献
[1]林秀兰, 林娜, 刘春芳, 等.黄连对广西贵港地区G6PD缺乏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影响的调查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 (23) :2543-2546.
[2]宋红美, 曹学征.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时的水平观察与分析.海南医学, 2010, 21 (2) :114-115.
[3]郭雪松, 米延, 张剑自.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1例临床观察.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 13 (3) :82-83.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37-01
医学上把未满月新生儿出现于皮肤、黏膜以巩膜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该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一般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而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我院近年来应用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20例,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表现、胆红素以及相关实验室进行明确诊断,同时排除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疾病,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者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共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体质量2.35~3.95kg,平均体质量为(3.17±1.33)kg,其中剖宫产33例,顺产28例;足月儿28例,早产儿27例,过期产儿6例;对照组共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体质量2.54~4.12kg,平均体质量为(3.23±1.32)kg,其中剖宫产30例,顺产29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25例,过期产儿5例。两组患儿在上述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比。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供给白蛋白、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等。对照组仅行上述常规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治疗,采用rp-90AB、90AH型蓝光保温箱,采用Lvr20BT灯管,单面照管距40cm,使用前用眼罩保护新生儿眼睛、用尿布遮盖生殖腺,其余部位均裸露持续照射,每次照射8h,中间间隔16h,间断治疗,并定期翻身。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2d内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3;有效:治疗2d内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3~1/3;无效:治疗2d后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分析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X±s)和[n(%)]表示,并分别应用t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58例、44例患儿治疗总有效,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又被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生成过多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过多的红细胞的破坏和肠肝循环的增加,使得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同时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和胆汁排泄障碍也是导致新生儿黄疸发病的相关因素。因新生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大,胆红素易于透过,而导致窒息缺氧、感染以及酸中毒等并发症,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积极治疗[1]。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目前临床方法较多,其中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末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方法,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蓝光照射皮肤时,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体物,并迅速经胆汁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达到治疗的目的[2]。在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达95.1%,明显大于仅给予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这以结果与蒋功平等[3]研究结果一致,且临床有资料显示,蓝光治疗与药物疗法同时应用效果更佳[4]。且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研究证实,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蓝光波长与血清胆红素中的最高吸收波长接近,不仅可降低血胆红素水平,同时还可预防高胆红素血症[5]。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患儿的保护性护理,如用黑色眼罩保护眼睛,以免损伤视网膜,用尿布遮盖会阴、肛门部位等;在蓝光治疗期间,由于紫外线的接触,易导致皮肤出汗,因此还应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湿疹等并发症发生,且光疗期间患儿会增加失水量,因此应应遵医嘱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综上所述,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广应用,但是临床应用时应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防止各种照射创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更好的保证蓝光治疗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肖富明.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53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6):39-40.
[2]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78.
[3]蒋功平,毛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141.
[4]楚爱菊,董秀华.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69.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20例, 其中男73例, 女47例;年龄0~28d, 平均 (6.5±2.2) d。早产儿39例, 足月儿81例;顺产80例, 剖宫产40例。全身均不同程度黄染, 胆红素116~364μmol/L。肝功能正常, 符合光疗指征[1]。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光疗外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仔细评估患儿病情、治疗效果、预后等因素, 综合其年龄、心理、家庭等, 实施光疗前、中、后精心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光疗前护理
(1) 物品及环境准备:清洁蓝光照射暖箱, 注意检查与定期换灯管, 严禁在暖箱上放置杂物, 防止遮挡照射光线。将箱温调至患儿适宜温度, 保持湿度在55%~65%。 (2) 患儿准备:患儿均予沐浴清洁, 沐浴后勿涂粉或涂油, 同时剪短患儿指甲, 以免抓破皮肤。予黑色眼罩保护双眼, 会阴部用尿片遮好防止损伤。
1.2.2 光疗中护理
(1) 温度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箱温及室温。将体温保持在36.7~37.3℃, 每隔2 h测量体温1次, 并及时调节箱温和室温。 (2) 水分及营养供给:光疗期间, 由于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 患儿易哭闹、出汗, 加之光疗分解物刺激肠壁引起稀便[2], 机体水分流失量大, 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准确记录出入量, 注意液体及酸碱平衡, 必要时予静脉补液。 (3) 照射时间控制:根据患儿病情选择12 h、24 h或连续照射, 照射过程中注意定时翻身, 确保照射全面有效。 (4) 皮肤护理:光疗期间, 患儿发生稀便, 排便次数增多, 易对皮肤产生刺激, 引起红臀。用温毛巾定时清洁臀部, 必要时予鞣酸软膏外涂, 注意勤换尿片。 (5) 呕吐、窒息预防:光疗时, 患儿胃处于水平位, 哭闹过程中易发生呕吐, 增加窒息的风险。进奶时将患儿头部稍抬高, 30 min内取右侧卧位, 以避免呕吐。 (6)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变化, 观察精神、呼吸、神智、吸吮力、哭声及大小便性状等体征, 一旦发现呼吸暂停、烦躁、嗜睡、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发绀、皮红、皮疹等异常情况时, 及时上报责任医生进行有效处理。如发生青铜症, 应立即停止治疗。
1.2.3 光疗后护理
光疗结束后, 足月儿可出箱沐浴, 早产儿仍需保暖箱治疗和护理, 观察黄疸有无反跳。关闭蓝光灯, 仔细检查患儿皮肤, 于箱内包好患儿, 防止感冒。彻底清洁、消毒光疗箱, 保存备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 d后, 干预组胆红素水平 (232.7±44.2) μmol/L较对照组 (258.1±61.9) μmol/L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为 (53.2±28.0) μmol/L, 胆红素下降106.2μmol/L以下天数为 (4.4±2.8) d, 分别优于对照组的 (37.3±22.7) μmol/L、 (6.6±4.1)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临床常见, 多发于出生在28 d内未满月的新生儿, 是指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病理性黄疸患儿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导致胆红素脑病, 严重者致残或死亡。蓝光照射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但各种并发症多。制定科学、完善的护理方案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 干预组实施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患儿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 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蓝光照射黄疸患儿疗效,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均予蓝光照射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光疗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106.2μmol/L以下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系统、精心的护理干预能提高蓝光照射黄疸患儿疗效, 减少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临床护理,精心护理
参考文献
[1]黄青, 刘丹, 王惠芬.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的应用.全科护理, 2013, 11 (09) :840-841.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7
母乳性黄疸是1960年由Arias及Gartner首先报道, 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无其他原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文献报道, 欧美发病率为0.5% ~2.6%, 日本为10% ~15%。近年来国内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开展母婴同室, 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 以及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 随之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从20世纪60年代起文献报道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1960年为1% ~2%, 1980年报告母乳喂养儿血清胆红素超过生理范围的占8%, 1990年报告母乳喂养有关的高胆红素血症可高达30%, 可见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为此, 要实行母婴同室, 提高母乳喂养率, 必须加强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检测及防治。2006 ~2008年我院对住院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进行了系统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4月 ~2008年4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 (剖宫产和顺产) 体重在2 800 ~4 000g的足月新生儿, 母婴均除外肝炎、ABO溶血疾病, 共60例。观察组30例, 采用母乳喂养, 新生儿体重呈上升趋势, 尿量充足。对照组30例, 均为其他原因不愿或不能实施母乳喂养, 给予配方奶粉喂养, 新生儿吃奶的情况良好, 尿量充足, 体重呈上升趋势。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及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观察方法
对上述两组新生儿分别在出生后第三天、第七天晨起8Am用经皮测疸仪测其额部皮肤, 记录数值。
2 结果
2.1 出生后第三天两组间接胆红素>12.5mg/dl的黄疸情况比较, 见表1。
2.2 出生后第七天两组间接胆红素>12.5mg/dl的黄疸情况比较, 见表2。
由表1, 表2可以看出, 两组新生儿间接胆红素测定结果, 观察组:间接胆红素≥12.5mg/dl, 第三天与第七天, 分别为36.67%与83.33%;对照组间接胆红素≥12.5mg/dl, 第三天与第七天均为6.67%, 经检验两组出生后第三天与第七天间接胆红素均数比较,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3 讨论
3.1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 即在出生后的2 ~3d出现, 并于生后4 ~6d最明显, 然后在两周内消退。过早呈现黄疸, 是由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而引起的,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 活性增高, 因β-GD能分解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 而未结合胆红素是一种脂溶性的非极性物质, 易于在小肠被重吸收[2]。然而, 从临床实践来看, 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 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 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 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 ~14d出现。
母婴同室的婴儿自出生后即喂母乳, 尽管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及各种免疫物质, 可增强婴儿的免疫能力, 但初乳中含β-GD活性高, 并能分解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可导致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故应引起注意, 以便及时发现, 尽早处理[3]。
3.2表现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除过早显现黄疸外, 无其他临床症状。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的发生时间及高峰时间相似, 但胆红素高峰浓度超过生理性黄疸。本文所观察的新生儿, 其中出生后3d、7d间接胆红素≥12.5mg/dl者, 其吃奶及一般精神状态良好, 未发现有核黄疸征象。虽然国内外尚无母乳性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报告, 但最近有人测定脑干听觉激发反应发现, 间接胆红素浓度在15 ~25mg/dl的婴儿1/3显示异常反应, 若将间接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 此改变很快消失, 提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
3.3 处理
目前认为, 母乳性黄疸发生主要因为开奶延迟、奶量不足、哺乳次数少及胎便排泄的延迟, 致小肠对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此外,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晚, 且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使肠道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 进入肠-肝循环, 增加了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引起黄疸[4]。本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生高于人工喂养组。所以, 预防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主要在早开奶, 勤喂奶, 尤其是夜间喂奶, 因可刺激催乳素的分泌。单靠停母乳改配方奶喂养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效果不确切, 考虑与患儿均为中重度母乳性黄疸有关。研究也发现, 胆红素值>342μmol/L的患儿光疗中, 停止母乳喂养与继续母乳喂养, 其胆红素下降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重症母乳性黄疸进行光疗安全有效[5]。本文对观察组30例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 视其黄疸的轻重给予如下处理:密切监测胆红素升高情况, 当胆红素升至15mg/dl以上时, 给予兰光照射, 必要时给予白蛋白静脉滴注。轻者继续母乳喂养, 鼓励母亲采用少量多次母乳喂养方法, 必要时将母乳挤出加热至70℃后, 放至适宜温度再喂。观察30例中, 除一例胆红素水平继续上升外, 其他均不同程度下降;对胆红素继续上升者, 嘱停喂母乳48h, 同时测母乳中人巨细胞含量, 如高于正常可考虑停止母乳喂养。停止母乳喂养应做好宣教, 以免引起不安。此外, 还可通过抚触按摩, 国外Field[6]研究表明, 轻的按摩可促进迷走神经活性, 使胃泌素及胰岛素的释放增加, 从而增加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使婴儿的食欲增强, 体重增长加快, 反抗力增强。抚触可增进婴儿β-咖啡呔, 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等分泌, 从而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用手对皮肤进行暖和良性的刺激, 引起全身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一系列良性反映,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病能力。在全身抚触过程中重点取至阳、胆俞、腕骨、阳陵泉、涌泉等穴位, 用拇指指腹按摩, 每穴2min[7]。游泳:游泳可促进新生儿排出胎便, 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可明显增加新生儿体重和进食量, 缩短胎便排出时间, 从而加快胎便和结合胆红素排出, 减少小肠对胆红素重吸收, 因此可预防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8]。
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 思想上不够重视, 健康宣教要向家长讲解母乳性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 取得家长信任, 保持良好医患关系, 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
目前, 国内对母乳性黄疸是否停止母乳喂养尚有争议。停喂母乳会使血中胆红素下降, 但会造成新生儿对配方奶粉的依赖, 母亲可能产生心理障碍, 最终影响母乳喂养。本文的宗旨是在广泛推行母乳喂养的同时, 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对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 从喂养、光疗、药物、游泳、抚触和按摩等方面进行干预,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发生进展的情况, 从而降低母乳性黄疸的程度, 不要随便停母乳喂养做为早期诊断的方法, 使更多的婴儿不失去母乳喂养的机会, 确保母乳喂养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4-246。
[2]陈树宝。儿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7。85。
[3]王湘蓉。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评估[J]。中原医刊, 2006, 15 (33) :58。
[4]贾丽霞, 祝佩芹, 王志红, 等。不同分娩方式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及胃肠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16 (22) :2208。
[5]张红, 刘力建。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干预治疗的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 2006, 4 (49) :198。
[6]Field T.Massage therapy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J Ber Behav Pediatr, 1995, 16:105-111.
[7]李爱玉。抚触对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4) :4838-4839。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6例患儿为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67例, 女49例。患儿年龄为9h~31d, 平均 (14.83±2.52) d。合并症包括:母乳性黄疸27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23例, 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12例, 新生儿颅内出血7例。患儿均表现为全身的黄染。临床检查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肝脏功能正常。所有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方法治疗。
1.2 病情观察
对新生儿黄疸, 主要观察其为生理性或病理性。一般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4d出现, 且黄疸一般局限在面部, 呈现微黄色, 全身情况良好。而病理性黄疸则在出生后2d内即可出现, 病情进展较快。为金黄色、黄灰暗或黄绿色。护士要注意观察患儿黄疸的部位, 当黄疸遍布新生儿手心和足心, 则需要取患儿的血液送至检查。此外还要注意患儿的粪便颜色, 当粪便颜色为白色或陶土色, 则考虑为胆道阻塞性疾病。若小便为葡萄酒色, 考虑为新生儿溶血。同时还要足以患儿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观察患者吮吸情况、睡眠状态等。
护士要观察患儿在治疗期间的情况, 注意患儿的体温, 一旦患儿体温在38.5℃以上, 要将蓝光关闭, 在体温恢复正常后, 再给予照射。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 如患儿出现拒绝进食、皮疹、嗜睡、烦躁等, 要及时通知医生, 寻找病因, 及时处理。
1.3 蓝光照射的护理措施
1.3.1 光疗前准备及一般护理
护士注意病室内清洁, 空气清新, 将室温控制在25℃左右, 湿度为60%左右。保持光疗箱的清洁和完好。将波长调节为450nm的蓝光, 使用160W单面光, 使其距离患儿45cm以上。保持箱内的温度在31℃左右。光疗前给予新生儿皮肤清洁, 并更换尿布。修剪患儿指甲, 避免抓破皮肤。
1.3.2 营养供给
按照需要为患儿喂奶, 以其感觉到饱腹为宜。在喂奶后, 给予少量的水。由于在光疗期间, 患儿不能抱起拍背, 容易出现吐奶, 因此在喂奶时, 可给予右侧卧位。喂奶时避免将空气吸入到胃部。患儿由于体力较差, 可在喂奶期间停顿几次。在光疗期间, 注意补充患儿的维生素和水、钙的摄入。
1.3.3 皮肤护理
光疗箱对患儿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因此患儿进行箱内, 可能会出现哭闹等情况。造成出汗较多。护士要做好患儿的皮肤清洁。将其汗液擦净, 避免受凉。及时更换患儿的尿布, 避免由于尿液浸湿造成红臀和脐部感染。由于患儿在光疗期间, 可能会出现粪便变稀、排便次数增加, 因此在更换尿布后, 可给予红霉素软膏外涂。使用棉布等将玻璃有效隔离, 避免患儿撞到玻璃硬物。避免涂擦油类和粉类物质[4]。
2 结果
106例患儿经过蓝光照射后, 其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蓝光照射时间在4~8d。患儿顺利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 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就能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较长, 会造成神经中枢的损害, 导致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护士要做好病情观察, 以判断患者实际情况。尽快降低胆红素的有效方法, 是使用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等。其中蓝光照射方法最简单, 效果最为显著。但采用蓝光照射期间, 患儿可能出现有各种不适。因此, 综合有效的护理内容, 是保证患儿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护士在工作中, 要体现出人性化护理内涵, 以患儿为基础, 以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为根本。在工作中, 用高度的责任心, 促进患儿更加舒适, 使患儿尽快康复。此外, 还要做好家属的护理工作, 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桂莲.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6) :69.
[2]杜翠云, 刘世芬, 姜红伟, 等.100例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 :203-204.
[3]范瑞琴.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8) :103-104.
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8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婴50例,女婴30例;黄疸出现的时间:15例患儿在出生3 d内出现黄疸,52例患儿在出现在4~7 d内,17例患儿出现在8 d后出现黄疸。其中15例早产儿,10例经剖宫产儿,55例自然分娩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经检查患儿的间接胆红素以及血清总胆红素均高于正常值。根据病因分析,生理性黄疸症的有49例,母乳性黄疸症的有20例,新生儿ABO溶血患儿有10例,有1例患者并未查出病因。
1.2 方法
1.2.1 蓝光治疗方法
将患儿呈裸露状态放入蓝光箱内,进行短时多次的照射方法,每次蓝光照射的时间为8 h,进行2次/d,第1次与第2次蓝光照射的时间间隔在4~5 h左右。
1.2.2 护理方法
1.2.2. 1 入院评估
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入院前应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家族遗传史,了解患儿的基本病情(包括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分娩方式、母婴血型、母乳喂养及保暖等),观察患儿的病症特点以及皮肤黄染的程度,从而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头皮血肿情况、食欲、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巩膜的颜色变化以及神经系统表现并及时记录,若患儿出现吸吮无力、反应慢、食欲下降、嗜睡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可判断是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价进展情况。
1.2.2. 2 心理护理
患儿家属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行为,因此在治疗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由于病理性黄疸患儿需要裸体接受蓝光治疗,一般家属对于医学专业疾病知识并不了解,担心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术后并发症、后遗症以及手术辐射等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在患儿进行治疗前应该充分了解家属的想法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式争取最大限度的排解患儿家属的疑惑以及担忧等心理压力[1]。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详细的为其讲解治疗的原理及其方法过程,同时还可以多讲一些临床上成功的案例,给家属信心,取得家属的信任,从而让家属积极的帮助患儿配合治疗护理。
1.2.2. 3 生理性黄疸护理
针对生理性黄疸的护理措施包括保暖护理,喂养护理,用药护理以及预防感染护理:(1)保暖护理。因为如果患儿的体温过低,其体内游离的脂肪酸含量会增加导致清蛋白的含量减少,导致胆红素结合血清的浓度下降,进而出现黄疸,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注意维持患儿的体温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可以将他们放置在温湿度适中的环境中[2]。(2)喂养护理。指导家长在婴儿出生后30 min开始哺乳,增加哺乳次数,注意在患儿表现出食欲不振、吮吸无力时,应该耐心喂养也可使用滴管,必要时按照主治医生的叮嘱进行静脉补液[3]。多饮水,保证分水和营养的供给,增加尿量促进胎便和胆红素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和胆红素的总量。(3)用药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配合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输液的速度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输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4]。(4)预防感染护理。患儿的食具应该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每天用多功能消毒机进行2次消毒处理,病房内所有的物品都应该用酸化水进行清洁,进入病房不仅要戴工作帽和口罩还应该换专用拖鞋[5]。早晨给患儿进行全身检查,对患儿的皮肤黏膜褶皱处以及脐部用医用碘消毒棉签擦拭保持干燥,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1.2.2. 4 光疗护理
在进行光疗前,首先应该对需要进行治疗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清洁、消毒,其次应该对患儿进行皮肤清洁,注意用眼罩遮住患儿的眼睛,用长布条遮住患者的生殖器,避免伤害患儿的视网膜和生殖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后先将光疗箱预热至30~32℃,然后将患儿呈裸露状态放置在蓝光箱内,并开始记录光照时间,尽量使患儿的皮肤充分暴露,增大接触面积来提高疗效[6]。对于单面光疗箱,全程应该取患儿的俯卧位避免压迫患儿的呼吸,为了使患儿的皮肤能够得到充分照射,每隔2 h换1次体位。光疗的过程中,箱内的温度也有所增高,护理人员应该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变化,防止患儿出现严重脱水现象,注意补水。同时还应注意患儿的皮肤变化,一旦出现发红、呕吐、皮疹以及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光疗。光疗后结束后,应再次进行皮肤清洁,密切监测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有无反跳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处理。
1.2.2. 5 母乳性黄疸护理
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母乳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一旦被新生儿实用,脂肪会很快分解释放出脂肪酸,从而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症状。对于母乳性黄疸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孕母的心理护理,消除母亲的担忧和不安情绪,耐心的讲解其中的发病机制,并指导母亲配合对患儿的人工喂养,指导挤奶动作,促进乳汁排空。
1.2.2. 6 ABO溶血
ABO溶血患儿的黄疸症状一般在出生后24 h内发生,发病情且病情重。对溶血患儿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还应静脉滴注血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进行换血治疗,在滴注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输液速度及是否发生过敏反应。
2 结果
这80例患儿,经护理治愈的有60例患儿,占75%;经护理好转的有19例患儿,占23.75%;有1例患儿因不明病因,最终护理无效死亡,无效率1.5%,总有效率为98.5%。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升高从而引发新生儿黄疸症状。该病的病情变化快,且患儿对疾病的反应程度较低,因此对新生儿进行精心的护理非常重要。结合该文研究结果分析,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围产期因素引起的,其中较为多见的是母乳性黄疸患儿,其主要是由于母乳分解产生的淡黄色葡萄糖醛酸苷酯酶,使未结合的胆红素含量升高,通过小肠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从而引起黄疸症状。该文对所有的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止母乳改用人工养喂,并对产妇的进行及时的心理护理,护理效果满意,这也证实了袁江、毛秀英、李宝东等[7]的病例研究,母乳性黄疸是围产期因素引起的主要症状,在停止母乳并进行蓝光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产妇的心理辅导。根据邱美蕉等[8]对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析采取持续蓝光照射和间歇蓝光照射的结果分析,发现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但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该组对所有病理性黄疸患儿均采取多次间歇蓝光照射的方式,治疗中并未发现有不良反应,所有患儿的黄疸症状消退,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对于10例母婴ABO溶血性黄疸患儿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还配合换血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在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也配合药物治疗,研究发现苯巴比妥具有很好的诱导肝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减少游离的胆红素,而锡一中卟啉的结构和血红素类似,可以有效控制血红素水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以考虑代替换血治疗。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精心护理措施非常重要,护理要点主要以预防为主,及早发现病因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疗效,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曲莉.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1,47(22):137-138.
[2]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必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2):317-318.
[3]张剑,廖正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12例病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2,4(1):44-45.
[4]丁国芳.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11,39(3):182.
[5]陈丽萍.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肝脏,2012,17(10):754-755.
[6]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新生儿黄疽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8):110.
[7]袁江,毛秀英,李宝东,等.新生儿黄疸期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价值[J].医学综述,2007(23):1874-1875.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10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中西医结合 治疗
2002年1月~2009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77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新生儿黄疸就诊时出生3~28天,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总胆红素的结果,并以《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确诊,对符合病理黄疸患儿77例进行中西结合治疗。其中,足月儿49例,早产儿28例,男46例,女33例;体重2.50~4.20kg,平均3.60kg;黄疸出现时间2~18天。49例足月儿一般情况均可,精神正常,吸奶无异常。无呕吐、抽搐、尖叫等神经系统表现。治疗前儿皮肤黄染均明显,血清总胆红素为257~276mol/L。28例早产儿中,21例的一般情况可以,血清总胆红素为255~277mol/L;7例吸奶、反应稍差,但无神经系统表现,血清总胆红素为274mol/L。
治疗方法:①常规治疗:对症与支持治疗,包括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日,分2~3次口服;可拉明100mg/kg/日,加入10%葡萄糖液30~50ml静滴;症状重者静滴葡萄糖20ml加白蛋白lg/kg,每日1次,连用3次。给予足够能量和液体,必要时可采用鼻饲静滴葡萄糖;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按每日0.3~0.5mg/kg静推。合并感染着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有肝功能损害者应用保肝利胆药。蓝光箱治疗,当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或黄疸继续加重者,可应用蓝光治疗。婴儿光疗暖箱8502,蓝光波长400~500nm,功率0.65kW。照射时间,每天8小时,连续照射3天。直至症状好转。照射时要用布遮盖眼睛,以免损伤角膜,此期间需多喂水,补充水分的流失。合并感染着应用抗生素静滴。有肝功能损害者应用保肝利胆药。②中药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中药方剂(加味茵陈汤),每剂药浓缩至50ml,日服1剂,水煎,3次/天喂服,每次10~15ml,3天为1个疗程,可视黄疸消退情况连用2~3个疗程或更长时间。方药组成:茵陈6~10g,大黄1.5g,白草根15g,茯苓5g,车前草5g。黄疸重者加猪苓3~5g;当腹泻明显时,可去大黄加用滑石3g,六曲3g;如伴有湿疹者加用紫草3g,赤芍3g;吐奶加竹茹、藿香各3g。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黄疸消失,精神恢复良好,吃奶好;血清总胆红素<22μmol/L,间接胆红素<19μmol/L,黄疸3~5天消退);②有效:血清总胆红素<22μmol/L,间接胆红素<l9μmol/L,黄疸6~7天消退50%以上,精神恢复良好,吃奶好;③无效:血清总胆红素<22μmol/L,间接胆红素<19μmol/L,黄疸6~7天未消退,并有所加重,精神差,拒奶。
结 果
临床疗效:显效57例,有效14例,无效5例。5例无效病例属于早产儿,经过连续服用中药至12天,血清总胆红素即降到137mol/L。
不良反应:2例因服用中药而出现轻型的腹泻,停药后即缓解,其他患儿一般情况均可,治疗前吸奶、反应稍差的早产儿亦随黄疸的消退而逐渐改善,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有发生核黄疸的情况,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
讨 论
新生儿黄疸重症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本病重症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需要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以减少胆红素生成、促进代谢、增加分解及排泄为原则。
常规治疗包括使用酶诱导剂苯巴比妥、白蛋白等加速高胆红素转换排泄,同时应用蓝光照射可以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异构体而经肾脏排出。积极治疗并发症,出生后及早喂养,加速肠肝循环,减轻黄疸的发生。但由于西医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只能是改善肝功能、但促进胆红素排泄方面无特效药物,治疗方面存有不足。重症静滴葡萄糖20ml加白蛋白1g/kg·,每日1次。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范畴,多由于孕母食辛辣肥甘,心境不佳,致湿热郁结肝胆,是孕母感受湿热传入胎儿,或为胎儿出生后外邪侵入,湿热蕴于中焦,移热肝胆,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黄疸。采用中药加味茵陈汤内服是常用的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方法,方中茵陈为君药,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栀子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烦的作用。黄芩苦寒为臣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全方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临床应用时,必须辨明阴阳,正确施治,常见类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气血瘀滞证。且应临证灵活加碱变化,方能收到满意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栀子、黄芩中多种成分具有保肝、利胆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利水渗湿;车前子使邪从小便而出,祛除水湿之功增强;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通用于新生儿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除外胆道梗阻),疗效满意,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总之,新生儿黄疸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明显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组资料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汪受傳.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杜,2004:80-84.
3 张金川.母乳喂养与母乳性黄疸预后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6,6(6):538-539.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收治入院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为在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 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 男29例, 女25例;胎龄38~41周, 平均 (39.44±1.02) 周;出生时间1~6 d, 平均 (3.45±0.36) d;出生体重2.93~4.05 kg, 平均 (3.55±0.74) 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8.95±0.34) 分;黄疸出现时间0~5 d, 平均 (2.03±0.25) d。对照组54例, 男27例, 女27例;胎龄38~41周, 平均 (39.01±1.56) 周;出生时间1~7 d, 平均 (3.64±0.72) d;出生体重3.05~4.17 kg, 平均 (3.49±1.01) kg。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 平均 (9.00±0.40) 分;黄疸出现时间0~5 d, 平均 (2.39±0.70) d。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时间、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入选患儿均为经临床确诊的病理性黄疸患儿; (2) 排除存在先天性胆道畸形的患儿; (3) 排除存在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新生儿窒息的患儿; (4) 排除分娩时发生产伤及存在感染的患儿; (5) 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均为自愿参与研究[2,3]。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常规的新生儿黄疸护理, 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患儿在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早期抚触护理干预
在患儿光疗后给予患儿全身抚触护理。自头部抚触开始, 依次进行胸背部、腹部及四肢的抚触。每天2次进行全身抚触, 每次不少于15 min。
1.3.2 早期沐浴护理干预
每天安排为患儿进行1次沐浴治疗。在为患儿沐浴时, 控制沐浴水温处于机体适宜温度, 保证水质的清洁程度, 使患儿产生舒适感。为患儿使用护脐贴保护脐部。沐浴过程中由护理人员给患儿做四肢伸展及按摩护理。
1.3.3 早期光照护理干预
给予患儿光照治疗。行光照治疗前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处理, 光疗温度在30℃~32℃。将患儿眼部及会阴部做遮蔽处理, 将其头部偏向一侧进行蓝光光疗。光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情况, 定时给予患儿听觉及触觉上的抚慰, 缓解患儿处于光疗箱内的恐惧感。护理人员注意期间定时帮助患儿翻身, 同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及能量。如发现患儿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4 早期喂养护理干预
及早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不足时及时添加辅乳, 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喂养后由护理人员竖抱患儿, 轻拍其背部。将患儿左侧卧位放于婴儿床内, 以防溢乳和呕吐引起窒息。
1.4 观察指标
(1) 治疗效果; (2) 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 (3) 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消失, 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 低于119.7μmol/L, 胎便变黄时间小于3 h;有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改善, 血清胆红素降低至119.7~171.0μmol/L, 胎便变黄时间超过3 h;无效:患儿黄疸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血清胆红素无变化, 胎便无变黄征象[4,5]。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 比较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372,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前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及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454,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由患儿机体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诱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6]。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 但病理性黄疸应给予患儿及时的治疗及护理, 以防胆红素脑病等的发生, 造成患儿神经系统及智力的损伤。早期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干预, 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沐浴护理、光照护理及喂养护理等可有效促进患儿胃肠蠕动, 加速其新陈代谢, 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 从而促进患儿排便及血液过高胆红素的排出恢复[7,8]。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10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新生儿黄疸护理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分析可知, 给予早期护理干预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患儿首次排便时间及胎便变黄时间均明显缩短, 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 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 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黄疸症状, 促进患儿黄疸的消退。其护理效果显著,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收治入院的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护理干预, 对照组用常规新生儿黄疸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首次排便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护理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0) :78-79.
[2]孙淑兰, 牛芬.新生儿黄疸66例蓝光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7) :68-69.
[3]陈永红, 童建明.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全科护理, 2012, 10 (2) :99-100.
[4]于秀梅, 贾黎英, 刘云春,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减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2, 34 (11) :1751-1752.
[5]高伟.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多项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9) :121-122.
[6]陈永红, 童建明.退黄洗剂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7) :16-17.
[7]贾承英, 崔彦敏, 张青,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胎膜早破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7) :2726-2728.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推荐阅读: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06-23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体会06-25
新生儿黄疸护理06-24
新生儿黄疸研究10-02
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09-0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07-04
医学迎新生的标语07-03
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07-25
新生儿窒息临床分析07-25
新生儿临床神经症状10-08